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

意識形態 Ideology,又稱為價值觀,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類屬於迷信、一類屬於信念、一類屬於信仰。
懂得如何將意識形態分類,是教育的首要課題。
迷信superstition,英文字典裡的定義是
belief  which  is  not  based  on  reason  or  fact
就是未經過思考或考證,就已經接受某種事情或概念,
完全沒有保留,沒有存疑。
人云亦云,只是謠言,
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判斷謠言屬實的可能性,
而立即相信的話,亦算是「迷信」。
一些無傷大雅的「迷信」,可以增加生活的趣味,
例如某些習俗、習慣,
但有些「迷信」,則可以導致嚴重的後果。
「迷信」有一個「接近」真理的稱呼,
就是  irrationally  held  truths
Irrationally  held  truths  may  be  more  harmful
than  reasoned  errors.

( Thomas Henry Huxley )
「迷信」源於「恐懼」,「恐懼」源於「無知」,
所以「迷信」的根源就是「無知ignorance
為了讓內心感到安全,「迷信」應運而生。
The  one  permanent  emotion  of  the  inferior  man
is  fear──fear  of  the  unknown,  the  complex,
the  inexplicable.

What  he  wants  above  everything  else  is  safety.
( H. L. Mencken )
由於「無知」,所以容易產生「恐懼fear
於是「偏見prejudice 和「不寬容intolerance 就有了市場,
甚至導致「仇恨hatred 和「戰爭war
所以有人認為:
The  most  violent  element  in  society  is  ignorance.
( Emma Goldman )
比較悲觀的人甚至認為:
The  cause  of  my  life  has  been  to  oppose
superstition.  It’s  a  battle  you  can’t  hope  to  win
──it’s  a  battle  that’s  going  to  go  on  forever.
It’s  par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 Christopher Hitchens )
所有文明、文化  civilization  最初的起步,
由於相對地「無知」及對自然界的「恐懼」,
都需要「迷信」來給予一切自然界的現象一個「合理」的解釋。
A  paradoxical  consequence  of  man’s  predilection
for  logical  thought  was  his  invention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the  supernatural…
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matters  he
despaired  of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one  after  another  aspect  of  human
experience  from  the  supernatural  category
into  the  realm  of  natural  law.
( D. Woolridge )
在文明、文化最初起步時,誰敢說那些滿天神佛的解釋是「迷信」?
誰有能力可以判斷那些解釋是「迷信」?
對置身於剛起步的文明的人來說,那些「迷信」甚至是「信仰」!
We  are  all  tattooed  in  our  cradles
with  the  beliefs  of  our  tribe.
( 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oet at the Breakfast Table, 1872 )
How  many  things  we  held  yesterday  as
articles  of  faith  which  today  we  tell  as  fables.
( Michel de Montaigne )
We  have,  as  human  beings,  a  storytelling  problem.
We’re  a  bit  too  quick  to  come  up  with  explanations
for  things  we  don’t  really  have  an  explanation  for.
( Malcolm Gladwell )
每種文明都有長處和短處;
一個文明的壯大,最初也許是偏重於軍事,
但其後必然偏重於精神和教化,
所以必須靠語言和文字來傳遞各式各樣的概念,
包括最重要的精神文明。
也許我們可以說,一種偉大的文化之所以成功,
最初起步時依靠的「迷信」和「信念」,
其中一定有部份可以稱為「信仰」,
只不過文明起步的時候當然是沒法知道是那一部份!
如果最初起步時的概念全然是「迷信」的話,
這個文明一早就會衰亡。
Superstition  sets  the  whole  world  in  flames;
philosophy  quenches  them.
( Voltaire )

《無知》(六)

「無知」有層次之分
低層次的「無知」,例如
1.  認為海市蜃樓是真象。
2.  認為性行為可以驅鬼。
3.  認為一般人相信的就是真理。
4.  認為專家所說的就是真理。
5.  認為巫術中不可能有醫學知識。
6.  認為自己所信的宗教是宇宙中唯一的宗教。
7.  以為現時科技已經進步到「人蠢有藥醫」。
8.  認為西方的「星相學」可以代表人類所有的「命理學」。

中層次的「無知」,例如
1.  以為只需要仁慈,不知道「愛你可以變成害你」。
     不知道這個世界有  sincere  ignorance
     conscientious  stupidity   foolish  encouragement
2.  以為「忠心耿耿」一定是高尚的道德。
3.  以為勵志就是愛的表現,不需要考慮動機和行為。
4.  認為占卜是和邪魔溝通,而祈禱則是和善良的靈界溝通。
5.  完全不知道拜神必須用「心靈」和「誠實」。
至於高層次的「無知」,當然是對人類罪惡的無知!
人類罪惡的根源大致上有兩個,前者明顯,後者隱蔽:
1.  邪惡的動機。
     邪惡的動機,加上權力,往往產生「制度罪惡」。
2.  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為。
     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為,一旦配合制度的鼓勵,
     同樣會產生「制度罪惡」。
無論是黑社會、灰社會或者甚至白社會,
一旦邪惡或自私自利的人團結起來,罪惡就會加強!
Folly  is  often  more  cruel  in  the  consequence
than  malice  can  be  in  the  intent.
( Marquess of Halifax )
聖經清楚地指出: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耶利米書 17:9》
如果有讀過這句聖經經文的人,
就會比較容易明白下列這些常見的「無知」:
不知道人心詭詐的人,就是「無知」;
不知道倀可以比虎更惡毒的人,就是「無知」;
不知道人類擁抱虛偽的嚴重程度的人,就是「無知」;
以為加入某些團體的人應該都是好人,就是「無知」;
以為可以左手擁抱「真和誠」,右手擁抱「虛偽」,
而且會得到同道中人互相保護,就是「無知」;
不知道「部份道貌岸然的人可以如此虛偽,
左手擁抱神靈,右腳和邪魔跳舞」的人,就是「無知」;
不知道有人會對制度罪惡袖手旁觀,甚至開腔助紂為虐,
就是「無知」;
不知道腐敗社會中會出現制度罪惡而鼓吹「和理非非」,
就是「無知」;
不知道有思考能力的人在思考上的懶惰,
以為社會上的智者可以容忍「半桶水的理性」,
於是大鳴大放,侃侃而談一個自己不熟悉的概念,
令群眾沒法覺醒,就是「無知」。

