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我]
社會上一般人並不認同有「心靈 soul」的存在,
而我們對社會的觀察,
亦只能夠讓我們知道有些人是有「心靈」的,
絕對不能夠讓我們肯定「每一個人都有心靈」!
由於社會上大部份人都選擇生活在「名利權世界」,
未經歷過深刻思考的訓練,並且以為在人數中可以找到安全感,
所以不少人往往讓「我 ego 」來操縱人生的大局。
從「我 ego 」的角度來看,年青時追求肉體的快樂,
視「身體 body」為一件吃喝玩樂或者爭權奪利的工具,
甚至把「身體 body」視為「我 I」。
中年以後,就會順理成章地將身體的「健康」和「壽命」,
放在首要的位置。
即使有些「我 ego 」自稱有「信仰」faith,
然而由於不明白「我 ego 」只會有「迷信」或「信念」,
只有「心靈」才有能力追求「信仰」,
所以這些「我 ego 」常常表現出十分戀生,
享受的時間絕對不會少於奉獻給宗教的時間,
內心對死亡非常恐懼,但又不敢誠實地說出來。
Be humble for you are made of earth.
Be noble for you are made of stars.
( A Serbian Proverb )
如果「我 I 」最後選擇了由「心靈 soul 」控制人生的大局,
不再讓「我 ego 」指指點點,
那麼「身體 body 」除了也是一件享受的工具之外,
更是一件顯現真我、創造或者修行的工具。
首先,雖然「身體」依然是一件享受的工具,
但享受的種類就完全不同了。
「心靈」借助「身體」的享受,除了運動之外,
多數傾向於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享受,
例如學習新知識、聽音樂、看小說、看電影、玩樂器、
揹一個背包去旅遊、攪讀書會、參與思考的訓練、
和志同道合的人溝通和八卦……..等等。
中層次以上的「心靈」喜歡「創造」,
而「身體」中的腦就是一件用來創造的工具。
作家、詩人、哲學家、作曲家、音樂家、藝術家、
設計師、建築師、科學家、發明家的「創造」,
都是「心靈」借助「身體」來享受的證據。
Oh, if I get well, I will do wonderful things!
My mind is bubbling with ideas!
( Eugene Delacroix, last words, 1863 )
但千萬別忘記,其中會有讓「我 ego」主持大局,
「心靈 soul 」淺薄,擁抱虛偽,魚目混珠的人!
[心靈、信仰]
一旦有信仰的「心靈」操控了「身體」,
部份人會把生命視為借回來的時間,
把「臭皮囊」這個借回來的軀殼作為修行的工具,
一件會腐朽的工具,亦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工具。
由於「臭皮囊」一消失,「我 I 」就不再存在,
所以「心靈」明白必須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而且極度珍惜借回來的時間,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從以往「我 ego 」的 outward-reaching cravings
回歸現在「心靈 soul」的創造 inward-reaching creativity:
內省、自我認識、自我批判、自我教育、戰勝自己。
對找到更重要的人生「意義」的人來說,
「臭皮囊」只不過是一件修行的工具,
不是不重要,而是並非最重要!
因為「心靈」明白:
我們對待「臭皮囊」不好時,它還懂得以患病來抗議,
然而殘障的「我 ego」有病時,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
高層次的「心靈」認為,
追求「愛」和「智慧」就是嚴肅地面對自己的生命,
因為「心靈」的糧食只有這兩種:「愛」和「智慧」。
[身體是心靈的囚牢]
所有人的身體都是心靈在這一生人所借用的,
所以是有限的,是暫時的,只有心靈才是永恆的。
健康對「我 ego 」和「心靈 soul 」都非常重要,
當年紀大了,身體衰弱,疾病纏身的時候,
照顧身體健康往往成為了大部份人
生命旅程最後的四分一之中,最重要的事情。
又或者突然碰上意外,致令身體殘障,
照顧身體成為了生命中重要的事情的時候,
身體往往成為了心靈的囚牢,
所以身體狀況一旦帶來種種的束縛,
到了不能夠接受,不能夠再修行的時候,
「心靈」會認為死亡反而是一個解脫!
佛教和尼采都認為「老、病、死」是受苦,
於是推論出「人生就是受苦」:
To live is to suffer, to survive is to
find some meaning in the suffering.
( Friedrich Nietzche )
但為何要刻意不提青春期的快樂呢?
為何不提遊手好閒,無事可做的痛苦呢?
為何不提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為生活營營役役,
失去人生意義的痛苦呢?
為何不提鋤書坑愚時的快樂呢?
為何不提覺醒之後艱苦修行時的快樂呢?
那些看輕身體的人,只要嘗嘗那種由身體折磨而產生,
有時「生不如死」的狀況和感受,
就明白「不珍惜健康的人如何能夠說自己珍惜生命」。
同理,那些一生人沒有做過任何有意義的事情,
臨老貪生怕死,戀著「臭皮囊」不想放手,
將壽命放在人生中首要地位的人,
又怎有資格說自己珍惜生命!
Death is for many of us the gate of hell;
but we are inside on the way out,
not outside on the way in.
( George Bernard Shaw, Misalliance, 1914 )
「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患焉。」
《道德經》(老子)
西方不少哲學家,由於只懂得天主教和基督教,
一旦接受了「神創論」,就難免會有這樣的感覺:
如果有造物主,
那麼「臭皮囊」加上「智慧」這種「綑綁式」的創造,
往往將一個擁有高層次智慧的心靈,
囚禁在一個低層次、為享受、為生殖而生存的身體之內。
這樣的創造算是甚麼?
這樣的人算是甚麼,造物主竟然創造出來?
我們遺憾被創造﹗
這些哲學家,往往在年青時就已經覺得身體是心靈的囚牢!
「亦莫戀此身,亦莫厭此身。
此身何足戀,萬劫煩惱根;
此身何足厭,一聚虛空塵。
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逍遙詠》(白居易)
佛教相信輪迴,所以對生命的見解是心靈「不生不滅」。
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的生命之流,並非被創造出來,
這就是「不生」;不會被任何力量毀滅,這就是「不滅」。
有情的生命是無盡的心識之流,
歷經不同的時空而有不同的色身構造與心識狀態,
選擇善性循環的有情生命,一旦決志修行,勇猛精進,
其層次可以不斷地提昇,成為哲人或聖賢,甚至成佛;
選擇中性循環的有情生命,隨時有可能一時把持不定,
不慎墮落至惡性循環之中,一旦無法自拔就受困牢獄。
所以自殺者一了百了的目的,只是解決了今生的色身,
根本無法徹底解決心靈的課題。
眾生的色身是會毀壞的,然而其心靈卻不可能被斷滅,
相信有輪迴的人和宗教,認為死亡只不過是身體的消失,
而心靈是不滅的,輪迴之後又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
What is death?
It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form,
but not of life.
It is the separation of the immortal
from the mortal part of us.
It is that which returns us to the life
when we were born.
( Paracelsus )
Alan Watts – Acceptance of Death
相信有輪迴的人和宗教,還認為除了心靈不滅之外,
我們還帶著一本存摺往下一生。
這本存摺中記載著:
1. 心靈和 ego 的比例,稱為習氣。
2. 這一生人累積的智慧和才能。
3. 行為和人際關係的紀錄,稱為業力。
所以應該帶著一本怎樣的存摺前往下一生,
成為了所有修行的人特別關注的課題!
佛家四大經典愛情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tWkmFteys
「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
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
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
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
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
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
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
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
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
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的,
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
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
《羅馬書 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