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和智慧是一個錢幣的兩面,勇是錢幣的邊緣。
Cleverness is not wisdom.
( Euripides )
Although cleverness together with shamelessness
can often lead to success,
cleverness does not amount to wisdom.
( Jason Ling )
Many people still believe that
with both God and Lucifer on their side,
they are definitely going to win.
That is the problem.
( Jason Ling )
聰明當然不等於智慧。
偏才的 [智力/智能] 亦不等於智慧。
Integrity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 and useless, and
knowledge without integrity is dangerous and dreadful.
( Samuel Johnson )
Intelligence comes from the head.
Wisdom comes from the heart.
Only when the head is controlled by the heart
can intelligence become an ingredient of wisdom.
( Jason Ling )
如果沒有愛,智慧是甚麼?如果沒有智慧,愛是甚麼?
愛和智慧都是人類社會的真理,
而且它們唇齒相依,必須手牽手一起合作。
換言之,不可能有欠缺相應智慧的愛,亦不可能有欠缺愛的智慧。
如果用中國周易的陰陽之道來分析,
智慧應該屬於陰,而愛則應該屬於陽,
越是熾熱的愛就越需要冷靜的智慧來調和。
愛和智慧手牽手,就是陰陽調和,就是中庸之道。
Love looks not with the eyes, but with the mind.
( William Shakespeare,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If you want love, plant wisdom.
If you want wisdom, plant love.
How can one nourish his soul without wisdom?
How can one nourish his soul without love?
Love and wisdom must accompany each other.
Only morality arising from [love/wisdom],
only morality without hypocrisy,
can help us solve the complex social problems
in this world.
( Jason Ling )
由於人類現存的所謂道德,
有一些沒有足夠的愛,有一些沒有足夠的智慧,
所以這些道德容易出現可大可小的漏洞,
往往會和虛偽結合,被有心人快樂地利用。
一個願意邁向文明的社會,
必須有足夠的愛和智慧手牽手一起合作,
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才能夠產生人類社會真正的道德。
The eternal truth is:
Love and wisdom must accompany each other.
There is no love without wisdom
and there is no wisdom without love.
Love without wisdom becomes an untamed force
and ends up blind, becoming non-love.
Wisdom without love is not wisdom at all.
The paradox for us to ponder is:
Human beings must be connected by love
as well as by wisdom,
but most people either forget the latter
or pretend not to see it.
Can there ever be love without requiring
corresponding wisdom?
That is the question they dare not ask!
( Jason Ling )
當我們明白愛和智慧唇齒相依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
Love does not consist of
gazing at each other,
but in looking outward together
in the same direction.
(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
由於愛不能夠擺脫智慧,而智慧必須擁抱懷疑和批判,
所以愛和智慧是一場思想上的戰爭,
戰勝了才可以「成長」,才會產生「信仰」faith。
Love is a battle, love is a war;
love is a growing up.
( James Baldwin, The Price of the Ticket:
Collected Non-fiction, 1948-1985 )
行走在愛和智慧道路上的人遲早明白,
人類必須有足夠的愛和智慧,才可以產生「信仰」faith,
有了「信仰」才可以有如是觀及並非盲目的樂觀,
有了「信仰」才可以有「希望」hope。
換言之,愛和智慧就是「信仰」和「希望」的基礎,
沒有手牽手的「愛和智慧」,就沒有「信仰」和「希望」!
In the darkest of times,
those with conscience can only have hope,
and this hope has to arise from faith,
not from blind belief or conviction.
Faith is difficult, faith is strenuous,
for it always embraces skepticism and critique.
( Jason Ling )
人類處事中的「愛和智慧」、科學中的「理論和實踐」
都是屬於必須手牽手、牢不可分的概念,
借用文學家的纏綿、刻骨銘心的描繪方法,就是
「你濃我濃,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
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
將咱倆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
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我與你同生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你濃我濃》(管道昇)
[ 註:管道昇是元朝書法家趙孟頫的妻子。]
Jennifer Rush
The Power of Lo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boRQcTvnwU
如果一個人真心愛一個單純的人,
這個單純的人往往就會對他產生依賴,
於是就衍生出他對單純的人的責任,
其中牽涉到的問題並不簡單,
因為在野外生存和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絕對是兩回事。
參考:《一個成功的心理學家》(五)
如果一個人真心愛一隻單純的寵物,
這隻單純的寵物就會對他產生依賴,
忠心耿耿,甚至為他而犧牲,比很多人都偉大。
人世間罕見的真和誠、信任和忠義,
竟然在寵物界中出現,不可以說不是一種諷刺。
寵物能夠俘虜人的心,其理在此。
飼養寵物的人很多,真心愛寵物的人可能只有十分之一。
所以有人說,從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寵物,
可以看到這個人的心。
追求愛和智慧是修行人在世界上的責任,
而這個旅程的第一步功夫就是「返璞歸真」:
發掘及回歸心靈,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明心見性」。
回歸心靈之後,接踵而至的旅程艱苦而且荊棘滿途,
要成功披荊斬棘,就必須具備三大神器:
「勇氣、毅力、謙卑」!
一個人如果立志行上修行這條道路,
一定會有靈界來協助他完成志願。
西方人稱這些靈界做「守護靈」guardian angels!
如果一個人決定出賣良知,放棄心靈,
「守護靈」覺得無法再挽回的話,
就會 [放棄/離開] 這個人,
這個人就容易被邪靈接管,成為邪靈的工具。
政客中不乏這類被邪靈接管了的人。
這裡就牽涉到智慧的定義問題。
出賣良知,放棄心靈,或者被邪靈接管了的人,
可以是極度聰明的人,但聰明不等於智慧,
就好像英語中的 notorious 不等於 famous 一樣。
所以李宗吾的「厚黑學」可以說是「志穢寶典」,
但從諷刺和思考的角度來看,未嘗不是「智慧寶典」。
資本主義的思維假設了
1. 自私自利對整體社會經濟有利。
2. 有競爭就有進步。
3. 我們的心和動機並不重要。
我能夠用各種合法的手段騙到閣下,
是因為我比閣下聰明,所以閣下被騙是應該的。
不少讀過書,有社會地位,但依然愚昧的權威人士,
疑真疑假地不懂得制度的罪惡,
往往會出來大聲疾呼,叫人包容制度的罪惡,
叫人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以仁愛寬容消弭紛爭
以謙卑憐憫擁抱公義
以聆聽對話建立共識」
Few people realize that kind, sanctimonious,
and yet fuzzy-minded bigots do exist.
如果他們這些呼籲不是口號和廢話的話,
我們就需要繼續問:
仁愛是甚麼?寬容需要甚麼條件?
紛爭如何產生?應該如何解決?
謙卑是甚麼?應該對甚麼謙卑?
公義是甚麼?如何確立甚麼是公義?
聆聽需要甚麼條件?對話需要甚麼條件?
共識是甚麼?誰的共識?如何確立共識?
權威人士對於「繼續問」的態度會是甚麼?
筆者倒有經驗:就是立即去借聾耳陳隻耳!
討厭批判的人,怎可能有智慧?怎會是修行人士?
如果不繼續追問,我們的良知在甚麼地方?
