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虛偽]
沒有「真」和「誠」,「虛偽」必然乘虛而入,
於是「愛」和「智慧」就成為了笑話。
It is one thing to praise Love and Wisdom,
and another to devote yourself to them.
不少自稱修行的人不重視「真」和「誠」,
所以他們口裡的「愛」,絕對可以成為口號。
自從大學四年脫胎換骨以來,
筆者最喜歡接觸自稱「虔誠」的教徒,
因為想知道他們心目中的「虔誠」究竟是甚麼意思,
想知道「住在愛裡面的人」他們的愛究竟是甚麼。
住在愛裡面的人,可以容許自己多少的虛偽?
住在愛裡面的人,會否容許自己「騙」人信主?
簡而言之,
筆者想知道「虔誠」的教徒是否會堅持宗教精神!
當你見識過不少自稱虔誠的教徒,
只是想從宗教裡尋找可以寄託的一份憑藉和依傍,
一旦說服自己已經得救之後,就拒絕在思考上辛勞,
拒絕在大腦裡動刀兵,
並且以「人的智慧怎可能明白神」這個藉口,
來拒絕深入認識「智慧」,
你就會明白他們口裡的「智慧」只不過是一個口號,
而事實上他們恐怕「智慧」,
嫌「智慧」的光太亮了,令他們張不開眼睛。
他們的確忘記了聖經裡這兩句金句,
所以只願意讓神進駐他們心裡一半的空間: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翰福音 1:5》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
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
主就必賜給他。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
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
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甚麼;
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
《雅各書 1:5-8》
當你見識過「忽然有愛、忽然無愛」的虔誠教徒,
你就會明白:
其實「愛」這種宗教精神並不容易領悟。
筆者就曾經遇過一位最初口中說很愛我,
中途更說要每天替我祈禱的人士,
最後突然間彈出一句:
你們這種褻瀆神靈的人,冇得救,都係要落地獄!
He that will not reason is a bigot;
he that cannot reason is a fool;
and he that dares not reason is a slave.
( William Drummond )
I believe that it is better to tell the truth than a lie.
I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be free than to be a slave.
And I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know than to be ignorant.
( H. L. Mencken )
[心、謙卑]
如果我們並非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
我們自然會覺得宗教精神裡的「愛」極為神秘,
因為我們不知道人類的「愛」從何而來?
其他生物的愛又從何而來?是否從神而來?
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其他生物之間的愛有何不同?
為何人與人之間,愛的能力有這樣大的差異?
愛的能力是否可以遺傳?
A knowledge of the existence of something
we cannot penetrate,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e profoundest reason
and the most radiant beauty ─
it is this knowledge and this emotion
that constitute the truly religious attitude;
in this sense, and in this alone,
I am a deeply religious man.
( Albert Einstein )
Being religious means asking passionately
the question of the meaning of our existence
and being willing to receive answers,
even if the answers hurt.
( Paul Tillich )
同樣令人覺得神秘的是人類的「虛偽」。
生物界固然有「扮野」mimicry,
但和人類的「虛偽」一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虛偽」從何而來?是否也是從神而來?
如果一位從未接觸過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人士,
竟然表現出宗教精神裡「愛」的行為,
我們是否可以說神的本質就在他的心中,
他其實就是住在愛的裏面?
我們是否可以說道成了肉身,住在這個人的心裡?
Cruel men believe in a cruel God and
use their belief to excuse their cruelty.
Only kindly men believe in a kindly God,
and they would be kindly in any case.
( Bertrand Russell )
「我們要保守我們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宗教精神一去到喜歡權力的人的手裡,
就必然鄙視智慧,打擊批判思維。
所以被天主教迫害的伽利略就曾經這樣說:
I do not feel obliged to believe that
the same God who has endowed us with
sense, reason, and intellect
has intended us to forgo their use.
( Galileo Galilei )
當年的天主教忘記了一個重要的概念,
就是甚麼叫做謙卑。
如果說我們要對神謙卑,而神就是愛,神就是智慧,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愛和智慧謙卑?
任何宗教,入教的門檻可以很低,
因為門檻低才可以對上智和下愚之間的眾生公平。
然而入了教之後,艱苦的磨鍊和試驗才真正開始,
因為追求宗教裡的宗教精神,畢竟是一條心靈的道路,
心靈的道路需要畢生的奉獻,需要擁抱孤獨,
需要鍥而不捨的修行,需要努力追求智慧,
需要選擇導師和同道中人,需要學習去蕪存菁,
需要「愛、智慧和勇氣」三者合而為一,
就是儒家所說的「知、仁、勇」和天人合一的概念,
甚至需要佛教中所說的累世修行,
因為每一生人能夠累積的智慧有限。
Category: 哲學
《愛與智慧的世界》(三)
[宗教精神裡的愛和智慧]
宗教精神,除了「真」和「誠」之外,
精華就在「愛」和「智慧」。
簡言之,「愛」和「智慧」就是宗教精神的核心。
愛與智慧從不斷關懷周遭的世界,
不斷思考人類的處境中誕生。
愛與智慧的世界有如一座高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登高山復有高山,所以自然努力向上爬: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由「小我」漸漸進展成「大我」。
初時以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其後才領悟到愛與智慧的世界如此巨大: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壑,不知地之厚也。」
《勸學篇》(荀子)
所以攀登到某一個高度之後,謙卑感悠然而生。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滕王閣序》(王勃)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經裡有四節金句是這樣說的: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約翰福音 1:1》
「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神也住在他裏面。」
《約翰一書 4:16》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箴言 9:10》
「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
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
比珍珠 [或作紅寶石] 寶貴;
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與比較。」
《箴言 3:13-15》
天主教和基督教裡的「神」究竟是甚麼?
我們可以想像一位沒有「道」的神嗎?
如果「道」不成為肉身,如果沒有神蹟,
難道「道」就不再存在了嗎?
難道天主教和基督教裡的「神」就不存在了嗎?
天主教和基督教相信:
神就是「道」,神就是「愛」,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
「愛」和「智慧」就是世上的光!
那麼,那些不相信愛和智慧的人,如何修行?
只相信愛,但拒絕智慧的人,如何修行?
只相信智慧,但拒絕愛的人,又如何修行?
對修行者來說,愛和恨必然同時存在,
愛善必然同時恨惡,正如擁抱菁必然同時歧視蕪!
