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 blessed ]
天同,一字記之曰「福」。
古代斗數家從入世的角度來判斷一個人的福氣,
一方面重視「成功」多於重視「成就」,
另一方面又不會忽略「享受」和「生命的長短」,
──也許是認為長壽就可以增添享受的時間──
所以古代術數傾向於重視「名、利、權、福、壽」,
歧視僧侶之命,認為不但辛苦,而且沒有福氣。
古書說天同化氣為福,為福德宮主星。
那麼為甚麼天同能夠成為「福」星呢?
口水派紫微斗數有一個記憶方法:
從星曜的排列和結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
天同的祖父母宮 [福德宮] 必然是太陽坐守,
而 [父母宮] 必然是武曲坐守,
祖父積福,從事公職或服務行業,
或者祖父母為家庭犧牲離鄉背井出外拼搏,
為子孫累積了福氣或產業基礎,
到了父母一代的勤奮積極進取,
或者在祖父母的基礎上繼續努力,
就讓天同得到享福的機會。
祖父積福 → 父母勤奮 → 自己享福!
所以一般來說,天同和貪狼一樣,不太怕化忌,
因為天同化忌,祖父宮位太陽化祿,
父母宮武曲化權,於是自己就可以做坐享其成,
做還不太滿意 [天同化忌] 的二世祖!
所以古人除了稱天同為「福星」之外,
又說它「有解厄制化的能力」。
原因何在?
也許是由於天同不怕火星、鈴星,
也許是由於天同安分守己,
在非戰亂的時代產生了「無用之用」,
也許是由於有長輩的保護,
也許是由於子女孝順。
然而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凡太陽坐命者,
天同一定在夫妻宮,一旦太陽化祿,就必然天同化忌!
太陽化祿,代表從事公益、服務或者慈善事業,
一旦太過投入的話就會招致配偶的埋怨,
認為命造「為人謀而不為家室謀」,影響到婚姻和諧。
[ 玩樂 play ]
與其和古人一樣視天同為「福」星,
不如用「享福之星」來形容天同則更為貼切,
因為畢竟「福」和「享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天同喜歡享福,
所以天同在事業宮,適宜從事和享樂悠閒有關的行業,
如果天同在命宮,就必須爬上主管之位,
好讓他可以享福,因為會有一批手下讓他指揮,
做其中辛勞的工作,而他自己就去做領功那部份。
天同的福,
除了是因為有「坐享其成」的機緣之外,
亦和天同的性格互相配合。
天同重視生活享受,喜歡過悠閒自在的生活,
喜歡一切能夠讓人感覺舒適、美好、輕鬆、
和方便的「人、事、物、環境、工作」。
事實上很少人會不喜歡過悠閒自在的生活,
然而天同一旦得到吉曜扶持,
就能夠天從人願,有機會過悠閒自在的生活!
唯在別人眼中看來已經是美好的福份,
當事人不一定感覺如此,因為天同心頭高,
命盤顯示出來的福份未必符合當事人的要求,
未必能夠達到當事人心目中的理想,
所以天同坐命者很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
換言之,天同的弱點就是「不知足」。
西方人有這樣的說法來形容:
The other man’s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事實上不同的天同星曜組合,
對「福」一定有不同的要求,
在享福的程度和方向上亦一定有差異。
越是愚昧的天同,越容易「知足常樂」;
越是聰明的天同,越容易只知比上不足。
有智慧的天同,就會明白比下有餘,
懂得在順境時享受生活,兼且未雨綢繆,
逆境時尚能苦中作樂。
誰說天同不需要智慧?
其實在紫微斗數中有那顆正曜不需要智慧?
天同不需要文昌文曲,以免加強了天同的情緒,
所以凡看天同一曜,一定要檢視這四個宮垣:
「命、身、福德、田宅」,
看看是否有地空地劫同度,以判斷天同的智慧。
如果這四個宮垣沒有會照地空地劫對星,
我們就可以肯定這個天同的命造會由於懶惰,
尤其是懶於思考,培養出許多不良的意識形態,
和不良的習慣,在行為中顯現出來。
其次還需要注意這四個宮垣的宮氣,
是否有「死」或「絕」,
宮氣「死」會增添天同的懶惰,
宮氣「絕」會令天同做事一意孤行。
最後就要看這四個宮垣的三方四正
1. 是否會照大耗,因為會照者講環保是在說謊。
2. 是否會照天福,因為天福會加強天同的懶惰。
Author: jovian.ling
《天同扼要》(二)
[ 情緒 moody ]
一般人都會有突如其來的情緒變化,
但往往會和荷爾蒙分泌及身體健康有關。
太陽太陰在丑未宮會加多一樣,
就是陽光和天氣的影響。
但天同的情緒變化,影響因素馨竹難書,
其中包括了怕辛苦、懶惰、爛玩、
不想負責、意圖不勞而獲……等等情況,
用兒童的「扭計」來形容就最為貼切。
簡而言之,就是天同容易開心,也容易不開心,
受人及環境的影響極大,自主能力甚弱。
由於被情緒主宰思考和行為,
所以天同會有許多古怪的邏輯來解釋。
當天同與巨門同度或對拱,無火星同度,
而星盤中日月反背無吉化的情況下,
好像「信耶穌得永生」這樣便宜的事,
對天同來說,的確是非常吸引的事情。
當天同與巨門同度或對拱,
無天魁、天鉞、月德、天德、天空會照,
如果跪拜魔鬼就能夠得到屬世的榮華富貴,
對天同來說,同樣是非常吸引的事情。
星曜組合和宮氣,往往會影響到天同的抉擇!
☆ 自制力較弱,不懂得節制。
☆ 天真 naive,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孩子氣。
☆ 率性而為,喜怒形於色。[太陽在福德宮]
☆ 容易反面無情。
☆ 容易被人收買。
☆ 喜歡別人服侍。
[所以天同最喜歡與天福同度。]
☆ 喜歡被人讚,即使年紀一大把也是如此。
[所以拍馬屁,最好拍天同坐命的人。]
☆ 無煞曜同度時性情溫和,優柔寡斷。
☆ 容易被人恐嚇而就範。
☆ 懦弱怕事,做事得過且過,安分守己,容易滿足,
缺少雄心與競爭力。
☆ 天同有羊陀同度時容易得寸進尺,欺善怕惡,
尤其是對愛護他的人發惡。
☆ 天同化權或與擎羊同度,尤其會「發懶惡」,
有福要分享,有禍不同當。
☆ 與人為善。[福德宮太陽見吉曜]
口水派紫微斗數口訣:
「同巨羊陀忌匯聚,有求於人時笑容滿面,
但別人得罪他時,可以立即反面無情。」
俗語說:兒童是天使,也是魔鬼,
雖然未免誇張了一點,但距離事實並不太遠。
所以虎爸、虎媽的管教對天同的確有效。
而一般人和天同打交道,要先照顧他的情緒,
解決了情緒的問題之後,天同很易被騙。
[ 音樂 music ]
對天同坐命的人來說,音樂是最好的情緒治療,
可惜如果沒有龍池、鳳閣會照,
天同坐命的人對音樂的喜好就會大幅度地減弱。
天同坐命者若命、身宮有龍池、鳳閣會照,
一旦從事音樂有關的行業,就會如魚得水。
即使命宮、身宮不見龍池、鳳閣,
童年時的音樂教育,對天同依然相當重要,
因為不同類型的音樂,
會對天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影響。
聽得幼稚的音樂多,天同會有幼稚的傾向;
聽得悲哀的音樂多,天同會有悲哀的傾向;
聽得樂觀的音樂多,天同會有樂觀的傾向;
聽得心靈的音樂多,天同會有神聖的傾向。
音樂能夠改變天同的性情,
但音樂不能夠提升天同的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還需要看命宮,福德宮或者田宅宮
是否有地空、地劫。
[化星還貴格]
天同在戌宮守命,陷入天羅地網,兼且日月反背,
本來就不吉利,但卻出現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格局,
稱為「化星還貴格」,主否極泰來,白手興家,
人生先苦後甜,中年積極進取,在辛勞中發跡,
最後苦盡甘來,事業有成,富貴雙全。
「化星還貴格」有三種情況:
☆ 丁年生人,天同守命在戌宮。
由於丁年戌宮是金四局,
所以生日一定是八日,十一日,或者十七日。
丁年太陰化祿天機化科在寅宮[事業宮],
天梁祿存在午宮[財帛宮],
巨門化忌在辰宮[遷移宮]。
科權祿忌四化齊會,魁鉞夾命,
科權祿穩定了天同的情緒,
在貴人助力下,巨門化忌又成為激發天同的力量,
結果轉化為美格!
