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聖經的一些思考》(上)

[宗教典籍]
筆者很少看佛教和道教的典籍,
因為根器淺薄,典籍中很多名詞的真正意思都不明白。
想當年佛教裡的鳩摩羅什大師,
的確是一位有智慧、有遠見的翻譯天才。
實在不明白為何佛教和道教對它們的典籍,
不考慮再來一次現代化的翻譯?
筆者最常看的宗教典籍就只有聖經,
但從來都未試過將聖經由頭到尾看一遍,
因為筆者的「看」和一般人的「看」未必相同。
筆者相信即使聖經是神所默示的,也是人所紀錄的,
所以容許其中有人的因素在內,
筆者相信即使聖經是神所默示的,
也是必須通過人去解釋的。
所以筆者讀聖經一定是用積極思考的閱讀方法,
絕對不會快速讀過或者故意略去某些部份。
對筆者來說,讀聖經實在太花時間了,
所以不可能像其他教徒那般虔誠,
從頭到尾看過聖經六、七遍。
[解讀聖經]
單從如何解讀聖經這個角度來看,
單從關於聖經的「解釋權」來看,
基督教必然會分裂為三大門派:
1.  讀出派
讀出派堅信「聖經是神所默示的」,
並假設了「雖然人的智慧是神所賦與的,
但人的智慧微不足道,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解釋聖經」,
所以沒有人有權去解釋聖經。
換言之,聖經不能、亦不必通過人去解釋!
「我們相信聖經是完全而又是自我釋義的,
意思是說:神已經把真理啟示在聖經上,
而且也不容我們自由地按我們需要或時代變遷而去曲解聖經,
這真理是客觀的、是啟示的、是絕對的。」
正如江大惠牧師指出,讀出派以追求文本的原意為主,
讀者要跟據嚴格的釋經法解讀文本的原意,
絕對不容許混入個人的背景、經驗、偏好。
參考:江大惠《四十年的伴侶》
所以筆者數十年來看見的現象就是:
教會裡有不少抗拒理性思維的人,
他們認為用批判思維去研究聖經,就是侮辱真理,
而批判聖經的外人,就是教會的敵人,
因為聖經只能夠讓「自己人」來研究。
由於敵人在外面,敵我分明,所以
We  are  so  glad  to  free  ourselves  from
negative  people  and  stay  in  better  touch
with  people  who  matter  to  us.
所以  Mark  Twain  指出:
A  man  is  accepted  into  a  church
for  what  he  believes
and  he  is  turned  out  for  what  he  knows.
( Mark Twain )
讀出派其實假設了聖經沒有自衛的能力,害怕批判,
所以虔誠的教徒必須全力去保護聖經,捍衛聖經,
就好像女人的貞操一樣,是必須捍衛的。
讀出派假設真理是沒有能力自己站起來的,
真理害怕批判,所以必須捍衛。
所以讀出派需要呼籲那些
從頭到尾將聖經讀得滾瓜爛熟的虔誠教徒,
同心同德、同病相憐、同舟共濟的弟兄姊妹們,
必須彼此互相鼓勵,一同保護聖經,捍衛聖經中的真理。
讀出派認為聖經內容絕對沒有問題,
所以一旦聖經裡出現矛盾,絕對是人的問題!
權威人士代表神說:
人算是甚麼!閣下算是甚麼!
人的智慧算是甚麼!閣下的智慧算是甚麼!
只要[迷]信,不要問,聖經的內容不由得任何人爭議。
所以見到很多的所謂「查經班」,
其實都是敷衍了事的「劃經班」,或「一錘定音班」,
意圖將整本聖經塗上彩虹的顏色,以表示對聖經的尊敬!

《修行的地方》(八)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耶利米書 17:9》
如果只係少許詭詐,點算係詭詐呢?唔係咁小器嗎?
The  sign  of  a  beautiful  person  is  that
they  always  see  beauty  in  others.
( Omar Suleiman )
一般愚昧人的虛偽,很易就被人看穿,
因為他們說自己是虔誠教徒時,會翻白眼,掌心滴汗,
只有聰明人的高級虛偽才令人歎為觀止,
情不自禁地讚他一句  great  job,  well  done,  man!
因為他們有能力只打開一半心房,
慌忙不迭地將照亮了的半間房公開給外人欣賞,
另半間房則用黑幔圍起來,依然漆黑一片,
我們必須承認,虛偽的人之中有不少聰明絕頂的人,
在日益進步的虛偽之中,他們成為了專家,
得到了最大的利益。
在騙到人相信他們的那一刻,
他們簡直開心過最初信神拜佛!
虛偽的樹,何嘗不能結出好果子?
[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根據聖經,
魔鬼最大的能力就是用名、利、權去引誘人做壞事。
所以一旦修行的地方出現了一些對名、利或權慾望甚強的人,
就要小心主持人是否一位騎牆派,
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
有些同樣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的羊,
在個人私下的行為上,會盡力掩蔽,以免露出馬腳,
但在社交網絡上,
就會和一眾弟兄姊妹們爭著扮演虔誠基督徒的角色,
社交網絡成為了他們最好的掩飾和廣告場所!
在社交網絡上,我們能夠分辨得出
到底是聖靈的力量大還是魔鬼的力量大嗎?
It  is  hard  to  believe  that  a  man  is
telling  the  truth  when  you  know  that
you  would  lie  if  you  were  in  his  place.
( H. L. Mencken )
[正面思維]
「左手擁抱神,右腳與魔鬼共舞」
這種令人覺得刺激和興奮的情況,
西方有一個十分悅耳的詞彙去描述,
叫做妥協、折衷compromise
對有心靈的人來說,這樣的事情根本沒有可能。
然而對不少自稱常常會軟弱,但心胸廣闊,
有包容精神的人來說,
能夠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讓他們在自己的心中和平共存,
只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
中國人其實有一個更美麗的四字詞去描述,
叫做有容乃大」!
不少教會、廟宇的主持人對宗教沒有信心,
又擔心屬世的經濟收入,
所以在牧養羊群時具備極大的容忍力,避免趕客!
同樣道理,佛門清淨地亦會維持香火鼎盛。
據悉,香港聖德肋撒醫院的名稱有了一個「聖」字之後,
的確不同凡響,大賺特賺。
從商業及文學的角度來看,虛偽絕對有實用的價值:
我在神那裡有 connection在魔鬼那裡也有 connection
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事實上我左中右皆逢源,紅黑灰三道都有 connection

