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癌病例 (二)

子宮癌 (1921F)
呂家恂《八字發微》第四部 (韜略) p.172
作者提供的資料:
1954 甲午,三十四歲,因子宮癌病逝。
口水派紫微斗數詮釋:
命宮和身宮皆為「巨火擎羊」惡格,兼有天刑強化,
幸虧命宮宮干為庚,拖延了病發的時間。
雖然代表女性子宮的破軍,表面上看來沒有甚麼大問題,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個破軍,
其實是被「巨火擎羊」惡格相夾,
借入巨門火星在寅宮,借入擎羊在辰宮!
死劫發生在癸巳大限的甲午年,命造尚如此年輕,
所以筆者猜測命造的父母之中,
會有一人生於丙年,而另一人生於甲年。
令命宮一早就呈現出太陽化忌遇陰煞的星象,
而一到癸巳大限,除了大限命宮的「鈴昌陀武」,
及對宮的「空劫夾文昌化忌」被來自父母的廉貞化忌,
及來自大限的貪狼化忌沖起之外,
原局命宮就立即出現「雙忌夾太陽化忌陰煞」的星象。
雖然這個只不過是猜測,
但筆者鼓勵讀者常常作這種嘗試,
因為很多命盤都沒有提供命造父母的斗數出生年次。
由於原局命宮及田宅宮,大限命宮及田宅宮,
四大宮垣皆破損,所以命造逝世的年份是不難預測的。

子宮癌病例 (一)

子宮癌 (1885F)
張琦平《星命術語專解》p.223
八字:[乙酉 壬午 庚子 丙子]
作者提供的資料:
出身家境很好。
為人勤儉、仁慈、明朗。
貌美。
丈夫的命運極歹。
婚後連生八子六女。
1946 丙戌,六十二歲,因子宮癌入院,手術後死亡。
口水派紫微斗數詮釋:
出身家境很好,而且有父母愛惜,
從兄弟宮的宮干辛及父母宮的宮干癸可知,
從福德宮的天同天福天梁化權可知。
勤儉源於田宅宮的武曲七殺及事業宮的太陽,
武曲為勤奮之星,七殺為節儉之星,
而事業宮落陷的太陽,會太陰化忌,代表被迫勤儉。

巨門坐命者容易貌美,
因為必然有貪狼在兄弟宮和天相在父母宮相夾。
有了必須條件之餘,本造命宮另有充分條件,
就是紅鸞,咸池和天德入命,會照輔弼魁鉞,
君子淑女星齊聚,所以除了貌美之外,
亦解釋了為何命造性格「仁慈、明朗」。
丈夫的命運極歹,皆因夫妻宮宮干庚,
化出天同忌入丈夫的事業宮,沖起夫妻宮的太陰化忌,
而恰巧太陰化忌在女姓長輩逝世之後就代表命造自己。
田宅宮宮干又為乙,可見命造的居住環境對自己不利。

火星在子女宮兼子女宮宮干己,可能會有子女夭折。
天府天壽在子女宮表示子女長幼年齡相差至少十六歲。
火星在子女宮表示生產快,而且子女中有心急或脾氣暴躁者。
凡看子女,必同時看疾厄宮,因為疾厄宮是配偶的子女宮,
疾厄宮告訴我們子女非常優秀,賺錢能力強,其中可能有醫師。
口水派紫微斗數一向用破軍代表女性的子宮,
至於命造的死劫,星盤表達非常清晰,
這是紫微在丑的「盤局」,所以有三個最不堪一擊的宮垣,
就是巳宮的廉貞貪狼,午宮的巨門和申宮的天同天梁,
因為隨時都會出現「羊陀夾忌」。

但千萬不要忽略了命宮的那顆代表癌症的陰煞,
在丁亥大限時,命宮成「羊陀夾巨門化忌陰煞」惡格,
原局疾厄宮天相「刑忌夾印」,有擎羊天刑加強災厄。
每逢天相有問題,就看天府和殺破狼,
如今天府在大限成「火曲羊武」惡格,
而在丙戌流年時,大限命宮成「羊陀夾廉貞化忌貪狼」惡格,
所以說命造的死劫非常清晰。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十四)

[性的目的是生殖]
舊約聖經對「性」的看法,主要是放在「繁殖後代」之上。
而男人的生殖器官只不過是一件「衍生工具」,
所以自慰、體外射精,罪該至死。
現代人用避孕藥、避孕套及子宮環,亦同樣罪該至死。
「性的目的是生殖」這個價值觀衍生出六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1.  教徒是否可以虛偽?
2.  教徒是否可以欺騙神?
3.  虛偽或者欺騙神的信徒是否應該逐出教會?
4.  我們是否應該讓宗教的價值觀念強加於非信徒身上?
5.  教徒的子女夭折是否因為神眼中看為惡?
6.  教徒是否應該重視長子和不重視女兒?
創世記三十八章紀錄了一個「猶大與他瑪的故事
The  Story  of  Judah  and  Tamar
除了說明神如何對付出賣約瑟的猶大之外,
亦表明了「性的目的是生殖」這個價值觀。
那時,猶大離開他弟兄下去,
到一個亞杜蘭人名叫希拉的家裡去。
猶大在那裡看見一個迦南人名叫書亞的女兒,
就娶他為妻,與他同房,
他就懷孕生了兒子,猶大給他起名叫珥。
他又懷孕生了兒子,母親給他起名叫俄南。
他復又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示拉。
他生示拉的時候,猶大正在基悉。
猶大為長子珥娶妻,名叫他瑪。
猶大的長子珥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耶和華就叫他死了。
猶大對俄南說:你當與你哥哥的妻子同房,
向他盡你為弟的本分,為你哥哥生子立後。
俄南知道生子不歸自己,所以同房的時候便遺在地,
免得給他哥哥留後。
俄南所做的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耶和華也就叫他死了。
猶大心裡說:恐怕示拉也死,像他兩個哥哥一樣,
就對他兒婦他瑪說:你去,在你父親家裡守寡,
等我兒子示拉長大。
他瑪就回去,住在他父親家裡。
過了許久,書亞的女兒猶大的妻子死了。
猶大得了安慰,就和他朋友亞杜蘭人希拉上亭拿去,
到他剪羊毛的人那裡。
有人告訴他瑪說:你的公公上亭拿剪羊毛去了。
他瑪見示拉已經長大,還沒有娶他為妻,
就脫了他作寡婦的衣裳,用帕子蒙著臉,又遮住身體,
坐在亭拿路上的伊拿印城門口。
猶大看見他,以為是妓女,因為他蒙著臉。
猶大就轉到他那裡去,說:來吧!讓我與你同寢。
他原不知道是他的兒婦。
他瑪說:你要與我同寢,把什麼給我呢?
猶大說:我從羊群裡取一隻山羊羔,打發人送來給你。
他瑪說:在未送以先,你願意給我一個當頭 [pledge] 嗎?
他說:我給你什麼當頭呢?
他瑪說:你的印、你的帶子,和你手裡的杖。
猶大就給了他,與他同寢,他就從猶大懷了孕。
他瑪起來走了,除去帕子,仍舊穿上作寡婦的衣裳。
猶大託他朋友亞杜蘭人送一隻山羊羔去,
要從那女人手裡取回當頭來,卻找不著他,
就問那地方的人說:伊拿印路旁的妓女在哪裡?
他們說:這裡並沒有妓女。
他回去見猶大說:我沒有找著他,
並且那地方的人說:這裡沒有妓女。
猶大說:我把這山羊羔送去了,你竟找不著他。
任憑他拿去吧,免得我們被羞辱。
約過了三個月,有人告訴猶大說:
你的兒婦他瑪作了妓女,且因行淫有了身孕。
猶大說:拉出他來,把他燒了!
他瑪被拉出來的時候便打發人去見他公公,
對他說:這些東西是誰的,我就是從誰懷的孕。
請你認一認,這印和帶子並杖都是誰的?
猶大承認說:他比我更有義,
因為我沒有將他給我的兒子示拉。
從此猶大不再與他同寢了。
他瑪將要生產,不料他腹裡是一對雙生。
到生產的時候,一個孩子伸出一隻手來;
收生婆拿紅線拴在他手上,說:這是頭生的。
隨後這孩子把手收回去,他哥哥生出來了;
收生婆說:你為什麼搶著來呢?
因此給他起名叫法勒斯。
後來,他兄弟那手上有紅線的也生出來,
就給他起名叫謝拉。
《創世記 38:1-30》
參考:
郭秀娟《她比我更有義──以文學法解讀創世記三十八章》
http://galilee.campus.org.tw/She%20is%20more%20righteous.html
「猶大與他瑪的故事」告訴我們:
除了亂倫根本不是問題之外,
如果我們問一位道貌岸然的基督徒是否需要召妓,
如果他不想的話,
而他又明白手淫會遺精在地而不在陰道之內,罪該至死,
那麼他的回答應該是:「我沒有生殖的需要」。
至於為甚麼一個沒有生殖需要的人會有性需要,
這是天主教徒和基督徒需要解決的問題。
Jewish  sexual  morality  is  the  morality  of  herdsmen
anxiou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heir  flocks  and
children.  Its  chief  and  overriding  aim  is  reproduction.
Therefore,  although  a  man  can  easily  divorce  his  wife,
or  take  concubines,  to  ensure  that  he  has  offspring,
he  must  not  do  anything  that  misdirects  his  seed
from  reproductive  uses.  Oral  sex,  homosexuality,
and  masturbation  were  thus  rendered  abominations.
Onan,  remember,  was  struck  dead  by  God  for  not
placing  his  seed  in  his  dead  brother’s  wife’s  womb.
( A. C. Grayling, The Reason of Things, p. 49 )
很多人都討厭空談理論,重視行動。
聖經一向要求某些神揀選了的人生養眾多,遍佈大地,
這些人一旦蒙神祝福,當然需要「做」得多,
以增加了下一代的出生率,
他們的後代自然會遺傳有鹹濕的基因,
所以基督徒是否鹹濕和道德無關,而且從來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況且我們不會忘記聖經中智慧勝過萬人的所羅門王,
有妃七百、有嬪三百。
In  Blibical  times,  a  man  could  have  as  many
wives  as  he  could  afford.  Just  like  today.
( Abigail Van Buren )
Solomon,  who  was  one  of  the  Deity’s  favorites,
had  a  copulation  cabinet  composed  of  seven
hundred  wives  and  three  hundred  concubines.
To  save  his  life  he  could  not  have  kept  two  of
these  young  creatures  satisfactorily  refreshed,
even  if  he  had  fifteen  experts  to  help  him.
Necessarily  almost  the  entire  thousand  had  to
go  hungry  for  years  and  years  on  a  stretch.
Conceive  of  a  man  hardhearted  enough  to  look
daily  upon  all  that  suffering  and  not  be  moved
to  mitigate  it.
( Mark Twain )
網絡上有一首警世詩,和「做」的哲學有關,
是行動派的座右銘:

