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自由、獨立》(上) 裡,筆者指出:
人類是群居的生物,要依賴分工合作來生存。
所以社會學的第一課,
就是說明必須將人和他所置身的社會結合在一起去思考。
而社會學的第二課,
就是時勢可以做就少數的英雄,亦可以做就少數的梟雄,
而少數的英雄和梟雄都可以做時勢。
還有社會學很少提及的第三課,
就是拿了外國護照或者居留權,可以隨時轉換社會環境的人,
往往可以出賣自己的故鄉以謀取個人的利益,
或者選擇做騎牆派,選擇做明哲保身的旁觀者,
又可以選擇做漠不關心政治的人,
因為政治屎坑越來越臭時,他們隨時可以一走了之。
[智慧不足的遺憾]
☆ 智慧不足,就不會明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至理名言:
禍福相倚伏 [有得必有失] 及塞翁失馬的典故。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由於禍福相倚伏,所以快樂和痛苦必然相伴而來。
現今的快樂可能埋下將來痛苦的種子;
現今的痛苦可能埋下將來快樂的種子。
一旦明白禍福相倚伏的道理,
我們就知道很多東西都是相伴而來,是共存的,
沒有陽就沒有陰,沒有小人就沒有君子,
沒有善就沒有惡,沒有神就沒有魔鬼,
沒有正就沒有負,沒有真誠就沒有虛偽,
而且這種情況往往會出現在同一人的身上,
詭詐的人甚至可以讓它們在同一人身上和平共存!
Fame and tranquility can never be bedfellows.
( Michel de Montaigne )
☆ 智慧不足,就不會明白為何俗語說「人怕出名豬怕肥」。
因為當一個有某方面天賦的人希望由名氣來謀取暴利,
如果他欠缺了相應的智慧,
一旦他幸運地獲得「成功」,或者擁有了名氣之後,
他的一言一行就會被人放在放大鏡之下,
隨時會矛盾及醜態百出,完全經不起批判,
而且他的私生活亦同時成為了狗仔隊偵查的對象。
名氣何價?自由何價?生活何價?智慧何價?
欠缺智慧的人只好唱:「這陷阱這陷阱偏我遇上」。
一向自以為生活健康,思想健康,但思考懶惰,
遠離哲學和命理學,不信命運,認為是迷信的人,
一定不喜歡相信「何必偏偏選中我」的機率其實頗大。
To the dumb question, ‘Why me?’
the cosmos barely bothers to return the reply,
‘Why not?’
( Christopher Hitchens )
參考:《宿命、自由、抉擇》
☆ 智慧不足,就不會明白佛家的「智慧不生煩惱」。
智慧來自個人或別人的煩惱,
那麼「智慧不生煩惱」到底是甚麼意思?
煩惱 → 痛苦 → 抗爭 → 根源思維 → 認識自己 → 管理自己 →
改變思想 → 改變自己 → 智慧 → 不再生同類的煩惱
參考:《無知》(一) 《無知》(二) 《無知》(四)
換言之,對追求智慧的修行者來說,
無論是個人還是別人的煩惱,都是智慧的促生者,
有其正面的價值,讓我們早作準備,未雨綢繆,
而在增添智慧之後,就不會再生同類的煩惱。
所以一般心理學家責難煩惱,而不教導人如何解決煩惱,
顯然是愚蠢的。
煩惱的不肖子是「焦慮」,切勿讓他進門,
煩惱的女兒是「變幻和無常」,要讓她進來,並且擁抱她!
我們焦慮,往往是因為我們期望肯定,不肯接受變幻和無常。
☆ 智慧不足,就不會明白科學和佛家的「如是觀」,
即是對世間的現象要有正確的認知,有正知才能夠有正見,
所以既不樂觀,亦不悲觀,盡人事,聽天命。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忤,
無所位忤,故遍流萬物而不變。」
《管子。心術篇上第三十六篇》
So we fix our eyes not on what is seen,
but on what is unseen.
For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but what is unseen is eternal.
《2 Corinthians 4:18》
There is no god higher than truth.
( Mahatma Gandhi )
A man should look for what is,
and not for what he thinks should be.
( Albert Einstein )
Nurturing a ‘nostalgia for eternity’ redeems
your soul for it carries you silently
towards the light even in the darkest times.
( Stuart Wilde )
所謂「盡人事」其實並不容易,《禮記。中庸》的方法是: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智慧不足,就不會明白不違背真和誠,擇善固執,
就是天人合一之道。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禮記。中庸》
「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
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宋。朱熹)
Sincerity is an openness of heart;
we find it in very few people;
what we usually see is only an artful
dissimulation to win the confidence of other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Honesty is the first chapter in
the book of wisdom.
( Thomas Jefferson )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禮記。中庸》
☆ 智慧不足,就不會明白無論東西文化,都重視誠正的心術。
「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
《管子。心術篇上第三十六篇》
「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 4:23》
One ought to hold on to one’s heart;
for if one lets it go,
one soon loses control of the head too.
( Friedrich Nietzsche )
☆ 智慧不足,就會培養出很多壞習慣。
這些壞習慣包括:
1. 容易將面子置諸真理之上。
2. 以為只要將真誠和虛偽放置在腦袋不同的地方,
令它們老死不相往來,就可以讓它們和平共存。
3. 認為道德和宗教精神不切實際,不利謀生。
4. 誤以為愚昧的「好人」充滿正能量。
5. 不明白改變自己只能夠由內心開始。
6. 對死亡異常恐懼。
7. 不明白權力、財富、學問和成功都容易令人驕傲,
只有愛和智慧才能夠幫助我們 walking tall,
walking humbly, and walking light!
☆ 智慧不足,就不會明白價值觀從來就沒有東西之分。
價值觀沒有東方和西方之分,
只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經得考驗之分,
只有是否願意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之分。
文化一定是互相衝擊,
願意利用這個衝擊的機會去蕪存菁的文化,
就必然能夠茁壯成長,
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說西方文化意圖改造及顛覆中國傳統文化,
肯定是無知的說法。
如果我們不重視批判思考,
不重視吸引西方文明的精華,然後用中文表達出來,
也許兩三百年後,中國語文就被英美語文吞噬。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are not luxuries;
they are necessities for any sustainable and
growing civilization.
( Jason Ling )
☆ 智慧不足,就不會明白一個人渴望得到「成功」,
就必須得到所置身的社會的認同。
所以「成功」需要靠社會的需求和價值觀來定義。
不同的社會,「成功」的定義也許會有輕微的分別,
但在所有重視物質和消費的社會中渴望得到「成功」,
想飛黃騰達,想出人頭地,
自然需要和大眾一起追逐互相關連的「名、利、權」,
接受「虛偽、博奕、埋堆、權力鬥爭」為心中的普世價值。
Those who are after success are bound
to use other people’s measuring sticks,
at leas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chase.
To succeed in the world, it is often not
enough to be well-mannered, calculating,
or joining the right group,
you must also learn to be hypocritic.
( Jason Ling )
A slave has but one master; an ambitious man
has as many masters as there are people
who may be useful in bettering his position.
( La Bruyere, ‘Of the Court’, Characters, 1688 )
It’s true that many assholes get to the top,
but you don’t have to be one to succeed.
( Simon M. Kornblit )
人生的痛苦,在於攀錯了階梯,追求了錯誤的東西!
Our greatest fear should not be of failure,
but of succeeding at things in life that
don’t really matter.
( Francis Chan )
Keep in mind that neither success nor failure
is ever final.
( Roger Babson )
Success has always been a great liar.
( Friedrich Nietzsche )
☆ 智慧不足,就不會明白創意的來源就是「去蕪存菁」。
「去蕪存菁」的功夫包括:
1. 努力追求智慧,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2. 擁抱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和虛偽劃清界線,走向善性循環。
3. 培養嚴謹和優秀的思考能力,
不論是自學還是接受訓練,
但肯定包括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
4. 不斷修訂定義和概念以符合事實。
5. 明白「我」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所以要先認識自己,然後懂得管理自己,
懂得自我批判,最後才能夠創造自己。
6. 和志同道合的人合作,互相砥礪和辯論,
再加上科技的協助。
「去蕪存菁」就是人類爭取自由之道。
「去蕪存菁」就是維持個人精神健康,維持團體生存,
維持文化能夠繼續成長的唯一方法!
Creativity is often obvious in young children,
but it may be harder to find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s because their creative
potential has been suppressed by a society
that encourages intellectual conformity.
( Robert J. Sternberg,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Synthesiz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09-110 )
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
Look around at how people want to get more
out of life than they put in. A man of value
will give more than he receives.
Be creative, but make sure that
what you create is not a curse for mankind.
( Albert Einstein )
勵志者常常不自覺地傾向於鼓勵弱智或者平庸的人,
並且假裝忘記了,或者勵志者根本不懂得,
凡是說「在我的字典裡,沒有失敗兩個字」這句話的人,
雖然有可能會一時糊塗,對有些事情會無知,
但至少需要擁有兩大條件或者資格:
1. 當事人具備努力建設個人「信仰」的智慧,
或者當事人具備某方面的天賦。
2. 當事人正在行好運。
Author: jovian.ling
《智慧、自由、獨立》(上)
人類在生活方面,不容易自由,不容易獨立,
因為人類是群居的生物,要依賴分工合作來生存,
然而群居的現象,
亦容易限制了大部份人在思考方面的自由和獨立,
令他們不敢偏離群眾的思考和意識形態。
人類進入了工商業社會之後,
社會化過程和普通學校的潛移默化,亦如洗腦一樣,
限制了大部份人在思考方面的自由和獨立。
這篇文章說的自由和獨立,是指思考方面的自由和獨立。
We are all tattooed in our cradles
with the beliefs of our tribe.
