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沉默》

Emile Zola
2014 年 DSE 中國語文試卷二的 [寫作能力],
有這樣一條作文題目:
「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
    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
以上是文章的開首,試以「必要的沉默」為題,
續寫這篇文章。
人際關係中出現「必要的沉默」這種現象,
大致上至少有十多個可能:
01. 為了能夠和未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
思想傾向主觀、偏頗的家人或朋友繼續和諧相處。
There  are  truths  which  are  not  for  all  men,
nor  for  all  times.
( Voltaire )
02. 為了避免被人數眾多的平庸者排擠。
因為自己未學過看相,「知人口面不知心」,
單獨行走江湖的人,怎可以不謹慎做人,
和不熟悉的人只說三分和天氣有關的話?

The  feeble  howl  with  the  wolves,
bray  with  the  asses,
and  bleat  with  the  sheep.
( Madame Roland )
The  public  is  a  ferocious  beast;
one  must  either  chain  it  or  flee  from  it.
( Voltaire )
When  a  hundred  men  stand  together,
each  of  them  loses  his  mind  and
gets  another  one.
( Friedrich Nietzsche )
一群平庸者,你捧我的場,我捧你的場,成為了好朋友,
他們一起做著他們都喜歡的事情,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這群平庸者認為人思考得越多,煩惱就越多,
只要甚麼都不想,率性而行,遵循「四隨主義」:
隨心所欲,隨波逐流,隨遇而安,隨機應變
將複雜的問題推給別人去解決,反而一點煩惱都沒有,
結果他們發現了「內心深處的快樂」,比修行者還要捧。
對!人生簡單就是快樂,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就是幸福,
於是他們慢慢地開始覺得「眾人皆醉他們獨醒」。
置身在一群平庸者之中,必須明察秋毫及明哲保身,
前者避免自己墮落至平庸之境,後者是生存的智慧。
03. 一位道貌岸然的名人被人揭露瘡疤,
而他恰巧是自己的好朋友,由於友誼需要耕耘和保護,
為了保障友誼永固,於是決定守口如瓶。

What  a  heavy  burden  is  a  name
that  has  become  too  famous.
( Voltaire )
04. 一位非常暴力的愚蠢人被人揭露瘡疤,只宜旁觀。
真正聰明的人,當然不會和有暴力傾向的愚蠢人交惡。
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會以理說服那些有思考能力的人,
一旦遇上暴力的愚蠢人就敬而遠之,保持必要的沉默,
既不和他們來往,亦不不和他們交流,避免自己人格貶值。

If  a  donkey  bray  at  you,  don’t  bray  at  him.
( George Herbert )
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和「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懂得在這種情況之下忍一時之氣,完全適用於這情況。

君子知道自己只不過是雞蛋,拒絕撞向高牆和廢物硬碰,
留得青山在一向是智者的抉擇。

05. 一位愛面子多於愛真理、口齒伶俐的精英,
被人揭發思考力不足,下不了台,而恰巧他又是自己的朋友。
別人可以不原諒他,但既然是他的朋友,但礙於多年的情諠,
怎可能不包庇他?

Success  makes  a  fool  seem  wise.
( H. G. Bohn )
I  prefer  tongue-tied  knowledge  to
ignorant  loquacity.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No  problem  can  withstand  the  assault  of
sustained  thinking.
( Voltaire )
The  true  triumph  of  reason  is
that  it  enables  us  to  get  along
with  those  who  do  not  possess  it.
( Voltaire )
06. 自己的大恩人做了殺人販毒的壞事,
        但「受人點水之恩,須當湧泉以報」。
We  easily  forgive  our  friends  those
faults  that  do  no  affect  us  ourselve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勵志者一向教導我們:
別忘記在崎嶇山路或者泥濘路上曾經拉過你一把的人。
07. 在沒有合格裁判的情況下,
        一位思考力不足的愚蠢人要求和我們辯論。
If  you  are  a  capable  thinker,
your  most  common  stress  probably  comes  from
dealing  with  fools  and  idiots.  Sooner  or  later
you  will  realize  that  it  is  wise  not  to  argue
with  them  because  most  onlookers  are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argument.
If  you  are  an  incapable  thinker,  however,
arguing  with  a  fool  only  proves  there  are  two.
Silence  is  the  best  reply  to  fools  and  idiots.

( Jason Ling )
Fearing  no  insult,  asking  for  no  crown,
receive  with  indifference  both  flattery  and  slander,
and  do  not  argue  with  a  fool.
( Alexander Pushkin )
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有只說不做的傾向,盡心盡力縮骨卸膊,
在智者眼中,這些聰明人其實是愚蠢人,
向這些愚蠢人說不,要笑而不語,何需花費唇舌向他解釋?

08. 看到兩個愚蠢的權貴在辯論,愚蠢十分明確,
聰明地避免參與,拒絕置喙,只是坐山觀虎鬥,
讓兩個愚蠢人口沒遮攔、氣勢如虹的子彈飛一會兒,
直到呈現出強弩之末,在一眾旁觀者面前醜態畢露,
心裡暗暗嘲笑他們不自覺的無知和虛偽,
同時拈草微笑,冷眼旁觀,看看有沒有漁人會得利。

It  is  difficult  to  free  fools
from  the  chains  they  revere.
( Voltaire )
A  fool’s  real  friends  believe  in  him.
They  suffer  for  their  foolishness  together.
愚蠢的權貴吃時固然眼闊肚窄,喜歡浪費食物以示派頭,
不但不懂得思考,而且度橋時同樣心雄腦窄,百密一疏。
09. 兩個自卑變自大,十分要面子的朋友在辯論,
        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所以聰明地避免參與。
To  succeed  in  the  world
it  is  not  enough  to  be  well-mannered,
you  must  also  learn  to  be  hypocritic.
( Jason Ling )
無論是大男人主義還是大女人主義的人,
都有一個特徵,就是讓情緒控制理性,
思考能力不足,但卻死要面子,俗語叫做愚蠢。
最好的做法是在眾人面前製造機會,
讓他們在邏輯方面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如果他們死要面子,自然會 unfriend 你,一勞永逸。
10. 自己認識的一對夫妻中,一方蠻不講理。
俗語說「順得哥情失嫂意」,幫任何一方,
必然是「豬八戒照鏡」,兩面都不是人!

Get  rid  of  anything  that  isn’t  useful,
beautiful  or  joyful.
( Regina Brett )
11. 自己所屬的團隊做了壞事,如入無仁之境,
噤若寒蟬當然是上策,況且這樣做就表示自己思想成熟,
懂得對領導人和一眾團體團員的尊重。
況且,愛團隊不愛社會,愛社會不愛國,
一向是我們團隊信奉的真理。

有未能事神,卻先事鬼的偽基督徒告訴我們:
「莫與魔鬼為敵,魔鬼自有神去對付。」
亦要包容和原諒你的弟兄姊妹,即使他們不肯悔改。
所以讀到下面兩節金句時務必要略過:
「至於外人有神審判他們。
    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
《哥林多前書 5:13》
「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
    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
《哥林多後書 6:17》
偽基督徒又告訴我們:
「在快樂的時刻要讚美神,
    在艱難的時刻要尋求神,
    在安靜的時刻要敬拜神,
    在痛苦的時刻要信靠神,
    在每個時刻都要感謝神,
    但在需要背負十字架的時刻就要靠邊站,
   保持必要的沉默!」

偽基督徒又告訴我們,要忘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要忘掉「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
將地球的命運完全交託給神,繼續安心去污染地球。
12. 面對強權、惡勢力、武器、暴力或者人數恐嚇之下,
暫時沒有足夠能力反抗,不可忘記「禍從口出」之戒,
因為君子不吃眼前虧,必須留下有用之身,
面對暴徒,要懂得退避三舍,以免浪費生命在愚蠢人手中。

There  are  horrible  people  who,
instead  of  solving  a  problem,  tangle  it  up
and  make  it  harder  to  solve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deal  with  it.  Whoever  does
not  know  how  to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should  be  asked  not  to  hit  it  at  all.
( Friedrich Nietzsche )
我們發現這些人的父親,自小就非常重視子女的家教,
期望自己能夠作為子女榜樣,所以即使父親們退了休,
依然光明磊落地奸險、詭詐、涼薄、刻毒,期望薪火相傳。
If  he  wants  to  be  an  asshole,
it’s  a  free  country.  Millions  before  him
have  made  the  same  life  choice.
( Margaret Atwood, Oryx and Crake )
老子教導我們禍福相倚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只有國學大師梁漱溟例外:生於憂患,死於憂患。
文化大革命後,錢鍾書、王瑤等人看到了梁漱溟的結局,
明白中國知識分子的處境異常惡劣,對極權完全無力對抗,
而且在選擇做騎牆派的旁觀者袖手之下,
強者越強,出現百年難得一遇的極權盛世!
由於看透了共產黨的腐壞和無恥,
為了明哲保身,同時堅守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底線,
選擇了保持必要的沉默。

13. 有自知之明,知道雖然自己薄有名氣,
但其實外強中乾,只是濫竽充數,思考能力根本不濟,
獻醜不如藏拙,因為去蕪存菁,談何容易?
認識自己,管理自己,改變自己,更加談何容易?

於是盡量避免在自己不熟悉的課題上置喙,以防出醜。
When  young,  one  is  confident  to  be  able
to  build  palaces  for  mankind,  but  when
the  time  comes  one  has  one’s  hands  full
just  to  be  able  to  remove  their  trash.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etter to Johann Kaspar Lavatar, 6 March 1780 )
14. 在朋友的角度來說是好人,在政治的角度來說是壞人。
冷眼旁觀,睇住佢大,同時睇住佢變壞,睇住佢過橋抽板!
由於不懂得如何判斷重要次序,當然應該保持緘默,
只能夠默默地暗自感慨「相識鑄定成大錯」。

例如他用貪污、殺人、染紅、涉黑、販毒賺來的錢,
資助一位在馬屎坑裡生存的青少年入讀大學。

天涯倦客創造了一句說話來描述這類人:
「毛靖康,毋須雪恥,樂恥不疲。」
15. 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出很多旁觀者和騎牆派,
他們的座右銘是:
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和
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
但不能夠怪他們,因為人性險惡,人心詭詐難測,
而且壞人往往比好人懂得團結在一起同流合污。
說理之人當然不宜用「言多必失」來做藉口,
但身處壞人當道的環境之中,保持緘默的確是上策。

16. 過了數招之後,知道遇上了高手,當然應該保持緘默,
並且虛心聆聽對方的教導,學習對方的智慧。
智者靜坐內省,常常思己過,甚至自我批判,
智者閒談,一定要懂得避免說掌權的惡人和愚蠢人之非。

17. 正如聖經所說,人心是詭詐的,天國的門是窄的,
願意背負十字架,鍥而不捨地追求「道/智慧/神」的義人,
有如鳳毛麟角,所以能夠進天國的人亦少得可憐。
大部份牧師和神父為了怕趕客,怕影響到教會的收入,
所以一定會保持必要的沉默,帶領一眾愚昧的羔羊,
在教會的曠野裡徘徊四十年,奉獻金錢和光陰四十年。
18. 腦細的老闆提出了一些有嚴重漏洞的意見,
手下的人急不及待地立即讚好,除非自己同樣擁抱虛偽,
否則這時就必須保持自己的節氣,

和所有愚蠢及虛偽的人劃清界線,避免涉嫌同流合污。
腦細是適商人,商人一向以經濟利益為最重要的考慮,
以長袖善舞,左右逢源為目標,不介意人格貶值,
所以性格上一定傾向於做騎牆派,包括政治在內,
避免開罪任何擁有權力或者槍桿子的一方,
其中還有少許殘餘良知或者懂得虛偽者,還會做一些公益事,
完全放棄良知或者不虛偽者,就會賺盡市民的一分一毫。
我為了自己的工作著想,必須保持必要的沉默。
19. 勵志者教導我們要學習包容,而不是嘲笑愚蠢人,
避免在愚蠢人的愚蠢傷口上灑鹽,
因為我們可以不尊重真理,但必須尊重所有人。

「每個人都是帶著使命來到人間的,
    無論他多麼平凡渺小,多麼微不足道,
    總有一個角落將他擱置,總有一個人需要他的存在。」
(林徽因)
所以智者除了在惡人面前必須保持必要的沉默之外,
在愚蠢無知的人面前也必須保持必要的沉默,
因為智者明白夏蟲不可以語冰,世上最難改變的事情,
就是訓練愚蠢無知的人去思考,更遑論嚴謹的思考。
愚蠢無知的人有如石頭和砂粒,
所以不可能將石頭變成翡翠,將砂粒變成珍珠,
因為這些是追求智慧的修行者努力在進行的工作。

Every  person  deserves  to  be  treated  with
respect,  compassion,  and  dignity  before
he  decides  to  choose  an  evil  path.
勵志者又教導我們:所謂包容,就是國家不可以批判,
黨不可以批判,團體不可以批判,母校不可以批判,
校長不可以批判,父母不可以批判,朋友更加不可以批判。
而所謂包容的語言包裝偽術,就是「大家都是中國人」!
所以全世界不同教養、品味、道德、人格、善惡、貧富、
文化背景、思考能力,生活習慣的中國人,應該團結一起,
不但和平共存,而且應該互相幫忙,抵抗外敵。

In  everything  one  thing  is  impossible:
rationality.
( Friedrich Nietzsche )
愚蠢人唯一值得安慰的地方是:
You  may  say  I’m  a  fool,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and  furthermore,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who  exceeds  me  in  foolishness.
( Jason Ling )
愚蠢人的初衷很單純,所以獲得一眾愚蠢人的祝福。
20. 看到富豪擁有的人工智能電腦及機械人比自己的優勝,
在個人財力有限之下,當然要保持必要的沉默。
在這二十種情況之下,大部份人都會選擇「必要的沉默」,
Sometimes  my  greatest  accomplishment
is  just  keeping  my  mouth  shut
when  silence  becomes  necessary