Author: jovian.ling
《智慧是甚麼?》(十)
☆ 追求智慧就是將「愛」放在追求真理之上。
人類的「愛」可以放在不同的東西之上,
將「愛」放在興趣之上,稱為「熱誠」compassion,
將「愛」放在一個人的身上,稱為「戀愛」,
將「愛」放在家庭之上,稱為「父愛、母愛」,
將「愛」放在小部份人的身上,稱為「團體愛」,
將「愛」放在黨之上,稱為「愛黨」,
將「愛」放在朝代之上,稱為「愛朝代」,
將「愛」放在國家之上,稱為「愛國」,
將「愛」放在促進民族文化進步之上,稱為「愛民族」。
但無論如何,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
Love must be accompanied with compatible wisdom.
我們明白「愛」能夠將人團結在一起,
問題是這個「愛」需要團結多少人?
需要甚麼程度的智慧?
愛有「大愛」和「小愛」之分。
上述那些都只不過是「小愛」,
將自己的生命力賦與和人類福祉有關的理想,
不計較報酬,以服務大眾及貢獻社會為目的,
將「愛」放置在整體人類之上,才是「大愛」。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謀之;
利在一時,勿謀也,利在萬世者謀之。」
《錢氏家訓》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
《原君》(明。黃宗羲)
但無論是「大愛」還是「小愛」,
我們至少可以肯定這個「愛」必須:
1. 能夠排除「虛偽」。
2. 避免被「懶惰」利用。
3. 有相應程度、相輔相成的智慧來結合。
沒有根基,不能夠薪火相傳的愛,只能夠是「小愛」,
要成就「大愛」,就必須再加上兩個額外條件:
4. 有教育制度 [不是教書制度] 配合。
5. 有社會制度及價值觀配合。
一旦習慣了從「大愛」出發去思考問題,
我們就會發現不少人喜歡將「善和惡」、
「蕪和菁」、「真和假」作綑綁式的出售,
這就是為何如果我們重視「大愛」的話,
就需要防範「半君子」!
而且最好能夠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在集體智慧的幫助之下,去除所有偏見!
然而無論是「大愛」還是「小愛」,
有了「愛」,才會產生「使命感」mission,
受過良好的思考訓練,才可以實踐理想。
When you want wisdom and insight
as badly as you want to breathe,
it is then you shall have it.
( Socrates )
對追求智慧的起步者來說,
追求智慧就是將「愛」放在追求真理之上!
對有經驗有心有力的人來說,
追求智慧就是以「大愛」為目標。
一言以蔽之,智慧包括了強烈的感情,
對真理冷漠的人,怎可能培養出智慧?
Wisdom is an introspective, reflective and
contemplative process which requires rigorous
honesty with ourselves as well as
a compassion for truth and knowledge about
humanity and human civilizations.
The essence of wisdom is knowing that
we don’t know all the answers,
that we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wise,
whether past sages or contemporary thinkers,
that a selected group can work together
to increase and accumulate our wisdom,
and that we can discover new insights
from carefully-designed experiments.
( Jason Ling )
參考:《哲學就是愛智》 《愛智是一種信仰》
人除了要有一顆好的「心」之外,
還需要思考和批判這個「好」到底是甚麼意思,
不能夠單憑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自己有一顆好的「心」,
否則「保守你的心」就成為因人而異的行為,
而「宗教精神」裡的 [真、誠、愛、智慧] 就成為了笑話。
我們可以包容大部份沒有思考能力的人,
甚至可以對眾人說「我們愛護沒有思考能力的人」,
但在思想上,愛真理的人絕對不能夠苟同任何拒絕批判的行為。
☆ 愛真理,遲早會發現必須具備「真」和「誠」。
Honesty is the first chapter in the book of wisdom.
( Thomas Jefferson )
Honesty is very expensive gift.
Do not expect it from cheap people.
( Warren Buffet )
參考:
《存在》(十一) [誠、誠者] 《存在》(十三) [誠、誠之者]
愛真理,當然應該明白「真」和「誠」可以被人利用,
尤其是在政界、教育界和宗教界,成為宣傳的口號。
☆ 愛真理,就不會容忍心靈和思考上的虛偽。
禮儀方面的說謊和虛偽,
只要無傷大雅,往往難以避免,
也是「包容」和「原諒」可以隨時應用的地方。
然而辦事方面的說謊和虛偽,因為涉及誤導和欺騙,
屬於立心不良的問題,所以絕對不能夠接受。
西方文明有思考清晰的傳統,所以「說謊」會分為
white lie 和 black lie 兩類。
但忽略了「虛偽」其實也可以分為
white hypocrisy 和 black hypocrisy 兩類。
這個分別在思考之上相當重要。
因為愛真理,就需要「真和誠」,
而「真和誠」無論在思考和行動之上,
都容不下一丁點兒的說謊和虛偽!
☆ 愛真理,遲早會發現「智、仁、勇」三者一體。
參考:《存在》(九) [勇] 《智、仁、勇》
☆ 追求智慧衍生出「謙卑」及「終身學習」的精神。
人一旦決定愛真理,
就會發覺自己的知識微不足道,
自己的智慧更加微不足道,
就會發覺即使是簡單的道理,
有時並非如表面上看來那麼簡單,
往往需要反覆思考和嚴謹批判才有所得著,
於是在真理面前,就會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渺小,
「謙卑」humility 的心境就自然而然地出現。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勸學》
所謂「謙卑」,當然不是指對所有人「謙卑」,
而是指對真理「謙卑」,對有智慧的人「謙卑」,
對歷史上思考界的巨人「謙卑」。
True wisdom comes to each of us
when we realize how little we understand
about life,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
( Socrates )
在追求智慧,站在巨人肩膀上遠望的過程中,
我們又領悟到智慧是累積回來的,
所以就培養出「終身學習」的心態度。
不是以「有涯的人生」終身學習「無涯的知識」,
而且終身追求智慧,學習「必須的知識」。
True wisdom is to know
what is best worth knowing,
and to do what is best worth doing.
( Edward Porter Humphrey )
不但向巨人學習,向反對自己的人學習,甚至向敵人學習。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簡而言之,訓練「思考方法」離不開「8C」:
熱誠 Compassion,
勇氣 Courage,
好奇心 Curiosity,
創意思維 Creativity,
批判思維 Critical Thinking,
與同類者合作 Collaboration with compassionate people,
精確清晰的溝通 Clarity in Communication,
終身學習 Continual Lifelong Learning.
筆者認為「8C」可以稱為 CQ,
和 IQ, EQ, AQ 等一眾阿Q平起平座。
《智慧是甚麼?》(九)
心理學家提出了不少關於 [智力/智能] 的分類,
但這些分類往往只是一些欠缺清楚定義的名詞,
根據個別心理學家的喜好,設置一些試題或者問卷調查,
然後美其名為對 [智力/智能] 的評估。
雖然心理學家在這方面做了相當多的研究,
其實這些 [智力/智能] 的分類,由於概念模糊,
只能夠視為「假說」,只能夠有參考的價值。
只有「普遍智能因子」g factor 的建議接近「理論」。
[智力/智能] 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不容易達到「共識」,
就好像男人看美女,女人看俊男,各花入各眼,
難以達到「共色」一樣。
[ 智慧是甚麼? ]
另一方面,從二千多年前開始,
歷代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提出了不少關於「智慧」的說法,
雖然不見得有客觀的量度方法,
但當我們歸納這些一流思想家的共同看法之後,
至少可以對「智慧究竟是甚麼」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 追求智慧就是追求真理。
Wisdom is found only in truth.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真理本來就是抽象的,
所以智慧追求的是抽象、永恆、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Wisdom runs after abstractions that are eternal.