( 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oet at the Breakfast Table, 1872 )
從思考的角度來說,
「智慧、自由、獨立」是三個血肉相連的概念。
智慧不足,思考自由度就不足;
思考自由度不足,思考獨立程度就不足,道理很簡單。
由於群居的現象,
大部份人都會經歷追求知識和技術的訓練過程,
但知識和技術只是幫助我們解決生活,
當然不等於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命的智慧!
參考:《知識和技術改善生活,智慧改變生命》
人生中很多事情的判斷,不能夠靠知識和技術,
要靠運氣 [天時、地利、人和] 和智慧,
因為人生除了順境之外,常常會遇上逆境、困境,
甚至絕境,而且很多事情往往在事過境遷之後,
才覺悟到一旦將來出現相似的情況時,可以如何解決,
然而將來的情況和客觀條件隨時會改變,
未經過嚴格分析的經歷不能夠成為有用的經驗,
況且遇上絕境而做了錯誤的抉擇,不一定能夠挽救,
否則俗語不會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說法。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難辨。」 (清。曾國藩)
If devotion to truth is the hallmark of morality,
then there is no greater, nobler, more heroic
form of devotion than the act of a man
who assum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inking.
( Ayn Rand )
無論人生中發生任何事情,
有智慧的人都有較高的承受和自救能力,
可以找到一條好的出路,不致委靡不振,
甚至能夠保持冷靜,從挫折中覺悟,超越逆境,
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將別人眼中的壞事轉化成為好事。
換言之,追求智慧,對整個人生的「實用價值」甚高,
所以心理學家容格 Carl Jung 認為每個人都需要
a philosophic or religious point of view
capable of coping successfully with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也許我們應該問一問自己:
除了需要運氣之外,人生之中有那一樣事情不需要智慧?
Never let the future disturb you.
You will meet it, if you have to,
with the same weapons of reason which
today arm you against the present.
( Marcus Aurelius )
如果一個人夠幸運的話,
就會有機會在二十五歲之前遇上智者的啟蒙和引導,
走上追求智慧的路途。
There is an intelligence of the young,
and an unintelligence of the aged.
It is not time that teaches wisdom,
but early training and natural endowment.
( Democritus )
When you want to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you begin by treating them seriously
when they are little,
giving them responsibilities,
talking to them candidly,
providing privacy and solitude for them,
and making them readers and thinkers of
significant thoughts from the beginning.
That’s if you want to teach them to think.
( Bertrand Russell )
而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
他首先會感受到自己對智慧的愛有多深,
如果好逸惡勞,愛智不深的話,就必然會半途而廢,
只有發現自己對智慧的愛刻骨銘心的人,
才會披荊斬棘,繼續向崎嶇的前路邁進,
而由於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發現智慧的無窮,
所以才會越來越謙卑,鍥而不捨地繼續追求,
直到死亡前的那一刻。
可惜生命如此短暫和脆弱,即使是愛智的先行者,
亦不應該浪費寶貴的時間去幫助無緣者。
愚昧,無知和思考懶惰,其實都是每個正常人自己的選擇,
所以我們必須學懂尊重他人的選擇,尊重自己的時間。
緣起緣滅,緣聚緣散,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我們必須學懂讓捨得的和捨不得的都隨緣,
必須學懂讓所有朋友,包括青梅竹馬的來去都隨緣!
參考:《哲學就是愛智》
林子祥《最愛是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A6vxU0bhiA
愛智者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
必然會醒悟到他至少需要三大工具:
1. 自己的思考能力。
視乎面對課題的困難程度而異,
所以有志攀登追求智慧的階梯的話,
往往需要借助優秀的啟蒙導師和課程。
2. 自己的勇氣和毅力。
課題越是困難就需要更強的勇氣和毅力,
所以往往需要自我批判來磨鍊我這件工具,
需要同行者,先行者,或者導師的鼓勵。
3. 閱讀和智慧有關的重要書籍。
即是老生常談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If I have seen fa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Bernard of Chartres )
古今中外最優秀的聖哲賢人,就是我們的巨人。
他們的人生經歷即使大不相同,但一定殊途同歸,
最終領悟的道理是一樣的。
我們不能夠同意 Hermann Hesse 的這句說話,
因為他抹殺了所有歷代智者無私的努力:
Knowledge can be communicated,
but not wisdom. One can find it, live it,
be fortified by it, do wonders through it,
but one cannot communicate and teach it.
( Hermann Hesse )
事實上,不少人對教導和鍛煉智慧悲觀的原因,
是因為追求智慧的過程異常複雜和困難,
否則就不需要披荊斬棘的勇氣和毅力:
追求智慧 → 認識自己 → 管理自己 → 思想自由 →
去蕪存菁 → 追求智慧 → 去蕪存菁 → 追求智慧 →…
Nothing any good isn’t hard.
( F. Scott Fitzgerald )
All things excellent are as difficult
as they are rare.
( Baruch Spinoza )
There are no shortcuts to any place worth going.
( Beverly Sills )
If you find a path with no obstacles,
it probably doesn’t lead anywhere.
( Frank A. Clark )
重覆這個程序的次數會因個人的天賦和勤奮程度而異,
如果相信輪迴的話,個人的天賦來自屢世的修行,
這就解釋了為何前生有修行的人,一旦回歸心靈,
追求智慧的能力有如脫胎換骨,突飛猛進,
同時亦解釋了為何會有命運這個現象。
天道酬勤,努力修行的人自強不息,自然能夠勇猛精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過一段時間就更上一層樓。
When you see yourself as a work-in-progress,
you’re automatically less likely to experience
feelings of inadequacy.
( Valerie Young )
參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所以這個世界可以有大智若愚,但不可能有大愚若智。
常見的現象反而是在某一領域內成功的偏才,
沾沾自喜,自以為已經成為通才,樂意扮演智者,
意圖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對自己不熟悉的課題說三道四,
娛樂圈內非常多這類愚樂有識之士的人。
結果當然是醜態百出,貽笑大方,
只能夠得到擁有同樣思考能力和心態的人支持。
如果不相信輪迴的話,個人的天賦來自祖上的遺傳。
但會因應後天的學習和努力而增添,
就是俗語說的「最緊要識投胎」,
問題是這句俗語中的「識」不可能是自由抉擇,
否則投胎之前的競爭和戰鬥足以產生極多自私和惡毒的人!
除此之外,思考能力亦會因應後天的懶惰和放棄而減少,
甚至會因為立心不良,甚至助紂為虐,為虎作倀,
而令原本擁有的先天智慧被壓抑,
而現時的思考能力則大幅度下跌,滿口歪理以圖自圓其說。
If the people around you are giving you
advice to slow down or to take it easy──
you are surrounded by the wrong people.
( Grant Cardone )
A lazy person, whatever the talents with which
he set out, will have condemned himself to
second-hand thoughts and to second-rate friends.
( Cyril Connolly )
What we achieve inwardly
will change outer reality.
( Plutarch )
What lies behind us and
what lies ahead of us are tiny matters
compared to what lives within us.
( Ralph Waldo Emerson )
智慧不足,就不會明白
1.「需要」和「想要」的分別。
2.「森林」和「樹木」的分別。
3.「教書」和「教育」的分別。
4.「謙虛」和「謙卑」的分別。
5.「成功」和「成就」的分別。
6.「真誠」和「虛偽」沒有交集。
7.「大愛」一定是從改變制度著手。
8.「宗教」和「宗教精神」的分別。
9. 精英分為「偏才」和「通才」兩類。
追求智慧 → 獨立思考 → 創意思考 → 生命成就
生命成就又可以分為兩類:人格的成就和心靈的成就。
人格的成就是堅持人格,不做不道德的事。
心靈的成就是回歸心靈之後,遵循心靈的指示,
做真正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如果在追求成就的旅程之中,同時帶來了成功,
那麼就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而成就這個課題就必然引申出另一個問題:
「我認為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If the path before you is clear,
you’re probably on someone else’s.
( Joseph Campbell )
殺父仇人大家聽得多,有沒有聽過「殺腐恩人」?
然而殺腐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制度的大局,
談何容易!想做殺腐恩人,少一點智慧都會功虧一簣。
這就是為何「大愛」一定是從改變制度著手。
當一群智者懂得互補不足,鼎力合作去改善甚至改變制度時,
就是顯示出「大愛」的「制度布施」。
[「制度布施」是筆者自創的詞彙,佛教不談「制度布施」]
如果沒有權力、制度和智者同心協力去改善大局,
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只能夠改變自己。
經過反覆思考,筆者認為自由的來源至少有八個:
1. 覺醒之後回歸心靈。
2. 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之後產生的思考能力。
3. 向外批判和向內自我批判的勇氣和毅力。
4. 認識自己的勇氣和管理自己的毅力。
5. 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
拒絕將工作變成逃避或者隨波逐流的行為。
6. 對神聖事物和真理的謙卑。
7.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後,和巨人的比較。
8. 只結交同道中人,一旦升級之後,
就更換導師及部份不思進取的同道中人。
《融書──新時代的概念》(下)
[融書的方法]
融書其實是將這四個意念
「承先啟後,追求真理、薪火相傳、造福後代」
合而為一,所以的確是一個理想,
更可能是一個遙遙無期,愚公移山方式的理想。
融書的方法首先是簡化,融書者的座右銘就是:
Neatness in presentation of ideas,
definitions and concepts are crucial.
In other words, we have faith in
simplicity, brevity, and honesty.
即是在寫作之上堅持光明磊落,拒絕虛偽,
拒絕浮誇的詞彙,拒絕賣弄的動機,
儘可能用最簡潔而且合乎邏輯的文字,
簡單地說明一個想法,一個定義,一個概念。
關於這一點,
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判斷高級和低級產品的標準:
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 Albert Einstein )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 Leonardo da Vinci )
When an author is too meticulous about his style,
you may presume that his mind is frivolous and
his content flimsy.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換言之,一位矢志融書者,必須具備及堅持真和誠的寫作態度,
就是聖經說的「保守你的心」。
Honesty is the first chapter
in the book of wisdom.
