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話連篇的余澹富》(一)

自從發現精英心理學家余澹富肺話連篇之後,
唯恐太多人對余澹富同樣賞識,爭先恐後入門,
到時即使程門立雪也插足難入,所以立即拜他為師。
以下余澹富替我上的
第一課,和各位一起分享:
[從勵志專家的說話中尋找真理]
余澹富說:
很多人都不喜歡哲學思考,
因為懶得思考或者覺得哲學思考不切實際,
於是說話內容好像很實際的勵志專家就有了市場。
不少高明的勵志專家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在獨立思考,
而並非他們代替我們思考。
由於不少勵志專家從未受過哲學思考的訓練,
不懂得有許多真理其實是頗為隱蔽的,
或者應用時有特殊的條件,必須注意應用範疇,

所以往往不自覺地成為了高級語言偽術專家。
其實下棋的人都明白,即使之前行對了數百步,
如果其後行錯了一步,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結果輸了。
這種現象除了顯示出謹慎的重要性之外,
還說明了任何細微的部份都可能影響全局。
接受過科學訓練的人更加會明白這個道理:
懂得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人很多,
但真正懂得思考甚麼時候差之毫釐不要緊,
甚麼時候差之毫釐會產生嚴重後果的人並不多。
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其實很少,
大部份的真理都是有應用的範圍的。
如果不談應用的範疇就接受兼輸出,
以為說話充滿了正能量,
往往成為了另一種洗腦,甚至可能好心做壞事。
就好像不少假裝仁慈的勵志人士告訴我們:
人類之間的基因有 99.5% 完全相同,
所以孩子們之間的學習能力其實分別不大,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學習方法不同而已。
也許人與人之間分別,就在於那小數後的第二位,
關鍵就在於那 0.01% 至 0.09% 的不同!
的確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When  we  share  other  people’s  sayings  uncritically,
usually  there  is  a  loss  of  wisdom.
余澹富說:
不少勵志專家和我們的朋友一樣,
是從善良的出發點起步,
把他們看來覺得像真理的東西拿出來「分享」,
雖然未至於以訛傳訛,
但在語言偽術流行的今天,
在喜歡追求半桶水真理的心態之下,
在資訊和知識膨脹,但重視知識多於思考的時代,
不但對對年青人有不良的影響,
亦容易鞏固中年人思想上的頑固。
至於這一些朋友是真正的善良還是曖昧的善良,
只要閣下批判一下他們「分享」的「真理」,
從他們的反應一看,就立即水落石出!
不論他們回應,如何回應,或者不回應,
我們都可以揣摩出一些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心態。
余澹富開始舉例:
不少勵志的人都喜歡鼓勵人將問題或危機轉為契機,
換言之,就是
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Turn  your  stumbling  blocks  into  stepping  stones.
首次接觸這句金句,當然覺得是金碧輝煌,極具創意。
唯一的弱點是:
1.  並不是所有絆腳石都這麼容易地現身在你的眼前。
2.  最初以為是踏腳石,多年後才發覺竟然是有後著的絆腳石。
3.  有不少重大的絆腳石極為隱蔽,往往埋伏在水深之處。
4.  你未必有能力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是否能夠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完全視乎當事人當下的能力、勇氣和智慧!
所以這句金句其實和「預先在青少年時培育智慧」,
中年時努力追求智慧,累積經驗」及「常常請教高明
息息相關,不可分割。

舉例言之,一位品性善良,非常謙虛,
但還未學懂對真理謙卑,思考能力不足的老師,
在我們的青少年期可能是一塊美好的踏腳石,
但如果我們想追求進一步的智慧,
我們也許需要鼓起勇氣,再花上數年時間,
努力以赴,洗掉很多先入為主,
已經潛移默化、根深柢固的「半桶水思考」,
對並非屬於最尖端百分之一的精英來說,難度相當高。
站在失敗或放棄者的角度來看,
最初的踏腳石,變成了現在的絆腳石!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禍福相倚伏」的道理。
一旦撞了板,碰釘子之後,絆腳石就證明了它的功效,
而當事人得到的就是「經歷」。
至於當事人能否將「經歷」變成「經驗」,
不會犯上同樣的錯誤,完全視乎事情的複雜程度,
及對參與者智慧的要求,所以「努力追求智慧」無可避免!
如果當事人力有不逮,沒有能力從事件中學到教訓,
那麼之前的失敗就不會變為「成功之母」!

《愛與智慧的世界》(二)

關於「愛與智慧的世界」,首先要注意的是:
  「聰明」並不一定是「智慧」。
我們在「名利權世界」見到的只是「聰明」,
從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出發去度橋,
所以不能夠算是「智慧」。

凡是欠缺「愛」的,都不可能是「智慧」!
凡是欠缺「智慧」的,都不可能是「愛」!

一個熱愛truth 的人,
必然信仰honesty 和要求courage
而且必定懂得甚麼才是謙卑humility
因為這樣才可以累積智慧 wisdom
一個熱愛真理的人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之中,
必然會經歷「認識自己」及「自我批判」,
於是難以避免地學習到「勇」究竟是甚麼。
Courage  is  the  first  of  human  qualities  because
it  is  the  quality  that  guarantees  the  others.
( Aristotle )
這個「勇」在其他的世界是完全陌生的,
因為其他的世界只有匹夫之勇、賭博之勇、
有勇無謀之勇,及「一將功成萬骨枯」之勇。
「智慧」和「愛、真、誠、勇」必然住在同一屋簷下!
參考:《存在》(九)【勇】
知識和創意的世界」當然也追求「真」,
但並不需要整體的「真」,所以亦不需要整體的「誠」。
置身於「知識和創意世界」的人,
很多時只需要在追求某一類知識和創意的時候,
具備「真」和「誠」就已經足夠,
在處世時可以完全變成另一個人。
☆  「愛」在五個世界之中都有不同的定義,
      要求的條件當然也不盡相同。
「愛」可以包括人類的整體,可以只包括自己最親的人,
可以只包括「心靈  soul」,可以只包括「  ego」,
可以只包括自己的「身體  body」。
在「知識和創意的世界」,我們可以只愛知識,
我們可以只愛藝術,我們可以只愛創造,就已經足夠,
因為在「知識和創意的世界」裡,我們只需要偏才!
但管理社會的,如果不是通才,就必然是野心家。

