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科》

If  you  want  the  present  to  b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study  the  past.
( Baruch Spinoza )
「今日當重通才教育,教學者宜多讀書。」
《錢穆賓四先生講學粹語》(葉龍筆錄)
「教育精神自有其大者遠者,此則唯通才達識者知之,
    擅一材一藝以絕業名專門者,往往不知也。」 (錢穆)
歷史教育著眼於所有人類以往發生的事情,
除了科學之外,歷史差不多包括了人類所有的知識,
例如政治、軍事、地理、社會、經濟、心理、宗教、哲學,
中國歷史甚至包括天文、占卜、術數、風水、命理等等學問。

歷史是以古為鏡、鑑古知今的學問,
而變化萬千的歷史,它的教訓其實很簡單:
禍福相倚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讀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猶是去年人。」 (陳寅恪)
歷史中既有人性的光輝,亦有人性的醜惡、虛偽和悲劇。
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只能夠從尋根究柢、鍥而不捨的嚴謹批判中產生。
「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
    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
《南宋。呂祖謙》
自古以來,歷史必然是由某些人來紀錄,
所以紀錄者的判斷和人格,是信史的關鍵。
在未有可靠證據之前,所有歷史紀錄中的「事實」,
都應該視為一個「假說hypothsis
換言之,不少歷史「事實」應該視為「暫時的」。
Historical  facts  should  always  be  regarded
as  tentative.
事實上,即使是硬科學,其中部份的所謂「事實」,
最後都被證明是「暫時的」。
所以凡是研讀歷史的人,必須具備懷疑的精神,
搜尋各式各樣的證據來說明一個歷史事實。
借用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幽默來描述歷史紀錄:

History  will  be  kind  to  me
for  I  intend  to  write  it.
( Winston Churchill )
所以從訓練思考,訓練通才的角度來看,
歷史是極之重要的科目,也是是極之廣博和困難的科目!

因為研讀歷史,必須有科學精神,必須有哲學和通識的基礎,
否則何來判斷善惡、黑白、是非、得失的標準?
所以筆者一向認為中學的歷史科應該列為理科,

並且用批判思維來教學。
參考:《博學》
如果我們確認中國歷史科屬於理科,
那麼就無可避免地需要訓練學生嚴謹的思考能力,
包括「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
「森林思維」重義理,「根源思維」重考據,
兩者都是寫歷史的專才需要具備的能力。
嚴謹的思考能力訓練,讓我們明白:
「如果歷史的紀錄不完整,或者曾經被竄改,
    那麼所謂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的說法,就有嚴重的漏洞。
    在未有足夠的證據之前,一定會出現多種猜想!」
嚴謹的思考能力訓練,讓我們明白:
「所有歷史事件的評價,都牽涉到哲學和宗教思考,
    牽涉到人的價值,牽涉到團體的價值,
    牽涉到文化和文明的價值,必須經過批判,
    不可以讓幾位掌權者或者幾位學者一錘定音。」

所以確立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是高中中國歷史科的責任。
高中中國歷史科的老師如果說甲這樣評價這件歷史事件,

