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科學在西方之所以能夠須利發展,差不多完全歸功於基督教文化。
因為早期科學的全速發展,至少要具備六個條件:
1. 人類克服了對大自然的恐懼,不再神化大自然。
基督教的「創造萬物一神論」,
將自古以來人類由於對大自然的恐懼而創造出來的諸神,趕盡殺絕,
而人類去研究大自然就是要理解神的作為,去欣賞和歌頌祂。
這個一神的信念,使人類能夠毫無懼怕地去研究大自然。
It stands to the everlasting credit of science
that by acting on the human mind
it has overcome man’s insecurity before himself
and before nature.
( Albert Einstein )
2. 一個信念,就是一切自然界的變化和現象是有規律的。
基督教的文化,假設神在創造萬物之前,已經定下所有自然界的規律,
而且一個有理性的神必定創造一個有理性、有規律、秩序井然的宇宙。
3. 一個信念,就是大自然是可以被人類理解的。
當時科學界認為,
神不會如此諷刺地或浪費地創造出替祂管理萬物的人類,
卻不賦予他們理解大自然的能力。
其實大自然可以被人類理解本來就是一個「謎」mystery,
所以愛因斯坦曾經說「宇宙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4. 一種動力,就是大自然是值得人類花功夫去的研究。
單靠好奇心,未必能夠產生足夠的動力,
驅使早期西方的科學家去研究大自然。
不少早期西方的科學家也是教徒的,
他們研究大自然的目的,是要研究神的創造來榮耀神,
同時希望藉著科學來減輕人類的苦難,
於是早期科學的研究才有了足夠的動力,甚至成為宗教的追尋。
當時,每一個自然定律的發現都被認為是創造者智慧的証據,
但是早期的科學家當然不會想到自然定律,
會使某些神蹟變成極高難度的事情,因為他們相信神是無所不能的。
5. 實驗和觀察是科學真理的最後評判。
研究大自然,就是和一個誠實的神對話,
而只有靠觀察大自然才可以理解神的創造。
6. 宇宙的基本結構可以數學化。
伽利略認為神以數學的語言寫下大自然的書。
但是為何數學這種精確的語言能夠如此有效地應用在天文學、
物理學、化學和工程各方面還是一個「謎」。
而去到了原子層次的細微世界,
更只有數學的語言才可以簡單地和精巧地表達自然規律,
失去了可以理解的圖像。
基督教的「神創論」和「一神論」適逢其會,
正好一口氣提供了以上六個條件的前五個條件。
所以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科學初期的發展中功不可沒。
筆者按:
暫時來說,科學和宗教屬於兩個不同範疇的學問,
它們有不同的研究對象,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As long as a scientific theory stays within
the bounds of science and deals with natural
phenomena by the methods of science, the
theologian must recognize its scientific merit
and avoid theological pronouncements concerning it.
Religion must, certainly, allow spiritual growth,
but such growth cannot occur if beliefs are
bound with steel bands of dogmatic intolerance.
A faith is small if it fears reality.
( Stanley D. Beck, 1959 )
然而科學的持續發展靠的是對人才(不再是神)的高度重視,
不會要求研究科學的人一定是基督徒,
所以在科學中期的發展,美國比其他國家快,
因為美國是一個重視人才,所以主動掠奪全球人才的國家。
尤其是在 1957 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 Sputnik 的刺激下,
美國對科技人才更為重視。
其後亦由於神似乎不理世事,
而人類又運用大自然的原則創造了自己的科技世界,
於是科技成為人類心目中的另一個神,
人類也認為自己變成了「半人半神的生物」demi-god。
Author: jovian.ling
《存在》(十三) [誠、誠之者]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禮記。中庸》
[執著、拒絕放下]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執著」這種態度,
對「做學問」的人,對重視「宗教精神」的人,
和對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暫停,可以休息,但不可能放棄「執著」。
「執著」包括「固執」和「堅持」。
很多人對「固執」和「堅持」只了解一半,
所以很容易就傾向於認同佛教裡所說的「放下我執」,
忘記了追問:
是否所有「執著」都是有害?
如果不是的話,
那麼甚麼需要「執著」?甚麼不應該「執著」?
換言之,如果不是所有的「執著」都是有害的話,
關鍵就在於我們需要「固執」和「堅持」的是甚麼。
「做學問」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執著的是「善」,
所以他們會對「追求真理」執著,對「愛」的執著,
對「追求智慧」執著。
而一旦有了這些執著,他們就不會執著 ego,
不會執著己見,不會執著面子。
換言之,就是愛真理多於愛面子,亦多於愛老師。
其實所謂「熱誠」enthusiasm,就是一種執著!
精神文明中的「去蕪存菁」,就是一種執著!
道德方面的「擇善固執」,也是一種執著!
☆ 擇善固執
至於如何「擇善固執」,做一個「誠之者」,
儒家認為就是追求「真理」,所以《禮記。中庸》接著指出: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如果沒有勇氣面對「真理」或者不願意追求「真理」,
不願意培育「智慧」,不能夠仔細分辨善與惡,
如何能夠「擇善」?
如果只是口裡承認,心裡模糊,那麼只是偽裝,
懂得分辨善與惡,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才是「擇善」。
所以《禮記。中庸》十分重視「聰明睿知」、
「寬裕溫柔」、「齊莊中正」和「文理密察」。
其次,如果「擇善」之後不能夠「篤行之」,
不敢向罪惡說不,又怎可能是「擇善固執」?
知和行必須合一!
懂得分辨善與惡,口裡承認,心裡相信,行為符合,
才是「擇善固執」。
所以《禮記。中庸》說「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regard themselves
as kind and yet who choose to be bystanders
while witnessing evils perpetrated, especially
by a tyrant in an evil social system.
( Jason Ling )
擇善固執的難處不在於「擇」,而在於「信」faith,
而在於心和行為上對善的「固執」commitment。
所以「擇善固執」的人
1. 一定熱愛真理,所以一定服膺理性,歡迎批判。
2. 一定盡力認識自己,對人和對自己都誠實,
沒有意圖欺騙自己,沒有意圖欺騙別人。
因為別人只能夠騙你一時,但自己卻可以騙自己一輩子。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記載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說話:
「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
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
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棄其忠;
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
說明了古人通過了實踐之後,
認識到「誠」對於處世做人、修行、做學問抑或做事,
都是何等的重要!
I believe that it is better to tell the truth than a lie.
I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be free than to be a slave.
And I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know than to be ignorant.
( H. L. Mencken )
Honesty is the first chapter in the book of wisdom.
( Thomas Jefferson )
☆ 天道酬勤
有心自我教育,培育「智慧」的人,無論天賦如何,
都得靠一個「勤」字,而「天道酬勤」,
所以《禮記。中庸》接著指出: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措,終止的意思;
弗措,就是鍥而不捨,不會停止,不會罷休的意思。
但必須明白,這裡說的「勤」是用在刀鋒之上!
