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八)

[挪亞方舟] (下)
以下是聖經中創世記紀錄的大洪水及挪亞方舟故事: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
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
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
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
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 挪亞的後代記在下面。
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
挪亞生了三個兒子,就是閃、含、雅弗。
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神觀看世界,
見是敗壞了;凡有血氣的人,在地上都敗壞了行為。
神就對挪亞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面前,
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
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地造,裡外抹上松香。
方舟的造法乃是這樣:要長三百肘,寬五十肘,高三十肘。
方舟上邊要留透光處,高一肘。方舟的門要開在旁邊。
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層。看哪,我要使洪水氾濫在地上,
毀滅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
我卻要與你立約,你同你的妻與兒子、兒婦,都要進入方舟。
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
好在你那裡保全生命。 飛鳥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
地上的昆蟲各從其類,每樣兩個,要到你那裡,好保全生命。
你要拿各樣食物積蓄起來,好作你和牠們的食物。」
挪亞就這樣行。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樣行了。
《創世記 6:5-22》
耶和華對挪亞說:「你和你的全家都要進入方舟,
因為在這世代中,我見你在我面前是義人。 
凡潔淨的畜類,你要帶七公七母;
不潔淨的畜類,你要帶一公一母;
空中的飛鳥也要帶七公七母,可以留種,活在全地上; 
因為再過七天,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晝夜,
把我所造的各種活物都從地上除滅。」
挪亞就遵著耶和華所吩咐的行了。
當洪水氾濫在地上的時候,挪亞整六百歲。
挪亞就同他的妻和兒子、兒婦,都進入方舟,躲避洪水。
潔淨的畜類和不潔淨的畜類,飛鳥並地上一切的昆蟲,
都是一對一對地,有公有母,到挪亞那裡進入方舟,
正如神所吩咐挪亞的。過了那七天,洪水氾濫在地上。
當挪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
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 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正當那日,
挪亞和他三個兒子閃、含、雅弗,並挪亞的妻子和三個兒婦,
都進入方舟。他們和百獸,各從其類;一切牲畜,各從其類;
爬在地上的昆蟲,各從其類;一切禽鳥,各從其類,
都進入方舟。凡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
都一對一對地到挪亞那裡,進入方舟。
凡有血肉進入方舟的,都是有公有母,正如神所吩咐挪亞的。
耶和華就把他關在方舟裡頭。
洪水氾濫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長,把方舟從地上漂起。
水勢浩大,在地上大大地往上長,方舟在水面上漂來漂去。
水勢在地上極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
水勢比山高過十五肘,山嶺都淹沒了。
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動物,就是飛鳥、牲畜、
走獸和爬在地上的昆蟲,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
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氣息的生靈都死了;
凡地上各類的活物,連人帶牲畜、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
都從地上除滅了,只留下挪亞和那些與他同在方舟裡的。
水勢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創世記 7:1-24》
神記念挪亞和挪亞方舟裡的一切走獸牲畜。神叫風吹地,
水勢漸落。淵源和天上的窗戶都閉塞了,
天上的大雨也止住了。水從地上漸退。過了一百五十天,
水就漸消。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
水又漸消,到十月初一日,山頂都現出來了。過了四十天,
挪亞開了方舟的窗戶,放出一隻烏鴉去。那烏鴉飛來飛去,
直到地上的水都乾了。他又放出一隻鴿子去,
要看看水從地上退了沒有。但遍地上都是水,
鴿子找不著落腳之地,就回到方舟挪亞那裡,
挪亞伸手把鴿子接進方舟來。他又等了七天,
再把鴿子從方舟放出去。到了晚上,鴿子回到他那裡,
嘴裡叼著一個新擰下來的橄欖葉子,
挪亞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他又等了七天,放出鴿子去,
鴿子就不再回來了。到挪亞六百零一歲,正月初一日,
地上的水都乾了。挪亞撤去方舟的蓋觀看,便見地面上乾了。
到了二月二十七日,地就都乾了。神對挪亞說:
「你和你的妻子、兒子、兒婦都可以出方舟。在你那裡
凡有血肉的活物,就是飛鳥、牲畜和一切爬在地上的昆蟲,
都要帶出來,叫牠在地上多多滋生,大大興旺。」
於是挪亞和他的妻子、兒子、兒婦都出來了。一切走獸、
昆蟲、飛鳥,和地上所有的動物,各從其類,也都出了方舟。
挪亞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拿各類潔淨的牲畜、
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耶和華聞那馨香之氣,就心裡說:
「我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 [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
也不再按著我才行的,滅各種的活物了。
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
《創世記 8:1-22》
130《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八)
由創世記第八章可知,既然地球被洪水浸了一百五十天,
部份埋在深層的土壤裡的地方,應該會出現很重的鹽份紀錄。
神賜福給挪亞和他的兒子,對他們說:
「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了地。凡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
    都必驚恐、懼怕你們;連地上一切的昆蟲並海裡一切的魚,
    都交付你們的手。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
    這一切我都賜給你們,如同菜蔬一樣。
    惟獨肉帶著血,那就是牠的生命,你們不可吃。
    流你們血、害你們命的,無論是獸是人,我必討他的罪,
    就是向各人的弟兄也是如此。
    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
    因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
    你們要生養眾多,在地上昌盛繁茂。」
神曉諭挪亞和他的兒子說:
「我與你們和你們的後裔立約,並與你們這裡的一切活物,
    就是飛鳥、牲畜、走獸,凡從方舟裡出來的活物立約。
    我與你們立約,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滅絕,
    也不再有洪水毀壞地了。」神說:
「我與你們並你們這裡的各樣活物所立的永約是有記號的。
    我把虹放在雲彩中,這就可作我與地立約的記號了。
    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
    我便記念我與你們和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約,
    水就再不氾濫毀壞一切有血肉的物了。虹必現在雲彩中,
    我看見,就要記念我與地上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約。」
神對挪亞說:
「這就是我與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約的記號了。」
    出方舟挪亞的兒子就是閃、含、雅弗。含是迦南的父親。
    這是挪亞的三個兒子,他們的後裔分散在全地。
    挪亞作起農夫來,栽了一個葡萄園。
    他喝了園中的酒便醉了,在帳棚裡赤著身子。
    迦南的父親含,看見他父親赤身,就到外邊告訴他兩個弟兄。
    於是閃和雅弗拿件衣服搭在肩上,倒退著進去,
    給他父親蓋上,他們背著臉就看不見父親的赤身。
    挪亞醒了酒,知道小兒子向他所做的事,
    就說:「迦南當受咒詛,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
    又說:「耶和華閃的神是應當稱頌的,願迦南作閃的奴僕。
    願神使雅弗擴張,使他住在閃的帳棚裡,
    又願迦南作他的奴僕。」洪水以後,
    挪亞又活了三百五十年。挪亞共活了九百五十歲就死了。
《創世記 9:1-29》
由創世記第九章可見:
1.  義人不但可以釀酒,而且可以酗酒。
2.  挪亞不但尚存亞當和夏娃對赤身露體的不安,
      而且達到了恐慌的程度。
3.  挪亞擁有咒詛的能力,但他的行為非常奇怪,
      因為他不是咒詛含,而是咒詛含的兒子迦南。
Is  man  one  of  God’s  blunders?
Or  is  God  one  of  man’s  blunders?
( Friedrich Nietzsche )
After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a  religious  man
I  always  feel  I  must  wash  my  hands.
( Friedrich Nietzsche )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四)

[夏娃這個女人]
夏娃不是用地上的塵土造的,而是神用亞當的肋骨造的,
但由於亞當是用地上的塵土造的,
所以夏娃應該是間接用地上的塵土造的。
但夏娃和亞當除了生殖系統不同之外,
有甚麼其他不同的地方嗎?是否 DNA 不同?
但有教徒告訴我們:由於聖經裡從來都沒有提到 DNA
我們不能夠假設有 DNA 這種東西存在。
不知是否因為神沒有將生氣吹在夏娃的鼻孔裡,
使她成為有靈的活人,
所以從屬靈的角度來看,夏娃似乎是「次貨」,
因為聖經明顯地指出:
☆  夏娃重視好看的東西,這是「眼目的情慾」。
☆  夏娃喜歡和蛇溝通,聽信蛇的說話,
      這是「八卦」,容易以訛傳訛及傳播謠言。
  夏娃不聽話,有「反叛和試新的精神」,
      這是教會最不喜歡的科學態度之一。
所以馬克吐溫 Mark Twain 曾經說:
如果神禁止亞當和夏娃吃的,
不是樹上的果子而是那條蛇,可能那條蛇已經被吃掉!
It  was  not  that  Adam  ate  the  apple  for  the
apple’s  sake,  but  because  it  was  forbidden.
It  would  have  been  better  for  us
──oh  infinitely  better  for  us──
if  the  serpent  had  been  forbidden.

( Mark Twain )
[赤身露體]
剛好植在伊甸園正中央的「分別善惡樹」,
樹上的果子「悅人的眼目」,並且是「可喜愛的」。
於是一件「跌倒之後無法再站起來」的事情就發生了。
首先,他們發覺「赤身露體」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為甚麼這樣子呢?
為甚麼亞當和夏娃吃過「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之後,
會覺得外露生殖器官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甚至是淫穢 obscene 的事情,直到今天?

他們的身體不是照著神的形象做的嗎?
難道神的形象是令人羞恥的嗎?
從不少宗教的油畫所描繪的情況看來,
他們覺得羞恥的部位是否外露的生殖器官呢?
神是否也覺得外露的生殖器官羞恥呢?
這的確是懸而未決的千古難題!
如果神也知道「赤身露體」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我們至少可以肯定:
神每次見亞當和夏娃的時候,他自己都是穿上衣服的。
「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
    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
    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
    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
    耶和華上帝對女人說:『你做的是甚麼事呢?』
    女人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
《創世記 3:11-13》
換言之,在神的殿內是不可赤身露體的,
但人類在洗澡時赤身露體,豈非是侮辱了神?
神創造的魔鬼和伊甸園裡狡滑的蛇是否侮辱了神?
普天下眾多詭詐的偽基督徒又是否侮辱了神?