而且我們可以用這句說話來解釋這種現象:
Not  responding  is  a  response.
( Jonathan Safran Foer )
所以對邪惡無動於衷,袖手旁觀的人不一定都是壞人,
也許他們只是想保持有用之身,
未有足夠力量和完善計劃之前,避免和惡人硬碰。

59《必要的沉默》
香港有不少人樂於接受「半桶水思維」的洗禮,
他們只有「信念」,沒有「信仰」,
大學畢業,在社會上稍有名氣,甚至是「精英」,
他們自我感覺良好,非常重視個人的面子,
討厭「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但卻自以為有理性,
喜歡犧牲同袍,推卸責任,但卻認為是向上爬的合理手段。
他們的「信念」是:
☆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
      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表達歪理和說廢話的權利。
☆  我不同意你的愚蠢,
      但是我誓死捍衛你堅持愚蠢的權利。
  我不同意你的愚蠢,
      但是我誓死捍衛你召集一眾愚蠢人晒馬的權利。
☆  既然我們接受無條件的愛,
      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地球上所有愚蠢人,對他們仁慈。
      如果要對愚蠢人仁慈的話,
      如果愚蠢人堅持他和他的思想不可分割的話,
      我們也應該愛護愚蠢人的思想。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這樣就可以做你們天父的兒子,
    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馬太福音 5:44-45》
由於這些擁抱半桶水思維的「疑似精英」人多勢眾,
所以喜歡思考的人,明白在人多勢眾之下,
必然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劣人排擠智者,弱智打倒思考,
為了明哲保身,只好保持「必要的沉默」,

拒絕降低身份及浪費時間和「疑似精英」辯論,
因為知道「疑似精英」根本沒有能力作進一步的思考。
不少「疑似精英」喜歡對人說,
他們做的事情都是為對方好,甚至為社會好!
If  I  knew  for  a  certainty  that
a  man  was  coming  to  my  house  with
the  conscious  design  of  doing  me  good,
I  should  run  for  my  life.
( Henry David Thoreau )
「疑似精英」又喜歡對人說:
「大部份人都不尊重真理,
    所以你先要尊重這些不尊重真理的人,
    大部份人才會尊重你,否則你就是孤立了自己。
    所以我們要和眾多平庸者做朋友,
    在人數之中找到我們的安全感!」
有人說,好辯是一種執著,
而保持「必要的沉默」則是一種境界,真的嗎?
在甚麼樣的情況下這種境界才可以成立?
當有些事情涉及真假混雜的道理,

當它們涉及「哲學、政治、宗教」等複雜的課題時,
喜歡思考,又有思考能力的人,絕對不會受騙,
一定會鍥而不捨地晝夜思想,從根源開始思考,
一定會誓死捍衛自己歧視「疑似精英」的權利,
而且在沒有裁判的情況下,保持「必要的沉默」,
不會願意浪費時間和「疑似精英」辯論。
It  has  been  said  that
man  is  a  rational  animal.
All  my  life  I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evidence  which  could  support  this.
( Bertrand Russell )
The  older  I  grow  the  more  I  distrust
the  familiar  doctrine  that  age  brings  wisdom.
( H. L. Mencken )
In  politics  stupidity  is  not  a  handicap.
( Napoleon Bonaparte )
團結就是力量,但屎也可以團結。
馬屎坑裡的屎一旦變乾變硬,
一旦團結起來,力量絕對不能夠忽視。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will  power  of
unethical  people  in  large  groups.
Always  overestimate  the  power  of  imbeciles
under  the  control  of  smart  fools.
( Jason Ling )
我們當然明白人以戾聚,而且戾人擁有強勁的團隊精神,
所以才會出現「酒逢知己千杯少,戾逢知己孽漬多」!
It  is  useless  for  the  sheep  to  pass
resolutions  in  favour  of  vegetarianism
while  the  wolf  is  of  a  different  opinion.
( Inge )
Every  decent  man  is  ashamed  of
the  government  he  lives  under.
( H. L. Mencken )
I  have  certain  rules  I  live  by…
My  first  rule:  I  don’t  believe
anything  the  government  tells  me.
( George Carlin )
修行者的行為當然可以表現出「必要的沉默」,
但修行者的內心必然有所取捨,必然重視去蕪存菁,
必然重視擇善固執,重視擇友擇師。
You  are  personally  responsible  for  becoming
more  ethical  than  the  society  you  grew  up  in.
( Eliezer Shlomo Yudkowsky )
真正聰明的人,一定不會和有勢力的人士吵架;
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不會和愚蠢人辯論,
倘若一旦遇上愚蠢人時,就會保持必要的沉默,
而且只會選擇有思考能力的人,用說理方式來辯論。

「人能暴吾過者,吾師也;人能非吾言者,教吾者也;
    切不可當面錯過,反生嗔怒。」 (南宋。朱熹)
59《必要的沉默》MLK
相對於「必要的沉默」這條題目,
如果換作是「必要的貪心」,就少了很多可能性,
然而一向沒有哲學思考訓練的學生可能抓破了腦袋,
也想不到有多少出現「必要的貪心」的合理情況。
從事傷孽的人,重視財富,當然擁護「必要的貪心」;
權力欲望極強的人,當然擁護對權力「必要的貪心」;
大情聖或者性荷爾蒙特強的人,
當然擁護對異性「必要的貪心」;
所有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哲學家和修行者,
當然擁護對真理和智慧「必要的貪心」,
而世界上亦只有這種「必要的貪心」,
才不會出現自私、不道德或者殺戮的行為。
The  Sound  of  Sile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qT7KLbC9o

《完美主義》(下)

信奉及追求完美只不過是一種「理想/野心」,
但要求有完美的結果卻是一種「執著」,
因為要求有完美的結果要看諸多影響的因素,
包括時機、運氣、動機、團隊的合作能力、
計劃中的瑕疵是否致命,和靈界的意圖。
所以有經驗的人仍舊是信奉那五大金句
「禍福相倚伏」,
「自滿會招損,謙卑必受益」,
「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追求完美,但不要求一定要有完美之結果」,
「肩負有意義但困難的事情,要具備愚公移山的精神」。
歷史上的領袖有三大類:為善,自私的忠奸人,為惡。
只有真正的「完美主義者」才有機會成為為善的領袖!
[要求結果完美派]
未曾仔細思考過「完美」這個概念的人,
不會明白問題不在於對完美的執著,而在於對結果的執著!
「要求結果完美派」重視的是行動,是執行的技巧,

所以道德往往並非在他們考慮之列。
一旦一位「要求結果完美派」的人做了領導人,
他當然不會重視人命,因為「一將功成萬骨枯」,
能夠將自己升上神位,而人命只不過是一個統計數字!
如果這種領導人並非領袖,那麼就是社會之福,
因為歷史上許多人禍大災難,
是由有野心的「要求結果完美派」領袖所做成!
他們的座右銘當然是「做人,總是應該向前望。」

可悲的是「要求結果完美派」領袖往往要求自己低,
要求別人高,一旦他們只具備紙上談兵的能力,
犧牲者往往是他們的手下。
If  you  look  for   perfection,
you’ll  never  be  content.
( Leo Tolstoy, Anna Karenina )
參考:
《生命教育:以成吉思汗和希特勒為榜樣》(上)
《生命教育:以成吉思汗和希特勒為榜樣》(中)
《生命教育:以成吉思汗和希特勒為榜樣》(下)
即使如此,僅僅擁抱「要求結果完美派」思維的人,
不容易成為領袖,因為完美、可重覆的行動,
必須有可靠的理論基礎,可以在理論範疇之內應用,
不能夠靠未經批判和驗證的假說和經驗。
所以想做領袖的人,
除了要擁護「要求結果完美派」思維之外,

必須同時擁護「只是追求完美派」的思維。
原因很簡單:
1.  想做領袖的人必須對自己有信心,
尤其是對自己的人格 integrity 有信心。
而信心必須建設在「信仰」之上,
必須建設在追求真理而產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之上。
建設在「信念」之上的信心根基不穩,
容易令思考力不足的人一意孤行,剛愎自用,
一旦遇上複雜的哲學、人性和道德問題,
只要一個錯誤的決定,隨時會一鋪清袋。
2.  想做領袖的人必須對團隊有信心,
而組織團隊必須有深厚的閱人和用人的經驗,
懂得選擇隊員,並且有能力和隊員溝通。
只有「只是追求完美派」的人通過長期實踐,
才會令想做領袖的人具備「知己知彼」的能力。
3.  如果有人想組織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團隊,
想做這個團隊的領袖,那麼他必須有品味,
有最起碼的思考能力,懂得判斷優劣,
明白選擇隊友時一定要同時擁抱歧視和尊重,
歧視無知和愚昧,尊重智慧和去蕪存菁的能力。

有很多因素可以做成一個團體的真正凝聚力,例如:
1.  團體具備清晰的意識形態、「信念/信仰」、
     價值觀和立場。
2.  團體成立時就有去蕪存菁的抱負。
3.  隊友的思考能力和理性程度級數相若。
4.  團體一定會踢走害群之馬,維護團體的聲譽。
5.  團體具備薪火相傳的制度和能力。
6.  隊友數十年的友情,出生入死的戰友關係。
7.  隊友明白互相尊重的基礎是甚麼。
最優秀,並且可持續發展的團體,例如硬科學團體,
必然有一個「批判平台」!
凡是不清楚這些概念而組織的團隊,
就會出現「黑羊black  sheep 這種害群之馬,
或者出現豬一樣的隊友,
於是最後不是出現內奸,就是遲早分裂,
而且不可能避得開有品味的「無間道」潛伏在團體之內。
「無間道」雖然可以令團體倒閉,但其實並不太可怕,
一絲不苟行正道,具備浩然正氣的團體,何懼「無間道」?
The  loyalty  of  some  people  ends  when  their
need  changes,  thought  changes,  or  the  benefits
they  can  get  from  the  group  ends.
There  comes  a  point  in  your  life
when  you  realize  who  matters,  who  never  did,
who  won’t  anymore,  and  who  always  will.
And  if  in  the  end  you  are  still  alive
and  up  standing,  you  learn  who  is  fake,
who  is  a  sanctimonious  hypocrite,
who  has  integrity,  who  has  mere  beliefs,
who  is  strenuously  building  up  faith,  and
who  is  willing  to  take  risks  for  his  faith.
( Jason Ling )
「要求結果完美派」的領袖必須懂得將朋友分類,
因為每類需要不同的處理方法。
「要求結果完美派」的領袖必須明白人必以貌相,
所以至少必須懂得看相,如果懂得命理學就更加好!
「要求結果完美派」的領袖必須明白驕傲和自滿,
是可怕的陷阱,擁抱驕傲和自滿,等於自掘墳墓。

參考:
《知己知彼》 《修行的境界》(上) 
《修行的境界》(中) 《修行的境界》(下)
[敷衍了事,推卸責任,團隊精神]
那麼不贊同完美主義的人會完全放棄任何信念嗎?
當然不會,不贊同完美主義的人依然會有信念,
他們會選擇擁護下列的其中一種主義:
1.  重視半桶水思考能力主義。
2.  平庸者的敷衍了事主義。
3.  平庸者的推卸責任主義。
由於平庸者充斥市場,
一旦他們將敷衍主義結合了推卸責任主義,
社會上就會出現敷衍塞責的現象。
4.  跟隨不完美大隊主義。
5.  蠱惑團隊共同負責主義。
一旦團隊共同負責主義結合了推卸責任主義,
就會出現團隊犯錯而無領導人或隊員需要負責的現象。
Wisdom  attracts  wisdom;
hypocrisy  elicits  hypocrisy;
mediocrity  begets  mediocrity.
( Jason Ling )
參考:《理想和實踐之間》(二)
[中間主義,縱容的現象]
所謂「中間主義」,其實源於忽略「保守自己的心」。
1.  其中一種是既不贊同完美主義的要求,
拒絕保守自己的心,但又贊同完美主義的做事方式。
換言之,就是擁抱虛偽,拒絕思考完美,拒絕批判,
例如貪污者讚揚「以公害私,以情害理」的意識形態,
但要求貪污結果完美,及度橋令團隊的貪污行動完美。
例如極權者要求洗腦結果完美,甚至殺人結果完美。
2.  另一種是偽教徒,既保守自己的心,又擁抱虛偽,
喜歡左右逢源,拍四方的馬屁,營造好好先生的形象。
3.  在人類的善和惡之間有一個很奇怪的灰色地帶,
就是注重個人的「享受、沉默、包容和心境的安寧」。
[完美主義者的優點]
The  further  a  society  drifts  from  truth,
the  more  it  will  hate  those  that  speak  it.
( George Orwell )
真「完美主義者」完全明白「英雄莫問出處」: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篇》(孟子)
真「完美主義者」明白每個人都有幾柄不同的刀,
而且他們都懂得珍惜自己的刀。
天賦眾多而且所有天賦都高的人,
會同時發展和運用幾柄不同的刀,
將勤力和毅力用在不同的刀鋒之上。
天賦眾多但興趣單一,或者天賦本來就比較單一的人,
會集中精力和時間磨鍊最優秀的那柄刀,
而且懂得將勤力和毅力用在刀鋒之上。
You  can’t  always  be  the  best  at  everything,
but  you  have  the  right  to  waste  your  time
to  try  to  be  the  best  at  everything.
If  you  are  unable  to  know  yourself,
then  you  must  forget  about  efficiency.
You  can  always  try  to  do  your  best
in  everything  that  needs  to  be  done.
( Jason Ling )
每個嬰孩出生之後都是竭盡所能去生存,
所以嬰孩一定是勤力的;但成年之後,不少人就選擇懶惰。
俗語說「天道酬勤」,但勤有很多類,既有身體方面的勤,
有思考方面的勤,有做善事方面的勤,亦有做壞事方面的勤,
總之有各式各樣的勤!
我們必須明白天道酬勤,對壞人和對好人一向一視同仁,
對壞人和對好人來說,每個理想都同樣看似遙不可及。