( Thomas Jefferson )
The great enemy of clear language is insincerity.
When there is a gap between one’s real and one’s
declared aims, one turns as it were instinctively
to long words and exhausted idioms,
like a cuttlefish spurting out ink.
( George Orwell )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禮記。中庸》
Sincerity is an openness of heart;
we find it in very few people;
what we usually see is only an artful
dissimulation to win the confidence of other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治心之道,曰毋利而思義,毋詐而主誠。
義則一義,誠則一誠。誠一也,然有分焉,
毋以義與利辨,以義與義辨。
毋以誠與詐辨,以誠與誠辨。……
心,靈物也,不用則常存,
小用之則小成,大用之則大成,變用之則至神。
不可使如止水,水止則不清;
不可使如凝膠,凝膠則不并。」
《潛書。辨儒》(清。唐甄)
There are well-dressed foolish ideas
just as there are well-dressed fools.
( Nicolas Chamfort )
然而所謂「簡單說明概念」,有最低的「要求/門檻」,
就是必須採用中庸之道,恰到好處,無過與不及,
因為過度的簡化就容易扭曲事實、歪曲真理。
所以愛因斯坦附加了這個條件:
Everything should be as simple as it is,
but not simpler.
( Albert Einstein )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頤)
對人類來說,「真理」永遠是一個「謎」,
只能夠努力地逐漸地貼近他。
西方人喜歡用「剝洋蔥」來譬喻人類對「真理」的認知。
所以追求真理的人一定會不斷修訂自己的概念,
甚至完全推翻舊有的觀念,從新建設。
西方的科學歷史見證了這個現象:
對追求真理的態度極度固執,
一旦有足夠的證據,對以往概念則絕不固執。
A man should look for what is,
and not for what he thinks should be.
( Albert Einstein )
[融書的態度]
I have the simplest of tastes.
I am always satisfied with the best.
( Oscar Wilde )
融書的方法其次是奉行理性的「完美主義」,
秉承「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精神,
秉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甚至秉承「愚公移山」的精神!
那麼從融書的角度來看,甚麼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就是奉行理性的「完美主義」嗎!
所謂理性的「熱誠」enthusiasm,本來是一種執著,
[非理性的亢奮也是一種執著,只不過是在情緒方面]
所以「去蕪存菁,擇善固執,完美主義,愚公移山,自我實現」
這眾多的概念,其實都是互相關連的執著!
當我們問自己「為何要去蕪存菁 [或者上述其中一項」的時候,
這個對執著的抉擇就變得非常清晰。
簡而言之,「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
1. 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增添智慧的機會。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 Publilius Syrus )
A lazy person,
whatever the talents with which he set out,
will have condemned himself to
second-hand thoughts and to second-rate friends.
( Cyril Connolly )
「天下事,未有不從艱苦中得來,而久可大者。」
「天下事,那一件不是樸實做成,那一件不是機巧弄壞。」
(曾國藩)
2. 定下崇高的目標,但不會堅持必須達到,
只要求自己一步一步地接近。
Philosophy begins in wonder. And at the end
when philosophic thought has done its best
the wonder remains.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Astonishment is the root of philosophy.
( Paul Tillich )
3. 不斷地向外批判,不斷地修訂,甚至修正,精益求精。
4. 將追求真理置諸個人的面子之上。
換言之,就是將個人的自尊和追求真理掛鉤。
So we fix our eyes not on what is seen,
but on what is unseen.
For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but what is unseen is eternal.
( 2 Corinthians 4:18 )
5. 不斷地向內自我批判,步步為營,以免誤人子弟。
目的是做到既不欺騙自己,亦不欺騙別人。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When there is no enemy within,
the enemies outside cannot hurt you.
( African proverb )
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 Edmund Hillary )
What we achieve inwardly will change outer reality.
( Plutarch )
Carol Tavris
Who’s Lying Who’s Self-Justify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Mi0UtvTIc
6. 只問耕耘,只問如何優秀地耕耘,
智慧分享,智慧布施,不問收穫。
前人種樹,後人收穫,是文明的進步現象,
為何耕耘者必須親眼看到收穫?
為何種樹的人必須坐在未來的樹蔭之下?
7. 對真理「謙卑」而不是對所有人都「謙虛」。
It requires wisdom to understand wisdom:
the music is nothing if the audience is deaf.
( Walter Lippman )
8. 工作和娛樂合而為一,娛人同時娛己。
To enjoy yourself and make others enjoy themselves,
without harming yourself or any other person, and
without irretrievably harming natural environment;
that, to my mind, is the whole of ethics.
[revised] ( Nicholas Chamfort, Maximes et pensees, 1805 )
所以矢志融書者,除了必須歧視愚昧、尊重智慧之外,
必須建設一個思考和概念架構,由簡來統率繁,
並且能夠恰如其分地說明他所領悟的真理。
Where wisdom reigns, there is no conflict
between thinking and feeling.
( Carl Jung )
筆者所用的思考和概念架構有幾個,
都是採用「三元論」、「四元論」和「五元論」。
例如筆者常用的「我 I 的三元論」:
參考:《「我」I 》 《成長是甚麼?》 《認識自己》
《生命的意義》(一) 《情侶關係》(一) 《金錢的好處》(一)
談「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的「四元論」,
而《中庸》裡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就是「五元論」。
參考:《博學》 《審問,慎思》 《明辨》 《篤行》
與及《記憶方法》中所採用的「多元論」。
《融書──新時代的概念》(中)
[課程、融書]
八十年代組織「讀書會」,
是不少喜歡讀書的人趨之若鶩的事情,
但問題是讀甚麼書?如何讀法?目的是甚麼?
二十年後,組織「讀書會」已經追不上時代的步伐,
因為人類的經驗和知識越來越多,不斷地累積,
不斷地增加,於是書籍就越來越多,
即使是古今著作中之經典,亦浩如煙海,
然而時間並沒有增加,所以變得越來越珍貴。
現在的年青人讀書已經忙得要命,
一旦盲目背誦,睡眠不足,往往令學習適得其反,
那麼距離「博學」的階段就會越來越遠。
所以不論求學如何努力的人,都需要珍惜他們的讀書時間。
但話說回來,一旦在中學階段有哲學課程,例如知識論,
組織「讀書會」依然是一個好的制度,
上到大學之後,如果能夠慎選經典的書籍,
「讀書會」依然有存在的價值,
但上到研究院之後,組織「讀書會」就是浪費時間。
Life is too short, time too valuable,
to spend it in telling what is useless.
( Voltaire )
所以融會貫通的第二步功夫就是設法用簡短精要的文字,
來表達重要的思想和概念。
It is my ambition to say in ten sentences
what others say in a whole book.
( Friedrich Nietzsche )
真正讀過許多書,又有思考能力的人,
不會向人強調自己讀過多少本書,或者多少本名著,
只會問自己理解了多少,知不知道每本書的優劣所在。
智慧再高的人,就會質問自己融過多少本書,
及有能力融掉多少本優秀的書。
一旦社會上或者學校裡出現了「批判平台」,
就必然會出現「將大量書籍消化整合」的需求,
於是「融書會」就會應運而生,取代了「讀書會」!
一群喜歡思考的人自然會合力去「融書」,
而「融書」亦將成為新世代讀書人的其中一個職責!
所謂「融書」就是通過嚴謹批判及去蕪存菁的程序,
用一個或多個不同的「思考/概念架構」來組織知識,
消化、簡化、濃縮、精簡、抓住要點來整合書籍。
「融書」不但可以大幅度減少青少年在學習時間上的浪費,
更可以避免青少年記憶諸多低層次的概念,
將來需要痛苦地重新學習,困難地洗掉這些先入為主的概念。
換言之,讀好自己任教一科的書,然後傳遞給學生,
也許是上一代人對老師的要求,
但自從 2016 年人工智能電腦在圍棋上打敗了韓國高手之後,
也許未來的十年或二十年,
「融書」及編寫學生們可以在電腦上自學的課程,
包括測驗和考試在內,不但讓所有學生都有一個統一標準,
避開了不同學校、不同社區有不同質素老師這個變數,
而且可以讓學生檢測自己過去認知的基礎,概念的錯漏,
及讓學生控制自己學習的快慢進度,好處數之不盡,
所以「融書」將會成為新一代老師及知識份子的職責!
至於最好的經典,可以用附錄及註解來補充。
If you run from technology, it will chase you.
( Robert M. Pirsig )
Life is too short, time too valuable,
to argue with fools or to waste it in writing
unimportant things. Writing of important
ideas and concepts should be concise and
organized under a conceptual structure.
( Jason Ling )
參考:《思考和概念架構》
如果學生們讀數學和物理都要從牛頓的作品開始,
那麼他們在中學和大學裡需要讀多少年書才足夠?
記得數年前兒子讀哲學碩士時,筆者亦去旁聽,
一看見那張長長的閱讀書單 reading list,心裡就在想:
如果讀哲學還是用傳統的方法,跟隨著歷史的次序,
累積性地一個哲學家接著一個哲學家去研究他們的思想,
那麼越遲讀哲學的學生就會越來越辛苦,
因為必然有越來越多的哲學作品要閱讀和理解。
教育工作者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
一張長長的閱讀書單目的是甚麼?
有否將個人以往的閱讀痛苦薪火相傳的意圖嗎?
有否撇開老師拋書包和下馬威的意圖嗎?
筆者又想起傅佩榮教授在研究所時的讀書方法,
是從巨人著作精確地英譯中入手,
好處是訓練到他的英文閱讀能力根基十分扎實,
然而筆者從閱讀傅佩榮教授的作品中,
發現這種讀書方法的壞處是受人影響太深,
而當影響太深時,承先就不一定能夠啟後,
難免對一門學問未能夠完全融會貫通。
當巨人的著作累積越來越多,
而精英又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為何還需要翻譯而不直接去融書,以利後來者?