古人云:「天同戌宮為反背,丁人化吉主大貴。」
筆者按:丁年生人,天同守命在辰宮,
當然不是「化星還貴格」,但由於太陽在午宮,
故亦屬貴格,但人生較為順遂,
少了否極泰來成就大業的景象,
所以中年以後的成就也許不及「化星還貴格」。
☆ 辛年生人,天同守命在戌宮。
由於辛年戌宮是木三局,
所以生日一定是六日或者八日。
如果是午時生人,天同與文曲化科同度在戌宮,
天魁天鉞分別在財帛宮及事業宮會照,
父母宮及兄弟宮星曜組合和宮干四化皆吉利,
而夫妻宮,事業宮和福德宮的宮干,
全部都和命宮互相配合,的確奇妙,
遷移宮則巨門化祿與文昌化忌同度在辰宮,
亦是科權祿忌四化齊會,所以也是「化星還貴格」。
子午時生人,由於和卯宮的「火貪格」暗合,
有如錦上添花,命盤奧妙到難以想像。
古歌云:
「三星變化最無窮,同戌相逢巨遇龍,
生值丁辛須富貴,青年公正廟堂中。」
筆者按:辛年生人,巨門化祿守命在辰宮,
子午時生人,亦可以算是「化星還貴格」。
☆ 丙年生人,天同化祿守命在戌宮。
由於丙年戌宮亦是木三局,
所以生日一定是六日或者八日。
子午時生人,科權祿齊會,不見化忌,
既有羊陀會照沖擊天同,又有魁鉞夾命,
唯可惜「天機天梁擎羊會」,親情會有欠缺。
《天同扼要》(一)
天同──[兒童星]
紫微斗數之中,
有一顆星曜代表老人家,就是「天梁」,
亦有一顆星曜代表兒童,就是「天同」。
所謂天梁代表老人家,
意思是天梁坐命的人,往往年少老成,
中年時則老氣橫秋、挑剔、主觀強,
直到上了年紀之後,才消除了形象不符的問題。
所以天梁一旦化權,主觀更強,所以更需要智慧;
天梁化科,只是愛面子,
天梁化祿,如沐春風,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有些斗數書籍指天梁化祿代表貪瀆,完全胡說八道。
所謂天同代表兒童,
意思是天同坐命的人,即使上了年紀,
依然有大唔透的兒童性格,活脫脫就是一名老頑童。
兒童非常要面子,
所以天同坐命的人很喜歡別人讚譽,
於是拍馬屁的確能夠擊中天同坐命者的要害;
除此之外,只有少數天才兒童才有機會一早成名,
所以天同不化科!
紫微斗數之中既然有老人星,又有兒童星,
那麼有沒有代表青少年的星曜呢?
筆者認為有兩顆:
一顆是行動迅速,有如金屬般堅強,
充滿陽剛氣質的「武曲」;
另一顆則是能夠像水一般和環境相處,破舊立新,
充滿陰柔氣質的「破軍」。
天同,一字記之曰「童」child。
由童這個概念,及天同的固定星曜結構,
就衍生出所有和天同有關的性格。
但為了避免天同坐命的人對命宮星曜解讀有誤,
立即對號入座,所以筆者必須首先聲明,
一旦天同出現下列的情況,
其後文章中所有描述的天同的性格,
就需要打一個大折扣,大約是六折。
1. 天同最宜火星同度,鈴星次之。
火星、鈴星都可以激發天同奮鬥上進的心,
盡早擺脫需要人照顧的兒童性格。
筆者按:這點和貪狼的性質完全相同。
天同和貪狼是紫微斗數中,
兩顆最喜歡火星、鈴星的正曜。
2. 天同喜歡有地空、地劫同度。
筆者按:其實所有利於思考的正曜,
都喜歡與地空、地劫同度,
所以天同喜歡在巳亥二宮與地空、地劫同度,
或者為地空、地劫所夾。
但這些情況必須注意宮干四化。
首先,父母之中不能夠有庚年生人;
其次,天同在巳者不能夠是丙年或辛年生人,
天同在亥者不能夠是甲年或己年生人,
原因是疾厄宮庚干化出天同忌入命宮,
兼且田宅宮廉貞化忌或自化忌。
至於天同在寅申二宮與地空或地劫同度,
天同在寅者不能夠是丙年或辛年生人,
天同在申者不能夠是戊年或癸年生人,
因為命宮庚干令到天同自化忌,
兼且田宅宮廉貞化忌、自化忌或貪狼自化忌。
簡而言之,
同梁在寅申巳亥十字四宮與空劫同度的組合,
如果命宮不會照火鈴,反而見天刑及化忌的話,
就容易出現精神病患。
口水派紫微斗數的口訣是「同梁空劫刑忌主弱智」,
兒童星,老人星,抽象思維星,節制星曜共冶一爐,
並非同梁能夠駕馭的組合。
換言之,寅申巳亥的天同喜歡地空、地劫同度,
但不可以再同時會照「天梁、天刑、化忌」三曜。
3. 命宮或身宮宮氣不宜是「胎」或「養」。
筆者按:紫微斗數講究平衡、加強、減弱,
讀者只要溫習一下這兩個宮氣,
就會明白為何天同不喜歡這兩個宮氣。
隨後的文章亦會再說明這一點。
4. 命宮或身宮宮氣不宜是「絕」。
大唔透的兒童,智力不足,最忌做事一意孤行,
所以命宮、身宮及福德宮的宮氣皆不宜是「絕」。
大唔透的兒童,一旦有了權力,問題就更嚴重,
所以天同一旦和擎羊同度或者丁年生人天同化權,
而宮氣又為「絕」的話,就容易放縱自己的情緒,
在生活方面培養出很多和懶惰有關的壞習慣,
而且一定喜歡傷害熟人。
5. 福德宮的太陽吉利可以將天同增值。
注意:最後這一點其實是一個良好的記憶方法,
因為它解釋了從入世的角度來看,
天同坐命的幾個最佳格局,往往和日月並明有關,
例如:天同太陰在子,天同巨門在丑,
天同天梁在寅,天同在卯,天同在辰。
它亦幫助我們了解到古書中的某些說法。
[天同的星曜結構]
根據安紫微星的口訣:
紫機一陽,武同二貞三,逆行。
我們知道天同的星曜結構是:
紫機口陽武同口口貞口口口,逆行。
接下來的多篇《天同扼要》,都需要這個結構概念。
《修行的境界》(下)
[埋堆]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需要分工合作,
在群體中互相幫助、互相倚賴來生存,
所以埋堆的意識深植於人類的遺傳基因之中。
但由於生物存在豐富的品類 diversity,
所以埋甚麼堆,如何選擇,卻是一種學問,
和每個人的天賦才華、興趣、嚮往有關。
既然第一種境界中初入門的修行者需要埋堆,
埋堆這種學問,修行者就應該公開學習和討論,
以免埋錯了堆,影響到修行的進度。
大部份第一種境界的修行者,平庸者屬於多數,
所以他們在修行的路途上往往半途而廢,
只餘下佔便宜的動機。那麼有甚麼便宜可佔?
很簡單,就是想多一些比較純真,可以互相幫忙的朋友。
換言之,就是掛修行的羊頭,賣交朋友的狗肉。
教會當然也不會吃虧,會叫他們捐獻。
難道教會有可能緊張平庸者的修行嗎?
會重視寡婦的兩枚銅錢嗎?
所以凡有傳道人邀請筆者去教會、廟宇、道觀,
根據筆者以往的經驗,現在會預先聲明:
1. 筆者有可能衣衫襤褸、破舊,但一定乾淨。
2. 講道欠佳就不會捐獻,
甚至有衝動想從捐獻袋中拿回時間的損失值。
3. 講道一流就會捐獻至少四個銅錢,是寡婦的一倍。
4. 凡有醫生、律師、會計師在修行的地方拉客,
政客在修行的地方拉票,筆者一定不會忘記幽他們一默。
目的?當然是希望傳道人以後公開傳道時,
會好像開演唱會、話劇、棟篤笑那樣,先售門票!
點可以做蝕本生意,對不對。
[擇友、擇敵]
傳道人往往是第一種境界和第二種境界的騎牆派,
所以如果修行的地方內出現第二種境界的修行者,
傳道人往往會有莫名其妙的恐懼,
即使傳道人口裡說自己是基督徒,是基督的精兵,
是得道的高僧或道長。
由於第二種境界的修行者
☆ 討厭虛偽,喜歡直話直說,所以往往無堆可埋,
因為同在第二種境界的修行者罕有。
☆ 擁抱孤獨,不怕寂寞,無堆可埋時就自己修行。
☆ 擁抱批判,所以往往會把某些敵人視為「諍友」,
把智力不足的讚賞者視為思考上的損友。
☆ 立場鮮明,只尊重值得尊重的人,歧視虛偽的人,
歧視愚蠢的人,包括認為有了愛就不需要智慧的人。
所以第二種境界的修行者必須具備獨立思考能力。
☆ 明白「個人和團體應該維持若即若離的關係」。
It is true that we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No man is an island. However, every human
should experience being an island.
Loneliness is painful but solitude is therapeutic.
To remain mentally healthy, we need to be an
island, at least once in a week, comtemplating
on love, wisdom, courage and integrity.
( Jason Ling )
參考:《擁抱孤獨》
☆ 判斷「怎樣質素的敵人與我同途,可以成為朋友」。
Here we have the paradox,
the potentially tragic paradox,
that our relatedness to others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our being,
as is our separateness,
but any particular person is not
a necessary part of our being.
( R. D. Laing )
深明「體育競技」精神的運動員,
比較容易明白敵人其實並非敵人,只不過是對手。
有強悍的對手才能迫出個人最高的水平。
深明「體育競技」精神的運動員,
一定識英雄,重英雄,怎會視對手為敵人?
可惜優秀的運動員都明白這個道理,
但一般傳道人卻不容易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結論只能夠是:傳道人在修行方面不夠優秀。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從天堂來的利器]
「逃避外界的批判,更加討厭自我批判」是上了年紀,
重視面子,討厭修行,已經放棄了成長的人的專利。
第二種境界的修行者,無論如何年老,剛好相反,
他們努力自我批判,自我教育,
所以他們往往擁有一柄很奇怪的利器。
這柄特殊的利器究竟是一柄怎麼樣的利器?
