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能力 thinking ability
無論是偏才還是通才,中國歷史上的孫臏,
或者現代西方的史提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他們的經歷都告訴我們人的最重要價值就是自己的腦袋。
問題是他們並非一般平庸的人,他們是天才。
那麼對平庸的人來說,他們最重要的價值又是甚麼?
筆者認為應該是人格,而人格亦是在腦袋之中,
也許和前生有關,也許和出生的年月日時有關,
也許和家庭教育有關,也許和後天環境的培育有關。
首先我們知道
1. 即使是弱智的人,都具備思考能力。
2. 思考能力至少可以分為三大類:
[ 理性、抽象思維、創意思維 ],
而理性又可以再分為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
所以也可以說思考能力可以分為四大類,
它們之間會互相影響和增益。
3. 每一類思考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可以很大。
4. 優秀的思考能力當然是智慧的必要條件之一。
前文《智慧是甚麼?》(二) 所要求的閱讀理解能力,
其實就是思考能力。
「閱讀、思考、理解」三者怎可能分開?
未必每一類思考能力都是智慧的必要條件,
所以問題是如何定義「優秀」,
怎樣程度的思考能力才合乎智慧的要求?
[ 理性 reasoning / rationality ]
西方人發現:
極權統治者和不少懷抱「信念」belief 的人,
都敵視「理性」,討厭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所以有思考能力的人就指出:
It is useless to tell one not to reason
but to believe──you might as well
tell a man not to wake but sleep.
( Lord Byron )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is found in doubting;
by doubting we come to the question,
and by seeking we may come upon the truth.
( Pierre Abelard )
理性,
必須擁抱「懷疑」skepticism 和「批判」critique,
絕對不會因為懷疑和批判而老羞成怒。
換言之,任何拒絕懷疑和批判的思想,
不可能屬於理性的範疇,
任何討厭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不可能是知識份子。
Not to be absolutely certain is, I think,
one of the essential things in rationality.
( Bertrand Russell )
理性,除了必須向外批判之外,還需要向內自我批判。
理性,需要認識自己,知己之餘還需要知彼。
理性,需要知道「愛自己」的清晰定義。
理性,需要擁抱「道/真理/智慧」,避免陷入所知障。
理性,需要擁抱「智、仁、勇」,才有能力分辨善惡。
理性,不但需從錯誤中學習,還需要培養學習的能力。
理性,必須保持的心態不是樂觀也不是悲觀,而是如是觀。
理性,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受人歡迎,
因為自稱擁護「理性」的半君子和偽君子充斥市場,
而且虛偽一向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所以一旦涉及面子或者輩份問題,偽人亦會立即活在當下,
立即放棄「理性」,拒絕批判,並且發展語言偽術來解釋!
即使一位曾經擁抱過「理性」的人,
一旦思考時牽涉到個人或者小團體的利益,就會包容罪惡,
思考的能力就會大幅度貶值,甚至成為「愚樂圈」的偽人。
2014年香港流行的口號「和理非非」,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當然是「理性」和「說理」,
如果擁抱「和理非非」的人自動降低門檻,
只要求馬馬虎虎,半桶水的「說理」,
另一方面又強烈要求和平,那麼根本就不是「和理」,
而是糊里糊塗 wooly-minded「和理炆得」。
這種道德和思考上的「半桶水主義」,
就是胡適所說的「差不多先生」精神。
所以「理性」一定拒絕
1. 被個人的情緒和利益考慮去操縱。
2. 適可而止,避免尋根究柢的思考態度。
3. 心地善良的差不多先生鼓吹半桶水的「說理」,
以免差不多先生成為有意義行動中拖後腿的內鬼。
理性,肯定是智慧中一種重要的思考能力。
如果排除了理性,我們將如何定義「成熟」maturity?
值得注意的是:
理性,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心態!
接受懷疑和批判,就是一種心態。
只有擁抱懷疑和批判,才能培養出「問問題的能力」。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 Albert Einstein )
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
( Bishop Mandell Creighton )
當一個人的思考能力達到某種程度時,他就可以從對方問的問題中,
看出對方的智力、假設、動機和價值觀!
You can tell whether a man is clever by his answers.
You can tell whether a man is wise by his questions.
( Naguib Mahfouz )
Wisdom is the right use of knowledge.
To know is not to be wise.
Many men know a great deal,
and are all the greater fools for it.
There is no fool so great a fool as
a knowing fool. But to know how to
use knowledge is to have wisdom.
( Charles H. Spurgeon )
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讓我們明白必須分辨「信念」belief 和「信仰」faith,
因為兩者的界限一旦模糊,就會阻礙我們的思考。
參考:
《批判》
《浮沙恐懼症》(一)
《浮沙恐懼症》(二)
《信念、信仰》(一)
《信念、信仰》(二)
《信念、信仰》(三)
Category: 哲學
《智慧是甚麼?》(二)
[智力/智能]
對二、三流心理學家來說,
始終 [智力/智能] 比較容易定義,可以分類,
而且假以時日,也許每一類 [智力/智能] 都可以量度。
所以早期的西方心理學家,
往往集中研究人類的「智力/智能」intelligence,
較少研究人類的「智慧」wisdom。
有思考能力的人當然明白:
研究 [智力/智能] 不等於研究「智慧」。
二、三流的心理學家一向喜歡高攀科學的門檻,
他們稱為「理論」theory 的,
科學家只視為「假說/猜想」hypothesis/conjecture,
而上述的所謂理論,只能夠視為「人類能力分類法」。
由於人人都或多或少具備這些能力,
能力有多高才算是智能,是值得商討的問題,
否則就等同將智能這個字貶值!
近二十年新一代的心理學家較之前輩大有進步,
在「智力/智能」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
筆者汲取新人研究成果之餘,
再將西方思想家對智慧的論斷及領悟集大成,
知道「智能/智力」包括了
☆ 知識的運用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經過訓練,不少人都會懂得運用知識,
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夠運用大量的知識,
甚至運用和一件事情有關的多方面知識。
運用大量互相關連的多方面知識所需要的,
是「融會貫通」的能力
mastery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知識,當然包括科學知識、歷史知識、社會科學知識,
當然包括了判斷知識真偽的能力。
知識的運用,除了上述種種知識之外,
還包括向別人的二手經驗及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智慧,當然包括了知識的運用。
但知識的運用既可為善,亦可為惡,甚至令人類滅絕。
運用知識為惡,可以說是智慧嗎?
Science gives us knowledge,
but only philosophy can give us wisdom.
( Will Durant )
☆ 觀察力 ability for keen observation
觀察力人人都有,只不過是強弱之分、目標之分而已。
強的觀察力,我們傳統稱之為具備「明察秋毫」之銳。
強的觀察力用在自然界,是科學發展的必要條件;
強的觀察力用在人生、人性、社會,是智慧的必要條件之一。
強的觀察力用在自己的身上,就是「內省智能」,
內省智能當然是智慧的必要條件之一。
強的觀察力,往往可以讓一個人在問題未出現之前就已經預見。
☆ 語言和文字的運用 language and writing skills
1. 語言運用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語言的運用既可為善,亦可為惡,
語言偽術,可以是由於無知,可以是由於思考能力不足,
亦可以是由於意圖行騙。
不少自視為知識份子的人,
如果不重視模糊曖昧的辭彙和概念對思考的影響,
就難免自欺欺人,醜態畢露,貽笑大方。
「語言、辭彙和概念」的批判,是知識份子無可避免的功課!
任何維護語言偽術的人,當然不屬於有智慧的人。
2. 精確的文字運用 clear writing skills
文字的運用和語言的運用息息相關,
亦是既可為善,亦可為惡。
文字運用能力高,但思考能力不足的人,
只可以談風花雪月,否則容易露出馬腳。
不少嚮往哲學,但又不肯下苦功,
只喜歡扮哲學家的著名文人,
往往成為愚樂有識之士的開心果。
對文字、詞彙及概念的精確定義和理解,
肯定是重要的「智能/智力」。
參考:《定義和比較》
☆ 閱讀理解能力 reading comprehension
視乎書籍及文章的難易程度,對閱讀理解能力會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高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往往需要
1. 個人的體驗和想像能力。[可以用電影來訓練]
2. 分析能力,尤其是挖根思維;
知道作者作了一些甚麼假設,知道這些假設的有效範疇;
知道一個複雜問題會有多少個關鍵性的影響因素,
及各個因素的影響力。
3. 批判思考能力,避免被作者的詞彙操縱了自己的思考。
高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精確的文字運用,相輔相成!
參考:《思考和閱讀》(三)
☆ 性格 character
1. 好奇心 curiosity
2. 探索精神 spirit of exploration, courage
3. 喜歡學習 enjoys learning, compassion
4. 創新精神 innovative spirit
5. 科學精神:「真」truth 和「誠」sincerity
參考:《科學發展的原動力》
☆ 人際關係技巧 interpersonal/social skills
人際關係技巧其實和性格有關,
人際關係能力強的人,我們稱為 extroverts。
紫微斗數中能夠擁有八面玲瓏的手腕的星曜,
只有貪狼和天機巨門。
人際關係技巧是一種「人際關係智能」,
但人以類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同流合清」和「同流合污」需要人際關係智能,
如果說人際關係智能是「社會智能」,
那麼「社會智能」的必要條件,就是對人類社會的「愛」!