I give you a new commandment :
love one another.
Just as I have loved you,
so you should love one another.
( Jesus Christ )
I know of only one duty, and that is to love.
( Albert Camus )
Love is the only sane and satisfactory answer
to the problem of human existence.
( Erich Fromm )
The final lesson of history could be
summed up in three words : love one another.
( Morton Kelsey )
「愛」之中沒有「虛偽」!
Love takes off masks
that we fear we cannot live without
and know we cannot live within.
( James Baldwin )
說得難聽一點,「愛」和「智慧」根本都是賭博,
所以它們都需要「勇氣」courage,因為賭博會有輸贏。
「愛」不求回報,求回報的只可能是投資和交易,
所以「愛」不可能全知,「愛」亦並非全能,
但「愛」卻是人類的救贖;
「智慧」並非全知,「智慧」並非全能,
但「智慧」,尤其是互相批判而產生的集體「智慧」,
是人類唯一可靠的憑藉。
「愛」和「智慧」的程度越高,賭博的勝算就越大。
There is no safe investment.
To love at all is to be vulnerable.
Love anything, and your heart will
certainly be wrung and possibly be broken.
If you want to make sure of keeping it intact,
you must give your heart to no one,
not even to an animal.
( C. S. Lewis )
所以如果神就是「愛」的話,
堅持神是全知和全能,就是犯了邏輯上嚴重的矛盾,
除非我們修改「愛」的定義!
如果我們謹慎的思考,切身地體驗和修行,
我們就明白「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一起作工,
愛之中不可能沒有智慧,智慧之中不可能沒有愛。
「愛」和「智慧」手牽手,就是「道」!
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一點,就不可能解釋聖經中《約伯記》的故事,
會認為全知的神一定勝券在握,玩弄魔鬼於指掌之間!
換言之,我們必須假設《約伯記》裡記載的神是一個虛偽的神,
而魔鬼亦是愚蠢的魔鬼,不可能和蛇一樣狡猾!
這就是為何數學家和哲學家羅素素認為愛智的人,
必須重視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A drop of water is not immortal;
it can be resolved into oxygen and hydrogen.
If, therefore, a drop of water were to maintain
that it had a quality of aqueousness
which would survive its dissolution
we should be inclined to be skeptical.
( Bertrand Russell )
也許文學家 Toni Morrison 解釋「神就是愛」這個概念,
雖然並非哲學家眼中嚴謹的文字,但會比較一般人清晰:
Let me tell you about love, that silly word you
believe is about whether you like somebody
or whether somebody likes you or whether you
can put up with somebody in order to get
something or someplace you want or
you believe it has to do with how your body
responds to another body like robins or bison
or maybe you believe love is how forces or
nature or luck is benign to you in particular
not maiming or killing you but if so doing
it for your own good. Love is none of that.
There is nothing in nature like it.
Not in robins or bison or
in the banging tails of your hunting dogs
and not in blossoms or suckling foal.
Love is divine only and difficult always.
If you think it is easy you are a fool.
If you think it is natural you are blind.
It is a learned application without reason
or motive except that it is God. You do not
deserve love regardless of the suffering you
have endured. You do not deserve love because
somebody did you wrong. You do not deserve
love just because you want it. You can only
earn──by practice and careful contemplations
──the right to express it and you have to
learn how to accept it.
Which is to say you have to earn God.
You have to practice God.
You have to think God──carefully.
And if you are a good and diligent student
you may secure the right to show love.
Love is not a gift. It is a diploma.
A diploma conferring certain privileges:
the privilege of expressing love
and the privilege of receiving it.
How do you know you have graduated?
You don’t.
What you do know is that you are human and
therefore educable, and therefore capable of
learning how to learn, and therefore interesting
to God, who is interested only in Himself
which is to say He is interested only in love.
Do you understand me?
God is not interested in you. He is interested
in love and the bliss it brings to those who
understand and share the interest. Couples that
enter the sacrament of marriage and are not
prepared to go the distance or are not willing
to get right with the real love of God cannot
thrive. They may cleave together like robins or
gulls or anything else that mates for life.
But if they eschew this mighty course,
at the moment when all are judged
for the disposition of their eternal lives,
their cleaving won’t mean a thing.
God bless the pure and holy. Amen.
( Toni Morrison, Paradise )
《聖經裡的性經》(下)
[一夫多妻]
《創世記 6:2》指出:
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
聖經在這裡談及的「性」,開始涉及「眼目的情慾」,
而這個眼目情慾的基因,依然遺傳在挪亞的後代之中,
所以2009年11月,香港就有一位神的僕人批評女傳道人:
「肥肥矮矮腳粗粗、冇前冇後唔靚既」。
所羅門之歌,聖經中的「雅歌」Song of Solomon,
則涉及男女間的愛情及「肉體的情慾」。
似乎性的目的,既有「眼目的情慾」,亦有「肉體的情慾」,
已經不僅僅是生殖了!
所羅門王懂得向神祈求智慧,
所以所羅門王是基督徒的終極偶像和榜樣。
所羅門王的父親大衛王已經有十五個妻子,
但所羅門王青出於藍,後宮數以千計。
「所羅門王在法老的女兒之外,又寵愛許多外邦女子,
就是摩押女子、亞捫女子、以東女子、西頓女子、赫人女子。
論到這些國的人,耶和華曾曉諭以色列人說:
你們不可與他們往來相通,
因為他們必誘惑你們的心去隨從他們的神。
所羅門卻戀愛這些女子。
所羅門有妃七百,都是公主;還有嬪三百。
這些妃嬪誘惑他的心。
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
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神。」
《列王紀上 11:1-4》
聖經明顯地指出,一夫多妻的問題不在於妻妾人數,
而在於那些女子是否都順服耶和華。
所以只要一個人的妻和妾都是基督徒,
舊約聖經並不限定一夫一妻!
亞當是聖經裡唯一「被迫」一夫一妻的男人,
因為神只造了一個夏娃!
聖經中神喜歡的男人很多,
教徒不一定要以亞當為榜樣。
教徒當然不會休妻,但教徒絕對可以娶妾!
既然神所寵愛的所羅門王有妃七百、有嬪三百,
我們會開始思考:
到底一夫一妻這個所謂「神聖不容侵犯」的口號,
是人類自己揣摩神的心意創造出來,還是神真正的心意?
