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三)

  活在當下包括了過去、現在、將來。
過去的經驗就活於現在,
讓當下的我有所憑藉,作出決策和行動;
過去的經驗,可能更會成就將來的夢想。
有人認為活在當下,和過去無關,
因為我們不能夠改變過去發生的事。

其實活在當下,靠的是 直覺  intuition, instinct
而直覺根本就包括了我們的經驗和價值觀,
也許更包括了我們前生的智慧!
我們雖然不能夠改變過去發生的事,
但我們可以改變對那些事的觀點和看法,
所以活在當下,一定包括「汲取」過去經歷的教訓,

只不過活在當下,不應該擁抱過去一切不良的情緒。
有人認為活在當下,和將來無關,
其實活在當下要活得有意義,一定有願景,
只不過活在當下,亦不應該對未來有任何憂慮。
所以活在當下,包括了過去、現在、將來。
只是踢走了所有過去產生的有害情緒,
踢走了一切對將來的不切實際的期望。

所謂活在當下,就是要以平靜的心面對 (享受、回應) 當下。
平靜的心,基於具備足夠的思考能力;
平靜的心,基於自強不息,不斷進步;
平靜的心,基於一直以來追隨的「信仰」;
平靜的心,基於具備接受挑戰的勇氣;
平靜的心,基於早作未雨綢繆的準備;
平靜的心,基於接受一切不能改變的事物;

平靜的心,能夠令我處變不驚,無所畏懼,盡人事,聽天命。
A  person  who  lives  in  the  present  is  willing  to
change  his  goal  so  that  it  becomes  more  in  tune
with  his  present  ability  or  with  the  circumstance
at  hand.  But  whenever  he  makes  such  a  change,
the  base  he  defends  is  always  his  integrity.
關於「經驗」這個課題,
有一些外國人總是喜歡故作高深,簡簡單單地說一句:

Make  peace  with  your  past.
這句說話是真正高深,還是故意矇矓,企圖扮哲學家,
相信只有說的人自己才心裡有數。
《經驗》(三) erasers
  失敗之後努力避免再次失敗,才有希望成功。
The  greatest  risk  in  life  is  to  risk  nothing.
The  person  who  risks  nothing,  does  nothing,
has  nothing,  is  nothing  and  becomes  nothing.
( Norman Vincent Peale )
Don’t  be  afraid  of  mistakes  and  failures
or  we  will  never  take  any  necessary  risks.
Making  mistakes,  learning  from  them  and
striving  tp  rise   above  them  is  how  we  grow.
To  learn  from  failure,  you  must  first  admit  it.

No  need  to  blame  yourself  for  amoral  mistakes
but  you  have  to  figure  out  what  went  wrong
and  how  to  avoid  repeating  it  in  the  future.
( Jason Ling )
如果並非懶人或者弱智者,恐懼失敗是有用的,
因為恐懼讓我們會早作準備,未雨綢繆,降低了失敗的機率。
如果只不過是輕微的挫折,遺憾是有用的,
因為輕微的挫折讓我們認識自己的弱點,遺憾讓我們願意改進。
如果並非「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失敗,後悔是有用的,
因為後悔會刺激我們去追究及找出失敗的原因,
並且思考如何處理將來同樣的情況,

避免同樣情況再度出現時犯下同樣錯誤,再次失敗。
I  divide  the  world  into  learners  and  nonlearners.
There  are  people  who  learn,
who  are  open  to  what  happens  around  them,
who  listen,  who  hear  the  lessons.
When  they  do  something  stupid,
they  don’t  do  it  again.  And  when  they  do
something  that  works  a  little  bit,  they  do  it
even  better  and  harder  the  next  time.
The  question  to  ask  is  not
whether  you  are  a  success  or  a  failure,  but
whether  you  are  a  learner  or  a  nonlearners.
( Benjamin Barber )
一般而言,經歷過多次失敗的人經驗較豐富,
一次過成功的人也許只是靠運氣。
但是一個「頭腦慎密而經歷失敗的人」所得到的經驗,
和一個「頭腦膚淺而經歷失敗的人」所得到的經驗,
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勇於嘗試」及「失敗乃成功之母」,
是用來欺騙頭腦膚淺而經歷失敗的人的座右銘;

對頭腦慎密的人來說,他們的座右銘會變成:
預先衡量得失之後才勇於嘗試」及
「失敗,從中汲取教訓,並且努力避免同樣的失敗,
    才有可能接近成功」!
所以西方人說:
Don’t  carry  your  mistakes  around  with  you.
Instead,  place  them  under  your  feet
and  use  them  as  stepping  stones.
( Ryan Ferreras )
這句說話倒說得輕鬆容易。
要化腐朽為神奇,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要有能力化險為夷,轉危為機,其中的學問可大了,
所需要的觀察力、勇氣和智慧,甚至業力和運氣,
有時少一點也不行,隨時會功虧一簣。
簡而言之,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難易不一

完全視乎個別現象或經歷的要求!
換言之,經歷對智慧程度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啟發。

What  if  pleasure  and  displeasure  were  so  tied
together  that  whoever  wanted  to  have  as  much
as  possible  of  one  must  also  have  as  much  as
possible  of  the  other──that  whoever  wanted  to
learn  to  “jubilate  up  to  the  heavens”  would  also
have  to  be  prepared  for  “depression  unto  death”?
(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Gay Science )
經歷過黑暗,才會懂得光明的可貴:
經歷過憂愁,才會懂得要學習放下;
經歷過失敗,才會懂得對真理謙卑;
經歷過鄙視,才會懂得要建立自尊;
經歷過病患,才會懂得要珍惜健康;
經歷過別離,才會懂得相逢不容易;
經歷過飢餓,才會懂得要珍惜食物;
經歷過嚴寒,才會欣賞溫暖的可貴;
經歷過炎熱,才會感覺清涼的可愛;
經歷過陷害,才會明白要堅持公義;
經歷過愚昧,才會知道要追求智慧;
經歷過複雜,才會開始去欣賞簡約;
經歷過喧嘩,才會懂得去欣賞寧靜;
經歷過悲哀,才會珍惜難得的快樂;
經歷過死亡,死唔去,才會激發去思考個人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