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宗教》(一)

[前言]
我們的朋友之中,總會有信奉某些宗教的人,
所以對青年人來說,
認識宗教究竟是甚麼,認識宗教精神究竟是甚麼,

明白到宗教和宗教精神不一定是同一回事,
認識信仰、信念和迷信的分別,
無論在人際關係之上還是行走在心靈道路之上,
都是越早思考越好的事。
不少青年人向筆者請教宗教方面的問題,
筆者並非這方面的專家,只不過從小就浸淫在
「基督徒」及「基督教徒」的人際接觸之中,
對他們的認識頗深。
這數十年來發現比筆者更膚淺的人,

都可以就「宗教信仰」這個重大的課題侃侃而談,
所以筆者亦不怕厚顏無恥,發表個人的謬論,
即使力有不逮,亦迎難而上。
神聖的體驗,對「宗教精神」的體驗,
並非,亦不應該是自稱有宗教信仰的人的專利。
筆者對宗教這個課題認識膚淺,

但對「宗教精神」則多年來不停地反覆思考,
因為宗教精神是一個非常重要和嚴肅的課題。
關於宗教精神方面的思考,筆者從未經過任何專業訓練,
所以亦沒有被任何專業詞彙或概念洗腦。
以下的想法,來自個人數十年來的觀察和思考,
歡迎來自懂得思考的人最嚴厲的批判。
筆者這樣說,並非不尊敬不懂得思考的人。
朋友中很多不喜歡深刻思考的人,
但他們對自己不認識的課題懂得保持緘默,
不會胡說八道,所以筆者對他們亦相當尊重。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和蘇格拉底的看法完全一樣!
朋友們亦明白筆者只是熱愛思考,
喜歡和走在心靈道路之上的人互相切磋,
既不喜歡扮演仁慈的角色,亦不喜歡拍愚蠢人的馬屁。
餘生無多,越來越覺得時間寶貴,
要把時間留給追求智慧和理想的年輕人身上,
不會再浪費時間在上了年紀、不懂得思考,
但又自以為很有思想的人的身上。
For  those  who  are  on  a  spiritual  path,
time  is  precious.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with  people
who  are  not  adding  to  your  spiritual  growth,
although  they  may  still  be  your  friends.
( Jason Ling )
筆者算是一個思考上追求卓越的人,
但在思考上追求卓越,和在工作上追求卓越,完全是兩回事。
首先,思考上追求卓越,
即使晝夜思想,亦未必一定能夠得到完全肯定的結果,
因為完全視乎個人的思考能力及課題的難度。
其次,思考上追求卓越,

即使別人不批判自己的思考,亦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再其次,當出現新的證據時,
自己就必須自我批判,從根源開始再次批判自己的思考,
關於這一點,筆者相信懂得科學哲學的人都會明白。
宗教和「宗教精神」絕對是兩回事,
前者是人為的,所以可以滲透著人類的虛偽,
而後者則來自「道/真理/神」,是抽象和屬靈的。
多年來的經驗告訴筆者,一般智慧不足的人,
喜歡將自己的個人和自己的思想劃上等號,
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會再學習,不會再進步,思想不可能改變的人。
他們以為所謂自強不息或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只不過是指追求知識,和思考無關。
There  is  an  almost  universal  tendency,  perhaps
an  inborn  tendency,  to  suspect  the  good  faith
of  a  man  who  holds  opinions  that  differ  from
our  own  opinions…It  obviously  endangers  the
freedom  and  the  objectivity  of  our  discussion
if  we  attack  a  person  instead  of  attacking
an  opinion  or,  more  precisely,  a  theory
.
( Karl Popper )
但對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來說,
自強不息或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則是代表對愛和智慧的追求。
所以很少人能夠理解,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criticizing  a  person  and  criticizing  an  idea.
All  ideas  should  be  on  the  table.
( Peter Boghossian )
不懂得自我批判的人對勇氣courage 了解有限。
我們可以同情智慧不足的人,
我們可以和智慧不足的人一起做善事,
但並不表示我們要接受他們的思想。
一個迷信的人也會做善事,
一個人心地良善,並不代表他的思想一定正確;
一個人非常虔誠,並不代表他所信的會是真理。
真理一向和個人的喜好、信念、良善和虔誠無關!

所有開始接觸宗教的年青人,首先需要明白這一點。
在宗教這個課題上,
青年人必須抱著無所畏懼的精神獨立地去思考,
千萬不要被那些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人欺壓,
不要被那些「非友即棄」的友誼所要脅,
不要在一群自稱良善的人合力遊說之下放棄自己的思考。
這世界有不少好人,
我們當然可以喜歡一個好人,
但同時亦對他多方面的思考能力和信念不敢恭維,
但對方卻未必一定能夠這樣想。
決心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青年人,
必須思考到底失去一些好人的朋友重要,
還是失去了個人的靈格重要。
這就是為何「基督徒」和「基督教徒」有很大的分別,
因為前者要肩負十字架,要追求智慧,要晝夜思想,要對真理謙卑,
而後者只需要做一隻羔羊,既可以純樸,對宗教人士謙虛,
亦可以虛偽,口裡讚美主,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英國哲學家羅素就提出了一個關於「假說hypothesis  的課題:
If  I  were  to  suggest  that  between  the  Earth  and  Mars
there  is  a  china  teapot  revolving  about  the  sun  in  an
elliptical  orbit,  nobody  would  be  able  to  disprove  my
assertion  provided  I  were  careful  to  add  that  the  teapot
is  too  small  to  be  revealed  even  by  our  most  powerful
telescopes.  But  if  I  were  to  go  on  to  say  that,  since
my  assertion  cannot  be  disproved,  it  is  an  intolerable
presumption  on  the  part  of  human  reason  to  doubt  it,
I  should  rightly  be  thought  to  be  talking  nonsense.  If,
however,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teapot  were  affirmed  in
ancient  books,  taught  as  the  sacred  truth  every  Sunday,
and  instilled  into  the  minds  of  children  at  school,
hesitation  to  believe  in  its  existence  would  become
a  mark  of  eccentricity  and  entitle  the  doubter  to
the  attentions  of  the  psychiatrist  in  an  enlightened  age
or
  of  the  Inquisitor  in  an  earlier  time.
( Bertrand Russell )
不少有學位的宗教人士口裡雖然十分謙虛,
但就會不自覺地欺壓沒有學位的人。
雖然欺壓有低層次和高層次之分,
但年青人千萬不要害怕,要抗拒欺壓;
如果決心行走在心靈的道路之上,一定要迎難而上。
這是筆者四十年細心觀察及親歷其境的經驗。
I  am  quite  sure  now  that  often,  very  often,
in  matters  concerning  religion  and  politics
a  man’s  reasoning  powers  are  not  above  the  monkey’s.
( Mark Twain )

《科學是一種信仰》(四)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參考:
《存在》(十一)【誠、誠者】
《存在》(十二)【由誠衍生出來的價值】
《存在》(十三)【誠、誠之者】
 科學相信「誠」為天之道。
科學假設了「自然界是不會說謊的」,
科學家亦相信「自然界是不會說謊的」,
所以同意觀察和實驗是唯一的權威,
亦服膺觀察和實驗作為終極裁判。
Observation  is  the  ultimate  authority.
 科學接受「誠之者」為人之道,
接受「誠」是科學家尋找「真理」的態度。
如果沒有懷疑,沒有深思,沒有不斷反覆及重新思考,
如何能夠接近「真」?
沒有「誠」和「真」,何來「信仰」?
所以「信仰」一定是懷疑和深思之後的產品!
人類的知識和智慧都微不足道,
所以人類要倚靠「誠」來認識「真」,
既不欺騙人,亦不欺騙自己,才能找到「真」。
1.  科學只接納相信理性的人參與。
2.  科學要求有理性的人集體參與,互相批判。
3.  科學要求所有參與者在科學的範疇內以「誠」相待。
西方人明白,
不論是科學、哲學、政治,還是宗教,
沒有辯論和批判就難以有大進步。
It  is  good  to  rub  and  polish  our  brain
against  that  of  others.
( Michel de Montaigne )
科學歡迎批判,擁抱任何挑戰,
因為科學相信任何批判和挑戰,都能夠令我們更接近真理。
所以科學精神,首先就是批判精神。
Honest  disagreement  is  often  a  good  sign  of  progress.
( Mohandas Gandhi )
Where  there  is  much  desire  to  learn, 
there  of  necessity  will  be  much  arguing,  many  opinions; 
for  opinion  in  good  men  is  but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 Milton )
參考:《信仰》
一般受過教育 [不是教書] 的人都相信「理性」,
但程度上會有參差,
而且對「理性」的認識往往有點模糊,
甚至以為「理性」應該置諸「面子」之下!
只有同時受過教育及科學思維訓練的人,
才會明白必須將「理性」置諸「面子」之上,
才會重視「集體智慧」,
才會相信在有思考能力的人互相批判和監視之下,
人類才能夠達到的最高程度的「理性」!