☆ 後天教化
這是儒家勵志的方法,只是用來鼓勵中等以上的人,
所以切勿太早高興,因為「誠」的敵人就是「虛偽」!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論語。雍也第六》指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高深的道理,
當然包括「審問、慎思、明辨」,
中等資質以下的人,難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
他們亦未必有能力和有興趣去思考,
所以就只能和他們談淺近的道理,
鼓勵他們培養在日常生活中「以誠待人」的心態。
中人以上,就可以靠後天教化,自明而誠,做「誠之者」,
所以《禮記。中庸》接著指出: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所謂「自明誠」,就是教育和修行的共同目標:
追求「真理」,培育「智慧」,以達到誠的境界。
☆ 天人合一
以「誠」為目標的人生哲學,就是通往天人合一的道路。
但下面這一段,未免失之於誇張: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禮記。中庸》
華夏文化很少用「愛」這個赤裸裸的詞彙,
所以難以解釋做大學問的「動力」driving force 來源。
且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路線圖來總結一下:
愛 → 勇 → 誠 → 勤 → 真 → 信 [信心→信仰]
信 [信心→信仰] → 擇善固執 → 正氣 → 天人合一
對真理有足夠的熱愛,才能夠令一個人產生勇氣,
在戰勝「我 ego」之後,成為虛心的「誠之者」,
接受尋根究柢、鍥而不捨的批判精神。
一個小團體日積月累的誠,在互相批判之下,
就能夠讓我們能夠一步一步地迫近真理。
當我們迫近真理到某一程度,達到可應用的階段時,
我們就能夠對這個真理及其衍生的產品產生信心,
信心在批判精神之下日積月累,就能夠產生「信仰」。
有了信仰,知道這個信仰並非僅僅是「信念」,
漸漸地就會產生智慧,懂得擇善而固執。
一個擇善而固執的人,自然會光明磊落,從而產生正氣。
至於「天人合一」和「止於至善」都是我們憧憬的境界。
《存在》(十二) [由誠衍生出來的價值]
「勇」只是源於「對個人心靈的熱愛」,
「誠」則是源於對宇宙及整體人類「心靈」的熱愛。
然而沒有「勇」就不會有「誠」,
「誠」是一種和天 [自然界及靈界] 及人相處的態度,
是一個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概念。
「誠」的重要性在於不少人類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需要「誠」,
所以不少其他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概念,都可以由「誠」衍生出來,
例如:
1. 正直 integrity
2. 信任 trust
3. 信仰 faith
4. 科學精神 scientific spirit
5. 光明磊落 aboveboard (adj)
「正直」神秘的地方是
sometimes the wrong choices bring
a person of integrity to the right places.
雖然我們並不清楚「正直」可行的緣故和其中的操作系統,
我們更加不能夠肯定是否會有靈界插手其中,
所以「正直」具備不可思議的力量,
但我們知道「正」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概念。
文天祥的《正氣歌》中所提及的「天地之正氣」,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為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係命,道義為之根。」
而培育這種正氣,
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地輸入「能量」去維繫和修補,
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地輸入「智慧」去提升和進化,
否則文天祥就不會說: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由「正直、正氣」就產生了俗世的所謂「正義感」。
「誠」是一切「信仰」faith 的基石,包括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
對天、對人、對己都「誠實」,既不欺騙人,亦不欺騙自己,
才能夠產生「信仰」,而由於不欺騙自己,就必須明白:
People who provide good information/knowledge
are not necessarily good people.
Similarly, people with good character
are not necessarily intelligent or wise people.
( Jason Ling )
對任何一方面「不誠實」,最好也只能夠產生「信念」belief。
當一個人失去了對「誠」的堅持,就失去了「信仰」。
Let us love, not in word or speech,
but with actions and in truth.
(1 John 3:18 )
The further a societ drifts from Truth,
the more it will hate those that speak it.
( George Orwell )
During times of universal deceit,
telling the truth becomes a revolutionary act.
( George Orwell )
《荀子。不苟篇》對「誠」有這樣的說法:
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 [獨,指慎獨]
不獨則不形, [不能慎其獨,故其德亦不能形見於外]
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
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
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
[卑,指不為下屬所尊敬。]
社會和人際關係之中一旦沒有了「誠」,就會出現
1. 出賣 betrayal
2. 欺詐 deceit, fraud
3. 不忠 disloyalty, infidelity
4. 唯利是圖 mercenary (adj)
It is necessary to the happiness of man,
that he be mentally faithful to himself.
Infidelity does not consist in believing,
or disbelieving;
it consists in professing to believe
what he does not believe.
( Thomas Paine, The Age of Reason, I, 1794 )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違背了「誠」,結果失去了「信」,
埋下了後來被殺的種子。
《存在》(十一) [誠、誠者]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禮記。中庸》
[執著、拒絕放下]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執著」這種態度,
對「做學問」的人,對重視「宗教精神」的人,
和對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暫停,可以休息,但不可能放棄「執著」。
「執著」包括「固執」和「堅持」。
很多人對「固執」和「堅持」只了解一半,
所以很容易就傾向於認同佛教裡所說的「放下我執」,
忘記了追問:
是否所有「執著」都是有害?
如果不是的話,
那麼甚麼需要「執著」?甚麼不應該「執著」?
換言之,如果不是所有的「執著」都是有害的話,
關鍵就在於我們需要「固執」和「堅持」的是甚麼。
問題其實很簡單,但實行起來卻很困難!
簡單,是因為「執著」只需要培養去蕪存菁的能力;
困難,是因為「去蕪存菁」在個人的角度來說,
是一種畢生追求的智慧,除了需要批判思維訓練之外,
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膊之上,
而理想的「去蕪存菁」必然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所以便需要團結一小撮志同道合的人。
「做學問」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執著的是「善」,
所以他們會對「追求真理」執著,對「愛」的執著,
對「追求智慧」執著。
而一旦有了這些執著,他們就不會執著 ego,
不會執著己見,不會執著面子。
換言之,就是愛真理多於愛面子,亦多於愛老師。
其實所謂「熱誠」enthusiasm,就是一種執著!
「去蕪存菁」,就是一種執著!
「擇善固執」,就是一種執著!
[ 誠 honesty, sincerity ]
「真」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偶爾用來形容人。
在傳統文化裡,如果用來形容「態度」或「關係」的時候,
包括「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及「人際關係」,
儒家往往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誠」,
英語稱為 honesty, sincerity。
而單單形容「真誠」的人際關係時,
英語亦會用 transparent honesty, sincerity。
所謂「誠」,就是
1. 根據一套沒有內部矛盾的道理,光明正大地回應任何的咨詢;
2. 既不欺騙自己,亦不欺騙別人。
3. 光明磊落,拒絕虛偽,不扮演任何角色。
We can easily forgive a child who is afraid of the dark;
the real tragedy of life is when men are afraid of the light.
由於自然界及人類的世界存在「規律」regularities,
這些規律我們可以稱為「真理」,
而「真理」的特性就是「誠」。
科學家做實驗,就是向自然界咨詢,
而自然界回應的態度是甚麼?
自然界一定「誠實」地回應。
可以這樣說:
凡是「真」的東西一定以「誠」來回應!
科學假設了「自然界是不會說謊的」,
亦假設了「科學家相信自然界是不會說謊的」。
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問問題,
如果我們問錯了問題,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腦袋出了問題,
自然界依然會誠實地回應,
只不過回應也許有點古怪,也許並非我們想要的答案。
換言之,自然界的「誠」就是科學這種信仰的基石,
所以《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
而人類亦可以用「誠」的態度去認識「真理」,
所以《禮記。中庸》跟著說: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
(宋。朱熹)
有真正信仰的人祈禱時,就是向天咨詢,
而天亦一定「誠實」地回應。
中國自古以來的占卜,亦是向天咨詢的方法之一,
以「誠」為出發點的問卜者,必定得到「誠實」的回應。
所以說: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就是人和天交往的「道」。
有人認為占卜是向靈界咨詢,
那麼以「誠」為出發點向靈界咨詢,
就必定得到真和正直的靈界回應,
回應的是基督教文化中的「神」也說不定。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俗語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那些相信有靈界存在的人,當然明白「誠」的重要性,
因為沒有「誠」就不可能有「信仰」,
只能夠有「信念」和「迷信」。
不論任何宗教,沒有「誠」的教徒就一定是偽教徒,
而正直的靈界決不會幫助沒有「誠」的教徒。
簡而言之,「誠」就是人和天互相呼應的方法,
要達到「天人合一」,就必須「誠」。
為了方便說明,《禮記。中庸》根據人的天賦及心態傾向,
分為「誠者」和「誠之者」兩大類,
「誠者」罕有,是 one-percenter,
「誠之者」則是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包括我和你。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意思是:
真誠的人,不用勉強而能夠處事恰當,
不用思慮就能夠有所得著,
從容不迫地去做就合乎中庸之道,這就是聖人了。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意思是:
那些後天選擇真誠,努力以赴的人,
表現出來的心態和行為就是「擇善而固執」。
「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
(宋。朱熹)
至於那些虛偽詭詐,喜歡弄虛作假的人,
無論是祈禱還是占卜,都會得到魔鬼或邪靈的回應。
必須悔改修心,靠後天不斷的努力,學習對天的謙虛和誠懇,
才能夠達到「誠之者」的境界。
There are quantities of human beings,
but there are many more faces,
for each person has several.