長袖善舞,爭取生意,左右逢迎,爭取選票,不亦樂乎!
不亦聰明乎?
理論上只要用百分之六七十的力氣擁抱神,
就已經算是
行在光明中」。誰人會喜歡猛烈的陽光?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約翰福音 1:5》
我們需要雲來遮蔽似火的驕陽,更加需要蓋天的烏雲,
因為烏雲才會帶來雨水,濕潤大地。
即使單從文學的角度來看,
創意之中根本不需要真和誠,更加沒有恬不知恥這回事。
今天想像自己是神,明天想像自己已經變成魔鬼,
後天想像神和魔鬼竟然以和為貴,互相包容,
在自己心靈之中竟然可以擁抱在一起和平共存;
既符合正反合的道理,又能突破正邪對立的思考框架,
的確能夠刺激思維,極具創意文學教育的價值!
幸好理論上,至少在教徒的口裡,
神是屬於自己的,魔鬼則是留給敵人的:
God  and  Satan  alike  are  esentially  human  figures,
the  one  a  projection  of  ourselves,
the  other  of  our  enemies.
( Bertrand Russell, Understanding Human History, 1957 )
由於不少教徒的心中依然喜歡留下空間給魔鬼,
所以不少修行的地方亦是魔鬼喜歡活動的地方。
我們在那裡曾經有過歡樂的時光,
我們常常祈禱,將一切都交託給神,
任何一間教會的衰落,都是神的旨意行在地上,
所以沒有人需要負責。
並非因為我們把關不嚴,
而是由於神所創造的人是軟弱的,
而魔鬼不是我們這些軟弱的人有能力去對抗的,
所以對抗魔鬼這個重任當然是交託給全能的神。
我們軟弱的心雖然留下了空間給魔鬼,
但我們相信神必定是最後的勝利者!
話說回來,人畢竟是軟弱的,怎可能不有半點假?
假完再懺悔,懺悔完再假過,如何?
一來沉默是金,
二來我們不可論斷惡人,免得被惡人論斷。
不需要理會甚麼可以包容,甚麼不可以包容,
總之互相包容,互相體諒,
有時讓魔鬼話事,有時讓神話事。
拿捏恰到好處的虛偽,
就是婚姻之道,就是世界幸福之道,
也是人在神和魔鬼之間生存之道。
The  only  way  to  defeat  our  demons  are  to
embrace  them,  accept  them  and  love  them
just  as  much  as  everything  else.
( Damien Carrion )
究竟「批判思維」對宗教有多麼重要,
是否可以令宗教回歸「宗教精神」,
擺脫沉痾,挽狂瀾於既倒,抑或根本多此一舉,
誰可以告訴我們?

《修行的地方》(七)

[百花齊放、多采多姿]
修行的地方,本應只和心靈有關,
但事實上一去到人的手裡,
修行的地方就物盡其用,往往變得多采多姿!
由於修行的地方也是一個交際場所,
按時前往修行地方聚會的人,不一定單純是為了修行,
可以各懷善胎!
政治和宗教有不少地方很相似,例如:
1.  愛國不等於愛黨,愛神亦不等於愛教會。
所以有些信徒可以沒有教會內的弟兄姊妹,
但心裡不能夠沒有神。
2.  不少愛黨的人其實未必愛國。
同樣,不少愛教會的人其實未必愛神,
就好像愛面子的人其實未必愛真理一樣!
3.  不少黨員可以口裡有國,心裡沒有國,
只想一家人全部移民外國。
有些信徒可以口裡有神,心裡沒有神,
但不能沒有教會內的弟兄姊妹!
所以不少政客競選時喜歡故意說出自己是教徒,
由於祈禱之後得到神的同意才去參選,
所以神會站在自己那一邊保護和帶領,
而且又有牧師或者神父鼎力支持,
意圖「號召/欺騙」同道中人埋堆,同心同德,
沾沾自喜地以為是風騷露神,
點知一旦去到教堂的地底或者檯底,
就自動自覺地走入了露鬼範圍,
並且 Tiu 聲四起,完全忘記了 MTR 的兩個警告。
所以一旦修行的地方兼容並蓄,
教徒的心亦兼容並蓄。
尤其是在香港這種寸金尺土的環境,
修行地方的用途往往會變得多元化,
所以修行地方有時也是
☆  教徒互相監視的地方。
  主持人的住宅。
  旅遊勝地。
  訓練義工的地方。
  年青人找適合對象的地方。
不少年青人認為在教會內找對象,
可以增加對象的「純樸或然率」或者「易控制或然率」,
甚至可以靠弟兄姊妹幫助監管,降低離婚的機會。
真修行者固然可以大隱隱於市,不需要前往終南山,
因為活死人墓就在他們的心中;
偽修行者亦可以向人自誇自己也是大隱隱於市,
吃喝玩樂,嫖賭飲蕩吹,絲毫不會影響到他們的修行,
旁觀者還未能夠放下之前,他們的心中一早已經放下。
  政客拉選票或者滲透的地方。
If  a  politician  found  he  had  cannibals
among  his  constituents,
he  would  promise  them  missionaries  for  dinner.
( H. L. Mencken )
話雖如此,但有一些和尚、道士、神父及牧師,
當知道閣下是政棍或灰社會會員之後,
心存僥倖,想佔便宜或者想變身成擇木而棲的良禽,
不但完全不必驅魔,更會立即著魔,
要求你踴躍參加修行地方裡的分組活動。
他們不會介意你根本就相信「從來都沒有救世主」,
他們喜歡自己具備被政權利用的價值,
宗教算得上是甚麼?諂媚權力最實際!
這世界的確有比黑更黑的灰!
  提供一個結交權勢的地方。
  一個做生意的地方。
所以教會內會碰到不少醫生、律師、商人介紹自己,
他們去教會都會帶備名片派發,希望拉到優質客。
「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
    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
    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路加福音 16:13》
所以不少事奉兩個主的教徒會告訴我們,
瑪門是神的賞賜,所以他們既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I  distrust  those  people  who  know  so  well
what  God  wants  them  to  do  because  I  notice
it  always  coincides  with  their  own  desires.
( Susan B. Anthony, 1896 )
真和誠是很多人口裡讚譽,心裡鄙視或恐懼的宗教精神,
所以很多人都不清楚,不願意清楚,或者不願意告訴你:
「他和神之間是一種怎麼樣的關係!」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何需看得這樣清楚?
既然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人怎可能不有半點假?
即使是行走在心靈的道路上又如何?
為何不可以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為何不可以假完再懺悔,懺悔完再假過

人畢竟是軟弱的嗎!
不是說可以要求教徒們原諒我們七十個七次嗎?