做男人就係要做!要做時馬上做!
不會做?學做!學會做,快做!
做錯了?更正做!做不妥?練習做!做不好?改良做!
貧窮當然要做,富有也要做。
不要因困難而不做,不要因怕羞而不做。
由困難做到容易,由快樂做到辛苦,再由辛苦做到快樂。
從頭做到尾,由前做到後。從小做到大,再從大做到小。
從年輕做到年老。越做越起勁,越做越進步。
直到一天不能做,功德完滿不用做。
照人類卑微的智慧去推測,
歷史上出現「以生殖為目的的性行為」有幾個可能:
1.  平均死亡年齡比較早。
2.  社會或部落的死亡率高。
3.  社會或部落的生殖能力弱。
如果生殖能力弱,即使「做得勤奮」也沒有用。
從聖經中《創世記》第五章的數據來看,
亞當的後代最年輕的也要到六十五歲才有兒子,
而挪亞在五百歲之後還有生殖能力。
生殖能力和年齡的關係,在聖經中一向是一個謎!
做得多,生養眾多,有信心神會照顧自己的子孫,
當然是「開心快樂人」。
所以不少虔誠的教徒性交時不會採取任何避孕措施,
而且男方在射精或女方達到高潮的一剎那,
一定會稱呼神的名字:
God,  Oh  my  God,  Bless  the  Lord.
如果教徒根本不想生養眾多,
或者不能夠肯定神會否讓自己百子千孫,
那麼要做一個虔誠的教徒,只能夠告訴自己少做為上策,
一旦要做時亦必須欺騙自己:用避孕套亦算是體內射精。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十三)

[撒拉風華絕代,對男性的吸引力不因年齡而減退]
亞伯拉罕和他的妻子撒拉生兒子以撒時,
亞伯拉罕已經一百歲,而撒拉已經九十歲。
撒拉最後活到一百二十七歲。(創世記 23:1)
撒拉死後,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士拉,
再生下六名兒子。(創世記 25:1-2)
亞伯拉罕最後活到一百七十五歲。

亞伯拉罕從那裡向南地遷去,
寄居在加低斯和書珥中間的基拉耳。
亞伯拉罕稱他的妻撒拉為妹子,
基拉耳王亞比米勒差人把撒拉取了去。
但夜間,神來,在夢中對亞比米勒說:你是個死人哪!
因為你取了那女人來;他原是別人的妻子。
亞比米勒卻還沒有親近撒拉;
他說:主啊,連有義的國,你也要毀滅嗎?
那人豈不是自己對我說他是我的妹子嗎?
就是女人也自己說:他是我的哥哥。我做這事是心正手潔的。
神在夢中對他說:我知道你做這事是心中正直;
我也攔阻了你,免得你得罪我,所以我不容你沾著他。
現在你把這人的妻子歸還他;
因為他是先知,他要為你禱告,使你存活。
你若不歸還他,你當知道,你和你所有的人都必要死。
亞比米勒清早起來,召了眾臣僕來,將這些事都說給他們聽,
他們都甚懼怕。亞比米勒召了亞伯拉罕來,對他說:
你怎麼向我這樣行呢?我在什麼事上得罪了你,
你竟使我和我國裡的人陷在大罪裡?你向我行不當行的事了!
亞比米勒又對亞伯拉罕說:你見了什麼才作這事呢?
亞伯拉罕說:我以為這地方的人總不懼怕神,
必為我妻子的緣故殺我。況且他也實在是我的妹子;
他與我是同父異母,後來作了我的妻子。
當神叫我離開父家、飄流在外的時候,我對他說:
我們無論走到什麼地方,你可以對人說:他是我的哥哥;
這就是你待我的恩典了。
亞比米勒把牛、羊、僕婢賜給亞伯拉罕,
又把他的妻子撒拉歸還他。亞比米勒又說:看哪,
我的地都在你面前,你可以隨意居住;
又對撒拉說:我給你哥哥一千銀子,
作為你在閤家人面前遮羞 [原文作眼] 的,
你就在眾人面前沒有不是了。
亞伯拉罕禱告神,神就醫好了亞比米勒和他的妻子,
並他的眾女僕,他們便能生育。
因耶和華為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的緣故,
已經使亞比米勒家中的婦人不能生育。
《創世記二十章》
再讀下去,我們就會發現《創世記二十一章》,
竟然先重覆第十七章以撒出生,
然後再重覆第十六章撒拉虐待夏甲的事情。
耶和華按著先前的話眷顧撒拉,便照他所說的給撒拉成就。
當亞伯拉罕年老的時候,撒拉懷了孕;到神所說的日期,
就給亞伯拉罕生了一個兒子。
亞伯拉罕給撒拉所生的兒子起名叫以撒。以撒生下來第八日,
亞伯拉罕照著神所吩咐的,給以撒行了割禮。
他兒子以撒生的時候,亞伯拉罕年一百歲。
撒拉說:神使我喜笑,凡聽見的必與我一同喜笑;
又說:誰能預先對亞伯拉罕說撒拉要乳養嬰孩呢?
因為在他年老的時候,我給他生了一個兒子。
孩子漸長,就斷了奶。
以撒斷奶的日子,亞伯拉罕設擺豐盛的筵席。
當時,撒拉看見埃及人夏甲給亞伯拉罕所生的兒子戲笑,
就對亞伯拉罕說:你把這使女和他兒子趕出去!
因為這使女的兒子不可與我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
亞伯拉罕因他兒子的緣故很憂愁。神對亞伯拉罕說:
你不必為這童子和你的使女憂愁。凡撒拉對你說的話,
你都該聽從;因為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
至於使女的兒子,我也必使他的後裔成立一國,
因為他是你所生的。亞伯拉罕清早起來,拿餅和一皮袋水,
給了夏甲,搭在他的肩上,又把孩子交給他,打發他走。
夏甲就走了,在別是巴的曠野走迷了路。皮袋的水用盡了,
夏甲就把孩子撇在小樹底下,自己走開約有一箭之遠,
相對而坐,說:我不忍見孩子死,就相對而坐,放聲大哭。
神聽見童子的聲音;神的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說:夏甲,
你為何這樣呢?不要害怕,神已經聽見童子的聲音了。
起來!把童子抱在懷 [原文作手] 中,
我必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神使夏甲的眼睛明亮,
他就看見一口水井,便去將皮袋盛滿了水,給童子喝。
神保佑童子,他就漸長,住在曠野,成了弓箭手。
他住在巴蘭的曠野;他母親從埃及地給他娶了一個妻子。
當那時候,亞比米勒同他軍長非各對亞伯拉罕說:
凡你所行的事都有神的保佑。
我願你如今在這裡指著神對我起誓,不要欺負我與我的兒子,
並我的子孫。我怎樣厚待了你,
你也要照樣厚待我與你所寄居這地的民。
亞伯拉罕說:我情願起誓。
從前,亞比米勒的僕人霸佔了一口水井,
亞伯拉罕為這事指責亞比米勒。
亞比米勒說:誰做這事,我不知道,你也沒有告訴我,
今日我才聽見了。
亞伯拉罕把羊和牛給了亞比米勒,二人就彼此立約。
亞伯拉罕把七隻母羊羔另放在一處。
亞比米勒問亞伯拉罕說:你把這七隻母羊羔另放在一處,
是什麼意思呢?
他說:你要從我手裡受這七隻母羊羔,作我挖這口井的證據。
所以他給那地方起名叫別是巴,因為他們二人在那裡起了誓。
[別是巴就是盟誓的井的意思] 他們在別是巴立了約,
亞比米勒就同他軍長非各起身回非利士地去了。
亞伯拉罕在別是巴栽上一棵垂絲柳樹,
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永生神的名。
亞伯拉罕在非利士人的地寄居了多日。
《創世記二十一章》
創世記二十一章給予讀經者的啟示就是:
聖經雖然是神所默示的,但卻是經過人手寫下來的,
不但會出現重覆記載,甚至有可能出錯!
所以研讀聖經,怎可能不需要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I  do  not  feel  obliged  to  believe  that  the  same
God  who  has  endowed  us  with  sense,  reason,
and  intellect  has  intended  us  to  forgo  their  use.
( Galileo Galilei )
不少教徒只喜歡非教徒問一些他們能夠解答的問題,
對鍥而不捨、尋根究柢的問題頗不耐煩。
甚至有教徒認為人的智慧雖然來自神,但人的智慧微不足道,
在信神這個課題之上,智慧完全無用武之地,
所以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和做學問的態度,提也不用提!
且讓筆者分享哲學家尼采的說法:
Doubt  as  sin.──Christianity  has  done  its  utmost
to  close  the  circle  and  declared  even  doubt  to
be  sin.  One  is  supposed  to  be  cast  into  belief
without  reason,  by  a  miracle,  and  from  then  
on  to  swim  in  it  as  in  the  brightest  and  least  
ambiguous  of  elements:  even  a  glance  towards
land,  even  the  thought  that  one  perhaps  exists
for  something  else  as  well  as  swimming,  even
the  slightest  impulse  of  our  amphibious  nature
──is  sin!  And  notice  that  all  this  means
that  the  foundation  of  belief  and  all  reflection
on  its  origin  is  likewise  excluded  as  sinful.
What  is  wanted  are  blindness  and  intoxication
and  an  eternal  song  over  the  waves  in  which
reason  has  drowned.
( Friedrich Nietzsche,
  Daybreak: Thoughts on the Prejudices of Morality )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十二)

