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嚴謹的思考是人類最寶貴的利器。
思考除了是進天堂窄門的必備條件之外,
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工具,
一種尋找真理和助人必須的工具,
一條最可靠的人生「起跑線」scratch line,
一條增添個人自由及人類幸福的道路,
一種人生中的「成就」achievement,
一種建立「自尊」 self-esteem 和自信心的好方法,
訓練思考除了是其中一個教育最終極的目標之外,
思考也可以是一種「信仰」faith!
He that will not reason is a bigot;
he that cannot reason is a fool;
and he that dares not reason is a slave.
( William Drummond )
思考是主動、積極的心理活動,
由仔細觀察、紀錄、探究及問問題開始!
No man really becomes a fool
until he stops asking questions.
( Charles Steinmetz )
Judge a man by his questions
rather than his answers.
( Voltaire )
Questions show the mind’s range,
and answers its subtlety.
( Joseph Joubert )
No problem can withstand the assault of
sustained thinking.
( Voltaire )
然而思考至少有三大類。
第一類思考是科學思考,目的就是尋找自然界的真理,
或者哲學及社會科學思考,目的就是尋找人類社會的真理,
所以除了需要用「腦」brain 分析數據和圖像,
需要想像和提出「假說/猜想」的初步解釋之外,
還需要有懷疑精神和「科學精神」──「真和誠」。
第二類思考讓「我 ego」來做決策,
需要用「腦」brain ,需要運用心理學知識,
需要弄虛作假來擾亂對方,有時甚至要用法律和武力;
在日常生活裡,這種思考我們稱之為「度橋」,
學術名詞則稱之為「博弈」game。
「博弈」以「最後的勝負」為目標。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the winner takes it all,
有時獎品只不過是名氣而已,
有時獎品還包括財富和權力。
「博弈」必然敵我分明,因為價值觀就是要「獨贏」!
由於以最後的成敗論英雄,
所以搏鬥的過程絕對會出現峰迴路轉的現象。
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往往度橋勤奮,身體忙碌,可惜由於蒙蔽心靈,
鄙視思考,結果將思考利器變成了度橋鈍器。
He is not only sharp, he also strives to become
sharper and sharper, and finally he becomes a
sharper himself. He sets up a snare, unaware
that he becomes ensnared himself simultaneously.
( Jason Ling )
第三類思考讓「心靈 soul」來做決策,
所以除了需要用腦之外,還需要用「心」heart。
目的就是尋找及運用人類社會的真理,
建設或改革社會制度及教育制度,改善世道人心,
凝聚集體智慧,提升人類的精神文明,
並且讓有志於此者能夠無私地服務社會。
所採用的價值觀就是「宗教精神」──
除了「真和誠」之外,還包括「愛和智慧」!
換言之,就是饑渴慕義,拒絕虛偽,
明白「愛和智慧」不能與虛偽和平共存,
畢生追求新約聖經所說的「道路、真理、生命」,
或者佛教的「慈航普度」及「智慧布施」,
甚至致力建設佛教完全忽略的「制度布施」。
所謂「制度布施」就是建設優秀,可持續發展,
可以薪火相傳的制度,恩澤整個社會。
佛教之所以忽略「制度布施」,
除了因為佛教傾向於個人主義,重視個人各自修行之外,
還因為「制度布施」需要超乎常人的智慧及足夠的權力,
所以一般沒有權力的智者,只能夠實踐「智慧布施」。
一般人只懂得「物質布施」的功德,
不懂得「智慧布施」和「制度布施」的功德,
如何衡量這三種布施的功德的確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這裡說的思考,當然是指第三類的思考,
是以「審問、慎思、明辨」為目標的思考,
是一種擁抱「自我批判」及「群體智慧」的思考。
一言以蔽之,這裡說的思考,並非陰謀者的度橋,
而是以「至善至正」和「擇善固執」為目標的思考。
The philosopher is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arriving at a position on a given topic that
is carefully formulated, logically consistent,
and rationally justifiable. This position
may take the form of an explicit argument
or a well-formed theory. Whichever it is,
it must be exposed to his or her peers to
see whether it can withstand crit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examples.
( Avrum Stroll, Did my genes make me do it?, p.125-126 )
思考,其實並不容易。
一般人只是喜歡「想」,並不喜歡「思」,
所以俗語有「胡思亂想」的說法。
思考其實是一種追求真理的態度,
需要有鍥而不捨及自我批判的精神,
至少亦達到《禮記。大學》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 所以筆者這位並非讀文學出身的人,
需要常常修訂及潤飾自己寫下的文章,避免誤人子弟。]
所以「胡思亂想」只是「想」,不是「思」。
如果關於一個課題的思考可以繼續下去的話,
當然應該繼續思考下去,否則怎算是思考?
Reflective thinking is always more or less troublesome
because it involves overcoming the inertia that
inclines one to accept suggestions at their face value;
it involves willingness to endure a condition of mental
unrest and disturbance. Reflective thinking, in short,
means judgment suspended during further inquiry;
and suspense is likely to be somewhat painful…
To maintain the state of doubt and to carry on
systematic and protracted inquiry──
these are the essentials of thinking.
( John Dewey )
思考當然不能夠適可而止,
否則往往會出現似是而非、真假混雜、荼毒社會的意識,
然後以「語言偽術」的形態表彰出來。
所以半途而廢的思考,只能夠稱為「半思」或者「半桶水思考」。
「半思」絕對不能夠叫做思考!
只具備半桶水思考能力的人的思考,當然也只能夠是「半思」。
從追求真理的角度來看,「半思」是非常危險的。
Natural intelligence is no barrier to the propagation
of error, nor large but untrained experienc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fixed false beliefs.
Errors may support one another mutually and weave
an ever larger and firmer fabric of misconception.
( John Dewey )
一般教育程度低的人認為「鍥而不捨、慎思明辨」的思考是奢侈品,
而且流於「雞蛋裡挑骨頭」,所以傾向於認為「半思」已經足夠。
他們很難理解在比較複雜的系統之中,
很多事件的發生,往往不止一個原因,
而且很多發生了的事件,亦往往出現不止一個結果。
換言之,所謂「因果定律」,就是
1. 有因必有果。
2. 既有多因而結成的果,亦有一因而產生多個的果。
所以「相關數據」correlation 並非「因果定律」,
「相關數據」只不過是提供一個尋找因果的可能方向!
We are too much accustomed to attribute to a
single cause that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several,
and the majority of our controversies come from that.
( Marcus Aurelius )
由於大部份人都屬於平庸者或者甘心平庸者,
而平庸者不但容易被人洗腦,而且一向相信人數決定真理;
相信人數決定真理而又怕事的人傾向於墨守成規,
而墨守成規的人恐懼創意思考。
所以在「半理性社會」裡,
一類不怕事的人的「胡思亂想」就被誇張為創意思考,
而另一類不怕事的人的「理性批判」就被視為破壞和諧,
於是「半桶水思考」成為了合理的要求,
成為了「半理性社會」的常態思考。
可惜不幸的情況是社會上很多複雜的課題,
往往需要有真正思考能力的人去解決,
甚至需要一群有思考能力的「通才」,
通過互相批判及砥礪的過程去解決。
只有半桶水思考能力的「偏才」,
無論人數有多少,在社會上如何有名望和地位,
最後都會在這些複雜的課題上遭遇滑鐵盧。
香港所有自稱擁護民主的政黨醜態百出,
就是這個「半思」和「偏才」現象的最佳例證。
如果一個政黨只願意將它的視野放在五年或十年之內,
它的思考就是短期的思考,它不會重視「森林思維」。
那麼這個政黨的基礎原則和立場沒有可能穩固,
所以不可能解決任何重大問題。
一旦黨的眾領導人因為自己有某方面的專長,
而自視為經驗豐富的「精英」,
從來不去反思「精英」應該如何定義,
從來不去反思個人專長的「應用範疇」。
這些領導人說話往往好像很「謙虛」,
但他們完全不懂得在真理面前「謙卑」,
表面上好像不自負,但身體語言就出賣了他們。
七八位思考能力不足的「疑似精英」,
以為團結在一起就可以睥睨天下,
鄙視哲學和批判思考,認為是風花雪月、不切實際,
結局一定是貽笑大方,醜態百出。
凡是只懂得花時間開會,不懂得批判的重要性,
不懂得將視野至少擴充至五十年,花時間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讓會員努力進行基礎課題批判,
穩固地確立意識形態和行動策略基礎的政黨,
一定不會明白「精英」如何定義,不會明白「自我批判」的價值,
不會明白「集體智慧」應該如何產生,
更加不會願意放下「明星效應」及「大佬思維」,
再加上有幕後的金主在操控,那麼可見的現象是這個政黨:
1. 它的策略常常需要不斷及急速修訂,
甚至自打嘴巴,自相矛盾。
2. 必然會有內奸出現。
3. 必然會出現路線問題,遲早分裂。
道理其實很簡單,只具備六成思考能力的「偏才」,
沒有能力應付需要九成思考能力的「偏才」課題,
凡是參加過世界級比賽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只具備六成整體思考能力的「偏才」,
怎可能應付需要九成思考能力的「通才」課題?
