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 thinks it travels faster than anything
but it is wrong. No matter how fast light
travels, it finds the darkness has always
got there first, and is waiting for it.
( Terry Pratchett )
[概念方式的存在]
非物質的東西,有一些人認為並不存在,
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根本沒有非物質、非能量、
非感覺的存在 immaterial existence,
其實這只不過是「存在」的定義問題而已。
人類的語言和文字,就是以概念方式來存在,
既可以用來敘述現實中的事物,可以紀錄過去的事物,
可以用來表達當下的想法、意見和感覺,
更可以用來表達暫時並不存在的理想和意願。
There is something truer and more real,
than what we can see with the eyes,
and touch with the finger.
( Nathaniel Hawthorne )
概念當然是抽象的,因為概念看不見,聽不到,觸不著,
不能夠靠感官來認知。
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何人類可以認知抽象的概念?
概念方式的存在,大致上可以分為七大類:
1. 自成邏輯系統的概念,以數學為代表。
數學世界的存在,
就僅僅靠嚴謹的定義和公式,數據也不需要了。
自然數的存在、π 的存在,都接近自然,
但質數 prime numbers 的存在就是人為。
無論是感到接近自然或者是人為,
數學世界裡不少概念的存在,都無可置疑!
幾何圖形裡那些不占任何空間的點、線、面、體,
就好像代數裡的自然數一樣,都屬於抽象的數學概念。
數學裡的存在,是純粹概念方式的存在。
數學世界是一個邏輯和美的世界。
2. 經過千錘百鍊的自然界原理和定律。
自然界的原理和定律,
當然是形而上的「道」的一部份。
這些自然界原理和定律,以物理學和化學為代表,
例如「萬有引力定律」,例如「能量守恆定律」。
這一些概念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就是人類提出的概念,如果有辦法證明,
如果經歷過實踐和時間的洗禮而依然能夠生存的話,
就極有可能接近或甚至迫近「真理」。
自然界的原理和定律,
假設了所有以物質方式存在的東西,
除了高等動物之外,都沒有自由意志,
所以不能夠違背原理和定律。
我們需要問的問題是:
自然界裡真理的存在,是否一種真實的存在?
而這一些數學和物理學中的概念,
究竟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僅僅存在人的腦海之中?
近兩個世紀科學的發展和應用,
讓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自然界裡真理的存在,
不但是一種真實而且普遍性的存在,
而且是一種沒有實體、非物質、非感覺的存在,
看不到、聽不到、觸不到、摸不著!
換言之,非物質的東西竟然在管治具體的物質,
某類概念的世界竟然在管治物質的世界,
這類概念的世界,可以稱為「道或者真理的世界」,
或者甚至稱為「神」。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約翰福音 1:1》
「道或者真理的世界」是玄之又玄,謎一樣的世界,
因為無論道和真理如何複雜,如何抽象,
它一定是千篇一律、永恆不變的,
而物質的世界則色彩繽紛、千變萬化。
The aims of scientific thought are
to see the general in the particular
and the eternal in the transitory.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自然界的真理──天之道──絕對不講仁義道德,
而所謂「損有餘而補不足」亦與仁義道德無關;
人類世界的真理──人之道──才講仁義道德,
可惜貪婪、自私、虛偽、殘酷全部是「人之道」,
而且惡人懂得團結,善人卻有如一盤散沙,
結果出現「損不足以奉有餘」,貧富越來越懸殊,
走上歷史盛衰戰亂不斷重重覆覆的循環。
然而所謂仁義道德必須以「道/真理」為基礎,
所以聖人不講虛偽的仁義道德。
筆者認為老子這句說話正好指出了這個道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
聖人統治者效法天地之「道」,不做違背人性的事,
不會視人命如草芥,但會制定合乎人性的道德規範。
一個值得細心思考的宗教哲學課題是:
為何不少口裡承認「道」的人,
心裡卻不相信「道」,甚至討厭「道」?
是否因為「道」必然分成「正道/善道」和「惡道/魔道」,
而它們永遠共存?
是否因為「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所以許多自稱得道的人才會理直氣壯地
「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參考:《宗教和科學》(上)
Connectedness is of the essence of
all things of all types. It is of the
essence of types, that they be connected.
Abstraction from connectedness involves
the omission of an essential factor in the
fact considered. No fact is merely itself.
The penet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at
their height arises from our dumb sense
that we have passed beyond mythology;
namely, beyond the myth of isolation.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3. 形而上的概念。
例如數學裡的「圓」circle,
生物裡的「樹」、「馬」……,甚至「人」,
物件中的「桌」、「椅」,「杯」…等等,
都是形而上的概念,完全擺脫個別的差異。
如果有一位仁兄手裡拿著一隻杯,問你這個問題:
「杯是甚麼?」
那麼這位仁兄如果不是概念糊塗,
就是問了一條誤導性的問題。
因為他沒有說明:
他究竟是在問他手中的那隻杯是甚麼,
還是問「杯的概念」是甚麼。
前者是個體,以物質方式存在,看得見,摸得著,
大小、形狀、顏色可以變化萬千,而且會腐壞,會消失,
而後者是事物的類名,看不見,摸不著,
當然是以概念方式存在於一個抽象和永恆的領域!
懂得思考的人就會笑而不答,或者回問:
「先生,你究竟是問你手中的那隻杯,還是問杯的概念?」
Author: jovian.ling
《存在》(三)
What we see of the world is only a sliver
of what’s “out there.” There is much that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even when we augment
our sensorial perception with telescopes,
microscopes, and other tools of exploration.
Like our senses, every instrument has a range.
Because much of Nature remains hidden from
us, our view of the world is based only on
the fraction of reality that we can measure and
analyze. Science, as our narrative describing
what we see and what we conjecture exists in
the natural world, is thus necessarily limited,
telling only part of the story… We strive
toward knowledge, always more knowledge,
but must understand that we are, and will
remain, surrounded by mystery… It is the
flirting with this mystery, the urge to go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known, that
feeds our creative impulse, that makes us
want to know more… This realization should
open doors, not close them, since it makes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 open-ended pursuit,
an endless romance with the unknown.
( Marcelo Gleiser, The Island of Knowledge:
The Limits of Science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
[物質永遠是「謎」一樣的存在]
於是我們終於明白,
物質永遠會是一種「神秘」mysterious 的東西,
自然界的「謎」mystery 永遠存在,絕對不會有終極的答案,
所以人類對自然界的思考和探索亦沒有止境!
自然界中其他「神秘」東西,還有「空間」、「能量」和「時間」。
所以「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
雖然可以量度,但在物理學中差不多屬於 undefined concepts。
Imagining the Fourth Dimension
理論物理學家當然不會放棄對「空間」和「時間」的探索,
然而他們對「空間」和「時間」的的解釋,
已經超出了一般人能夠理解的範疇。
Theoretical physics
The origins of space and time
http://www.nature.com/news/theoretical-physics-the-origins-of-space-and-time-1.13613#/reality
Mistakes are, after all, the foundations of truth,
and if a man does not know what a thing is,
it is at least an increase in knowledge if he
knows what it is not.
( Carl Jung )
即使我們肯定某樣東西的存在,
即使我們能夠準確地計算這樣東西的量,
並不表示我們已經徹底地理解這樣東西。
物理學裡不少以實體或者數據和概念存在的東西,
人類只能夠好像剝洋蔥那樣,逐層、逐層地深入去瞭解,
但它們究竟是甚麼,它們究竟如何存在,
永遠會是一個「謎」,因為「謎」永遠存在!
換言之,我們常常說的「迫近真理」,
其實只不過是再剝掉了一層洋蔥而已,
我們完全不知道下面還有多少層!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
《莊子。秋水篇》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莊子。天下篇》
Scientists often invent words to fill the hole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These words are meant as
conveniences until real understanding can be
found. Sometimes understanding comes and the
temporary words can be replaced with words
that have more meaning. More often, however,
the patch words will take on a life of their own
and no one will remember that they were only
intended to be placeholders.
( Scott Adams, God’s Debris, p.20, 2001 )
再說,萬有引力也是一種神秘的力量,
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
但卻無時無刻地在支配和限制著個人的生命,
亦保護著個人的生命。
用數學形式「GM1M2 除以R平方」來表達的時候,
萬有引力的公式看起來十分簡單和精確,似乎很容易理解,
但實際上萬有引力操作的程序尚是一個謎,
因為我們並不知道為何兩個物體會產生吸引力,
而為何方程式會這樣簡潔,也是一個謎。
我們可以如何想像這種可以通過真空,
完全不需要接觸,遙遠地操作的影響力?
萬有引力,的確耐人尋味。
如果不是因為萬有引力是「位能」的成因的話,
我們甚至可以說萬有引力是以數學的形式存在!
同理,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之間的引力,
就和萬有引力一樣,同樣耐人尋味。
帶負電的電子在原子之中究竟以甚麼方式存在,
以甚麼方式運動依然是一個「謎」!
由於有萬有引力及物質之間的其他作用力,
物質和力是永遠共同存在的,
就好像人和命運是永遠共同存在的一樣!
至於「能量守恆定律如何操作?」
「為何物質和能量可以互相變換?
它們們究竟用甚麼方法互相變換?」
都依然是一個謎,
我們只能夠用「嘆為觀止」來描述。
如果物質和能量可以互相變換,
那麼它們就可能是同一樣東西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那麼物質究竟是甚麼?而能量又究竟是甚麼?
我們每天都在和它們打交道,表面上十分熟悉的物質世界,
其實還是一個「謎」一樣的世界。
A physicist of this century,
interested i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matter,
deals with radiation he cannot see,
forces he cannot feel, particles he cannot touch.