在《創世記》裡神不再造秋娃、冬娃、春娃,
是否因為夏娃太令他失望?
如果因為這個原因,結果神只造了夏娃就收工,
是否就表示神贊成一夫一妻制?
然而我們凡人畢竟及不上所羅門王,
所以根據成語考證,妻妾七人應該就已經足足夠夠。
花果山上的猴子們一向喜歡朝四暮三,
不喜歡「朝三暮四」,
有可能是因為晚上需要多一些時間休息!
俗語說「一眼關七」,這個四字詞的意思是:
一眼,最多只能夠看緊七樣東西,七個方位,
不管是「前後左右上中下」,還是「東南西北中發白」。
退而求其次,四個也好!
所以除了夏娃之外,還需要有春娃、秋娃、冬娃。
也許這就是一年有四季的主要原因。
廣告都有話:記得儲齊全套喎!
儲齊全套先至唔會有遺憾嗎。
暫且借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的名詩一用: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從事財經投資多年的人,
都知道他們需要將風險分散,才可增加勝算。
他們深刻明白:
如果一個男人在同一時間之內,只有大婆一人,
就會有嚴重的「集中風險」 concentration risk。
虔誠的教徒之中,難道沒有從事財經投資的人嗎?
專欄作家蔡瀾說:
「古人的三妻四妾,雖然對當今的女士不公平,
還是非常之羨慕的。
如果我活在他們的年代,紅燈籠高掛是免不了的,
還有四個精靈的丫環。頭上梳著雙髻,替我磨墨拉紙寫字,
閑時到青樓一遊,那才叫做快活。」
男人在經濟好時娶妾,是對妾侍負責任的表現;
男人在經濟差時娶妾,是對妾侍愛的表現;
男人在經濟好時娶妾,經濟差時又娶妾,
証明了對經濟前景及個人能力無比的信心,
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是雄心壯志的表現。
「一夜情」是越軌行為,因為只有情慾,沒有愛;
娶妾是正常行為,因為有愛又負責任。
也許每一個人的祖先,都曾經試過三妻四妾。
妾侍也有她的道理:
「個老公你既咩?妳咁惡,老公見到妳就陽痿!
你有乜野能量,乜野資格,唔畀人分享你老公?
噚晚妳唔肯同佢做,好在有我幫佢下火。」
西方人說得更有哲理:
In the end,
we only regret the chances we didn’t take,
relationships we are afraid to have,
and the decisions we waited too long to make.
《聖經裡的性經》(上)
有教會人士指出:
我們相信聖經是神的話語,
是我們信仰與道德的絕對標準,
作為一個基督教教會,
如果我們以別樣東西代替神的話語,
這就不再是基督教的教會了。
這就是為甚麼用聖經來訓練批判思維,
是極有價值的。
況且亞當和夏娃就是衰在冇腦,
沒有足夠的智慧和思考能力。
亞當和夏娃的故事警惕我們:
教徒最緊要就是向神祈求智慧!
在教會學校裡就讀的同學,
可以常常接觸聖經,是極大的福氣,
可惜大部份同學身在福中不知福,
因為欠缺了批判思維的訓練。
筆者對於生在虔誠基督教家庭,
及曾經在教會學校裡就讀,非常感恩。
[回到創世記重新反思]
創世記告訴我們:
神不知道蛇會說真話給夏娃聽,
神不知道夏娃會聽信蛇的話,
創世記這個故事除了告訴我們「神並非全知」之外,
也引出了一連串有趣和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
為甚麼神要創造一條「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的蛇?
為甚麼神要創造一條會說人話的蛇?
為甚麼神要將這條狡猾的蛇放在伊甸園之內?
為甚麼神要在伊甸園裡造了一棵「分別善惡樹」,
並且將秘密告訴那條狡猾的蛇?
為甚麼神要在伊甸園裡造了一棵「生命樹」,
而關於「生命樹」的秘密又不告訴那條狡猾的蛇?
為甚麼在神的眼中,「人類能夠分別善惡」不是一件好事?
為甚麼蛇可以既狡猾又誠實?
伊甸園裡只有亞當和夏娃,
即使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
為甚麼赤身露體還是羞恥的?
「分別善惡」和「感到赤身露體羞恥」有甚麼關係?
那些不覺得赤身露體是羞恥的人,
是否已經擺脫了生命樹果子的影響力?
為甚麼亞當和夏娃覺得赤身露體是羞恥後,
還可以發生性行為,生兒育女?
亞當和夏娃進行的,是否「道貌岸然的性交」,
例如穿上絕大部份衣服進行性交,
在黑暗的地方進行性交,或在深夜進行性交?
我們是否可以接受「男尊女卑」這種性別歧視?
如果拒絕曲解聖經,女教徒是否應該接受「男尊女卑」?
是否應該反對女性採用無痛分娩?
十五世紀末的「獵巫運動」,被處決的有八成是婦女,
是否和「男尊女卑」的概念有關?
由於伊甸園裡沒有其他男性,
我們不能夠肯定亞當是否有同性戀傾向,
亦不能夠肯定亞當會否具備同性戀的遺傳基因,
亦不能夠肯定同性戀是否和遺傳基因無關,
換言之,
我們不能夠肯定同性戀者和造物主有關還是無關!
我們只知道「挪亞方舟」的故事裡,
洪水毀滅了所有亞當和夏娃的後代
毀滅了「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的人,
除了挪亞的一家。
同性戀者和陰陽人都是挪亞的後代!
是神篩選了他之前所造的「次貨」之後,
留下來的精英。
這些精英產品的品質控制,
應該是產品自己的責任,還是造物主的責任?
況且挪亞的後代怎可能不是亂倫的產品?
亂倫是同性戀者和陰陽人出現的原因嗎?
一切都是在神的安排之中嗎?
其後發生的「所多瑪、蛾摩拉」的滅城事件,
如果教會認為同性戀者和陰陽人是人類中的「次貨」,
那麼是因為挪亞的後代之中依然有「次貨」,
還是因為魔鬼附在同性戀者和陰陽人的身上?
那次滅城事件,由於附近所有男人都死掉,
而當時的交通又不發達,
於是就產生了羅得和兩個女兒的亂倫事件。
聖經告訴我們:
在生育的大前提下,亂倫是可以接受的。
可惜依然有基督徒說亂倫事件內容「好核突」,
會導致「天下大亂、世界末日」!