[所多瑪和蛾摩拉]
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
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
果然盡像那達到我耳中的聲音一樣嗎?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
二人轉身離開那裡,向所多瑪去;
但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面前。
亞伯拉罕近前來,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
假若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
不為城裡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嗎?
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
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
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裡見有五十個義人,
我就為他們的緣故饒恕那地方的眾人。
亞伯拉罕說:我雖然是灰塵,還敢對主說話。
假若這五十個義人短了五個,你就因為短了五個毀滅全城嗎?
他說:我在那裡若見有四十五個,也不毀滅那城。
亞伯拉罕又對他說:假若在那裡見有四十個怎麼樣呢?
他說:為這四十個的緣故,我也不做這事。
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容我說,
假若在那裡見有三十個怎麼樣呢?
他說:我在那裡若見有三十個,我也不做這事。
亞伯拉罕說:我還敢對主說話,
假若在那裡見有二十個怎麼樣呢?
他說:為這二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
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這一次,
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呢?
他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
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
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創世記 第十八章 20-33》
第十八章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故事告訴我們:
1.  神並非「全知」,因為神說:
    「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
2.  亞伯拉罕每次減去五個人的求情法,神不以為忤,
     非常受落,值得所有教徒在祈禱時依樣畫葫蘆。
     直到數字跌到十,神才止蝕離開。
3.  第十八章 1-19 節說亞伯拉罕接待了三位天使,
     到了第 22 節突然少了一位而亞伯拉罕完全不覺,
     這是一個聖經中罕見的神蹟。
     是否因為神一說完「我現在要下去」就突然消失,
     聖經沒有說得清楚。
那兩個天使晚上到了所多瑪;羅得正坐在所多瑪城門口,
看見他們,就起來迎接,臉伏於地下拜,說:我主啊,
請你們到僕人家裡洗洗腳,住一夜,清早起來再走。
他們說:不!我們要在街上過夜。羅得切切的請他們,
他們這才進去,到他屋裡。羅得為他們預備筵席,烤無酵餅,
他們就吃了。他們還沒有躺下,所多瑪城裡各處的人,
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房子,呼叫羅得說:
今日晚上到你這裡來的人在哪裡呢?把他們帶出來,
任我們所為。羅得出來,把門關上,到眾人那裡,說:
眾弟兄,請你們不要做這惡事。我有兩個女兒,還是處女,
容我領出來,任憑你們的心願而行;
只是這兩個人既然到我舍下,不要向他們做什麼。
眾人說:退去吧!又說:這個人來寄居,還想要作官哪!
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甚。眾人就向前擁擠羅得,
要攻破房門。只是那二人伸出手來,將羅得拉進屋去,
把門關上,並且使門外的人,無論老少,眼都昏迷;
他們摸來摸去,總尋不著房門。二人對羅得說:
你這裡還有什麼人嗎?無論是女婿是兒女,
和這城中一切屬你的人,你都要將他們從這地方帶出去。
我們要毀滅這地方;因為城內罪惡的聲音在耶和華面前甚大,
耶和華差我們來,要毀滅這地方。
羅得就出去,告訴娶了 [或作將要娶] 他女兒的女婿們說:
你們起來離開這地方,因為耶和華要毀滅這城。
他女婿們卻以為他說的是戲言。天明了,天使催逼羅得說:
起來!帶著你的妻子和你在這裡的兩個女兒出去,
免得你因這城裡的罪惡同被剿滅。但羅得遲延不走。
二人因為耶和華憐恤羅得,就拉著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
並他兩個女兒的手,把他們領出來,安置在城外;
領他們出來以後,就說:逃命吧!不可回頭看,
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滅。
羅得對他們說:我主啊,不要如此!
你僕人已經在你眼前蒙恩;你又向我顯出莫大的慈愛,
救我的性命。我不能逃到山上去,恐怕這災禍臨到我,
我便死了。看哪,這座城又小又近,容易逃到,
這不是一個小的嗎?求你容我逃到那裡,我的性命就得存活。
天使對他說:這事我也應允你;我不傾覆你所說的這城。
你要速速地逃到那城;因為你還沒有到那裡,我不能做什麼。
因此那城名叫瑣珥 [就是小的意思]。
羅得到了瑣珥,日頭已經出來了。當時,
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
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並城裡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
都毀滅了。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
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到了他從前站在耶和華面前的地方,
向所多瑪和蛾摩拉與平原的全地觀看,
不料,那地方煙氣上騰,如同燒?一般。
當神毀滅平原諸城的時候,他記念亞伯拉罕,
正在傾覆羅得所住之城的時候,就打發羅得從傾覆之中出來。
羅得因為怕住在瑣珥,就同他兩個女兒從瑣珥上去,
住在山裡;他和兩個女兒住在一個洞裡。
大女兒對小女兒說:我們的父親老了,
地上又無人按著世上的常規進到我們這裡。
來!我們可以叫父親喝酒,與他同寢。
這樣,我們好從他存留後裔。
於是,那夜他們叫父親喝酒,大女兒就進去和他父親同寢;
他幾時躺下,幾時起來,父親都不知道。
第二天,大女兒對小女兒說:我昨夜與父親同寢。
今夜我們再叫他喝酒,你可以進去與他同寢。
這樣,我們好從父親存留後裔。
於是,那夜他們又叫父親喝酒,小女兒起來與他父親同寢;
他幾時躺下,幾時起來,父親都不知道。
這樣,羅得的兩個女兒都從他父親懷了孕。
大女兒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摩押,就是現今摩押人的始祖。
小女兒也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便亞米,
就是現今亞捫人的始祖。
《創世記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故事告訴我們:
1.  處女竟然是一種討價還價的籌碼。
2.  只要處女還未出嫁,父親就有權運用這些籌碼。
3.  從處女的價值中,可見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的罪行,
      絕對不是同性戀,除非城裡的人全部都是女性。
      而且羅得不用男人來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
      亦證明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的罪行並非同性戀。
4.  羅得的妻子變成一根鹽柱之後,有可能已經被人吃掉,
      吃鹽柱的人是否「不知者不罪」?
5.  除了敬畏神之外,「生育/繁殖」是聖經中最重要的價值,
      所以亂倫只不過是小事,是神可以接受的事情。
134《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十二)
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故事還引導出很多需要思考的問題:
1.  那兩個天使到底是以何種性別現身?
2.  神和天使有分別嗎?
3.  羅得為何會坐在所多瑪城門口迎接天使?
4.  為何那兩個天使最初要在街上過夜?
5.  為何那兩個天使需要吃東西?是因為道成肉身嗎?
6.  為何所多瑪城裡各處的人,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房子?
7.  羅得妻子回頭一望就變成一根鹽柱,懲罰的原因是甚麼?
     就只是因為違背了「不可回頭看」天火焚城的命令嗎?