《科學是一種信仰》(三)

[變幻和永恆]
每天的日出日落是變幻,
一年的春、夏、秋、冬是更大的變幻,
然而自然界變幻的背後,
卻是看不到、摸不著,一些抽象的原理和規則。
科學相信「自然界不是反覆無常」,
就是指這些抽象的原理和規則;
而這些原理和規則,絕對是人類了解自然界的重要部份。
人類的經驗和科學之所以可能,
就是因為實際的變幻,背後有抽象的永恆!
如果一天一顆巨大的殞石撞擊月球,
月球的軌跡就會改變,人類以往對月球的經驗亦會改變,
但抽象的原理和規則不會改變。

變幻的是物質世界,永恆的是抽象的概念世界。
愛因斯坦指出,這個世界上最難以令人理解的事,
就是世界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The  most  incomprehensible  thing  about  the  world
is  that  it  is  comprehensible.
(Albert  Einstein )
有了這種信仰之後,在自然界萬千殊相之中找尋簡潔的共相,
就成為了科學的目標。
Science  is  an  adventure  of  the  human  spirit.
It  is  essentially  an  artistic  enterprise,
stimulated  largely  by  curiosity,
served  largely  by  disciplined  imagination,
and  based  largely  on  faith
in  the  reasonableness,  order,  and  beauty
of  the  universe  of  which  man  is  a  part.
( Warren  Weaver )
The  abiding  impulse  in  every  human  being
is  to  seek  order  and  harmony  behind  the  manifold
and  the  changing  in  the  existing  world.
( Niels Bohr )
這個信仰,不單單存在科學界。
在其他界別,
我們依然相信「自然界不是反覆無常,而是有規律可尋的。」
真理,只可能複雜難明,不可能是相對的。
真理,不懂得求同存異,不懂得以和為貴,不懂得有容乃大。
虛偽,是人類的特權;真理,不懂得虛偽!
我們相信,任何稱得上「善」的東西如果排斥了「真」,
就會帶來罪惡。

The  criterion  of  truth  is  that  it  works
even  if  nobody  is  prepared  to  acknowledge  it.
( Ludwig von Mises )
如果人腦之外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存在,
而這個世界是可以讓我們理解的,
那麼科學家的挑戰有兩個,
其一就是如何肯定所有科學家接收到的是同樣的經驗,
其二就是如何用精確的語言來表達、描繪這個世界。
所以世界上最難以令人理解的事,其實還有另一椿:

為甚麼數學的語言竟然可以應用到物理學之上?

《科學是一種信仰》(二)

☆  科學相信在人腦之外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存在。
There  is  a  real  world  outside,
the  existence  of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the  human  mind  or  any  perceiving  subject.
That  is,  “real”  means  “mind-independent”.

換言之,自然界和自然界的真理是先於人類的經驗而存在,
所以自然界和它的真理是共通的,不會因人而異。
如果世界只是存在於人的腦中,人的概念之中,
不同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經驗,產生不同的世界,
那麼人類怎可能有知識?人與人之間怎可能有溝通?
科學相信在人腦之外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存在。
這個信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哲學的歷史上,
法國著名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兒 Rene descartes (1596-1650)
受到中世紀哲學家奧古斯丁 Augustine (354-430) 的啟發,
認為人類的感官不可靠  notoriously  unreliable
開啟了哲學和隨後科學中的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功不可沒,
而這一點亦奠定了笛卡兒在哲學界的地位。

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當然是靠他的感官,
如果人類的感官完全不可靠,人類不可能生存到現在。
然而,人類的感官並非完全可靠,尤其是最重要的視覺。
我們已經知道人類的視覺不太可靠,
我們知道人類會做夢 dream,而夢境中的事物並不存在;
我們知道海市蜃樓 mirage 幻象 illusion
我們知道人類會有幻覺 hallucination
但這種情況並不常常出現,
所以我們有時會有幻覺,並不表示我們常常會有幻覺,
更加不表示所有人都會有幻覺,
而且我們不應該以一官定天下,
認為人類全部其他的感官都不可靠。
即使人類的感官並非完全可靠,
那麼為何不可以依賴工具去輔助人類的感官?
As  human  beings,  we  have  to  rely  on
our  senses  for  obtaining  knowledge,
but  we  can’t  trust  our  senses  completely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illusions.
So  we  overcome  our  handicap  by  two  methods:
using  instruments  to  extend  and  aid  our  senses,
and  we  depend  on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many  trained  and  reliable  human  observers.
即使我們同意人類的感官並不可靠──
視覺不可靠,聽覺不可靠,嗅覺不可靠,味覺不可靠
──但難道連觸覺也不可靠、不可以依賴嗎?
難道連多種感官一起判斷也不可靠、不可以依賴嗎?
難道連科學儀器也不可靠、不可以依賴嗎?

換言之,笛卡兒的名句「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應該是源於奧古斯丁的名句
我被自己的感官所騙,故我存在si fallor, sum. ]
只能夠肯定他的思考或者意識的存在,
笛卡兒見到和觸摸自己的身體時,

不能夠肯定自己的身體存在,
說話時不能夠肯定自己的存在 [我說,故我在],
吃飯時不能夠肯定自己的存在 [我吃,故我在],
大小便時不能夠肯定自己的存在 [我拉,故我在],
受傷時不能夠肯定自己的存在 [我痛,故我在],
他認為只有在思考時,他才能夠知道及證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連觸覺也不可靠,如果連視覺加上觸覺也不可靠,
如果連視覺、觸覺再加上科學儀器的量度也不可靠,

那麼笛卡兒如何定義「存在」?他的日常生活將如何度過?
結果在笛卡兒之後就出現了另一位蘇格蘭歷史學家和哲學家
休謨 David Hume (1711-1776),他修訂了笛卡兒的概念,
提出了「緩和懷疑論mitigated  scepticism
畢竟,人類的知識和信仰必須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才能夠指導人類的行為、道德和人生路向。
如果我們要修訂笛卡兒的名句,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說:
「自從我懂得如何思考之後,我就肯定自己心靈的存在!」
參考:《批判精神》(四)
☆  科學相信自然界不是反覆無常,而是有規律可尋的。
變化的是現象,不變的是規律。
Nature  is  not  capricious.  It  is  persistent.
Regularities  exist  in  nature.
如果我們相信在人腦之外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存在,
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去認識這個世界?
所以相信「自然界有規律可尋」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我們沒有可能認識一個反覆無常的世界。
科學哲學家給予「自然界有規律可尋」這個發現,
一個美麗的名稱叫做
  principle  of  regularity
或者  principle  of  the  uniformity  of  nature
我們不知道為甚麼自然界會有規律,
不知道是否所有自然界的東西都有規律可尋。
況且,再仔細想一想,
即使過去一百年「能量守恆定律」十分可靠,
但我們不能夠完全肯定這條自然界的規律,
到明天是否還是一樣!
但人類別無選擇,我們只有靠信仰。
The  greatest  wonder  of  all  is  the  regularity  of  nature.
( George Dana Boardman )
☆  科學相信自然界的複雜表象,
都有相對來說異常簡單的共通結構和法規。
Simplicity  lies  within  complexity.
自然界裡有許多非常複雜的表象,表面上看來難以理解;
如果沒有這一條原理,
我們今天就不可能想像有氣體定律及流體力學的存在。
☆  科學相信人類是可以了解自然界的
這一條原理其實假設了人腦具備了解自然界的能力。
受過訓練的科學家可以相信他們的觀察、實驗和思考,

而科學家的工作,就是推敲自然界運作背後的法規。
Nature  is  intelligible.
Knowledge  of  nature  is  possible.