筆者一位高才學生告訴我,美國的電機工程界,
每年都邀請專家開會決定電機工程中專業名詞的定義,
一旦通過之後,就全電機工程界通用通用這一些定義。
為什麼哲學界不能夠向電機工程界取經,
全行通用一些嚴謹的詞彙和概念的定義?
是否因此所以哲學界沒有人願意做融書的工作?
融書之所以重要,
除了因為知識越來越多,書籍越來越多之外,
還因為學生閱讀的速度快過老師講解的速度,
更休提以往學生上課時非常浪費學習時間的抄筆記工作。
新時代的學習講究效率、娛樂和穩實的基礎,
有遠見的社會必然會聘請融會貫通的專家,
既用「森林思維」及「根源思維」,又用「思考架構」,
將幾十本課題互相有關的書籍的精華,
消化、簡化、濃縮、整合起來,再加入興趣元素,
成為一本完全「取代」[不是導讀] 的整合書,
以節省未來一代又一代讀者研讀的時間。
整合書 [不是現在那些忽略批判思考的教科書],
就成為了未來課程的基礎。
其實所有翻轉教育的課程,都應該是像一本整合書。
整合書,再加上一個「批判平台」,
就可以訓練未來一代的老師及未來一代的社會棟樑。
如果我們想用行動來支持下面這位作者的樂觀看法,
想節省所有未來研究者的時間,融書更是事在必行:
No matter what problem you encounter,
whether it’s a grand challenge for humanity
or a personal problem of your own, there’s
an idea out there that can overcome it.
And you can find that idea.
( Ray Kurzweil )
筆者預見十年之內,當知識越來越多,
當「好書」越來越多,當時間越來越珍貴的時候,
消化和整合這些好書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時間就是生命!
所以社會對「融書工作者」,
對這些高層次的「書籍消化整合者」的需求,亦會越來越大,
筆者相信這會是未來教育界一個興旺的行業。
而重視軟實力的國家,甚至會成立「融書整合機構」!
「融書」本來就應該是近代知識份子死前對社會的責任。
矢志融書者,除了必須小心謹慎之外,
性格和習慣兩方面亦需要
1. 對真理謙卑,但不需要對所有人謙虛。
2. 對自己要求高,精益求精,以免誤人子弟。
3. 力求文章寫得清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4. 常常修訂文章,修訂課程,修訂完又修訂。
5. 習慣自我批判,尤其是在沒有人切磋琢磨、
沒有人批判時就自我批判。
[融書是哲學家的工作]
融書,需要去蕪存菁,
而去蕪存菁則需要清晰的詞彙和精確的概念。
當清晰的詞彙和精確的概念應用在教學上的時候,
老師們遲早都會發現:
如果一位作者喜歡一開始就拋出大量的專業名詞,
那麼這位作者最好能夠用「根源思維」,
不厭其煩地逐一介紹每一個專業名詞的來源,
能夠用實際例子來介紹和說明就更棒,
設法盡量避免傳播自己也不懂得的概念。
否則作者就應該盡力避免專業名詞,把概念說得顯淺易明。
因為作者一開始就拋出大量看似高級的專業名詞,
會窒息了讀者對思考的興趣,絕對不利於教批判思維。
這個想法一旦應用在教學之上,我們就要讓學生們覺得:
1. 思考是他們天賦的能力,並非由老師所「賜予」。
2. 老師只是在訓練他們如何發掘及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3. 老師不會意圖控制學生們跟隨老師的思考,
讓學生們覺得不靠老師就沒有了思考能力。
老師們是否明白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態度和動機嗎?
參考:《思考和閱讀》(三)
筆者按:
也許讀者會發現「融書」這個新時代的概念,
除了是用批判思維教人文學科的教師,
例如台灣張輝誠先生的 學思達,
例如美國的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room,
及筆者憧憬的將來「中文IB課程」三者的迫切需要之外,
同樣適合於寫電郵、履歷表 resume、演講稿 speech draft、
工作報告 report/presentation 和備忘錄 memorandum。
這個新時代的概念當然不會影響到文學和小說創作,
只是不知道這個概念在未來二十年,
將會如何影響到中國語文科中的其他作文寫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ipped_classroom
《融書──新時代的概念》(上)
As great minds have the faculty of
saying a great deal in a few words,
so lesser minds have a talent of
talking much and saying nothing.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融會貫通]
《易經》系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意思是當事物發展到極點、窮盡的時候,就必須尋求變化,
只要變化恰當,便能夠通達,適合新的需要。
筆者的融書概念來自去蕪存菁,融會貫通,愚公移山的理想,
亦由於青少年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學習的時間則不變,
提出融書概念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減輕新一代的學習壓力,
避免在駱駝的背脊上按年添上一根又一根的禾桿草,
導致學童神經衰弱,甚至產生自殺的傾向。
中文裡的融會貫通,用英語來說,就是
a mastery that is comprehensive, holistic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e ideal version
being a critical synthesis of wisdom from
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自然界的「道/真理」本來就是博大精深,
而且此道與彼道往往互相關連,一定可以貫通,
一定不會有內部的自相矛盾,不會分類,不會切割,
因為所有的分類都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
Truth does not care about categorizations.
All areas of knowledge are actually
interrelated and interdependent.
由於人類智慧不足,所以「道/真理」對人來說,
往往會出現人類眼中的「弔詭」paradox。
融會貫通,是人類為了追求和認識「道/真理/智慧」
而對自己產生的要求,是人類智慧最高層次的表現。
參考:《融會貫通》 《思考和閱讀》(三)
要認識真理,往往需要運用森林思維,由整體出發,
然後運用根源思維來
1. 澄清個人思考所運用的詞彙和概念,
2. 研究自己有興趣的某部份學問。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就是用合併的方法減少科目,
再用一個「思考/概念」架構來重新編寫課程,
節省了的時間就用來開辦多元化課程,讓不同興趣,
不同思考能力,不同天賦,不同家庭環境的學生,
都可以在課程裡找到一個屬於他本人的學習位置。
這種教育思考源於「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想法,
以免出現「事急馬行田」的敷衍了事做法,
結果產生「掛羊頭賣狗肉」的課程,根本無濟於事。
如果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要研究和找出
1. 各類學問的結構。
2. 各類學問對人生的重要性的排列次序。
3. 影響人類學習的因素,從而發展教和學的理論。
融會貫通的第一步功夫就是去蕪存菁。
而去蕪存菁需要的是第一流的品味和第一流的思考能力,
而幸好品味和思考能力互為因果,毋須具備兩種能力。
去蕪存菁必然牽涉到對劣品的歧視和對精品的尊重及讚賞,
需要的是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包括向外和向內的自我批判,
因為「我」就是批判的工具,而這件工具必須常常檢視。
這就是聖經教導我們的做事方法。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
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
《馬太福音 7:18-20》
參考:《歧視和尊重》
As scarce as truth is, the supply has
always been in excess of the demand.
( Josh Billings )
因為「道/真理」會令大部份人產生心理創傷。
I’ve learned that it’s hard to determine
where to draw the line between being nice
and not hurting people’s feelings and
standing up for your faith.
但由於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由於思想和概念方面的去蕪存菁並不容易,
所以「去蕪」往往需要幽默感和諷刺的功夫。
且讓筆者說幾個香港人都懂的笑話,
來表達去蕪存菁的困難。
The most wasted day of all is that
on which we have not laughed.
( Nicolas Chamfort )
The aim of a joke is not to degrade
the human being but to remind him
that he is already degraded.
( George Orwell )
Why is it that we rejoice at a birth
and grieve at a funeral? It is because
we are not the person involved.
( Mark Twain )
[笑話一]
有人去請教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
「師父,我的孩子是涼震嬰,人很壞,心狠冷,怎麼辦呢?」
師父回答:「有孩子就好了。」
我聽到後,覺得很對,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怎麼能凡事都從完美的標準加以衡量呢?
如果涼震嬰是毛澤東或者希特勒,事情可能變得更壞,
而事實上事情沒有變得更壞,真是不幸中之大幸啊,
我們應該覺得開心和心滿意足。
[笑話二]
又有人去請教鼓吹愛人如己,鼓吹無條件的大愛的專家。
他們認為大愛就是體諒和包容,就是愛你的仇敵,
甚至代替所有受害者原諒罪人,免去他們的債務和責任。
道理很簡單:我們都不是聖人,誰有資格去論斷別人?
Who am I to judge others?
我們將一切都交託給神,所以不怕魔鬼來犯,
所以我們的座右銘是「莫與魔鬼為敵,魔鬼自有神去對付。」
否定別人永遠都是失敗者唯一的武器,
包容和寬恕毛澤東和希特勒,除了展示出我們的修養和品味,
更因為我們應該相信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是沒有價值的!
Don’t compare your life to others’. You have
no idea what their journey is all about.
( Regina Brett )
Forgive everyone everything.
( Regina Brett )
Love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 1 Corinthians 13:7 )
人類的劣根性和有問題的思想,一向是荼毒世界的兩大禍首!
Nothing in all the world is more dangerous than
sincere ignorance and conscientious stupidity.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再說一個富幽默感,令人莞爾的真實故事。
由於愛因斯坦非常推崇卓別林的電影,
有一次在寫給卓別林的一封信中,這麼寫著:
《摩登時是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看懂的好電影,
朋友,你一定會成為偉人的。(愛因斯坦)
卓別林讀完了信,也不忘回信給科學家:
先生,我更是欽佩你,
你的《相對論》至今還沒有一個人攪懂它,
但是你已經成為一個偉人了。(卓別林)
[笑話三]
網絡上有一個關於印度聖雄甘地的故事,不知真偽,
相信真假混雜的成數頗高,和幽默感及諷刺有關,
就當作是另一個笑話來看罷:
When Gandhi was studying law at the 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 there was a professor, whose
last name was Peters, who felt animosity toward
Gandhi, and because Gandhi never conceded to
him in any disagreement, their “arguments”
were very common.
