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談、討論、辯論、批判》(四)

[工作場合的小組討論]
一般工作場合多數會有開會形式的小組討論。
除了工商業及政府機構必然有開會這種事之外,
教會和學校裡亦有不少小組討論和座談會。
關於開會,
其中有不少參與者值得注意的課題。
☆  首先,參與者當然需要判斷開會究竟是辯論還是討論。
☆  如果是辯論的話,
參與者就需要知道這所機構一向有沒有辯論的文化,
有沒有預先定下的假設,
並且應該及早向前輩請教該種文化的操作。
如果機構之內大部份都是喜歡說理的人,
王守仁下面的說話就有參考的價值:
「與人語,不可有將順之意,不可有求勝之心,當惟理是從。」
( 王守仁 )
☆  如果是討論的話,
參與者就需要知道是真討論、假討論,還是騙討論。
  如果是假討論的話,
有可能是讓某人進行個人表演,而一眾嘍囉在旁鼓掌。
當然亦有一些無能或心中有屎的直接上司,
在會議上「只許自己發言,發言後不許同事們提問」。
☆  如果是騙討論的話,
往往是一位無能的直接上司,綜合下屬們的意見,
然後扮作自己的意見,再向上一級反映。
  如果是真討論的話,
參與者可以假設該機構一定已經採取了某種心態。
因為必定先有心態,才會有討論這種現象,
否則一定屬於辯論。
一般而言,機構的心態大致上只有四種,
包括這四種心態的各式各樣組合:
1.  愛心
2.  歪心
3.  貪心
4.  虛偽
舉例言之,
以辦學為商業者,多數會採用[1,3,4]的組合,
以辦學為作育英才者,理論上只應採用第一種心態,
但不少名校會採用[1,3]的組合,
最可惜的是一所學校,不論目的是教書還是教育,
都沒有純粹的第一種心態,
有[1]就一定有[4],
換句話說,不少自稱為目的是作育英才的學校,
其實都是採用[1,3,4]的組合!
參與者一定要明白機構的心態。
☆  如果這所機構一向有沒有辯論或者真討論的文化,
參與者就必須謹慎地觀察形勢,才決定是否發言。
如果發現某一同事廢話連篇,卻沒有人戳破,
那麼一定表示該位同事擁有權力或者後台夠勁。
參與者必須明白,
即使大部份同事有著名大學的學位,也要假設
1.  他們在情緒方面只有高中的程度。
2.  他們會愛面子多於愛從辯論中學習。
3.  香港社會還未發展出良好的辯論文化,
所以這所機構亦可能只不過是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
如果知道同事們學習態度欠佳或者思考力不足,
更加要避免發言,以免犯眾憎。
如果想堅持自己的人格,更需要明察秋毫!
如果想明哲保身,不但不「打斷別人發言」,
更加需要保持緘默,直到被迫埋牆,
被迫歪曲自己人格時,才作出反抗。
如果想做君子,就要學孔夫子。
子曰: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但西方人認為一旦「指出別人的錯誤」,
「失人」和「失言」是必然的,
因為「世間上喜歡說理的人有幾多?」
所以那裡會有甚麼「知者」!
If  you  want  to  make  someone  hate  you,
explain  to  them,  logically  and  politely,
why  they  are  wrong.
( J. Baylock )
聖經裡《加拉太書》也有相同的心理分析:
Have  I  now  become  your  enemy
by  telling  you  the  truth?
《Galatians 04:16》
打斷別人發言」和「指出別人的錯誤」這兩個行為,
只能夠由老闆去執行,絕對不是我們應該犯的毛病。
社會上有思考能力和人格質素的人,可能只有5%,
千萬不要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