「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
    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裏頭的;
    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
    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
《哥林多前書 6:19-20》
[推卸責任]
其次,「能夠知道善惡」的附帶贈品就是「推卸責任」!
從亞當吃了禁果之後推卸責任給夏娃
[其實是間接推卸責任給神],
而夏娃又將責任推卸給蛇來看,
顯然神沒有讓亞當和夏娃二人產生山盟海誓的愛情,
或者「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有消除愛情的效力。
如果山盟海誓的愛情並不存在亞當和夏娃的性格裡,
那麼我們可以懷疑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愛情,
在沒有經過聖經洗禮的地方,是人類自己努力的成果,
而在有經過聖經洗禮的地方,
就有可能是新約耶穌基督帶來的新啟示。
所以「推卸責任」的確歷史悠久,
否則就是神最初創造亞當和夏娃時不慎的瑕疵!
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亞當和夏娃並沒有結婚,
所以亞當說夏娃是「與我同居的女人」。
可見「同居」是舊約聖經接受的事情。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創世記 2:24》
我們讀《創世記》第三章之後還有一個問題:
狡猾的蛇沒有再將責任向其他方面推卸,
是因為蛇沒有吃過「分別善惡樹」的果子,
所以沒有推卸責任的性格?
還是因為神造這條蛇時沒有給予牠推卸責任的性格?
但蛇為何會知道「分別善惡樹」的秘密?誰說給牠聽?
聖經裡這條蛇是會說話的,為何蛇沒有為自己抗辯?
會否因為蛇根本沒有機會為自己抗辯?
[趕出伊甸園]
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有兩個原因:
1.  是神對亞當和夏娃的懲罰。
2.  神恐怕亞當和夏娃會吃「生命樹」的果子,永遠活下去。
「耶和華神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
    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
    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
    於是把他趕出去了;
    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
    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
《創世記 3:22-24》
最令我們驚奇的啟示是:究竟神是不願意毀掉「生命樹」,
還是他根本沒有能力毀掉「生命樹」?
[伊甸園和生育]
《創世記》第四章給予我們關於「性」方面的資訊是:
亞當和夏娃雖然擁有男人和女人的生殖器官,
但在伊甸園裡並沒有發生性行為,
因為他們覺得「赤身露體」羞恥,不可能會有性興奮。
或者,由於他們發現性行為的興奮,
所以覺得「赤身露體」羞恥,我們沒法知道。
我們唯一知道的,
就是即使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發生了性行為,
他們在伊甸園裡並沒有生育。
所以後來神要加增夏娃懷胎和生產的苦楚,
夏娃根本無從比較。
究竟亞當和夏娃是在走出伊甸園之後才發生性行為,
抑或他們在走出伊甸園之後才有生育的能力,永遠是一個謎。
我們肯定的是:
1.  亞當和夏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童年的男人和女人。
2.  「生育」和「童年」是伊甸園外面的新事物。
3.  亞當和夏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肚臍的男人和女人。
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之後,
只生了該隱和亞伯,並沒有生女兒,
那麼聖經裡首宗手足相賤事件出現之後:
1.  證明了神創造了心靈惡毒的人類。
2.  證明了神並非全知。
3.  該隱殺了亞伯之後,該隱的妻子從何而來?
所以神創造了亞當和夏娃之後,
應該也有創造其他的人類,這樣才合乎邏輯!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三)

[伊甸園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伊甸園裡有兩棵特別的樹:「生命樹」和「分別善惡樹」!
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神造這兩棵樹的動機,所以只能夠猜測。

「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
    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
    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
《創世記 2:9》
神在伊甸園裡造了一棵引人注目的「分別善惡樹」,
樹上的果子「悅人的眼目」,並且是「可喜愛的」,
吃了果子之後可以令人「眼睛明亮,能夠分別善惡」。
但神並沒有告訴亞當和夏娃樹上果子的功效,
只是不准許亞當吃樹上的果子,
神給予亞當的理由是「吃的日子必會死」。
「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
    你可以隨意喫,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喫,
    因為你喫的日子必定死。」
《創世記 2:16-17》
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後,
其次是立即會明白和接受一個弔詭
「雖然身體是照著神的形象神所創造,但赤身露體是羞恥的。」
然後就會和神及靈界相似,能夠知道善惡。
我們不知道為何在神的眼中,懂得分別善惡是一件壞事,
但奇怪的是,神竟然將「分別善惡樹」的秘密,
告訴他創造的那條狡猾的蛇!
那麼「生命樹」和「分別善惡樹」又有甚麼不同呢?
「耶和華神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
    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
《創世記 3:22》
關於這棵「生命樹」,我們的推理如下:
1.「生命樹」上的果子可以令人「永遠活著」。
2.  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
     所謂「永遠活著」是否指神也不能夠令人死亡?
3.  狡猾的蛇有可能不知道這個秘密。
     否則蛇怎會不叫亞當和夏娃吃「生命樹」上的果子?
4.  伊甸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亞當都可以隨意吃,
     但偏偏亞當和夏娃就不曾吃過生命樹上的果子,
     可見「生命樹」上的果子可能並不「悅人的眼目」,
     或者果子有硬殼,好像榴槤那樣有尖刺,
     甚至有可能散發出一股中人欲嘔的臭味,
     完全不令人喜愛,不能夠吸引人吃。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
人類的批判思考能力不是神最初所創造的,
是人類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後才產生的,
所以用批判思考去讀聖經是褻瀆神,
讀聖經的人只能夠用正面思考,
換言之,人只可以有「信念」,不能夠有「信仰」!
這個假設的重要性在於:
即使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
用他的血替世人贖罪,原諒了世人之後,
不少教徒依然對批判思維這麼害怕,
神原諒了世人,教徒竟然不願意原諒世人。這的確是一件奇蹟!
有些教徒認為
1.  自己的思考能力無法和魔鬼抗衡,
     所以應該完全依靠神去戰勝魔鬼,
2.  通識教育科裡的獨立批判思考能力,是徒勞無功的工具。
3.  好像筆者這類喜歡思考的人應該下地獄。
所謂「人是照著神的形象做的」這句說話其實不夠清晰,
甚至有點曖昧!因為究竟「照」了多少,還需要推理和臆測。
最令人頭痛和費解的地方是:
為甚麼神最初照著自己的形象做的男人亞當,
竟然是不能夠知道善惡是甚麼的?
由於神最初造的男人亞當,是不會死的。
那麼我們開始思考:亞當是否真係「唔知死」?
亞當是否並不知道「死」是甚麼?
我們當然可以認為亞當知道「死」是甚麼,
因為神在最初創造不死的亞當時,
可以在他的腦裡植入「死亡的恐懼」,
但隨之而來的思考就是:如果亞當在人類還未有死亡之前,
居然可以明白甚麼叫做死亡,可見當時神創造的亞當這個人,
擁有不需要親身經歷就可以知道的超自然能力。
創世記這節經文對批判思考能力的鞭撻,
似乎呼應了新約《約翰一書 2:16-17》的經文:
「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
    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
    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
    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
    唯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
因為世界不就是神所創造的嗎?
為何神要創造一個充滿三大陷阱的世界?
Perhaps  I  know  best  why  it  is  man  alone
who  laughs;  he  alone  suffers  so  deeply
that  he  had  to  invent  laughter.

( Friedrich Nietzsche )
[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的蛇]
伊甸園的神奇,當然不止於此!
首先神造了一條「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的蛇,
這條蛇最初應該不是用肚爬行的,
但是這條蛇以前是如何行走的,沒有人知道,
我們只知道這條獨一無二的蛇會說人的語言,
可以和神、亞當、夏娃溝道;
我們只知道這條獨一無二的蛇其後被神懲罰,
要用肚子行走,並且終身吃土,
也許這條獨一無二的蛇,
既是現代蛇的祖先,也是蚯蚓的祖先。
我們只知道神把這條狡猾的蛇放置在伊甸園之內享福。
其次,神用亞當的肋骨造的女人夏娃,
夏娃的思考及語言能力都不高,
而且神造的女人夏娃是一個不聽話的女人。
並非姣婆遇上脂粉客,而是女人與蛇共處一園!
「耶和華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
    蛇對女人說:
    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
    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
    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
    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
    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創世記 3:1-4》
蛇是神所創造的,魔鬼也是神所創造的,
目的是讓人類有所選擇,所以考驗是必須的。
「你們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
    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
《哥林多前書 10:21》
[狡猾的蛇竟然是誠實的蛇]
狡猾的蛇其實是誠實的,
因為耶和華神親口證實「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
的確可以令人知道善惡!
狡猾的蛇說亞當和夏娃吃了果子之後不一定會死,
亦是正確的,
因為亞當和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上果子的日子,
並沒有死,只不過是生命慢慢地進入了哀老的過程。
狡猾的蛇亦的確有先見之明,
能夠預料神不會處死亞當和夏娃。
但創世記忘記了紀錄:這條狡猾的蛇為了牠的誠實,
從此喪失了和人類在語言方面溝通的能力!

[蛇的罪惡是甚麼?]
蛇最大的罪惡就是發現和發掘出神所造的人的弱點,
尤其是利用女人的愚昧、眼目的情慾、好奇心、
反叛和試新的精神。
蛇其次的罪惡就是令到神懲罰亞當和夏娃:
1.  亞當要終身勞苦,汗流滿面,才得餬口。
2.  加增夏娃懷胎和生產的苦楚。
3.  接受「男尊女卑」:夏娃戀慕亞當,亞當管轄夏娃。
4.  人類以後要吃本來只是給動物和鳥類吃的青草和蔬菜。
我們都喜歡懶,好吃懶做,尤其討厭思考,
不知道思考就是追求「道/真理/愛/智慧」,就是接近神。

世界上只有極少數愛神的人才會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勤奮思考,晝夜思想,矢志不移地追求「道/真理/愛/智慧」。

蛇令世人不能夠懶,蛇犯的不是彌天大罪是甚麼?
Evil  and  good  are  God’s  right  hand  and  left.
( Horace Mann )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二)

[耶和華造了一個女人]
「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
    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世記 2:18》
從上一篇的猜想,我們可以推測亞當獨居,
是因為他不知道伊甸園的外面也有女人。

「耶和華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
    於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
    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
    領他到那人跟前。
    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他為女人,
    因為他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創世記 2:21-24》
似乎在創造人的過程中,耶和華神依次有三個想法:
God’s  first  thoughtMan
God’s  second  thoughtSex and Reproduction
God’s  third  thoughtWoman
也許我們會問:夏娃的陰道從何而來?
當然是來自神的構思,然後從亞當的肋骨造出來!
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不少基督徒喜歡說一句絕對正確的話:
God  will  make  a  way!
[二人成為一體後就沒有性騷擾和強姦]
在只有亞當和夏娃二人出現的時候,
由於需要交配的「配偶」這個概念已經存在,
所以當時應該沒有「性騷擾」這個概念,
也不存在「強姦」的事情!
換言之,我們的理解是:當「二人成為一體」的時候,
並不存在「性騷擾」和「強姦」的現象;
亞當如箭在弦、刻不容緩,要立即上馬時,
不可能「強姦」夏娃,因為那不是「強姦」,
而妻子亦不可能會有被強姦的沉重精神壓力。
從法律上看,
當我們需要處理基督徒及天主教徒的婚姻問題時,
這應該是聖經裡關於婚姻衍生出來的概念。
亞當是依照神的形象造的,沒有問題;
但神創造夏娃的外生殖器官,設計意識相當大膽,
因為陰道內沒有預先設計及植入牙齒這種自衛工具,
所以埋下了後來強姦行為出現的一個因素。
如果沒有女人,或者如果神創造女人時,
女人的陰道內就有牙齒,男人就不會犯下強姦的罪惡。
Woman  was  God’s  second  mistake.
( Friedrich Nietzsche )
我們相信女權分子會認為:
女性外生殖器官和乳房的設計,
貶抑和羞辱女性,是文明社會的大忌;
我們的確無話可說,除非女權分子亦是教徒!
道貌岸然的非基督徒,
亦應該對女人外生殖器官的設計表示非常遺憾,
所以這個問題的確需要嚴肅處理。
其次,神創造了女人夏娃之後,
由於陰道入口和肛門造得非常接近,
我們立即就產生了這個疑慮:
在聖經裡「異性肛交」是否可以接受的性行為?
如果神創造了女人夏娃之後,
最初沒有傳授亞當正確的性交方式,
我們可以想像,富有冒險精神的亞當,
最初應該會嘗試不同的姿勢,
有可能會嘗試口交和肛交,

