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開始》

[好的開始]
The  begin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k.
( Plato )
英語諺語說:「有好的開始,便是成功了一半。」
A  good  start  is  half  way  to  success.
有些「好的開始」歸因於遺傳,屬於不勞而獲的,
例如漂亮的面孔,動人的聲線,強盛的記憶力,
健康的體魄,尖銳的觀察力,抽象思考能力,
都是來自上天的眷顧。
一旦再誕生在優秀的家庭裡,用香港人的慣用語來說,
就是一早已經「贏在起跑線上」!
香港人一向很重視「好的開始」,
所以即使不羡慕別人一出生就已經「贏在起跑線上」,
依然努力替自己的子女塑造一條優良的起跑線,

並且奉「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為普港價值。
這句諺語最令人困擾的地方,就是往往不容易知道
「對每一件事來說,甚樣才是好的開始。」
其實「怕蝕底」是非常好的價值觀,
人當然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佔便宜,
所以關鍵在於判斷甚麼可以蝕底,甚麼不可以蝕底!
為了個人或公司的利益而損失人格,要斷然拒絕,
根本不需要斤斤計較去衡量得失。
別以為整間公司得益,自己隨之而得益,
一定是極之聰明的事,
因為一旦個人的道德和公司的聲譽有損,
兩者都可以兵敗如山倒!
其次,為了公司給予的機會或者薪酬而要損害健康,
或者承受過度的精神壓力,就一定需要斤斤計較。
最好的守則是:
不要佔別人或者公司的便宜,
    但健康和人格兩方面一定要怕蝕底。」

好的開始是否就是:
站對了起跑點?
不但站對了起跑點,更站對了方向?
不但站對了起跑點,站對了方向,更贏在起跑線上?
除了這三樣之外,
更掌握了一切和起跑有關的「知識」?
Our  greatest  fear  should  not  be  of  failure,
but  of  succeeding  at  things  in  life
that  don’t  really  matter.

( Francis Chan )
佛教認為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也許更加痛苦的是,
人在追求錯誤東西的道路上,竟然非常成功!
[天涯倦客]

對求學來說,好的開始又是甚麼?
培養超強的記憶力?
十項全能?科科優良?
還是是培養良好的「思考能力」及「自學能力」?
在宗教的角度來看,好的開始又是甚麼?
很多人聽了這首歌之後都會覺得感動,甚至覺得被聖靈充滿,
但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個好的開始,之後的路途遙遠崎嶇,
充滿各式各樣的挑戰,一個又一個的考驗陸續登場,
好戲才正式開始,篩走了那些沒有能力和不喜歡晝夜思想的人。
Amira Willighagen / Andre Rieu

對整個人生來說,好的開始又是甚麼?
當然是行對了道路。
但這個世界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人,
而且人生的道路有時會受命運的播弄,
難道對所有的人來說,會有一條對的人生道路嗎?
人格
Integrity  is  one  of  several  paths,
it  distinguishes  itself  from  the  others
because  it  is  the  right  path,
and  the  only  one  upon  which  you  will  never  get  lost.
( M. H. McKee )
當然,Integrity  這條  right path  似易實難,並不容易走,
但人格始終是自己的抉擇!
對整個人生來說,成功又是甚麼?
跑得夠快?比所有人都快?
努力以赴,用自己的步伐不斷地跑?不斷地戰勝昔日的自己?
用最有效率、最節省能量的方式去跑?
站在正確的跑道上,而且跑對了方向?
五叉路
重視行動和意志的人會問:
思思考有甚麼用?光說有甚麼用?
為甚麼不立即行動,立即起步跑?
Management  is  efficiency  in  climbing  the  ladder  of  success;
leadership  determines  whether  the  ladder  is  leaning  against
the  right  wall.
( Stephen Covey )
To  act  wisely  when  the  time  for  action  comes,
to  wait  patiently  when  it  is  time  for  repose,
put  man  in  accord  with  the  tides.
Ignorance  of  this  law  results  in  periods  of
unreasoning  enthusiasm  on  the  one  hand,
and  depression  on  the  other.
( Helena Petrovna Blavatsky )
Take  time  to  deliberate;
but  when  the  time  for  action  arrives,
stop  thinking  and  go  in.
( Andrew Jackson )
一旦我們明白行動和思考同樣重要,而且往往因應形勢而定,
一旦我們明白如果人生要有少許的成就,
「思考、意志和行動」根本就是三位一體的必要條件,
人生中贏的機會就大幅度增加,
千萬不要忘記《孫子兵法》的智慧。
人生,當然要贏在起跑線上!
對「  ego」把持大局的人來說,正確的起跑線不止一條
第一條起跑線:必須謹慎投胎,希望能夠含著金、銀匙出生。
第二條起跑線:要培育「拍馬屁」的功夫。
第三條起跑線:要學習如何「走後門」。
而最困難的就是第四條起跑線:
要學習調整上爬速度,以確保每一步都能夠坐得穩。
Pray  that  success  will  not  come  any  faster
than  you  are  able  to  endure  it.
( Elbert Hubbard )
很多不受「心靈  soul」管束、、未能含著金、銀匙出生,
但贏在第二、三條起跑線的「我  ego」,
往往會中途轉彎換線,令人類的生命千奇百怪、多采多姿。
信手沾來,這些多采多姿的換線有
1.  笑貧不笑人格低劣,
2.  為虎作倀勝過寂寂無聞,
3.  追求名、利、權的過程中可以泯沒良心,
4.  最緊要有權有勢,不介意遺臭萬年。
他們相信,轉彎換線,就是成功的下一半!
不少所謂勵志人士,其實都是在「拍馬屁」,
下面這一句話的關鍵就在於  as  though  兩個字:
Speak  to  all  people  as  though  they  are
the  wisest,  gentlest,  most  beautiful  beings  on  Earth;
for  what  they  believe,  they  become.
( Heather K. O’Hara )
鼓勵年青人練習「拍馬屁」的功夫,
不妨利用這句可善可惡,可以拋磚引玉,甚至無本生利的金句:
Encouragement  and  words  of  kindness  are  gifts  you  give
that  can  be  priceless  and  yet  cost  nothing.
心靈  soul把持大局的人來說,正確的起跑線亦不止一條,
而這幾條起跑線亦不是一般人喜歡的起跑線:
第一條起跑線:培育「思考能力」及「自學能力」;
第二條起跑線:培育「內省智能」,「認識自己」,「控制自己」,
甚至「創造自己」;
第三條起跑線:「熱誠compassion  and  honesty
第四條起跑線:「堅持人格」。
The  wise  win  before  the  fight,
while  the  ignorant  fight  to  win.
starting-point
參考: 《我 ego》(三)

《成功 success》

《成功 success》
[ 成功 success  ]
「成功」是我  ego的志願,
也是絕大部份人都渴望得到的東西,
所以「成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首先,「成功」必須得到所置身的社會的認同,
所以「成功」需要靠社會的需求和價值觀來定義。
不同的社會,「成功」的定義也許會有輕微的分別,
但在所有重視物質的社會,
互相關連的「名、利、權」,
就是所有渴望「成功」的人所追求的東西。
想得到「成功」,想飛黃騰達,想出人頭地,
自然需要和大眾一起追逐「名、利、權」。
  ego」當然是生活在「名利權世界」!
Those  who  are  after  success  are  bound  to 
use  other  people’s  measuring  sticks,
at  leas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chase.
追逐有限的東西,攀登「成功的階梯」,
自然需要和別人比較,需要和別人拼搏,
衍生出來的目的,當然是要要贏,「戰勝別人」。
一個人的「成功」往往需要別人的「失敗」來作為代價,
甚至無數熱血而愚昧的人的生命來作為代價: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己亥歲》(曹松)
失敗者若果屬於同一心態,
即使將比較降低一點,只和同輩比較,
例如同一中學畢業,家族中同一輩份,大學裡同一系……
都會造成一些心理壓力,
讓當事人產生種種沮喪、挫折、失敗、自卑的感覺,
只餘下勇氣和同病相憐的人互相傾訴。
成功當然不可能一蹴即就,
成功之前往往會經歷大大小小的失敗,
所以凡是追求「成功」的人,
或者被洗腦後認為人生必須追求「成功」的人,
難免被迫要將喜怒哀樂外判給社會,
及刻意扮演一個社會喜歡的自我形象!

Success  is  a  word  which  is  often  carelessly  defined.
Would  you  call  Ghengis  Khan  a  successful  ruler?
Would  you  call  a  tyrant  a  successful  person?

Would  you  call  a  wealthy  hypocrite  a  successful  man?
Yes,  of  course,  that’s  what  we  usually  do.
部份重視「成功」,又重視面子的商人,
往往喜歡和虛偽稱兄道弟,
把自己的「財迷心竅及勢利」包裝成「被迫向大哥叩頭」,
希望市民被迷惑,以為他們還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之上。
對他們來說,顧客就是上帝,在灰色地帶行騙成功就是本事,
請問道德的高地在甚麼地方?