1. 它不但可以公開,更可以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地
給你所有的敵人研究和把玩,歡迎和他們分享。
所以敵人發現完全不能夠霸佔你的利器。
2. 敵人用了你的利器之後,不但不能夠傷你分毫,
甚至會傷了自己,因為這柄利器十分沉重,
上面刻著九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沒有相當功力的人根本拿不起它。
3. 敵人每次用了你的利器攻擊完你之後,
發覺他好像是在幫助你磨利你的利器,
使你的利器越來越鋒利。
這柄武器就好像擁有金庸小說中的吸星大法。
4. 有能力運用這柄利器的敵人,一旦願意分享你的利器,
就會立即搖身一變,從你的敵人變成了你的朋友。
這會是一柄怎麼樣的利器?
這會是一柄來自天堂,用正氣磨鍊出來,
不但能夠斬妖除魔,而且能夠真正締造和平的利器!
西方人有另一種相似的說法:
Lay the firm foundation with
the bricks which others throw at you.
If we learn to open our hearts, anyone,
including the people who drive us crazy,
can be our teacher.
( Pema Chodron )
參考:《批評、批判》(一)
「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五燈會元。卷第十九》(茶陵郁禪師)
凡是經歷過自我批判和自我教育的人,
都會明白這柄來自天堂的利器所對付的,
是所有「有漏洞、而且影響深遠的思想和意識形態」,
而不是用來對付人的。
可惜世界上有一些人懶得思考,
有一些人沒有自己的思想,讓別人代替他們思考,
有一些人則硬是喜歡將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別人的身上,
這就是為甚麼很多人最難改變的,就是他們的思想!
懶於思考的人特別喜歡聖經《箴言09-10》的金句: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由於俗語說「有好的開始便是成功了一半」,
所以他們故意不繼續思考「開端」之後需要如何執行,
才能夠增添智慧。
☆ 有一些人難以承受轉變思維所帶來的衝擊。
☆ 有一些人則覺得「我 ego」的面子、輩份,
比「心靈 soul」的真、誠、愛、智慧更加重要。
☆ 更多人熱愛將「自我」和自己的思想掛鉤,
認為自己已經足夠成熟,食鹽多過好多人食米。
不認為自己的思想可以不斷進步,
只認為自己的知識可以不斷增添。
是他們自己的抉擇,亦是他們自己的自由。
這三類人都否定人的思想需要不斷進步,
所以往往認為這柄來自天堂的利器是用來對付他們,
認為持有這柄光明正大利器的人意圖不軌,
這當然是他們感覺上的自由。
他們吃虧的地方是他們不明白,
其實這柄利器能夠帶領他們向著更崇高的目標進發,
學習和一個心靈上不斷地進步的「自我」掛鉤!
If you are a one-percenter and you want to
go fast, you usually go alone. If you want the
civilization to go far, you must work with
like-minded people and have the patience to
wait for the society to catch up and go together.
( Jason Ling )
[第三種境界:去蕪存菁,擇善固執]
無論是基督教、佛教還是儒家思想,
第三種境界都只不過是一種理想、一種目標、一種信仰,
因為這個彼岸並不容易抵達。
千萬不要說某人執著是因為他的修行有虧欠,
首先要判斷他執著的是甚麼,因為無論是擇善固執,
無論是追求理想還是建設信仰,當然都是一種執著!
參考:《信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不論成敗,都要抽離自我的私利與私欲,
都要肩負起奉獻自我、利益眾生的責任。
( 聖嚴法師 )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 [生命或作靈魂下同],
必喪掉生命。
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
有甚麼益處呢?
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
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裡,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裡,
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路加福音 9:23~26》
「耶穌的道」就是和智慧手牽手的愛;
「捨己」就是放棄自我的私利與私欲;
「背起十字架來跟從耶穌」就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
「喪了自己、賠上自己」就是放棄心靈,
當然亦同時放棄了「智慧、愛、勇」。
Earth has no sorrow that Heaven cannot heal,
but you’ve got to acquire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beforehand.
( Jason Ling )
孔子指出「三達德」最後的境界: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篇》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小窗幽記》(明。陳繼儒)
由於力有不逮,只求自己解脫、成道證果,無可厚非,
但發願普度眾生,擇善固執,何嘗不是一種執著?
所以悟是困難的,追求智慧也是困難的。
幸好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真理/智慧」只有一種,
所以至少修行者應該懂得修行不需要分宗教和門派。
參考:《智、仁、勇》
修行者當然需要導師,
修行的吊詭就是未有足夠智慧之前需要靠直覺來選擇導師。
When one has not had a good father,
one must create one.
( Friedrich Nietzsche )
Whoever does not have a good father
should procure one.
( Friedrich Nietzsche )
[第四種境界?]
從任何重視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排斥虛偽、
相信輪迴的宗教角度來看,人生就是修行!
由於追求真理和智慧都是無窮無盡,
需要屢世接力,一步一步地迫近「道/真理/智慧」,
沒有一步登天的途徑,但幸好條條大路通羅馬,
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修行法門,都可以抵達彼岸,
所以修行不可能會有第四種境界。
當一個修行者達到第三種境界,
已經「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自然覺得自己的渺小,越來越渺小,
最後就必然覺得對真理「謙卑」是應有的態度。
修行者在回歸心靈,反求諸己,接通前生的智慧,
明白本質具足之後,已經得到第一重的喜悅;
其次,在勇猛精進,不怕面對困難,知行合一,
得到突破之後,又得到第二重的喜悅,
最後,發現個人「信仰」的建設越來越精采,
再得到第三重的喜悅。
在智慧的土地一定「無我」,
所以我們會見到修行者樂於和有緣者分享智慧,
而且用文字表達思考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對詞彙和概念非常嚴謹,以防誤導後學。
Wisdom never decreases by being shared.
有諸內必形諸外,思想和心態必然顯露在行為之上!
For every inside there is an outside,
and for every outside there is an inside;
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they go together.
( Alan Watts, 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Man, 1991 )
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從他的身體散發出一個「氣場」,
這個「氣場」反映出他的心理狀況、人格、思想、態度,
甚至修為的現狀和層次。
即使兩個人第一次見面,還未有交談,
江湖閱歷廣闊的識人者,或者懂得面相、命理學的人,
很容易就感受到對方的「氣場」,心中已經有數,
一旦再有對方的語言內容和身體語言的種種證據,
再認識這個人常常往來的朋友及他所不喜歡的人,
對這個人的認識就可以達到七八成。
Nothing is hidden so much that
it wouldn’t be revealed through its fruit.
( Paracelsus )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
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
《馬太福音 7:18-20》
達到第三種境界的修行者,往往都已經人到中年,
明白人生寶貴,修行不易,必須珍惜光陰,
努力以赴,鍥而不捨,才能夠自強不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明白惡劣「氣場」的負面影響,
明白修行者必須「歧視」惡,才會積極去蕪,
必須「尊重」善,擇善固執,和虛偽劃清界線,
擁抱「真和誠」、「愛和智慧」,才會存菁;
明白人以類聚,所以他們擇友和擇師都會越來越謹慎,
不會再浪費太多時間和「氣場」低俗的舊朋友來往,
更加不會結交「氣場」低俗的新朋友。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言 13:20》
如果用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表達,我們可以說:
只有智慧才是人生屢世的一張「八達通」,
努力修行,不斷增添智慧,就是替這張「八達通」增值。
《修行的境界》(中)
[第一種境界可以是一個陷阱]
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也許和他前生有關,
但從今生的角度來看,視乎他的性格、喜好、興趣,
視乎他是否修行,修行的層次、判斷力和交友的運氣。
人以類聚!一旦埋錯了堆,擇友不慎,擇師不慎,
只會和同層次或層次較低的人來往,就會浪費生命,
並且滯留在第一種境界,在修行的路途上行人止步。
As with any journey, who you travel with
is actually a part of your destination.
A lazy person, whatever the talents with which
he set out, will have condemned himself to
second-hand thoughts and to second-rate friends.
( Cyril Connolly )
如果一個不甚愚蠢,不甚平庸的人,
竟然選擇在愚樂圈及平庸圈裡徘徊,
並且嘗試尋找比自己更愚蠢的人,的確異常困難,
所以會開始感受到「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的痛楚。
在修行的路途上不知足,有抱負的人,
一旦在「平庸的海水」中浸淫過之後﹐
就開始發現在每次的邂逅中,
都能夠在平庸的人身上見證到愚昧,
知道長此下去,自己就會慢慢地貶值!
不甘心平庸的人,當然應該這樣想:
如果我們想像鷹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那麼我們除了要選擇和鷹一起飛翔之外,
還要在飛翔之前放下所有阻止我們飛翔的心理負擔。
如果我們想出類拔萃,就要懂得如何判斷優秀,
然後選擇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向他們請益。
We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can uplift our souls, that can raise us up.
It seems essential, in relationships and all tasks,
that we concentrate only on what is most
significant and important.
( Soren Kierkegaard )
知足、安份守己、「心靈的勇」不足,放棄自強不息,
不願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
就容易滯留在第一種境界!
You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inspire you,
people that challenge you to rise higher,
people that make you better.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with people
that are not adding to your growth.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 Joel Esteen )
To assist spiritual progress, choose
verifiable teachers and teachings and
avoid those that have something to gain by
one’s adherence to or alignment with them.
Avoid groups or teachers that are needy,
acquisitive, or controlling. The Self is
completely fulfilling and has no needs
and nothing to gain. The Teacher is a
Servant of Truth and not its originator.
