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一種「信仰」,一向務實 pragmatic,討厭虛偽,
雖然對不可知的事物依然會去思考,
但在難以找到確實證據之前,決不去妄求答案。
所以一般宗教裡的「天國」和「永生」,
不會是科學研究的範疇,只能夠是哲學思考和批判的範疇。
如果有人去了天國,得到了永生,我們會替他高興。
如果去了天國的人能夠傳訊回地球,我們會更加高興,
因為天國真的有可能存在,於是我們會修改我們的看法。
這就是科學的態度!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無題》(李商隱)
[來生為重,今生為輕]
基督徒及天主教以來生為重,今生為輕,今生不值得依戀,
正如聖經《傳道書》所說,「日光之下一切盡是虛空」,
死後的世界才是焦點之所在。
教徒只不過是暫時在世上寄居,只屬世上的過客,
任何屬世的成就、任何享受都只是一剎那的光輝,不是永恆。
比起天國、比起永生、比起永恆的日子,
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當入了教信了主,拿了天國的入場券之後,
這短暫的一生其實並不重要。
由於天主教及基督教不關注今生,只重視天國和永生,
所以尼采站在人的立場來看,將他們稱為「虛無的宗教」。
然而「虛無的宗教」裡存在著「實際的教徒」,
所以有一些教徒拿到上天堂的入場券之後,
就能夠立即「放下」憂慮,
在世上還活著時左右逢源,明白死後仙福永享。
To become one with Jesus? No way!
放下罷!
我愛神,但我更愛屬世的生命,
所以雖然我口裡說喜歡接近天父,
但我的身體完全不同意我這個說法。
口裡承認,心裡相信,但身體硬是不信,絕對不罕見。
神啊!我怕死,我不想這麼快坐在你的身旁!
我們對於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替我們贖罪十分感動,
但當然是屬於人類的那些「軟弱的感動」,
所以我們拒絕分擔十字架的重量,
那些願意背負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教徒,就是太過「執著」,
我們只是願意從旁吶喊和鼓掌。
想不到宗教和宗教精神竟然有這個相同的地方:
就是大家都既說「執著」,亦說「放下」!
《Amazing Grace》
楊興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huJVLUxEs
Ayako Ishikawa 石川綾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6q7shFb8zs
[生命並不屬於自己]
其次,基督徒及天主教徒的生命並不屬於自己,
他們的生命只不過是向神租借回來的罷。
You do not own your life.
You only rent it from God.
因為生和死都是神所決定的,
他們所擁有的只是生和死之間的時間。
而這個租借回來的身體,更有附帶的條件:
「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
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
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
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
《哥林多前書 6:19-20》
由於身體是「聖靈的殿」,
所以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驕傲,都要不得。
最令人費解的是,
為何有信仰的基督徒及天主教徒亦難以避免對死亡表現悲哀。
[美好的計劃]
對基督徒及天主教徒來說,
神對所有的信徒都有美好的計劃,替他們安排好了一切。
死亡當然是神的安排之一,
而且信神的人一旦死了,就擺脫了屬世的「臭皮囊」,
擺脫了這個充滿罪惡,不值得留戀的世界,
去到天堂和神見面,甚至坐在神的左右,
高興還來不及,而其他教徒羡慕還來不及,
為甚麼不但不感恩,還要悲哀?
為甚麼教徒的葬禮不是一個歡樂的場合?
為甚麼不信任神,相信神在安排死亡上有他的美意?
為甚麼不認為死得好,感謝主,阿們?
於是我們開始有兩個疑問:
1. 一般信徒們口中的信仰是甚麼?
究竟是信仰、信念,還是迷信?
2. 壽比南山好還是壽比耶穌好?
如果一位信徒在交通意外中死不去,甚至神奇地復健,
我們就做見證,述說神的大能,
希望更多人能夠信主,將來在意外中同樣得到神的眷顧。
然而我們不能夠肯定神的計劃,
不能夠肯定神會用甚麼方式來眷顧他的信徒。
如果一位勤奮、虔誠、有為的年青教徒在交通意外中死亡,
我們可否這樣說:
We are glad to anounce that our friend Mr. X
went to Heaven last night at the age of 32 due
to a car accident. He has been working so hard
without enough sleep when he was still alive for
such a long time on earth that he deserves to
rest in eternal peace in Heaven. As he was such
a good devout Christian, we are certain that
he is happy right now. God’s timing is perfect.
His presence is constant. He has a purpose
for our pain and a reason for our deaths.
Mr. X is safe in the hands of God.
下面一段設計的對白,
也許可以幫助有宗教「信仰」的人面對死亡:
在集中營裡一位天主教徒囚犯碰到了神父。
囚犯說:「父親昨天被送了去毒氣室處死。
他來了集中營之後,每天都在祈禱。
神究竟在那裡呢?為甚麼祂不聽父親的禱告呢?
為甚麼父親要死呢?」
神父:「你的父親已經去了天堂享福,神想早一點見他。」
囚犯:「神父,你怎麼會知道?那麼我呢?」
神父:「一切都有神的旨意在其中,我們不可能預先知道。
但如果虔誠的教徒死了,一定是神的旨意。
而根據聖經,他應該上了天堂,而且他將來也會復活。」
God has a purpose for your pain,
a reason for your struggles.
To devout Christians,
death is a reward for your faihfulness.
It is just God’s way of saying
” I want to see you in Heaven much earlier”.
[自殺]
有人告訴筆者,基督徒是沒有自殺這回事的。
他的邏輯推理是這樣子的:
一位基督徒跳樓之前,只需要誠心祈禱,
如果神不想他死,就一定會製造奇蹟,
改變不懂得仁慈的萬有引力,
讓他平安無恙地降落在地下。
如果神想早一點見到他,
就會在他死亡那一刻立即接他上天堂,
這是多麼值得高興的事情。
我們絕對不能夠說萬有引力冷酷無情,
我們絕對不能夠說是萬有引力謀殺了他,
不能夠說是自然界的真理謀殺了他,
更加不能夠說是創造自然界真理的神謀殺了他!
[鼓盆而歌]
如果一位有「信仰」的中年人喪偶,閣下可以這樣說:
You should have faith that God’s timing
is perfect in everything. Even an apparent
tragedy, a trauma or a painful experience
has a silver lining. An earnest Christian
must think positive and be grateful in
every aspect of his life.
一年之後,創傷減退,
這位中年人碰上了一位更虔誠、更賢淑的女子,
當他再娶她時,得到了更美好、更豐盛的婚姻,
也許他就會對最初這句說話的意思,
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和感受。
When one door closes, another door opens;
but we often look so long and so regretfully
upon the closed door that we do not see
the one which has opened for us.
( Alexander Graham Bell )
所以當我們為失去的人事物哀傷時,
我們同時知道神必然安排了更好的人事物隨之而來。
只有不夠虔誠的人才會埋怨神!
我們應該學會知足和感恩。
There are no accidents.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God has great things in store for you.
Simply say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莊子鼓盆而歌的境界,沒有信仰的人是不會明白的。
Category: 信仰
《死亡和宗教的關係》(上)
死亡抑或自殺,一向是哲學家思考上的一個重大課題。
Every man is born as many men
and dies as a single one.
( Martin Heidegger )
關於生和死的信仰、信念和迷信,
嚴重影響到在生者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生和死是值得我們用心去思考的課題。
死比較容易,但生就很困難,
尤其是在貧富懸殊或者極權的國家,
怛即使在民主自由的國家,
如何生依然是一個困擾哲學家的課題。
且聽大思想家泰戈爾如何分析:
It is very simple to be happy,
bu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be simple.
( Rabindranath Tagore )
If you cry because the sun
has gone out of your life,
your tears will prevent you
from seeing the stars.
( Rabindranath Tagore )
You can’t cross the sea merely by
standing and staring at the water.
( Rabindranath Tagore )
I slept and dreamt that life was joy.
I awoke and saw that life was service.
I acted and behold, service was joy.