So we fix our eyes not on what is seen,
but on what is unseen.
For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but what is unseen is eternal.
《2 Corinthians 4:18》
Nurturing a ‘nostalgia for eternity’ redeems
your soul for it carries you silently towards
the light even in the darkest times.
( Stuart Wilde )
追求智慧是畢生的事業,所以需要「立志」。
但立志只不過是第一步,比較困難的反而是第二步。
追求智慧需要「勇氣」courage,需要「毅力」perseverance,
因為追求智慧必須磨利思考工具,而恰巧自己就是這件工具!
任何性格上的問題和偏見,都會打擊這件工具,
所以追求智慧,需要「內省」、需要「自我批判」,
欠缺勇氣和毅力的人立志之後到此,就只能夠行人止步!
然而立志和勇氣並不足夠,還需要一種額外的性格,
毅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追求智慧需要堅持,需要恆心,
需要晝夜思想,萬萬不能半途而廢。
換言之,培養勇氣和毅力,是追求智慧的第二步功夫,
最後,追求智慧還需要積極培養追求真理的能力,
所以除了起碼的天份之外,還需要刻苦和嚴謹的思考訓練!
Truth is the cry of all, but the game of the few.
( Bishop Berkeley, Siris, 1744 )
The higher we soar the smaller we appear
to those who cannot fly.
( Friedrich Nietzsche, Thus Spoke Zarathustra )
☆ 追求智慧就是明白追求真理不可能一蹴即就。
Believe those who are seeking the truth.
Doubt those who find it.
( Andre Gide )
☆ 追求智慧就是尊敬「集體智慧」。
追求智慧就是明白無論個人的智慧多麼強,
都會有盲點,都不可能每個課題都有深入研究,
人類要追求智慧,就一定要靠智者的「集體智慧」,
通過長期的互相批判 [及/或] 嚴謹的實驗,
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巨人努力合作,互相倚靠,
累積智慧,才能夠慢慢地迫近真理。
智慧的成果得來殊不容易!
If devotion to truth is the hallmark of morality,
then there is no greater, nobler, more heroic
form of devotion than the act of a man
who assum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inking.
( Ayn Rand )
☆ 追求智慧就是明白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Ignorant men raise questions that
wise men answered a thousand years ago.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參考:《愛智是一種信仰》
☆ 追求智慧就是明白真理不一定悅耳動聽。
The beautiful souls are they that are
universal, open, and ready for all things.
( Michel de Montaigne )
You can bend it and twist it…
You can misuse it and abuse it…
But even God cannot change the truth.
( Michael Levy )
參考:《存在》(十) [真、真理]
☆ 追求智慧就是明白任何思想都必須接受批判。
追求智慧的人必須放下面子,擁抱批判。
所以我們可以下這個結論:
任何拒絕自己的思想接受批判的人,
無論他看起來如何好,如何有禮貌,如何「謙虛」,
如何喜歡助人 [不論是有意圖還是無條件],
無論他如何強調自己愛智,
他亦只能夠是一個「假愛智」的人。
這個人雖然不可能有智慧,但可能會很聰明,
而且依然可能會有教條式的「半智慧」。
很多人都不明白:
一個人對人的「真」和「誠」比較容易出現,
但追求智慧的「真」和「誠」,卻非常罕有!
這些擁有「半智慧」的人,
往往會在不適用的地方應用他們相信的「半智慧」,
露出馬腳,於是顯示出固執和愚昧的腦袋。
Anyone who doesn’t take truth seriously
in small matters
cannot be trusted in large ones either.
( Albert Einstein )
這個世界固然有擇善固執,但亦常常是「擇半善固執」,
而半善往往蘊藏著罪惡!
「擇半善固執」的人如果不是無知地助長制度的罪惡,
無知地欺詐思考能力不足的羔羊,就是參與助紂為虐。
追求智慧的人寧願孤獨、寧願令人討厭,
也絕對不會包容任何經不起批判的思想,
因為這是人類精神文明中的大是大非。
錯誤的思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以類聚」而凝固,
之後就會不自覺地慢慢滲出毒素,有意無意之間毒害社會。
Truth does not do so much good in the world
as the appearance of it does evil.
( Duc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Nothing in all the world is more dangerous than
sincere ignorance and conscientious stupidity.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 追求智慧就是明白自己在思考方面絕對不能夠懶惰。
參考:《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And don’t ever be afraid of high expectations.
A great heritage is like something we can’t escape,
even if we want to. It’s like a foundation
under our feet, we didn’t put it there,
but we’re standing on it anyway.
And either we build on the foundation,
or it will crumble away underneath us.
( Hank Aaron, 1995 )
可惜由於不熱衷追求智慧、在思考上不求進步、
在社會上已經有少許成功,所以有少許自負的壯年人,
實在多如銀河星數。
這些人會將自我和自己的思想及經驗掛鉤,
所以他們到死都不會明白:
批判一個人和批判這個人的某種思想是兩回事。
任何不尊重智慧、不追求真理的人,
竟然厚顏無恥地告訴別人自己有屬靈的生命,
不是虛偽是甚麼?
甚麼叫做屬靈?
在屬靈方面如何見微知著?
屬靈的人可以不走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路嗎?
對批判思維的接受程度,
肯定是測試一個自稱屬靈的人的最佳指示劑!
參考:《哲學是甚麼》
《智慧是甚麼?》(八)
[ 思考能力不足的原因 ]
如果並非由於先天的缺憾,
一般人思考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1. 從來都未接受過思考方面的訓練,
2. 知道思考能力不足,
但由於在社會上某一方面有工作經驗,
十分自負,拒絕學習思考方法。
3. 願意在物質缺乏之中捱苦及掙扎的人,
不一定願意在思考訓練方面捱苦。
4. 願意忍受漫長工時及無聊工作的人,
不一定願意在思考訓練方面捱苦。
5. 一向將面子、輩份和社會地位都置諸真理之上。
6. 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名氣、權力和財富,
只要能夠得到其中一樣,思考能力不足沒有問題。
7. 懶於思考和生命有關的重大課題 the big questions,
只會思考和生存有關的課題。
8. 偶然會思考和生命有關的重大課題,但遇導師不淑,
誤以為只需要宗教,可以放棄「宗教精神」。
誤以為這個世界存在「不需要智慧的仁慈」。
參考:《工具》(三) 《知識和技術改善生活,智慧改變生命》
筆者按:
有一些人可以擁抱宗教,擁抱弟兄姊妹,
但完全放棄或者接受已經「和諧」了的「宗教精神」。
但「和諧」了「宗教精神」的宗教是甚麼?
就是聖經裡法利賽人的宗教!
