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 assume the obvious is true.
( William Safire )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因為我們並非僅僅生活在自然界,我們亦生活在人的世界。
凡涉及人的世界,不能不思考道德的課題,
不能不思考政治、經濟、金融、教育等制度的課題。
未受過嚴謹數學、科學或哲學思考訓練的人,
往往不明白應用範疇和先決條件的重要性。
即使受過嚴謹數學、科學或哲學思考訓練的人,
其中亦會有人喜歡將腦袋分成互不侵犯的兩部份,
一部份信奉邏輯,
另一部份則糊混過關、敷衍了事,
其中原因往往是關乎個人的江湖地位、輩份和面子。
所以不少喜歡金句的人,
常常忽略或故意忽略應用這些金句的先決條件,
以為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
當一個人喜上眉梢地侃侃而談,
向同志們努力介紹或者推銷售某些金句的時候,
我們往往不知道他是否明白,
其實不少金句除了有應用範疇之外,
還需要考慮先決條件,而這個先決條件往往和道德有關。
Project Unbreakab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YN_GQStLbM
但凡閱讀我們認為是金句的名句,
如果能夠放在強姦這個實際的情況下去了解,
必然會有嶄新的領悟!
在語言偽術流行的地方,這個思考的程序尤其重要。
筆者嘗試從一個「成功」強姦者的角度來審視一些金句,
希望讓那些追求真理,不喜歡虛偽的人多一個角度去思考。
「所以,無論何事,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馬太福音 7:12》
據說上述那句聖經金句非常受性強姦者歡迎,
但強姦有很多種,不一定發生在男女之間,
不一定發生在男與男、女與女、人與人之間,
可以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
強姦亦不一定和性行為有關。
強姦,既可以是生理上的強姦,
可以是運用權力和法律在制度上進行的強姦,
稱為「制度暴力」,
也可以是運用教學制度和傳播媒介替市民洗腦,
扭曲大部份市民的「思想及意識形態」。
換言之,強姦是極權或低檔民主社會中的普遍做法!
在極權社會中,由於教育和宗教皆涉及意識形態和洗腦,
所以它們一向都是極權統治者必爭之地。
極權社會的統治者認為,黑社會和宗教都應該只得一家,
就是黨。黨只得一個,黨,唯我獨尊!
黨既是唯一的黑社會,也是唯一的宗教。
在極權社會中,任何有志於教育或者傳教的老師,
在語言和文字方面怎能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如何討論大是大非?甚麼叫做「以大局為重」?
訓練嚴謹的批判思維的老師會被封為沽毒者嗎?
歸順朝廷的教會、教會學校和校長會越來越多嗎?
是大勢所趨嗎?
一孽知秋,教育這口飯肯定越來越難啃了。
統治者認為如何做成功的奴才,為虎作倀,
不但可以在中學討論,而且可以主張和鼓吹,
所以教育局歡迎教師積極引導。
然而要做成功的奴才,就必須肯定強姦的價值,
肯定說謊的價值,肯定黑社會和灰社會的價值,
肯定優秀的青少年做貪官污吏的價值,
肯定智障的青少年立志做毒粉絲的價值,
所以強姦、說謊、黑社會、貪污…
不但同樣可以在中學討論,而且同樣可以主張和鼓吹,
這就是「門常開」中人食飽飯後做正經事,小事化大,
結果出現「西斜耀目太陽」 west shone sun 的現象!
在低檔民主社會中,
統治者會聚合一群自私及喜歡權力的人,
互相保護,互相標榜,並且將市民的稅收分贓,
讓市民見證到官僚的質素和人格每況愈下,
眼神越來越陰險,相貌越來越醜陋,笑容越來越僵化。
有勵志者告訴我們、當我們見到制度強姦者成功強姦後,
非常快樂,不但手舞足蹈,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
而且大擺慶功宴大吃一頓,又用別人的錢分派功臣,
就知道他們走對了路線,選擇了正確的方向,
做對了事情,所以應該為他們鼓掌助慶,
並且鼓勵需要匡智的市民加入他們的團隊,
同撈同煲,同心協力,同仇敵愾,同心同德,同舟共濟。
經驗豐富的強姦者明白:
「當你有權強姦的時候!就是強姦最好的時機!」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花去。
正在強姦中,雲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假島)
當一個社會不重視自己的語言時,
語言偽術就會好像雨後春筍,蓬勃地發展。
這世界既有低層次的語言偽術,亦有高層次的語言惑術,
而後者在表達的時候,
當事人往往都是動機純正,立心善良。
社會上可悲的地方就在這裡!