( Lloyd Smith, 1951 )
簡而言之,物質世界的存在,
是可以用感官或儀器去觀察和測量的存在,
可以稱為 observable existence,
物質世界的存在包括有兩種方式:
物質的方式和數據的方式。
至於生物的存在,是以物質的方式和數據的方式一起操作,
遺傳基因中的數據更進一步地以結構的方式存在,
而結構中就蘊藏著生物界的資訊 information。
但究竟甚麼是生命,依然是一個謎!
至於人類的「意識」consciousness 和「思考」thought,
是以怎麼樣的方式存在,
人類的「精神」和「意念」又是否能量的一種形式,
是否可以互相變換,暫時還是一個謎。
人類的「思考、精神、意念」除了要依靠人這種物質,
要輸入能量之外,還是否需要其他額外的條件,誰知道?
In my search for the secret of life, I ended up
with atoms and electrons which have no life
at all. Somewhere along the line, life has run
out through my fingers. So, in my old age,
I am now retracing my steps…
( Albert Szent-Gyorgyi )
I regard consciousness as fundamental.
I regard matter as derivative from consciousness.
We cannot get behind consciousness.
Everything that we talk about,
everything that we regard as existing,
postulating consciousness.
( Max Planck )
It was not possible to formulate the laws of
quantum mechanics in a fully consistent way
without reference to consciousness.
( Eugene Wigner )
神秘、謎、存在、批判、信仰……
就是一切科學和藝術的根源,也是人類「宗教感受」的濫觴。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
The finest emotion of which we are capable is
the mystic emotion. Herein lies the germ of
all art and all true science…
the core of the true religious sentiment.
In this sense, and in this sense alone,
I rank myself among profoundly religious men.
( Albert Einstein )
但從真理的角度來看,真理不會覺得自己神秘,
所以謎只是存在人的腦中:
Mystery exists in the mind, not in reality.
( Eliezer Shlomo Yudkowsky )
Science cannot solve the ultimate mystery
of nature. And that is because,
in the last analysis, we ourselves are a part
of the mystery that we are trying to solve.
( Max Planck )
《存在》(二)
[物質世界的存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是指萬事萬物背後永恆不變的根本原理,
「道」代表周易三義中「不易」的部份;
「器」是指多采多姿,不斷地在改變的具體事物,
雖然這個改變可以非常緩慢或十分迅速,
「器」代表周易三義中「變易」的部份,
「器」亦常常示範佛教的「無常」概念。
物質世界的存在,用中國古代哲學的語言來說,
就是「形而下之器」,
而管轄物質世界行為的,就是「形而上之道」。
傳統上「器」是靠人類的五官的觀察來証明,
而這也是唯一的方法。
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
「形而上之道」需要倚靠「形而下之器」來顯露出來!
人類以往從自然界得來的經驗,相對於人類來說,
是一個宏觀世界 macroscopic world 的經驗。
但去到巨大和細微這兩個極端的情況時,
五官的觸覺就需要靠儀器來協助。
當人類發明了望遠鏡之後,就有了鉅觀世界的經驗;
發明了顯微鏡之後,
就獲得了微觀世界 microscopic world 的經驗,
甚至超微觀世界 submicroscopic world 的經驗!
物質世界的存在,又可以分為兩大類:
有實體,摸得著的東西 tangible,
和沒有實體,摸不著的東西 intangible,例如聲音和光。
Do you remember how electrical current
and “unseen waves” were laughed at?
The knowledge about ma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 Albert Einstein )
沒有實體,摸不著的東西有時可以聽得到,看得見,
所以它們的存在,依然可以確實,
但不要忘記,我們仍然需要辨別真象和海市蜃樓的幻象。
但是物理學中的存在,例如萬有引力的存在,
磁場的存在,某一些能量的存在,
往往涉及一些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聽不到的東西,
只能夠靠嚴謹的定義、公式、儀器紀錄的數據來証明它們的存在。
即使我們耳熟能詳的「原子」atom,又有誰真正見到過?
更遑論那些「次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s 了。
而那一些比質子、中子、電子還要小的物質,
也只能夠靠嚴謹的定義、公式、數據來証明它們的存在。
物理學用的方法是
「公式、方程式一寫出,實驗數據一齊備,分析一獲接納,
就已經證明了它們的存在」。
Consider three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physics
──that of the electron (J.J.Thomson, 1897) ,
the atomic nucleus (Rutherford, 1911) ,
and the neutron (Chadwick,1932) .
What did these scientists actually observe?
Movements of spots of light,
rates of flashing of powders on screens,
streaks of light in clouds of water drops,
numbers of electric disturbances per second
recorded on counters, patterns on photographic
plates ──all under carefully controlled conditions
of course. No one has ever seen an electron,
an atomic nucleus, a neutron.
They are theoretical concepts, scientific ideas.
( F.A. Vick, 1963 )
佛教《心經》中的「色」,是指有形可觸摸的實體。
《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近代物理學證明是真的:
組成物質的原子,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都是空隙!
戰國時代的莊子已經有這樣博大精深的說法:
惠施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莊子雜篇。天下篇》
現代的科學家依然在這個範疇內研究。
如果一顆原子中,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都是空隙,
那麼物質究竟是甚麼?
能夠量度物質的重量和紀錄下物質的性質,
並不能完全解答我們的疑問:
物質究竟是甚麼?
不論我們如何再深入地去研究物質,
我們每個階段只能夠知多一點點,
除了數據之外,我們其實不能夠完全知道
物質究竟是甚麼!
Science has taught us, against all intuition,
that apparently solid things like crystals and rocks
are really almost entirely composed of empty space.
And the familiar illustration is the nucleus of
an atom as a fly in the middle of a sports stadium,
and the next atom is in the next sports stadium.
( Richard Dawkins )
科學發展到了這個階段,我們終於明白:
人類憑五官感覺到的物質,和物質真正是如何存在,
它們之間有一道不能逾越的鴻溝。
當我們凝視著自己的手掌時,
我們將如何想像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是空隙,
更遑論想像自己整個身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是空隙,
let alone trying to visualize the whole body
actually as 99.99% empty space?
那麼自然界的美景和令人目眩神迷的花草樹木,
是幻象嗎?是幻覺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幻象幻覺嗎?
What we see is only a perspective,
not necessary the truth.
But what is a perspective, what is truth,
what is reality?
Kim Griest
The Mystery of Empty Space
https://curiosity.com/video/atomic-nucleus-bozeman-science/?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111914fb
「原子」的層次已經令人困擾,在「次原子」的層次,
我們對物質的認識又再一次挑戰我們的常識。
我們一向認為粒子是物質而波動只是能量傳遞的方式,
想不到次原子既有粒子的性質,又有波動的性質,
完全視乎我們在觀察和量度粒子的那一些性質。
物質究竟是甚麼?
For truth is always strange; stranger than fiction.
( Lord Byron )
The truth is not only stranger than you imagine,
it is stranger than you can imagine.
( J. B. S. Haldane )
Everything we call real is made of things
that cannot be regarded as real.
( Niels Bohr )
Relativity challenges your basic intuitions
that you’ve built up from everyday experience.
It says your experience of time is not
what you think it is, that time is malleable.
Your experience of space is not
what you think it is; it can stretch and shrink.
( Brian Greene )
According to String Theory,
what appears to be empty space is actually
a tumultuous ocean of strings vibrating
at the precise frequencies that create
the 4 dimensions you and I call
height, width, depth and time.
( Roy H. Williams )
有些人說:
Our daily experience does not match
the nature of reality.
The ultimate truth is beyond words.
這個說法當然對,
但往往成為某些人拒絕用語言文字去溝通的藉口,
目的不外三個:
1. 恐怕說錯、誤導。
2. 讓自己能夠高高在上,因為別人不懂。
3. 可以隱藏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清楚地去表達至少一個輪廓。
這種思維的人不但沒有能力發展科學,
亦斬斷了和智者溝通的渠道。
從哲學家的角度來看,人類面對三個真實:
1. 感官世界的真實,
2. 原子及次原子世界的真實,和
3. 各式各樣個別心靈的真實,
而且語言文字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唯一憑藉。
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 Albert Einstein )
《存在》(一)
[無]
哲學上有一個人類永遠沒法解答的問題,就是
「宇宙內為何有物質的存在,而不是甚麼都沒有?」
無,就是甚麼都沒有。
有,就千變萬化,百花齊放,目不暇給。
一旦有,就肯定有「道」的存在,
有「道」的存在,就有真理的存在,
而真理亦千變萬化,既有明顯的,也有不明顯的。
即使是基督教的「神創論」,
亦必須假設有「道」的存在,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由零到一,屬於「有」之中的算法或者生產,
如果說這個世界可以「無中生有」,從無到有,
邏輯上是絕對說不通的。
如果說得通的話,也不是神可以理解的!
如果神也不能理解為何自己可以從無到有,
人當然更加不可能理解為何可以「無中生有」。
然而如果「無」只是指沒有「物質」matter,
而並非指甚麼都沒有,
那麼只要有「能量」energy,「無中生有」就有可能!
物理學發現有「反物質」antimatter,
可以和「物質」matter 互相抵銷,產生能量,
如果逆反應存在,那麼只要有能量,能量一旦轉化為物質,
物質就有可能「無中生有」。
A particle and its anti-particle on collision
collapse into essentially nothing, a blob of energy;
a particle and its anti-particle can be generated
out of essentially nothing.
( P.W. Atkins, Creation Revisited:
The Origin of Space, Time and the Universe, 1994 )
老子《道德經。四十章》說: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個「無」,不論是我們上述的說法,
還是指老子所說的「無名的道」,都只能夠是「道」!
存在的起源,無論是對人還是對這個源,絕對是一個謎!
任何提出的解釋,都只不過是一個「假說/猜想」而已。
[存在]
Simply because you do not have evidence
that something exists does not mean that
you have evidence that it doesn’t exist.