The  evil  that  is  in  the  world  always  comes  of
ignorance,  and  good  intentions  may  do  as  much
harm  as  malevolence,  if  they  lack  understanding…
There  can  be  no  true  goodness,  nor  true  love,  
without  the  utmost  clear-sightedness.
( Albert Camus )
[無知、行動]
如果沒有行動,「無知」只不過顯示當事人愚蠢而已;
如果有行動,「無知」的代價或後果可大可小。
He  that  is  not  aware  of  his  ignorance
will  only  be  misled  by  his  knowledge.
( Richard Whately )
Nothing  is  as  terrible  to  see  as  ignorance  in  action.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可惜的是那些重視行動的無知者,
他們往往不會考慮這些座右銘的應用範疇:
If  you  don’t  ask,  you  don’t  get.
( Mahatma  Gandhi )
Those  who  act  receive  the  prizes.
( Aristotle )
Alone  we  can  do  so  little;
together  we  can  do  so  much.
( Helen  Keller )
Take  time  to  deliberate;
but  when  the  time  for  action  arrives,
stop  thinking  and  go  in.
( Napoleon  Bonaparte / Andrew  Jackson )
Yesterday  is  gone.  Tomorrow  has  not  yet  come.
We  have  only  today.  Let  us  begin.
( Mother  Teresa )
Whatever  you  can  do  or  dream  you  can,  begin  it.
Boldness  has  genius,  power  and  magic  in  it.
( Goethe )
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in  your  post  today.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馬太福音 7:7-8》
「人必須立志才能成功」,因為「意志」就是力量,
所以俗語才會說「有志者事竟成」。
「行動」最實際,遠比「空談」有用。
If  you  want  something  bad  enough,  never  give  up.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And  once
you  get  over  them──even  if  someone  has
practically  had  to  throw  you  over──it  can  be
helpful  to  others  to  tell  them  how  you  did  it.
( Randy  Pausch, The  Last  Lecture, p.174 )
Sometimes,  all  you  have  to  do  is  ask,
and  it  can  lead  to  all  your  dreams  coming  true.
( Randy  Pausch, The  Last  Lecture, p.179 )
換言之,「兵貴神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行動要快和狠,毋須猶豫,毋須考慮背後的「動機」和「道德」,
於是忽略了「行動」和「意志」其實是「可載舟也可覆舟」的工具,
而一旦幾個這樣的行動派「眾志成城」,有時變成了「一齊仆街」!
Man  considers  the  actions,
but  God  weighs  the  intentions.
( Thomas A. Kempis, The Imitation of Christ, c.1420 )
最令人唏噓的是,
一旦人類擁抱「虛偽」和「面子」這兩個普世價值,
拒絕批判,崇拜半桶水的思考,崇拜半真半假的道理,
有些「無知」就會披上了「真理」的外衣!
A  half-truth  is  usually  less  than  half  of  that.
( Bernard Williams )
Truth  does  not  do  so  much  good  in  the  world
as  the  appearance  of  it  does  evil.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Hypocrisy  is  a  homage  that  vice  pays  to  virtu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本來我們向上天或靈界祈禱的時候,
應該獨自走進自己的房間,關上房門,
用心靈和誠實向上天或靈界祈禱。
我們「相信」上天或靈界一定知道我們的心,
知道我們心的語言,所以祈禱時不一定需要說話。
有些人假設上天或靈界只懂得小圈子的的語言;
有些人以為人數可以增加祈禱的力量及接收程度;
有些人希望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的口才,
拼命讚美上天或靈界;
有些人希望眾人相信自己有能力通達上天或靈界,
突出自己屬靈的地位;
有些人希望憑藉公開祈禱來替自己牧養的羔羊催眠,
所以會喜歡在公眾地方用咪來祈禱,
不但公開而且大聲地講出來,讓所有人都聽得到。
到底是人類「無知」,還是人心詭詐?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
    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
    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
    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
    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
《馬太福音 6:5-7》

《無知》(五)

「無知」可以是一種心態 attitude
Most  people  are  not  just  comfortable  in
their  ignorance,  but  hostile  to  anyone
who  points  it  out.
( Plato )
肯定神話myth 是事實的人,是「無知」,
肯定「神話」完全荒謬的人,亦是「無知」。
肯定《左傳》中所說的「六鷁退飛過宋都」完全荒謬,
不明白當風太大,風速大過鳥飛速度的時候,
退飛是絕對可能的,這就是「無知」。

相信一些自己從沒有深入研究,不很清楚的東西,
但拒絕去思考、拒絕接受批判,就是「無知」;
排斥一些自己毫無認識的東西,就是「無知」。
The  highest  form  of  ignorance  is  when  you
reject  something  you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 Wayne Dyer )
The  defects  and  faults  of  the  mind  are  like  
wounds  in  the  body;  after  all  imaginable  care
has  been  taken  to  heal  them  up,  still  there  will
be  a  scar  left  behind,  and  they  are  in  continual
danger  of   breaking  the  skin  and  bursting  out  again.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有一些人討厭思考,安於「無知」;
有一些人懶得思考,安於「無知」;
有一些人懶得思考,卻並不知道自己「無知」;
最特別的是那些不懂得在真理面前謙卑,
喜歡半桶水思考,老氣橫秋,極愛面子,而又拒絕接受批判的人;
一旦這種人掌權,就會顯現出真正令人恐怖的「無知」。
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  but  so  are  evil
foolishness,  ignorance,  laziness  and  superstition.
( Jason Ling )
討厭思考,懶得思考,安於「無知」的人,
往往傾向於將複雜的問題看成簡單,處理時醜態百出。
We  are  too  much  accustomed  to  attribute  to  a  single
cause  that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several,  and
the  majority  of  our  controversies  come  from  that.
( Marcus Aurelius )
政治是一門複雜的管理學,但不少思考力不足的政客,
參與政治多年,懂得討價還價和檯底交易之後,
就老氣橫抽,覺得自己已經是專家,有資格對政治三道四,
甚至幻想自己有能力統治國家。

《無知》(五)
不願意去認識自己的人,容易「無知」;
不願意去認識別人的人,容易「無知」;

拒絕「自我批判」的人,容易「無知」;
愛面子多於愛理性的人,容易「無知」;
重視意志和毅力而忽視智慧的人,容易「無知」;
以為實現理想不需要足夠智慧的人,容易「無知」;
愛「名、利、權」多於愛理性的人,容易「無知」;
分不清「迷信、信念和信仰」的人,容易「無知」;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的人,才是真正的「無知」。
無知而又愛面子的人,容易無恥,
所以著名文學家 Fyodor Dostoyevsky
形容「無知」為 “impudence  of  ignorance“。