資本主義社會裡各自為私人利益而打算的人,
往往鄙視抽象概念,認為擁抱道德是食古不化,
通常「社會智能」都很低。
「社會智能」怎可能沒有誠信?
「社會智能」怎可能沒有公義?
「社會智能」怎可能出賣人格?
「誠信」就是「社會智能」的基石,是一個文明社會的根本,
放棄「誠信」而去追求單純經濟的利益,就是捨本逐末!
所以放棄「誠信」的金融中心,遲早變成了甘庸中心。
I’ve learned that
what is legal is not always moral.
I’ve learned that
it takes years to build up trust,
and only seconds to destroy it.
And after that a brutal system ensues.
I’ve learned that
life can be changed in a few hours
by people who do not even know you.
I’ve learned that
if one keeps fools as his company,
he will become foolish as time goes by.
《智慧是甚麼?》(一)
「基礎智慧就是去蕪存菁的能力!」 (天涯倦客)
「教書」傾向於訓練「知識和技術」的偏才,
「教育」則傾向於培育追求「智慧」的通才。
重視「知識和技術」,培植專業人才,
當然是大學的職責之一,
但歧視「智慧」,貶低「教育」的價值,
卻是人類精神文明中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教書」和「教育」兩個概念的混淆,
讓不少人誤以為「偏才」中的精英,
亦應該是「通才」中的知識份子,嗚呼哀哉!
很多愚昧的辯論,很多演說的錯誤,
都是由於不清楚「教書」和「教育」的分別而產生!
參考:
《教書、教育》(一) 《教書、教育》(二)
《知識和技術改善生活,智慧改變生命》
智慧是一個關乎人類精神文明方向的重大課題,
而且智慧這個詞彙我們常常都會碰上或者用到,
所以「智慧究竟是甚麼?」
是每一位喜歡思考的人都值得花心思去研究的問題。
一旦解決了「智慧究竟是甚麼?」這個問題,
如何定義「通才」及「知識份子」就迎刃而解。
如果我們從來都未曾思考過這個課題,
剛開始時就會立即發覺,
雖然每當碰上智慧在別人生命中顯現的時候,
部份人又會立即知曉那就是智慧,
然而要給智慧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殊不容易。
It requires wisdom to understand wisdom:
the music is nothing if the audience is deaf.
( Walter Lippman )
四個世紀之前,人類的科學還在萌芽的階段,
最初科學的興起,是由於基督教精神的鼓勵,
認為科學的研究就是接近「道」,就是認識「神」。
參考:《基督教文化對科學的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再度興旺,
是由於有野心的國家意圖統治全世界,
需要科學研究來製造先進武器,
將重大資源放在「和國防有關的武器研究」之上。
所以那一代世界上一流的頭腦都在鑽研科學。
由於人才的分配受到資源分配的控制,
所以直到一個世紀之前,
用科學方法去研究智慧並不容易。
而一直以來視野比較狹隘的二、三流心理學家,
又未能夠替智慧下一個定義,
所以智慧究竟是甚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
Knowledge can be communicated,
but not wisdom. One can find it, live it,
be fortified by it, do wonders through it,
but one cannot communicate and teach it.
( Hermann Hesse )
研究「道」需要的是頂尖的人才!
科學研究「道」,哲學和心理學也是研究「道」,
二者對人才的爭奪,往往受到經濟資源分配所左右。
幸好在哲學的範疇,
和一向二、三流的人才充斥的心理學範疇,
並非所有一流的頭腦都受經濟的擺佈,
所以西方依然有優秀的哲學家,
在哲學、心理學、科學、通識和教育各方面,
作出跨學科的貢獻,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
Ernst Mach (1838-1916),
William James (1842-1910),
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
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John Dewey (1859-1952),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
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
Max Weber (1864-1920).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登上人類精神文明舞台上的一流人物,越來越多,
但比較起二、三流的人才數目,
一流人物依然有如鳳毛麟角,百萬人中無一人。
任何尖端的學問,必須聚合該方面足夠的一流人物互相切磋,
才可以有蓬勃的發展,
因為孤軍作戰的一流人物,難免遭受同業及社會的歧視。
Those who are able to see beyond the shadows
and lies of their culture will never be understood,
let alone believed, by the masses.
( Plato )
There is a melancholy that stems from
greatness of mind.
( Nicolas Chamfort )
Nobody realizes that some people expend
tremendous energy merely to be normal.
( Albert Camus )
很多人都不清楚「假說/猜想」和「理論」的分別,
更加不會清楚「理論」和「現實」的分別,
所以不明白為何傳統的心理學,
往往只能夠吸引二、三流的人才,其實原因很簡單:
二、三流的心理學家只不過是一般人之中讀過書的人,
思考未必夠慎密,人未必夠謙卑,甚可能會好大喜功,
往往以研究一般人來做評判標準,以為理所當然,
忽略了如果實驗開始時分辨不清「聰明」和「智慧」,
不好好地去定義,將會成為研究的致命傷!
平庸的能力和平庸的想法,自然吸引不到一流人物去參與,
因為他們明白智慧一向並非普羅大眾的慾望和追求。
一流人物一向以人類精神文明的頂峰來做評判標準,
怎會肯為五斗米折腰?
心理學家用一般人來做評判標準,
於是對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的概念都不夠清晰。
用一般人來做評判標準,
自然沒法研究 [智力/智能/智慧] 這個課題。
直到後來有智者提出,
必須挑選精神健康的人來研究心理健康,
必須挑選 [高智力/智能/智慧] 的人來研究智力,
才徹底解決了二、三流心理學家選錯了研究對象的愚昧。
再舉一例來說明:
哲學家以人類精神文明的頂峰來定義「心智健全」sanity,
而心理學家則以平庸的一般人來做評判標準,
自作聰明地認為「心智健全」是一個統計的概念。
所以當社會出現病態的時候,
甚麼是「正常」,甚麼是「不正常」,
就會出現定義上的危機。
在二、三流的心理學家領導之下,
愚昧者往往就會不自覺地助紂為虐,甚至為虎作倀。
It is no measure of health to be
well adjusted to a profoundly sick society.
( Jiddu Krishnamurti )
參考:《愛、智慧、運氣、逃避、快樂》
在智慧這個名詞還未有相當明確的定義之前,
我們就必須質疑任何聲稱和智慧有關的研究,
它們的研究結果到底是在說甚麼?
其次,即使心理學家能夠替智慧下一個定義,
但在智慧的測量、量度方面,
對未達到一流程度的心理學家來說,亦困難重重。
我們只要分析一下這些心理學家所設計的問卷調查,
對他們的思考能力就已經心裡有數。
《刺激和反應》(下)
已經發展出個人價值系統,
或者接受過批判思維訓練的人,
緊接著「闡釋」之後,就會將「刺激」立即
「放置」placement 在個人價值系統之中去衡量,
然後選擇合乎個人價值系統的「反應」response,
表現在這個人的「行為」behavior 之上。
這個個人的價值系統包括
1. 思考能力,
2. 教育程度,
3. 常識,
4. 是否認識自己,
5. 對追求真相的熱誠,
6. 是否有信仰,抑或只是信念。
I [闡釋] → P [放置] → R [反應] → B [行為]
一般人的腦筋怕辛苦,怕思考艱澀的課題,
寧願集中精神度橋,誤以為度橋就是思考,
所以社會上懂得思考的人並不多。
不少人未曾發展出個人價值系統,
未接受過批判思維的訓練,還未懂得自我批判,
所以他們會有三個選擇:
1. 將「刺激」放置在別人的價值系統中去衡量。
2. 將「刺激」放置在「情緒」系統中去衡量。
3. 將「刺激」放置在「動物本能」中去衡量,
包括了羊群效應。
他們以為發生的事情和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是同一回事。
Don’t wander into the wilderness unprepared.
所以歷史上一切的洗腦必然會在這一步著手,
植入預定的意識形態,操縱被洗腦者的行為,
讓被洗腦者的腦袋裡只有別人的價值系統,
至低限度亦讓上級的命令優先於個人的價值系統。
極權社會的洗腦,甚至會從第一步「刺激」做起,
控制傳媒,控制資訊的發放,於是控制了「刺激」。
不少宗教和諧了立教的「宗教精神」之後,
亦是在「闡釋」和「放置」這一步著手,
用「信念」取代「信仰」,
在「宗教精神」裡混入了普世價值中的「虛偽」,
意圖製造拒絕批判的藉口,所以指責批判不仁慈,
或者利用羔羊「和藹、怕事及視野狹隘」的性格,
植入另一套別人的價值系統。
There are people who want to make men’s
lives more difficult for no other reason than
the chance it provides them afterwards to
offer their prescription for alleviating life;
their Christianity, for instance.
( Friedrich Nietzsche )
教育界的「道德教育」或者「生命教育」,
亦往往捨本逐末,避開困難和師資不足的批判思維訓練,
並不培養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ITA,
並不鼓勵學生們建設個人的價值系統和信仰,
所以亦會在「闡釋」和「放置」這一步著手,
灌輸一套古今中外東拼西湊,未經融會貫通,
常常出現內在矛盾,經不起嚴謹批判的價值系統!