( Rabindranath Tagore )
Let your life lightly dance on the edges
of Time like dew on the tip of a leaf.
( Rabindranath Tagore )
By plucking her petals you do not
gather the beauty of the flower.
( Rabindranath Tagore, Stray Birds )
We read the world wrong
and say that it deceives us.
( Rabindranath Tagore, Stray Birds )
很多人看到或者聽到別人死亡的消息時,
很少會聯想到人生無常,自己亦有可能英年早逝,
即使這個想法會在腦中一閃,亦會儘快「放下」,
因為認為自己尚年輕,死亡的或然率不高,
完全忘掉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隨時有可能急速變壞,
政客、社會風氣和社會制度都有可能急速變壞,
完全忘掉了自己並非仙人掌,不是隨便丟到哪都能活。
Hypocrisy is the homage that vice pays to virtue.
( Duc de la Rochefoucauld )
僅僅有「信念」、討厭懷疑和批判的人,往往欠缺思考能力,
只有有「信仰」的人才會重視嚴謹的思考,重視追求智慧。
所有有「信仰」的人都重視「真、誠、愛、智慧」,
他們討厭虛偽,因為虛偽不可能來自神,肯定是來自魔鬼。
他們一早看破生死,所以對他們來說,
適時的死亡是一種解脫,甚至是一件喜大於悲的事!
My life may not be going the way I planned,
but it is going exactly the way God planned it.
Thank you God for the blessing of death.
My home is in heaven.
I’m just traveling through this world.
( Billy Graham )
不論是動物農莊裡信了主的動物還是做了奴隸的人類,
不論是狼、是狽、是猿、是獐、是鷂、是鼨、是玀、是獯,
不論是否由於天災、動物禍抑或人禍,一旦有了「信仰」,
這些生物對死亡都沒有恐懼,都非常嚮往下一站的天國,
所以一旦有「信仰」而且又虔誠的親朋好友瀕臨死亡,
我們其實可以這樣恭喜「他/她」:
Congratulations! Homeward bound, my friend.
Please send my regards to Jesus when you see him.
就好像一位行將正法的囚犯,告訴來為他祈禱的牧師說:
「不必了,由於我已經真心悔改,所以這次天國的確近了,
再過一會兒我就會立即見到上帝。」
天堂路必然開開心心一路好走,各位親朋好友都替他高興,
所以大家根本不需要強忍笑容,不需要「節笑順變」。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期望輕輕鬆鬆地上天國!
然而「信念」絕對是另一回事!
如果一個人只是有宗教「信念」belief,
並未到達「信仰」faith 的階段,
那麼千萬不要開這個本來不是玩笑的玩笑。
因為雖然神會覺得這是一個考驗,
但他不一定如此想,也許他正在埋怨神離棄他。
我們實在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因為他可能會說:
雖然我們都是經過篩選的挪亞後代,
但這個世界天災人禍這麼多,環境污染又這麼嚴重,
詭詐的非教徒又如此之多,天堂是最安全的了。
能夠上天堂,為何沒有人爭先恐後?
小弟一定身先士卒,真高興能夠先行一步!
但他也可能會說:
I do want to go to Heaven,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meeting Jesus,
but I don’t want to die. So last time
when I had a heart-attack in an elevator,
I pushed the ‘down’ button right before
I pushed the ‘help’ button.
I have not yet prepared to go ‘up’.
那麼,一位有信仰的人會如何面對死亡!
當然是已經未雨綢繆,沒有恐懼,
但如果要求他回顧一生,遺憾總是有的,
例如希望自己在生的時候,
能夠更早遇上智者,更早獲得批判思維的訓練,
能夠更勤奮,汲取更多智慧。
今天專欄作家區樂民寫了一篇和這個課題有關的文章,
不妨一起來欣賞。
《樂土》 (區樂民) 2014-01-15
「太太和我決定移民了。」一個中年朋友說。
「去哪裏?」我問。
「未定。」
「還未想好地方,就決定離開香港,觸發點是甚麼?」我追問。
「明報無緣無故換總編輯,實在令人灰心。」
他和太太都是專業人士,沒有孩子,
無論搬到哪裏,積蓄都足夠過中產生活。
「去台灣吧。」我提議。
「民風一流,但常常地震,不安全。」他答道。
「加拿大呢?」
「夏天還可以,冬天的日照短,容易患上抑鬱症。」他說。
「東南亞國家又如何?」
「我喜歡吃泰國菜,又愛泰式按摩,但泰國的政局頗混亂。」他慨嘆。
「新加坡呢?」
「登革熱太多,我很惹蚊的。」
他頓一頓,反問:「你說澳洲的布里斯本好不好?」
我有一個姊姊剛巧住在那裏,
上星期熱浪突襲,極悶熱,她沒有心情下廚,便外出吃午飯,
回來時,發現廚房的橡膠手套熱得融化了!
「看來人間無樂土。」朋友失望地說。
「對呀,」我硬銷:「所以應著眼未來,不妨考慮信耶穌上天國。」
「不行。」他直道。
「為甚麼?」
「死了才可以上天國,」朋友搖搖頭說:「你知道我最怕死。」
Neil deGrasse Tyson
I Don’t Fear Death
中國傳統認為人的生和死,受到業力和命運的控制,
並非我們能夠改變,只能夠靠布施來改善;
現代科學認為人的生和死,受到飲食習慣、社會環境、
心理質素、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種種因素的影響,
其中大部份因素是我們今生能夠控制的,
至於願不願意和有沒有能力控制,卻是另一回事。
我們唯一可以完全控制和管理的,就是自己的心,
拒絕對死亡產生恐懼,坦然面對,不貪生,不怕死。
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則認為人的生和死由神來決定,
所以無論甚麼時候死,如何死法,都是神的旨意,
就好像極權國家對待自己的人民一樣。
相信輪迴的人,包括佛教徒,知道死亡並不可怕,
因為死亡只不過是永恆生命中其中的一個完結,
死亡的存在提醒在生者要珍惜光陰,
並且要盡上個人此生的使命和責任。
可惜人生怎可能沒有遺憾,
怎可能沒有未完成的使命和責任,
所以生命無牽掛,走得安安樂樂,
那些使命感和責任感重的人的確很難做到。
《天災和仁慈的關係》
很多沒有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
都喜歡向別人展示他們的優秀人格,
盲目地支持一個「信念」,就是「禍不及妻兒」。
他們想也沒想過自己背後的假設:
1. 禍不及妻兒是不相信有業力和輪迴的人的想法。
2. 禍不及妻兒是不相信有靈界會插手的人的想法。
3. 禍不及妻兒是不相信有極權社會的人的想法。
4. 禍不及妻兒是不相信有媒體「狗仔隊」的人的想法。
如果妻兒享用丈夫和父親用不道德的手段掠奪回來的資源,
那麼禍不及妻兒還合理嗎?
如果妻兒享用丈夫和父親貪瀆奪回來的資源,
那麼禍不及妻兒還合理嗎?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一條
和「信仰、信念、迷信」有關的問題,
就是「天災和仁慈究竟有沒有關係?」
驟眼看來,這條問題好像九唔搭八,
讓很多人即時反應:
問問題的人腦筋是否有問題?
換一個問法也許會好一點:
「天災是否一種不仁慈的事件?」
當我們將天災和仁慈這兩個概念連繫在一起,
就會牽涉到「信仰、信念、迷信」這個課題。
☆ 科學的角度
如果你的信仰是科學,
你當然會認為天災是自然界的現象,
和仁慈與否完全沒有絲毫的關係。
中國古代相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所以天崩地裂,風災海嘯,人命一向如草芥,
正如非洲草原上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天地不講仁慈,沒有任何偏愛,對萬物一視同仁;
天災只不過是一種地球上的物理現象而已,
There are no cruelties in Nature.
Nature is always brutally indifferent to our wishes.