To  be  ignorant  of  one’s  ignorance
is  the  malady  of  ignorance.
( Amos Bronson Alcott )
知道自己的「無知」的人,不算是「無知」。
知道自己的認知去到甚麼程度,就是智慧。
從部份人類可以學習到批判思維這個角度來看,
只要他們知道自己的認知程度,
這部份的人類就不算是「無知」。
I  am  the  wisest  man  alive,
for  I  know  one  thing,
and  that  is  that  I  know  nothing.
( Socrates )
A  wise  man  knows  his  ignorance.
A  fool  knows  everything.
( Charles Simmons )
Fullness  of  knowledge  always  means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pths  of
our  ignorance;  and  that  is  always
conducive  to  humility  and  reverence.
( Robert Andrews Millikan )
老子的《道德經》裡也有這個說法: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經。七十一章》(老子)
翻譯如下: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知道自己所知相對於無限知識所顯現出來的微不足道,
就是自知之明,就是最好的認知狀況;
明明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認知方面的毛病,
可以稱為「不知知」病。
懂得思考的人不會患上認知方面的毛病 [缺點],
原因是懂得思考的人 [重視真和誠],
一開始就明白「不知知」是毛病。
正因為懂得思考的人明白「不知知」是毛病,
所以他們不會有這種毛病。
莊子《齊物論》中更指出: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換言之,知道自己的認知去到那一點,絕不跨越,
就是認知狀況的最高境界。
《無知》(五)
人以類聚,「擇友」一向都是減低「無知」的好方法。
但一般的情況是,討厭或懶得思考的人,
三、四十歲還擁抱「假天真」的人,人以類聚,互相鼓勵「無知」。
05《無知》(五) (3) Incuriosity
不要以為「假天真」的,一定是愚蠢或和善的人。
由於
1.  對死亡的恐懼,
2.  有能力將腦分成兩個互不侵犯的盒子,或者
3.  各種利益的考慮,
不少極之聰明的人都會「假天真」。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韓非子。初見秦第一》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勸學》(荀子)
「擇友」需要智慧和經驗,
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有曖昧的灰色地帶!
真正的友誼只可能存在於重視真和誠的人之間。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poem
Must  go  to  the  land  of  poetry;
Who  wishes  to  understand  the  poet
Must  go  to  the poet’s  land.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West-ostlicher Diwan, motto, 1819 )

《無知》(四)

雖然相對於人類整體的知識和智慧,
每個人都是無知的,
但有些方面的無知一定要消滅,
因為這些方面的無知是罪惡之源。
Ignorance  is  only  bliss  for  those  that
choose  to  remain  ignorant,  not  for  the
ones  who  suffer  because  of  that  ignorance.
( Kathleen Zottarelli )
「無知」可以是由於欠缺思考能力
不少真理是極其隱蔽的,需要培育智慧來吸收,
所以思考和判斷能力越弱的人,就越容易「無知」。
No  rational  argument  will  have  a  rational  effect
on  a  man  who  does  not  want  to  adopt  a  rational
attitude.
( Karl Popper )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ir
ignorance,  for  it  requires  knowledge  to  perceive  it;
and,  therefore,  he  that  can  perceive  it  hath  it  not.
( Jeremy Taylor )
一般人欠缺思考能力的原因有很多,大致上包括
1.  喜歡用情緒反應來代替思考
2.  讀書時期欠缺思考方面的訓練
3.  懶於思考
4.  害怕思考
5.  愛面子多於愛真理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論語。衛靈公》

思考能力不足,或者懶於思考,是導致無知的罪魁禍首。
我們常常都會遇到思考能力不足的大學生、碩士,甚至博士,
竟然會接受「一竹篙打翻一船人」的思考方式,
喜歡一概而論,簡單地將人劃分為80後,90後,或者千禧世代,
完全不懂得人類的個別差異、家庭背景、教育背景,
這些變化萬千因素的影響,絕對不下於時代的影響力。
分類當然有它的好處,但切忌過度簡化,脫離事實,
令人驚訝的是大學生、碩士,甚至博士竟然會犯這種毛病!

除此之外,事情亦並非如此簡單,
因為大部份人畢竟對整體、整個人生的思維有一種嚮往,
如果有某種學說、信念或者迷信,
可以一次過解決他的迷惘,他就會好像燈蛾撲火,
擁抱這種學說、信念或者迷信。
換言之,就是加入思考即食圈,讓別人來代替他思考!
慢慢地,思考即食圈就成為了思考舒適圈  comfort  zone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自古已然,在思考界亦不例外。
一個人在思考即食圈和舒適圈裡待得太久,
會失去思考和應付複雜問題的能力!
一個人一旦懶於思考,又愛面子多於愛真理,
中年以後,就會隨著歲月的增添而越來越愚蠢!
如果這個人再重視輩份,擁有家長的心態,
那麼除了愚蠢之外,還會擁抱虛偽。
愚蠢再加上虛偽,就是社會上隱蔽式罪惡的根源!

愚昧和無知常常結伴而來。
1. 愚昧是慢性毒藥,吃了之後,毒藥會等待適當時機才發作。
2. 越是重視面子、名氣和輩份的人,越是容易累積愚昧和無知。
3. 成功很多時會變成了一個陷阱,令飄飄然的人自掘墳墓。
4. 人以類聚,愚昧無知的人會結交愚昧無知的朋友。
5. 只有「對真理謙卑」再加上努,才能夠治療愚昧和無知。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思考能力不足,或者懶於思考的人,
完全不懂得如何分辨「好人」和「智者」,以為是小問題,
具備思考能力的人才會明白「愚蠢」的「好人」非常多,
他們常常會做出「愛你變成害你」的「好事」;
而擁有豐富「度橋」能力的「壞人」同樣非常多,
他們往往更加信奉「團隊精神」,一群人合作做「壞事」。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ever  known
on  this  planet  is  human  cooperation──
a  force  for  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 Jonathan Haidt )
可見除了因為教育制度在訓練思考方面的缺失之外,
人的性格,往往是羈絆思考的最大障礙物
思考方法掌握不好,很多時都是由於性格的關係,
想思考能力大幅度地躍進,不能不先解決性格上的羈絆。
「無知」可以是欠缺心靈能力
照筆者多年的經驗和觀察,
很多人的「無知」是由於欠缺了某些心靈能力,
其實是不應該怪責的。
I  choose  kindness,  love,  joy,  and  bliss
in  my  heart  and  let  go  of  courage  and  wisdom.
But  alas!  Both  wonderful  and  ugly  things
flow  into  my  life.
( Jason Ling )
心靈力量弱的人,
不是欠缺「愛」的能力,就是欠缺「誠」的能力。
心靈力量越弱的人,越容易對己、對人都「無知」,
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心靈世界的規則,
既不懂得甚麼是認識自己know  thyself
也不懂得甚麼是控制自己control  yourself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由於不少人的心靈soul 力量薄弱,
或者「心靈」力量並不薄弱,
只是喜歡讓 ego和「心靈」輪流主持大局,
於是出現了很多不同品種的教徒,
包括基督徒、天主教徒、佛教徒、道教徒……
下面這一句,雖然來自聖經,但適合所有的宗教;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一個人如果「心靈」力量薄弱,
又說自己是一位虔誠的教徒,日日唸經,就是「無知」!
一個人如果如果「心靈」力量並不薄弱,
只是喜歡讓ego 和「心靈」輪流主持大局,
在某些特定的時間拜神,
在其他的時間則由ego 話事,
就容易流於虛偽,擁抱虛偽的人當然是放棄了誠實,
放棄了誠實的人將如何拜神?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poem
Must  go  to  the  land  of  poetry;
Who  wishes  to  understand  the  poet
Must  go  to  the  poet’s  land.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West-ostlicher Diwan, motto, 1819 )
為何這麼多自稱有「信仰」、喜歡「心靈」的人,
不願全心全意地走入「心靈」的世界?
為何不願全心全意地走入「心靈」世界的人,
會說自己是虔誠的教徒?
Sam  Richards
A  Radical  Experiment  in  Empath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EGHdQO7WA
 