「闡釋」和「放置」大致上有三種方式:
高層次的方式是「愛真理」,擁抱「批判思維」,
讓獨立思考和「自由意志」操作。
中層次的方式是怕思考辛苦,意圖「思考偷懶」,
採納表面上看來富麗堂皇,來自別人價值系統或意識形態,
未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就囫圇吞棗,用來代替個人的思考。
低層次的方式則是依賴未進化的生物的「情緒」emotion,
讓這種情緒直接反應來代替思考。
事實上這三種層次的「闡釋」和「放置」,
都牽涉到「情緒」:愛真理,怕思考,情緒直接反應。
☆ 高層次的方式:
批判思維、獨立思考 → 個人價值系統/信仰 [frame]
S [刺激] → I [闡釋] →
P [放置在個人的價值系統/信仰] → R [反應] → B [行為]
Frames are mental structures that
shape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and put relationships in context.
The frame you put around a situation
completely and totally controls its meaning.
( Oren Klaff )
在人類進化過程之中,上智下愚出現了天壤之別,
令上智下愚形同咫尺天涯!
人類中有能力及選擇繼續進化,比較高級的生命,
在對震撼或複雜的「刺激」作出「反應」之前,
一定先經過大腦。
其中 [I → P 的過程],也許會經歷過多次的批判,
包括別人的批判及自我批判,
然後通過多次的反思和修訂,
形成個人的生命意義、價值觀、智慧和經驗。
換言之,所謂經驗,
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改善 [I → P 的過程]。
而言論自由就是產生優秀經驗的必需條件。
所以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就難以鼓勵創新能力,
這些地方只有能力訓練部份的偏才,
而通才的出現就要靠極其偏低的或然率,
或者將年青人送到其他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去訓練。
可惜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
根本就不懂得判斷誰只不過是得到少許成功之後,
由於心理上自我感覺良好的偏才,
卻認為自己已經變成了通才。
越是重視訓練科技偏才的社會,越是忽視通才的教育,
結果出現了許多未曾培養出融會貫通能力,
看得書多就自以為是知識份子,喜歡拋書句的偏才。
即使有真的通才嶄露頭角,也可能從小就被老師打壓,
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Every social interaction is a collision of
frames, and the stronger frame always wins.
( Oren Klaff )
如果經過學習,經過批判思考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育,
再加上個人不斷努力的思考及累積經驗,
[I → P 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智慧的過程!
而所謂開竅或者覺醒,
就是一個發現個人有能力控制 [I → P 的過程]。
智慧越高、經驗越豐富的人,
對「刺激」的判斷就越準確,
所以對「刺激」的「闡釋」,可以在剎那之間完成,
至於「放置」,如果不涉及複雜的價值取捨,
亦可以在剎那之間完成。
儒家「四書」的《中庸》對這種境界的描述如下: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朱熹章句:「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
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
無所乖戾,故謂之和。」
The greatest revolution in our generation
is the discovery that human beings,
by changing the inner attitudes of their minds,
can change the outer aspects of their lives.
( William James )
換言之,「情緒」並非問題的關鍵,
因為「愛智慧、愛真理」何嘗不是一種情緒?
愛戰爭、愛歪理、愛面子、愛名利權,
何嘗不也是一種情緒?
所以「情緒」系統的好壞,才是問題的關鍵!
You cannot control what happens to you,
but you can control your attitude toward
what happens to you, and in that,
you will be mastering change rather than
allowing it to master you.
( Brian Tracy )
Everything has been created twice,
once on a mental plain
and once on a physical plain.
( Bob Proctor )
無論結果是好壞,在很多緊急、不容仔細思考、
必須立即作出反應的日常生活情況之下,
以往的經驗、常識、看相和閱讀肢體語言,
的確是非常有用的四件工具。
When eye contact between two people is initiated
and maintained, an invisible energetic circuit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two participants,
dissolving the barriers that ordinarily separate
them from each other, drawing them ever closer
into a shared awareness of union.
( Will Johnson )
人必以貌相,原因是成功率非常高、
因為子羽可能只是佔人口中百分之一而已。
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 Oscar Wilde )
The countenance is the portrait of the soul,
and the eyes mark its intentions.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 中層次的方式:
S [刺激] → I [闡釋] →
P [放置在別人的價值系統] → R [反應]
人類的自由度完全視乎於 I → P 的過程中,
有多少是受到社會化或洗腦的影響。
由於完善的社會未能出現,
一個人對比較複雜的「刺激」所作出的「反應」,
往往反映出這個人的自由度及他的價值系統。
在重視消費和享受的社會制度之下,
在忙碌生活的威逼之下,
一般人喜歡可以立即用金錢換取的東西,
包括意識形態及價值系統在內,
所以各式各樣別人的價值系統就應運而生,
而這些人的「反應」就反映在他們的「行為」之上。
消費者以為「反應」完全是個人的抉擇,
事實上卻是別人的價值系統在操縱他們的思想。
在中層次的「闡釋」和「放置」過程中,
因應不同的人和情況,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出現,
例如:
1. 打算抗拒這個「刺激」,並且思考抗拒的方法。
2. 打算接受及考慮如何適應這個「刺激」。
3. 決定忽視這個「刺激」。
4. 衡量這個「刺激」產生的處境有沒有利用價值。
5. 重視這個「刺激」,作出準備,未雨綢繆。
6. 重視這個「刺激」,從中積極學習。
7. 重視這個「刺激」,欣賞它帶來的美感和喜悅。
☆ 低層次的方式:
S [刺激] → E [情緒] → R [反應]
不妨和低等生物比較一下:
S [刺激] → I [本能] → R [反應]
換言之,低層次的方式就是用人類複雜的情緒,
代替低等生物的「本能」instinct。
一般人遇上外界的「刺激」,
往往是讓中層次和低層次的方式一起操作。
可能是由於前生帶來的經驗或教訓,
有一些中級的生命會用「正義的情緒」來取代「情緒」。
可惜無論是怎麼樣的「情緒」,一旦「情緒」主宰了大腦,
理智和批判思維就會靠邊站,被迫讓步!
所以「愛你變成害你」的人多數屬於中級的生命。
人類中這種中級的生命認為只要自己立心善良,
就有權「愛你變成害你」;
由於他們往往道貌岸然,好像充滿了正義感,
很容易就令人誤以為他們是高級的生命,
直到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導致社會矛盾擴大,
利和弊一起湧現的時候,
才令我們明白他們只不過是中級的生命。
凡是堅持「仁慈本身已經足夠,不需要智慧」,
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充滿了正能量,
覺得「同情心」可以取代「同理心」,
覺得稱讚別人的確利人利己,皆大歡喜,
覺得自己是一個頗有愛心的人,
只能夠是中級的生命。
「呀!佢真係偉大!」
「呀!佢地真係好慘!」
「呀!我都好關心社會,而且常常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
有人說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所以我都算係一個好人!」
千萬不要誤會,
比較高級的生命同樣有「正義的情緒」,
但高級的生命不會讓理智和批判思維靠邊站!
高級的生命明白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
單憑情緒和單靠度橋,都不能解決問題。
《刺激和反應》(上)
人類喜歡尋找刺激,有可能是億萬年的進化,
對基督徒來說,亦有可能是神在創造亞當和夏姓時,
一早埋下的種子。
I feel monotony and death to be
almost the same.
( Charlotte Bronte )
Life is 10% what happens to you
and 90% how you react to it.
( Charles R. Swindoll )
In each action we must look
beyond the action at ou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tate, and
at others whom it affects, and
see the relations of all those things.
And then we shall be very cautious.
( Blaise Pascal )
有些事情必須快速反應,但為了避免出錯,
未雨綢繆及預先的訓練或者自我訓練,就有重大的價值,
顯出為何「快速反應」必須有「慢思慢想」的準備。
然而「慢思慢想」要求可以非常高,非常嚴格,
視乎所面對的事件的複雜程度而定,
況且博弈的第一守則就是「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要出手」,
所以筆者認為嚴謹思考訓練在教育和職業兩方面,
都應該會有重大的需求。
We cannot think first and act afterwards.
From the moment of birth we are immersed
in action and can only fitfully guide it
by taking thought.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Luck is where preparation meets opportunity.
( Randy Pausch, The Last Lecture )
為何人類之中有「篤行」這種行為?
也許部份原因是命運,也許部份原因是教育,
但其中一定有「自由意志」free will 的元素。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
──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 Viktor Frankl, 1959 )
由於近年來腦神經科學急速的發展,
不少腦神經科學家已經不相信人有「自由意志」,
認為是一種幻覺或錯覺 illusion,
完全否定佛教所說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其實腦神經科學的發現,
只不過是將「自由意志」的辯論推往更高的層次,
但可能讓人類不但更加接近《1984》的社會,
而且可能會出現接近 zombie 的奴隸。
腦神經科學似乎假設了人類沒有心靈,
或者人類的心靈必須存在於腦袋中的某一部位。
我們固然不能夠肯定所有人類都有心靈,
但「瀕死經驗」NDE 告訴我們,那些有心靈的人,
心靈不但可以在腦袋之外,甚至漂浮在身體之外。
Daniel Dennett
Stop Telling People They Don’t Have Free Will
Dennett on Consciousness and Free Will
[刺激和反應]
Man is a machine which reacts blindly to external
forces and, this being so, he has no will, and
very little control of himself, if any at all.