最後這三點,就是中國古代「周易」中「易」的原理!
因為「易」包括了三個意思:
變易  [現象]
不易  [規律]
易簡  [規律算是簡單易明,可以讓人理解]

《科學是一種信仰》(一)

當我們提起信仰faith
一般人往往只會想到宗教,不會想到科學;
其實這個世界有多種可以稱為「信仰」的東西,
科學就是其中的一種。
Any  account  of  science  which  does  not  explicitly
describe  it  as  something  we  believe  in
is  essentially  incomplete  and  a  false  pretense.
( Michael Polanyi, 1949 )
科學是一種「信仰」,因為它接受「信仰」的四大原則:
1.  所有「信仰」都假設有普遍性的真理的存在。
科學假設了物質世界的背後,有普遍性的真理存在。
心理學假設了人類的「心理世界」有普遍性的真理存在。
哲學、部份心理學分支和部份宗教,
假設了人類的「心靈世界」有普遍性的真理存在。
2.  所有「信仰」都假設了人類在某種程度上,
可以「理解」真理,至少亦可以逐步迫近真理。
3.  「信仰」以追求真理truth 為目的
拒絕以信念belief  來敷衍了事,
所以「信仰」一定擁抱批判critique
4.  「信仰」接受honesty,  sincerity,  authenticity
為尋找「真理」的工具,
所以排斥虛偽hypocrisy
Science  is  a  social  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faith  that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truth
and  in  the  service  of  truth.
科學這種「信仰」究竟包括了甚麼?
  科學相信有「真理」存在,而且以追求「真理」為目的。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truth.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個信仰是穩固的。
如果有人說「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這個世界沒有真理」這個敘述也不是真理,
因為   the  statement  refutes  itself,
而且,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我們就沒有任何肯定和可靠的東西,
於是人類就不可能有語言,不可能有文字,不可能有知識,
不可能有思考,不可能有感情,人
與人之間亦不可能有溝通。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必定有知識,必定有真理,
問題只是如何去找她出來。
It  requires  a  very  unusual  mind
to  undertake  the  analysis  of  the  obvious.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參考:《存在》(十) [真、真理]
For  years  mankind  has  been  told
what  to  think  and  what  to  believe  by  shamans,
priests  and  ideologues.  There  is  an  alternative:
free  thought,  trusting  our  ability  to  find  out,
investigate,  question.  and  test  according  to
repeatable,  reliable  evidence.
( Stephen Fry )
華夏文化稱「真理truth 為「Tao 或者「天命」,
而西方人最初相信
真理truth 就是神的另一個名稱,
所以追求真理,就是去認識神。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萬物是藉著他造的;
    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約翰福音 1:1-3》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約翰福音 14:6》
所謂敬畏神,
所謂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
就是奉獻給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然後努力保守自己的心,做一個真基督徒。
Above  all  else,  guard  your  heart,
for  everything  you  do  flows  from  it.
( Proverbs 4:23 )
筆者認為古今中外修行達到某個階段的智者,
不論任何宗教,都可以視為「道成肉身」,
住在我們中間。
Nothing  is  so  contagious  as  example;
and  we  never  do  any  great  good  or  evil
which  does  not  produce  its  lik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科學重視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所以凡是對批判精神有恐懼的基督徒,
就是拒絕追求真理,放棄屬靈的道路,
忘記了進天國的門是窄的,進去的人也少,
所以不可能是真基督徒。

《宗教是否一種信仰?》

Religion  will  not  regain  its  old  power  until
it  can  face  change  in  the  same  spirit  as
does  science.  Its  principles  may  be  eternal,
but  the  expression  of  those  principles
requires  continual  development.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真理不怕批判,神聖的東西排斥虛偽!
由於「信仰」屬於一種不容易改變的概念,
任何一種宗教是否能夠成為一種「信仰」,

端視乎該宗教是否接受「信仰」的三大原則
1.  願意追求真理truth,不會盲目接受賜予的信念belief
     所以一定擁抱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2.  接受honesty,  sincerity,  authenticity
     為尋找「真理」的工具,所以一定排斥虛偽hypocrisy
3.  必須晝夜思想和努力實踐,才能夠建設可以依賴的「信仰」。
參考:《信仰》
聖經說得很清楚: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耶利米書17:9》
所以由詭詐的人類領導的宗教,完全與和平無關。
If  you  think  religion  makes  people  more  peaceful,
you  obviously  failed  history  class.
( Don Freeman )
Men  never  do  evil  so  completely  and  cheerfully
as  when  they  do  it  from  religious  conviction.
( Blaise Pascal )
To  have  faith  requires  courage,  the  ability  to
take  a  risk,  the  readiness  even  to  accept  pain
and  disappointment.  Whoever  insists  on  safety
and  security  as  primary  conditions  of  life  cannot
have  faith;  whoever  shuts  himself  off  in  a  system
of  defense,  where  distance  and  possession  are
his  means  of  security,  makes  himself  a  prisoner.
To  be  loved,  and  to  love,  need  courage,
the  courage  to  judge  certain  values  as  of
ultimate  concern──and  to  take  the  jump
and  to  stake  everything  on  these  values.
( Erich Fromm, The Art of Loving )
基督教文化中一個重大的課題就是:
那麼我們是靠信徒共同的努力去識透詭詐的人心,
還是將這件重任完全交託給神呢?
「人醜怪不得鏡子」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明白,
但人美而內心醜陋或者甚至惡毒的人就不會怕照鏡,
因為鏡子不會反映出他們醜惡的內心世界。

Let  us  be  grateful  to  the  mirror
for  revealing  to  us  our  appearance  only.
( Samuel Butler )
I  distrust  those  people  who  know  so  well
what  God  wants  them  to  do  because  I  notice
it  always  coincides  with  their  own  desires.
( Susan B. Anthony, 1896 )
  左右逢源的詭詐
「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
    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
    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路加福音 16:13》
如果你認為魔鬼很壞,其實人比魔鬼還要壞,
因為人「污濁詭詐」,
可以「左手擁抱神,右腳卻和魔鬼跳舞」!
這種令人覺得又刺激又興奮的情況,
西方有一個十分悅耳的詞彙去描述,叫做  compromise
中文譯為「妥協、折衷」,甚至稱為「包容」。
但中國人其實有一個更美麗的四字詞去描述這種心態,
叫做「有容乃大」!
Politicians  neither  love  nor  hate.
Interests,  not  sentiment,  directs  them.
( 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1748 )
If  a  politician  found  he  had  cannibals
among  his  constituents,  he  would
promise  them  missionaries  for  dinner.
( H. L. Mencken )
有宗教信仰的政客,是人類中奇怪的品種。
所有自稱有宗教信仰的政客,他們是否有真的「信仰」,
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旦宗教擁抱虛偽,就可以成為政客的工具。
二千年前羅馬哲學家  Lucius Annaeus Seneca
就已經看透了宗教在這方面的利用價值:
Religion  is  regarded  by  the  common  people  as  true,
by  the  wise  as  false,  and  by  the  rulers  as  useful.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隱蔽的詭詐
只有「信念」或者「迷信」的人,
其中不少「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真理」,
為了恐怕自己的「信念」或者「迷信」會動搖,
於是抗拒理性思維,拒絕批判!
最奇怪的是,他們心目中的神亦是有禮貌,
但不重視智慧、恐懼批判的神!
這一些人看起來都是道貌岸然,笑口常開,
有些更加是和藹可親,滿口仁愛。
直至我們挑戰他們的理性,或者在名利權的誘惑之下,
他們的醜態才會現形。
由於他們是和藹可親的人,
所以他們的擋箭牌就是裝作耳聾,忽視論據,
拒絕辯論,對批判左耳入右耳出,
繼續宣傳他們的「信念」或者「迷信」。
☆  口心分離的詭詐
可以口裡說一個神,心裡明白的是另一個神,
既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
有多少人有勇氣向別人說明自己所認識的神究竟是甚麼?
所以有人這樣說:
從一個人的行為中可以推測,
他口裡說出來的信念和他心中真正的信念往往是兩回事,
因為有些人會將自己的腦袋分成幾個互不打通的部門,
好讓互相矛盾的思想可以放置在不同的部門,互不侵犯,
和平共存,就好像「左手做的事,不讓右手知道」一樣。
所以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喜歡誠實的人多於教徒,
論是任何宗教。
「說真心話」對政客來說,是一件天大的難事,
難道「說真心話」對教徒來說,亦是一件天大的難事嗎?
Aboveboard  Christians  should  not  fear
speaking  about  their  faith  in  hypocrisy
both  at  work  and  in  public.
( Jason Ling )
這個世界既有假冒為善的人,亦有假冒為信的人,
信徒們應該如何說服別人,
他們有的是「信仰」而不僅僅是「信念」呢?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love  can  dispense  with
truth  because  love  is  irrational.  Of  course  they

may  be  right  because  without  respect  for  truth,
blind  love  still  exists.
( Jason Ling )
  追求屬世利益的詭詐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信仰」是屬於「心靈」的!
而「信念」和「迷信」則是屬於ego 的。
心靈soul 追求的是甚麼?
ego 追求的又是甚麼?
如果筆者說:「心靈  soul」是屬於「聖靈」的範疇,
而「  ego」則是魔鬼管轄的範疇,
有可能嗎?會否接近真相?

