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二)

[ 六十甲子 ]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經固定的組合方式,
依次序搭配,就產生了六十對干支,
稱為「六十甲子」或者「六十花甲子」。
所謂依次序,就是甲配子,乙配丑,…… 癸配酉。
由於天干有十個而地支有十二個,
故再由甲配戌,乙配亥,丙配子,丁配丑,……
直到最後癸配亥。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就是六十。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中國古代就是運用這個「循環不息,周而復始」
的六十甲子,來紀錄年、月、日、時。
考古發掘出土的甲骨文,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
證明中國早於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 [1600-1300 BC],
已經有完整的干支,並且懂得運用六十甲子。
史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
 [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曾經發生一次日食,
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
自《春秋》所記魯隱公三年 [720 BC] 二月己巳起,
一直到清宣統三年 [1911 AD],
中國人用干支紀日,從未間斷,亦沒有發生過錯亂。
01-04《天干地支》潮汐漲退
干支紀日,在古籍中比比皆是,
研究中國歷史而不懂干支者,有如逆水行舟;
而研究明清二代歷史而不懂子平八字者,
更肯定難以明瞭部份的歷史。
六十是一個神奇數字,
既可以用2除盡,可以用3除盡,
可以用4除盡,又可以用5除盡。

中國古代為何以六十作為一個循環,
背後的創作和思考還是一個謎!
西方將一小時分割成六十分鐘,
一分鐘又分割成六十秒鐘,
也是應用六十這個神奇的數字。
「六十甲子」的存在提供給我們一個訊息:
六十年是一個循環,換言之,
在太陽系之中每六十年,就會有一次相似的時空。
司馬遷《史記。曆書》「索隱」記載,
於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遠古時代,
帝命「大橈氏」作六十甲子。
這種傳說的真偽已不可考。
也許「大橈氏」就好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神農氏一樣,代表某個時代的整個氏族,
「大橈氏」亦可能代表某個時代一小撮有智慧的人,
而其中一定有古代的天文學家。
當然其他文明遲早都會發現 60 這個神奇數字,
但用十和十二這個「依次序的組合」來表達,
則只有用象形文字的文明才可以做到。
Ancient Babylonian tabletworld’s first trig tab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ZPGp1A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