究竟天道對每類勤「如何酬,酬甚麼,酬多少?」

怎樣才有能力判斷人生中必須用的刀是甚麼刀?
勤力和毅力是否應該用在刀鋒之上?
怎樣才能夠知道自己擁有一柄怎麼樣的刀?
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課題。
Most  of  us  have  to  reconcile  our  ideals
with  our  limiting  circumstances,  but
great  men  don’t  reconcile  their  integrity.
Great  men  also  made  mistakes  but
they  won’t  let  others  pay  for  it,
and  they  never  try  to  win  the  respect
of  both  God  and  Lucifer/Satan.
( Jason Ling )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馬太福音 5:48》
[選擇導師和慎交朋友]
對喜歡粵劇的香港人來說,
任劍輝和白雪仙就是完美主義的表表者。
無論是追求藝術的完美抑或思考的完美,
後學的完美主義者,既然定下極高的標準,

當然需要尋訪明師,好讓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尋訪明師不能夠僅憑道聽途說,
還需要完美主義者本身有判斷的能力。
但判斷的能力從何而來?
當然是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高層次的思考方法,
提升了兒童的品味和判斷能力,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上。
這就是為何優質的「教育」和「教書」,
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如此重要。《教書、教育》(一) 
一旦中小學階段欠缺了這些接觸的機會,輸了在起跑線,
就只能夠努力尋訪明師,以補救個人的不足。
但在這個階段尋訪明師,除了必須本身有判斷的能力之外,
就只能夠靠「緣份/運氣」,或者程門立雪的毅力。
即使完美主義者尋訪到明師,亦要慎擇朋友。
事實上無論是交朋友或者婚姻,亦靠「緣份/運氣」,
更加有前生的業力從中插手。
一旦不能遇上知己時,完美主義者應該懂得擁抱孤獨,
只和歷史中的偉人和聖賢,通過他們著作的書籍神交。
[遺憾]
由於「緣份/運氣」往往有時間因素,
所以凡是好的緣份必須學懂珍惜,
於是緣盡之後就不會有遺憾。
至於壞的緣份必須學懂忍耐和承擔,
因為有可能是前生你欠了對方的,
這樣處理,完結之後同樣亦不會有遺憾。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就是遺憾,「完美主義者」亦沒有例外。
凡是「完美主義者」或者任何追求進步的人,必然會有遺憾,

因為人生中小遺憾總是會有的,雖然遺憾只是一個程度上的問題。
完美主義者只是期望人生不要有大遺憾。
信奉及追求完美主義是一種「理想」,
要求有完美的結果卻是一種「執著」,
所以仍舊是那一句:「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因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有命運和業力及靈界的因素。

197《完美主義》(下)

《完美主義》(中)

[用「我 I」這個思考架構來分析完美主義]
參考:《「我」I 》 《改變自己》
完美主義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確有點好像鑽牛角尖,因為對瑕疵視若無睹,
不但會令人停滯不前,也可能無法應付自然界的挑戰。
追求完美和去蕪存菁,一向是科學及文明的動力,
然而這種動力既可善,亦可為惡,完全視乎一心。
前文所說完美主義者的兩大門派,
分別製造出人類社會中兩類不同的「精英elites
一類精英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
他們重視「成功success,追逐名利權,
只要對他們有利,他們絕對不會介意定義曖昧的詞彙。
其中部份人討厭直接的「肢體暴力」,
但卻擁護「制度暴力」做成的結構性社會不公,
非常喜歡享受特權,喜歡「特事特辦」,
但亦有既擁護「制度暴力」又擁護「肢體暴力」,
更加擁護毀滅優秀文化的暴力。
…today  I  believe  that  I  am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ill  of  the
Almighty  Creator.
( Adolf Hitler, Mein Kampf, Vol.1, Ch.2 )
If  you  succeeded  in  cheating  a  friend,
don’t  think  that  he  is  a  fool.
Realize  that  he  trusted  you  more  than 
you  deserved.  If  you  are  a  politician  and
you  
succeeded  in  cheating  your  citizens,
it  is  because  your  education  is  shit
and  consequently  your  citizens  are  fools.
( Jason Ling )
另一類精英讓「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
他們重視「成就achievement,重視分享,
追逐抽象的真理,智慧和普遍的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他們重視認識自己,重視內省和自我批判,
非常重視思考和運用清晰的詞彙來表達思考,
而且不會讓情緒來主宰理性。
任何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都明白,
理論不同假說,理論必須符合事實,沒有妥協之餘地。
俗語說,我們判斷人的時候,必須「聽其言,觀其行」,
Talk  is  cheap.  If  his  action/behavior
doesn’t  reflect  his  words,
then  he  didn’t  really  mean  it.
測試任何理論,其實也是應用同一道理!
所以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一定是徹底的完美主義者。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 Socrates )
簡而言之,
任何人要求達到崇高的理想或者狼子的野心,
其實都是「完美主義者」。
無論是善和惡,正和邪,只要是精英,
就都是「完美主義者」。
精英,可以拒絕批判嗎?精英,可以擁抱虛偽嗎?
那些狼子野心,晝夜度橋的精英就可以!
他們可以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可以滿口仁義道德,背後卻和黑社會眉來眼去,
神又係佢,鬼又係佢,兩面都有 connection!

需要匡智的社會,當然不會釐清精英的定義,
所以一個社會如何定義精英,一向是重大的課題。
至於那些沒有天賦才華,或者沒有企圖登峰造極的人,
就淪落為「庸才commoners / humdrum  people
他們不喜歡艱苦的思考,所以讓別人代替自己思考,
部份庸才喜歡宗教,喜歡上天堂,但傾向於將
「宗教精神」和「虛偽」置諸一爐而冶之,
寧願將精神放在「身體  body」的養生和享受之上。
養生和享受何嘗不是一種完美主義的傾向?
對這些沒有企圖登峰造極的人來說,
比較實際的意識形態就是這樣安慰自己:
Nobody  is  perfect.
I  can  only  do  my  best.
If  AI  robots  cannot  accept  that,
it’s  their  problem,  not  mine.
Don’t  judge  me  until  you  know  me.
Don’t  underestimate  me  until  you
challenge  me.  And  don’t  talk  about  me 
until  you’ve  talked  to  me.
事實上,平庸者只有能力照顧自己,
只要他們不去欺騙或者陷害其他人,就已經十分理想。
不會剝削社會的精英,當然可以既重視「身體  body」,

又重視「心靈  soul」:
Beware  of  the  barrenness  of  a  busy  life.
( Socrates )
I’m  not  sure  what  I’ll  do,  but ─ well,
I  want  to  go  places  and  see  people.
I  want  my  mind  to  grow.  I  want  to  live
where  things  happen  on  a  big  scale.
( F. Scott Fitzgerald )
196《完美主義》Ludwig von Mises
[繼續釐清完美這個概念]
愚蠢的聰明人喜歡告訴那些思考能力不足的人: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和  striving  for  perfection
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那麼兩個概念究竟不同在甚麼地方?
是因為方向不同嗎?是因為比較標準不同嗎?
是因為明白愚蠢的聰明人具備「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心態嗎?
只有需要匡智的人,才會對追求完美產生恐懼。
And  don’t  ever  be  afraid  of  high  expectations.
A  great  heritage  is  like  something
we  can’t  escape,  even  if  we  want  to.
It’s  like  a  foundation  under  our  feet,
we  didn’t  put  it  there,
but  we’re  standing  on  it  anyway.
And  either  we  build  on  the  foundation,
or  it  will  crumble  away  underneath  us.
( Hank Aaron, 1995 )
Have  no  fear  of  perfection,  you’ll  never  reach  it.
( Salvador Dali )
Everything  excellent  is  as  difficult  as  it  is  rare.
( Baruch Spinoza, Ethics )
Learn  to  say  ‘no’  to  the  good
so  you  can  say  ‘yes’  to  the  best.
( John C. Maxwell )
Demanding  perfection  may  be  inhuman,
but  setting  up  higher  and  higher  standards
for  youtself  and  then  striving  for  perfection

is  not  only  human  but  also  the  cornerstone
of  all  human  achievements.
What  we  do  well,  we  want  to  do  it  better.
If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is  not
an  ingredient  of  compassion,  then
what  is  compassion  and  what  is  excellence?
There  is  nothing  wrong  to  insist  on  perfection
though  we  must  realize  that  it  is  foolish
to  expect  perfect  outcomes.
Perfection  is  an  attitude,  not  a  requirement;
it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We  don’t  need  to  be  better  than  others.
We  only  need  to  be  better  than  we  used  to  be,
using  others  as  a  reference  only.
( Jason Ling )
I  constantly  experience  failure  in  that
my  work  is  never  as  good  as  I  want  it  to  be.
So  I  live  with  failure.
( Jeremy  Irons )
I  hold  that  a  writer  who  does  not  passionately
believe  in  the  perfectibility  of  man
has  no  dedication  nor  any  membership  in  literature.
( John Steinbeck )
在愛智的路途上,
擁抱「既知足,又不知足」這個困難的弔詭──
就是「既滿意自己鍥而不捨的精神,在物質方面容易知足,
能夠完全放下名利權的慾望,但又不滿意現在擁有的智慧,
在思考和追求智慧方面完全永不知足」──這就是周易所說
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儒家所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及佛家所說的勇猛精進」!
可惜的是,喚醒群眾接受這個道理並不容易。
萬事起頭難,聽得明白這個道理需要起碼的智慧,
也許更需要一點緣份,甚至一點運氣,

而能夠當下明白這個道理,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You  have  to  have  a  talent  for  having  talent.
( Ruth Gordon )
在愛智的路途上,我們遲早會明白
1.  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
     因為愛必須有相應的智慧配合。
2.  大愛必須有大智慧配合,
     否則大愛如何去愛一位決志及已經做了壞事的人?
     如何能夠代表所有受害者原諒及包容壞人?
3.  一切狹隘的愛和小愛,都容易做成傷害,
     出現「愛你變成害你」的結果。
4.  任何混雜了虛偽的愛,一定是假愛,會做成極大傷害。
5.  所謂「厚德載物」的厚德,必然是從改革制度著手。

追求智慧,困難嗎?
努力不懈、堅持追求智慧,智慧就會現身;
不是由於智慧變得容易了,而是因為在追求的過程之中,
我們追求智慧的能力增添了。
The  human  mind  is  much  more  elastic
than  you  can  imagine.
If  you  practice,  you  think  better.
If  you  think  better,
you  get  along  with  better  thinkers.
If  you  get  along  with  better  thinkers,
you  think  better  thoughts.
If  you  think  better  thoughts,
you  have  more  fun.
If  you  have  more  fun,  you  practice  more.
If  you  practice  more,  you  think  better…..
The  most  powerful  drive  in  the  ascent  of  man
is  his  pleasure  in  his  own  skill.
He  loves  to  do  what  he  does  well  and,
having  done  it  well,  he  loves  to  do  it  better.
( Jacob Bronowski )
Certainly  all  historical  experience  confirms
the  truth──that  man  would  not  have  attained
the  possible  unless  time  and  again  he  had
reached  out  for  the  impossible.
( Max Weber )
回歸心靈,追求智慧的人,不會介意結果或者結局不完美,
因為有時一些小瑕疵往往反而是完美的一部份。
他們的座右銘就是:
1. 努力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和自己的關係。
2. 保守自己的心,對真理謙卑,毋忘經得批判的初衷。
3. 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因為靈界的計劃我們不清楚。
4. 擁抱懷疑和批判,有機會就說出目前認知的真理,
期望有人會指出其中漏洞,可以立即作出修訂。
5. 多元化是好事,人必須去學習接納、欣賞和感激思考上的差異,
然而亦必須同時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由於世界上有偽君子和半君子,
所以只有回歸心靈,追求智慧的人,
當他們說出下面這句說話時,才可以肯定一定是真心話:
My  life  isn’t  perfert  but  I  am  thankful
for  everything  I  have  and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me.