如果人類祈求的是「明白真理」和「追求及增添智慧」,
而並非祈求得著任何不合理的物質或者要求出現神蹟,
那麼這三節聖經就說得很清楚: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馬太福音 7:7-8》
「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
    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
《詩篇 39:4》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篇 90:12》
但即使誠心祈求,「真理」亦不容易明白,
尋找某些「真理」絕對是一個艱鉅的過程。
要想住在耶和華的殿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聖經接著說:

「你們要進窄門。
    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馬太福音 7:13-14》
詩篇第二十三篇說,耶和華能夠使基督徒的靈魂甦醒,
但究竟有多少基督徒的靈魂能夠甦醒,或者願意甦醒,
是一個值得調查研究的課題。
如果一位基督徒不重視神聖的東西,不願意回歸心靈,
他就不能夠成為一棵好樹!
怎麼樣才能夠成為一棵好樹,是基督徒要思考的課題。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
《馬太福音 7:18》
如果家裡有一棵壞樹該怎麼辦?
所以基督教教會除了要「警戒遊手好閒的人,
勉勵灰心喪志的人,扶助軟弱無力的人」之外,
還需要慎防內奸──無間道及惡人──
所以有一個
自己人要清算,外人等天收的理論:
「至於外人有神審判他們。
    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
《哥林多前書 5:13》
如果一個教會拒絕判斷惡人,不想把他們從教會裡趕出去,
就是擁抱虛偽,信奉一種半真半假的基督教。
那麼,甚麼是仁慈呢?甚麼是包容呢?
甚麼是不可論斷人呢?
這些當然也是是基督徒要思考的課題。
用宗教精神建設的「信仰faith 是一切宗教的根基!
任何一種宗教,
如果不能夠接受「信仰」的三大原則中任一原則,
最好也只能夠是一種信念belief
而且影響力遲早都會下降。

所以對一般偽基督徒來說,
Oscar Wilde 這句說話的確有點諷刺:
I  don’t  want  to  go  to  heaven.
None  of  my  friends  are  there.
( Oscar Wilde )
也許我們大部份的基督徒朋友,都是偽基督徒,
甚至是假基督徒,尤其是那些口裡常常掛著神的人。
基督徒如果不能夠保守自己的心,
就很容易會在相貌、眼神和肢體語言上表現出來。
下面這句說話的確可圈可點!

capitalism is religion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五)

[情緒亦是一件工具]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 Bertrand Russell )
一般而言,情緒可以增強我們的記憶,
但情緒絕對不利於思考,因為它會影響我們理性,
令我們作出錯誤的觀察、認知和判斷,
只有某些情緒在某些抽象概念應用之下才可以例外。
腦袋需要營養和休息;
思考需要訓練、紀律、冷靜和孤獨;
人的情緒和直覺才需要安撫之後導向正途。
切勿誤會,直覺是很好的天賦,
但直覺只可以是問題的生產者,
生產完問題之後,絕對不應該讓直覺插手思考。
唯一的例外是:當我們回歸心靈,開啟了前生的智慧,
那麼直覺對思考就非常有用!

同理,熱誠也是一種情緒;
它是推動我們去尋找真理的動力,
但動力亦絕對不應該插手思考。
清晰的思考,不容許情緒和直覺插手!
很多人都以為思考是純屬理性的,其實並不對,
一切高層次思考都是源於一種感性的信仰。
對智慧的愛,追求智慧的熱忱,經歷過沉積之後,
就會領悟到「愛、智慧、勇氣」[知、仁、勇] 必然三位一體,
而最後亦必然引導思考者去建設個人的信仰。

Where  wisdom  reigns,  there  is  no  conflict
between  thinking  and  feeling.
( Carl Jung )
香港通識教育科其中一個公開的目的,
就是觸覺awareness
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
培養正面價值觀
試問,如果不從智慧的角度來培育,
這個公開的目的就只能夠是一個口號
沒有「愛」如何能夠「加深」觸覺?
沒有「智慧」,如何能夠判斷甚麼價值觀屬於「正面」?
「心靈」的思考是一種感性的「信仰」,
是因為「心靈」「愛真理」,而愛和熱忱就是一種情緒!
當愛這種情緒應用在追求真理之上,
就絕對不會影響到「心靈  soul」的思考,
因為「心靈」明白「我  ego的功用和位置,
不會讓「我  ego來插手思考,
因為「  ego」一向將情緒用在「贏別人」之上,
用在「爭奪物質、名氣和權力」之上,
用在出風頭,好大喜功之上,
  ego」會因為受人恩惠、拿了別人的五毛錢,
而胡思亂想、胡說八道,向語言偽術方向發展!
思考需要某類的性格配合,再加上足夠的培育,
性格一旦不符合,性格一旦擁抱虛偽,
當事人就不會「保守自己的心」,
思考就變成了
我  ego」的「博奕/度橋」!
  自尊如何建立 / 面子和輩份的地位
If  we  get  our  self-esteem  from  superficial  places,
from  our  popularity,  appearance,  business success,
financial situation,  health,  any  of  these, 
we  will  be  disappointed,  because  no  one
can  guarantee  that  we’ll  have  them  tomorrow.
( Kathy Ireland )
Power,  wealth,  fame,  intelligence,  success,
physical  attraction,  history  of  struggle,
artistic  or  athletic  achievements,

seniority  and  credentials  on  the  wall
do  not  make  you  a  decent  human  being.
( Jason Ling )
一旦你「愛真理」,堅持「真理才是你的生命」,
於是你就可以隨時放下自己的面子和輩份。
當我們能夠愛真理遠超過愛面子,
就會明白別人的名氣和地位根本並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他的推理和思考能力;
就會重視任何能夠顯露出自己思考上漏洞的指責。
當有人發現或者有人能夠指出某些論據,
足以推翻個人以往的成見、偏見時,你自然會十分高興,
因為這位「善知識」幫助了你思想上的成長。
你會驚訝:
「那些沒有根基的偏見、信念和意識形態,
    究竟最初是如何進入我的腦海之中?」
令你驚訝的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
因為先入為主及潛移默化的威力,
只有願意思考的聰明人才會醒悟。

喜歡思考的人應該要求自己努力以赴,
努力自我批判,期望可以達到「無我之境」!

頗有點像王國維引用陶淵明詩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描述的「無我之境」。
「無我之境」中的這個我,當然是指「我  ego
  愚蠢人的價值
「心靈」喜歡和「心靈」交往,
不喜歡和讓「  ego」主持大局的愚蠢人爭論,
但「心靈」喜歡研究愚蠢人到底蠢在甚麼地方,
想知道究竟某些愚蠢人的愚蠢,
到底是個別的例子還是反映出一部份人的狀況,

因為這也是關於人類的部份真理。
愚蠢是相對的,視乎一個人所插手的事情而定。
我們都喜歡仁慈和充滿正義感的朋友。
如果他們尚未明白甚麼是「信仰」,
所以還未曾建設屬於自己的「信仰」,
誤以為仁慈和正義不需要相應的智慧,
以為十幾個人的思考可以勝過「集體智慧」。
有一天他們又參與一些他們能夠範疇以外的工作,
往往就出現了自取其辱的現象。
有多少人明白,凡是欠缺足夠智慧的浩然正氣,
力量必然不夠強,往往只能夠白白犧牲。
[心靈思考的信仰:愛真理]
很多人都「感覺」到思考的重要性,
但就是不知道思考至少可以分幾類。
同時忽略了必須先解決影響到思考的所有絆腳石,
包括民族的劣根性和一切個人的劣根性。
思考的過程中常常會遇上我們不想面對的事實和真理,
所以思考需要勇氣。
有愛,自然會有勇氣;
有愛,自然會對真理的追求有鍥而不捨的熱忱;
有愛,自然會視真理為自己的生命;
有愛,自然把個人的成見和面子置於真理之下;
有愛,最後自然會達到夢寐以求的「無我之境」!
「愛」和「真理」是絕配,
它們能夠走在一起,絕對是天作之合。
學藝術要學得開心,要先被感動,
有了「愛」才能夠興致不減,激情不滅,不斷去追求。
思考也是一樣,要先被「真理」感動,愛上真理,
才能夠興致不減,激情不滅,不斷地去思考,
在真假混雜的「假說」激流中奮勇搏鬥,抽絲剝繭,
分辨出各式各樣「假說」中的真假元素,然後作出判斷,
就好像不少魚類一樣,一直游向源頭平靜之處才產卵。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荀子。勸學》
如果一個人未曾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沒有預先建設一套個人的「信仰」,
所謂「善良、寬容、堅強、珍惜」都成為了陷阱,
因為它們都很容易就混雜了面子和虛偽!
不懂得發掘心靈,回歸心靈的人,

