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境界》(中)

[第一種境界可以是一個陷阱]
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也許和他前生有關,
但從今生的角度來看,視乎他的性格、喜好、興趣,
視乎他是否修行,修行的層次、判斷力和交友的運氣。
人以類聚!一旦埋錯了堆,擇友不慎,擇師不慎,

只會和同層次或層次較低的人來往,就會浪費生命,
並且滯留在第一種境界,在修行的路途上行人止步。
As  with  any  journey,  who  you  travel  with
is  actually  a  part  of  your  destination.
A  lazy  person,  whatever  the  talents  with  which
he  set  out,  will  have  condemned  himself  to
second-hand  thoughts  and  to  second-rate  friends.
( Cyril Connolly )
如果一個不甚愚蠢,不甚平庸的人,
竟然選擇在愚樂圈及平庸圈裡徘徊,
並且嘗試尋找比自己更愚蠢的人,的確異常困難,
所以會開始感受到「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的痛楚。
在修行的路途上不知足,有抱負的人,
一旦在「平庸的海水」中浸淫過之後﹐
就開始發現在每次的邂逅中,
都能夠在平庸的人身上見證到愚昧,
知道長此下去,自己就會慢慢地貶值!
不甘心平庸的人,當然應該這樣想:
如果我們想像鷹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那麼我們除了要選擇和鷹一起飛翔之外,
還要在飛翔之前放下所有阻止我們飛翔的心理負擔

如果我們想出類拔萃,就要懂得如何判斷優秀,
然後選擇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向他們請益。
We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can  uplift  our  souls,  that  can  raise  us  up.
It  seems  essential,  in  relationships  and  all  tasks,
that  we  concentrate  only  on  what  is  most
significant  and  important.
( Soren Kierkegaard )
知足、安份守己、「心靈的勇」不足,放棄自強不息,
不願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

就容易滯留在第一種境界!
You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inspire  you,
people  that  challenge  you  to  rise  higher,
people  that  make  you  better.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with  people
that  are  not  adding  to  your  growth.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 Joel Esteen )
To  assist  spiritual  progress,  choose
verifiable  teachers  and  teachings  and
avoid  those  that  have  something  to  gain  by
one’s  adherence  to  or  alignment  with  them.
Avoid  groups  or  teachers  that  are  needy,
acquisitive, 
or  controlling.  The  Self  is
completely  fulfilling  and   has  no  needs
and  nothing  to  gain.  The  Teacher  is  a
Servant  of  Truth  and  not  its  originator.
( David R. Hawkins )
我們明白即使我們沒有上進的心,也不要每況愈下;
如果我們恐懼批判,重視權威,喜歡別人代替我們思考,
喜歡和這些同類的人來往,互相「支持」,互相「保護」,
就會每況愈下,越來越蠢,只懂得看表面的假象,
不懂得判斷甚麼才是真正的「善良、仁愛、喜樂、和平」,
不明白「善良、仁愛、喜樂、和平」可以有仿真度極高的膺品。
換言之,我們失去了判斷優秀的能力。
如何判斷真修行者和偽修行者?其實不難!
修行其實就是修心,一切修行出現的障礙,
都是由於當事人沒有修心,
而修心就是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和追求「道/智慧」,
努力不懈自我批判,去蕪存菁,建設屬於個人的信仰,
令自己從無明與蒙昧中解脫,所以一點也不容易,
因為修行的要求自古以來都非常嚴格。
典型的修行者,努力讓心進步,不斷提升心的層次,
將心思全部放在追求「道/智慧」之上,
修行者明白追求智慧可以有短期目標,
但絕對不能夠設上限,因為智慧無上限。
人生苦短,生命無常,修行者必須珍惜有限的光陰,
以應付隨時隨地出現的嚴苛考試,
因為考試會因應修行者的「層次/境界」而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修行者會在自己能力範疇內布施智慧,
但不會分神去研究衣著、飲食和奢侈品,

亦不想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社交和談話之中,
因為當身體日益衰老而心依然停在幼稚階段時,
一旦遇上嚴苛的考試,就一定會被打敗,
於是距離達到圓滿就會越來越遠。

The  Christian  resolution  to  find  the  world
ugly  and  bad  has  made  the  world  ugly  and  bad.
( Friedrich Nietzsche )
虛偽和思考懶惰,一向是普世價值,
擁抱虛偽和思考懶惰,在修行方面就自然會安於平庸。
安於平庸的人不可能是真正的修行者,
因為他們會將神聖和不神聖的東西奇妙地結合在一起,
左手擁抱「真、誠、愛和智慧」,右手擁抱虛偽!
筆者估計第一種境界中的修行者,
有百分之八十是安於平庸的偽修行者,
他們亦自視為羔羊和白鴿,
認為內心和平,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所以在第一種境界中,導師告訴我們:

從每一個我們遇見的人身上,
都有長處可以供我們參考或者學習。
用「如是觀」來看,其實沒有錯,
因為事實上能夠去到第二種境界的人大幅度地減少。
When  young,  one  is  confident  to  be  able
to  build  palaces  for  mankind, but  when 
the  time  comes  one  has  one’s  hands  full
just  to  be  able  to  remove  their  trash.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etter to Johann Kaspar Lavatar, 6 March 1780 )
在修行的路途上,不安份是不知足嗎?
是過度追求理想嗎?是不能「放下」嗎?是「執著」嗎?
修行者應該不甘平庸嗎?修行者應該安於平庸嗎?