196《完美主義》(中) speak the truth
Therefore  you  shall  be  perfect
just  as  your  Father  in  heaven  is  perfect.
(Matthew 5:48)
完美主義者的「自我認同identity
1.  以趨向完美為人生的目標。
2.  知道今天的我較昨天的我進步。
絕對不會倚賴相貌、身材、衣著、行頭、銜頭…來包裝。
3.  努力建設信仰,對所有信念都抱著懷疑的精神。
4.  慎選導師,慎選可以溝通的朋友。
5.  除了最基本的虛偽,
例如在腦細面前自認愚昧,讓腦細的決策自取其辱,
或者在有暴力傾向的愚蠢人面前保持必要的沉默之外,
拒絕所有不必要的虛偽。

6.  除了白色的謊言 white lies 之外,拒絕說謊。
7.  將真理置諸面子和輩份之上。

《完美主義》(上)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禮記。大學》
Improvement  is  a  vague  term  because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to  improve,  something  more
to  learn  and  to  experience.  When  people  say
you  should  always  improve  yourself,
what  exactly  are  they  saying?  Improve  what?
Similarly,
the  difficulty  in  defining  a  growth  mindset
lies  in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word  growth.
What  is  growth?  Growth  of  what?
Growth  of  the  ego  or  growth  of  the  soul?
( Jason Ling )
不少人認為「完美主義」就好像鑽牛角尖,要求過高!
筆者相信讀者們都曾經見過不少揶揄,嘲諷,

甚至詆譭「完美主義」的說法或者文章。
半桶水的思考和定義不清的詞彙一向同心同德,
充斥著哲學和心理學的市場,嚴重影響到下一代的心態。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 就是一個概念模糊,
但對任何人類文明都非常重要的詞彙。
不斷地追求知識,不斷地追求更優良的科技,
追尋及發掘延年益壽的方法,哲學家對真理的執著,
它們是否都是源於「完美主義」的心態呢?
那麼女士們的化妝呢?整容呢?拉面皮呢?衣冠行頭呢?
它們到底是追求完美還是意圖欺騙?
「完美主義」的確是一個值得慎重思考的課題。
[兩大門派:只是追求完美派和要求結果完美派]
追求「完美主義」的人稱為「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
首先,「完美主義者」以完美為方向和目標。
其次,「完美主義者」有兩大門派,
其一是「只是追求完美派」,其二是「要求結果完美派」。
兩者看似大同小異,事實上在哲學和心理學兩方面都分別很大,
但視乎應用的範疇,兩者都非常重要,都有存在價值。
只是追求完美派」以「至善至正,盡善盡美」為口號,
如果沒有合作無間,互相信任的同事,
如果個人的能力不足的話,他們多數不會轉往另一公司;
如果沒有組織一個優秀的班底或者智囊團的話,
他們絕對不會接受任何超過自己能力的重大職位,
所以積極進取的「只是追求完美派」沒有任何心理壓力,
因為它已經超越了「比較」,只是會有或大或小的遺憾。
Improvement  has  perfection  as  its  goal
but  it  takes  a  step-by-step  approach.
所有修行者都是「只是追求完美派」的信徒,
他們擁有 persistent enthusiastic 的性格,

他們明白自己並不完美,但並沒有安於現狀,
他們並不企圖一步登天,而是自強不息,精益求精,
只是和昨天的我或者一個自訂的標準比較,
只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今天的我勝過昨天的我,
努力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標或者趨近完美,
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給予自己的任務!換言之,

他們擁抱中國傳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不斷地去蕪存菁,不斷地自我超越。
When  you  see  yourself  as  a  work-in-progress,
you’re  automatically  less  likely  to  experience
feelings  of  inadequacy.
( Valerie Young )
要求結果完美派」以「十全十美」為口號,
以完美為最低要求,但除了有精神病的那些,
他們都只會要求某些事情完美,不會要求所有事情都完美。
即使是要求某些事情完美,都會有一個範疇,
有一個可以接受的緩衝地帶,不會完全缺乏彈性,
因為他們明白無論是人事管理還是產品生產,
要求結果完美,對人性的掌握,對道德的掌握,
合作、運氣和程序設計是極為重要的五大因素。
換言之,對完美程度的要求,要考慮頗多的因素。

一般「要求結果完美派」的人,性格會比較挑剔,
他們所承受的焦慮和精神壓力的大小,
視乎他們對「門檻/標準」要求的高度,
個人的身體狀況,個人的「教書/教育」程度,
個人的知識,個人的辦事能力,個人的思考能力,
是否懂得分辨大事和小事,是否懂得分辨假說和理論,
和到底是「要求自己完美」還是「要求別人完美」。
如果是要求別人完美的話,
那麼這些別人是指所有人,還是自己團隊裡的隊員?
會否只是嚴以律人,寬鬆待己?
會否對不同的別人有「大細超」的不公平現象?
做事喜歡馬馬虎虎,得過且過的人,自我形象必然低落,
所以所有自尊心強的人必然屬於「只是追求完美派」,
所有登峰造極的人物,

無論是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賭徒,還是罪犯,
必然同時擁抱上述兩個門派。
問題的關鍵只有四個:
1.  是否只應要求自己,不應要求別人?
2.  完美的門檻會定得有多高?
3.  是否會讓「完美主義」增添個人的焦慮和精神壓力。
4.  在於和誰比較,達文西?愛因斯坦?
在《歧視和尊重》一文中,筆者指出:
「凡是重視品味的人,不論是那一方面的品味,
    必然擁抱歧視,亦同時擁抱尊重。
    只有那些在人生中各方面都不重視品味的人,
    才有資格說自己的字典裡沒有歧視兩個字!」
「完美主義」當然和品味有關!
「去蕪存菁本來就是歧視和尊重合而為一的現象。
    因為歧視才會去蕪,尊重才會存菁!
    對瑕疵視若無睹,會令人停滯不前,
    追求完美一向是科學及先進文明的動力,
    也是人類近四百年來從科學發展中得來的經驗。」

從事科學的人明白,從事理論工作的人,一定是徹底的完美主義者,
因為在科學理論方面,完美和事實同樣重要,完全沒有妥協之餘地。
The  great  artist  feels  always  the  real  imperfection
of  his  own  best  works,  and  is  more  sensible  than
any  man  how  much  they  fall  short  of  that  ideal
perfection  of  which  he  has  formed  some  conception.
It  is  the  inferior  artist  only  who  is  ever  perfectly
satisfied  with  his  own  performances.
( 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VI, 3, 1759 )
Life  is  occupied  in  both  perpetuating  itself  and
surpassing  itself;  if  all  it  does  is  maintain  itself,
then  living  is  only  not  dying.
( Simone de Beauvoir )
What’s  terrible  is  to  pretend  that  second-rate  is
first-rate.  To  pretend  that  you  don’t  need  love
when  you  do;  or  you  like  your  work  when  you
know  quite  well  you’re  capable  of  better.
( Doris Lessing )
Unless  you  try  to  do  something  beyond
what  you  have  mastered,  you  will  never  grow.
( Ralph Waldo Emerson )
Nobody  rises  to  low  expectations
( Calvin Lloyd )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be  defeated
by  greater  and  greater  things.
( Rainer Maria Rilke )
Do  the  best  you  can  until  you  know  better.
Then  when  you  know  better,  do  better.
( Maya Angelou )
And  don’t  ever  be  afraid  of  high  expectations.
A  great  heritage  is  like  something  we  can’t  escape,
even  if  we  want  to.  It’s  like  a  foundation 
under  our  feet,  we  didn’t  put  it  there,
but  we’re  standing  on  it  anyway.
And  either  we  build  on  the  foundation,
or  it  will  crumble  away  underneath  us.
( Hank Aaron, 1995 )
韓國演員/拳擊手 李是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n8_dPrsr0
[只是追求完美派]
It  is  a  sign  of  contraction  of  the  mind
when  it  is  content,  or  of  weariness.
A  spirited  mind  never  stops  within  itself;
it  is  always  aspiring  and
going  beyond  its  strength.
( Michel de Montaigne )
自我教育,追求智慧,是質的進步。
換句話說,就是一生人「永不休止,但亦不執著」地追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在嘗試超越昨天的自己。
I  am  improving  every  day  and  it  makes  me  happy.
愛智的人明白,「求知欲」並不等於「求智欲」;
求知欲只不過是追求知識的動力,智欲則是追求智慧的動力。
愛智的人明白,從愚昧到智慧是一個「連續現象continuum
愚昧是相對的,智慧也是相對的!
所以愛智就是表示
從「覺醒awakening / enlightenment 的那一天開始,
直到死亡的前夕,
追求智慧永無休止,絕對不會半途而廢,不會停滯不前。
用英語來描述,
無論是追求知識、發明和創新,或者追求智慧,都是
dedication  to  continuous  personal  improvement.
然而只有追求智慧,勇猛精進,才是屬於修行的功夫。
從紫微斗數的角度來看,
凡是紫微在命宮、身宮或者田宅宮的命造,
由於需要領導下屬或者學生,需要以身作則,

所以一定是追求完美的表表者。
一旦紫微再會照地空、地劫,
紫微化科,或者會照武曲化科,
會照廉貞化祿,或者會照破軍化權,

這種命造對於追求完美就會更加強烈。
愛智的人亦明白,追求智慧只不過是追求進步,
並不是要求一步登天,並不是要求最終達到完美,
所以臨死前亦不會在這方面有所遺憾。
對!不完美根本就是事實,
只有智力低、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才不願意接受。
知足常樂的人認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對!但這只是失敗時安慰自己的方法,
追求完美的人不需要安慰自己,
所以一定會向上比,而不會向下比。

智力低兼且懶惰的人認為,
既然沒有人可能是完美的,所以事情不可能做得完美,
那麼為何需要將事情做得更好?
對!沒有人可能是完美的,但不要害怕追求完美,
不要認為追求完美是一種心理缺失,
因為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讓後來者薪火相傳,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來源。
所以完美,雖然可以有一個實在的目標,
但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盡快達到這個目標;
完美,亦不一定需要有一個外在的比較標準,
更加沒有一個速度的標準,沒有一步登天的要求,
只要每天都較昨天的我進步,
不斷有「今是而昨非」的感覺,就是完美。
換言之,
追求完美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態度,是一個過程,
可以只是和過去的我比較,
這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另一個詮釋。
Intellectual  growth  should  commence  at  birth
and  cease  only  at  death.
( Albert Einstein )
Wisdom  is  not  a  product  of  schooling
but  of  the  lifelong  attempt  to  acquire  it.
( Albert Einstein )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 Socrates/Aristotle )
Perfection  is  attained  by  slow  degrees;
it  requires  the  hand  of  time.
( Voltaire )
Excellence  is  never  an  accident.
It  is  always  the  result  of  high  intention,
sincere  effort,  and  intelligent  execution;
it  represents  the  wise  choice  of  many  alternatives
──choice,  not  chance,  determines  your  destiny.
( Socrates )
最後,我們必須明白追求完美的人首先必須「認識自己」,
否則對自己要求過高而又沒有能力達標的話,
就會降低門檻,產生原諒自己或者拖延的壞習慣。

《又到六四》(下)

108《又到六四》(下) 愛和智慧手牽手
不少香港知名教授和資深新聞工作者,
學識豐富,可惜思考能力攀不上二流水平。
如果是教育工作者和真知識份子,
當然期望百分之十的優秀青少年,
經過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之後,青出於藍,
隨時可以取代知名教授和資深新聞工作者。
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希望,
這些青少年才可以成為社會未來的棟樑!
如果教育工作者和真知識份子抱著高高在上的心態,
不願意做青少年的踏腳石,文
明如何可以進步?
[悼念南京大屠殺,好嗎?]
據說時間可以治療一切,
時間可以讓我們對往事忘記得一乾二淨,
只有真實的紀錄才可以保存真相。
雖然六四係香港歷史一部分,
新一代年輕人與六四愈走愈遠,難以逆轉,
由近及遠的心態究竟是合理還是不合理?
儒家的「由親及疏」思想究竟是合理還是不合理?

除了悼念逝去的摯愛親友之外,
我們會悼念六至十代前的先人嗎?
我們還應該悼念些甚麼?悼念的意義是甚麼?
如何判斷自己應該悼念些甚麼?
可否要求別人也悼念自己認為重要的歷史大事?
香港不少人喜歡悼念其他地方,其他國家的歷史大事,
對香港本身的切身問題毫不關心,合理嗎?
或者說在甚麼情況/條件之下才可以合理?

有人認為悼念歷史上的屠殺事件,並不是要向誰交代,
而是向自己的良心交代。
雖然可靠的歷史永遠不會忘記,然而人可以故意遺忘,
可以選擇牢記和悼念某些信史,故意遺忘另一些信史!
很多讀過書,未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
但喜歡讓情緒主宰理性的香港人,尤其不喜歡批判,
所以凡是和自己看法不同的都視為居心叵測之徒。

一個人的良心有多強,可以追溯到歷史上甚麼時代,
的確因人而異,但一個必須接受自我批判的課題就是:
我們是否應該
悼念1895-1945臺灣的日治時期,
悼念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難者,
紀念1919-05-04五四運動,
悼念1937-1938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
悼念1937-1941抗日戰爭中被共產黨殘害的國民黨軍人,
悼念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死難者,
悼念被希特勒和納粹黨殺害的猶太人,
悼念在兩枚原子彈下喪生的日本平民,
悼念1941-1945日軍佔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
悼念1948共產黨長春圍城,殺死四五十萬人民,
悼念1949-1991臺灣的白色恐怖時期,

悼念被共產黨殘害的近代知識份子,
悼念1957-1958上海市公私合營,
迫害殺死了四十萬做生意方面的精英,
悼念1958-1962大躍進及隨後大飢荒的四千萬死難者,

悼念1966-1976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死難者,
悼念華夏文明淪陷,進入整體文化腐敗,最缺德的時代,
悼念1989-06-04六四屠城的死難者?
我們如何抉擇甚麼應該悼念,甚麼不需要悼念?
判斷的標準是甚麼?甚麼叫做人間的是非正義還在?
是非正義可以有大細超嗎,可以包容虛偽嗎?

如果我們說沒有任何人或者團體可以壟斷任一悼念,
道理簡單,顯而易見,毋容爭議。
如果我們說不打倒共產黨而期望建設民主中國,
是無知的痴心妄想,道理亦很簡單,可以蓋棺論定。
毋忘歷史上所有慘劇是對的,毋忘六四是對的,
但「平反六四」則是愚昧的口號。
「文化大革命」何嘗不是平反了?之後如何?
有目共賭。
平反了六四屠城之後又如何?有誰還想發春秋大夢?
所謂「平反」必須看由誰來平反!
如果由劊子手自己來平反六四?不是與虎謀皮嗎?
與虎謀皮的成功率會有多少?
會否好像那些疾呼平反六四的人不是騎虎難下,
就是無知地為虎作倀?

如果我們說:
即使你有千萬個不願意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理由,
亦毋須刻意貶低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意義,
這個說法合理嗎?
如果我們說:
南京大屠殺年代久遠,唔關我事,這個說法又合理嗎?