( Rainer Maria Rilke )
Sincerity is an openness of heart;
we find it in very few people;
what we usually see is only an artful
dissimulation to win the confidence of other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
就是除了有時需要應用工具之外,
研究者的腦本身就是一件最關鍵性的工具。
所以「誠之者」的功夫,說起來簡單,
但實施起來絕不容易,因為需要打倒個人的偏見。
從事和心靈有關的學問的人,例如心理學和宗教研究,
更加需要「自我批判」,戰勝自己。
如果一個人以「做學問」為一生的志趣,
他必然會明白追求「真」,必須要「誠」!
平庸者不喜歡花時間或者沒有時間「做學問」,
況且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所以平庸者對「真」和「誠」只是口裡讚譽,
心裡或多或少都有點排斥,甚至恐懼。
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之中,
無知是減少了,恐懼是減少了,
對「真理」的認識是增加了,
對「真理」的應用是增加了,
但「謎」依然存在,真相永遠不會大白。
所以西方的科學家用剝洋蔥來譬喻追求知識的過程,
而人類永遠不可能剝到最後一層。
換言之,「謎」mystery 永遠存在!
理論上,「真」和「誠」是很多人都能夠達到的境界,
然而大部份人都不願意這樣做,原因有很多:
1. 現行教育制度和課程的缺失。
2. 由於教育制度和課程的缺失,成年人為口奔馳之後,
再沒有精力去追求「真」和「誠」。
3. 資本主義社會並不鼓勵市民追求「真」和「誠」。
4. 追求「真」和「誠」違反了好逸惡勞的人性。
5. 我們認為有了身體勞動之後,腦筋應該有權鬆懈。
「貿易不欺三尺子,公平義取四方財。」 (南懷瑾)
If you tell the truth
you don’t have to remember anything.
( Mark Twain )
《存在》(十) [真、真理]
[ 真、真理 ]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that is all.
( John Keats )
「真」true, authentic 這個字一般用來形容事物,
所以我們有「貨真價實」、「真憑實據、「真相大白」、
「真人真事」、「真才實學」、「真知灼見」等等的說法。
「真」有時也會用來形容人,例如天真、純真、率真,
及香港俗語常說的:某某人很「君真」。
比較嚴肅一點的用法在「真」之後加多一個字,
將之由形容詞變成了一個名詞,
不論是形而下的物質世界,需要用文字描述的「真相」,
或者形而上的概念世界的「真理」,英語都稱為 truth。
「真理」就是一種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東西。
凡是屬於「真理」的概念,必定有普遍性 universal,
亦必定有「應用範疇」conditions of application,
「真理」是人類經過反覆實驗和有思考力的人批判之後,
「最終」能夠發掘出來的的真相,
就是老子用「常/永恆」來描述的「道」,
能夠廣泛地應用,放諸四海而皆準,無國界、無種族之分,
並且超越任何文化、習俗、宗教的束縛。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
1. 「真理/道」一定是抽象的,形而上的。
2. 「真理/道」只有一種,所有分類都是人為的。
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
都是人類自行製造的分類,「真理」懶得理會。
3. 「真理/道」和人類當前的認知和理解並不一定相同,
正如「以為自己知道」和「知道」並非同一回事。
4. 「真理/道」是最終的答案,但人類只能夠迫近「真理」。
5. 「真理/道」可以顯而易見,亦可以奧妙難明,
可以變數眾多,非常複雜,不容易分析,不容易理解。
奧妙難明、隱蔽的真理可以稱為「費而隱」的真理。
6. 「真理/道」不在乎閣下信與不信,喜不喜歡。
7. 人類可以選擇做騎牆派,真理是非黑白分明。
8. 只有愚昧的人才會抗拒「真理/道」。
9. 只有愚昧的人才會相信人數可以決定「真理/道」。
The criterion of truth is that it works
even if nobody is prepared to acknowledge it.
( Ludwig von Mises )
Truth has no special time of its own.
Its hour is now──always.
( Albert Schweitzer )
「真理」不需要人保衛!
這一點在顯而易見的「真理」之上,眾人都能夠接受。
如果兒子跳樓死了,
父母可能埋怨自己信奉的靈界沒有出手幫忙,
沒有用奇蹟來拯救兒子的性命,
但父母會要求「萬有引力」gravity 道歉嗎?
The truth is like a lion.
You don’t have to defend it.
Let it loose. It will defend itself.
( St. Augustine )
只是一般人不明白「費而隱」的真理亦不需要人保衛,
但需要有人運用清晰的語言去揭示!
自然界中「費而隱」的真理,
往往可以用數學方程式來表達;
但不少和人類社會有關的「費而隱」真理,
就不容易表達得清晰。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難辨。」 (清。曾國藩)
而且任何包含部份真理、部份歪理的敘述,
就是似是之非,並非真理,往往源於不良的意圖。
如果人類不願意致力去思考和清晰表達這些
和人類社會有關的「費而隱」真理,
人類就會在屢敗屢戰之中,錯完又再錯,直到永遠,阿門!
即使聚集了一群有思考能力的人去研究,
人類往往也需要較漫長的時間去找出「費而隱」的真理,
視乎影響到這個真理的變數多少和它的複雜程度。
這些變數往往包括「自私、面子、虛偽、利益、權力、
金錢、人數、武器」在內。
Truth stands revealed on its own without
proclamation or need of aggrandizement.
Its Absolute Sovereignty shines forth
without need of acclaim or praise.
( David R. Hawkins )
If you shut up truth and bury it under the
ground, it will but grow, and gather to itself
such explosive power that the day it bursts
through it will blow up everything in its way.
( Emile Zola )
Nothing ever goes away until
it teaches us what we need to know.
( Pema Chodron )
追求「自私、面子、虛偽、利益、權力、金錢」的人,
應該明白下面這個道理:
The things that we love tell us what we are.
( Thomas Aquinas )
A man is only as good as what he loves.
( Saul Bellow )
也許是由於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需要,一般人會傾向於接受
「真理就是大部份人都認為是對的東西」。
Human beings in societies have a tendency
to associate what is popular with what is right.
可惜大部份人認為對的東西,往往是錯的,
而且部份大部份人認為對的東西甚至蘊藏著致命的錯誤。
一個社群之中,能夠既做領袖,又追求真理,
有足夠智慧和獨立思考能力,能夠放棄私心,
能夠抗拒半桶水思考所產生的共識的人,十分罕有。
Where all men think alike,
no one thinks very much.
( Walter Lippmann )
It is proof of a base and low mind for one
to wish to think with the masses or majority
merely because the majority is the majority.
Truth does not change because it is, or is not,
believed by a majority of the people.
( Giordano Bruno )
When a hundred men stand together, each of
them loses his mind and gets another one.
( Friedrich Nietzsche )
As scarce as truth is, the supply
has always been in excess of the demand.
( Josh Billings )
不少精神方式的存在和自然界規律的存在,
所依賴的證據,就是時間的考驗。
所以愛因斯坦指出:
Truth is what stands the test of time.
這就是為何研究精神文明的歷史,
在探索「精神方式的存在」時,時間的考驗顯得這麼重要!
Strange times are these in which we live
when old and young are taught falsehoods in school.
And the person that dares to tell the truth
is called at once a lunatic and fool.
( Plato )
All truth passes through three stages.
First, it is ridiculed,
second it is violently opposed,
and third, it is accepted as self-evident.
( Arthur Schopenhauer )
一般人所做的事情都屬於「有為法」,會變易,
所以「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遲早緣起緣滅。
只有真理才屬於「無為法」,無為而無所不為,
只有真理才毋須保衛自己,懶理人類是否認識它,
寂靜無聲,看不見,摸不著,是不易,是永恆的存在!