《交友的學問》(下)

沒有接受過合格的思考訓練,或者還未覺醒的人,
就好像一頭在磨坊裡推磨的驢子,不但走不出磨坊,
眼光淺窄,而且不停地打轉,在做重重覆覆的事情,
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中的薛西弗斯處境完全相同,
所以合格的思考訓練,對人生的覺醒,和懂得將人分類,
是交友學問中的必要條件。
[人是會變的]
人是會變的,包括自己在內,
尤其是當我們生活在追逐「名利權「的資本主義的社會裡,
大部份人都會換一批朋友以利自己向上爬,向階級頂點邁進,
所以友誼褪色是常態,合情合理,而且合乎經濟利益。
反而友誼不變往往因為彼此都是善性循環中同道中人,
都是矢志不移,貪婪地追求「道/真理/智慧」的修行者。

至於徘徊在中性循環中的人,其中不乏聰明絕頂的人,
但聰明絕頂的人並不等於會有足夠的智慧,
並不等於為人會正直,並不等於會堅持自己的人格,
但聰明人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會覺得自己很有智慧,
而有智慧的人反而明白自己只是精於一個細中範疇內的事,
明白自己其他事情自己都只是懂得少少。
中性循環中大部份人不是沒有足夠思考能力,就是懶於思考,
而懶於思考的人往往不會覺得自己正在慢慢變得愚蠢,

所以有六個關於交友的課題,我們必須向他們指出:
1.  友情是用時間來量度的嗎?
2.  為了表示自己不變,而且長情,友情是否需要「愚忠」?
3.  當朋友的人格貶值之後,會變得越來越詭詐嗎?

4.  當朋友的人格貶值之後,幾十年的交情需要重新評估嗎?
5.  當朋友的人格貶值之後,自己的人格是否應該隨之而貶值?
否則如何繼續和他來往?
6.  當朋友變蠢之後,如果常常和他聚舊,是浪費時間嗎?
是浪費生命嗎?自己會否同時變蠢?交友是否寧缺勿濫好?
7. 當染了紅藥的菜連動物也不敢吃,而朋友卻甘之如飴,
和他聚舊的話,自己的人格會否貶值?
人是會變的,物是人非,緣盡緣散,不同循環中的人,
道不同當然不相為謀,即使再見面亦已然變成陌路人。

The  friends  in  your  life  should  be  a  source
of  reducing  stress,  not  causing  more  of  it.
Friends  inspire  you  or  they  drain  you.

But  remember  three  things.  In  the  first  place,
they  will  change  by  choosing  either  good,  bad
or  a  wide  range  of  in-betweens.  Secondly,  you
should  always  learn  your  lessons  well  from  them.
And  thirdly,  choose  your  friends  wisely,
and  help  them  only  when  you  are  able.
( Jason Ling )
很多人都認為朋友相遇相識是一種緣份,沒有錯,
但緣份既可以是來自善緣,可以是來自惡緣,
也可以是來自既有善緣亦有惡緣的各式各樣組合,
因為我們都不知道和朋友前生所結的緣究竟是怎麼樣的緣。
Few  friendships  would  survive  if  each  one  knew
what  his  friend  says  of  him  behind  his  back.
( Blaise Pascal )
生命如此短暫,光陰如此有限,必須珍惜當下,
所以當朋友變了質之後,或者自己一旦遇上了愚蠢的人,
就要對他們說再見,以免自己受到人格和理性方面的拖累,
必然被智者放棄,由善性循環墮落到中性循環,損失鉅大,
因為徘徊在中性循環,有如置身在曠野之中,
隨時會浪費四十年的光陰,一生的光陰,甚至幾世的光陰!

所以我們對放棄了人格的朋友,對滿足於愚蠢的朋友,
對晝夜度橋在灰色地帶行騙的人,都必須說一聲再會,
因為他們已經變成了我們不同路、不再熟悉的陌生人。

Sometimes  you  put  walls  up  not  to  keep  people  out,
but  to  see  who  cares  enough  to  break  them  down.
( Socrates )
Il  Divo  &  Lea  Salonga
Time  to  say  goodbye

那麼如何判斷變了的朋友?
變了的朋友大致上會出現下列九種特徵中的一二種,
其中有文有武,有嚴重的有輕微的:
1. 擁抱經不起批判的宗教信念,不論是任何宗教。
2. 做了掌權者的奴才,不怕無恥,不擇手段。
3. 意圖在法律灰色地帶行騙的商人。
4. 偏才,只接受過教書,未接受過教育,變的機會很大。
5. 重視面子和輩份多於重視理性,一遇上批判就會黑面。
6. 不認識自己或者沒有興趣認識自己,無自知之明,
    不能夠管理自己,沒有能力內省和自我批判。
7. 思考能力不足,概念和定義模糊不清,毫不介意,
    愚蠢又拒絕承認,常常好心做壞事。
8. 擁抱虛偽這種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9. 喜歡用人數來決定真理。
[人必以貌相]
無論是徘徊在惡性循環,中性循環或善性循環的人,
面相都是一門必須研究的學問。
選擇做好人,堅持在善性循環中徘徊的人,
絕對不能糊裡糊塗地當濫好人,一定要懂得帶眼識人,
除了遠離那些心機重城府深的奸狡小人之外,
還要謹慎那些看來面貌端正,好眉好貌的「半君子」,
因為他們不一定是好人,隨時會出賣自己,
在自己的背後插一刀,甚至陷自己於不義。
人必以貌相」這個說法,除了老江湖的經驗之外,
還有其他的理論根據嗎?
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 Oscar Wilde )
The  countenance  is  the  portrait  of  the  soul,
and  the  eyes  mark  its  intentions.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只有不懂看相,自以為胸襟廣闊,思想開放的人,
才會鼓勵青少年和其他人和或然率賭博:
Becom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aren’t  your  age.
Hang  out  with  people  whose  first  language  isn’t
the  same  as  yours.  Get  to  know  someone  who
doesn’t  come  from  your  social  class  and  who
doesn’t  have  integrity.
因為意圖從錯誤中學習來成長的代價,實在太鉅大了!
女孩子可能會被強姦,男孩子可能會被騙,甚至喪失生命。
相由心生,亦隨境變,但總有例外,
因為面相學是一門專業的學問,不會重視美醜之別,
專家的看法和非專業人士的看法,會有嚴重的差異,
因為一個人的心術和他的美醜卻沒有必然的關係。
春秋時代,范蠡勸告文種引退時,曾經這樣說: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子何不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對相信有輪迴的人來說,人的相貌有兩個來源:
1.  來自前生的善行或惡行在今生的相貌和眼神中反映。
2.  相貌不美的人可能看破相貌,明白色即是空,
     所以此生選擇一個平凡的面孔,以利個人修行。
然而今生的修行當然可以改變自己的相貌和眼神,
所以面相學才會歷久不衰。

至於不相信有輪迴的人,累積江湖經驗和閱歷之後,
大多會接受「相由心生」的說法。
所以中國傳統有這兩個說法:
有諸內,形諸外」及「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中國傳統的面相學甚至認為可以從一個人的面相,
看出當事人的忠奸賢愚、富貴貧賤、壽夭窮通。
「同一耳也,有軟硬,有厚薄。
    同一眉也,有濃淡,有長短。
    同一目也,有清濁,有露藏。
    同一鼻也,有曲直,有高低。
    同一口也,有斜正,有大小。
    五官之不同如是,其心裡安得而同乎!
    相人書云:
    耳厚而堅者,體健。耳薄而軟者,神昏。
    眉長而秀者,主聰明。眉短而促者,主愚蠢。
    目光明媚者,慈祥。目光斜露者,邪淫。
    鼻梁正直者,忠信。鼻梁歪曲者,姦惡。
    口之端厚者,言不妄發。口之偏頗者,語必支離。
    五官之不同如此,故心裡之不同亦如彼!」
《中西相人探原》(袁樹珊編著)
人必以貌相,不是以美醜相,不是以儀容是否乾淨相,
不是以衣著相,不是以行頭相,不是以社會地位相,
而是主要以眼神相。
孟子曰:
「胸中正則眸子瞭焉。
    胸中不正,眸子不能掩其惡也。善惡在目中偏正。
    善者,正視神清睛定。惡則斜視不定神濁。」
孟子曰: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
    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離婁章句上》
金庸武俠小說《飛狐外傳》中描繪的程靈素
就是揭櫫這個中國傳統的看法:
「一雙眼睛明亮之極,眼珠黑得像漆,
    這麼一抬頭,登時精光四射。」
「除了一雙眼睛外,容貌卻是平平,肌膚枯黃,臉有菜色,…
    頭髮也是又黃又稀,雙肩如削,身材瘦小,…」。
「她肌膚黃瘦,本來算不得美麗,但一笑之下,神采煥發,
    猶如春花初綻。」