而政治這樣複雜的課題,
偏偏就是需要至少幾十位具備九成思考能力的「通才」,
在一個「批判平台」上互相批判和砥礪,
才可以產生有實施價值的理論和行動!
人世問最奇怪的現象之一,
就是不少「偏才」連假說的概念都不懂,卻肯定自己懂得政治。
Category: 信仰
《信仰》
Faith is the bird that feels the light
and sings when the dawn is still dark.
( Rabindranath Tagore )
It is useless to tell one not to reason
but to believe──you might as well tell
a man not to wake but sleep.
( Lord Byron )
筆者是一位十分重視「信仰」faith 的人。
「信仰」在筆者的心目中,一向都是地位崇高的。
「俯」是低頭,臉向下,而「仰」則是抬頭,臉向上;
「仰」與「俯」相對。
向褒的一方,「仰」可以借用為「景仰、敬慕」的意思,
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借用義;
向貶的一方,「仰」當然亦可以借用為「仰人鼻息」。
「信仰」中的「仰」,筆者用的是褒義。
先說兩個關於「信仰」的故事:
Once all villagers decided to pray for rain,
on the day of prayer all the people gathered,
but only one boy came with an umbrella.
That’s faith.
We plan big things for tomorrow
in spite of zero knowledge of the future.
That’s confidence arising from faith.
When you throw a baby in the air,
she laughs because she knows you
will catch her. That’s trust.
Every night we go to bed peacefully, without
any assurance of being alive tomorrow.
That is disillusion of life and death.
Why is it that we rejoice at a birth
and grieve at a funeral ? It is
because we are not the person involved.
( Mark Twain )
☆ 「信仰」是屬於「心靈」的!
只有「真」的東西才值得我們去相信,
只有「真理」才是各種「信仰」追求的目標,
只有「誠」才是接觸的尋找「真理」的工具。
事實上「真」和「誠」就是「科學精神」,
也是「信仰」的最低要求;
由於「心靈」soul 的本質就是「真」和「誠」,
所以「信仰」是屬於「心靈」的!
而「信念」belief 和「迷信」superstition
則是屬於「我 ego」的。
一般人的「我 ego」對於科學真理的接受,
完全是因為被教學界洗了腦,被迫隨波逐流,
因為他們並不相信「科學精神」。
只需要問一問他們「為何會相信科學?」
很容易就能夠得出這個結論。
不相信「科學精神」的人說自己相信科學,
的確是現代文明的一個大笑話,
就好像不相信「宗教精神」的人說自己相信宗教一樣,
他們有的,只是一種「信念」或者甚至是「迷信」。
凡是屬於心靈的東西,
不但擁抱能夠幫助我們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更加會擁抱和人格有關的「宗教精神」,
就是「科學精神」再加上三位一體的「智慧、愛和勇」,
也就是儒家傳統的「智、仁、勇」三達德。
☆ 「誠」 honesty, sincerity, authenticity
除了是尋找「真理」的工具之外,亦是信仰的基石。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人如果想有「信仰」,
就必須「誠實」honest, authentic,
既不能欺騙人,更加不能欺騙自己。
I’m not upset that you lied to me,
I’m upset that from now on I can’t believe you.
( Friedrich Nietzsche )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對人和對己兩方面都「誠實」,才能夠產生「信仰」,
對任何一方面「不誠實」,最好也只能夠產生「信念」。
當一個人失去了對「誠」的堅持,
就失去了追求真理的精神;
人一旦和和「真理」割蓆,就失去了「信仰」。
It is necessary to the happiness of man,
that he be mentally faithful to himself.
Infidelity does not consist in believing,
or disbelieving; it consists in professing
to believe what he does not believe.
( Thomas Paine, The Age of Reason, I, 1794 )
參考:
《存在》(十一)【誠、誠者】
《存在》(十二)【由誠衍生出來的價值】
《存在》(十三)【誠、誠之者】
☆ 「信仰」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There are no shortcuts to any place worth going.
( Beverly Sills )
能夠稱得上「真理」的東西,必然能夠自己站起來,
笑容可掬地接受四面八方不斷的批判,
根本不需要任何權威來支撐,
不需要任何權威聲嘶力竭地證明它們的存在,
更加不需要愚蠢的人來「撐」。
「真理」只需要清晰地說明,
「真理」從來都不需要人來捍衛!
「真理」一定沒有內部的矛盾,
但由於「真理」往往十分隱蔽,
所以追求「真理」的人,一定拒絕虛偽,
熱愛「批判」,不扮演任何角色。
而且必須光明正大地回應任何的咨詢。
能夠稱為「信仰」的東西,一定熱愛「真理」,
不可能害怕批判,所以不會拒絕批判;
凡是未經過懷疑的階段,抗拒理性思維 reason,
拒絕批判的,絕對不可能屬於「信仰」faith,
只能夠是「迷信」superstition;
經過半桶水思考之後半途而廢,尚餘少少懷疑,
比「迷信」好一點的,我們稱之為「信念」belief。
一旦經過批判,能夠擺脫內部邏輯上的矛盾,
「信念」就有可能晉身為「信仰」faith。
Sometimes I think it is my mission
to bring faith to the faithless,
and doubt to the faithful.
( Paul Tillich )
Faith is impossible without intellectual honesty.
And when reasons fail, there can only be
beliefs and superstitions. On the road towards
the eternal goal of wisdom, we learn humility,
we learn perseverance, we learn authenticity,
we learn vigilance, and we learn that love
and wisdom must go hand in hand together.
Since there is no end to wisdom,
we always know we are not good enough.
With a tough training in critical thinking,
we can slowly built up our personal faith.
We know that life may be tough but we’ve
built up a faith that is tougher, and we are
certain that hope, vision and creativity only
visit those with faith. We know that it is faith,
not courage, that enables us to go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ing enthusiasm.
Hope must have a reasonable and reliable basis.
Without faith, where is the basis for courage
and where is the basis for hope ?
Any belief that refuses critique is evil, and
any courage, hope and perseverance based
on such a belief is always shaky; it may
even breed hypocrisy and condone slavery.
So stand up for your faith but don’t stand up
for your beliefs and superstitions.
( Jason Ling )
讓我們來一個總結:
如果說「信仰」能夠令我們覺得安慰和穩固,
可以成為一種獻身,一種畢生的追求,
並不完全因為我們所信的內容是百分百的真理,
而是因為「信仰」是一種方法和態度:
☆ 尋找真理的方法。
☆ 對真理謙卑的思考態度。
☆ 勤奮、好學、積極的生活態度。
☆ 不畏艱苦,迎難而上的思考態度和勇氣。
☆ 服膺理性,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的思考態度。
☆ 對人和對自己都誠實的生活態度,
沒有意圖欺騙自己,亦沒有意圖欺騙別人。
熱愛真理的人明白,
如果他們不擁抱批判,他們沒有可能有「信仰」。
所以我們也可以作出六個判斷:
1. 任何討厭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
沒有可能有「信仰」!
2. 只懂得對人謙虛,不懂得對真理謙卑的人,
沒有可能有「信仰」!
3. 懶於思考,害怕高處不勝寒的人,
沒有可能有「信仰」!
4. 有「信仰」的人不一定對所有人都謙虛,
但一定對真理謙卑!
5. 「信仰」並非任何宗教可以壟斷的專利!
6. 沒有「信仰」的人不可能有堅定的立場!
7. 沒有「信仰」的人沒有據理力爭的條件!
To have faith is to trust yourself to the water.
When you swim you don’t grab hold of the water,
because if you do you will sink and drown.
Instead you relax, and float.
( Alan Watts )
The butterfly counts not months
but moments, and has time enough.
( Rabindranath Tagore )
「不要相信任何事,不管你在哪裡讀過,
或是誰曾經說過,甚至包括我說過的話。
除非它符合你自己的推理,以及自己的常識。」
(釋迦牟尼佛)
有傳道人說得十分好:
當「生命」LIFE 之中沒有了「信仰」Faith,
就等於在 LIFE 這個字之中抹去了字母 F,
餘下的就只有「謊話」LIE!