而且由於人生路不熟,未必識對號入座,
不時會入錯了洞,或者故意入錯了洞,
需要夏娃祈禱求神赦免亞當的罪,
理由當然是「因為亞當所做的,亞當不曉得」。
失敗乃成功之母,自古成功在嘗試!
The  best  teachers  are  those
who  show  you  where  to  look,
but  don’t  tell  you  what  to  see.
( Alexandra K. Trenfor )
[亞當的性慾]
皇帝不急太監急,自古已然。
由於似乎沒有人願意捍衛亞當的利益,
筆者只好硬著頭皮去替他說幾句公道話。
未創造女人夏娃之前,神先創造了亞當這個男人,
這個男人當然擁有男性的生殖器官,
但在女人未被創造之前,男性的生殖器官有何用?
會否時常不自覺地勃起?
會否對伊甸園裡所有尺寸差不多的「洞」形物體,
產生強烈的慾念和遐想?
會否有「非理性的亢奮irrational  exuberance
會否在女人未被創造之前,
男性的生殖器官會處於冬眠狀態?
我們人類智慧不足,
這種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結構性問題」,當然不能參透。
唯一可以從聖經章句中推測的就是:
1.  神為亞當這個男人做了一個配偶的時候,
     就已經有性行為和生育的意念,
2.  女人的陰道和子宮,應該是因應男性的生殖器官而造的,
3.  在未有父母這種現象之前,就有父母這個名稱。
4.  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如果亞當這個男人和他的後代在祈禱之後可以暫時失去性慾,
或者神創造亞當時賦予亞當一個穴道,
一按下去時可以暫時失去性慾,那麼基督徒應該非常高興,
因為無論對亞當、夏娃和他們的後代都是一件好事,
至少不會出現其後射精在地的事件。
但似乎神並不容許人類有這種自由!

夏娃是否美貌,我們不知道,
我們只知道有一些「人的女子」美貌。
自從「神的兒子們」娶妻要求女子美貌之後,
我們就知道現代經濟學家指出的「加色」可以抑制「通脹」,
簡直是一片胡說八道!色事凌人,「加色」就更加凌人;
「加色」之後,亞當的「衍生工具」患上「衝動控制障礙症」,
所產生的「通脹」,也許只能夠用乾冰來冷卻。
幸好那個時代還沒有經濟上的「滯脹」!
「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
    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創世記 13:16》
這節經文立即刺激起我們第一個想法,就是:
今天地球上由於人口膨漲而產生的各式各樣社會問題,
始作俑者是亞當和夏娃嗎?
還有,天國裡「神的兒子們」會否同樣生養眾多,
遍布天國?

其次,夏娃是在亞當沉睡時造出來的。
雖然我們不知道為何要在亞當沉睡時造夏娃,
但這個創造的情況可以引發出不少幻想。
我們不知道亞當沉睡之前已經知道神會在他沉睡時造夏娃,
在睡醒之後覺得少了一條肋骨然後才懷疑肋骨去了那裡,
抑或是在睡醒之後神告訴他,
總之,亞當知道女人是他「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而女人這個稱呼,及後來「夏娃」這個名字,都是亞當取的。
至於「夏娃」是否有靈的人,聖經沒有指出。
我們有理由懷疑,英語中 woman 這個字其實是象形文字:
ω 代表女人的乳房,
代表女人比男人多了的一個產道出口。
由於女人是從男人那裡造出來的,
有乳房和陰道,所以叫做 woman

至於那些認為男女性行為對人類影響深遠的智者,
也許會覺得神應該考慮創造無性別的人,
讓他們可以用無性繁殖的方法來傳宗接代。
根據聖經《創世記》第一章,起初,神創造天地。
而從未接觸過聖經的中國人對這個天地的認識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換言之,就是神創造了一個風光明媚,但暗藏殺機的自然界。

然後,神創造天使,然後,神創造天使長,名為撒旦。
然後,神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這些人有男有女,生殖能力非常強,能夠生養眾多,遍滿地面。
《創世記》第二章才說神到了第七日,
才用地上的塵土造了一個有靈的活人「亞當」。
《創世記》沒有說明神在「亞當」之前所造的人是否有靈。
由於女人是從男人那裡造出來的,
所以即使聖經多次重申男女一體及男女平等,
聖經對女人畢竟是有歧視的,
不知女牧師和傳道人會否故意忽略此節經文?

「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
    因為不准他們說話。他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
    他們若要學什麼,可以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
    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
《哥林多前書 14:34-35》
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是:
《創世記》是否鼓勵男女不平等的濫觴?
足以影響到人類文明進化幾千年之久!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一)

很多從未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不懂得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
他們對「信念」並不恐懼,盲目地讀聖經亦覺得輕鬆平常,
因為他們覺得被人洗腦是很正常的事,
反而一旦要求他們讀聖經時必須思考卻令他們非常煩惱。
Before  I  was  born  one  of  the  Beings  asked
me  how  did  I  feel  about  coming  back  to
the  earth  plane?  I  replied,  “I  didn’t   mind
as  long  as  I  had  a  womb 
with  a  view.”
(Stuart Wilde)
哲學家相信的「神」往往是一位抽象的Logos
就是太初的道,就是真理,就是智慧: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約翰福音 1:1》
於是一個合乎邏輯的問題就立即出現:
相信「道、真理和智慧」的無神論者真的是心中沒有神嗎?
123《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一) Sweden
所謂「信仰」就是追求智慧,迫近真理
但基督教和天主教對「神」這個概念多了一個要求:
就是「神」必須曾經「和部份人類直接溝通」,
或者曾經「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稍微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明白,
無論是「抽象的神」還是「可接觸的神」,
都不會違背「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否則「神」這個概念算是甚麼?
欠缺宗教精神的「神」值得我們去崇拜和追隨嗎?

如果一個自稱虔誠基督徒的人不奉行「宗教精神」,
或者對「宗教精神」不專一,擁抱虛偽,
那麼他有可能對「神」專一嗎?
那麼他讀聖經時如果不會覺得困難,
就一定需要提供一個看似合理,可惜經不起批判的解釋,
既可以欺騙自己,又可以欺騙純樸、害怕思考的羔羊。
重視「宗教精神」的人都會明白,
所有導人向善的宗教都有可能是真的,
但凡是擁抱虛偽的宗教,凡是拒絕批判、唯我獨尊的宗教,
凡是違背「宗教精神」的宗教,沒有可能是真的!
一旦某個宗教裡的「真」和「誠」有所欠缺,
就會萌生「虛偽hypocrisy
甚至「自欺self-deception
「虛偽」一向是「宗教精神」的最大敵人!
Respect  truth,  be  honest,
don’t  complicate  your  life  with  hypocrisy.
When  one  has  a  deep  respect  for  truth,
he  will  search  for  wisdom  throughout  his  life,
he  will  understand  what  is  humility.
and  he  has  no  need  to  impress  anyone.
( Jason Ling )
所以天主教徒和基督徒只有兩大類:
一類擁抱「信念」和資本主義,恐懼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結果就接受了虛偽,左手擁抱神,右腳卻和魔鬼跳舞;
另一類擁抱「道、真理和智慧」,努力追求和迫近真理,
一早就和虛偽割蓆,堅持人格,竭力保守自己的心。
Hypocrisy  is  a  homage  that  vice  pays  to  virtu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The  only  vice  that  cannot  be  forgiven  is  hypocrisy.
The  repentance  of  a  hypocrite  is  itself  hypocrisy.
( William Hazlitt, Selected Essays, 1778-1830 )
正如西方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國古代儒釋道三教的興衰,
皆和政治 [掌權者的喜好] 有莫大的關係。
任何擁抱「虛偽」的宗教,一旦失去了政治上的支援,必然遲早衰落,
能夠不依靠政權而迄立不倒的宗教,一定有其優秀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來看,儒、釋、道三教在宗教方面的貢獻,
絕對不下於天主教和基督教。
如果一種不影響到世道人心的宗教自認是一種「迷信」的話,
誰會願意浪費精神去批判它?
如果一種宗教認為自己是一種「信念」,甚至是一種「信仰」,
嚴重影響到世道人心和年青的一代的話,
當然必須接受懷疑和批判的精神,有識之士絕對不應噤若寒蟬,
以免荼毒青少年,阻礙年青心靈的成長!
如果所有宗教都認為自己就是「道路、真理」的權威,
領袖們在公眾場合握手言歡,背後爾虞我詐,何來宗教的和平共存?
難道世界和平只不過是一句口號,不需要先有宗教和平嗎?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
    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創世記 1:26》
這一節經文的重點在「我們」和「我們的形像」,
因為這段經文說明了神並不止一位。
讀過這段經文的人應該問的問題是:神究竟有多少個?
基督徒的答案可能是三個:聖父、聖子、聖靈
但三位一體,所以也是一。
非基督徒的想法又會如何?有可能是「知、仁、勇」嗎?
有可能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無」嗎?
[老子《道德經。四十章》]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
    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
    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創世記 1:27-28》
這一節經文指出,男和女都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
除非神多於一位,而且亦有男女之分,
否則就是說神既有男性的特徵,也有女性的特徵。
讀過這段經文的人應該問的問題是:
1.   神為甚麼需要有生殖器官?
2.   是否有男神也有女神?
3.   男神和女神之間是否會有性行為?
4.   如果沒有分男神和女神的話,神是否陰陽同體?
5.   陰陽人是否也是神所創造的?
      如果是的話,如果神最初只是創造陰陽人的話,
      那麼許多人世間的性罪行就不會發生,
      況且陰陽人在性方面的選擇,自由度會非常高!
6.  原來夏娃並非神創造的第一個女人!
7.  如果神既創造男人和女人,又創造陰陽人,
     那麼這些男和女、甚至陰陽人,是否住在伊甸園的外面?
8.  撒旦是神所創造的,目的是甚麼,只有神知道。
9.  大部份人類的情緒、喜歡吃喝玩樂、喜歡虛偽,
在神創造人類之前,已經是藍圖的一部份。

LilithDemon  and  first  wife  of  Adam

Bible  Kept  It  Secret, Lilith  was  Adam’s  first  wife,  not  Eve
http://www.theunknownbutnothidden.com/bible-kept-secretlilith-adams-first-wife-not-eve/
「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
    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世記 2:7》
讀過這段經文的人應該問的第八個問題是:
8.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的活人是否有兩大類?
       有一些人是神在造亞當和夏娃之前所造的男和女,
       不是亞當和夏娃生的,是沒有「靈」的,
       這些人的祖先住在伊甸園的外面;
       而有一些人則是亞當和夏娃生的,是有「靈」人,
       神安置了有靈的亞當在伊甸園裡面。
[亞當這個男人]
神最初造的男人亞當,是沒有童年的;
而這個沒有愉快童年的亞當,完全沒有心理問題。
神最初造的男人亞當,是可以和神直接談話的,
我們現在已經失去了這種「能力/權利」。
神最初造的男人亞當,是不會死的。
神最初造的男人亞當,眼睛是不夠明亮的,
意思是「不知道赤身露體是羞恥的」。
神最初造的男人亞當,是不能夠知道善惡是甚麼的。
且看哲學家尼采如何看男人這個課題:
The  true  man  wants  two  things:
danger  and  play.
For  that  reason  he  wants  woman,
as  the  most  dangerous  plaything.
( Friedrich Nietzsche )
在創世記裡,我們見到的是一位不完美的神,
創造出一個美麗但不完美的世界及不完美的人類。
神不但會後悔,而且會大開殺戒,連嬰兒也不放過。

