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互相包容、求同存異》

「活在當下」哲學的教導是,如果有人問我們:
「一生人只有一次,每天亦都只有一次,
    所以要隆重其事的,究竟是那一天?」
是出生那一天?
是剛好十八歲成年的那一天?
是結婚的那一天?
是死亡的那一天?
是出殯的那一天?
我們應該答:是每一天!
If  you  fulfill  your  obligations  everyday
you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  future.
( Jordan B. Peterson )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一天,就是自得其樂地「活在當下」!
生命冇  take  two,錯過了的每一天亦一樣沒有  take  two
但至少還有補救的機會,
但願我們能夠從今天開始隆重其事地重視每一天!
珍惜個人眼前的「此時此刻here  and  now
及時行樂,開心地活在當下,
好好地過每一天的生活,
並且懂得好好地享受一切經歷過的過程,

就是這個世界的智者。
「活在當下」的道理其實不難明白,
可惜不少人要直到面對死亡之前,才頓悟「活在當下」的意義,
才明白生命中餘下的時間彌足珍貴。
幾千年來,哲學家都是在問這兩個問題:
1.  為何而活? Why
2.  如何活? How
「活在當下」這個課題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思考「如何活」?
如果「如何活」有多種選擇的話,如何選擇?
而當思考「如何活」的時候,
就難以避免地踏入了個人生命的意義這個課題,
就難以避免地需要考慮每個人的個別差異。
當一個人已經找到了個人生命的意義,
就能夠在當時智慧、能力和性格限制之下,活出豐盛的生命,
living  each  moment  to  the  fullest.
「活在當下」是一條「哲學問題」,
筆者在前面多篇文章之中「據理力爭」,
認為「活在當下」應當如此去理解。
但「哲學問題」亦當然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解釋,
「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就是「哲學問題」有趣的地方。
生存的目的是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是追求個人更美好的生活嗎?
是追求家人更美好的生活嗎?
是改革制度,追求人類更美好的生活嗎?
是努力不懈地追求「道/真理/智慧」嗎?

甚麼是更美好的生活,
「如何活」才算是美好的生活,
因人而異,因思想而異,因信仰或者價值觀而異,
因性格和興趣而異,因思考能力而異,因天賦才華而異,
而且還有命運,業力,甚至靈界參與其事。
生命是屬於個人的,每個人因應自己的智慧和性格,
對「如何活」這個課題會作出不同的抉擇。
「活在當下」唯一的檢定方法,
就是在決定了「如何活」之後,自己在死亡之前從不後悔。
由於只有接受過嚴謹哲學思考和生命教育訓練的人,
才具備「自知」這個必需的條件,

所以直到你自己親口承認「後悔」之前,
旁人單靠觀察,只能夠憑經驗去判斷,去推測,
沒有人能夠完全「肯定」你是否「活在當下」。
所以讀者們不妨提出個人對「活在當下」的看法。
「活在當下」是很多人都喜歡掛在嘴邊的四字詞。
但究竟當他們用這個四字詞的時候,
腦子裡究竟是想表達甚麼意思,
各位不妨在別人說的時候問一問他們。
It  is  impossible  for  anyone  to  begin  to  learn
that  which  he  thinks  he  already  knows.
( Epictetus )
Frank Sinatra《My W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2hYDIFDIU
筆者按:
香港一般的中學生都不會有哲學思考的訓練,
所以一旦在中國語文和文學兩科之中,
出現需要哲學思考的詞彙和概念時,
學生,甚至老師,都未必有足夠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所以筆者絕對不希望
在中國語文、中國文學和通識教育科的考試題目中,
見到「活在當下」這個詞彙,
因為未免令中學生的腦袋太沉重了!
90《活在當下、互相包容、求同存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