「成功」是指名利雙收,名權雙收,利權雙收,
或者甚至名利權三收。
沽名釣譽,往往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
所以一般人認為虛名虛權,
如果不能夠帶來豐盛的物質報酬,不算是成功。
如果有人說「成名要趁早」,那麼他只有三種選擇:
選擇一條具備該方面才華,而且可以早成名的好命,
選擇誕生在一個有助個人成名的家庭,
以當時社會上對「成功」的定義來決定自己的方向;
當然,前二者也許並非屬於選擇。

自古以來,不少有「成就」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政治家,
在生時並不「成功」,甚至貧困潦倒,需要挨餓,
往往要到死後才得到應得的名氣。
其中部份是運氣欠佳,
部份是不肯放棄心靈及創作上的自由,
部份是堅守人格,不為五斗米折腰,
部份是堅持原則,不屑於迎合當時世俗的口味。
例如孔子雖然很有成就,但是孔子從來都不是一個成功的人。
如果這些有「成就」的人重視「成功」,
那麼他們就容易產生鬱鬱不得志的苦惱。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杜甫)
「名利權世界」追求的是「成功」,不是「成就」。
這個世界看重的亦只是你的「成功」,不是你的「成就」。
追逐「成功」雖然會帶來虛偽,但亦同時帶來自尊
──姑勿論一個人應該如何建立自尊──
「成就」值多少錢一斤?
所以年青人最正確的認知應該是:
1. 大部份人都是虛偽的,習慣接受罷。
2. 大部份人都是勢利的,習慣接受罷。
3. 一個追逐「成功」的世界並不在乎你的自尊,
    更加不在乎你如何建立你的自尊,
    只在乎你做出來的成績,並且拿來和別人比較。
4. 不要鄙視那些拍馬屁的人,那些口甜舌滑的人,
    因為這是達到成功的手段之一。
5. 在關鍵時刻反面不認人,面皮厚兼心黑,
    也是成功的的手段之一。
6. 語言偽術,當然是成功的的手段之一。
[成功的代價]
首先,追求「成功」,
往往是做大部份人羡慕或者重視的事情,
並不一定表示是在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更加不一定表示是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其次,追求「成功」,需要別人的認同和肯定,

所以追求「成功」的人,
往往是活在別人的掌聲和羡慕的目光之下,
期望能夠帶來豐盛的物質報酬,
所以難免需要犧牲一些個人的自由,
並且將喜怒哀樂及自我形象外判給社會!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當然是追求成功的代價。

Our  greatest  fear  should  not  be  of  failure,
but  of  succeeding  at  things  in  life
that  don’t  really  matter.
( Francis Chan )
Success  has  always  been  a  great  liar.
( Friedrich Nietzsche )
如果為了追求「成功」而選擇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就是把工作和 [興趣/娛樂] 分開,
於是工餘之後就需要向其他方面尋找娛樂,
於是就會傾向於找一份薪酬較高的工作,
用薪酬來補償忍受不快樂的時間,
而薪酬較高的工作往往又需要付出更多不快樂的時間。
結果成功的背後,犧牲了多少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時光,
犧牲了自己以往的夢想,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健康。

追求「成功」的人一旦意圖擠身上流社會,
1.  沾染上昂貴的消費和娛樂習慣,

一個惡性循環就會不斷地重覆,甚至螺旋式地上升。
2.  或者出賣良知,助紂為虐,為禍社會,
問題就更加嚴重,即使拼命消費亦揮不去內心的恥辱。
3. 禍福相倚伏,人往往是在成功之中,
不自覺地埋下了自大和驕傲的種子,導致往後的失敗。

4. 做自己不喜歡工作額外的代價,
除了會改變自己的性格之外,

工作上的壓力往往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影響到壽命,
並且會將不愉快的心情帶回家中,影響到家庭的氣氛。
物質豐厚,精神惡劣的人生,是豐盛人生嗎?
用人格來換取財富,值得嗎?
如果有確實的方程式可以用來計算的話,

可能會發現根本得不償失,一點也不化算!
To  succeed  in  the  world
it  is  not  enough  to  be  well-mannered,
you  must  also  learn  to  be  hypocritic
and  kiss  a  lot  of asses  on  your  way  up.

( Jason Ling )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而有如落井下石般增添的痛苦是,
在追求錯誤東西的道路上,竟然非常成功!
Failure’s  hard,
but  success  is  far  more  dangerous.
If  you’re  successful  at  the  wrong  thing,
the  mix  of  praise  and  money  and  opportunity
can  lock  you  in  forever.
( Po Bronson )
Wisdom-From-the-Dalai-Lama
其次,老子教導我們「禍福相倚伏」的智慧,
成功,往往替成功的人埋下了將來失敗的種子。
例如,對自己產生過度的信心,甚至開始自負,
忘記了需要對真理謙卑;
例如,一位偏才飄飄然地以為自己是通才,
甚麼困難都可以克服,對自己半熟悉的課題侃侃而談;

例如,個人英雄主義佔上風,開始輕視集體的智慧。
成功,有時的確可以視為包著厚厚糖衣的毒藥。
「此非反人情之常也, 蓋禍福常相倚伏,
    惟至人真見倚伏之機,故寧處憂而不肯處樂。」
《與焦弱侯書》(明。李贄)
最後,
為了追求「成功」,不少人甚至理直氣壯地選擇放棄人格,
最常見的藉口就是「所有這個圈子裡的人都是這樣做!」
中國傳統裡所說的「為大將者養敵於外」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將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整隊「軍人/警察」的利益,
為敵人留下一條生路,避免「狡兔死,走狗烹」,
避免「唇亡齒寒」,就是「養敵於外」背後的道理。

It’s  true  that  many  assholes  get  to  the  top,
but  you  don’t  have  to  be  one  to  succeed.
( Simon M. Kornblit )
如果社會的意識形態有所轉變,或者時來運到,
很多時「成就」也可以帶來「成功」。
一旦放棄了人格,人生就肯定沒有「成就」!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
名氣方面的「成功」,如果和毀譽有關的話,
無論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後,都有可能改變。
每個年代對「成功」的定義都有不同,
尤其是歷史人物的功過,
在批判的準則及社會意識形態改變之下,
早已確立的崇高地位隨時都可能動搖,
因為成敗和對錯本來就不一定是相同的概念。
Keep  in  mind  that
neither  success  nor  failure  is  ever  final.

( Roger Babson )
單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看,
如果一個人前半生飛黃騰達,功成名就,
但後半生一敗塗地,或者晚節不保,甚至烏江自刎,
怎可能說是「成功」?
如果我們同意「先成後大敗」不算是「成功」的話,

也許「成功」不外四條方程式:
聰明/偏才  十  懂得投胎  十  運氣  →  成功
聰明  十  壓抑心靈  十  努力  十  運氣  →  成功
聰明  十  出賣心靈  十  努力  十  運氣  →  成功
偏才  十  適宜環境  十  努力  十  運氣  →  成功
註:
1. 聰明,是指具備較常人高的智力,
或者人際關係方面的智力。
偏才,是指具備較某一範疇的才華。
2. 壓抑心靈,是指做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
3. 出賣心靈,輕者則為努力擦鞋、拍馬屁,
重者則為無恥、助紂為虐、為虎作倀,
或者「一將功成萬骨枯」,犧牲別人,成全自己。
4. 運氣,是指「天時,地利,人和」。
with  the  right  people,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最後,我們也許應該問的兩個問題是:
1.  為甚麼我們需要追求「成功」?
2.  一個人的自尊心應該如何建立?
當我們明白「成功」所牽涉到所有有關的事項後,
就會明白下面這句說話在根源上的錯誤:
A  word  of  encouragement  during  a  failure
is  worth  more  than  an  hour  of  praise
after  success.
道德,當然是所有行動的首要考慮!
如果上面這句說話是在希特勒失敗之後對他說,
我們到底是在「行善/佈施」[鼓勵失敗者],
還是在鼓勵作惡?

《心靈》(二)

[心靈的呼喚]
回首前塵,也許我們會問一問自己:
我們的人生會有遺憾嗎?
生存就是為了營營役役的工作和吃喝玩樂嗎?
難道生命追求的只是肉體的享受嗎?
甚麼叫做率性而為?
甚麼事情令我感動?
甚麼叫做未曾真正的活過?
為甚麼我們不去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們還有機會重新再作選擇,重新開始嗎?
有多少人會明白,回歸心靈,降低物欲,
就能夠將謀生、工作和娛樂三者合而為一?

We  say  about  people  with  passion  that
they  “lose  themselves”  in  their  work.
Which  really  means,  in  another  sense,
that  they  find  themselves  in  their  work.
( Marvin Bell, 2002 )
When  you  do  things  from  your  soul,
you  feel  a  river  moving  in  you,  a  joy.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My  soul  is  from  elsewhere,
I’m  sure  of  that,
and  I  intend  to  end  up  there.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為何回歸心靈如此重要?
因為心靈蘊藏著我們前生未完成的「學習/使命」、
太遲才懂得回歸心靈就會浪費了這一生人的生命。
What  you  seek  is  seeking  you.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You  wander  from  room  to  room
Hunting  for  the  diamond  necklace
That  is  already  around  your  neck!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And  you ?  When  will  you  begin
that  long  journey  into  yourself ?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當你對「  ego覺得不耐煩,
我  ego所選擇的工作和人生道路覺得討厭,甚至憎恨,
你會願意釋放那封閉了的「心靈  soul」,
讓「心靈」重新滋潤,讓「心靈」做領航者,並主持人生大局嗎?
如果不願意放棄舊有的思想和生命,怎可能有新的生命?
如果不願意放棄為別人而活的生命,怎可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
As  soon  as  a  man  learns  to
feed  his  soul  instead  of  his  ego,
he  will  be  truly  successful.
( Mobeen Hakeem )
We  must  be  willing  to  let  go  of  the  life
we  planned  so  as  to  have  the  life  that  is
waiting  for  us.