同性戀者和陰陽人的出現刺激起我們去思考:
我們是否可以接受戀愛歧視?
我們是否可以接受生殖器官歧視?
戀愛和生殖器官是否有甚麼必然的關係?
戀愛和性行為是否有甚麼必然的關係?
性行為和生育是否有甚麼必然的關係?
如果陰陽人不是人,只不過是陰陽同體的生物,
教會是否會一方面愛陰陽同體的生物,
但另一方面也歧視牠們,認為牠們有罪?
如果陰陽同體生物的父母竟然是人的話,
那麼他們生下了不是人的生物,
衍生出嚴重的道德問題,是否罪加一等?
同性戀者是否還衰過陰陽同體的生物,
因為同性戀者畢竟是人?
如果同性戀者不是神所造的「次貨」,
又不能夠證明魔鬼附在同性戀者的身上,
那麼反對同性戀的人會否是自作多情?
為甚麼神要造人?
為甚麼神要造不完美的人?
人是照著神的形象做的,神創造不完美的人,
是否因為神本身就不完美?
還是因為創造的時候神故意將人弄得不完美?
神造人會否留下一條自我毀滅或自我進化的後著?
為甚麼神要創造一個會有地震、海嘯、旱災、風暴的地球?
為甚麼馬克吐溫 Mark Twain 會說:
A man is accepted into a church
for what he believes
and he is turned out for what he knows.
( Mark Twain )
這個問題可以肯定是人的問題,是教會的問題,
絕對不是神的問題。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七)
[挪亞方舟] (中)
☆ 有基督徒認為值得令我們高興的是,
那些最醜陋、變壞了的劣等人類都被洪水毀滅了,
只留下了挪亞一家心靈最優秀的人種,
所以我們都是挪亞的後裔,已經算是優秀的人類。
問題是:挪亞的後代是更優秀的人類嗎?
為甚麼神用洪水毀滅了不完美的人之後,
挪亞的後代依然不完美?
只需看看現時社會上,甚至地球上的人類,
就足以證明挪亞的後代依然不完美。
Is man one of God’s blunders?
Or is God one of man’s blunders?
( Friedrich Nietzsche )
西方兩位思想家提供了一些他們對「挪亞方舟」故事的看法。
The only thing that stops God
from sending another flood is that
the first one was useless.
( Nicholas Chamfort )
Often it does seem a pity that
Noah and his party did not miss the boat.
( Mark Twain )
然而新約聖經裡的《約翰一書》卻出現了這一節經文:
「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
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
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
是永遠常存。」《約翰一書 2:16-17》
如果說人是神所創造的,世界也是神所創造的,
那麼照這節聖經所言,似乎神是在推卸責任,
這節經文裡所說的「世界」,究竟是甚麼意思呢?
☆ 「挪亞方舟」的故事帶來的訊息,極之豐富。
一件「挪亞方舟」如此複雜而且公開的超級大神蹟,
必須還有很多件未公開的小神蹟來輔助,才能成就。
既然需要如此多公開及未公開的神蹟來成就此事,
為何神沒有用神蹟來造挪亞方舟?
是否因為神趕亞當出伊甸園時,
聲明「亞當要終身勞苦,汗流滿面,才得餬口。」
所以禍及子孫,他的後裔同樣必須辛勞工作?
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通識教育科訓練批判思維的角度來看,
香港在馬灣公園建設全球唯一根據遠古所載,
以一比一的比例大小建造的挪亞方舟,
是極為有意義和有遠見的事情,
因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實地感受尺寸來思考的機會。
根據聖經的記載:方舟長三百肘,寬五十肘,高三十肘。
據悉挪亞方舟分上、中、下三層,工程極之浩大,
究竟需要多少 [工人乘以工時] 來完成,
以當時的科技,建造方舟的時間是否需要用上一百年,
這是一個很好的造船工程研究題目。
[眾多的必須假設和猜想]
關於挪亞方舟所保存的生物,我們只知道:
1. 神放過了海洋生物,所以方舟上只有陸、空生物。
2. 早期那些動物近親交配,不會產生嚴重的遺傳問題。
3. 方舟上也許會有陰陽人這種並非人類的生物。
4. 挪亞一定曾經往全球去搜捕稀有的生物,
並且熟悉牠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5. 必須假設完全沒有動物吃動物的情況出現。
6. 方舟上也許會有恐龍這種生物。
如何保存恐龍及令牠們不吃其他動物,
的確是一個大大的問題,是否需要天使的幫忙?
7. 居住環境擠迫、糧食是否足夠,如何處理排泄物,
和預防動物生病,是四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8. 如果為了簡便起見,要求所有動物同舟共濟,
能夠吃同樣的食物,例如海洋生物,
就需要懂得在洪水從地上漸退的一百五十天內捕魚,
或者需要假設有另一個等同五餅二魚的神蹟。
9. 原來動物還需要分潔淨的畜類和不潔淨的畜類,
因為聖經說挪亞踏足旱地之後,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拿各類潔淨的牲畜、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
但如果基督徒否認有進化論,那麼方舟究竟需要有多大,
才可以載下這麼多陸、空生物和牠們的食物?
這是一個很好的生物和數學研究題目。
如何安排動物在擠迫的環境居住在一起,固然是一個問題,
但如何處理方舟上所有生物那六十一天 (40+7+7+7)
的糧食和排泄物,也是一個問題。
所以我們也許應該「猜想/假設」挪亞方舟上的動物,
有可能得到眾多天使的幫忙,在這六十一天裡進入冬眠狀態,
完全不用吃,不用拉,不需要運動和獵食,
因為方舟上只有八個工作人員:
挪亞,挪亞的妻子,挪亞的三個兒子閃、含、雅弗和兒媳。
否則「挪亞方舟」裡分發不同食物和去除排泄物的設計,
一定要巧奪天工,效率出奇地好,或者由天使負責這兩大任務。
如果為了簡便起見,
要求所有動物同舟共濟,能夠吃同樣的食物,
更加必須假設完全沒有動物吃動物的情況,
就需要假設有另一個等同五餅二魚的神蹟。
如果動物沒有進入冬眠狀態,又沒有天使幫忙,
那麼我們也許要假設另一個小神蹟可能曾經發生過:
方舟裡動物的呎吋曾經大幅度地縮小!