只有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
才能夠在逝世之前為人類文明留下迫近真理的踏腳石。
人生之中一切所遇上的事情,都反映出自然界的真理,
有時甚至是靈界想教導我們的課程,
只是一般人未必有足夠的智慧和熱誠去發掘和探究!
So we fix our eyes not on what is seen,
but on what is unseen.
For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but what is unseen is eternal.
《2 Corinthians 4:18》
Nurturing a ‘nostalgia for eternity’ redeems
your soul for it carries you silently towards
the light even in the darkest times.
( Stuart Wilde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
Truth is independent of language.
It is always honestly present.
It is always calm and tranquil.
It is eternal. It never goes out of fashion.
Sometimes it is so subtle that it will reveal
itself only when we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It doesn’t cease to exist because it is ignored.
It doesn’t care whether you believe in it or not.
It doesn’t care whether it heals or wounds.
In fact, it doesn’t care for anybody’s feeling.
Sometimes it can be uncomfortable or even cruel
because it is like a penetrating arrow and
so hypocrites often accuse truth to be unkind.
Hypocrites tell us to repect people
and give up truth when people get hurt.
Lots of people like to say “truth will prevail”;
yes, they like truth by word of mouth,
but hypocrisy is always their master, and they
are always willing to compromise against truth.
The two questions everybody should ask himself
are “Do I dare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Am I afraid of the Truth?”
( Jason Ling )
千萬不要以為大部份口裡讚譽人真理的人都喜歡真理!
當有人揭示了某些「費而隱」的真理時,
部份口裡讚譽人真理的人會立即覺得這個真理不仁慈,
不近人情,完全不顧及我們的感受,
他們甚至認為「費而隱」的真理是一種非肢體的暴力,
所以「不可愛,不動聽,不悅耳」,令人難受,
甚至令人心理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於是故意忽視它。
自稱理性的人一下子就和「費而隱」的真理劃清界線;
口裡讚譽當然不等於心裡相信!
況且一般「費而隱」的真理都有一個緩衝範疇,
未超越邊界時一定不會出現即時的報應,
所以「費而隱」的真理不容易令一般人信服。
俗語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可能就是對這種現象的回應和自我安慰。
中國傳統的智慧「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其實有一句沒有說出來的歇後語:
「大部份人都討厭良藥和忠言!」
You can bend it and twist it…
You can misuse it and abuse it…
But even God cannot change the truth.
( Michael Levy )
There is no god higher than truth.
( Mahatma Gandhi )
There is no higher religion than the truth.
( Helena Petrovna Blavatsky )
What is true is already so.
Owning up to it doesn’t make it worse.
Not being open about it doesn’t make it go away.
And because it’s true,
it is what is there to be interacted with.
Anything untrue isn’t there to be lived.
People can stand what is true,
for they are already enduring it.
( Eugene Gendlin )
所謂「智慧」就是信奉和追求「真理」!
我們知道美的人或者說話不一定真和善,
但真和善的人或者說話一定美。
所有真和善,都是美!
世界上不少「好人」喜歡扭曲真理,
不少「好人」拒絕任何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這一些人除了智慧不足之外,
他們口裡的仁慈永遠都會帶點虛偽!
Truth is beauty.
Truth is the oxygen of the soul.
Virtue is also beauty.
But it may b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vice and virtue.
If there is a virtue which abhors wisdom,
then it will definitely become a vice.
Rather than love, than money, than fame,
give me truth.
( Henry David Thoreau )
A man should look for what is,
and not for what he thinks should be.
( Albert Einstein )
科學的發展基於科學相信自然界有「真理」的存在,
而其發展的推動力則源於「對自然界真理的熱愛」。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個信仰是穩固的,
因為如果有人說「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這個世界沒有真理」這個敘述也不是真理,
the statement refutes itself;
而且,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我們就沒有任何肯定和可靠的東西,
於是人類就不可能有語言,不可能有知識,不可能有思考,
人與人之間亦不可能有溝通。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必定有真理,
問題只是如何去找她出來。
哲學的推動力則源於「對智慧的熱愛」,
所以哲學信奉和追求所有的「真理」!
人類的品味和興趣當然存在個別的差異,
所以品味和興趣在哲學上是「相對的」relative,
任何拒絕批判的「信念」也是相對的,
但真理必然是絕對的,而人類對真理的認知,
一向都只不過是「層次」和「應用範疇」的課題。
「真理」當然是充滿奧秘而又奧妙無窮,
對人類來說,「真理」永遠是一個「謎」,
只能夠努力地逐漸地貼近他。
換言之,追求真理的人一定會不斷修訂自己的概念,
甚至完全推翻舊有的觀念,從新建設,
對追求真理的態度極度固執,對概念則絕不固執。
西方人喜歡用「剝洋蔥」來譬喻人類對「真理」的認知。
Believe those who are seeking the truth.
Doubt those who find it.
( Andre Gide )
追求「真理」的人,在面對「真理」的種種美妙和奧秘,
在迫近「真理」所遇上的種種困頓之後,
必然會明白甚麼叫做「謙卑」intellectual humility──
對真理謙卑而不是對人謙虛。
The only wisdom we can hope to acquire
Is the wisdom of humility : humility is endless.
( T.S. Eliot )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追求「真理」,
這是他個人的選擇,與人無尤,但是他應該知道:
他同時亦沒有資格去強迫其他人接受他的思想。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追求「真理」,
那麼即使他口裡十分謙虛,但他會是一個謙卑的人嗎?
他口裡的所謂「包容」、「和諧」及「互相尊重」,
會否包括了可以扭曲真理在內?
參考:《太初的道》
《存在》(九) [勇]
[ 勇 ]
But in the end one needs more courage
to live than to kill himself.
( Albert Camus )
「勇」courage 是一種生命的態度。
「勇」並不表示沒有恐懼,
而是由於心中有更重要的意義或價值,
產生了某種信仰或信念,
例如對善的執著,對「宗教精神」的堅持,
所以在面對困境或挑戰時願意迎難而上,
接受任何的後果,忍受折磨,甚至犧牲生命。
所以「勇」不是無懼,
而是即使恐懼,依然勇往直前!
「勇」是一種能量,因為會產生反應和行動。
這種能量可以是源於「經驗和自信」,
也可以是源於「愛和智慧」。
「勇」也是一種「選擇/抉擇」,
但「勇」必然具備「嘗試和賭博」的成份。
A hero is born among a hundred,
a wise man is found among a thousand,
but an accomplished one might not be found
even among a hundred thousand men.
( Plato )
由於「我」I 有三部份,既可以代表「身體」body,
可以代表一般人口中所說的「我」ego or self,
亦可以代表部份有思想的人的「心靈」soul,
所以「勇」亦分為三種。
☆ 代表「身體 body」的「勇」,我們稱為「匹夫之勇」。
在某些情況下「匹夫之勇」bravery 非常重要,
例如遇上野獸,要和牠搏鬥以保障自己的生命。
如果遇上人,「匹夫之勇」表現於「狹路相逢勇者勝」,
即是俗語所說的「一膽、二力、三功夫」中的力!
這種「匹夫之勇」往往是源於「經驗和自信」。
「匹夫之勇」亦可以是由於智力較低,體能較強,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勇,
英語稱為 all brawn and no brains!
部份需要匡智的匹夫甚至經過軍事、搏鬥訓練,
並且由權力機構賦與「粗暴權」。
另外有一種比較愚蠢的「匹夫之勇」,稱為「暴虎馮河」,
「暴虎馮河」已經成為了成語。
暴虎:指空手搏虎;
馮同憑,馮河:指不倚靠任何工具而涉水過河。
「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成不了大事。
因為一旦遇上比自己更強的對手,
當然是三十六著,走為上著,留得青山在,尚有復仇之機。
暴虎馮河、螳臂擋車,「匹夫之勇」也!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論語。述而》
換言之,孔子欣賞的,是遇事謹慎,冷靜思考,
懂得利用工具,以智謀取勝的人。
除此之外,「匹夫之勇」不一定用於好勇鬥狠的搏擊之上,
既可以用於行俠仗義、扶危救災之上,
亦可以用於打家劫舍、殺人越貨之上。
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匹夫之勇」,
既可以是感慨自愧不如,亦可以是覺得他愚昧,
更加可以是不齒其所為,鄙視這些沒有人格的人!