我們當然不能夠忽略孔子的說話: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問題是,如果人以貌相的準確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
可以說比天氣預測還要準確,只是失之子羽,
而子羽這樣子的人,不可能超過百分之十,
那麼,人以貌相就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
換言之,人以貌相,要看閣下的功夫和閱人的經驗。
真和善的人說話一定美。所有真和善,都是美!
但面貌端正,好眉好貌的人不一定真和善,
所以面貌端正,甚至長得非常美麗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否則俗語不會出現蛇蠍美人、衣冠禽獸、偽君子等說法。
一般人都會有這個直覺,就是惡形惡相,奴形奴相,
眼神閃爍陰濕鬼祟,欠缺正氣的人,往往是壞人!
壞人惡形惡相非常多元化,有些唇薄如刀,有些藐嘴藐舌,
有些腦後見腮,有些鼻無三兩肉,有些眼神刻毒,
有些眼、嘴、鼻長得活像外星人,皮笑肉不笑,
有些男人皮光肉滑,陰聲細氣,說話多語言偽術,
有些女人貌如白雪公主中巫婆,說話有如潑婦罵街。
穿起西服來的確是屬於  decent  people
但說起話來毫不介意表演腦袋裡的草和陰點,
完全不介意他們的  indecent  exposure
智者只需要測試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分辨能力,就一清二楚。
有諸內,形諸外,人的心往往會由面貌言行肢體語言反映出來,
道理和我們要將人和他的思想及他的思考能力分開來判斷一樣。
年齡的確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
雖然說三歲定八十,但兒童的心比較單純,
還有機會在人生路程中作出抉擇,選擇修行,
但過了四十歲的人大部份都已經作出了抉擇,
所以他們的面貌、言行、肢體語言完全反映出他們的內心世界。
有人說:「有一種年紀很乾淨,有一種年紀很齷齪。
的確有道理。
但自從我們知道南韓的整容功夫厲害,
在世界上可說是數一數二之後,的確可以令人極速變臉,
由「曾奇醜」變成另一個「張宏艷」!
人不可以貌相,又似乎成為了真理。
他/她的美色,色目以待;他/她的愚蠢和邪惡,拭目以待。
於是研究談吐和肢體語言,可能比研究相貌更重要,
但絕對不是口甜舌滑,不是口齒伶俐,不是善於辯論,
而是談吐的內容和意識形態所顯示出來的動機和心態。
因為談吐難以造假,只能夠克苦訓練。
一旦經過嚴謹的談吐訓練,再加上南韓的專業整容,
似乎《窈窕淑女》中的教養又有了市場。
一段發人省思的可口可樂廣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2GRKTvWdQ
那麼徘徊在惡性循環中的人,為何需要研究面相?
其實「吸引定律」已經告訴我們這是不需要的,
因為惡形惡相的人為了共同的利益,
很容易就可以培養出團隊精神,不問因由就互相支持。
然而惡形惡相的人交的朋友不一定是惡形惡相的人,
否則這世界怎會有「知人口面不知心」的俗語?
怎會有有好眉好貌生滿蚤的半君子和偽君子?
徘徊在惡性循環中的人,當然會結交同道中人,
當然相信「人生最重要的是誰陪伴在自己身邊同心同德」!
他們只需要一個蠱惑的阿頭和執法的部門。
如果蠱惑的阿頭是偽君子、半君子或偽教徒就更妙,

因為所有的做法,行為和行動,
都可以美其名為胸襟廣闊的「包容」,而不是包庇。
參考:《人性理論》(上) 《人性理論》(中) 《人性理論》(下)
一般人所說的美,當然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去判斷,
既有客觀的元素,亦有因人而異及品味高低的主觀元素,
所以「人、事、物」既有對稱美,亦有不對稱美;
既有完整美,亦有缺憾美;
既有自然美、天生美,亦有人工美、整容美。
有美就有醜,所以人既有正義美,亦有邪惡無恥醜,
既有智慧美,亦有愚蠢醜。
邪惡、無恥、愚蠢的人之中,箇中的高手,
在公眾場合往往能夠達到「醜我兩忘」的境界。
All  God’s  children  are  not  beautiful.
Most  of  God’s  children  are,  in  fact,
barely  presentable.
( Fran Lebowitz )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夠同意聖經的說法:
「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
    便不可按著外貌待人。」《雅各書 2:1》
「但你們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被律法定為犯法的。」
《雅各書 2:9》
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這種處世的智慧,
需要具備多種能力:
1.  對人性格判斷的能力。
2.  建設一個良好的分類法,將人分類。
3.  懂得自己的分類法只不過是一種「假說/猜想」,
     需要常常修訂。
4.  最好能夠掌握中國傳統術數中的掌相和命理學,
     因為這種學問一向是中國文化中「知己知彼」的工具。
這樣多種的能力,如果要能夠融會貫通的話,
肯定需要結合哲學,心理學,文化環境學 [社會學,歷史],
嚴謹的思考訓練和命理學。
中國傳統術數中的紫微斗數,
是「知己、知彼、知事」的重要工具,
能夠在這三方面提供外行人難以想像的協助,
並且能夠給予「未雨綢繆」這個詞彙一個更深入的定義。
筆者更加夠膽說,紫微斗數將人分類,
不論是劃分大類抑或精細分類,都是最佳的工具,
而且是傾向於用人格和智愚來劃分階級。

Life  is  prescious.  Time  is  prescious.
Seats  in  life  are  crucial  and  prescious.
Who  we  have  and  who  we  choose  to  have
in  our  life  matters  dearly.

Not  everyone  deserves  a  seat  at  the  table
of  your  life.
The  older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to  be  surrounded  by  quality  people.

Friends

《交友的學問》(上)

相信輪迴的人都明白「投胎」是人生的第一大事
因為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父母是怎麼樣的人,
和父母的出生年次,決定了我們今生的命運,
一旦做出了選擇之後,大局已定,已經無從改變。

其次,修行,追求道、真理和人生智慧,
重視和實踐物質、制度和智慧三者的布施,
就是人生的第二大事,因為影響到下一生人的幸福。

至於培養將人分類的能力,
然後運用在擇師、擇友、交友和擇手下之上,
學習如何和各式各樣的人相處,則是人生第三大事
而第三大事,同樣影響深遠,因為時間就是生命,
而交往者隨時會改變個人的人生方向。

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三者其實息息相關,互相影響
參考:
《好人這個概念》(上) 《好人這個概念》(中) 《好人這個概念》(下)
[三個循環]
對於接受輪迴的人來說,一般人屢世的人生有三個循環
善性循環中性循環惡性循環
由於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屢世修行的層次有差異,
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選擇屬於自己人生的路,
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愛蓮說》的出於污泥而不染,談何容易!
選擇中性循環和惡性循環的人,屢世都有如住在囚牢之內,

只有善性循環才能夠擺脫囚牢,擺脫無明,成為覺者。
選擇善性循環的人會努力修行,追求智慧,向高處行,
並且一定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改革制度,布施智慧,

而由於修行和智慧互為因果,互相影響,互相造就,
所以能夠形成一個螺旋式向上的善性循環,
《論語。里仁》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做座右銘,
而不是浪費人生,迎合俗世標準,繼續徘徊在中性循環之內。
但由於大部份人難以覺醒,未能回歸心靈,
對抽象及神聖概念的實用價值尚有懷疑,甚至鄙視,
選擇和平庸,甚至愚昧的人交誼,以維護個人的自尊,
用「比上下足,比下有餘」做座右銘,以安慰自己,
而且他們一生人既做好事,也做壞事,
所以大部份人屢世都是繼續徘徊在中性循環之中。
徘徊在中性循環之中的人,必然選擇隨波逐流和隨遇而安,
而且有很多安慰和欺騙自己的方法,
例如喜歡和更愚蠢的人比較,和更虛偽的人比較,
和更習慣更不堪的人比較,甚至和更無恥的人比較。

一旦徘徊在中性循環之中的人選擇出賣良知,助紂為虐,
自然會喜歡燃燒別人,照亮自己,擁抱虛偽,為虎作倀,

經常幫主子說謊,日行一惡,就會墮落至惡性循環中。
There  are  always  people  willing  to  commit  human
atrocity  in  exchange for  a  little  power  and  privilege.
( Chris Hedges )

