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精神看一夫一妻》(中)

[非教徒的婚姻問題]
非教徒的婚姻卻是另一回事。
不論是從社會管治和經濟的因素來看,
還是對一般人來說,
非教徒支持「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最大原因,
是由於雙方的愛都擁護嫉妒,都不能忍耐,
雙方對感情其實都沒有太大的信心:
不但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另一半也沒有信心,
所以期望婚姻制度可以將他們綑綁在一起,
能夠幫助他們監管另一半的心,
即使不能夠綑綁「心」,也希望能夠綑綁「身」,
至少法律亦可以有阻嚇的效果。
一般非教徒的婚姻出現問題,因為其中牽涉到
  男女雙方婚後成長的速度」是否相同的問題。
例如兩位都重視「成功」的人走在一起,
將來「成功」的人和將來「不成功」的人之間,
就會出現速度不配合的問題。
在傳統婚姻制度之下,多數會離婚,
出現拋棄糟糠妻或拋棄糟糠夫的現象。
  男女雙方「婚後成長的方向」是否相同的問題。
例如一位 ego 趨向豐盛發展,
堅決讓 ego 主持大局的人,
和一位心靈趨向豐盛發展,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結婚,
二人成長的方向從一開始就已經出現分歧,
而未來的分歧亦會越來越大。
在傳統婚姻制度之下,
有不少這類父母在子女長大之後便離婚。
  男女雙方「性慾需求是否配合的問題。
性慾強的男人,即使是由於心理上的問題,
女方多數可以承受,男方亦往往會偷食。
性慾強的女人,如果不是由於心理上的問題,
解決的方法就是一女多男。
在傳統婚姻制度之下,這些女人只能夠偷食。
  男女雙方貪新忘舊的程度有多大的問題。
要求兩位貪新忘舊程度高的人婚姻,
實在是強人所難,
如果雙方只有一位貪新忘舊程度高的人,
在傳統婚姻制度之下,
常常會出現既偷食又顧家的現象,
可以靠「有容乃大」來「和平共存」來「和諧」。
A  ship  is  safe  in  harbor,
but  that’s  not  what  ships  are  for.
Unload  and  upload  the  basic  necessities.
Sail  away  from  the  safe  harbor.
Catch  the  trade  winds  in  your  sails.
Explore.  Dream.  Discover.
Visit  as  many  harbours  as  you  can!
( William G.T. Shedd / Mark Twain /  Jason Ling )
Life  shrinks  or  expands  according  to  one’s  courage.
( Anais Nin )
對非教徒來說,一紙婚約的好處是:
1. 證明他們曾經相「愛」。
2. 也許能夠強迫他們永遠相「愛」。
3. 方便男女一方其中一人突然死了,
配偶及子女承擔對方的遺產或債務。
4. 男女雙方(多數是男方)可以進行合法的強姦。
對非教徒來說,
婚姻是人類社會中的一種可行的愚昧制度,
就好像清朝要求女人紮腳一樣,
由於愚蠢人不懂得如何提出改革,
政客沒有智慧提出如何改革,
宗教人士又想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非宗教人士的身上,
所以婚姻制度,即使為善百端,為禍亦百端。
教會既然一向和資本主義和平共全,
接受資本家的捐獻,對資本主義精神少有批判,
甚至有意無意之間助紂為虐,
那麼在資本主義社會裡,
如果一男一女只想共同生活,可以簽商業合約,
為何需要簽婚姻合約?
一位「成功」的非教徒女士,為何不可以換配偶?
為何不可以一妻多夫?
為何要承受教會的指責?
一位「成功」的非教徒男士,為何不可以換配偶?
為何不可以一夫多妻?
為何要承受教會的指責?
關於婚姻的問題,除了需要批判思維之外,
亦需要多角度的思考,更需要擴闊視野,
研究不同文化如何解決男女感情及家庭組織的問題,
為甚麼有些人偏偏喜歡一錘定音?
筆者對人類學及世界文化素無研究,
但相信必定有這方面的著作存在。

《從宗教精神看一夫一妻》(上)

If  a  person  who  claims  to  be  religious
ask  you  to  stay  foolish,
he  probably  does  not  understand  religion.
( Jason Ling )
[人類不可能沒有理想]
當遇上宗教人士提出「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兼且提出「一生一世」的理想,我們自應肅然起敬,
因為必然涉及宗教精神裡的「愛」,
而夫妻二人必然不會「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亦不會一個事奉神,另一個事奉瑪門,
所以這種婚姻的確難能可貴!
「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
    神也住在他裏面。」
《約翰一書 4:16》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既然有神在心裡,與主同行,
夫妻必然手拉手,一同行走在心靈的道路之上,
除了誠實之外,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二人自然會對愛越來越理解,
他們的婚姻亦自然越來越美麗。
[輪迴者的角度]
其實不論是否宗教人士,
一男一女之間的愛,如果有真和誠,
怎能不令人萬二分的敬佩?
因為有了真和誠,就不會有虛偽,
而沒有了虛偽,就不會有欺騙。
這樣的愛情,一生一世都嫌少,
所以這些男女往往發誓生生世世都要成為夫婦!
從相信輪迴者的角度來看,
這些男女離世的時候,往往前後腳,在一年之內,
下生有方法心靈互相確認,再度結為夫婦。
至於今生夫妻緣份已經完結,
感情緣份尚未完結的男女,
下一生人也許以父女或母子的關係出現。
香港人比較接受「輪迴」這個「信念」,
所以對電影《一代宗師》這句金句特別受落: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一夫多妻及一妻多夫]
問題是,如果懂得「宗教精神裡的愛」是甚麼,
為甚麼不能夠「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
為甚麼一定要「一夫一妻」?
為甚麼夫妻二人要互相佔有?
再進一步問,
為甚麼我們不可以獨自佔有耶穌基督?
為甚麼耶穌基督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資本主義裡的愛]
教會一向和資本主義和平共全,
懂得資本主義經濟裡的「愛」是甚麼。
如果一個人出生家境窮困的話,
為何女人不可以和別人一起分享一個丈夫,
或者男人和手足一起分享一個妻子?
一旦回歸母系社會,母權獲得顯彰,
為何女人不可以選擇不同的丈夫,
去替不同的父親生兒育女?
為何幾個女人不可以共同負擔養夫金,
分享一個罕有而理想的丈夫?
要知並非所有女人都是拜金主義者,
有些女人愛才如命,
有些女人愛智慧如命,
只要男人有才有智慧,
多個女人一起分享丈夫並非甚麼大不了的事。
在父權社會中,這種現象早已用另一種形式發生,
中國古代風流才子的愛情故事屬於此類。