( David R. Hawkins )
我們明白即使我們沒有上進的心,也不要每況愈下;
如果我們恐懼批判,重視權威,喜歡別人代替我們思考,
喜歡和這些同類的人來往,互相「支持」,互相「保護」,
就會每況愈下,越來越蠢,只懂得看表面的假象,
不懂得判斷甚麼才是真正的「善良、仁愛、喜樂、和平」,
不明白「善良、仁愛、喜樂、和平」可以有仿真度極高的膺品。
換言之,我們失去了判斷優秀的能力。
如何判斷真修行者和偽修行者?其實不難!
修行其實就是修心,一切修行出現的障礙,
都是由於當事人沒有修心,
而修心就是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和追求「道/智慧」,
努力不懈自我批判,去蕪存菁,建設屬於個人的信仰,
令自己從無明與蒙昧中解脫,所以一點也不容易,
因為修行的要求自古以來都非常嚴格。
典型的修行者,努力讓心進步,不斷提升心的層次,
將心思全部放在追求「道/智慧」之上,
修行者明白追求智慧可以有短期目標,
但絕對不能夠設上限,因為智慧無上限。
人生苦短,生命無常,修行者必須珍惜有限的光陰,
以應付隨時隨地出現的嚴苛考試,
因為考試會因應修行者的「層次/境界」而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修行者會在自己能力範疇內布施智慧,
但不會分神去研究衣著、飲食和奢侈品,
亦不想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社交和談話之中,
因為當身體日益衰老而心依然停在幼稚階段時,
一旦遇上嚴苛的考試,就一定會被打敗,
於是距離達到圓滿就會越來越遠。
The Christian resolution to find the world
ugly and bad has made the world ugly and bad.
( Friedrich Nietzsche )
虛偽和思考懶惰,一向是普世價值,
擁抱虛偽和思考懶惰,在修行方面就自然會安於平庸。
安於平庸的人不可能是真正的修行者,
因為他們會將神聖和不神聖的東西奇妙地結合在一起,
左手擁抱「真、誠、愛和智慧」,右手擁抱虛偽!
筆者估計第一種境界中的修行者,
有百分之八十是安於平庸的偽修行者,
他們亦自視為羔羊和白鴿,
認為內心和平,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所以在第一種境界中,導師告訴我們:
從每一個我們遇見的人身上,
都有長處可以供我們參考或者學習。
用「如是觀」來看,其實沒有錯,
因為事實上能夠去到第二種境界的人大幅度地減少。
When young, one is confident to be able
to build palaces for mankind, but when
the time comes one has one’s hands full
just to be able to remove their trash.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etter to Johann Kaspar Lavatar, 6 March 1780 )
在修行的路途上,不安份是不知足嗎?
是過度追求理想嗎?是不能「放下」嗎?是「執著」嗎?
修行者應該不甘平庸嗎?修行者應該安於平庸嗎?
A person who feels at ease with themselves
can distress others by speaking the truth.
Truth is always self-righteous, cruel and unkind,
it does not respect ignorance and foolishness,
and it only rewards followers who abide by
the principle of humility towards truth.
The poor fools are bound to be deeply hurt
by all those provocative critiques.
The nasty truth and all those AI robots
created from truth and which have the ability
to evolve day by day humiliates, belittles,
and reduces the poor fools into nothingness.
Why should fools be punished?
What is love? What is justice?
Then we realize that truth, love and justice
all come from God.
We have to conclude that God is schizophrenic.
Fools are victims of wisdom.
Therefore, God, who is the source of wisdom,
cannot be their refuge. They cannot trust God.
Why did God create all those wise people?
Why couldn’t we all be fools?
Well, perhaps we must learn to look upon God
with sorrow, pity and, when we can manage it,
a forgiving kind of love.
( Jason Ling )
[第二種境界:追求智慧]
There are moments in life when you realize
that nothing will ever be the same.
Time is then divided into two parts,
before this moment and after this moment.
「認識自己」是生命中一切改變的開始,
英文叫做「覺醒」enlightenment/awakening。
「覺醒」就是發掘「我 I」的心靈,有時需要一些挫折,
有時需要一個機緣,有時需要一個和死神擦身而過的經歷,
有時需要前輩的啟蒙。
In everyone’s life, at some time, our inner
fire goes out. It is then burst into flame
by an encounter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
We should all be thankful for those people
who rekindle the inner spirit.
( Albert Schweitzer )
佛家常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因為人間道與其餘五道有別,因為人間道有能力「覺醒」,
只有「覺醒」了的人才有機會修行,
「覺醒」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修行則不只是一輩子的事,
而是屢世的事,而且需要屢世的毅力和勇氣。
經歷過屢世矢志不移的修行,成佛之後才能脫離輪迴之苦。
但「覺醒」之後能否改變,視乎覺醒者有沒有
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去「超越」transcendence,
負起培育自己心靈及往後生命的責任。
修行者如果決志「超越」的話,就是開始「重生」rebirth,
所以必然會改變思想,必然會改變生活習慣。
所以我們往往會發現在覺醒了的人身上,
出現了這樣一個「吊詭」paradox:
在物質方面很容易滿足和知足,
在追求真理和智慧方面非常貪婪,極度不知足,
而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Enlightenment is a destructive proces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ecoming better or being happier.
Enlightenment is the crumbling away of untruth.
It’s seeing through the facade of pretence.
It’s the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everything
we imagined to be true.
( Adyashanti )
Enlightenment means taking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life.
( William Blake )
這裡所說的第二種境界,
其實包括了王國維《人間詞話》裡的全部三種境界:
1.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唯一值得安慰和感恩的是,根據許多修行者的經驗,
一旦我們發願修行:
When a person really desires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to help
that person to realize his dream.
( Paulo Coelho )
我們不可能知道其中的原因是甚麼,
因為可能涉及靈界,可能涉及命運,可能涉及業力。
一旦發願修行,到某一階段,
就有能力「轉煩惱成菩提」,把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參考:《創造自己》
筆者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說話,
希望能夠成為發願修行者的第一塊踏腳石: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
任何打算做學問的人,任何喜歡思考的人,
任何追求智慧、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任何矢志修行者,
如果想重生,想進入智慧的殿堂,
必須重視真和誠,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擁抱「如是觀」,在思考上致力去蕪存菁,
擺脫信念,努力以赴,建設個人的信仰,
所以一定不會尊重任何經不起批判的價值觀,
只尊重值得尊重的人,歧視不值得尊重的人,
把個人的自尊建立在追求真理之上,
把面子永遠置諸真理之下,
並且發願由今天開始,不畏艱苦地晝夜思考,
因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不要忘記,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也許是源於屢世努力不斷的修行,
所以往往只是佔人口中的千分之一,
只要對真理謙卑 [不需要對所有人都謙虛],
你也可以成為修行者的其中一員。
( Jason Ling )
根據保守的定義,修行就是追求智慧,
追求智慧需要重視真和誠,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需要對真理謙卑,培育獨立思考能力,
包括「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能力。
「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是修行者的兩條腿,
缺其中之一就容易思考上殘廢。
只有具備「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能力,
才能夠培養出廣闊的胸襟 open-mindedness,
分辨整個人生中的大事和小事,並且衡量得失,
知道何時必須「明察秋毫」,以免「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何時採用「難得糊塗」的策略,何時採用「必要的沉默」。
未曾修行過的人都會認為「面子優先」非常合理,
所以他們認為:
把面子置諸真理之上,不算是心胸狹窄,
拒絕批判,亦不算是心胸狹窄,
自私自利,亦不算是心胸狹窄,
雅俗共賞的虛偽,更加不算是心胸狹窄,
因為這四樣都是普世價值,信奉者七成以上。
那麼怎樣才算是心胸狹窄呢?
《修行的境界》(上)
修行和生活密不可分,
修行者必須將修行融入生活,將生活融入修行,
因為人生的一切修行都是從個人的工作崗位開始。
修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增添智慧,
而增添智慧的過程中就會發現需要改變自己!
要改變自己,先要認識自己,
然後嘗試改變自己今生的性格和習慣,
再試圖慢慢改變自己前生帶來的習氣。
所以修行一定是從修心開始,
因為心不改變,性格和習慣就不會改變。
修心就是每一件事情都檢查自己心念和動機,
隨時隨刻都保持覺知,做好管理自己的功夫,
不斷地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仍保持純正,
心正就會寬,心寬就能放下,放下才能活在當下。
修心已經不容易,
修心之後保守自己的心,以免前功盡廢,同樣不容易。
「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 4:23》
One ought to hold on to one’s heart;
for if one lets it go,
one soon loses control of the head too.
( Friedrich Nietzsche )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a condition
of the heart──not something that comes
‘upon the earth’ or ‘after death.’
( Friedrich Nietzsche )
淨土源於淨心!淨心才能靜心!
淨心源於追根究柢,鍥而不捨的批判思維,
必然會被未經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士痛恨,
認為不合時宜,因為他們的面子沒有地方去放。
只有宗教信念,沒有宗教信仰的人,
尤其討厭對信念的懷疑和鍥而不捨的批判思維,
因為說理讓一向受人尊敬的他在眾人面前醜態百出,
破壞了他們道貌岸然的形象。
Always go too far, because that’s
where you’ll find the truth.