It  is  good  to  love  many  things,
for  therein  lies  the  true  strength,
and  whosoever  loves  much  performs  much,
and  can  accomplish  much,
and  what  is  done  in  love  is  well  done!
( Vincent Van Gogh )
☆  「愛」和「智慧」是一個錢幣的兩面。
所以往往「愛」中有「智慧」,「智慧」中亦有「愛」。
用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來分析:
愛重感性,重熱誠,是心靈裡力量的來源,
也是心靈採取行動的動機;
智慧重理性,重冷靜,是行動必須倚重的工具。
當「愛」和「智慧」攜手的時候,
就是陰陽調和的表現。
  任何想做善事的人,「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
對忽視智慧的人來說,四肢才是行動的工具;
對重視智慧的人來說,腦才是行動的工具,
因為四肢可以是別人的四肢!
那麼用腦的條件是甚麼?當然是「智慧」!
「智慧」包括
1.  掌握有關的知識。
2.  理解所有執行的人的個別能力。
3.  決定執行的時機。
4.  明白有運氣的因素,所以一定盡人事,聽天命。
視乎事情的難易程度,任何其中一個因素有所欠缺,
都可能功虧一簣,令事情失敗。
You  have  a  heart  full  of  love
and  a  hand  willing  to  help, 
you  know  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but  you  did  it  in  the  wrong  way.
Both  of  your  eyes  are  ready  to  look,
but  you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see.
Both  of  your  ears  are  ready  to  listen,
but  you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It  is  not  enough  to  love  with  all  your  heart
because  life  is  not  that  simple.
In  so  many  uncommon  cases,
you  also  need  to  love  with  all  your  wisdom.

Love  and  wisdom  must  go  hand  in  hand 
with  each  other.
What  matters  most  is  not  just  that
we  do  the  right  thing,
but  that  we  do  the  right  thing  with  wisdom.
( Jason Ling )
世界上許多悲劇和災難,不一定是由壞人造成,
可以是由於愚昧的制度所造成的,
也可以是由無知,或者沒有智慧的好心人所造成。
有勇有謀但謀不足,弄巧反拙」固然常常出現,
但「好心做壞事,幫你變成害你」亦不罕見!
施比受更為有福」當然對,但有三個執行的條件:
1.  所施的必須是對方所需要的東西,否則會變成浪費。
2.  所施的必須不能夠令對方產生依賴,變成大懶骨頭。
3.  所施的必須不能夠令對方受害。
如果我們真心的想幫助別人,徒具慈悲心是不足夠的,
我們必須同時具備智慧和足夠的有關知識

換言之,行善必須具備智慧!
Folly  is  often  more  cruel  in  the  consequence
than  malice  can  be  in  the  intent.
( Marquess of Halifax )
The  evil  that  is  in  the  world  always  comes
of  ignorance,  and  good  intentions  may  do
as  much  harm  as  malevolence,  if  they  lack
understanding…There  can  be  no  true  goodness,
nor  true  love,  without  the  utmost  clear-sightedness.
( Albert Camus )
Nothing  in  all  the  world  is  more  dangerous  than
sincere  ignorance  and  conscientious  stupidity.
( Martin Luther King )
然而可能是由於有靈界在參與人類的事務,
「壞心做好事」亦會偶爾出現。
所以除了「好心做好事」及「壞心做壞事」之外,

這世界還有「好心做壞事」和「壞心做好事」。
在同一件事情之上,
有些東西是無法共存的,例如虛偽和神聖;
有些東西則是常常共存的,例如善和惡;
有些東西是喜歡共存的,例如虐待狂和被虐待狂;
有些東西是必須共存的,例如愛和智慧。

《愛與智慧的世界》(一)

