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和思考》(四)

[《將進酒》背後的思想 ]
教科書裡的那條題目的作者,
目的應該是希望中學生探討《將進酒》背後的思想。
那麼《將進酒》裡背後的思想是甚麼?
是清晰的樂觀還是盲目的樂觀?
是清晰的悲觀還是盲目的悲觀?
抑或只是如是觀?
《將進酒》裡「及時行樂」的行為屬於積極還是消極?
首先,「人生苦短」是一個主觀的「感受」、
也許可以視為主觀的「看法」,
但「生命無常」,卻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一個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要爭議的,也許只是「生命無常」的或然率而已。
不逃避「生命無常」這個課題,去找出解決的方法,
就是一種積極的態度,積極的心靈行動!
反而不去思考這個課題,不去面對,假設它不存在,
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
然而李白在《將進酒》中,
並非以「生命無常」作為出發點,
而是從「人生苦短」的感慨開始。
人生的長短,很多時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對人生的長短的感覺,
就更視乎當事人如何運用生存的時間,
亦在於當事人是否依然壯志未酬。
從這個角度來看,
除非我們肯定「人生其實頗長」是樂觀的「看法」,
同時肯定「人生苦短」是悲觀的「看法」,
否則我們不能夠決定李白在《將進酒》表現的心態,
到底是樂觀還是悲觀!
筆者並不認為在「人生到底是長是短、是苦是樂」方面,
可以達到毫無爭議的共識!
既然 「人生苦短」是詩人的感受,
「高堂明鏡悲白髮」的又不能夠肯定是否李白,
要批評人生的長短、苦樂的話,
又欠缺了客觀的判斷標準,那麼可以如何下結論?
先來做一個統計: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如是觀,有點像我阿媽係女人。
「千金散盡還復來」是清晰的樂觀。
「但願長醉不用醒」是一般人都可能曾經有過的心態,
曾經失戀的人也許最清楚。
如果不是慢性自殺,真的長醉不醒,
那麼「但願長醉不用醒」就和樂觀悲觀無關。
如果堅持寫《將進酒》那段時間李白有慢性自殺的傾向,
請拿出證據來。
「古來聖賢皆寂寞」是如是觀。
「萬古愁」可以是清晰的悲觀,可以是如是觀。
看來根本就沒有足夠論據來判斷《將進酒》背後的思想,
屬於樂觀還是悲觀;
更加不能夠肯定《將進酒》背後的思想,
是否徘徊於樂觀和悲觀之間。
至於《將進酒》裡「及時行樂」的行為,
當然屬於積極的行為,不管「樂」如何定義。
吃喝玩樂本來就是積極的行為,
本來就是大部份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和三兩知己一同吃喝玩樂,更是積極中的積極,
根本不需要爭論。
若然李白的《將進酒》是以「生命無常」作為出發點,
那麼《將進酒》裡背後的思想當然是樂觀的思想;
而「及時行樂」的行為當然是積極面對死亡的行為,
而「人生得意需盡歡」就是及時、就是開心地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