《無知》(三)

[「無知」和資訊泛濫 ]
資訊不一定是知識;能夠證實的資訊,才是知識。
關於資訊的評論,只是「意見」,不一定是知識。
關於資訊的解釋,只是「假說」或者「推測」,
即使出自專家的口,亦未必能夠成為「理論」。
資訊爆炸的時代,必然出現資訊的篩選,
但誰決定甚麼資訊重要,甚麼資訊不重要?
我們見到多種現象:
   在互聯網及可以拍照的手機還未流行的年代,
控制資訊傳播的媒體採取某種立場,
主動地篩選「敏感」資訊,以保護國家或某大集團的利益。
Cultural  legacies  are  powerful  forces.
They  have  deep  roots  and  long  lives.
They  persis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virtually  intact,  even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demographic  conditions
that  spawned  them  have  vanished,  and
they  play  such  a  role  in  direc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hat  we  cannot
make  sense  of  our  world  without  them.
( Malcolm Gladwell )
Whoever  controls  the  media,  the  images, 
controls  the  culture.
( Allen Ginsberg )
直到互聯網及可以拍照手機相繼蓬勃發展,
傳播媒介壟斷資訊的能力已經大幅度下降。
百花齊放的網絡世界和傳統傳播媒介平起平坐,
當網絡世界能夠回過頭來監察傳播媒介,
將會成為邁往民主的重要一步。
現時世界上根本沒有國際傳媒」,
只有一些自稱為「國際」的傳媒。
如果有政治中立的國家能夠成立一個
1. 全球參與,
2. 肯公開財政來源,
3, 有全球德高望重的評審人員參與,接受市民批判,肯公開認錯,
4. 用「多種語言來傳播及溝通」
的網絡世界,
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國際傳媒」,
並且遲早可以取代那個沒出息的「聯合國」。
   由於大部份傳播媒介的判斷力未夠班,
那些需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存的傳播媒介,
老闆和廣告商對它們的影響力,
必定遠遠超過市民對它們的影響力,
再加上有批判思維的精英市民遠遠少於愚昧的大多數,
所以由於傳媒支持「勢利」和「鼓吹消費」,
當一般市民「知道」某件他們買不起的名牌衣服,
標價是五萬元,
那麼市民到底是「知」還是「無知」?
是否傳媒「知」而市民「無知」?
「知道」價錢和「知道」傳媒的意識和心態是否同一樣的知?
「勢利」和「虛偽」是傳媒鼓吹出來的「普港潛價值」,
還是真正的「普港潛價值」?
The  most  important  service  rendered  by
the  press  and  the  magazines
is  that  of  educating  people
to  approach  printed  matter  with  distrust.
( Samuel Butler )
合格的新聞工作者,不但需要堅持內心的良知,
還需要有對外界及自我批判的思維,
不但需要自由的思想,還需要有高層次的思想,
不但需要有獨立的人格,
還需要有獨立於老闆、編輯和讀者喜好的人格。
這些新聞工作者往那裡找,值多少薪酬?
所謂「維護公眾知情權」、「言論自由」、「新聞自由」,
如果沒有足夠有智慧、有正義感及獨立權力的新聞工作者,
只會是幾句口號。
但資訊的泛濫依然會困擾那些不懂得篩選資訊的人,
由於香港教育制度對批判思維的重視程度不足,
所以市民在這方面的訓練和能力亦不足,
他們沒有能力判斷在重大的事件之中,
甚麼資訊重要,甚麼資訊不重要。
結果就是老闆和編輯決定了那些是頭條新聞,
那些新聞要誇大或增加篇幅來處理,
排在那一版,標題如何寫,
那些新聞可以故意忽略,那些新聞要低調處理,
於是沒有思考能力的市民,
從此就失去了部份接收資訊的自由!
   由於資訊可以有誤導、操控公眾的目的,
不喜歡思考的人往往讓評論員牽著他們的鼻子走,
去注視評論員認為重要的資訊,
去跟隨評論員的價值觀來思考。
   不喜歡思考,傾向於讓情緒控制大腦的人,
往往主動篩選資訊,避開令他們情緒波動,
及他們不想看的資訊,
所以他們相信某方面的「無知」才可以令「心境安寧」。
不少勵志人士尤其喜歡曖昧的語言,
濫用  peace  of  mind  的意義。
《無知》(三)
   教育程度較低、對自己的思考能力沒有信心的市民,
一般會用戴帽子的方法將傳播媒介分類,
認定看某一報章的人一定是中了某一報章的毒,
如果他們的想法有統計基礎,
可見大部份市民的確是「無知」;
如果他們的想法沒有統計基礎,那麼就證明了
他們是多麼的「無知」。
這樣的市民究竟佔了多少百分點,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愚蠢和無知是好兄弟]
愚蠢和無知是好兄弟,他們結伴而來,合作無間,同心同德。
一個人人緣不佳,不一定是因為工作能力超卓,
引來眾人妒忌,亦不一定是不懂得擦鞋。
一個人人緣不佳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天生愚蠢。
愚蠢,自然容易想法主觀及讓情緒左右思考;
愚蠢,自然不懂得抽象概念和信仰的價值;
愚蠢,自然不懂得「成功」和「成就」的分別;
愚蠢,自然不懂得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愚蠢,自然思考能力不足,誤以為度橋就是思考;
愚蠢,自然容易直言無諱,不知道何時要保持緘默;
愚蠢,自然不懂得談判和博弈時甚麼原則不能放棄;
愚蠢,自然會將底線定得低,低到可以放棄「人格」;
愚蠢,自然不懂得「軟實力」和「硬實力」的應用範疇;
愚蠢,自然會歡迎愚人類聚,不懂得「做事容易做人難」,
於是當這個「愚樂場」的其中一人一旦大權在握,
就自覺地位超然,膽大包天,漠視真理,自信可以操縱大局,
吸引並團結了一批面目猥瑣可憎,貪得無厭,喜歡橫行無忌,
光明正大地巧取豪奪、狗偷鼠竊之輩,
聯群結隊,四面樹敵,四圍點火,成群的行為都犯眾憎,
出現了「一蠢激起千尺浪,蠢蠢相護,敵我分明」的情況,
結果在思想自相矛盾之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Life  is  too  short
to  worry  about  trivial  matters,
to  waste  time  on  satisfying  wants, 
and  to  befriend  fools  or  hypocrites.
( Jason Ling )