不但會傾向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
會將面子或者度橋置諸追求真理和思考之上,

所以思考能力一定不夠好;思考能力不夠好,
一旦人生或時代的挑戰越來越複雜,就未必足以應付,
往往就會被社會的信念和意識形態操縱思想和行為,
於是人生的煩惱就會多,精神壓力亦會大,
最好也只能夠做一塊懂得吃喝玩樂的行屍走肉。

Thinking  is  hard,  very  hard.
If  you  choose  to  be  lazy  in  thinking,
then  life  becomes  even  harder  becaus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face  adversity
and  so  will  be  easily  defeated  by

the  unfairness  and  vicissitudes  of  life.
( Jason Ling )
如果將「慈悲」看做「愛和智慧」的結晶,
將武俠小說中的「學武」看成思想,
那麼「學武/思想」就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屬於「心靈  soul」的思考,
另一類則是屬於「  ego」的度橋。
如果用這個說法去思考聖經中「保守你的心」,
去看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哲理,
其中這節對話就蘊涵著豐富的教育意義:
《天龍八部》第33集 37:52 至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ni2MoYARk
《天龍八部》第34集 0:00 至 22: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xD1coBC7w
同時我們也會醒悟到香港人的所謂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
絕對不是用在在心靈思考方面,
而是用在勤奮生存和度橋賺錢方面。

思考需要嚴格訓練,需要性格方面的配合,
需要興趣,需要愛真理,需要謙卑,尤其需要勇氣,
需要對課題批判,更加需要自我批判,
因為「我」就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所以思考,其實並不容易!
Clear  thinking  and  arrogance  cannot  logically  coexist.
An  open  thinking  mind  requires  an  attitude  of
humility  towards  truth.  Only  with  such  an  attitude
can  one  construct  “faith”  over  a  period  of  time.
The  quality  of  our  thoughts,
whether  actualized  by  us  or  by  other  people,
determines  our  achievement  in  life.
( Jason Ling )

不喜歡思考,有很多原因,例如
1.  我們的中學教育只鼓勵半桶水的思考或抄襲,
欠缺真正思考和問問題方面的訓練。
2.  沒有能力思考。
3.  害怕思考。
4.  懶於思考。
5.  愛面子多於愛真理。
6.  喜歡用情緒反應來代替思考。
7.  誤以為經歷就是經驗,不需要反覆思考。
第二點和第三點往往和第一點有關,
因為中學的教育往往偏重於教書  schooling
從小學開始就用兩個錯誤的假設將小學生潛移默化,
扼殺學生們思考和問問題的欲望。
兩個錯誤的假設就是:
每個問題都有固定的答案」及「老師是知識的權威
而第四點至第六點雖然是大部份人類的劣根性,
但亦和第一點的缺失有關。
至於第七點,常見於自以為食鹽多過年青人食米者的身上。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become  victims
of  a  mostly  answers-based  curriculum.  Actually
some  knowledge  should  be  presented  to  students
as  contestable,  always  open  to  critique  and
is  continually  under  revision.
所以思考對不少人而言,仍是奢侈得很的欲望。
有些人甚至認為鼓勵思考和叫人「何不食肉糜」相似,
同樣惹人生厭,因為思考十分困難,從來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The  trouble  with  most  people  is  that
they  think  with  their  hopes  or  fears  or  wishes
rather  than  with  their  minds.
( Will Durant )
It  has  been  said  that  man  is  a  rational  animal.
All  my  life  I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evidence
which  could  support  this.
( Bertrand Russell )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四)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
思考是否一種
信仰  faith」,
視乎思考的人是讓  ego來思考,
還是讓心靈  soul來思考。
Nothing  ever  goes  away  until
it  teaches  us  what  we  need  to  know.
( Pema Chodron )
香港人不是不重視思考,
只不過香港大多數人都比較務實,
所以大部份香港人讓「 ego」主持大局,
讓「 ego」來思考。
一般「 ego」重視物質、重視享受、
少數成功慾望強的「 ego」重視名、利、權,
於是不少香港人的思考,就集中於「謀略」方面,
即是俗語所說的「度橋」及學術上所說的「博弈」;
至於政治、社會、道德、哲學、宗教等等方面的思考,
香港人不是沒有興趣,
而是只懂得從個人或團體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去思考。
香港人認為「度橋」,再加上「利益」的考慮,
就是社會上成熟的人的思考,
任何其他出發點的思考,都屬於不成熟,甚至幼稚。
於是「半桶水思考prima  facie  reasoning 的現象,
就越來越嚴重。
出來社會工作之後,中學及大學裡的所謂「多角度的思考」,
往往變成了「各方面利益及其平衡的思考」。
這些自視為成熟的人認為:
考慮「各方面的面子」、「人數多少」和「權力大小」,
都比追求真理的思考更重要!
香港人的思考世界,變成了「度橋」獨霸的天下。
只要度的橋夠古惑,懂得在灰色地帶行騙,
只要勤力地去思考如何賺錢,而賺錢又能夠放眼世界,
就是一般人心目中的所謂「站得高、看得遠」!
「愛聰、反智、鄙德」、「執輸行頭慘過敗家」、
「識時務者為俊傑」、「良禽擇木而棲」……
成為了意圖出人頭地的「醒目仔女」的核心價值。
所以當 wrongly 定義不清時,
我們絕對不能夠同意這句說話:
Reserve  your  right  to  think,
for  even  to  think  wrongly
is  better  than  not  to  think  at  all.
( Hypatia of Alexandria )
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讓「 ego」來思考的人,
在日積月累之下,就喪失了青少年時代追求真理的熱忱,
而且開始壓抑「心靈 soul」,認為神聖的東西不切實際,
漸漸對「虛偽」失去了防禦力,結果思考能力日漸下降,
最後讓真假混雜的概念操縱自己的思想。
一旦讓「 ego」來思考成為習慣之後,積重難返,
最後劣質的思考成為了心腹大患,病入膏肓,
一旦在社會上有少許「成功」,就更加沾沾自喜,
人到中年之後,物質欲望或名利權欲望大幅度上升,
而正義感就大幅度下降,人格就漸漸退化、貶值。
Those  who  write  about  their  thoughts
and  those  who  use  the  mass  media
are  the  shapers  of  ideologies.
We  can  vulgarize  our  ideology,
we  can  brutalize  it,
or  we  can  work  together
to  help  lift  it  onto  a  higher  level
and  create  a  healthy  civilization.
( Jason Ling )
另一方面,用「心靈 soul」來思考的人,
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初級的「心靈」重視屬於個人的「創造」;
中級的「心靈」重視「誠」、重視「真」;
高級的「心靈」重視「愛」、重視「智慧」。
所以「心靈」的思考,一定是追求「真理」,
一定重視「神聖sacred 的東西。
用「心靈 soul」來思考的人,
必然晝夜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必然堅持「保守他們的心」。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四)
對於那些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來說:
思考是一種「信仰」,因為他們相信,
1.  自然界有真理存在。
2.  思考是追求真理的工具。
3.  逼近真理才能夠造就他們的精神生命。
4.  人只有堅持追求真理,才能夠維持對腦袋的優秀服務!
5.  真理比面子更重要。
一旦他們堅持「真理才是他們的生命」,
「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行為。
Eating  well  is  a  form  of  body  respect.
Similarly,  thinking  well  is  a  form  of  soul  respect,
available  only  to  people  who  still  have  a  soul,
who  are  still  striving  after  truth  and  wisdom,
and  who  are  not  inwardly  arrogant.
( Jason Ling )
Jordan Peterson
Reality and the Sacr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c3m0tt5KcE
[創意思考]
創意思考的先決條件是實際可行,能夠解決問題,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創意思考必須是古靈精怪的想法;
有時創意思考只不過是從根源去思考問題,
然後提出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看問題而已。
培養出「根源思維」的人就容易有靈感,甚至創意澎湃!
問題是:無論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
一樣需要創新,一樣需要創意思考,
騙子、壞人、犯罪者何嘗不需要創新?
何嘗不會有創意思考?