所以每當我們發現任何宗教的教徒擁抱虛偽,
拒絕批判的時候,
我們就知道這位教徒根本就沒有「信仰」,
所以他傳教時就一定是在說謊,
在傳播真和假混合在一起的道理,
既欺騙自己,也意圖欺騙別人。
筆者多年來接觸不少教徒,
深知說謊的教徒常見,誠實的教徒罕有!
Building up our faith is a beneficial cycle,
although it seems difficult to most people.
If we strive to build up our faith, then
we can be sure we have a resolved mind,
and we can keep going in our lives
long after we think we can’t.
( Jason Ling )
The resolved mind hath no cares.
( George Herbert )
讓「心靈」soul 主持大局的人,「誠」是簡單而容易的;
讓「我」ego 主持大局的人,「誠」是複雜而困難的。
所以「誠」畢竟是一般人口裡讚譽、心裡有點討厭的東西,
有些人甚至認為要求「信仰」必須「誠實」
簡直是吹毛求疵、小題大作,完全違反人性!
他們堅持「虛偽」是人類必要的惡 necessary evil!
這些人當然不會是真的基督徒。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人類社會的宗教之所以千奇百怪、五光十色,
就是因為只有很少人追求有「宗教精神」,
大部份信徒殘餘的心靈想追求「宗教精神」,
但屬世的「我 ego」又捨不得放棄「面子」和「虛偽」,
更加捨不得放下「名、利、權」,
於是產生了「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的鬧劇!
[信仰就是追求神聖]
照筆者淺薄的認知,到目前為止可以稱得上是「信仰」,
能夠擁抱批判的東西,只有兩種態度和一種工具,
而每種態度都必須有工具的配合和支持:
態度 [科學精神]
1. 真 truth
2. 誠 honesty, sincerity, authenticity
3. 科學 science
態度 [宗教精神]
4. 愛 love
5. 智慧 wisdom
6. 正直 integrity
工具 [思考]
7. 思考 thinking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一)
「真和誠」只能夠解決科學方面的問題,
但依然未足夠解決心靈和人生的問題;
只有「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才可以解決心靈和人生的問題。
「真、誠、愛、智慧」都可以說是「神聖」holy 的東西;
但僅僅有宗教「信念」的人,
往往只是口裡承認喜歡「神聖」的東西,
但心裡卻喜歡「不神聖」的東西,特別是「虛偽」!
他們的解釋是「神聖」的東西太過抽象和離地,
而「虛偽」就比較踏實,合乎一般人的人性。
「神聖」的東西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四大元素,
其實一點也不複雜,只需要實踐的勇氣;
「虛偽」污染了「神聖」,令「神聖」的東西疑真疑假,
因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於是道德就變得複雜,
不但談起來複雜,實踐起來也複雜!
換言之,一心二用,
將互相矛盾的「神聖」和「不神聖」的東西,
將「宗教精神」和「虛偽」置之一爐而共冶之,
肯定不是「信仰」。
「信仰」不是佔便宜,而是立志追求簡單和神聖的東西!
All great truths appear to be simple and holy,
easily grasped initially but take a lifetime to
understand and grapple their deeper meaning.
( Jason Ling )
那麼基督教裡有沒有「信仰」?
當然有,因為抽象的神一定包括了上列七種「信仰」在內,
基督教裡的神可以沒有「真、誠、愛、智慧」嗎?
但似乎很少基督徒肯口裡承認他們相信的,
是一位抽象的神,
不少人如果沒有「道成肉身」的耶穌可供想像和觸摸的話,
他們絕對不會相信有神的存在,
更加不會相信有史以來得道之人,就是「道成肉身」,
就是神存在的見證。
也許我們應該繼續追問:
難道基督教裡的神可以不包括上列七種「信仰」在內嗎?
至於人類在「默示」過程中寫下的神,
筆者認為只是「書本中的神」God in a book,
由於「書本中的神」有人類的手影,
所以書的內容必須加以批判,才可以成為「信仰」。
☆ 「信仰」是人類「信心」trust/confidence 最可靠的根基。
西方人有三句說話值得我們仔細去思考:
A bird perching on a tree is never afraid
of the branch breaking because her trust
is not in the branch but in her own wings.
When you throw a baby in the air,
she laughs because she knows you will
catch her. That’s trust.
所有回歸心靈之後選擇在善性循環中行走的修行者,
都會發現自己開始長了翅膀,有發行的欲望,躍躍欲試。
You were born with potential.
You were born with goodness and trust.
You were born with ideals and dreams.
You were born with greatness.
You were born with wings.
You are not meant for crawling, so don’t.
You have wings. Learn to use them and fly.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You were born with wings,
why prefer to crawl through life ?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Down through the ages,
there has always been the spiritual path.
It’s been passed on─it always will be─
and if anybody ever wants it in any age,
it’s always there.
( George Harrison )
但在發現自己有翅膀之前,還需要向先哲前賢好好學習,
才有能力一飛沖天,不但飛得更高而且飛得更遠。
No bird soars too high
if he soars with his own wings.
( William Blak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1793 )
I would give wings to the children,
but I would leave the child alone so that
he could learn how to fly on his own.
( Gabriel Garcia Marquez )
思考最忌半途而廢,我們應該繼續問:
What are the wings he/she can rely on?
答案只可能是「信仰」wings of faith!
我們又繼續問:
How high can he/she fly?
答案很明顯:
No one can tell you how high to fly
or how much to dream.
It’s different for each bird
and it also depends on their wings.
我們又繼續問:
How far can he/she fly?
答案很明顯:
If you want to fly high and far,
you need courage, you need training,
you need perseverance based on faith,
and so you must grow a tough pair of wings!
如果我們想像鷹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那麼我們除了要選擇和鷹一起飛翔之外,
還要在飛翔之前放下所有阻止我們飛翔的心理負擔。
Nurturing a ‘nostalgia for eternity’ redeems
your soul for it carries you silently towards
the light even in the darkest times.
( Stuart Wilde )
歷史證明了「信念」和「迷信」會帶來殺戮和戰爭。
只有「信仰」才可以令我們迫近永恆的真理。
如果一個人沒有根基穩固的「信仰」,
那麼他對抽象事情的信心基礎是甚麼?
他對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能夠懷抱希望嗎?
如果欠缺了根基穩固的「信仰」,希望的基礎是甚麼?
Hope without solid foundation is merely
disappointment and failure deferred.
( Jason Ling )
只有「信仰」才可以帶給我們「希望」和「意義」,
才可以產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效果;
只有「信仰」才有希望帶來「仁愛、喜樂、和平」。
信仰是生命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實踐的指示。
信仰是智慧、理性和哲學的伙伴,信念可能只是頑固的老人家。
信仰是沙漠中的綠洲,信念可能只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
信仰是黑夜裡的燈塔,信念可能只是黑夜裡的螢火蟲。
信仰是滔滔大浪中的彼岸,信念可能只是大浪中的一葉小舟。
三言以蔽之:
1. 能夠稱得上是「信仰」的東西,從來都不是用人數來決定。
2. 哲學中「知識論」的目的,就是尋找「信仰」。
3. 對人生有重大意義的哲學思考,皆源於「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如果我們用「你」you 來稱呼「信仰」,
那麼當我們聽《You Raise Me Up》這首歌時,
當會有另一番滋味和體會:
Dana Winner
Martin Hurkens
《信念》(三)
☆ 軟弱,但有特殊用途的「信念」,往往需要權威出來打氣。
由於有些「信念」往往缺乏穩固的根基,
有些「信念」則用詞曖昧,甚至偷換概念,
企圖能夠避免這些「信念」被人動搖,
所以我們常常見到有權威出來替這些「信念」打氣。
打氣通常都很有效,因為未曾接受過思考訓練的人異常多,
包括愚夫愚婦及純樸的羔羊。
只要將「信念」不斷地重覆,信念可以變得非常根深蒂固。
The constant assertion of belief
is an indication of fear.
( Jiddu Krishnamurti )
這些權威自稱「知道」很多我們不懂得的事物,
但奇怪的是:
為甚麼他們會害怕懷疑及批判的精神?
為甚麼會思考的人對這些「信念」的批判,
會令他們十分恐懼?
為甚麼他們會討厭鍥而不捨的問題?
為甚麼他們喜歡鼓勵只懂得半桶水思考的人
接受和支持他們的「信念」?
