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There exists certain truth that is like a
penetrating arrow. It is unkind because
it doesn’t care for anybody’s feeling
and so has always caused people pain.
Should we give it up?
Do we still want to face it?
Do we have the courage to face it?
Can we handle it?
( Jason Ling )
很多人都認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能夠凌駕在法律之上。」
或者「我們一定會鍥而不捨地調查誰是幕後的主謀,
將他們繩之於法。」
這兩句說話的確令人肅然起敬,
即使後面加了一句註解:「除了掌權者」。
奇怪的是,
一個「批判平台」要求「沒有人能夠在批判之外」,
但卻令很多人肅然起怕!
除了面子這個次要因素之外,關鍵在甚麼地方?
A CTP is bound to say things that
most people initially don’t want to hear.
參考:《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三)
治思考上的亂世,必須用思考上的重典!
不少人會覺得一個「批判平台」是思考上的重典,
人類的精神及理性文明還未追得上,
所以建設一個「批判平台」,必然萬水千山,阻力重重。
讀科學的人,當然重視「如是觀」。
日常生活的「如是觀」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找好的地方來看,另一類是找壞的地方來看。
如果只是看好的地方,忽視看壞的地方,
就一定不是「如是觀」;
同理,如果只是看壞的地方,忽視看好的地方,
也不是「如是觀」。
建設一個「批判平台」會遇上甚麼阻力,
且讓筆者娓娓道來:
[建設批判平台的阻力]
☆ 恐懼「與眾不同」
由於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植根於人類潛意識,
甚至是遺傳基因之中一個可善可惡的想法:
為了群體生存,除了分工合作之外,
所有領導階段必須意見一致,
而所有愚夫愚婦則必須附和。
凡是擁護創意的人,愛智的人,心靈上的毅行者,
都會遇上這種《孤獨恐懼症》的壓力。
☆ 思考力不足的既得利益者
年紀大的成年人,往往有三個通病:
1. 不喜歡走出熟悉習慣和觀點,拓展新的思維和視野。
2. 除了在生活上要求舒服之外,也想腦袋休息休息,
別讓腦袋太疲倦。
3. 不理會人的自尊應該如何建立,面子絕對不打算退休。
It has been said that man is a rational animal.
All my life I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evidence
which could support this.
( Bertrand Russell )
The older I grow the more I distrust
the familiar doctrine that age brings wisdom.
( H. L. Mencken )
智慧不足的人往往認為自己的思想 [不是知識],
是不可能進步或者不需要進步的。
自我和自己腦袋中任何頑固的思想,刻骨銘心,
同生共死,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不少人到了中年,即使經濟不再是問題,
為了追求人世間更大的「成功」,
依然在「名、利、權」之中拼命,
只會學習和自己生計有關的學問,
不會懂得在思考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不會關心任何和生命思考有關的課題。
所謂「終生學習」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教育界的口號!
參考:《終身學習》 《刺激和反應》(下)
You can’t wake a person
1. who is pretending to be asleep,
2. who has secured himself a ticket to Heaven,
3. who already thinks himself peaceful, loving,
humble enough and also sound awake,
4. who praises humility for others only,
5. who detests criticism and critique,
6. who believes kindness does not need wisdom.
( Jason Ling )
一個「批判平台」能夠壓抑人類的自私和虛偽,
1. 讓半桶水思考能力的成年人為了面子緣故,
「被迫」保持「必要的沉默」。
2. 讓半桶水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不敢再混吉,
不夠膽再濫竽充數,為害社會。
3. 讓不喜歡思考或者思考力不足的年青人,
至少學習到需要「尊重理性」。
4. 讓只有能力從事體力勞動的年青人明白,
一旦出賣良知,助紂為虐、為虎作倀,
社會上多了很多「眼睛雪亮的市民」。
5. 可以掃除「意見接受,一切照舊」的官僚陋習。
既然一個「批判平台」能夠讓社會上思考力下足的人,
知所警惕,反抗的聲音,當然也來自這些人。
☆ 來自源頭的阻力
如果沒有一個「批判平台」,
「Each mind matters!」
這句說話只不過是一句蠱惑的口號,
有了一個批判平台之後,
沒有 mind 的人一早就被打下了平台!
餘下的參與者當然是「Each mind matters!」
因為事實上是
Each mind that can think matters!
換言之,從人事和「選賢與能」的角度來看,
批判平台的工作其實是堅持專業的門檻,
嚴格把關,「從源頭開始減廢」。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的確節省了用來說服思考力不足的人的唇舌。
筆者認為「批判平台」就好像一個「賣瘀的愚市場」,
一旦社會上有了一個「批判平台」,
1. 所有需要接觸思想的人,
都要「被迫」尊重「批判思維」。
2. 只有半桶水思考能力、
一向非常害怕「批判思維」的權威人士,
在「批判平台」上將無所遁形,
不敢再混吉,不夠膽再濫竽充數,為害社會。
3. 所有思考能力不合資格的人,
不論在社會上如何有地位,
不論是否自封或被封的知識份子,
都會發現自己在「批判平台」上必須說理,
不再享有胡說八道的權利!