《修行的地方》(六)

[信眾]
理論上及根據筆者的觀察,
「心靈修行所」裡的信眾大致上可以分成九大類,
但當然可以一個人屬於其中的幾類:
1.  曾經和靈界接觸過的人。
2.  感覺有靈界帶領的人。
3.  感覺受到靈界祝福的人。
4.  有信仰的人。
5.  只是有信念,沒有信仰的人。
6.  被洗腦及迷信的人。
7.  由於各種原因而騎虎難下的人。
8.  意圖利用宗教的商人和政客。
9.  心靈修行所裡養活的人。
如果這個分類並不偏離事實太遠的話,
我們可以這樣說:
「信念」和「迷信」都是社會需要的,
因為一樣米養百樣人,
視乎參與修行者的性格和思考能力來自我抉擇。
我們知道「迷信」的人絕對不會懷疑他們的信,
因為一般「迷信」的都是智力低下的人。
但那些聚合「迷信」的人的地方,
絕對不應該叫做「修行的地方」,
更加不應該叫做「心靈修行所」。
[信念]
一般來說,「信念belief 可以分成五大類:
一類叫做暫信tentative
一類叫做輕信credulity
一類叫做友信」,因為和朋友埋堆而相信,
一類叫做狂熱fanaticism,  zealotry
一類叫做左右逢源taking  advantage  from  both  sides
擁抱兩個或以上的可能互相衝突的信念。
擁抱「信仰」的人喜歡深思,重視批判,
而擁抱「信念」的人喜歡的是一個簡單,
不必辛苦地去思考的宗教。
其中「左右逢源」的人尤其喜歡佔信念上的便宜,
例如基督教聖經裡所說的那些
「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的人;
又例如「今天姑且齋戒沐浴,求神唸佛」,
兩日後大魚大肉,補償早幾日的齋戒沐浴的損失。
事實上有多少不同的人,就有多少不同的心態,
有多少不同的心態,就有多少不同的教徒,
有多少不同的教徒,就有多少不同的「娛樂/修行」場所。
Man  is  a  credulous  animal,
and  must  believe  something;
in  the  absence  of  good  grounds  for  belief,
he  will  be  satisfied  with  bad  ones.
( Bertrand Russell, Unpopular Essays )
持有「信念」的人,雖然曾經一度懷疑,
但由於種種原因,主動將懷疑在腦海中扼殺,
然後在同類人之中尋找安慰,互相鼓勵彼此的信念。
The  opinions  that  are  held  with  passion  are
always  those  for  which  no  good  ground  exists;
indeed  the  passion  is  the  measure  of
the  holders  lack  of  rational  conviction.
Opinions  in  politics  and  religion
are  almost  always  held  passionately.
( Bertrand Russell, Sceptical Essays )
「信仰」擁抱批判,在批判之中生氣勃勃,
目的是去蕪存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而「信念」則需要在同類人互相支持、
互相鼓勵之下才可以生存,
人多自然會出現依賴人數的理直氣壯」,
容易出現敵我分明,排斥異己的現象。
We  are  so  glad  to  free  ourselves  from
negative  people  and  stay  in  better  touch
with  people  who  matter  to  us.
真正有「信仰」的人其實有如鳳毛麟角!
當「信念」去不到「信仰」的層面,
當「信念」又不能夠落實於生活層面,
利用宗教的怪現狀就屢見不鮮。
物以類聚,不喜歡思考的人就會團結在一起,
互相容忍、互相支持、互相保護,
直到死亡,上天堂或下地獄為止。
且看美國第三任總統,《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
Thomas Jefferson 在一封信中如何處理這個課題:
But  I  have  ever  thought  religion  a  concern
purely  between  our  God  and  our  consciences,
for  which  we  were  accountable  to  him,
and  not  to  the  priests.
I  never  told  my  own  religion,
nor  scrutinized  that  of  another.
I  never  attempted  to  make  a  convert,
nor  wished  to  change  another’s  creed.
I  have  ever  judged  of  the  religion
of  others  by  their  lives,  and  by  this  test, 
my  dear  Madam,  I  have  been  satisfied  that
yours  must  be  an  excellent  religion 
to  have  produced  a  life  of  such  exemplary
virtue  and  correctness.
For  it  is  in  our  lives  and  not  from  our  words,
that  our  religion  must  be  read.
By  the  same  test  the  world  must  judge  me.
But  this  does  not  satisfy  the  priesthood.
They  must  have  a  positive,  a  declared
assent  to  all  their  interested  absurdities.
My  opinion  is  that
there  would  never  have  been  an  infidel,
if  there  had  never  been  a  priest.
The  artificial  structures  they  have  built
on  the  purest  of  all  moral  systems,
for  the  purpose  of  deriving  from  it
pence  and  power,
revolts  those  who  think  for  themselves,
and  who  read  in  that  system
only  what  is  really  there.

( Thomas Jefferson, letter to Mrs. Samuel H. Smith,
August 6, 1816 )

《修行的地方》(五)

[轉會的機制]
由於修行者有不同的天賦,不同的機緣,
前生和今生不同的努力程度,
所以心靈的修行一向有層次高低之分。
只有層次相同的修行者,才容易心心相印,同聲同氣。
如果一間「心靈修行所」內欠缺有智慧的「大腦」,
除了應該有機制,讓壓力大到難以承受的心靈導師轉會,
以免出現心靈導師心力交瘁,患上抑鬱症及自殺之外,

亦應該有轉會的機制讓信眾去選擇。
轉會機制,是尊重修行者對自己的生命規劃,
既是對修行者的尊重,也是對個別差異的尊重!

