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處世的秘訣之一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懂得「量力而為」,
期望百戰百勝,不切實際,
因為還有天時、地利、人和及運氣等等因素,
但未雨綢繆,盡可能做到「知己知彼」,就是盡人事!
「知己、知彼、知事」是腳踏實地,量力而為的必要條件,
亦是一種必須培育的智慧。
如果我們在人際關係之中缺乏了知己知彼的能力,
就會出現「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的現象。
[自知之明]
顧名思義,知己知彼,首先要有自知之明。
處世和對自我的認知是二而一的事。
和各式各樣的人接觸得多,比較得多,
就更容易清楚自己的長處、短處和特點,
而從這些比較的過程中,就會發現自己的價值。
越是複雜的人際關係,越能夠清楚自己的為人,
自己對價值的抉擇,自己受人影響的程度。
所以那些叫人不要和別人比較的偽勵志者,
遺害思考界,因為問題的關鍵是比較的目的和態度。
參考: 《「我」I 》 《認識自己》
I worked out early on to give up
things I couldn’t do well at all.
( Christopher Hitchens )
事事都要和別人比較,是愚昧的表現,是自尋煩惱的根源。
有了自知之明,就知道有甚麼必須和別人比較,
所以知道自己有那些地方可以改進。
有了自知之明,就知道有甚麼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就知道自己到底是追求成功、追求成就,還是安於平庸的人。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有了自知之明,
就知道自己到底喜歡讓理性還是讓情緒來管轄自己的行為。
Man is a rational animal
who always loses his temper
when he is called upon to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ctates of reason.
( Oscar Wilde )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參考:《成功 success》 《成就 achievement》
有了自知之明,
就不會將迷信視為信仰,將個人的意見看成真理,
將個人的「假說/猜想」hypothesis/conjecture 視為真相。
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容易患上「頭小帽大症候群」:
1. 思考能力不足,不夠客觀,但卻充滿自信。
2. 十分「愛」自己,懂得珍惜自己。
3. 明白沒有人是完美的,完全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所以一向安於現狀,並不祈求追步
4. 明白人生的路途上必然有起伏。
5. 物以類聚,和同一層次的人四同──
同心協力,同病相憐,同舟共濟,同仇敵愾──
互相給對方鼓勵和溫暖,凝聚更大支持力量。
國學大師南懷謹的遺言,
指出了其中一類比較嚴重的「頭小帽大症候群」病患者,
他們的疾病影響到整個社會: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
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交友]
參考:《交友的學問》(上) 《交友的學問》(下)
[知人之明]
有了自知之明之後,還需要有知人之明。
首先要明白「知人之明」是一門來自比較的學問,
同樣需要對別人的長處和缺點都有敏銳的感覺,
其次就是要懂得將一個人的言論和他的行事為人分開來看。
懂得思考的人才會明白:知己知彼,才能夠知人善任。
‘Know thyself ‘ is a good saying,
but not in all situations.
In many it is better to say ‘know others.’
( Menander )
A simple rule in dealing with those who
are hard to get along with is to remember
that this person is striving to assert his
superiority; and you must deal with him
from that point of view.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做生意精明的人很多,但思考和概念精明的人很少,
不少善良及平庸的人,他們的思想往往是別人的思想,
或源於街談巷議、道聽途說,
或來自書本、報章、雜誌、傳播媒介;
別人的思想入了他們的腦袋之後,從未經過批判和消化,
即使有嚴重的內部矛盾他們也不會知道,
所以他們口裡說出來的,無論如何動聽,
往往不是他們自己的意思,
他們亦未必明白自己在說甚麼,
我們只能夠判斷這個人也許曾經有過很好的說話訓練,
很好的教書訓練,也許更有很多耀目的文憑,
可惜思考能力就依然是初中以下的程度。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換言之,一個善良的人的說話未必可信!
因為善良和觀察思考分析能力沒有必然的關係。
一個一般人的所謂「好人」,
亦未必有足夠的思考能力去應付他插手的事!
It is always good men
who do the most harm in the world.
( Henry Adams )
一般人往往忘記了這個世界除了「以牙還牙、
以貨易貨,以毒攻毒、以暴易暴、以夷制夷」之外,
還有「以訛傳訛、以偏概全、以蠢讚蠢」。
我們只知道「維護言論自由」,兼且「不以人廢言」,
但忘記了要放下「光環效應」,「不以人信言」。
換言之,一個善良而愚蠢的人,他的說話往往不可信!
但千萬不要認為壞人和愚蠢人沒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也許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來教導我們重大的學問,
並且警惕我們不要以他們為榜樣。
If we learn to open our hearts, anyone,
including the people who drive us crazy,
can be our teacher.