One day, Mr Peters was having lunch at the
dining room of the University and Gandhi came
along with his tray and sat next to him.
The professor, in his arrogance, said,
“Mr Gandhi: you do not understand…
a pig and a bird do not sit together to eat,”
to which Gandhi replied, “You do not worry
professor, I’ll fly away,” and he went and sat
at another table.
Mr Peters, enraged, decided to take revenge on
Gandhi on the next test, but Gandhi responded
brilliantly to all questions. Then, Mr Peters
asked him the following question, “Mr Gandhi,
if you are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and find a
package, and within it there is a bag of wisdom
and another bag with a lot of money; which one
will you take?” Without hesitating, Gandhi
responded, “the one with the money, of course.”
Mr Peters, smiling, said, “I, in your place,
would have taken the wisdom, don’t you think?”
“Each one takes what one doesn’t have”,
responded Gandhi indifferently.
Mr Peters, already hysterical, wrote on the exam
sheet the word “idiot” and gave it to Gandhi.
Gandhi took the exam sheet and sat down. A
few minutes later, Gandhi went to the professor
and said, “Mr Peters, you signed the sheet but
you did not give me the grade.”
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 心靈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下)
[生命教育]
一旦我們接受「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這個看法,
那麼「生命教育」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嚴謹的思考訓練和寫作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哲學裡的「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創造自己」,
還有「面對及擁抱孤獨」,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懂得閱讀個人紫微斗數的命盤,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認識別人,包括中國傳統面相學,肢體語言心理學,
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而最後,追求和互相分享「道/真理/智慧」的心態,
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人只有在擁有足夠的智慧之後,才能夠分辨大事與小事,
才有能力以「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雖然「無常及死亡」是每一個人必須思考的課題,
但對大部份青少年人來說,無常及死亡畢竟是很遙遠的事,
不能夠成為人生上半場中最切身的課題,
所以問題的焦點就落在「如何生」之上。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但「如何生」這個課題依然和死亡有關,
因為大部份對社會制度不認識,對哲學思考不認識,
不懂得「如何生」需要甚麼條件的人,
將會被大時代淘汰,產生了不知生存有何意義,
甚至生不如死的感覺。
生於憂患而不安樂,或者沒有能力安樂,
誤以為可以一死就安樂的人,往往會主動提早去輪迴。
所以如果我們說「未知死,焉知應如何生」同樣對!
只有在解決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威脅之後,人才能夠活得自在。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小窗幽記》(明。陳繼儒)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五燈會元。卷第十九》(茶陵郁禪師)
[如何生?]
「如何生」是一門大學問,因為課題複雜,
而其中有不少人告訴我們他們是這方面的專家,
所以「判斷誰是如何生這個大學問的專家」,
就成為了人生中第一道難題。
至於「如何生」這門大學問,
在一個被迫全球化、再沒有小國寡民智慧的時代,
我們需要 [認識/學習] 的是:
☆ 人類所置身的大時代。
☆ 個人所置身的社會。
☆ 個人如何適應大時代和社會,
包括政治、經濟、食物、健康和社會意識形態。
所以就不能夠避免面對這五大問題:
☆ 人類定立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
☆ 環境污染。
☆ 人口膨脹。
☆ 貧富懸殊。
☆ 創意能力日益下降,創作靈感日益枯竭。
而以上的八大課題,從根源去思考,
就會發現是源於下列四大和人性有關的元素:
☆ 自私和過度的物慾。
☆ 小圈子、小團隊,敵我分明的意識形態。
☆ 周處除不了的「內三害」[無知、面子、虛偽]。
☆ 全人類的「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 不再追求「宗教精神」的人類宗教。
前三者一旦團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魔道集團」。
一旦人類的宗教和教育團體只是以「宗教精神」為口號,
擁抱與「宗教精神」水火不容、沒有交集的的虛偽,
就成為了非驢非馬、道貌岸然、自以為充滿正能量、
然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目的是謀取暴利的「曖昧集團」,
而這兩者都會演變成惡性循環,因為袖手旁觀的人非常多。
Your soul (mind) is oftentimes a battleground,
upon which your reason and judgment wage war
against your passion and your appetite.
( Khalil Gibran )
Integrity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 and
useless, and knowledge without integrity
is dangerous and dreadful.
( Samuel Johnson )
Real knowledge, like everything else of value,
is not to be obtained easily. It must be
worked for, studied for, thought for, and,
more than all, must be prayed for.
( Thomas Arnold )
The truth may be out there,
but lies are inside your head.
( Terry Pratchett )
Life is neither good nor evil,
but only a place for good and evil.
( Marcus Aurelius )
The soul becomes dyed with the color of
its thoughts.
( Marcus Aurelius )
修行就是要「認識自己」,修行就是要除「內三害」,
因為「內三害」就是降低我們自由度的內在束縛。
青少年在人生的上半場,要學習如何爭取自由,
所以一定要明白病態社會中的社會化過程,亦是一種洗腦;
青少年在人生的上半場,要知道信仰、信念和迷信的分別,
從而學習如何建設個人的信仰;
青少年在人生的上半場,還需要學習「宗教精神」,
因為當一個人選擇了善性循環,那麼不論是做學問,做人,
還是管理別人,擁抱「宗教精神」是最基本的條件。
擁抱「內三害」的人傾向於半反理性和拒絕批判,
於是創造了「半桶水、部份真部份假」的思維!
人身上隱蔽和看似極度輕微的罪惡,最難發現,
因為這些人都是「好人」,看來都是君子和淑女,
看起來都是道貌岸然,有些更加是和藹可親。
由於他們對「內三害」的禍害不熟悉,
直至我們挑戰他們的理性,他們的曖昧思想才會現形。
雖然他們沒有能力分辨「信仰」和「信念」,
但由於他們是和藹可親的人,
所以他們的擋箭牌就是裝作耳聾,忽視論據,
一發現難以自圓其說時就放棄理性,拒絕辯論,
而且繼續宣傳他們的「信念」。
由於同時擁抱虛偽,所以「曖昧集團」人數眾多,
出現了「難為正邪定分界」的現象。
What is human nature?
Spirituality is part of it,
Bestiality is part of it,
Love is part of it,
Courage is part of it,
Empathy is part of it,
Hypocrisy is also part of it.
The choice is in your hand.
We are so accustomed to disguise
ourselves to others that in the end
we become disguised to ourselve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Men will cease to commit atrocities only
when they cease to believe absurdities.
( Voltaire )
What we allow, is what will continue.
When is the time none of us can afford
to remain seated or silent?
筆者認為只有當全人類的「宗教精神」,
能夠建設並且利用一個「批判平台」消滅「內三害」,
來教育及凝聚社會上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組成一個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的「正道集團」,
否則就會好像一團散沙,不足以和「魔道集團」抗衡。
只懂得默默工作,沒有時間或者不願意去努力思考的人,
怎可能理解「如何生」這門大學問?
We should become angels and not devils,
that’s why we have been created and born
into the world. Therefore be and stick to
what God has chosen you for.
( Paracelsus )
勵志者常常教導我們不要為小事計較,
但為何他們不教導我們要為大事計較?
是否因為大部份人都沒有能力分辨大事和小事?
是否因為由於虛偽而導致的愚昧非常普遍,
所以勵志者亦感到無可奈何?
One can fight evil but against stupidity
one is helpless…I have accepted the fact,
hard as it may be, that human beings are
inclined to behave in ways that would make
animals blush. The ironic, the tragic thing
is that we often behave in ignoble fashion
from what we consider the highest motives.
The animal makes no excuse for killing his
prey; the human animal, on the other hand,
can invoke God’s blessing when massacring
his fellow men. He forgets that God is not
on his side but at his side.
( Henry Miller )
如果教育界自誇有所謂「生命教育」,
那麼我們就可以檢視他們的課程設計,
是否包括了嚴謹的思考訓練和生命哲學的探索在內。
The problem is how to find out and confirm
what really matters in life so that our
trust and hope can rely on the faith which
we strenuously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past and contemporary saints and philosophers.
( Jason Ling )
參考:《信仰》
But life is a battle :
may we all be enabled to fight it well!
( Charlotte Bronte, The Letters of Charlotte Bronte )
Life is so constructed, that the event does not,
cannot, will not, match the expectation.
( Charlotte Bronte )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中)
[石頭的比喻]
有人說,人應該像一塊石頭,
在生命之河裡被河水不斷地沖刷,
磨去了大大小小的稜角,成為一塊光滑的鵝卵石。
然而有一些石頭,是越磨越美麗,
有一些石頭,是越磨越醜陋,
有一些石頭,磨成了碎石、碎砂。
因為磨不是問題的關鍵,
石頭的內部結構,才是問題的關鍵;
要成為一塊漂亮的鵝卵石,
石頭的質素及如何去磨,才是最重要的一環。
問題是,石頭的內部結構,是絕對不能改變的嗎?
如果從童年開始就用優秀的方法去磨,
可以改變人的質素嗎?可以改變人的心嗎?
難道人不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嗎?
一生人不夠的話,幾輩子的屢世修行夠不夠?
人人都可以成佛,難道只不過是一句口號?