4. 野心家「被迫」收歛,
沒法再用一向行之有效的「語言偽術」張牙舞爪,
於是只能夠一方面訴諸「槍桿子暴力」,
另一方面設法扭曲制度,加強「制度暴力」。
既然一個「批判平台」有能力從源頭開始減廢,
源頭裡的大佬及濫竽充數的人,自然怨聲載道。
Jared Diamond
Why societies collapse
☆ 重新定義社會的精英
一個「批判平台」令所有語言偽術,
及不能夠公開的動機無所遁形,
不但能夠替社會培植真正的學者、知識份子、
政治家、教育家、宗教領袖。
更能夠讓社會上的「偏才」明白自己只不過是
「某一行某一業的專家」,並非社會的精英,
根本就不是可以成為領袖的「通才」。
以往香港由於對精英的定義含糊,
所以不少某一行某一業成功的「偏才」,
以為自己是「通才」,自視為精英。
一個「批判平台」重新定義社會的精英,
能夠替社會篩選「偏才」及「通才」,
但亦會將社會上的權力和影響力重新分配,
所以既得利益的傳統精英,自然勇於反抗。
[肅然起怕]
一個「批判平台」就好像一堵高牆,
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了知識份子的門檻,
排擠思考能力未達到時代要求的水平的人,
打爛了偽知識份子的飯碗,阻礙他們行騙發達,
阻擋了那些上一世紀「中度文明社會」的精英:
1. 聰明,喜歡追求知識,但只是喜歡度橋。
2. 愛面子多於愛真理。
3. 將輩份的重要性置於真理之上。
4. 追逐成功,鄙視成就。
5. 只是偏才,卻以為自己是通才。
由於這類精英並不愛智,
重視「名、利、權」多於追求心靈上的「宗教精神」,
所以對於鍥而不捨的積極思考往往很不耐煩,
所以很容易就出醜在一個「批判平台」之上。
一個「批判平台」,
由於追求「真」和「誠」,
在打倒「虛偽」這種普世價值的過程之中,
「諂媚」sycophancy 必然殃及池魚。
一個「批判平台」,
在追求「智慧」這種小圈子價值的過程之中,
在打倒「意圖擺脫智慧的仁慈」之中,
半桶水的思考能力和「平庸」mediocrity,
亦必然殃及池魚。
批判平台令「虛偽」無所遁形,
令隨波逐流及平庸者為了面子而被迫追隨,
無奈地被迫追隨,或者投機地追隨,
Indifference is the revenge a CTP
takes on hypocrisy and mediocrities.
所以一個「批判平台」差不多四面受敵,
只得一個小、小、小圈子默默支持,
因為只有熱愛真理,完全放下了面子和輩份的人,
才會願意參與一個「批判平台」。
有人說:容貌醜陋的人怪不得鏡子,
我們甚至應該感激鏡子未能照出我們內心的醜陋。
一個「批判平台」有如一面超級的鏡子,
為了整體社會著想,照出灰色地帶的醜陋,
以防有任何人在有意或無意之中,
做一些「似好實壞,愛你變成害你」的事,
所以一個「批判平台」從來都不同意
「教學工作者」在人生及社會重大課題上,
替青年人洗腦,剝奪他們的思考自由,
然後轉移視線,在娛樂、音樂和藝術等課題上,
給予年輕人機會和信任,讓他們在鳥籠內飛躍。
所謂生命教育,所謂品格教育,
不能夠靠「教學工作者」自我欺騙來達到目標。
娛樂、音樂和藝術固然重要,
但屬於整體教學中的一部份,
所以它們的內容和雅俗亦需要接受批判,
亦需要多元化,題材不能夠自我審查。
由此看來,只有從「批判平台」入手,
年青人的生命才有機會得以轉化。
不少有任務在身或者故意糊塗的「教學工作者」,
不少十分重視輩份和面子的自稱勵志者,
自然會加入反對「批判平台」的行列。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 proverb )
[結語]
華夏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加喜歡虛偽,
更加重視面子、輩份和名氣,
甚至不惜摧毀春秋戰國時代的科學精神,
攪出一大套「心的哲學」,
但依然不明白如何能夠令市民尊重真理,
令宗教信徒明白「保守他們的心」的重要。
筆者一向喜歡低調,只重視成就,不期望成功,
不喜歡爭取個人名氣,不喜歡強求,
相信「盡人事,聽天命,將最好的東西留給下一代」
是這生人應負的責任。
筆者提出的「批判平台」的概念,蘊釀多年,
花了很多反覆思考和自我批判的心血,
最後從科學哲學及歷史中領悟,
知道中國人只有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才有希望在精神文明上進化,
吸收了西方文明精華之後超越西方。
可惜中國人之中讀文史哲的學者,
並沒有科學哲學及歷史這方面的訓練,
十個有九個不明白甚麼叫做「對真理謙卑」,
而讀科學的中國人,大部份是偏才,又自負為通才。
筆者的「批判平台」建議和雛型,
令很多熱愛面子和輩份的人視我如陌路人。
朋友之中,有興趣認識「批判平台」這個概念和建議的,
亦有如鳳毛麟角,的確令筆者覺得有幾分孤獨。
只有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才可以迫大部份自視為知識份子的人,
清楚明白甚麼叫做「對真理謙卑」!
如果沒有一個「批判平台」,試問理性是甚麼意思?
試問如何解決複雜的爭議和矛盾?妥協又會是甚麼意思?
由於華人重視名氣,由於中國人的劣根性難改,
由於靈界和業力有它們的一條數要計,
所以時機也許尚未成熟。
筆者最樂觀的估計是,大約在筆者死後的二十年內,
才會有「知名人士」重新發掘出「批判平台」的概念。
但願果真如此!
如果有一天,有爭執的人願意將他們的爭執,
放在一個「批判平台」之上去解決,
這個社會才算是一個真正「理性的社會」。
一個重視面子和輩份多於真理的社會,
永遠不可能達到「理性」的高度!
因為「照顧面子」必然會成為「恰到好處」、「適當」、
「和諧」……這些藉口的一部份,用來扭曲理性。
筆者覺得已經盡了一己在這方面對社會的責任,
而且江郎才盡,要靠後來者繼續批判和修正,
謹此致謝所有願意花時間閱讀這十二篇文章的讀者,
並且向仔細閱讀和思考的讀者,叩頭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