( Joseph Campbell )
如果能夠重新開始,我們會找到自己嗎?
我們會否願意停下腳步,靜下來,
把耳朵貼近自己的心靈,嘗試聆聽「心靈的呼喚」嗎?
我們會活得生機勃勃嗎?
Once  in  a  while,
slow  down  from  your  fast  pace  of  living
and  try  to  embrace  solitude.
In  you  solitude,
listen  to  the  whispers  of  your  soul,  for
compassion  always  comes  from  the  soul,
from  holiness  in  the  heart.
Return  to  your  soul,  polish  it  daily,
let  it  direct  your  life  so  that
you  can  choose  the  right  path  and
do  your  work  with  your  whole  heart.
That  is  what  life  is  meant  to  be.
( Jason Ling )

心靈的呼喚  whispers  of  the  soul
又稱為來自生命深處的呼喚,和一個人屢世的修行有關。
「聆聽心靈的呼喚」,英語又稱為  listen  to  your  heart
來自一個光復了心靈的人對「抽象/實際/神聖」概念的嚮往,
但由於要同時照顧小我和大我,
神話學大師
Joseph Campbell 用了另一個詞彙 ──
follow  your  bliss ──來描述「聆聽心靈的呼喚」:
Follow your bliss.
If  you  do  follow  your  bliss
you  put  yourself  on  a  kind  of  track
that  has  been  there  all  the  while,
waiting  for  you,  and

the  life  that  you  ought  to  be  living
is  the  one  you  are  living.
When  you  can  see  that,
you  begin  to  meet  people

who  are  in  the  field  of  your  bliss,
and  they  open  the  doors  to  you.
I  say,  follow  your  bliss  and  don’t  be  afraid,
and  doors  will  open  where
you  didn’t  know  they  were  going  to  be.
( Joseph Campbell )
Follow  your  bliss
and  the  universe  will  open  doors  for  you
where  there  were  only  walls.
( Joseph Campbell )
人必須先有「啟蒙/覺醒enlightenment / awakening
才會懂得放棄那原先牢不可破的奴隸心態。
問題是對一般人來說,覺醒需要超乎一般人的智慧,
而一般人剛巧就是欠缺了這種智慧,
除此之外,他們又欠缺了內省和自我批判的勇氣,
如果社會上沒有優秀的生命教育來引導青少年,
在他們成年之後要幫助他們覺醒,未免有點強人所難,
所以對一般人來說,覺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我們走到人生的轉捩點,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時候,
我們會聆聽心靈的呼喚嗎?會相信心靈的呼喚、啟示和指導嗎?
當「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的時候,
我們是否知道心靈就是迷霧中的燈塔?
是否知道心靈就是永恆的家,回歸心靈才會有回家的感覺?
很多時「聆聽心靈的呼喚」會產生「啟蒙/覺醒」

及隨之而來的第六感,包括「直覺intuition

靈感inspiration 創造creativity
I  believe  in  intuition  and  inspiration.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For  knowledge  is  limited,
whereas  imagination  embraces  the  entire  world,
stimulating  progress,  giving  birth  to  evolution.
It  is,  strictly  speaking,
real  facto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 Albert Einstein )
At  times  I  feel  certain  I  am  right,
while 
not  knowing  the  reason.

( Albert Einstein )
對於相信有輪迴的人來說,由於人類有前生帶來的智慧,
所以人類的我  ego和他的心靈  soul會有不同的想法。
所謂「內心」,一向是一個曖昧的詞彙,
因為「內心」可以是指「  ego」,也可以是指心靈  soul」。
既愛面子,又堅持自己喜歡真誠的人,
何嘗不會「聆聽內心虛偽的呼喚」?
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及精於度橋的人,
一定能夠在生活上「發圍」,但他們怎會懂得需要在生命上「發圍」?

希特勒和很多從事製造刁鑽殺人武器的人,
何嘗不會「聆聽內心名、利、權慾望,甚至邪惡的呼喚」?
當我們說「內心」的時候,當然應該是指心靈  soul
前生越有智慧的人,他們「心靈」裡蘊藏累世的智慧,就越豐厚。
這就是為何有人說,如果我們希望找到生命的意義,
就要回歸心靈,聆聽內心的呼喚!
To  make  the  right  choices  in  life,
you  have  to  get  in  touch  with  your  soul.
To  do  this,  you  need  to  experience  solitude,
which  most  people  are  afraid  of,
because  in  the  silence  you  hear  the  truth
and  know  the  solutions.
( Deepak Chopra )
Learn  to  get  in  touch  with  the  silence
within  yourself,  and  know  that  everything

in  life  has  purpose.  There  are  no  mistakes,
no  coincidences,  all  events  are  blessings
given  to  us  to  learn  from.
( Elisabeth Kubler-Ross )
Intuition  is  the  intelligence  of  the  heart
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soul.  It  knows
instantly  and  constantly  what  can  take
decades  of  experience  for  the  mind  to
logically  sort  out  and  understand.
Trust  it,  and  the  reason  will  follow  in  time.
( Doe Zantamata )
We  are  not  human  beings  having
a  spiritual  experience.

We  are  spiritual  beings  having
a  human  experience.

( Teilhard de Chardin )
聆聽「內心的呼喚」,
是前生有相當程度智慧的人才有機會聽到的。
至於累世都不喜歡修行,「心靈」力量弱的人,
即使很專注地傾聽,
亦未必會聽到任何來自內心深處,「心靈」呼喚的聲音。
他們也許只聽到「  ego 的呼喚:「錢、錢、錢錢錢」!
甚至唱黨歌時也會唱「錢進,錢進,錢進進」!

換言之,
The  heart  is  always  clear  about
what  it  knows  and  what  it  doesn’t  know.
The  heart  understands  humil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ego  is  proud.
The  ego  pretends  to  know  what  it  doesn’t  know.
When  a  person  says  he  wants  to  follow  his  heart
he  must  first  make  sure  that  he  is  talking  about
a  heart  which  is  not  contaminated  by  his  ego.
That  is  to  say,  a  pure  heart.

One  can  follow  his  heart  and  intuition 
only  after  he  has  found  his  pure  heart!
( Jason Ling )

Gregorian I’ll  Find  My  Way  Ho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gU3ojwlCM
有一點一定要弄清楚:人類的「潛意識」之中,
既有來自「  ego」,來自進化殘存的  animal   instinct
亦有來自心靈、來自前生修來的「阿賴耶識」,
蘊藏著屢世努力修來的直覺、洞見、智慧、靈感、良知、使命。

所謂  follow  your  bliss  當然是指來自心靈的「阿賴耶識」,
繼續執行前生未完成的使命,
所以絕對不等同  follow  your  animal  instinct
Since  conscience  resides  in  your  soul,
if  you  are  not  sure  that  you  have  a  soul,
and  you  never  listen  to  its  whispers,
then  don’t  follow  your  instinct  because  you
can  only  have  animal  instinct,  ego  instinct,
group  instinct,  although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representing  your  unique  individuality.

( Jason Ling )

廣東人喜歡「威」,喜歡講「威」!但威有很多種。
有「身體  body」的威,有「  ego」的威,
也有「心靈  soul」的威!
只有已經回歸心靈,行走在追求智慧道路上的人,
明白每晚睡時都清楚自己該天對得住自己的心靈,
就是威!
The  wise  unearths  his  soul,
strives  to  become  a  better  person,  and
is  able  to  go  to  bed  each  night  with
integrity  intact  and  his  soul  at  peace.
個人的人生旅程,到底是走一條「成功之旅」,

還是堅持走一條「心靈之旅」,你能夠早作抉擇嗎?
《心靈》(二)

《我 ego》(三)

[誰主持人生大局?]
一般擁有心靈而心靈力量又未夠強的人,
傾向於讓 ego 主持人生大局,懶理心靈的存在和需要。
而當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時候,
一切「個人欲望」自然興高采烈,因為有了出頭的日子,
只要左鄰右舍、新舊朋友都擁有大致上相同的欲望,
  ego就覺得自己很正常,安全感悠然而生。
由於低程度進化的人類需要在群眾之中才找到安全感,
在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我  ego」自然會融入群眾之中,
於是重視物質擁有的「消費主義」,
以「名氣、輩份、權力、財富」來劃分階級的意識,
鼓勵「與同輩比較」,和以人數來決定事情對錯的處事方法,
這四大護法,就飛黃騰達,進入了光輝的歲月,
一旦能夠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
我  ego就保障了自己的面子、階級、感受。
誰會再去深思自由是甚麼?
拼命去做一份自己不太喜歡的高薪工作,然後到放假時,

自由自在地去消費,身心都投入吃喝玩樂之中,不就是自由嗎?
埋沒了心靈之後,
我  ego身體  body的選擇,
當然是隨波逐流地去消費、去購物,投入吃喝玩樂,
甚至到外地旅遊,一併做這三件人生大事。
這種行為,香港人稱之為充電」,
充完電之後,自然明白到「錢」的價值,
於是再回去做那些自己開始覺得討厭的工作。
當一個人的欲望越強的時候,就想擁有得越多,
想擁有得越多,就不能夠考慮低薪的工作,
於是能力低而良知尚存的人,在工作方面的選擇就越來越少;
一個 [工作 → 消費、吃喝玩樂 → 工作] 的惡性循環
就無可避免地、周而復始地、忠貞地、日復一日地進行。
至於能力低而又願意泯沒良知的人,
往往選擇為非作歹或者為虎作倀。
There  are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people  out  there
leading  lives  of  quiet,  screaming  desperation,
who  work  long,  hard  hours  at  jobs  they  hate,
to  enable  them  to  buy  things  they  don’t  need
to  impress  people  they  don’t  like.
( Nigel Marsh )
我們不會再去反思:
需要need 和「想要want 是同一樣的概念嗎?
為甚麼我們需要擁有這麼多東西?

