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教育》(七)

[學生的家長]
由於教書和教育分道揚鑣,重教書,輕教育,
亦由於一般家長過度重視物質生活和職業地位,
於是形成了香港中學教育的另一死穴,
就是有頗多「對專業十分尊敬,對教育有點歧視」的家長!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 T.S. Eliot )
香港的家長,大部份愛子女無微不至,
一些慈母更不惜辭退工作全職陪伴子女讀書,
對子弟「讀書」的消費,各樣課外活動,
往往月花數千至萬元栽培,毫不吝惜,寧願自己節衣縮食。
然而香港的家長亦比較務實,
嚮往聰敏,重視轉數快,重視一般人重視的價值,
一向信奉「執輸行頭慘過敗家」這個普港價值,
培育子女爭先恐後,非常害怕自己的子女蝕底,
可惜家長又不懂得培養自己的判斷力。
在教學方面,香港的家長不但不是太過保護自己的子女,
反而是配合社會風氣,對他們進行十項全能的填鴨工程,
填足十五年,在所不惜。
Historically,  the  family  has  played  the  primary  role
in  educating  children  for  life,  with  the  school
providing  supplemental  scaffolding  to  the  family.
( Stephen Covey )
但大部份家長卻眼光淺窄,
不能分辨「教書schooling 和「教育 education
所以大部份家長們對子女的知識非常重視,
清楚知道知識、文憑和專業的價值,
只有小部份家長清楚智慧和人格的價值。
所以家長們不懂得如何在「教育」方面「消費」,
乃普遍之現象,一點也不奇怪。
The  solutions  to  our  problems  are  and  always
will  be  based  upon  universal,  timeless,  self-evident
principles  common  to  every  enduring,  prospering
society  throughout  history.
( Stephen Covey )
香港社會比較勢利,所以一般的家長對香港教學的期望,
亦是以「考試成績」和「錢途」為眼前指導目標;
以「畢業證書值多少薪酬」為長遠指導思想。
香港社會認為讀書,只不過是為了謀生,
完全不明白並非所有青少年都是未來社會的棟樑,
只有經過嚴謹思考訓練的學生,才會是未來社會的棟樑。

所以教書界人士才夠膽說自己真正了解用家的需要!
於是在「教育」這個課題上,學校和家長就可以互相推卸責任。
香港的家長,大部份都不明白,
子女可以讀完大學,卻絲毫不懂得如何思考,不懂得何謂道德,
如果再欠缺人際關係技巧、社交和和溝通能力,
子女就未必能夠成為社會棟樑。
Moral  authority  comes  from  following
universal  and  timeless  principles  like  honesty,
integrity,  treating  people  with  respect.
( Stephen Covey )
香港的家長,大多贊成子女多學其他技能傍身,
但是否包括邏輯批判思維和人格的訓練?
香港家長口中的所謂「均衡發展」,
會否包括「獨立思考能力」、「內省智能」、
自學能力」和「
人格品德」的訓練?
香港的家長,小部份亦不明白,
出蠱惑和讀過幾多書,完全沒有關係,
子弟就算拿到博士學位,社交和和溝通能力一流,
亦可能是高級蠱惑仔、蠱惑女一名。
有部份話頭醒尾的子女,就如陳漢森老師所說:
「我見過一些很聰明的子女,自己名成利就之後,
自己與妻兒住豪宅,把年老體弱的父母送到老人院…」。
The  more  people  rationalize  cheating,
the  more  it  becomes  a  culture  of  dishonesty.
And  that  can  become  a  vicious,  downward  cycle.
Because  suddenly,  if  everyone  else  is  cheating,
you  feel  a  need  to  cheat,  too.
( Stephen Covey )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治家格言》(朱柏廬)
香港是一個「愛聰、反智、鄙德」的社會,
我們知道甚麼是  social  mobility
我們知道由「教書」產生的專業和文憑可以提升  social  mobility
我們知道「教育」未必能夠提升  social  mobility
但我們不知道提升思考能力其實是  social  mobility  其中的一類,
我們當然更加不在乎人格的提升!
我們一向只重視家中的「經濟支柱」和抽屜裡的「文憑學歷支柱」,
完全忽視家中的「人格支柱」,
所以大部份香港家長對教育毫無認識,沒有那份堅持並不奇怪。
用粗俗的語言來描述,就是:
脫貧」比「脫庸」重要,「脫庸」又比「脫賤」重要。
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押錯注,後果當然可大可小,
最緊要是願賭服輸,不要只是懂得歸咎於政府。
【參考】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214&sec_id=4104&art_id=1497080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214&sec_id=4104&subsec_id=11866&art_id=149708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214&sec_id=4104&subsec_id=11866&art_id=14970810
【參考】
2011年06月24日,林本利先生在《蘋果日報》一篇文章中指出:
當筆者翻查過去獲選傑青的資料,便不禁搖頭歎息。
過去至少有十位傑青被法庭裁定違反法例、頒令破產或被追討欠債,
他們所犯的案包括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騙取房屋津貼、違反證券條例、
專業失德及選舉舞弊等。
當中又以蔣麗莉所犯的串謀詐騙等罪最為嚴重,被判入獄的刑期最長。
根據資料,香港自 1970年開始有十大傑青選舉,
至今總共選出了約 300名傑青,
當中至少十人被法庭裁定違法或頒令破產,比率約 3.3%,顯然十分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