[思考架構]
《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一)   一文中,
筆者提出了一個「五個世界」的思考架構」,
並且用這個架構提出了一個假說hypothesis
我們只能夠在下列五個世界Five  Worlds 之中,
找尋、體驗、賦予和創造屬於個人的生命意義。
這五個世界,也許可以視為如來佛祖的五指山
1.  感官的世界
2.  名利權的世界
3.  情與緣的世界
4.  知識和創意的世界
5.  愛與智慧的世界
顧名思義,前四個世界都比較容易理解。
感官的世界照顧身體  body的欲望,
名利權的世界照顧 ego的欲望,
情與緣的世界照顧心靈  soul業力  karma」,
知識和創意的世界既照顧 ego的欲望,
    也照顧心靈  soul的需要,
愛與智慧的世界則是「高層次心靈」徘徊的世界。
一旦應用「五個世界」這個「思考架構」,我們不難發現:
社會上很少人會讓
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
而讓 ego只是處理日常生活中基礎及必要的事項。
社會上大部份人的傾向,
都是讓 ego身體 body主持人生大局。
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選擇大部份時間生存在愛與智慧的世界」;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選擇大部份時間生存在名利權的世界」;
而讓身體 body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則喜歡生存在感官的世界」。
心靈 soul ego都重視知識和創意的世界」,
但兩者卻有不同的動機。
心靈 soul重視追求真理,重視追求智慧,重視服務,
重視貢獻社會;
ego重視運用知識來度橋、設法在白社會裡壟斷,
在法律邊緣行騙,甚至聘用黑社會來達到經濟目的。
[愛與智慧的世界]
為何「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
因為欠缺了足夠「智慧」的「愛」,
就會讓虛偽這個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乘虛而入!
There  is  only  one  kind  of  love,
but  there  are  a  thousand  imitation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顧名思義,「愛與智慧的世界」追求的當然是「愛」和「智慧」,
而「愛」和「智慧」是以「服務」和「布施」為目的。
在基督教來說,就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在佛教來說,就是以「大悲心」和「菩提心」從事「布施」。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
《哥林多前書 10:23》
判斷甚麼事有益處,甚麼事可以造就人,
靠的是「愛」和「智慧」,
而對基督教來說,神就是愛,而敬畏神就是智慧的開端。
但有一些教會內竟然會出現這樣的弔詭:
判斷甚麼事有益處,甚麼事可以造就人,
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只需要愛就足夠,
甚至我們只需要祈禱就足夠。
我們承認,人的智慧,有時在處理別人的事上,
往往無能為力,愛莫能助,所以不應高估智慧的力量;
當然,亦不必低估智慧的力量,
盡了人事之後,成敗亦不必放在心上,應該聽天由命。
祈禱的目的,就是希望靈界如果認為我們做得對的話,
能夠助我們一臂之力,
如果認為我們做得不對的話,請增添我們的智慧,
並且希望靈界能夠將我們的損失降低。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不少人只有一顆半睡半醒的心靈,
並且喜歡讓 ego主持大局,
只讓半睡半醒的心靈在基督教會裡現身,
當眾多半睡半醒的心靈團結在一起,互相扶持,
就形成一股龐大的力量,在人數之中得到了平安。
這些不喜歡思考的羔羊誤以為:
既然得到了永生,就可以得過且過,敷衍了事,

讓耶穌基督自己背負那個十字架,
而一眾半睡半醒的心靈只需要站在路旁鼓掌和喝采。
不知何故,他們竟然相信人數決定了真理,
並且意圖用「虔誠」教徒的人數強迫神住在他們中間!

他們心想:
我們打開了半顆心,讓神進來,難道不夠嗎?

保守一顆半睡半醒的心靈,難道不夠嗎?
心靈為甚麼還需要甦醒?
腦後突然一把嬌滴滴的聲音傳來:
噢!說話可不可以溫柔一點,不要這麼狠!
留一些餘地給人家好不好?
魔鬼每次和我們說話都是溫溫柔柔的,動聽得很,
讓我們聽得很舒服,耳油都滴乾了,
何必好像神那般嚴肅呢?
要求過高是會趕走客人的!
你難道連這點也不知道嗎?
你知道嗎,人類的信心可以來自迷信,可以來自信念,
為甚麼信心一定要來自信仰?
凡是批判,就一定不會仁慈,不會溫柔,
聖經不是說不可論斷人嗎?
批判,怎可能是達到真理的道路?
所以我們發現在教會之內,
有一些人是越信越有智慧,變成有信仰的人;
有一些人是越信越蠱惑,既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而很多人則是越信越愚蠢,變成了迷信的人!
後者認為既然追隨了神,一切交託給神,
就可以舒舒服服,不再需要再用腦,
不應該介意變得越來越蠢!
只要口裡說敬畏神,誰還需要智慧的開端?
由於真正選擇讓心靈 soul主持大局,
置身於「愛與智慧的世界」的人並不多,
所以這兩節聖經經文,往往只能夠成為一般教徒的口號。

《天堂、地獄、人間》(七)

  做好自己的本份,掌控個人的快樂
DMG 說:
從另一角度來看,
若果每一個人都做好自己的本份,各家自掃門前雪,
好好的管自己,不要管別人,這個世界就已經會很好。
世界上的問題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可以解決的,
為何要理會別人的事,即使不是閒事?
對於全世界的人來說,那些少數人非常不幸的遭遇,
只能嘆他們自己命苦,只能嘆世上壞人太多,最終與你無干。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even
though  you  may  never  know  what  the  reason  is.
Some  people  are  living  in  hell  because  they  deserve
it  for  some  known  or  unknown  reasons─foolishness,
laziness,  bad  habits  or  perhaps  karma.  Steer  clear
of  negative  thoughts.   If  a  negative  thought  creeps  in
replace  it  with  a  positive  thought.
DMG 說:
美國記者及作家  Sydney J. Harries  認為:
每個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
一個成熟的人掌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不會把它交給別人掌管,
讓別人來掌控他的心情,掌控他的情緒,讓自己的快樂任人擺佈。
你讓別人的痛苦令你不快樂,就是把「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掌管,
快去把它拿回來罷!快去練視若無睹的「水過鴨背法」功夫罷!
Happiness  is  possible  only  when  we  have  the  ability
to  see  and  listen  selectively.  Remember,  you  don’t
own  all  the  problems  in  this  world.

