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一)

通識教育科要求學生學習工具的目的,
就是作為連貫不同學問、不同知識、不同科目的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優良的工具,
如何能夠令大、中學生判斷所接觸知識的可靠性?
如何能夠令他們正確及有效地去運用所得到的知識?
如何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
如何培養他們建構知識的能力?
如何能夠令他們的視野,不但廣博,而且深邃?
如何能夠培養出「懂得怎樣思想」和「有比較強觀察力」的人才?
如何能夠培養出融會貫通、能夠獨立思考、不會人云亦云的人才?
香港通識教育科第三個公開的目的 C (下一半),
要求提升的「批判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
就是通識教育科中其中的一種工具。
有了「批判思考能力」,我們就可以培養
通識教育科中的另一種工具,就是「道德抉擇能力moral compass
涉及「愛」love,「同理心」empathy 及「智慧」wisdom 的參與。
香港通識教育科其中一個公開的目的,
就是「觸覺」awareness
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培養正面價值觀。
試問,如果不從「愛」和「智慧」的角度來培育,
這個公開的目的就只能夠是一個口號!
沒有「愛」如何能夠「加深」觸覺?
沒有「智慧」,如何能夠判斷甚麼價值觀屬於「正面」?
德育的責任,當然應該由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去分擔。
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工具,遇到有關價值判斷的問題時,
學生怎可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怎可能明白人類的行為需要接受道德的監管?
怎能夠有能力「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
「通識教育科」公開的目的
如果欠缺「道德抉擇能力」這個工具,
一旦牽涉到道德的課題,
學生們怎會明白為甚麼必須採取一個立場;
學生們怎會明白所謂「中立」neutral
極有可能是「虛偽」,扮公正,兼且逃避責任;
學生們怎會明白甚麼是「正面價值觀」?
「道德的抉擇」當然要接受批判,
所以對任何事情的批判,我們必須公開背後的原則,
接受別人的批判,這就是「誠」的原則。
任何一個課題的批判思維,當然需要具備該課題的基礎知識,
但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原料  raw  materials
沒有工具,原料不可能變成有用的產品。
所以即使背誦了一大堆基礎知識,
並不表示懂得如何根據這些知識來思考。
工具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如果學生們未能夠掌握良好的思考工具,
通識教育只是「膚淺」的通識教育,表面上是通通都識,
但其實學生在有限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之下,
極有可能全部都識得不夠透澈,
只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綜合眾人意見方式的學習。
在知識日新月異之下,
學生們最後可能變成詞彙通通識,但批判和應用通通都唔識,
於是,「通才」變成了「庸才」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