一旦有了這個小神蹟,就能夠一次過解決:
居住環境擠迫、糧食不足和處理排泄物的三大問題。
所以我們必須相信一個大神蹟之中包含了很多小神蹟。
筆者是相信有神蹟的,筆者只是不相信愚蠢基督徒的解釋。
最後,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為甚麼神不重新創造所有的生物而要挪亞這麼辛勞。
關於挪亞,我們只知道
1. 他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
2. 挪亞與神同行。
3. 挪亞生殖能力超強,在五百歲時生了閃、含、雅弗。
4. 挪亞造方舟時已經超過五百歲。
5. 洪水退後那年,挪亞六百零一歲。
6. 挪亞會釀酒,又會飲醉酒。
7. 洪水以後,挪亞又活了三百五十年。
8. 挪亞共活了九百五十歲,
差一點就超越瑪土撒拉的九百六十九歲。
洪水雖然不會再來,但洪水和挪亞方舟的故事,
依然可以用來「恐嚇/教訓」現代的羔羊。
「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但那日子,那時辰,
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
惟獨父知道。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
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
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
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
《馬太福音 24:35-39》
讀者們不妨參考自視為科學家的培正中學畢業生兼神棍吳宣倫,
在2013年如何混雜真假資訊和思考方法,討論挪亞方舟的故事,
並且意圖左右逢源,欺騙愚夫愚婦。
挪亞方舟的十萬個為什麼 (1) part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Pvahy0FNo
挪亞方舟的十萬個為什麼 (1) part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w0T2x2uOM
Jesus was a Jew, yes,
but only on his mother’s side.
( Stanley Ralph Ross )
還有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
既然耶穌基督是在中東誕生,那麼祂當然不可能是白人,
祂的膚色是否應該是古銅色或者咖啡色?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六)
You must love in such a way that
the person you love feels free.
( Thich Nhat Hanh )
[挪亞方舟] (上)
如果我們接受了哲學家心目中的「神/道/智慧」:
「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神也住在他裏面。」
《約翰一書 4:16》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 13:4-7》
那麼我們如何解釋聖經中《創世記》中「挪亞方舟」的故事,
紀錄了耶和華後悔造人在地上,命令挪亞做方舟,
然後不再考慮祂的寬恕和大愛,狠心用洪水毀滅所有祂創造的人類,
只餘下坐在方舟裡的挪亞一家,
並且要求挪亞到全球去搜救及揀選所有稀有動物,
然後毀滅所有祂創造的動物,只餘下挪亞所揀選的一對。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
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
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
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
唯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創世記 6:5-8》
聖經中沒有說明「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的人,
是否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所生的後代,
但神說「我造他們後悔了」,其後又用洪水毀滅人類,
所以「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的人應該是指兩類人:
神在亞當以前所造的,住在伊甸園外面的人的後代,
那些沒有「靈」的男和女,及亞當和夏娃的後代。
甚至有基督徒認為,從未接觸過聖經的古代中國,
那個象形漢字「船」就是講挪亞一家八口進入方舟的事。
聖經中「挪亞方舟」的故事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且讓筆者一點一點娓娓道來。
☆ 聖經中的神,有能力創造美麗的地球,
但卻沒有能力創造完美的人類。
Life on earth:
Lovely place, shame about the people!
( Stuart Wilde )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
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羅馬書 1:20》
也許無論在樣貌或者人格方面,大部份人都是獻世的。
All God’s children are not beautiful.
Most of God’s children are, in fact,
barely presentable.
( Fran Lebowitz )
那麼神最初創造的那些,究竟是怎麼樣質素的人,
簡直是匪夷所思。所以大哲學家羅素說:
If I were granted omnipotence,
and millions of years to experiment in,
I should not think man much to boast of
as the final result of all my efforts.
( Bertrand Russell, 1935 )
大文豪蕭伯納曾經提出過這個問題:
We are told that when Jehovah created the world
he saw that it was good. What would he say now?
( George Bernard Shaw, Man and Superman, 1903 )
☆ 由於人是聖經中的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出來,
那麼是否意味著神本身並不完美?
☆ 神是會後悔的,而且憤怒後出手驚人,非常暴力,
竟然和部份祂所造的人十分相似,而且恨屋及烏,
要絕大部份的走獸、昆蟲,及空中的飛鳥陪葬。
☆ 然而人不完美,但這點並不能夠證明神不存在,
亦不能夠證明沒有造物主。
所以下面這兩位哲學家的推論,犯了嚴重的毛病,
因為他假設了完美的神創造了不完美的人!
為何不可以有不完美的神創造不完美的人?
I do not have a sufficiently high opinion
of humanity in general nor of myself in
particular to believe that a god created us.
( Andre Comte-Sponville,
The Little Book of Philosophy, p.92-93 )
There can be no Creator, simply because
his grief at the fate of his creation
would be inconceivable and unendurable.
( Elias Canetti, The Human Province, 1978 )
所以我們是否對大部份人的人格要求,都應該得過且過?
這是一個值得去思考的課題。
☆ 由於聖經說耶和華是會後悔的、會憂傷的,
所以我們知道耶和華並非「全知」的神!
而且神一早就承認自己的創造並不完善,
況且懂得思考的人都明白,
「全知」不可能和「愛」共存,
既然神就是愛,神當然不會「全知」。
You must love in such a way that
the person you love feels free.
( Thich Nhat Hanh )
「愛」本來就是一種賭博!
To love at all is to be vulnerable.
換言之,「愛」的存在表示根本不可能預料結果,
從「愛」而產生的期望不一定能夠兌現。
既然神就是「愛」,所以神就不可能預料他所創造的人,
將會變成怎麼樣。換言之,如果神就是愛,
神就不可能擁有「全知」omniscience 的能力!
Brene Brown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脆弱的力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wNObEyRBI
筆者認為「愛」是崇高的宗教精神,
這個宗教精神「道成肉身」之後,創造了不完美的人,
情有可原,羅素忘記了神用洪水毀滅了不完美的人之後,
曾經和挪亞立約,不再用洪水毀滅生物。
當年的約應該是指神不再一次過用洪水毀滅所有生物,
因為地球上的海嘯和水災依然間歇地發生。
但當年的約並沒有說明「神會否禁止魔鬼用洪水毀滅生命」。
而且我們還需要觀察和思考這個重大的課題:
「挪亞的後代是否比較以前的人類完美多一些?」
《用創世記教批判思維》(五)
[神的兒子們,神的女兒們]
創世記中有一段奇特的經文:
「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
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
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
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
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後來神的兒子們,
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
《創世記 6:1-4》
所以天國和人間一早就發生了愛情的故事,
但也許只是情慾和性交的故事。
我們讀到這段經文,自然會想問:
1.「神的兒子們」是男神和女神「神交」之後誕生的後代嗎?