Both  ego  and  soul  can  be  creative.
An  ego’s  creativity  produces  something
either  ugly  or  hypocritic;
Only  an  intelligent  soul’s  creativity 
can  produce  something  beautiful.
( Jason Ling )
即使是和文學及藝術有關的創意思考,也需要「」,
也需要「真和誠」,甚至需要「愛和智慧」!
有了「」之後,德行和創意就會源源不絕,
「生於其心之所不能已,非求其為報也。」
《韓非子。解老第二十》
與人分享智慧和創意,往往會得到更多的智慧和創意。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老子。八十一章》

Better  to  write  for  yourself  and  have  no  public,
than  to  write  for  the  public  and  have  no  self.
( Cyril Connolly )
Weakness  of  American  poetry──
it’s  anti-intellectual.  Great  poetry  has  ideas.
( Susan Sontag )
[My  idealism  is]  still  alive  and  well
because  without  it  the  business  of  the  writer
would  be  meaningless.  I  don’t  think  the  world
needs  to  be  told  stories  of  despair;  there  is
enough  despair  as  it  is  without  anyone  adding
to  it.  If  we  have  any  role  at  all,  I  think
it’s  the  role  of  optimism,  not  blind  or  stupid
optimism,  but  the  kind  which  is  meaningful,
one  that  is  rather  close  to  that  notion  of
the  world  which  is  not  perfect,  but  which  can
be  improved.  In  other  words,  we  don’t  just  sit
and  hope  that  things  will  work  out;  we  have
a  role  to  play  to  make  that  come  about.
That  seems  to  me  to  be  the  reason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writer.
( Chinua Achebe )
Good  stories  attract  us  and  good  stories  are
also  moral  stories.  I’ve  never  seen  a  really
good  story  that  is  immoral,  and  I  think
there  is  something  in  us  which  impels  us
towards  good  stories.  If  we  have  people  who
produce  them,  we  are  lucky…  I  feel  that
there  has  to  be  a  purpose  to  what  we  do.
If  there  was  no  hope  at  all,  we  should
just  sleep  or  drink  and  wait  for  death.
But  we  don’t  want  to  do  that.  And  why?
I  think  something  tells  us  that
we  should  struggle. 
We  don’t  really  know  why  we  should  struggle,
but  we  do,  because  we  think  it’s  better
than  sitting  down  and  waiting  for  calamity.
So  that’s  my  sens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That’s  really  how  I  would  put  it,
that  we  struggle,  and  because  we  struggle,
that  struggle  has  to  be  told,
the  story  of  that  struggle  has  to  be
conveyed  to  another  generation.
You  have  struggle  and  story,
and  these  two  are  quite  enough  for  me.
( Chinua Achebe )
要培養某一方面的創意思考,除了需要有興趣之外,
還需要有冒險精神,不怕失敗,勇於嘗試。
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必須自己願意承擔冒險失敗的責任!
騙子、壞人、犯罪者、政棍們的創意思考,
往往不是推卸責任,就是讓市民承擔罪行的費用和惡果。

如何能夠讓青少年付出最少的代價,
能夠用最低的成本來冒險,一向是教學界的工作和責任。
創意思考當然和學術環境是否鼓勵思考有關!
創意思考需要一個思考自由的環境,
需要一個鼓勵冒險精神的環境。
所以鼓勵青少年冒險、創新,最初必然是:
1.  得到過來人明師的指導和啟蒙。
2.  觀摩及模仿巨人的作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  研究各種派別表達意念的方法。
4.  研究各種工具表達意念的長處和短處。
然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會發現純真的心非常重要,
所以要「保守自己的心」,堅持「真」和「誠」。

I’ve  always  felt  that  what  I  have  going  for  me
is  not  my  imagination,  because  everyone  has
an  imagination.  What  I  have  is  a  relentlessly
controlled  imagination.  What  looks  like  wild
invention  is  actually  quite  carefully  calculated.
( Terry Pratchett )
創意思考,當然需要批判思維的訓練。
除非從事和哲學有關的文字工作,
否則青少年並不需要太嚴苛的批判思維訓練。
高層次的創意思考有三大特點:
1.  必須在青少年時期打好基礎。
2.  一定和政治制度、道德及人生哲學有關。
3.  除了需要冒險精神之外,還需要具備極大的勇氣,

因為高層次的創意思考必然包括了「自我批判」。
為何要「自我批判」?
因為創意思考依賴的就是「我的腦袋」這件工具:
「我的腦袋」是否具備起碼的思考能力?
「我的腦袋」是否具備冒險精神?
「我的腦袋」是否有足夠的勇氣?
當創造力被環境束縛和壓制,
雖然會有百分之一的人不會受影響,
但對大部份人來說,創意思考的關鍵因素就不存在。
最後必須指出,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發現:
創意思考其實並不需要太高的智力 (IQ of 130+),

但必須對某一方面有濃厚的興趣,將玩樂和工作合而為一。
在外人眼中,就只看到他積極、刻苦的練習和準備功夫,
創意在當事人被課題困擾,努力思考,
往往在蘊釀一段時間之後的休閒情況下,突然間出現。
一旦培育出創意思考能力之後,

這些人生命中的成就往往優於智力高的偏才。
The  creation  of  something  new  is  not
accomplished  by  the  intellect  but  by  the
play  instinct  acting from  inner  necessity.
The  creative  mind  plays  with  the  objects  it  loves.
( Carl Jung )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三)

雖然思考是辛苦一輩子的事,但可以提升個人的價值,
而且可以放慢腳步,甚至可以半途而廢尚有剩餘價值,
更何況思考是苦中作樂,有肯定投資回報的事情,
而懶於思考從來都不是能夠令人舒服一輩子的方法。
Idleness  is  the  stupidity  of  the  body,
and  stupidity  is  the  idleness  of  the  mind.
( Johann Gottfried Seume )
A  lazy  person,  whatever  the  talents
with  which  he  set  out,  will  have  condemned
himself  to  second-hand  thoughts  and  to
second-rate  friends.
( Cyril Connolly )
懶,易過借火!
愚蠢,唾手可得!
做人知足,放棄野心,對沒有才華的人來說,易!
仁慈,只要不考慮後果,否認好心會做壞事,易!
懶於思考,易!
接受半桶水的思考,易!
和思考上同樣平庸的人埋堆,易!
讓懶於思考和接受半桶水的思考成為習慣,易!
怕思考艱苦,結果選擇懶於思考的人,
可能在青少年時讀書比人辛苦,
需要浪費寶貴的時間以勤補拙,
出來社會後可能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往往在人生的波折、起伏、折磨中完全看不透,
亦可能自尊心被野心打敗,
沾沾自喜地升上了自己無法勝任的職位,
結果飽受精神壓力,面目無光,情緒暴躁,
於是苦了一輩子。

思考,十分困難!主要原因有五:
1.  在思考方法上需要艱苦的訓練和學習,
需要慎重其事,慎防謬誤,
需要不斷修訂以迫近真理,
需要慎防魚目混珠,因為有真假混淆的道理。
2.  在個人心態上需要學習對真理謙卑,
將追求真理置諸個人面子和輩份之上。
3.  在性格上必須具備追求真理的熱誠,
所以必須勤奮,晝夜思想,鍥而不捨,不能半途而廢,
甚至培養思考成為一種習慣。
4.  思考最困難的地方是需要極強的心靈勇氣。
重視思考的人遲早發現「腦就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而為了避免這件工具不可靠,就必須培養「內省」的習慣,
勇於自我批判,去除自己所有的偏見和成見。
凡是欠缺心靈的勇氣,
害怕思考的結果會令自己非常不舒服的人,
一定會在思考上半途而廢,甚至逃避思考。
5.  在內容方面,
思考無法避免涉及神聖的東西,
例如真、誠、愛、智慧、勇氣、自由、公義,
可惜很多人都沒有這方面的天賦或者興趣。

Rarely  do  we  find  men  who  willingly  engage  in
hard,  solid  thinking.  There  is  an  almost  universal
quest  for  easy  answers  and  half-baked  solutions.
Nothing  pains  some  people  more  than  having  to  think.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思考就是在瘋語中抱緊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所以思考從來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不去思考,
在短暫的時空之中,人就快樂得多,

那麼為甚麼還要辛辛苦苦地去思考?
就算從漫長的人生來看,我們只需要幸福和知足,
所以快樂的人生應該剔除我們不想要的事物,
包括令人覺得辛苦的思考!