為甚麼我們需要這麼多東西才可以滿足?
為甚麼我們認為很多物質都可以「用完即棄」?
甚至人也可以「用完即棄」?

甚麼只不過是我們由於受到廣告和朋輩的影響,
被動地想擁有的東西?
其中又有多少東西屬於消費個人的虛榮心?
甚麼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所以有人說大多數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
自欺、欺人、被人欺
To  want  is  to  have  a  weakness.
( Margaret Atwood, The Handmaid’s Tale )
可否反思一下,我們是否可以放棄和同輩比較,
降低個人物資要求,簡化人際關係,減少不必要的交際,
過一些簡樸的生活,
來換取較多心靈上、創作上、精神上的自由?
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必須問一問自己,
我們到底是想要更多的自由還是想要更多的物質?
除此之外,「  ego」還傾向於將別人視為物件,
以別人的利用價值來判斷人際關係的深淺程度,
甚至連妻妾及子女也視為物件,視為自己的擁有物。
所以讓「  ego完全主宰人生大局的人,
他心目中的「愛」或多或少都蘊藏著「佔有」!
《成功 success》
不少既堅持「  ego主持人生大局,
但又認為自己擁抱「心靈  soul」的人,
同樣會思考和講人生的意義,
但他們的思考必然充滿著矛盾和曖昧。
For  example,  if  caring  for  your  children  gives
meaning  to  your  life,  what  happens  to  that
meaning  when  they  don’t  need  you  and  perhaps
don’t  even  listen  to  you  anymore? If  helping
others  gives  meaning  to  your  life,  you  depend
on  others  being  worse  off  than  yourself  so  that
your  life  can  continue  to  be  meaningful  and
you  can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If  the  desire
to  excel,  win,  or  succeed  at  this  or  that  activity
provides  you  with  meaning,  what  if  you  never
win  or  your  winning  streak  comes  to  an  end
one  day,  as  it  will? You  would  then  have  to
look  to  your  imagination  or  memories…
“Making  it”  in  whatever  field  is  only
meaningful  as  long  as  there  are  thousands
or  millions  of  others  who  don’t  make  it,
so  you  need  other  human  beings  to  “fail”
so  that  your  life  can  have  meaning.
( Eckhart Tolle, A new earth awakening to your life’s purpose,
p.263-264 )

用佛教的詞彙來形容,
那些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還有一個弱點,
就是「我執」較重,所以喜歡「贏」,
但「贏」的動機並非追求真理,
而是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從而產生優越感,
所以非常討厭被擊敗,非常害怕被別人看低,
所以傾向於不斷尋找假想敵,渴望證明自己對,別人錯!
Feeling  superior  becomes  the  top  priority.

但無敵最是寂寞只是屬於少數人,
大部份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其實徘徊在自豪和自卑之間,
視乎比試的內容,運氣和他們對手的能力高低而定!
自豪和自卑所產生的亢奮和沮喪,
這種高低波動的心理壓力,往往需要當事人付出沉重的代價。

The  desire  to  seem  clever
often  keeps  us  from  being  so.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之中,一旦環境變壞,
或者一旦好大喜功,最嚴重的甚至會「出賣心靈」,

英語稱為  sell  one’s  soul  ( to  the  devil )
例如欺騙 [作弊、說謊]、偷竊、雙重標準、以名或權謀私、
以本傷人、強盜 [帝國主義]、濫發鈔票、發起戰爭…等等。
至於願意泯沒良知的人,和能力高低無必然的關係,
他們往往為了「名、利、權」,做識時務的俊傑,
做擇木而棲的良禽,甚至選擇為非作歹或者為虎作倀。

「想汝為倀日,高攀害民時,今日慈母念,當日汝早知。」
慈母有海陸空之分
在海裡的稱為水母容妖,最著名的是葡萄牙戰艦;
在河裡的稱為軍妖,最著名的是奈何橋上的河軍妖;
在山上的稱為黑山老妖,它憑著一柄淬上了蜈蚣毒的黑劍,
令很多學童聞風喪膽而選擇先行跳樓自殺;
在空中的稱為雲中厲妖,和地上的厲鬼合作為禍人間;
在山下平地的才稱為慈母,主持人名叫涼震嬰,
大護法是一隻專選黃昏時過街的老鼠,名叫狼尾薰,
這位刻毒、涼薄的涼震嬰,扮演慈母時竟然撕子山下,
結果國際聞名,替自己節省了許多廣告費。

據說,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之中的優秀者,
在說謊、行騙或者甚至殺人之前,
會先聽優美的古典音樂,控制情緒以便冷靜度橋,
行動之時充滿愉悅的心情,看著獵物墮入陷阱,
行動成功之後充滿笑聲,感到幸福和滿足,
並且懂得對父母、同黨及命運感恩!
這種由正面的情緒產生的正能量,
能夠增進身體內全面的細胞活性,達到身心健康。
至於度橋能力較低,沒有參與為非作歹的旁觀者,
可以選擇愛自己,對自己寬容、體諒、充滿善意,
無條件地接受生活的所有色彩、形式和起伏,
對萬事萬物不起分別心,對善惡不妄加判斷,
信奉「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座右銘。
這種由培養正面情緒而產生的良好習慣,
同樣可以改變命運,令人感到幸福和滿足。
當一位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組織了家庭之後,
所有家庭中的成員就成為了他的擁有物,
任何家庭中成員的逝世,只會被視為一種損失,
就好像他的物質損失一樣。

一位讓「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在通徹達悟之後,一定明白人在濁世之中,
至少必須具備三種思維:
1.  防衛的心理。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為了避免被小人及野獸傷害,必須學習閱人之術,
及運用有效的方法將人分類。《智慧是甚麼?》(十五) 
2.  拒絕和心術不正者同流合污。
3.  防止浪費生命,因為生命是有限額的。
人以類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儘量避免和人格或者思考能力屬於低層次的人來往,
可以免浪費寶貴的光陰。
如果不能夠痛下決心刪除這類朋友的話,
有時不妨穿上非常普通,或者乾淨但殘舊的衣服,

令那些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在自己面前現形,
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人際關係。
每當有摯愛親朋逝世,
雖然明白死亡,甚至無常都是非常自然的事,
但他的心靈也會有部份同時逝去,
只遺留下兩人以往相處時的記憶。

ego

《教書、教育》(十二)

[Biversity]
大學,英語是 university有時也會用 college 這個字。
筆者傾向於用 university 表示大學,用 college 來表示書院。
不論 university 這個字是否和「宇宙」universe 這個字同一來源,
表示概括和追求「宇宙裡所有的知識」,
還是和「單一」uni 這個 prefix 有關,
表達「一統天下知識、唯我獨尊」的意念,
現代大學和現代書院,已經不容易將它們揉合在一起!
一所現代大學所肩負的使命,
本來就和一所現代書院肩負的使命不盡相同──大異小同。
不同的理念、不同價值觀念、不同使命的兩個人,
為甚麼一定要結婚?
這會是一種怎麼樣的婚姻?
意圖將大學變成書院,肩負書院的使命,
抑或將書院變成大學的一部份,腐蝕「知識分子」的心靈,
都是一種痛苦的關係。
在知識急速膨脹的年代,即使大學變為五年,
亦沒法將大學「書院化」,肩負書院的使命。
因為並非所有大學生都喜歡或者都有能力做「知識分子」,
我們最多只能夠引導所有大學生都尊敬真正的「知識分子」。
筆者認為所謂大學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是未經過痛苦婚姻挫折的人想像出來的。
一個短視和急功近利的男性,
和一個注重人文思考、社會關懷、世道人心的女性結合,
根本不可能產生一段美滿的婚姻!
如果最初這位女士是因為經濟問題才和這位男士婚姻的話,
最初的決定根本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別忘記,中國傳統大部份的「知識分子」一向都是安貧樂道。
筆者絕對不會發夢或意圖「把大學書院化」,
然後告訴自己是在「愚公移山」!
愚公可以做,蠢佬不可以做;
「知識分子」只可以是愚公,怎可以做蠢佬!
自認知識分子而又意圖做蠢佬的人遇到困難時,
應向志願機構求助,尋找心理輔導,
不要在大學裡做出示威這樣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
筆者提出的理念是「大學和書院在不同屋簷下發展親密關係」,
用英語說,是  The  Idea  of  a  Biversity
大學和書院各自為政,追求各自的理想;
建築物在彼此的附近是可行的方法。
大學和書院的關係是  LAT  ( living  apart  together )。
陰陽的調和,不一定要靠婚姻!
人類中的精英可以分為三大類:
1. 某方面智力特別高的「偏才精英」。
2. 基本智力高及平均的「通才精英」,即是「知識份子」。
3. 智力平庸但人格高尚的「人格精英」。
分辨、選擇、鼓勵及培育「偏才的精英」,
當然是「教書界」的職責;
分辨、選擇、鼓勵及培育「通才的精英」和「人格的精英」,
則是「教育界」的職責。
Education  at  its  minimum  standard  is  concerned  with
the  avoidance  of  ignorance,  foolishness  and  evil
among  students.
Education  at  its  intermediate  standard  is  concerned
with  cultivating/nurturing  of  careful  thinking  skills
and  integrity  among  students.
Education  at  its  maximum  standard  is  concerned  with
cultivating/nurturing  of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among  students.
站在「教育」的角度來看,
我們對書院培育出來的學生的最低要求,
就是期望他們出來社會之後,能夠做一個正直的人。
換言之,就是期望他們成為「人格精英」。

如果能夠培育出真正的「知識分子」──
那些有能力清楚地道出人類的愚昧、無知、悲哀,
並且以此為責任和使命的人──
成為「通才精英」,當然是書院更大的「成就」。
站在「教書」的角度來看,
我們對大學培育出來的學生的最低要求,
就是至少要具備自知之明的「真和誠」,
對自己不懂得的東西不會扮懂得:
1.  某一方面的「專業人才」不會扮演另一方面的「專業人才」,
2.  擁有幾方面專業的人才不會扮演「知識分子」。
這兩點都和道德有關,簡言之,
「教育」和「教書」對學生都有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我們當然不能夠期望「偏才精英」亦是「人格精英」。

現代社會,既需要「專業人才」,也需要「知識分子」,
香港社會的淪陷,就是自以為只需要「專業人才」,
而不少「專業人才」又自以為是「知識分子」。
不少「專業人才」甚至是「人格渣滓」!