「宗教精神」是永恆的,因為「宗教精神」就是「道」,
會滅亡的只是宗教。
如果一位導師在「宗教精神」上表現曖昧,
認為可以左手擁抱「宗教精神」,右手擁抱「虛偽」,
追隨者自然亦會是同樣思考力不足的信徒。
如果領導者愛面子,恐怕批判,
追隨者自然亦覺得應該愛面子,抗拒批判。
識貨的父母,明白思考訓練的重要,
明白做學問的「真」和「誠」是訓練思考的基礎,
當然會讓子女接觸蘇格拉底式的對話。
至於擁抱虛偽的父母,
子女如果不是相當聰明、早熟和蠱惑,青出於藍,
就是精神出現問題。
擁抱虛偽的父母,最怕蘇格拉底式的對話,
怎可能在子女的思考能力之上,做到家教森嚴?
If a trainer/coach proclaims that
he can’t accept not trying,
how come he can accept not thinking?
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
Spare harsh training in thinking,
spoil the mind.
( Jason Ling )
[ 另一種分類法 ]
除了前文所述,將人類的 [智力/智能] 分成:
知識的運用,觀察力,語言和文字的運用,
性格,人際關係技巧,
及思考能力 [理性、抽象思維、創意思維] 之外,
心理學家根據多年來的研究,
又提供了另一種更簡潔的分類法,
將人類的 [智力/智能] 分成兩大類:
「普遍智能因子」及「特殊智能因子」
前者和「通才」有關,比較接近智慧所要求的條件,
後者則和「偏才」有關,未必一定能夠和智慧扯上關係。
☆ 普遍智能因子 g factor
現時西方心理學家比較認同「普遍智能因子」
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 的說法。
「普遍智能因子」可以視為一種「多元智能理論」,
認為 [智力/智能] 源於多種天賦加上後天環境的培育。
1. 普遍智能因子並非單一基因,而是一個多種基因的組合。
The same genes are involved across a wide range
of intellectual abilities and achievements.
2. 普遍智能因子並非一成不變,
從童年開始到成年,普遍智能因子會漸漸增值。
The 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 advances from
childhood to young adulthood.
3. 普遍智能因子可以憑藉優質學習環境的刺激而增值,
但有先天的上限。
The potential of the 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
can be maximized because it is dynamic/interactive.
The same environment affects each person differently.
The environments that matter most are unique
to individuals.
4. 普遍智能因子對人生各方面有決定性的影響,
包括學業、職業、社會成就、收入,甚至壽命的長短。
參考:
Robert J. Sternberg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Synthesiz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遺傳基因方面的研究及腦神經科學的發展,
將會對人類 [智力/智能] 的研究帶來翻天覆地的結果,
對未來 [教書、教育] 的發展方向及教學方法,
亦必然影響深遠。
到目前為止,關於天才兒童的研究告訴我們: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1. typically show talent in several areas,
2. have a great deal of curiosity,
3. enjoy learning,
4. enjoy developing keen observational skills,
5. enjoy problem solving,
6. possess ability to think in the abstract,
7. are often serious about proofs,
8. are often perfectionists,
9. are often self-motivated in the area of
their talents.
☆ 多元智能理論
1983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提出
「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到 1996 年 Howard Gardner 再修訂他的理論,
將人類的 [智力/智能] 分成八個範疇:
1. 視覺空間智能 Spatial
2. 語文智能 Linguistic
3. 邏輯數學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4. 肢體動覺智能 Kinesthetic
5. 音樂智能 Musical
6. 人際關係智能 Interpersonal
7. 內省智能 Intrapersonal
8. 自然觀察智能 Naturalistic
其後 Howard Gardner 又再增添一項人類的 [智力/智能]
9. 哲學思考智能 Existential
從筆者個人的分類法來看,
「肢體動覺智能」是「身體 body」的智能,
「內省智能」和「哲學思考智能」是「心靈 soul」的智能,
而其餘的智能則由「我 ego」和「心靈 soul」來分享。
讓 ego 主持人生大局和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對這些智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應用和完全不同的境界。
除此之外,每一種學科都需要多種智能的組合,
例如文學、藝術、音樂、戲劇,需要「真、善、美」的智能,
Howard Gardner 可能將之放在內省智能之內。
其實部份 Howard Gardner 提出的 [智力/智能],
只能夠視為「特殊智能因子」,
因為它們只是反映「偏才」的 [智力/智能],
只有語文智能、內省智能、哲學思考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才屬於「通才」必須具備的 [智力/智能],
亦是古希臘人所推崇的「認識自己」所需要的 [智力/智能]。
題外話:
從紫微斗數的角度來看:
紫微和天府都是「普遍智能因子」,
破軍代表「視覺空間智能」,
殺破狼及太陽巨門代表「語言運用智能」,
天同及廉貞代表「音樂智能」,
天梁及昌曲代表「文字運用智能」,
天機及貪狼代表「人際關係智能」,
天機、地空、地劫代表「邏輯數學智能」,
武曲、貪狼及天馬代表「肢體動覺智能」,
貪狼、地空、地劫、天哭、天虛、華蓋的組合,
代表「哲學思考智能」。
《智慧是甚麼?》(七)
《智慧是甚麼?》(一) 至 (七) 這七篇文章,
只是開始觸及關於智慧的思考,
還未開始深入探討究竟「智慧是甚麼?」
因為在未開始討論之前,
我們必須先解決 [智力/智能] 是甚麼?
原因有三:
1. 「智力/智能」比較容易分類,
而且只需要每一分類給予一個貼切的定義,
然後提供一個量度的方法就大功告成。
心理學家在這一方面做了頗多的研究。
2. 某幾種分類、某種程度的「智力/智能」,
會是構成智慧的必需條件。
3. 其他分類的「智力/智能」未必和智慧有關。
擁有這些「智力/智能」的人也許會誤以為自己有智慧。
在討論 [智力/智能] 的前幾篇文章裡,
我們首先列出了三大「思考能力」
──理性、抽象思維、創意思維──
因為它們對 [智力/智能] 和智慧都有關係。
其次我們必須明白,
無論是 [智力/智能] 或是智慧,
都需要善用「比較」,都需要追求完美。
[ 重視比較,超越比較 ]
無論是追求 [智力/智能] 或者是智慧,
都必須刻苦培養優秀的「思考能力」,
盡自己的能力去攀登思考的高峰。
那麼甚麼叫做優秀的「思考能力」?
當然是從「比較」開始,
這是所有讀過科學的人都明白的道理。
所有標準都是從「比較」來確立的!
只有不懂科學的人才會叫人不要「比較」。
世間上所有人為或非人為的考試,
其實都是一種「比較」──
不是和人比較就是和一個標準比較,
甚至和人工智能電腦或者機械人比較。
When you talk to a human in 2035, you’ll
be talking to someone that’s a combination
of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intelligence.
( Ray Kurzweil )
然而由於人有不同的天賦才華,
不同的 [智力/智能] 組合,不同的智慧,
不同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同的壽命長短,
不同的處理和運用時間的方法,
不同的長輩、朋友和擇師、擇友的方法,
甚至不同的運氣,
[註:運氣包括出生時的家庭環境,父母的人格,
長輩和兄弟姊妹是否對自己有利……]
所以「如何比較?」就成為一門學問:
一門高深的學問!