☆ 業力的角度
如果你相信業力,
你會認為天災的發生其實是由於當地的共業。
所以 2008 年四川大地震發生後,
借題發揮的業力理論 karma 就出籠,
甚至由一地的共業推而廣之到全國:
Sharon Stone’s “earthquake karma”
可惜共業難以證明,最好亦只能夠是一種信念,
否則福島核電廠災難及海燕風災,都會被視為共業。
☆ 命運的角度
如果你相信命運,那麼你會認為在天災中死亡的人,
其實是因為他命中該有此劫,他的命其實已經到期;
而在天災中那些沒有死亡,或者獲得拯救的人,
則是因為他命中該有此劫,但他們的命還未到期。
研究命理學的人不會反對下面這個說法:
雖然靈界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方程式,
但靈界可以在這條命運方程式裡替他找一個最好「解」。
研究命理學的人亦可能會有這樣的懷疑:
很多幸運的人只是見證到災難或者置身災難的現場,
自己則絲毫無損,皆因有「守護靈」Daimon 的保護。
當這個人的心一旦變壞,守護靈就會離開,
守護靈一旦離棄這個人的時候,災難就難以避免。
這都是我們沒法證明的「假說/猜想」hypothesis。
基督教並不反對有命運的存在,
只不過有些基督徒以為命運不可以推算,
因為聖經沒有紀錄推算的方法,
正如聖經沒有紀錄人類的科學一樣。
有些基督徒甚至認為神「掌握了命運」,
卻又說不出他們心目中命運的定義。
即使不知道甚麼是命運,
有些基督徒卻認為神可以改變命運。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
這樣看來、作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
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傳道書 3:1,2,9,11》
也許我們應該問一自己:
神的道──太初和道──和自然界的道有何異同?
God is not on the side of the big battalions,
but on the side of those who shoot best.
( Voltaire )
基督教中明白命運的定義,知道命運可以推算的教徒,
不會認為東方三博士這些星相學者沾污了耶穌的誕生的教徒,
就可以在祈禱時唸這句經文:
「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
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
《詩篇 39:4》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篇 90:12》
☆ 靈界的力量
華夏文化一向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
靈界和人的世界一樣,既有好的靈,也有壞的靈。
基督教的天使屬於好的靈,基督教的魔鬼屬於壞的靈。
中國人的「天」一向代表「道」,代表好的「靈界」。
由於中國古代相信天災背後有靈界的力量,
於是漢朝董仲舒的「天譴論」就出場了。
☆ 有造物主的宗教
如果你相信有造物主的宗教,就會有「神譴論」出場。
「天災是否一種不仁慈的事件?」就成為了一個必須解說的問題。
聖經中記載「所多瑪與蛾摩拉」Sodom and Gomorrah 的滅亡,
洪水毀滅世界和「挪亞方舟」這個「超級」奇蹟,
都表明了「神譴論」屬於基督教的信念。
一般教會人士都會認為「神譴論」和神的仁慈無關,
只是和神的公義有關。
為了避免邏輯上的矛盾,宗教人士會告訴我們,
一切自然界現象都有神的智慧在其中,所以天災是神的旨意,
1. 如果閣下沒有死亡,這是神的仁慈和恩典。
2. 如果閣下死了,而閣下並非基督徒,
天災是神對這些人的懲罰,顯彰神的大能,
並且提早顯彰神的公義。
3. 如果閣下死了,而閣下是基督徒。
由於基督徒相信他們死後上天堂,
所以恭喜你了,因為你可以提早上天堂。
一切日子都是神的恩典,
Behind the laws of science
and the powerful forces of nature,
there is bound to be a mighty God.
Who can understand the extravagant grace of God?
在天災降臨的日子,虔誠又不虛偽的教徒會送出這樣的慰問:
Isn’t this a beautiful day?
Every day is a gift from God.
Praise the Lord.
所以「天災和仁慈有沒有關係?」
完全視乎一個人所擁有的到底是「迷信」superstition、
「信念」belief,還是「信仰」faith。
《我看宗教》(八)
[靈界的稱呼]
如果我們暫行接受這個說法: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善中有惡,惡中有善;
人類的世界既有好人,也有壞人;
好人之中不乏有少少壞的人,
壞人之中不乏有少少好的人。
靈界也是既有善良的靈,也有邪惡的靈。」
我們就可以繼續討論下面的問題。
「宗教精神」殊途同歸,
所以凡是擁護「宗教精神」的宗教,
其實這些宗教的名稱並不重要。
然而即使所有宗教都接受一套共同的「宗教精神」,
宗教之間的和平共存還有一個關鍵問題,
就是對「善良的靈界如何稱呼」這個課題。
筆者不知道善良的靈界會否介意人類如何稱呼他們。
也許我們需要問一問:
善良的靈界是否喜歡和平?
善良的靈界是否喜歡真和誠?
善良的靈界是否喜歡愛和智慧?
善良的靈界是否喜歡名氣和宣傳?
善良的靈界是否願意接受虛偽?
善良的靈界是否需要好像梁山泊那樣排列英雄好漢的次序?
筆者相信人類對靈界有諸多不同的稱呼,
但其實都是在說同一樣的東西,就是太初的道,真理和智慧。
Words are not as satisfactory as we should
like them to be, but, like our neighbours,
we have got to live with them and must
make the best and not the worst of them.
( Samuel Butler )
聖經《創世記》第十一章就指出在「巴別塔事件」中,
神變亂了人的口音。
變亂了人的口音就會產生不同的語言,
而不同的語言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字!
如果我們相信這是事實的話,
全世界的人對靈界就會有很多不同的稱呼:
例如神、耶和華、上帝、阿拉、守護神、守護天使、
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六丁六甲神將…….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名稱不同就一定不是同一群的靈界!
「靈界的命名權」是否可以由某一個宗教壟斷,
是宗教之間的和平共存是否有可能的重大關鍵之一。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 William Shakespeare )
Theist and atheist:
the fight between them is as to
whether God shall be called God
or shall have some other name.
( Samuel Butler, Note-Books, 1912 )
如果水改了一個稱呼或者名字,水還是不是水呢?
You can’t get wet from the word water.
( Alan Watts )
筆者認為「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之所以重要,
就是因為「宗教精神」是所有善良的靈的共同價值,
就是因為「宗教精神」是人類和靈界溝通的條件。
Words, words, mere words,
no matter from the heart.
( William Shakespeare )
也許當我們解決了「靈界的稱呼」這個課題時,
「靈界的真假」就會比較容易解決。
所有導人向善的宗教都有可能是真的,
但凡是擁抱虛偽的宗教,凡是拒絕批判、唯我獨尊的宗教,
凡是違背「宗教精神」的宗教,沒有可能是真的!
哲學家相信的神就是「道/真理/智慧」,是一位抽象的神,
而所有擇善固執,堅持保守自己的心,時時勤拂拭,
時時追求智慧的修行者,就已經是「道成肉身」的證據: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約翰福音 1:1》
Michio Kaku: Is God a Mathematician?
大部份教徒相信的,都是一位自己心目中的神,
他們不同的領悟,就會出現不同的神的概念,
大部份教徒不是思考上懶惰,就是欠缺了足夠的思考能力,
他們只是想從宗教裡尋找可以寄託的一份憑藉和依傍,
所以難免會有「得救之後,既然有了天堂的入場券,
就不想思考上再辛苦」這種心態。
他們讀聖經會挑選自己喜歡的那部份來讀,
他們常用的藉口就是「人的智慧怎可能明白神」,
只要將一切思考上的困擾完全交託給神,
就可以印印腳,享受人生去也。
思想家和哲學家多數選擇相信一位抽象的神,
就是「太初有道」的「道/真理」,就是宗教精神的顯現,
也可以說是一位「去蕪存菁」的神,
且看物理學家及哲學家愛因斯坦如何說:
It was, of course, a lie what you read about
my religious convictions, a lie which is being
systematically repeated. I do not believe in a
personal God and I have never denied this but
have expressed it clearly. If something is in me
which can be called religious then it is the
unbounded admiration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so far as our science can reveal it.