香港社會的淪陷,就是「專業人才」以為自己可以勝任  manager
甚至有能力成為社會上的  leader
值得舉一例來說明大學和書院的分別:
大學和書院裡都會有心理學課程。
大學裡的心理學課程,
可能訓練出一個處心積慮替老闆欺騙顧客的心理學家,
書院裡的心理學課程,
目的是培養能夠令社會和諧,人類生活更美好的心理學家。
如果香港還有書院的話,
社會人士可以決定,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
需要從大學裡選修多少學分,又需要從書院裡選修多少學分,
才能夠拿到一張畢業證書。
如此一來,社會上的教育問題就可以簡化成兩個課題:
1.  在同一個年青人身上,教育和教書最低限度應該如何分配?
2.  如何挑選及培養「知識分子」?
大學的校長,當然不需要懂得中文和中國文化;
但書院的校長,就必須懂得中文和中國文化!
Alain de Botton 這個 2013 年南韓演說中,
他用了 education 這個字,
筆者當然會用 schooling 這個字來代替,
Alain de Botton 的確看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教書、教育》(十一)

[大學和書院]
有時筆者會這樣想,如果某一所大學裡只有一種專業訓練,
就是吸引和培育「知識分子」,
提升大學生對人類苦難的體會和敏感度,
提升大學生對社會公義的關切和堅持,
除了和人文關懷有關的課程之外,不再開辦其他專業課程,
這樣處理是否會比較接近夢想?
也許這樣的大學不應該再稱為「大學」,
應該回歸傳統,稱為「書院」。
例如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
又或者,如果當年新亞書院拒絕併入中文大學,
是否更能接近創辦者的理想?
「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
    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
    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
當然首先必須解決「知識分子」的定義:
1. 知識份子如何定義,條件是甚麼?門檻有多高?
2. 根據這個定義,有多少人有資格做知識份子?
有了「知識分子」的定義之後,聘請書院的教授就迎刃而解。
換句話說,既然大學和書院都是政府撥款資助,
可否讓大學負責培養「專業人才」,扮演職業訓練所的角色,
而讓書院負責培養「知識分子」,
扮演中華文化或甚至世界文明發展所的角色,
並且兼顧培育人文關懷的心胸?
可否要求政府內中層以上所有做決策的人士,
不論是否有大學學位,還需要再讀一個書院所頒發的學位,
譬如說 MHD  ( Master  of  Humane  Decision ) ,
就好像現時許多人拿了一個大學學位之後,再讀一個 MBA 一樣?
既然我們認為「專業訓練不是教育」,
為甚麼在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系統內,
一定要「教育機構」和「教書機構」結婚?
是否會有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
為甚麼要把高等教育變得這麼複雜?
產生這麼多結構性的內部矛盾和政治鬥爭?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值得想一想的,
就是現代的大學研究經費龐大,難以私立,
而且往往被迫參與全球排名的遊戲,
反而書院經費需求最少,私立也不成問題,
問題就在於現代的所謂「知識份子」是否肯接受較低的薪酬,
是否依然願意「千斤擔子兩肩挑」?
假若上一代「知識份子」的風骨不再存在,
這一代「知識份子」為了美好的生活,曾經滄海難為水,
那麼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最初刻苦辦學的精神,
已然化作一縷青煙,只能夠靠文字記載成為了歷史陳跡。
事實上,新亞書院於一九六三年加入中文大學之後,
是否只餘下名稱和軀殼,新亞精神和理想已經宣告死亡。
華人社會,當然需要書院的存在,
因為中華文化還有很多扎根的事情需要去做,
而且文化的進步和壯大,
需要不斷地去蕪存菁,汲取兼融合外來文化的精華。
元代和清代異族入主中國,
在文化的大熔爐中最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員,
足以見證優秀文化的力量和凝聚力。
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中華文化的新陳代謝更加刻不容緩。
從新檢視和批判傳統的豐盛文化,就是「為往聖繼絕學」,
不斷地汲取兼融合外來文化的精華,才能夠「為萬世開太平」。
一所現代的書院,唯一可能的缺憾,
就是不重視近二百年來西方文明精華中的「科學精神」。
「科學知識」和「科技」可以留給大學,
但現代書院絕對不能夠忽視「科學精神」的培育,
否則中華文化難以壯大。
如果香港有現代書院存在的話,也許不做決策的人士,
亦想拿一個  MHD 學位。
而任何有這種學位的專業人士,
可能更吃香、需求更大、收入更佳也說不定!
於是書院裡教授們的薪酬也許沒有這麼悲觀。
香港教育機構不妨派出考察團前往美國威廉斯學院
Williams College,研究一下這所美國頂尖的文科大學,
究竟是如何操作。
How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was  Killed,
in  Five  Easy  Steps

How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was Killed, in Five Easy Steps


在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千禧世代,
通才和最優秀的百分之二十的偏才,一定不會被淘汰,
但其他人呢?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進化法則會出現嗎?
他們將會面對如何殘酷的現實?
集團的 CEO 會否認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平庸的手下」?
學校的校長和老師會否認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遲開竅的學生」?

Over  the  years  the  university  has  become  a
job  training  center  rather  than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In  the  coming  decade,  outsourcing
to  AI  computers  and  robots  will  be  inevitable.

As  a  result,  this  may  encourage  CEOs,  school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to  treat robots  as  God
and  foolish  or  slow-learning  students  as 
trash.
( Jason Ling )

《教書、教育》(十)

【知識分子和醫生】
「教書」和「教育」分道揚鑣,
產生了不少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例如
1.  甚麼是「知識分子」?如何定義?
2.  如果沒有可能、亦沒有需要全民皆「知識分子」,
     一個社會需要多少「知識分子」?
     能夠培養出多少比率的「知識分子」?
3.  如果「知識分子」對社會這麼重要又不容易大量生產,
     以免出現「空談、離地、沽名釣譽、推卸責任」,
     甚至埋沒良知,為虎作倀、為禍社會的「偽知識分子」,
     那麼大學生產「知識分子」時應如何「把關」[質素檢定]?
4.  社會是否也需要培育市民對「知識分子」這個行業的尊敬?
5. 「知識分子」之中也會有敗類,也會有人變質,應該如何制裁?
這幾條問題,如果將「知識分子」換作「醫生」來表達,
也許會比較容易理解:
1 .  甚麼是「醫生」?如何定義?
2 .  如果沒有可能、亦沒有需要全民皆醫,
      一個社會需要多少「醫生」?
      能夠培養出多少比率的「醫生」?
3.   如果「醫生」對社會這麼重要又不容易大量生產,
      以免出現可能為禍社會的「赤腳醫生」,
      那麼大學生產「醫生」時應如何「把關」(質素檢定)?
4.   社會是否也需要培育市民對「醫生」這個行業的尊敬?
5.  「醫生」中也有敗類,也會有人變質,應該如何制裁?
北宋邵雍《漁樵問對》一文中,曾經指出這個毛病:
樵者問漁者曰:
「人所謂才者,有利焉,有害焉者,何也?」
漁者曰:
「才一也,利害二也。有才之正也者,有才之不正者。
    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自身者也;
    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
曰:「不正,則安得謂之才?」
曰:「人所不能而能之,安得不謂之才?
聖人所以惜乎才之難者,謂其能成天下之事而歸之正者寡也。
若不能歸之以正,才則才也,難乎語其仁也。
譬猶藥之療疾也,毒藥亦有時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
疾愈則速已,不已則殺人矣。
平藥則常日用之可也,重疾非所以能治也。
能驅重疾而無害人之毒者,古今人所謂良藥也。」
《易》曰: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如是,則小人亦有時而用之。時平治定,用之則否。
《詩》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小人之才乎?」
樵者謂漁者曰:
「國家之興亡,與夫才之正邪,則固得聞命矣。
    然則何不擇其人而用之?」
漁者曰:
「擇臣者,君也;擇君者,臣也。賢愚各從其類而為。
    奈何有堯舜之君,必有堯舜之臣;
    有桀紂之君,而必有桀紂之臣。
    堯舜之臣,生於桀紂之世,猶桀紂之臣,生於堯舜之世,
    必非其所用也。
    雖欲為禍為福,其能行乎?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
    其若影響,豈待驅率而然耶?
    上好義,則下必好義,而不義者遠矣;
    上好利,下必好利,而不利者遠矣。
    好利者眾,則天下日削矣;好義者眾,則天下日盛矣。
    日盛則昌,日削則亡。
    盛之與削,昌之與亡,豈其遠乎?在上之所好耳。
    夫治世何嘗無小人,亂世何嘗無君子,
    不用則善惡何由而行也。」
自古以來,「知識分子」一向罕有,萬中無一。
如果不努力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我們培育出來的所謂「知識分子」可能只是次貨!
【培養知識分子主義】
有一些在大學裡從事教育的人,
及一些未經深思熟慮、充滿理想和熱忱的學生,
比我們這些在中學裡從事教育的人更加喜歡發夢。
他們奉行一種所謂「培養知識分子主義」。
他們也許應該問一問自己:
大學是唯一培養「知識分子」的地方嗎?
培養「知識分子」是大學的責任嗎?
是否應該要求大部份大學教授都是「知識分子」?
培養「知識分子」是大學的唯一責任嗎?
是否應該要求所有大學畢業生都是「知識分子」?
如果是的話,如何執行?
如果不是的話,如果不能夠的話,
應該要求多少比率的大學教授是「知識分子」?
應該要求多少比率的大學畢業生是「知識分子」?
品質控制如何監管?誰來監管?
我們是否應該再深入探討:
單純傳遞知識的人是否「知識分子」?
利用知識去壓榨市民的人又是否「知識分子」?
我們是否應該再深入探討:
大學「應該」是甚麼?
大學是否「知識分子」可以混吉戀棧的地方?
為甚麼「知識分子」需要依附著大學?
如果「知識分子」認為自己需要或應該有好一點的生活,
那麼,需要抉擇的時候,他們可以放棄些甚麼?
我們應否有一所只培育「知識分子」的「書院」?
我們是否應該再深入探討:
讀科學而從未涉獵過科學歷史和哲學的人,
對科學的認識有多深入?
讀歷史而死背歷史知識,不懂得思考,
不懂得科學中的「假說/猜想」是甚麼的人,
算是懂得歷史嗎?
「知識分子」可以不懂得科學嗎?
「知識分子」可以死讀歷史嗎?
「知識分子」應該是「和理非非」嗎?
「知識分子」應該習兵法嗎?