Men  can  live
without  air  for  a  few  minutes,

without  water  for  about  two  weeks,
without  food  for  about  two  months;
and  without  thought  for  years  on  end.
( Kent Ruth )
思考辛苦,思考十分困難,那是必然的,
但年輕的時候怕辛苦,怕困難,唔肯捱,
莫非人到中年才發現「萬金難脫中年蠢」?
[度橋並非思考]
思考,需要訓練,深刻的思考,甚至是一種專業。
凡是不願意嚴謹執行的腦部活動,不能夠稱為思考。
思考首要的條件就是「真和誠」,目的是迫近真理,
但是度橋的動機卻往往只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來行騙,

所以「度橋」並非「思考」!
但一般香港人以為「度橋就是思考」,
不知道度橋和思考最大的分別是
度橋的最終的動機是利益──私人或機構的利益──
以橋段往往需要守秘,越少人知越好,
絕對不能夠公開;

而思考的動機則是尋找真理,照顧公眾的利益,
所以擁抱公開批判,歡迎集體智慧的激盪。

香港不少成功人士都很腌尖,
但往往傾全力度橋賺錢和拍馬屁,
多於花精神在思考人生、尋找真理和照顧公益之上。
為甚麼他們不願意將腌尖用在思考上?
習慣成自然,所以要改變習慣和信念非常困難!
懶於思考和接受半桶水的思考可以成為習慣,
勤於思考,拒絕接受半桶水思考,也可以成為習慣。
習慣就好像水一樣,既能載舟,也能覆舟!

勤於思考,不怕艱苦的人,往往只是苦一陣子,
如果艱苦思考之餘更回歸心靈,追求智慧,
那麼一生一世必有來自靈界的恩惠和慈愛伴隨,
住在心靈的聖殿之中。
香港人一向不介意逆境,
為甚麼對思想方面的困難和逆境卻欲迎還拒?
為甚麼只是喜歡在行動上爭氣而討厭在思考上爭氣?
為甚麼我們喜歡讓自己的腦袋囤積金玉其外的廢物,
視之如寶,拒絕排泄?

為甚麼我們喜歡讓智慧平庸的人承包我們的思想?
為甚麼我們患上語癌而不願意醫治?

是否因為思考太辛苦,實在不化算,
知識和記憶才可貴,而文憑價更高?
值得想一想的是,人類有講求全城參與的馬拉松體育賽事,
但卻沒有講求全城參與的馬拉松思考賽事,
可見大部份人依然認為能夠滿足視覺、有娛樂價值的行動,
依然比沒有娛樂價值的思考重要!
也許在思考方面,
我們討厭體驗
心碎丘Heartbreak Hill
Thinking  is  the  hardest  work  there  is,
which  is  probably  why  so  few  engage  in  it.
( Henry Ford )
There  is  no  expedient
to  which  a  man  will  not  go

to  avoid  the  real  labour  of  thinking.
( Thomas Edison )
Most  people  would  sooner  die  than  think;
in  fact,  they  do  so.
( Bertrand Russell )
逃避思考,往往是因為不少人隱隱約約地覺得:
思考同時帶來了責任,因為思考可能會產生結論」!
People  do  not  like  to  think.
If  one  thinks,  one  must  reach  conclusions.
Conclusions  are  not  always  pleasant.
( Helen Keller )
Many  people  are  discomforted,
or  even  outraged,  by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Some  are  fearful  that  their  ideas  may  not
stand  up  as   well  as  they  would  like
if  they  start  to  think  about  them.
( Simon  Blackburn )
We  insist  that  God  is  truth.
We  proclaim  that  we  love  God.
But  to  love  God  is  to  love  truth  and  wisdom,
which  is  not  only  so  damn  difficult,  but  also
troublesome  to  our  human  relationships
because  both  we  and  our  friends  do  not
want  to  hear  the  truth.  Therefore,  we  regard
ourselves  wise  to  choose  not  to  think  at  all.

We  say  honesty  is  a  virtue,
but  most  of  us  hate  to  think  honestly
.
And  we  do  not  want  to  hear  the  truth.
We  love  our  ego  so  much  that  we  think  little
about  others  and  tend  to  act  before  we  think,
that  with  a  little  success  on  a  small  area
we  think  we  know  everything.  So  we  merely
pay  lip  service  to  our  love  of  God,
Hallelujah!  Amen!

( Jason Ling )
Sometimes  people
don’t  want  to  hear  the  truth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heir  illusions  destroyed.
( Friedrich Nietzsche )
For  to  seek  truth  is always  to  run  the  risk
of  discovering  what  one  would  hate  to  see.
It  requires  t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to  one’s
self,  and  that  confidence  in  ultimate  values,
that  one  can  dare  to  risk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uprooted  from  the  beliefs  and
day-to-day  values  by 
which  one  has  lived.
( Rollo  May )
If  people  would  dare  to  speak  to  one  another
unreservedly,  there  would  be  a  good  deal  less
sorrow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hence.
( Samuel Butler )
一般人其實並不懂得害怕思考,
因為他們欠缺真正思考和問問題方面的訓練;
青少年期既欠缺思考訓練,而自己亦沒有興趣,
於是就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一旦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自然會懶於思考;
一旦懶於思考,自然會請別人代替他去思考。
所以我們見到社會上有不少喜歡半桶水思考,
好高騖遠的讀書人,
慕名勤奮地學習別人的思想,
但又欠缺「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訓練,
結果腦了裡充斥著許多真假混淆的詞彙和概念,
日積月累之下,就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換言之,他們已經失去了一半思考的能力!

Where  all  men  think  alike,
no  one  thinks  very  much.
( Walter Lippmann )
Less  than  fifteen  per  cent  of  the  people
do  any  original  thinking  on  any  subject…
The  greatest  torture  in  the  world
for  most  people  is  to  think.
( Luther Burbank )
當一個有思考能力的人選擇鍥而不捨地深思,
他就會成為文明人中的精英。
Two  percent  of  the  people  think,
three  percent  of  the  people  think  they  think,
and  ninety-five  percent  of  the  people
would  rather  die  than  THINK.
( George Bernard Shaw )
Few  people  think  more  than
two  or  three  times  a  year;

I  have  made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for  myself  by  thinking  once  or  twice  a  week.
( George Bernard Shaw )
一般人選擇的是半桶水思考prima  facie  reasoning
「半桶水思考」可以分為三大類:
1.  一類是別人的思考,半咀嚼之後就囫圇吞下。
2.  一類是跟隨大部份人的思考,用人數來決定真理,
試圖在人數之中尋找內心的平安。
3.  一類是跟隨團體的意識形態,用團體來決定真理,
在團體之中尋找內心的平安。
但由於「半桶水思考」是平庸之道,不是中庸之道
附合未進化的原始人的心理狀況,所以極受歡迎。
「半桶水思考」就好像 ego 在吸毒一樣。
一旦上了癮,當事人就成為了君子──庸癮君子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問題是儘管真正喜歡和懂得思考的人很少,
但每一個自視甚高的人都會把自己看成是其中一份子,
尤其是「偏才」中的精英,常常都會自視為「通才」。
我們往往忘記了「思考」、「對真理謙卑」、「自我批判」
及「歧視平庸,去蕪存菁」必然是「四位一體」,
同時出現在懂得思考的人身上!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二)

Proper  preparation  is  the  key  to  our  success.
Our  acts  can  be  no  wiser  than  our  thoughts.
Our  thinking  can  be  no  wiser  than  our  understanding.
( George S. Clason )
逃避思考,
尤其是逃避對我們認為已經熟悉的事物從新思考,
逃避從根源開始從新思考,都可能會產生嚴峻的後果。
The  fatal  tendency  of  mankind  to  leave  off  thinking
about  a  thing  when  it  is  no  longer  doubtful  is  the
cause  of  half  their  errors.
( John Stuart Mill )
可見除了因為教育制度的缺失之外,
人的性格,往往是羈絆思考的最大障礙物,
而思考的訓練往往和性格的鍛鍊骨肉相連!
思考方法掌握不好,很多時都是由於性格的關係,
所以談思考方法,
不能不談會嚴重影響我們思考的某部份性格。
想思考能力大幅度地躍進,不能不先解決性格上的羈絆。
對中國人來說,思考更加多了一重阻礙,
因為據說以情害理是中國人的民族性,
而在思考方面,中國人尤其喜歡淺嚐即止」及「半途而廢」,
理由是喜歡「和諧」,未經深思熟慮的所謂「和諧」,
和喜歡「包容」,不論善惡真假是非對錯的「包容」。