( Donald Rumsfeld )
凡是抽象的學問,
「存在」都是一個十分重要,需要深入討論的概念。
數學要討論「存在」、科學要討論「存在」、
哲學要討論「存在」、宗教要討論「存在」;
而命理學,作為一種抽象的學問,
亦無可避免地和「存在」這個概念發生關係。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黑暗和寒冷只是描述人類感覺的詞彙,
事實上它們並不存在:
Darkness is the absence of light,
and cold is the absence of heat.
但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禍福相倚伏,
禍福、善惡、真假一定在人心中並存,
雖然下面這句說話的結構和上面的說話相同:
Evil is the absence of holiness, and
truth is the absence of ignorance and hypocrisy.
當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
我們就要問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究竟是甚麼意思?
是指他身體裡的原子和天地同一時間出現?
是指天地這個概念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獨有的,
所以與莊子的出生同來,與莊子的死亡同去?
是指生物悠久進化過程中出現人類,
到出現莊子的祖先之後,就出現莊子?
還是指莊子的心靈與天地並生?
莊子所說的萬物與我為一,又究竟是甚麼意思?
是指一旦死亡之後,身體分解,身體就和萬物合而為一,
還是指由於心靈不滅,死後回歸天地之間,
回到宇宙的懷抱,成為宇宙的一部份?
於是又產生了兩個問題:
心靈是否存在?是否所有人都有心靈?
Freedom from death is just another word
for nothing left to lose.
每當我們問「萬有引力是否存在?」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們除了要問「萬有引力」究竟如何定義之外,
也需要問一問究竟「存在」是甚麼意思?
每當我們問「命運是否存在?」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們除了要問「命運」究竟如何定義之外,
也需要問一問究竟「存在」是甚麼意思?
「命運」又是否一種資訊 information 形式的存在?
和「輪迴」reincarnation 及「業力」karma 有關係嗎?
和「逆熵」negentropy 又有沒有關係?
Life is about the unforeseen, the unpredictable,
and perhaps reincarnation is also a part of it.
同理,每當我們問「靈界是否存在?」這個問題的時候,
我們除了要問「靈界」究竟如何定義之外,
也需要問一問究竟「存在」是甚麼意思?
The more you struggle to live, the less you live.
Give up the notion that you must be sure of
what you are doing. Instead, surrender to
what is real within you, for that alone is sure…
you are above everything distressing.
( Baruch Spinoza )
一旦我們接受這些東西的存在,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
自然界中存在的只有四樣東西:物質,能量,資訊和意識?
其實「存在」這個概念,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形式:
1. 物質方式的存在、
2. 數據方式 [資訊] 的存在、
3. 概念方式 [資訊] 的存在、
4. 精神方式 [意識] 的存在。
生物學家 J.B.S. Haldane 指出:
物質方式的存在,是「形而下」的存在,
是「視而能見、聽而能覺」的存在,
而數據方式的存在和概念方式的存在,
是「形而上」的存在,是「視而不能見」的存在。
The day science begins to study non-physical
phenomena, it will make more progress in one decade
than in all the previous centuries of its existence.
( Nikola Tesla )
[謎、神話、真理、迷信]
一切人類的學問毫無疑問地都是從「謎」開始,
「謎」,英文叫做 mystery,代表那些神秘,
在當時屬於不可思議的現象。
但對這些「謎」,我們會繼續追問:
「道」會有知覺嗎?「道」會覺得自己神秘嗎?
「道」會覺得自己是個「謎」嗎?
Mystery exists in the mind, not in reality.
( Eliezer Shlomo Yudkowsky )
On a cosmic scale, our life is insignificant,
yet this brief period when we appear in the world
is the time in which all meaningful questions arise.
( Paul Ricoeur )
自古以來,人類文明對「謎」的應對方法,
是用「神話」myth 來解釋「謎」,
甚至其後的「傳說」 legend 亦混和了「神話」的成份。
源遠流長的「神話」往往除了「迷信」之外,
亦蘊藏著「真理」。
文明的進步就是依靠「去蕪存菁」,
從「神話」之中提煉出「真理」,排除「迷信」。
Jim Holt
Why does the universe exist?
《心靈現身日》
[ 心靈現身日 Soul’s birthday ]
There are two great days in a person’s life──
the day we are born and the day we discover why.
( William Barclay )
對「我 I」來說,「身體 body」就好像一隻杯子,
而杯子中盛載的物質,可以是不健康的食物,
可以是污染了的水和空氣;
對「我 I」來說,「我 ego」亦好像一隻杯子,
而杯子中盛載的物質,
即可以是腦子裡的無知、愚昧、錯誤、庸俗、恐懼,
亦可以是「名、利、權」這些和「成功」有關的抽象概念;
對「我 I」來說,「心靈 soul」也好像一隻杯子,
但這隻杯子只盛載神聖的物質,例如「真、誠、愛和智慧」
truth, authenticity, conscience, love, wisdom,
creativity, intuition。
「心靈 soul」和「身體 body」有一個共通的地方,
就是它們想要的東西,就是它們需要的東西!
「心靈 soul」和「我 ego」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就是貪婪:
「心靈 soul」追求愛和智慧,「我 ego」追求「名、利、權」,
兩者都貪婪,都好高騖遠,都好像脫韁的野馬,易放難收,
都喜歡得寸進尺,都非常積極,都好像不斷地「進步」,
得到的越多,就越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完全沒有節制,
換言之,兩者對各自追求的東西都永遠不會覺得滿足!
兩者的分別是,
「心靈 soul」的貪婪一定是在抽象和神聖的概念方面,
屬於「精神和質」方面的貪婪,是一個人格和智慧上升的過程,
而「我 ego」的貪婪同樣具備抽象的概念,
例如「名、利、權」和「享受、性行為」,但亦包括實際的東西,
例如「物質、土地、資產、奴僕」等等。
但「我 ego」的貪婪,主要是「量」的貪婪,
其次才是「質」的貪婪,而這個「質」和精神無關。
所以俗語說的「知足常樂」在應用時,
其實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簡單。
智力較高的「心靈 soul」和「我 ego」都懂得做實驗,
都懂得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都懂得努力耕耘,
所以俗語說的「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在應用時,
亦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簡單。
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就會將面子、輩份、社會地位、
一切利益等等置諸真理之上,甚至置諸人格之上,
完全不明白甚麼是人生大局,不明白為甚麼幾個世代之後,
同類人竟然會由萬物之靈變成萬物之蠢,甚至萬物之惡;
讓「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明白人在世上只是一個過客,
人在世上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身體在內,都只不過是暫時借用,
接受輪迴,看破生死,明白心靈不滅,對真理懷著謙卑的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算是抵達「當家作主」的境界,
而且是 put your best self forward!
一般欲望難以產生足夠的動力,只有貪婪才是進步的動力,
對嗎?但我們必須明白「進步」可以有不同的定義。
《The Road Not Taken》 ( A poem by Robert Frost )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對那些並不平庸,勇於開創,青出於藍的人來說,
正確的想法是前賢哲者的路當然要參考,而且必然有部份相同,
然後就要披荊斬棘,開闢自己的路,因為時代進步了,改變了。
Always walk the great beaten path of
great saints and great philosophers
before choosing your own new unbeaten path.
That should be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right path?”
( Jason Ling )
Do not go where the path may lead,
go instead where there is no path
and leave a trail.
( Ralph Waldo Emerson )
已經決志讓「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一生都在檢視自己杯子裡盛載的物質是否優秀和神聖,
一生都在追求道、真理、智慧。這種行為稱為「修行」,
例如「慎獨」、「自我批判」、「保守自己的心」、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教惹塵埃。」
有些人會在死前檢視一下自己杯子裡盛載的物質。
已經決志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只會嫌杯子不夠大,盛載不下他們擁有的名、利、權,
所以他們死前根本不需要檢視自己杯子裡盛載的物質。
Belonging to oneself──
the whole essence of life lies in that.
( Ivan Turgenev )
出生的年月日時和父母是誰,決定了我們今生的命運。
一般人屢世的人生有三個循環:善性循環、中性循環和惡性循環。
這三個循環都遵循「吸引定律」:同類人互相吸引,互相鼓勵。
心靈現身日決定了我們選擇了覺醒,走向善性循環,
而不是浪費人生,迎合俗世標準,繼續徘徊在中性循環,
甚至出賣良知,助紂為虐,墮落至惡性循環中。
後二者都走不出劣等命運的五指山,只有善性循環才能創造自己,
這就是為何我們應該慶祝心靈現身日!
用聖經的語言來說:
討厭「真」和「誠」的人,可以做基督的精兵嗎?
認為愛就足夠,不需要相應的智慧的人,
可以做基督的精兵嗎?
嘴裡掛著真和誠,心裡掛著「名、利、權」的人,
可以做基督的精兵嗎?
嘴裡重視兒童和青少年,對他們讚不絕口,
找機會拍他們的馬屁,但利用制度歧視他們的人,
可以做基督的精兵嗎?
眾人面前擁抱神,私下和懶惰及虛偽眉來眼去的人,
可以做基督的精兵嗎?
信了耶穌基督之後,拒絕背負十字架的人,
可以做基督的精兵嗎?
「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
《雅各書 4:17》
Every man is guilty of all the good
he did not do.
( Voltaire )
很多勵志人士喜歡呼籲別人「開放心靈」,
但對於進行的步驟又語焉不詳。
沒有人能夠肯定所有人都有心靈,
所以邏輯上,一個人必須先檢視自己是否有心靈,
或者詢問自己是否曾經決定放棄心靈,
然後才有資格問自己願意讓心靈掌多少權,
最後才有希望「開放心靈」!
Any life is made up of a single moment,
the moment in which a man finds out,
once and for all, who he is.