「中人以下,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
而能有成者,未之有也。」(北宋。呂希哲)
從增加 [智力/智能] 或是智慧的角度來看,
從善用「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
1. 人與人之間的比較,
必須用整個 [智力/智能] 組合來比較。
只要其中一項有過人之處,又何需自卑?
2. 不要只是懂得和同期出身的人比較。
這是狹隘的視野和想法。
3. 不是和一般人比較,而是和高手比較。
4. 不會忘記要和已故的高手比較。
5. 比較的目的不一定是要贏,
可以是向一個高層次的標準學習。
6. 和絕頂高手比較,我們就會學習到「謙卑」,
而且明白到「謙虛」有時只不過是一種手段。
所以和高手攀比的意願,一定要重!
不是嫉妒,不是要贏高手,
而是向高手學習,同時欣賞高手的努力和成就,
而且在自己有少許成就時,
更要對人類精神文明作出貢獻,
試圖至少在某一小課題或範疇上青出於藍!
所以一定要高攀古今中外有智慧的巨人,
在未能夠青出於藍之前,以巨人為 role models,
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的意思。
當我們懂得謙卑,懂得抱著學習的心態時,
高手的強勢怎可能會嚇怕我們?
A creative man is motivated by the desire
to achieve, not by the desire to beat others.
( Ayn Rand )
參考:《我 ego》(三) 《名句導讀》(三)
[不要歧視完美]
創意思維的動力之一,就是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的心態,一向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來源。
科學精神教導我們,
1. 不要害怕追求完美。
2. 不要認追求完美是愚蠢事。
3. 要有耐性慢慢迫近完美,不要期望一步登天。
4. 明白追求完美並不表示結果一定完美,
因為變數很多,因為天有不測之風雲。
但若不追求完美,出現完美結果的或然率就會很低。
如果不追求完美,再加上人的惰性,更加會每況愈下。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要求低,達到的成果也低。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be defeated
by greater and greater things.
( Rainer Maria Rilke )
以「至善至正」為目標,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嚮往,
不應該是用來欺騙青年人的口號。
參考:《人類必須創造烏托邦》(上)
「傳道、教書、演講」這些職業,
也許目的是找一份自己喜愛但力不從心的工作。
所以「追求完美」會是一種咒詛!
但修行,就是追求完美,因為只需要向高人學習,
以高人為外在的參考標準,
只需要和以前的自己比較,
只要每天都較昨天的我進步,
不斷有今是而昨非的感覺,就已經是完美!
Perfection is an attitude, not a requirement;
It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 Jason Ling )
愚昧的人會告訴你不要追求完美,
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因為人總是會犯錯的,
因為總有人會比你強,增加你的精神壓力。
對!沒有人可能是完美的,
但不要害怕追求完美,
不要認為追求完美是一種心理缺失,
追求完美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態度,是一個過程,
這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另一個詮釋。
參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愛智是一種信仰》
參考: 《完美主義》(上) 《完美主義》(中) 《完美主義》(下)
《智慧是甚麼?》(六)
投資界常常說:
投資要看大勢,但落實投資一定要看細節。
無論是關心教書還是關心教育的人都清楚,
訓練「思考」已經這個時代教學方向的大勢。
至於校監、校長、主任這些大小掌權者的心態,
現任老師及現時學生家長的心態,
未來老師的挑選和培訓,
圍繞著「思考」重新編寫課程和考試題目,
這些全部都是關鍵的細節。
每一個細節都有左右大勢的力量。
所謂「以大局為重」其實是一個笑話,
因為沒有人願意說清楚「大局」是甚麼,
並且擁抱隨之而起的批判。
所以落實「思考」訓練,的確要仔細地看每一個細節,
因為魔鬼就在細節之中!
[ 及早訓練 ]
理性及抽象思維,需要在年青時及早訓練,
好奇心和創意思維,則需要避免在童年時被老師扼殺。
所以思考能力的三大類──理性、抽象思維、創意思維
──都和教育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Disinterested intellectual curiosity
is the life blood of real civilization.
( G. M. Trevelyan )
When you want to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you begin by treating them seriously when
they are little, giving them responsibilities,
talking to them candidly, providing privacy
and solitude for them, and making them
readers and thinkers of significant thoughts
from the beginning.
That’s if you want to teach them to think.
( Bertrand Russell )
Creativity is often obvious in young children,
but it may be harder to find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s because their creative potential
has been suppressed by a society that
encourages intellectual conformity.
( Robert J. Sternberg,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Synthesiz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09-110 )
參考:《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創意思維表面上看起來儀態萬千,極度吸引,
但玫瑰怎可能沒有刺?
創意思維令人頭痛的地方有幾個:
其一就是「個人色彩濃厚」,
各花入各眼,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因此難以客觀評估。
Every man’s work, whether it be literature,
or music or pictures or architecture
or anything else,
is always a portrait of himself.
( Samuel Butler )
音樂就是「個人色彩濃厚」的表表者。
如果沒有選擇導師的自由,如果導師掌握生殺大權,
嚴重的問題就會浮現。
其二就是要靠創意思維謀生的人需要考慮「市場需要」,
影響到創作的方向。
所以有人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
其三就是靠創意思維謀生,而名利權慾望重的人,
為了爭名、爭權、奪利,讓人格貶值,
往往就會傾向於依附權勢,隨而擁抱虛偽,
完全失去了創意思維的精髓:真和誠。
A piece of art could only be considered good
in so far as it is authentic.
The great enemy of art is insincerity.
An artist should create his work of art
out of his own experience and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life.
If an artist is shallow,
then his work of art has to be shallow.
There is always some artist who cannot
grasp an important message, a great idea
or certain demanding phiosophical thoughts,
but who is so desperate to show off
himself as a great thinker of his time.
He ends up pretending to be someone
bigger than himself with all his might.
There is a place for hypocrisy
in any great piece of art but
there is no place for hypocrisy in an artist.
( Jason Ling )
從事文學和藝術創作的人,多數會重視「美」,
但不一定擁抱其他的神聖價值:真、誠、愛、智慧。
創意文學,可以寫幻想、鬼怪、輪迴,風花雪月,
可以過度誇張,可以十分抽象,可以弄虛作假,
不一定需要展示道德,或者需要有深刻的思想,
只需要讀者看得舒服,看得過癮。
沒有哲學思考訓練和感受的文人,
何必插足和人生哲學有關的這淌渾水?
廣東俗語說:「冇咁大個頭唔好戴咁大頂帽!」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哲學思考能力不足的著名文人寫新詩!
歷史遲早會給他們和他們的諂媚者一個公平的評價。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音樂界。
不少人完全忘掉了音樂和個人喜好及性格有關這種現象,
有一些人喜歡隨波逐流,
有一些人喜歡聽現代音樂,
有一些人則堅持凡古典音樂必屬佳品,
更有人意圖將音樂抬上天堂的位置,
認為音樂可以表達思想,可以展示道德。
音樂在表達情緒和感覺方面,的確比語言和文字優勝,
沒有人會反對,但這亦成為音樂的弱點。
音樂本來就不太需要深刻的思考,亦無法表達深刻的思考;
音樂只能夠鼓勵思考。
所以千萬不要說所有音樂都可以表達思想,
也千萬不要說所有音樂都可以展示道德!