《基督教裡的宗教精神》(七)

[保守自己的心?]
俗語說:「樹要皮,人要臉」,
世人喜歡保守自己的外表多於保守自己的心,
道貌岸然的外表,誠懇的眼睛,虔敬的行為,
只需要看起來優雅,有風度,好教養,
只需要口裡歌頌神,口裡以耶穌基督為榜樣,
如果能夠再加上一兩張高級文憑,
簡直無可厚非、無懈可擊!
誰會介意裡面是一顆怎麼樣的心?
Let  us  be  grateful  to  the  mirror
for  revealing  to  us  our  appearance  only.
( Samuel Butler )
不一定是一顆虛偽的心,
可以是一顆一般人都認為是善良,
自以為自己仁慈,
但對理性思考有異常恐懼的心!
由於他們相信聖經裡這句話:
No  temptation  has  overtaken  you
that  is  not  common  to  man.
God  is  faithful,  and  he  will  not
let  you  be  tempted  beyond  your  ability,
but  with  the  temptation  he  will  also
provide  the  way  of  escape,
that  you  may  be  able  to  endure  it.
( 1 Corinthians 10:13 )
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邏輯推理:
God  sometimes  removes  bad  people
from  our  lives  to  protect  us  because
he  knows  we  cannot  withstand  the  test.
Don’t  run  after  them.
God  sometimes  removes  wise  people
from  our  lives  to  protect  us  because
the  light  is  just  too  bright  for  us.
Don’t  run  after  them  becaus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handle  the  Truth.

Truth  hurts.  Truth  is  sometimes  unkind
to  people  who  are  not  endowed  with
the  courage  and  the  ability  to  think.
放棄理性和批判的人,如何做世上的光,照亮在人前?
只需要拿著聖經和耶穌基督的照片?
如何好像山上的城,不能隱藏,亦不需要隱藏?
只需要拿著聖經和耶穌基督的照片?
如何保衛真理?
只需要拿著聖經和耶穌基督的照片?
教徒對理性和批判的的恐懼,除了無知之外,
亦具見宗教精神的不足,以致胸襟狹隘。
What  is  to  give  light  must  endure  burning.
( Viktor Frankl )
風雨沉沉的夜裡,前面一片荒郊。
走盡荒郊,便是人們底道。
呀!黑暗裡歧路萬千,叫我怎樣走好?
『上帝!快給我些光明吧,讓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著說,
『光明?我沒處給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光明》(朱自清)
What  danger  can  ever  come  from  ingenious
reasoning  and  inquiry? The  worst  speculative
skeptic  ever  I  knew  was  a  much  better  man
than  the  best  superstitious  devotee  and  bigot.
( David Hume )
口裡愛耶穌的人多,
願意背負十字架追隨耶穌的人少,
因為耶穌是一個革命家,
要追隨耶穌,要愛真理,就要先革自己的命!
所以馬克吐溫曾經這樣戲謔地說:
If  Christ  were  here  there  is  one  thing
he  would  not  be─a  Christian.
( Mark Twain, Notebook, 1898 )
不重視公義,不願意追求真理,口裡說愛卻鄙薄智慧,
認為有了愛就不再需要智慧,卻期望死時能主懷安息,
死後會上天堂,就是不願意背負十字架的基督徒。
他們怎能說「基督活在我裡面」?

