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鴨大餐》(八)

  填些甚麼?
俗語說,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
所以填鴨的重點當然是填以學習的工具和技術。
換言之,就是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自學能力」和「開創能力」。
根據筆者個人的觀察,層壓式的填鴨之下,
鴨子們的「知識」無疑是越來越豐富,
但鴨子們似乎未有能力分清事實、假說和理論
fact,  hypothesis,  theory
他們往往對於事實、假說和理論一視同仁,
以為這些都是可以硬塞入腦的「知識」。
另一方面,
鴨子們抄襲、修飾和美化知識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半桶水的辯論和批判能力亦大有進步,
但完全沒有能力判斷所學知識的層次,
也不太懂得分辨知識的真偽!
讀文科的鴨子沒有起碼的批判能力,
讀理科的鴨子除了不懂得科學的精神之外,
往往對於人生、哲學和宗教三方面都沒有起碼的批判能力。
鴨子們不知道誰是蘇格拉底,不知道他的貢獻,
不明白批判思維必然是「鍥而不捨、尋根究底」式的思考,
從來都不可能是半桶水地適可而止,
因為半桶水的批判,隨時都會出錯。
批判只可以是由於沒有足夠的資料而暫停!
知識和智慧在人生中同樣重要。
無知 ignorance 低思考能力  low  thinking  ability
同樣都可以產生迷信 superstition偏見 prejudice
愚昧 folly謬見 delusion ……。
無知和低思考能力,更加是謠言的溫床!
鴨子們的知識無疑是豐富了,
但思考和批判能力卻停滯不前。
鴨子們的所謂知識,隨時會變成了死知識,
在變化萬千的世代之中,
也許幾年之後只有小部份還可以應用。
在填鴨不當的過程中,不少鴨子
1.  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2.  失去了高層次的分析能力。
3.  失去了批判思維的能力。
4.  以為知識和技術比思考能力更重要。
5.  以為聰明比智慧更重要。
6.  不知道這世界還有很多重要的課題需要學習如何面對。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 T.S. Eliot )
換言之,
會飛的鴨子被煮熟了,不懂得再飛了!
不少鴨子漸漸變成了一部「需要匡智的讀書機器」,
擁有一張又一張的文憑,但卻屬於「高分低能」,
往往讀寫能力和記憶力都超強,智力測驗成績亦佳,
只不過在思考和道德抉擇兩方面的能力比較弱,
難以適應未來環境所要求的高層次挑戰。
他們將來的敵人有兩種,
就是日益進步的未來智能機械人
視他們為高級生物工具的野心家
在香港,考試成績誇啦啦,批判思維喊媽媽的,
大有人在!
考試成績普普通通,出來社會工作後為虎作倀,
度橋在灰色地帶行騙,行騙成績誇啦啦的,
亦大有人在!
香港人一向「愛聰、反智、鄙德」!
在人生哲學中,有這樣的說法:
When  the  student  is  ready,  the  teacher  will  appear.
但在填鴨工具之中,這個說法卻站不住腳,因為
When  the  student  is  ready,  there  is  no  such  teacher!
It  always  surprises  me  when  donors  who  operate
successful  businesses  assume  that  just  building
a  school  structure  means  that  a  community  now
has  access  to  education.  When  creating  a  business,
does  renting  an  office  space  now  mean  that
you’re  producing  goods,  training  staff  and
generating  revenues?
( Adam Braun )
由於人類的知識世界不斷膨脹,世界變得越來越快,
剛學完不久的知識隨時會落伍,
而香港的大學生亦越來越多,
鴨子們參與競爭最吃緊的地方,
不僅僅是進入大學的機會,不單單是記憶的能力,
而是思考的能力。
所以理論上,對批判思維訓練的需求也應該水漲船高,
並且成為必需品。
可惜這個想法實在太天真!
香港有多少老師有能力訓練鴨子批判思維?
我們又是否懂得怎樣去公平地考核批判思維?
要求老師「授人以漁」有時並非老師肯與不肯的問題,
而是老師是否具備授人以漁的能力的問題。
換言之,關鍵在於我們老師的質素,
1.  社會對「訓練嚴謹思考」人才所願意付出的報酬,
亦即是社會所給予這類老師的抽象和實質的報酬,
是否足以吸引到這方面的人才投身於教師的行業。
2.  社會是否有機制和課程去訓練這類的教師。
我們的師資訓練、老師的升遷和淘汰制度,
是否能夠配合。
3.  一旦遇上這類的教師時,我們應該如何挽留人才?
對這類老師的要求當然是要有的,
因為有要求才會產生需求,有需求才會產生供應。
但在目前的情況之下,會否是要求過高?
一旦社會突然發現需要這方面的老師和人才,
經過思考訓練的人才可能會立即供不應求!
Tony Wagner
7 Skills students need for their futur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S2PqTTxFFc
參考:
《為何要學習批判思維》
《教書、教育》(八)  《自我學習》
《終身學習‧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