What we have to study, therefore, is not psychology
──for that applies only to a developed man
──but mechanics. Man is not only a machine
but a machine which works very much below
the standard it would be capable of maintaining
if it were working properly.
( Peter Dimianovich Ouspensky )
不少成功的文學家及藝術家,由於欠缺了科學訓練,
或者由於欠缺了嚴謹的哲學思考訓練,
往往傾向於討厭理性的思考,重視面子而罔顧事實,
喜歡憑個人當下的直覺、情緒,
和個人未經批判的立場、信念、觀點、喜好、偏見,
對一切外來的刺激作出反應,
完全不懂得人需要對真理謙卑,而不是對有名氣的人謙虛,
結果他們在複雜的事情上往往醜態百出,貽笑大方,
而且越是「成功」、有少許江湖地位的文學家及藝術家,
亦越容易自我感覺良好,於是越容易醜態畢露。
When our emotions are engaged,
we often have trouble seeing things as they are.
( Robert Greene )
Success makes a fool seem wise.
( Latin Proverb / Henry George Bohn )
Science is not about building a body of ‘facts’.
It is a method for asking awkward questions and
subjecting them to a reality-check, thus avoiding
the human tendency to believe whatever makes
us feel good.
( Terry Pratchett )
重視心靈的人,一定重視懷疑精神和批判思維,
而且懷疑和批判既對事,亦對人,包括自己在內,
一定重視行動的目的,運用的工具和採用的手法。
刺激和反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因為「目的、思考、行動」必然是三位一體,
一旦將之分割,分開來判斷,就會出問題。
大部份人都是憑著他們未經批判的信念和意識形態,
再加上情緒,對外來的刺激去作出反應,去採取行動,
所以無論是哲學家、心理學家或者社會學家,
都會重視這個課題。
The heart, the end and the means are inseparable.
whatever is true, whatever is noble,
whatever is right, whatever is pure,
whatever is lovely, whatever is admirable
——if anything is excellent or praiseworthy
——think about such things.
( Philippians 4:8 )
It is the mark of great people
to treat trifles as trifles and
important matters as important.
( Doris Lessing )
Not what we experience,
but how we perceive what we experience,
determines our fate.
( 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 )
Proper preparation is the key to our success.
Our acts can be no wiser than our thoughts.
Our thinking can be no wiser than
our understanding.
( George S. Clason )
If you fail to prepare, you’re prepared to fail.
( Mark Spitz )
「自由意志」的思考,涉及生物方面的「刺激和反應」。
這是「行為心理學」一向研究的課題。
意義治療心理學家維特弗蘭高 Viktor E. Frankl
一早就對「刺激和反應」這個課題提出了他的說法: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 Viktor E. Frankl )
其後美國商人、作家和思想家 Stephen Covey 亦提出相似的說法: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lies our freedom
and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happiness.
( Stephen Covey )
高層次的人重視自由,一般人重視快樂,
前者只是少數人,後者包括大部份人,分別在此。
Human freedom involves our capacity to pause
between the stimulus and response and, in that
pause, to choose the one response toward which
we wish to throw our weight. The capacity to
create ourselves, based upon this freedom, is
inseparable from consciousness or self-awareness.
( Rollo May, The Courage to Create, p.100 )
任何生命中對個人有影響的事情一旦發生,
可以視之為一種「刺激」stimulus。
除了「身體 body」的五官是接觸「刺激」的工具之外,
代表「我 ego」和「心靈 soul」的腦,
更是「經歷」happening 和「經驗」experience 的主體。
從修行者的角度來看,他不會害怕任何「刺激」,
因為「刺激」是對修行者智慧的考驗,
也是修行者如何「活在當下」的考驗!
最高級的生命,在接觸到比較艱苦或複雜的「刺激」的時候,
往往懂得管理個人的情緒和控制直接反應的衝動,
所以會先經歷一個「闡釋」interpretation 的過程,
先對這個「刺激」的性質作出初步的判斷。
S [刺激] → I [闡釋]
經過訓練的人在「闡釋」和「判斷」的階段,
當然採取科學的態度,用佛教的語言就是「如是觀」。
科學中的觀察 observation 和實驗 experiment,
就是一種「刺激」,而科學從假說到理論的過程,
就是實踐人類性格中的「真和誠」,
企圖達到迫近真理的「如是觀」。
所謂「真和誠」,就是即使是接觸新的事物,
科學態度的觀察一定避免自己欺騙自己,
亦避免讓任何個人的信念影響個人的觀察。
Beside learning to see,
there is another art to be learned
──not to see what is not.
( Maria Mitchell )
「闡釋」的過程大致上將「刺激」分成四類:
1. 認知類 [出現於接觸新事物或者需要知識的時候]
2. 分析類 [出現於需要解難的時候]
3. 行動反應類 [出現於需要自衛或者迅速反應的情況]
4. 審美類 [各花入各眼]
人生中不少的錯誤,往往是由於「認知錯誤」,
由於「讀書的青少年時代欠缺了足夠的思考訓練」,
由於「懶得思考或者思考能力不足,導致分析錯誤」,
由於「思考能力不足,結果魯莽及衝動地立即行動」,
又或者因為「過度重視行動,忽視思考」而產生。
「闡釋」需要思考,
甚至遇上複雜問題時需要謹慎思考,謀定而後動,
有時甚至需要預先學習特定的知識和技術,
但並非所有人都喜歡思考,或者有能力思考,
亦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預先學習特定的知識和技術,
更何況遇上複雜及重大問題時所必須的三座大山:
「嚴謹思考、知識和技術」。
一般而言,半害怕思考和完全害怕思考的人佔大多數,
因為他們希望節省精力,所以懶得思考,
或者根本沒有能力思考複雜或者抽象的課題。
畢竟推理,提出疑問和假說,再去印證,非常花時間!
在社會化或者洗腦的過程中,父母,師長,朋友,傳媒,
社會制度,教育制度,個人的性格傾向及喜好,
這多個重大的因素經過多年的互動,
就會形成了一般人個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所以一般人都會不自覺地採用了大眾或中眾的想法,
來對事物作出反應,獨立思考的自由度非常低。
參考: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一)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二)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三)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四)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五)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y Viktor Frankl
《篤行》
在《中庸》所提出的五大做學問和做人的功夫: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中,
看似簡單而實際上最複雜的一樣就是「篤行」。
「篤行」其實蘊涵著很多相關的概念。
對初學者來說,「篤行」就是溫習、練習和實習,
所謂「學而時習之」就是這個意思;
對入門者來說,所謂「篤行」就是做實驗和實踐,
將抽象的概念印證及實踐在生活裡;
對經歷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諸階段,
而且重覆這個「螺旋學習」過程,
差不多接近頂部的人來說,由於通過反覆印證,
已經確立了對該門學問的「信仰」,
所以不但能夠隨時應用,而且能夠隨時「創新」。
換言之,「篤行」見證於「應用」和「創新」!
由於「道/真理」比較複雜和抽象,
說得如何天花龍鳳的理論都需要有穩固的基礎,
亦由於修行者有不同的根器,所以佛教徒的修行,
往往就是採取「篤行」來印證佛法。
沒有「信仰」當然也可以「篤行」,
但如果因為「信念」而「篤行」,其實是賭博;
如果因為「迷信」而「篤行」,就是愚弄自己。
參考:《信仰》
「信仰」有兩大來源:
1. 思考 + 假說 + 實驗 → 信仰
2. 思考 + 批判 + 實踐 → 信仰
第一種「信仰」就是「科學精神」,
而任何科學結果就只能夠是「暫時的信仰」。
「科學精神」包括了對自然界的「真」和「誠」,
及科學家之間的「真」和「誠」。
第二種「信仰」來自全世界歷代智者的實踐,
讓我們歸納出「宗教精神」這種「信仰」:
「真,誠,愛,智慧」。
所以「先知後行」的說法一定對,
而且應該補充一個註釋:
對某件事情或者某種行為,
知道得透徹之後才去執行或者實踐,
是人生應有的態度。
所以「篤行」是一個令人困擾的概念,因為
1. 人必須鍥而不捨地追求「道/真理」,
不斷建設和修正「信仰」,才應該「篤行」,
或者兩者一同進行,用後者的印證來修正信仰。
如果青少年有幸一早接觸到「信仰」,
才能夠「先行後知」,否則就容易出現「先行後疑惑」,
甚至「先行,發現騎虎難下之後只好擁抱虛偽」。
2. 人必須懂得選擇,才能夠選擇正確,
選擇正確之後才應該「篤行」。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經。第十六章》(老子)
[老子用「常」來描述永恆不變的「道」,二者通用。]
然而未必人人有足夠的智慧去「先知然後篤行」,
當自己不熟悉某件事情或者某種行為時,
就需要請教專家。
但最令人困擾的地方,就在於判斷對方是否專家,
這一點又需要智慧或者請教有智慧的人。
3. 當一件事情的變數太多,
難以決定選擇是否正確,而又必須執行時,
就只能夠靠「信仰」來賭博,
而人生中不少的事情其實都屬於這一類。
智者明白事情的變數之中包括命運和業力,
所以一種智者在這種情況下常用的處理方法,
就是「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中國傳統智慧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這個意思。
4. 當一件事情需要幾代人合力去完成時,
就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而本著「愚公移山」精神的人自然不會介意「壯志未酬」,
亦不會介意一般人認為「愚公移山」不算是「篤行」。
Make the best use of what’s in your power
and take the rest as it happens.