There  has  been  only  one  Christian.
They  caught  him  and  crucified  him ─ early.
( Mark Twain, Notebook, 1898 )
印度聖雄甘地亦曾經這樣說:
I  like  your  Christ,
I  do  not  like  your  Christians.
Your  Christians  are  so  unlike  your  Christ.
(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
承接印度聖雄甘地的思想,西方人有這個戲謔的說法:
I’ve  got  nothing  against  God.
It’s  his  Fan  Club  I  can’t  stand.
不少自稱虔誠教徒的行為和他們現實生活上所追求的,
值得基督釘在十字架上為他們死嗎?
如果筆者的看法沒有錯,
彌賽亞再來的時候,即使沒有教徒再將祂釘在十字架上,
但依然會有不少自稱虔誠的教徒憎恨祂!
 [科學、心靈和宗教]
如果說宗教就是心靈方面的追求,
那麼科學和心靈屬於兩個暫時看似不同的世界,
雖然它們有不同的探究方式,但兩者的共通點是:
大家都重視「真」和「誠」,都排斥「虛偽」!
換言之,
1.  科學精神和宗教精神有共通的源頭,
所以雖然偉大的科學家未必一定有宗教信仰,
但他們必然具備宗教精神。
2.  任何排斥科學精神的宗教人士必然是迷信者。
如果認為宗教不單只是心靈平靜的追求,
那麼任何宗教都必須謹慎自己沒有違背宗教精神。
宗教如果缺乏內在的批判能力,
就容忍腐化,讓虛偽入侵,最後敗壞了宗教精神。
一旦宗教失去了批判能力──禮失求諸野──
宗教就需要向科學界尋求科學精神的協助:
Science  can  have  a  purifying  effect  on  religion,
freeing  it  from  beliefs  of  a  pre-scientific  age
and  helping  us  to  a  truer  conception  of  God.
At  the  same  time,  I  am  far  from  believing
that  science  will  ever  give  us  the  answers  to
all  our  questions.
( Nevill Mott )

《基督教裡的宗教精神》(六)

「真和誠」是宗教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先決條件,
亦是做學問必須具備的兩大條件。
但知易行難,「真和誠」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因為「真和誠」需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而一個人鍥而不捨地追求「真和誠」,
除了要向外審視世界之外,也要向內審視自己,
最後必然需要進行「自我批判」,
而「自我批判」又必須有「勇氣」才可以成事。
參考:《智、仁、勇》
[清算自己人?]
如果扮演背負十字架追隨耶穌基督的人似乎很多,
而真正願意背負十字架追隨耶穌基督的人少之又少,
那麼「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是否就消失了?
並不!
耶穌的門徒保羅就曾經向教會「動刀兵」:
至於外人有神審判他們。
    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
《哥林多前書 5:13》
這就是基督教裡「自己人要清算,外人等天收」理據的來源,
和心靈道路上的「自我批判」如出一轍!
看來這個保羅並不仁慈,不理會自己眼中是否有樑木,
竟然夠膽論斷自己的弟兄姊妹!
根據部份基督徒的思維,我們是否應該譴責保羅?
Paul  is  not  kind.
He  didn’t  speak  gently !
So  we  shouldn’t  listen  to  what  he  said.
腦後突然一把嬌滴滴的聲音傳來:
噢!說話可不可以溫柔一點,不要這麼狠!
「清算」不是共產黨的語言嗎?
留一些餘地給人家好不好?
撒旦每次和我們說話都是溫溫柔柔,動聽得很,
讓我們聽得很舒服,耳油都滴乾了,
何必好像耶穌那般嚴肅呢?
要求過高是會趕走客人的!
你們難道連這點也不知道嗎?
你們知道嗎,
人類的信心可以來自迷信,也可以來自信念,
為甚麼信心一定要來自信仰?
凡是批判,就一定不會仁慈,不會溫柔,
批判,怎可能是達到真理的道路?
由於科學和哲學都擁抱批判,
所以仁慈和溫柔的人一定討厭科學和哲學!
宗教精神裡絕對不應該有批判,
當然也不會有「自我批判」。
說到底,其實我們討厭智慧,我們認為愛不需要智慧!
With  a  kind  heart  and  with  God  on  our  side,
who  needs  a  brainy  brain?
That’s  why  when  I  say  “I  am  a  Christian”,
I  mean  I  have  decided  not  to  listen  to
any  adverse  criticism  against  me
so  that  I  don’t  even  need  to
bounce  back  to  normal  under  any  irritation.
God  is  enough!
Daniel Dennett
how religion offers an excuse to stop think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pZnv8Vp-E
那麼聖靈如何看待真理?聖靈會否包容虛偽?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
    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加拉太書 5:22-23》
聖靈並沒有指出仁愛只是愛自己人,只是愛教友,
而不是愛人如己,所以不包括愛其他宗教人士。
聖靈並沒有說為了仁愛和恩慈,為了人類的面子,
我們可以對真理假裝聽不見,故意忽略不理,
擁抱懶惰和虛偽,拒絕追求智慧,拒絕晝夜思想,
拒絕為公義發聲,拒絕揹十字架,和掌權者妥協,
故意和耶和華及耶穌基督作對。
除此之外,如果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而創造的,
那麼人天生就是要努力創造,追求公義,追求智慧,

聖靈並沒有說祂可以包容虛偽!

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
道不遠人,
「真和誠」是愚夫愚婦和販夫走卒都可以明白,
是他們一生都可以修行的「道」;
俗語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足以證明這一點。
人一旦具備具備「真和誠」,虛偽自然遠離。
至於「愛和智慧」就肯定比較複雜和抽象,
只有上智者才可以明白箇中奧妙。
對於那些願意追求「真和誠」,
但天生沒有能力思考更抽象事物的教徒,

我們當然應該寄以同情,對他們恩慈,
以仁愛、喜樂、和平、忍耐的心對待他們,
只要求他們能夠良善、信實、溫柔,
對有道理的批評不要隨便發怒,要有節制,
要虛心聆聽高明者的辯論。
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至於有能力思考抽象事物的教徒如何處理,
似乎聖靈並沒有指示。