為甚麼他們傾向於打擊理性,
鼓勵懶於思考的人不必辛苦地去思考,
只需要信,只需要順從、只需要聽話?
為甚麼他們需要高度讚揚
「和睦及易被說服的性格」 gullibility。
不論是政治還是宗教,這方面的例子屢見不鮮。
這些權威甚至會堅持自己的「信念」是神聖的,
而其他人的「信念」則一定是「異端」!
Every great advance in natural knowledge
has involved the absolute rejection of authority.
( Thomas Huxley )
The faith that stands on authority is not faith.
The reliance on authority measures the decline
of religion, the withdrawal of the soul.
( Ralph Waldo Emerson, 1841 )
有思想家甚至這樣說:
If religion were true, its followers would not
try to bludgeon their young into an artificial
conformity; but would merely insist on their
unbending quest for truth, irrespective of
artificial backgrounds or practical consequences.
( 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 )
對沒有能力建設個人信仰的羔羊,
蘊藏著部份真理的信念還是有價值的!
A deception that elevates us
is dearer than a host of low truths.
( Alexander Pushkin )
也許有「信念」的人會比較「迷信」的人好一點,
因為「迷信」的人傾向於用排斥異己的方法來捍衛「真理」,
而有「信念」的人只會去借聾子的耳朵。
他們即使積極地宣揚信念,也只不過是自欺欺人。
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歷史告訴我們,
持有「信念」的人曾經屠殺了不少異教徒。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要判斷甚麼是「信念」其實不難,
可以從它的態度及傳播「信念」的手法來認識:
1. 態度:討厭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2. 手法:將「信念」向初信者不斷地重覆又重覆。
3. 手法:利用人數來支持「信念」。
4. 手法:利用同儕的壓力來支持「信念」。
5. 手法:利用名人來說服初信者及維繫已信者。
這種手法和洗腦相同。
任何未達到「信仰」之前的東西,都只能夠說是「信念」。
選擇自己喜歡的「信念」是個人的自由,
但將自己喜歡的「信念」強加諸別人的身上,
而且拒絕接受別人的懷疑和批判,就是野蠻人的行為。
為何口裡常常說愛你的人會討厭懷疑和批判?
為何愛和智慧必須分道揚鑣,完全沒有交集?
為何愛和虛偽可以和平共存?
為何可以用人數來決定真理?
誰敢說權威人士不可能是野蠻人?
We only see what we want to see;
we only hear what we want to hear.
Our belief system is just like a mirror
that only shows us what we believe.
( Don Miguel Ruiz )
And the attitude of faith is the very opposite
of clinging to belief, of holding on.
( Alan Watts )
Faith is a state of openness or trust.
( Alan Watts )
「信仰」和「信念」不同的地方是:
「信仰」只需要闡釋清晰,
絕對不需要任何權威去「撐腰」;
「信仰」是追求真理,而真理能夠自己站起來,
真理從來都不需要人來捍衛,
不需要任何權威人士聲嘶力竭地證明它的存在,
更加不需要愚蠢的人來「撐」。
真理絕對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和批判,
尤其歡迎鍥而不捨的挑戰和批判。
沒有經歷過千錘百鍊的懷疑、批判和實踐,
沒有通過先哲前賢的實踐及個人的實踐,
如何能夠建設屬於個人的「信仰」?
所以當一個人置身在黑暗的歲月裡,
他活下去的憑藉,並非賭博性質濃烈的「信念」,
而是經得批判的「信仰」!
只有努力建設了屬於個人「信仰」的人在黑暗的歲月裡,
才能夠達到明朝陳繼儒所說的這種心境: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小窗幽記》
拒絕讓環境影響自己的人格和情緒,
因為「信仰」就是擁抱「如是觀」,
知道那一方面可以樂觀,那一方面難以樂觀,
知道人有陰陽之分,正邪之分,有上智下愚之分,
更加有這兩極之間各式各樣的組合。
所以有「信仰」的人一定重視人、事、物的效率,
明白只有將時間、心思、精力和鍥而不捨的毅力,
應用在關鍵和重要的地方,才不會浪費,
才有可能出現「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結果,
而僅僅擁有「信念」的人,
往往會因為「十分耕耘,一分收穫」而沾沾自喜。
有「信仰」的人明白當一件事情有眾多因素影響時,
只選擇部份自己喜歡的因素來解釋,就是以偏概全,
是一種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
有「信仰」的人在黑暗的歲月裡,會未雨綢繆,
避免最壞的情況出現。
如果你是一個追求「信仰」的人,
那麼在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努力認識自己的過程之中,
你一定會發現上述種種關於「信念」的問題,你會驚訝:
「那些沒有根基的概念和論點,
究竟最初是如何進入我們的腦海之中,囚禁了自己的思想?」
原來令人覺得舒服、令人覺得安慰的「信念」,
竟然可以成為人腦的「甘忽鬆」 comfort zone!
Vikram Gandhi
The Power of Believing in Something
有思考能力不足,概念模糊的人告訴我們,
要尊重別人的信仰。
但甚麼是信仰?甚麼叫做尊重別人的信仰?
擁抱批判,經得起批判的信仰,當然值得尊重,
但如果是經不起批判的信念,根本並非信仰,
信念值得尊重嗎?
《信念》(二)
☆ 令人「恐懼」(或/和)「舒服」的「信念」,
並非這個「信念」存在的證據。
能夠「解決」人類對某些事物「恐懼」的「信念」,
並不能夠證明該「信念」的存在。
同理,一個「信念」令人感覺上舒服,令人覺得安慰,
亦並不能夠證明這個「信念」所相信的事物或概念存在。
當我們相信或者不相信某些東西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問自己「為甚麼?」
究竟是因為個人的喜好、意願和偏見,
還是因為有充分的理由或證據去支持。
The trouble with most people is that
they think with their hopes or fears or wishes
rather than with their minds.
( Will Durant )
People almost invariably arrive at their beliefs
not on the basis of proof
but on the basis of what they find attractive.
( Blaise Pascal )
「信仰」必須要有良好的理由支持,
所以一定不怕懷疑,歡迎批判,不會怕任何挑戰。
科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信仰」,是因為科學:
1. 相信自然界有真理存在。
2. 願意艱苦思考的人有能力慢慢迫近真理。
3. 只接納有理性、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的參與者。
4. 要求參與者服膺實驗作為終極的裁判。
There is something feeble and a little contemptible
about a man who cannot face the perils of life
without the help of comfortable myths.
Almost inevitably some part of him is aware
that they are myths and that he believes them
only because they are comforting.
But he dare not face this thought!
Moreover, since he is aware, however dimly,
that his opinions are not rational,
he becomes furious when they are disputed.
( Bertrand Russell, Human Society in Ethics and Politics )
The fact that a believer is happier than a skeptic
is no more to the point than the fact that
a drunken man is happier than a sober one.
The happiness of credulity
is a cheap and dangerous quality of happiness,
and by no means a necessity of life.
( George Bernard Shaw, 1912 )
令人覺得「恐懼」的概念,莫如佛教、道教的「十八層地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7%8D%84
《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https://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10-11/15/c_12776587.htm
而令人覺得「舒服」的概念,莫如基督教的「天堂」。
It is perhaps not surprising that men come to
regard the happiness which a religious belief affords
as a proof of its truth. If a creed makes a man
feel happy, he almost inevitably adopts it.
Such a belief ought to be true; therefore it is true.
( William James,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1902 )
「地獄」和「天堂」這兩個概念,最好也只不過是「信念」,
因為人類還未找到證實的方法,
所以任何強調無法證實的「信念」的宗教,
任何抗拒懷疑和批判精神的宗教,
永遠不可能成為可靠的「信仰」。
反而宗教精神中的「愛/慈悲心」及「智慧/菩提心」,
由於可以實踐,才有資格成為修行者的「信仰」,
因為一旦明白「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
就可以從實踐之中不斷印證。
然而一旦我們不再好奇,不再懷疑,放棄批判,
接受不知如何產生的傳統概念,人類何來「信仰」?
We purchase freedom at the cost of security…and
critical awareness at the cost of our peace of mind.
( Bryan Magee )
☆ 未曾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無論在某方面如何成功,
都會傾向於用直覺、預設、觀感和情緒來判斷事情,
掛出理性和邏輯的羊頭,賣觀感和情緒的狗肉,
即使事實擺在眼前,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拒絕改變。
You have a flaw──
you think the truth will make men free.
But it only makes them angry.
They believe what suits them,
they do what they want to do.