[玫瑰的比喻]
有人說,人生就好像一枝玫瑰,玫瑰不可能沒有刺,
既有自己的刺,也有別人的刺,
既可以彼此互相刺,也可以互相磨鍊,相得益彰。
有一首法文歌曲,就叫做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請讀者一起欣賞一位視力只餘下一成的女孩子,
唱出這首經典名曲:
Rachael Leahcar
[旅行的比喻]
有人說,人生是一個毫不輕鬆的艱苦旅程,
就好像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
每一個人都只能夠享受抵達總站前的旅程,
要旅行順利,至少需要八件武器:
1. 一張可靠的地圖,好讓我們不會迷失方向。
在中國人來說是紫微斗數。
2. 兩大思考能力: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
3. 思考方向:個人的生命意義。
4. 前生帶來、今生繼續追求的智慧。
5. 珍惜光陰,努力建設個人的信仰。
6. 健康的腦袋、體魄和飲食。
7. 適可而止的物質和財富欲望。
8. 當四周朋友的智慧不足時,懂得自己擁抱孤獨。
[修行的比喻]
有人說,人生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建設信仰。
修心之後,不盲目樂觀,不盲目樂觀,而是擁抱「如是觀」,
修心之後,智慧和年齡一起增長,開始學習思考上去蕪存菁,
開始和虛偽劃清界線,和愚蠢人及偽君子劃清界線,
將追求「道/真理」置諸面子和輩份之上,
從此懂得只尊重神聖的「宗教精神」,
不會尊重任何經不起批判的價值觀,
懂得只尊重值得尊重的人,懂得歧視不值得尊重的人。
人生有三大艱苦的事情:創業、思考和做人!
創業要靠天時、地利、人和,簡而言之,就是要靠運氣,
幸好創業並非必要的選擇,我們可以不選。
思考雖然要靠來自遺傳的天賦,但至少不用靠運氣,
可以靠個人的努力及選擇同道中人互相砥礪,
可以從選擇訓練思考的課程和導師方面去著手。
做人則並非選擇,因為做人是被迫要接受的考驗,
研究催眠回溯前生的人甚至指出當今生考驗失敗之後,
下一生人需要再考同樣的課題。
如果想做一個真好人,就要靠前生和今生的修行,
而修行的必要條件就是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
追求真理,追求智慧,擇善固執,堅持人格,
明白在善循環和中性循環中徘徊是咫尺天涯,天淵之別。
不要懶惰,不要怕辛苦,在屢世追求智慧的路上,
誰人不是曾經滄海?
參考:《生命的意義》(一)
聖經中的「心」是指心靈,是人類屬靈生命的根源。
且讓我們汲取一下聖經的智慧: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 4:23》
而所謂保守自己的心,
就是堅持行走在追求智慧和真理的道路之上,永不偏離。
耶穌對他們說:
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麼?
豈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的,不能污穢人,
因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廁裡。
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
又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因為從裡面,
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兇殺、姦淫、
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
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
《馬可福音 7:18-23》
對從事命理學研究的人來說:
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
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
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
換言之,心就是業力、命運和屢世人生的主宰!
[立志,毋忘初衷]
如果我們同意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那麼如何立志,為何要「毋忘初衷」,
及如何應付逆境,就變成很重要的學問。
Adversity is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 Jason Ling )
「立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立志」之後,
就好像有了一個指南針,能夠給予我們人生一個「方向」。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
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教條示龍場諸生》(王守仁)
人一旦立了志,就會產生和志向有關之「思考」,
所以「立志」的方向是好,是好壞參半,抑或是壞,
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課題。
好的志向就會產生好的思想,繼而產生好的行動,
壞的志向就會產生壞的思想,繼而產生壞的行動,
不立志,隨波逐流,就會產生隨波逐流的行動,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一談到「立志」,我們當然應該繼續追問:
「志究竟是甚麼?有多少不同的種類?」
華夏文化對「志」的要求,一向頗高,
但又不肯清清楚楚地說明:
1.「立志」其實要從整個人生去判斷,
2.「立志」其實是偉人、智者、
或者那些決心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所做的事。
華夏文化對立大志的人會這樣去鼓勵: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如果只有遵循儒家的教導才算是「立志」,
如果只有做聖賢才算是「立志」,
那麼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立志」,
只能夠屬於少數人,和一般平民有甚麼關係?
有多少人的立志和初衷是追求「道和真理」?
有多少人的立志和初衷是追求「真、誠、愛和智慧」?
有多少基督徒的立志和初衷是背負十字架?
那麼「立志」是否值得推崇?「毋忘初衷」是否值得尊重?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隨波逐流,跟隨群眾的方向,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愛動物但不愛人,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及時行樂、活在當下,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做「識時務」的俊傑,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做「奴才」,做擇木而棲的良禽,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做貪官,口裡說服務香港,
但又拒絕解釋口中的香港代表甚麼,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為政棍隱惡揚善,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古代那些自宮入朝廷做太監,最後當上權傾朝野的宦官,
算不算是自小「胸懷大志」?
Nothing is so contagious as example;
and we never do any great good or evil
which does not produce its lik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如果青少年出身家境貧困,一早立志不惜任何代價,
甚至出賣人格及良知,為虎作倀,或者助紂為虐,
都要追求屬世的成功,屬世的名利權,
以下列的金句作為座右銘: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矢志說謊面不改容,崇拜厚黑犧牲朋友」,
「瘋語中抱緊害人的自由」,
「養天地歪氣,法古今賤人」,
「加入黑社會或者灰社會,奉行團隊精神」,
何嘗不是「立志」?何嘗不是「毋忘初衷」?
毛澤東何嘗不是「毋忘初衷」?
希特勒何嘗不是「毋忘初衷」?
騎虎難下的政客何嘗不是「毋忘初衷」?
馬屎坑裡的政棍何嘗不是「毋忘初衷」?
難道我們一向不是欣賞「有志者事竟成」嗎?
難道我們一向不是欣賞有意志和毅力,
在社會上努力奮鬥的人嗎?
由於「毋忘初衷」是一個常用的四字詞,
所以很值得研究,而且必須釐清箇中概念。
筆者嘗試用「根源思維」來分析這個四字詞的涵義。
☆ 初衷是甚麼?
☆ 普世價值可以成為初衷嗎?
☆ 如果自私和虛偽是普世價值,它們可以是初衷嗎?
☆ 初衷可以源於別人艷羨的眼光嗎?
☆ 初衷可以源於父母或師長的期望嗎?
☆ 初衷可以源於「名、利、權」的誘惑嗎?
☆ 初衷可以源於個人的野心嗎?
☆ 初是指何時的初?中途改變之後的新初算是初嗎?
☆ 毋忘初衷又如何?
有何薪火相傳的方法?有何接下來的積極行動?
☆ 毋忘初衷可否只是用作宣傳的口號?
☆ 所有的「初衷」和「毋忘」可以拒絕批判嗎?
☆ 凡是牽涉到初衷與社會文化和制度有關的課題,
可以拒絕尋根究柢,選擇性地回應嗎?
換言之,「立志」和「毋忘初衷」其實是頗為複雜的概念,
它們不一定是褒義詞。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上)
When it is time to die,
let us not discover that we have never lived.
( Henry David Thoreau )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雖然會有人陪伴我們一起跑,
雖然人人都有自由選擇自己的路線、方向和速度,
都有自由選擇「導師/教練」,選擇優秀的敵人,
都有自由一開始就追隨前人智者走過的路線,
到具備相當能力之後就另闢蹊徑,自創路程,
但到達終點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必須自己去面對,
因為無論我們有多少朋友,有多少愛我們的人,
這一生人最後都必然是一個人孤獨地面對死亡。
然而對相信有輪迴和業力的人來說,
人生不但是一場馬拉松,屢世的輪迴更是一場超級馬拉松!
Life is a Marathon,
so you can never finish all your exams.
However, you can always enjoy your race
and learn from the race before the end.
( Jason Ling )
有人認為,如果說人生匆匆而過,
金錢、物質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
回憶、友誼、愛情及親情何嘗不是?
所以喜歡做善事的人就且去做善事,
喜歡做壞事的人就且去做壞事,
喜歡享受物質和服務的人就且去享受物質和服務,
喜歡享受友誼、愛情及親情的人,
就且去享受友誼、愛情及親情。
反正生命有各式其適的「及時行樂」,
各行其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是很好嗎?
As soon as man does not take his existence
for granted, but beholds it as something
unfathomably mysterious, thought begins.
( Albert Schweitzer )
筆者認為,人生中要達到「幸福、自由、獨立」,
就需要努力以赴,設法去擁有下列九件武器:
1. 某方面的才華,能夠解決生活問題。
2. 善良的心,擇善固執,這樣才會有愛的基礎。
3. 明白甚麼是自尊,具備心靈的勇氣。
4. 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不論是自修還是來自老師。
5. 懂得對真理謙卑,但不一定需要對所有人謙虛。
6. 認識自己 → 管理自己 → 創造自己。
7. 明白生命的無常,時間的寶貴,
因為英年早逝,白頭人送黑頭人的情況並不罕見。
8. 明白累積智慧的原因就是為下一生人未雨綢繆。
9. 擺脫物質的束縛和消費主義的洗腦,能屈能伸。
If your actions inspire others to dream more,
learn more, do more and become more,
you are a leader.
( John Quincy Adams )
人生的路途上,必然會出現種種的挑戰,種種的逆境,
例如學業、事業、男女感情、家庭、人際關係、經濟、名譽、
社會政治環境、移民…等等,都會是做成逆境的因素,
所以人生這場馬拉松一定要懂得怎樣跑,一定要早作準備,
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盡早培養自己應付逆境的能力。
懶於思考,蹉跎歲月,就容易在難以準確測的路途中倒下,
沒有能力再爬起來。
4 Ways to Find More Meaning in Life
http://time.com/4524909/4-ways-to-find-more-meaning-in-life/?
人世間的生存競爭必然存在,無可避免。
在千禧世代,甚至會出現平庸者與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競爭。
If you run from technology, it will chase you.
( Robert M. Pirsig )
如果我們不想用戰爭和搶劫這些手段去解決競爭,
那麼解決的關鍵就在於用甚麼方法去處理競爭問題,
於是就牽涉到「教書」、「教育」和「社會制度」的課題。
「教書」和「教育」當然是由學校去處理,
增加各式各樣的科目和科目組合去照顧多元化的人類天賦,
增加網絡上的自學課程以照顧人類學習速度的個別差異,
是最可行、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法,
但需要很多所規模相當龐大的中學和大學。
參考:《認識自己》 《管理自己》 《創造自己》
[領袖是甚麼?]