如果今天我們想召開一個悼念南京大屠殺的晚會,
應該同時利用來吸引選票嗎?可以利用來勇武籌款嗎?
如果只想收回費用,為何不賣門票?
一旦有十多間機構都想舉辦悼念南京大屠殺的晚會,
那麼隨之而起的問題就是:
悼念必須擁抱「大一統」的意識形態嗎?
悼念必須排斥「多元化」嗎?
如果香港老一代質問年輕一代:
香港人是否應該團結一致悼念南京大屠殺,
不要問悼念南京大屠殺是否有完結的一日?
年輕一代可以如何回應:
人豈能當自己是鴕鳥?

老一代會悼念宋朝及明朝滅亡時的死難者嗎?
如果香港老一代質問年輕一代:
悼念南京大屠殺是否遙不可及的理想?
悼念南京大屠殺是否與香港無關?
年輕一代又可以如何回應?
南京大屠殺關我鬼事呀?

香港老一代又告訴年輕一代:
南京大屠殺是近代歷史上唯一刻骨銘心的事件,
其次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六四算得上是甚麼?
是否所有上列慘劇都屬於嚴重身心創傷的級別?
是否所有上列慘劇都應該悼念?
悼念各慘劇的比重應該如何分配?
是否需要考慮由親及疏的因素?
是否需要考慮時間和地域的因素?
是否應該先考慮最切身的問題?
如何判斷大事和小事?
甚麼叫做是非不分?甚麼叫做膚淺狹隘的思想?
甚麼叫做「自私自利」的價值觀?
三成的「自私自利」算不算?
究竟要多少成的「自私自利」才算是「自私自利」?
其次,我們可以根據甚麼原則,
把世界歷史及中國歷史和香港切割?
鄰國的事,與我無關?
其他遙遠國家的事,更加與我無關?
悼念不悼念,涉及重大的議題,
很多老一輩、自視為是知識份子的人,
有意無意之間都喜歡逃避批判思維,
因為他們未曾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
他們認為動機良好的人,自以為有良知的人,
即使一向只是自己顧自己,只關心自己子女的教育,
從未關心過社會上青少年的教育,
就有資格讓情緒壓抑自己的理性,
就可以用半清晰的道理去譴責青少年,
就有權決定甚麼可以遺忘,甚麼不可以遺忘,
剝奪其他人選擇慘劇記憶的權利。
任何牽涉到道德、正義和虛偽的事情,
可以鼓吹情緒、壓抑理性嗎?可以擺脫批判嗎?
正義情緒固然是真真實實,
但壓抑理性和批判的意圖,何嘗不是真真實實?
拒絕與六四切割的人為何忘掉了悼念南京大屠殺?
拒絕與南京大屠殺切割的人,
又為何忘掉了悼念華夏兩次亡國時的民族大屠殺?
所以悼念不悼念?選擇甚麼慘劇來悼念?
每年一次的悼念足夠嗎?
是否還需要深入討論如何避免重踏覆轍?
我們為下一代的將來做了甚麼準備?
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盡了甚麼責任?
我們如何避免因為自己的無知而成為了幫兇?
甚麼可以遺忘,甚麼不該被遺忘?
甚麼可以容忍,甚麼不可以容忍?
選擇守護那些記憶,放棄那些記憶?
如何守護那些記憶,跟那些沉默的大多數,
那些堅持中立、騎牆派,或者想遺忘歷史的人,
那些不能判斷善惡,不能明辨是非的鄉愿,
那些助紂為虐及騎虎難下、想修改歷史的人鬥爭?
以上全部都
涉及很多重大的議題。
[不想回憶,選擇忘記?]
老老老人家堅持悼念南京大屠殺,
聽到有人說悼念南京大屠殺事隔已久,
不再守護記憶,要有個終結,
聽到有人說非鄰國的政治不用理會,
只理會他們的娛樂、旅遊、生活、消費、俊男美女,
心裡一沉,覺得很灰心,痛罵年青的一代輕易放棄。

歷史不會忘記,但我們會忘記,
如果我們不再悼念南京大屠殺,

不再悼念日軍佔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
是否因為它們和「新」一代無關?
是否因為這些慘劇的籌款能力薄弱?
是否因為這些慘劇吸選票的力量薄弱?
是否因為這些慘劇不能夠慳水慳力,
告訴朋友自己是一個還有良知的人?
如果有人認為不需要悼念南京大屠殺,
沒有問題,就不要悼念好了。
如果是為了籌款和吸選票,
香港現時的老一代當然不會選擇悼念南京大屠殺,
當然會選擇悼念六四,
那麼所謂「事不關己的冷漠」只限於年輕人嗎?
每年參與悼念六四的人士之中,
有多少人只不過是一年一度的情緒發洩行為?
有多少人只是想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有良知的人,
所以對六四屠城「不敢忘記,不能忘記」?
其中又有多少人明天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後,
依然堅持自己的良知?
香港現時的老一代喜歡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你悼念你的南京大屠殺,我悼念我的六四!

虛偽是否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樸素的正義感可以包容虛偽嗎?
堅持信念,未必是一種美德,
堅持信仰,才是一種美德,
但有多少人知道信念信仰的分別?
知道對真理謙卑對人謙虛的分別?
所以出現了這種荒謬的笑話:
就是有些人或者團體強調他們的初衷及信念,
即使不是信仰,經不起批判,但絕對不會放棄,
只願意虛心聆聽市民其他方面的意見。
歷史多次給我們證明:
「凡是固步自封,思想上不求進步的團體,
初則分歧,繼而分裂是必然的。」

The  fatal  tendency  of  mankind
to  leave  off  thinking  about  a  thing
when  it  is  no  longer  doubtful
is  the  cause  of  half  their  errors.
( John Stuart Mill )
有人說:悼念,就是抗爭;
那麼不再悼念,是否就是選擇放下、忘記?
更遙遠的宋、明亡國慘劇暫且不說了,
甚麼歷史可以放下,甚麼歷史不可以放下?
香港老一代是否曾經蹲在歷史的血泊中,
細細分析甚麼慘劇需要悼念,
甚麼慘劇可以放下,不再需要悼念?
至於應該悼念的慘劇,是否可以由一個機構壟斷?
由誰來決定用甚麼方式來悼念?
是否應該利用傳媒譴責不參與悼念的年輕人?
對歷史上的罪行是否只是對罪行追究到底?
還是要對罪魁禍首追究到底?
還是要對罪行的根源追究到底?
我們能夠令罪魁禍首認罪及改變嗎?
無條件的大愛、羔羊的祈禱和包容有用嗎?
政治是否最後都是道德的問題?

政治是否應該和罪惡切割?
如果掌權者沒有誠意和罪惡切割,人民可以怎麼辦?
市民是否應該和極權者的奴才一刀兩斷?
斬掉栽在污水旁腐朽的樹根,
再用特權去醫院割除華麗的肛瘤,
拒絕用痰涎來餵豬,拒絕用痰涎來光宗耀祖!
有人說:悼念,就是抗爭;
那麼幾十年來我們除了一年一次悼念,
除了捐款之外,有思考過如何抗爭嗎?
有思考過大衛如何打倒哥利亞嗎?
有思考過應該如何和共產黨博弈嗎?
有思考過應該如何和奴才走狗博弈嗎?
[中國人]
怎麼叫做中國人?
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中國人,
當我們自稱是中國人時,
當然是華夏文化上的認同,
是華夏聖賢道德人格榜樣上的認同,
如果今天秦檜說:「大家都是中國人。」
我們會回應說:「你是中國人中的敗類!」
每個民族中都會有敗類,
所有進步的文明都必須和敗類劃清界線。
這就是為何欠缺足夠的思考能力的老一代人,
都會恥笑喪失了華夏文化的強國人。
為何一定要認同某一個黨?
為何一定要認同現時的中國?
為何不可以只認同優秀的華夏文化,
尤其是宋代及以前的華夏文化?
解決了中國人的定義之後,
不妨同時解決中國和愛國的定義。
中國是指土地嗎?污染土地的掌權者愛國嗎?
中國是指政黨嗎?不愛人民的政黨是愛國嗎?
中國是指華夏文化嗎?甚麼時代的華夏文化?
糟塌華夏文化的政權愛國嗎?
一般人口中的所謂愛國究竟是指愛甚麼?

[本土]
怎麼叫做本土?
本土,首先當然是指本土的文化,
一方面捍衛傳統中優秀的文化,
例如宋代及宋代以前的華夏文化,
所以必然牽涉到捍衛本土的語言和文字,
另一方面華洋雜處的香港是國際城市,
所以必然牽涉到保留及吸收優秀的西方文化。
本土,其次當然是由親及疏,
先保障土生者的利益,絕對不應慷土生者的慨。
[無知]
怎麼叫做無知?
是否應該思考有甚麼辦法可以避免歷史重演?
抽象的哲學課題和心理學課題重要嗎?
政治社會制度和道德這兩大互動的課題重要嗎?
環境污染、基因改造食物、再生能源、
全球化人才外流  brain  drain  這些課題,
和政治社會制度及經濟壟斷有關嗎?
關於「貪婪、權力、恐懼、虛偽」
這四大抽象惡人的辯論可以敷衍了事嗎?
人類的宗教和神聖的宗教精神可以混為一談嗎?
難道人類不應該建設烏托邦嗎?
薪火相傳中的薪和火究竟是指甚麼?
青少年思考不夠清晰,是誰的責任?
積極的行動,能夠薪火相傳的悼念,
難道不是打從中學開始就訓練下列四大力場嗎?
1. 嚴謹的批判思維 [否則青少年如何尋找真理],
2. 生命教育 [否則青少年如何懂得正義],
3. 道德教育 [包括公民教育],
4. 不斷修正的歷史課程 [否則甚麼叫做尊重歷史]。
自認為有正氣的人,請告訴我們如何化悲憤為力量,
如何讓真理與正義存在市民的心中,
如何讓理想和記憶可以保存,
而不是僅僅每年一次的悼念,期望慳水慳力,
又可以告訴朋友自己是一個還有良知的人!
這樣子就叫做「不離不棄」嗎?
只要認為自己是有良知的人就可以「以情害理」,
將情緒置諸理性、人性的詭詐和虛偽之上嗎?

試問悼念南京大屠殺的人有多少個重視教育?
以前那些悲憤化出來的力量凝聚了嗎?消散了嗎?
浪費了嗎?只是成為了捐款嗎?
悼念南京大屠殺出席的人數,究竟有甚麼意義?
當我們的中學和大學教育失敗,
當市民的思考力不足以應付時代的需要,
當某些市民的良知和感性超過他們的理性時,
這些市民是對真假混雜的宣傳是自願上釣,
絕對不是被別人茶毒。
所以這些市民替他人抬轎,
有可能是靈界賦與他們的責任。
[薪火相傳]
悼念需要薪火相傳嗎?
如果希望悼念能夠薪火相傳,靠的是甚麼?
當然是說理,說一些完全經得起批判的道理,
當然是老一代人準確的歷史紀錄和思考能力,
當然是拒絕虛偽,當然是生命教育 [不是教書],
當然是具備這些能力,能夠勝任思考訓練的老師,
有能力教導青少年逃離偏見歧視,逃離弱智,
看破半君子的技倆!
接踵而至的問題當然就是:
具備這些能力的老師如何挑選出來?
他們需要經過怎麼樣的師資訓練?
怎麼樣的薪酬才算合理,
才能夠吸引這樣的人才留下來培育未來的棟樑?
社會是否應該要求有良知和思考能力的人,
接受低薪的使命?指手劃腳的旁觀者如何看?

他們的薪酬可以低過一眾垃圾議員嗎?
我們這一代的歷史傳遞者及生命教育工作者,
仍有多少未完成的責任?

筆者認為香港年輕一代不必急著否定老一代,
香港老一代也不必急著否定年輕一代,
不妨大家放下面子和輩份,尊重理性,
在批判平台上顯露和比試真功夫!
但可以預見很多老一代都不願意踏上批判平台,
因為他們有輩份的包袱而年輕人卻沒有。

不懂得對真理謙卑,重視輩份和面子,
欠缺足夠的思考能力的老一代人,
意圖將個人的烙印強行移植到青少年的身上,
或者要求所有青少年和最優秀的強國人比較,
根本就沒有能力說服新一代的年輕人,
只能夠道貌岸然地咒罵,自取其辱!
如果有部份新一代的年輕人放棄悼念南京大屠殺,
老一代人完全不介意,
如果有部份新一代的年輕人放棄悼念六四,
老一代人將他們罵得要死,難道不是虛偽嗎?
新一代的年輕人放棄悼念六四,
究其根源,不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失敗嗎?
老一代人之中又有多少人關心過,
有足夠的思考能力關心過香港的教育制度?
牽一髮必然動全身,
一環扣一環是社會科學裡常見的現象,
老一代人之中又有多少人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一旦老一代名人的三流思考能力暴露了之後,
他們只有兩個選擇:認錯和死不認錯!