《基督教裡的宗教精神》(五)

[不愛真理的人怎可能懂得甚麼是愛]
綜觀耶穌基督的一生,
我們明白祂不喜歡做一個偶像。
祂希望世人在精神上和心靈上追隨祂,
祂希望世人走在心靈的道路之上,熱愛真理,
得到屬靈的生命,
而不是僅僅在口裡讚美祂。
耶穌基督不想做一塊神主牌!
由於人的愚昧,所以才需要「道成肉身」,
因為愚昧的人必須有實物摸著,
才可以相信抽象的真理,
基督教的「道成肉身」、耶穌像,天主教的聖母像,
和其他宗教的神像,分別在甚麼地方?
如果我們相信耶穌基督代表真理,
祂當然希望我們的偶像不是祂的身體,而是真理!
但和心靈有關的真理,往往並非最初想像中那麼簡單,
而且不一定看起來悅目,不一定說起來動聽。
和心靈有關的真理,往往有如一把利刃,
既可以令熱愛真理的人愛不釋手,
亦令愛真理愛得不夠的人討厭和恐懼,
因為利刃刮開了他們思考的表皮,暴露出內裡的敗絮。
一萬個讚美耶穌基督的人之中,
也許只有一個願意追隨他,
因為耶穌基督提出一條這樣艱苦的路,
就讓祂一個人自己去行好了,
我們委實不願意走在這條充滿甜酸苦辣的道路之上。
我們討厭晝夜思想,討厭自我批判,更討厭「動刀兵」;
雖然我們不喜歡在黑暗裡走,
但我們也不喜歡耀目的陽光,
we  are  afraid  of  the  light.
我們喜歡「溫和、愉快、仁慈」的道路!
是否會有一些心靈的道路並不需要「真和誠」?
我們可否對耶穌基督說:
People  take  different  roads
seeking  fulfillment  and  happiness.
Just  because  they’re  not  on  your  road
doesn’t  mean  they’ve  gotten  lost.
( Dalai Lama )
甚麼叫做心靈的道路?如何定義?
心靈的道路是否可以不需要宗教精神?
對一般人來說,宗教最大的好處就是
1.  可以讓思考能力不足的人,
不需要辛苦地去思索「生命意義」這個課題,
因為一切都可以依賴靈界的安排。
2.  可以讓思考上懶惰的人誤以為只需要少許努力,
就可以得到靈界的保護,甚至救贖。
也許耶穌基督早就知道:
喜歡佔便宜,怕辛苦,是大部份人的天性。
他們口裡承認,心裡半信半疑,
所以要想方法寬恕那些沒有能力追求真理的教徒。
為了公平和仁愛,入門的門檻一定要低,
所以路是大的,那門是寬的,進去的人也多。
於那些有能力思考,但半愛真理,
不喜歡思考,懶得思考,討厭晝夜思想的教徒,
路依然是大的,但那門是窄的,進去的人也少。
耶穌基督也是「愛和智慧」,
如果要想方法愛那些懶惰的人,寬恕他們的話,
就要為他們承擔半愛真理或不愛真理的後果。
所以「愛和智慧」就只能夠犧牲自己,
讓自己釘在十字架之上!
但只此一次,下不為例,
這就是為何我們祈禱除了感恩之外,必須祈求智慧。
試問不追求「愛和智慧」的人,如何接近耶穌基督?

如果耶穌基督等同真理,
如果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只有一套真理,
那麼「愛耶穌」一定包括「愛真理」,
因為「愛真理」的人才會走在心靈的道路上,
在自我鞭策、自我教育之中,得著更好的生命。
道理其實很簡單:
耶穌基督就是真理,
如果祂自己歪曲真理,祂就不再存在了!
所謂跟隨耶穌基督,首先就是要愛真理
愛真理,隨而追求真理,就是道路
行走在這條道路之上,就有了屬靈的生命

Everyone  says  truth  is  great  until
they  have  to  look  inside  themselves.
Everyone  says  wisdom  is  great  until
they  have  to  strive  incessantly.
Everyone  says  Jesus  is  great  until
they  have  to  follow  Him.
當耶穌基督行走在光明的小路上,穿過窄門的時候,
我們只願意在遠處遙望,在旁鼓掌以示支持,
沾一沾耶穌基督的強光就已經足夠。
一般人只喜歡分享個人或者家族光榮的事,
像耶穌基督這樣艱苦的道路,背負著這樣沉重的十字架,

一般人只能夠從旁鼓勵和喝采。
正如聖經所說,人畢竟是軟弱的,我們並非聖人!
如果要我們跟隨耶穌基督,我們只能夠陽奉陰違。
所以無論下面這首歌唱了多久,唱了多少次,
唱得如何興高采烈,
大部份人也只是唱的時候感動過當下一剎那而已。

I Will Follow Him
Andre Rie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LF5wopyjo
2006 NewYork Memories

Sister Act

十字架告訴我們,
不喜歡思考,懶得思考,討厭晝夜思想,討厭批判,
原來就是討厭耶穌基督代表的宗教精神。
想起宗教精神和軟弱的信徒,
音樂悅耳之餘,心裡難免有源源不絕的悲哀。
畢竟,進天國的門是窄的!