( Charles McCarry, The Tears of Autumn )
A man with a conviction is a hard man to change,
Tell him you disagree and he turns away.
Show him facts or figures and he questions
your sources. Appeal to logic and he fails
to see your point…Suppose that he is presented
with evidence, unequivocal and undeniable evidence,
that his belief is wrong: what will happen?
The individual will frequently emerge,
not only unshaken, but even more convinced of
the truth of his beliefs than ever before.
(Festinger, Henry Riecken, and Stanley Schacter,
When Prophecy Fails, 1957)
如果說自由和尊重是普遍接受的價值,
讓自己能夠安心地活下去是最高的道德,
如果說去蕪存菁是令人討厭的歧視行為,
而在多元價值並存的社會,當然是人各有志,
即使為虎作倀亦只不過是顯示出人各有各的價值,
所以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包容,互相尊重。
那麼擁抱愚昧和無知,的確是個人的自由;
選擇自己喜歡相信的資訊,是個人的自由;
罔顧事實、罔顧真理、訴諸感性和情緒,
扭曲對事件的解讀或者以偏概全,是個人的自由;
堅持將個人的意識形態置諸理性之上,是個人的自由;
自我合理化 self-justification,也是個人的自由;
所以任何人拒絕批判,拒絕邏輯推理,討厭懷疑的精神,
隱藏預設,尊重蕭規曹隨,跟隨群眾的想法和腳步,
保護自己的面子、立場和利益,純粹是個人的自由。
It is wrong always, everywhere, and for anyone
to believe anything on insufficient evidence.
( William Kingdon Clifford, The Ethics of Belief )
虛偽固然可怕,因為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但自以為善良的愚蠢人更加可怕,
因為他們認為愛不需要智慧,愛你變成害你只是你的不幸,
他們不應該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任何善良的人或者團體,一旦堅持他們的「信念」,
抗拒懷疑和批判的精神,這個人或者團體內的每一位成員,
就成為了可怕的善良愚蠢人,
成為了 Eric Hoffer 口中的 the true believer!
I’ve learned a lot about good and evil.
They are not always what they appear to be.
( Charles Van Doren )
任何拒絕懷疑和批判的精神的「信念」,和洗腦沒有分別,
輕者浪費了很多人的大半生,甚至一生,
重者甚至令人犧牲了生命,卻誤以為是正義的行為!
雖然很少人思考過甚麼是「大愛」,
但對這些善良的愚蠢人,我們應該用「大愛」包容嗎?
是否至少應該保持「必要的沉默」?
Our lives begin to end the day we
become silent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參考:《必要的沉默》 《良好的人際關係》
《信念》(一)
Everybody should believe in something;
I believe I’ll have another drink.
You are never dedicated to something
you have complete confidence in. No one
is fanatically shouting that the sun is
going to rise tomorrow. They know it’s
going to rise tomorrow. When people
are fanatically dedicated to political or
religious faiths or any other kinds of
dogmas or goals, it’s always because
these dogmas or goals are in doubt.
( Robert M. Pirsig,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
關於「信念」,我們的認知是這樣的:
☆ 錯誤的「信念」有如錯誤的知識一樣,非常危險。
錯誤的「信念」會產生偏見和閉塞的腦袋,
只是聽取自己喜歡的資訊,所以容易產生錯誤的假設和揣測;
集體錯誤的「信念」會傾向於排斥理性和批判,傾向於保守,
傾向於用人數和情緒來決定真理,傾向於短期的利益,
傾向於互相保護,蠢蠢相衛,重視面子,傾向於找代罪羔羊。
The Spanish Inquisition, the prosecution
and burning of heretics and “witch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s leading up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World Wars,
Communism throughout its history, the “Cold War”,
McCarthyism in America in the 1950s,
prolonged violent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
are all painful episodes in human history
dominated by extreme collective paranoia.
( Eckhart Tolle,
A new earth awakening to your life’s purpose, p.120 )
☆ 對某事物的「信念」並不能夠證明該事物的存在。
My interest in believing something
is not a proof of its existence.
( Voltaire, 1734 )
☆ 對某事物的「信念」往往阻礙我們繼續去思考。
Nothing is so firmly believed as what we least know.
( Michel de Montaigne )
Nothing binds you except your thoughts;
nothing limits you except your fear;
and nothing controls you except your beliefs.
( Marianne Williamson )
Do not flinch from experiences that might destroy
your beliefs. The thought you cannot think
controls you more than thoughts you speak aloud.
Submit yourself to ordeals and test yourself
in fire. Relinquish the emotion which rests upon
a mistaken belief, and seek to feel fully
that emotion which fits the facts.
( Eliezer Shlomo Yudkowsky )
When one person suffers from a delusion,
it is called insanity.
When many people suffer from a delusion,
it is called a Religion.
( Robert M. Pirsig,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
例如「性善論」和「性惡論」都是用上了類推法 analogy,
所以只能夠是「信念」。
人性有善有惡,既有先天的因素,亦有後天的影響,
人性的善惡,既是百分比的問題,亦受所置身的環境影響。
這個說法才比較接近真相,才有可能成為「信仰」。
☆ 在某個時空被廣泛地接受的「信念」,不一定就是真理。
There were a lot of gods.
Gods always come in handy,
they justify almost anything.
( Margaret Atwood, The Blind Assassin )
「信念」的用途亦是「信念」的弱點,大致上有五個:
1. 節省一般人思考力弱和懶於思考的人在思考方面的辛勞。
2. 給予不喜歡思考的人一個腦筋疏懶的藉口。
3. 能夠將某個「信念」的責任推卸給這個「信念」的創造者。
4. 只要有某一種「信念」的人可以聚集一起,
就可以使「信念」看起來極像「信仰」。
5. 團結所有擁有共同「信念」的人,以圖互相保護和安慰。
6. 可以用模糊的語言和文字來表達,所以有折衷和妥協的功能。
Human beings in societies have a tendency
to associate what is popular with what is right.
然而任何人往空氣裡找一把,
都可能找到十個八個各式各樣動聽的「信念」,
所以「信念」當然不能夠稱為「信仰」!
☆ 一群好人共同相信的「信念」,不一定是「真理」。
一般持有「信念」的人最大的陷阱,就是認為
1. 只要自己是一個好人,自己相信的就一定是「真理」,或者
2. 一群好人共同接受的「信念」就一定是「真理」。
3. 既然這群好人共同擁有了「真理」,
就不再需要重視任何對這個共同「信念」的批判和辯論。
4. 排斥和拒絕和非我族類的「信念」是合理的行為。
That one man or ten thousand or
ten million men find dogma acceptable
does not argue for its soundness.
( David Starr Jordan )
I listen to them freely and with all the respect
merited by their intelligence, their character,
their knowledge, reserving always
my incontestable right of criticism and censure.
( Mikhail Bakunin )
We are incredibly heedless in the formation of
our beliefs, but find ourselves filled with an
illicit passion for them when anyone proposes
to rob us of their companionship. It is obviously
not the ideas themselves that are dear to us,
but our self-esteem, which is threatened.
( James Harvey Robinson, The Mind in Making )
洗腦:你空虛嗎?小心邪教趁虛而入!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4957
根據聖經《創世記》第一章,起初,神創造天地。
然後,神創造天使,然後,神創造天使長,名為撒旦。
然後,神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這些人有男有女,生殖能力非常強,能夠生養眾多,遍滿地面。
《創世記》第二章才說神到了第七日,
才用地上的塵土造了一個有靈的活人「亞當」。
《創世記》沒有說明神在「亞當」之前所造的人是否有靈。
Dave Allen on Religion
☆ 文明社會的「普世價值」,不一定是「真理」。
1. 虛偽一向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2. 消費主義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普世價值。
3. 面具和角色扮演是人類在社會生存的必需品。
4. 資本主義社會鼓勵累積財富,不介意貧富懸殊。
5. 名氣、面子、輩份、金錢和權力都非常重要。
6. 聰明人應該只是在求偶和交配時愛人如己。
Something that seems phoney is never symphony.
《信念、信仰》(三)
We are what we eat.
We are what we read.
We are what we think.
We are what we choose.
We are what we believe.
( Jason Ling )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
由於我們沒有能力對每一種學問都有深入的認識,
所以「求真」往往需要依賴「專家」,
我們需要的,是判斷「專家」的能力和可靠程度。
沒有這種能力的人,即使不會傾向於「迷信」,
至少亦容易傾向於「輕信」credulity。
如果有人對你說,他從來都未懷疑過「能量守恆定律」,
理科的老師一寫下了這條定律,他立即就相信了,
沒有,亦不需要任何解釋,更加不需要任何證據。
那麼這位學生當然是「迷信」,
但幸運地他相信了正確的東西,
而原因只不過是因為這個世界有巨人,
而他則幸運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但我們是否能夠在所有「迷信」之中,都有幸運的遭遇?