《又到六四》(上)

Albert Einstein
是否可以這樣說:
港交所有多少不同類型的股票,
香港就有多少不同類型的人!
如果某一隻股票想長期獨佔鰲頭,
靠的當然不是包裝,不是孽漬,不是廣告,
不是假帳,不是翠兒BB,不是四十大盜,
而是創意、眼光、盈利能力、穩健和誠信。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用美德來包裝的罪行之所以不能疏於防範,
就是因為它們對愚夫愚婦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旦社會上有名氣的人也參與其事,
由於愚夫愚婦一向重視名氣和社會地位,
蒙蔽於「光環效應halo  effect
就會接受了另類的洗腦,
足以嚴重影響到整體社會道德和政治思考,
市民遲早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Nature  does  not  seem  to  care  very  much
whether  our  ideas  are  true  or  not,
as  long  as  we  get  on  through  life  safely  enough.
And  it  is  surprising  on  what  an  enormous
amount  of  error  we  can  get  along  comfortably.
( Randolph Bourne, Youth and Life, 1913 )
真假混雜的道理,善惡和虛偽混雜的動機,
事實上和赤裸裸的罪行同樣屬於罪行!
就好像下圍棋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的道理一樣,
九成的道理一旦混雜了一成的歪理,
無論是故意還是不自覺,就好像包著厚厚糖衣的毒藥,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難道毒藥可以喪失了毒性嗎?
香港的「買豪宅,送僭建」不也是同一道理嗎?
From  the  words  and  actions  of  many
dissidents  in  sick  societies,  we  learn  that
besides  their  hearts  and  righteousness,
they  also  offer  their  hypocrisy  because
they  don’t  treasure  pure  solemn  intention
with  authenticity,  congruence  and  integrity.
Many  of  them  try  to  take  small  or  large
advantages  of  holy  events.
( Jason Ling )
2016 丙申年的六四前奏非常精采,
最近很多前輩和晚輩,由於各式各樣不同的動機,
都自動自覺、自告奮勇地登上舞台,
熱烈地討論這個話題,向市民展示他們的正義感,
同時亦展示他們的貽笑大方的思考能力!
由於香港以往的教育失敗,不重視嚴謹的思考訓練,
所以香港市民之中其實很少人能夠明白:
1.  正義感和思考能力必須手牽手,
2.  參與者必須具備內省和自我批判的功夫,
才能夠抗拒個人或團體虛偽的動機。
滿腔熱血,有正義感,有決心尋找光明,
但討厭批判思維,不願意努力思考的人,
絕對適合拋頭臚、洒熱血,
但千萬不要叫別人或者嘍囉代替你去執行。

換言之,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
才不會愛你變成誤導、騙你或者甚至害你,
才足以對抗高層次的虛偽。
因為愛和智慧明白「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所以一早看透「不自覺地騙人騙己,
是道貌岸然的半君子常常做的事」這種現象

只有懂得思考,具備內省和自我批判能力,
為了崇高的理想而拒絕個人或所屬團體利益的人,
才能夠擺脫虛偽。
任何公開的言論都像一把雙刃劍,
意圖譴責他人時亦暴露了自己思考能力的不濟,
意圖欺騙愚夫愚婦之餘,
亦加深了頭腦清晰的市民對他們的認識。
培育下一代的思考能力,
一向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真知識份子的責任,
因為無論一些思想如何優秀,
當真知識份子沒有盡最大的努力去闡釋之前,
當青少年未曾接受過嚴謹批判思維訓練之前,
當青少年未有能力去理解它們之前,
這些思想並不屬於他們。
Whatever  you  cannot  understand,
you  cannot  possess.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四十一章》
香港有不少自以為有正氣的愚夫愚婦,
依然有這樣的想法:
「行動最重要」,
「行動比思考和說理重要」,
「不怕死,願意胡亂犧牲的就是英雄」,
「諸葛亮應該走上前線,身先士卒」,
「積極動腦筋策劃打游擊戰以減輕傷亡的謀士,
    屬於懦弱的人」,
完全忘記了行動的先決條件是「知己知彼」,
而「知己知彼」所需要的先決條件則是智慧,

忘記了正義行動的先決條件是放下一切
「個人和所屬團體的利益」,
所以愚夫愚婦會得出以下的推斷:
「悼念行動比思考和說理重要」,
「集中一起的悼念行動比思考和說理更加重要」,
「集中一起的悼念人數和籌款比說理更加重要」,

結果踏進了一個自我欺騙的陷阱。
這種六四前奏說明了為何聖經裡「保守你的心」,
這麼不受自以為是知識份子的人的歡迎,
因為如果想「保守你的心」,就不能同時擁抱虛偽。
在這個世代,屬於牛鬼蛇神的奴才都爭先恐後,
前仆後繼,粉墨登場,踏上香港這個細小政治舞台,

各展所長,期望得到個人或者團體之所需!
由於香港道貌岸然,在社會上有少許成功,
自負,但思考力不足,毫無學習精神的人很多,
這一些人對人可以相當謙虛,只是不懂得對真理謙卑,
他們談夢想,但又不懂得理想和夢想的分別,
他們自以為有少許良知,有少許正氣,
又認為良知可以包容虛偽,所以應該有權置身於批判之外。
這類香港教育制度和資本主義培養出來,
拒絕批判的「好人兼廢腦」實在太多,
不批判他們就對不起華夏文明的良知。

這些人相信面子和輩份絕對比追求真理更重要!
七十年代和之前出生的香港人不能忘記六四,
是有良知者正常的表現,
然而讓情緒控制理性,則是有良知者的失敗!
其中最常見的是「以偏概全」和「以人廢言」:
有幾條港女做蠢事,就話佢地代表所有港女,
有幾條戇鳩仔去維園踩場,就話佢地代表所有港獨份子。

2016 丙申年的六四前奏,
的確是訓練青少年批判思維的大好機會。
The  trouble  with  most  people  is  that
they  think  with  their  hopes  or  fears  or  wishes
rather  than  with  their  minds.
( Will Durant )
It  has  been  said  that  man  is  a  rational  animal.
All  my  life  I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evidence
which  could  support  this.
( Bertrand Russell )
聖經說人心是詭詐的。
所以我們一旦環顧四周,
就會發現批評年輕人沒有良知的成年人,

大部份都不懂教育為何物,對教育毫無興趣,毫不關心,
只關心自己的專業,只關心自己的薪酬,
因為虛偽畢竟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教育工作者和真知識份子認為,
青少年應該擁有和培育的七大能力如下:
01. 純真和良好的動機。
02. 學習回歸心靈及努力保守自己的心。
03. 敏銳的觀察力,尤其是對虛偽的觸覺。
04. 優秀的思考能力,拒絕半桶水的思考方式。
05. 學習如何從經歷中總結經驗。
06. 精心的計算,牽涉到如何評估不能量化的東西。
07. 判斷誰有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專家。
08. 明白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專精。
09. 重視真人的群策群力,學習如何和真人相處。
10. 當還未有權力選擇隊員時,
      學習如何管理及組織平庸者。
我們當然不應該欺騙年輕人:
「聖經說人心是詭詐的絕對錯誤。」
「道貌岸然的人必然充滿浩然正氣。」
「好人的動機必然是百分之一百好。」

「好人的思考能力必然是同樣的好。」
「面子和輩份絕對比追求真理更重要。」
「思考能力好的人不會變卦助紂為虐。」
「有江湖地位者的思考能力必然是好的。」
「好人沒有私心及不考慮所屬團體的利益。

「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 4:23》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
《管子。心術上》
正如一個人的人品和錢多、錢少沒有關係,
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和他的人品沒有關係
和他的名氣和社會地位更加沒有任何關係。
很少自稱懂得思考的人會知道思考其實需要
「將人和他的思想分開來判斷」
一個「好人」或者有名氣又愛面子的「好人」,
未必思考能力也同樣好,
一旦涉及個人和所屬團體的利益,
雖然度橋能力未必會有損失,
但思考能力和人格就會垂直下跌。
真正懂得愛真理的人一定對真理謙卑,
一定重視宗教精神,一定唾棄虛偽,
一定將「名氣、面子、輩份」置諸追求真理之下!
社會上不少老油條和偽基督徒都小看年輕人,
不但不認為自己有責任做好榜樣,
不但不參與教育制度的批判和改革,
不但不懂得對真理謙卑,還歧視年輕人沒有經驗,
同時傳播了真假混雜、混淆不清的錯誤思想。
我們不妨環顧四周,
看看真正懂得愛真理的人究竟有多少,
就明白為何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青少年是任何社會未來的希望,
如果告訴他們「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
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努力去培育青少年嚴謹的批判思維,
否則他們將來就只配擁有低層次的民主!
悼念六四,絕對不是老土不老土的問題,
而是牽涉到自以為是知識份子的人,
他們的思考能力高低的問題,
牽涉到知識份子可否擁有「高層次虛偽」的問題,
牽涉到在批判思維下道德是否可以壟斷的問題,
牽涉到良知和道德的底線是否可以包容虛偽的問題,

牽涉到如何化悲憤為力量的問題,
牽涉到知己知彼,衡量個人和團體的力量的問題,
牽涉到如何薪火相傳的問題。
如果悼念六四和悼念文化大革命死難者一起舉行,
就是懂得將愛黨和愛國兩個概念分開,
亦是香港回歸前後的愛國反黨教育。

Though  our  brother  is  upon  the  rack,
as  long  as  we  ourselves  are  at  our  ease,
our  senses  will  never  inform  us  of  what  he  suffers.
( 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1759 )
教育界的所謂「生命教育」,宗教的所謂「修行」,
握要言之,其實不外如是,就是:
窮一生的精力去追求智慧 [不是智力]
最好從小就明白甚麼是對真理謙卑 [不是對人謙虛]
與「真、誠、愛、智慧」一生廝守,努力保守自己的心,
在生活中盡力擺脫一切不必要的虛偽。
從「修行」中衍生出來的道理,
就是熱愛真理,不必去討好誰,寧願擁抱孤獨,
因為不會有很多人能夠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與己同行,正如很少基督徒能夠與主同行,
很少基督徒願意背負十字架一樣。

參考:《孤獨、寂寞》 《擁抱孤獨》
當任何人聲稱他愛護香港,呼籲別人守護香港時,
我們就必須判斷他的智慧和他的人格,二者不可缺一,
也許我們還需要懂得一點看相,
因為單憑一腔熱血是沒有用的,只能夠慷慨就義,
智慧不足的人最多只能夠聲稱自己站住雞蛋那一方,
但如何團結?如何抗爭?如何打倒高牆?全部都需要智慧,
而一腔熱血的人只能夠做高牆下的碎蛋,於事無補。
[永垂不朽]
世界上有兩大類永垂不朽的東西,
一類是天地之道,是自然界的「道/真理」,完全不講道德,
一另類是禍福相倚伏的人世間真理,一定要講道德,
而且由於涉及人性和人類自己創造的政治、社會、制度,
屬於人類可以自己創造和改革的範疇,所以非常重要。

最深奧的當然是自然界的真理,
最複雜的當然是人世間的真理。
A  knowledge  of  the  forces  that  rule  society,
of  the  causes  that  have  produced  its  upheavals,
and  of  society’s  resources  for  promoting
healthy  progress  has  become  of  vital  concern
to  our  civilization.
( Wilhelm Dilthey )
人世間的真理之所以複雜,是由於六大原因:
1.  感性和良知,並非所有人都具備,
     況且部份具備感性和良知的人,
     願意為名利權而出賣感性和良知。
2.  思考能力因天賦而異,因訓練高低而異,
     因努力程度而異,因懶惰程度而異。
3.  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只有少數決心修行者才可以拒諸門外。
4.  面子和輩份是上流社會和半君子的普世價值,
     不愛真理,只是愛面子的人都會「追求真理」,
     但由於動機不純,一定會走上歪路,
     經不得起批判,所以往往對批判惱羞成怒。
     只有決心修行者才會將追求真理,
     置諸面子和輩份之上。
5.  人以類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道 [路] 不同不相為謀。
6.  團結就是力量,
     小人只得一類,他們懂得團結,力量龐大。
     君子有很多類,難以團結,力量薄弱。
真相,不斷發掘真相、揭露真相的人,
令真相永垂不朽,亦常常令自己身陷囹圄。
英雄所彰顯的抽象精神,永垂不朽,
佔了便宜的人,數代之後,就選擇放下,
只願意讓歷史記載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的人類,一向只有英雄和狗熊,
前者留芳百世,後者遺臭萬年

而且二者都要靠經過批判及證實的文字紀錄來保存,
靠優良的教育制度來薪火相傳。

好逸惡勞,懶於思考,
決志放棄艱苦的思考和批判,更加拒絕自我批判,
結果產生了愚昧,堅持經不起批判的信念,
傾向於以偏概全,用一個名詞來描述複雜的概念,
用一隻黑羊來代表整個團體,
讓人數決定道理的對錯,
讓傳媒、有名氣、有社會地位的人代替自己思考,

但又欠缺判斷別人思考優劣的能力。
這些現象都永垂不朽。
感性和良知,永垂不朽,
消費感性和良知,亦永垂不朽,
將感性和良知置諸理性之上,亦永垂不朽。
不喜歡虛偽的人直截了當地說「打倒共產黨」,
接受虛偽的人喜歡文縐縐地說
「對北京政權合法性的正面挑戰和抗爭」,
兩者都只是叫口號,提不出任何有效的方法。

面子和輩份,永垂不朽,
消費面子、輩份和特權,永垂不朽,
將面子和輩份置諸理性之上,永垂不朽。
人心詭詐,擁抱虛偽,出現眾多永垂不朽的現象:
01. 小罵大幫忙。
02. 識時務者為俊傑,良禽擇木而棲。
03. 為虎作倀,助紂為虐。
04. 善中帶惡,惡中帶善,難為正邪定分界。
05. 向強權說不,但又欠缺知己知彼和博奕的智力,
       迫到埋牆依然主張非暴力,非常討厭孫中山。
06. 大是大非和消費大是大非,同台演出。
       讚揚民主烈士和消費民主烈士,同台演出。
07. 具備要大眾一起犧牲的精神,
       漠不關心家中的正義,卻關心鄰里的民主。
       行無餘力,卻意圖燃燒群眾,照亮別人,
       反轉齊家、治國、平天下!
08. 建制派和特殊建制派一唱一和,正反合作。
09. 每年一度為英雄烈士喝采,說自己沒有忘記,
       其餘日子照常上班,照常消費,照常吃喝玩樂。
10. 口裡掛著薪火相傳,但只關心自己子女的教育,
      不盡一己之力參與改革社會及教育制度,
      只是口頭上關心下一代青少年的教育。
11. 捐了錢,參與集會,就覺得自己已經為民主盡了力。
12. 只懂得喊出「建設民主中國」的口號,
      好自負,好大口氣,不自量力,沒有周詳的計劃,
      沒有優秀的隊友,所以一早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七大天王》(四)