站住信眾的角度來看,
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的修行地方十分重要,
因為主持人的性格、智慧和屬靈的層次,
一定會影響修行地方的大氣候。
如果主持人的修行未夠火候,
「心靈修行所」往往會存在不必要的階級,
會顯露出勢利,會有歧視,會有高層次的虛偽,
往往口裡說愛,心裡卻有隱藏著的仇恨,
會鼓勵敵我分明,至少亦涇渭分明,
拒絕和異教徒來往。
筆者認為「心靈修行所」不妨學習「米芝蓮」的方法,
出版和「美食及旅遊指南」相類似的「道之蓮修行所指南」,
給予一眾「心靈修行所」評級:一星、二星、三星。
如此就可以造福打算轉會的信眾!
其次,
一位心靈導師只能夠照顧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信眾,
如果一間「心靈修行所」裡沒有「大腦」的建設,
又出現超過心靈導師能力範圍的信眾時,
就應該向信眾推介其他「心靈修行所」,
鼓勵信眾轉會,以免損害信眾的修行,
尤其是一些朝氣蓬勃、心靈早慧的年青人,
我們絕對不應該阻礙他們在心靈上「發達」。
世界上既有讓幼稚園學生修行的地方,
有讓小學生修行的地方,也有讓中學生修行的地方;
有破壞修行的地方,也有鼓勵修行的地方。
在不同階段修行的人,需要不同程度的導師,
就好像我們讀小學、中學和大學一樣,
需要不同的老師一樣。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人夾人的問題,
不同脾氣的信眾,會需要不同的導師。
當然,轉會的機制不可能出現在第二類「修行地方」,
尤其是那些做大生意的修行地方,
因為轉會是失去客人的愚蠢商業行為。
爭客還來不及,怎可能會讓信眾轉會?
我們雖然對神有信心,但亦相信忠忠直直,終需乞食!
所以第二類「修行地方」常常會出現一些
「表面謙遜,內心自大、具備一腳踢能力」的心靈導師。
這一些心靈導師一旦有埋怨,必然是自取其辱,
與靈界無尤!
說一個笑話:
英語有 acronym,中文也有濃縮顯示詞,
例如香港的食物環境衛生署,會簡稱為「食環署」,
所以一位「集中意志帶髮修行的人」,
可以簡稱為「集志髮行人」。
[神所揀選的還是人所揀選的?]
以基督教為例,
設立一個鼓勵信眾轉會的機制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
就是我們必須判斷在這個教會內的牧師,
究竟是神所揀選的還是人所揀選的?
如果牧師是神所揀選的,
或者牧師既是人所揀選的,亦是神所揀選的,
神當然會賜給他足夠的能力,
任何出現的結果,包括這所教會的執笠,
都是在神的計劃之內,都要感謝,何來埋怨?
如果牧師只不過是人所揀選的,神並沒有同意,
於是牧師合情合理地這樣想:
由於人有智愚之分,
牧師當然沒有能力照顧所有的羊。
凡是超過自己能力可以照顧的羊,
令自己面目無光的羊,
提出難堪問題的羊,這些都是「惡羊」,
都要從那一百隻羊之中趕出去,
以免污染其他的羊的思想。
我們明白「馴良得像鴿子」的信徒容易照顧,
心靈智商低,迷信智商高」的羊最容易牧養,
因為他們屬於  less  difficult  people
我們明白不少信徒可以心裡沒有勇氣追求「真和誠」,
甚至沒有勇氣追求「愛和智慧」,
他們可以沒有「主內的弟兄姊妹」,
但絕對不能沒有「教會內的弟兄姊妹」!
只要教會內團聚了一群沉默和良善的羔羊,
不但容易管治,而且又有凝聚力,
畢竟團隊的凝聚力比追求愛和智慧更重要。
53《修行的地方》(五)
[人畢竟是軟弱的]
人畢竟是軟弱的,
所以虛偽是平常事,不值得大驚小怪,
最緊要面皮夠厚,又能夠欺騙自己,不要自責;
只是虛偽不能訴之於口,亦不得用文字來表達,
所以我們見到:
「虛偽的心態和行為,永垂不朽;
    指出真相的唇舌,瞬息即逝。」
別忘記,聖經只是說「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但聖經沒有說不能事奉神,又事奉虛偽!
聖經只是說「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
但聖經沒有說虛偽的樹不能結好果子。
人畢竟是軟弱的,
每個人都難以看見自己眼中的樑木,
所以弟兄姊妹們必須互相包容,
Don’t  hurt  anyone!
其實擁抱了虛偽,擁抱定義曖昧的愛,
同時放棄深刻的思考,千萬不要批判,
常常微笑、樂觀,擁抱正面思維,
「喜樂、幸福、和平」就很簡單。
我們相信:
虛偽,才可以有容乃大,給更多人帶來喜樂!
虛偽,才可以結出「聖靈所結的果子」,
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
信實、溫柔、節制!
所謂「保守你的心」就是這樣子解釋。

《修行的地方》(四)

[理想的聚眾修行地方]
幸好世界上所有大宗教,
例如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根源上都重視對智慧的追求,
所以不少「修行的地方」除了屬於第三類修行地方之外,
亦不會反對第四類修行地方的出現。
如果我們認為人數眾多的「修行地方」
就好像一個大家庭的話,
這個大家庭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制度,
不單只需要將信眾分流,
讓不同程度、不同領悟能力的信眾,
從互相切磋、互相幫助之中受益,
更加需要有一個追求智慧的「大腦」,
因為我們明白鄙視智慧會令大家庭衰落,甚至滅亡
這個「大腦」當然不可以只倚靠一兩個人。
第四類的修行地方,就是筆者心目中理想的修行地方。
這個地方的「大腦」,著眼於人類的集體智慧」,
明白「對真理謙卑」,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明白「回歸心靈和自我批判」的價值,
明白修行者必須放下面子和輩份,先重道,後尊師,
於是聚合一群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努力建設一個心靈上公開及公正的「批判平台」,
召喚所有有能力思考的人,讓他們擦出火花,
如此就可以集結人類心靈的智慧,迫近真理。
依賴這個讓所有有腦的人都能夠參與的「批判平台」,
陪伴而來的收穫是:
能夠不斷培育有能力及有為的年青人接棒,薪火相傳。
理想的修行地方所追求的,當然是「信仰faith
而「信仰」一定是懷疑和深思之後的產品!
所以凡是抗拒理性思維的,絕對不可能是信仰,
只能夠是信念belief  或者迷信superstition
「信仰」令我們明白:
敵人從來都不是在外,敵人其實就是自己。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心靈上的「批判平台」可以讓一眾真和誠的人,
在互相批判之中,幫助參與者一同成長!
When  there  is  no  enemy  within,
the  enemies  outside  cannot  hurt  you.
( African proverb )
對相信有輪迴的宗教來說,修行者屬於屢世人生勝利組,
由於累積了多世的智慧,所以他們屢世都有 job security
理想歸理想,事實歸事實。
世上四肢不勤的懶惰人固然不少,
但喜歡半桶水思考的人就更加多,
一聽到「信仰」不但要求他們思考,
更加要求他們接受批判,就會心裡嘀咕:
「駛唔駛咁緊張呀,大佬!
    我祈禱時靈界都冇要求過我追求智慧!
    大不了換過一間修行所。」

理想修行地方絕對歡迎信眾轉會!