☆ 代表「我 ego」的「勇」
包括行險徼幸,純粹屬於「賭博」之勇,
包括「有勇無謀」及「一意孤行」,愚昧無知之勇,
包括「厚顏無恥」,出賣良知,選擇邪惡,為虎作倀之勇,
包括只是為了個人利益,「一將功成萬骨枯」,
屬於運用謀略「犧牲別人、成就自己」之勇。
這種「捨棄別人生命、眼也不用眨一下」的英勇行為,
的確能夠讓無數人在歷史上名垂千古。
如果犧牲別人的利益,甚至生命,
只不過是為了滿足一小撮人在名利權方面的欲望,
那些別人的人具備的,就是「厚顏無恥」之勇,
而那些被犧牲了的「有勇無謀」者,
只能夠算是具備「愚昧之勇」。
The opposite of courage in our society
is not cowardice, it is conformity.
( Rollo May )
人類的詭詐和虛偽,當然不止於此,
由於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不少自稱有良知的人,亦會因個人的私怨和偏愛,
扭曲良知,犧牲社會公眾的利益,維護小團體的利益。
從資本主義的社會角度來看,
在死後追授犧牲者的金英勇勳章,經濟成本低,
絕對便宜過平日從事社會道德和教育方面的投資。
抽象的「愛,智慧和心靈勇氣」看不見摸不著,
但金英勇勳章卻「帶得出街見得人」!
It is curious that physical courage
should be so common in the world
and moral courage so rare.
( Mark Twain )
☆ 代表「心靈 soul」的「勇」
「身體的勇」和「我 ego 」的勇,都是外在的「勇」,
「心靈的勇」則是內在的「勇」。
首先,當然必須先發現「我 I」原來有「心靈 soul」,
然後選擇回歸心靈,並且時刻和心靈對話,
這樣的人才會發展出「心靈的勇」。
這種「勇」也許最初源於「對真理的熱愛」,
對真理和道德有異常執著的精神,
不能忍受模糊不清的概念來左右自己的思想。
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之中,
發現了「心靈」原來是尋求真理的關鍵工具,
於是願意放棄一向熟悉和舒適的思考環境,
不怕思索上的艱辛,默默耕耘。
除了思考和批判外界的課題外,
亦不畏深入虎穴,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探索。
所以「心靈的勇」包括「內省」introspection,
包括進一步的自我批判,及繼而出現的自我教育,
包括節制對物質和名利的欲望,管理自己的情緒,
包括不怕與別人不同,得不到群體的接納,
不怕堅持真理而產生的孤獨,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心靈的勇」既非樂觀,亦非悲觀,而是如是觀,
而是「接受挑戰觀」,「即使痛苦也要重視真相觀」!
It’s easy to stand with the crowd.
It takes courage to stand alone.
It takes courage to take calculated risks
with love and wisdom as our guide.
( Jason Ling )
Courage is not the absence of despair;
it is, rather, the capacity to move ahead
in spite of despair.
( Rollo May )
I was bold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never fearing to follow truth and reason
to whatever results they led, and bearding
every authority which stood in their way.
( Thomas Jefferson )
It is not enough to have the courage
to uphold one’s beliefs and convictions.
One must also have the courage
to have them challenged continually.
Otherwise, it just indicates that
one’s beliefs and convictions are not faiths.
( Jason Ling )
Half a man’s wisdom goes with his courage.
( Ralph Waldo Emerson )
Without courage, wisdom bears no fruit.
( Baltasar Gracian )
「心靈的勇」往往是在正義的處境之中,做好個人的本分,
建設信仰,擇善固執,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甚至發願愚公移山,知其不可而為之,
所以「心靈的勇」既是抉擇,也是賭博!
孔子心目中的「勇」是「心靈的勇」,
他提供了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接近「勇」的方法: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由於「知恥」需要「良知」conscience,
而「良知」存在「心靈」之內,
所以只有尚未埋沒或出賣「心靈」的人,
才有可能「良知」未泯,才有可能接近甚至達到「心靈的勇」。
「心靈的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導向個人的自由:
The one permanent emotion of the inferior man
is fear──fear of the unknown, the complex,
the inexplicable.
What he wants above everything else is safety.
( H. L. Mencken )
When there is no enemy within,
the enemies outside cannot hurt you.
( African proverb )
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 Edmund Hillary )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篇》
孔子這句說話其實相當曖昧,
因為他所說的仁者和智者,是指終極的仁者和智者,
只有西方基督教裡的「神」才符合這個條件。
一般仁者只能做到不憂物質享受,不介意一簞食,一飄飲,
但必然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仁有程度上的差異;一般仁者,怎能不憂?
同理,智亦有程度上的差異,一般智者,怎能不惑?
一般仁、智俱備者,只能夠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雖然孔子稱「知、仁、勇」為「三達德」,
但中國傳統精神文明並不明白「勇」的重要性。
「勇」在西方精神文明之中永遠佔領第一位,
因為源於「愛和智慧」的這種「心靈的勇」,
是產生其他精神價值的必要條件。
Courage is the first of human qualities because
it is the quality that guarantees the others.
( Aristotle )
Courage is not simply one of the virtues,
but the form of every virtue at the testing point.
( C. S. Lewis )
Life shrinks or expands in proportion to one’s courage.
( Anais Nin )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cannot be separated.
Any tiny appearance of their separation
always reveals a mind that is below standard.
( Jason Ling )
站在「心靈」的角度來看,這個說法極具智慧。
因為「勇」不足的人,
1. 不敢面對真理,因為真理往往容易令人痛苦。
2. 會害怕受傷,而一個害怕受傷的人不可能懂得甚麼是「愛」。
3. 難以擁有「信念」或「信仰」,所以會介意作出抉擇和賭博。
4. 在追求智慧的路途上必然半途而廢,因為恐懼「自我批判」。
5. 只會和同層次或層次較低的人來往,於是心靈停滯不前。
參考:《智、仁、勇》
《存在》(八)
【精神方式的存在】
「精神方式的存在」spiritual existence,
和以物質方式存在的物質不同,
因為前者只有現象,不但不能夠量度,
不能夠用物質世界的實驗去證明,
而且受人類的自由意志 will / consciousness 所操縱。
「精神方式的存在」除了是概念方式的存在之外,
還必須具備人類精神文明中比較優秀的思想和感情。
最優秀的精神方式存在,
是經歷過無數「回歸心靈的智者」的思考和批判,
經歷過時間千錘百鍊的考驗,而留下來的精髓。
So we fix our eyes not on what is seen,
but on what is unseen.
For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but what is unseen is eternal.
《2 Corinthians 4:18》
精神方式的存在,最為特別,老子稱之為「天道」。
這種概念方式的存在,例如「物極必反」,「禍福相倚伏」,
並非一般人都能夠明白,因為需要「心靈」的智慧來領悟,
所以一般人往往是介乎明與不明之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四十一章》
最優秀的精神方式存在,
明白「用智慧做燃料的火炬最明亮」這個道理,
所以能夠給無數的「心靈」帶來光明,
並且促進了人類的精神文明,
可惜只有部份人才重視這些精神的價值。
We can easily forgive a child
who is afraid of the dark;
the real tragedy of life is
when men are afraid of the light.
一般經過後天教化的人,都會在口裡讚揚某些精神方式的存在,
但並不表示他們相信這種精神,原因有三:
1. 他們認為這種精神只是聖賢和偉人才需要擁有的東西。
2. 思考方面怕辛苦,所以在思考上選擇了懶惰。
3. 因為「道」不但有正邪之分,而且它們永遠共存,
加上大部份人都是喜歡左右逢源的投機份子,
並且擁抱「虛偽」這個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People always exaggerate the value of the things
which they want but haven’t got,
and praise the the value of the things
which they should get but didn’t deign to labour.