在繼續分享筆者學習紫微斗數的經歷之前,
筆者還想談一下 2016 丙申年學生自殺的現象,
希望能夠說明為何筆者覺得紫微斗數在
生理治療」和「心理輔導」兩方面,
都可以作出非常有價值的貢獻。
先說自殺在生理方面的因素:
口水派紫微斗數認為,
正曜中的太陽和太陰代表「左右腦、血液、淋巴、眼睛」
而由於家族的遺傳因素,
會令其中一樣或多樣發生病變,
如果沒有家族的遺傳資料的話,論命者只能夠靠估!
一旦論命者能夠肯定是腦部出現問題,
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說:
凡是命造命盤中太陽和太陰有四煞同度,
無祿解救,都可能會出現腦部的疾病,
例如情緒病、抑鬱症、焦慮症、精神異常等。
最嚴重的情況當然是這個星曜組合出現在命宮或疾厄宮,
而太陽或太陰有火星同度,又有擎羊在對宮沖擊。
但即使出現最嚴重的情況,只要青少年及早定盤,
就可以用藥物治理,避免出現大家都不想見到的後果。
除此之外,口水派紫微斗數又發現:
如果太陽或太陰在疾厄宮,有煞曜同度,
而命宮又會照「天哭、天虛」這對悲曜,
[往往同時會照「吊客、喪門」這對牛頭馬面,
  加強悲曜的力量。]
情況就更嚴峻,因為「天哭、天虛」見祿曜多時,
命造就容易有自殺的傾向;
這些祿曜可以來自父母的斗數出生年次,
可以來自大限,可以來自流年。
沒有最壞,還有更壞的星象,就是命宮會照陰煞;
這顆陰煞有如一顆計時炸彈,當大限流年不吉時,
就隨時都可能引爆。
筆者曾經救過一位想自殺的學生,
他就是擁有一個這樣的命盤!
幸好疾厄宮的太陽只是和鈴星同度,會照火星
而這位學生一向保守他的心,
所以能夠艱苦地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關卡。
參考:
《命理學的功能》(一) 《命理學的功能》(二)
《命理學的功能》(三) 
《命理學的功能》(四)
除了腦神經疾患之外,自殺的原因有很多,
大致上都和壓力 stress 有關,和心理質素有關,
所以「家庭教育」和「生命教育」都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欠佳的原因有很多,各種因素互相影響,
然而每個人對壓力的承受能力都有不同的臨界點,
這些因素都會在命盤中顯示出來。
只要青少年及早定盤,認識自己,認識壓力,
就容易未雨綢繆,心理上早有預防:

  家庭因素  conflict  at  home
1.  父或母本身有很多性格方面的矛盾。
2.  父或母與子女性格有衝突。
例如父或母心術不良,但子女卻有正義感。
3.  父母和子女有如仇人。
4.  父母都是冷酷無情的人。
5.  父母常常責罵子女無用。
6.  家庭經濟困難,又不懂得如何分配資源。
7.  父母或監護人「讀過書」,但未接受過「教育」。

  感情因素  love/hate  imbalance
1.  父母都好,和子女關係也好,但父母之一突然往生。
2.  童年時沒有人愛惜。
3.  失戀,被男朋友或女朋友拋棄,或者對方突然往生。
4.  不懂得如何和朋友溝通,孤獨無助。
5.  在學校被同學欺凌。
這些都屬於「情傷說話未曾講」,不知向誰講,
因為不知有沒有可以信賴的人!

  教育因素  poor  education  at  school
1.  課程狹窄,科目選擇少,
     以致不同的學生個人興趣和長處不能發揮。
     令很多學生都成為失敗者,
     生產大量的自卑感,上課恐懼感,考試恐懼感。
2.  學校只重視百分之十的偏才,視其他學生為次貨。
     凡能夠在公開比賽中為校爭光者才會重視。
     音樂如是,戲劇如是,體育如是!
3.  生命教育需要愛心,而且不能夠擁抱虛偽。
     但學校裡根本沒有生命教育,
     或者有掛羊頭賣狗肉的生命教育課程,
     但欠缺能夠勝任生命教育的老師。
4.  學校不重視訓練學生溝通的能力,包括說話和寫作。
5.  學校不重視訓練學生嚴謹的思考能力,
     敷衍了事,結果學生的溝通能力亦大打折扣。
6.  學校不重視訓練學生記憶的方法。
7.  學校將責任完全推卸給競爭激烈的社會,
     推卸給教育局及患了病的教育制度,
     完全忘記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學校不重視本身的課程及教學方法兩方面的改革,
     結果家課就越來越多。
     再加上任教各科老師對自己科目公開試成績的私心,
     意圖在青少年有限的休息及娛樂時間之中,繼續剝削。
參考:
《教學新思維》(一) 《教學新思維》(二)
《教學新思維》(三) 《贏在起跑線上》
香港教學界一向有五大持分者:
☆   掌最大權的教育局。
   掌大權的校監、校長。
   掌中權的老師。
   掌小權的家長。
   沒有權力的學生。
學生雖然看似是持分者,
但往往是教學界中被虛偽和口號所控制的奴隸。
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甚至研究所學生自殺,
主要原因當然是在全球化的大氣候之下,
我們的教學制度鼓勵競爭,掌權的持分者擁抱虛偽,
重視「教書schooling,重視 STEM 課程,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沒有 STAND,輕視「教育education
輕視哲學和批判思維的訓練,

道貌岸然,高高在上,愛面子多於愛真理,
於是市場就多了教書工作者,少了教育工作者,

有事時就互相推卸責任或者當作看不見。
五四運動之後,由於中國人不懂得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
即使「教書」追上了時代尖端,但「教育」卻停滯不前,
所以往往只是替他人做嫁衣裳,為西方訓練偏才。

一個地方的軟實力不是單靠 STEM,
更重要的是對青少年生命教育,思考能力和創意的培育。
當我們為了解決眼下的難題而極度專注時,
就無法看到森林,就會欠缺廣闊的視野,
不能夠有效地規劃這個地方的未來。
四大持分者口裡一定說自己「愛學生」,
但他們的所謂愛又未達到訓練學生嚴謹批判思維的程度。
沒有「批判思維」的訓練,
學生怎會清楚「教書」和「教育」的分別?
怎會清楚「成功」和「成就」的分別?
怎會清楚一個人愛面子和輩份,
不應該超過愛真理和愛耶穌基督的程度?
沒有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
真假混雜的思想就操縱了學生們的腦袋,
學生們怎可能有「自學能力」?
怎可能有「獨立思考能力」?
怎可能有高層次的「創意思考」?
怎可能有能力掌握在社會裡向上流動的機會?
一旦學生們成長的家庭中同樣欠缺「教育」,
學生們入到大學之後,就難以回頭,
而道貌岸然的人就會告訴他們「以後要靠自己了」,
你們入到大學,家長和中學的老師已經盡了責任,
家庭裡和中學裡學習到的錯誤思想完全和老師無關!

當四大持分者、三大因素一旦同心同德,
青少年就會覺得被困,陷入僵局,
覺得窒息,覺得失望,覺得沮喪,覺得人生沒有希望。

星期五檔案  不做功課奴  2015/12/0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dkHzaUH_c
星期五檔案  為甚麼輕生? 2016-04-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jq_hudlQg
Sir  Ken  Robinson
Life  is  your  talents  discover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bXrNGVXfE

《七大天王》(三)

不論是否曾經追隨老師學習,
學習和研究紫微斗數的最佳方法,
依然是先研究自己的命盤。
如果連自己的命盤都看不懂,怎可能會相信紫微斗數?
所以研究自己的命盤應該是學習紫微斗數的第一步!
俗語說「萬事起頭難」,但有多難?
完全視乎事情的種類而定。
站住當年筆者自學紫微斗數的經歷來看,
最佳的描述來自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滕王閣序》
因為對不少人來說,研究自己的命盤這個第一步,
就已經是一座難越的關山!
在筆者自修紫微斗數的過程中,
就慘痛地發現很多在第一步中陸續出現的眾多絆腳石。
每一塊絆腳石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1.  命造的「出生年月日時」是否正確。
2.  要考慮出生地點的太陽時。
3.  要考慮出生地點在地球的經度,
      因為「算命日期變更線」並非「國際日期變更線」。
4.  要考慮命造是順產還是擇吉開刀生,
      因為在確定出生時間會出現半小時至一小時的差別。
5.  要定盤:「天盤、地盤、人盤」之中三擇一。
6.  要知道父親和母親的斗數出生年對命盤的修訂。
這六大因素只要其中任何一項出錯,
都會令命造起出一張錯誤的命盤,後果可大可小!
參考:
《紫微斗數定盤步驟》(一) 《紫微斗數定盤步驟》(二)
《紫微斗數定盤步驟》(三) 《如何閱讀一張命盤》
筆者如今反思這座關山,得到至少五點啟示:
1.  如果當年沒有自修過「科學的哲學」,
     怎可能會鼓起足夠的勇氣,一次又一次打倒舊想法,
     願意每次重頭開始,建設新思維?
2.  和思考一樣,定盤是紫微斗數中最重要的步驟,
     怎可能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3.  如何定盤,是任何教紫微斗數的老師必須傳授的功夫。
4.  定盤原來和「做學問」及建設「信仰」的過程完全相同。
5.  如果筆者一早知道學習斗數如此複雜,
     還會願意投下這麼多心血嗎?
筆者大約在1980年已經在書店打書釘時,
發現了中國古代有紫微斗數這門學問。
當年在想,看來如此複雜的紫微斗數如果是假的話,
如果完全沒有絲準繩度的話,為何會有書籍傳下來?
為何會有人願意去學?它是用來騙讀書人的嗎?
目不識丁的古人當然沒法學紫微斗數,
但怎樣的讀書人會去學紫微斗數?
紫微斗數在古代可以騙到些怎麼樣的讀書人?
慶幸當年沒有打算找斗數師傅學習斗數的衝動,
沒有浪費了光陰,因為學習斗數有如建設一幢房子,
需要很多條支柱才能夠建成,缺一不可。
當年曾經替自己起過一個命盤,一點也不像,
因為當年的紫微斗數只有天盤,沒有地盤和人盤。
所有當年台灣出版的紫微斗數書籍,直到現在,
都假設了一個出生時辰只有一個盤,就是天盤。
直到1985年王亭之先生在香港宣揚中州派紫微斗數,
他透露了一個他的老師劉惠倉去世前告訴他的秘密,
就是一個時辰[兩小時]有「天、地、人」三個命盤,
替自己一試之下,竟然有一個看來十分準確的命盤,
於是燃起了研究斗數的熱忱。
參考:《孤獨、寂寞》 《擁抱孤獨》
筆者多年來艱辛自習斗數後,
當然明白命宮見文昌化忌的人需要靠自學,
但數十年來一直都不信邪。
結果當然是命運操縱大局,證明自己一生人都要靠自學,
不但要靠自學,而且找不到同道中人互相切磋!
無論是紫微斗數、哲學、宗教、教育,筆者都要靠自學,
幸好後三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著實減輕了辛勞。
以前從來都不會假設紫微斗數原來是一片「半處女地」,
有待開發的地方竟然如此之多!
認命之後,就孤身走我路,創立口水派紫微斗數,
自任第零代掌門人。
想不到從八十年代開始,短短的二三十年,
世界變遷得如此急遽,
未來十年將會踏進人工智能電腦及機械人時代。
年輕的一代如果想避免被時代淘汰,
「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真誠的生命教育」
將會成為無可避免的要求!