A  person  who  feels  at  ease  with  themselves
can  distress  others  by  speaking  the  truth.
Truth  is  always  self-righteous,  cruel  and  unkind,
it  does  not  respect  ignorance  and  foolishness,
and  it  only  rewards  followers  who  abide  by
the  principle  of  humility  towards  truth.
The  poor  fools  are  bound  to  be  deeply  hurt
by  all  those  provocative  critiques.
The  nasty  truth  and  all  those  AI  robots
created  from  truth  and  which  have  the  ability

to  evolve  day  by  day  humiliates,  belittles,
and  reduces  the  poor  fools  into  nothingness.
Why  should  fools  be  punished?
What  is  love?  What  is  justice?
Then  we  realize  that  truth,  love  and  justice
all  come  from  God.
We  have  to  conclude  that  God  is  schizophrenic.
Fools  are  victims  of  wisdom.
Therefore,  God,  who  is  the  source  of  wisdom,
cannot  be  their  refuge.  They  cannot  trust  God.
Why  did  God  create  all  those  wise  people?
Why  couldn’t  we  all  be  fools?
Well,  perhaps  we  must  learn  to  look  upon  God
with  sorrow,  pity  and,  when  we  can  manage  it,
a  forgiving  kind  of  love.
( Jason Ling )
[第二種境界:追求智慧]
There  are  moments  in  life  when  you  realize
that  nothing  will  ever  be  the  same.
Time  is  then  divided  into  two  parts,
before  this  moment  and  after  this  moment.
「認識自己」是生命中一切改變的開始,
英文叫做「覺醒enlightenment/awakening
「覺醒」就是發掘「  I」的心靈,有時需要一些挫折,
有時需要一個機緣,有時需要一個和死神擦身而過的經歷,
有時需要前輩的啟蒙。

In  everyone’s  life,  at  some  time,  our  inner
fire  goes  out.  It  is  then  burst  into  flame
by  an  encounter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
We  should  all  be  thankful  for  those  people
who  rekindle  the  inner  spirit.
( Albert Schweitzer )
佛家常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因為人間道與其餘五道有別,因為人間道有能力「覺醒」,
只有「覺醒」了的人才有機會修行,
「覺醒」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修行則不只是一輩子的事,
而是屢世的事,而且需要屢世的毅力和勇氣。

經歷過屢世矢志不移的修行,成佛之後才能脫離輪迴之苦。
但「覺醒」之後能否改變,視乎覺醒者有沒有
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去「超越transcendence
負起培育自己心靈及往後生命的責任。
修行者如果決志「超越」的話,就是開始「重生rebirth
所以必然會改變思想,必然會改變生活習慣。
所以我們往往會發現在覺醒了的人身上,
出現了這樣一個「吊詭paradox
在物質方面很容易滿足和知足,
在追求真理和智慧方面非常貪婪,極度不知足,
而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Enlightenment  is  a  destructive  proces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ecoming  better  or  being  happier.
Enlightenment  is  the  crumbling  away  of  untruth.
It’s  seeing  through  the  facade  of  pretence.
It’s  the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everything
we  imagined  to  be  true.
( Adyashanti )
Enlightenment  means  taking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life.
( William Blake )
這裡所說的第二種境界,
其實包括了王國維《人間詞話》裡的全部三種境界:
1.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唯一值得安慰和感恩的是,根據許多修行者的經驗,
一旦我們發願修行:
When  a  person  really  desires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to  help
that  person  to  realize  his  dream.
( Paulo Coelho )
我們不可能知道其中的原因是甚麼,
因為可能涉及靈界,可能涉及命運,可能涉及業力。
一旦發願修行,到某一階段,
就有能力「轉煩惱成菩提」,把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參考:《創造自己》
筆者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說話,
希望能夠成為發願修行者的第一塊踏腳石: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
任何打算做學問的人,任何喜歡思考的人,
任何追求智慧、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任何矢志修行者,
如果想重生,想進入智慧的殿堂,
必須重視真和誠,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擁抱「如是觀」,在思考上致力去蕪存菁,
擺脫信念,努力以赴,建設個人的信仰,
所以一定不會尊重任何經不起批判的價值觀,
只尊重值得尊重的人,歧視不值得尊重的人,
把個人的自尊建立在追求真理之上,
把面子永遠置諸真理之下,
並且發願由今天開始,不畏艱苦地晝夜思考,
因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不要忘記,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也許是源於屢世努力不斷的修行,
所以往往只是佔人口中的千分之一,
只要對真理謙卑 [不需要對所有人都謙虛],
你也可以成為修行者的其中一員

( Jason Ling )
根據保守的定義,修行就是追求智慧,
追求智慧需要重視真和誠,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需要對真理謙卑,培育獨立思考能力,
包括「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能力。
「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是修行者的兩條腿,
缺其中之一就容易思考上殘廢。
只有具備「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能力,
才能夠培養出廣闊的胸襟 open-mindedness
分辨整個人生中的大事和小事,並且衡量得失,
知道何時必須「明察秋毫」,以免「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何時採用「難得糊塗」的策略,何時採用「必要的沉默」。
未曾修行過的人都會認為「面子優先」非常合理,
所以他們認為:

把面子置諸真理之上,不算是心胸狹窄,
拒絕批判,亦不算是心胸狹窄,
自私自利,亦不算是心胸狹窄,
雅俗共賞的虛偽,更加不算是心胸狹窄,
因為這四樣都是普世價值,信奉者七成以上。

那麼怎樣才算是心胸狹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