《無知》(二)

著名哲學家白頭翁先生 Alfred North Whitehead 認為:
「無知」還不算可憐,

連自己的「無知」也不知道,才最可悲!
Not  ignorance,  but  ignorance  of  ignorance
is  the  death  of  knowledge.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連自己的「無知」也不知道的人,肯定是愚昧的人。
愚昧的人不一定愚蠢,但喜歡自以為知,好大喜功,
所以隨時會以假為真,以妄為實,以迷信為信仰,

於是不斷地自尋煩惱,活在愚昧、迷惘、幻覺之中,
即使今生不造嚴重的惡孽,但屢世輪迴皆無法覺醒
永遠徘徊在一個中性循環之中,無法走向善性循環

就好像置身在天羅地網之中,無法解脫。
Ignorance  is  the  softest  pillow
on  which  a  man  can  rest  his  head.
( Michel de Montaigne )
You  can’t  keep  dancing  with  hypocrisy
and  wondering  why  you’re  still  in  hell.
( Jason Ling )
所以我們可以說:
Ignorance,  hypocrisy  and  materialism
are  the  roots  of  all  evil.

因為「無知」可以扶植恐怖主義,可以扶植暴政,
可以產生社會混亂,可以產生貧富懸殊,
可以培植奴才走狗,可以鼓勵奉承和諂媚,
可以鼓勵聰明,同時教導社會歧視道德和智慧,
可以產生各式各樣的罪惡和犯法行為,
包括賄賂,貪污,行騙,洗腦,做假帳,甚至殺人。
如果明白「愚昧」何嘗不是一種思考能力方面的 virginity
我們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伏爾泰這句說話:
It  is  one  of  the  superstitions  of  the  human  mind
to  have  imagined  that  virginity  could  be  a  virtue.
( Voltaire )
所以愚昧的人會認為自然界的「科學真理」對弱智者是一種欺凌,
令人惶恐不安,自古以來一向免費分享的「智慧」,是一種欺凌,
人世間來自宗教、哲學的「道/真理」,對弱智者是更嚴重的欺凌!
弱智者認為這些欺凌的行為要不得,因為違反了人類社會中的愛。

然而當我們需要比較一個人的「無知」和他的「人格」的時候,
柏拉圖認為當然是應該重視他的「人格」,暫且放下他的「無知」:
Entire  ignorance  is  not  so  terrible  or  extreme
an  evil,  and  is  far  from  being  the  greatest  of  all;
too  much  cleverness  and  too  much  learning,
accompanied  with  ill  bringing-up,  are  far  more  fatal.
( Plato )
柏拉圖的說法只能夠應用在個別的人際關係之上,
因為問題並非如此簡單。我們必須明白:

一位一般人口中的「好人」,不一定有足夠的思考能力,
這些所謂「好人」的確可以同樣「愚昧」,
一旦無知的人民賦與他們權力,讓他們當官,
做他們自己能力不能夠勝任的事情,
雖然人民勇氣可嘉,但人民絕對會變成愚昧的犧牲品!

[「無知」和一人一票的「民主」]
「無知」常常都在我們的左右。
說一個笑話,某天我們認為我們有權決定
「誰人可以做醫生,誰人不可以做醫生」,
於是用一人一票的方法,去選擇一批人做醫生。
結果大部份人都選擇了「赤腳」的靚仔和靚女,
這就是「赤腳」醫生的起源。
選擇了誰人可以做「赤腳」醫生之後,
那些「對醫學無知的人」,
認為自己和「赤腳」醫生在醫學方面的認知分別不大,
所以在醫學方面都有同等的「發言權」,
至少對醫學問題都應該擁有一張選票,一人一票!
My  ignorance  is  just  as  good  as  your  knowledge.
其實這個笑話根本不是笑話,
因為我們心裡的所謂「民主」,經過傳播媒介的洗腦之後,
認為這就是我們選擇議員最理想的方法!
由於我們討厭極權,所以我們根本不再去思考
1. 「民主」是甚麼?
2.   政治是否一種專業?
3.   政治是否需要是專業?
4.   專業的東西門檻怎可能低?
One  of  the  penalties  for  refusing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is  that  you  end  up  being  governed
by  your  inferiors.
( Plato )
一旦容許「赤腳」政客入到議會之後,
為何我們會認為「用人數去決定真理」完全沒有問題?
為何我們認為白社會「用晒馬的方法」來決定誰對誰錯,

絕對是公平和公正的方法?
Wrong  does  not  cease  to  be  wrong
because  the  majority  share  in  it.
( Leo Tolstoy, A Confession by Leo Tolstoy,
  Religious Theology )
人類對民主政治的「無知」,自己也不知道,非常可悲!
當一個政府變身成為獨裁、極權的政府後,
一向沒有做好自己本份的偽知識份子就會出來呼籲人民覺醒。
然而懶於思考,放棄晝夜思想,不懂得言論自由的重要,
不懂得抽象價值的重要,不懂得需要永恆的警戒的人,
被極權者及他的奴才制服,是非常合理的結果。
覺醒是一個人民回歸心靈的宗教現象,
所以垂死掙扎的人民根本上並非覺醒的人民!
這時候,我們的真知識份子,我們的前線教育工作者,
就必須承認自己一向是做虛功,必須承認自己是徹底地失敗了!

Hard  work  pays  off  in  the  future;
laziness  pays  off  now.

( Steven Wright )
A  society  without  the  means  to  detect  lies  and
theft  soon  squanders  its  liberty  and  freedom.
( Chris Hedges )
Clever  tyrants  are  never  punished.
( Voltaire )
自稱擁護民主制度,但輸打贏要,侮辱民主的人多的是。
當一個城市只容得下慷他人之慨的政客,
這個城市只有革命和死亡兩個選擇!
The  tree  of  liberty  must  be  refreshed  from  time
to  time  with  the  blood  of  patriots  and  tyrants.
It  is  its  natural  manure.
( Thomas Jefferson, letter to W.S.Smith, 1787-11-13 )

《無知》(一)

無知ignorance (n) ignorant (adj)
既是正常,亦是不正常,
視乎在那一方面的「無知」及「無知」的程度如何。
[如果只看一方面的知識的話]
莊子在《庖丁解牛》中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又在《秋水》中說:「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
從宇宙無窮無盡的知識這個角度來看,
即使只注視某一方面的知識,人類總是「無知」的。
這個真理可以衍生出五種態度、五個抉擇:
1.  明白做學問就必須對真理謙卑。
2.  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  接受半桶水的學習,得過且過、安於平庸。
4.  每一方面的知識都請教該方面的專家。
5.  放棄努力,放棄思考,找一個養得起自己的配偶。