( Albert Camus )
相信輪迴的人明白每一生人增添了的智慧是會累積的,
所以修行的捷徑就是先「回歸心靈」,接通前生。
修行者一旦回歸心靈,然後繼續修行,
假以時日,好處和收穫多不勝數,例如:
☆ 重視真理多於重視面子和輩份。
☆ 每接觸到一個新的概念都會經過批判。
☆ 不容易被社會有問題的思想潛移默化。
☆ 懂得站在古今中外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 常常「內省」和「自我批判」。
☆ 不重視平庸者的評價,只重視智者的的評價。
☆ 放下「名、利、權」,過簡樸的生活。
☆ 一定努力去蕪存菁,和虛偽這個頂尖的蕪割蓆。
☆ 重視選擇人際環境,包括擇師和擇友。
☆ 勇於承擔責任。
☆ 將意志、熱誠和毅力用在刀鋒上。
☆ 重視「智慧布施」,有權力時進行「制度布施」。
對人謙虛但對真理毫不謙卑的人,你見過嗎?
我見過,我真係見過,而且見過好多!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四十一章》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論語。陽貨》
Aren’t you ashamed to be concerned so
much about making all the money you can
and advancing your reputation and prestige,
while for truth and wisdo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your souls
you have no thought or care?
( Socrates )
意圖修行的人很多、矢志修行的人很少。
首先,矢志修行的人一定是勇猛精進,自強不息的人,
所以可以懶於隨波逐流,但絕對不能夠「懶於思考」:
A lazy person,
whatever the talents with which he set out,
will have condemned himself to
second-hand thoughts and to second-rate friends.
( Cyril Connolly )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進學解》(韓愈)
其次,矢志修行就是追求儒家的「三達德」[智、仁、勇]。
用修行的語言來說,
1.「智」是指智慧,不是指智力。
2.「仁」是指和智慧手牽手共同進退的愛。
3.「勇」是指心靈的勇,由「信仰」而產生的勇,
所以即使恐懼,依然勇往直前。
修行,當然是指 [智、仁、勇] 三者同修,
難度當然非常之高,
但想將三位一體的 [智、仁、勇] 分開來修,更加困難!
修行是甚麼?
不妨接受保守一點的定義:「修行就是追求智慧」。
而所有追求智慧的人絕對不會違反道和真理!
所以修行有階段,有層次,有境界。
孔子提供了「接近三達德」的方法,
幫助修行的後來者「贏在起跑線上」: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參考:《存在》(九) [勇]
無論是基督教、佛教還是儒家思想,
對修行者 spiritual seekers 來說,
修行的重點就是「修心」。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荀子。勸學》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
《管子。心術上》
註:管子的神,是指精神,是指氣之精致者。
神氣精誠者為聖哲,神氣雜濁者為平凡庸俗之人。
管子其後又說「虛無形謂之道」,
換言之「精、氣、神」就是「道」,
和自然界,身體,ego,心靈四者有關的「道」。
這一點和聖經《約翰福音 1:1》所說的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不謀而合。
修心的基礎就是要「認識自己」,
知道自己是否有心靈,因為心靈屬於四維空間,
包括來自累世修行所建設的「信仰」faith,
包括累世經驗所帶來的「直覺」instinct,
包括今生繼續和天和道的溝通,
其中蘊藏著所有和「神聖」holiness 有關的抽象意念。
人一旦有緣發現自己有心靈,
就要懂得質問自己是否願意回歸心靈中的「真和誠」。
所以凡是對「認識自己」有恐懼的人,
修行就只能夠到某一階段就行人止步。
佛教給這種現象一個稱呼,叫做「耕田不下種」!
因為下種就是發願、發心,這是需要勇氣。
由於一般人勇氣不足,太多計較,太多衡量得失,
所以喜歡「耕田不下種」的修行者,大有人在。
參考:《認識自己》 《自我批判、內省》(一)
佛教認為由於眾生根器的不同,
所用的「方便之門」[修行方式] 也因而有所不同。
所以無論是大乘、小乘佛教,
修行有漸修、頓悟之分。
在判斷根器和修行方式這一點之上,
紫微斗數就顯現出它的重大價值,
所以初入門的修行者不需要懂得紫微斗數,
但導師就不能夠不懂紫微斗數,
四大宮垣 [命宮、身宮、福德宮、田宅宮],
及四大宮垣的星曜組合固然要仔細研究,
但絕對不能夠忽略父母親的「斗數出生年次」,
不能夠忽略命宮的「宮氣」。
可惜由於高僧們已經證道,不屑學習紫微斗數,
所以不少佛教徒都輕視了紫微斗數的應用。
[第一種境界:人以類聚]
一言以蔽之,其實人生就是修行!
修行的人當然要和修行的人埋堆,這是千古不易之理。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poem
Must go to the land of poetry;
Who wishes to understand the poet
Must go to the poet’s land.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West-ostlicher Diwan, motto, 1819 )
物以類聚,人亦以類聚!
中國人一向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蠢者愚、近庸者俗、近聰者明、近慧者智」,
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力量,在日積月累之下積重難返,
絕對不能夠忽視!
防微杜漸,君子之道也!
欠缺勇氣從新開始擇師擇友的人,
四五十歲之後就難以修行,沒有回頭路可走。
凡是不懂得「禍福相倚伏」的道理的人,
就不會懂得「成功」往往是一個令人驕傲的陷阱,
會敗壞我們的性格,甚至人格,和修行的分歧越來越大。
選擇導師一向是矢志修行的人的重大抉擇,
得到明師,就可以盡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You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inspire you,
people that challenge you to rise higher,
people that make you better.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with people
that are not adding to your growth.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 Joel Esteen )
To assist spiritual progress, choose
verifiable teachers and teachings and
avoid those that have something to gain by
one’s adherence to or alignment with them.
Avoid groups or teachers that are needy,
acquisitive, or controlling. The Self is
completely fulfilling and has no needs
and nothing to gain. The Teacher is a
Servant of Truth and not its originator.
( David R. Hawkins )
問題是修行者在不同的階段會需要不同的導師,
就好像我們讀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樣。
尋訪明師不能夠僅憑道聽途說,還需要具備判斷力。
但判斷力從何而來?
判斷力的訓練,只能靠「緣份/運氣」,
看自己是否有機會接觸到高層次的思考方法。
一旦發現了明師,如果他拒絕接收新弟子,
也許就需要程門立雪的毅力。
得遇明師之後,還需要慎選修行的同志。
如果沒有知己的話,不妨和偉大的歷史哲人神交。
It is easy to get along with most people,
but one must be careful in selecting friends.
Time is precious! Life is precious!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So, evaluate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then promote, slowly demote, or even
immediately terminate the connection.
Only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can raise
your vibrations and aspirations,
who are going to lift your soul higher.
Never apologize for having high standards.
People with the same evolutionary and
spiritual frequency as yours will click
and come closer to you, people who are
attracted to the high standards
will rise up to meet those standards,
and people much below those standards
will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you and
thereby save you a lot of precious time.
It is amazing that everyone who needs
to be in your life will ultimately appear
in the most spontaneous and divine manner.
( Jason Ling )
所以孔子說:「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所謂「無友不如己者」,當然必需知己知彼,
對自己和別人的缺點有敏銳的感覺,
並且選擇「歧視各方面都比不上自己的人」,
至少亦是「歧視忠信程度都比不上自己的人」!
拒絕和「不重視真誠忠信的人」來往。
所以荀子說: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荀子。勸學》
聖經說: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
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箴言 13:20》
猶太人傳統的智慧指出:
「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變污濁,
一杯污水卻不會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變清澈。」
我們知道:
我們選擇和怎麼樣的人在交往, 就會有怎麼樣的人生。
換言之,
我們是誰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和誰在一起。
一個人有多優秀,能夠達到怎樣的成就,
就看他追隨怎樣的老師,和怎樣的朋友同行切磋。
All of the people in my life whom I consider to
be close friends or colleagues are good thinkers.
( John C. Maxwell )
Every man becomes, to a certain degree,
what the people he generally converses with are.
( 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1750 )
A man is judged by the company he keeps
as well as by the company he avoids.
( Jason Ling )
Bad company corrupts good character.
( Menander )
在這個境界之中,導師會告訴我們:
從每一個我們遇見的人身上,
都有長處可以提供給我們參考或者學習。
任何人第一次接觸到這句金句,都會覺得言之有物,
可惜這句金句擲地雖然有聲,但聲音毫不清脆,
因為當我們再深入地去想一想,就會發現問題的所在:
如果我們遇見的人都是平庸的人,
或者我們本身就喜歡和平庸者來往,
那麼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一些甚麼東西?
吃喝玩樂、烹飪、插花及手工藝的技巧?
但導師沒有錯,
因為在這個境界之中的修行者都是平庸的人,
而且這個方法除了可以教初入門的修行者謙虛之外,
還可以鼓勵初入門的修行者互相欣賞、互相學習。
其中蘊涵著照顧和管理平庸者的智慧!
況且,除了因為照顧平庸者是一種愛之外,
以此謀生的導師,需要照顧市場中人數眾多的人!
所以我們見到平庸的人完全接受這個境界的潛移默化,
他們相信「人活著不是單靠神的話語,乃是靠虛偽,
因為只有虛偽這個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才能夠讓平庸的人生活得更好、更快樂!」
《智慧是甚麼?》(三十五)
[道和心]
人總會死亡。
如果說:人死了,再多的財富又有甚麼用呢?
所以人還在生時,就應該好好運用財富,
關鍵當然是在「好好」的定義之上。
如果說:人死了,再多的智慧又有甚麼用呢?
那麼智者的回應是:
所以人還在生時,就應該不斷地追求和運用智慧,
並且將智慧紀錄下來給有緣的後來者參考。
一位對人類文明盡責的長者最有智慧的時候,
就是在接近黃昏,夕陽無限好,行將入木之前,
所以他的責任除了傳授知識和經驗之外,
就是和青年人分享智慧,包括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
前文指出:
智慧必須無私分享,必須薪火相傳,否則智慧有何用?