《閱讀、思考、寫作》

閱讀、思考和寫作這三件事情有三點共通的的地方:
1.  它們都是困難的事情。
2.  它們都是孤獨的行為。

3.  它們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一般讀過大學或者做了教授就自視為知識份子,
未經過嚴謹的思考訓練,寫作時欠缺謹慎,
有好大喜功、好高騖遠傾向的人,不會明白:
It  is  not  my  words  that  I  polish,  but  my  ideas.
( Joseph Joubert )
年輕時,閱讀往往會貪慕虛榮,會崇拜作者,
會嚮往閱讀知名的著作,唯恐被人恥笑自己落伍,
但寫作是誠實的作者在強迫自己弄清楚自己的思考,

因為我們在將自己的思考化成文字的過程中,
必須考慮個人的概念是否夠清晰,
是否至少能夠讓該層次的讀者看得明白。
To  write  well  is  to  think  clearly.
That’s  why  it’s  so  hard,
( David McCullough )
然而文章不但是一個人的衣冠,更是性格和思想的反映!
詩聖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因為文章把自己的思想、動機和思考能力,
赤裸裸地示眾,所以筆者認為「文章有如皇帝的新衣」。
如果有人指出了文章中的問題,我們只有三個選擇:
1.  知錯即改。
2.  拒絕批評。
3.  惱羞成怒,譴責批評者。
所以要寫一篇好文章,作者除了要有寫作的熱情之外,
亦必須具備重視真誠的性格,

必須有接受批判的勇氣和自我批判的能力。
Sophistication  in  words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ly  sophistication  in  thought.
As  Schopenhauer  puts  it,  an  author
should  guard  against  the  apparent  endeavor
to  show  more  intellect  than  he  has.
( Jason Ling )
不少文章出現的問題和不少音樂作品一樣,就是:
爛也不是爛,好也不是好,特色就是平庸;
而最危險的地方是作者安於平庸,
文字的運用越來越曖昧,說理的意圖越來越模糊,
作者顯然陷入思考能力和創意皆蕭條的困境。
除此之外,作者亦浪費了讀者的時間和心血。

One  great  use  of  words  is  to  hide  our  thoughts.
( Voltaire )
When  ideas  fail,  words  come  in  very  handy.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The  word  on  the  page  may  not  reveal (may  conceal)
the  flabbiness  of  the  mind  that  conceived  it.
( Susan Sontag )
箇中原因,南宋詞人辛棄疾說得十分清楚: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先天思考能力不足,或者未曾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
不懂得如何思考的成年人,在 [哲學/心理學] 的課題上,

同樣會犯上相似的毛病!
科學研究的是自然界的事物和變化,
哲學重視的是人類用來描述和溝通的詞彙和概念,
因為一旦詞彙和概念模糊,人類的思考就容易出錯!
喜歡哲學思考的人一向討厭曖昧不清的詞彙,
因為這些詞彙容易令人患上「字瘡」和「語癌」。
1. 可以簡單、清楚、用一般人熟悉的詞彙說明的道理,
    為何要以表面華麗、看似高深的詞彙,
    再附以迂迴曲折的方式來說明?
2. 可以清楚說明的概念,為何要以模糊詞彙來表達?
3. 重要的詞彙若然不夠清晰,為何不重新定義或說明?
4. 如果哲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別人而不是為了表現自我」,
    為甚麼我們不可以努力地將哲學概念盡力寫得清晰,
    讓普通人和中學生都可以看得明白?
Vague  expression  permits  the  hearer  to  imagine
whatever  suits  him  and  what  he  already  thinks
in  any  case.  Rigorous  formulation  demands
unequivocal  comprehension,  conceptual  effort,
to  which  people  are  deliberately  disencouraged,
and  imposes  on  them  in  advance  of  any  content
a  suspension  of  all  received  opinions,
and  thus  an  isolation,  that  they  violently  resist.
( Theodor Adorno, Minima Moralia, 64, 1951 )
凡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時不介意運用清晰的概念和詞彙的人,
就好像走進了一個迷宮,往往在原地徘徊,掙不脫困境。
主動、積極的思考,

可以幫助我們累積大量精確的概念和清晰的詞彙。
這些精確的概念和清晰的詞彙,
不但可以增加我們閱讀的理解能力和速度,
更加能夠讓我們快速地對內容作出批判,知道作者的功夫如何,
作者的長處和短處分別是甚麼,
訓練我們未來吸收同一類知識的能力。
清晰的詞彙和精確的概念  clarity  of  expression
是良好思考和有效溝通的基礎,不但對個人的閱讀有益,
幫助我們避開  the  fallacy  of  ambiguity
更能夠帶給人類在高層次的文化上,
有效的思考和溝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f  we  do  not  use  a  language  and  words
that  are  clear  and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there  is  little  chance  for  communication  of
significant  ideas  to  the  public.  Moreover,
we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of  fighting
narcissism,  arrogance,  stupidity,  hypocrisy,
prejudice,  greed,  dishonesty  and  corruption.
It  is  crucial  to  realize  that  we  must  speak
an  honest  and  loving  language  in  order  to
create  an  honest  and  loving  world.
We  do  the  world  a  great  service  by  telling
the  truth  even  if  truth  hurts.  Kindness  to
evil,  falsehood  and  hypocrisy  is  evil  itself.

( Jason Ling )
[愛智者對寫作的要求]
「語文、概念、詞彙」是人類思考的載體,
思考能力和語文能力會互相影響,
所以某些特別喜歡和運用「看似高級」詞彙的人,
其實思考力可能會減弱,
因為不少看似「高級、高深莫測」的詞彙,
其實本身就需要進行嚴謹的「語意分析」,
因為可能「用家/作者」本身也不清楚自己是在說甚麼。
經不起「語意分析」的詞彙,常常都會產生「模糊的概念」,
只能夠用來作口號,意圖行騙,欺壓無知者,甚至蠱惑人心。
一旦「語文、概念、詞彙」漸漸變得模糊,
它們就只餘下了「用來作口號」這個功用,
同時表示語言和文字已經成為社會中「虛偽」的守護者,
該地的整體思考能力和精神文化的水平正在陸續地下降。
思考和精神文化的水平下降,
文章就不再會是「經國的大業,不朽的盛事」。
《周易》中的「修辭立其誠」,
就是要警惕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一定要以真誠為出發點,
既不欺騙自己,亦沒有意圖欺騙讀者。
To  hold  a  pen  is  to  be  at  war.
( Voltaire )
如果一位哲學家重視自己的思考和思想,
他在下筆時必然會尋找最清晰、最吻合的詞彙,
來表達他的概念,而且會不斷地改寫和修訂。
以真正哲學家的智力,怎可能會沒有能力說清楚一個概念?
玩弄文字、故作高深,不是哲學,是「哲墮」,
既浪費自己的生命,亦浪費讀者的時間!
Poets  utter  great  and  wise  things
which  they  do  not  themselves  understand.
( Plato )
Unprovided  with  original  learning,
unformed  in  the  habits  of  thinking,
unskilled  in  the  arts  of  composition,
I  resolved  to  write  a  book.
( Edward Gibbon )
如果一位哲學家對自己所運用的文字疏忽大意,
就表示他對自己的思考和思想不重視,
那麼如何能夠「為天地立心」及「為往聖繼絕學」?
況且玩弄文字、故作高深,放棄對社會的關懷,
有違慈悲為懷的價值觀。
所以愛智的人撰寫文章時,要堅持「真」和「誠」,
要盡心盡力照顧「願意思考、用心學習」的後來者,
並以此為寫作的規範之一。
愛智的人撰寫文章時,要常常問自己:「我究竟是在說甚麼?
在寫作或做閱讀筆記的時候,
應該盡可能用清晰可靠或一般人都明白的詞彙,
來表達作者及自己的意思。
一旦想出風頭、好大喜功,就容易疏忽,
就容易濫用某些「看似高級」的詞彙。
人類自有文字以來,好的文字、文章可以分為四大類:
1. 言簡意賅、文字精妙、修辭優美。
    無論如何誇張,絕對不會喪失情感的真摯。
    中國的詩、詞、曲為其中之表表者。
2. 在一個細範圍內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沒有引用不恰當的譬喻。不少散文屬於這一類。
3. 在一個大課題之上:文以載道、為世所用。
4. 在一個小課題之上:思路清晰、證據確鑿。
而中華文化比較弱的一環,當然是最後的兩類。
[筆者按:報章的新聞報導這類敘事的文字,
 往往都並非好的文字。]
哲學和宗教的詞彙,往往需要返璞歸真,以利天下,
將較難理解和艱澀的部份重寫或者重新翻譯,
讓經典的著作能夠更為通俗、更為易讀,
以利天下的讀者和所有剛入門的修行者。

正如東漢大哲學家王充所說:
「夫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
所謂「難為」者,就指是無論如何困難苦思,
也要寫得顯淺易明,令讀者能夠「易曉」;
敷衍了事地寫則屬於「易造」,並且會有意無意地令讀者「難知」。
最接近理想的境界,當然是哲學語言的運用,
簡潔扼要,不說廢話,不故作高深,內容直指核心,
而且「淺白到像與老祖母談天」,一般人都可以看得明白!
The  goal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is  to  say  a
profound  thing  in  a  simple  way.  Philosophers
have  an  obligation  to  society  to  contribute  their
observations  and  thoughts  to  a  wider  world.
So  they  must  be  down  to  earth,  skip  the  jargon,
only  say  what  is  worth  saying,  and   strive
to  express  their  ideas  in  a  clear  language  
that  the  public  can  understand.
( Jason Ling )
愛因斯坦下面這兩句說話蘊藏了重大的真理。
他不但指出了很多社會科學工作者喜歡扮高級的心魔,
把易懂的概念說到好像只有專家才看得懂,
更提出了一個判斷高級和低級作品的新標準。
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 Albert Einstein )
這個概念對所有從事思考訓練的專家非常重要,
因為最困難的一步往往就出現在備課,
包括製作課程的講義,習作和考試問題之中。
然而所謂簡單說明就是必須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
因為過度的簡化就會扭曲事實、歪曲真理。
Everything  should  be  as  simple  as  it  is,
but  not  simpler.
( Albert Einstein )
This  is  why  simplicity  has  always  been
looked  upon  as  a  token,  not  only  of  truth,
but  also  of  genius…If  a  man  has
something  to  say  that  is  worth  saying,
he  need  not  envelop  it  in  affected  expressions,
involved  phrases,  and  enigmatical  innuendoes;
but  he  may  rest  assured  that  by  expressing
himself  in  a  simple,  clear,  and  naive  manner
he  will  not  fail  to  produce  the  right  effect.
( Arthur Schopenhauer )
哲學家既不應像一般人一樣,把複雜的說成簡單,
亦不應把簡單的說成複雜。
但所謂「言簡意賅」的簡,要有嚴格的門檻,
要視乎個別課題所需要的最少文字解釋來判斷。
對重視精神文明的傳播和向下滲透的人,
愛因斯坦的提議的確有重大的意義!
因為讀「經典著作」不一定是訓練哲學思考的唯一途徑,
用「根源思維」去批判哲學問題,
也許會是一條更適合向青少年傳播哲學的途徑。
制度,就是其中一種複雜的東西!
西方文學名著中,包括不少世界聞名的哲學小說,
能夠洗滌心靈及令部份人的靈魂甦醒,
能夠令讀者對人性及生命的感受更深,
能夠令讀書人之間在思考和感受方面更為貧富懸殊,
但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不大。
它們的作者即使是文學天才,如果欠缺「森林思維」,
如果重視感性的情緒和直覺,輕視理性的思考和批判,
如果重視詩書框架內的模仿和抄襲,
輕視改革和創新所需要的才華、智慧和勇氣,