The  more  we  learn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deeper  our  learning,
the  more  conscious,  specific,  and  articulate
will  be  our  knowledge  of  what  we  do  not  know,
our  knowledge  of  our  ignorance.  For  this,
indeed,  is  the  main  source  of  our  ignorance──

the  fact  that  our  knowledge  can  only  be  finite,
while  our  ignorance  must  necessarily  be  infinite.
( Karl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1963 )
由於擁有資訊不等於擁有知識,因為資訊必須證實才變成知識,
同樣道理,擁有知識不等於聰明,因為聰明人需要懂得運用知識,
同樣道理,一個聰明人不等於一個有智慧的人,
因為一個聰明人容易傾向於走捷徑,罔顧事情會否牽涉到道德,
而且聰明人往往重視成功,不一定重視自己的人格,
不一定懂得禍福相倚伏,不一定懂得有得必有失,
不一定懂得如何衡量得失。
而擁有智慧的人懂得分辨大事和小事,懂得顧全大局,
懂得自我批判,常常內省,懂得禍福相倚伏,懂得如何衡量得失,
而且必定考慮事情是否牽涉到道德的課題,
所以蘇格拉底曾經說過這句驟眼看起來十分誇張的說話:

The  only  true  wisdom  is  in  knowing  you  know  nothing.
( Socrates )
從人類可以不斷增加他的知識這個角度來看,
人類在某一方面的「無知」程度,是一直在減少之中。
由於人類擁有的知識越來越多,
每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的認知,
究竟需要去到甚麼程度才算足夠,才是問題的關鍵。
教育界和教書界的課程設計,應該是從這個想法做出發點。
《無知》 圖1
Opinion  has  caused  more  trouble  on  this
little  earth  than  plagues  or  earthquakes.
( Voltaire )
The  history  of  human  opinion  is  scarcely
anything  more  than  the  history  of  human  errors.
( Voltaire )
No  man’s  opinion  on  any  subject  is  worth  a  damn
unless  backed  up  with  enough  genuine  information
to  make  him  really  know  what  he’s  talking  about.
( 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 )
[如果要看多方面的知識的話]
I  am  not  ashamed  to  confess  that
I  am  ignorant  of  what  I  do  not  know.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每一個人只可能懂得若干方面的部份知識,
所以在其他方面,每一個人都是「無知」的。
We’re  all  ignorant,  just  about  different  stuff.
( Will Rogers )
…although  these  people  know  nothing,
they  all  believe  they  know  something;
whereas,  I,  if  I  know  nothing,
at  least  have  no  doubts  about  it…
I  am  strongly  convinced  that
I  am  ignorant  of  what  I  do  not  know.
( Socrates )
我們沒有可能在各方面都有認知,但我們必須清楚:
1.  自己在那幾方面屬於「無知」。
2.  在那些方面「無知」沒有甚麼大礙。
3.  在那些方面「無知」則影響嚴重和深遠。
The  doorstep  to  the  temple  of  wisdom
is  a  knowledge  of  our  own  ignorance.
( Benjamin Franklin )
由於人類還未有無知學ignorancology
所以判斷人生中甚麼事物
1.  是必須知,而且知得越多越好,
2.  是必須知,但到足夠程度就可以,
3.  可以無知,必要時就請教某一方面的專家,
就已經算是有足夠的智慧wisdom
人世間最令人覺得諷刺的一件事情,就是:
知道自己的無知,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所以無知者往往並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True  wisdom  is  to  know
what  is  best  worth  knowing,
and  to  do  what  is  best  worth  doing.
( Edward Porter Humphrey )
True  wisdom  comes  to  each  of  us
when  we  realize  how  little  we  understand
about  life,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
( Socrates )
所以「無知」是相對的,
在某一方面是相對於人,
在各方面則是相對於人類現時的知識和經驗,
及相對於人類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無知》(一 ) 圖2
最後,有一點我們必須知道的,
就是「愚蠢、無知和懶惰」是三個結拜兄弟,
他們結伴而來,合作無間,同心同德,同舟共濟。
將時間花在有意義的吃喝玩樂,浪費在低層次的工作,
和浪費在無意義,甚至言不及義的談話之中。
三個好兄弟傾向於討厭思考,選擇隨波逐流,
迎合俗世標準,認為隨心所欲地浪費人生是他們的自由,
所以往往徘徊在輪迴的「中性循環」之內,
甚至走火入魔,向下墮入「惡性循環」之內,
難以走出劣等命運的五指山。
只有矢志不移地追求「道/真理/智慧」的修行者,
才會徘徊在輪迴的「善性循環」之內。

所以論語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說法似乎需要批判,
原因很簡單:人以類聚,在某個循環之內的人會選擇同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智慧人必承受尊榮,愚昧人高陞也成為羞辱。」
《箴言 3:35》
年輕時的愚蠢只不過屬於傷風咳嗽的普通症狀,
人到中年的愚蠢就出現了「人蠢的確冇藥醫」的重症。
千日難買少年窮,萬金難脫中年蠢;
如果人又蠢又懶,就是死症,只能夠等死!
我們可以向愚蠢人提供知識,怛很難教他們思考,
因為思考需要天賦,需要勤奮,需要努力,的確辛苦,
況且思考會導致反思、選擇和改變,的確很痛苦
所以蠢人會明知故犯,會錯完再犯同樣的錯,
會不停地傷害自己,會讓別人操縱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我們難以相信佛陀的開示:「眾生皆具如來德相
懷疑如果這不是一句拍馬屁的說話,
就是意圖給予蠢人希望,引導蠢人去修行。

禍福相倚伏!我們只能夠相信蠢人來到世上的責任,
就是要親身示範和教導大部份人為何追求智慧如此重要。
《無知》(一)3

《科學的三大部門》

一般人口中的科學,往往只是科學知識和科技,
其實科學有三大幕前的部門
1.  科學精神  scientific  spirit
2.  科學知識  scientific  knowledge
3.  科學應用──科技  technology
及三大幕後的部門
4.  科學信仰
5.  科學方法
6.  科學制度
其實「科學精神」、「科學知識」和「科技」,
都是近幾百年來人類科學發展的產品;
科學除了帶來科技這種物質方面的文明之外,
也帶來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方面的文明」。
It  stands  to  the  everlasting  credit  of  science
that  by  acting  on  the  human  mind
it  has  overcome  man’s  insecurity  before  himself
and  before  nature.
( Albert Einstein )
人類雖然發明了科學,
但沒有好好地檢視和珍惜成功的原委,
過度重視「科技」的應用,而忽略了應用「科學精神」這個工具,
來發展人類精神、道德及管治文明,
所以百多年來,人類在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都停滯不前,
沒有甚麼進步。
I  submit  that  it  is  only  by  trial  and  error,
by  insistent  scrutiny  and  by  readiness  to
re-examine  presently  accredited  conclusions
that  we  have  risen,  so  far  as  we  have  risen,
from  our  brutish  ancestors;  and
I  believe  that  in  our  loyalty  to  these  habits
lies  our  only  chance  not  merely  of  progress
but  even  of  survival.
( Judge  Learned  Hand )
The  truth  is  that  science  started  its  modern
career  by  taking  over  ideas  derived  from
the  weakest  side  of  the  philosophies  of
Aristotle’s  successors.

