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平台》(四)

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all  that  is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  must  be  the  truth,
no  matter  how  improbable.
( Sherlock Holmes )
由於「批判平台」的目的是「迫近真理」,
所以必然重視「去蕪存菁」。
1.  思考力不足的人不會被容許賴死在平台上,
不是說他們是「蕪」,
而是因為他們的思考在當時是「蕪」是「莠」,
而是因為因為「語言偽術」是「蕪」是「莠」。
「批判平台」的門檻,
就是拒絕讓「蕪」、「莠」及「蕪術」入門,
避免擁抱愚昧思想及愛面子多於愛真理的人,
浪費平台參與者及台下聽眾的時間!

「批判平台」認為:
問道 [理] 於愚,等於問道 [路] 於盲!
2.  思考力不足,不好學,又不重視真理的人,
都有可能是山雞,山雞飛上枝頭,不可能變成鳳凰。
「批判平台」只容許鳳凰入門!
捕瘋捉蠢,篩走不合資格及濫竽充數扮鳳凰的山雞,
避免他們浪費「批判平台」的資源及污染旁觀者的視聽,
就是「台上裁判」的執法工作,
亦是「批判平台」的第一道門檻。
如果沒有一個「批判平台」矢志不移地去蕪存菁,
所謂精神文明文化保育都只不過是口號而已。
如果沒有合資格的「台上裁判」和「台下評判」,
1.  所謂「真理是越辯越明的」只不過是一個口號,
     因為辯論一碰上愛面子的參與者,
     或者遇上比較難度高的概念糾紛時,
     就難以解決,或者解決時不夠公正。
2.  所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只不過是一個口號,
     因為「鳴甚麼、鳴的道理對嗎?」
     極有可能依然懸而未決!
3.  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只不過是一個口號,
因為如何為「清濁、正邪」定分界?

未經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往往贊成用人數來決定道理,
誤以為這就是民主。
用投票來決定真理?豈非自掘墳墓?那麼理性算是甚麼?

[台下評判]
那麼「台下評判」的職責是甚麼?
「台下評判」清楚明白:
辯論的技巧次要又次要,
高層次的思考能力才是最重要。
所以一個人只要立志迫近真理,
又具備清晰的語言或者寫作的溝通技巧,
隨時可以反敗為勝。
如果A方認為自己有道理,動機純正,
只是辯論暫時失利,
那麼A方被判退出平台之後,
仍然可以搜集足夠資料,以文書方式上訴。
「台下評判」的職責,就是處理思考上的課題,
處理文書方式的上訴,有如香港的終審法院。
「批判平台」上的批判和一般辯論不同的地方是:
辯論有即時勝負,有時間限制,
「批判平台」上的批判,
只有暫時的勝負,絕對沒有時間的限制。
由於批判的過程會紀錄及完全公開,
任何某段時間的批判結果,都會用文字紀錄下來,
以備有思考能力的後來者修訂,重新再批判,
甚至完全推倒重新建設。
真理,當然不怕批判,而且必須經得起批判,
可以今天批判它,明天批判它,看看是否能夠否定它!
如果不容許批判,那怎麼是真理呢?
一個思考力不足的人常常會犯上的嚴重毛病,
就是不自覺地作了一些錯誤的「假設
assumptions   and   presuppositions
所以一旦「批判平台」上的參與者揭露,
即使之前的推理如何慎密,

由於根基動搖,七寶樓臺都會立即倒塌。
所以「根源思維」在一個「批判平台」上,
就會顯示出它的威力!
通常辯論常常出現的一個死結是:
雙方的思考力都未達到足夠的層次,
所以雙方的理據都不完全對,
例如雙方各持有百分之三、四十的道理,
於是就容易互相指責對方「不理性」,
輸了亦不會服氣。
這些矛盾往往屬於中至高層次的矛盾。
由於批判平台的「台下評判」必須保持嚴謹和公正,
所以能夠化解這些中至高層次的矛盾,
解決雙方皆自我感覺良好,但各執一詞的弊病。