那麼無論讀者如何進行「深層閱讀」,
亦只能夠得到僅僅屬於個人的深層感受。
這些偉大的文學作品,不懂得建設完善的制度才是大愛
沒有能力刺激讀者去創造有價值而又持久的制度,
讓整體社會都有所得益,
所以我們不宜過度渲染這些作品的傳世價值。
參考:《融會貫通》

《好人這個概念》(下)

  「迷信」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告訴青少年「不要問只要信」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  只是有「信念」,卻自稱有「信仰」的人,
      可以是好人嗎?
答案是可以,但必須小心他們會「好心做壞事」,
所以接受他們的好意時必須對事情先作出難度評估,
亦要對他們的能力先作出判斷。
不少有宗教「信念」的人都是這一類人,
可惜其中說自己愛神,愛菩薩,
但又包容虛偽者的宗教人士並非少數,
所以他們會左手擁抱神/菩薩,右腳和魔鬼跳舞。
有宗教「信念」的人之中還有不願意肩負十字架,
旁觀制度罪惡發生,自認善良的沉默羔羊。
羔羊相信只要袖手旁觀,所有的壞日子始終都會過去,
這的確是真理,但可能需要一二百年,甚至三百年,
禍延數代子孫之後,壞日子才會過去。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據說信耶穌的政客、貪官和商人,年尾都會到教堂祈禱,
求神饒恕他們過去一年為騙選票和賺錢,不惜說謊作弊。
  牧師、僧侶、佛教上師、道教真人可以是好人嗎?
Good  people  are  not  those  who  lack  flaws,
the  brave  are  not  those  who  feel  no  fear,
and  the  generous  are  not  those  who  never
feel  selfish.  Extraordinary  people  are  not
extraordinary  because  they  are  invulnerable
to  unconscious  biases.  They  are  extraordinary
because  they  choose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 Shankar Vedantam )
佛家說「人身難得」,因為人身是修行的工具,
然而一旦開始修行,就會發現善良純淨的心更難得,
繼續勇猛精進之後,又會發現其實單憑善良並不足夠,
因為善良需要「智、仁、勇」來做基礎,三者不可缺一。
☆  自稱有大愛,宣揚「不需要智慧的仁慈」,
      包容及原諒犯罪者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善良的人是否只有優點,沒有缺點?
包容是否需要有尺度,忍讓是否需要有底線?
自稱有大愛,包容及原諒犯罪者的人,
喜歡宣揚連靈界也做不到的「無條件的愛」,
鼓勵愚昧的人去「愛你的仇敵」,
又說他們愛所有人,包括希特勒和毛澤東在內。
希特勒和毛澤東殺人時,他們就在替他們祈禱,
求靈界減少死亡人數,又求靈界寬恕希特勒和毛澤東。
故曰:半君子之人,其言藹愚也!
所謂「不需要智慧的仁慈」,
就是華夏傳統所指責的「婦人之仁」。
具備「婦人之仁」的人,
會呼籲弱智的人一旦遇上強姦者,要懂得妥協;
樂觀的想法是,對方只是強姦,沒有傷害妳的生命,
而且要慶幸壞人是對方,不是自己。
其次要學習接受一人讓一步,
強姦者要姦一尺,被姦者要讓他姦一寸,
一旦強姦者得寸進尺,逐寸來姦,
就必須接受至少讓他姦一半。
對於那些修行級數較高的被姦者,
如果強姦者只想姦後面,他就連前面也讓強姦者姦。
他們鼓勵弱智的人包容強姦者,甚至愛上強姦者。
因為包容強姦者,是和平理性的行為;
原諒、甚至愛上強姦者,則是偉大的靈界在作工。
筆者嘗試猜想,
也許這種思維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起源。
結果就出現了
Arguments  of  kindness  that  lack  wisdom.
完全忘記了蘇格拉底提供的行為和處事判斷法:
Is  it  true;  is  it  kind,  or  is  it  necessary?
可見仁慈的前和後,都需要智慧來判斷!
一旦我們相信「愛不需要相應的智慧」,
我們就會讓愛矇蔽理智,對事實和真理視若無睹,
甚至呼籲羔羊不要仇恨罪惡。
Fools  are  my  theme,  let  satire  be  my  song.
( Lord Byron )
  會因為事情涉及個人的面子、名氣、輩份和偏愛,
      而可以暫時拒絕批判,放棄理性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這些人往往是成功或者有成就的偏才,卻自視為通才。
這些偏才重視面子,堅持「尊師重道」,
不能夠明白我們根本不應該尊重不重道的師,
所以必須「先重道、後尊師」,次序絕對不能倒轉的道理。
所有重道的師一定遵循「先重道、後尊師」這個道理,
這樣才有希望毋須師徒割蓆才可以徒弟青出於藍。

There  is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accepting  truth  as  authority  and
accepting  authority  as  truth.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偏才不但重視面子,而且只懂得在他們的專業中運用理性,
至於其他一切的事情,他們喜歡憑著自己未經批判的信念,
意識形態和情緒去作出反應,並且採取行動。
When  our  emotions  are  engaged,
we  often  have  trouble  seeing  things  as  they  are.
( Robert Greene )
聖經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所以除了情緒會影響到他的思考之外,
心術、人格和生命的抉擇,同樣會影響到他的思考,
根據新聞報導,梁振英出席風采中學十五周年校慶晚宴,
在演講時竟然不慎地以自己為例,指出:
一個做事能力強兼教育水平高的壞人,對社會的危害性,不可忽視。
☆  不懂得和奸狡者博奕的,可以是好人嗎?
一間大公司規模大,山頭多,人事肯定會複雜,
然而公司大,就有隙縫可藏,但要謹記
1.  進入大公司前要具備足夠的思考能力。
2.  進入大公司後要勤於觀察和思考大局。
3.  小不忍則亂大謀,千萬不要胡亂埋堆,
     未埋堆前要多交際,認識自己的同事。
4.  有些知識例如看相,算命,將人分類處理,
     嚴謹思考能力,和奸狡者博奕,認識自己,
     懂得管理自己,明哲保身,都比做事能幹更重要。
5.  如果不希罕升官發財,就要言語謹慎,
     避免招致小人妒忌。
6.  如果想升官發財,埋堆之後就要學習高級擦鞋術,
     並且要懂得選擇誰的鞋來擦。
如果打算往大公司工作,不妨先看二月河的作品,
四十四集的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 [全44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AuTNVUvQA
☆  思考方面懶惰或者恐懼思考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好人視乎他所面對的問題需要多少智慧]
結論只有一個,就是要做一個「真好人」,
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知、仁、勇」必須三劍合一。
自以為有愛但欠缺智慧的人,不能夠肯定是好人,
因為他所需要面對的問題的困難程度,
決定了他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多少。
換言之,就是要保守自己的心和具備足夠的才幹。
用英語來說,所謂具備足夠的才幹就是有心有力
1.  Recognize  the  problem.
2.  Ability  to  find  out  the  reason  and
     the  factors  that  cause  the  problem.
3.  Know  how  to  alleviate  or  even
     completely  eradicate  the  problem.
參考:《愚蠢無下限,理性無上限》(九)
「智慧」源於信奉和追求「真理」!
世界上不少自認為是「好人」的人,喜歡扭曲真理,
重視「名、利、權」,擁抱「信念」,拒絕懷疑和批判,
在世界上有少許「成功」就沾沾自喜,口裡謙虛,心裡驕傲,
這些人除了智慧不足之外,他們口裡的仁慈永遠都會帶點虛偽。
俗語說「行行出狀元」,當然是指偏才中也有狀元,
但偏才同樣競爭激烈,要成為狀元相當困難。
所以討厭真理,討厭智慧,討厭批判的人,不可能是好人!
Truth  is  beauty.
Truth  is  the  oxygen  of  the  soul.
Virtue  is  also  beauty.
But  it  may  b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vice  and  virtue.
If  there  is  a  virtue  which  abhors  wisdom,
then  it  will  definitely  become  a  vice. 
Rather  than  love,  than  money,  than  fame,
give  me  truth.
( Henry David Thoreau )
A  man  should  look  for  what  is,
and  not  for  what  he  thinks  should  be.
( Albert Einstein )
要做一個「真好人」的門檻其實很高,
需要符合三大苛刻的條件,包括:
1.  拒絕虛偽,因為虛偽和真誠不能和平共存。
2.  回歸「心靈  soul」,做自己的主人,
     一生追求真理和智慧,擁抱抽象和神聖的東西,
     包括宗教精神裡的「真、誠、愛、智慧、勇」。
     即是基督教所說的背負十字架,即是儒家所說的篤行,
     困難的地方在於保守自己的心,因為這是一生的堅持。
3.  必須學習對真理謙卑,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將追求真理置諸個人的面子、名氣、輩份之上。
同時亦衍生出五個附帶的條件
4.  鍛煉嚴謹和鍥而不捨的思考方法。
5.  必須明白「我」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所以要先認識自己,然後鼓起勇氣管理自己,
     然後培養出「內省」及「自我批判」的習慣。
     這樣才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創造自己,走向善性循環。
6.  必須擁有一種偏才的技能,
     保障在人工智能世代個人和家庭的生存能力。
7.  物質欲望低,但隨時能夠因應環境而改變。
8.  節儉自己。

換言之,甚麼都可以懶,就是思考不可以懶!
思考,從來都是辛苦的;嚴謹的思考更是痛苦的。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加沒有別人可以代替你吃的午餐,
智慧的增長,來自艱苦的耕耘,
包括一點一滴的累積和不斷的修正,
來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謙卑態度,
來自畢生的努力,來自更困難的融會貫通。
要判斷對方是否一個「真好人」,除了必須保守自己的心,
除了需要看相或算命的技術之外,還需要有起碼的智慧。
如果我們欠缺了看相或算命的技術,
那麼還有五點可以幫助我們預先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好人」:
1.  是否愛面子、名氣和輩份多於愛真理。
2.  對虛偽和矛盾 [不是吊詭] 的包容程度。
3.  是否討厭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4.  是否不懂得對人謙虛和對真理謙卑的分別。
5.  是否喜歡和智者交往,抑或喜歡和愚昧者交往。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言 13:20》
七張底牌
真、誠、愛、智慧、勇氣、毅力和人格。
即是孔子所說的「知、仁、勇」,
亦即是聖經所說的「保守你的心」,
在濁世之中堅守自己的人格,不做不道德的事。
而且「真好人」明白毅力並非辦事的先決條件,
毅力必須用得其所,用在刀鋒之上才不致浪費。
只需要環顧四周,
一般純潔的羔羊就會發覺朋友之中的確有很多好人,
但可惜只有極少數的「真好人」,
因為願意追求智慧和有能力追求智慧的人,
在世間上可能只有百分之一!