這一篇繼續和青年人分享「熱烈歡迎批判和修訂的智慧」。
Little evil would be done in the world
if evil never could be done in the name of good.
( 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 )
The heart has its reasons,
which reason does not know…
We know truth, not only by the reason,
but also by the heart.
( Blaise Pascal )
Integrity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 and useless, and
knowledge without integrity is dangerous and dreadful.
( Samuel Johnson )
「道」truth 和「心」heart/soul
一向是分辨「藝術」和「技巧」的兩大工具,
所以下列的手法到底是做人的藝術,還是行走江湖的技倆,
端視乎行動者的「心」和他所用詞彙的定義是否合乎「道」。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柔中有剛,剛中有柔,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並且陽陰、柔剛、虛實往往都是漸變的,不是突變的。
陽陰相倚伏,柔剛相倚伏,虛實相倚伏,禍福相倚伏,
這些都是「道」的一面,
抉擇,擇善固執或擇惡固執,就是「心」的行動。
任何拒絕批判的人都和智慧無緣,
任何拒絕批判的信念,都可以用來作惡。
下列這十項功夫,是網絡上建議的「做好人」方法,
對人性的認識和掌握究竟有多少,大家不妨來思考一下:
1. [不解釋的] 微笑
Some people suggest that
the only true measurement of your life
should be how many times you smiled
and how many times you made others smile.
如果根據這個意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
就是褒姒心目中具有生命價值的人。
That is indeed the job of a comedian.
So the lyric in the song 「Without You」,
“You always smile but in your eyes
your sorrow shows” is totally surrealistic.
況且微笑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因為每個人對笑的要求都不同,笑的層次都不同,
笑的能力和功夫都不同,
所以這個微笑的建議難以照顧所有人。
拈花微笑?表示友善?掩飾做了的壞事?
笑人墮入自己的陷阱?笑人愚蠢?
從愚蠢人身上學習到寶貴的一課而開心微笑?
Be thankful for all the stupid people
in your life, and learn from them.
They are the source of humour and
they have shown you exactly
who you do not want to be.
( Jason Ling )
任何宗教,
都有簡單的教條讓思考力不足的信徒去遵守。
這點無可厚非。
可惜簡單的道理,很多時都有條件限制,
而且往往有應用的範疇。
微笑,就是其中之一。
明白了關於微笑的道理之後,就知道表示友善,
是對沒有獐頭鼠目、惡形惡相的人應有的行為。
Smile only at honest-looking strangers.
It will make both of you smile.
2. 不說任何人的壞話,要常常原諒人。
參考:《扯平的思維。論斷。歷史》
3. 背後說別人好話
參考:
《讚美、奉承、諂媚》(上) 《讚美、奉承、諂媚》(中) )
《讚美、奉承、諂媚》(下)
4. 外圓內方
外圓是見得到的現象,
內方如果不願意公開,旁人就只能夠揣測:
內方光明正大、可以公開,經得批判?
內方不能公開,因為經不起批判,
所以必須在暗角中執行,
而且由一個人數眾多的委員會來分攤責任?
5. 說話時常用「我們」開始
如果聽眾同意和說話的人是「我們」,需要甚麼條件:
偶像?俊男美女?聲調迷人?有江湖地位?說話有理?
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旁人就只能夠揣測說話的人:
說話沒有充分理據,想表示親切,拉攏人數去搭夠?
說話有充分理據,認為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是「我們」?
6. 對人謙虛
想替自己做廣告?向上攀社會階梯時有利?
想先看看別人是否黔驢之技,知己知彼?
至於「謙卑」和「謙虛」的分別,
前文及以往多篇文章已經說明,不贅。
7. 自我批評
經常自我批評?事無大小都自我批評?
出現大事時一定自我批評?
還是出現大事時消聲匿跡,只是遇上小事時才自我批評?
We confess our little faults only to
persuade people that we have no large one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8. 感恩
只是在自己的心中感恩,無意公開?
向人表示自己感恩,期望能夠得到更多好處,
至少別人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人?
Gratitude is the lively expectation of
favours yet to com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我們能夠肯定感恩一定是正能量的顯現嗎?
奴才和走狗,何嘗不懂得感恩;
跪拜魔鬼而得到屬世名利權的人,何嘗不懂得感恩!
任何不源於謙卑和智慧的感恩,避免反思和批判的感恩,
都可能潛伏著虛偽或者懶惰的動機,
成為「盲目的感恩」或者「得寸進尺的感恩」!
9. 聆聽
有能力聆聽,目的是表示理解?
有能力聆聽,目的是表示自己有聽,
但「意見接受,一切照舊」?
有能力聆聽,向講者學習?
有能力聆聽,揣摩及評估對方的智慧/智力/心術?
沒有能力聆聽,只是扮演聆聽?
沒有能力聆聽,只是不想說話,以免出醜?
當一個機構有權決定如何選擇他喜歡聽的意見,
或者支持這個機構的人還在猶豫如何粉飾意見時,
常常就會出現這句說話:
「我們要聆聽不同的意見!」
關於聆聽這個課題,
以往在「處世」一欄中多篇文章已經說明,不贅。
10. 向敵人示好
愛你的仇敵?化敵為友?犧牲原則?
抑或只是暫時緩兵之計?
有智慧的人當然會將敵人分類,
因為優秀的敵人就是我們的貴人,
「除良安暴」的動物和機械人就是我們的仇敵。
不要忘記,不同類的敵人都很勤奮,
都有工作的熱忱 passionate about their work!
所以凡是缺乏「信仰」的熱忱,從來都不是一種美德。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俗語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培育智慧,怎可能不培育「防人之心」?
《智慧是甚麼?》(三十四)
Breaking into a system or
exposing its weaknesses is a good thing
because truth and knowledge must win out.
( Dan Farmer )
[教育方面的應用]
智慧必須無私分享,必須薪火相傳,否則智慧有何用?
所以「教育」和「智慧」一向都是恩愛夫妻,
而「虛偽」就是破壞夫妻關係的第三者。
所以當青年人誠實及樂觀地問我們:
「為甚麼前輩在讀書方面如此勤奮,
但在思考方面卻如此懶惰?」
「為甚麼前輩辦事會擁抱虛偽?
會傾向於包庇同事,師師相衛?
面面俱圓是人生中的最高智慧和價值嗎?」
我們會有耐心向青年人解釋嗎?
我們會中斷他們這兩個問題嗎?
我們會責備青年人沒有幽默感嗎?
他們會明白這個世界有「惱羞成怒」的現象嗎?
他們會明白「必須先尊師,然後才能重道」嗎?
他們會明白「面子必須放置在追求真理之前」嗎?
我們會教訓青年人提問必須「有益和有建設性」嗎?
當我們真的有點「惱羞成怒」,
用權力和方法虐待這些口沒遮攔的青年人,
但又同時告訴青年人我們責罰他完全是為他好,
但青年人面對這樣的不幸,
會接受現實,維持樂觀嗎?會成為社會的凍涼嗎?
我們會告訴青年人誠實並非美德嗎?
一旦青年人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並且參政,
這種家長式的意識形態就出現在政治人物的說話之上:
「奴才有反對聲音是可以的,
但不應公開,可以直接向主子反映。
屬於正面的,主子喜歡聽的,
對主子有建設性的說話,
奴才是可以暢所欲言的。」
當我們的思考故意忽視先決條件,忽視應用範疇,
或者讓情緒來主導思考,或者擁抱虛偽,
或者喜歡將面子和輩份置諸真理之上,
或者先尊師,後重道,頭腦就沒有可能清晰。
所以訓練青年人的思考能力,絕非一件容易的事!
也許我們會問:不是有家教的嗎?
訓練青年人思考,不是家長的責任嗎?
那麼不妨繼續問:
有思考能力的家長在家長中的百分率會是多少?
也許我們會問:不是可以依賴導師嗎?
訓練青年人思考,不是導師的責任嗎?
那麼不妨繼續問:
有思考能力的導師在導師中的百分率又是多少?
喜歡替青年人灌輸「聽話」,替青年人「洗腦」,
要求青年人將導師的面子置諸追求真理之上,
這樣的導師在導師中的百分率又是多少?
家長式的意識形態,
假設了社會上有高百分率、合資格的前輩,
又間接假設了社會和教育制度互相配合,
有能力訓練出高百分率、合資格的前輩。
A healthy vision of the future
is not possible without
an accurate knowledge of the past.
( Daisaku Ikeda )
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父親、母親、老師?
視乎他們擁有的權力嗎?
視乎他們擁有的財富嗎?
視乎他們擁有的知識嗎?
視乎他們擁有的愛嗎?
視乎他們擁有的智慧嗎?
是我們的要求過高嗎?
那麼最低的條件是甚麼?
筆者的最低要求只有兩個:
1. 謙卑 humility
對道謙卑,對真理謙卑,
對科學精神謙卑,對宗教精神謙卑。
至於對人謙虛 humbleness,
或者擁有任何宗教信念 religious belief,
都並非在要求之列。
Whenever two good people argue over principles,
they are both right.