2.「神的兒子們」是否屬於靈界?
3.「神的兒子們」是否可以隨時「道成肉身」?
4.「神的兒子們」道成肉身之後是否可以和人交合?
5. 這種「神人交」是否可以生兒育女?
6. 如果「神人交」可以生兒育女的話,
那些後代的 DNA 有沒有一些特別的地方?
不過從這節經文中,我們知道神不但有很多兒子,
而且「神的兒子們」也可以「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甚至可以和「人的女子」交合,生兒育女;
「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竟然可以交配產生下一代,
那麼二者的基因一定比馬和驢的基因更為接近。
我們也知道這段經文可以解釋「進化論」中找不到的連繫,
知道「神的兒子們」提升 upgrade 了部份人類的基因。
所謂「人的女子」到底是亞當和夏娃的後代,挪亞的後代,
還是神在造亞當和夏娃之前所造的女人,我們不知道。
「神的兒子們」會否是外星人?我們不知道。
神有沒有在其他星球造外星人,我們不知道。
如果說人類是外太空先進文明用生物科技,
按照外星人的形象,在地球上創造出來的生物,
也許這句經文及世界上許多神秘事物就比較容易解釋。
筆者認為,這個解釋應該是這段經文最佳的註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_hU_aWc0w
我們又開始有一連串的問題:
1. 為甚麼只有「神的兒子們」,沒有「神的女兒們」?
2. 娶妻是否最緊要是女子美貌?
3. 娶妻是否只需要隨意挑選?隨意是甚麼意思?
4. 《利未記》認為人獸交是罪行,
是否「神人交」就沒有問題,「人獸交」才是罪行?
6. 如果「神的兒子們」開宗立派,自創新宗教,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新宗教?因為不可能是邪教。
然而這段經文解決了一個生物學上的疑點,
因為單憑亞當和夏娃,人類不可能有
四種血型 [A, B, AB, O] 和兩種 Rh 因子 [正和負],
「神人交」就消除了我們的疑慮。
其實即使「神的兒子們」沒有開宗立派,
但由於人本身已經有不同的思考和概念,
所以基督教本身的門派也已經夠多了。
關於外星人曾否在地球存在,在大衛的年代還有這個故事,
可見倪匡武俠小說中的《六指琴魔》的確是有根據的:
「後來,以色列人在歌伯與非利士人打仗,
戶沙人西比該殺了偉人的一個兒子撒弗。
又在歌伯與非利士人打仗,
伯利恆人雅雷俄珥金的兒子伊勒哈難殺了迦特人歌利亞。
這人的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
又在迦特打仗,那裡有一個身量高大的人,
手腳都是六指,共有二十四個指頭;他也是偉人的兒子。
這人向以色列人罵陣,
大衛的哥哥示米亞的兒子約拿單就殺了他。
這四個人是迦特偉人的兒子,都死在大衛和他僕人的手下。」
《撒母耳記下 21:18-22》
The world is proof that God is a committee.
( Bob Stokes )
[陰陽人是不是人?]
亞當是男人,不是陰陽人,
夏娃是女人,不是陰陽人。
如果我們假設男人和女人生育下一代不會產生陰陽人
如果我們否定神在亞當和夏娃之前曾經造過陰陽人,
那麼如今世界上的陰陽人就不是人!
基督教及天主教拒絕任何程度的進化論,
包括進化論中的「突變」 mutation,
人類的性別絕對沒有 crossover,
所以陰陽人應該不是神所創造的人!
也許應該這樣說,陰陽人不算是人,
極有可能是神所創造的另類生物。
如果我們接受這個說法,
那麼陰陽人和陰陽人之間的生殖器官接觸,
屬於動物間的性行為,和人類無關;
所以陰陽人之間的性行為,不但沒有罪,更加沒有原罪!
但是如果陰陽人不是人,而是野獸,
那麼人和陰陽人交合就是「人獸交」!
陰陽人說:
「以前別人問我是甚麼人,
我會說自己是神所創造的另類生物,
自從去了教會之後,我們會自豪說我們不是人,
所以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是自己,
一種智力和人類一樣、同樣美麗的生物。
由於不是人,我們沒有罪!更加沒有原罪!」
問題是,陰陽人想去教會參與崇拜是否過於樂觀?
教會會讓陰陽人這種懂得人類語言,
穿著人類衣服的「人形獸」進內聽道嗎?
教徒進入教會之前需要先檢查生殖器官及 DNA 嗎?
有人說「人形獸」這個名稱對動物不夠尊重,
應該改稱陰陽人為「陰陽同體的生物」。
教會是否會一方面愛這些陰陽同體的生物,
但另一方面也歧視牠們,認為牠們有罪?
陰陽人的父母,如果都是人的話,
那麼他們生下了不是人的生物,
衍生出如此嚴重的道德問題,是否都有罪?
抑或我們要迫自己相信:
「產品的品質控制是產品自己的責任,
和父母無關,更加和造物主無關?」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
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
叫人無可推諉。」
《羅馬書 1:20》
雙性人:非男非女淒涼半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30730/18355649
《肺話連篇的余澹富》(四)
今天上第四課,余澹富說:
文字是一種工具,既可為善,亦可為惡。
看來美麗和動聽的文字,更加可以用來迷惑人心,
拍完馬屁之後讓那些不喜歡思考的人出醜。
余澹富重申「真」和「誠」在思考中的重要性,
並且舉了一個例子,
逐句教我如何分析眾人讚好的金句。
[從快將孵化的雞蛋裡挑骨頭]
余澹富說:
有一句十分動聽的金句,
我們可以立即讓那些剛剛被強姦了的女孩子看,
告訴她們遇上壞人的機會其實是萬中無一,
不必太過傷心,不妨去買張六合彩:
余澹富說:
不要以為我只是一位一流的心理學家,
我其實也是一位科學家,
我當然知道猴子的基因和人類有99%相同,
所以我明白:
In every face, there is beauty.
因為即使醜八怪也可能有一隻耳朵是美麗的。
整容最要不得!