( Epictetus )
參考:《理想和實踐之間》(五)
It is necessary, I believe, to accept this idea,
not only for science, but also for other things;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acknowledge ignorance.
It is a fact that when we make decisions
in our life, we don’t necessarily know that
we are making them correctly; we only think
that we are doing the best we can──
and that is what we should do.
( Richard Feynman )
信仰 + 意志 + 毅力 + 實踐 → 篤行
篤行,必須有意志和毅力。
意志和毅力是一種「推動力」driving force,
它的源頭是愛,而這個愛既可以非常狹隘,
亦可以非常寬闊,例如「宗教精神」裡的「愛」。
意志和毅力需要「動機」motivation,
這個動機最好能夠來自「信仰」,
如果意志和毅力來自「信念」或「迷信」,
就會有賭博的成份。
一般人做事難以「篤行」的原因只有四個:
1. 個人的「信念」未能夠達到「信仰」的境界。
2. 個人的「信念」來自形形色色的灌輸,
或者只是個人的感覺,根本未經過大腦的思考。
3. 沒有能力判斷別人鼓吹「篤行」的原因是否合理。
4. 沒有興趣理會別人鼓吹「篤行」的事情。
「信仰」令人產生「熱誠」enthusiasm,
「信念」或「迷信」則容易產生「狂熱」fanaticism,
分別在於前者擁抱「懷疑」scepticism,重視思考和批判,
而後者只喜歡半桶水的思考,
會扮客觀,但卻迴避批判,甚至討厭批判!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四十一章》
來自「宗教精神」的「信仰」,
對人世間的苦難,不但會思考、會批判,
而且會感同身受,不會只是口頭上的同情。
積極者還會改變自己,然後肩負個人的責任,
將關懷付諸行動,做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勝任的服務,
讓自己成為後來者一塊可靠的踏腳石,
讓他們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讓文明能夠進化。
一位不斷努力建設個人「信仰」到達了某階段的人,
完全不會介意「愚公移山」,因為這是他的責任。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張載 )
When something is important enough,
you do it even the odds are not in your favor.
( Elon Musk )
由批判思維而產生價值觀的改變,就可以產生信仰。
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或者相同信仰群體輔助之下,
例如參與《哲教儀式》,信仰就可以產生篤行,
再從篤行之中慢慢改變「待人、接物、處事、生活」習慣,
最後就改變了性格。
一旦性格改變,就可以改變一個人命運中的運。
direct stimulus / vicarious learning → ideas, thoughts
ideas, thoughts → consolidation → words → critique
repeated critiques → faith / values → hope → actions
long-term actions → habits → character → destiny
[知和行可以分工合作]
來自「科學精神」的「信仰」,
知和行往往會出現「分工合作的現象」division of labour。
由於人類有不同的性格、天賦才華和興趣,分工合作是必然的現象,
所以在科學界,理論、證明和應用往往是三碼子的事,
由不同的專家經過精確的溝通之後分工合作。
部份思考能力強的集中精神去研究理論,
思考能力不夠強的就用實驗去檢視這些理論。
所以他們不會要求楊振寧和李政道去實驗室動手,證明他們的理論;
不會要求霍金不要只是得把口,歧視他連手腳都不能動;
不會要求愛因斯坦做實驗物理學家,要求他「知行合一」,
不會要求諸葛亮身先士卒,走在戰場的最前線。
搞理論的人從來只需要「批判」,不需要「建設」,
只要「批判」能夠「破壞」錯誤的思想和行為,
就已經足夠成為一個有「建設性」的批判。
沒有嚴謹的「批判」,沒有對愚昧的「破壞」,
怎可能會產生有建設性的提議?
唐代思想家及文學家韓愈在《馬說》一文中指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僅僅從這一句說話,我們就可以推論:
1.「知行合一」不應該胡亂地當成是一種道德,
強加於別人的身上,因為「知行合一」必然有應用範疇,
否則我們就會要求伯樂必須擁有千里馬的本事!
2. 所謂「先行後知」往往來自 instinct,
來自天賦才華 talent,或者來自前生的智慧。
如果輪迴的說法成立的話,
「先知後行」和「先行後知」就不容易分辨。
3. 做學問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是兩碼子的事。
因為做學問的人即使知道管理需要甚麼能力,
需要甚麼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
需要甚麼口才或說服力,需要甚麼手腕,
做學問的人本身未必一定具備這種能力。
至於日常生活中,要求「知行合一」是合理的,
因為喜歡吹牛、說謊和拍馬屁的人實在太多了,
而小人和行騙的人也不少。
外觀醜陋、性格虛偽的騙子還容易防範,
外觀具備魅力但性格虛偽的騙子才難以防範;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這類放棄良知和心靈,寧願入魔道的人,
就是君子必須慎防的對象,
所以孔子才有「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說法。
參考:《思考和行動》(上) 《思考和行動》(下)
《明辨》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
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
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南懷瑾)
華夏文化的傳承,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因為很多讀書人都喪失了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試舉一例言之,《論語。陽貨第十七》中,
孔子提到六種影響到學習的毛病,稱之為「六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這句說話中的一眾形容詞,
古代的意思和現代的意思也許已經有所不同,
筆者學識淺薄,只能盡力而為。
孔子口中所說的「好學」,當然不是要求「博學」,
而是指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是指審問慎思明辨,追求真理的學習,
是指不恥下問,鍥而不捨地思考,
是指勇於做實驗和實踐的「篤行」,
即是中國古代已有的「批判思維」,
☆ 好仁不好學,
就是指「以為人只需要仁慈,不需要相應的智慧」,
結果就是愚昧,容易被人欺騙和愚弄,
或者「愛你變成害你」,
或者以訛傳訛,將真假混雜的概念不自覺地薪火相傳,
結果自欺欺人。
☆ 好知不好學,
就是指「只喜歡度橋,愛耍聰明,討厭批判思維」,
結果就是思想和價值觀傾向於放縱,不受拘束,
思想失去了穩健的根基,無法建設個人的信仰,
道德曖昧,信念動盪,左右逢源,難免令人無所適從。
☆ 好信不好學,
就是指「以為信念就是信仰,不需要懷疑和批判」,
以為信念足以產生「信心」,可以令人「信賴」,
結果就是失去了高層次的分辨能力,
在別人的「信賴」之下多管閒事,疲於奔命,
甚至被人利用在灰色地帶做違背良心的事情,
所以同樣是自欺,傷害了自己,甚至損失了人格。
☆ 好直不好學,
就是指「以為直率可以不經大腦,不需要思考」,
結果就是變得淺薄,偏激,言語尖酸刻薄,
往往沒有足夠的理據就批評和諷刺別人。
☆ 好勇不好學,
就是指「以為行動勝過思考,行動實際,思考不實際」,
心術不佳的人往往就會搗亂,興風作浪,胡作非為,
明目張膽,容易被人利用,甚至犯上作亂。
心術一般的人碰到複雜的情況時,就會亂了步伐,
不懂得如何處理,往往在忽視了的地方遇上挫敗。
☆ 好剛不好學,
就是指「一意孤行,堅持自己的原則,拒絕妥協」,
結果就出現傲慢、狂妄、自大,不必要地抵觸他人。
[筆者參考過很多《論語。陽貨第十七》的詮釋,
包括傅佩榮教授的詮釋,劉殿爵教授的英譯,
依然非常不滿意,所以根據個人對孔子的智慧的認識,
揣摩了孔子的意思,寫下了自己的詮釋。
一邊寫一邊在想,如果我在中學教中文,
一定會拒絕教陽貨第十七這一節,因為實在太難教,
更加不會要求學生背默這一節。]
「審問,慎思,明辨」其實是互為因果的心智活動,
因為懂得「慎思」,才會懂得「審問」,
而「審問」得到回應之後,就需要「慎思」來接手。
一旦「慎思」到細緻之處,就需要「明辨」的功夫。
一旦培養出「明辨」的功夫,
1. 下次「審問」的時候,所問的問題就會完全不同,
而且必然問得較深入,甚至往往問正要害。
2. 下次慎思的時候,亦會更加精密。
換言之,一旦「明辨」的功力不足,
「審問」和「慎思」都要打個折扣。
在「審問,慎思,明辨」三者之中,
最難做到的就是「明辨」,
除了因為必須「審問」和「慎思」才可以「明辨」,
必須「明辨」才算得上「慎思」之外,
還因為「明辨」有許多層次,而且和品味有關。
只有品味高的人才懂得選擇最好的觀點和立場,
懂得放下面子,知錯即改,立即打倒昨日的我,
修正自己之前的錯誤,
所以高層次的「明辨」根本就已經是智慧!