在不重視道德和思考的社會,金句的用途可大了。
差不多所有人都可以用,都有地方可以用,都有所得著。
人人都可以扮演看破世情的「真知識份子」!
在香港,有良知和有正義感的人,由於種種原因,
例如有少許成功或者有少許名氣就躊躇滿志,
自我感覺良好,過度自負,目光淺窄,
不懂得對真理謙卑,不懂得自我批判,
傾向於死讀書,好學而不懂得根源思維,
所以即使是教授亦不一定培育出足夠的思考能力。
一個天真的兒童有可能會擁抱私怨和偏愛,
但是一個天真的成年人就不可能擁抱私怨和偏愛,
因為我們知道這是詭詐和虛偽!
詭詐和虛偽的蛋頭,肯定是「偽知識份子」。
參考:《如何定義知識份子》 《香港的正義感人士》
至於接下來多篇文章引用的眾多名人和大師的金句,
可否成為強姦者的座右銘?
可否成為高層次的語言偽術?
究竟是「強姦者」的金句,
還是 「被強姦者強姦」的金句?
留待讀者自己去判斷。
Category: 名句
《名句導讀》(三)
There is no subject so old that
something new cannot be said about it.
( Fyodor Dostoevsky )
對討厭批判思維的人來說,「銅句」吸引的地方是:
1. 看起來高級和優雅,似是真知灼見;
2. 令人覺得愚蠢人一定看不明白,
3. 而自己剛好看得明白而且覺得可信。
對喜歡批判思維的人來說,「銅句」吸引的地方是:
1. 一定包含了部份的真理,
2. 找出這部份的真理是一項思考方面的挑戰。
說某些句子是「銅句」並無意貶低別人來抬起自己,
茲引用張五常教授在談論經濟時所說的一番話,
來說明將「銅句」改寫成「金句」背後的思維和精神:
「研讀一個偉大而錯的腦子,
往往比研讀一個小而對的腦子多有進益。」
當時我想,如果一個腦子真的偉大,可以錯得那麼容易嗎?
所以在課後我喜歡讀原著,而眾人認為是錯了的,
我喜歡問:
在怎樣的假設下錯的會變為對?
後來我發現,任何算得上是有分量的腦子,
無論怎樣錯我也可以更改或加進假設而使之對,
問題是這些假設可不可以接受。……..
科學上,一個偉大的腦子當然可能錯,但不可能錯得膚淺,
或沒有邏輯可言,就是擺明是看錯了也總有可觀的一面。
一個偉大腦子的錯,如果不試圖轉換假設而使之對,
我們不會真的知道錯在哪裡。
當年我說前輩的佃農分析是錯了,
因為以某些假設使他們的分析變為對時,
知道他們認為是事實的,並非事實。」 ( 張五常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站在巨人的臂膀上,就是「登高山、臨深谿」;
追隨優秀的老師,或者將前人的智慧「獨立」地去思考,
將它變成自己的智慧,並且繼續重新去思考,
就是「善假於物」,就是青出於藍的必要條件: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勸學篇》(荀子)
For me a word of wisdom is
more valuable than any gold.
( Democritus )
Employ your time in improving yourself by
other men’s writings, so that you shall gain
easily what others have labored hard for.