人以類聚!
理想的修行地方,必然要求信眾仔細分辨
灌輸indoctrination 諄諄教誨inculcation
因為喜歡半桶水思考、理性不足的人,
會將「灌輸」和「諄諄教誨」混為一談。
這類人一旦成為心靈導師,明明自己是在「灌輸」,
卻對人說自己是在「諄諄教誨」。
可惜的是心靈導師也是人,
如果心靈導師所持有的不是「信仰」而是「信念」,
而「心靈修行所」內又欠缺有智慧的「大腦」,
一旦心靈導師遇上高層次的矛盾,
自己未必有能力解決,而且騎虎難下,
心靈導師往往呼救無門,既不想虛偽,又不能轉會,
患上抑鬱症,甚至自殺,都有可能。
修行,就是追求智慧!
矢志不移的修行者必須回歸心靈,認識自己,追求智慧,
筆者相信「
心靈上的安寧只能夠來自思考上的刀光劍影
真正的仁愛、喜樂、和平,只能夠靠心靈上動刀兵,
只能夠靠波濤洶湧,公開和公正的批判思維,
互相發掘彼此思想上的愚昧、遺漏和缺憾來達到。
主持「心靈修行所」的人都明白:
心靈的道路,從來都是重視真理,不重視面子!
心靈上動刀兵,就是做基督的精兵打那美好的仗,
迫近真理!
努力建設一個心靈上的「批判平台」,
是因為我們明白每一個人的知識和智慧都有限,
只有在互相批判之下,集中所有喜歡思考的人的智慧,
人類才有希望在地球上建設人類的天堂。
不論是任何宗教,
如果不努力去建設一個心靈上的「批判平台」,
如果堅持擁抱虛偽,如果相信「隱惡揚善」是真理,
閉門商討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就難以復興宗教。
建築物也許依然存在,但建築物裡的心靈卻病入膏肓。
理想修行地方堅守宗教精神上「手牽手的愛和智慧」,
絕對不會容忍假仁慈,不會容忍虛偽: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言 13:20》
任何團體都會有內奸及害群之馬,
天主教和基督教固然有偽教徒,有假冒為善的人,
道教何嘗沒有假道士?
佛教何嘗沒有假和尚和假尼姑?
所以如果「理想修行地方」有如一棵樹的話,

必然栽種在肥沃的土壤裡,在乾淨的溪水旁,
絕對不能容納污水,一定把那些惡人趕出去。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
    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
《馬太福音 7:18-20》
「至於外人有神審判他們。
    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
《哥林多前書 5:13》
所謂「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
其實就是指教徒不單只要「保守自己的心」,
也要努力「保守教會的心」。
遺憾的是,「理想修行地方」並不適合所有人,
因為自以為仁慈和包容,討厭思考的人實在很多。
凡是喜歡半桶水思考,重視權威,討厭公開批判,
更加不會內省和自我批判的人,
無論有何學歷和社會地位,無論如何道貌岸然,

「理想修行地方」都應該假定他們是潛藏的惡人
因為這些潛藏的惡人有意無意之中,
可以做出很多他們不知道或扮無知的壞事!

Truth  is  the  cry  of  all,  but  the  game  of  the  few.
( Bishop Berkeley, Siris, 1744 )
當潛藏的惡人雖然口裡讚揚「宗教精神」,
但行為上則擁抱「虛偽」的時候,
就會出現令真正修行者噴飯的邏輯:
「愛和善良比智慧更重要,而由於我是善良的人,
    所以我有權拒絕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替其他善良的人洗腦,教蠢他們。」
鍾尚志《志在翱翔:學會說「不」》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009&sec_id=4104&subsec_id=3626368&art_id=15687752&cat_id=15500640&coln_id=15500673
[人以類聚]
參考:《修行的境界》(上) 《修行的境界》(中)
失去了判斷優秀的能力,
就等於不再有能力欣賞宗教精神裡的「真、誠、愛、智慧」
這些人類精神文明中最優秀的東西!
一旦失去了判斷優秀的能力,就容易擁抱虛偽,
良性的腫瘤在日復一日之下,慢慢就會變成惡性的腫瘤。
惡性的腫瘤一出現,就再《難為正邪定分界》,
因為在人類的善和惡之間有一個很奇怪的灰色地帶,
就是「享受、沉默、包容和心境的安寧」。
1.  只看開心的東西,避開看不開心的東西。
2.  對罪惡保持緘默,但有意無意之間卻默默支持。
3.  不但對物質知足,在心靈追求方面也知足。
4.  不但對現狀感恩,對思考上的懶惰也感恩。
5.  認為人的智慧微不足道,
但聖經的「解釋權」卻掌握在傳道人的手裡。
Wisdom  attracts  wisdom;
hypocrisy  elicits  hypocrisy;
mediocrity  begets  mediocrity.
( Jason Ling )
也許愚昧但虔誠的教徒會質問筆者:
神為甚麼不選擇向愚昧但虔誠的教徒默示聖經這本書?
好讓他們不需要晝夜思想就可以明白?
筆者怎可能懂得如何回答!
不喜歡抽象概念,不擁抱宗教精神的人,為甚麼要信宗教?
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想佔抽象和人際關係方面的便宜。
在教會內拉客或者拉選票的人我們見得多,
弟兄姊妹比耶穌基督更重要的羔羊亦為數不少。
由於信眾的人數決定教會的收入,
所以服務羔羊較之服務耶穌基督更為重要,
也許這是資本主義社會裡,
不少傳道人絕對不敢公開承認的秘密!
宗教精神一到了人的手裡,揉合了虛偽和詭詐,就變壞了。
所以衰落的是教會掌權者,衰落的絕對不是「宗教精神」!

《修行的地方》(三)

[第二類修行地方]
理論上教會的興旺,應該完全和做生意無關。
十五世紀以前,宗教曾經是西方文明中最強大的力量,
甚至騎劫了科學和哲學;
其後科學和哲學幾經掙扎之下才得到了它們應有的地位。
到了現代,市場經濟和它衍生出來的道德,
已經把持了大局,
不少教會亦融合了市場經濟,當作一盤生意來做,
在資本主義的遊戲中分一杯羹。
第二類「修行地方」有一些是做大生意的,
早已成為富貴的修行公司,甚至成為大機構。
只要顧客衣著光鮮,品味高雅,
思想庸俗不重要,人格低下亦不重要,最緊要肯捐獻。
至於那些衣著乾淨整齊,但衣衫顯得襤褸,
捐獻很少的人,即使人格高尚亦不受歡迎。
[如果閣下的身上只有寡婦的兩枚銅錢,
相信只有耶穌基督在講道時才歡迎閣下去聽。
但耶穌在教堂中出現的機率,
應該低於衪在精神病院出現的機率!]