兵法,儒者不可不習,
    此雖毒天下之事,而實仁天下之事;
    儒者不習,而顧使強武之人習之,得以肆行其不義,
    此天下之所以常亂而不治也。 (清。陸世儀)
從公眾圖書館裡頗多教育、哲學、文化的書籍出現
插角及用原子筆劃花的情況來看,
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
有大比率會成為「知識分子」。
從八十年代筆者在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的經驗來看,
更加沒有理由相信從事「教學工作」的人,
有大比率會成為「知識分子」,選擇從事「教育工作」。
要想將幻想變成夢想,再將夢想變成理想,
不能單靠發夢、不能單靠口號。
培養知識分子是應有的理想,
但「培養知識分子主義」根本就是發夢,根本就是口號!
參考:《如何定義知識份子》 

《我 ego》(二)

[受困於他人的思想]
理論上,人的思想應該是他最自由的地方,
然而由於被成長環境潛移默化化,大部份人會有意無意之間,
主動或被動地將自己的思想束縛、規範、封鎖起來,
接受頗多從來沒有反思過就相信的價值觀。
所以有些問題,是我們從來想也不敢想的;
有些價值觀,是我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就接受的。
根據 Ayn Rand這些思想上的束縛和規範,
包括未經過思考的偏見  unexamined  prejudices,
沒有道理的歧視  unjustified  intolerances,
內在的矛盾  implicit  contradictions,
潛意識裡的恐懼和疑慮  hidden  fears  and  doubts
……等等,
大幅度地降低了我們心靈的自由度,
並且令我們用相對狹隘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ego」強烈害怕被人討厭,被人孤立,
所以往往發展出察言觀色的本能,不敢立即拒絕別人,
又傾向於接受大部份人或者所屬團體的觀點和價值觀,
但「  ego」只愛自己,重視自己的利益,
所以當個人的利益和團體的利益有矛盾時,
就會產生嚴重的精神壓力,足以改變個人的性格,
在惡性循環中的「  ego」有時甚至連親近的人都不相信,
有權力時則唯我獨尊,帶領所屬團體冷酷地壓榨他人。
雖然說「適者生存」是某一生物種類 species 的進化法則,
但奉行赤裸裸資本主義的社會,傾向於鼓勵
1.  自私自利,鼓勵個人主義,斤斤計較個人的勝負和輸贏;
2.  爾虞我詐,遮掩自己的缺點,隱藏自己的實力;
3.  推卸責任,找代罪羔羊;
4.  讓虛偽衍生出雙重標準  double  standards

包裝過的資本主義社會,就會鼓勵大大小小的團體
5.  為了爭奪團體的利益而產生的團隊精神;
6.  追逐個人和團體的「名、利、權」;
7.  擁抱「敵我分明」的思維;
8.  進行侵略吞併的戰爭。
社會上的人際關係就是如此地被制度扭曲了。

不要忘記,社會制度在極大程度上是人為的,
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是可以改變的!
  ego」擁抱無節制的資本主義,
所以必然導致一連串的後果,包括:
環境污染。
消費狂熱。
擁抱虛偽。
重視廣告及宣傳。
強化人性中的貪婪。
過度重視物質和擁有。
擁抱戰爭及戰爭後的重建。
支持潛移默化方式的洗腦。
鄙視抽象和神聖的宗教精神。
資本家自我膨脹,意圖控制社會意識形態。
A  team  effort  is  a  lot  of  people  doing  what  I  say.
( Michael Winner )
  ego」不明白我們的「身體  body」和我們的子孫,
都需要:
潔淨的水源。
適當的休息。
適當的運動。
新鮮、無污染的空氣。
有營養、無污染、無基因改造的食物。
能抵抗暴風暴雨地震及山泥傾瀉的居所。
陽光,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讓身體製造維他命D。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由於未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思考力不足,
只懂得將人生經歷轉化成低層次的經驗,
在面子和愚昧之下,往往會堅持自己的觀念正確。
一般半桶水思考能力的人處理思想上矛盾的方法,
就是把有衝突的概念,放置在大腦內不同的間格之中,
這些間格之間完全封閉,沒有任何的聯繫;
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和諧及秩序」。
所以一般人最難改變的就是先入為主的思想!
為甚麼我們會容忍未經深刻思考的想法、概念、信仰…
把自己套住?
甚至拒絕正視明顯的矛盾,將它們完全分隔開?
這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
pandoras-box
在日積月累之下,
一般人腦海裡某些思想上的束縛和規範,
就好像一個黑暗、隱蔽、塵封的角落裡放著的一隻箱子,
他們從來不打算,或者不敢揭開來看一看。
Many  of  us  refuses  to  peek  into  a  world
which  is  so  close  geographically.
正如尼采指出:我的眼睛離我太近,所以我總是看不見自己
Ralph Waldo Emerson 更誇張地這樣說:
What  lies  behind  us  and  what  lies  before  us
are  tiny  matters  compared  to  what  lies  within  us.
( Ralph Waldo Emerson )

我們可以這樣說:
1. 很多人的思想,只有局部的自由。
2. 明白自己的思想只有局部自由的人並不多。
3. 當一個人明白自己的思想只有局部自由的時候,
他是否有勇氣重新塑造和創造自己,是個人的選擇。
I  decided  many  years  ago  to  invent  myself.
I  had  obviously  been  invented  by  someone  else
─ by  a  whole  society ─
and  I  didn’t  like  their  invention.
( Maya Angelou )
Never  be  afraid  to  fall  apart
because  it  is  an  opportunity  to  rebuild  yourself
the  way  you  wish  you  had  been  all  along.
( Rae Smith )
凡未經過反思就接受的詞彙,就容易被語言所矇騙;
凡未經過反思就接受的概念,就會形成個人的成見。
一個人一旦擁有一大堆不怎麼清晰的詞彙和概念,
就會形成一套假象和隨之而起的價值觀,
腦海裡不但充滿著「別人的意見、想法和喜好」,
而且往往由於恐懼與眾不同而讓這些東西蒙蔽了個人的判斷,
甚至蒙蔽了自己的「心靈」。
佛教所說的「我執」,其中的我就是指我  ego
再加上累世累積下來的習氣,並不是指心靈  soul
所以有人說,人的其中一個敵人就是自己!
能否解開綑綁著我們腦袋的枷鎖,是增加個人自由度的重要一步。
Men  are  mistaken  in  thinking  themselves  free;
their  opinion  is  made  up  of  consciousness  of
their  own  actions  and  ignorance  of  the  causes  
by  which  they  are  conditioned.
Their  idea  of  freedom,  therefore,  is  simply
their  ignorance  of  any  cause  for  their  actions.
( Benedict de Spinoza, Ethics, II, 1677 )
群眾是甚麼呢?
如果群眾從來都未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屬於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如果群眾絕大部份都是一些追逐「名、利、權」,
愛護面子,擁抱虛偽的人,
那麼他們只不過是一群隨波逐流,隨機應變,隨風擺柳的人。
試問這樣的群眾,他們意見可以是甚麼呢?
而所謂民主是否應該尊重愚昧的群眾的意見和人數?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Few  are  those  who  see  with  their  own  eyes
and  feel  with  their  own  hearts.
( Albert Einstein )
Until  you  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
it  will  direct  your  life  and  you  will  call  it  fate.
( Carl Jung )
No  one  is  more  of  a  slave  than  he
who  thinks  himself  free  without  being  so.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Maxims and Reflections, 1809 )
To  really  be  free,  you  need  to  be  free  in  the  mind.
( Alexander Loutsis )
  ego」和「心靈  soul」同樣都會說:
「對的,要堅持;錯的,要放棄。」
真的是這麼容易嗎?甚麼是對,甚麼是錯,如何判斷?
判斷需要的智慧會因應事情的複雜程度而變化嗎?
所以有人說,如果一個人不掌管自己的思想,

其他人就會掌管你的思想和你的命運。
這些被掌管的人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所以變成了可以隨便取代 expendible 的物件。

自己的思想和命運,都不能付託他人,一定要自己去爭取,
這就是為何「獨立批判思維的能力」在人生中如此重要。
然而想培育「獨立批判思維的能力」,必須先覺醒,
覺醒之後才會回歸心靈,回歸心靈之後就會明白修行的重要,
就會明白必須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就會明白情緒反應必須接受理性的約束。

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明白修行其實就是追求「道/真理」,
同時感受到自己的「良知」conscience
所以千萬不要誤以為一個垂死掙扎的人,必然是一個覺醒的人!