中性循環和惡性循環都走不出劣等命運的五指山,
因為朋友一旦選擇平庸,或者甚至助紂為虐,
就會變成可怕的敵人,甚至比不認識自己的敵人更加危險,

只有善性循環才能夠擺脫環境的操控,創造自己,
而且在善性循環中的人,即使曾經是敵人也可以變成朋友,

從這個角度來看下面這句說話,不禁悲從中來:
We  must  select  the  illusion  which  appeals  to
our  temperament,  and  embrace  it  with  passion,
if  we  want  to  be  happy.
( Cyril Connolly )
從擇師、擇友和交友的角度及屢世修行的角度來看,
三個循環都遵循一條人以類聚的吸引定律」:
同類人互相吸引,互相埋堆,互相鼓勵,
所以同一循環的人傾向於結交同一循環之內的朋友。
這是一個既可喜亦可悲的現象!
一旦對擇師、擇友和交友不夠謹慎,
對今生、業力和下一生人的輪迴都影響深遠。
的確有如王勃《滕王閣序》所說: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只有少數覺醒後開始修行的人,
才明白每一世人都需要因應自己該生人的階段擇師和擇友。
堅持在善性循環中的人,一定慎重擇師、擇友,
一般朋友只需要通過人格審查,
但好朋友和知己,除了要通過人格審查之外,
還需要通過思考能力審查。

所以在善性循環中的人,
最高興就是成為高朋滿座的智者中的一份子。
徘徊在中性循環中而又不甘寂寞的人,

也可以成為勢利自私虛偽的愚朋滿座中的一份子。
至於那些選擇在惡性循環中的人,
自然是惡形惡相,重視槍桿子暴力的惡朋滿座。

[交友]
Peace  of  mind  is  very  important.
We  cannot  live  in  harmony  with  others
unless  we  are  at  peace  with  ourselves.
如果一個人想從擇師、擇友和交友之上得益,
首先要有自知之明,這就牽涉到哲學上的「認識自己」,
當有能力「認識自己」,甚至「管理自己」的時候,
這個人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和怎麼樣的人做朋友。
然而無論是在那一個循環中的人,都應該明白時間就是生命,
所以一個中年人能送給朋友的最好禮物,其實就是時間,
因為年輕人往往誤以為自己有花不盡的時間。

參考:《認識自己》 《管理自己》
We  are  like  chameleons,  we  take  our  hue
and  the  color  of  our  moral  character,
from  those  who  are  around  us.
( John Locke )
交朋友和做學問,和修行都有四點相同的地方:
1.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要珍惜光陰,所以如何分配時間,
      成為一個重要的挑戰。
2.  和人生成敗非常關鍵的地方,就是必須去蕪存菁,
      放棄平庸、不思進步的朋友,並且努力結交智者。
      因為「物以類聚,人亦以類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聰者明、近蠢者愚、近慧者智。
      交友不慎,就不要埋怨愚蠢的朋友令自己變得越來越愚蠢!
3.  一般來說,澹泊明志,擁有較少的物質能夠令人更快樂,
     只有抽象的智慧是例外。
4.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不要浪費時間在不必要的朋友身上。

Ignorance  is  addictive  to  fools.
Control  and  cheating  are  addictive  to  egos.
Wisdom  is  addictive  to  wise  men.
( Jason Ling )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
    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言 13:20》
All  of  the  people  in  my  life  whom  I  consider  to
be  close  friends  or  colleagues  are  good  thinkers.
( John C. Maxwell )
Of  all  the  things  that  wisdom  provides  to  help
one  live  one’s  entire  life  in  happiness,  the
greatest  by  far  is  the  possession  of  friendship.
( Epicurus )
追求成功的人一定懂得自己需要交一些怎樣的朋友,
然而對方亦會判斷是否只願意和他做點頭之友;
而安於平庸、隨波逐流的人則最容易交朋友,
因為這類人人數眾多,大大增添了同類相遇的或然率。
至於追求成就的人,交友一向比較困難,
因為追求成就的人必然對朋友的要求比較高。
一個人有多優秀,能夠達到怎樣的成就,
就看他追隨怎樣的老師,和怎樣的朋友同行切磋。
人以類聚,同樣的思考能力,懶惰,不求上進的人,
往往團結在一起,互相保護,互相鼓勵,互相讚賞。

A  man  is  judged  by  the  company  he  keeps
as  well  as  by  the  company  he  avoids.
因為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日積月累之下積重難返,
欠缺勇氣從新開始的人,五十歲之後就沒有回頭路可走,
所以絕對不能夠忽視!防微杜漸,君子之道也:
Bad  company  corrupts  good  character.
( Menander )
It  is  far  better  to  be  alone,
than  to  be  in  bad  company.
( George Washington )
和豬朋狗友埋堆,往往是拋磚引磚,甚至拋磚引屎,
和智者埋堆,則是互相拋出名貴的寶玉,共同欣賞。
豬朋狗友滿座,當然有別於高朋滿座!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勸學》(荀子)
If  you’re  lucky  enough  to  be  in  a  place
where  
you’re  surrounded  by  people  with
similar  
levels  of  intelligence,  you  should
consider  yourself  to  
be  extremely  fortunate.
( Satyanarayana Shanmugam )
不論是追求成功還是追求成就的人,下面這句說話一定對:
It  is  easy  to  get  along  with  most  people,
but  one  must  be  careful  in  selecting  friends.
Foolish  friends  talk  about  trivial  things.
We  become  better  people  only  when
we  choose  to  connect  to  wise  people.

Time  is  precious!  Life  is  precious!
So,  surround  yourself  only  with  people 
who  are  able  to  lift  your  soul  higher.
Therefore,  with  each  year  that  passes,
wise  people  usually  find  out  that  they  have
fewer  and  fewer  compatible  friends.

( Jason Ling )
Surround  yourself  with  only  people
who  are  going  to  lift  you  higher.
( Oprah Winfrey )
但交不到好朋友亦非絕路,最重要是有自知之明,
常常保持學習的態度,樂意擁抱孤獨 [不是寂寞],
嘗試站在古今真正的巨人的肩膀上,而且完全免費,
只需要個人的覺醒及晝夜思想,勤奮者何樂而不為?

Apart  from  learning  from  all  the  great  minds,
whether  contemporary  or  historic,  be  thankful
for  all  the  difficult  people  in  your  life,
and  learn  from  them.  They  have  shown  you
exactly  who  you  do  not  want  to  be.
( Jason Ling )
孔子說:「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所謂「無友不如己者」當然是一種歧視,
當然需要對別人的長處和缺點有敏銳的感覺和判斷,
並且有需要「歧視各方面都比不上自己的人」,
至少亦是「歧視忠信程度或人格比不上自己的人」!
但歧視還歧視,學習還學習,一向是智者的想法,
因為愚蠢人的愚昧往往提供給旁觀者很好的學習機會。

可以說,除了敬畏耶和華之外,
別人的愚昧一向是啟發我們智慧的開端。
Pema  Chodron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可惜世上未必有完美之事,如果我們找不到良師,
又找不到能夠互相砥礪的益友,那怎麼辦?
追求「道/真理/智慧」的修行者當然不會坐以待斃!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知人之明]
有了自知之明之後,我們還需要知道朋友有很多類。
有可以信賴的朋友,例如:
1.  心靈方面的知己 [soulmate],
2.  智者 [由於修行深淺不同而有層次之分],
3.  有思考能力的正義朋友
There  are  very  few  at  the  top.
The  world  of  the  mediocre,  however,
is  one  of  intense  competition,  and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is  crowded.
( David R. Hawkins )
The  path  of  spiritual  advancement  is,
and  must  be,  strewn  with  detached  friendships.
( Jason Ling )
The  man  of  knowledge  must  be  able  not  only
to  love  his  enemies  but  also  to  hate  his  friends.
( Friedrich Nietzsche )
有必須視乎情況來信賴的朋友,例如:
阿諛奉承者  sycophants奴才  lackey
非常重視面子的朋友,
只有半桶水思考能力的朋友 [包括自以為正義的朋友]。
If  the  people  around  you  are  giving  you
advice  to  slow  down  or  to  take  it  easy──
you  are  surrounded  by  the  wrong  people.
( Grant Cardone )
有危急時未必能夠信賴的朋友,例如:
點頭朋友  acquaintances
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  fair-weather  friends
臭味相投的色慾朋友  brothers  in  debauchery
擁抱虛偽的朋友  sanctimonious  friends
隨波逐流的朋友 drifters
沉迷名利權不能自拔的朋友。