有人認為東方人相信「業力」karma,
又相信「輪迴」reincarnation,
它們並非是「信念」,而是「迷信」。
那麼,西方人相信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又相信有造物主, 這些是否也屬於「迷信」?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雖然不少「信仰」和「信念」都難以證明,
但二者不同的地方是:
「信念」不一定歡迎批判,不一定喜歡信眾懷疑,
但「信仰」和「懷疑」一向稱兄道弟,同心同德;
「信仰」追求真理,擁抱理性,絕對歡迎挑戰,歡迎批判,
甚至常常自找煩惱,自我批判,唯恐自己欺騙了自己。
Men become civilized,
not in proportion to their willingness to believe,
but in proportion to their readiness to doubt.
( H. L. Mencken )
有「信仰」的人認為,
當我們相信或者不相信某些東西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問自己「為甚麼?」
是因為個人的喜好和意願,還是因為有充分的理由或證據。
所以有「信仰」的人一定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而且一定重視去蕪存菁,否則如何建設「信仰」?
If a man really have strong faith he can
indulge in the beautiful luxury of skepticism.
One is sure enough, strong enough,
grounded enough for that.
(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 1889 )
The path of sound credence
is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of skepticism.
( George Jean Nathan )
而「信念」則恐懼深入探究,假裝謙虛,
所有討論到了他們的身上都會半途而廢,適可而止。
持有「信念」的人的座右銘,就是
「道不同不相為謀,遠離那些揭示自己性格、信念和思考弱點的人」!
持有「信念」而自視為仁慈的人,更加會笑口常開,
對批判聽而不聞,左耳入右耳出,
扮演一個「君臨天下,高高在上、有容乃大」的角色。
It is necessary to the happiness of man,
that he be mentally faithful to himself.
Infidelity does not consist in believing,
or disbelieving; it consists in professing
to believe what he does not believe.
( Thomas Paine, The Age of Reason, I, 1794 )
What danger can ever come from
ingenious reasoning and inquiry?
The worst speculative skeptic ever I knew
was a much better man than
the best superstitious devotee and bigot.
( David Hume )
When your religion or education
limits you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t is called indoctrination.
( Jason Ling )
至於「信念」的好處,則在於
1. 節省思考的辛勞,給予我們一個腦筋疏懶的藉口。
2. 能夠將「信念」的責任推卸給這個「信念」的創造者。
3. 只要有某一種「信念」的人可以聚集一起,
人數一多的話,就可以使「信念」看起來極像「信仰」。
4. 可以用來行騙,所以我們見到有人利用宗教來行騙,
有人利用宗教來掩飾身份,有人利用宗教來謀生,
除了假教徒、偽教徒和政棍之外,還有左右逢源的神棍,
他們喜歡左手擁抱神靈,右腳和邪魔跳舞。
5. 每個人都可以因應個人的喜好來設計屬於自己的信念,
自由度非常高。
Ignorance fosters superstition.
Laziness in thinking fosters belief,
and that belief can be disastrous
when it leads to action in crucial issues.
Only humility and perseverance in critical thinking
can ever foster faith.
( Jason Ling )
一般平庸或者思考懶惰的人喜歡「迷信」或「信念」,
對「信仰」十分討厭,
就是因為信仰要求懷疑、要求接受批判、
要求慎思明辨、要求誠實、完全拒絕虛偽。
即使有些日常公開標榜自己是擁護理性的人,
往往一涉及政治和宗教,都會立即顯露出鄙視「理性」的面目。
無論多麼聰明的人,
一旦拒絕批判,一旦涉及和個人利益有關的動機,
思考能力就會立即下降,甚至垂直下跌,
因為拒絕批判,「面子」和「虛偽」必然會乘虛而入。
無論是對平庸的人還是道貌岸然的「半君子」來說,
「虛偽」一向都是普世價值,
或者說得正確一點,「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筆者按: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道德經。第十八章》
及「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他口中的智慧其實就是和個人利益有關的「度橋」,
所有立心不良的「度橋」一旦盛行,作偽行惡的情況就會惡化。
所以老子所說的「智慧」,其實就是筆者所說的「度橋」,
和筆者一向用的智慧一詞並不相同。
讀老子,弄清楚名詞和概念非常重要!]
只有重視心靈的人才會明白「信仰歸信仰,虛偽歸虛偽」,
信仰和虛偽兩者之間,從來都沒有交集,
因為信仰必然涉及神聖的東西、神聖的概念。
Faith has to do with things that are not seen
and hope with things that are not at hand.
( Thomas Aquinas )
To one who has faith, no explanation is necessary.
To one without faith, no explanation is possible.
( Thomas Aquinas )
一個人口裡說出來的信仰,
和他心中真正的信仰往往是兩回事,
因為有一些不平庸亦不懶惰的人,
有能力將自己的腦袋分成兩個互不打通的部門,
然後將互相矛盾的思想放置在不同的部門,
讓它們互不侵犯,和平共存,美其名曰「矛盾統一」,
就好像「左手做的事,不讓右手知道」一樣。
在涉及科學的事情上強調理性,歡迎批判,
然而一旦涉及宗教就立即封閉,拒絕批判。
任何自稱有某種宗教信仰的人,
一旦拒絕別人批判他的宗教信仰,
那麼可以肯定他的這個信仰一定是假的,
他有的,最好也只不過是信念而已,甚至會是迷信。
不少在眾目睽睽之下宣佈歸信某種宗教的人,
半真半假的成份非之高,完全視乎四大因素而定:
1. 當事人的遺傳性格。
2. 當事人是否有利益的考慮。
3. 當事人是否有批判思考能力,
會否容易接受來自長輩或老師的洗腦。
4. 當事人是否在朋輩「誘惑/壓力」之下宣佈歸信。
所以筆者一向喜歡誠實的人多於教徒,不論是任何宗教。
似乎「真和誠」、「愛和智慧」這些神聖的東西,
除了對政客是一件天大的難事之外,
對這些不平庸亦不懶惰的宗教人士,亦是一件天大的難事。
自認是基督徒的人很多,自認是佛教徒的人也很多,
但能夠說服筆者他們是「真教徒」的人很少。
I am quite sure now that often, very often,
in matters concerning religion and politics
a man’s reasoning powers are not above the monkey’s.
( Mark Twain )
《信念、信仰》(二)
經驗來自經歷,一向和三大要素成正比:
個人的思考能力、個人的學習能力,當時的智慧程度。
所以可靠的經驗只能夠來自承先啟後,
再加上個人畢生努力建設所產生的「信仰」。
A Harvard psychologist says people judge you
based on 2 criteria when they first meet you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harvard-psychologist-amy-cuddy-how-people-judge-you-2016-1
「信仰」的產生,可以是通過後天努力,積極追求智慧,
然而亦有少數人的「信仰」是源於屢世的修行而帶來今生,
有了前生的「信仰」,今生對某些行為的學習、信心和信賴,
自然就好像似曾相識的常識一般,立即接受,水到渠成,
但前生欠缺修行的人,就必須有緣親近一些善知識或者上師,
在覺醒之後下苦功去培養、鍛煉、修持、實踐,
然後才能慢慢地建設個人的「信仰」,有了「信仰」之後,
才能產生信心和信賴,
根據「經驗原則」:
「除非有合理的懷疑,否則我可以相信我的經驗。」
所以單憑直覺、打坐、冥想、宗教而獲得的經驗,
不必思考、不需要充實的證據,
也可以產生令某些人覺得自傲的「信念」。
然而暫時不能夠證明對或錯的「信念」,
並不表示不能夠運用批判思維來剖析。
「信仰」是人類可以依賴的理念,
所以必然來自懷疑、深思和批判;
任何自稱為「信仰」的東西,絕對不會拒絕批判,
絕對不可能和理性處於對立面,
所以任何拒絕批判的「信念」根本不應該自稱為「信仰」!
「時來易失,赴機在速。」《唐,房玄齡》
「生命很快就過去了,一個時機從不會出現兩次,
必須當機立斷,不然就永遠別要。」(羅曼。羅蘭)
無論是從事投機事業還是穩紮穩打地做學問,
時機和效率,從來都是人生中重要的概念。
人生中有些事情可以等一等,不必急著去做,
唯獨建設「信仰」這件事情急不容緩,
應該打從青少年期開始就接受訓練,並且著手去做。
一旦錯過就是錯過了,事後懵然不知,
到需要承擔責任時再來追悔,一點用都沒有。
千金難買少年窮,萬金難脫中年蠢,信不信由你!
