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地方》(一)

修行究竟是甚麼?
修行是有精神方面需要的人所採取的積極行動。
修行就是建設個人的「信仰」;
修行就是回歸「心靈」,追求真理;
最低限度追求「真和誠」,進而追求「愛和智慧」;
修行就是認識自己,然後管理自己及
改善自己,
在性格、思想、行為三方面努力「去蕪存菁」。
[修行的地方]
自古以來,我們就見到部份人類有精神方面的需要,
留傳下來的典籍中有豐富的記載,所以此點殆無疑問。
然而人類的精神領域如此廣闊,
這種需要究竟屬於精神領域的那一方面,
程度又有多強,尚需仔細研究。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小部份人執著於科學精神,重視真和誠;
小部份人執著於宗教精神,
所以除了真和誠之外,更重視追求愛和智慧,

他們往往選擇一生行走在心靈的道路之上。
實際的修行地方其實只有兩處,
大者是我們的社會,小者是我們的工作地方;
抽象的修行地方亦其實只有兩處,

一處在自己的內心,一處在同道中人聚合的地方。
I  looked  in  temples,  churches,  and  mosques.
But  I  found  the  Divine  within  my  heart.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Your  task  is  not  to  seek  for  love,  but  merely
to  seek  and  find  all  the  barriers  within  yourself
that  you  have  built  against  it.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熟悉歷史的人指出,
神聖既在人的心裡,邪惡也在人的心裡。
換言之,善惡不是在人的身外而是在人的心內!
熟悉心理學的人指出,所謂「隱惡揚善」,
只不過是一種維護人類面子的方法,
可以產生三種完全不同的結果:
第一種結果是選擇回歸「心靈  soul」,願意悔改的人,
他們有機會重新做人,甚至會選擇修行;
第二種結果是已經被「名、利、權」沖昏了頭腦,
堅持讓「  ego」主持大局,不肯悔改的人,
他們傾向於隱瞞以往的邪惡,
汲取失敗的教訓,精益求精,伺機繼續做更精緻的壞事。
第三種結果是擁抱虛偽,希望能夠左右逢源,
選擇扮演「半君子」或「偽君子」的角色。

所以有人說:
All  the  gods,  all  the  heavens,  all  the  hells, 
are  within  you.
( Joseph Campbell )
人可以有多壞呢?
The  belief  in  a  supernatural  source  of  evil
is  not  necessary;
men  alone  are  quite  capable  of  every  wickedness.
( Joseph Conrad, Under Western Eyes, 1911 )
這個說法未嘗沒有道理,因為聖經亦指出: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耶利米書 17:9》
所以我們都希望信了神之後,
我們就立即擁有了智慧,懂得判斷,
而一群信神的人聚落在一起,判斷力就自然會更加強。
我們喜歡告訴自己,我們是一群善良的人,
由於
我們的心比萬物都善良,
所以我們一定不屬於這句說話所指責的那些人。
我們更加相信,
一群善良的人不可能產生「故作無知的詭詐」,
但我們知道一群善良而思考能力不足的人,
會產生「故作無知的仁慈」,縱容詭詐,
對罪行噤若寒蟬,甚至代受害者原諒行惡者。
且讓我們看看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和大哲學家羅素怎樣說:
A  religion,  even  if  it  calls  itself  the  religion  of  love,
must  be  hard  and  unloving  to  those
who 
do  not  belong  to  it.
( Sigmund Freud,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1921 )
Collective  fear  stimulates  herd  instinct,
and  tends  to  produce  ferocity  toward  those
who  are  not  regarded  as  members  of  the  herd.
( Bertrand Russell, Unpopular Essays )
God  and  Satan  alike  are  esentially  human  figures,
the  one  a  projection  of  ourselves,
the  other  of  our  enemies.
( Bertrand Russell, Understanding Human History, 1957 )
由於一處修行的地方在自己的內心,
所以這個世界上有個人的修行」,
而修行的空間可以是一個寂靜的房間,
可以是大自然界,甚至可以是大自然界中的某一個山洞。
所以當一個人害怕孤獨 [並非寂寞],不願意面對自己的話,
我們就知道他不可能是一個修行的人!
當一個人拒絕「內省」及「自我批判」,
我們就知道他不可能是一個修行的人!
當一個人過度重視「吃喝玩樂」,
我們就知道他不可能是一個修行的人!
「豔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箴言 31:30》,
所以當一個人放不下豔麗和美容的時候,

我們就知道他不可能是一個修行的人!
對心靈來說,屬世的「名、利、權」只要足夠就可以了,
當一個自稱修行的人放不下名、利、權的時候,

我們就知道他的修行最多等同丐幫中一袋弟子。
那麼怎樣才叫做「足夠」?
因應修行者的「真、誠、愛、智慧」幾方面的能力,
來判斷他需要多少屬世的「名、利、權」!
越高層次的修行者,越不會介意沒有足夠的名、利、權,
因為伴隨名、利、權而來的,是「責任responsibility

當幾位有同一類精神方面需要的人聚在一起,
互相支持和交流,往往能夠擦出火花。
一旦同類的人人數眾多,
又有心靈的導師從旁帶領和指導,
世界上就開始出現聚眾「修行的地方」。
因應不同的信仰、宗教信仰或信念,
「修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名稱。
「修行的地方」也許是大學中某些科系、研究所或腦庫,
也許是道觀,也許是廟宇,也許是教堂,也許是教會,
也許是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