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甚麼?》(三十一)

  個人定位
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 
在他的「需求層次模型Hierarchy  of  Needs  Model 中,
提出在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第二層次的「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第三層次的「關懷需求/社會需求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  之上,
人類還有第四層次的需要,
稱為「別人對自己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s
第三層次和第四層次的需求,已經相當複雜,
牽涉到生物進化、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多個範疇。
第三層次牽涉到「個人和團體」的課題,
第四層次牽涉到「成功、成就、自尊」的課題,
用通俗的語言來描述,
其實這只不過是一般人所認識的「面子」問題!
然而這個「自尊/面子」問題並不簡單,
因為人類所置身的社會的價值觀,
決定了「自尊/面子」的來源,
從而決定了大部份人對「自尊/面子」的定義,
於是「自尊心」和「優越感」就成為了不同的概念,
「自尊心」是母集,「優越感」是子集。
除了要考慮「世襲、遺傳、財富、權力」等問題之外,
還牽涉到「善與惡」、「美與醜」和「命理學」。
個人所置身的社會所定義的「自尊/面子」,
左右了大部份人的「個人定位identity
所以這個課題十分重要:
有些人以生存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性別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面貌身材美醜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內在心靈和性格的美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比較同學及同輩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心存僥倖、得過且過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財富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追求美好的生活享受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繁殖下一代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愛情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家庭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名氣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權力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成功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成就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職業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文憑和學歷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黨、團體和組織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國家、國籍或者種族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一個不斷進步的我來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謀生替自己定位,不談理想。
有些人除了謀生之外,亦談個人的理想,例如:
1. 維護個人的面子和輩份。
    對很多人來說,維護個人面子在他們的理想中,
    佔有首要的位置。
2. 替團體或組織推行特殊任務。
3.「傳播、討論、批判」人類的歷史、知識、
    哲學 [思想、思考方法]。
由於人類在智力、性格、信仰、信念、
以往的訓練及人生的經驗有相當大的差異,
所以負責傳遞社會文明及團體信仰、信念的人,
俗稱「導師/老師/傳道者」亦百花齊放:
既有向青年人灌輸知識,但阻礙他們思考,
意圖偷懶,得過且過的「導師/老師/傳道者」,
亦有替團體或組織推行特殊任務,
「向青年人洗腦,灌輸教條及信念」,
所以心中討厭,甚至仇恨批判思維妨礙他們工作
的「導師/老師/傳道者」。
有些人以追求人生的「成功success  替自己定位,
而「成功」必須靠社會來定義,所以自古以來,
追求「成功」的人都嚮往和追逐「名、利、權」。
所以在紫微斗數的設計之中,
我們見到有「化科、化祿、化權」等「化曜」,
亦有判斷命造的「成功」方向及或然率。
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是:
致力追逐「名、利、權」的人,
除了會發動各式各樣的戰爭之外,
會不自覺地努力製造高級的語言偽術,成為了
1.  阻礙整體社會「智慧向上流動」的禍端。
2.  破壞人類精神文明的敵人。
Sometimes  people  don’t  want  to  hear  the  truth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heir  illusions  destroyed.
( Friedrich Nietzsche )
The  further  a  society  drifts  from  the  truths,
the  more  it  will  hate  those  that  speak  it.
( George Orwell )
有些人以追求生命的「成就achievement  替自己定位,
例如:
以藝術和設計方面的創意替自己定位;
以思考方面的破舊立新替自己定位;
以思考能力替自己定位;
以文化薪火相傳替自己定位;
以人生修行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畢生追求真理替自己定位。
這一些人屬於「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第五層: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由於 Abraham  Maslow 的「模型/假說」
沒有仔細分辨「成功」和「成就」,
所以從第三層次到第五層次都有很多瑕疵。
他的「模型/假說」遲早會被人修訂。

有些人以追求半桶水的真理替自己定位,
從不去想一想「半桶水的真理」可以是真理嗎?
有些人以拒絕批判的道德,
以道貌岸然和自我感覺良好來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認為「愛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智慧」,
利用「仁慈」為藉口來逃避批判,
於是以「不需要智慧的愛」替自己定位,
從不去想一想「沒有智慧的愛」可以是愛嗎?
放棄或者和諧了「宗教精神」的愛,可以是愛嗎?
如果「宗教精神」就是道,
任何宗教裡的神靈,可以沒有「宗教精神」嗎?
以上這些定位雖然可以互相交疊,
但定位不同的人會埋不同的堆,走不同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