《基督教裡的宗教精神》(四)

[愛、仁慈、包容]
綜觀耶穌基督的一生,知道祂明白這個道理:
It  is  no  measure  of  health  to  be
well  adjusted  to  a  profoundly  sick  society.
( Jiddu Krishnamurti )
不少人相信不去教會的就不是基督徒,
所以追隨教會,重視教友們互相「支持」的人很多。
如果一所教會病了又如何?
這並非社會的病,這是神聖的病,沒有人敢論斷?
How  can  the  church  be  terribly  misused?
信了耶穌,就得到了「道路、真理、生命」,
自己就可以舒舒服服嘆世界!
我們相信真理來自信念,不是來自批判。
我們喜歡聖經那一部份,就找那一部份出來「證明」,
不喜歡的那一部份,就當作看不見。
有上天堂的便宜就該和弟兄姊妹們一起分享,
但千萬不要叫我們為信仰而犧牲。
既然已經買了上天堂的保險,為何還需要辛苦?
「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At  issue  here  is  the  question:
“To  whom  do  I  belong? God  or  to  the  world?”
Many  of  my  daily  preoccupations  suggest  that
I  belong  more  to  the  world  than  to  God.
A  little  criticism  makes  me  angry,
and  a  little  rejection  makes  me  depressed.
A  little  praise  raises  my  spirits,
and  a  little  success  excites  me.
It  takes  very  little  to  raise  me  up
or  thrust  me  down.
Often  I  am  like  a  small  boat  on  the  ocean,
completely  at  the  mercy  of  its  waves.
All  the  time  and  energy  I  spend  in  keeping
some  kind  of  balance  and  preventing  myself
from  being  tipped  over  and  drowning  shows  that
my  life  is  mostly  a  struggle  for  survival:
not  a  holy  struggle,  but  an  anxious  struggle
resulting  from  the  mistaken  idea  that
it  is  the  world  that  defines  me.
( Henri J.M. Nouwen )
教會裡服膺的善惡,往往以仁慈來做藉口。
有人認為「愛之中沒有批判,愛不需要智慧」,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所以可以讓愛矇蔽理智,對事實和真理視若無睹。

不少教徒就是利用「愛、仁慈、包容」這些藉口來迴避真理,
於是世上的鹽就忽鹹、忽甜、忽酸、忽苦、忽辣,
世上的光就忽明忽滅,時光時暗,曖昧不清。

The  real  tragedies  of  life  are  many:
1. when  we  are  afraid  of  the  light.
2. what  dies  inside  us  while  we  live.
3. that  it  ends  at  a  young  age,
4. when  we  waste  so  much  of  our  prescious  time
     before  we  realize  our  ignorance.
5. when  we  choose  the  wrong  scratch-line.
6. when  we  climb  the  wrong  social  ladder.
7. the  path  to  wisdom  is  so  difficult.
Of  all  people  only  those  are  at  leisure
who  make  time  for  philosophy,
only  those  are  really  alive.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It  does  not  take  much  strength  to  do  things,
but  it  requires  great  strength  to  decide  on
what  to  do.
( Elbert Hubbard )
True  wisdom  is  to  know
what  is  best  worth  knowing,
and  to  do  what  is  best  worth  doing.
( Edward Porter Humphrey )
But  small  is  the  gate  and  narrow  the  road
that  leads  to  life,  and  only  a  few  find  it.
( Matthew 7:14 )
42《基督教裡的宗教精神》(四)

《基督教裡的宗教精神》(三)

[動刀兵]
不愛真理又如何?
Nothing  ever  goes  away  until
it  teaches  us  what  we  need  to  know.
( Pema Chodron )
可不可以愛真理只愛一半?
有時沒有問題
Nature  does  not  seem  to  care  very  much
whether  our  ideas  are  true  or  not,  as  long
as  we  get  on  through  life  safely  enough.
And  it  is  surprising  on  what  an  enormous
amount  of  error  we  can  get  along  comfortably.
( Randolph Bourne, Youth and Life, 1913 )
有時卻有問題
The  fatal  tendency  of  mankind  to  leave  off
thinking  about  a  thing  when  it  is  no  longer
doubtful  is  the  cause  of  half  their  errors.
( John Stuart Mill )
有沒有「疑似真理」?
Truth  does  not  do  so  much  good  in  the  world
as  the  appearance  of  it  does  evil.
( Duc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Hypocrisy  is  a  homage  that  vice  pays  to  virtue.
( Duc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愛真理容易嗎?
The  criterion  of  truth  is  that  it  works
even  if  nobody  is  prepared  to  acknowledge  it.
( Ludwig von Mises )
It  is  proof  of  a  base  and  low  mind  for  one
to  wish  to  think  with  the  masses  or  majority
merely  because  the  majority  is  the  majority.
Truth  does  not  change  because  it  is,  or  is  not,
believed  by  a  majority  of  the  people.
( Giordano Bruno )
When  a  hundred  men  stand  together,  each  of
them  loses  his  mind  and  gets  another  one.
( Friedrich Nietzsche )
追求真理容易嗎?
Believe  those  who  are  seeking  the  truth.
Doubt  those  who  find  it.
( Andre Gide )
判斷「甚麼是真理,甚麼是疑似真理」是這麼容易的一回事嗎?
追求真理的人在精神上和思考上可以不「動刀兵」嗎?
無論是向內還是向外,思考上的「動刀兵」不需要「勇氣」嗎?
筆者認為《馬太福音 10:34-39》經文裡的所謂「生命」,
是指屬靈的生命;

