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三)

52《登高》(三)
除了心靈上的成長外,攀山亦替自己創造了機會,
找出並闡明了問題的關鍵,給後來者借鏡:
We  are  all  faced  with  a  series  of  great
opportunities  brilliantly  disguised  as

unsolvable  problems.
( John  W.  Gardner )
攀山需要逆水行舟、鍥而不捨的精神,最忌半途而廢。
On  the  mountains  of  truth  you  can  never
climb  in  vain:  either  you  will  reach  a  point
higher  up  today,  or  you  will  be  training
your  powers  so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climb  higher  tomorrow.
( Friedrich Nietzsche )
立志攀山者首先要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這樣才能夠在出發前盡量裝備好自己。
攀山,必須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山」和「路」,
所以往往會分階段,循序漸進。
攀山者雖然每天都往上爬,但沒有壓力,因為隨時可以休息。
攀山者每達到一個新的階段,就會感覺好像脫胎換骨,
而且當攀山者爬得越高的時候,他所見到的機會就越多。
他會發覺以前的所謂機會,有時只不過是一種束縛,
引誘他停留在山腰之中。

On  all  the  peaks  lies  freedom  and  peace  of  mind.
獨上高樓,已經足以望盡天涯路,何況攀上高山!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以前圍繞山腳走一圈時,會見到百家爭鳴的現象,
一旦攀上山腰,也許就會發現百家已經減少至十餘家,
因為爬得越高,就會發現以往只是「盲人摸象」,
其實一旦從高處去看,由於提升了融會貫通的能力,
很多不同的意見就迎刃而解,自自然然地就統一了。
以前覺得困難的東西,現在輕而易舉就可以解決。
換言之,智慧不足者無以見「道」。

攀山,從更高的角度去觀看「人、事、物」,
開拓了我們的視野,提升了我們的眼界,
人生必然會慢慢改變,甚至突變;
攀山,不但能夠培養創意,更能增添智慧,
路途中碰上真理的時候,就有一見鍾情的能力。

The  best  and  most  beautiful  things  in  the  world
cannot  be  seen  or  even  touched.
They  must  be  felt  within  the  heart.
( Helen  Keller )
Nurturing  a  ‘nostalgia  for  eternity’
redeems  your  soul  for  it  carries  you  silently
towards  the  light  even  in  the  darkest  times.
( Stuart Wilde )
攀山,當然需要準備,
因為有準備的攀山者能夠隨時把握一閃即逝的機會,
而攀山的工具就是既向外又向內的批判思維,

對真理謙卑的態度、和對追求真理鍥而不捨的精神。
We  excuse  our  sloth  under  the  pretext  of  difficulty.
( Quintilian )
While  we  are  making  up  our  minds  as  to
when  we  shall  begin,  the  opportunity  is  lost.
( Quintilian )
He  who  does  not  know  Truth  at  Sight
is  unworthy  of   Her  Notice.
( William Blake, c.1808 )
Luck  is  where  preparation  meets  opportunity.
( Randy Pausch, The Last Lecture )
愛智,根本就是修行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所以六祖慧能教佛教徒要爬山,
因為坐禪只不過是圍繞著山腰的功課而已: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住心靜觀,是病非禪。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必立功課。」
「你們要進窄門。
    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馬太福音 7:13-14》
人如果重視面子或者輩份多於重視真理,
人如果只喜歡向外批判,對向內的自我批判有所恐懼,
人如果不喜歡鍥而不捨和嚴謹的思考,
反而戀上半桶水的思維,敷衍了事,一定會半途而廢,
如何可以產生「達到彼岸的智慧」?
Whatever  is  good  to  know  is  difficult  to  learn.
Whatever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
有一個笑話不妨在這裡借用一下:
唯一站在高處的上智和站在山腳的下愚相同的地方,
就是彼此在對方的眼中,都是同樣的渺小。
The  higher  we  soar  the  smaller  we  appear
to  those  who  cannot  fly.
( Friedrich Nietzsche, Thus Spoke Zarathust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