( Albert Einstein )
I believe in Spinoza’s God who reveals himself
in the orderly harmony of what exists, not in
a God who concerns himself with the fates and
actions of human beings.
( Albert Einstein )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It should transcend personal God
and avoid dogma and theology.
Covering both the natural and the spiritual,
it should be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ris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c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 Albert Einstein )
《我看宗教》(七)
[宗教和平共存]
為何筆者要這樣強調「宗教精神」?
或者說,「宗教精神」為甚麼這樣重要?
人類的知識和智慧都微不足道,
所以人世間許多暫時難以解釋的現象和事情,
只能夠依靠「信念」belief 或者「迷信」superstition。
但如果沒有懷疑,沒有深思,沒有鍥而不捨的質詢,
沒有不斷反覆及重新的思考,何來「信仰」faith?
「信仰」一定是懷疑和深思之後的產品!
一旦再有懷疑,自然會有新的「信仰」產生。
所以「信仰」必須「誠實」,
既不能欺騙人,更加不能欺騙自己。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The most common lie is that which one lies to
himself; lying to others is relatively an exception.
( Friedrich Nietzsche )
We are so accustomed to disguise ourselves to others
that in the end we become disguised to ourselve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Above all, don’t lie to yourself. The man who lies to
himself and listens to his own lie comes to a point
that he cannot distinguish the truth within him, or
around him, and so loses all respect for himself and
for others. And having no respect he ceases to love.
( Fyodor Dostoevsky )
如果未經過懷疑的階段,
任何自稱是「信仰」的東西其實只能夠是「迷信」;
經過半桶水思考,只是少少懷疑,
比「迷信」好一點的,我們稱之為「信念」。
一旦願意接受批判,能夠擺脫內部邏輯上的矛盾,
「信念」才能夠晉身為「信仰」。
當我們接受了「宗教精神」,就可以避免了
fallacious appeal to authority 這個陷阱。
當我們接受了「宗教精神」,宗教之間的和平共存就有希望。
如果各大宗教之間不能夠商討出一套共同的「宗教精神」,
真心地和平共處,這世界將永無寧日。
Daniel Dennett
how religion offers an excuse to stop think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pZnv8Vp-E
凡是不願意接受批判,看來似真的東西,
往往是罪惡的根源。
這就是為何真理不應該用曖昧的語言來表達!
Truth does not do so much good in the world
as the appearance of it does evil.
( Duc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愛當然不怕批判,但口裡說愛的人和宗教機構又如何?
A religion, even if it calls itself the religion of love,
must be hard and unloving to those who do not
belong to it.
( Sigmund Freud,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1921)
以基督教為例,
越是迷信的教徒,越容易產生涇渭分明的行為,
不是善和惡涇渭分明,而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涇渭分明。
任何不重視懷疑和批判精神的宗教,不但不可能產生宗教和平,
不但不可能讓各種導人向善的宗教和平共存,
而且它口中的愛,一定會和虛偽神奇地揉合在一起。
Christianity supplies a Hell for the people who
disagree with you and a Heaven for your friends.
( Elbert Hubbard )
宗教歷史告訴我們,
如果一個人心地不夠良善,懶得思考,
就會被宗教的野心家利用和煽動,參與助紂為虐,
尤其是當他置身於一個相信唯我獨尊的宗教。
於是一大群立心純良的人,跟隨著大隊走,一起去做壞事!
歷史告訴我們,信念和迷信的禍害可以十分嚴重。
如果宗教只能夠是一種信念,不能夠成為一種信仰,
那麼宗教一旦犯錯,往往會釀成極大的災害。
With or without religion, you would have
good people doing good things and evil people
doing evil things. But for good people to do
evil things, that takes religion.
( Steven Weinberg )
When the missionaries came to Africa,
they had the Bible and we had the land.
They said ‘Let us pray.’ We closed our eyes.
When we opened them we had the Bible
and they had the land.
( Desmond Tutu )
Men never commit evil so fully and joyfully
as when they do it for religious convictions.
( Blaise Pascal )
Those who are convinced they have a monopoly
on the Truth always feel that they are only saving
the world when they slaughter the heretics.
(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
The most heinous and the most cruel crimes
of which history has record have been committed
under the cover of religion or equally noble motives.
( Mohandas Gandhi )
另一種偽善的基督徒就會說自己不會將人分類,
因為所有人都是神的兒女,他愛所有人,
包括法利賽人、毛澤東及希特勒在內。
當這些人做壞事時,偽善的基督徒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他會雙手合十,低頭誠心為做壞事的人及被害者祈禱,
讓神來決定結果!
To confess your fallibility and then do nothing about
it is not humble; it is boasting of your modesty.
( Eliezer Shlomo Yudkowsky )
這裡涉及一個不但是宗教的大課題,
也是做人處世的大課題:
人是軟弱的,對!人是會犯錯的,對!
所謂「黑白分明」永遠是指精神方面的東西,
不是挑剔別人行為上不太嚴重的錯失。
所謂在「大是大非」前能夠把持得住,
必須是那些懂得甚麼是「大是大非」的人!
[和諧、和平]
不少人都犯上一個錯誤,
認為和諧是一種處世的態度,
其實和諧只不過是一種處世的手段,
和平才是一種處世的態度!
這個世界有不少得寸進尺的人,
尤其是顧主、商家和政客。
少數人之間的和諧很容易,整個社會的和平就很困難。
社會的和平需要公義!
理想的公義可以從公開的批判和辯論中產生,
而歷史上的公義只能夠在爭取和抗爭之中產生。
這就是為何口裡說和諧,但討厭批判的人,
很容易就露出了他們虛偽的真面目!
口裡說和諧的人之中,真正喜歡和平的人會有多少?
[黨成為最大的宗教]
以前西方人認為基督教和天主教是唯一「真宗教」,
應該有權一統江湖,有權用教義替學生洗腦,
有權用天堂來誘惑,用地獄來恐嚇他們,用懲罰來恐嚇他們,
用同學們的孤立、排擠和歧視來威脅他們。
當年蘇聯的史達林認為蘇聯共產黨是唯一的「真宗教」,
德國的希特勒認為納粹黨是唯一的「真宗教」,
中國的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是唯一的「真宗教」,
他們都認為黨的領導人就是教主,有權消滅其他的宗教,
有權用黨的課本替學生們洗腦,
有權用物質和非物質來誘惑他們,
用同學們的孤立、排擠、來威脅他們,
用懲罰來恐嚇他們,甚至用和暴力來迫他們就範。
這兩者的手法何其相似!
如果前者可以做,為何後者不能做?
所以聖公會的管中鳴、鄺保羅和一些基督教的牧師,
對這個道理就立即心領神會,接受黨成為唯一的「真宗教」。
《我看宗教》(六)
[愛和智慧]
任何宗教,入教的門檻可以很低,
因為門檻低才可以對眾生公平。
然而追求宗教裡的宗教精神,畢竟是一條心靈的道路,
而心靈的道路需要畢生的奉獻,
鍥而不捨的修行,甚至佛教中所說的累世修行。
任何宗教,一旦入教之後,
除了那些想佔便宜或者懶得思考的教徒之外,
修行的要求絕對不低。
所以我們實在不明白,
為何一些傳道人「騙」到信徒入教就已經沾沾自喜!
試用一間中學來做比喻:
站在有教無類的角度來看,
一間中學的入學門檻不妨定得較低,
因為我們希望替大部份力求上進的年青人增值。
但如果這所中學的畢業門檻也低,
那麼這所中學不但未能替學生增值,
而且這所中學的畢業文憑應該會貶值。
站在宗教精神的立場來看,
不少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只是口頭上歌頌靈界的偉大,
但高層次的虛偽卻在領導人的行為和學校的制度上,
露出了馬腳,於是就將高層次的虛偽賣給了學生。
所以如果我們重視學生的「教育」[不是教書],
我們只需要將宗教精神帶入學校,
絕對不需要將宗教帶入學校。
李枝桃校長
《讓學校成為引入愛的漩渦中心》
Love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duty.