只有當一位作曲家具備優秀的心靈,嚮往神聖的感覺,
他的作品才能夠展示神聖和抽象的道德!
任何文學家、音樂家或者畫家,
如果並不具備深刻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一旦誇張其作品在思考上和道德上的功能,
就肯定是大言不慚地在行騙和做廣告。
藝術家一「扮野」,就失去了「赤子之心」,
而其作品一定美中帶醜,
只能夠靠同樣喜歡「扮野」的觀眾來捧場!
We are what we pretend to be,
so we must be careful about
what we pretend to be.
( Kurt Vonnegut )
Poets utter great and wise things
which they do not themselves understand.
( Plato )
一切藝術作品,
以真摯,以悲慟,以愛心,以洞見鑄成者,感人最深。
這是筆者對文藝作品例如文學、音樂、繪畫、雕塑……
等等藝術的批判基礎。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辛棄疾)
沒有「科學哲學及歷史」訓練的藝術家,尤其經不起批判。
I have a friend who’s an artist and has sometimes
taken a view which I don’t agree with very well.
He’ll hold up a flower and say
“look how beautiful it is,” and I’ll agree.
Then he says “I as an artist can see how beautiful
this is but you as a scientist take this all apart
and it becomes a dull thing,”
and I think that he’s kind of nutty.
First of all, the beauty that he sees is available
to other people and to me too, I believe…
I can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a flower.
At the same time, I see much more about the flower
than he sees. I could imagine the cells in there,
the complicated actions inside,
which also have a beauty. I mean it’s not just
beauty at this dimension, at one centimeter;
there’s also beauty at smaller dimensions,
the inner structure, also the processes. The fact
that the colors in the flower evolved in order to
attract insects to pollinate it is interesting;
it means that insects can see the color.
It adds a question: does this aesthetic sense also
exist in the lower forms? Why is it aesthetic?
All kinds of interesting questions which
the science knowledge only adds to the excitement,
the mystery and the awe of a flower.
It only adds. I don’t understand how it subtracts.
( Richard Feynman )
The Feynman Series – Beauty
《智慧是甚麼?》(五)
[ 講究實際,尊重幻想 ]
「講究實際」是人類為求生存而擁有的天賦才華。
一般人從來都不去思考甚麼叫做「講究實際」,
誤以為凡是抽象的東西都不切實際,
所以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的「假說」不切實際,
而哲學更加不切實際。
一般人思考能力未夠班的人,
當然不可能明白思考能力中的「理性」及「抽象思維」,
都「講究實際」,因為它們的目的是「迫近真理」。
凡是目的是「迫近真理」的東西,怎可能不「講究實際」?
Those who love truth ponder about
great and practical ideas,
great and practical thoughts.
由於我們中學的課程裡往往欠缺了哲學的訓練,
老師講授和科學有關的科目時,
又有意無意地輕蔑科學歷史和科學哲學的探討,
終於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
令一般人認為「哲學不切實際」的想法根深蒂固!
事實上「理性」及「抽象思維」,
都是歸功於「講究實際」的哲學家和科學家:
哲學家經過漫長的歲月,
一代巨人站在前一代和同輩巨人的肩膀上,
努力不懈地創造出人類精神文明。
科學家則經過多個世紀的共同努力,
依賴「真」和「誠」的科學精神,
依賴「互為主觀、互相批判、訴諸實驗」的方法,
努力不懈地創造出人類科技文明。
參考:《哲學是甚麼》 《科學世界》(三)
創意思維也是人類的天賦才華,
來自人類的 [ 幻想 fantasy / 想像 imagination ],
是人類遺傳基因之所以優勝於其他生物的地方。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亦不是僅僅為了傳宗接代,
不明白為何會有人認為 [幻想/想像] 不切實際?
站在教育的角度來看,
創意思維能夠滿足了人類的 [幻想/想像] ,
根本不應該受到歧視。
創意思維雖然看似抽象,但不應該用抽象來形容,
因為抽象這個詞彙已經被數學和科學霸佔了,
成為了清晰的形容詞。
為了避免文字溝通上的模糊,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創意思維只能夠說是幻想或者想像。
[ 創意思維 creativity ]
理性及抽象思維「講究實際」,目的是「迫近真理」,
所以必然受制於邏輯批判及實驗結果。
創意思維則可以天馬行空,發想無端,
源於尚未知來源,和邏輯無關的直覺和靈感,
只受制於人類對美的感受,
甚至只受制於一小部份人對美的感受。
所以創意思維在古代往往出現在音樂、繪畫、雕塑、
建築、生活用具、文學、戲劇,和其他藝術作品之中。
創意思維去到現代,就增加了電影這種新穎的表達方式。
[ 從新定義講究實際 ]
由於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影響整個社會,
凡是能夠賺錢的事物,都列入「講究實際」之內,
所以一般人心目中的「講究實際」,就是能夠賺錢!
如果設計可以賺錢,
如果設計加上心理學和廣告可以賺大錢,
如果設計加上心理學,再加上廣告宣傳可以賺大大錢,
那麼誰還敢說從事設計不切實際?
如果說做義工不切實際,做善事不切實際,
做「慈善」事業不切實際,
一旦從事管理低廉義工的「慈善」事業可以賺大錢,
那麼誰還敢說從事「慈善」事業不切實際?
如果說公義和道德不切實際,而且不能夠量度,
那麼在不重視公義和道德的國家之中,
「維穩費」是否能夠反映出公義和道德的最起碼價值,
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如果發明可以賺錢,
如果科技應用在發明之上可以賺大錢,
那麼誰還敢說從事科技應用不切實際?
不少所謂造福人類的發明,
雖然產品的用途也許是節省人類的時間,
也許是令人類生活得更舒適,
也許只是令發明者及享用者都覺得「過癮」,
[ 註:過癮是一個極度傳神的廣東話詞彙。]
也許可以讓懂得運用時間的人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但有時產品只不過是令不懂得運用時間的人更加懶惰而已。
所以我們也許可以提出這樣的「弔詭」說法:
勤奮地去思考和研究如何發明「可以令人類懶惰」的物品,
是人類所有偉大發明的根源!
一般學生心目中的「講究實際」,
和大部份校長及教師心目中的「講究實際」完全相同,
就是「考試成績」;
一般讀書人心目中的「講究實際」,就是文憑和學位;
一般出來社會工作、有「上進」的人,
他們心目中的「講究實際」,
也許就是付出時間進修有助謀生的種種學問。
無論是一般學生或者是一般「上進」的市民,
除非曾經有老師循循善誘,
或者在學校時選修過和思考有關的課程,
否則願意付出時間去學習如何「思考」的人,有如鳳毛麟角。
根據 Dr. Fareed Zakaria 的看法,
訓練學生獨立「思考」,是美國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
當然他似乎故意不提或者忽略了「掠奪全球人才」,
包括管理及創意人才 [通才],及科技人才 [偏才],
更是美國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
Dr. Fareed Zakaria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懂得讓學生「擴闊視野」的老師和家長為數不少,
怕執輸家長尤其多,
可惜識貨的老師和家長稀少,
所以他們不知道訓練「思考」,「加深視野」,
學習廢話少講,才是贏在起跑線上!