( Jorge Luis Borges )
The day you discover that you have a soul,
usually in your solitude,
get in touch with it, listen to its whispers;
the day you decide that your mind is your own
and finally let your soul controls your ego;
the day you decide that your life is your own
and choose to make the rest of your life
the best of your life;
the day you find out that you must take up
the sole responsibilty of upgrading yourself,
is the day you are reborn.
This is your soul’s birthday
which is also your rebirthday. Celebrate it!
( Jason Ling )
我們都知道「身體 body」誕生的日子,
就是我們的生日 birthday。
至於 Soul’s birthday,
源於喚醒睡著的心靈 awakening of the soul,
所以中文可以稱為「心靈現身日」或「心靈喚醒日」。
當一個人決定回歸心靈,返璞歸真,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
心靈對被「我 ego 」污染了的「我 I」就可以產生治療能力,
矯正以往對人、事、物的處理態度,
加強個人在面對逆境時的抵禦能力,
並且開始尊重神聖的概念,不會再認為不切實際。
治療的功效當然因人而異,因應當事人心靈的層次和功力而定。
心靈被喚醒的日子可以視為一個人的「重生日」 Rebirthday: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眼前種種譬如今日生」。
一個「重生」後的人往往會發現自己的說話,
竟然就是大部份人想說但卻不懂得怎樣說的話。
重生,當然可以是在一次「頓悟」之後而「重生」,
但對不少人來說,「重生」的感覺,
往往並不是在明顯的一日之中產生,
而是累積多次的覺悟而慢慢出現。
It is not more surprising
to be born twice than once;
everything in nature is resurrection.
( Voltaire )
筆者認為「回歸心靈」應該就是《楞嚴經》所說的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五燈會元。卷十九》(茶陵郁禪師)
[後記]
人類是否有「心靈」存在,人世間是否有神聖的東西,
只能夠靠「信念」,因為沒有充分的證據。
但我們知道那些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傾向於簡化的生活,
重視追求抽象、神聖的東西,重視真、誠、愛和智慧,
不怕孤獨,喜歡思考,甚至晝夜思想,
說話直接,不喜歡轉彎抹角,討厭不必要的虛偽,
喜歡和歷史上的巨人對話,喜歡和青少年談話,
不喜歡浪費時間在愚昧頑固的中年人身上。
有些人認為人類只有「意識」consciousness,沒有「心靈」;
意識存在於人腦之中,腦一旦嚴重受損,意識可以完全消失。
「心靈」和「意識」的關係如何?我們不知道。
「意識」的消失是否代表「心靈」的死亡?我們不知道。
如果「心靈」會死亡的話,是否表示沒有「永生」?
如果「心靈」會死亡的話,是否表示沒有「輪迴」?
抑或只是那些會死亡的「心靈」才失去了「輪迴」的能力?
如果我們相信有「永生」或者「輪迴」,
那麼我們當然會相信身體可以被毀滅,人格可以破產,
但心靈絕對不會被打敗!
一個「信念」要成為一種「信仰」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參考:
《信念、信仰》(一) 《信念、信仰》(二) 《信念、信仰》(三)
《信念》(一) 《信念》(二) 《信念》(三) 《信仰》
最後筆者想指出一點個人的直覺:
也許十多二十年後科學家會發現回歸心靈,
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追求智慧,會改變遺傳。
換言之,追求智慧,
竟然和遺傳學中的 Epigenetics 有關。
這個發現將會開啟人類未來進化的關鍵!
Tadao Hayashi 林忠男《Just The Way You Are》
《身體、心靈》
[心靈、我]
社會上一般人並不認同有「心靈 soul」的存在,
而我們對社會的觀察,
亦只能夠讓我們知道有些人是有「心靈」的,
絕對不能夠讓我們肯定「每一個人都有心靈」!
由於社會上大部份人都選擇生活在「名利權世界」,
未經歷過深刻思考的訓練,並且以為在人數中可以找到安全感,
所以不少人往往讓「我 ego 」來操縱人生的大局。
從「我 ego 」的角度來看,年青時追求肉體的快樂,
視「身體 body」為一件吃喝玩樂或者爭權奪利的工具,
甚至把「身體 body」視為「我 I」。
中年以後,就會順理成章地將身體的「健康」和「壽命」,
放在首要的位置。
即使有些「我 ego 」自稱有「信仰」faith,
然而由於不明白「我 ego 」只會有「迷信」或「信念」,
只有「心靈」才有能力追求「信仰」,
所以這些「我 ego 」常常表現出十分戀生,
享受的時間絕對不會少於奉獻給宗教的時間,
內心對死亡非常恐懼,但又不敢誠實地說出來。
Be humble for you are made of earth.
Be noble for you are made of stars.
( A Serbian Proverb )
如果「我 I 」最後選擇了由「心靈 soul 」控制人生的大局,
不再讓「我 ego 」指指點點,
那麼「身體 body 」除了也是一件享受的工具之外,
更是一件顯現真我、創造或者修行的工具。
首先,雖然「身體」依然是一件享受的工具,
但享受的種類就完全不同了。
「心靈」借助「身體」的享受,除了運動之外,
多數傾向於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享受,
例如學習新知識、聽音樂、看小說、看電影、玩樂器、
揹一個背包去旅遊、攪讀書會、參與思考的訓練、
和志同道合的人溝通和八卦……..等等。
中層次以上的「心靈」喜歡「創造」,
而「身體」中的腦就是一件用來創造的工具。
作家、詩人、哲學家、作曲家、音樂家、藝術家、
設計師、建築師、科學家、發明家的「創造」,
都是「心靈」借助「身體」來享受的證據。
Oh, if I get well, I will do wonderful things!
My mind is bubbling with ideas!
( Eugene Delacroix, last words, 1863 )
但千萬別忘記,其中會有讓「我 ego」主持大局,
「心靈 soul 」淺薄,擁抱虛偽,魚目混珠的人!
[心靈、信仰]
一旦有信仰的「心靈」操控了「身體」,
部份人會把生命視為借回來的時間,
把「臭皮囊」這個借回來的軀殼作為修行的工具,
一件會腐朽的工具,亦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工具。
由於「臭皮囊」一消失,「我 I 」就不再存在,
所以「心靈」明白必須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而且極度珍惜借回來的時間,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從以往「我 ego 」的 outward-reaching cravings
回歸現在「心靈 soul」的創造 inward-reaching creativity:
內省、自我認識、自我批判、自我教育、戰勝自己。
對找到更重要的人生「意義」的人來說,
「臭皮囊」只不過是一件修行的工具,
不是不重要,而是並非最重要!
因為「心靈」明白:
我們對待「臭皮囊」不好時,它還懂得以患病來抗議,
然而殘障的「我 ego」有病時,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
高層次的「心靈」認為,
追求「愛」和「智慧」就是嚴肅地面對自己的生命,
因為「心靈」的糧食只有這兩種:「愛」和「智慧」。
[身體是心靈的囚牢]
所有人的身體都是心靈在這一生人所借用的,
所以是有限的,是暫時的,只有心靈才是永恆的。
健康對「我 ego 」和「心靈 soul 」都非常重要,
當年紀大了,身體衰弱,疾病纏身的時候,
照顧身體健康往往成為了大部份人
生命旅程最後的四分一之中,最重要的事情。
又或者突然碰上意外,致令身體殘障,
照顧身體成為了生命中重要的事情的時候,
身體往往成為了心靈的囚牢,
所以身體狀況一旦帶來種種的束縛,
到了不能夠接受,不能夠再修行的時候,
「心靈」會認為死亡反而是一個解脫!
佛教和尼采都認為「老、病、死」是受苦,
於是推論出「人生就是受苦」:
To live is to suffer, to survive is to
find some meaning in the suffering.
( Friedrich Nietzche )
但為何要刻意不提青春期的快樂呢?
為何不提遊手好閒,無事可做的痛苦呢?
為何不提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為生活營營役役,
失去人生意義的痛苦呢?
為何不提鋤書坑愚時的快樂呢?
為何不提覺醒之後艱苦修行時的快樂呢?
那些看輕身體的人,只要嘗嘗那種由身體折磨而產生,
有時「生不如死」的狀況和感受,
就明白「不珍惜健康的人如何能夠說自己珍惜生命」。
同理,那些一生人沒有做過任何有意義的事情,
臨老貪生怕死,戀著「臭皮囊」不想放手,
將壽命放在人生中首要地位的人,
又怎有資格說自己珍惜生命!
Death is for many of us the gate of hell;
but we are inside on the way out,
not outside on the way in.
( George Bernard Shaw, Misalliance, 1914 )
「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患焉。」
《道德經》(老子)
西方不少哲學家,由於只懂得天主教和基督教,
一旦接受了「神創論」,就難免會有這樣的感覺:
如果有造物主,
那麼「臭皮囊」加上「智慧」這種「綑綁式」的創造,
往往將一個擁有高層次智慧的心靈,
囚禁在一個低層次、為享受、為生殖而生存的身體之內。
這樣的創造算是甚麼?
這樣的人算是甚麼,造物主竟然創造出來?
我們遺憾被創造﹗
這些哲學家,往往在年青時就已經覺得身體是心靈的囚牢!
「亦莫戀此身,亦莫厭此身。
此身何足戀,萬劫煩惱根;
此身何足厭,一聚虛空塵。
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逍遙詠》(白居易)
佛教相信輪迴,所以對生命的見解是心靈「不生不滅」。
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的生命之流,並非被創造出來,
這就是「不生」;不會被任何力量毀滅,這就是「不滅」。
有情的生命是無盡的心識之流,
歷經不同的時空而有不同的色身構造與心識狀態,
選擇善性循環的有情生命,一旦決志修行,勇猛精進,
其層次可以不斷地提昇,成為哲人或聖賢,甚至成佛;
選擇中性循環的有情生命,隨時有可能一時把持不定,
不慎墮落至惡性循環之中,一旦無法自拔就受困牢獄。
所以自殺者一了百了的目的,只是解決了今生的色身,
根本無法徹底解決心靈的課題。
眾生的色身是會毀壞的,然而其心靈卻不可能被斷滅,
相信有輪迴的人和宗教,認為死亡只不過是身體的消失,
而心靈是不滅的,輪迴之後又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
What is death?