不論在面對自己、別人、事情或者物件,
「明辨」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明辨」自己就是「認識自己」,當然不容易,
「明辨」物,看似容易,但需看是何物,
「明辨」事,需要照顧所有和這事有關的事實,
所以困難程度視乎事情的大小及複雜程度。
有時間詢問最為理想,因為可以避免冤枉好人,
然而一旦需要立即作出反應的時候,
就需要應用到「或然率」的概念來判斷,
所要求的智慧絕不簡單!
如果是指科學裡的事和物,「明辨」亦不一定容易。
對一般人來說,
僅僅對人的「明辨」這一項,就已經不容易。
而對人的「明辨」又是非學不可的處世學問,
因為絕大部份人會根據常常交往的人對他們的期望,
來選擇和修訂自己的的思想和行為。
對人的「明辨」不但涉及做事上的人際關係,
亦涉及交友的抉擇。
這世界並非只有君子和小人兩大類,
西方的「九型人格」就已經將人分成九類。
人當然不只九類,
如果用紫微斗數的角度來將人分類,
將人分成一百四十四類並不足夠,
將人分成八百六十四類才算勉強合乎要求,
因為還未計算父母親出生年對該命造的影響!
人以類聚,所謂「知己知彼,將心比心」,
只不過是和同類人交往的方法。
要認識不同類人,就需要找方法若即若離地埋堆,
或者從他們交往的朋友來判斷。
年青人往往欠缺了「明辨」人的能力,
所以當學生在動物農莊裡遇上了貉牲的時候,
會以為彼此是同類。
由於人心詭詐,表裡不一,
所以孔子認為尖銳的觀察在識人學中非常重要,
觀察其人行為的過程,
從其人的說話有否「巧言令色」,
其人的肢體語言是否相符,來揣摩他的動機,
最後觀察其人事後如何解釋及是否心安理得。
西方人同樣相當重視「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 的研究,
將之仔細分成多個項目:
步態 gait, 姿勢、舉止 posture, 手勢 gesture,
面部表情 facial expression,
音調 tone of voice, 談吐 manner of speech…。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公冶長第五》
由於「明辨」人如此困難,是一門大學問,
所以《增廣賢文》中就有很多關於認識人心的複雜,
人心的詭詐,及如何保護自己的提點,
更加指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君子其實非常罕見: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彈。」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
「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
「牆有縫,壁有耳。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裡。」
幸好中國人還有「面相學」,
我們又有東西方都有研究的「掌紋學」,
西方人還有「肢體語言」方面的研究,
可以幫助我們去「明辨」人。
如果透過人生經驗、面相訓練,肢體語言的研究,
「以貌取人」的準確度可以達到七八成,
比天氣預測還要可靠,
那麼為何我們不應該參考,甚至採用呢?
參考:《知己知彼》
說回《增廣賢文》,
雖然它的條文似乎相信人有命運,例如: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
「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可惜《增廣賢文》並不相信面相學可靠: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筆者猜測主要的原因有三:
1. 一般人對相貌的好壞看法和面相學的看法不同。
2. 傳統中國面相學過於重視妻財子祿,比較輕視人格。
3. 讀人文科學的人欠缺了百分率的概念。
不明白準確度達到七八成的面相學已經很了不起。
參考:《名句導讀》(三)
《審問,慎思》
所謂「審問和慎思」就是擁抱「懷疑精神」,
避免接受真假混淆的概念,墨守錯誤的成規:
1. 不要未經過謹慎思考,就相信書籍中的記載,
報章雜誌內的文章,互聯網上的資訊。
而且要知道廣告中運用相當多心理學研究結果,
可能會自相矛盾,意圖欺騙,意圖洗腦,
意圖鼓勵懶惰、我係我、放縱、任性、拒絕認錯、
消費、即時滿足、只著眼於物質、哲學不切實際、
面子和輩份比真理重要…等等觀點。
2. 要將人和他們的思想、觀點、意見分開來判斷,
因為即使是最誠實、最善意的人也會犯錯,
所以老師的說話,成年人的建議,還需要經過批判,
因為真假混淆的概念,一旦潛移默化,很難改變。
3. 而最重要的就是要慎防自己欺騙自己。
所以必須從頭開始審視個人所有知識、假設、
信念和價值觀的根源,是否曾經嚴格地消化,
所以當自己在思考時,真的是自己在思考,
而不是「被思考」,不是別人代替自己去思考;
要肯定自己腦袋裡裝載的並非別人的觀點、立場和價值觀。
前文說《中庸》裡的「審問,慎思,明辨」,
就是西方的「批判思維」。
如果一個人四十歲前接受過批判思維的訓練,自然會
1. 懂得「博學」的重要。
2. 努力去在自己有興趣的範疇內「博學」。
3. 在真理面前謙卑,知道自己的有限和無知。
4. 重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5. 重視「群體智慧」及互相批判,期望能夠逐步迫近真理。
If I have seen fa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Bernard of Chartres )
「博學」當然包括經驗!
一手和二手的「經驗」都屬於「博學」的範疇。
要強調一點,就是一個人的「批判思維」能力,
決定了他可以將他的「經歷」happenings,
變成甚麼質素的「經驗」experience。
There are only two intellectual requirements
for gathering “good” experience.
First it requires encounter of happenings.
The encounter can be either personal or
vicarious. It can also come from watching
movies or reading stories from literature.
Secondly, it requires a critical mind that
is free from prejudice.
( Jason Ling )
參考:《經驗》(一)
換言之,「博學」和「審問,慎思,明辨」
形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看似重重覆覆,
但卻是螺旋形上升的的良性循環:
「審問,慎思,明辨」→「博學」的需要
「博學」→ 更好的「審問,慎思,明辨」。
由這個上升的良性循環,
就衍生出「如何判斷一個人學藝精不精」這個課題。
答案其實很簡單:學藝精不精,完全視乎
「當時所習得的技藝是否足以應付所面對的難關」;
「所習得的技藝」固然是一個可改善的因素,
但「所面對的難關」何嘗不是一個可增加的因素?
用數學的「比例」ratio 來說明,
就是「所習得的技藝」和「所面對的難關」,
到底是比例大於一還是小於一。
訓練「批判思維」可以由較簡單的課題開始,
循序漸進到較複雜的課題。
所以年青人的思考能力,還是可以「教/引發] 的。
所謂「審問,慎思,明辨」,現代人稱之為
「獨立思考能力」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其中最容易誤導的是「獨立」這個形容詞,
因為「獨立」並非表示一定要與眾不同,要看是甚麼「眾」。
「獨立」亦並非表示一定要「原創」original。
「獨立」只不過是表示必須經過自己去思考和掌握,
就像游泳、繪畫、烹飪這些技巧一樣,必須親身經歷。
關於某一課題,我們通常都會發現,
曾經在這方面浸淫,掌握所有和這個課題有關的知識,
及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最終都會得出同樣的判斷。
用俗語來形容,就是「英雄所見全同」。
但「獨立思考」其實並不容易,
因為除了要學習抽象的批判思維之外,
還需要培養出愛真理的性格和極高的品味,
才會懂得選擇最好的觀點和立場。
然而訓練青少年嚴謹的「批判思維」,
至少他們不會過度重視行動而歧視或者輕視思考,
至少他們會懂得一個愚昧者不懂得的道理:
「有矛盾和漏洞的夢想,絕對不應該稱為理想!」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論語。季氏第十六》
然而要訓練利於「做學問」和「博學」的性格,
往往要靠罕見,能夠以身作則的老師諄諄誘導,
一旦教育界未能掙扎出社會意識形態的束縛,
一旦華夏民族的老師們依然認為必須先「尊師」,
其次是「記憶和背誦知識」,
再其次是高層次的「虛偽」,最後才是「重道」,
那麼難以培育下一代「做學問」和「博學」的性格。
如果說我們要等待有適合和足夠的師資出現,
才去教中學生「批判思維」,
未免陷入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境,
繼而產生推卸責任的現象。
由於遠水不能救近火,亦由於適合的老師罕有,
一旦時代的要求迫在眉睫,未必能夠等待又等待,
這就是為何建設一個「批判平台」CTP 如此重要!
參考: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八)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九)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十二)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十四)
《填鴨五大定律》
在一個「批判平台」之上,
凡是模糊的概念,都會備受攻擊,
因為很多模糊的概念,最容易衍生高層次的罪惡。
一旦學生能夠浸淫在一個「批判平台」之上,
就會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而必須先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生們才能夠有「自學的能力」。
一旦有了一個「批判平台」的訓練,
學生們就會開始明白:
一個課題未經過自己獨立思考之前,
不會隨便被讓別人的思考來操縱自己,
否則被人質詢時,或者被評判質詢時,
根基淺薄的概念,隨時站不住腳,一敗塗地。
當學生們明白獨立思考的重要之後,
以後對每一個重大的概念都會重新思考,
對「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心領神會,
於是教學界夢寐以求的所謂「自學能力」,
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訓練了出來。
一旦老師認為「鍥而不捨」的思考是奢侈品,
認為「審問,慎思,明辨」是「雞蛋裡挑骨頭」,
「半桶水的思考」就成為了合理的要求,
理所當然地就需要犧牲學生自學能力的訓練!