如果說話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
令主持人顯現邏輯矛盾,尷尬萬分,
阻礙做生意的人,當然立即用掃把掃出「修行清淨地」!
一旦這類「修行地方」得到靈界的帶領,香火鼎盛,
富貴的信眾成為了米飯班主,自然可以飲酒作樂。
不過一旦善良靈界離開,邪惡靈界進駐,
這類「修行地方」就要看米飯班主的面色。
He  enjoys  lying  even  while
clutching  a  Bible  in  his  hand  and
standing  under  a  picture  of  Billy  Graham.
( Jason Ling )
另一些動機向善的,只做和社會福利有關的小生意,
就好像社會工作者或心理輔導員一樣,
做安撫信眾心靈和人生困擾的功夫。
即使是小生意,至少亦要維持收支平衡,
而且難免會遇上激烈的競爭。
51《修行的地方》(三)
照筆者淺薄的直覺,未來十多年,
會是「正向心理學」和「應用哲學」的黃金時代,
拿一個哲學學士或碩士學位,
再拿一個「正向心理學」博士學位,
開辦一所類似教會的互助心靈福利社」,
甚至和綜合娛樂場所合併一起做,
大有可能前途似錦,錢途亦無可限量!
教會的弟兄姊妹們,搵食艱難,將來更難,
用心靈輔導去賺錢,不會再是教會的專利了!
相信將來孔子亦不會再絕糧於陳。
竟然有如此美麗的搵食世界,
如果筆者年輕三十年,一定會鑽進這一行。
[第三類修行地方]
照筆者的理解,不少宗教「修行的地方」,
因應心靈導師的屬靈程度,
只是小部份屬於第二類,大部份屬於第三類。
這些第三類「修行的地方」,
會要求修行者生活在同一遠離社區的地方,
例如佛教和尚和比丘尼住的寺院,
天主教修士和修女的住修道院,
目的是利用戒律和群體的力量,來改變修行者的
1.  食物和飲食習慣,
2.  生活習慣,
3.  不必要的物質慾望。
因為資本主義的世界鼓吹及煽動人類的物質慾望,
鼓吹及煽動人類 ego 對「名、利、權」的追求,
妨礙修行者行走在心靈soul 的道路之上!
個人是軟弱的,群體就可以互相扶持。
在社區裡修行的弊病,就是難以堅持,
往往會在三兩位朋友的邀請之下,出外大吃大喝一頓。
如果食物選擇不慎的話,不但影響到身體健康,
甚至會影響個人情緒,刺激性慾,言不及義,
或者吃到頭昏腦脹,精神萎靡,思考懶散,
夜不能寐,日上三竿才起床。
日積月累之下就成為了難以改變的生活習慣!
一群信眾在遠離社區的地方修行,
參與體力勞動,培養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的確有利於行走在「心靈」的道路之上,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第三類「修行的地方」!
[生死存亡]
也許有天主教徒及基督徒會說,
我們已經有了天堂的入場券,
地球上的天堂和我們無關,
況且我們已經將複雜和困難的思考完全交託給神,
當我們享受完地球上一切美好的東西之後,
就和它一拍兩散,反正世界末日遲早來臨。
我們相信神會解決一切問題!
天主教徒及基督徒可以對人類卑微的智慧沒有信心,
但怎可以對神沒有信心?
半個世紀以來,筆者見到的現象是:
☆  閉上雙眼睛,不看世間的醜陋事,
心中只能夠得到暫時的寧靜,但下一代的寧靜呢?
  各家自掃門前雪,慢慢就會遠離仁愛和喜樂。
  拒絕心靈上「動刀兵」,就不可能達到持久的和平。
這個世界的困擾,並不是來自漠不關心apathy
而是源於自我感覺良好的人那些半桶水的關懷」:
1.  對思考恐懼,拒絕批判。
2.  喜歡表面上的和平,拒絕論斷人。
3.  對制度性罪惡十分寬容。
4.  選擇性地去看國家的罪行,明哲保身。
5.  看見別人強姦時袖手旁觀,
對強姦者說:我們不會與惡人作對;
又對被姦者說:有人姦你的前面,連後面也轉過來由他姦,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再對強姦者說:我已經禱告完畢,靈界在等待你悔改!
就好像商業機構一樣,由於沒有完善解決用家的需要,
兼且置身在激烈的競爭之下,
第二類修行的地方,也許會早過地球毀滅!
所以天主教及基督教都不應掉以輕心!
即使天主教徒及基督徒不關心「修行地方」的生死存亡,
其他的宗教對「修行地方」的生死存亡可以不關心嗎?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思考亦如是!
懶於思考的人,心靈上必然「死於安樂」,
並且傾向於接受別人提供的「即食思考」,
住在思考方面的「舒適圈comfort  zone  內。
一旦心靈「死於安樂」,失去了「大腦」,
失去了應付複雜的道德問題的能力,
「修行的地方」就有如行屍走肉!
為了肉體的生存,為了建築物的生存,為了要籠絡信眾,
心靈導師就往往將心靈貶值,自動選擇信眾喜歡的講題,
不敢說任何信眾不喜歡聽的東西。
日復一日,當信眾的質素慢慢地貶值,
心靈導師的心靈也在同舟共濟的精神下慢慢地貶值。

《修行的地方》(二)

[四類不同的修行地方]
任何美好的東西一旦去到某些人的手中,都會變質,
宗教精神自然不會例外。
所以由於目的的不同,
社會上出現了四類不同的「修行地方」:
第一類「修行地方」的目的是洗腦,
這類「修行的地方」必然討厭批判,重視權威和資歷。
第二類「修行地方」的目的,是做生意,
動機向善的,至少亦維持收支平衡,
就好像心理輔導所一樣,企圖安撫信眾的心靈;
動機不良的,目的就是歛財,讓掌權者生活非常舒適。

《修行的地方》(二) 金錢是萬惡之根
第一類和第二類「修行地方」往往合而為一,
因為在洗了腦的教徒身上才容易斂財。
洗了腦之後純良得像鴿子的羔羊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就是非常害怕認識自己,害怕自己的情緒和思想,
害怕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害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寧願讓宗教領袖操縱自己的意識形態。