It is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form,
but not of life.
It is the separation of the immortal
from the mortal part of us.
It is that which returns us to the life
when we were born.
( Paracelsus )
Alan Watts – Acceptance of Death
相信有輪迴的人和宗教,還認為除了心靈不滅之外,
我們還帶著一本存摺往下一生。
這本存摺中記載著:
1. 心靈和 ego 的比例,稱為習氣。
2. 這一生人累積的智慧和才能。
3. 行為和人際關係的紀錄,稱為業力。
所以應該帶著一本怎樣的存摺前往下一生,
成為了所有修行的人特別關注的課題!
佛家四大經典愛情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tWkmFteys
「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
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
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
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
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
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
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
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
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
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的,
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
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
《羅馬書 8:5-11》
《身體、我 ego》
[ 身體 body、我 ego ]
年輕時,我們傾向於視「身體 body 」和「我 ego 」不可分割,
視「身體」的性別、美醜、強弱為自我的認同 identity,
視「身體」為一件吃喝玩樂或者爭權奪利的工具。
事實上,「身體 body 」和「我 ego 」並不相同;
當身體「需要」need 一些東西時,
它得到了之後,當下就會覺得滿足;
況且身體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多──
免於酷刑、乾淨的「食物、水、空氣」、有衣保暖、有瓦遮頭、
滿足交配需要、有藥物治療疾病。
七尺之軀,需要睡多大的床?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莊子。逍遙遊》
一般來說,身體想要的東西,就只是它需要的東西!
唯一例外也許是「男人的交配需要」,
可能是因為男人需要生育眾多!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
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
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創世記 1:28》
「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
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創世記 13:16》
「耶和華使他的百姓生養眾多,使他們比敵人強盛。」
《詩篇 105:24》
但 ego 則「想要」want 很多其實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
而且得到之後, ego 的慾望往往又會繼續膨脹;
一旦慾望失去了理性的控制,就會盲目地得寸進尺,
美其名曰「積極進取」,所以 ego 永遠不容易滿足。
這就是佛家所說的「求不得苦」,
而「求不得苦」所產生的恐懼、焦慮、憂愁、愚昧、仇恨、
嫉妒、傾軋、度橋和計較嚴重失誤、硬著頭皮出賣良知…等等,
讓「求不得苦」成為了一般人的眾苦之源。
「我 ego 」 既可以對自己說:
身體是你自己的,暴飲暴食是你的自由,暴肥暴瘦是你的自由,
也可以對自己說:
強迫自己運動或者節食去減肥也是你的自由。
如果這個「我 ego 」控制了人生大局,
但和一個低層次的「心靈 soul 」共處一身,
──即使是低層次的「心靈」,亦討厭虛偽──
於是這個「我 ego 」就會覺得在感官享受這一方面,
沒有禽獸可以比得上人類。
一旦這個「我 ego 」亦相信自然界有創造者,
看到這個為享受而創造的身體,他就會讚美創造者!
這就是為何不少「我 ego 」極度珍惜「臭皮囊」這個軀殼。
大自然為人類安排了一個
1. 喜愛各式各樣享受的身體,
2. 遺傳方面有重大個別差異的身體,
3. 品味和意識形態都有重大個別差異的身體,
人類為何不可以在年輕力壯,還未老病衰弱之前,
從身體方面獲得最大的喜樂?
身體是神聖的!快感是神聖的!
一切享受天經地義,也是神聖的!臭皮囊萬歲!
烹飪、釀酒、運動、武術、園藝、遊山玩水、冒險旅程、遊戲,
統統屬於將「身體 body 」和「我 ego 」一起服侍。
尋求刺激、冒險和某些高風險的遊戲,例如拳擊及全接觸武術,
是某些人的享受,亦存在於人類進化中殘餘在身體內的基因,
但往往只尊重「我 ego 」,並不尊重「身體 body 」,
因為「我 ego 」令「身體 body 」成為賭博中注碼之一。
同理,吸毒,也許短期內服侍了「我 ego 」 ,
但其實是完全不尊重「身體 body 」,
而且長期吸毒,就會讓毒品控制了「我 ego 」 。
即使出發點是戀生,亦會因為無知和迷信而毒害了「身體 body 」;
中國古代的道家就有煉丹服藥的歷史!
戰爭和殺戮,
也許亦是進化過程中殘餘在某些人類身體內的基因,
對他們來說,是服侍「我 ego 」,但摧毀別人的「身體 body 」。
這些人開戰時的說話和樣子,倒是十分嚴肅的。
In so far as the mind is stronger than the body,
so are the ills contracted by the mind
more severe than those contracted by the body.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一旦「我 ego 」和一個弱不禁風的「心靈 soul 」共處一身,
就會比較虛偽或者勢利,而且傾向於迷信,
接受不少完全經不起批判的道德教條。
不少道貌岸然的偽君子都屬於這一類。
部份這樣的「我 ego 」 ,
傾向於利用「身體 body」中的腦作為「謀略」的工具,
香港人俗稱為「度橋」。
「度橋」樂此不疲的甚至把心一橫,
愉快地、樂此不疲地在灰色地帶「壓榨」或「行騙」,
或者掌權之後不斷說謊,邁向個人「成功」的理想。
於是「臭皮囊」這個軀殼,即使噴上了香水,
也是從心裡開始臭出來!
一般人疏忽大意的地方是,
那個吃喝玩樂的「身體 body」並非完全聽命於「我 ego 」,
因為「身體 body」一向服待兩個主人:
除了「我 ego 」的意願之外,還有複雜的自然界規律。
我們需要慎防「身體 body」被享樂所摧毀!
許多身體的問題都是毫無節制地吃出來和玩出來的。
當我們對待身體不好時,它就會以患病來抗議。
另一方面,複雜的自然界規律亦指出:
如果「我 ego 」不能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就會導致荷爾蒙失衡,對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抑制作用,
容易受到感冒或其他疾病的侵襲。
換言之,當「我 ego 」的力量不足時,
「身體 body」亦會以患病來抗議。
這一些病稱為 psychosomatic disease。
「身體 body」會患病,其實亦是它優於「我 ego 」的地方:
因為當我們對待身體不好時,它就會以患病來抗議,
然而殘障的「我」ego 有病時,根本不懂得自己有病!
所以不少讓「我」ego 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往往因為追逐「名、利、權」而情願犧牲身體的健康。
另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
只喜歡吃喝玩樂的人一定戀生,而戀生的人會比較容易怕死,
將死亡視為災難,因為死亡代表一切享受的消失,
所以不少人到多病或者年紀老邁時反而會越來越害怕死亡。
《臭皮囊》
[臭皮囊]
「身體」為何又會稱為「臭皮囊」呢?
首先,當然要知道皮囊是甚麼。
皮囊就是香港女人所重視的皮手袋,
女人如果擁有一位成功的男士傍身,
就好像拿著一隻「貴價名牌手袋」,可以招搖過市,
然而這隻「貴價名牌手袋」
當然不可以讓手帕交們隨心所欲地摸摸捏捏。
由於女人是香的,男人是臭的,
也許女人攜著男人的手出現在社交場合時,
就好像一隻香皮囊孖著一隻臭皮囊示眾!
佛教認為「身體」有如盛滿污臭之物的皮囊,
由於污穢不淨,不值得貪戀,故喻之為「臭皮囊」。
亦由於佛教相信有輪迴,認為「心靈」不滅,
所以輪迴就只不過是「心靈」轉世,
只不過是更換了一副「臭皮囊」而已。
「臭皮囊」這個稱呼,
的確顯示出佛教對「身體」的歧視和厭惡。
但不要忽略,佛教亦指出「人身難得」,
換句話說,佛教視「身體」僅僅為修行的工具,
因為每個「身體」都有到期日 Expiry day,
會經歷老、病、死,或者甚至夭折和英年早逝的現象。
儘管個別差異可以非常大,而且到了年紀老邁的時候,
「身體 body」就由「我 ego」和「心靈 soul」的載體,
變成了「心靈 soul」暫時掙不脫的「牢籠/監獄」prison,
和身陷囹圄的囚犯們的感覺完全一樣,
除非老人自殺或者有自由選擇安樂死,方能如釋重負!
不自由,毋寧死,幸好自殺是每一個在生者的權利,
相信全身癱瘓的人士一定會讚成擁有選擇安樂死的權利。
由於人生已經夠短促,
而「身體」又需要解決種種的生理問題和需要,
例如吃飯、大小二便、睡眠、交配等,
所以更加需要珍惜時間去修行。
如果再把生命耗費在無意義的工作,
「我 ego」和「心靈 soul」的爭吵,
及「我 ego」和其他人的爭吵之上,
餘下來修行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少。
By the time you’ve reached your sixties,
you do know that one day you will die,
and knowing that is at least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 Terry Pratchett )
[皮囊是一件用來享受人生的工具]
姑勿論皮囊是香還是臭,
姑勿論到底是「我 ego」還是「心靈 soul」在主持大局,
至少皮囊是一件用來享受人生的工具。
任何感官世界的享受,
其實都是嚴肅地面對自己「生物生命」(身體、臭皮囊) 的一種態度,
也是向「血氣方剛」時代的一種致敬。
即使「血氣開始衰退」也要其他的享受,
借用一句蔡瀾的說話:「人類活到老死,不玩對不起自己。」
人身難得,如何眷戀做人的日子,的確是一大學問!
