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七)

[ 去蕪  letting  go ]
去蕪,就是先判斷甚麼是廢物、垃圾,然後去除。
這一些「蕪」全部都存在於  ego之中,例如
☆  錯誤的認知例如「成見」、「誤解」
對自己和人世間處事的認識不足,
所以不懂得排列生命中重要事情的緩急先後次序。
例如「身材、面貌」相對於「性情、人格」孰輕孰重?
「職業、工作、使命」那個比較緊要?
「思考能力、天賦才華、毅力」之間有何關係?
如何判斷「知識、文憑、做學問方法、智慧」的輕重?
應該追求「成功」還是追求「成就」?

以為這個世界裡所有東西都可以「佔有」,
問題只是手段夠不夠好。例如:
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男友在一起,要放棄就頗不甘心。
其實可以被閏中密友搶走的男人,為甚麼要傷心?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以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有錢就大晒。
以為所有理想都是不切實際的,
或者以為夢想一定是好的,不理是否不切實際。
比較令人痛心的是由愛情、友情、親情衍生出來的思念,
導致思念者自殺。
自殺,往往是由於錯誤的認知,
而且對依然在生的親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有一些人可以放得下親友的「愛」,
但卻放不下男女的「情」。
台灣女作家三毛就是一個好例子。
  不良的心態和意識形態
例如喜歡「不勞而獲」,例如擁抱「虛偽」。
虛榮  vanity花費大量金錢去購買虛榮感。
ego主持大局,計較愛情中的得失。
拒絕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
在愛情中賭博,
想放下現時的男友 (丈夫),但又怕找不到更好的。
有很多錯誤的認知、心態和意識形態,
不一定是我們主動地去拿起,
而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之中,潛移默化得來的。
我們在懂得嚴謹思考之前,
自小就在不知不覺之間被傳統習俗、社會文化、
政治、宗教、學校、父母、長輩、朋友洗了腦,
接受了很多未經深思熟慮、疑真疑假的概念,
當然接受的強度亦和個人的性格傾向有莫大的關係。
參考:《我 ego》(一)
出來社會工作之後,需要考慮生活和經濟的問題,
往往由於懶,由於沒有餘暇,
由於個人能力和性格的限制,
由於社會風氣不鼓勵嚴肅思考,
由於恐怕與眾不同,
於是我們接受隨波逐流,有意無意之間畫地自困,
接受了許多似是而非,不合道理或不合時宜的桎梏。
一般來說,年紀越大,就越難改變,
這就是為甚麼「人最難改變的就是思想」,
這也是為甚麼「教育」這麼重要。
  不良的行為例如「欺騙別人」、「欺騙自己」。
  不良的習慣例如「懶惰」、「討厭思考」。
思考「懶惰」的人常常在宗教方面傾向於「迷信」,
因為既可以避免需要深刻思考抽象的課題,
又可以買保險。
不少人口頭上將一切全部交託給神或佛祖,
求神或佛祖保守和帶領,
於是就認為自己不再需要肩負思考的重擔,
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害怕,因為神與我同在,
或者左右逢源,甚至神和佛祖都與我同在,
只需要每星期上教會聚會、捐款,
或者初一十五去廟宇上香、拜佛、唸經、吃素。
信教的「好處」之一,也許就是可以讓腦袋「懶惰」!
「半懶惰」的人則常常對看似精神糧食的東西囫圇吞棗,
把需要謹慎批判的思想,往往未經消化就塞入腦袋之中。
食物需要咀嚼之後才吞下,
吞下之後更需要腸胃來幫助消化;
其實精神食物更需要再三咀嚼、再三批判,反覆思考,
甚至經歷親自實踐之後才吞下,

因為吞下之後根本沒有腸胃來幫助消化。
There  is  more  wisdom  in  your  body
than  in  you  deepest  philosophy.
( Friedrich Nietzsche )
很多勵志者都非常討厭用「放棄」這個詞彙,
寧取「敷衍了事」,拒絕「放棄」。
他們喜歡鼓勵受助者不要放棄,鼓勵瀕死者不要死,
但去蕪存菁中的去,就是指放棄的意思。
判斷是否需要放棄是一種當事人需要的智慧,
旁觀者和勵志者只能夠提供意見,
所以訓練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一向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因為「鄙薄智慧,懶於思考」的人沒有可能去蕪!

不良的思想、行為、習慣例如「墨守成規」。
「墨守成規」的一種現象就是跟隨「規範paradigm
在未有新的理論出現及證實之前,
跟隨規範一向是科學家理性、正確的處理問題方式。
「墨守成規」的另一種現象就是「蕭規曹隨」。
「蕭規曹隨」的原因很多,至少有五個:
1.  根深柢固的傳統或者先例,習陋成是。
    「習陋成是」在思考的眾多陷阱中屬於
    「訴諸慣例、訴諸傳統、訴諸權威」!
2.  先入為主、潛移默化、不容易改變的習慣。
3.  恐懼改變,沒有人願意負起改變的責任,
     寧願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放棄創新和進步。
4.  沒有人有足夠的智慧和權力去改變規則。
5.  舊規則非常好,大家樂於追隨,樂於墨守成規,
     因為新規則未必勝過舊規則。
所以「蕭規曹隨」一定要先判斷是甚麼「規」,
是否源於先行者的愚昧,是否源於有缺陷的假設,
是否源於媚俗,才能夠決定是否「隨」,
是否應該部份「隨」而部份「不隨」。
如果「蕭規曹隨」的規是非常好的規,
那麼定下規則的人就是真正的專家、真正的權威,
而「蕭規曹隨」就是對真正權威的尊重。
這個判斷當然需要思考能力的三大元素!
群眾一旦缺乏嚴謹的思考訓練,欠缺了足夠的思考能力,
他們的腦袋就自然成為了別人思想的遊樂場,
受到他人及傳媒的支配,的確可以說是身不由己。
I  have  the  simplest  of  tastes.
I  am  always  satisfied  with  the  best.
( Oscar Wil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