Keep  your  friends  for  friendship,
but  work  with  the  skilled  and  competent.
( Robert Greene )

《好人這個概念》(中)

在江湖上打拚過的人都明白「做人好難」,
因為做好人固然難,做壞人也不容易!
讓我們繼續「問問題」:
  自稱善良的人一定是好人嗎?
問題的關鍵當然是善良的定義。
部份宗教人士堅持仁慈和善良比智慧更重要,
所以仁慈和善良根本不需要有如芒刺在背的智慧。
他們雖然口裡讚揚「宗教精神」,
但行為上則擁抱「虛偽」這個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結果出現了令有識之士噴飯的邏輯:
「愛和善良比智慧更重要,而由於我是善良的人,
    所以我有權拒絕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替其他善良的人洗腦,教蠢他們。」
有佛教人士教導善信們要學習「忍辱」,
不妨把眼睛和耳朵閉起來,裝作看不見,聽不到,
但又不指出甚麼可以忍,甚麼不可以忍,
所以見到別人搶劫,強姦,甚至殺人時,
是否應該視若無睹呢?
☆  有教養,有禮貌的人一定是好人嗎?
Politeness  is  a  desire  to  be  treated  politely,
and  to  be  esteemed  polite  oneself.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  面貌端正,好眉好貌的人一定是好人嗎?
Charm  is  a  way  of  getting  the  answer  yes
without  asking  a  clear  question.
( Albert Camus )
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 Oscar Wilde )
相由心生,亦隨境變,但總有例外,
因為面相學是一門專業的學問,不會重視美醜之別,
專家的看法和非專業人士的看法,會有嚴重的差異。
然而一般人都有這個直覺,就是惡形惡相,奴形奴相,
眼神閃爍陰濕鬼祟,欠缺正氣的人,往往是壞人!
壞人惡形惡相非常多元化,但俗語都稱之為「瑞麟樣」,
有些唇薄如刀,有些藐嘴藐舌,

有些腦後見腮,有些鼻無三兩肉,有些眼神刻毒,
有些眼、嘴、鼻長得活像外星人,皮笑肉不笑,

有些男人皮光肉滑,陰聲細氣,說話多語言偽術,
有些女人貌如白雪公主中巫婆,說話陽剛味極重,
鏗鏘有力,有如潑婦罵街。

這些人有點像來自外太空的異形,
穿起西服似  decent  people,
但說起話來毫不介意是  indecent  exposure
只需要測試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分辨能力,就一清二楚。
The  countenance  is  the  portrait  of  the  soul,
and  the  eyes  mark  its  intentions.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真和善的人說話一定美。所有真和善,都是美!
但面貌端正,好眉好貌的人不一定真和善,
所以面貌端正,甚至長得非常美麗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否則俗語不會出現蛇蠍美人、衣冠禽獸、偽君子等說法。
他/她的美色,色目以待;他/她的愚蠢和邪惡,拭目以待
道理和我們要將人和他的思想及他的思考能力分開來判斷一樣。
有諸內,形諸外,人的心往往會由面貌言行反映出來,
但一個人的心和他的美醜卻沒有必然的關係。
一般人所說的美,當然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去判斷,
既有客觀的元素,亦有因人而異及品味高低的主觀元素,
所以「人、事、物」既有對稱美,亦有不對稱美;
既有完整美,亦有缺憾美;
既有自然美、天生美,亦有人工美、整容美。
有美就有醜,所以人既有正義美,亦有邪惡無恥醜,
既有智慧美,亦有愚蠢醜。
邪惡、無恥、愚蠢的人之中,箇中的高手,
在公眾場合往往能夠達到「醜我兩忘」的境界,
所以「德劣瘋根」的任何宗教的教徒,並不罕見。
All  God’s  children  are  not  beautiful.
Most  of  God’s  children  are,  in  fact,
barely  presentable.
( Fran Lebowitz )
As  a  child  I  never  imagined  that
all  of  the  real  monsters  in  the  world
would  be  humans.
( Mobeen Hakeem )
參考:《知己知彼》 
  知識份子可以是好人嗎?
答案是可以,但旁觀者必須有判斷能力,
因為這世界既有半君子,有偽君子,亦有偽知識份子。
不少知識份子不關心自己社會本土的政治,
卻熱烈關心其他國家的政治,而這個關心卻並非作為借鏡之用,
並非企圖去蕪存菁,提升本土的精神文明,
到底這是無疆的大愛還是一種逃避,值得我們深思?
不少在某一領域內成功的偏才會認為自己是通才,
樂意扮演智者,並且試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
在自己不熟悉的課題上說三道四,醜態百出,貽笑大方。

Irrational  emotion  is  contagious  in  the  circle  of
semi-fool-experts  and  in  the  circle  of  hypocrites.
( Jason Ling )
我們需要慎防墮入偽知識份子的語言偽術陷阱嗎?
  博士或者教授的銜頭可以證明他是好人嗎?
有博士學位的人絕大部份都是偏才,
而偏才可善可惡,存乎一心,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I  prefer  the  company  of  peasants  because
they  have  not  been  educated  sufficiently
to  reason  incorrectly.
( Michel de Montaigne )
擁有高學歷的大學教授,他們需要具備真才學嗎?
他們的人格一定高尚嗎?他們一定不會為虎作倀嗎?
☆  半君子可以是好人嗎?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增廣賢文》
Hypocrisy  is  the  homage  that  vice  pays  to  virtue.
( Francois VI, Duc de la Rochefoucauld )
Little  evil  would  be  done  in  the  world  if
evil  never  could  be  done  in  the  name  of  good.
( 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 )
因為在病態社會中,
一般人都忽視了「半君子」對社會意識形態的潛移默化,
不知道「半君子」較之「偽君子」對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遠,
因為一般青年人對「偽君子」還知所防範,
但往往糊裡糊塗地接受了「半君子」的洗腦!
道貌岸然、德高望重的「半君子」示範了人性的幽暗,
並將之發揚光大,提升至較高的層次,
讓高層次的「虛偽」和可以半途而廢的「理性」,
揉合了美麗和醜陋,不但顯示出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而且能夠薪火相傳,影響社會風氣及尚在成長的青少年。
The  more  people  rationalize  cheating,
the  more  it  becomes  a  culture  of  dishonesty.
And  that  can  become  a  vicious,  downward  cycle.
Because  suddenly,  if  everyone  else  is  cheating,
you  feel  a  need  to  cheat,  too.
( Stephen Covey )
虛偽從來都是一種可大可小的騙術,
有時授受皆悅,有時甚至雅俗共賞,沒有階級之分。

一旦社會擁抱虛偽,猶如打開了潘朵拉盒子,

引出了很多精神沒有病,但心靈有病的人出來,
理直氣壯地胡說八道,玩弄語言偽術去行騙。
一旦心靈有病的人拒絕批判,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慢慢變得越來越愚蠢,在有識之士面前醜態百出。
如果要改善社會風氣,就必須防患未然,
將「半君子」的言論和思想光明正大地公開批判!
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中的阮籍,
將某類君子譬喻為「褲襠裡的虱子」,其實就是指「半君子」。
「半君子」往往是宗教界及教學界裡的既得利益者,
英語可以稱為  sanctimonious  fools
他們表面上對人客氣、尊敬和謙虛,但內心卻敵我分明,
認為問尖銳問題的人,必然是魔鬼派來試探他們的人。

Semi-gentlemen  are  sanctimonious  fools
who  perfectly  fit  the  description  of  those
who  are  talking  nice  but  doing  evil.
( Jason Ling )
具備一般智力的人都知道欺凌是要不得的行為,
所以一定反對欺凌,並且抗拒被人欺凌;
但思考力不足的人被「半君子」欺騙,
就不會明白後果可以嚴重到怎麼樣的程度,
不會明白「半君子」如何阻礙了很多青少年一生的修行,
至少亦浪費了青少年的大半生。
筆者常常會回顧自己過去的經歷,
不但是個別事情的經歷,希望能夠汲取更多的經驗,
更會運用森林思維,回顧整個過去人生的經歷,
所以不能夠不相信只要一個人願意讓心靈主持大局,
靈界就會替這個人安排適合他的才華的重要經歷!
也許是源於前生努力在智慧方面的追求和積累,
所以筆者雖然是讀硬科學出身,
但這一生人的長處在於對思想和概念非常敏感。
相信是由於靈界的安排,
筆者一向有碰上「半君子」的運氣,和這類人頗有緣份。
筆者不但誕生在一個四周都是真基督徒的家庭,
而且自從懂事以來,靈界就不斷安排各種程度的「半君子」,
在筆者的面前出現及示範他們的功夫,
讓這些「不淑貴人」不自覺地成為了筆者的導師,
所以筆者對「半君子」的認識較一般人深刻。
很多「半君子」都不失為善良的大好人,
只不過是犯了喜歡將個人的面子、名氣、輩份、情緒和偏愛,
置諸追求真理之上的嚴峻毛病!