What is a hero without love for mankind.
( Doris Lessing )
青少年在這場人生的馬拉松之中初度登場,
老師們當然期望他們能夠贏在起跑線上,
但並不表示只有做領袖才算是贏在起跑線上。
很多中學都熱衷於鼓勵學生做領袖,
但卻欠缺了有思考能力的校長和老師,
不懂得如何從根源開始去思考「領袖」這個課題。
首先,當然是要解決領袖的定義是甚麼!
領袖必須是精英嗎?
領袖是偏才的精英還是通才的精英?
領袖需要接受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嗎?
領袖需要接受人際關係的訓練嗎?
領袖需要學習爾虞我詐的權力鬥爭嗎?
領袖需要身體力行、身先士卒嗎?
領袖需要有信用嗎?領袖需要有人格嗎?
領袖需要饑渴慕義,追求智慧,拒絕虛偽嗎?
領袖需要對真理謙卑嗎?需要對人謙虛嗎?
領袖需要畢生追求「道路、真理、生命」嗎?
領袖需要有幽默感嗎?領袖需要有創意嗎?
領袖需要有責任感嗎?還是需要懂得如何推卸責任?
領袖需要「認識自己」嗎?
領袖需要「管理自己」嗎?
領袖需要「創造自己」嗎?
領袖需要懂得分辨大事和小事嗎?
領袖需要勤奮嗎?
領袖需要懂得將勤奮用在刀鋒上嗎?
領袖需要懂得一點面相、掌相和命理學嗎?
領袖需要懂得一點「諂媚學」嗎?
領袖需要懂得一點「埋堆學」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選擇傳授各種技巧的導師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篩選團隊裡的隊員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令隊員發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鼓勵隊員追求完美,積極學習,
每次做得比上次更好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啟發隊員追求團隊的夢想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啟發隊員追求個人的夢想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建設公平和良好的賞罰制度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團結隊員,讓他們願意互相砥礪嗎?
學校裡的所謂「領袖培訓課程」可以不包括哲學嗎?
可以不包括心理學、社會學、命理學嗎?
還是目的只不過是令學生感覺飄飄然而已?
It is the mark of great people
to treat trifles as trifles and
important matters as important.
( Doris Lessing )
As a leader,
the first person I need to lead is me.
The first person that I should try
to change is me.
( John C. Maxwell )
領袖的「魅力/氣質/感染力」 charisma 從何而來?
領袖需要具備西方人所說的「智慧、愛、勇氣」,
或者中國儒家所說的「智、仁、勇」嗎?
領袖需要有「自信」 confidence 嗎?
領袖需要有「毅力」 perseverance 嗎?
它們從何而來?是從「信念」還是從「信仰」而來?
領袖需要具備建設個人信仰的能力嗎?
如果只有小部份人有能力做領袖,
那麼可以肯定大部份青少年放棄做領袖的願望之後,
會活得更健康更快樂,因為對自己的能力過份樂觀,
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思想!
而他們曾經參與的「領袖培訓課程」並非一無是處,
因為可以讓他們懂得如何辨別和選擇領袖!
If a man really have strong faith he can
indulge in the beautiful luxury of skepticism.
One is sure enough, strong enough,
grounded enough for that.
(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 1889 )
甚麼人會需要領袖?
Those who cannot think or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mselves need, and clamor for, a leader.
( Hermann Hesse )
前生帶來的智慧不足,沒有足夠思考能力的人,
無論如何有意志和毅力,意志和毅力亦往往用不得其所,
不是浪費就是事倍而功半,行了許多冤枉路,
而旁人對他的鼓勵,亦會浪費,根本起不了作用,
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能力明白旁人在說甚麼。
Good people are not those who lack flaws,
the brave are not those who feel no fear,
and the generous are not those who never
feel selfish. Extraordinary people are not
extraordinary because they are invulnerable
to unconscious biases. They are extraordinary
because they choose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 Shankar Vedantam )
說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人一旦懶於思考,
人到中年就會積重難返,出現「萬金難脫中年蠢」的現象,
即俗語所謂「人蠢無藥醫」。
Idleness is the stupidity of the body,
and stupidity is the idleness of the mind.
( Johann Gottfried Seume )
《無奈》
我本想跟你 修行去 無奈此去不易
看著我一臉茫然 與眼中困惑 你不忍轉身去
毋讓我的愚 來留住你 惟願可克制自己
相看卻不語 可知道 全為捨不得你
這一刻跟你 默然對 誰知心裡淌淚
你問我怎麼不語 我說因懶惰 產生思考障礙
期望這懶惰 延長下去 [無窮無盡]
無奈智慧似露水 [去似露水]
相處每一剎 都癡癡醉 誰又會捨得你
你不必多說 求求你 難忍心裡的淚
我願往昔的歡笑 與往昔美麗 留在你深心處
明白我願能 完全屬你 [誰能維繫]
無奈懶不自主 [怎可自主]
不必再管我 轉身去 縱使捨不得你
不必再管我 轉身去 縱使捨不得你
參考:《贏在起跑線上》
《香港教育的展望》
Education is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which you can use to change the world.
( Nelson Mandela )
Let us sacrifice our today so that
our children can have a better tomorrow.
( A. P. J. Abdul Kalam )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學生「身、心、靈」的健康,
其次就是挑選及培育各行各業的精英,
再其次就是挑選及培育通才及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
所以選科目之中不能夠欠缺了政治和制度的探究。
有了健康的市民,才會有健康的未來家庭,
有了健康的家庭,才會有健康的團體和社會,
有了健康的團體和社會,才會有健康的國家。
Keep me away from the wisdom which does not cry,
the philosophy which does not laugh and
the greatness which does not bow before children.
( Kahlil Gibran )
We are born weak, we need strength;
helpless, we need aid; foolish, we need reason.
All that we lack at birth, all that we need when
we come to man’s estate, is the gift of education.
( Jean-Jacques Rousseau )
在全球化時代,培育去蕪存菁及融會貫通的能力,
已經成為硬道理,
訓練學生青出於藍,更是責無旁貸!
無論是教書工作者抑或是教育工作者,
薪火相傳是令他們最開心的事情之一,
如果不但能夠薪火相傳,學生中更有青出於藍的人才,
就有如錦上添花,令他們雙重開心。
Don’t judge each day by the harvest you reap
but by the seeds that you plant.
( Robert Louis Stevenson )
所謂「禮失求諸野」,任何地方的教育要進步,
就必須吸收其他文化的長處,修正本身教育中的缺憾,
而這就是去蕪存菁。
筆者一向認為香港教育的缺失至少有十八項:
☆ 沒有堅持用繁體字教中國語文。
☆ 沒有堅持完全用粵語教中國語文。
參考:《中文IB課程》
☆ 過度重視老師的權威和面子,
欠缺了鼓勵和訓練學生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結果削弱了學生思考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創新的能力,
沒法為學生出來社會工作後的持續教育扎根。
☆ 不懂得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
過度重視老師的教學熱誠,忽略老師的教育熱誠,
甚至忽略了要求老師們有足夠的思考能力。
☆ 不夠重視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人生哲學思維的訓練,
生命教育當然包括培育學生追求「道/真理/智慧」的心態,
而生活教育當然包括去菜市場購物和烹飪在內。
☆ 喜歡口號多於實際,結果學校裡的所謂生命教育,
欠缺探討道德、哲學、心理學、比較宗教、生死、
競爭、正邪、善惡、如何分辨真假、優劣、好壞,
如何幫助學生破除迷信,建設信仰等等重大課題,
結果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講一套、做一套。
☆ 由於青少年需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時間緊迫,
所以課程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力求簡單易明,
所以教科書必須適時修訂及電子化,以追上時代的需要。
☆ 中國文化一向文學、歷史、哲學、宗教不分家,
所以初中階段將中國語文、歷史、考古、中國哲學、
西方哲學和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合成一科,合情合理。
☆ 如何學好中國語文?
如何應用古今人類的智慧在現代的社會?
這兩個問題當然是互相關連的,
否則學生們學好了中國語文而不能應用在現代的社會,
肯定是中文教育的失敗和笑話。
☆ 如果大部份學生在校內考某一科而需要溫習超過三小時的話,
那一科的課程設計和老師的教學方法一定有問題。
好的課程設計,如果不是採用 spiral approach 的話,
就應該有一個一環扣一環的架構,讓後面的單元和課題,
必須運用前面曾經教過的單元和課題,
因為最重要的不是教師教了多少,而是學生們學到了多少。
換言之,溫故知新和溫習的需求,
一早就應該慎密地設計及融入在課程之內!
所以考試前根本只需要輕鬆地溫習。
如果學生,甚至學生的家長會因為校內考試而寢食難安的話,
課程設計和老師的教學方法都難辭其咎!
☆ 香港的教育學院未有能力培育新世代的中學老師,
只能夠靠個別優秀老師自身的努力及不斷進修。
☆ 不懂得「教書」和「教育」的分別。
☆ 不懂得「成功」和「成就」的分別。
☆ 不懂得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擁抱的就是「完美主義」,
無知者常常恥笑的「完美主義」,
不懂得「科學精神」就是追求完美,迫近真理,
不懂得從事科學理論工作的人認為,完美和事實同樣重要,
沒有妥協之餘地。
不懂得「追求完美」並不等同「要求一定要有完美之結局」,
結果低估了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取代平庸者的速度,
包括了平庸的老師和平庸的學生。
換言之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時代會出現「四去」:
去愚昧、去輩份、去面子、去庸才!
