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甚麼?》(二十七)

雖然智慧有可能大部份源於先天,
例如遺傳及前生帶來的智慧,但依然需要後天的培育。
一個愛真理的人,怎可能不重視思考能力方面的鍛鍊?

☆  洞察力
智慧所要求的,不僅僅是強的觀察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智慧所要求的,
是能夠理解、想像和分析抽象及複雜的概念,
能夠深入事物的骨髓,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抽象層次。
Truth  is  beautiful,  without  doubt;
but  so  are  lies.
( Ralph Waldo Emerson )
Truth  is  always  abstract.
In  fact  anything  essential  is  abstract  and
anything  abstract  is  invisible  to  the  eyes.
One  sees  clearly  only  with  love  and  wisdom.
( Jason Ling )
用紫微斗數的語言來形容:
智慧所要求的,

是有如「紫微」那樣追求卓越的性格,
是有如「天機」那樣尋根究柢式的思考傾向,
是有如「地空、地劫」那樣的抽象思維能力,
是有如「貪狼、地空、地劫」組合那樣喜愛哲學思考,
是有如「天府」那樣對傳統文化中精華的執著,具備存菁能力,
是有如「天梁、化科」那樣對歷史的認識,
是有如「七殺」那樣對整體思維的執著,
是有如「破軍」那樣破舊立新的創新精神,具備去蕪能力,
是有如「太陽」那樣光明磊落的服務精神,
是有如「天同、火星」那樣的好奇心和赤子之心,
是有如「太陰、鈴星」那樣的冷靜學習能力,
是有如「天哭、天虛」那樣對人生的透徹理解,
是有如「陀羅、鈴星」那樣願意按部就班,
循序漸進,接受人生高低起伏的磨鍊,
是有如「擎羊」一般的勇氣、銳利觸角和眼光!
所以追求智慧的人需要
1.  森林思維的訓練,
     讓他能夠從整體的角度去分析事物。
2.  根源思維的訓練,
     讓他不但能夠掌握問題的根源,
     而且培養鍥而不捨、尋根究柢的求真精神。
具備了這兩種思維的訓練,
就能夠掌握事物的歷史和趨向。
看出傳統概念及嶄新意念兩者欠缺完善的地方,
或者兩者疏忽了的漏洞,
於是不會被根基不穩的概念所玩弄。
就能夠訓練出掌握事物的重點,
培養判斷及分辨大事和小事的能力。
如此才能夠對大事一絲不苟,
對和大事有關的課題及機會看得準,抓得住,
對小事看得開,放得下,得過且過,難得糊塗。
就能夠培養出品味和鑑賞能力。
換言之,就是訓練追求卓越,培養判斷蕪菁的能力,
如此才能夠分辨優質和劣等的意見、假說和思想,
絕對不會人云亦云,
甚至提出 [假說/猜想hypothesis/conjecture
可以用實驗及批判來驗證。
所以現代知識份子中的通才,如果不是天才的話,
就必須由專家訓練,讓他們能夠節省學習的時間。

必須具備這樣的訓練,
追求智慧的人才能夠運用治本而不僅僅是治標的方法,
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這樣訓練出來的能力,我們稱之為「洞察力」,
英文叫做  insight
根據字典對  insight  的定義:
the  power  of  using  one’s  mind  to  see  into
or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something;
deep  understanding.
「洞察力」是西方人認同的智慧元素之一,
甚至認為「洞察力」就是智慧的「同義詞」。
參考:《登山寶訓》
熟悉紫微斗數的人當然知道這樣描述智慧的要求,
這樣對「洞察力」的闡釋,的確是強人所難。
具備洞察力的人,當然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有勝人一籌的智能,
正如音樂、運動和語言方面的天才,不一定有智慧!
但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洞察力方面訓練有素,就可以
1.  在短時間內掌握事情的關鍵。
2.  提升吸收新知識的能力。
3.  當遭遇同樣的經歷時,學習得比一般人更多和更深入。
      於是在應用經驗時就更能夠得心應手。
4.  看樹木的時候也同時看到森林。
5.  在某些事情上預見未來。
這就是為甚麼
1.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一旦命盤確定了之後,
命造父母的斗數出生年次,對命造的智慧會有重大的影響。
2.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能夠鼓勵集體智慧的制度,
是所有重視精神文明和軟實力的國家必須進行的建設。
When  you  want  wisdom  and  insight
as  badly  as  you  want  to  breathe,
it  is  then  you  shall  have  it.
( Socrates )
當一個人有強烈追求真理的熱誠,
就會強迫自己建設一個開放的心靈,並且致力去「認識自己」。
一個人有勇氣「認識自己」,克制了「我  ego」的私慾,
讓「心靈  soul」主持大局之後,
就會發現個人的「理性」和「感情」不一定會有衝突,
於是就會讓它們互相合作,同心同德。
當磨利了自己這件最重要的思考工具之後,
就會開始懂得「謙卑」,懂得甚麼叫做「客觀」,
就會明白為何思考可以存疑,但不能夠半途而廢。
假如一所中學要培養中學生洞察力,
當然需要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累積人生經驗,
所以批判性的閱讀和討論、電影或短片教學,
再加上校內建設一個「批判平台」的雛形,
是無可避免的課程設計。
這種濃縮的教育課程,
就可以縮短培養青年人「洞察力」所需要的時間。
一個「批判平台」可以利用社會上活生生、有名氣、
有社會地位的愚蠢人,向學生們示範
1.  聰明並不等於智慧。
2.  利慾薰心會令人智慧衰落。
3.  智慧低下的人傾向於支持極權政治及制度暴力。
4.  為何要「先重道、後尊師」。
5.  為何不給任何需要匡智的前輩面子,
      就是撥亂反正,改善社會意識形態及學術風氣。
參考:《思考和閱讀》(四)  《惡和霸氣》
需要匡智的前輩,很多是偏才中的精英,
接受過「教書schooling,但未接受過「教育education
有教授、講師的地位,有影響「煙子」,但沒有人格的地位。
他們往往是一群渴望被寵幸的奴才,願意做社會的毒瘤;
一旦他們團結起來,就成為了
一群「渴望被寵幸的大混蛋」!
參考:《教書、教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