思考,如果用英語中的 think 字,其實不很恰當,
如果改用 cogitate,  deliberate,  muse 或者 ponder
就比較貼切,因為 think 可以只是「想」,不一定要「思」,
不一定要慎思,不一定要深思,不一定要沉思,

think 可以是  wishful  thinking
一定是  critical  thinking
但一般英語作者都喜歡用 think 這個字,只好從眾。
參考:《思考和閱讀》(四)
It  is  dangerous  to  think…
But  somebody  must  take  a  chance.
The  monkeys  did   who  became  men,
and  the  monkeys  who  didn’t  are  still
jumping
  around  in  the  trees
making  faces  at  the  monkeys  who  did.
( Lincoln Steffens )
人類一向都是生活在意識形態之中,
我們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操縱了我們的行為,
影響到我們的精神健康,
正如食物、水和空氣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一樣。
歷史告訴我們,
人類往往會因為思想、信念和價值觀而發動戰爭,互相殘殺,
所以一套良好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的建立,
不僅對個人極為重要,亦是任何文明社會刻不容緩的事。
中國傳統的智慧是三思而後行」,
西方人則說  think  before  you  act  or  speak
如果思考要成為一種「信仰」,就必須接受「信仰」的兩大原則:
1.  思考的目的是追求「真理truth
2.  接受「honesty,  sincerity,  authenticity
為尋找「真理」的工具。
3.  擁抱「懷疑精神scepticism

所以思考要成為一種「信仰」,就必然
1.  重視「真和誠」。
2.  擁抱「批判」,希望別人幫助我們找出個人思考上的缺失。
3.  排斥虛偽hypocrisy
4.  不會讓「度橋在灰色地帶去行騙」成為思考的動機。
5.  不會讓「個人或者小團體的利益」成為思考的動機。

如果思考是一種「信仰」的話,對每一件事我們都會問:
1.  事情的真相是甚麼?我的想法距離真相有多遠?
這是就是「真」的原則。
2.  由於很多時會有人或者團體試圖隱瞞事情的真相,
凡是試圖隱瞞事實,或者只是披露部份事實的人或者團體,
我們都要懷疑,因為他們違背了「誠」這個原則。
思考必須鍥而不捨,絕對不應「量化寬鬆」,
因為真知灼見只能夠來自鍥而不捨的懷疑和批判精神,
來自對真理的謙卑,並且尊重時間的不斷考驗。
換言之,回歸心靈,追求智慧,任重道遠,阻力重重,
需要內省,需要耐性,欲速則不達。

一旦思考「量化寬鬆」,包容了「半桶水思考」,
人往往就會接受「思考懶惰」和「性格虛偽」兩大內奸;
而引狼入室之後,就會開始重視面子和輩份多於重視真理,
重視附和人數多於重視真理,和真誠的距離越來越遠,
結果造成根基動搖,思考能力垂直下跌。
這就是為甚麼一個人無論口才多麼伶俐,反應如何快捷,
只要思考能力不足以應付當下的課題,或者由於立心不良,
都會醜態百出,自掘墳墓。

如果當事人上了年紀,在濁世中又有少許成功,有少許自負,
就更加難以避免思考能力萎縮的風險。
一般人只知千金難買少年窮,不知萬金難脫中年蠢的道理;
一變蠢成千古恨,恨錯難返,嗚呼哀哉!

When  people  say,  in  a  vague  manner,
“take  care  of  your  thoughts!”  or
“take  your  thoughts  seriously!”

what  do  they  actually  mean?
The  content  of  your  thoughts?
The  intention  of  your  thoughts?
Are  they  assuming  that  I  already  possess
the  ability  to  take  care  of  my  thoughts?
If  not,  then  how?
( Jason Ling )
The  first  principle  [of  science]
is  that  you  must  not  fool  yourself,
and  you  are  the  easiest  person  to  fool.
( Richard Feynman )
Carol  Tavris
Who’s  Lying  Who’s  Self-Justifying?

凡是牽涉到政治和社會道德的課題,
我們必須懷疑所有自稱中立neutral 的人或者團體,
因為如果他們沒有擁抱「批判」,甚至拒絕說出原因,
那麼極有可能是「虛偽」,假扮公正、想做騎牆派,
或者意圖左右逢源,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然而對任何事情的批判,我們必須公開背後的原則,
接受別人的批判,這就是「誠」的原則。
凡是牽涉到政治和社會道德的課題,
首先要考慮的是公眾利益下一代的利益」。
聖經中有一節談及這個課程,說得頗清楚: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
《哥林多前書 10:23》
唯一含糊的地方就是別人的定義!
首先,這個「別人」當然不能夠包括自私自利的人,
其次,別人的益處當然包括子子孫孫的益處,
所以「別人」當然不能夠包括那些
1.  意圖犧牲下一代利益的人;
2.  為了短暫的眼前利益而同意廠商污染環境的政客;
3.  為了小團體的利益而損害其他團體利益的人。
而重視「別人的益處」的人,
當然應該是從改善生活環境和改革社會制度著手!

Thinking  is  one  of  the  hardest  work  in  society,
which  is  why  so  few  engage  in  it.
非物質世界中最困難的事情就是思考,
喜歡讀書的人如果不懂得思考,
不懂得去蕪存菁,不懂得對真理謙卑,
不致力創造和改革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
那麼這些死讀書和讀死書的人,
就只能夠在「秀才遇著兵」的時候,
噤若寒蟬,忍辱偷生,或者甚至賠上自己的生命。
有一些人接受思考為一種「信仰」,
所以用 think 這個字作為一個 acronym
提醒自己關於思考這個「信仰」需要注意的事:
T
Is  it  true?
Is  it  a  physical  truth  or
is  it  a  social-psychological  truth?

Can  it  withstand  the  test  of  time?
Can  it  withstand  the  test  of  criticism?
Can  it  be  presented  as  clearly  as  possible?
Is  the  timing  right  to  reveal  the  truth?

Am  I  withholding  the  truth  to  make  someone  happy?
If  it  is  a  social-psychological  truth,
can  it  be  presented  with  tenderness

H
Is  it  helpful?  To  whom?
Am  I  honest  with  myself  and  with  others?
Do  I  intend  to  stop  thinking  half  way?
Do  I  understand  humility  in  my  search  for  truth?
Can  we  have  hope  without  truth?
Can  we  achieve  happiness  without  truth?

Does  truth   hurt? now  or  later?
Does  revealing  truth   hurt  the  society? now  or  later?
Does  withholding  the  truth  hurt  the  society?
I
Is  it  important?
Is  it  impartial?

Is  it  inspiring?
Is  it  innovative?
Is  it  interesting?
Is  it  Illuminating?

Will  it  be  presented  in  an  interesting  way?
Am  I  abandoning  my  integrity  and  betraying  my  soul?
N
Is  it  noble?
Is  it  necessary?
Is  it  nourishing?
Is  it  done  nicely  and  neatly?
Do  I  need  to  do  it  now?
K
Is  it  kind?
Kind  to  everybody?
If  not,  then  kind  to  whom  and  unkind  to  whom?

Do  I  pretend  to  be  kind?
Is  my  kindness  hypocritic?

Am  I  killing  with  kindness?
Am  I  presenting  the  keystone?
Am  I  casting  pearls  before  kooks?
Can  it  kindle  the  fire  in  some  of  the  minds?
Can  I  keep  up  the  habit  of  thinking?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我們就知道為何佛教中的「八正道」,
首三項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
科學正語的特徵為「真實、簡潔、定義清晰不曖昧」;
心靈正語的特徵,除了「真實、清晰」之外,還需要考慮:
是否有慈愛之心?
是否對聽眾有益?
是否在適當的時機透露?
是否為聽眾所喜愛?
會否對部份人慈愛,所以犧牲掉另一部份人?

佛教中提出的「勇猛精進」,
由要求起碼的智慧開始,最後回到更高的智慧,
是一個螺旋形的上升循環,對修行的要求一點也不簡單。
修行既需要有勇氣,有毅力,亦需要有「慧根」,
所以決志起步非常重要,《贏在起跑線上》亦非常重要!
To  live  is  to  think.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所以衣衫襤褸不足以曰貧,貧莫貧於不懂得思考!
不懂得思考,活死人也;
不懂得思考,往往限制了天賦才華的發揮;
不懂得思考,或者只懂得半桶水思考的人,
何來真知灼見?

唯恨思考困難,兼且人之得過且過習氣難改,
所以必須具備意志和毅力,對思考努力以赴,
必須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

與其臨川羡魚,臨庸恥愚,不如立志思考。
苟能中年開始立志思考,亦未為晚也,
日積月累之下,自能洗心革面,無異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