如果社會上欠缺了一個「批判平台」,
大多數的愚夫愚婦就無所適從,於是他們就傾向於:
1.  聽取有名氣或者經濟方面成功人士的意見。
2.  聽取控制傳播媒介的人的意見。
3.  用人數來決定對錯,鼓勵白社會的晒馬行為。
4.  順從當權者的意見。
5.  順從持有法律武器或者實質武器的人的意見。
香港商業電台裡有一副對聯,
對思考力不足的人來說,的確是上佳的座右銘,
然而一旦建設了一個批判平台,
這個對聯座右銘就變成了垃圾:
真理是可以順從人意去讓的嗎?有人可以完全掌握真理嗎?
說話有保留是因為自己思考力不濟嗎?
是因為自己想明哲保身,所以留有餘地嗎?
是因為自己怕對方會報復,所以噤若寒蟬嗎?
是因為自己明白對方非常重視面子嗎?
是因為自己也同意面子較之真理更重要嗎?
是因為知道對方一定會撞板,不必自己動手嗎?
真理是我們擁有,所以可以順從人意去讓的嗎?
讓三分是因為沒有人可以完全掌握真理嗎?
那麼我們為何還需要追求真理?
參與「批判平台」辯論的人,必須明白:
很多所謂道理,都有它們應用的範疇。
即使一個可以應用在頗大範疇的道理,
只要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一旦超越了它們應用的範疇,就不能夠應用。
思考力不足的人往往就犯上了這個毛病,
而後果可大可小!
因為思考力不足的人絕對可以「好心做壞事」,
而且會傾向於原諒自己,藉口很漂亮,就是:
人總會犯錯,我們需要寬容,我們需要包容」。
無恥之徒甚至會認為令人髮指的壞事是小事,
聖人也難免會做,會犯錯,更何況我們不是聖人!

有了「批判平台」之後,這種現象就不容易出現。
除此之外,當一件事情有多個成因的時候,
如果沒有「台下評判」,思考力不足或者愛面子的人,
就會堅持一些有利於自己說法的成因:
We  are  too  much  accustomed  to  attribute
to  a  single  cause  that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several,  and  the  majority
of  our  controversies  come  from  that.
( Marcus Aurelius )
為何要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因為我們明白胸襟和識見有層次之分,
抗爭、理想和錯誤有高級和低級、善和惡之分。
如果沒有智慧監管,
偉大的人絕對可以犯偉大的錯誤!
一旦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就可以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有公信力的監管制度。
在一個「批判平台」上,
任何有漏洞的思想,任何源於不良動機的思考,
在集體智慧的批判之下,都將無所遁形,不可能站得住腳!
如果沒有一個「批判平台」,
「半君子」就會大行其道而且沾沾自喜。
任何沒有「台上裁判」和「台下評判」的辯論,

其實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
因為頗多讀書人都會犯下這些嚴重影響思考的毛病,例如:
1. 認為必須「先尊師、後重道」,而並非「先重道、後尊師」。
    於是就會囿於面子、輩份、身份、社會地位…
    所以只喜歡「適可而止的理性」。
2. 囿於經不起批判的「成見、信念、常識、概念」。
3. 重視名、利、權,囿於和私人或團體有關的利益,
    最後完全忘掉了公眾的利益。
4. 以為偏才中的精英就是通才。
To  argue  with  a  person
who  has  renounced  the  use  of  reason
is  like  administering  medicine  to  the  dead.
( Thomas Paine )
《批判平台》(一) 之中的兩大名句,
必須在此覆述一次,因為實在太重要了:
Truth  does  not  do  so  much  good  in  the  world
as  the  appearance  of  it  does  evil.
( Duc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我們可以同情愚蠢人,
只要他的工作對別人不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同情及縱容愚蠢人的思想。
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愚蠢人,
他們的思想往往會嚴重影響世道人心。
我們可以同情愚蠢人,
但為甚麼我們不應該更加同情
「被愚蠢人的思想陷害而不自覺的受害者」?
所謂「道德感召」如果欠缺了「集體智慧」,
能夠抵抗「虛偽」和「自私」這兩個普世價值嗎?
能夠承受中途的挫折嗎?挫折之後還會有翻身的機會嗎?
Don  McLean  –  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