Man  is  a  rational  animal  who  always  loses
his  temper  when  he  is  called  upon  to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ctates  of  reason.
( Oscar Wilde )
常常聽到影評人說某部電影描繪人物「性格鮮明」,
所以廣受一般喜歡黑白分明的觀眾所歡迎,
相信影評人一定是沒有考慮到高層次「半君子」這類人物。
小說家雖然有能力刻劃「半君子」的面貌,
但由於一般人入世未深的年輕人未必有能力欣賞,
所以將小說變成劇本的機會不大。
很多「半君子」都是偽知識份子或者各種宗教的偽教徒,
他們自己只不過是偏才,往往拿著外國護照,
對本土的的虛偽和無恥,採取視而不見,噤若寒蟬的態度,
但卻喜歡對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制度說三道四,
目的並非是汲取外國文化的長處來修訂本文化的弱點,
而只是想說服追隨者他們其實是具備大智慧的通才,
逃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懶理自己在本土可以做的功夫。
There  are  bad  people  who  would  be  less
dangerous  if  they  were  quite  devoid  of  goodnes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It  is  always  good  men
who  do  the  most  harm  in  the  world.
( Henry Adams )
關於靈界的安排,筆者十分感恩,但又同時覺得相當困擾。
雖然筆者沒有興趣和「半君子」交朋友,
但為何靈界偏偏要選中我來揭開「半君子」的瘡疤?
為何靈界要交付給筆者這個痛苦又不討好的任務?
對筆者來說,這的確是一個謎。難道這是筆者輪迴前的抉擇?
「佛教說人身難得,有了人身之後就會發現覺醒難得,
    覺醒之後能夠矢志修行,追求智慧,向高處行,就更難得!
    如果修行不在江湖,不在江湖和自己內心的內省互動,
    不在向外兼向內的自我批判之中,那麼可以在甚麼地方?」
  (天涯倦客)

《好人這個概念》(上)

「好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因為牽涉到「好」的定義,
所以「好人」和「好」這兩個概念,
難以避免需要接受嚴謹的批判。
做一個「真好人」的門檻其實很高,從來都不容易,
而且「真好人」不應該對壞人也是「好人」,
所以世界上的「真好人」有如鳳毛麟角,
即使矢志做「真好人」的人亦非常罕有。
做一個「半桶水的好人」就容易得多,
因為門檻要求不高,只需要良知未泯,出污泥而不染,
不做壞事就可以合格,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
而其實他們只不過是「半桶水的好人」而已。
要弄清楚「好人」這個概念,不妨從「問問題」開始:
  常常對你讚不絕口的人是好人嗎?
Hell  is  full  of  good  meanings  and  wishings.
( George Herbert )
Usually  we  praise  only  to  be  praised.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Whatever  good  things  people  say  of  us,
they  tell  us  nothing  new.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天真、夠笨或者戇直,對所有人都好的人是好人嗎?
I  do  not  want  people  to  be  agreeable,
as  it  saves  me  the  trouble  of  liking  them.
( Jane Austen )
據說「樓上窩囊店」的老闆和伙計和「憧人管」的管長,
都是這類人。

  對寵物非常好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人應該愛動物多於愛人嗎?這是一條哲學問題。
不少人愛護動物多於愛護人,但又不好意說出來,

其實理據是有的,只不過是牽涉到百分比的問題而已:
1. 人比萬物都狡詐,而很多動物都比人忠誠。
2. 動物雖然也有行騙,例如保護色,
    例如變成和環境相似的身軀,
    但這是牠們在進化過程中生存的依賴,而且只有一招。
    人類的行騙手法則五花八門,而且往往並非為了生存。
3. 人類的忠心在數量上比不上動物的忠心。
愛護動物的人往往覺得自己是個「好人」,
但判斷這個感覺是否正確之前,必須考慮的關鍵有三點:
寵物的定義,是否不殺生、是否選擇茹素。
喜歡動物的人也會吃動物的肉,
除了因為未能吃素之外,亦因為他們不一定喜歡所有的動物,
也許他們只喜歡聽話,忠心,可愛的動物。
但奇怪的是,他們也會吃另外一些聽話,忠心,可愛的動物。
至於素食者,如果生活在不容易找到肉食的環境,
他們亦不一定因為信仰而不吃動物,
而且他們亦不一定喜歡動物,但肯定他們不喜歡部份的植物。
☆  對奴隸非常好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甚麼叫做非常好,如何定義?
雖然共產黨視人民如奴隸,
但對部份願意同流合污,忠心耿耿的奴才非常好,
只是這些奴才必須有把柄在黨的手中以茲控制,
而且共產黨奴才對自己的猙獰面目毫不偽裝,
對上司不但不敷衍,而且不敢欺騙,
這就是奴才們的「真」和「忠」!
「真」和「忠」一向是做奴才的最大本錢。
奴才對自己人非常寬容,尊重和體諒,
認為在暗角裡光明磊落就是能幹的表現。
他們同心協力,同舟共濟,同仇敵愾,同心同德,
這就是奴才們的「善」,奴才們的「正能量」,
也就是教育界人士非常重視和鼓吹的團隊精神!
不管是做雞還是賣私煙,關鍵是淨身不淨心!
☆  對手下非常好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甚麼叫做非常好,如何定義?
梁振英在手下一眾平庸蠱惑的奴才心目中,
何嘗不是一個慷慨解囊,
將人民的稅收分給平庸蠱惑奴才享用的大好人?

  對家人非常好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甚麼叫做非常好,如何定義?
除了長女之外,梁振英在妻子,長子和幼女的心目中,
何嘗不是一個懂得將貪污的錢用在家人身上的好人?
No  one  can  have  a  higher  opinion  of  him  than
I  have,  and  I  think  he’s  a  dirty  little  beast.
( W. S. Gilbert )
  如果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那麼父母一定是好人嗎?
參考:
《為甚麼我的父親是一個好人》(上)
《為甚麼我的父親是一個好人》(中)
《為甚麼我的父親是一個好人》(下)
  喜歡運動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I  always  turn  to  the  sports  pages  first,
which  records  people’s  accomplishments.
The  front  page  has  nothing  but  man’s  failures.
( Chief Justice Earl Warren )
  對上司忠心耿耿,愛護同袍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奴才都是這一類人,
他們和名氣和薪酬,往往和他們的思考能力完全脫節。

奴才最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是他們非常重視團隊精神,
奴才最優秀的地方則是他們願意隨時轉移效忠的對象,
所以他們能夠成為一支穩定和團結,互相保護的奴才部隊,
甚至懂得與官員結成利益共同體,有福官員享,有難奴才當。
其中蠱惑的奴才甚至會暗中紀錄官員的把柄,
搜集足夠的證據,包括錄影和錄音,要挾他們為自己服務。
況且庸奴才一旦懂得擇惡木而棲,做了極權者的奴才,

出了四兩力,就可以拿一斤報酬,實在超乎理想,
還可以恥笑別人唱《半斤八兩》!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ever  known
on  this  planet  is  human  cooperation──
a  force  for  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 Jonathan Haidt )
參考:《人類必須創造烏托邦》(上) 
  循規蹈矩、蕭規曹隨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When  we  respect  everybody  around  us,
we  are  in  peace  with  everybody  around  us.
( Don Miguel Ruiz )
The  aim  of  a  joke  is  not  to  degrade
the  human  being  but  to  remind  him
that  he  is  already  degraded.
( George Orwell )
筆者按:
英語中 Luddite 這個字唔係「甩底者」,而係蕭規曹隨的人。
蕭規曹隨一向是管理平庸者的方法,究竟是好是壞,
完全視乎規則的好壞而定。

  有毅力、永不認輸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善人雖然有毅力,但不是傾向於個人修行,
就是傾向於做學問。
壞人何嘗沒有毅力?何嘗會肯認輸?
壞人何嘗會認為自己唔打得?
何況壞人懂得團結,維護團隊精神,齊心搵銀,
只有在分贓不勻,互相猜疑時才會出現內訌。
思考力不足的人從來都不會明白團隊精神必須以道德為基礎

《好人這個概念》(上) little nope beetle
我們當然喜歡善良的人,但我們必須慎防善良但愚蠢的人,
千萬不要交託他們重大或會影響到生命安全的事情。
☆  成功的領袖一定是好人嗎?
有不少人在社會上,甚至在歷史上揚眉吐氣,
揚名立萬的領袖,姑勿論是留芳百世抑或遺臭萬年,
總算是一種「  ego」方面的不朽,
成吉思汗、毛澤東、希特勒他們是好人嗎?
歷史告訴我們,船堅砲利,兵強馬壯的領袖容易得天下,
古人天真地認為「得人心者得天下」,
但用語言偽術騙人心者,何嘗不可以得天下?
日光之下無新事,必然有許多愚愚不僵,蠢蠢欲動,
好大喜功的愚夫愚婦,和追隨大隊的羔羊支持領袖。
How  beautiful  it  is  to  find  someome
who  ask  for  nothing  but  your  company.
當年蒙古人橫掃亞洲和歐洲,殺人無數是否可以接受?
不少歷史書說成吉思汗是成功,甚至偉大的領袖,
成吉思汗著名的格言又是否所有成功領袖的格言?
「人生最大的樂趣,是把敵人斬盡殺絕,
    搶奪他們所有的財產,看著他們親屬痛哭流淚,
    騎他們的馬,強姦他們的妻子和女兒。」
Deliberate  murderers  are  contemptible  scum,
who  kill  not  only  their  victims  but  a  part
of  each  member  of  their  victim’s  families.
They  rob  their  victims  of  their  futures,
their  relationships,  their  possibilities,
throwing  away  whole  worlds  of  existence  in
the  split-second  it  takes  to  fire  a  gun  or
detonate  a  bomb.  And  they  condemn  the  victim’s
families  to  a  life  sentence  of  consequences,
staining  their  lives  with  a  brutal  mark  they
can  never  forget,  even  if  they  somehow  come
to  assimilate  the  scarcely  comprehensible  truth
that  they  have  undergone  a  gratuitous,
violent,  horrifying  loss  of  someone  they  loved
and  whose  life  was  integral  to  their  own.
No  accumulation  of  years  effaces  such  a  thing,
and  absolutely  nothing  excuses  it.
( A. C. Grayling, The Reason of Things, p.148-149 )
☆  長壽的老人家一定是好人嗎?
I  never  forget  a  face,  but  in  your  case
I’ll  be  glad  to  make  an  exception.
( Groucho Marx )
☆  喜歡接觸大自然界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喜歡接觸大自然界的人,他們是好人的或然率相當大,
但不要忘記除了喜歡行山、露營或者接受野外訓練的人之外,
世界上還有軍人,有警察,有山賊,有綁樹黨,
還有偷斬沉香樹的露營者。
而且根據歷史紀錄,共產黨算是被迫喜歡接觸大自然界的人,
因為他們曾經駐守在井崗山。
☆  生養眾多,遍布大地的男人可以是好人嗎?
生殖機能旺盛,傳宗接代,子女繁衍,散播遺傳基因,
難道不是  biologically  successful  嗎?
難道不是一種「身體  body」方面的不朽嗎?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佈地面,
    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
    和地上的各樣行動的活物。」
《創世記 1:28》
  風趣幽默的人可以是好人嗎?
Instead  of  working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e  should  be  working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wittiest──
then  we  can  all  die  laughing.
( Lily Tomlin )
風趣幽默視乎品味,當然有高級和低級之分。
  背叛自己的朋友不都曾經是自己心目中的好人嗎?
背叛團體的人,有可能根本就是內奸,或者無間道,
而他亦可能是自己曾經推心置腹的朋友。
背叛自己的朋友,可能對自己的認識比自己還要深刻,
所以才能夠給予自己刻骨銘心的致命一擊!
背叛自己的朋友不都曾經是自己心目中的好人嗎?
如果懂得反思的話,不妨問一問自己:
「我是好人嗎?」和「好人的定義是甚麼?」
 具有「保良局」名稱的機構會是好人集中地嗎?
香港著名的「保良局領袖紀律訓練營」懂得很多真理,
例如:
1. 導師的權力非常重要,因為洗腦需要權力。
2. 隊員的情緒和精神健康非常不重要。
3. 反叛精神、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一定要打倒。
4. 在導師一帶一路之下,
    與他人衷誠合作的團隊精神非常重要,
    所以會強迫參加者必須出席並積極參與所有活動。

《智慧、自由、獨立》(下)

[真理、道、神]
如果想做一位思考方面的「自由人」,
最好當然是懂得投胎,生長在物質和智慧皆富裕的家庭,
不用浪費前半生在追逐溫飽的生活之上,
所以有智慧的人就會明白為何釋迦牟尼會生在帝王之家。
如果欠缺了這種屢世修來的福氣,又想做「自由人」的話,
首先就要學習降低物質欲望,只滿足基本需要
好像顏回一樣,卑居室,心安理得地過平凡、知足常樂的生活。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其次就要學習澹泊名利,不追求「成功」,只追求「成就」
追求智慧,追求真理,追求神聖,因為雖然真理並非全能,
但真理才卻是永恆、永在。
信奉真理的人知道,從高樓躍下,必然會死亡,
不信奉真理的人以為,只要他從高樓躍下之前祈禱,
他信奉的神就會改變萬有引力定律。
信奉真理的人知道,真理就是道,而道就是神,
至於道能否成為肉身根本不是問題,
不信奉真理的人認為如果沒有道成肉身,這個道就不值得相信!
有多少人會問這個問題:神究竟是甚麼?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翰福音 1:1》
對鍥而不捨的思考沒有恐懼的基督徒也許會繼續問:
神不滿意自己創造的人類,用洪水去毀滅他們,
但結果挪亞一家的後裔,今天的人類,不是同樣地敗壞嗎?
就好像成吉思汗殺害了大約一億亞洲和歐洲人,
就好像毛澤東用多次的運動殺害了半億中國人,
就好像二戰時希特勒殺害了一千萬猶太人和歐洲人。
歷史上人類用了多少的殺戮,換來的文明還不是一樣!