( Albert Einstein )
Love someone better than yourself.
Give all to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 Anna Quindlen, 2003 )
心靈的道路相當難走,
因為需要一生不斷地去追求愛和智慧,
所以我們見到的現象是,
信奉宗教的人比追求宗教精神的人多很多。
信奉宗教的人之中,有一些人是天生良善,
但懶得思考,沒有能力追求智慧的人,
所以要求他們行走心靈的道路並不仁慈,
對他們絕對有欠公平。
然而要求他們去邀請其他人入教,
就好像是叫一名還未有中學畢業文憑,
或者擁有一張嚴重貶值的中學畢業文憑的人去教中學,
對其他人又公平嗎?
The tragedy of life is
what dies inside a man while he lives.
( Albert Schweitzer )
真和誠是宗教精神的入門要求,
愛和智慧是所有具備宗教精神的人畢生的追求,
口裡說愛,但討厭智慧的人,
他們的心可以是真的,但他們口裡的愛一定是假的。
道理很簡單:
愛是智慧的開端,重視愛的人必然追求智慧!
愛和智慧根本就是一個銅幣的兩面,
銅幣的那條邊緣,也許可以稱為勇氣。
愛、智慧和勇氣在心靈的道路上永遠是三位一體。
Enlightenment is a destructive proces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ecoming better or being happier.
Enlightenment is the crumbling away of untruth.
It’s seeing through the facade of pretence.
It’s the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everything
we imagined to be true.
( Adyashanti )
Enlightenment means taking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life.
( William Blake )
擁抱聰明或者虛偽,就會遠離心靈和智慧,
所以我們會有機會遇上這樣的對白:
I was asked once ‘You are a clever man,
why aren’t you spiritual?’
I replied ‘You are a spiritual man,
why aren’t you after wisdom?’
「真和誠」,「愛和智慧」都屬於「宗教精神」,
筆者認為只有在探討共同的「宗教精神」之下,
不同宗教之間才可以產生有意義的對話,
真正的宗教和平共存才有希望可以實現。
建立共同的「宗教精神」,
甚至可以團結沒有宗教但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I looked in temples, churches, and mosques.
But I found the Divine within my heart.
( Rumi )
The nature of our love determines
the nature of our life and in fact
our entire nature as a human being.
( Emanuel Swedenborg )
如果有一個宗教不同意這個看法,
為何不敢光明正大地公開向其他的宗教宣戰?
為何不敢光明正大地說清楚
自己的所謂「互相尊重」mutual respect
並不尊重獨立思考?並不包括批判思維?
有些人認為上天堂較之追求及堅守宗教精神更為重要,
和筆者的看法剛好相反。
筆者認為堅守「宗教精神」才是進入天國的窄門,
所以不少曾經向筆者傳道的人往往最後老羞成怒,
說筆者一定會下地獄。
所以筆者要提醒年青人千萬不要怕下地獄,
最緊要重視心靈和誠實,行在正路之上。
But small is the gate and narrow the road
that leads to life, and only a few find it.
(Matthew 7:14)
To die for a religion is easier
than to live it absolutely.
( Jorge Luis Borges )
如果任何宗教裡的「神靈」失去了「宗教精神」,
沒有了「真和誠」,沒有了「愛和智慧」,
那麼祂們還是「神靈」嗎?還可以稱為「神靈」嗎?
簡單地說:
如果神擁抱虛偽,
和諧了宗教精神 [真、誠、愛和智慧],
那麼這個神是甚麼?
如果信奉一位和諧了的神,這個教會又是甚麼?
What is holiness?
( Plato, Euthyphro )
Is the holy loved by the gods because it is holy,
or is it holy because it is loved by the gods?
《我看宗教》(五)
[擁抱虛偽就失去了真和誠]
重視宗教精神的人都會明白,
一旦某個宗教裡的「真」和「誠」有所欠缺,
就會萌生「虛偽」hypocrisy,
甚至「自欺」Self-deception。
這個世界雖然有赤裸裸的低檔「虛偽」,
但很多「虛偽」都是屬於聰明和高檔次的。
「虛偽」雖然未必是人際關係的毒藥,
但無論是那一種「虛偽」,都是信徒心靈上的癌細胞,
亦足以令宗教機構患上癌症。
「虛偽」最喜歡玩弄那些立足於灰色地帶,
意圖「左擁右抱、左右逢源」的信徒,
尤其是那些道貌岸然但智力不足的人,
讓他們的嘴臉和行為成為志同道合者的示範。
人多勢眾時,癌症就開始蔓延。
至於道貌岸然但智力中上的信徒,
表現出來的當然是高層次,但經不起批判的虛偽!
We can always discover superior hypocrisy
from the sanctimonious.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如果一個宗教可以容忍「宗教精神」被和諧,
容忍「宗教精神」和「虛偽」和平共存,
那麼這個宗教不就是只餘下了軀殼嗎?
任何擁抱「虛偽」的宗教,如果想蓬勃發展,
必須依賴政權來支撐,甚至和政客們狼狽為奸。
任何擁抱「虛偽」的宗教,
在硬件方面會加強對建築物和儀式的依賴,
在軟件方面會加強對語言偽術、心理學和音樂的依賴。
任何擁抱「虛偽」的宗教,
一旦失去了政治上的支援,必然遲早衰落。
「虛偽」一向是「宗教精神」的最大敵人!
Respect truth, be honest,
don’t complicate your life with hypocrisy.
When one has a deep respect for truth,
he will search for wisdom throughout his life,
he will understand what is humility.
and he has no need to impress anyone.
( Jason Ling )
Hypocrisy is a homage that vice pays to virtu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The only vice that cannot be forgiven is hypocrisy.
The repentance of a hypocrite is itself hypocrisy.
( William Hazlitt, Selected Essays, 1778-1830 )
擁抱「虛偽」,「真」和「誠」就會退避三舍,
「愛和智慧」就會躲藏起來。
正如西方的天主教和基督教,
中國古代儒釋道三教的興衰,和政治有莫大的關係,
能夠不依靠政權而迄立不倒的宗教,
一定有其優秀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來看,
儒、釋、道三教在宗教方面的貢獻,
絕對不下於天主教和基督教。
[以偏概全]
一群追求心靈的人的人聚集在一起是好事,
因為在追求心靈的過程中,
有同路人互相扶持和鼓勵是極為重要的。
但如果這群追求心靈的人,
無論在宗教精神或者科學精神上都有所欠缺,
就會傾向於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追隨他們的信念。
這個現象的壞處是他們會錯誤地認為,
只要有百分之十的人和我們的想法一樣,
就不算是「以偏概全」。
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團體內都是和藹可親的好人,
既有滿口仁愛的謙謙君子,
又有在生命中受過苦難,肯去思考的人,
所以他們就擁有了「真理」。
他們相信「好心人不可能做壞事」,
更相信「好心人的思想必然正確」,
忘記了這世界除了「好心做好事」及「壞心做壞事」之外,
還有「好心做壞事」和「壞心做好事」。
唯一他們想說但又不敢說的,
就是那些好像佛陀釋迦牟尼一樣含著金匙出生的人,
其中百分之九十九比不上他們這些受過苦難的人。
他們贏在艱苦的那條起跑線上,對!
美好的仗他們已經打過了,
所以不少受過苦難的人克服苦難之後只想享受,
不一定是肉體的享受,而是享受心靈的懶洋洋,
忘記了心靈的道路是永不止息的!
忘記了優良的起跑線不止他們那一條!
一旦只喜歡扮謙虛,放棄了批判,
他們未抵達終點之前就已經停滯不前,
因為患上「靈癌」的人心靈一早就已經死亡!