In  some  respects  it  was  a  happy  choice.
It  enabled  the k nowledg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be  formularised  so  far  as
physics  and  chemistry  were  concerned,
with  a  completeness  which  has  lasted  to
the  present  time
.  But  the  progress  of
biology  and  psychology  has  probably  been
checked  by  the  uncritical  assumption  of

half-truths.  If  science  is  not  to  degenerate
into  a  medley  of  ad  hoc  hypothesis,  it  must
become  philosophical  and  must  enter  upon
a  thorough  criticism  of  its  own  foundations
.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西方發展科學四百多年,就有今天的成就,
証明「科學精神」是發展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藏,
可惜人類只是重視「科學知識」和「科學應用」,
忽視了「科學精神」的重要性。

如果以為單靠「科技」就可以解決人類的問題,
絕對是愚昧和膚淺的看法。
「科學」的目的是追求真理,
所採取方法是意圖一步一步、慢慢地迫近真理,
而「科技」的目的是應用「科學」所生產出來的知識,
來滿足人類的種種慾望。
任何嘗試迫近真理的科學家,遲早都需要接觸哲學問題,
而其中之一就是「語意分析」,
因為涉及科學家之間的溝通及「互為主觀」的觀察和紀錄,
所以科學的詞彙和定義務必清晰,可能需要不時作出修訂,
否則科學知識如何能夠薪火相傳?
而科學理論必須與現實保持密切的接觸,否則如何迫近真理?

由於人類的慾望可善可惡,如果人類忽視全球性的道德,
忽視生態的平衡,忽視環境的污染,擅自改變食物的基因,
努力創新和發明可以剎那間毀滅數十萬人的武器,

人類發明出來的「科技」將來有可能毀滅了人類。
到時人類已經沒有時間去反悔,不需要再爭辯甚麼叫做「進步」。

也許當人類開始對「科學精神」的應用重視的時候,
人類才可以找到出路。
It  has  become  appallingly  obvious  that
our  technology  has  exceeded  our  humanity.
( Albert Einstein )
Now  that  we  have  learned  to  fly  the  air  like  birds,
swim  under  water  like  fish,  we  lack  one  thing───
to  learn  to  live  on  earth  as  human  beings.
( George Bernard Shaw )
Having  enabled  us  to  swim  the  sea  like  fish,
to  fly  through  the  air  like  birds,
to  rise  into  space  like  demigods,  science  may
finally  teach  us  to  walk  this  earth  like  men.
( Henry Margenau )
在科學飛躍發展的年代,思想家已經覺得人類變成了 demigods
未來十年人類將會步入「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大時代,
人類和它們的結合,肯定會給予 demigods 這個字一個新的概念。
1995年,天體物理學家  Carl  Sagan  寫了一本書,名叫
《The Demon-Haunted World: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
指出了科學是人類歷史中的一枝蠟燭,人類靠著科學,走出了黑暗。
Carl  Sagan  指出了批判思維和實驗求證的重要性。
但日常生活裡,一般人都不重視批判思維,
況且除了擁抱虛偽這個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之外,

不少自稱服膺批判思維的人更加重視自己的面子。
也許還需要半個世紀的時間,人類才會明白「科學精神」的啟示!

《科學發展的原動力》

西方文明中發展科學的原動力來自基督教文化,
但自從科學脫離了宗教而獨立之後,
科學的原動力就來自滿足人類的慾望。
那麼,科學可以滿足人類那些慾望呢?
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at all its levels)
and  the  contemplation  and  enjoyment  of  it
is  turning  out  to  be  one  of  the  richest  sources
of  esthetic  raptures,  of  semireligious  ecstasies,
of  experiences  of  awe  and  mystery. Such  emotional
experiences  are  among  the  ultimate  joys  of  living.
(Abraham H. Maslow, 1966)
1.  好奇心  insatiable  curiosity
關於好奇心這一點,Abraham H. Maslow 曾經指出:
Children  do  not  have  to  be  taught  to  be  curious.
But  they  may  be  taught,  as  by  institutionalization,
not  to  be  curious.
Scientists  are  peeping  Toms  at  the  key-hole  of  eternity.
( Arthur Koestler )
2.  認知慾  cognitive  needs
Science  provided  us  the  first  close  glimpse
of  the  profundity  of  human  ignorance.
( Lewis Thomas )
Between  absolute  ignorance  and  absolute  wisdom,
there  is  a  place  for  knowledge  and  for  progress.
( Andre Comte-Sponville )
What  I  see  in  nature  is  a  magnificent  structure
that  we  can  comprehend  only  very  imperfectly,
and  that  must  fill  a  thinking  person  with
a  feeling  of  humility.

( Albert Einstein, 1954-1955 )
The  only  wisdom  we  can  hope  to  acquire
Is  the  wisdom  of  humility :  humility  is  endless.
( T. S. Eliot )
3.  抽象的美感  aesthetic  needs
例如簡潔  simplicity對稱  symmetry秩序  order
圓滿  completion…..
4.  追求真理的慾望  the  passion  and  search  for  truth
除了追求知識之外,
科學假設了物質世界的背後,有普遍性的真理存在。
科學又假設了人類可以「理解」真理,可以逐步迫近真理。
The  striving  for  knowledge  and  the  search  for  truth
are  still  the  strongest  motives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 Karl Popper, 1959 )
5.  對自然界的控制  power  over  nature
The  desire  that  guides  me  in  all  I  do
is  the  desire  to  harness  the  forces  of  nature
to  the  service  of  mankind.
( Nikola tesla )
人類不單止想瞭解自然界,更想控制它。
中國古代的荀子就曾經提出過「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如果現實不符合我們的意願,
那麼我們會問:是否必須如此?是否可以改變?
有甚麼是我們可以做的?有甚麼地方我們可以改進?
6.  拓荒者的精神  the  spirit  of  a  pioneer
7.  對其他民族的控制:戰爭  warfare
不少科學研究和科技的發展,都和戰爭及武器有關。
各國政府在這方面投下的資源,大大促進了科學和科技的發展。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is  as  old  as
the  history  of  mankind.  With  the  beginning
of  social  grouping  and  the  use  of  tools
for  richer  satisfaction  of  daily  needs,
the  desire  to  know  arose,
since  knowledge  is  indispensible  for
control  of  the  objects  of  our  environment
so 
as  to  make  them  our  servants.
( H. Reichenbach, 1968 )
現代戰爭,就是利用科學原理及先進科技去製造殺人的武器。
8.  人類畢竟是生活在「名利權的世界
絕大部份人類,畢竟是生活在「名利權的世界」,
科學家和科技人員亦不會例外,所以科學發展的原動力,
亦來自科學家和科技人員的個人的名譽
fame權力 power
經濟  financial  security  等各方面的考慮和利益。
9.  科學,當然亦可以成為某些人的避難所Refuge
Personally  I  am  inclined  to  agree  with  Schopenhauer
in  thinking  that  one  of  the  strongest  motives  that
lead  people  to  dedicate  their  lives  to  art  and  science
is  the  urge  to  flee  from  everyday  life,  with  its
painful  harshness  and  wretched  dreariness,  and
from  the  fetters  of  one’s
  own  ever  shifting  desires.
( Albert Einstein, 1918 )
Any  area  in  life  may  be  used  as  a  compulsive  neurosis:
philosophy  may  be  a  flight  from  reality  into  a
harmonious  “system”  as  a  protection  from  the  anxiety
and  disharmonies  of  day-to-day  life  or  it  may  be
a  courageous  endeavor  to  understand  reality  better.
Science  may  be  used  as  a  rigid,  dogmatic  faith
by  which  one
  escapes  emotional  insecurity  and  doubt,
or  it  may  be  an  open-minded  search  for  new  truth.
( Rollo May, 1953 )