而如何面對人工智能電腦的時代,將會變成燃眉之急。
☆ 不懂得將學生整體的學習常態分佈曲線向右方推移,
這個課題牽涉到如何挑選及培養足夠的上智老師,
及如何淘汰平庸和不及格的老師。
☆ 結合音樂教育和藝術教育,訓練學生認識自己,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及慢慢改變自己的能力。
☆ 體育教育並沒有包括武術、太極和氣功的訓練。
信奉及追求完美主義是一種追求進步的文明的「理想」,
要求有完美的結果卻是一種「執著」,
因為涉及天時、地利、人和及運氣等多種因素,並非能夠完全控制。
合理的「完美主義」的座右銘就是「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換言之,合理的「完美主義」體現在對人事物無奈的接受和寬容,
然後想辦法去逐一解決。
The future generation has to worry about
1. surviving, in a polluted environment,
2. what kind of food and drug to consume and
what kind of food and drug to avoid,
3.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in a robotic world,
4. what is crucial and what is secondary,
5. what to hold on and what to let go,
6. what to accept and what to resist.
7. what kind of people to befriend and
what kind of people to avoid or fight against.
Critique of these big questions as well as controversial
moral issues is urgently important, both in education
and in democracy. However, since most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re insufficiently prepared in rigorous
independent critical thinking, they will find it hard to
deal with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issues.
What we allow, is what will continue.
When is the time none of us can afford
to remain seated or silent?
我們不單只是生活在一個資訊氾濫的時代,
更是生活在一個知識爆炸的年代,
生活在一個人工智能電腦及機械人取代平庸者的年代,
生活在一個對人類道德批判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的年代。
當人類的知識世界不斷膨脹,世界變得越來越快,
剛學完不久的知識隨時變成落伍,
往日存在的工種隨時會被電腦及機械人淘汰。
在三十多歲的階段,年青人可能已經需要重新學習!
三十年前我們只需要 find a career,
但因為新的需要、新的工種不斷產生,
現在已經變成 design or create your own career。
所以培養新人類的「自學能力」learning how to learn,
刻不容緩。如果新的工種需要好奇心、探索和創新的能力,
那麼我們更加要保障青少年學生天生好奇的這種傾向,
沒有一早被學校摧毀!
The world of knowledge takes a crazy turn
when teachers themselves are taught to learn.
( Bertolt Brecht )
至於大學教育方面,累積性、越來越多的閱讀,
要求大學生閱讀大量書籍的方法已經追不上時代需要,
新世代需要的是建設「融書機構」,
用一個或多個「思考和概念架構」寫出優秀、精簡的教科書,
而不是嘗試在駱駝的背脊之上慢慢地增添一根又一根的禾桿草,
until the last straw breaks the laden camel’s back!
參考: 《融會貫通》
《2017 丁酉流年》(下)
[給 2017年 DSE 考生參考]
明年2017是丁酉年,
流年四化是太陰化祿,天同化權,天機化科,巨門化忌,
還有由於巨門化忌而導致「刑忌夾印」的天相。
由於 DSE 的考試時間表已經刊登,
所以考生可以未雨綢繆,早作準備。
筆者相信大部份 2017年 DSE 考生都是以天盤來看為準,
也許只有少於百分之一的「上智」考生才以用人盤來判斷。
在農曆二月[癸卯]開考的科目有「中國語文」卷四[口試],
由03-14至03-23,減去星期日。
天盤流月命宮在戌,有天月同度,
1. 要注意身體健康,少去擠迫的公眾場所。
2. 遲了出門容易遇上塞車,或者剛巧遇上交通意外而塞車。
大部份科目開考在農曆三月[甲辰],而且集中在該月,
天盤流月命宮在亥,宮氣為「病」,
1. 要注意身體健康,因為這個月同樣容易病。
2. 男同學比女同學容易失手。
3. 女同學則要慎防來自男性親人有恙,
影響到考試心情,
也要慎防鄰座男考生,男監考老師的騷擾。
4. 男女同學都要慎防頭痛影響到考試。
5. 由於天相「刑忌夾印」,考生要慎防疏忽大意,
影響到考試的情緒。
尤其要注意農曆三月的兩個和考試有關的甲日
[04-07,04-17]。
由於大部份考生出生於1999己卯年,而該年文曲化忌,
再加上丁酉流年天相「刑忌夾印」,
所以特別要慎防疏忽大意,例如:
1. 遲了出門遇上塞車,或者剛巧遇上交通意外而塞車。
2. 摸錯試場,搭錯車,搭地鐵搭錯方向。
3. 看錯題目,解錯題目,看漏了最尾一條題目。
4. 漏了在試卷上填上考生資料。
5. 漏帶準考證,漏帶文具。
6. 漏帶計數機,或者計數機剛巧壞了。
一旦父母中有己年或庚年生人,會增加失誤的或然率。
至於1998戊寅年出生的考生,問題也許沒有那麼嚴重,
除非父母中有己年或庚年生人。
農曆三月[甲辰]趨吉避凶的方法如下:
1. 在不用考試的日子,午睡一小時。
由於乙日一定緊接著甲日,
該月有兩個和考試有關的乙日 [04-08,04-18],
所以甲辰月的甲日不要睡太多,
以免在次日乙日半夜醒過來,睡眠不足,影響考試。
2. 不要忘記做運動。
3. 不要去人多擠迫的公眾場所,以免惹上感冒。
4. 小心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大便暢通利於考試。
5. 小心飲食,吃錯了東西會導致皮膚敏感,腹瀉。
6. 小心飲食,不要吃太鹹,以免口渴之後飲水多了,
導致在考試時需要上洗手間,這是常識。
7. 小心飲食,凡在下午考的科目,
午飯時千萬不要吃太飽,以免血液流向腸胃,懨懨欲睡,
而且血液流向腦部少了不利思考,這也是常識。
8. 小心飲食,避免飲汽水,因為壞處多,好處少。
9. 在丙日[04-09,04-19]和庚日[04-03,04-13,04-23],
不妨聽聽音樂,舒緩緊張的考試情緒。
至於農曆三月[甲辰]的癸日 [04-06],
由於流年太陰化祿,流月太陰化科,女同學最著數,
可惜只得一日,因為另一個癸日剛巧是星期日,不用考試。
DSE 完結在農曆四月[乙巳],西曆04-26之後,
主要的科目是05-02至05-12「英國語文」卷四[口試],
由於是月太陰化忌,這段期間
1. 最緊要避免夜睡。
2. 要小心照顧自己的財物,慎防扒手。
3. 慎防被女性拖累。
其實關於考試,筆者的看法永遠只有三點:
1. 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2. 禍福相倚伏,不要過度著緊 DSE,
以平常心去應考,不樂觀也不悲觀,
無論考試結果如何,人生總會有出路。
3. 回歸心靈,保守你的心,
上天和靈界會照顧你,有時是保護你逢凶化吉,
有時是讓你學習到重要的一課。
[考生的出生月]
農曆三月、五月、七月、十一月生人,
由於擎羊會照天刑,要慎防受傷,不能出席考試。
1998 是陽年,除了卯時生人之外,
其他時辰生人容易遇上交通意外塞車而遲到。
1999 是陰年,子、寅、卯、辰、午、戌時生人,
容易遇上交通意外塞車而遲到。
要注意的日子是兩個甲日[04-07,04-17],
三個丁日[03-31,04-10,04-20],
三個戊日[04-01,04-11,04-21],
和兩個庚日[04-03,04-13]。
至於丙日就要避免家人爭吵影響考試情緒,
丙日和庚日不妨聽聽音樂,舒緩緊張的情緒。
[知道自己命盤的考生]
假設考生出生於1999己卯年,
命宮或大限命宮為「機月同梁日巨」組合者,
有利的情況是:
1. 丁酉流年的天機化科入大限命宮,不見文曲化忌。
2. 丁酉流年的科權祿夾大限命宮,命宮沒有文曲化忌。
3. 命宮或大限命宮沒有文曲化忌,且為「陽梁昌祿」格。
而最有利的情況是:
4. 丁酉流年的天機化科沖起命宮或大限命宮的天梁化科,
命宮沒有文曲化忌,又可以再細分為三種情況:
(a) 大限命宮剛巧在卯宮,宮干為丁,
或者父母中有一人是丁年生人。
(b) 大限命宮剛巧在巳宮,宮干為己,
或者父母中有一人是己年生人。
(c) 大限命宮剛巧在酉宮,宮干為癸,
或者父母中有一人是癸年生人。
其中丁年和己年除了有科星疊起之外,更有魁鉞疊起。
流年卯宮或酉宮坐紫微貪狼的考生,
如果會照文昌文曲,要慎防跌傷。
如果不會照文昌文曲,遇上癸日依然會碰上流昌流曲,
所以也要慎防跌傷。
流年酉宮坐武曲七殺或者廉貞破軍的考生,
表面上有利,但必須兼看大限的命宮和事業宮。
由於大部份考生出生於1999己卯年,
尤其要注意文曲化忌在何宮垣。
文曲化忌不利理科考試,除非父母中有人是辛年出生。
其次就要注意健康,
不要在三個壬日 [04-05,04-15,04-25] 患上感冒,
影響到該天或其後多天的考試。
農曆三月、五月、六月、七月出生者,
或者大限或流年命宮或疾厄宮見天月,
尤其要注意身體健康。
廉貞破軍在酉宮的考生,
由於遷移宮的天相兩重「刑忌夾印」
[太陽化忌及巨門化忌夾天相],
所以出門宜早不宜遲,預防會塞車,
不要摸錯試場,不要搭錯車,
不要漏帶準考證、計算機及其他必須工具,
遺別遺漏這些東西在交通工具之上,
不要在心情緊張之下解錯題目。
預祝各位 2017年 DSE 考生考試順利,考獲滿意的成績,
入到自己心儀的大學,選到自己喜歡的學科。
2017 DSE 考試時間表
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HKDSE/Exam_Timetable/2017_DSE_Time
tabl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