成熟的人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也不會讓別人使他不快樂!
At  every  moment  of  our  life
we  have  an  opportunity  to  choose  joy…
( Henri J.M. Nouven )
☆  忘掉別人的痛苦其實也是一種美德
也許你還不明白,就讓我說得更清楚一點:
關心別人固然是一種美德,
忘掉別人的痛苦其實也是一種美德!
忘掉別人的痛苦,就是珍惜自己的幸福!
這就是正面的思維。
要緊記著,不快樂的生活就不是美好的生活。
你有沒有發覺,過著快樂生活的人不需要詢問人生的意義,
不快樂的人才會詢問生命的意義?
古羅馬帝國的「哲學家皇帝Marcus Aurelius
曾經說過這樣的幾句說話:
Our  life  is  what  our  thoughts  make  it.
( Marcus Aurelius )
Very  little  is  needed  to  make  a  happy  life;
it  is  all  within  yourself,
in  your  way  of  thinking.
( Marcus Aurelius )
You  have  power  over  your  mind ─
not  outside  events.
Realize  this,  and  you  will  find  strength.
( Marcus Aurelius )
The  happiness  of  your  life  depends  upon
the  quality  of  your  thoughts:  therefore,
guard  accordingly,  and  take  care  that
you  entertain  no  notions  unsuitable  to
virtue  and  reasonable  nature.
( Marcus Aurelius )
所以你不快樂就足以証明你的思想質素有問題。
更弔詭的是,
地獄的存在讓天堂裡的人產生「知足」的快樂,
使他們「珍惜」一切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珍惜」地球上那些正在慢慢縮小的天堂,
更培養出他們「悲天憫人」的性格。
如果天堂封閉了所有望向地獄的窗,
成功地讓居民對悲慘的地獄世界完全一無所知,
天堂裡的人也許就會「身在福中不知福」,
甚至會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有少許不如意就立即埋怨。
我在天堂裡不時打開窗望望地獄,
就是要提醒自己切莫身在福中不知福。
聰明人看見遭遇悲慘的人,就知道自己是幸福的。
在別人的災難之中,我們明白到個人及親人的平安就是幸福,
在別人的疾病之中,我們明白到個人及親人的健康就是財富;
有了幸福和財富,再不時關懷身邊的朋友,就是偉大。
那些半天吊的人才會對別人的痛苦耿耿於懷,自尋煩惱,
不去享受這個美麗的弔詭。
☆  堅持正面的思維
換句話說,
懂得反省的人應該慶幸這個世界有人生活在地獄之中!
能夠「放下」人禍,「放下」別人的痛苦,
才可以說是清醒,才可以從容淡定,完全脫離人生的煩惱。
對別人的痛苦耿耿於懷,源於錯誤的思想,
企圖讓大部份人幸福,是不切實際的期望和要求。
所以我看完別人的痛苦之後幾分鐘,
不但立即收拾同情的心,而且會開心地笑,
慶幸自己不是其中一份子,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這就是為甚麼有些心理學家說:越笑得多的人精神越健康

笑,就是正面思維的表徵。
Smile  a  lot  because  you  can  always  find  humour 
in  just  about  any  situation.
Remember  that  the  only  true  measurement  of  your  life
should  be  how  many  times  you  smiled  and
how  many  times  you  made  your  friends  smile.
孟子對梁惠王曰: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梁惠王上篇》
所謂「君子遠庖廚」其實就是眼不見動物被屠宰的痛苦,
所以食其肉時就會不知道牠們的痛苦!
忘掉動物的痛苦是人類的一種美德,
所以忘掉別人的痛苦其實也是人類的一種美德。
「君子遠庖廚」就是一種正面的思維。
聰明的人懂得利用別人的逆境,
甚至故意製造別人的逆境來創造自己的順境!
金融市場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就是追求「成功」的聰明人的正面思維,
有人稱之為
Let  go  of  guilt.  Let  go  of  regrets.
Let  go  of  judgments.  Let  go  of  blame.
Let  go  of  worrying.  Let  go  of  fear.
Always  choose  to  be  happy,
Always  choose  to  be  optimistic.
Wisdom,  and  the  preparation  that  follows,
is  the  best  antidote  to  all  of  life’s
emotional  problems.

至於有智慧的人,即使未能夠「放下」別人的痛苦,
但卻能夠從別人的災厄和逆境中汲取經驗,
有利於造就個人及別人將來的順境。
這就是正面的思維。
Try  to  find  the  positive  side  of
any  given  situation.  It’s  always  there
─ even  though  it  may  be  hard  to  find.
DMG 說完之後,有如醍醐灌頂,我立即陷入了深思:
1.  這個世界的「愛」可以接受到甚麼程度的「弔詭」,
    也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大課題。
2.  曖昧和虛偽究竟是文明的外衣,還是不文明的外衣?
Presumably  to  qualify  for  heaven  the  candidates
must  have  displayed  some  capacity  for  agape
(unselfish  love).  So  how  could  such  loving  persons
be  content  in  a  heaven  from  which  God  has
permanently  excluded  others  with  no  chance  for
personal  change  or  hope  of  ever  receiving  personal
fulfillment?  If  those  in  heaven  were  really  loving
persons,  their  consciences  would  compel  them,
at  the  least,  to  stage  a  demonstration  before  the
throne  of  the  Most  High  or,  more  than  that,  to
organize  a  “rescue  party”  to  seek  to  save  the  lost.
( James A. Pike, What is This Treasure? , p.84 )
3.  一切深刻的心靈,是否都蘊藏著無奈和傷感?
正如天堂和地獄可以同一時間在地球上出現,
快樂和悲哀亦可以同一時間在一個人的心內出現。
正如老子指出:「禍福相倚伏」,
愛和智慧是否必然帶來悲哀、無奈和高貴的痛苦?
The  word  happiness  would  lose  its  meaning
if  it  were  not  balanced  by  sadness.
( Carl Rogers )
黃江琴《千枝針刺在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RutUa-iVY
4.  也許人生中只有生、老、病、死、天災、人禍、命運,
和種種的喜怒哀樂,還不足夠令生命豐富燦爛。
人世間能夠有「弔詭」這樣的東西存在,
生命才算是多采多姿,引人入勝,令人百感交集,
所以「弔詭」的存在並不一定顯示出生命中的荒謬,
否則就是我們對生命的「正常」作了預設。
5.  人生苦短,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活著」?
是一個能夠及時及樂,活在當下,能夠忘掉別人的痛苦的人,
還是一個追求愛和智慧,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
「弔詭」就是人類生命中的彩虹!
它讓我們能夠再深入地去思考生命,
明白到真和誠是如此的珍貴,而智慧又是如此的難得。
How  wonderful  that  we  have  met  with  a  paradox.
Now  we  have  some  hope  of  making  progress.
( Niels Bohr )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辛棄疾)
116《天堂、地獄、人間》(七)2
6.  也許人世間的應該分為三大類:
  個人的善  personal  good
  小團體的善和家庭的善  family  good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類整體的善  common  good
這個分類法讓我們明白為甚麼人世間會有
半關心和漠不關心semi-apathy 這種現象。
1.  我們生活在人間天堂,想像自己是一個善人。
2.  我們知足和感恩,常常參與義務工作。
3.  我們避免看到人間地獄裡的苦難,
     以免影響到我們心境的寧靜。
4.  我們喜歡對罪惡寬大為懷,為惡人祈禱,
     希望靈界可以令惡人改邪歸正。
5.  我們堅持不可論斷人,尤其是惡人,
     所以我們沒有責任去思考和批判。
我們相信「心靈上的姑息養奸,可以換得心靈上的安寧」。

