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五)

《存在》(五)
4.  抽象和可以量度的「東西」以概念方式存在。
There  is  a  mask  of  theory
over  the  whole  face  of  nature.
( William Whewell )
科學界亦有許多抽象和可以量度的「東西」以概念方式存在,
其中最常見、常用的就是「時間」和「空間」。
在諸多抽象的概念之中,人類最能夠接受和相信的,
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存在。
我們可以看到日出日落,可以看到潮汐漲退,
但我們就是看不到「時間」;
我們可以感受到距離、大小、形狀和遠近,
但我們就是看不到「空間」。
「時間」和「空間」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
「時間」和「空間」不能儲存,但所有物質都存在它們之中,
我們只能夠
靠腦的感覺和概念來說服自己它們的確存在。
參考:《時間》(一)
如果我們認為「時間」不存在的話,
那麼人類就不可能有歷史,人類也不會死亡,
而我亦不會誕生,不會成長,不會有今天的我!
5.  抽象和難以量度的「東西」以概念方式存在。
參考:《時間》(二)《時間》(四)
「命運」和「時間」一樣,
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不能儲存,
為甚麼我們相信「時間」的存在,不會認為是迷信,
而不相信「命運」的存在?
為甚麼我們習慣被「時間」統治,但卻不習慣被「命運」統治?
另一個人類能夠接受和相信的科學概念,就是「位能」的存在。
「位能」源於萬有引力,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
無形無狀、虛無縹緲、唯恍唯惚,
在「位能」(陰) 轉換為「動能」(陽) 時,我們亦看不見「動能」,
我們只是看見「動能」的表現和力量。
為甚麼我們相信「位能」的存在?
是否因為物理學家提出了這個概念之後,有公式計算?
那麼「命運」這個概念又如何?
如果「命運」有公式計算,那麼命運是否存在?
在物理學的層次,我們見到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存在方式:
物質的存在、能量的存在和概念的存在。
從物理和化學的層次上升到生物的層次,

多了一種以概念方式存在的「神秘」東西,叫做「生命」,
包括隨著「生命」而來的種種「本能」。
我們看見「誕生」,我們看見「生命」的現象,
但是我們看不見「生命」。

我們可以看見遺傳基因,可以看見其中的數據,
我們可以解構數據中蘊藏著的生物界資訊  information
但是我們看不見「生命」。
那麼「生命」是否存在?
而隨著「生命」現象的出現,
又多了一種以概念方式存在的東西,叫做「死亡」。
我們可以看見「屍體」,看見「死亡」的現象,
但是我們看不見「死亡」。
那麼「死亡」是否存在?
事實上「生命」和「死亡」都是以概念方式存在。
我們看不到生命和死亡,
我們看到的,只是生命和死亡的徵象。
Ferris  Jabr
Why  Life  Does  Not  Really  Exist
http://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brainwaves/2013/12/02/why-life-does-not-really-exist/?WT.mc_id=SA_Facebook
在生物的層次,
除了出現「生命」和「死亡」兩大新概念之外,
還多了一個額外的現象,
就是同一品種的生物,除了「共通特徵」之外,
還出現了不能忽略的「個別差異」。
在醫學研究和應用之上,理解這個現象非常重要!
生物層次中最神秘的差異在於「性別」,
尤其是人類社會中「男/女/陰陽人」的存在。
也許我們應該思考一下:
如果高等生物只有一種性別,生物世界將會如何?
雖然少了色彩繽紛的求偶行為,
少了來自父母的基因重新組合,
但至少沒有了強姦和行騙的現象,
沒有了求偶期荷爾蒙操縱的非理性和生命的浪費。

Woman  was  God’s  second  mistake.
( Friedrich Nietzsche )
「生命」和「性別」的神秘還不止於此。
釋迦牟尼成佛回鄉後,把兒子和許多王子都度去出家,
但當他的繼母、妻子及許多女人要求出家時,
他總是不肯,經過弟子阿難盡力懇求,才勉強答應。
舍利弗說:「假如允許女人出家,佛法會早滅五百年。」
為甚麼?為甚麼如此不公平?為甚麼會有性別歧視?
舍利弗沒有說出理由。
生物的層次上升到心理的層次,
又多了一種以概念方式存在的東西,叫做「性格」。
「性格」究竟算是看得見還是看不見?
摸得著還是摸不著?身體感覺得到還是感覺不到?
人類的所謂「真確的知識」,就只能夠包括以上五類,
簡而言之,其實只得兩大類,
就是可以憑藉感官和儀器認識、關於自然界的知識
和抽象、完全和感官無關但和自然界有關、
純粹屬於概念世界的知識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
抽象、虛無縹緲的概念世界管轄著實質的感官世界,
究竟這兩個世界之間如何連繫,連繫又是如何產生,
依然是一個重大的哲學課題。

6.  歷史事件的存在
歷史事件也是一種概念,是一種永恆的存在。
歷史事件的解釋,往往是一種「假說/猜想」,
雖然也是一種概念,但卻不一定是永恆的存在。
因應新顯現的資料,因應價值觀的改變,
歷史事件的解釋完全有可能改變,

但歷史解釋的改變不能夠改變歷史事實。
7.  人世間一切難以確實、未經確實、模糊程度可大可小的概念。
社會科學裡有許多抽象、難以準確定義、感覺上確實存在的概念,
例如階級、品味等等,究竟應該如何証明它們的存在?
社會科學中常用的「抽樣調查」,其實作了三個「假設」:
1.  調查所用的問卷或調查員的語言清晰、明確、沒有偏見。
2.  所調查的群體和研究的課題有關。
3.  所調查的群體是 tip  of  the  iceberg,能夠代表整個群眾。
可惜以上每一個「假設」都有可能偏離事實!
所以社會科學裡會有許多模糊的概念充斥其中。
我們將這些良莠不齊的概念,全部歸入這一類之中。
還有,這
些社會科學裡的概念有一個特別的地方,
就是即使是最優秀的概念或者假說,
亦只能夠預測部份人或者大部份人的行為,
永遠不能夠肯定所有人的行為。
原因是人有自由意志,而小部份有思考能力的人,
有更加強的判斷力和自由意志。
All  of  us  are  subject  to  influences  that
produce  the  different  sorts  of  person  we  are.
From  the  mere  fact  that  a  particular  character
was  formed  by  antecedent  events,
including  genetic  influences,  it  does  not  follow
that  its  possessor  does  not  have  free  will.
( Avrum Stroll )
如果被囚禁抽取膽汁的黑熊都懂得「自殺」,
那麼不但人類擁有自由意志,高等動物也可以有自由意志。
部份常用的概念,例如學校、機構、社會、國家,
都有一個共同的性質,
就是可以分成 硬件 hardware 軟件 software 兩部份。
硬件包括建築物、土地和所聘請的工作人員,
而軟件又再分成兩部份,
一部份是公式、規條、潛規則,以概念方式存在,
另一部份是抱負、目標、理想,以精神方式存在。
硬件可以視為死物,軟件才是重要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