參考: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一)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二)
審問,簡而言之,就是「問問題」,
而「問問題」和思考能力有直接的關係。
思考能力不足的人往往不懂得如何問問題。
參考:
《做學問》(一) 《做學問》(二) 《做學問》(三)
《做學問》(四) 《做學問》(五) 《做學問》(六)
《做學問》(七) 《做學問》(八) 《做學問》(九)
《做學問》(十)
《博學》
[博學]
在《批判》一文中,
筆者指出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
中國的儒家不但已經誕生了「批判精神」,
而且將箇中的 [步驟/次序] 表達得十分清楚: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關於這句說話最重要的認知,
就是發現它其實是根據思考的次序來寫的。
博學 → 審問 → 慎思 → 明辨 → 篤行/應用
而且還是一個不斷地循環、重覆及上升的過程。
篤行/應用 → 博學 → 審問 → 慎思 → 明辨
西方將這種學習過程稱為「螺旋學習」Spiral Approach。
西方的「批判思維」critique,
其實就是「審問,慎思,明辨」的過程,
也可以說是整個不斷地循環、重覆及上升的過程!
那麼甚麼是創新呢?
創新就是「螺旋學習」差不多到達頂部時出現的現象。
篤行/應用 → 創新
遇上任何簡單的課題,
一個稍微懂得思考的人都可以自己解決;
遇上複雜的課題,一個思考能力強的人也可以解決;
那麼為何「博學」如此重要?
因為凡是想進行任何高質素的批判,必須先「博學」,
接觸所有和批判課題有關的知識。
換言之,必須對一個課題「博學」,
才能夠擁有對這個課題的「森林思維」!
必須對一個課題「審問,慎思,明辨」,
才能夠擁有對這個課題的「根源思維」!
尤其是一旦牽涉到需要多方面學識的課題,
不「博學」的人是難以解決的。
這就是為何現代大學裡出現這麼多「跨學科研究」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跨學科研究在知識高速膨脹、偏才充斥的世代,
尤其是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這兩個範疇,
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亦由於知識高速膨脹,即使在同一學科之中,
「博學」也並非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
真正「博學」的精英,一定「審問,慎思,明辨」,
絕對不會讓自己的腦袋成為別人詞彙和概念的遊樂場,
所以真正「博學」的精英,
對每一個首次接觸的重要詞彙和概念,
都會謹慎地從新思考、批判、從根源開始研究,
甚至尋找同樣好學及擁抱批判的人互相砥礪!
就好像建築房子一樣,最緊要是根基穩固,
如果根基膚淺,即使上面的房子如何美輪美奐,
隨時都有可能倒塌!
所以「博學」者不但重視讀書,重視讀些怎麼樣的書,
更加重視應該如何去讀書:
《思考和閱讀》(一) 《思考和閱讀》(二)
《思考和閱讀》(三) 《思考和閱讀》(四)
篤行/應用 → 有勇氣面對複雜的課題
篤行/應用 → 有能力運用創新的方法處理複雜的課題
[性格和博學的關係]
再者,無論多「博學」的人,
無論對知識的追求有多麼熱誠的人,
亦難免會有偏見,他的思考亦難免會有盲點。
如果這些人又有點自負,或者這些人很愛面子,
如果這些人未接受過硬科學或者批判思維的薰陶,
問題就開始變得更複雜。
這些現代接近博學,但有偏見,思考上有盲點,
有點自負,或者很愛面子的複雜人種,
可以稱為「高層次的讀輸人」!
這些現代高層次的讀輸人,
怎可能解決複雜的課題?如何去迫近真理?
如果需要解決的問題影響深遠,
我們怎能夠倚靠他們?
換言之,性格和博學本來就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一旦它們之間出現了衝突,損害的永遠是博學!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總結:
由於教書的成功,教育被歧視而產生的缺失,
導致一個沒有偏見及懂得思考的腦袋罕見,
所以「博學」對任何一個人,
尤其是極度愛面子的華夏民族來說,都未免是過份的要求!
博學而能融會貫通者,始可稱為通才,
偏才中的「博學」還可以勉力為之,
真正的「博學」,期望訓練通才中的「博學」,
成為了可望不可即的口號!
那麼人類是否可以放棄真正的「博學」,
用偏才中的「博學」來敷衍了事?
一百位「博學」的偏才加起來,
是否可以代替一百位「博學」的通才?
香港社會曾經提出過「高分低能」這個概念,
然而「高分低能」這個概念有少許複雜,
因為牽涉到至少四個問題:
1. 和誰比較?會否包括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
2. 低能會否指身體方面的低能?
3. 低能會否指思考能力方面的低能?
4. 低能會否指執行能力方面的低能?
由於知識高速膨脹,
由於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迅速發展,
然而人類的道德發展追不上時代的需要,
詭詐的人心一旦團結起來,同心同德,
一旦掌權,控制了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
那麼邪可勝正,而且隨時可以摧毀人類的文明。
如果人類的文明要進一步發展,
訓練「博學」的通才就急不容緩。
但「博學」的通才如此罕有,
訓練「博學」通才的老師亦有如鳳毛麟角,
而性格上的訓練以達到「博學」的要求,
例如訓練「愛智、真、誠、勇、自我批判」的精神,
又如此困難,看似愚公移山,遙不可及,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解決真正的「博學」這個要求呢?
[批判平台]
最可惜的是,關於真正的「博學」這個要求,
似乎除了鼓勵勤奮之外,
儒家並沒有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人類精神文明的薪火相傳使命和責任之中,
我們見不到一線曙光,
因為在知識高速膨脹的時代,勤奮已經貶值為必要條件!
禮失求諸野,令我們值得慶幸的是,
西方人在他們近數百年科學的發展過程中,
不但誕生了現代科學,
更加發現了利用「集體智慧」及「互相批判」,
就可以達到真正的「博學」這個要求!
筆者提出的「批判平台」,
就是從西方硬科學中的「科學精神和制度」取經,
完全避開如何訓練「博學」通才的老師這個困局,
利用「集體智慧而產生的霸權」來欺壓愚昧,
達到「快速教育社會」及「培訓真正精英」的目的。
《備受誤會的蘇格拉底》
I cannot teach anybody anything.
I can only make them think.
( Socrates )
蘇格拉底的智慧,在於以詰問與難題,
使自己和別人都感覺到自己的無知。
I am the wisest man alive,
for I know one thing, and
that is that I know nothing.
( Socrates )
不少人認為筆者批判著名人物的名句,等同「在雞蛋裡挑骨頭」,
令不少演講者的講稿變成笑柄,令他們面子不好過。
這些人之中,有不少自稱尊敬、甚至喜愛蘇格拉底,
但從他們的言論、思想及行為來判斷,
他們其實是極度藐視,甚至憎惡蘇格拉底的。
蘇格拉底 Socrates 的大名,他們都聽過,
但他們只不過是知道蘇格拉底的名字,以免被人笑他們無知,
至於蘇格拉底的思考方式
The Socratic method of thinking
和蘇格拉底所說的「接生婦」midwife 角色,
他們完全不知道是甚麼。
蘇格拉底會是一位喜歡「在雞蛋裡挑骨頭」的老頭子嗎?
你問他們,他們問誰?
即使涉獵過的人,亦比較少人願意深入地去研究。
如果一位活生生的蘇格拉底出現在他們的面前,
他們很可能會討厭蘇格拉底的樣貌,
討厭蘇格拉底的衣著,討厭蘇格拉底的生活。
I did not care for the things that most
people care about ─ making money, having
a comfortable home, high military or
civil rank, and all the other activities,
political appointments, secret societies,
party organizations, which go on in our city…
I set myself to do you ─ each one of you,
individually and in private ─ what I hold
to be the greatest possible service. I tried
to persuade each one of you to concern
himself less with what he has than with
what he is, so as to render himself
as excellent and as rational as possible.
( Socrates )
Worthless people live only to eat and drink;
people of worth eat and drink only to live.
( Socrates )
Beware the barrenness of a busy life.
( Socrates )
這些人如果生在蘇格拉底的時代,住在雅典,
甚至會是贊成處死蘇格拉底的其中一部份人!
因為當年的希臘雅典,依然是以人數來決定真理,
而蘇格拉底犯的,
是令一般人面子極不好過的「顛覆平庸罪」。
My plainness of speech makes them hate me,
and what is their hatred but a proof
that I am speaking the truth?
( Socrates )
蘇格拉底一生人唯一犯上的致命錯誤,
就是並沒有深刻思考過民主的真相。
他似乎並不懂得「民主必須以理性為先決條件」,
而並非以人數來決定道理,
直到理性難以判斷時,才可以用人數來暫行決定做法。
當愚昧者佔了投票者大多數的情況之下,民主就變成了笑話。
蘇格拉底將人和他的思考分開來看!
蘇格拉底認為對有良知的人需要仁慈,
但對思考和概念絕對不可以仁慈,
因為真理並不會理會仁慈是甚麼,
所以為了真理,蘇格拉底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這一點。
I will not yield to any man
contrary to what is right, for fear of death,
even if I should die at once for not yielding.
