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一)

科學是人類文明之中一種能夠自我修正、不斷進步的制度!
Science  is  self-corrective.
科學的歷史告訴我們,
雖然「科學知識」不斷增加,「科技」不斷推陳出新,
「科學理論」不斷革新和進化,
科學的程序scientific process
科學的精神scientific spirit 卻是堅固如磐石。
科學之所以能夠去蕪存菁、自我完善,
除了因為科學挑選了人類中的精英參與之外,
還因為科學有一套價值觀和程序上的要求。
人類中的科學精英,容易具備及接受「科學精神」,
而「科學程序」則負責防範人腦和人性兩方面的弱點。
  科學小團體在科學程序上的要求
All  this  knowledge,
all  our  knowledge  has  been  built  up  communally :
there  would  be  no  astrophysics, 
there  would  be  no  history,
there  would  not  even  be  language,
if  man  were  a  solitary  animal.
( Jacob  Bronowski )
Scientists  are  not  dependent  on  the  ideas  of
a  single  man,  but  on  the  combined  wisdom
of  thousands  of  men,  all  thinking  of
the  same  problem,  and  each  doing  his  little  bit
to  add  to  the  great  structure  of  knowledge
which  is  gradually  being  erected.

( Ernest Rutherford )
一個公開,但門檻高,要求嚴格,並且互相監察的小團體,
是現代科學的程序之一。
這個小團體的功能,就是進行同儕監察和評審。
The  scientific  process  of  inquiry  is  social
because  it  relies  on  the  consensus  of
a  community  of  competent  observers  and  thinkers.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its  own  traditions,
canons  of  workmanship,  a  large  range  of  agreement,
and  ways  of  distinguishing  rather  well  between
sound  opinions  and  dubious  ones.

這個小團體在程序的要求,有些人稱之為
criterion  of  public  verifiability
而所謂  public  是指有腦和有能力的公眾!
由於科學重視「思考、理性、批判」,
所以重視科學家之間的辯論和互相印證。
監察小團體的存在,目的只是防範人腦和人性兩方面的弱點。
1. 重視「誠實」 honesty
誠者,天之道也。
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句說話,
就是如果我們向自然界問一個問題,
自然界必然誠實地回應我們。
如果自然界沒有truth sincerity
我們今天沒有可能有科學!
Nature  is  rational  and  uniform.
It  is  not  capricious.
It  is  always  honest  in  its  replies  to  our  queries.
Science  is  impossible  if  we  cannot  trust  nature.
如果自然界只有「真」,沒有「誠」,會欺騙人類,
固然沒有可能有科學,
如果科學家之間互相欺騙,人類亦不可能發展出科學。
Intellectual  honesty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all  scientific  inquiries.

這一點的重要性絕對不能夠輕視,
因為只有「真」和「誠」才可以產生faith──
不論是對自然界的信心」,還是對科學的信仰」。
而人與人之間,
亦只有「真」和「誠」才可以產生互信trust
這就是為何儒家說:「不誠無物」。
從這個重視「真」和「誠」的角度來看,
「科學精神」和「宗教精神」不但毫無衝突,
而且兩者都是來自同一根源。
2. 重視「言論自由」
Science  believes  in  freedom  of  inquiry  and  speech.
言論自由是科學和文明發展的基石!
歷史學家陳寅恪 (1890-1969) 深明此理,所以他指出:
「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
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歷千年祀與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We  have  now  recognized  the  necessity
to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mankind
( on  which  all  their  other  well-being  depends )
of  freedom  of  opinion,
and  freedom  of  the  expression  of  opinion ……
it  is  only  by  the  collision  of  adverse  opinions
that  the  remainder  of  the  truth
has  any  chance  of  being  supplied.
( John Stuart Mill )
If  we  are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ourselves  and  with  nature,
we  need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freely  in  a  creative  movement
in  which  no  one  permanently  holds  to
or  otherwise  defends  his  own  ideas.
( David Bohm )
香港有經驗的打工仔只會明白揀工不如揀老闆,
然而陳寅恪在德國留學期間已經知道揀課程不如揀導師,
已經明白「成功」和「成就」的分別,
所以並且不介意學富五車的一生之中沒有一張文憑。
3. 重視「懷疑和批判的精神」scepticism
Scepticism  exists  when  one  doubts
everything  that  he  has  been  taught  and
everything  that  exists  in  his  mind.
科學精神要求「博學、審問、格物、慎思、明辨」!
而「博學、審問、格物、慎思、明辨」就是「擇」的方法。
科學精神,就是去蕪存菁!
科學精神,就是擇善固執!
科學精神,就是以公開批判方式來解決問題!
當然,有能力在某方面作出理性批判的,
只是一小撮該方面專家。
Most  institutions  demand  unqualified  faith;
but  the  institution  of  science  makes  skepticism
a  virtue.
( Robert K. Merto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
「懷疑和批判的精神」是近代華人社會的忌諱,
因為很多中國人都不願意說出心中的說話。
箇中原因很多,因人而異,但離不開下列幾個:
1.  害怕別人會怎樣想。
2.  害怕別人會覺得自己愚蠢。
3.  害怕別人會覺得自己聰明,加以防範。
4.  相信自己有更好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5.  想保護脆弱的心靈。
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中國人說話喜歡「婉轉」,
自以為「笑裡藏刀」和「婉轉裡藏劍」夠高級和有文化,
所以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科學精神屬於低級文化!
中國人寧願犧牲科學的發展。
If  people  would  dare  to  speak  to  one  another
unreservedly,  there  would  be  a  good  deal  less
sorrow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hence.
( Samuel Butler )
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如果不能夠鼓勵「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就不可能發展出科學精神;
沒有科學精神,就只能夠抄襲別人的科技,
而且所有尖端的科學家,就只能夠靠其他國家來訓練,
不僅如此,
所有尖端科學的接班人,亦只能夠靠其他國家來訓練。
[後記]
然而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糾紛,
理想的科學小團體未必能夠常常存在。
科學小團體亦會產生嚴重的問題,
其中一種就是用投票精神來取代科學精神:
Noah Feldman
On  the  Nature  of  Evide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Xz0El70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