Belief may need only poor justification,
but faith always requires strong justification.
Faith that cannnot be proved experimentally
at least demands perennial critical analysis.
When a person who proclaims to have faith
in something refuses to lay it on the table
for critical analysis,
it is always certain that he is lying.
What he has is merely dogmatic belief,
and it cannot be claimed to be faith.
( Jason Ling )
Above all, don’t lie to yourself. The man who
lies to himself and listens to his own lie
comes to a point that he cannot distinguish
the truth within him, or around him, and so
loses all respect for himself and for others.
And having no respect he ceases to love.
( Fyodor Dostoevsky )
凡是抽象、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東西,
如果沒有懷疑,沒有深思,沒有努力不懈、鍥而不捨地思考,
甚至不斷反覆及重新去思考,只會有「信念」,何來「信仰」?
「信仰」一定是懷疑、深思和嚴謹批判之後的產品!
任何自稱是「信念」或甚至是「信仰」的東西,
如果未經過懷疑的階段,或者拒絕接受批判思維的洗禮,
其實只不過是「迷信」superstition;
經過初步的批判,只是尚存少許懷疑,
比「迷信」好一點的,我們才可以稱之為「信念」belief。
Doubt is not the opposite of faith;
it is one element of faith.
( Paul Tillich )
有一些「信念」需要通過不斷的「進化」,
接受千錘百鍊的批判洗禮,不斷地修訂,破舊立新,去蕪存菁,
甚至用新的「信念」打倒了舊有的「信念」,
慢慢擺脫了所有內部邏輯上的矛盾,並且經過長時間的考驗,
最後才能夠晉身為「信仰」faith。
換言之,如果「信念」要能夠不斷地「進化」,
就必須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不斷地修正,
不斷地既向外批判,也向內批判──自我批判──
才能「橫眉冷對千夫指」,建立起千錘百鍊後得來的「信仰」。
By definition,
a mind based on faith has to be an open mind,
whereas a mind based on dogmatic belief
always ends up being a closed mind.
Therefore, people of belief and people of faith
are entirely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 Jason Ling )
《羯臘磨經》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
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
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
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那些單憑個人的喜好或者盲目引經據典,
不願意接受批判的「信念」就只能夠是「信念」,
並且有可能慢慢「退化」成「迷信」。
人類很多的所謂「信念」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只喜歡「信念」,沒有「信仰」的人,
不但有傾向拒絕批判,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而且容易夜郎自大,排斥擁護其他「信念」的人。
所以僅僅有「信念」的人會接受這種說法:
「愛是對罪惡恆久忍耐,充滿恩慈」,
所以接受袖手旁觀,默不作聲,非常包容,
眼睜睜看著罪惡的進行,而只是在替雙方祈禱。
其中積極一點,願意發聲的,也許會勸解雙方各讓一步,
口中的道理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Faith is built on truth but most people are
afraid of the truth except scientific truth
and they don’t really want to hear the truth.
Truth is so difficult for them to master.
What they want is just a constant reassurance
that what they belief is the truth.
All that is true,
by whomsoever it has been said
has its origin in the Spirit.
( Thomas Aquinas )
一種偉大文明之所以能夠出現,
往往是由於它能夠在發展的過程之中,
與其他文明互相交流接觸,汲取他人的長處,修補自身的弱點,
並且通過教育,制度和法律鼓勵文化中的優點,
漸漸從「迷信」和「信念」之中發展出求真的精神。
有了求真的精神,自然就可以產生「信仰」。
簡而言之,能夠貼近真理或者勇於不斷地貼近真理的,
才可以稱為「信仰」。
科學,就是這一種偉大的文明。
No matter what the belief, if it had modestly said,
” This is our best thought, go on, think farther!”
then we could have smoothly outgrown our early
errors and long since have developed a religion
such as would have kept pace with an advancing
world. But we were made to believe and
not allowed to think. We were told to obey,
rather than to experiment and investigate.
(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His Religion and Hers, 1923 )
不打算學習嚴謹理性的思考方法,
不重視抽象的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不重視關於人性理論的思考和研究,
不重視「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的人,
就不會明白「好人」可以在幾個星期之內就變身為「壞人」。
就不會明白對小人不一定需要包容,
就不會明白為甚麼對錯誤的思想絕對不能容忍。
不打算建設個人「信仰」的人,
特別容易恐懼,容易受傳媒及謠言影響,
但又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有危機意識。
《信念、信仰》(一)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信」是一個不甚清晰的概念,
涉及哲學中「知識論」epistemology 的範疇,
因為「信」既可以是「迷信」superstition,
可以是「信念」belief,可以是「信仰」faith,
也可以是「信心」confidence,也可以是「信賴」trust!
所以當我們聽到別人用上「信」這個概念時,
我們就需要判斷他究竟是在用那一個概念。
Trust is the glue of life.
It’s the most essential ingredient
i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t’s the foundational principle
that holds all relationships.
( Stephen Covey )
信心和信賴,可以來自「迷信」,可以來自「信念」,
也可以來自修行者內心深處經過長期建設的「信仰」。
這三種信心和信賴的根源既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
但結果亦可以出現天壤之別。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繼續追問:
1. 「信」是指對宗教信念的信任嗎?
2. 「信」是指對思考方法的信任嗎?
3. 「信」是指對專家的信任嗎?信任程度是多少?
4. 「信」是指對制度的信任嗎?信任程度是多少?
5. 「信」是指對「道/真理/智慧」的信任嗎?
6. 「信」是指對建設屬於個人的信仰有信心嗎?
[信念、信仰]
文明要有進步,就必須不斷努力地成長,
慢慢地擺脫「迷信」superstition,
或者從「迷信」裡進化出「信念」belief,
甚至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發展出「信仰」faith。
簡單地說,「信念」belief 包括了一切我們相信的東西。
迷信的人一般只有低層次的思考能力,
擁有信念的人則至少要有中層次的思考能力。
「信念」belief 和「迷信」superstition 的分別,
在於「信念」需要有較強的求真精神和判斷能力。
由於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其實都依然微不足道,
許多「暫時難以解釋」的概念、現象和事情,
只能夠靠「信念」belief 來解釋,
所以「信念」belief 是必須的,
但人類亦必須明白「信念」也可能是暫時的。
If we believe in nothing,
if nothing has any meaning and
if we can affirm no values whatsoever,
then everything is possible
and nothing has any importance.
( Albert Camus, The Rebel: An Essay on Man in Revolt )
無論東西方的文明,都相信有「道」的存在。
然而東西方文明在科學的發展上卻出現極大的差異,
筆者認為原因有三,其中第二點和宗教及信念有關:
1. 西方將自然界的道和人類社會的道分開來研究。
2. 基督教文化令西方相信人類有能力理解自然界的道。
3. 西方將資本主義的貪婪和侵略,結合自然界的道來發展。
參考:《基督教文化對科學的貢獻》
One cannot order one’s life
without a set of beliefs of some kind.
But the intellectually honest man must recognize
the utterly provisional nature of his beliefs.
( J.B.S. Haldane, The Inequality of Man and Other Essays, 1932 )
在英語著作之中,「信念」和「信仰」常常會混淆在一起應用,
但為了澄清概念,筆者一定將二者分開,
因為「信念」有選擇的自由,而「信仰」就不容易有高的自由度。
人類已經步入科學時代,一早就應該將這兩個概念分辨清楚,
否則部份只是持有「信念」的人,用各式各樣的方法,
會將自己的「信念」強加在別人的身上。
Usually superstitions can be disproved in time,
but there exist a certain belief that cannot be
proved or disproved because it is not even a
scientific “hypothesis” and so empirical evidence
neither support nor deny its validity.
It is accepted on pragmatic grounds alone.
That’s why George Bernard Shaw
regarded belief as literally a matter of taste.
( Jason Ling )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難辨。」 (清。曾國藩)
We live in a world where unfortunatel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rue and false appears to become increasingly
blurred by manipulation of facts, by exploitation of
uncritical minds, and by the pollution of the language.