6.  苛政和極權猛於虎,並非我們的責任,
所以我們漠視制度的罪惡,認為自己沒有任何責任去改變它。

To  be  aware  of  a  single  shortcoming  within
a  social-economic-political  system  is  more  useful
than  a  mouthful  of  kindness  to  human  beings.
( Jason Ling )
To  be  aware  of  a  single  shortcoming  within
oneself  is  more  useful  than  to  be  aware  of
a  thousand  in  somebody  else.
( Dalai Lama )
人類精神文明的敵人有內外兩大類:
一類是自己,另一類是制度。

任何宗教口裡所說的仁慈,如何避免提及制度的因素,
就肯定是「虛偽的仁慈hypocritic  kindness
When  I  was  young,
I  used  to  admire  kind  people;
as  I  grow  older,  I  admire  wise  people.
Wise  people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the  kindness of  the  whole  system.
Kind  people  without  wisdom  tend  to  be
selfish  and  self-righteous.
They  have  a  tendency  to  condone
the  violence  of  an  evil  system
and  then  justify  themselves  shamelessly.
Yes,  there  are  kind,  sanctimonious,
and  yet  fuzzy-minded  bigots.
Yes,  hypocritic  kindness  do  exist!

( Jason Ling )
為甚麼聖經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因為人蠢的確冇藥醫,所以要改變世界,
絕對不能夠靠愚蠢又喜歡權力的人,
只有實行「精英主義」才可以拯救這個世界!
已經修行了相當日子,具備了起碼智慧的人,

都會明白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是完美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才需要攜手合作,努力以赴,
從制度開始著手,建設一個完美一點的世界,
在經過數十年一點一滴日積月累的努力之下,
一個「人間天堂」就會慢慢地浮現,
可以稱為一個勇敢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天堂、地獄、人間》(六)

  別人的痛苦,是可以選擇性地視若無睹的痛苦
DMG 說:
我不知道地獄是否有十八層,但是至少應該有幾層;
我也不知道天堂是否有七層,但也是至少應該有幾層。
你只要住在天堂裡最低的一層,
然後不時去地獄裡最高的一層去做義工,
擔保你不用半天吊,而且覺得人生十分有意義,
可能還會拿到幾個好市民獎呢!
由於你住在天堂最低的一層,
比上遠遠不足,比下綽綽有餘,
所以心靈上你會很舒暢;
而到地獄的最高的一層去做義工,
不會令你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創傷,或者寢食不安。
平凡而不平庸,知足又懂得珍惜,
幸福就在你的手中。
你要告訴自己「已經盡了力,盡了全力,盡了全全力」,
地獄裡最低的兩層,不是你能夠去的地方。
要知道,德蘭修女雖然不住在天堂裡,
但她也不會去地獄裡最低的一層工作呢!
對不相信有造物主的人來說,
天災無論多麼嚴重,也不會是地獄最低的一層,
因為大自然是不涉及道德的,所以天災不會產生仇恨,
人禍和虛偽造成的人間煉獄才是地獄裏最低的一層,
最淒慘的地方。
由於不涉及道德,
大自然令我們醒悟到它是如此的神秘和美麗,
而部份的人類又是如此的醜惡。
再說,有智慧的人安然地接受所有不能改變的事情,
包括生、老、病、死、天災和命運。
一個人要快樂的話,就應該將人禍也加進去,
成為人生中不能夠改變的事情之一。
人禍絕非個人力量可以糾正或改變;
能夠對人禍容忍,才是真正的忍耐。
你當然明白,
我們不是偉人,沒有責任背負時代的包袱;
我們更加不是掌權者,沒有能力改變周遭的世界,
我們只能夠改變自己。

To  great  evils  we  submit;
we  resent  little  provocations.
( Hazlitt,  On  Great  and  Little  Things, 1822 )
為甚麼你能夠放下個人的痛苦,卻迫自己去承擔別人的痛苦?
你對別人的痛苦耿耿於懷其實也是一種執著;
放下執著,內心才會平安。
生命中帶來的個人痛苦,是無可避免的,
這些痛苦往往可以令有思考能力的人領悟生命的意義,
但別人的痛苦,是你個人可以逃避的痛苦,
是可以選擇性地視若無睹的痛苦。
對個人來說,別人的痛苦,是多餘的負擔,
是你根本不需要強加於自己身上的負擔。
插手別人的問題,涉足別人的痛苦,是自尋煩惱。
別人的痛苦,只要你不去想它,它就不存在!
別忘記,善待自己也是一種美德!