既生為人,照顧「皮囊的需要」當然也是高尚的道德,
道德的高地裡也有廁所,也有飲食男女,也有疾病!
所以任何歧視世俗和肉身的宗教,最後都註定失敗,
因為必然培育出不少虛偽的教徒。
另一種「天命之謂性」!
有人說,《中庸》裡「天命之謂性」的「性」,
不是說一般的「人性」,而是「仁」。
如果信奉「毋自欺」,要避免人格分裂,要避免脫離群眾,
要避免被迫採用「二分法」,
將人類分成「有天命」和「無天命」兩大類,
「天命之謂性」就不應該將「食色的性」排擠出它的思考體系之外。
儒家的「天命之謂性」和「食色性也」必然需要統一!
從《古詩十九首》可知,古人對世俗和肉身相當尊重:
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之二
道貌岸然的人也許不以為然,
但不論是「一樹梨花壓海棠」還是「一樹海棠壓梨花」,
都可以視為老人家對青春的致敬,
只要那個壓是兩相情願的壓。
由於「身體」和「心靈」彼此互相影響,
所以對「身體」健康的「尊重」,
一定包括對「心靈」的「尊重」。
照顧「身體」和「心靈」的健康,
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
☆ 適度的陽光浴。
☆ 接觸大自然的森林浴。
☆ 休息和充足的睡眠。
☆ 飲食有節制。
☆ 選擇無污染的食物。
☆ 選擇潔淨的水源,潔淨的空氣。
☆ 適度的運動有利於筋骨及血液循環。
☆ 每天至少都要笑一笑。
☆ 參與能夠增添智慧的團體。
☆ 聆聽照顧心靈純正的音樂。
毋自欺也,另一種「率性之謂道」!
需要注意的是,「身體」同時奉行自然界的「道」。
感官世界的享受,遵循了一條分佈曲線,
往往紙醉金迷、重重覆覆,或者貪得無厭時,
喜悅隨即遞減,甚至樂極生悲!
而節制就是對享受的「尊重」。
輕鬆逍遙、吃喝玩樂、風花雪月、杯酒言歡、秉燭夜遊,
而又有節制,就是嚴肅地尊敬自己的「身體」。
節制,應該就是孔子所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服侍你的「身體」,最好能夠達到孔子所說的境界: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存,吾順事;歿,吾寧也。」(張載)
貧困時亦可以像顏回:
一簞食,一飄飲…回也不改其樂,
也可以像蘇軾: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前赤壁賦》
畢竟,「良田萬頃,日食三升;廣廈千間,夜眠八尺」!
這就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概念,
不一定要比較之後才可以享受的智囊。
Hunger is the best sauce.
任何過度注重世俗和肉身的宗教,也註定失敗。
另一種「修道之謂教」!
千萬不要認為臭皮囊是我們遲早會損失的東西,
所以不讓身體去享受。
Don’t let your happiness depend on
something you may lose.
( C. S. Lewis )
揣摩作者的意思,這句金句應該只是應用在身體以外的東西罷。
一旦明白人生短暫,就知道「道貌岸然」的虛偽!
所以「嚴肅地大笑、狂笑」這個說法,
並非「故弄玄虛」、「故作劇情」,
因為幽默、開玩笑和開懷大笑都是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事情,
任何嚴肅地看待生命的人,都絕對不能離開歡笑和享受。
一個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人,肯定不會是一個嚴肅的人!
Old people shouldn’t eat health foods.
They need all the preservatives they can get.
( Robert Orben )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癡人。」
《對酒詩》(白居易)
嚴肅地看待生命所產生的最頭痛問題,就是時間如何分配,
因為有使命在身的人,一日二十四小時確實不夠用。
Attention to health is life’s greatest hindrance.
( Plato )
中國儒家的傳統對身體這個概念提出很多戒律。
首先,儒家要求年輕時要懂得孝道: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 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孝經。卷九》
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血氣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 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 戒之在得。」
《論語。卷九》
佛家言人身難得,因為人身是心靈修行的工具。
道家明白身體是心靈的囚牢,所以說:
「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患焉。」
《道德經》(老子)
對運動員、消防員、警察和黑社會份子來說,
身體是一種最重要的謀生工具,
其中智力不足者甚至會將個人的身分認同和身體掛鉤,
所以當年紀老邁、身體健康變壞或者甚至傷殘的情況下,
就難免會覺得悲哀和意志消沈,承受頗大的精神壓力。
而藝員除了身體之外,更要考慮容貌的變化,
其中智力不足者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就更加大。
2016 影視藝人新舊照片 第一集
2016 影視藝人新舊照片 第二集
2016 影視藝人新舊照片 第三集
《身體》
筆者在《「我」I 》一文中指出:
當我們用「我 I 」這個名詞的時候,
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用法,代表不同的意思。
我,既可以代表「身體 body」,
可以代表一般人口中所說的「我 ego」or self,
亦可以代表部份有思想的人的「心靈 soul」。
可以這樣說,「身體 body」是組成「我 I 」的一部份。
前幾篇筆者論及「我 ego」和「心靈 soul」,
這一篇開始探討「身體 body」這個概念。
[關於「身體」的認識]
We must, however, acknowledge, as it seems to me,
that man with all his noble qualities…still bears in
his bodily frame the indelible stamp of his lowly origin.
( Charles Darwin )
關於「身體 body」,我們大致上可以說:
☆ 「身體 body」是「我 ego」和「心靈 soul」的載體。
這裡涉及一個哲學及宗教上的假設:
就是「身體 body」和「心靈 soul」並非是同一樣東西,
「身體」只不過是「心靈」借回來的軀殼,是「心靈」的依附體。
雖然「身體 body」和「心靈 soul」獨立,
然而沒有身體就沒有生命,
既沒有「我 ego」,也沒有「心靈 soul」。
沒有健康的身體,生命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不健康的身體亦會牽制「我 ego」和「心靈 soul」的活動,
所以不論是「我 ego」還是「心靈 soul」,
都需要尊重身體的意願。
當身體得不到尊重的時候,
例如暴飲暴食、縱慾、吸毒、酗酒、好勇鬥狠,
吃過量沒有營養的食物,在污染的環境中工作,
由於無知而做任何傷害身體關節、脊柱和四肢的運動,
由於好勝而做任何超出個人體能的事情…等等,
都屬於對自己的身體不尊重。
不尊重身體,
他就會拖著「我 ego」和「心靈 soul」赴湯蹈火,
去探訪「衰」、「病」和「死」。
於是「我 ego」和「心靈 soul」就不能夠再控制大局,
結果是任何「我 ego」和「心靈 soul」的活動都得立即停止,
任憑你是英雄好漢,也只能夠回歸平凡!
身體一旦消失,心靈亦必須離開。身體這種生物現象告訴我們,
看似人生的平常事,往往亦是人生不平常事!
莫將平常事,視作等閒看!
除此之外,一樣米養百樣人。
有些人,衣食足,則知榮辱;有些人,衣食足,則知懶惰。
懶於工作,懶於思考,懶於修行,懶於追求智慧!
☆ 人類的「身體」和地球上一切靈長類生物的身體大同小異。
陽為動,陰為靜,陰陽貴調和及平衡。
養身在動和靜,激烈運動為動,適當的休息和睡眠為靜,
養心也在動和靜,勤奮思考為動,冷靜思考為靜。
人類的身體需要
01. 飲食和排泄。
02. 呼吸。
03. 休息和睡眠。
04. 運動 (包括氣功) 來維繫身體健康。
05. 交配,即使目的不是讓品種的生命得以延續。
由於任何生物品種必然出現個別的差異,
所以有些人,衣食足,則思淫慾,頻繁交配,
而且不只靠一個女人,所以能夠生養眾多,遍佈大地,
遵循聖經的指導。
這五種就是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
在他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所列出,
屬於生物界最低層次的「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生理需要」要求的是 instant gratification!
06. 需要保護身體安全,包括家人的身體安全,
所以需要居所,需要注意出外謀生時身體的安全。
莊子的所謂「無用之用」其實是站在保護身體,
甚至期望延年益壽的角度來看事情。
一旦身體不會受傷,一旦社會環境不需要明哲保身,
為何不選擇做「有用之用」?
07. 自從人類發明了「金錢」之後,金錢就成為了一種需要。
08. 金錢就成為了一種需要之後,
部份人為了養家,就會願意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06, 07, 08 這三種就是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
在他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所列出,
比「生理需要」高一層次的「安全需要」safety needs!
《禮記。禮運》中提及「身體 body」和「我 ego」,
記載了孔子的說法: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
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孟子與告子辯論,
告子曰:「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人類除了有男、女及陰陽人之外,
即使是男人和女人,也會「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有些男人有女性的性格,有些女人有男性的性格。
換言之,男人和女人有很多類,有各式各樣陰陽的組合,
既有不像男人的男人,亦有不像女人的女人!
I have so little sex appeal that
my gynecologist calls me “sir”.
( Joan Rivers )
除了以上的八種需要之外,
靈長類生物的身體還有其他的五種現象,例如:
09. 聯群結隊的現象
包括狩獵、遊戲、聚集、交誼、飲食、崇拜…。
10. 會衰老。
所有生物「身體」由出生到壯年的過程,稱為成長或發育階段。
從「發育」到「成熟」,人類稱之為「青春期」,
「青春期」之後,「身體」的各種器官,
就以不同的速度進入衰退的階段,
即是俗語說的 [老→病→死] 過程。
大部份年青人一向習慣了擁有一副相當健康的身體,
所以壯年之前往往不會當「身體」是甚麼一回事,
不會懂得珍惜可貴的健康,直到失去了的那一天,
只有聰明人才會在自己身體衰老的過程中,
不斷修正自己對「身體」狀況的看法和判斷。
所以生物界關於「身體」的共通現象教導我們:
莫將容易得,視作等閒看!