乙這樣評價這件歷史事件,丙這樣評價這件歷史事件,
而逃避討論「評價歷史事件的準則」,
逃避討論甲乙丙三者的評價背後的假設和準則,
絕對是將中國歷史科貶值!
參考:《為何要學習思考》
歷史既可以是理科,讓學生擴闊視野,
認識人性,認識謀略,沉醉於智性活動之中;
歷史也可以是背誦訓練,讓學生縮小思考,
埋沒在「名字、事件和年份記憶」之中。
如果我們同意中學的歷史科應該列為理科,
那麼改革可以由初中開始。
以中國歷史科為例,先談改革的目的:
1.  提高初中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興趣。
2.  利用初中中國歷史來支援中國語文、文學和哲學。
3.  從中國歷史中汲取教訓,加上靈活變化,可以古為今用。
初中中國歷史,範圍宜小,集中力量在探討
1.  歷史故事及有關成語
提高學生們對歷史興趣及歷史之實用價值。
提高學生們對中國成語的認識。
例如:「烽火戲諸侯」、「臥薪嘗膽」、「紙上談兵」、
「毛遂自薦」、「奇貨可居」、「鼓盆而歌」…
2.  和當時歷史有關的中國文學語譯和原文對照
例如《齊桓晉文之事章》、《馮煖客孟嘗君》、《荊軻刺秦王》…
3.  和當時歷史有關的思想
這是最困難的部分,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
所以必須循序漸進,切忌好大喜功。
4.  和當時歷史有關的社會典章制度
包括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經濟制度……
主要目的也是提高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
換言之,
就是把初中的中國歷史徹底改變成真正的「通識」課程
絕對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通識課程。
並且可以協助中國語文科,加強初中學生的語文能力!
改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夠教半桶水的思維。
沒有確實的結論之前,
就告訴學生學術界在這方面暫時還未有確實的結論,
千萬不要將以往專家推敲出來的「假說」當成真理。
真和誠,不但是批判思維的精神,
更是做學問的基礎條件!
在中國歷史科之中,
教師應該教導學生「知識有層次之分」,
年份、人名、地點這些名稱,屬於低層次的知識;
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過程及結果,屬於中層次的知識;
如何判斷事件描述的可靠程度,及事件所帶來的啟示,
屬於高層次的知識。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更加會明白甚麼是「事實」,
甚麼是「猜想」或「假說」。
初中學生,需要早一點懂得判斷所學知識的層次,
分辨知識的真偽!
這個教育,比任何背誦得來的年份、人名、地點更為重要,
因為大部份學生將來未必修讀歷史科。
學生們即使忘掉了所學的歷史,
但懂得判斷所學知識的層次,得到批判精神的薰陶,
益處可以說是數之不盡。
不少初中歷史科教師最喜歡出「死記硬背的題目」,
鼓勵學生不自覺地汲取低層次的知識;
不少高中歷史科教師亦會好大喜功,
出一些自己和學生能力範圍之外,
看起來好像是屬於高層次知識的分析題目。
但一到改卷評分的階段,卻將批判思維拒於千里之外,
他們只喜歡適可而止,半桶水的批判思維。
真想不到批判思維一到了他們的手裡,竟然可以量化寬鬆,
令到「適可而止,半桶水的批判思維方式」成為學生們的習慣。
原來在他們的心目中,做學問沒有一個「存疑」的位置,
因為一有「存疑」,他們就不知道如何改試卷。
第二位獲得「數學諾貝爾獎The Fields Medal
的華裔數學天才陶哲軒說,他的成功之道在於求真,
如果我有任何一個細節不明白,都會很瘋狂,
    我不接受表面的答案」。
所有思考都是一樣,絕對不會有量化寬鬆!
批判精神,從來都是尋根究柢,鍥而不捨,
從來都不會適可而止,量化寬鬆,只會「存疑」。
有些高中歷史科和中文科教師還有一個陋習,
就是自己的概念不夠清晰,題目出錯了,
但由於腦海裡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答案,
所以對指出錯誤的學生狠狠扣分,批評學生文不對題,
性格差一點的甚至還會老羞成怒。
批判思維?誰會心裡真的喜歡?
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胸襟,如何能夠教好高中歷史科?
歷史是極之重要的科目,
但不少初中及高中學生由喜歡變到討厭中國歷史,
原因何在?
難道歷史科的教師們不想保住自己的飯碗?
夕陽教學法在今天尚能苟延殘喘,
部份不思進取,不圖改革的歷史科教師實在功不可沒。
中華文化的傳承,難道要死在這些教師的手上?
陳寅恪先生一生堅持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難道只有極少數的教師願意繼承嗎?
如果我們要把中國歷史科變成理科,
那麼我們就一定要聘請一流的人才,
而這些中國歷史科的教師,任重而道遠,
因為肩負復興華夏文化之重任!
中國歷史科的學習,由於範圍極為廣泛,
對人文科學中的各科都需要有相當程度的認識,
對其中宗教和哲學兩科尤其需要日常生活的實踐,
否則如何認識「宗教精神」,如何認識「宋明理學」?
所以如果中國歷史要學得好的話,不花上十年八載的功夫,

怎能夠訓練出一個合格的歷史科老師?
所以我們要問:我們對合格的歷史科老師的要求,
是否過份,而薪酬是否過低?
所以退而求其次,中國歷史科要成為理科,就必須
1.  在大學和教育學院成立歷史科專責小組,
全新編寫中學的中國歷史課程,
確立中國歷史的教學方法,
確立和歷史課程相符合的考試方式。
2.  要求中學的中國歷史科教師每年至少進修一科
和歷史有關的人文科學,合格者可以按科加薪。
3.  一旦中學的中國歷史科要進行改革,
初中的教師責任尤其重大。
這些教師不需要是「教育工作者」,
但一定需要是合格的「教書工作者」。
這些教師不需要一定主修中國歷史,
但必須在大學裡曾經修習文首羅列的各種學科。

但話說回來,教書只不過是一份職業,
國家興亡,文化衰落,與他們何關?
用資本主義的思維,
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少吃草,似乎有點荒謬!
老師逍遙自在,置之度外,誰可以說不合理?
良心,值多少錢一斤?
最後必然有人會問:
那麼學生們如何應付考試呢?
別忘記,中學文憑試 (HKDSE) 的中國歷史科課程,
是在高中才開始,根本就不應該提前在初中階段,
要求未決定選科的學生參與低意義、低層次的背誦訓練。
鴨腦不應該成為半垃圾的堆填區。
學歷史的大用呂世浩  Shih-Hao Lu

呂世浩從思辨學歷史

我們還想知道:究竟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可以讀歷史嗎?
「弟兄們,我不認為自己已經得著了;
    但是我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爭取前面的,
    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腓立比書 3:13-14》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要記念從前的事,
    也不要思想古時的事。」
《以賽亞書 43:18》
Forget  the  former  things;
do  not  dwell  on  the  past.
筆者按:
《鳳凰衛視》的世紀大講堂,請來資中筠老師
中國的文化復興與啟蒙」。
筆者認為資中筠老師是現存中國的國寶之一,
她的宏觀視野的確令人折服。
希望香港中國語文、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三科的教師,
都能夠好好地向資中筠老師學習。
http://v.ifeng.com/history/wenhuashidian/201111/87dfcd48-4f4e-40e4-bd96-5c636e3f144f.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