《我 ego》(二)

《我 ego》(一)

[我 ego ]
筆者目前的看法,是將哲學裡的「mind
分成  ego心靈  soul兩部份。
  ego的重要,在於面對現實,遵循習俗和潛規則,
讓個人可以在當下的社會中生存。
為了生存,為了明哲保身,即使是最討厭虛偽的人,
他的「  ego 一定會有「最低限度的虛偽」,
視乎當下社會在某一細節中的「理想/一般/醜陋」程度而定。
  ego 的出現,亦可能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
由於在殘酷環境中生存的需要,而產生合群、團結的需要。
上至民族歸屬感,下至大小團體的歸屬感;
上至八面玲瓏的交際手腕,下至一般的友誼玩樂,
都屬於「  ego 的處理職責。
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  在他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
將這種「社會需要social  needs 列為第三層的需款,
放置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上
所有人類的「  ego 」的共通點是「要面子,講輩份」,
然而「要面子」的程度因人而異,變化非常之大,
視乎性格、大小環境、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制度而定。
如果社會意識形態和制度都重視「成功」,
那麼「要面子」就會反映在追求「名、利、權」三方面;
生活在病態社會中的人,為了追求「成功」,
往往懂得先放棄面子,度橋做不道德的事情,
在灰色地帶行騙及運用心理學利用人性弱點來做廣告,

到發財之後才立品,重拾「要面子」的行為;
病態社會中的「成功」,甚至包括權力加上暴力。
Poverty  of  goods  is  easily  cured;
poverty  of  soul,  impossible.
( Michel de Montaigne )
不少人的  ego超越了滿足社會中生存的需要,
超越了滿足社會中生存的需要,壓抑了「心靈  soul 」的顯現,
讓「我  ego在舞台上扮演一個虛假的角色  a  fictitious  self
這個「  ego甚至會在不同情況之下戴上幾張不同的面具。
於是這個「我  ego」就向於歧視心靈  soul
認為「心靈  soul不切實際,甚至逃避現實。
  ego除了容易被情緒影響之外,還有一個嚴峻的弱點,
就是「  ego或多或少會被社會的意識形態潛移默化。
  ego以為自己是在操縱大局,
而事實上是社會上有權勢的人 [導演/劇作家] 在操縱大局!
一個地方的「政治、社會、法律、教育」制度的優劣,
至少主宰了百分之八十市民的意識形態,
是整體市民的「  ego能否受控制的決定性因素,
反映出這個地方的道德、言論、創意…等「軟實力」。

社會的潛移默化社會學稱為  socialization
是一個人進入社會和適應社會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We  are  all  tattooed  in  our  cradles
with  the  beliefs  of  our  tribe.
( 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oet at the Breakfast Table, 1872 )
一般來說,社會的潛移默化其實是一種洗腦inculcation
這種自然的洗腦,也許來自統治者,也許來自長輩,也許來自師長,
也許來自書籍,也許來自偶像,也許來自傳播媒介。
由於所謂文明的社會還未懂得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所以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之間,主動或被動地,

被社會文化 [傳統、習俗、意識形態]、政治、宗教、學校、
父母、長輩、老師,甚至朋輩洗了腦,畫地自困,
不自覺地接受了許多不合道理或不合時宜的桎梏,
將自己的思想束縛、規範、封鎖起來,
以狹隘和保守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Every  society  has  notions  of  what  one  should  believe
and  how  one  should  behave  in  order  to  avoid  suspicion
and  unpopularity.  Some  of  these  societal  conventions
are  given  explicit  formulation  in  a  legal  code,  others
are  more  intuitively  held  in  a  vast  body  of  ethical  and
practical  judgements  described  as   ‘common sense’,
which  dictates  what  we  should  wear,  which  financial
values  we  should  adopt,  whom  we  should  esteem,
which  etiquette  we  should  follow  and  what  domestic
life  we  should  lead.  To  start  questioning  these
conventions  would  seem  bizarre,  even  aggressive.

( Alain de Botton,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p.9 )
當青少年被長輩、老師和傳媒「洗腦」之後,
再生活在一個符合「洗腦」那些價值觀的社會之中,
到了成年之後,思想就很難再改變,
大部份人從此就習慣了  thinking  inside  a  box

這就是為何在思想方面,「  ego的自由度很低。
未接受過思考訓練、智慧不足的人最難改變的,就是思想!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社會的規範是必須的,因為在行為方面,
我  ego的自由當然會和群體的自由有所衝突,
所以嚴復把 John Stuart Mill 《論自由》On Liberty
譯成《群己權界論》,用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將內容的關鍵,
在書名中清楚地顯示出來。
然而社會的規範往往並不完善,所以必須去蕪存菁,
通過不斷的批判,不斷地修訂,才可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甚至幾十年之後我們發現最初的社會規範竟然
完全改變。
社會的規範之所以容易停滯不前,原因很多:
1.  社會上有足夠智慧的人很少;
2.  有足夠智慧的人未必擁有權力;
3. 有足夠智慧的人未必覺得需要團結;

4.  一般人最難改變的,就是「先入為主」的思想;
5.  一般人最重視的,就是面子;
6.  一般人不容易擺脫「名、利、權」的吸引力;
7. 一般人沒有足夠的訓練,容易有敵視批判思維的傾向;

8.  一般人並不嚮往抽象和神聖的東西,
例如宗教精神中的「真、誠、愛、智慧、勇」。
9. 一般人只要具半桶水思考能力就已經滿足,
所以即使意圖改變一般人對半桶水思考能力的知足

如果沒有一套良好的構想,也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
至於社會的潛移默化,到底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
我們所置身的社會牢籠偏近地獄還是偏近天堂,
是趨向完善還是每況愈下,有很多變數會影響,
視乎所置身的社會的「理想/一般/醜陋」程度,

家庭教育,成長期所遇上的長輩和同輩,
學校裡的課程和制度,閱讀的書籍,傳播媒介的質素,
及個人的遺傳 (天賦和性格傾向)。
One  cannot  order  one’s  life
without  a  set  of  beliefs  of  some  kind.
But  the  intellectually  honest  man  must  recognize
the  utterly  provisional  nature  of  his  beliefs.
( J.B.S. Haldane, The Inequality of Man and Other Essays, 1932 )
Men  become  civilized,
not  in  proportion  to  their  willingness  to  believe,
but  in  proportion  to  their  readiness  to  doubt.
( H. L. Mencken )
所以I 其實沒有甚麼自由,
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工作,所以身體  body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在思想方面「  ego固然容易有不必要的枷鎖,
在行為方面「  ego亦是如此。
由於受到父母、長輩、老師、朋輩、傳媒等等的影響,
  ego」往往是為了滿足他人的要求而活,例如:
1.  選擇別人重視、薪酬較佳的工作;
2.  害怕與眾不同,被人嘲諷;
3.  埋了一個不太喜歡的堆,只好被堆中的話事人牽著鼻子走。
4.  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潛移默化,認為金錢至上,消費至上,
任何東西都有一個可以出售的價錢。

《我 ego》 free your mind
最後,我們必須明白批判思維的訓練同樣可以將「  ego」,
培育成一個非常優秀的壞人,只不過他的代價可能非常高,
可能需要承受精神壓力,甚至精神分裂之苦,
可能會屢世都墮落在惡性循環的魔道之中,永不超生,永垂不朽!