( 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 )
2. 人格 integrity
不會濫用任何自己擁有的細微權力 power,
拒絕被貪婪 greed 操縱,
不諂媚上司,不諂媚下屬,更加不諂媚自己。
至於文憑、學位、碩士以上的知識、
高層次的智慧、豐沛的愛心,這些都並非在要求之列。
If we did not flatter ourselves,
the flattery of others could never harm u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筆者數十年所見,不少有思考能力的人,
包括那些熟讀聖經而又有人格的人,
都誤以為「謙虛」就是「謙卑」,
結果思考就阻塞在「謙卑」這個人生課題之上。
不懂得「謙卑」這個概念的人,就難以明白
1. 永恆的是宗教精神,不是宗教,
因為宗教精神就是道,而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2. 世界上有對真理「謙卑」,但對人不「謙虛」的人,
他們只尊敬和尊重追求真理的人,尤其是青少年,
因為對愚昧無知的中年人「謙虛」就是虛偽。
不懂得「謙卑」,只懂得「謙虛」的人,
就不會明白人心詭詐,謙虛難免會和虛偽稱兄道弟,
比較好的「謙虛」,只是一種處世技巧,
用來避免器小易盈的人妒忌和陷害,
中性的「謙虛」,目的是不想分享辛苦得來的心得,
或者想隱藏自己的實力,
比較壞的「謙虛」,可以成為一種欺騙手段。
而邪惡的靈最喜歡虛偽的人,
因為這些道貌岸然的人極之有愚樂價值,
如果利用這些人來向神示威,魔鬼就樂不可支。
不論我們是否相信有輪迴,
如果我們在這一生人不懂得甚麼是「謙卑」的話,
智力就會在這一點之上止步,
輪迴到下一生繼續學習「謙卑」,直到完成為止。
但驟眼看來,筆者這兩個最低的要求依然是相當高,
只有在相信科學精神或者宗教精神的學校,
才有機會實踐!
那些「鼓勵背誦和信念,嘲笑思考和信仰」的學校,
只能夠寄望其中有天才或者遲熟的學生。
原因是筆者這兩個最低的要求,
牽涉到人類是否應該有理想的課題,
牽涉到「甚麼是人類理想」的辯論,
牽涉到人類精神文明向前還是倒退的課題,
牽涉到青年向上,橫行,還是向下的課題。
Sincerity is an openness of heart;
we find it in very few people;
what we usually see is only an artful
dissimulation to win the confidence of other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如果有思考能力的家長和導師有如鳳毛麟角,
那麼個人的緣份和運氣就變得非常重要,
訓練批判思維的補習班和補習學校就會應運而生!
有誰還敢將補習學校放在正規學校的對立面?
訓練批判思維的補習學校當然明白:
青年人有了優秀的思考能力,
才有希望發展出抽象的「判斷和分辨能力」,
才可能提高他們對道貌岸然的人的「免疫力」。
P I G S
思考上傾向於懶惰,
就容易產生愚昧 S 及高層次和不自覺的無知 I;
不努力追求真理,不願意自我批判,
就容易濫用任何自己擁有的細微權力 P,
就容易被個人的私慾 G 所操縱,
就容易在思想和行為上擁抱虛偽。
但做人不是應該享受生活嗎?
做人不是應該先為自己打算嗎?
做人不是應該維護自己的面子和自尊嗎?
做人不是應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大家和和氣氣,互相讚美嗎?
「難得糊塗」不是一種處世的藝術嗎?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及大」,
不就是告訴我們做人需要胸襟廣闊,
包容不同的意見和行為嗎?
所謂「群育」不就是訓練互相合作的「團隊精神」嗎?
Indigenous Native American Prophecy
《智慧是甚麼?》(三十三)
☆ 判斷和分辨能力
追求智慧,當然需要培育判斷和分辨能力。
如果學校裡有一個訓練判斷和分辨能力的課程,
那麼課程的內容會包括一些甚麼?
首先,當然是學習如何判斷和分辨
「假說/猜想」和「理論」、「信仰和信念」、
「教書和教育」、「成功和成就」。
知道如何分辨有信仰和有信念的人,
知道如何分辨只是讀過書的人和受過教育的人,
知道如何分辨追求成功的人和追求成就的人,
知道如何分辨「灌輸」indoctrination 和
「諄諄教誨」inculcation 的異同。
其次,是學習精密的學科,培養謹慎的觸覺,
知道甚麼事情「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知道甚麼事情可以容許在一個小範圍內有誤差,
知道甚麼事情可以容許在一個頗大的範圍內有誤差,
知道甚麼事情必須和或然率對賭,
知道涉及眾人健康和性命的事情,必須零容忍。
筆者數十年來和文人接觸的經驗告訴我:
凡是人文學科中欠缺批判思維訓練的「偏才」,
例如讀純文學出身的青年人,
都會犯上這方面思考的嚴重毛病,
反而由理科轉修人文學科的「通才」比較可取。
第三,是培養品味,學習分辨優劣,善惡、是非、
黑白,如此才能夠培育出去蕪存菁的能力。
有了思考能力和品味之後,
就明白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
必須先判斷「識、時務、俊傑」的意思;
就明白所謂「良禽擇木而棲」,
必須先判斷「良、木、棲」的意思;
就明白所謂「以大局為重」,
必須先判斷「大局」的定義。
換言之,這三者的道德取向是關鍵的課題。
明乎此,才不至騙己、騙人及說謊!
We should not be upset that
others hide the truth from us,
when we hide it so often from ourselve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I have the simplest of tastes.
I am always satisfied with the best.
( Oscar Wilde )
要分辨優劣,善惡、是非、黑白,甚至美醜,
就必然會牽涉到「價值」value 這個課題,
而價值這個課題亦必然牽涉到歧視和尊重。
不論是抽象的價值,技巧的價值,還是物品的價值,
這個課題都相當複雜,因為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和批判:
1. 各種價值的排列次序 priority of values
2. 每一種價值的層次和評等 grading
3. 價值的個別化現象 individualization
4. 價值會因應個人的智慧、年齡、品味而變化。
5. 價值會因應不同群體的相異興趣而變化。
6. 價值會因應用途、成本、罕有程度、獲得的困難程度、
學習的困難程度…而變化。
7. 價值會因應不同的時間、空間而變化。
8. 美醜的價值判斷比較主觀。
第四,是學習如何分辨甚麼是大事,甚麼是小事。
所謂「大處著眼」就是告訴我們只需要注意大事。
但大事如何定義,當然需要批判。
筆者姑且提出下面的「假說/猜想」:
只有來自心靈的思考才能夠判斷和分辨一件事是否大事!
事之大者,一定牽涉到人命的課題;
事之大者,一定牽涉到道德的課題;
事之大者,一定牽涉到制度的課題;
事之大者,一定牽涉到抽象的原則問題;
事之大者,當然要批判,要辯論,要爭取;
事之大者,當然應該知其不可為而為,盡人事,聽天命。
說得再淺白一點:
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自己生命的事情,當然是大事;
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別人生命的事情,當然是大事;
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尚未出生的人生命的事情,當然是大事;
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自己自由的事情,當然是大事;
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別人自由的事情,當然是大事;
簡而言之,政治社會法律教育等等制度,當然是大事!
欺騙自己,當然是大事。
欺騙別人,當然是大事。
只有拒絕批判、需要匡智和居心叵測這三類人,
才會「大事當小事,小事則當大事」。
解決大事,需要批判,需要「勤奮、鍥而不捨的思考」,
既需要森林思維,亦需要根源思維。
至於小事,根本不必浪費精力去鑽牛角尖,
根本不需要浪費心血去爭取,不妨故意「難得糊塗」。
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才能夠看到事情的真面目,切中要害,撇開無關的細節;
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才能夠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及語言偽術;
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才能夠對大事一絲不苟,對小事得過且過。
It is the mark of great people
to treat trifles as trifles
and important matters as important.
( Doris Lessing )
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明白凡是涉及重要原則的事情就是大事,
明白事之大者,往往起於細微,
雖然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小事,其實是大事。
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就會產生腳踏實地的「自信」confidence;
就會明白沒有信仰為基礎的樂觀,
只不過是「盲目地樂觀」blindly optimistic,
沒有信仰為基礎的「毅力」perseverance,
就是可憐的愚昧和浪費,
沒有可能理解「愚公移山」的精髓。
很多人的苦都是白受的,很多人的毅力都是浪費的!
參考:《明辨》
大大小小掌權者一旦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才會懂得思考「孝」的課題:
「父母怨咎人不以正,己審其不然,可違而不報也;
父母欲與人以官位爵祿,而才實不可,可違而不從也;
父母欲為奢泰侈靡,以適心快意,可違而不許也;
父母不好學問,疾子孫為之,可違而學也;
父母不好善士,惡子孫交之,可違而友也;
士友有患故,待己而濟,父母不欲其行,可違而往也。
故不可違而違,非孝也;可違而不違,亦非孝也;
好不違,非孝也;好違,亦非孝也。其得義而已也。」
《群書治要》(漢。仲長統)
[包容]
脾氣暴躁的笨忍只懂得一言不合就動武,
怎會懂得「甚麼可以忍,甚麼絕對不可以忍」,
只有懂得分辨和判斷大事和小事的人,才會明白
「甚麼可以包容或者甚至應該包容,甚麼絕對不可以包容」,
才會明白這句說話的意思:
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
因為不涉及重要原則的事,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不必太過認真,可以得過且過,不需要斤斤計較。
這就是俗語說的「小事糊塗」,
其實也許是明察秋毫之餘的「故意糊塗」。
中國人認為「難得糊塗」是一種處世和管理的智慧,
就是源於經驗,明白:
1. 管理員要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和小事。
2. 世界上有智慧的人並不多。
3. 人類多數有私心,怕蝕底,有懶惰的傾向。
4. 個人的精神和時間有限,
所以只能夠從整體和大局去控制。
5. 一分價錢一分貨。
6. 給予別人自由也是一種尊重別人的管理方法。
這就是俗語說的「小事糊塗,大事精明」!