部份精神方式的存在之所以能夠永垂不朽,
應該是因為掌握了部份關於「人性」的真理,
所以應該是形而上的「道」的一部份。
至於層次較低的那些,
就需要不斷地努力耕耘、批判、修訂、去蕪存菁,
才能夠維持其生存的價值。
無論中外,人類的精神文明中都出現了不少概念,
是以精神的方式來存在,
例如最基礎、最有價值的三大元素「愛、智慧、勇」,
即是中國儒家的「智、仁、勇」三達德《中庸》,
及由這三大元素衍生出來的:
真、誠、仁、中庸、正直、信、忠、義、自由、和平、
及對「道/真理/智慧」的謙卑和追求…
保守自己的心,擇善固執,努力去蕪存菁、知錯即改,
終身學習,終生自我教育。這種種既利人又利己的行為,
可以產生精神上的「寧靜」serenity,
及遭遇生命中重大挑戰時能夠處之「泰然」equanimity。
重要的地方是,人世間一切的所謂「精神」,
及基督教的所謂「世上的光」,如果缺乏了這三大元素,
就難以避免地產生「虛偽」hypocrisy,
繼而衍生出高層次的「罪惡」evil。
Nothing in all the world is more dangerous than
sincere ignorance and conscientious stupidity.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Hypocrisy is a homage that vice pays to virtu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換言之,宗教精神──真,誠,勇,愛和智慧──不可思議,
虛偽的力量,罪惡的力量,亦不可思議!
The day science begins to study non-physical
phenomena, it will make more progress in
one decade than in all the previous centuries
of its existence.
( Nikola Tesla )
Having enabled us to swim the sea like fish,
to fly through the air like birds,
to rise into space like demigods,
science may finally teach us to walk
this earth like men.
( Henry Margenau )
I regard consciousness as fundamental.
I regard matter as derivative from consciousness.
We cannot get behind consciousness.
Everything that we talk about, everything that
we regard as existing, postulates consciousness.
( Max Planck )
As a man who has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most clear headed science,
to the study of matter, I can tell you
as a result of my research about atoms
this much: There is no matter as such.
All matter originates and exists only
by virtue of a force which brings the particle
of an atom to vibration and holds this most
minute solar system of the atom together.
We must assume behind this force the
existence of a conscious and intelligent mind.
This mind is the matrix of all matter.
( Max Planck )
The stream of knowledge is heading towards
a non-mechanical reality; the Universe begins
to look more like a great thought than like a
great machine. Mind no longer appears to be
an accidental intruder into the realm of matter.
We are beginning to suspect that we ought
rather hail it as the creator and governor
of the realm of matter.
( Sir James Jean )
Quantum min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Quantum_mind
《存在》(七)
自然界從來都不會掩蓋真相和背後的道,
問題是科學家如何夫找出真相和背後的道!
【不少重大的概念亦是「謎」一樣的存在】
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live your life.
One is as though nothing is a miracle.
The other is as though everything is a miracle.
( Albert Einstein )
人類關於自然界的學問,
每個層次都是從「神秘」開始,
向下尋找,固然是越來越「神秘」,
而從一個低的層次升上一個高的層次,
亦往往多了一些較低層次不能解釋、極為「神秘」的東西。
即使是自然界中絕對的真理,亦可以是「謎」一樣的存在,
因為即使我們知道「如此」,但未必知道「為何如此」!
例如萬有引力可以說是絕對的真理,它的公式非常簡潔,
但我們不一定清楚它究竟如何運作,
不明白為何引力能夠延伸得這麼遠。
為了揣摩真理背後的操作,科學家必須提出種種「假說」,
然後用實驗去證明!
人類認識宇宙,從「謎」和「神秘」開始,
即使如何努力,最後依然終結於「謎」和「神秘」,
唯一分別的地方是,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一直在增加。
No matter what you touch and [what]
you wish to know about, you end up
in a sea of mystery.
You see there’s no beginning or end,
you can go back as far as you want,
forward as far as you want, but you
never got to it, it’s like the essence,
it’s that right, it remains. This is the
greatest damn thing about the universe.
That we can know so much, recognize
so much, dissect, do everything, and
we can’t grasp it. And it’s meant to be
that way, do y’know. And there’s where
our reverence should come in.
Before everything, the littlest thing
as well as the greatest. The tiniest,
the horseshit, as well as the angels,
do y’know what I mean. It’s all mystery.
All impenetrable, as it were, right?
( Henry Miller )
神秘──這種所有人類知識共有而且永恆的現象──
西方思想家稱之為
the immutable mystery at the heart of all knowledge.
換言之,人類只能夠一步一步地迫近真理,
所以對人類來說,未知和不可知一定和平共存!
Philosophy begins in wonder. And at the end
when philosophic thought has done its best
the wonder remains.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例如從物理和化學的層次上升到生物的層次,
我們多了「生命」這兩種「神秘」的東西,
想不到去到靈長類的生物,
更加多了「感情」和「忠誠」!
真是越來越「神秘」。
試想一下,一些不能思考的原子、分子和巨大分子,
如何能夠產生一個有生命的細胞?
如何能夠產生高等生命中的「感情」和「忠誠」?
It would be a poor thing to be an atom
in a universe without physicists.
And physicists are made of atoms.
A physicist is an atom’s way of knowing about atoms,
( George Wald, The Fitness of the Environment, 1958 )
而從生物的層次升上人類的層次,
就更加多了很多「神秘」的東西,
例如「心靈」,例如「意志」,例如「意義」,例如「思考」,
例如「感覺」,例如「愛」,例如「仇恨」。
這些「神秘」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
因為它們都是以精神的方式存在。
Deeper and more fundamental than sexuality,
deeper than the craving for social power,
deeper even than the desire for possessions,
there is a still more generalized and more
universal craving in the human make-up. It is
the craving for knowledge of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orientation.
( W. Shelton, 1936 )
而人類的存在比一般人的想像更加複雜,
由於各式各樣個別人類死而復生的現象和經驗,
由於個別人類輪迴的現象,
我們開始思考「人是否由多種的成份組成?」
Is human being a composite entity?
Is there post-mortem existence for some of us?
Is there reincarnation for some of us?
Is it possible that some human beings
reincarnate as animals? or vice versa,
Is it possible that some animals
reincarnate as human beings?
如果將一般人口中的「我 I」分成三部份:
「身體」body,「我」ego 和「心靈」soul。
我們或者可以肯定「我」ego 存在於腦裡,
但人類的「心靈」soul 是否也存在在腦裡面,我們不知道;
我們只能夠知道:
1. 腦是「我」ego 用來思考的工具,
2. 腦是「我」ego 用來控制身體的工具,
3. 腦和身體又是「我」ego 用來感覺外界的工具。
4. 身體是以物質方式存在,但既受自然界原理和定律所規管,
亦會受「我」ego 和「心靈」soul 所修訂。
當我們從人類的層次升上靈界的層次,
就會發現一條「因果律」The Law of Karma,
最簡單易懂的「因果律」,就是物質世界的「牛頓第三定律」:
凡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至於人類心靈世界的「因果律」,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所以海濤法師說:
「深信因果的人,不會貪圖佔別人的便宜,
因為他知道將來會因為眼前所佔的便宜,
重重地付出更可怕的代價。」
然而「因果律」比較複雜,因為它是四維空間的定律,
而四維空間的第四維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時間軸!
即是說,福報和孽報,如果未報,不一定是時辰未到,
因為未必一定在這一生人中出現,可能會發生在下一生。
如果有輪迴的話,於是我們又開始提出新的問題:
Besides the humdrum, hedonic and other
meaningless existences of the common people,
besides the evil existence of the totalitarian
dictators and their followers,
what is a truly meaningful existence?