第三類「修行地方」的目的,
是在心靈導師指導下信眾互相交流,
但傾向於重視同檯食飯,各自修行。
第四類「修行地方」的目的,
是召喚所有有能力思考的人,
讓他們擦出火花,集結人類的智慧,迫近真理。
[第一類修行地方]
雖然第一類「修行地方」只是屬於極少數,
但亦會在部份宗教中存在。
筆者對基督教比較熟悉,故以基督教為例。
部份基督教人士可能會這樣說:
人類的批判思考能力不是神最初所創造的,
是人類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後才產生的,
讀聖經的人只能夠用正面思考,絕對不可以用負面思考,
所以用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去信基督教、去解讀聖經」,
是褻瀆的行為。

第一類「修行地方」最喜歡的就是那些「接近弱智」,
只具備普通思考能力的信眾,因為這種人數目眾多,
可以成為一呼百應的嘍囉及義工,
而且人數似乎真的可以克服任何道理上的缺憾。
第一類「修行地方」其次喜歡的,就是那些有少少聰明,
但「絕聖」[拒絕神聖的宗教精神]
及「棄智」[放棄獨立思考] 的人,
因為這種人從來都不會相信自己這樣聰明的人,
竟然會是「迷信」或僅有「信念」的人。
這種「棄智」的聰明人,可以做中層管理人員,
領導一眾「接近弱智」的人。
Respect  and  accept  yourself.
Don’t  complain  about  your  foolishness
because  some  people  are  born  that  way.
第一類「修行地方」有很多識時務的俊傑成為領導人,
他們常常思考的課題是:
1. 如何在矛盾中去尋找生存空間?
2. 如何在神和魔鬼之間尋找生存空間,讓他們和平共存?
第一類「修行地方」的弱點顯而易見,
就是容易被專制政權所利用,因為彼此同心同德。
[真理應該如何捍衛?]
他們認為人只可以有「信念」,不能夠有「信仰」。
真理就好像女人的貞操,是必須捍衛的,
因為真理沒有能力自己站起來,真理害怕批判。
同樣道理,神沒有自衛的能力,
所以虔誠的教徒必須全力去保護神的形象。
教會裡不少抗拒理性思維的人,
認為用批判思維去研究聖經,就是侮辱真理,
凡是批判聖經的外人,就是教會的敵人,
因為聖經只能夠讓「自己人」來研究。
聖經和真理一樣,沒有自衛的能力,害怕批判,
所以從頭到尾將聖經讀得滾瓜爛熟的虔誠教徒,
同心同德、同病相憐、同舟共濟的弟兄姊妹們,
必須彼此互相鼓勵,一同保護聖經,捍衛聖經中的真理。
其次,人的智慧雖然來自神,然而人的智慧微不足道,
所以靠這些微不足道的智慧來信神,
只可能是「信念」,不可能是「信仰」!
再者,人的思考能力無法和魔鬼的思考能力抗衡,
我們應該將所有最困難的思考交託給大智大慧的神,
並且懇求神來對付魔鬼!
也許這就是為甚麼部份基督教人士
只喜歡非教徒問一些他們能夠解答的問題,
不但討厭一切懷疑,而且對批判思維則頗不耐煩,
認為這類喜歡思考、鍥而不捨、尋根究柢的人,
浪費他們的精神,一早應該下地獄。
參考:《修行的境界》(上) 《修行的境界》(中) 《修行的境界》(下)
問題是世界上的教會是否需要有一個全面,具前瞻性,
包容懷疑和批判料精神的宗教政策,避免欺騙,
發展「信仰」,不再依賴「信念」來瞞騙愚夫愚婦。
I  still  live,  I  still  think:
I  still  have  to  live,  for  I  still  have  to  think.
( Friedrich Nietzsche )
The  word  ‘Christianity’  is  already  a  misunderstanding
───in  reality  there  has  been  only  one  Christian,
and  he  died  on  the  Cross.
( Friedrich Nietzsche )
In  heaven,  all  the  interesting  people  are  missing.
( Friedrich Nietzsche )

《修行的地方》(一)

修行究竟是甚麼?
修行是有精神方面需要的人所採取的積極行動。
修行就是建設個人的「信仰」;
修行就是回歸「心靈」,追求真理;
最低限度追求「真和誠」,進而追求「愛和智慧」;
修行就是認識自己,然後管理自己及
改善自己,
在性格、思想、行為三方面努力「去蕪存菁」。
[修行的地方]
自古以來,我們就見到部份人類有精神方面的需要,
留傳下來的典籍中有豐富的記載,所以此點殆無疑問。
然而人類的精神領域如此廣闊,
這種需要究竟屬於精神領域的那一方面,
程度又有多強,尚需仔細研究。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小部份人執著於科學精神,重視真和誠;
小部份人執著於宗教精神,
所以除了真和誠之外,更重視追求愛和智慧,

他們往往選擇一生行走在心靈的道路之上。
實際的修行地方其實只有兩處,
大者是我們的社會,小者是我們的工作地方;
抽象的修行地方亦其實只有兩處,

一處在自己的內心,一處在同道中人聚合的地方。
I  looked  in  temples,  churches,  and  mosques.
But  I  found  the  Divine  within  my  heart.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Your  task  is  not  to  seek  for  love,  but  merely
to  seek  and  find  all  the  barriers  within  yourself
that  you  have  built  against  it.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熟悉歷史的人指出,
神聖既在人的心裡,邪惡也在人的心裡。
換言之,善惡不是在人的身外而是在人的心內!
熟悉心理學的人指出,所謂「隱惡揚善」,
只不過是一種維護人類面子的方法,
可以產生三種完全不同的結果:
第一種結果是選擇回歸「心靈  soul」,願意悔改的人,
他們有機會重新做人,甚至會選擇修行;
第二種結果是已經被「名、利、權」沖昏了頭腦,
堅持讓「  ego」主持大局,不肯悔改的人,
他們傾向於隱瞞以往的邪惡,
汲取失敗的教訓,精益求精,伺機繼續做更精緻的壞事。
第三種結果是擁抱虛偽,希望能夠左右逢源,
選擇扮演「半君子」或「偽君子」的角色。