( Socrates )
結果蘇格拉底的死令他的學生柏拉圖明白了一個道理,
就是哲學家在亂世或者極權社會中之,應該明哲保身,
遠離政治,過安逸的生活來保存自己。
柏拉圖寫出他自己對蘇格拉底之死的想法︰
「他既不想一起為惡,又沒有能力與所有的野獸抗衡,
在幫助城邦及朋友之前,他已經死了,
對自己及其他人都變成了無用之人。
考慮過這一切以後,他保持靜默,做自己的事。
就像在風暴之中,他在牆後躲避風帶起的塵沙。」
即使哲學家並非生存在亂世或者極權社會之中,
只是遇上一群平庸者,你捧我的場,我捧你的場,
這群平庸者成為了好朋友,
一起做著他們都喜歡的事情,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這群平庸者認為人思考得越多,煩惱就越多,
只要甚麼都不想,率性而行,遵循「四隨主義」:
隨心所欲,隨波逐流,隨遇而安,隨機應變,
將複雜的問題推給別人去解決,反而一點煩惱都沒有,
結果他們發現了「內心深處的快樂」,比哲學家還要捧。
對!人生簡單就是快樂,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就是幸福,
於是他們慢慢地開始覺得「眾人皆醉他們獨醒」。
哲學家置身在一群平庸者之中,
除了要保持必要的沉默之外,亦必須明察秋毫及明哲保身,
前者目的是避免自己墮落至平庸之境,
後者則是維護個人在愚樂圈中生存的智慧。
香港的教育制度不甚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思考,
只鼓勵學生們進行「半桶水的思考」prima facie reasoning,
只要學生略有表現就已經讚不絕口。
很少人真正明白甚麼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當老師們只要求學生思考平庸,
學生成為思考平庸者的機會率就自然大幅度地增加,
所以香港學生多數對蘇格拉底的「接生婦」角色不太熟悉,
對「批判思維」究竟是甚麼亦不甚了了,
不明白「批判思維」和「鍥而不捨」究竟有甚麼關係,
不明白「批判思維」和「慎思明辨」究竟有甚麼關係,
以為「鍥而不捨」等同「雞蛋裡挑骨頭」,
所以我們見證到大多數香港的學生,都不懂得如何「問問題」!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不少沒有意圖做學問,只喜歡出風頭的人,也喜歡問問題!
這些喜歡問問題的人,不一定喜歡問題的答案,
很多人問問題,其實是希望聽到自己喜歡的答案,
或者希望別人能夠答到自己心目中想要的答案。
喜歡問問題的人,亦不一定熱愛真理,
亦不一定懂得如何問問題,
因為問問題的功夫往往和當事人的智慧有關,
他們的思考常常會適可而止,並且討厭鍥而不捨的追究。
鼓勵聽話的聰明,歧視深刻思考和智慧,自古已然!
因為華夏文化認為保護面子比追求智慧更為重要。
筆者懷疑中國古代優秀的科學之所以沒落,
其中一個原因應該和這一點有關。
If we’re go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doctrination
in our school system, we have to learn to begin
asking questions instead of giving answers.
Real learning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ve
process. Children have to be encouraged to search
for the answers themselves. It is up to the teachers
to provide the tools and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the children to conduct these inquiries and make
meaningful discoveries. One well-formed question
will do more to inspire than any number of answers.
In every facet of our educational pursuits,
it becomes crucial to begin an open dialogue
with our students, to encourage healthy debate
and to have them form their own conclusions.
( Will Stanton )
結果我們見到的社會現象是:
1. 年青人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
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多於自己的思考,
抄襲能力越來越高,思考能力就越來越低。
當不少人還未培養出判斷誰是巨人的能力之前,
就已經讓疑似巨人代替他們去思考。
另一些人則喜歡慕名而尋找巨人,
不理會自己是否能夠理解巨人的言論,
不理會自己是否有鍥而不捨的思考熱忱,
認為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就是不需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和消化,
就可以立即「分享」巨人的言論。
他們從賭博的角度出發,
認為巨人的言論,錯的或然率甚低,
然而其他人看得明的或然率亦甚低,
而自己成功扮演識貨之人的或然率則甚高。
2. 捍衛真理的人少,捍衛半真理的人多。
3. 我們願意為知識付出的代價,
遠超過我們願意為智慧付出的代價。
蘇格拉底是「啟發式教學法」heuristics 的始祖,
他的「接生婦」midwife 角色,鄙棄「半桶水的思考」,
由「問問題」開始,
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尋根究柢,鍥而不捨,沒有廢話。
不少慈悲為懷的人看了之後,只是口裡讚好,
心裡卻在嘀咕:
這不是得理不饒人嗎?這不是咄咄逼人嗎?
我們中國人怎可以接受這樣子的思考方法!
一般人怎可以將「面子」置諸「追求真理」之下?
除此之外,很多人都認為「買魚搭魚頭」無可厚非,
結果智力不足的講者就喜歡在演說時將一句有用的說話,
有點不捨得地強行配搭一大堆豐厚的廢話,
不但浪費了大量聽眾的生命,而講者尚且沾沾自喜。
蘇格拉底的接生婦角色唯一疏忽了的地方,
就是假設了每一個人都有思考能力,
忽略了人類的思考能力可以有嚴重的個別差異。
換言之,蘇格拉底的接生婦只能夠接生喜歡思考的人,
沒有思考能力或者討厭思考的人,
是不可能接生出來的。
但蘇格拉底是一個智慧極高的人,
他其實感覺到自己思考上的漏洞。
知道人類的思考能力和對思考的喜好,
可以出現嚴重的個別差異。
所以他在《The Theaetetus》裡介紹接生婦的角色時候,
亦承認容易獲得智慧的人是 favoured by heaven。
一般思考力、對思考的興趣及毅力不足的人,
對嚴謹的思考只能夠望門興嘆。
蘇格拉底逝世五百多年後,一位有智慧的羅馬君王,
就提出了「先天遺傳較之後天教育重要」的說法:
Natural ability without education has more
often raised a man to glory and virtue
than education without natural ability.
( Marcus Aurelius )
長期受佛教思考薰陶的中國真知識份子,
當然明白先天遺傳和屢世的修行有關,和後天的教育有關,
和社會制度的優劣有關,和擇師及擇友的緣份有關。
有人說,蘇格拉底的辯論方式是一種「對話」dialogue,
但我們知道只有兩個有思考能力,
或者兩個都喜歡思考的人,才有可能進行對話,
就好像柏拉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對話」。
其次,兩個思考能力不同層次的人,
只能夠在低層次的課題上對話,
沒有可能在高層次的課題上對話。
看著蘇格拉底從事接生婦的角色時,
自然會覺得事實上他是一個人單方面教導學生。
所以那些沒有能力攀上高峰的人,
那些不認為自己還應該是學生的人,
自然會覺得蘇格拉底好像得理不饒人,言語更是咄咄逼人!
且舉蘇格拉底的名句為例:
Is it true; is it kind, or is it necessary?
( Socrates )
One day, the old wise Socrates walks down the streets,
when all of the sudden a man runs up to him “Socrates
I hav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your friend who…”
“Hold up” Socrates interrupts him “About the story you’re
about to tell me, did you put it through the three sieves?”
“Three sieves?” The man asks “What three sieves?”
“Let’s try it” Socrates says. “The first sieve is the one of
truth, did you examine what you were about to tell me
if it is true?” Socrates asks. “Well no, I just overheard it”
The man says. “Ah, well then you have used the second
sieve, the sieve of good?” Socrates asks “Is it something
good what you’re about to tell me?” “Ehm no, on the
contrary” the man answers. “Hmmm” The wise man says
“Let’s use the third sieve then, is it necessary to tell me
what you’re so exited about?” “No not necessary” the man
says. “Well” Socrates says with a smile “If the story you’re
about to tell me isn’t true, good or necessary, just forget it
and don’t bother me with it.
( Socrates )
所以比較悲觀的看法是,蘇格拉底方式的「對話」,
批判思維的教導,只能夠讓百分之十的學生受益。
中國禪宗有這樣的說法:「智過其師,方堪傳授」。
《論語。雍也第十九》亦紀錄了孔子的說話如下: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知道人的根器有分等級,所以即使孔子主張「有教無類」,
亦要先將學生分等級後才去教化。
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不同的根器要用不同的課程,
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語上,就是「授以高深知識」。
其實所謂高深知識,只不過是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
儒家稱之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功夫,
在希臘古代是蘇格拉底方式的「對話」,
在現代只不過是用了一個新的辭彙──批判思維。
其實中國古代武術界對傳人的要求,比孔子更加苛刻。
《昆吾劍箴言》中有慎擇門徒的具體標準:
「人品不端者不傳,不忠不孝者不傳,
人無恆心者不傳,不知珍重者不傳,
文武不就者不傳,借此求財者不傳,
俗氣入骨者不傳,市井者不傳,拳腳行不傳。」
並認為:
「可傳之人不傳,失人;不可傳之人而傳,失劍。
如認人不真,寧失人不失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