究竟有多少人願意花多少錢來「擴闊膚淺的視野」,
是一個教育經濟的課題。
很少人明白,
父母最重要的教養責任,首先是從父母人格而產生的家教,
其次是重視「思考」及選擇重視培育「思考」的學校。
參考:《贏在起跑線上》
《智慧是甚麼?》(四)
[ 抽象思維 abstraction ]
所謂「抽象思維」的能力,
就是能夠理解和批判抽象的概念,
懂得判斷和分辨「假說」和「理論」,
懂得判斷和分辨空想、幻想、夢想和理想。
具備「抽象思維」能力的人,
絕對不會陶醉於不能夠應用的「假說」
及沒有可能實現的「夢想」,
只會陶醉於有「理論」支持的「理想」。
只要是「理想」,明知是愚公移山也要做,
因為這既是橫渠四句的啟示,
也是近四百年科學精神帶來的成就的啟示。
「理性」和「抽象思維」一旦結合,
就有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它們生下的子女──衍生出來的種種思考能力──
全屬優秀,洋洋大觀,美不勝收:
理性 [蘊涵懷疑和批判的心態] + 抽象思維 →
01. 問抽象問題的能力
02. 舉一反三的能力
理性 [蘊涵懷疑和批判的心態] + 抽象思維 + 冷靜 + 細心 →
03. 強觀察力 keen observation
04. 根源思維/抽絲剝繭的分析能力 analytical ability
05. 森林思維/宏觀視野 holistic perspective
這三種能力就衍生出:
06. 解難能力 problem solving
07. 決策能力 decision making
06.和 07.都是社會上管理階夢寐以求的能力,
也是教育機構口裡讚譽,但欠缺執行意願去培育的能力。
[森林思維/宏觀視野] 一旦應用在教育之上,
就是從整個人生去看問題,從整個社會去看問題,
所以重視多元化互助互補、分工合作的關係,
所以必然需要照顧個別的差異 [有教無類],
「森林思維」一旦應用在教育之上,
就必然需要從這一些角度去重新設計整體課程。
沒有教育理想,得過且過的官僚、校長和主任,
一般都不願意如此辛苦去造就教育界的理想!
理性 [蘊涵懷疑和批判的心態] + 抽象思維
+ 冷靜 + 細心 + 意圖減少失敗的次數 →
08. 反思 → 提煉自己一手經驗的優良能力。
09. 提煉別人二手經驗的優良能力。
10. 批判歷史真偽,從中汲取二手經驗的能力。
部份人傾向於將理性和抽象思維向內修理自己。
理性和抽象思維一旦向內,就衍生出修行的能力:
11. 認識自己 know thyself。
12. 自我批判,衍生出「內省智能」introspection。
13. 懂得分辨各式各樣知識對個人生命的重要性。
14. 開始對和個人生命有關的課題深入思考和理解。
15. 理解生命的無常,老病死的必然,開始思考應該如何生。
What is a good life?
Have I made good use of my life?
16. 開始明白生不如死的人有三位摯友:
Cowardice, Monotony, Mediocrity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
[田也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朝走西,暮走東,人生猶如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萬空歌》(明。悟空禪師)
註:[ ] 內者應該是後人增補的內容。
In an age of knowledge explosion,
knowing how to prioritize the different
areas of knowledge one has to learn,
from a spiritual perspective,
is definitely a part of wisdom.
( Jason Ling )
參考:
《自我批判、內省》(一)
《自我批判、內省》(二)
《自我批判、內省》(三)
一旦將理性和抽象思維向內,就會衍生出對自由的追求。
認識自己 → 覺醒 → 爭取思考上的自由
認識自己 → 覺醒 → 改變生命路線
認識自己 → 覺醒 → 從比較中領悟自己的長處及短處
認識自己 → 覺醒 → 不再追求不適合自己的東西
人生中各式各樣的自由,都要靠「覺醒」和「爭取」去得著,
救世主只能夠為我們爭取死後的權益,
只有思考方面的懶人,才會以為有免費的午餐。
Every tyrant who has lived
has believed in freedom for himself.
( Elbert Hubbard )
參考: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一)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二)
《智慧是甚麼?》(三)
☆ 思考能力 thinking ability
無論是偏才還是通才,中國歷史上的孫臏,
或者現代西方的史提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他們的經歷都告訴我們人的最重要價值就是自己的腦袋。
問題是他們並非一般平庸的人,他們是天才。
那麼對平庸的人來說,他們最重要的價值又是甚麼?
筆者認為應該是人格,而人格亦是在腦袋之中,
也許和前生有關,也許和出生的年月日時有關,
也許和家庭教育有關,也許和後天環境的培育有關。
首先我們知道
1. 即使是弱智的人,都具備思考能力。
2. 思考能力至少可以分為三大類:
[ 理性、抽象思維、創意思維 ],
而理性又可以再分為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
所以也可以說思考能力可以分為四大類,
它們之間會互相影響和增益。
3. 每一類思考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可以很大。
4. 優秀的思考能力當然是智慧的必要條件之一。
前文《智慧是甚麼?》(二) 所要求的閱讀理解能力,
其實就是思考能力。
「閱讀、思考、理解」三者怎可能分開?
未必每一類思考能力都是智慧的必要條件,
所以問題是如何定義「優秀」,
怎樣程度的思考能力才合乎智慧的要求?
[ 理性 reasoning / rationality ]
西方人發現:
極權統治者和不少懷抱「信念」belief 的人,
都敵視「理性」,討厭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所以有思考能力的人就指出:
It is useless to tell one not to reason
but to believe──you might as well
tell a man not to wake but sleep.
( Lord Byron )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is found in doubting;
by doubting we come to the question,
and by seeking we may come upon the truth.
( Pierre Abelard )
理性,
必須擁抱「懷疑」skepticism 和「批判」critique,
絕對不會因為懷疑和批判而老羞成怒。
換言之,任何拒絕懷疑和批判的思想,
不可能屬於理性的範疇,
任何討厭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不可能是知識份子。
Not to be absolutely certain is, I think,
one of the essential things in rationality.
( Bertrand Russell )
理性,除了必須向外批判之外,還需要向內自我批判。
理性,需要認識自己,知己之餘還需要知彼。
理性,需要知道「愛自己」的清晰定義。
理性,需要擁抱「道/真理/智慧」,避免陷入所知障。
理性,需要擁抱「智、仁、勇」,才有能力分辨善惡。
理性,不但需從錯誤中學習,還需要培養學習的能力。
理性,必須保持的心態不是樂觀也不是悲觀,而是如是觀。
理性,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受人歡迎,
因為自稱擁護「理性」的半君子和偽君子充斥市場,
而且虛偽一向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所以一旦涉及面子或者輩份問題,偽人亦會立即活在當下,
立即放棄「理性」,拒絕批判,並且發展語言偽術來解釋!