所以有人說:
All  the  gods,  all  the  heavens,  all  the  hells, 
are  within  you.
( Joseph Campbell )
人可以有多壞呢?
The  belief  in  a  supernatural  source  of  evil
is  not  necessary;
men  alone  are  quite  capable  of  every  wickedness.
( Joseph Conrad, Under Western Eyes, 1911 )
這個說法未嘗沒有道理,因為聖經亦指出: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耶利米書 17:9》
所以我們都希望信了神之後,
我們就立即擁有了智慧,懂得判斷,
而一群信神的人聚落在一起,判斷力就自然會更加強。
我們喜歡告訴自己,我們是一群善良的人,
由於
我們的心比萬物都善良,
所以我們一定不屬於這句說話所指責的那些人。
我們更加相信,
一群善良的人不可能產生「故作無知的詭詐」,
但我們知道一群善良而思考能力不足的人,
會產生「故作無知的仁慈」,縱容詭詐,
對罪行噤若寒蟬,甚至代受害者原諒行惡者。
且讓我們看看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和大哲學家羅素怎樣說:
A  religion,  even  if  it  calls  itself  the  religion  of  love,
must  be  hard  and  unloving  to  those
who 
do  not  belong  to  it.
( Sigmund Freud,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1921 )
Collective  fear  stimulates  herd  instinct,
and  tends  to  produce  ferocity  toward  those
who  are  not  regarded  as  members  of  the  herd.
( Bertrand Russell, Unpopular Essays )
God  and  Satan  alike  are  esentially  human  figures,
the  one  a  projection  of  ourselves,
the  other  of  our  enemies.
( Bertrand Russell, Understanding Human History, 1957 )
由於一處修行的地方在自己的內心,
所以這個世界上有個人的修行」,
而修行的空間可以是一個寂靜的房間,
可以是大自然界,甚至可以是大自然界中的某一個山洞。
所以當一個人害怕孤獨 [並非寂寞],不願意面對自己的話,
我們就知道他不可能是一個修行的人!
當一個人拒絕「內省」及「自我批判」,
我們就知道他不可能是一個修行的人!
當一個人過度重視「吃喝玩樂」,
我們就知道他不可能是一個修行的人!
「豔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箴言 31:30》,
所以當一個人放不下豔麗和美容的時候,

我們就知道他不可能是一個修行的人!
對心靈來說,屬世的「名、利、權」只要足夠就可以了,
當一個自稱修行的人放不下名、利、權的時候,

我們就知道他的修行最多等同丐幫中一袋弟子。
那麼怎樣才叫做「足夠」?
因應修行者的「真、誠、愛、智慧」幾方面的能力,
來判斷他需要多少屬世的「名、利、權」!
越高層次的修行者,越不會介意沒有足夠的名、利、權,
因為伴隨名、利、權而來的,是「責任responsibility

當幾位有同一類精神方面需要的人聚在一起,
互相支持和交流,往往能夠擦出火花。
一旦同類的人人數眾多,
又有心靈的導師從旁帶領和指導,
世界上就開始出現聚眾「修行的地方」。
因應不同的信仰、宗教信仰或信念,
「修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名稱。
「修行的地方」也許是大學中某些科系、研究所或腦庫,
也許是道觀,也許是廟宇,也許是教堂,也許是教會,
也許是修道院。

《從宗教精神看一夫一妻》(下)

[生育制度和家庭制度]
雖然聖經鼓勵基督徒生養眾多,遍布大地,
如果能夠將生育和婚姻分開來處理,
婚姻制度可以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生育制度,
及隨之而來的家庭制度。
生兒育女之前必須簽合約:
1.  要證明沒有嚴重的遺傳疾病。
2.  要聲明撫養子女的經濟由誰負擔。
3.  子女成長的家庭必須定義和立法。
至於家庭制度,
如果由男女雙方組成的話,
一旦有嚴重虐待子女的情況,
一旦有父女或母子亂倫的情況,
社會就必須為子女換一個家庭。
子女成長的家庭,
當然可以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但必簽合約,以免子女將來成為人球。
如果由於種種原因,父母打算放棄子女的話,
現存的領養制度及保良局大家庭制度,
可以解決部份問題,
但筆者心目中的理想是更完善的大家庭制度
參考:
《家庭和婚姻》(一) 《家庭和婚姻》(二) 《家庭和婚姻》(三)
《家庭和婚姻》(四) 《家庭和婚姻》(五) 《家庭和婚姻》(六)
家庭和婚姻》(七) 《家庭和婚姻》(八) 《家庭和婚姻》(九)
[教徒的優勢──贏在起跑線上]
由於得到神的帶領,
教徒不需要考慮人類身體的成熟和心靈的成長,
從來都不是同步進行,
因為信神的人必然行走在心靈的道路之上。
教徒亦不需要考慮人類對於「愛」的定義,
會有個別差異,而且常常都會有變化,
因為宗教精神裡的「愛」有相當清晰的定義。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 13:4-8》
教徒當然不會像一般人那般沒有信心,
需要靠教友互相監管兩個人的婚姻。
一般人不懂得甚麼是愛,
教徒怎可能不懂得甚麼是愛?
一般人不懂得甚麼是神聖,
教徒怎可能不懂得甚麼是神聖?
所以一旦教徒擁護「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根本就不會有離婚這回事,
因為神結合的人,沒有人能夠將他們分開!
一生一世都不分開!
也許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嫁一位教徒。
即使婚姻出了狀況,
其實一切都是神的安排!
如果兩位男女教徒對雙方都沒有信心的話,
「神就是愛」、「只喜歡真理」和「信仰」
就成為了天大的笑話,成為了世上的「笑」光,
因為他們只是口裡有神,心裡根本就沒有神!
愚蠢的那些,更加沒法理解愛是甚麼,
又不敢告訴別人他心目中的神是甚麼。
當男女教徒的「心」根本不存在的時候,
如何「保守你的心」就成為了一個邏輯問題。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
    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
    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以弗所書 4:2-3》
雖然喊了「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口號之後,
往往自覺偉大和神聖,但問題是
1.  一夫一妻,是人類自己揣摩神的心意,還是神真正的心意?
2.  教徒應否將「一夫一妻,一生一世」這種罕見的理想,
     強加於非教徒的身上?
     是否不需要經過批判,就可以替非教徒洗腦?
3.  有能力的基督徒是否應該以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為榜樣?

A  religion,  even  if  it  calls  itself
the  religion  of  love,
must  be  hard  and  unloving  to  those
who  do  not  belong  to  it.
( Sigmund Freud,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1921 )
至於一男一女的非教徒,
如果決定戀愛,如果戀愛能夠長久,
已經是一種罕見的理想,
而我們亦知道這對男女,
如果沒有牽涉到報恩的前生緣份的話,
就一定是決志一起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其實他們結不結婚都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