《心靈》(一)

[ 兩種「另一半」]
人其實有兩種「另一半」:
對某些人來說,配偶就是「另一半」;
也許有了家庭之後,家庭就成為生命中的「另一半」。
對修行者來說,除了上述的那種「另一半」之外之外,
還有另外一種「另一半」,「我」的「另一半」,
就是除了腦袋和身軀之外,潛伏在身內的「心靈」,
而這個「心靈」往往是來自屢世修行的「我」。

參考: 《「我」I 》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is  a  matter
which  is  of  so  great  consequence  to  us  and
which  touches  us  so  profoundly  that  we  must
have  lost  all  feeling  to  be  indifferent  about  it.
( Blaise Pascal )
也許是由於有些人「心靈」的力量特別薄弱,
或者「心靈」外面的污垢特別厚,沒法拂拭掉,
於是整個人生之中,「心靈」都沒有出頭和表現的日子,
所以暫時我們還未能夠肯定所有人都有「心靈」。
沒有「心靈」就沒有「善」的先決條件,
換言之,假設「人性本善」是不切實際的

Believe  that  there  is  good  in  the  world,
but  don’t  believe  that  everybody  is  good.
Believe  that  there  are  souls  in  some  people,
but  don’t  believe  that  everybody  has  a  soul.
Moreover,  for  those  who  have  souls,
some  people  have  sold  them  to  the  devils,
and  some  people  reject  their  need  to  grow
and  leave  them  in  the  attics.
( Jason Ling )

有些人要到出賣自己的「心靈」而感到惴惴不安的時候,
才知道原來自己是有「心靈」的。
If  you  chop  off  part  of  your  soul
and  you  know  it,
then  you  know  you  have  a  soul  and 
you’ve  still  got  the  remaing  part  to  lose.
有些人則必須到面對死亡的時候,
才發現自己原來自己是有「心靈」的,
所以俗語才會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說法。
這就是為何有些西方思想家認為很多現代人都是
well  fed,  well  clad,  but  without  a  soul!
They  have  brains  in  their  heads,
but  they  do  not  have  souls  in  their  hearts.

當我們用「我」這個名詞的時候,
至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用法,代表不同的意思。
我們可以肯定所有人都有身體  body
可以肯定所有人都有  ego
但我們不能夠假設所有人都有心靈  soul
我們只能夠說:
1.  大部份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會有「心靈」。
2.  心靈的養分就是意義。
3.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追求智慧,
追求一切和人生有關的真理。
4.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創造。
5.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服務。
6.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回饋和分享。

Your  perception  will  become  clear
only  when  you  can  look  into  your  soul.
( Carl Jung )
物質世界是形而下的世界;在物質世界,變遷是常態。
心靈世界是形而上的世界;在心靈世界,追求抽象不變的真理,
追求人世間神聖的真理都是常態,例如「真、誠、愛和智慧」,

而一切的創造、分享、佈施,都是這種追求的表現。
…does  it  not  require  something  that  is  not
fleeting  and  impermanent  for  the  fleetingness
of  all  things  to  be  recognized?
In  other  words:  if  everything,  including  yourself,
were  impermanent,  would  you  ever  know  it?
Does  the  fact  that  you  are  aware  of  and  can
witness  the  short-lived  nature  of  all  forms,
including  your  own,  not  mean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you  that  is  not  subject  to  decay?
( Eckhart Tolle, Stillness Speaks, p.110 )
換言之,有三樣東西是永恆的:
1.  不易:形而上,看不見,摸不著的「道/真理」。
2.  變易:物質世界的變幻和變化。
除了形而上的「道/真理」之外,還有形而下的「器」。
形而下的「器」,看得見,摸得著,緣起緣滅,不斷變化。
「器」當然不是永恆,但那些變幻和變化的現象是永恆的。

3.  還有具備思考能力的人的心靈
因為一個回歸心靈的人,由於和宇宙及前生已經接通,
他會感覺到輪迴的存在,明白到心靈在身體死亡後的永恆,

致力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對神聖的「宗教精神」非常嚮往,
自強不息,甚至創造自己,並且心無罣礙,對死亡不再恐懼,
為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真正自由的人。

根據英語字典裡心靈  soul的定義:
  the  part  of  a  person  that  is  not  the  body,
the  spiritual  or  non-material  part
that  is  thought  to  exist  after  death;

  the  central  or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  person,
the  real  self  that  contains  his  deepest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  spiritual  quality  produced  by  honesty
or  true  deep  feeling,

the  quality  that  makes  a  person  human.
古典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將「I 分為三部份:
本我id,「自我ego 和「超我super-ego
佛洛伊德創造超我super-ego 這個名詞來代替傳統的「心靈」,
但佛洛伊德的「超我」並非天生,要靠後天的學習和社會化而產生,
而且似乎遺失了不少「心靈」的特質,
所以筆者傾向用回傳統的「心靈」這個詞彙。
由於修行上的個別差異,「心靈」當然有許多不同的層次。
視乎當事人對「小我」和「大我」的領悟程度,
及隨之而來所需要的「愛、智慧和責任」。
有些人的「心靈」只放在個人的修行之上,
有些人的「心靈」只放在家庭和朋友之上,
有些人的「心靈」則放在整體人類和社會制度之上。
「心靈」當然有許多不同的力量強度。
心靈」的力量特別薄弱的人,根本不知道孤獨和寂寞的分別,
他們一定害怕 [孤獨 /寂寞],
一有餘暇就必須呼朋喝友,找個地方去消遣;
一旦需要獨處的時候,就會感到坐立不安、難以忍受,
甚至會認為獨處是浪費生命!
不願意孤獨的人,何來時間和自己的「心靈」溝通?
「心靈」力量強的人,除了會花時間讓自己孤獨之外,
一般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會在某方面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所以他們往往沒法逃避「心靈」的要求,
如果你是這一類人的話,能夠越早和「心靈」對話就越好,
對話之後就能夠確立自己的人生「志向」,
否則你的「心靈」一鬧起意見的時候,
你絕對不會再覺得自己的生命有價值,
你會覺得自己只不過是一部行屍走肉的生物機器。
你當然可以暫時逃避,
但終究會有一天避無可避,要直接面對你的「心靈」,
因為它認為自己被壓抑得太久了,要向你提出控訴。
如果一向疏懶,應付「心靈」的的功夫從何而來?
考試怎可能合格?
When  we  are  out  of  touch  with  our  soul,
not  only  are  we  unable  to  touch  others,
but  we  are  also  unable  to  touch 
the  deeper  meaning  of  our  life  events.
[心靈的兩大分類]
心靈soul  重視和追求的是「成就achievement
而不是「ego  重視和追求的「成功success
心靈soul  重視的是人格,道德和進步。
心靈其實可以分為兩大類,每類有不同的傾向,

更加有這兩大類各式各樣「不同百分比的組合」:
1.  重視「小我」的「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以個人的興趣為重心,傾向於藝術創作,
追求的是宗教精神裡的「真和誠」及藝術中的「美」,
追求的是個人的幸福。
2.  重視「大我」的「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以公眾的利益及人類的精神文明為重心,
傾向於宗教、哲學思考和制度改革,
追求的是宗教精神裡的「真、誠、愛和智慧」,
追求的是人類整體的幸福,讓上智與下愚可以互相尊重,
可以彼此訴諸理性,而不是上智訴諸理性而下愚訴諸暴力,
所以制度改革是一種「制度布施

由「小我」進化成「大我」的現象,
首先需要一個「覺醒enlightenment  的機緣,
其後就需要決志「超越transcendence  的勇氣。
最有興趣的一點是,
   ego追求的是「名、利、權」,
是對物質的飢餓和不斷的擁有;
心靈  soul追求的是「真、誠、美、愛、智慧」,
是對精神的飢餓和不斷的增添。
   ego心靈  soul」彼此都認為對方是
chasing  the  wrong  things
佛說: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其實這句說話絕對不夠清晰,
因為「  ego」和「心靈  soul」都是有求!
對「  ego」來說,
「名、利、權」或者物質的的追求永無止境,
當求不得時就會產生痛苦,但不應該忽視求得時的快樂。
所以對「  ego」來說,得失寸心知。

對「心靈  soul」來說,
追求智慧當然辛苦,因為困難,而且追求同樣是永無止境,
但追求時必然苦中作樂,有少許心得時,
既可以得到分享的快樂,又可以得到用智慧助人時的快樂。
無求乃樂?人生在世,必然對物質有求!
我們只能夠說:一旦對物質的追求減至最低,就容易快樂,
因為可以將有限的人生運用在追求更重要的東西!
對已經進化成「大我」的「心靈  soul」來說,
痛苦是難以避免的,
因為「同理心empathy 讓他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因為「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智慧,
讓他對真假混雜的半桶水思考所產生的愚昧覺得無奈,

讓他對真假善惡混為一談,擁抱虛偽,
阻礙追求智慧的社會制度及教育制度深惡痛絕。
除此之外,進化成「大我」的「心靈  soul」,
不但要承受「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
還要承受「四周被愚蠢人包圍」之苦,
並且發覺要說服思考力不足而又愛面子的人,是更大的苦!

正如聖經所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一顆純淨的心並非來自祈禱,並非來自靈界的賜與,
而是來自個人的某一生人覺醒後的抉擇和屢世的修行,
所以「心靈  soul」的需要是:
保守自己的心。
接近古今中外的智者。
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避開噪音,聆聽悅耳的音樂。
接近大自然的美景和鳥語花香。
接觸一切美麗的事物、人類及動物。
拒絕虛偽,和虛偽割蓆,劃清界線。
培養智慧布施,甚至制度布施的能力。
擁抱幽默的思維,每天都可以開懷大笑。
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以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屢世都堅持人格,選擇徘徊在善性循環之內。
追求「道/真理」、愛、智慧和勇氣,
    因為只有它們才可以帶來自由、信心和希望。
參考:《宿命、自由、抉擇》 
筆者按:
心靈  soul」的概念首先由蘇格拉底 Socrates 說出來,
由他的學生柏拉圖 Plato 《Phaedo》裡寫下來。
Socrates 接生婦角色,假設了每一個人都有思考能力,
完全忽略了人類的思考能力可以有嚴重的個別差異。
孟子性善論假設了每一個人都有「心靈」,
亦完全忽略了部份人類可能沒有或者願意放棄「心靈」,
而且人類的「心靈」亦可以有嚴重的個別差異。

Dana  Winner《Sound  of  Sile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4tvpS-WH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