( Pema Chodron )
Men will cease to commit atrocities
only when they cease to believe absurdities.
( Voltaire )
Love all, trust a few, do wrong to none.
( William Shakespeare )
我們必須慎防的,就是那些善良、平庸、愚蠢、
自我感覺良好,於是自以為理直氣壯的人。
其實判斷這些人很容易,因為他們
1. 只有迷信和信念,不懂得甚麼叫做信仰。
2. 喜歡辯論,但不懂得甚麼叫做批判思維。
3. 認為面子比真理更要。
4. 喜歡用人數來決定真理。
5. 勢利,喜歡用講者的名氣來判斷真理。
6. 思考方面倚賴別人代為籌謀。
7. 思考傾向於以偏概全,不懂得數學上百分率的問題。
例如:
見到幾條港女做蠢事,就話佢地代表所有港女。
見到幾條戇鳩仔去踩場,就話佢地代表所有港獨份子。
其中一種「以偏概全」就是「以人廢言」,
見到一篇文章中一兩點錯誤,就以一部份廢其他部份,
認為整篇文章和它所有的論點都不可取。
只要一首歌由自己討厭的歌手唱出來,就「以人廢歌」。
We need mor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because the only danger that exists is man himself
──he is the great danger, and we are pitifully
unaware of it. We know nothing of man──
far too little.
( Carl Jung )
最後,我們必須明白有一些人在升遷或掌權之後,
態度和行為就會開始改變,甚至立即變臉,
遠離那些曾經共患難,熟知他的性格和過去的人。
這種現象在騙取選票的政客身上尤其明顯,
他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權力從何而來,
當然亦忘記了對選民的承諾。
在選舉前可以鞠躬彎腰,甚麼都可以承諾,
一旦獲勝後就立即變臉。
Nearly all men can stand adversity.
But if you want to test a man’s character
—give him power.
( Abraham Lincoln )
一位在學術界行走江湖的長輩,
隱晦地傳授筆者如何面對這種人的心法:
如果要扮演仁慈者角色的話,
對愚蠢人一定要謙虛,要帶給他們正面的情緒,
但不要浪費時間聽他們的偉論,在心裡更要鄙視他們,
否則會帶給自己負面的情緒,自己也會看不起自己,
日積月累之下容易變得心理不正常。
筆者知道長輩是對的,他的確掌握到處世的竅門,
可惜這種心法不合乎筆者的性格。
人生苦短,更加要避免個人的智慧貶值,
所以一定要和「堅持愚蠢及平庸的人」割蓆!
所有人都有一部份是不變的,而又有一部份是會變的。
認識一個人就是要掌握他不變的那部份。
所以我們要明白:
如果一個人是懶惰的,懶惰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如果一個人是愚蠢的,愚蠢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如果一個人是軟弱的,軟弱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如果一個人是詭詐的,詭詐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如果一個人重視面子,重視輩份,
或者喜歡扮成道貌岸然,虛偽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如果一個人不重視理性,只是喜歡扮演成熟和理智,
只是喜歡和普通人辯論,面對高手時就立即班馬助陣,
意圖用人數來決定真理,並且討厭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半桶水思考能力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道貌岸然而又討厭批判的人,
最容易模糊青少年的思考,荼毒他們的心靈。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Truth does not do so much good in the world
as the appearance of it does evil.
( Duc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如果一個人是努力尋求成就的人,進步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對這種人,我們必須抱著「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態度。
The only man who behaves sensibly is my tailor;
he takes my measurements anew every time he sees me,
while all the rest go on with their old measurements
and expect me to fit them.
( George Bernard Shaw )
參考:《改變自己》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香港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從未接受過思考訓練,但卻非常喜歡辯論,
部份留學外國的更以為自己擁有開放的頭腦,
不明白辯論的先決條件至少有六項:
1. 知己,從內省及自我批判中認識自己。
2. 知彼,從對方的面相和肢體語言中一眼就看出對方的動機和技巧。
3. 接受嚴謹和苛刻的思考訓練,包括蘇格拉底的思考方法,
包括「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
4. 保守自己的心,堅持人格,明白辯論的目的是追求真理。
5. 不需要對人謙虛,但必須對真理謙卑。
6. 不要浪費時間和弱智、需要匡智和討厭邏輯的人辯論。
最後,所有追求智慧的人都會覺悟到:
雖然知己知彼,認識自己,洞悉人性,談何容易,但同志必須努力!
「知己知彼」其實是人世間所有真愛的基礎,不論性別,不論年齡,
所以我們對青少年及其他年齡但好學的人,尤其是追求智慧的人,
都應該特別寬容,並且不時要對他們的能力重新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