《存在》(六)
[概念世界]
1. 被動接受的概念世界
「我」ego 生活在一個從出生開始就被動地接受的概念世界。
一個人所置身的時代裡一切社會意識形態及其變動,
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將「我」ego 從小「洗腦」,
令大部份社會裡的人都接受一個大同小異的概念世界。
例如可否在公眾地方隨地吐痰、大小二便,
可否排隊時打尖,可以歧視甚麼,不可以歧視甚麼,
婦女紮腳是否美,長頸是否美,身體甚麼部份可以露,
執法人員的權力有多大,….等等,
都會因應社會文化所產生的概念世界不同而異。
社會的潛移默化,社會學稱為 socialization,
是一個人進入社會和適應社會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社會的潛移默化其實是一種「洗腦」inculcation,
這種社會的「洗腦」,不單只表現在市民的行為之上,
也表現在一般人習慣性思考和意識形態之上。
We are all tattooed in our cradles
with the beliefs of our tribe.
( 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oet at the Breakfast Table, 1872 )
這種看似自然的洗腦,也許來自統治者,也許來自長輩,
也許來自師長,也許來自書籍,也許來自偶像,
也許來自傳播媒介,也許來自政治制度,也許來自教育制度,
也許來自宗教[迷信/信念/信仰],也許來自社會風氣,
也許來自傳統和習俗,也許來自朋輩的影響。
理論上,人的思想應該是他最自由的地方,
然而由於一般社會的「教書層次較高」而「教育層次較低」,
由於大部份人懶得思考,或者只喜歡半桶水思考,
又有跟隨大隊的所謂「團隊精神」或「團隊壓力」,
恐懼與眾不同,被人嘲諷,「洗腦」的力量是強大的。
由於所謂文明的社會還未懂得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所以一般年青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之間,主動或被動地,
將自己的思想束縛、規範、封鎖起來,
不自覺地接受了許多不合道理或不合時宜的桎梏,
接受頗多從來沒有反思過就相信的價值觀,
包括偏見、成見、沒有道理的歧視、內在的矛盾、
潛意識裡的恐懼和疑慮……等等,
被社會文化 [傳統、習俗、意識形態]、政治、宗教、學校、
父母、長輩、老師,甚至朋輩洗了腦,畫地自困,
大幅度地降低了人類思想的自由度,
令我們用相對狹隘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Every society has notions of
what one should believe and how one should behave
in order to avoid suspicion and unpopularity.
Some of these societal conventions are given
explicit formulation in a legal code, others are
more intuitively held in a vast body of ethical and
practical judgements described as ‘common sense’,
which dictates what we should wear, which financial
values we should adopt, whom we should esteem,
which etiquette we should follow and what domestic
life we should lead. To start questioning these
conventions would seem bizarre, even aggressive.
( Alain de Botton,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p.9 )
當青少年被長輩、老師和傳媒「洗腦」之後,
再生活在一個符合「洗腦」那些價值觀的社會之中,
到了成年之後,思想就很難再改變,
大部份人從此就習慣了 thinking inside a box,
這就是為何在思想方面,「我 ego」的自由度很低。
未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智慧不足的人最難改變的,就是思想!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別忘記,伽利略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之前,
大部份人相信太陽是圍繞著地球轉的,
在當代屬於「常識」common sense 的範疇!
而「常識」common sense 在哲學裡,
從來都是一個必須謹慎思考,不能夠輕視的概念,
因為概念一有漏洞,思考就容易出錯,
所以學者建設概念時必須對自己有最嚴格的要求,
聖經稱為「晝夜思想」,
西方哲學家稱為「自我批判」,
中國傳統稱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A man should look for what is,
and not for what he thinks should be.
( Albert Einstein )
一個文化中根深柢固的信念,
或者數目可觀的長輩的共同經驗,
我們通常稱為「常識」common sense。
常識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但往往有其應用範疇。
常識,不一定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常識,通常都會錯!
但常識通常在某個範疇內都會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如果世代相傳的常識沒有列出它的應用範疇,
或者沒有將常識寫成 [假說/猜想] 的形式,
就很容易出錯。
Common sense is not so common.
( Voltaire )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和人體相對的小有關: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
「地球是平的」the Earth is flat 曾經是常識,
大部份人都深信不疑
如果我們不是乘搭飛機或輪船作環球旅行的話,
那麼「地球是平的」這個概念在日常活中,
就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和人體相對的大有關:
「世界上有堅硬、密不透風的物資」亦曾經是常識,
而且依然是非常實用的常識,
因為我們不會去到「次原子的層次」subatomic level,
就好像「牛頓力學」在「低於光速很多」的情況之下,
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一樣。
The fatal tendency of mankind to leave off
thinking about a thing when it is no longer
doubtful is the cause of half their errors.
( John Stuart Mill )
「洗腦」到底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有很多變數,
視乎文明程度、文化、政治、宗教、社會、制度、教育、
傳播媒介的質素、團體、家庭、長輩、朋輩…..等等而定;
文明程度低的地方,
「洗腦」產生的概念世界會存在許多不合道理的地方,
產生許多不合時宜的桎梏。
還有不少半桶水思考的人認為,
不管是否置身於一個不合道理或不合時宜的文化,
入鄉隨俗並非被迫接受的行為,而是應該接受的真理。
當一般青年人被「洗腦」之後,
再生活在一個符合「洗腦」那些價值觀的社會之中,
在日積月累之下,很難再有甚麼改變,
於是這個被動地接受的「概念世界」,
就成為了他們真實的世界!
他們會把「一般人當時認為是對的概念」,
或者「某個團體認為是對的概念」視為真實。
一旦矛盾出現時怎麼辦?
一般半桶水思考能力的人處理思想上矛盾的方法,
就是把有衝突的概念,放置在大腦內不同的間格之中,
這些間格之間完全封閉,沒有任何的聯繫;
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和諧和秩序」。
一到了中年,智慧不足的人的思想就更加難以改變。
但人到中年,不少人會越來越古惑,
「虛偽」成為了他們的核心價值,
所以他們會生活在兩三個不同的概念世界之中。
參考:《我 ego》(一) 及《我 ego》(二)
The evil that is in the world
always comes of ignorance,
and good intentions may do as much harm
as malevolence, if they lack understanding…
There can be no true goodness, nor true love,
without the utmost clear-sightedness.
( Albert Camus )
2. 主動建構的概念世界
語言和其後由語言衍生出來的文字、詞彙和概念,
就是人類主動建構的概念世界。
Symbols and images allow man to create
worlds that never existed in physical reality.
只有人類才會擁有主動建構的概念世界。
當一位藝術家或作家意圖創作之前,
概念已經在他的腦海中存在,
但藝術家或作家的作品尚未在自然界中存在。
這種存在,是一種概念的存在!
創作前概念的「存在」當然不等於作品的「存在」,
而且概念和作品並非同一樣東西。
A sight, an emotion,
creates this wave in the mind,
long before it makes words to fit it.
( Virginia Woolf )
By believing passionately in something
that still does not exist, we create it.
The nonexistent is whatever we have not
sufficiently desired.
( Franz Kafka )
藝術既涉及創意,亦可能是觀摩之後的抄襲,
創意既可以是從無到有,亦可以是改善已經存在的藝術作品。
In any art you’re allowed to steal anything
if you can make it better.
( Ernest Hemingway )
不論正常還是精神有問題的人,
都可以主動地創造、屬於自己的概念世界。
這個世界當然只是對他存在,
和別人的概念世界未必相同。
至於個人創造的概念世界是否和現實世界相同,
有時重要,有時不重要。
Vincent Van Gogh 將屬於自己的概念世界表達在油畫之上,
成為了偉大的藝術家!