世界各地的天災人禍,不管場面如何震撼,
只要不是個人的逆境,就可以完全置身事外。
不是鐵石心腸,並非完全麻木,
只是無動於衷,達到維護心境寧靜的修行境界。
這種差不多視若無睹的修行方法,稱為水過鴨背法」!
就好像夫妻相處「隻眼開隻眼閉」一樣?
The  world  suffers  a  lot.
Not  because  of  the  violence  of  bad  people,
but  because  of  the  silence  of  good  people!
( Napoleon )
其實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你不是不滿自己的現狀,你是不滿別人的現狀。
不論是誰的現狀,不滿現狀,就不會快樂。
不是地獄令你不快樂,而是你的假設
「地獄最低的一層不應該在這個世界裡存在」令你不快樂。
你不快樂代表你拘泥不化,代表你的智慧不足,
代表你不重視自己的快樂,代表你不愛惜自己,
代表你其實並不知足,代表你並不能夠完全放下!
別說別人可憐,你自己更可憐!
不滿別人的現狀,令你不快樂,只是苦了你自己。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是你自己的修養不夠。
那麼為甚麼有些人可以時常都感到很快樂?
不同的名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據說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曾經這樣說過:
I  always  feel  happy,  you  know  why?
Because  I  don’t  expect  anything  from  anyone.
Expectations  always  hurt…
Life  is  short,  so  love  your  life,
be  happy  and  keep  smiling.
( William Shakespeare )
Expectation  is  the  root  of  all  heartache.
( William Shakespeare )
而法國作家 Nicolas Chamfort (1741─1794) 則指出,
我們不但不應對人有期望,更加應該麻醉自己的心靈: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there  are  some  parts  of  the  soul
which  we  must  entirely  paralyse
before  we  can  live  happily  in  this  world.
( Chamfort, Maximes et pensees, 1805 )

《天堂、地獄、人間》(五)

我們都想上天堂,不想下地獄,
我們認為兩者之間絕對沒有任何關係,
可是心理學大師容格卻有不同的看法:
No  tree  can  grow  to  Heaven,
unless  its  roots  reach  down  to  Hell.
( Carl Gustav Jung )
☆  培養一顆穩如泰山,安然不動的心
DMG 說:
快樂其實很簡單。
知足、珍惜、感恩之外,對於自己無能為力去改變的人間煉獄,
要能夠讓它們只是平靜清澈的心湖中的漣漪,
對自己愉快情緒的影響,只是短暫和輕微,
這就是寧靜tranquility  這個最高的境界。
換句話說,就是要培養一顆穩如泰山,安然不動的心。
Although  we  are  always  among  the  kindest  persons,
we  are  clever  enough  not  to  invite  a  thief  into  our
house.  So  why  would  we  allow  thoughts  and  images
that  steal  our  joy  to  make  themselves  at  home
in  our  minds? We  may  not  envy  the  lives  of  the  rich,
but  we  certainly  do  want  to  observe  the  lives  of  the
downtrodden.  So  don’t  disturb  our  tranquility  with
evils  of  the  world.  Our  inner  peace  arises  from
apathy  because  we  understand  that  good  and  evil  
need  each  other.  They  always  arrive  hand  in  hand.
( Jason Ling )

天堂所過的是比一般人更安定、更舒適的生活。
「更舒適」是指環境優美,物質享受豐裕;
「更安定」是指思想及情緒兩方面都平穩,抗拒任何不良的沖激,
英文叫做 tranquility是指一種安寧、舒坦、圓滿的身心狀態。
人生中一切的享受,最高級的就是它!
你知道甚麼是身心健康嗎?
身心健康就是 tranquility
身心健康就是經常保持健康的體魄,平靜愉快的心情;
身心健康就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礎。
Morning  has  Broken
Cat  Steve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KoRp05L95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EXPIm-gZI
天堂裡的人常常打開的窗子,
都是望向鮮花盛開的原野,翠綠色的樹林,脈脈含情的小溪,
巍峨的山嶺,微風吹起少許漣漪的湖泊,
人煙罕至,震撼心靈的人間仙境。
每天只要打開這樣的窗子,就能夠洗滌心靈,
達到「此心如鏡鏡似雪,不染凡塵濁事」的境界。
114《天堂、地獄、人間》(五) 2
這種選擇某一些窗子來打開的方法,
就是維持  a  peaceful  mind  的無上法寶,
在心理學上屬於正面思維,可以緩和個人的痛苦,
甚至可以讓我們在極短時間之內忘掉世界裡醜惡的人性。
大自然美景治療,確實是心靈方面的鴉片!
呀,不對!
應該說,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醜陋的人,
或者如果能夠假設這個世界上沒有醜陋的人,
又或者如果能夠遠離這個世界上醜陋的人,
「大自然美景治療」確實是心靈治療方面的良藥。
The  so-called  inner  peace  arises  from  a  foolish  or
turmoil  world.  Tranquility  is  not  for  the  whole  world.

It  is  only  for  those  who  have  the  cleverness  to  save
only  the  good  memories,  forget  the  bad  ones  and  think
only  of  themselves,  their  families,  and 
their  loved  ones.