筆者預料未來十年,「紫微斗數,宗教精神及人生哲學」
將會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新的學科。
筆者人到晚年,世界已經步入必須自學的時代,

轉行轉業、重新學習及重新訓練越來越普遍,
教學界的「learning  how  to  learn」已然司空見慣。
記得十多歲時母親曾求教於一位子平八字大師,
他說筆者的八字:
「匯合東方之氣」,「得道西方」及「大器晚成」。
當年還以為會在西方出名,現在才明白所謂「得道西方」,
原來是當年在大學裡置身在一個嚴謹批判思維的學術環境,
潛移默化,深刻感染了西方文化中的精華。

如今回想大學時代 [1968-1972] 的經歷和訓練,
更加覺得當時在科學態度和批判思維兩方面的訓練,
在社會學,心理學和哲學多方面的接觸,
其後投身在股票市場中對人性和對自己的認識,
好像都是為將來學習斗數而作的準備工夫!
所以筆者去年的關門斗數班,
其實都是在傳授學生思考的方法,
奉勸一句想自學斗數的後來者:
最好能夠同時學習思考,而且至少要學習哲學和心理學。
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紫微斗數是研究人的話,
怎能夠不需要一切和人有關的學問,
包括宗教精神、哲學、心理學、歷史來協助,

甚至互相印證,互相激發?
況且這些學問往往提供了最佳的趨吉避凶方法。

參考:
《口水派紫微斗數》(一) 《口水派紫微斗數》(二)
《口水派紫微斗數》(三) 《口水派紫微斗數》(四)
《口水派紫微斗數》(五) 《口水派紫微斗數》(六)
《口水派紫微斗數》(七) 《口水派紫微斗數》(八)
定盤已經有這麼多絆腳石需要一一般走,
想不到斗數中的宮垣、星曜性質和星曜組合的複雜變化,
竟然也是一片「半處女地」!
學習紫微斗數,需要多方面的學問,
而且變數互相影響,無法控制變數來做實驗,
不能夠靠傳統的科學實驗方法,
而一般紫微斗數書籍又傾向於以訛傳訛,無助於研究,
所以筆者曾經有三四次都決定放棄繼續研究。
但每當想放棄的時候,總會有間接的朋友來要求算命,
而他們的例子竟然剛巧就是筆者遇上的困境!
這些例子告訴筆者某個猜想原來是對的。
如今反思,
1.  到底筆者是自由還是不甚自由,我說不出來。
2.  研究紫微斗數是否自己前生的抉擇,我說不出來。
3.  筆者自修紫微斗數,其中似乎亦有靈界的參與,
      但沒有辦法證實。

《七大天王》(二)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約翰福音 1:5》
思考從來都不容易,
因為「  I」就是思考中最重要的工具。
換言之,思考需要認識自己,思考需要自我批判,
思考需要克服懶惰──思考需要勇氣。
感謝「前生/心靈/父母/大學/經歷」,
感謝一眾各種宗教裡半真半偽教徒的帶領,
讓筆者學懂如何思考,學懂不斷自我批判,
走上這條崎嶇不平,沒有終點的思考道路。
矢志思考的人,必須排除萬難,努力刻苦鍛煉思考,
要明白一年樹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要明白人無百歲命,必須站在以往的樹人之上,
所以矢志思考的人,首先要找EQ高的外科醫生──
要醫學博士──割
掉「庸俗、平凡和膚淺」的歪根,
才有希望脫穎而出,做一個平凡但拒絕平庸的人。
I  do  not  feel  obliged  to  believe  that
the  same  God  who  has  endowed  us  with
sense,  reason,  and  intellect
has  intended  us  to  forgo  their  use.
( Galileo Galilei )
執著於追求真理,執著於思考的人,
看似不謙虛,但骨子裡對真理異常謙卑的人,
一定不會重視自己的學位高低,是否來自名牌學校,
因為真理不會理會任何參與者的背景。
這就是為何很多自以為是「知識份子」的人,
很容易就被人看穿底細的主要原因。
參考:《登高》(三) 《哲教儀式》
凡是意圖將人的輩份和面子置諸真理之上的人,
凡是告訴別人「只要信,不要問」的人,
凡是討厭懷疑精神,拒絕批判的人,
不論是否道貌岸然,不論有多麼高的學歷,
他們都不可能是「真知識份子」,也不可能是真教徒!
對「道/真理」謙卑,難道不是對善良的靈界謙卑嗎?
見到不少各種宗教裡的偽教徒祈求金錢、名氣、權力,
甚至扮演「將一切交托給靈界」的角色,
就知道詭詐的半真半偽教徒如何將「宗教精神」貶值。
「真理和真相」絕對不仁慈,不討價還價,
「真理和真相」有如一枝利箭,會令某些人受傷!
半真半偽教徒為了防止自己受傷,就會歪曲真理。
半真半偽教徒雖然喜歡道貌岸然的形象,
但他們打從心裡討厭智慧,
一和他們辯論,他們就會立即露出馬腳。
很多半真半偽教徒都對筆者心存恐懼,
反而對善良的靈界並不恐懼,
因為他們以為靈界需要睡覺,不理世事,
讓他們掌權,讓他們做代言人。
半真半偽教徒有自創的道路,
他們有自己喜歡的真理,有自己喜歡的生命!
這個現象完美地解釋了:
「不喜歡真理的人為何要信宗教?」
讀過聖經的人都明白,由於耶穌基督的大愛,
由於洪水毀滅罪人後,挪亞後代中的愚蠢人依然太多,
所以聖經將一般人得救的門檻定得非常低,

只需要「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就合資格,
但為了保障質素,排除聰明人的詭詐和虛偽,

跟隨耶穌基督的門檻卻是非常之高,
因為進天國的門是窄的,進去的人也少。
「你們要進窄門。
    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馬太福音 7:13-14》
筆者每次向靈界祈禱,都是祈求靈界開啟智慧,
因為這就是和靈界接觸的法門之一,
符合道家的「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且當我們越多智慧的時候,就越接近窄門。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
    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
    主就必賜給他。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
    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
    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甚麼;
    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
 《雅各書 1:5-8》
He  that  will  not  reason  is  a  bigot;
he  that  cannot  reason  is  a  fool;
and  he  that  dares  not  reason  is  a  slave.
( William Drummond )
筆者和不少教徒聽下面這首歌時,會有不同的感受。
筆者鼓勵任何宗教人士聽和唱這首歌時,
不妨將 Jesu 這個名稱換為「真理/智慧」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emo9i-sCI
人的才華,和前生的努力有關,
人的天賦思考能力和智慧,也和前生的努力有關,
今生的遺傳因子和父母的選擇,
也和前生的努力、業力及和長輩的關係有關。
由於善良的靈界就是大愛,
所以一定開啟一條後路給思考能力和智慧不足的人。
思考能力和智慧不足的人和靈界接觸的另一個法門,
就是在回歸心靈之後,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
努力保守自己的心,堅持人格。
「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 4:23》
筆者認識很多「好人」,他們有自知之明,
從來不插手,也不會辯論自己不懂得的東西;
筆者也認識很多自視為「好人」的人,
他們的動機良好,自我感覺良好,
但從未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和生命教育,
所以思考能力明顯不足,而且尚未回歸心靈,
以為真和誠只不過是欺騙青少年的口號,
以為愛和虛偽可以和平共存。
不明白甚麼叫做保守自己的心,
也不明白「大愛」一定是從改革制度著手。
他們
喜歡插手自己思考能力範疇以外的事務,
更加喜歡傳遞一個「仁慈不需要相應智慧」的訊息。
很多時這種「高層次的愚昧」無傷大雅,
但在不正常、甚至禮崩樂壞的社會裡,
高層次的愚昧就會發揮真假混雜,正邪合一的力量,
在高層次之上發揮「影響煙子」,不自覺地助紂為虐。
教學界裡尤其多這樣的資色份子。
其中那些立心不良,騙來一個博士學位的敗類,
有如道貌岸然的人穿上皇帝的新衣,
沾沾自喜地露出了內裡的虛偽。
所以「將一個人和他的思想分開來判斷」,
明白好人不一定有足夠的思考能力,

是任何從事哲學思考和生命教育的人必須傳達的訊息。
參考:《信念、信仰》(一)
和一個概念有關的真理,從來都不會分科,
一定出現  interdisciplinary  的現象,
所以現代知識份子的責任,
就是「愛智、對真理謙卑、博學、融會貫通」,
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信仰」的堅固基礎下愚公移山,以造福下一代為目標。
大約在1985年筆者開始研究紫微斗數,至今三十年,
如今步入晚年,常常憑藉斗數這件精采的工具,
反思自童年以來人生中一切發生的事情,
除了覺得有靈界的協助和帶領之外,
亦覺得生命中的轉捩點,好像冥冥中早已註定,
感覺到實在不可思議。
表面上看來,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轉捩點,
應該是個人今生的自由抉擇,
但對於回歸心靈的人來說,他難免會問:
人生道路中會有前生的抉擇嗎?
人生道路中會有靈界的帶領嗎?
對回歸心靈,並且常常反思的人來說,
每一個轉捩點都好像是一個早已安排好了的「局」。
如果不是曾經在紫微斗數上花過一番功夫的話,
沒有可能有這樣的感覺。
工卻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筆者最初想不到紫微斗數竟然是如此強而有力的利器,
想不到深入「認識自己,認識命運,認識業力」,
竟然都是依靠紫微斗數!
回歸心靈的秘密,禍福相倚伏的道理,
原來都顯示在紫微斗數的命盤之中。
今生是否喜歡修行,是否適宜修行,有沒有能力修行,
紫微斗數都有答案!
斗數的「宮垣、星曜組合、宮氣」,
尤其是命宮和田宅宮的星曜組合和宮氣,
提供了確實答案。
道不遠人,就算一個人今生有非常強勢的「成功」緣份,
不適宜出世修行,但只要他有能力修行,
只要他一旦覺悟「有得必有失,禍福相倚伏」的道理,
他當然可以立即騰空時間出來修行。
參考:《創造自己》

《七大天王》(一)

如果硬要將人生劃分為三部份的話,那麼筆者會這樣劃分:
1.  職業的抉擇和發展  career  development
2.  獨身或婚姻的抉擇和發展。
3.  尋找或創造生命的意義。
這三者從來都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課題,
因為不但牽涉到三元的「我  I」這個概念,
牽涉到前生的修為和業力,
牽涉到前生和今生的人際關係,
牽涉到「擇偶」和「擇友」的學問,
牽涉到「才華」和「生存」的矛盾,
牽涉到現行「職業訓練」的課程內容,
牽涉到現行「生命教育」的課程內容,
牽涉到「個人身分」identity 的認同,
牽涉到父母、甚至家族的期望,
牽涉到同儕的比較和社會的普遍價值,
牽涉到個人的天賦、興趣、幻想和理想,

牽涉到老年人如何面對死亡的課題,
牽涉到宗教、文化、哲學、社會學、心理學…
等等學問的融會貫通,
牽涉到人生無常、夭折及英年早逝的課題,
更牽涉到紫微斗數在各方面的神奇實際應用。
An  honest  assessment  of  one’s  ability  using
reliable  tools,  and  listening  to  one’s  soul
are  both  crucial  in   career  development.
Making  an  unwise  career  choice  which  may
be  irreversible  not  only  leads  to  boredom
but  also  retar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l.
( Jason Ling )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 AIA 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時代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ge]
「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和「真誠的生命教育」
已經成為了無可避免的要求。
與其坐井觀天,坐失良機,坐以待斃,不如主動迎戰!
未來的心理輔導員,可以不懂得哲學思考嗎?

未來的心理輔導員,可以不懂得生命教育嗎?
未來的心理輔導員,可以不懂得紫微斗數嗎?
哲學思考,生命教育,紫微斗數,
其實和所有做學問的要求相同,就是訓練一個開放的腦,
開放的腦,英文稱之為  openmindedness
哲學思考和生命教育,其實就是嚴謹的  liberal  education
哲學思考和生命教育,其實就是訓練人口中百分之十的「通才」,
訓練懂得需要尊重「通才」的「偏才」,
和防止「偏才」自我膨脹,插手需要「通才」來辦的事務。
但話說回來,「偏才」有很多類,
讀純理科的「偏才」擁有成為「通才」的潛能,
因為讀純文科的「偏才」往往難以明白為何
有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會影響如此深遠。
生命教育,其實就是訓練
1.  思考能力,包括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能力。
2.  態度,包括擁護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包括訓練科學態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更進一步的訓練就是回歸心靈,以便接通「前生」的我,
甚至開啟和「道/靈界」溝通的渠道。
參考:《為何要學習思考》
We  are  too  much  accustomed
to  attribute  to  a  single  cause
that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several,
and  the  majority  of  our  controversies
come  from  that.
( Marcus Aurelius )
生命教育告訴我們:
1.  勤奮必須用在刀鋒之上,否則就會浪費。
2.  思考並不容易,但思考的壓力避無可避,
     思考和求學一樣,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3.  懶於思考、逃避思考的代價出乎意料地高,
     而且在人工智能已經來臨的時代會越來越高。
4.  人工智能對「去蕪存菁」矢志不移,
     信奉「君子自強不息」的道,
     所以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很多人都喜歡新鮮,很多人都懶於思考,
所以他們未能夠培養出去蕪存菁的功力,
1.  不知道「新不一定好過舊」,
2.  不會明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這句口號可以如何解讀。
所以合乎邏輯的結論是:
不重視人格和民智低過人工智能的地方,
不適宜行民主,只能夠是奴隸社會,
被極權者及他們的嘍囉統治。
逆水行舟中的「逆水」有三個來源:
蕪菁並存的制度,避免認識自己,懶於思考。
三者都欠佳時,所謂「做好自己」當然有如逆逆逆水行舟。
現代社交網絡擅於打破原有秩序,卻未能建立一套新秩序,
因為任何將面子和輩份置諸追求真理之上的地方,
歷史必然不斷地重覆。
筆者認為任何地方欠缺一個「批判平台」,
人的思考質素必然會在原地踏步。
由於很多人不明白理性的力量,
他們都認為螢燭之光只不過是一點燭光,
「螢燭之光怎能與日月爭輝?」
他們不明白建設「批判平台」是提高民智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
因為集體智慧的成果,有如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如果懂得建設「批判平台」這種強悍的軟實力,
台灣甚至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統一中國。

自從 1919-05-04「五四運動」發生至今接近一百年,
中國人似乎還未明白如果欠缺了哲學批判思考的精神,
如果中國人依然喜歡將面子和輩份置諸追求真理之上,
「德先生」和「賽先生」只不過是行屍走肉。
經歷不等於經驗,所以好學的人一定會反思以往的經歷。
參考:《經驗》(一)
四十歲前,筆者的確不相信有輪迴存在,

但由於讀科學出身,又自修過科學哲學,
明白科學的基礎是先有事實和現象,才有接下來的「人為解釋」。
服膺理性的人當然不會愚昧地將輪迴視為迷信。
Science  fishes  in  the  sea  of  reality
with  a  particular  kind  of  net  called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there  may
be  much  in  the  unfathomable  sea  which
the  meshes  of  science  cannot  catch.
( Sir James Jeans )
且讓筆者用個人的人生經歷及自創的口水派紫微斗數,
剖析「七大天王」──
前生、業力、命運、思考、經驗、生命教育、修行──
它們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參考:
《口水派紫微斗數》(一) 《口水派紫微斗數》(二) 
《口水派紫微斗數》(三) 《口水派紫微斗數》(四) 
《口水派紫微斗數》(五) 《口水派紫微斗數》(六)
《口水派紫微斗數》(七) 《口水派紫微斗數》(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