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四)

Light  thinks  it  travels  faster  than  anything
but  it  is  wrong.  No  matter  how  fast  light
travels,  it  finds  the  darkness  has  always
got  there  first,  and  is  waiting  for  it.
( Terry Pratchett )
[概念方式的存在]
非物質的東西,有一些人認為並不存在,
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根本沒有非物質、非能量、
非感覺的存在  immaterial  existence

其實這只不過是「存在」的定義問題而已。
人類的語言和文字,就是以概念方式來存在,
既可以用來敘述現實中的事物,可以紀錄過去的事物,
可以用來表達當下的想法、意見和感覺,
更可以用來表達暫時並不存在的理想和意願。
There  is  something  truer  and  more  real,
than  what  we  can  see  with  the  eyes,
and  touch  with  the  finger.
( Nathaniel Hawthorne )
概念當然是抽象的,因為概念看不見,聽不到,觸不著,
不能夠靠感官來認知。

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何人類可以認知抽象的概念?
概念方式的存在,大致上可以分為七大類:

1.  自成邏輯系統的概念,以數學為代表。
數學世界的存在,
就僅僅靠嚴謹的定義和公式,數據也不需要了。
自然數的存在、π 的存在,都接近自然,
但質數 prime numbers 的存在就是人為。
無論是感到接近自然或者是人為,
數學世界裡不少概念的存在,都無可置疑!
幾何圖形裡那些不占任何空間的點、線、面、體,
就好像代數裡的自然數一樣,都屬於抽象的數學概念。
數學裡的存在,是純粹概念方式的存在。

數學世界是一個邏輯和美的世界。
2.  經過千錘百鍊的自然界原理和定律
自然界的原理和定律,
當然是形而上的「道」的一部份。
這些自然界原理和定律,以物理學和化學為代表,
例如「萬有引力定律」,例如「能量守恆定律」。
這一些概念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就是人類提出的概念,如果有辦法證明,
如果經歷過實踐和時間的洗禮而依然能夠生存的話,
就極有可能接近或甚至迫近「真理」。
自然界的原理和定律,
假設了所有以物質方式存在的東西,
除了高等動物之外,都沒有自由意志,
所以不
能夠違背原理和定律。
我們需要問的問題是:
自然界裡真理的存在,是否一種真實的存在?
而這一些數學和物理學中的概念,
究竟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僅僅存在人的腦海之中?
近兩個世紀科學的發展和應用,
讓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自然界裡真理的存在,
不但是一種真實而且普遍性的存在,
而且是一種沒有實體、非物質、非感覺的存在,
看不到、聽不到、觸不到、摸不著!
換言之,非物質的東西竟然在管治具體的物質,
某類概念的世界竟然在管治物質的世界,
這類概念的世界,可以稱為「道或者真理的世界」,
或者甚至稱為「」。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約翰福音 1:1》
「道或者真理的世界」是玄之又玄,謎一樣的世界,
因為無論道和真理如何複雜,如何抽象,
它一定是千篇一律、永恆不變的,
而物質的世界則色彩繽紛、千變萬化。
The  aims  of  scientific  thought  are
to  see  the  general  in  the  particular
and  the  eternal  in  the  transitory.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自然界的真理──天之道──絕對不講仁義道德,
而所謂「損有餘而補不足」亦與仁義道德無關;

人類世界的真理──人之道──才講仁義道德,
可惜貪婪、自私、虛偽、殘酷全部是「人之道」,
而且惡人懂得團結,善人卻有如一盤散沙,
結果出現「損不足以奉有餘」,貧富越來越懸殊,
走上歷史盛衰戰亂不斷重重覆覆的循環。

然而所謂仁義道德必須以「道/真理」為基礎,
所以聖人不講虛偽的仁義道德。
筆者認為老子這句說話正好指出了這個道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
聖人統治者效法天地之「道」,不做違背人性的事,
不會視人命如草芥,但會制定合乎人性的道德規範。

一個值得細心思考的宗教哲學課題是:
為何不少口裡承認「道」的人,
心裡卻不相信「道」,甚至討厭「道」?
是否因為「道」必然分成「正道/善道」和「惡道/魔道」,
而它們永遠共存?
是否因為「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所以許多自稱得道的人才會理直氣壯地

「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參考:《宗教和科學》(上)
Connectedness  is  of  the  essence  of
all  things  of  all  types.  It  is  of  the
essence  of  types,  that  they  be  connected.
Abstraction  from  connectedness  involves
the  omission  of  an  essential  factor  in  the
fact  considered.  No 
fact  is  merely  itself.
The  penet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at
their  height  arises  from  our  dumb  sense
that  we  have  passed  beyond  mythology;
namely,  beyond  the  myth  of isolation.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3.  形而上的概念
例如數學裡的「circle
生物裡的「樹」、「馬」……,甚至「人」,
物件中的「桌」、「椅」,「杯」…等等,
都是形而上的概念,完全擺脫個別的差異。
如果有一位仁兄手裡拿著一隻杯,問你這個問題:
「杯是甚麼?」
那麼這位仁兄如果不是概念糊塗,
就是問了一條誤導性的問題
因為他沒有說明:
他究竟是在問他手中的那隻杯是甚麼,
還是問「杯的概念」是甚麼。
前者是個體,以物質方式存在,看得見,摸得著,
大小、形狀、顏色可以變化萬千,而且會腐壞,會消失,
而後者是事物的類名,看不見,摸不著,
然是以概念方式存在於一個抽象和永恆的領域!
懂得思考的人就會笑而不答,或者回問:
「先生,你究竟是問你手中的那隻杯,還是問杯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