《天堂、地獄、人間》(四)

  此心如鏡鏡似雪,不染凡塵濁事
我完全明白你現在的心境,就是
「開心和悲哀同時存在,心靈上的滿足和無奈相繼而來」,
與老子的「禍福相倚伏」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好像《Without You》這首歌的歌詞所描述:
You  always  smile  but  in  your  eyes  your  sorrow  shows.
你發現愛和智慧既帶來超越,帶來幸福,亦帶來悲哀及無奈。
好像你這些半天吊的人,也許只能從佛法之中找尋人間淨土。
然而再進一步地從佛法去想,
當你快樂時,你要告訴自己,這快樂不是永恆的。
當你痛苦時,你也要告訴自己,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有在西方地獄裡的人告訴我:
This  too  shall  pass  because  something  worse  is  coming.
我的回應是: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When  life  gives  you  shit,  make  manure.
But  do  remember  that  what  may  kill  you
makes  you  disappear  from  this  world.
So  train  yourself  to  judge  extremely  well
on  what  may  kill  you!.

所以這個更進一步的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天堂裡望向地獄的窗關不關根本不是問題。
你知不知道天堂裡的高人即使打開了望向地獄的窗,
亦對地獄視若無睹嗎?
人若因為追求愛與智慧,賠上自己的快樂,有甚麼益處呢?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視若無睹,快樂似神仙。
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好好地活在當下,
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Life’s  too  short  to  worry  about,
to  argue  and  fight  for  the  downtrodden
because  we  have  little  control  over
what  happens  in  the  world  around  us.
Ataraxia,  or  peace  of  mind,
means  retaining  calmness  in  our  hearts
in  the  midst  of  wars  and  cruelties
happening  elsewhere  in  the  world.
It  means  reading  only  those  pieces  of  news
that  we  like  to  read  and  believe  to  be  true.
When  we  focus  our  lives  at  the  present  moment,
enjoy  what  we  do  without  being  distracted
by  external  affairs,
when  we  forbid  events  or  other  persons
to  control  our  emotions,
we  can  free  ourselves  from  anxiety,
achieve  inner  peace  and  the  quality
of  our  lives  increases  dramatically.

張愛玲說自己二十歲出頭就修成了
不願意看見甚麼,就有本事看不見」的高深道行,
其實已經是低了一個層次,
因為這依然是一個對醜陋事情有潔癖的層次。
不在乎看不看,即使看了之後亦視若無睹;
左耳入,右耳出,前眼入後腦出
」才是最高的境界,
才能夠驅除高層次的痛楚、困擾和憂慮,
才是淨化自己心靈的絕妙心法。
所謂「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有修行的人不論外境如何變動,內心都不受影響,
情緒都不會被牽動,所以就斷除了一切煩惱,
保有一顆清淨的心。

別相信那蠢材范仲淹所說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因為他只會令他的粉絲不快樂。
對別人困苦的同情,固然是一種美德,
對別人的困苦視而不見,或者更進一步,
對別人的困苦視後如過眼雲煙,也是一種美德。

這種「兩難dilemma  就是修行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By  trying  we  can  easily  learn  to  endure  adversity
— another  man’s  I  mean.
( Mark Twain )
For  a  tear  is  quickly  dried,
especially  when  shed  for  the  misfortunes  of  others.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We  are  all  strong  enough  to  endure
other  men’s  misfortune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一個人的快樂,完全視乎他如何看這個世界,
視乎他選擇看甚麼和不看甚麼!
一個人的快樂,完全視乎他說我們 we」時,
是否只包括和他同心同德的人!
You  can  hold  yourself  back
from  the  sufferings  of  the  world,
this  is  something  you  are  free  to  do
and  is  in  accord  with  your  nature,
but  perhaps  this  holding  back  is  the  only
suffering  you  might  be  able  to  avoid.
( Franz Kafka )

《天堂、地獄、人間》(三)

  量力而為,不要偽裝仁慈!
如果達不到「閉起雙眼睛,心中感覺清靜」這種境界,
未能夠接受隱惡揚善這種正面思維,
那麼,接近正面的思維則是這樣的:
Think  occasionally  of  the  suffering
of  which  you  spare  yourself  the  sight.
( Albert Schweitzer )
一般開心快樂的人都不會告訴你,而且他們自己也未必清楚,
他們的潛意識裡其實有這樣的假設:
We  cannot  save  the  world;
we  can  only  save  ourselves.
Worrying,  sympathy  and  empathy
won’t  stop  the  bad  stuff  from  happening.
It  just  stops  you  from  enjoying  the  good.
( Jason Ling )