( Socrates )
很多老師和勵志者都喜歡告訴我們:
「學海無涯,唯勤是岸。」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這些金句,需要符合某些條件才能夠應用,
所以「學海無涯,唯勤是岸」應該寫成:
「學海無涯,而吾生也有涯,所以必須先學習最實際的東西,
及人生中最重要的學問,然後因應個人的興趣,
選擇研究的範疇,學而思,思而學,互相配合,
並且學而時習之,浸淫日久,才有機會抵達彼岸。」
參考:《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
中國明代也有一本語錄式的書籍,叫做《增廣賢文》,
它搜集了中國民間經驗、智慧、俗語、俚語、諺語,
搜集了小說中的佳句,佛教的思想,
社會上對命理、看相、命運和輪迴的認識,
再加上傳統經典中的金句而寫成,堪稱包羅萬有。
《增廣賢文》偏重於處世做人的道理,比較重視如是觀。
《增廣賢文》指出世途險惡,世態炎涼,世上有很多壞人。
筆者揣測,可能是由於觀察到在不良的社會制度之下,
大部份人都是「性本惡」成份多,「性本善」成份少,
結果出現「小人多,君子少」的社會現象。
所以《增廣賢文》教導市民:
要懂得保護自己,要學習「必要的沉默」,
要知己知彼,在關鍵時刻要懂得袖手旁觀。
另一方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增廣賢文》又傾向於鼓勵人做君子──
這種儒家精神中抽象、唯心、人間罕有的理想!
《增廣賢文》其中一種矛盾,
就是認為人既要謹慎擇友,但又要廣交朋友,
可惜箇中的難度和方法,並沒有詳盡介紹。
《增廣賢文》指出中國官場腐敗,自古已然,
但又鼓勵年青人讀好書之後去做官。
《增廣賢文》書成後差不多家喻戶曉,
所以對明朝以後中國人的意識形態,的確影響十分深遠!
《增廣賢文》中的每一句都顯示出部份的真理,
但由於往往斷章取義,
或者忘記指出個別金句應用的範疇、條件和情況,
所以常常會出現互相矛盾的說法。
如果想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金句,
《增廣賢文》的確是一篇值得一看之後,
再經過謹慎思考和批判的語錄。
所以《增廣賢文》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在教導中學生批判思維亦可以發揮強大的功用。
如果忽視了批判思考,
那麼《增廣賢文》既可以培育青年人的謹慎處世,
亦同時培育了年青人的虛偽,
盲目背誦亦可能將青年人的思考能力貶值。
與其說年青人可以從閱讀《增廣賢文》中,
學到許多人生哲理和經驗,
不如說我們可以從批判《增廣賢文》的過程中,
學到許多重大和貼近真相的人生哲理。
所以千萬不要說《增廣賢文》可以培育青年人的品格修養。
除了《增廣賢文》外,
其實民間尚有許多需要批判思考的俗語、諺語。
這些名句往往「因人而異」,必須有指定的「應用範疇」,
或者「視乎事件和情況而定」,例如:
☆ 「道不同不相為謀」相對於「同舟共濟,以大局為重」。
☆ 大丈夫「寧死不屈」相對於大丈夫「能屈能伸」。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相對於「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
☆ 「明人不做暗事」相對於「兵不厭詐」。
☆ 「有錢能使鬼推磨」相對於「金錢並非萬能」。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及常常接踵而至的歇後語: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相對於基督教的「愛你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及佛教的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還有中間著墨的「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及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 「近水樓台先得月」相對於「兔子不吃窩邊草」,
因為「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相對於「度日如年」。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相對於
「識時務者為俊傑」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孔子的「畫餅不能充飢」相對於耶穌的
「五餅二魚,吃飽五千人」的神蹟。
☆「己所欲,施於人」相對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至於如何批判,可舉三例:
1.「謠言止於智者」常常有一句不會說出來的歇後語:
「幸好智者非常少,而且他們並非謠言的目標。」
因為世上自視為智者的人出奇地非常多!
2.「少年得志是好事」,但條件是少年將來不能夠變成小人。
3.「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條件就是這個生命不能夠是毛澤東,
或者希特勒。
有些名句其實必須放在一起共同研討,
但可惜它們常常各自獨立出現的,例如:
「良禽擇木而棲」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重視培育個人「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遲早會發覺,
思考和批判「金句、銀句、銅句」是一條培育智慧的捷徑,
因為人類精神文明日積月累的成果,
是以「金句、銀句、銅句」和經典著作的形式來保存的!