The  path  of  social  advancement  is,
and  must  be,  strewn  with  broken  friendships.
( H. G. Wells )
有避之則吉的朋友,例如:
虎倀  a  dictator’s  minions
惡棍  villains,  thugs
吸毒者  drug  addicts
沉迷賭博不能自拔的賭徒  addicted  gamblers
人對某些寵物的喜愛,是因為世界上大部份人心存詭詐,
又喜歡擁抱虛偽,不像寵物那麼單純和忠心。
W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be  harmed
by  our  fellow  man  than  by  our  fellow  animals,
yet  we  call  animals  wild  and  dangerous
and  we  call  man  advanced  and  civilized.
( Anthony Douglas Williams, Inside the Divine Pattern )
有蠱惑和虛偽,自以為成熟和聰明的朋友。
When  we  respect  everybody  around  us,
we  are  in  peace  with  everybody  around  us.
( Don Miguel Ruiz )
更有四五十歲之後日漸退步的朋友。
The  path  towards  wisdom  usually  requires
changing  certain  friends  into  mere  acquaintances.
The  reason  is  that  when  we  first  met  them,
we  honestly  didn’t  know  that  they  will  choose
to  stagnate,  become  so  mediocre  and  illogical
in  their  thoughts,  or  even  become  bastards.
we  know  that  some  of  them  have  now  succeeded,
so  engulfed  in  their  own  success  that  they
forget  they’ve  increased  both  their  ambition, 
their  greed  and  their  foolishness.
Consequently  they  are  glad  to   waste  their  time
just  to  maintain  their  image.
( Jason Ling )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矢志不移追求「道/真理/智慧」的修行者,
必然會發覺當愚蠢遇上智慧,就有如泥牛入海,永不超生。
你還有多少老朋友 !

A  neuroscientist  who  studies  decision-making
reveals  the  most  important  choice  you  can  make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neuroscientist-most-important-choice-in-life-2017-7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十一)

[亞伯蘭/亞伯拉罕的故事] (下)
亞伯蘭的妻子撒萊不給他生兒女。
撒萊有一個使女,名叫夏甲,是埃及人。
撒萊對亞伯蘭說:耶和華使我不能生育。
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或者我可以因他得孩子。
亞伯蘭聽從了撒萊的話。
於是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將使女埃及人夏甲給了丈夫為妾;
那時亞伯蘭在迦南已經住了十年。
亞伯蘭與夏甲同房,夏甲就懷了孕;
他見自己有孕,就小看他的主母。
撒萊對亞伯蘭說:我因你受屈。
我將我的使女放在你懷中,他見自己有了孕,就小看我。
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判斷。
亞伯蘭對撒萊說:使女在你手下,你可以隨意待他。
撒萊苦待他,他就從撒萊面前逃走了。
耶和華的使者在曠野書珥路上的水泉旁遇見他,
對他說:撒萊的使女夏甲,你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夏甲說:我從我的主母撒萊面前逃出來。
耶和華的使者對他說:你回到你主母那裡,服在他手下;
又說: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甚至不可勝數;
並說:你如今懷孕要生一個兒子,可以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
因為耶和華聽見了你的苦情。[以實瑪利就是神聽見的意思]
他為人必像野驢。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
他必住在眾弟兄的東邊。
夏甲就稱那對他說話的耶和華為看顧人的神。
因而說:在這裡我也看見那看顧我的嗎?
所以這井名叫庇耳拉海萊。這井正在加低斯和巴列中間。
後來夏甲給亞伯蘭生了一個兒子;亞伯蘭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
夏甲給亞伯蘭生以實瑪利的時候,亞伯蘭年八十六歲。
《創世記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告訴我們:
1.  即使是神的選民,異族通婚也是可以的。
2.  天主教徒和基督徒可以娶妾。
3.  教徒的妾被妻子虐待未必是壞事。
4.  虔誠的男教徒即使到八十六歲還可以有生殖能力。
5.  神認為戰爭是必須的。
6.  以實瑪利居住的地方的方向可能和風水有關。

[亞伯蘭改名亞伯拉罕,撒萊改名撒拉]
亞伯蘭年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
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
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亞伯蘭俯伏在地;神又對他說:
我與你立約:你要作多國的父。
從此以後,你的名不再叫亞伯蘭,要叫亞伯拉罕,
因為我已立你作多國的父。
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
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
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
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
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作他們的神。
神又對亞伯拉罕說:你和你的後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
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
這就是我與你並你的後裔所立的約,是你們所當遵守的。
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
你們世世代代的男子,無論是家裡生的,
是在你後裔之外用銀子從外人買的,
生下來第八日,都要受割禮。
你家裡生的和你用銀子買的,都必須受割禮。
這樣,我的約就立在你們肉體上作永遠的約。
但不受割禮的男子必從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約。
神又對亞伯拉罕說:
你的妻子撒萊不可再叫撒萊,他的名要叫撒拉。
我必賜福給他,也要使你從他得一個兒子。
我要賜福給他,他也要作多國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從他而出。
亞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裡說:一百歲的人還能得孩子嗎?
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養嗎?
亞伯拉罕對神說:但願以實瑪利活在你面前。
神說:不然,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
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
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作他後裔永遠的約。
至於以實瑪利,我也應允你:我必賜福給他,使他昌盛,
極其繁多。他必生十二個族長;我也要使他成為大國。
到明年這時節,撒拉必給你生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
神和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離開他上升去了。
正當那日,亞伯拉罕遵著神的命,
給他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家裡的一切男子,無論是在家裡生的,
是用銀子買的,都行了割禮。
亞伯拉罕受割禮的時候年九十九歲。
他兒子以實瑪利受割禮的時候年十三歲。
正當那日,亞伯拉罕和他兒子以實瑪利一同受了割禮。
家裡所有的人,無論是在家裡生的,是用銀子從外人買的,
也都一同受了割禮。
《創世記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告訴我們:
1.  神的男性選民,一定接受過割禮。
2.  如果雙方同意,兒童是可以買賣的。
3.  虔誠的男教徒即使到一百歲還可以有生殖能力。
4.  虔誠的女教徒即使到九十歲,月經已斷絕,
      憑藉神的大能,還可以有生殖能力。
5.  亞伯拉罕受割禮的時候年九十九歲。
6.  虔誠的女教徒即使說謊,神是不會介意的。
7.  這次道成肉身出現的時候,是三人一同出現,
     而且證明了一旦道成肉身,就需要吃東西,而且胃口非常好,
     因為三個人吃了餅和吃得下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
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
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
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
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
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
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
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
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
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麵調和做餅。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群裡,
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僕人急忙預備好了。
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預備好的牛犢來,
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了。
他們問亞伯拉罕說:你妻子撒拉在哪裡?他說:在帳棚裡。
三人中有一位說:到明年這時候,我必要回到你這裡;
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
撒拉在那人後邊的帳棚門口也聽見了這話。
亞伯拉罕和撒拉年紀老邁,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
撒拉心裡暗笑,說:我既已衰敗,我主也老邁,
豈能有這喜事呢?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
撒拉為什麼暗笑,說: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養嗎?
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
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
撒拉就害怕,不承認,說:我沒有笑。
那位說:不然,你實在笑了。
三人就從那裡起行,向所多瑪觀看,
亞伯拉罕也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
耶和華說:我所要做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
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
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
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
《創世記 第十八章》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十)