一個「好」人並不一定是完全奉獻給心靈的人,
只有「好」人之中那些願意和「虛偽」劃清界線,
願意晝夜思想、擁抱批判、擇善固執的人,
才有可能是完全奉獻給心靈的人。
可是我們見到一旦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互相標榜,
正氣凜然,拒絕批判,忽視論據,排斥異見,
我們就知道他們只可能擁有「信念」belief,
不可能擁有「信仰」faith。
恐懼批判,敵我分明,怎可能產生「信仰」?
這世界有高層次的愚昧,有高層次的「虛偽」,
有高層次的「自欺欺人」。
愛真理 devotion to truth 和 謙卑 humility,
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般容易。
I am quite sure now that often, very often,
in matters concerning religion and politics
a man’s reasoning powers are not above the monkey’s.
( Mark Twain )
If devotion to truth is the hallmark of morality,
then there is no greater, nobler, more heroic
form of devotion than the act of a man
who assum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inking.
( Ayn Rand )
如果一種宗教自認是一種「迷信」的話,
如果不影響到世道人心,誰想花精神去批判?
如果一種宗教認為自己是一種「信念」,
甚至是一種「信仰」,嚴重影響到世道人心的話,
當然必須接受批判,有識之士不應噤若寒蟬,
以免欺騙年青的一代,阻礙年青心靈的成長!
如果所有宗教都認為自己就是「道路、真理」的權威,
領袖們在公眾場合握手言歡,背後爾虞我詐,
何來宗教的和平共存?
難道世界和平不需要宗教和平嗎?
難道世界和平只不過是一句口號嗎?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 14:6》
筆者對這句經文的詮釋是:
道源於心靈,道就是抽象的「宗教精神」[真、誠、愛和智慧],
但人心是詭詐的,喜愛虛偽,
所以很多基督徒以為只要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就大局已定,
只要每天讀聖經,即使不懂得思考,自己就已經擁有真理。
他們忘記了進天國的門是窄的,進去的人也少,
凡是擁抱虛偽的人,就不是走在道路之上,必然遠離真理;
遠離真理,就不能夠得到屬靈的生命。
歧視耶穌基督的人,你們見過未?
筆者見過,而且見過很多,
十個自稱基督徒的人之中,至少會有六七個!
他們的特徵是,討厭懷疑和批判的精神,討厭思考;
道貌岸然,滿口聖經,擁抱高層次的虛偽,
表面上對人客氣、尊敬和謙虛,但內心卻敵我分明,
認為問尖銳問題的人,必然是魔鬼派來試探他們的人。
《我看宗教》(四)
人類對「永恆」eternity 這個概念,
用了很多不同的詞彙來代表,
例如「絕對」Absolute、「神聖」Holy、
「道」Tao、「真理」Truth、「神」God!
宗教和科學都是追求永恆的東西。
永恆的東西就是真理!
Nurturing a ‘nostalgia for eternity’
redeems your soul
for it carries you silently towards the light
even in the darkest times.
( Stuart Wilde )
哲學家的「神」往往是抽象的「神」Logos,
但基督教和天主教對「神」這個概念多了一個要求:
就是「神」必須曾經「和部份人類直接溝通」,
或者曾經「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明白,
無論是「抽象的神」還是「可接觸的神」,
都不會違背「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否則「神」這個概念算是甚麼?
如果一個自稱虔誠教徒的人不奉行「宗教精神」,
或者對「宗教精神」不專一,
那麼他有可能對「神」專一嗎?
但部份充滿創意的基督徒和天主教徒,
喜歡口裡歌頌「神」,但並不追求衪的國,
而是追求享受,就是聖經所說的「眼目的情慾」,
肉體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名、利、權],
結果必然和「虛偽」hypocrisy 或明或暗地眉來眼去!
這就是為何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說:
「人對聖經都很有知識,但缺少聖靈。」
由於人心詭詐,所以很少出現低層次的虛偽,
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都是中層次以上的虛偽;
讀過書但教育不足的人有他們的虛偽,
虔誠的教徒有他們的虛偽,
而他們這些虛偽往往都是屬於高層次的!
「慾望」是絕大部份必然會經歷的心境,
但只有排斥「虛偽」的人才有機會接觸「神聖」,
行走在追求「宗教精神」的道路之上。
[應用範疇]
一般受過科學訓練或者明白科學精神的人,
都知道不少「理論」theory 有其應用的範疇。
在一個範疇內可以應用的「理論」,
未必能夠推而廣之,應用在整體之上。
要用「普遍」universal 這個字來形容一個「理論」,
得經歷千錘百鍊的考驗和批判。
不少讀社會科學出身,沒有涉獵過科學哲學,
不明白甚麼是科學精神的人,都喜歡稱自己做科學家。
其實社會科學和硬科學的分別到今天依然存在。
由於不少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或應用的人缺乏了嚴格的思考訓練,
所以質素往往參差不齊,特出者和平庸之輩可以有很大的差別。
沒有涉獵過科學哲學的社會科學從業者,
常常喜歡告訴別人他們懂得甚麼叫做「客觀」,
姑勿論是 objective 還是 intersubjective。
可惜他們連應用範疇這個概念都不懂,未免貽笑大方,
難以欺騙有識之士。
試舉一個心理學的現象來說明:
從研究有精神病的人所得到的知識和理論,
不一定可以應用在所有的人的身上;
同理,研究精神健康的人所得到的知識和理論,
亦不一定可以應用在所有的人的身上。
關於人性的「假說」hypothesis 尤其容易犯上這個毛病,
例如假設「所有人」本質上都是善良的,
所以「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讀過科學的人或者挑選體育人才的人,
就會明白「門檻」threshold 這個概念的重要性。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門檻」很清楚:
「至於外人有神審判他們。
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
《哥林多前書 5:13》
佛家的「人人都有佛性」就完全避開了「門檻」的困擾,
所以和「佛陀難度無緣眾生」不會有衝突。
畢竟百分之五十的佛性和百分之一的佛性,是天淵之別!
沒有涉獵過科學哲學的社會科學從業者,
往往喜歡將「科學精神」scientific spirit
和「科學主義」scientism 混為一談,
企圖指出由於科學不能夠解決精神方面的課題,
所以在涉及精神方面的課題上,
「宗教精神」比「科學精神」來得重要,
完全不知道其實兩者都是來自同一根源。
遇上一個主觀的人堅持這種高層次的無知,
我們應該保持緘默,不必浪費唇舌。
即使是讀硬科學出身的人,
他們在科學範疇之外的事物上亦未必具備科學精神。
筆者遇過不少讀硬科學出身的人,
他們會先強調自己是一個科學家,
然後不是嘗試用另一個腦來和筆者談宗教,
就是用一些他自己也不願意弄清楚的詞彙來溝通。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
而對方又是一位愛面子多於愛真理的人,
當然是立即退出為上策。
愛面子多於愛真理的人肯定不會是具備一流智慧的人,
只可以從他的身上學習高層次的虛偽,不宜和他辯論。
不要以為讀硬科學出身的人一定是高層次的人,
如果沒有涉獵過科學哲學,
他們和讀社會科學出身的人完全沒有分別。
只有虛心及努力尋求共同的語言,
才能夠令不同層次的人溝通。
然而低層次的人往往會認為對方不夠虛心,
所以對這種低層次的人,亦不必浪費唇舌,
應該保持緘默。
如果我們認為宗教應該講求「悟」,
好像禪宗那般不落文字的話,
那麼只看雙方的宗教緣份就可以了,何必溝通?
如果一個宗教認為智慧不足恃,
那麼在這個宗教裡「沒有智慧的愛」會是甚麼一回事?
是否只是看信徒的行為表現,
看他們是否遵循規則就可以?
何必說理?何必傳道?
何必理會規則中是否有矛盾?
何必因為多了愚夫愚婦的信徒而沾沾自喜?
如果我們認為宗教不應該擺脫世俗,
傳教的人也要吃飯、嫁娶、生兒育女,
要拉攏政客做教徒來保障宗教的存亡,
而歧視寡婦的兩個銅錢是正常不過的行為,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擁抱宗教機構,放棄擁抱宗教精神?