經文裡的所謂「動刀兵」,是指思考上的「動刀兵」,
而思考上的「動刀兵」,根本就是「批判」。
真理從來都不仁慈,從來都不會婆婆媽媽,
真理從來都不會理會我們是否喜歡它!
法利賽人一向討厭耶穌對真理斤斤計較,
常常批判,咄咄逼人,不斷指出他們的錯誤和虛偽。
真理一點也不仁慈,的確十分令人反感,
況且耶穌只是平易近童,近社會上低階層的人,
並非平易近所有的人,
那麼其他人的面子可以放到那裡去?
很多人不明白宗教和宗教精神並非同一件事,
更加不明白宗教精神並非任何宗教的專利
中國的儒家、道家、墨家修行者和西方的哲學家,
即使沒有宗教,即使是無神論者,
也可以崇拜「宗教精神」,並以「宗教精神」為信仰!

宗教精神重視「真」和「誠」,
擁抱 懷疑精神  scepticism  批判思維  critical  spirit
宗教精神和科學精神根本就沒有衝突,
因為彼此屬於不同範疇的東西,而且彼此都信奉「真」和「誠」。
但宗教和宗教精神就可能有衝突,
因為宗教精神排斥 虛偽 hypocrisy而宗教則會擁抱虛偽。
有宗教「信仰」的人,不論是任何宗教,
當然明白智慧是神聖的 wisdom  is  divine
而且是所有修行的人追求的東西。
所以聖經特別指出在耶穌成長的時候,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
《路加福音 2:52》
並沒有說耶穌的愛和身量都一齊增長。
因為有了「真」和「誠」,有了愛的耶穌,
最需要的就是智慧的增長!
和佛教不同的地方是:
基督教會內有不少信徒只有「信念」,沒有「信仰」,
不喜歡讀所羅門的《箴言》,兼且有鄙視智慧的傾向,
會不自覺地欺騙羔羊,說愛就足夠,不需要智慧,
不知道是否因為「無條件的愛」讓羔羊覺得舒服,
令羔羊容易牧養、容易管理、容易奉獻,
[ 這世界有成立基金之後,不再需要金錢奉獻的教會嗎?]
不知道是否因為一般羔羊的智慧低,
渲染智慧會讓羔羊覺得不舒服,等同趕客;
也不知道是否因為他們相信會有從神而來的掌權者,
間接利用他們來控制羔羊的生命。
不喜歡讀所羅門《箴言》的基督徒,當然有他們的道理,
因為所羅門並非一夫一妻制的信徒。
據悉,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所以愛真理,愛「道」的人一定會問:
1.  別人的父母和兒女為何和自己的父母和兒女要有分別?
2.  為何自稱愛真理,愛「道」的人卻拒絕背負十字架?
3.  為何自稱愛真理,愛「道」的人不願意晝夜思想?
4.  為何自稱愛真理,愛「道」的人,口裡讚譽真和誠,
      行動上卻擁抱「虛偽」?
5.  難道一個人的心靈,在未完全顯現之前,不應該是一個戰場嗎?
      這個蒙蔽了的心靈,難道不是自己家裡的人嗎?
      這個蒙蔽了的心靈,難道不是人的仇敵嗎?
      難道世界上有問題的意識形態一旦碰上真理,不需要動刀兵嗎?
6.  為何不可以左手擁抱「宗教精神」,右手擁抱「虛偽」?
      為何不可「口裡承認,心裡不相信」?
7.  為何不可以扮無知,在制度上半推半就,甚至助紂為虐?
8.  為何愛真理,愛「道」的人會被眾人恨惡?需要忍耐到底?
9.  甚麼叫做愛真理,甚麼叫做愛「道」?
沒有智慧的人,不喜歡智慧的人,或者不喜歡追求智慧的人,
可以跟隨耶穌嗎?
耶穌基督就代表真理,那麼教會裡的真理是甚麼?
相信不少現代的教徒也和法利賽人有同感,
只是實在不敢宣之於口。
基督再來的時候,現代的教徒也許會比非教徒
更早將耶穌基督重新釘在十字架之上,
管祂口裡說的是真是假!
人數就是真理,有奶就是娘,
教會當然比耶穌基督更重要,
因為教會 [不是耶穌] 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基督教裡的宗教精神》(二)

跟著讓我們來研究一下耶穌基督的宗教精神。
記得筆者第一次讀下面這幾節經文時,
是十分震撼和恐懼的,
因為完全不像筆者心目中的耶穌基督,
筆者從新約中理解的耶穌基督,
應該是極度重視愛和真理,怎可能會說這樣的話:
「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
    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
    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
    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
    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
    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
    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
    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
    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
《馬太福音 10:34-39》
綜觀耶穌基督的一生,
我們可以肯定祂擁抱「真」和「誠」!
那麼這幾節經文究竟應該如何解讀?
首先,且看另外幾節都是來自新約的經文如何說:
你們要進窄門。
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馬太福音 7:13-14》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
《馬太福音 7:18》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
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 13:34-35》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約翰福音 14:6》
神就是愛;
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神也住在他裏面。
《約翰一書 4:16》
真心以耶穌基督為學習榜樣的人,
自然願意細心思考這些經文,不會敷衍了事。
一研究,就會發覺原來耶穌基督的要求極高,因為
1.  窄門,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2.  有些人就好像壞樹一樣,不能結好果子。
     不少人以為自己一加入了教會,就不會是壞樹。
3.  耶穌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難度真高!
4.  一心一意行走心靈的道路的人並不多,喜歡真理的人並不多,
     明白甚麼是屬靈的生命的人並不多。
5.  很多人都以為愛人和愛真理是兩種並不相同的愛。
There  are  no  shortcuts  to  any  place  worth  going.
( Beverly Sills )
如果我們相信耶穌基督就代表真理,
代表「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如果我們明白「真和誠」容不下「虛偽」,
如果我們明白「愛和智慧」唇齒相依,必須手牽手合作,
然後將《馬太福音 10:34-39》經文中的「我」,