一樣米養百樣人。
有些人,趁著自己年輕,用健康去換取金錢;
有些人,趁著自己年輕,用青春和人格去換取名氣和權力;
有些人,趁著自己年輕,用青春去鍛煉思考;
有些人,趁著自己年輕,用青春去追求智慧。
所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詮釋!
11. 會病。
一般來說,
身體生病離不開遺傳、飲食、水源、空氣四大因素。
所以《論語》記載孔子對飲食的要求是: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當身體衰弱或患病的時候,往往需要吃藥,
而「我 ego」和「心靈 soul」往往都得放下他們的工作。
所以照顧「身體」的健康是人生中重要的學問,
而維繫「身體」最低限度的健康,
亦成為大部份人生命中最後四分之一時間之中最重要的事情。
一些短視、擁有屬世權力,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往往為了「名、利、權」,為了讓自己和同黨先富起來,
不介意污染空氣、水源和大地,
罔顧其他人的身體健康,犧牲了其他人和眾人子孫的利益,
令其他人跨代貧窮,並且產生很多不必要的疾病。
12. 會有遺傳問題和殘障。
除了正常的衰老和疾病之外,
部份「身體」會不幸遇上各式各樣的殘障。
所以由出生開始,
人類一些本屬人生常事諸如性交、懷孕、結婚、步行、吃和拉,
有時會變成某些人一生的負擔及夢魘。
面對有問題的「身體」,即使不是生關死劫,
英雄好漢也只能夠回歸平凡。
這就是為何命理學,尤其是紫微斗數,在人生規劃中如此重要!
Janine Shepherd
You Are Not Your Bod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32U_hfri4
嚴格地說,我們口裡所說的父母只是指「身體」的父母!
Lizzie Velasquez
How Do You Define Yoursel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62Aqdlzvqk
13. 會死亡。
Life is 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and
the mortality rate is one hundred percent.
( R. D. Laing )
生和死都是自然界的道,有生必有死,
生提供給我們追求智慧和修行的機會,死亡告訴我們:
身體只是暫時屬於我,死亡就是身體的歸還日期。
而且這個歸還日期可以突如其來,
不一定會在身體衰老之後才出現,
這個現象就是佛家所說,和業力有關的「無常」。
所以除了殘障之外,身體還有「無常」這種現象。
沒有身體就沒有生命,
如果沒有身體,教「我 I 」如何去享受人生?
姑勿論閣下的「享受」如何定義?
「疾病、遺傳缺憾、殘障、無常」這四大天王告訴我們:
身體這個「我 I 」的依附體,在生命中某一些時段,
才顯示出它才是操持生殺大權的傢伙!
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生命本來就是這樣,不需要好像文學家那般,
把這種自然的現象誇張地說成「生命的悲情」!
A man who lives fully is prepared
to die at any time.
( Mark Twain )
Each day, we wake slightly altered,
and the person we were yesterday is dead.
So why, one could say, be afraid of death,
when death comes all the time?
( John Updike )
相信輪迴的人知道死亡並不可怕,
因為死亡只不過是永恆生命中其中的一個完結,
死亡的存在提醒在生者必須珍惜光陰,努力修行,
追求「道/真理/智慧」,將智慧帶往下一生,
並且要在今生盡上個人此生的使命和責任。
可惜人生怎可能沒有遺憾,
怎可能沒有未完成的使命和責任,
所以生命無牽掛,走得安安樂樂,
使命和責任重的人的確很難做到。
☆ 身體並非完全受自己控制。
一般人常常作了一個錯誤的假設,
就是不論是「我 ego」還是「心靈 soul」在主持大局,
身體都是完全屬於自己的。
我們忽略了身體只不過是一件我們擁有部份控制權的工具,
身體遵循的,除了我們的指令之外,
其實還有遺傳的指令和自然界的指令,甚至可能有業力的指令,
這就是為何研究和發展紫微斗數有重大的應用價值!
最簡單的現象,就是我們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
及青春期的荷爾蒙分泌,都並非在我們的意志下出現的行為。
所有工具都需要服膺自然的法則,
而生物工具尤其需要服膺複雜的自然法則,
包括心理不健康會影響到生理出現問題,
所以身體並非百分之百屬於我們的,否則我們不會患病。
疾病,有時是遺傳在顯示它的權力,
有時則是因為我們的無知,不尊重自然界的規律!
殘障和死亡,往往是業力在顯示它的權力,
有時亦是因為我們不尊重自然界的規律!
☆ 懂得從各個角度來愛護身體,應該是常識。
不論「我 ego」是否滿意這個「身體」,
是否接受它的美醜及其他一切遺傳因子,
在我們死亡之前,這個「身體」都會陪伴著我們。
Your body is the only person
you are stuck with throughout your life.
Make sure that you love him and treat him well!
If you don’t take care of your body,
where will you live?
( Peggy Ayala )
Attention to health is life’s greatest hindrance.
( Plato )
Football players, like prostitues, are
in the business of ruining their bodies
for the pleasure of strangers.
( Merle Kessler )
「愛護身體」這個概念,並沒有一般人想像這麼簡單。
1. 由於人的「身體」存在個別的差異,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用同一種方法來愛護自己的「身體」。
2. 有些人為了拿獎牌而委屈自己的「身體」,
寧願拿到獎牌之後再承擔其後的代價。
很多體育教練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心態,
委屈那些被自己訓練的參賽者的「身體」,
和「一將功成百骨枯」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我們很少見到太極拳成為中學裡體育科的一個選擇。
3. 如果沒有嚴謹的思考訓練,沒有良好的生命教育,
就難以避免在讀書、考試或工作壓力之下,
出現「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精神異常,甚至長期的抑鬱症,可以產生自殺的傾向。
☆ 「身體」具備某些「本能」。
「身體」具備進化、遺傳或甚至前生帶來的「本能」instinct,
例如所有生物都具備的「性需要」,生存的意志、危機感、
適應環境的能力、戰爭及報復的行為、對團體的依附、
前生捱過飢荒的人的「暴飲暴食」….. 等等。
What Are You?
《成就 achievement》
[ 成就 achievement ]
不同的人對「成就」這個詞彙也許有不同的定義,
所以筆者要先釐清個人對「成就」的定義:
「成功」success 是「我 ego」的志願,
是眾人在「名利權世界」追逐的目標,
所以必須和別人比較 compare 和比拼 compete,
生活在別人的定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潮流的影響之下。
「成功」的動力往往來自別人的掌聲和艷羨的目光!
「成功」亦往往以預定的目標,
或者從名、利、權三方面的收益來定義。
「成就」 achievement 是「心靈 soul 」的志願,
最起碼的目標就是
1. 做自己真正喜歡和有持久興趣做的事情,遵循心靈的摯愛,
2. 按照自己的步伐,努力邁向自己設置或擬定的目標,
而且重視過程,重視進步多於重視目標,
3. 具備長期作戰的心態,不著眼於一剎那的光輝。
一些理想高,有足夠勇氣 courage 的「心靈 soul」,
更加矢志追求人類精神文明中的「宗教精神」:
真 truth,誠 sincerity,愛 love,智慧 wisdom。
所以「成就」只能夠由自己的「心靈」來判斷,
旁觀者毋庸置喙,只能夠猜測。
無論是「成功」還是「成就」,都需要天賦加上努力。
即是 talent 加上追求卓越的精神 growth mindset。
成就需要意義來推動,成就不需要靠運氣;
成功需要野心來推動,成就需要靠手腕和運氣。
不少人為了追求「成功」,為了爭取一剎那的光輝,
會壓抑「心靈 soul」,甚至不惜一次又一次欺騙自己,
好讓「我 ego」能夠主持大局。
一些野心大的「我 ego」受到「名、利、權」的魅力引誘,
甚至會埋沒良心,完全放棄人格,出賣「心靈 soul」!
An achiever does what his soul feels good,
set his own pace, and set his own measure.
He puts his heart, mind and soul into his dedication,
including all the smallest acts.
A great achiever reaches for his own stars
and strives to create himself.
Achievement is doing the best with what one has
and living a life of one’s choice.
Success and achievement are not for the weak-hearted.
Success and achievement are for those
who are most persevering and determined,
who strive to do the best they can do,
and who never rest until they attain their goal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ccess,
victory belongs to those who are clever and lucky.
A person who is after success asks himself :
how much fame, wealth or power do I want to ge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chievement,
victory belongs to those who are wise and inventive,
who strive to conquer themselves and create themselves.
A person who is after achievement asks himself :
what do I really want to do in my life?
( Jason Ling )
無論是「成功」還是「成就」,
每個風光的背後,都有鮮為人知的辛酸及經歷。
「成功」的背後,是努力不懈和艱苦的奮鬥和度橋,
「成就」的背後,是努力不懈和艱苦的奮鬥和思考。
成功背後的觀言察色,阿諛奉承,卑躬屈膝,
成就背後的孤獨,少友,江郎才盡的恐懼,
兩者當中作出過幾多的犧牲、付出過甚麼代價、
要承受幾沉重的壓力,不足為外人道。
追求「成就」的人,無論生命拿到一副怎麼樣的牌,
都會盡心盡力把牌打好,
因為心靈只要求每個人向自己交代,
尤其是在死亡之前向自己交代。
所以追求「成就」的人,重視追求個人的意義,
傾向於放下「名、利、權」的羈絆,
選擇做自己「有持久興趣」的事情 vocation or labour of love.
某些心靈追求的,更加是和群眾有關的「使命」mission!
