《信念、信仰》(二)

經驗來自經歷,一向和三大要素成正比:
個人的思考能力、個人的學習能力,當時的智慧程度。
所以可靠的經驗只能夠來自承先啟後,
再加上個人畢生努力建設所產生的「信仰」。
A  Harvard  psychologist  says  people  judge  you
based  on  2  criteria  when  they  first  meet  you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harvard-psychologist-amy-cuddy-how-people-judge-you-2016-1
「信仰」的產生,可以是通過後天努力,積極追求智慧,
然而亦有少數人的「信仰」是源於屢世的修行而帶來今生,
有了前生的「信仰」,今生對某些行為的學習、信心和信賴,
自然就好像似曾相識的常識一般,立即接受,水到渠成,
但前生欠缺修行的人,就必須有緣親近一些善知識或者上師,
在覺醒之後下苦功去培養、鍛煉、修持、實踐,
然後才能慢慢地建設個人的「信仰」,有了「信仰」之後,
才能產生信心和信賴,
根據「經驗原則」:
「除非有合理的懷疑,否則我可以相信我的經驗。」
所以單憑直覺、打坐、冥想、宗教而獲得的經驗,
不必思考、不需要充實的證據,

也可以產生令某些人覺得自傲的「信念」。
然而暫時不能夠證明對或錯的「信念」,
並不表示不能夠運用批判思維來剖析。
「信仰」是人類可以依賴的理念,
所以必然來自懷疑、深思和批判;

任何自稱為「信仰」的東西,絕對不會拒絕批判,
絕對不可能和理性處於對立面,
所以任何拒絕批判的「信念」根本不應該自稱為「信仰」!

「時來易失,赴機在速。」《唐,房玄齡》
「生命很快就過去了,一個時機從不會出現兩次,
    必須當機立斷,不然就永遠別要。」(羅曼。羅蘭)
無論是從事投機事業還是穩紮穩打地做學問,
時機和效率,從來都是人生中重要的概念。
人生中有些事情可以等一等,不必急著去做,
唯獨建設「信仰」這件事情急不容緩,
應該打從青少年期開始就接受訓練,並且著手去做。
一旦錯過就是錯過了,事後懵然不知,
到需要承擔責任時再來追悔,一點用都沒有。
千金難買少年窮,萬金難脫中年蠢,信不信由你!
Belief  may  need  only  poor  justification,
but  faith  always  requires  strong  justification.
Faith  that  cannnot  be  proved  experimentally
at  least  demands  perennial  critical  analysis.
When  a  person  who  proclaims  to  have  faith
in  something  refuses  to  lay  it  on  the  table
for   critical  analysis,
it  is  always  certain  that  he  is  lying.
What  he  has  is  merely  dogmatic  belief,
and  it  cannot  be  claimed  to  be  faith.

( Jason Ling )
Above  all,  don’t  lie  to  yourself.  The  man  who
lies  to  himself  and  listens  to  his  own  lie
comes  to  a  point  that  he  cannot  distinguish
the  truth  within  him,  or  around  him,  and  so
loses  all  respect  for  himself  and  for  others.
And  having  no  respect  he  ceases  to  love.
( Fyodor Dostoevsky )
凡是抽象、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東西,
如果沒有懷疑,沒有深思,沒有努力不懈、鍥而不捨地思考,
甚至不斷反覆及重新去思考,只會有「信念」,何來「信仰」?
「信仰」一定是懷疑、深思和嚴謹批判之後的產品!
任何自稱是「信念」或甚至是「信仰」的東西,
如果未經過懷疑的階段,或者拒絕接受批判思維的洗禮,
其實只不過是迷信superstition
經過初步的批判,只是尚存少許懷疑,
比「迷信」好一點的,我們才可以稱之為信念belief
Doubt  is  not  the  opposite  of  faith;
it  is  one  element  of  faith.
( Paul Tillich )
有一些「信念」需要通過不斷的「進化」,
接受千錘百鍊的批判洗禮,不斷地修訂,破舊立新,去蕪存菁,
甚至用新的「信念」打倒了舊有的「信念」,
慢慢擺脫了所有內部邏輯上的矛盾,並且經過長時間的考驗,
最後才能夠晉身為信仰faith
換言之,如果「信念」要能夠不斷地「進化」,
就必須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不斷地修正,
不斷地既向外批判,也向內批判──自我批判──
才能「橫眉冷對千夫指」,建立起千錘百鍊後得來的「信仰」。
By  definition,
a  mind  based  on  faith  has  to  be  an  open  mind,
whereas  a  mind  based  on  dogmatic  belief 
always  ends  up  being  a  closed  mind.
Therefore,  people  of  belief  and  people  of  faith
are  entirely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 Jason Ling )
《羯臘磨經》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
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
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
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那些單憑個人的喜好或者盲目引經據典,
不願意接受批判的「信念」就只能夠是「信念」,

並且有可能慢慢「退化」成「迷信」。
人類很多的所謂「信念」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只喜歡「信念」,沒有「信仰」的人,
不但有傾向拒絕批判,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而且容易夜郎自大,排斥擁護其他「信念」的人。
所以僅僅有「信念」的人會接受這種說法:
「愛是對罪惡恆久忍耐,充滿恩慈」,
所以接受袖手旁觀,默不作聲,非常包容,
眼睜睜看著罪惡的進行,而只是在替雙方祈禱。
其中積極一點,願意發聲的,也許會勸解雙方各讓一步,
口中的道理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Faith  is  built  on  truth  but  most  people  are
afraid  of  the  truth  except  scientific  truth
and  they  don’t  really  want  to  hear  the  truth.
Truth  is  so  difficult  for  them  to  master.
What  they  want  is  just  a  constant  reassurance
that  what  they  belief  is  the  truth.
All  that  is  true,
by  whomsoever  it  has  been  said
has  its  origin  in  the  Spirit.
( Thomas Aquinas )
一種偉大文明之所以能夠出現,
往往是由於它能夠在發展的過程之中,
與其他文明互相交流接觸,汲取他人的長處,修補自身的弱點,
並且通過教育,制度和法律鼓勵文化中的優點,
漸漸從「迷信」和「信念」之中發展出求真的精神。
有了求真的精神,自然就可以產生「信仰」。
簡而言之,能夠貼近真理或者勇於不斷地貼近真理的,
才可以稱為「信仰」。
科學,就是這一種偉大的文明。
No  matter  what  the  belief,  if  it  had  modestly  said,
” This  is  our  best  thought,  go  on,  think  farther!”
then  we  could  have  smoothly  outgrown  our  early
errors  and  long  since  have  developed  a  religion
such  as  would  have  kept  pace  with  an  advancing
world.  But  we  were  made  to  believe  and
not  allowed  to  think.  We  were  told  to  obey,

rather  than  to  experiment  and  investigate.
(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His Religion and Hers, 1923 )
不打算學習嚴謹理性的思考方法,
不重視抽象的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不重視關於人性理論的思考和研究,
不重視「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的人,
就不會明白「好人」可以在幾個星期之內就變身為「壞人」。
就不會明白對小人不一定需要包容,
就不會明白為甚麼對錯誤的思想絕對不能容忍。
不打算建設個人「信仰」的人,
特別容易恐懼,容易受傳媒及謠言影響,
但又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有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