( Arne Tiselius )
由於一般人喜歡接受他們覺得愉快,
或者令他們覺得恐懼的思想,
不敢違背大多數人接受的「迷信」和「信念」,
又崇拜名氣、財富和權力,
樂於接受互相矛盾的概念,視之為他們的「信念」,
所以不少「信念」的基礎極為薄弱,
一旦有新的證據出現,不少「信念」就立即變成了「迷信」。
這就是為甚麼許多堅持「信念」的人,泥足深陷,
成為了「希望的囚犯」prisoner of hope,
因為他們的「信念」沒有堅實的基礎,模稜兩可,
常常需要自圓其說。
What can be asserted without proof
can be dismissed without proof.
( Christopher Hitchens )
可惜的是有思考能力分辨真假混合概念的人並不多,
而保守、戀舊、假謙卑和在群體中騎虎難下的人卻很多!
It is easier to get into something
than to get out of it.
( Donald Rumsfeld )
有思考能力的人會為「信仰」而作戰,
只有思考能力不足的人才會為「信念」而死。
And the attitude of faith is the very opposite
of clinging to belief, of holding on.
( Alan Watts )
I would never die for my beliefs
because I might be wrong.
( Bertrand Russell )
不少人的宗教信念基礎,尤其薄弱。
最明顯的現象,就是他們拒絕批判自己的宗教信念。
幸好這些人明白他們所擁有的其實只不過是「信念」,
所以在危急關頭時往往會拒絕為「信念」犧牲。
Scott Adams 的《 God’s Debris : A Thought Experiment 》一書,
其中第七章 [Genuine Belief] 對這個現象有非常精采的描述。
Scott Adams 所說的 Genuine Belief 才有資格稱為「信仰」 Faith。
參考:《 God’s Debris : A Thought Experiment 》
無論是「信念」還是「信仰」,都能夠令人自律,
但由於不少具備「信念」的人同時擁抱「虛偽」,
所以從「信念」而產生的自律,往往非驢非馬,笑話百出。
舉例言之,
有「信仰」的人明白所謂「最緊要開心」只是一種「信念」,
開心不但因人而異,而且必須考慮開心的條件及代價。
有「信仰」的人明白所謂「明天會更好」亦只是一種「信念」,
條件當然和世道人心,社會制度有關。
如果堅持封閉腦袋,拒絕思考,拒絕懷疑的精神,拒絕接受批判,
我們的「信念」就立即變成了「迷信」!
But the attitude of faith is to let go,
and become open to truth,
whatever it might turn out to be.
( Alan Watts )
喜歡思考的年青人,在十五、六歲左右時最重要的認知,
就是必須明白一個人是否「好人」,
和他的「信念基礎」是否堅實,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所以一個「好人」隨時會在幾個星期之內變成一個「壞人」!
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必然重視真理,
所以不以人廢言,會將一個人和他的思想分開來判斷,
而且「既對事,也對人」,因為事是由人去做的,
而且事在人為,所以人和事會互相反映!
只有思考能力不濟的人或者另有企圖的政客,
才會說出「對事不對人」這種愚蠢的概念。
我們會尊敬很多人格高尚的人,
我們可以尊敬他們部份的思想,
但我們不需要尊敬他們所有的思想,
甚至我們應該批判他們故意容許的曖昧概念,
尤其是那部份會為禍社會的思想!
否則如何為天地立心?如何替萬世開太平?
其次重要的認知比較深奧──但不妨先聽為敬──
就是那些還未曾回歸心靈,沒有努力建設個人信仰的人,
往往會欠缺自知之明,過度自信,自掘墳墓。
一旦過了五十歲,只有信念的人的思想就會變得僵化,
完全經不起考驗,於是這種人就開始討厭別人的批判,
討厭懷疑和批判的精神,斷然拒絕去蕪存菁的思想,
討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中國傳統精神,
甚至討厭科學,愚蠢指數每天下降多一些!
《迷信:superstition in a nutshell》
☆ 由於「無知」(和/或)「恐懼」
無知 + 恐懼 → 迷信
無知 → 恐懼 → 迷信
☆ 由於思考能力有缺失
性格缺失 → 弱思考能力
教育缺失 → 弱思考能力
心靈力量弱 → 弱思考能力
這三方面的缺失大致上有八種:
1. 喜歡用情緒反應來代替思考。
2. 欠缺思考方面的訓練。
3. 懶於思考。
4. 害怕思考。
5. 有能力將腦分成兩個互不侵犯的盒子,
分別裝載著互相矛盾的概念。
6. 愛面子多於愛真理,欠缺了「誠」。
7. 不明白「愛」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
誤以為有了半桶水的「愛」就可以放棄對「智慧」的追尋。
8. 傾向於認為人數可以決定真理。
可見除了因為教育制度的缺失之外,
人的性格,往往是羈絆思考的最大障礙物!
弱思考能力 → 無知 → 迷信
不論中外的歷史都告訴我們,權力亦可以導致迷信,
尤其是政治和宗教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西方人稱之為
imposed religious hegemony over thought.
權力 (政治和宗教) → 迷信
下面這說話,無論是迷信者抑或是追求真理的人,
都可以接受,因為這是一句模稜兩可的說話。
You don’t have to concern yourself
with other people’s points of view.
Once you can see that nothing others
say or do is about you,
it doesn’t matter who gossips about you,
who blames you, who rejects you,
who disagree with your point of view.
All the gossip doesn’t affect you.
You don’t even bother to defend your
point of view. You let the dogs bark,
and surely they will bark, and bark,
and bark. So what?
Whatever people say doesn’t affect you
because you are immune to their opinions
and their emotional poison.
( Janet Mills )
《迷信》
意識形態 Ideology,又稱為價值觀,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類屬於迷信、一類屬於信念、一類屬於信仰。
懂得如何將意識形態分類,是教育的首要課題。
「迷信」superstition,英文字典裡的定義是
belief which is not based on reason or fact,
就是未經過思考或考證,就已經接受某種事情或概念,
完全沒有保留,沒有存疑。
人云亦云,只是謠言,
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判斷謠言屬實的可能性,
而立即相信的話,亦算是「迷信」。
一些無傷大雅的「迷信」,可以增加生活的趣味,
例如某些習俗、習慣,
但有些「迷信」,則可以導致嚴重的後果。
「迷信」有一個「接近」真理的稱呼,
就是 irrationally held truths。
Irrationally held truths may be more harmful
than reasoned errors.
( Thomas Henry Huxley )
「迷信」源於「恐懼」,「恐懼」源於「無知」,
所以「迷信」的根源就是「無知」ignorance,
為了讓內心感到安全,「迷信」應運而生。
The one permanent emotion of the inferior man
is fear──fear of the unknown, the complex,
the inexplicable.
What he wants above everything else is safety.
( H. L. Mencken )
由於「無知」,所以容易產生「恐懼」fear,
於是「偏見」prejudice 和「不寬容」intolerance 就有了市場,
甚至導致「仇恨」hatred 和「戰爭」war。
所以有人認為:
The most violent element in society is ignorance.
( Emma Goldman )
比較悲觀的人甚至認為:
The cause of my life has been to oppose
superstition. It’s a battle you can’t hope to win
──it’s a battle that’s going to go on forever.
It’s par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 Christopher Hitchens )
所有文明、文化 civilization 最初的起步,
由於相對地「無知」及對自然界的「恐懼」,
都需要「迷信」來給予一切自然界的現象一個「合理」的解釋。
A paradoxical consequence of man’s predilection
for logical thought was his invention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the supernatural…
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matters he
despaired of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one after another aspect of human
experience from the supernatural category
into the realm of natural law.
( D. Woolridge )
在文明、文化最初起步時,誰敢說那些滿天神佛的解釋是「迷信」?
誰有能力可以判斷那些解釋是「迷信」?
對置身於剛起步的文明的人來說,那些「迷信」甚至是「信仰」!
We are all tattooed in our cradles
with the beliefs of our tribe.
( 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oet at the Breakfast Table, 1872 )
How many things we held yesterday as
articles of faith which today we tell as fables.
( Michel de Montaigne )
We have, as human beings, a storytelling problem.
We’re a bit too quick to come up with explanations
for things we don’t really have an explanation for.
( Malcolm Gladwell )
每種文明都有長處和短處;
一個文明的壯大,最初也許是偏重於軍事,
但其後必然偏重於精神和教化,
所以必須靠語言和文字來傳遞各式各樣的概念,
包括最重要的精神文明。
也許我們可以說,一種偉大的文化之所以成功,
最初起步時依靠的「迷信」和「信念」,
其中一定有部份可以稱為「信仰」,
只不過文明起步的時候當然是沒法知道是那一部份!
如果最初起步時的概念全然是「迷信」的話,
這個文明一早就會衰亡。
Superstition sets the whole world in flames;
philosophy quenches them.
( Voltai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