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是甚麼?》(五)

[溝通]
「溝通」這個課題十分複雜。
簡而言之,沒有愛,會是怎樣的「溝」?
明明心中沒有愛,
口裡及行動上卻故意讓對方誤會你「愛」他,

會是怎樣的「溝」?
無論是聆聽者還是訴說者,
真和誠都是給予對方最重要的第一印象!
沒有真和誠,不願意打開心窗,
會是怎樣的「溝」?會是怎樣的「通」?
A  lot  of  trouble  would  disappear  if  only
people  would  learn  to  talk  to  one  another
honestly  instead  of  talking  about  one  another.
沒有清晰的頭腦,會是怎樣的「通」?
對方清楚地說出來的東西你完全不明白,
卻說自己十分了解、感同身受,並且讚不絕口,
會是怎樣的「通」?
「溝通」,除了「同理心」之外,
是否還要有「平等心」和「同智心」?
所以關於友誼,有這樣的說法:

Don’t  walk  too  far  in  front  of  me,
I  may  not  follow.
Don’t  walk  to  far  behind  of  me,
I  may  not  lead.
Walk  beside  me  and  be  my  best  friend.
沒有相應的對手,會是怎樣的「溝通」?
「溝通」有時並非是願意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能力的問題,
而是雙方各自處身於那一個世界的問題,
究竟是「愛與智慧的世界」還是「名利權的世界」。

所以「溝通是單向還是雙向?」並非一個愚蠢的問題。
全面及雙向的「溝通」,
只存在於「知己」和「英雄」兩種情況之中,
否則不會有「士為知己者死」、「一見如故,相逢恨晚」、
「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英雄所見全同」等等的諺語。
也許這種「衝破人我隔閡」的溝通,
應該用  communion  這個英文字來形容。
至於其他的雙向「溝通」,
只能靠「直覺」及 (也許是前生的)「緣份」。
由於一般人都難以避免虛偽,
由於很多人都不具備高層次的「溝通」能力,
所以下面這句說話甚有智慧:
If  people  would  dare  to  speak  to  one  another
unreservedly,  there  would  be  a  good  deal  less
sorrow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hence.
( Samuel Butler )
[語言和溝通]
語言的目的就是溝通!
長時間和深入的溝通,必須雙方都用同一種語言,
必須雙方所用的辭彙和概念都有相同的定義。
這種語言上的要求,是嚴謹學術發展的必要條件,
例如數學、科學和哲學。
一般人日常的溝通,因為沒有經過嚴謹的訓練,
所以往往並非用同一種語言,
雙方所用的辭彙和概念,常常出現不同的定義。
所以一般人的雙向「溝通」,多數並不全面,
往往只能夠存在於曾有同樣工作或特殊經歷的人之間,
而這一些人多數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力來表達複雜的人生經歷。
所以心理學上有用「同樣特殊經歷的人」互相治療、
及幫助後來者的方法,例如  Alcoholic  Anonymous
因為有「同樣特殊經歷的人」就有了共同的「語言」,
這就是為何人世間有「物以類聚」、「他鄉遇故知」的現象。
[對話、獨白]
這裡的溝通communication是指心靈上的溝通;
至於日常生活上的溝通,我們多數採用另一個名詞:
對話dialogue
日常生活裡人與人之間的交談,不一定是「溝通」,
大多數屬於對話dialogue
而部份則是獨白monologue
Most  conversations  are  simply  monologues
delivered  in  the  presence  of  witnesses.
( Margaret Miller )
一般在中性循環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交談,
可以是茶餘飯後的閒聊,
可以是資料和資訊的交流,
可以是談天說地,
可以是娛樂對方,
可以是意圖表現自己,
可以是互相恭維,
可以是蜚短流長,
可以是言不及義,
可以是互相探索對方的日常活喜歡,作為日後互相恭維之用。
日常生活裡,有多少人會在意你的心靈?會在意你有沒有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