我明白:心半黑的人,另一半心是白的,
為何要集中注意力在他黑的那一面?
所以婚姻專家會告訴我們:
「如果我的刻毒、冷血、涼薄的配偶很完美,
可能我還無知地覺得自己是很懂得愛的人。
有智慧的人會把這種配偶與自己不同的地方,
看為特點而非缺點,
因為它是神給予的祝福,讓我們好好學習,
彌補我們的不足。
婚姻中若有任何衝突或不愉快,原因不是差異太大,
而是因為我們的自我中心,要求別人順從我們的意思。
衝突提醒我們,是我們自己需要改變與成長。
我們不是去換一個沒有差異或處處順著我們的人,
而是學習欣賞差異,改變自己,
成為成熟更懂得付出愛的人。
神的美意就是要我們和一個與我們有極大差異的人相處,
去學習接納欣賞,並感激對方的差異。
看到他的軟弱和缺點時,能學習寬容和忍耐。」
這句話蘊涵了何等的智慧與胸懷!
雖然最初的選擇不一定理性,
但這種思維就是理性、無條件、死心塌地、死而無憾的愛。
否則,會發現自己總是生活在怨氣中。
The dread of lonliness is greater than
the fear of bondage, so we get married.
( Cyril Connolly )
The first lover is kept a long while,
when no offer is made of a second.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Marriage, a market which has nothing free
but the entrance.
( Michel de Montaigne )
Marriage is like a cage;
one sees the birds outside desperate to get in,
and those inside equally desperate to get out.
( Michel de Montaigne )
If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a good marriage,
it is because it resembles friendship
rather than love.
( Michel de Montaigne )
[愛是永恆]
In every heart, there is love.
余澹富說:
和異性發生性行為的時候,誰不相信這是真理?
余澹富又說:
這句金句可以教導那些在貪污和虎倀環境中生存的人,
鼓勵他們要愛那些貪污和做奴才的人,
並不一定是出於宗教精神,
而是由於愛這個概念,人人都可以有屬於自己的定義。
我們愛一個人,可以是由於他有錢、由於他有權力、
由於他他英俊有型、由於他有才華、
由於他懂得擇木而棲、由於他面皮夠厚心夠黑,
由於他每星期都回教堂、佛堂、道堂唸經。
沒有人有權限制別人如何定義「愛」!
在曖昧的概念之中,我們樂不可支、樂不思蜀、樂而忘返。
至於那些懂得殫思竭慮地製造巧妙殺人武器的人,
更是罕有,百萬中無一。
Don’t judge someone just because
they sin differently than you.
You only know his name, not his story.
You don’t know what journey in life
he has gone through.
所有人基本上其實都是美麗和善良的!
Kindness is a language
even the evil can feel and well understand.
[智者無所不在]
In every mind, there is wisdom.
聽到飄飄然,怎可能不同意。
余澹富說:
由於智慧和愛一樣,都享有意思曖昧的優勢,
沒有人有權限制別人如何定義「智慧」!
當然我們明白不少修行的人願意花一生的光陰,
艱苦地去追求某種覺悟和智慧。
但這種覺悟和智慧只不過是其中一種而已。
君不見「良禽擇木而棲」的奴才是何等的有智穢!
誰敢說智穢不是一種智慧?
教育局在通識教育科裡提出的批判思維,
也是一種智慧。
然而考完試、大學畢業之後,批判思維還有用嗎?
不妨發一發白日夢:
1. 據說香港人最不喜歡被人笑傻仔,
所以報讀批判思維和哲學的人大幅度上升。
2. 據說香港人最不喜歡被人笑品味低,
所以「治詩」和報讀朗誦古詩的人數亦大幅度上升。
3. 據說基督徒最喜歡說「仁慈」kindness,
所以他們在天堂裡向神示威,堅持要愛他們的仇敵,
堅持要神原諒希特勒,並且把他帶上天堂。
[每個人都有心靈]
In every person, there is a soul.
余澹富說:
沒有人敢說有人是沒有心靈的,
但我們可以肯定有一些人的心靈此刻依然在沉睡之中,
而有一些人則已經出賣了他們的心靈。
所以這句說話,說和不說根本沒有甚麼分別。
In every person, there is life.
因為即使他的人格已經死亡,他的身體還活生生地存在。
余澹富說:
雖然我們明白一個人到了行將入木的年紀,
不應該介意別人怎樣看自己,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心靈,
然後問自己的心靈怎麼看自己。
但為了不開罪那些心靈依然在沉睡之中的顧客,
很多只具備半桶水思考能力的人會這樣說:
「到了我這個年紀,最重要的是自己怎麼看自己。」
慳水慳力,既可以欺騙自己,又可以欺騙愚夫愚婦,
何樂而不為?
[馬屁到功成]
In every person, there is worth.
余澹富說:
不少人不懂得分辨惡搞和批判,
認為惡搞和批判皆屬於動機不良,
而惡搞名句更加屬於負面思維,
會阻礙好心人輸出的正能量,
會令自負而又半桶水的人覺得你招積,
所以一旦碰上這種情況,
知識份子就不應該有求真的精神。
批判思維和所有藝術一樣,犯的是「顛覆平庸罪」,
而鼓吹批判思維,犯的是「煽動顛覆平庸罪」。
而拍馬屁則是動機良好,因為是兩贏!
所以風必須繼續吹,馬屁必須繼續拍。
Every person were born an original.
Every person is special.
He shouldn’t die a copy.
余澹富說:
沒有人敢說有人是沒有價值的!
不少商人喜歡蜜蜂人和螞蟻人,
因為這一些人擁有蜜蜂和螞蟻一般的價值。
但有些人當然比其他人更加有價值。
那些懂得問埋親朋戚友籌旗,然後北上創業,
回港做領導人的,更加有價值!
There is the ability to see all these things,
not only in one’s self,
but in all others, too.
由於上述的每一個句子都言之成理,
根據「推己及人」的理論,這句總結的說話自然無懈可擊。
有才華的人,容易馬到功成,
有拍馬屁才華的人,容易馬屁到功成!
古人說:「君子成人之美。」
其實小人何嘗不懂得成人之美?
Speak to all people as though they are the
wisest, gentlest, most beautiful beings on Earth;
for what they believe, they become.