如果我們認為人是由神創造,
而且是神比較滿意的挪亞的後代,
所以都是經過洪水毀滅的篩選,算是人類中的精英。
當我們發現「虛偽」竟然是絕大部份人的普世價值,
那麼這就是神的思典。
The only thing that stops God
from sending another flood is that
the first one was useless.
( Nicholas Chamfort )
如果說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創造出來的,
那麼神怎可能沒有虛偽、忿怒、貪慾、殺戮?
我們只要左手擁抱神,右腳和虛偽跳舞,
就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好、更開心!
筆者多年來發現不少所謂虔誠的教徒,
絕對可以貶抑宗教精神,
可以放寬「真「和「誠」,可以要仁慈不要智慧,
但卻不能夠沒有宗教機構內的弟兄姊妹!
人畢竟是群居的動物而並非喜愛思考的動物。
Man is a god in ruins.
( Ralph Waldo Emerson )
在高層次的心靈課題上,這個世界有兩種思維,
一種是「為了仁慈,可以故意忽視部份真理」,
因為部份真理令人覺得痛苦,
所以在仁慈和真理之間必須找出一個平衡點,
對於不中聽的批判,不妨左耳入右耳出。
Kindness unites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of our belief system.
如果我們見到有虔誠的教徒跳樓自殺,
我們會認為「萬有引力」不存在嗎?
我們會認為「萬有引力」不仁慈嗎?
我們會認為神應該在剎那間改變「萬有引力」嗎?
我們會認為神不應該改變「萬有引力」,
但應該用其他方法拯救他嗎?
如果我們認為神就是真理,
那麼為何「萬有引力」不是神的一部份?
或者這位虔誠的教徒並非自殺,
而是遭逢交通意外或天災,
我們會認為由於神愛他,今天就想見到他,
所以安排了這位虔誠的教徒遭逢意外嗎?
那麼,我們應該替這位虔誠的教徒高興嗎?
我們應該羡慕這位虔誠的教徒嗎?
而另一種則是「為了仁慈,必須正視所有真理」,
因為真理本來就不會理會仁慈,
它們本來就屬於不同的世界。
所有錯的思想和概念遲早都會產生害處,
而且不少看似高尚的言語和行為,一旦擁抱虛偽,
往往是掩蓋在仁慈面具之下的罪惡。
We do the world a great service by
telling the truth even if truth hurts.
Kindness to evil, falsehood and hypocrisy
is evil itself.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如果一位教徒相信有神存在,
但卻樂意扭曲神的道,那麼只有兩種可能:
1. 他「相信」這世界有幾種並行不悖的道存在,
神的道只不過是其中一種,而魔鬼的道也是其中一種,
所以他左右逢源:
既擁抱神,又擁抱魔鬼,既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他認為「識時務者」就是「得道之人」!
2. 他相信「虛偽」就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虛偽」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真理,往往是隱蔽的!
聖經舊約中的《約伯記》就清晰地表達了神和魔鬼的博弈
──心靈和宗教精神上的博弈!
神同意魔鬼去測試神的僕人約伯的忠心,
一點都沒有持有「信念」的人那些一廂情願的虛偽!
雖然約伯成為了實驗室裡的白老鼠,
但亦表明神對批判精神、對真和誠的重視,
同時亦證明了神並非「全知」!
由於「宗教精神」裡的「愛」重視給予對方抉擇的自由,
所以必然是在一種不能全知情況之下所作的賭博。
假設人類真的是由神所創造的,又假設神就是愛和智慧,
那麼神一定會給予人自由意志,不會讓人類成為木偶,
不會信祂的就自己來控制,不信祂的就讓魔鬼來控制。
如此何來生命的意義、抉擇和隨之而來的責任?
由於神就是愛和智慧,所以才會出現對人類的「失望」,
才會有挪亞方舟的毀滅事件,才會出現「神的進化」,
才會容忍繼續「失信」,才會出現繼續「原諒」。
凡是真心接受了神,一生堅持保守自己的心的人,
才有可能接近神,累積「愛和智慧」,
有了「愛和智慧」才會有「信」、才會有「望」,
所以神的「愛」和神的「全知」必然互相矛盾。
如果一位具備「宗教精神」的人毫不介意
「真理和神聖的東西將會如何判斷自己」,
卻介意朋友和弟兄姊妹如何判斷他,
那麼他豈非自打嘴巴、自相矛盾?
那麼究竟是道路、真理、屬靈的生命重要,
還是朋友和弟兄姊妹重要?
由於「宗教精神」重視「真」和「誠」,
所以具備「宗教精神」的人甚至認為
Only true prophets dare to tell the truth.
《我看宗教》(三)
[宗教精神和科學精神]
即使宗教和科學曾經有過嚴重的衝突,
但宗教精神和科學精神並沒有抵觸,
因為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共同的起步點,
甚至可以說是共同的源頭:
就是「真」truth 和「誠」honesty!
科學精神用「真」和「誠」去研究自然界的現象,
而自然界亦用「真」和「誠」來回應;
宗教精神用「真」和「誠」去研究靈界的現象,
包括人類和靈界接觸所必須具備的心靈。
If devotion to truth is the hallmark
of morality, then there is no greater,
nobler, more heroic form of devotion
than the act of a man who assum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inking.
( Ayn Rand )
中學時代唱過一首歌,叫做「青年向上歌」,
第一句就點出了「宗教精神」的基礎:
「我要真誠,莫負人家信任深」。
其實宗教精神方面的「真」和「誠」是普遍性的,
既對自己要有真和誠,對別人要有真和誠,
更加要對靈界有真和誠。
對自己的真和誠,
就是希臘哲學家的「認識自己」know thyself 的功夫;
對別人的真和誠,
就是人際關係之中和同樣真和誠的人埋堆的功夫;
對靈界的真和誠,就是擇善固執,
接觸至善至正的靈界,拒絕邪魔外道的功夫。
口頭上,不少宗教都說自己重視「真」和「誠」,
但事實上並非所有宗教都重視「真」和「誠」,
因為不少宗教「擁抱虛偽,拒絕批判」,
所以並非所有宗教都能夠成為一種「信仰」。
所謂「真」至少要尊敬真理,
當然最好能夠做到「愛」真理,
一個愛真理的人一定會盡力將自己認識的真理,
用各式各樣的方式,清晰而不曖昧地去表達出來,
因為分享真理,絕對不是高高在上,
而是希望能夠用最顯淺和沒有誤導的語言,
令最多的人能夠明白。
所謂「誠」就是不欺騙自己,亦不欺騙別人。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有了「真」和「誠」才可以產生「信仰」faith,
有了「信仰」,信心才會有堅固的基礎,
一旦「真」和「誠」其中一樣有所欠缺,
最好也只能夠產生「信念」belief,壞一點就成為迷信。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重視「真」和「誠」,很簡單:
不喜歡思考,口裡承認自己不喜歡思考,
或者對自己不認識的課題不會強辯的人,
都有可能是一個重視「真」和「誠」的人,
但那些討厭批判,叫你完全不用懷疑的人,
就肯定不是「真」和「誠」的人。
Clearly the person who accepts the Church
as an infallible guide will believe
whatever the Church teaches.
( Thomas Aquinas )
所謂「信念」belief 或「迷信」superstition,
就是反理性、拒絕批判,而且
pretending to know things that you do not know,
and believing without strong enough evidence.
視乎拒絕批判的程度而判斷到底是「信念」還是「迷信」。
拒絕批判,根本就是違反宗教精神!
所謂「信仰」faith 就是擁抱理性、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抗拒教條主義的思維。
There are those who scoff at the school boy,
calling him frivolous and shallow.
Yet it was the schoolboy who said,
“Faith is believing what you know ain’t so.”
( Mark Twain, Following the Equator, 1897 )
「信仰」這個詞彙常常被宗教人士所濫用,
堅持哲學和科學的真理接受不斷的批判,是它們自己的喜好,
宗教的真理則絕對不容批判。
對部份宗教人士來說,
所謂「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其實只是限於宗教的真理。
難道宗教的真理竟然會是另一種真理嗎?