即使一位曾經擁抱過「理性」的人,
一旦思考時牽涉到個人或者小團體的利益,就會包容罪惡,
思考的能力就會大幅度貶值,甚至成為「愚樂圈」的偽人。
2014年香港流行的口號「和理非非」,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當然是「理性」和「說理」,
如果擁抱「和理非非」的人自動降低門檻,
只要求馬馬虎虎,半桶水的「說理」,
另一方面又強烈要求和平,那麼根本就不是「和理」,
而是糊里糊塗 wooly-minded「和理炆得」。
這種道德和思考上的「半桶水主義」,
就是胡適所說的「差不多先生」精神。
所以「理性」一定拒絕
1. 被個人的情緒和利益考慮去操縱。
2. 適可而止,避免尋根究柢的思考態度。
3. 心地善良的差不多先生鼓吹半桶水的「說理」,
以免差不多先生成為有意義行動中拖後腿的內鬼。
理性,肯定是智慧中一種重要的思考能力。
如果排除了理性,我們將如何定義「成熟」maturity?
值得注意的是:
理性,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心態!
接受懷疑和批判,就是一種心態。
只有擁抱懷疑和批判,才能培養出「問問題的能力」。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 Albert Einstein )
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
( Bishop Mandell Creighton )
當一個人的思考能力達到某種程度時,他就可以從對方問的問題中,
看出對方的智力、假設、動機和價值觀!
You can tell whether a man is clever by his answers.
You can tell whether a man is wise by his questions.
( Naguib Mahfouz )
Wisdom is the right use of knowledge.
To know is not to be wise.
Many men know a great deal,
and are all the greater fools for it.
There is no fool so great a fool as
a knowing fool. But to know how to
use knowledge is to have wisdom.
( Charles H. Spurgeon )
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讓我們明白必須分辨「信念」belief 和「信仰」faith,
因為兩者的界限一旦模糊,就會阻礙我們的思考。
參考:
《批判》
《浮沙恐懼症》(一)
《浮沙恐懼症》(二)
《信念、信仰》(一)
《信念、信仰》(二)
《信念、信仰》(三)
《智慧是甚麼?》(二)
[智力/智能]
對二、三流心理學家來說,
始終 [智力/智能] 比較容易定義,可以分類,
而且假以時日,也許每一類 [智力/智能] 都可以量度。
所以早期的西方心理學家,
往往集中研究人類的「智力/智能」intelligence,
較少研究人類的「智慧」wisdom。
有思考能力的人當然明白:
研究 [智力/智能] 不等於研究「智慧」。
二、三流的心理學家一向喜歡高攀科學的門檻,
他們稱為「理論」theory 的,
科學家只視為「假說/猜想」hypothesis/conjecture,
而上述的所謂理論,只能夠視為「人類能力分類法」。
由於人人都或多或少具備這些能力,
能力有多高才算是智能,是值得商討的問題,
否則就等同將智能這個字貶值!
近二十年新一代的心理學家較之前輩大有進步,
在「智力/智能」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
筆者汲取新人研究成果之餘,
再將西方思想家對智慧的論斷及領悟集大成,
知道「智能/智力」包括了
☆ 知識的運用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經過訓練,不少人都會懂得運用知識,
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夠運用大量的知識,
甚至運用和一件事情有關的多方面知識。
運用大量互相關連的多方面知識所需要的,
是「融會貫通」的能力
mastery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知識,當然包括科學知識、歷史知識、社會科學知識,
當然包括了判斷知識真偽的能力。
知識的運用,除了上述種種知識之外,
還包括向別人的二手經驗及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智慧,當然包括了知識的運用。
但知識的運用既可為善,亦可為惡,甚至令人類滅絕。
運用知識為惡,可以說是智慧嗎?
Science gives us knowledge,
but only philosophy can give us wisdom.
( Will Durant )
☆ 觀察力 ability for keen observation
觀察力人人都有,只不過是強弱之分、目標之分而已。
強的觀察力,我們傳統稱之為具備「明察秋毫」之銳。
強的觀察力用在自然界,是科學發展的必要條件;
強的觀察力用在人生、人性、社會,是智慧的必要條件之一。
強的觀察力用在自己的身上,就是「內省智能」,
內省智能當然是智慧的必要條件之一。
強的觀察力,往往可以讓一個人在問題未出現之前就已經預見。
☆ 語言和文字的運用 language and writing skills
1. 語言運用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語言的運用既可為善,亦可為惡,
語言偽術,可以是由於無知,可以是由於思考能力不足,
亦可以是由於意圖行騙。
不少自視為知識份子的人,
如果不重視模糊曖昧的辭彙和概念對思考的影響,
就難免自欺欺人,醜態畢露,貽笑大方。
「語言、辭彙和概念」的批判,是知識份子無可避免的功課!
任何維護語言偽術的人,當然不屬於有智慧的人。
2. 精確的文字運用 clear writing skills
文字的運用和語言的運用息息相關,
亦是既可為善,亦可為惡。
文字運用能力高,但思考能力不足的人,
只可以談風花雪月,否則容易露出馬腳。
不少嚮往哲學,但又不肯下苦功,
只喜歡扮哲學家的著名文人,
往往成為愚樂有識之士的開心果。
對文字、詞彙及概念的精確定義和理解,
肯定是重要的「智能/智力」。
參考:《定義和比較》
☆ 閱讀理解能力 reading comprehension
視乎書籍及文章的難易程度,對閱讀理解能力會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高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往往需要
1. 個人的體驗和想像能力。[可以用電影來訓練]
2. 分析能力,尤其是挖根思維;
知道作者作了一些甚麼假設,知道這些假設的有效範疇;
知道一個複雜問題會有多少個關鍵性的影響因素,
及各個因素的影響力。
3. 批判思考能力,避免被作者的詞彙操縱了自己的思考。
高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精確的文字運用,相輔相成!
參考:《思考和閱讀》(三)
☆ 性格 character
1. 好奇心 curiosity
2. 探索精神 spirit of exploration, courage
3. 喜歡學習 enjoys learning, compassion
4. 創新精神 innovative spirit
5. 科學精神:「真」truth 和「誠」sincerity
參考:《科學發展的原動力》
☆ 人際關係技巧 interpersonal/social skills
人際關係技巧其實和性格有關,
人際關係能力強的人,我們稱為 extroverts。
紫微斗數中能夠擁有八面玲瓏的手腕的星曜,
只有貪狼和天機巨門。
人際關係技巧是一種「人際關係智能」,
但人以類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同流合清」和「同流合污」需要人際關係智能,
如果說人際關係智能是「社會智能」,
那麼「社會智能」的必要條件,就是對人類社會的「愛」!
資本主義社會裡各自為私人利益而打算的人,
往往鄙視抽象概念,認為擁抱道德是食古不化,
通常「社會智能」都很低。
「社會智能」怎可能沒有誠信?
「社會智能」怎可能沒有公義?
「社會智能」怎可能出賣人格?
「誠信」就是「社會智能」的基石,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根本,
放棄「誠信」而去追求單純經濟的利益,就是捨本逐末!
所以放棄「誠信」的金融中心,遲早變成了甘庸中心。
I’ve learned that
what is legal is not always moral.
I’ve learned that
it takes years to build up trust,
and only seconds to destroy it.
And after that a brutal system ensues.
I’ve learned that
life can be changed in a few hours
by people who do not even know you.
I’ve learned that
if one keeps fools as his company,
he will become foolish as time goe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