The  only  thing  that  stops  God  from  sending
another  flood  is  that  the  first  one  was  useless.
( Nicolas Chamfort )
我們究竟應該相信「真理、道、宗教精神」,
還是聖經裡人類的描繪,能夠道成肉身的神?
[尊重和歧視]
Without  a  rich  inner  life,  we  must  fill
our  existence  with  things  from  ‘outside’,
and  that  makes  for  a  shallow  life.
( Henry David Thoreau )
有智慧的人明白追求智慧就是拒絕生命平庸,
尊重「真理/道」,同時歧視愚昧,歧視無知,拒絕懶惰!
因為歧視才會去蕪,尊重才會存菁!
有智慧的人知道甚麼應該歧視,甚麼不應該歧視,
而拒絕生命平庸就是歧視排斥理性,
歧視「用人數來決定真理」的政治制度,
歧視一言堂,歧視所有討厭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
歧視任何拒絕批判,又經不起考驗的信念,
因為這些信念內裡一定有問題。
如果一本書搜集了許多信念,當然必須個別處理,
將魚目和珍珠分開,拒絕以一些魚目來廢一本書,
和拒絕以人廢言的道理一樣。
The  only  people  who  really  know  how  to  choose
are  those  who  are  free  in  their  minds  and
fund  out  all  the  important  choices  available.
( Jason Ling )
If  one  does  not  know  to  which  port
one  is  sailing,  no  wind  is  favourable.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那麼怎樣才可以達到思考自由,成為「自由人」?
上一篇《智慧、自由、獨立》(中)  已經說得很清楚,
成為「自由人」的條件就是思考方面力求上進,
追求智慧,追求真理,擁抱內省和自我批判,
批判所有以往在社會化過程中,個人未經過謹慎思考,
就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因為它們就是一般人腦裡潛伏的敵人,
然後努力不懈,踏在巨人的肩膀上,建設個人的「信仰」。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一條捷徑就是選擇重生,回歸心靈,然後努力保守心靈,
因為一旦回歸心靈,就知道自己所作的選擇,
究竟是為了「  ego」而作,還是為了「心靈  soul」而作。
屢世在「中性循環」徘徊的人,他們的輪迴充滿壓力,
只有回歸心靈的修行者的輪迴,
由於屢世都是置身「善性循環」之中,才可以說是永生。
一旦回歸心靈,無論生命拿到一副怎麼樣的牌,
都會盡心盡力把牌打好,因為心靈只要求每個人向自己交代,
尤其是在死亡之前向自己交代,毋須向任何人交代。
而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只不過是極少數人的境界,筆者不懂,亦不值得在這裡討論。
當外界意識形態或者學習環境惡劣,競爭劇烈的時候,
「自由人」就比較一般人容易生存,而且對死亡不會畏懼。
努力地將自己的思考變得透明,公開,讓有識之士批判,
因為尊重並且擁抱批判是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唯一的選擇。
這就是為甚麼「擁抱批判的言論自由」是各式各樣自由的根基
[獨立思考能力]
一旦成為了「自由人」,就擁有了獨立思考能力,
就會接受「如是觀」,正確地思考,保持正確的心,
而獨立思考能力就是智慧的濫觴,讓修行者越來越少煩惱,
無私地為人民服務,內心充滿喜悅、幸福、快樂和寧靜!
但我們不會忘記相對於真理來說,人類的智慧依然渺小,
需要不斷地批判,努力地修訂,才能夠迫近真理!
Independence  is  happiness.
( Susan B. Anthony )
Happiness  resides  not  in  possessions,
and  not  in  gold,  happiness  dwells  in  the  soul.
( Democritus )
Nature  never  said  to  me:  Do  not  be  poor;
still  less  did  she  say:  Be  rich;
her  cry  to  me  was  always:  Be  independent.
( Nicolas Chamfort )
[七張底牌]
有一點必須明白,就是「自由人」並非完全自由,
因為「自由人」一定有執著,不會捨本逐末,
一定堅持底線,保留至少七張底牌
真、誠、愛、智慧、勇氣、毅力和人格。
前五張底牌屬於「保守自己的心」,
能夠「保守自己的心」,意志和毅力才有價值,
才能夠成就第七張底牌:人格。
在濁世之中堅守自己的人格,不做不道德的事。

而且「自由人」明白毅力並非辦事的先決條件,
毅力必須用得其所,用在刀鋒之上才不致浪費。
Integr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worthwile  achievements.
雖然「挺直腰骨」往往容易過鍥而不捨的「批判思維」,
但堅持人格是照顧心靈的必要條件。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明。于謙)
[大愛從改變制度著手]
「自由人」明白要令社會和諧安定只能夠靠「大愛」,
而「大愛」一定是從改變制度著手,筆者稱之為「制度布施」,
短期內是從改變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著手,
而長期則必須由教育制度和文化的去蕪存菁著手。
必須明白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或者意願去做菩薩,
讓廣大市民能夠「離苦得樂」,尊重智慧和修行,重視公德,
而不是只懂得吃喝玩樂,只懂得逃避思考,又逃避責任,
因為想做菩薩的人首先就是要做一個「自由人」。
「自由人」明白任何包容虛偽和詭詐,包容放棄誠信和公德,
聲稱有權代替所有受害者原諒壞人的愛,
絕對不可能是「大愛」,只可能是自取其辱的夢幻。
如果由於個人的能力有限,只能夠擁抱「小愛」,
那麼就要依據孔子的「由親及疏」的方法。
遺憾的是自古以來,很多「自由人」都不願意從政,

寧願大隱隱於市,因為政客中聰明的壞人非常多,
從他們的眼神、面相和身體語言就清楚地顯示出來,
他們貪婪,懂得左右逢源,懂得在適當時候做騎牆派,
懂得見好就收,在適當時機帶齊家產家眷走人。
為了避免近朱者赤,近墨者墨,為了潔身自愛,
避免作孽,避免名利權的貪婪污染自己的心靈,
所以所以除非在戰亂的時代,「自由人」都不願意從軍或從政。
近十年我們見到出賣香港最落力的,
大部份都是擁有外國護照的高官、商人及偽知識份子。
只有愚蠢的那些才會騎虎難下,知道天網恢恢,遲早都要找數,
最後被迫一路好走,走之前就信耶穌,購買一張天堂的入場券。
而廣大市民,由於思考懶惰,只重視個人利益,
1.  不尊重智慧和修行,不明白人數不能夠決定真理。
2.  不明白愚蠢善良的「好人」很多,但完全不能夠依賴,
因為愚蠢善良的「好人」完全沒有能力履行張載的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善良、仁慈和同理心當然重要,但如果它們沒有智慧輔助,
如果「好人」思考能力不足,又愛面子,就流於膚淺及虛偽。
由於愚昧,所以愚蠢善良的「好人」容易愛你變成害你;
愚蠢善良的「好人」一旦包容虛偽,就已經是不道德。
3.  不明白優秀的政治一定是專業,需要萬中無一的通才,
門檻和標準必須定得非常高,否則就會禮崩樂壞。
所以廣大市民最後往往選出聰明的壞人,
一意孤行的官吏,或者習慣謀取私利的商人執政。
4.  不明白偽知識份子往往只不過是專業人士,
不一定讀聖賢書,不一定懂得思考,甚至有欺世盜名者潛伏,
所以偽知識份子並非中國傳統的「士」或者「君子」。
大愚若智的偽知識份子很多,很易就露出馬腳;
大智若愚的真知識份子稀少,往往深藏不露。
中國傳統一向將真理稱為「天命,道,天地」,
而且重視師道的「傳道、授業、解惑」
唯一漏洞就是尊師重道的次序錯了,應該是先重道後尊師,
而儒家的「天地君親師」又加插了不必要的君親師,
製造了嚴重的思考錯誤,影響到中國人的思考自由。
「自由人」必須以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名句: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座右銘。
《羯臘磨經》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
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
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
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建設「批判平台」]
這種「自由人」隱於市,廣大市民需要匡智的現象,
的確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惡性循環。
再加上不少上了年紀又有少許成功的中年人愛面子,
放棄成長,認為逃避批判是他們的專利,惡化了問題。
所以筆者才會苦思多年之後,提出建設「批判平台」的概念,
並且寫下至少十多篇文章!
建設「批判平台」,可以誘導參與者最後進行「自我批判」,
因為「自我批判」是心靈和生命教育中最後必須經歷的處境,
否則我們不必談生命教育。
「批判平台」又可以幫助我們暴露「高層次的虛偽」,
因為這種虛偽往往以仁慈及和平作為保護皇帝的新衣。
「批判平台」又可以利用所有不同年齡參與者的思考,
來鍛鍊年青人的腦筋,有非常重大的教育價值。
當我們願意公開自己的思考讓所有有腦的人去批判時,
所有批判都是在幫助我們進步,都是愛護我們心靈的表現!
我們只會有進步,不會倒退。
所以千萬不要視一位有腦而又願意批判你思想的人為仇敵,
這是人生中極度嚴重的錯誤和缺失。
如果一個外界的批判平台並不存在,
一個人在「自我批判」有少許成就之後,
就應該努力建設一個自己心內的批判平台。
儒家的「內省」和「慎獨」功夫就是這個概念。
有了思考上的自由之後,如果願意晝夜思想,
日積月累之下,就培養出思考上的獨立,
一旦思考上能夠獨立,就步入了創意人生的階段。
設計上的創意,可以靠參考別人的創意,
達到互相啟發和激勵的效果,只需要很少的智慧;
思考上的創意,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
還需要培養「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習慣,
因為整體和細節在創意中同樣重要,必須手牽手,
因為魔鬼往往就在細節之中,
如果想水清無魚,亦無魔鬼,

所需要的智慧就大幅度地增加。
從周易乾卦九二爻來看,思考獨立就是「見龍在田」;
從周易乾卦九五爻來看,創意人生就是「飛龍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