全部換上了「真理」兩個字,這段經文就可以如此解讀:
你們不要想,真理是叫地上太平;
    真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
    因為真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
    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
    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愛父母過於愛真理的,不配作真理的門徒;
    愛兒女過於愛真理的,不配作真理的門徒。
    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真理的,也不配作真理的門徒。
    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
    為真理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
真心接納耶穌基督的人,怎可能會沒有心靈?
又怎可能讓「心靈」蒙蔽?
以耶穌基督為學習榜樣的人,怎可能不追求真理?
而真理怎可能沒有「真和誠」,沒有「愛和智慧」?
口裡說愛主的人竟然不愛真理,不願意追求智慧,
豈不荒天下之大謬?

所以追求真理,就是回歸心靈,
就是追求「真和誠」,就是培養「愛和智慧」!
有了「心靈」,才會嫉惡如仇,才懂得拒絕
讓刺和樑木互相包容,和平共存」的心態;
才會不加思索地拒絕左右逢源:
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沒有「心靈」,不努力培養「愛和智慧」,
怎會明白上面聖經裡那段經文的意思?
下一篇將繼續談「動刀兵」!

《基督教裡的宗教精神》(一)

[太初有道]
Anyone  who  doesn’t  take  truth  seriously
in  small  matters
cannot  be  trusted  in  large  ones  either.
( Albert Einstein )
《我看宗教》(三)  一文中,
筆者指出宗教精神和科學精神並沒有抵觸,
因為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共同的起步點,
就是truth honesty
筆者假設了「真」和「誠」都源於「太初的道」,
假設了宗教精神和科學精神裡的「真」是同一種「真」,
而「誠」亦是同一種「誠」。
科學精神用「真」和「誠」去研究自然界的現象,
宗教精神用「真」和「誠」去研究靈界的現象,
包括人類和靈界接觸所必須具備的心靈。
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當然可以重新思考,再去批判。
筆者提出:
信仰faith 必須誠實honest,  authentic
既不能欺騙人,亦不能欺騙自己。
對人對己兩方面都「誠實」,才能夠產生「信仰」;
對任何一方面「不誠實」,最好也只能夠產生「信念」。
所以當一個人失去了對「誠」的堅持,就失去了「信仰」。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在基督教裡,我們傾向於原諒「低層次」的敵人,
口裡替他們禱告。
至於「高層次」的敵人如何對待,其實聖經裡說得很清楚,
但「低層次」的基督徒往往對「高層次」的敵人咬牙切齒,
口裡說原諒他們,心裡其實在咒罵。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約伯記解讀]
且看耶和華如何處理這個課題:
聖經中的《約伯記》顯示耶和華對撒旦的包容,
不但讓撒旦和神子們一起侍立在他的面前,
不但尊重撒旦這個「高層次」的敵人,
並且肯定了他的存在價值,
因為耶和華借助了撒旦的魅力、頭腦和力量,
去考驗自己的僕人約伯,考驗約伯的「真」和「誠」,
考驗約伯擁有的,究竟是信仰、信念,還是迷信。
且看《約伯記 1:6-12》如何說:
有一天,神的眾子來侍立在耶和華面前,撒但也來在其中。
耶和華問撒但說:「你從哪裏來?」
撒但回答說:「我從地上走來走去,往返而來。」
耶和華問撒但說:「你曾用心察看我的僕人約伯沒有?
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
撒但回答耶和華說:「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呢?
你豈不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和他的家,並他一切所有的嗎?
他手所做的都蒙你賜福;他的家產也在地上增多。
你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他必當面棄掉你。」
耶和華對撒但說:
「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於他。」
於是撒但從耶和華面前退去。
《約伯記》證明了耶和華並不是一位全知全能的神。
就是因為耶和華並非全知,不能夠肯定約伯的忠心,
要倚靠逆境來考驗義人,所以義人要受苦,
而且為了考驗義人,耶和華不但可以暫且放棄公義,
並且令許多無辜的人成為犧牲品。
就是因為耶和華並非全能,
不能夠親自動手去考驗義人,所以撒旦有他的存在價值。
如此看來,聖父,聖子,聖靈和撒旦是否四位一體?
當然有不少教徒堅持耶和華是一位全知全能的神,
祂一早就知道約伯的忠心,撒旦試驗的失敗。
這些教徒會把這場角力說成是
「一切在耶和華掌握之中的遊戲」,
而且為了避免邏輯上的謬誤,
他們最後的擋箭牌必然是:
我們有能力了解耶和華的智慧和奧秘嗎?
如果沒有人有能力的話,何必解釋?
何需讀聖經?讀聖經又何必要思考?何必晝夜思想?
其他人又為甚麼必須接受你們的解釋?
筆者對《約伯記》的解讀是:
從宗教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角度來看,
《約伯記》的啟示就是即使靈界亦信奉批判精神,
並且接受做實驗去證明「真金不怕洪爐火」!
從這裡我們就清楚地看到耶和華
究竟有多麼重視抽象的「真」和「誠」。
「真」必須靠「批判」和「實驗」去證明!
對人、對己、對靈三方面都「誠實」,
既不欺騙人,亦欺騙自己,更加不欺騙靈界,
才能夠產生宗教「信仰」!
因為「真和誠」必須靠言語和行為去顯現。
也許我們會問,人類有欺騙靈界的能力嗎?