然而這些完全免費的精神財富,還需要智慧來擷取。
There is no one whom wisdom does not visit
at least once in his life; but when wisdom
finds him not yet prepared and incapable of
receiving her, she leaves immediately.
最後,容許筆者介紹一句驟眼看來似是頗為勵志,
其實非常愚昧,並沒有考慮人類個別差異的說話:
「沒有誰做不到,只有自己想不想做到!」
《名句導讀》(二)
香港人喜歡的交流,是點到即止的交流,
目的是互相吹捧,至少亦要保障彼此的面子,
所以香港人似乎喜歡「銅句」多於「金句」。
筆者不才,嚐試用蘇格拉底的思考方法,
妄想將書中所見到的「銅句」改寫成「金句」,
希望能夠對年青一輩有所啟發。
我相信香港人需要「勵志」之餘,亦需要「勵智」,
不會對「銅句」囫圇吞棗,不會由「好讀書,不求甚解」
變成「好銅句,捧得就捧,亦不求甚解」!
社會上有很多有愛心,但愛心不足的人士,
喜歡搬出名人之「金句、銀句、銅句」來和年青人分享,
但又故弄玄虛,
有意無意之間避免向年青人解釋如何去思考這些名句。
這些好像高高在上的名句,究竟在說些甚麼?
所說的概念,是否放諸四海而皆準?
抑或只是在部份情況下才可以應用?
過度喜歡金句的人「金句、銀句、銅句」而不去思考的人,
很容易就墮入了倉卒成立概論的陷阱
the fallacy of hasty generalization。
這些有愛心,但愛心不足的人士,
又喜歡告訴人「走自己的路,不必跟隨他人的路。」
結果愚夫愚婦就開始鄙視智者,擁抱度橋的聰明,
而蠱惑的就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如果沒有優秀的導師,沒有前賢建設的踏腳石,
青少年如何能夠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然後走自己的路?
由於人有不同的天賦和興趣,
所以在興趣方面,每個人當然應該選擇走自己的路,
但在思考方面,在追求真理方面,在追求智慧方面,
其實所有人都是走同一條路,都需要攜帶同樣的工具:
1. 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2. 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
3. 對「道/真理/智慧」謙卑
4. 內省和自我批判,因為我就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
我們就知道徐志摩這句說話的第一種法子,是追隨智者,
而第二種法子,就是打出少林寺木人巷和十八銅人陣之後,
走自己的路:
「走路有兩種法子:
一個是跟著前面的人走,信任他是認識路的;
一個是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有能力認識路。」(徐志摩)
筆者懷疑徐志摩可能也不知道問題如此複雜。
前輩們似乎對新一代的年青人沒有嚴厲的要求和期望。
所謂「分享」,似乎僅僅成為一個漂亮動人的「名詞」;
所謂「分享」,似乎就好像是吃東西那麼容易!
所謂「分享」,有時好像是對年青人說「你明白嗎?」
而一般受眾,
不論自己是否懂得「金句、銀句、銅句」所表達的意思,
都忙不迭地鼓掌,感謝「分享」,
以表示同心同德,同流合清,跟隨大隊,避免受到歧視,
因為不少人認為,高層次的人云亦云,非常安全。
半桶水的思考和半桶水的思考方式,原來是會傳染的!
一般喜歡說金句的人,
意圖用最少、最簡潔的文字來表達深刻的思想,
但往往不是失之於說理不清,就是失之於故作高深。
真正的道理,不是花言巧語,不會暗藏陷阱;
真正的道理,應該力求清晰,讓大部份人都能夠得益!
喜歡說金句的人,是否只需要自己明白就可以?
喜歡說金句的人,是否喜歡高高在上的飄飄然的感覺?
部份喜歡分享別人金句的人又認為,
由於他們的動機純正,想導人向善,
任何挑剔這些金句的人,都可以當作是透明人,
追隨者大可不必理會這些人的存在。
我們讀金句時,會否想一想:
這金句是不是有應用範疇的限制?