不懂得分辨和判斷大事和小事而又怕事的人,就會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及「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
視為座右銘,常常掛在嘴角,扮演和事佬的角色!
不懂得分辨和判斷大事和小事,又自視為仁愛的人,
會對我們這樣說:
「當我們責難希特勒的時候,看的不是他的整體,
而是對他欠缺的那一小部份吹毛求疵,
我們應該給予希特勒更多的接納、更多的寬容,
創造一個更和諧、更仁愛、更美麗的世界!」
所以只有懂得分辨和判斷大事和小事的人,
才有資格說「包容」。
一個人放棄了原則或者人格而產生的「容人之量」,
算是「包容」嗎?
甚麼人有資格代替受害者「包容」行凶者?
不少智慧不足但慈悲為懷的人有一種古怪的邏輯:
我們應該對所有的敵人慈悲,原諒他們的過失,
因為我們都是大自然的兒女,本是同根生,
至於受害者,因為事情已經發生,無可挽回,
所以我們只需要安慰受害者,不需要浪費我們的慈悲。
至於為何只是對一些人慈悲,及如何預防同樣的災難重演,
則並非他們有興趣的課題!
所謂「容人之量」,就是在那些雞毛蒜皮,
不影響到人命和道德的小事情之上,
接受人類的不完美,明白人總會犯錯。
然而人心是詭詐的,「故意糊塗」的動機,
可以是意圖廣結人緣;
也可以是期望自己犯錯時,別人亦會同放自己一馬。
這一些「包容」其實都屬於「人際關係投資」,
是行走江湖的人常用的手段,不一定是智慧的表現。
最可恥的當然是犧牲別人的利益而「故意糊塗」!
人類的所謂「胸襟」,當然可以濫用。
「道不同不相為謀」!
明白所謂胸襟廣闊,所謂「海納百川,有容及大」,
必要的條件是百川之中,
絕對不能有一條污染了的小溪或者污水渠。
[好學]
判斷大事和小事非常重要,因為人生苦短,
想有成就,就必須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將勤力用在刀鋒之上;
沒有能力判斷大事和小事的人,
他們在意志力方面的浪費不容忽視。
但由於人的生命有限,能力和時間有限,
所以就需要判斷甚麼是值得花時間去學的東西。
想不浪費生命,就必須將人生中事情,
根據事情的大小、緩急、先後重新排列,
英文叫做 prioritize。
True wisdom is
to know what is best worth knowing,
and to do what is best worth doing.
( Edward Porter Humphrey )
The art of being wise is
the art of knowing what to overlook.
( William James,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
好學的人不妨問一問自己:
所謂「終身學習」,學習的內容應該包括些甚麼?
如果用「攀山」來譬喻追求智慧的過程,
我們見到的現象是:
很多人十分勤力,不斷學習,努力以赴,
不斷追求各式各樣、日新月異的知識,
就好像一位攀山者,
不斷在山腰的某一高度努力圍著圈子走,
但是就是永遠不肯爬上去。
當我們說一個人好學的時候,
究竟我們口中的「好學」是甚麼意思?
追求智慧的這個「好學」,佛教所說的「勇猛精進」,
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好學」嗎?
參考:《登高》(一)
《智慧是甚麼?》(三十二)
☆ 信仰和輪迴
如果說「信仰」有如一隻世代相傳,
從上一生人傳遞下來,要帶往下一生人的「杯」cup。
為了個人的進化,我們每一生人都需要修補、美化、
改良,改善,甚至重新塑造這一隻杯。
那麼﹐
1. 追求智慧,其實就是製造這隻杯的過程。
2. 造杯的材料就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3. 擁抱批判思維,
目的是謹慎地避免材料之中滲入了錯誤和虛偽,
令杯子容易破損。
4. 每一生人都會盡己之力去將這隻杯越造越大,
因為杯越大,下一生人的容量 capacity 就越大,
就可以裝載更多的智慧。
筆者按:
哲學裡有所謂「先驗知識」a priori knowledge,
就是那些不需要通過後天學習,不需要依靠感官經驗的知識。
相信有輪迴的人認為,先驗知識的來源只有四種:
1. 生物界共同擁有的「本能」instinct。
2. 大部份人類基因中共有的數學和幾何知識。
[柏拉圖 Theory of Forms]
3. 來自父母遺傳的個別「基因」genes 組合。
4. 個別的人有來自前生的個別智慧和記憶。
換言之,所謂「先驗知識」就是認為
The mind is not a tabula rasa,
completely empty of any concepts or beliefs.
We are born knowing something.
There are both public a priori knowledge
and private, personal a priori knowledge!
如果說前生帶來的這一隻杯會影響到下一生,
相信有輪迴的佛教的解釋是「阿賴耶識」。
如果不相信有輪迴,單憑現象來描述,
孔子稱這些人為「生而知之者」,
西方則稱這些人為「天才兒童」。
從東方對輪迴及再生人的認識,
及西方從催眠及死而復生的研究,
從而對輪迴認識的角度來看,
我們每一生人都是來學習的。
學習甚麼?學習人世間的智慧。
我們在某一生人中,都只能夠造一隻小杯,
可以將這隻杯稱為「小我」,
必須經歷累世努力不懈的改造,才能夠造成一隻大杯,
可以將這隻杯稱為「大我」。
Life is a project of self-enlargement
with the tools of love and wisdom.
換言之,在追求智慧的路途上懶惰的人,
就必須花費多幾生人的光陰去學習一些簡單的道理,
直到清楚明白、刻骨銘心為止。
所以前生帶來足夠智慧的人,即使在其他方面懶惰,
在思考方面,在追求智慧的路途上一定不會懶惰,
因為懶惰和平庸一向稱兄道弟。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4. 努力以赴,迫近真理。
5. 向著「至善至正」的目標進發。
換言之,不執著於一步到位,但一定以完美為目標,
鼓勵自己「不斷在進步之中」,就是追求智慧的路途。
追求智慧的人,
既是一位完美主義者 [對自己的要求],
亦是一位不執著於一步到位的人 [智慧的教導];
可以包容、原諒個人的不完美 [來自愛的仁慈];
在執行任務時會「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這是 [水的智慧];
但對於千古不易的真理,例如科學精神,
例如宗教精神,例如人與人之間的誠信,
絕對不會討價還價 [擇善固執],
亦絕對不會包容公職人員、導師、制度,
概念和思想上的問題和缺失。不包容的原因是
1. 拒絕虛偽,以免損害「真和誠」,自打嘴巴。
2. 出於對無力抗爭的受害者的關懷,
以免損害「愛和智慧」。
所謂「嚴以待己,寬以待人」是有應用範疇的。
智慧,既然需要蘊涵千古不易的真理,
就必須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擁抱及強迫自己在思考上不斷修訂的態度,
根據人類的新知識,對概念不斷作出修正。
智慧,既然需要累積,
就必然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蕪存菁。
智慧有五個很多人都不會重視的好處:
其一是增添下一生人的抉擇和可以掌握的機會;
其二是和人分享,期望更多人可以增添智慧;
其三是在人類的精神文明之上作出貢獻,
肩負「愚公移山」及「薪火相傳」的精神;
其四是讓人類有能力在地球上建設烏托邦;
其五,優秀的智慧,爐火純青的智慧,
能夠將人類的理性、感情和行為善用到恰當的境況,
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an optimum path。
一般追求智慧的人,未必具備這種功力!
☆ 抽象建築物
信仰,可以視為一個人心靈內的一所抽象的建築物。
當一個愛真理的人努力去建設個人的「信仰」,
他就會:
1. 被迫去「認識自己」,
並且盡力避免「自己欺騙自己」,
期望能夠產生自知之明,做事不會好大喜功。
2. 明白「比較」的目的,明白「比較」為何重要,
明白甚麼需要比較,明白甚麼不需要比較。
3. 明白為甚麼追求智慧的人需要對真理「謙卑」,
而對人「謙虛」只不過是一種禮儀或者甚至是手段。
明白世界上懂得「謙虛」的人有很多,
其中因為自己有這種「美德」而沾沾自喜的人,
更加為數不少。
但在懂得「謙虛」的人之中,
真正懂得對真理「謙卑」的人有如鳳毛麟角。
4. 明白所謂「獨立思考」並不表示一定要與眾不同,
而是一定要與愚蠢人不同,與虛偽的人不同,
但與追求真理的人可能「英雄所見全同」,
兼且同心同德,互補遺漏。
5. 明白「個人」和「團體」的合理關係,
明白「孤獨」和「合群」必須互相尊重,互補不足。
絕對不會認為忠心耿耿一定是美德,
必須看是對誰忠心耿耿或者對甚麼團體忠心耿耿。
而且必然會拒絕幫助任何「團體」助紂為虐。
6. 產生清晰的「人生目標」,
知道自己應該過一個怎麼樣的人生。
7. 花時間去研究人類的「囚牢」究竟有多少類,
去認識它們,研究它們的成因、性質和規律,
然後思考如何掙脫「囚牢」的限制。
除了思考上的「囚牢」,
必然在接觸社會學及認識自己的過程中發現之外,
亦明白「金錢」為何重要,
明白「金錢」有甚麼用途,
在甚麼情況下「金錢」又會變成不再重要,
明白在得到「金錢」的過程中我們會失去了甚麼,
明白為何「名、利、權」往往會成為「囚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