邪惡的靈界會否幫助人類去欺騙善良的靈界?
善良的靈界會否偶爾不理世事,
以致產生「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現象?
如果大家都是倚靠對聖經的閱讀和理解的話,
為甚麼不能夠放在桌面上公開批判?
為甚麼有一些世人自稱他們在這一方面
會「知道」得比我們更多?
PHILOSOPHYSpinoza

《多位一體的神》

基督教信奉的是「三位一體」的神:
1.  聖父 (耶和華、舊約的神)
2.  聖子 (耶穌基督、新約的神)
3.  聖靈
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三位一體的「道/真理/智慧」的神,
就是「智、仁、勇」。
參考:《智、仁、勇》
雖然筆者曾經提出「三位一體」的人,
I分成身體 body ego 心靈 soul 三大部份,
但這「三位一體」的神到底是甚麼意思,筆者不太明白。
直覺上覺得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提出的人格三大部份:
本我   id自我  ego超我  super-ego
好像是從聖經裡得到啟發。
超我,就是進化了的部份。
也許基督教裡的神,並非一位全知全能的神,
而是一位會不斷進步,「去蕪存菁」的神,
從舊約的神「進化」到新約的神。
可惜很多信徒聽到這個說法之後都不以為然,
甚至覺得反感。
至於天主教,除了「三位一體」的神之外,
似乎還將聖母瑪利亞提升至神級的地位,
除此之外還有教宗這位「國王」及不少封了聖的聖人,
也許是因為認為神的本質就在這些聖人的身上顯現出來。
佛經有說「若見如來舍利,即是見佛。」
天主教可能有相同的看法:
若是見到教宗這位「國王」,即是見到神。
雖然我不明白基督教「三位一體」到底是甚麼意思,
但好處是可以給人多一些選擇。
有些人喜歡舊約裡的神,
a  jealous  God,  a  God  of  Wrath
有些人喜歡新約裡的神,
a  God  of  love  and  forgiveness
有些人喜歡「能夠道成肉身」的神,
硬是不喜歡觸不到、摸不著、抽象的神。
所以他們喜歡天主教,
因為當他們不再見到道成肉身的神顯現之後,
還有教宗,還有不少聖人。
於是我們見到很多人
1.  喜歡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多於他們喜歡宗教,
2.  重
視宗教機構多於重視宗教精神。
God,  so  atrocious  in  the  Old  Testament,
so  attractive  in  the  New ─
the  Jekyl  and  Hyde  of  sacred  romance.
( Mark Twain, Notebook )
雖然我不明白基督教「三位一體」到底是甚麼意思,
但亦啟發了我們認識佛教,
因為我們可以視佛教中的神為「多位菩薩一體」的神。
因應各人不同的性格、喜好、感動、層次,
讓信眾們去選擇不同的菩薩來敬奉。
我們也可以這樣想:
如果各宗教幕後的神都是好的神靈的話,
當然這些神靈彼此一定和平共存,
他們看著地球上的宗教戰爭,只能夠搖頭嘆息,愛莫能助,
因為宗教戰爭不會是善良靈界所發動的。
如果只有一位全能真神的話,早就「千秋萬載,一統江湖」,
何需地球上的嘍囉們互相殘殺?
如果宗教戰爭是邪惡靈界所發動,
為甚麼要找人類來做中介?
為甚麼不直接和善良的靈界上擂台一決雌雄?
是否因為根本上就是一場精神上的決戰?
是否因為善和惡都在人的心中,
所以戰場就是每一個人的內心?
All  the  gods,  all  the  heavens,  all  the  hells,
are  within  you.
( Joseph Campbell )
Cruel  men  believe  in  a  cruel  God
and  use  their  belief  to  excuse  their  cruelty.
Only  kindly  men  believe  in  a  kindly  God,
and  they  would  be  kindly  in  any  case.
( Bertrand  Russell )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耶利米書 17:9》
那麼人心的詭詐是否完全因為人讓邪惡的靈進駐內心呢?
不能夠否定有一些人的確是如此,
但未必人人同意將人類罪惡的責任完全推卸給邪惡的靈:
The  belief  in  a  supernatural  source  of  evil
is  not  necessary;
men  alone  are  quite  capable  of  every  wickedness.
( Joseph Conrad, Under Western Eyes, 1911 )
It  is  even  harder  for  the  average  ape
to  believe  that  he  has  descended  from  man.
( H. L. Mencken )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認為魔鬼很壞,其實人比魔鬼還要壞,
因為魔鬼的手段也許複雜,但動機卻很明顯和清晰,
而人卻可以把心中十分之七、八的空間給神,
十分之二、三
的空間留給魔鬼,
投機分子甚至可以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成為神和魔鬼中間的和事老,讓二者和平共存!
人究竟是甚麼,神和魔鬼都眷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