這金句的確立是否有先決條件?
就好像法律文件中的 terms and condition,
它們非常重要,因為魔鬼往往在細節之中。
這金句是否必須放置在某個思考架構之中去理解?
究竟這金句是否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
Beware of the half truth.
You may have gotten hold of the wrong half.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很多西方人都喜歡 Regina Brett 的金句,例如:
Get rid of anything that isn’t useful,
beautiful or joyful.
( Regina Brett )
我們都知道人類世界之中有「品味」taste 這個現象,
如果我們要指出這句金句曖昧的地方,就不如修訂它:
Take pains to develop your ability to judge
what is useful, what is beautiful, what is
joyful before you accept Regina Brett’s advice
to “get rid of anything that isn’t useful,
beautiful or joyful.”
( Jason Ling )
自古以來正邪不兩立,善和惡不會同心同德,
所以道路不同,不相為謀,分道揚鑣,是正常的現象。
然而由於「虛偽」一向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由於「人心是詭詐的」,
由於多數人類喜歡「將面子和輩份置諸真理之上」,
結果就有了「謀私利,度橋出,有大偽」的現象。
於是人世間就出現了眾多「正邪真假混雜的思想」,
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莫辨,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
它們充斥著人類的「意識形態市場」。
凡是容許「真假混雜的思想」生存的社會,
人際關係中的思想糾紛就不容易解決,
道德就不容易確立,法律就容易曖昧,
文明就會慢慢衰退,強國亦可能會一舖清袋,瞬間減亡,
最後必然出現「市民立場撕裂」及「團體分裂」的現象。
參考:《人性理論》(上) 《人性理論》(中) 《人性理論》(下)
任何有漏洞的金句,只能夠反映真理的一部份,
這些金句,有時需要符合某些條件才能夠應用,
有時會有限定的應用範疇;
如果不談所需的條件及應用的範疇而照單全收,
甚至自己糊里糊塗地接受之後立即輸出和人分享,
往往成為了另一種高層次的洗腦,
甚至可能好心做壞事,產生嚴重的後果,承受不輕的代價。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再舉一個需要思考「應用範疇」的例子:
有人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
《警世通言》(馮夢龍)
又有人說:夫妻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官場現形記》(李寶嘉)
甚至生死與共,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長恨歌》(白居易)
如果撇清內部邏輯矛盾的話,
這三句說話只能夠有三種情況可以出現:
1. 三句都錯。
2. 只有一句是對的。
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信奉第一句,
讓「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的人信奉第二句。
3. 三句都對,但各自有不同的應用範疇。
第一句:例如配偶突然染上毒癮,屢勸不聽不改,
或者配偶突然染上賭癮,又欠缺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第二句:需要雙方性格上符合某些條件,
有良知而且傾向「唯心」的人才會相信。
第三句:需要雙方都是痴心人或者都有深厚的感情。
筆者期望新一代的年青人應該能夠對金句細心思考,
不盲目接受,不會照單全收,並且有能力創造自己的金句!
希望香港人說「慎思明辨」時,
真的明白「慎思」和「明辨」究竟是甚麼意思!
亦希望香港人說重視批判性思考時,真的是嚮往批判性思考!
不僅僅是口裡說說而已。
當社會上聲音太嘈雜、公和婆都好像有道理的時候,
我們會有能力作出判斷嗎?
「把根扎得深,根深不怕風搖動」
只不過是天真無邪的人一句動聽的口號嗎?
批判性思考,要求對真理的熱誠,要求鍥而不捨的探究精神,
要求不斷的修正和修訂,的確並非所有人的那杯茶!
試再舉一例:
筆者在《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第一卷 [p.70] 裡,
看到一個思考方面嚴重的缺失,暫時借用勵志者的心態,
戲謔地改寫如下 [涼震嬰是香港名鷹]:
有人去請教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
「師父,我的孩子是涼震嬰,人很壞,怎麼辦呢?」
師父回答:「有孩子就好了。」
我聽到後,覺得很對,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怎麼能凡事都從完美的標準加以衡量呢?