我們欣賞他的藝術,
但不表示我們喜歡生活在他的概念世界之中。
Starry Starry Nigh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vLq0TYiwI
有一些人不相信有一個外在的現實世界,
認為這個世界只有自己和根據自己的經驗創造出來的概念世界,
所以真理是相對於每一個人的,
哲學上稱這些人做 solipsist「唯我論者」。
著名的哲學家笛卡兒 Rene Descartes 應該是
「唯我論」solipsism 的始祖,
而影星莎莉麥蓮 Sirley MacLaine 及小說家 Jane Roberts
都是「唯我論者」。
一個人如果生活在一個自己主動往內心尋找及建構的概念世界,
一旦他的思考存在嚴峻的漏洞,往往會導致自殺的傾向,
所以任何嚴肅思考的哲學家,對自己的思考都會極之謹慎,
而且一定會接觸科學的哲學。
科學既相信有一個外在的現實世界,
亦相信有一個客觀存在的概念世界,稱之為科學真理,
並且努力以赴地去發掘這個概念世界。
至於有「信仰」或者遵循「心靈」指導而生活的人,
當然也生活在一個自己主動往內心尋找及建構的概念世界。
What is wine?
It is the grape present in another form;
its essence is there, though the fruit which
produced it grew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and perished years ago.
So the object of many a tender thought
may be spiritually present, in defiance of space ─
and fond recollections cherished in defiance of time.
( Samuel Lover )
《存在》(五)
4. 抽象和可以量度的「東西」以概念方式存在。
There is a mask of theory
over the whole face of nature.
( William Whewell )
科學界亦有許多抽象和可以量度的「東西」以概念方式存在,
其中最常見、常用的就是「時間」和「空間」。
在諸多抽象的概念之中,人類最能夠接受和相信的,
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存在。
我們可以看到日出日落,可以看到潮汐漲退,
但我們就是看不到「時間」;
我們可以感受到距離、大小、形狀和遠近,
但我們就是看不到「空間」。
「時間」和「空間」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
「時間」和「空間」不能儲存,但所有物質都存在它們之中,
我們只能夠靠腦的感覺和概念來說服自己它們的確存在。
參考:《時間》(一)
如果我們認為「時間」不存在的話,
那麼人類就不可能有歷史,人類也不會死亡,
而我亦不會誕生,不會成長,不會有今天的我!
5. 抽象和難以量度的「東西」以概念方式存在。
參考:《時間》(二)《時間》(四)
「命運」和「時間」一樣,
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不能儲存,
為甚麼我們相信「時間」的存在,不會認為是迷信,
而不相信「命運」的存在?
為甚麼我們習慣被「時間」統治,但卻不習慣被「命運」統治?
另一個人類能夠接受和相信的科學概念,就是「位能」的存在。
「位能」源於萬有引力,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
無形無狀、虛無縹緲、唯恍唯惚,
在「位能」(陰) 轉換為「動能」(陽) 時,我們亦看不見「動能」,
我們只是看見「動能」的表現和力量。
為甚麼我們相信「位能」的存在?
是否因為物理學家提出了這個概念之後,有公式計算?
那麼「命運」這個概念又如何?
如果「命運」有公式計算,那麼命運是否存在?
在物理學的層次,我們見到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存在方式:
物質的存在、能量的存在和概念的存在。
從物理和化學的層次上升到生物的層次,
多了一種以概念方式存在的「神秘」東西,叫做「生命」,
包括隨著「生命」而來的種種「本能」。
我們看見「誕生」,我們看見「生命」的現象,
但是我們看不見「生命」。
我們可以看見遺傳基因,可以看見其中的數據,
我們可以解構數據中蘊藏著的生物界資訊 information,
但是我們看不見「生命」。
那麼「生命」是否存在?
而隨著「生命」現象的出現,
又多了一種以概念方式存在的東西,叫做「死亡」。
我們可以看見「屍體」,看見「死亡」的現象,
但是我們看不見「死亡」。
那麼「死亡」是否存在?
事實上「生命」和「死亡」都是以概念方式存在。
我們看不到生命和死亡,
我們看到的,只是生命和死亡的徵象。
Ferris Jabr
Why Life Does Not Really Exist
http://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brainwaves/2013/12/02/why-life-does-not-really-exist/?WT.mc_id=SA_Facebook
在生物的層次,
除了出現「生命」和「死亡」兩大新概念之外,
還多了一個額外的現象,
就是同一品種的生物,除了「共通特徵」之外,
還出現了不能忽略的「個別差異」。
在醫學研究和應用之上,理解這個現象非常重要!
生物層次中最神秘的差異在於「性別」,
尤其是人類社會中「男/女/陰陽人」的存在。
也許我們應該思考一下:
如果高等生物只有一種性別,生物世界將會如何?
雖然少了色彩繽紛的求偶行為,
少了來自父母的基因重新組合,
但至少沒有了強姦和行騙的現象,
沒有了求偶期荷爾蒙操縱的非理性和生命的浪費。
Woman was God’s second mistake.
( Friedrich Nietzsche )
「生命」和「性別」的神秘還不止於此。
釋迦牟尼成佛回鄉後,把兒子和許多王子都度去出家,
但當他的繼母、妻子及許多女人要求出家時,
他總是不肯,經過弟子阿難盡力懇求,才勉強答應。
舍利弗說:「假如允許女人出家,佛法會早滅五百年。」
為甚麼?為甚麼如此不公平?為甚麼會有性別歧視?
舍利弗沒有說出理由。
從生物的層次上升到心理的層次,
又多了一種以概念方式存在的東西,叫做「性格」。
「性格」究竟算是看得見還是看不見?
摸得著還是摸不著?身體感覺得到還是感覺不到?
人類的所謂「真確的知識」,就只能夠包括以上五類,
簡而言之,其實只得兩大類,
就是可以憑藉感官和儀器認識、關於自然界的知識,
和抽象、完全和感官無關但和自然界有關、
純粹屬於概念世界的知識。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
抽象、虛無縹緲的概念世界管轄著實質的感官世界,
究竟這兩個世界之間如何連繫,連繫又是如何產生,
依然是一個重大的哲學課題。
6. 歷史事件的存在
歷史事件也是一種概念,是一種永恆的存在。
歷史事件的解釋,往往是一種「假說/猜想」,
雖然也是一種概念,但卻不一定是永恆的存在。
因應新顯現的資料,因應價值觀的改變,
歷史事件的解釋完全有可能改變,
但歷史解釋的改變不能夠改變歷史事實。
7. 人世間一切難以確實、未經確實、模糊程度可大可小的概念。
社會科學裡有許多抽象、難以準確定義、感覺上確實存在的概念,
例如階級、品味等等,究竟應該如何証明它們的存在?
社會科學中常用的「抽樣調查」,其實作了三個「假設」:
1. 調查所用的問卷或調查員的語言清晰、明確、沒有偏見。
2. 所調查的群體和研究的課題有關。
3. 所調查的群體是 tip of the iceberg,能夠代表整個群眾。
可惜以上每一個「假設」都有可能偏離事實!
所以社會科學裡會有許多模糊的概念充斥其中。
我們將這些良莠不齊的概念,全部歸入這一類之中。
還有,這些社會科學裡的概念有一個特別的地方,
就是即使是最優秀的概念或者假說,
亦只能夠預測部份人或者大部份人的行為,
永遠不能夠肯定所有人的行為。
原因是人有自由意志,而小部份有思考能力的人,
有更加強的判斷力和自由意志。
All of us are subject to influences that
produce the different sorts of person we are.
From the mere fact that a particular character
was formed by antecedent events,
including genetic influences, it does not follow
that its possessor does not have free will.
( Avrum Stroll )
如果被囚禁抽取膽汁的黑熊都懂得「自殺」,
那麼不但人類擁有自由意志,高等動物也可以有自由意志。
部份常用的概念,例如學校、機構、社會、國家,
都有一個共同的性質,
就是可以分成 硬件 hardware 和 軟件 software 兩部份。
硬件包括建築物、土地和所聘請的工作人員,
而軟件又再分成兩部份,
一部份是公式、規條、潛規則,以概念方式存在,
另一部份是抱負、目標、理想,以精神方式存在。
硬件可以視為死物,軟件才是重要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