《基督教文化對科學的迫害》

1.  天主教迫害布魯諾和伽利略
基督教文化雖然促進了科學初期的發展,
但亦同時阻礙了科學的進步!
直到偉大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
不顧宗教的迫害,創立及提出「地動說」,
又名「日心說heliocentric  model

才把自然科學及其研究批判的精神,從神學之中解放出來。
「日心說」,即是認為太陽而並非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
地球繞日,而非日繞地球;換言之,是地動而非日動。
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至少一千年,
西方教會接受和相信的天文體系是托勒密 Ptolemy 
地心說geocentric  model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圍繞地球轉動。
1600年,布魯諾 (Giordano Bruno, 1548-1600)
因支持哥白尼學說,被宗教法庭在羅馬活活燒死。
I  do  not  feel  obliged  to  believe  that
the  same  God  who  has  endowed  us  with
sense,  reason,  and  intellect
has  intended  us  to  forgo  their  use.
( Galileo Galilei )
1632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1564-1642)
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宇宙論的對話》,
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
教會認為伽利略散佈異端邪說,
於是隔年,伽利略就被押到羅馬宗教法庭總部審訊,
被逼承認自己學說的錯誤,公開懺悔,才能倖免一死。
教會處罰伽利略無限期監禁在家,直到教會滿意為止。
1642年1月8日凌晨4時,伽利略含冤而逝,終年78歲。
To  command  the  professors  of  astronomy  to  refute
their  own  observations  is  to  enjoin  an  impossibility,
for  it  is  to  command  them  to  see  what  they  do  not  see,
and  not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do  understand,
and  to  find  what  they  do  not  discover.
( Galileo Galilei, letter to Christine, Grand Duchess of tuscany:
“The Authority of Scripture in Philosophical Controversies”, 1615 )
1984年,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六世公開發表談話,
承認當年教會迫害伽利略的錯誤,
伽利略超過三百四十二年的冤屈似乎獲得洗雪。
1990年,教宗本篤十六世仍是樞機時,卻走回頭路,
發表十七世紀教會審判伽利略「合理及公正」的言論。
2.  美國曾禁止教「進化論」
聖經說,人是照著「神的形象」做的,
所以教會要重新考慮,神所創造的,
究竟是「可以進化的生物」,還是「不可以進化的生物」?
Evolution  Episode  7/7  What  About  God ? (PB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cDj42XRLHY
「神創論」和「進化論」在美國公立中學課程曾引起爭議。
1920年代,美國很多州都通過了
禁止在公立學校或大學教授「進化論」的法律,
違法者有可能坐牢或被罰款。
直到1968年,在美國公立學校教授「進化論」
才為美國法庭的裁決所肯定,但爭議及辯論還會繼續下去。
伽利略的時代似乎還未終結,迫害也許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
教會學校裡一旦出現類似伽利略的學生,
是否運用褻瀆  blasphemy  這頂大帽子來對抗?
還是用同儕壓力來圍剿?
The  so-called  Christian  nations  are  the  most
enlightened  and  progressive … but  in  spite  of
their  religion,  not  because  of  it.  The  Church
has  opposed  every  innovation  and  discovery
from  the  day  of  Galileo  down  to  our  own  time,
when  the  use  of  anesthetic  in  childbirth  was
regarded  as  a  sin  because  it  avoided  the
biblical  curse  pronounced  against  Eve.  And
every  step  in  astronomy  and  geology  ever  taken
has  been  opposed  by  bigotry  and  superstition.
The  Greeks  surpassed  us  in  artistic  culture
and  in  architecture  five  hundred  years  before
Christian  religion  was  born.
( Mark Twain )
基督教和天主教不同的地方,
就是沒有對投身於「知識世界」的人作出伽利略式的迫害。
但是「知識和創意的世界」對基督教會有一個疑問:
即使不用証明神的存在  existence
但一定要証明神的唯一性  uniqueness
假設某甲和某乙屬於同一個基督教團體,
他們都在為同一件事祈禱。

如果某甲經過禱告之後,說神指引他們向東;
而某乙經過禱告之後,卻說神指引他們向西。
究竟他們禱告祈求的神,是否同一個神,
會開始成為一個問題。
而最後解決的方法往往不是訴諸神,
而是訴諸某甲和某乙在教會內的勢力。

在教會的學校裡是否不應該教科學?
是否不准教科學的思維、邏輯的思維、批判的思維?
還是只是拒絕將這種思考的方法應用在宗教上?
拒絕在宗教方面有多角度的思考?

All  great  truths  begin  as  blasphemies.
( George  Bernard  Shaw )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神創論」可以是一個建議,
但不可能是一個「假說」,當然更加不可能是一個「理論」。
並非因為「神創論」一定是錯,
而是因為任何科學的「假說」或「理論」,
必須可以用實驗去證明,而「神創論」不入此列。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
一百個讀科學而又相信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人,
至少有九十九個不明白這個道理。
也許將來教會更要重新考慮,
如果外星人存在,究竟外星人是否神所創造的?
有沒有可能神派遣外星人來地球創造人類?
Truly  great  people  usually  make  enemies
over  extremely  important  issues.
Blasphemy  is  indeed  one  of  them.
也許這世界本來就沒有那麼多離經叛道或者褻瀆的事情,
只有欠缺根源思維訓練,不明白道是甚麼的無知者。
筆者按:
根據聖經所說,除了神的選民猶太人之外,
其他人都是神的兒女,大家都平等,
所以有人認為西方文化由基督教文化中發展出民主精神。
但衍生出來的問題有很多:
1.  為何西方依然有種族歧視?
2.  是否因為聖經的記載而西方依然有性別歧視?
3.  是否因為猶太人是神的選民,
     所以西方可以容許全球猶太人和以色列橫行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