如果涼震嬰是毛澤東,事情可能變得更壞,
而事實上事情沒有變得更壞,真是不幸中之大幸啊,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應該覺得開心和心滿意足。
《名句導讀》(一)
「謠言止於智者」是一句廢話嗎?
謠言和偏見,都止於智者和有關方面的專家,
但智者究竟佔人口中多少?
這個多少的比率,可否改變,如何改變?
如何增加社會上的智者,的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筆者認為:
智慧才是「正能量」的來源,所以追求智慧,學習思考,
學習如何判斷事情的是非黑白和汲取別人的智慧,
努力做一個智者,就是修行,也是人生中最佳的投資。
There’s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cleverness and wisdom,
between great things and good things,
between great books and good books, and
between great thoughts and good thoughts.
( Jason Ling )
Great philosophers can provide us with the basic
structure of a bridge to cross the river of life.
But we have to finish the rest of the bridge by
our own effort because each of us is different.
( Jason Ling )
有哲學家說:
所有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經被人思考過千百次;
但要想使它們成為我們自己的智慧,
就必須經過我們自己重新再三思考,甚至親身體驗,
直至它們在我們個人的經驗及腦海裡生根為止。
古人有言:「與其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
追求智慧,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追求智慧,當然不可能臨急才抱佛腳,
因為抱佛腳時會發覺佛腳四周人山人海,根本插針不入!
All truly wise thoughts have been thought already,
thousands of times; but to make them truly ours,
we must think them over again honestly, till they
take firm root in our personal experience.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只要我們願意努力,願意刻苦思考,
所有別人的智慧,我們都可以輕易地得到。
換言之,雖然智慧和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一樣,都是免費供應,
但智慧的果實還需要我們攀登去採摘,絕對不會不勞而獲。
獲取智慧沒有捷徑,每個人都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尋求。
愚昧,愛莫能助;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As scarce as truth is, the supply
has always been in excess of the demand.
( Josh Billings )
We can be knowledgeable with other men’s knowledge
but we cannot be wise with other men’s wisdom.
( Michel de Montaigne )
Knowledge is having the right answer,
intelligence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
wisdom is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 Jason Ling )
教育界的所謂「獨立思考能力」,
其中「獨立」這個形容詞的意思,
除了是面對新處境時有個人的判斷力之外,
就是把前人真正的智慧,重新「獨立」地去思考,
通過徹底的理解和吸收,將它變成自己的智慧。
所以任何自稱喜歡或者鼓勵「獨立思考」的人,
都明白勤奮思考責無旁貸,不能夠推卸責任。
獨立思考能力,就是建設個人「信仰」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所謂「獨立思考」,
當然不是故意強調自己的思想與眾不同,
當然不是拒絕批判和辯論,
更加不是敵人反對的我贊成,敵人贊成的我反對,
而是在思考的過程中不為別人的「意見」opinions 所左右,
避開一般平庸者追隨的「羊群效應」的影響,
尤其要避開眾多偽專家和偽知識份子的影響。
至於別人的「論據」 arguments 和推理,當然需要考慮,
然後對於自己不接受的「意見」能夠說出合理的原因。
所謂「獨立思考」,當然需要邏輯,需要分析,
所以對於表面上「互相矛盾」的名句,俗語、諺語特別敏感。
例如:
☆ 「邪不能勝正」相對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人定勝天」相對於「天意難違」,「無命如何」,
「人算不如天算」及「天有不測風雲」。
還有中間著墨、謙卑及中庸的「盡人事,聽天命」。
☆ 「行行出狀元」相對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對於「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及「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 「得饒人處且饒人」相對於「有仇不報非君子,有冤不報枉為人」。
☆ 「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對於
「屋漏偏逢連夜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
☆ 「錦上添花,雙喜臨門」相對於「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仗義每多屠狗輩」相對於「蠱惑每多偽君子」。
☆ 「節儉為美德」相對於「吃喝玩樂是福氣,是享受生命的美德」。
再舉一例言之,有不少道貌岸然的人認為
Two wrongs don’t make a right.