( Heather K. O’Hara )
《肺話連篇的余澹富》(三)
這是余澹富的第三課,和各位一起分享:
[學而後知不足,思而後知困]
余澹富說:
在《論語季氏篇》裡,孔子談及益友及損友。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之中,
一般人最不喜歡友直,
因為忠言逆耳,友直的確乞人憎!
真相,並非人人都可接受;
真心話,也不是人人都喜歡聽。
損者三友「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之中,
一般人最喜歡友善柔和友便佞。
因為他們言語溫柔仁慈,聽起來十分悅耳。
以心理學謀生的人,
對其中的人性和關鍵怎可能不好好去推敲和學習。
有智慧的人,不會和愚昧的人爭辯,
並不是因為怕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傻瓜,
而是不想自貶身份兼浪費時間。
有智慧的人,
更加不願意和「愛面子遠超過愛真理」的人爭辯,
除非另有所圖。
Great spirits have always encountered
violent opposition from mediocre minds.
( Albert Einstein )
至於聰明人,會避免在某些問題上和人爭辯,以免教精了對方,
所以如果有辦法刺激一個有腦的聰明人,收益可能不菲。
You do not get a man’s
most effective criticism until you provoke him.
Severe truth is expressed with some bitterness.
( Henry David Thoreau, Journal, March 15, 1854 )
當一個人步入中年的時候,
如果只知道進修知識,不知道需要「自我教育」,
誰人還會好天真好傻地去「教導」他們?
所以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說:
I am always willing to learn.
I do not, however, always enjoy being taught.
大部份人在年青時都會明白「學而後知不足」,
但要到年紀相當大時,才會明白「思而後知困」。
很多人都明白「千金難買少年窮」,
但多少人會明白「萬金難脫老年蠢」?
大部份人都明白知識重要,
但多少人會明白「知識和智慧並不是同一件東西」?
有知識並不等於有智慧!
懶得思考的人更加會遠離智慧,
讓別人的思考操縱自己的腦袋,
因為任何追求智慧的人都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得它。
Education comes from within;
you get it by struggle and effort and thought.
( Napoleon Hill )
自我批判,古人稱為「內省」,
而內省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應該常常問一自己:
「究竟自己有多喜歡真理?」
說得坦白一點,就是問一自己:
「我的面子竟然可以比真理更重要嗎?」
An intellectual is someone whose mind watches itself.
( Albert Camus )
曾經成功過,但腦袋日久失修的老年人,
如果你嘗試刺激他,他一忍受不住,就就會顯露出他的愚昧。
這就是為甚麼在年青的時候,批判思維的訓練如此重要。
青年人絕對不應該盲目相信權威,
中年人更加不應該誤導青年人盲目地相信權威!
很多權威的說話,驟眼看來似乎擲地有聲,
但當要進入死蔭的幽谷時,發覺其實完全不管用。
而部份老年人的問題在於:
雖然追上科技發展,但腦袋嚴重失修,
思想和低層次的經驗難以應用到日趨複雜的社會,
但部份曾經成功過的老年人,
不會自覺思考能力的殘障,依然十分自負和愛面子。
《肺話連篇的余澹富》(二)
這是余澹富的第二課,和各位一起分享: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很多人都明白「千金難買少年窮」,
甚至認為是難得的金句,
但他們忘記了老子的智慧:「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根據余澹富多年的觀察,
不少出身貧困的人一旦在社會上有了相當的地位,
往往傾向於重視吃、喝、玩、樂,或者包二、三、四奶,
出身貧困而重視修行者,屬於極少數。
行為本身當然完全沒有問題!
從「成功」的角度來看,「少年窮」對有才華的人來說,
的確是一塊精采的踏腳石;
然而從修行者的角度來看,早熟並不等於早慧,
「少年窮」可以是一塊隱蔽、似非而是的絆腳石!
所以出身貧困,在社會裡力爭上游而又能夠出人頭地,
有相當社會地位的人,
要他們悉心修行,的確會比較困難,
因為成功之後所收穫的名、利、權都難捨難棄,
習慣了的享受更難放棄,
所以俗語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不少出身富貴的人,如果想修行的話,問題就更大,
因為一向吃得好、穿得好、懶得動,如何修行?
聖經裡也有類似的暗示:
「一個僕人不能事奉兩個主,
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
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路加福音 16:13》
其實單從這一點,
就已經容易讓我們分辨出真虔誠和假虔誠的教徒。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事奉神需要「心靈」和「誠實」,
但又有多少真正虔誠的教徒對「心靈」和「誠實」看得通透?
由於很多真理是這麼的隱蔽,
人如果沒有追求真理的熱忱,
在真理面前沒有一顆謙卑的心,如何能夠看得通?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然而不要認為出身富貴的人就一定是 handicapped,
因為不少出身富貴的人,
前生已經明白「千金難買少年窮」的好處和壞處,
不會願意再浪費一生人的時間在這個課題之上。
佛陀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余澹富說:
勵志的說話,
如果忽視說出的情況,忽視應用的條件和範疇,
就好像水一樣,既能載舟,亦能覆舟,
既可為善,亦可為惡。
盲目勵志的說話,用在不適合的人和事之上,
不但會掩蓋真相,更會破壞對方心靈的警報系統,
削弱對方的自癒能力,甚至會鼓勵對方繼續傷害無辜的人,
將對方推向萬劫不復之地。
所以越是善良的人,越需要鼓勵他們思考,
因為壞人越是聰明,庸人越是權力大,
他們的行惡能力就會越大。
The wicked are always surprised to find
that the good can be clever.
( Vauvenargues, Reflections and Maxims, 1746 )
遺憾的是,善良的人之中,
有思考能力或者接受過思考訓練的,有如鳳毛麟角!
善良的人之中,大部份都是羔羊和白鴿,
並且誤以為善良的人不需要學習思考。
善良而思考力不足的人,一旦生存在一個醜陋的制度之中,
往往不是噤若寒蟬,袖手旁觀,就是助紂為虐。
至於助紂為虐的方法,就是扮和事佬,
勸人接受半桶水的說理,甚至歪理,
因為思考,正好就是他們的死穴!
勵志專家,往往就疏忽了這一點!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要做一個「成功」的心理學家,
就需要好好地向疏忽大意的勵志專家們學習,
明白他們說話中可堪借鏡的地方。
如果想做一個「成功」的心理學家,
即使不說謊,但亦必然拒絕指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