難道神竟然創造了兩種不同的真理嗎?
難道這個世界上竟然會有互相之間不能共容的真理嗎?
難道害怕批判的真理會是真理嗎?
所以有哲學家不喜歡「信仰」這個詞彙。
A man has free choice to the extent
that he is rational.
( Thomas Aquinas )
不少人身上存在隱蔽和看似極度輕微的罪惡,
這些罪惡包括虛偽、反理性和拒絕批判。
這些罪惡最難發現,原因是這些人都是「好人」,
看起來都是道貌岸然,有些更加是和藹可親。
直至我們挑戰他們的理性,
他們的真面目、思考和行為上的罪惡才會現形。
由於他們是和藹可親的人,
所以他們的擋箭牌就是裝作耳聾,忽視論據,拒絕辯論,
繼續宣傳他們的「信念」。
Peter Boghossian
Faith: Pretending to know things you don’t kn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4WUFXvCFQ
Phil Smith
Christian Apologist Bravely Confronts
Peter Boghossian’s Students
part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GCLqX7NHY
part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TFr_XU_F4
只有愛智慧的人才明白,批評一個人和批判他的思想,
完全是兩回事!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criticizing a person and criticizing an idea.
All ideas should be on the table.
( Peter Boghossian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真」和「誠」就是宗教精神的利器,
而「愛和智慧」更是宗教精神裡最強的利器。
我們絕對沒法想像一位不擁有宗教精神而又正義的靈界!
宗教精神不足的人,往往只有口頭上的「真」和「誠」,
只能夠有軟弱的心靈,用軟弱的心靈和靈界接觸。
所以宗教精神不足的人,
最好也是只能夠有「信念」,不可能有「信仰」。
宗教精神不足的人如果充滿宗教熱誠,可以去做義工,
最好不要自告奮勇去傳道,
因為多言多語難免有錯,閉上唇舌才是上策!
《我看宗教》(二)
[宗教、宗教機構]
宗教和圍繞著宗教的機構,
一向是人類歷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現象,
因為它們和政治,意識形態、世道人心,甚至戰爭,
都有密切的關係。
在人類歷史中,宗教的出現至少證明了四個事實:
1. 部份人類對生命的起源需要一個解釋。
一個奇怪的現象,
就是對那些在人類能力範圍之內難以解答的問題,
部份人類甚至需要一個解釋,不懂得暫且放下。
例如: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從何而來?
不喜歡深入思考的人會接受任何看來動聽的解釋,
哲學家叫這種現象為
the natural ignorance, stupidity,
superstitiousness and gullibility of mankind.
2. 部份人類對生命的意義需要一個解釋。
3. 部份人類擁有心靈,有心靈方面的需要、追求和嚮往。
有一些人傾向於認為「所有」人類都是有心靈的,
但這是一個難以證明的「假說」,
因為所有反例都可以解釋為心靈的迷失,而不是沒有心靈。
很多人都不清楚,從科學的角度來看,
人之性善或者人之性惡都只不過是「假說」而已,
根本沒有「理論」的地位。
4. 宗教是統治者的利器之一。
因為宗教可以為人類道德提供一些規則,
如果這些規則對統治者有利,就會得到統治者的支持。
Religion is what keeps the poor
from murdering the rich.
( Napoleon )
宗教的出現亦反映出幾個可能的來源:
1. 的確有創造人類的靈界的存在,
但我們對靈界的認識膚淺,暫時無法證明真相。
2. 遠古時代曾經有外星人來地球殖民。
3. 人類心理上對自然界的力量和對死亡都感到恐懼,
於是人類自己創造了宗教。
宗教是西方哲學的其中一個範疇
[甚至曾經是一個最重要的範疇],
正如儒釋道是中國哲學的其中三個範疇。
宗教是所有喜歡思考的人不應該逃避的課題;
宗教是所有討厭迷信的人不應該逃避的課題;
宗教是所有信奉科學精神的人不應該逃避的課題;
宗教是所有不滿足於僅僅持有信念的人面對的課題;
宗教是所有打算「認識自己」的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宗教是所有決志行走在心靈的道路上,
而心靈力量和智慧超過某個程度 threshold 的人
所不能逃避的課題。
筆者有一位多才多藝的學生,不但好學不倦,
而且重視心靈,精於選擇,在忙碌工作之餘,
即將完成一個「比較宗教」的碩士學位。
筆者十分佩服和羡慕他的好學精神,
如果能夠年輕十年,筆者當會走一條相似的道路。
筆者從小學開始就對人性非常敏感和有興趣,
尤其由於家庭的關係,
特別喜歡思考關於宗教方面的問題。
到了中學,更加喜歡思考「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亦對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思潮的蓬勃十分嚮往。
其後到一所重視批判思維的大學繼續學業,
更加是如魚得水,大開眼界,
既擴闊了視野,亦加深了視野。
而且開始領悟到宗教和宗教精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宗教重視金錢,重視面子,擁護某程度的虛偽!
且參考一下幽默大師 George Carlin 的誇張描述:
Religion has convinced people that there’s an invisible
man living in the sky, who watches everything you do
every minute of every day. And the invisible man has
a list of ten specific things he doesn’t want you to do.
And if you do any of these things, he will send you
to a special place, of burning and fire and smoke
and torture and anguish for you to live forever, and
suffer and burn and scream until the end of time.
But he loves you. He loves you and He needs money.
( George Carlin )
Religion is an attempt to overcome this antithesis.
If the world is controlled by God, and God can be
moved by prayer, we acquire a share in omnipotence.
…Belief in God…serves to humanize the world of
nature, and to make men feel that physical forces
are really their allies. In like manner immortality
removes the terror from death. People who believe
that when they die they will inherit eternal bliss
may be expected to view death without horror,
though, fortunately for medical men, this does not
invariably happen. It does, however, soothe men’s
fears somewhat even when it cannot allay them
wholly. Religion, since it has its source in terror,
has dignified certain kinds of fear, and made people
think them not disgraceful. In this it has done
mankind a great disservice: all fear is bad.
( Bertrand Russell )
Fear is the basis of religious dogma, as of so much
else in human life. Fear of human beings,
individually or collectively, dominates much of our
social life, but it is fear of nature that gives rise
to religion. The antithesis of mind and matter is…
more or less illusory; but there is another antithesis
which is more important──that, namely, between
things that can be affected by our desires and
things that cannot be so affected. The line between
the two is neither sharp nor immutable──as science
advances, more and more things are brought under
human control. Nevertheless there remain things
definitely on the other side. Among these are all
the large facts of our world, the sort of facts that
are dealt with by astronomy. It is only facts on
or near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that we can,
to some extent, mould to suit our desires. And
even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our powers are
very limited. Above all, we cannot prevent death,
although we can often delay it.
( Bertrand Russell )
幸好筆者在大學時是讀「硬科學」hard science,
所以後來對社會科學和硬科學的分別更加清晰,
對部份社會科學中人在思考上的破綻認識甚深。
從大學畢業那時開始,
就已經將信奉宗教的人,宗教機構和宗教精神三者,
分開來思考和研究,因為宗教精神是屬靈的,
宗教機構是屬世的,而且是由人所管轄的。
至於信奉宗教的人,更加是變化多端,種類繁多。
經驗和觀察告訴我,每一種宗教,
都有各式各樣及各種層次利用宗教的人,
而且不少世間上的「好」人都會利用宗教,
高層次的「好」人更會不自覺,
理直氣壯地去欺騙一些層次較低的人。
很多人都認為「出於好心的欺騙」不應該會有大問題,
但所有錯的思想和概念遲早都會產生害處,
而且宗教一旦違背了「真」和「誠」的宗教精神,
必然埋下了毀譽參半的種子!
Nothing ever goes away until
it has taught us what we need to know.
( Pema Chodron )
Robert Sapolsky on Fa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