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完全鄙視了這句說話有應用的範疇。
所以他們譴責朱元璋光復中國,
認為蒙古人殺了不少漢人,亡掉宋朝之後,
漢人不應該再殺蒙古人,恢復明朝,
中國應該滅亡,讓蒙古帝國永遠存在。
他們又譴責孫中山再度光復中國,暴力地趕走了滿州人,
認為滿州政權即使管治政策出錯,
但革命先烈不能因此帶動種族仇恨,
違背了一位仁慈基督徒應該做出的榜樣。
孫中山應該用「愛與和平」包容滿州政權。
又再舉一例言之,有不少未經過思考訓練的人認為
「有稜有角的害處是,別人啃起你來十分方便。」
於是鼓吹「以和為貴」的做人處事方式,
幸好還未達到讚譽「八面玲瓏」這種圓滑手段的程度。
「以和為貴」的做人處事方式,
最重要是清楚所處理的是甚麼事情,
會否牽涉到重大的原則,
會否喪失人格,讓自己成為虛偽的獵物,
然後用「以和為貴」來做藉口。
黑社會的「以和為貴」是從生存及共同利益為出發點,
就好像戰國時代提出的「合縱連橫」一樣道理。
黑社會和灰社會間的「以和為貴」,
例如歷來貪污及行賄的「雙贏」,不理輸家是誰,
亦是從授受雙方的共同利益為出發點。
法律有稜有角,批判思維有稜有角,
全世界黑社會有稜有角,香港七俠五義有稜有角,
近數世紀以來的科學進步,全憑有稜有角!
「以和為貴」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嗎?
它有必須注意的應用範疇 range of application 嗎?
又有人借用網路上的金句對想他戴套避孕的女朋友說:
「如果無法決定,做了再說。寧願犯錯,不留遺憾!」
或者聖經經文:「含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
冷眼旁觀,香港人其實不喜歡深刻思考!
香港人喜歡可以即食的金句,欣賞口才多於欣賞思考,
因為口才可以表演,不必費盡心力去吸收。
香港人喜歡的,是半桶水方式的思考,
即是馬馬虎虎,但看起來好像有馬和虎的力量的思考,
美其名曰「直覺和感性的思考」,可惜完全經不起批判。
香港人不但喜歡半桶水方式的思考,
而且樂於扮演有思考能力的角色,
於是有少少名氣,能言善道,說得天花亂墜的人,
或者道貌岸然,但思考不夠嚴謹的人,大受歡迎!
所以香港人比較喜歡音樂、喜歡歌詞、喜歡電影,
喜歡點到即止的心靈雞湯。
原因?
也許是由於思考懶惰;
也許是由於中學教育的缺失;
也許是由於生活太匆忙,沒有時間思考;
也許是由於社會上有大學學位的人多了;
也許是由於想表示自己是一個有思考,有同情心的人;
也許是避免和別人產生太大的差異,所以加入愚樂圈,
完全忽略了一旦愚樂圈城門失火,一定會殃及池愚;
也許只是想抒發情懷、舒筋活血。
不少人更喜歡將個人的立場、信念、意願、慾望、直覺、
情緒和思考互相結合,將愚昧發揮得淋漓盡致,
從事文學和藝術的三四流偏才之中,
尤其多這類討厭理性思考的人和偽知識份子,
他們認為這種獨特的思考和意識形態,
就是所謂屬於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
並且驕傲地向朋友們宣告「我係我」。
參考:《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一)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越快養成獨立思考能力就越好,因為
1. 獨立思考能力是自我學習的基礎。
2. 大事可以靠專業人士,小事只能夠靠自己。
生活中很多細節和人際關係不能總靠別人幫忙。
3. 獨立思考能力是建設個人信仰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西方喜歡扮有智慧的人常常會教導別人說:
Don’t let small things bother you.
然而判斷甚麼是大事,甚麼是小事,難道不需要起碼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