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三)

  軟弱,但有特殊用途的「信念」,往往需要權威出來打氣
由於有些「信念」往往缺乏穩固的根基,
有些「信念」則用詞曖昧,甚至偷換概念,
企圖能夠
避免這些「信念」被人動搖,
所以我們常常見到有權威出來替這些「信念」打氣。
打氣通常都很有效,因為未曾接受過思考訓練的人異常多,
包括愚夫愚婦及純樸的羔羊。
只要將「信念」不斷地重覆,信念可以變得非常根深蒂固。

The  constant  assertion  of  belief
is  an  indication  of  fear.

( Jiddu Krishnamurti )
這些權威自稱「知道」很多我們不懂得的事物,
但奇怪的是:
為甚麼他們會害怕懷疑及批判的精神?
為甚麼會思考的人對這些「信念」的批判,

會令他們十分恐懼?
為甚麼他們會討厭鍥而不捨的問題?
為甚麼他們喜歡鼓勵只懂得半桶水思考的人
接受和支持他們的「信念」?
為甚麼他們傾向於打擊理性,
鼓勵懶於思考的人不必辛苦地去思考,
只需要信,只需要順從、只需要聽話?
為甚麼他們需要高度讚揚
和睦及易被說服的性格」 gullibility
不論是政治還是宗教,這方面的例子屢見不鮮。
這些權威甚至會堅持自己的「信念」是神聖的,
而其他人的「信念」則一定是「異端」!
Every  great  advance  in  natural  knowledge
has  involved  the  absolute  rejection  of  authority.
( Thomas Huxley )
The  faith  that  stands  on  authority  is  not  faith.
The  reliance  on  authority  measures  the  decline
of  religion, 
the  withdrawal  of  the  soul.
( Ralph Waldo Emerson, 1841 )
有思想家甚至這樣說:
If  religion  were  true,  its  followers  would  not   
try  to  bludgeon  their  young  into  an  artificial
conformity;  but  would  merely  insist  on  their    
unbending  quest  for  truth,  irrespective  of    
artificial  backgrounds   or  practical  consequences.
( 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 )
對沒有能力建設個人信仰的羔羊,
蘊藏著部份真理的信念還是有價值的!

A  deception  that  elevates  us
is  dearer  than  a  host  of  low  truths.
( Alexander Pushkin )
也許有「信念」的人會比較「迷信」的人好一點,
因為「迷信」的人傾向於用排斥異己的方法來捍衛「真理」,
而有「信念」的人只會去借聾子的耳朵。
他們即使積極地宣揚信念,也只不過是自欺欺人。
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歷史告訴我們,
持有「信念」的人曾經屠殺了不少異教徒。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要判斷甚麼是「信念」其實不難,
可以從它的態度及傳播「信念」的手法來認識:
1.  態度:討厭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2.  手法:將「信念」向初信者不斷地重覆又重覆。
3.  手法:利用人數來支持「信念」。
4.  手法:利用同儕的壓力來支持「信念」。
5.  手法:利用名人來說服初信者及維繫已信者。
這種手法和洗腦相同。
14《信念》(三) Child abuse
任何未達到「信仰」之前的東西,都只能夠說是「信念」。
選擇自己喜歡的「信念」是個人的自由,
但將自己喜歡的「信念」強加諸別人的身上,
而且拒絕接受別人的懷疑和批判,就是野蠻人的行為。
為何口裡常常說愛你的人會討厭懷疑和批判?
為何愛和智慧必須分道揚鑣,完全沒有交集?
為何愛和虛偽可以和平共存?
為何可以用人數來決定真理?
誰敢說權威人士不可能是野蠻人?

We  only  see  what  we  want  to  see;
we  only  hear  what  we  want  to  hear.
Our  belief  system  is  just  like  a  mirror
that  only  shows  us  what  we  believe.
( Don Miguel Ruiz )
And  the  attitude  of  faith  is  the  very  opposite
of  clinging  to  belief,  of  holding  on.
( Alan Watts )
Faith  is  a  state  of  openness  or  trust.
( Alan Watts )
「信仰」和「信念」不同的地方是:
「信仰」只需要闡釋清晰,
絕對不需要任何權威去「撐腰」;
「信仰」是追求真理,而真理能夠自己站起來,
真理從來都不需要人來捍衛,
不需要任何權威人士聲嘶力竭地證明它的存在,
更加不需要愚蠢的人來「撐」。
真理絕對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和批判,
尤其歡迎鍥而不捨的挑戰和批判。
沒有經歷過千錘百鍊的懷疑、批判和實踐,
沒有通過先哲前賢的實踐及個人的實踐,
如何能夠建設屬於個人的「信仰」?
所以當一個人置身在黑暗的歲月裡,
他活下去的憑藉,並非賭博性質濃烈的「信念」,
而是經得批判的「信仰」!

只有努力建設了屬於個人「信仰」的人在黑暗的歲月裡,
才能夠達到明朝陳繼儒所說的這種心境: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小窗幽記》
拒絕讓環境影響自己的人格和情緒,
因為「信仰」就是擁抱「如是觀」,
知道那一方面可以樂觀,那一方面難以樂觀,
知道人有陰陽之分,正邪之分,有上智下愚之分,
更加有這兩極之間各式各樣的組合。
所以有「信仰」的人一定重視人、事、物的效率,
明白只有將時間、心思、精力和鍥而不捨的毅力,
應用在關鍵和重要的地方,才不會浪費,
才有可能出現「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結果,
而僅僅擁有「信念」的人,
往往會因為「十分耕耘,一分收穫」而沾沾自喜。
有「信仰」的人明白當一件事情有眾多因素影響時,
只選擇部份自己喜歡的因素來解釋,就是以偏概全,
是一種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
有「信仰」的人在黑暗的歲月裡,會未雨綢繆,
避免最壞的情況出現。

如果你是一個追求「信仰」的人,
那麼在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努力認識自己的過程之中,
你一定會發現上述種種關於「信念」的問題,你會驚訝:
「那些沒有根基的概念和論點,
    究竟最初是如何進入我們的腦海之中,囚禁了自己的思想?」
原來令人覺得舒服、令人覺得安慰的「信念」,
竟然可以成為人腦的「甘忽鬆」
comfort  zone!

14%e3%80%8a%e4%bf%a1%e5%bf%b5%e3%80%8b%e4%b8%89
Vikram  Gandhi
The  Power  of  Believing  in  Something

有思考能力不足,概念模糊的人告訴我們,
要尊重別人的信仰。
但甚麼是信仰?甚麼叫做尊重別人的信仰?
擁抱批判,經得起批判的信仰,當然值得尊重,
但如果是經不起批判的信念,根本並非信仰,
信念值得尊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