[亞伯蘭/亞伯拉罕的故事] (上)
創世記第十二章至第十八章,
紀錄了「亞伯蘭/亞伯拉罕的故事」。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
你也要叫別人得福。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
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
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
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姪兒羅得,
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
他們就到了迦南地。
亞伯蘭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裡。
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
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
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從那裡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
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
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
後來亞伯蘭又漸漸遷往南地去。那地遭遇饑荒。
因饑荒甚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裡暫居。
將近埃及,就對他妻子撒萊說: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婦人。
埃及人看見你必說:
這是他的妻子,他們就要殺我,卻叫你存活。
求你說,你是我的妹子,
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
及至亞伯蘭到了埃及,埃及人看見那婦人極其美貌。
法老的臣宰看見了他,就在法老面前誇獎他。
那婦人就被帶進法老的宮去。
法老因這婦人就厚待亞伯蘭,
亞伯蘭得了許多牛、羊、駱駝、公驢、母驢、僕婢。
耶和華因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緣故,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
法老就召了亞伯蘭來,說:你這向我做的是什麼事呢?
為什麼沒有告訴我他是你的妻子?
為什麼說他是你的妹子,以致我把他取來要作我的妻子?
現在你的妻子在這裡,可以帶他走吧。
於是法老吩咐人將亞伯蘭和他妻子,並他所有的都送走了。
《創世記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告訴我們:
1.  原來咒詛是有的,只不過力量有高下之分。
2.  原來喜歡容貌俊美的婦人是男人的共通傾向。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
都從埃及上南地去。 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
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
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
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
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
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
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
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
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
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
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
也像埃及地。 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
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
直到所多瑪。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
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
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
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
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
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創世記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讓我們思考了這個課題:
當人口膨脹或者土地不足時,親人就要分居。
如非親人和朋友,爭奪和戰爭就難以避免。
到了全地球的人口膨脹或者土地不足時,
也許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殺戮,就會出現世界末日,
否則解經家需要面對如何解釋「直到永遠」的意思。
當暗拉非作示拿王,亞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瑪作以攔王,
提達作戈印王的時候,他們都攻打所多瑪王比拉、
蛾摩拉王比沙、押瑪王示納、洗扁王善以別,和比拉王;
比拉就是瑣珥。這五王都在西訂谷會合;西訂谷就是鹽海。
他們已經事奉基大老瑪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
十四年,基大老瑪和同盟的王都來在亞特律加寧,
殺敗了利乏音人,在哈麥殺敗了蘇西人,
在沙微基列亭殺敗了以米人,在何利人的西珥山殺敗了何利人,
一直殺到靠近曠野的伊勒巴蘭。
他們回到安密巴,就是加低斯,殺敗了亞瑪力全地的人,
以及住在哈洗遜他瑪的亞摩利人。
於是所多瑪王、蛾摩拉王、押瑪王、洗扁王,
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瑣珥]都出來,在西訂谷擺陣,與他們交戰,
就是與以攔王基大老瑪、戈印王提達、示拿王暗拉非、
以拉撒王亞略交戰;乃是四王與五王交戰。
西訂谷有許多石漆坑。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
有掉在坑裡的,其餘的人都往山上逃跑。
四王就把所多瑪和蛾摩拉所有的財物,
並一切的糧食都擄掠去了;
又把亞伯蘭的姪兒羅得和羅得的財物擄掠去了。
當時羅得正住在所多瑪。
有一個逃出來的人告訴希伯來人亞伯蘭;
亞伯蘭正住在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裡。
幔利和以實各並亞乃都是弟兄,曾與亞伯蘭聯盟。
亞伯蘭聽見他姪兒被擄去,
就率領他家裡生養的精練壯丁三百一十八人,直追到但,
便在夜間,自己同僕人分隊殺敗敵人,
又追到大馬色左邊的何把,將被擄掠的一切財物奪回來,
連他姪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婦女、人民也都奪回來。
亞伯蘭殺敗基大老瑪和與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
所多瑪王出來,在沙微谷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谷。
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是至高神的祭司。
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
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
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
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
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
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
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
我使亞伯蘭富足!只有僕人所吃的,並與我同行的亞乃、
以實各、幔利所應得的分,可以任憑他們拿去。
《創世記 第十四章》
這事以後,耶和華在異象中有話對亞伯蘭說:
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的賞賜你。
亞伯蘭說:主耶和華啊,我既無子,你還賜我什麼呢?
並且要承受我家業的是大馬色人以利以謝。亞伯蘭又說:
你沒有給我兒子;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後嗣。
耶和華又有話對他說:這人必不成為你的後嗣;
你本身所生的才成為你的後嗣。於是領他走到外邊,說:
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又對他說:
你的後裔將要如此。亞伯蘭信耶和華,
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耶和華又對他說:我是耶和華,
曾領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為要將這地賜你為業。
亞伯蘭說:主耶和華啊,我怎能知道必得這地為業呢?
他說:你為我取一隻三年的母牛,一隻三年的母山羊,
一隻三年的公綿羊,一隻斑鳩,一隻雛鴿。
亞伯蘭就取了這些來,每樣劈開,分成兩半,
一半對著一半地擺列,只有鳥沒有劈開。
有鷙鳥下來,落在那死畜的肉上,亞伯蘭就把他嚇飛了。
日頭正落的時候,亞伯蘭沉沉地睡了;
忽然有驚人的大黑暗落在他身上。耶和華對亞伯蘭說:
你要的確知道,你的後裔必寄居別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
那地的人要苦待他們四百年。並且他們所要服事的那國,
我要懲罰,後來他們必帶著許多財物從那裡出來。
但你要享大壽數,平平安安地歸到你列祖那裡,被人埋葬。
到了第四代,他們必回到此地,因為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滿盈。
日落天黑,不料有冒煙的爐並燒著的火把從那些肉塊中經過。
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
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
甲摩尼人、赫人、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亞摩利人、迦南人、
革迦撒人、耶布斯人之地。
《創世記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告訴我們:
1.  亞伯蘭是所多瑪城的恩人。
2.  耶和華可以用驚人的大黑暗出現。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九)

經《創世記》第十一章紀錄了「巴別塔事件」: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
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
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
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
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註:就是「變亂」的意思]。
《創世記 11:1-9》
從這段紀錄中,筆者得到的資訊和產生的問題有四個
1.  聖經裡男人的生育年齡,可以從拿鶴的二十九歲,
     直到挪亞的五百歲高齡 [生了閃、含、雅弗]。
2.  以當時的建築技術來推測,
     巴別塔有沒有可能會高得過神竟然容忍的現代摩天大廈?
3.  為甚麼耶和華會認為一旦人類建成巴別塔,
     「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4.  在「巴別塔事件」中,神變亂了人的口音。
     變亂了人的口音就會產生不同的語言,
     而不同的語言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字!
     如果我們相信這是事實的話,
     全世界的人對靈界就會有很多不同的稱呼:
     例如神、耶和華、上帝、阿拉、守護神、守護天使、
     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六丁六甲神將……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名稱不同就一定不是同一群的靈界!
     「靈界的命名權」是否可以由某一個宗教獨自壟斷,
     是宗教之間的和平共存是否有可能的重大關鍵之一。
[靈界的數目]
「巴別塔事件」令宗教人士困擾的,
除了靈界的真假問題之外,還有靈界的數目。
世界上有這麼多不同的宗教,
有些宗教信奉一神,有些宗教信奉多神,
每一種宗教都會認為自己所信奉的神才是真神,
那麼就會出現兩個問題:
1.  如果有神存在,那麼究竟有多少位神呢?
     其中又有多少位神是真神呢?
2.  如果幾種宗教都認為真神只有一位,
     那麼其中只可能有一種宗教是真的,
     其他的一神宗教都是假的,除非那位真神有不同的稱呼。
所以當我們解決了「靈界的稱呼」這個課題時,
「靈界的真假」就會比較容易解決。
例如,我們會問:基督教究竟有多少位神?
基督教的神究竟有多少位,會否是一個定義的問題?
所謂「三位一體」的神是否一個數字遊戲?
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算是神嗎?
其次,靈界中的靈數眾多,
對信奉多神的宗教當然不成問題,
但對於信奉一神的宗教,是否不需要理會他們?
任何社會要堅持「信仰自由」,就不可能接受一神教!
如果每一種宗教都堅持
除了我們的神以外,不可以有別的神,
    我們信奉的神才是真神,其他宗教的神,都是邪靈
怎可能會接受信奉其他神靈的宗教?
怎可能會再容許任何「新創造和發展中的宗教」?
而所謂「宗教的和平共存」只能夠產生爾虞我詐的虛偽,
各宗教領袖在鏡頭面前假惺惺地互相握手,
製造表面和諧及和平共存的氣氛,
而在鏡頭的背後,教會的內部聚會,
則對其他宗教趕盡殺絕,各自攻擊對方,絕對不容異己。
嚴重時甚至大打出手,最後當然是以戰爭收場!
是否有點像黑社會的鬥爭?
宗教之間互相體諒?互相寬容?和諧共處?
很多人口裡說做人要胸襟廣闊,
對一切人和事都要抱著包容的態度,
又鼓吹年青人要「擴闊視野」,
但一談到宗教就立即自打嘴巴,變成一個心胸狹窄的人。
[靈界中的諸靈]
筆者不能夠肯定只有一位真神,
而其他的神都是假的或者都是天使!
亦不能夠肯定佛教裡的菩薩,道教裡的仙人,
是否都只不過是天使!
所以「多神論」其實是可以接受的,只在乎神的定義。
因為如果天使自己不說出來,
誰知道一位自稱和神交往的信徒,
到底是在和天使接觸還是和在和神接觸?
Why  is  it  that  when  we  talk  to  God
we’re  said  to  be  praying  but  when
God  talks  to  us  we’re  schizophrenic?
( Lily Tomlin )
基督徒用「感謝主」這句說話時,是否抹殺了天使的功勞?
我們是否假設了天使只不過是奴才,沒有自己的靈性和意志?
善良的靈界中的靈,當然不會和信徒計較,
但當筆者聽到教徒感謝那些幫助他們的弟兄姊妹時,
就知道他們是在用兩套標準:
天使是神的奴僕,神的奴僕慷慨大方不會計較,
而主內的弟兄姊妹不是神的奴僕,弟兄姊妹會小器。
Is  man  one  of  God’s  blunders?
Or  is  God  one  of  man’s  blunders?
( Friedrich Nietzsc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