自己擬定的目標因人而異,可以五花八門:
「成就」可以是做義工,
可以是戰勝自己,
可以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可以是享受創造的過程,
也可以是凡事盡力而為。
心靈的摯愛當然也可以是一種運動,
加拿大冰球運動員 Gordie Howe 的說法,可以讓我們借鏡:
You’ve got to love what you’re doing.
If you love it, you can overcome any handicap
or the soreness or all the aches and pains,
and continue to play for a long, long time.
關於「成功」和「成就」的糾纏,
馬拉松賽跑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對意圖跑入前十名的參賽者來說,
目的當然是「成功」,但當然亦可以是由於對該項運動的熱忱,
所以可能既重視「成功」,亦是個人的「成就」。
對其他參賽者來說,目的有兩種,一種只不過是參與,
另一種是視之為「挑戰自己,考驗自己的運動」,
兩者所重視的,都是個人的「成就」。
至於奧林匹克運動會,
參賽者的目的傾向於追逐「成功」的或然率應該更大,
因為能夠參賽 (在自己的國家裡) 已經是「成功」的象徵。
做自己「有持久興趣」的工作,就是把工作和娛樂合而為一,
就是表達對心靈的愛和尊敬。
Alan Watts
What will you do if money was no objec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FUDVpFwFQ
What if money didn’t matter?
https://vimeo.com/54225275
最理想的情況,
當然是自己「有持久興趣」的工作亦能夠帶來合理的薪酬,
足以養家活口!
After all, at the end of our lives,
what really matters is not our success,
not our significance in society,
but our achievements, no matter how small.
Live a life that matters.
Make achievements your duty, oblig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 Jason Ling )
對於中層次的心靈來說:
「成就」就是在濁世之中堅守自己的人格,不做不道德的事。
雖然「挺直腰骨」往往容易過鍥而不捨的「批判思維」,
但堅持人格是照顧心靈的必要條件。
Integr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worthwile achievements.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明。于謙)
對於高層次的心靈來說:
「成就」是尋找到自己生命中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向內是提升個人的人格和修養,重視智慧的增添,
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 為座右銘,
努力以赴,達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向外則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重視愛的培育,以利眾生、服務眾生為目標,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有點像中國傳統文化所說的「內聖外王」。
There are two greatest human achievements.
The first one is self-love and selflessness,
loving ourselves and seeking to serve others.
The second one is to leave something that
endures the test of time.
( Jason Ling )
對於高層次的心靈來說:
「成功」根本不是一個旅程,
「成就」才是一個旅程,
「成功」只應該是「成就」旅程中的副產品。
所以要「成功」,你需要聰明,需要朋友,需要運氣,
需要埋堆,需要一點點虛偽,甚至需要出賣良知;
要有「成就」或者要非常「成功」,你需要敵人;
如果希望有非常的「成就」,首先你必須戰勝自己。
When a young artist comes to me and says,
“I want to be famous and rich,” I ask him
to leave because this is not the reason to
make art. Those things are just side effects
that you may be lucky enough to achieve.
Your reason for doing art should be much
deeper. You know you are an artist
if you have to do art──
it’s like breathing and you have no choice.
Nothing should be able to stop you.
( Marina Abramovic )
自己擬定的目標也許根本沒有其他人渴望,
亦不一定需要經歷和其他人爭奪的過程,
所以「成就」不一定會帶來「成功」,
不一定會帶來豐厚的物質報酬。
歷史告訴我們,很多時「成就」帶來的「成功」,
往往是「死後的成功」 posthumous success,
例如畫家梵谷 Vincent Van Gogh,
例如女歌手 Eva Cassidy。
值得注意的是:
「成就」永遠隨身,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
Eva Cassidy《Over The Rainbow》
由於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的處境和挑戰,
選擇和行走不一樣的道路,
所以我們可以向別人借鏡,但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自己擬定的目標當然可以參考別人的「成就」,
但目的不是要戰勝別人,而是要戰勝自己。
For those with a purpose to achieve,
they run their own race, and
they also get what they put in.
Nothing is wasted.
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說孟子有成就,
而為了孟子而三遷的孟母亦有成就。
「成就」的代價往往不少,因為每個人的時間有限,
要懂得取捨,而且往往需要放棄發展其他方面的天賦:
At what expense any valuable work is performed!
At the expense of a life!
If you do one thing well,
what else are you good for in the meanwhile?
( Henry David Thoreau, Journal, 1852 )
It is impossible to imagine Goethe or Beethoven
being good at billiards or golf.
( H. L. Mencken )
Only one who devotes himself to a cause with his
whole strength and soul can be a true master.
For this reason mastery demands all of a person.
( Albert Einstein )
If one does not know to which port one is sailing,
no wind is favourable.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人生的痛苦,在於攀錯了階梯,追求了錯誤的東西!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奮鬥,而是抉擇。
心靈不在乎「成功」,只在乎「成就」,
只在乎達到自己擬定的目標,
不在乎戰勝別人,只在乎戰勝自己,
只在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不在乎攀得慢,只在乎攀對了階梯。
There are many ladders in life,
some essential and some non-essential.
Sacrifice all non-essential ladders.
Take time to decide which essential ladder
to climb and concentrate you energy on it.
It is always better to be at the bottom of
the ladder you are certain you want to climb
than at the top of the wrong ladder.
( Jason Ling )
心靈默默耕耘,攀登「成就的階梯」,
以成就論英雄,而不是以成敗論英雄,
因為「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
Look around at how people want to get
more out of life than they put in.
A man of value will give more than he receives.
Be creative, but make sure that
what you create is not a curse for mankind.
( Albert Einstein )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每個年青人都需要知道,都值得常常思考的問題就是:
我應該刻苦地追求「我 ego」及一般人重視的「成功」success,
還是刻苦地追求「心靈 soul」重視的「成就」 achievement?
追求「生活的前途」還是追求「生命的前途」?
這是人生中一個重大的抉擇!
因為其中涉及「生命的喜悅」和「生命的浪費」兩大息息相關的課題,
涉及「活在別人的掌聲之中」還是「活在愛護自己的心靈之中」。
如果人到中年,一旦有了家室之累,就未必有勇氣重新開始,
難道生命就這樣無可奈何地蹉跎著,
在時光飛逝之中,懊惱地數算著剩下的餘生,
用吃喝玩樂來麻醉自己,直到死亡的來臨嗎?
呼朋喝友,吃喝玩樂,的確可以解除寂寞 loneliness,
找到心靈導師,又的確可以緩和孤獨 solitude,
但卻沒法完全驅除空虛感 emptiness。
即使有機會「成功」,與「成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即使容許「我 ego」欺騙自己,告訴自己
「我已經好好地活過了一生,沒有任何遺憾!」
但心靈絕對不會欺騙自己,永恆的悲哀揮之不去。
為甚麼我們從來都不會這樣想:
原來很多人對自己的肯定,竟然可以成為一個陷阱!
得到了成功,卻囚禁了心靈。
有智慧的人明白,
「成功」和「成就」有時是魚與熊掌,未必能夠兼得,
最緊要就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懷著一顆謙卑的心,
明白世間上的「成功」往往是眾多因緣和合而成,
並非個人的力量和意志所能成就。
堅持人格 → 成就
追求愛和智慧 → 成就
天賦 十 冒險/嘗試 十 創意 十 實踐/磨鍊 → 成就
成就 十 運氣 十 社會需求 → 成功
如果在追求「成就」的旅程之中,同時帶來了「成功」,
那麼就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所以追求「成就」的人只視「成功」為副產品,
而且不論成功還是失敗,勝不驕,敗不餒。
Without a rich inner life,
we must fill our existence with things from ‘outside’,
and that makes for a shallow life.
( Henry David Thoreau )
有智慧的心靈當然討厭平庸,追求完美,但不會要求完美。
因為要求完美是反智慧!
追求「成就」的人,他們的生命是一部喜劇,
而追求「成功」或者沉緬於「成功」之中的人,
他們的生命極有可能是一部悲劇!
努力攀登「成就階梯」的人,不一定喜歡「成功」。
因為攀登「成就階梯」,
只需要面對一個老闆,就是自己的「心靈」,
而攀登「成功階梯」,除了可能攀錯了階梯之外,
還需要面對很多老闆。
A slave has but one master;
an ambitious man has as many masters as
there are people who may be useful
in bettering his position.
( La Bruyere, ‘Of the Court’, Characters, 1688 )
如果「成功」只是帶來名氣和財富,則還可以接受,
但是當「成功」帶來了權力,就必然拒之而後快。
一個原因當然是權力帶來了腐化;
另一個原因則是不容易找到足夠志同道合的同事,
於是權力帶來的同事之中,必然有居心叵測的猶大;
第三個原因當然是權力帶來了相當的責任,
做事時需要戰戰兢兢,反覆仔細思量。
相反,攀登「成功階梯」的人喜歡權力,
就是因為權力可以讓他們得到很多的好處。
一旦權力令他們腐化,某天把心一橫,出賣心靈,
讓「我 ego 」主持大局,
那麼慷他人之慨,就是他們最大的快樂。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明白為甚麼
Success is not necessarily a constant guest of virtue.
自古以來,奴性重的人最重視攀登「成功階梯」,
靠拍馬屁、忠心及犧牲他人的利益而攀上高位。
高位的奴才,就有如一個置身於山頂的人,
他會小看山下的每個人,而山下的每個人同樣也會小看他。
Success is like a tree full of monkeys,
all on different branches at different levels.
Some monkeys are climbing up, some down.
The monkeys on top look down
and see a tree full of admiring faces.
The monkeys on the bottom look up
and see nothing but assholes.
Achievement is like a mountain full of climbers,
all on different peaks at different levels.
Some but not all human beings are climbing up.
The mountaineers on top look down
and see a foothill scattered with admirable souls.
The climbers on the foothills look up
and see the light and encouragement ahead.
( Jason L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