Do  not  let  the  behavior  of  others
destroy  your  inner  peace.
( Dalai Lama )
世界不能改變的事情大致上分三大類:
1.  絕對不能改變,而且應該快樂地接受的事情,
    包括生、老、病、死、天災和命運。
2.  個人力量不能改變,但不一定要去接受的事情,
     包括戰爭、人禍,亦包括愚蠢人的「愛你變成害你」。
3.  改變的代價太大的事情,例如在有限度的時間之內愚公移山。
絕對不能改變的事情,當然沒有人能夠改變。
能夠改變的事情,不一定要去改變。
個人力量不能夠改變的事情,亦不一定要去接受,
但是起碼不應讓它嚴重影響自己的情緒。
對任何個人力量不能改變的事情,只能夠關注,
而且只是思想上的關注,不應涉及情緒上的關注,
更不應該有切膚之痛,否則便會令自己太沉重。
即使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和堅持,
也不宜附帶任何情緒上的聯繫。
這是有智慧而又想快樂的人一定要明白的道理,
這也許亦是如何能夠做到「智慧不起煩惱」的法門。
我已經屬於少數不時會打開窗望望地獄的人。
記得你每次來天堂探訪我的時間,總是打開了所有的窗,
讓地球上任何一個細小的角落,都可以給你帶來快樂和傷痛,
好像打翻了心靈內的五味架,你說你怎麼會住得開心呢?
而且你凝視著地獄的時間總是過多,
註定你一生感到無奈、痛心和悲哀!
你那種「每逢佳節倍思悲」的性格尤其犯賤,
容易讓自己和親人遠離人生中的喜樂。
與其說望向地獄讓你痛苦,不如說你自己的修養不夠。
地獄裡有那麼多的痛苦,你不知道誰最值得你有限的同情,
你能夠做些甚麼?
人的苦惱總是自找的。
流下幾滴同情的眼淚其實已經足夠,千萬不要偽裝仁慈!
淚珠裡已經閃耀著人類聖潔的光輝,
何必還要對別人的痛苦耿耿於懷?
內心的淡定與從容來自忘懷別人的痛苦!
所以流過淚之後,千萬不要讓心靈上留下半點痕跡。
同情心毀滅了一個人內心的安寧,削弱了我們的幸福和快樂。
那張非洲饑童的照片,骨瘦如柴的小童,
眼睛四周佈滿了密麻麻的黑蒼蠅,
我們在籌募了善款之後,就只紀錄在我們天堂圖書館的電腦內,
誰會蠢到放在家裡!
Happiness  is  an  inside  job.
Don’t  assign  anyone  else
that  much  power  over  your  life.
( Mandy Hale )
No  one  is  in  charge  of  your  happiness  except  you.
Don’t  make  yourself  miserable.
所以結論就是,只有具備改變社會現況的掌權者,
才有資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所謂「愛你的仇敵」究竟是甚麼意思?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
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
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
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麼長處呢.
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麼?
[馬太福音 5:43-47]
要明白這一段經文,一點也不簡單。
首先,我們要明白每一個出現在我們生命裡的人,都是有原因的,
有些人來是為了教導我們,有些人來是為了幫助我們,
有的人來是為了利用我們,有的人來是為了考驗和鍛煉我們,
有些人來是為了欣賞和鼓勵我們,有的人來是為了保護我們,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感激他們每一個人,
因為他們最終幫助了我們修行,成就了我們,完善了我們。
人生如果容易,就不會從哭泣開始,從挫折中成長!
愛你的仇敵並不表示愛他們的人,或者愛他們的人格,
而是愛他們的出現,憑藉他們成就了我們,完善了我們。
我們的仇敵可能曾經殺害了很多人,即使我們原諒他們,
但我們絕對沒有資格和權利代表所有受害者原諒他們。
參考:《為何我們應該擁護毛澤東和希特勒》

《天堂、地獄、人間》(二)

  進化,必然是殘酷的!
DMG 說: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和「富人一席酒,窮人半年糧
這種貧富懸殊的現象,都是自古已然的事,
而且在生物界中常見。
單純從物質生活的角度來看,
有些人活著就是快樂,有些人活著就是痛苦,
這是千古不易之理。
汰弱留強,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必然的現象。
進化,意味著歧視和排擠,甚至種族滅絕,
所以必然是殘酷的!

人類正在進行下一階段的進化,
留下聰明和古惑的基因,淘汰愚蠢的基因,
同時亦淘汰善良和有愛心的基因。
別忘記,在進化過程中,我們和猴子是同一遠祖,
將來,現在的人和「聰明古惑人」也將會是同一遠祖。
進化,必然是殘酷的!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is  to  face  the  fact
that  the  world  is  horrible,  horrible,  horrible.
( Bertrand Russell )
  隱惡揚善
DMG 說:
正面思維  positive  thinking  是這樣的:
I  don’t  think  of  all  the  misery,
but  of  the  beauty  that  still  remains.
( Anne Frank )
天堂和地獄本來就是同一時間存在地球之上。
我只不過是從天堂上帶一點溫暖給住在地獄裡的人,
然後再回到天堂上而已。
做人一定要夠灑脫!
正所謂「探訪地獄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我看老兄你卻是一個半天吊的人,只是天堂裡的過客,
在天堂裡渾身不自在,矛盾多多,自尋煩惱,
所以你多次在天堂裡都留不下來。
你知不知道天堂裡一般的住宅多數有一扇永遠不開的窗?
對,就是那扇望向地獄那個悲慘世界的窗!
天堂裡的人不是冷漠,而是不忍去看,不願去看,
寧願捐錢也不要去看,
更別說花幾天時間生活在窮苦人當中,
切身體驗一下他們的艱苦生活。

這種修行的方法,有一個美麗超脫的名稱,
叫做閉起雙眼睛,心中感覺清靜」。
地獄就是惡,天堂就是善,
隱惡揚善,一向都是中國傳統的美德,難道有錯嗎?
一個人能夠知足,難道還不夠嗎?
心若放寬,時常帶著笑臉,心境的風平浪靜就隨之而來。
My  life  is  marked  by  vicissitudes.
I  don’t  have  everything  that  I  want,
but  I  do  have  all  I  need.
As  long  as  I  have  a  roof  over  my  head,
clothes  on  my  body  and  enough  food  on  my  table,
I  have  all  that  really  matters.
I  can  always  close  my  eyes  to  the  things
I  don’t  want  to  see  and

close  my  heart  to  the  things  I  don’t  want  to  feel.
I  only  think  of  what  is  beautiful  and  good
in  this  world.
Here  lies  the  wisdom  of  gratefulness  and
contentment,  isn’t  it?
The  older  I  get  the  less  I  care  about  the  earth,
the  welfare   of  the  next  generation  except  mine,
all  kinds  of  miseries  existing  on  earth,
and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me.
I  am  fully  in  charge  of  my  own  happiness
and  I  don’t  waste  my  time  with  explanations.
Therefore  the  older  I  get  the  more  I  enjoy  life!
I  am  blessed!

( Jason Ling )
「知足」和「感恩」一向是勵志人士歌頌的美德,
屬於正面思維  positive  thinking
但即使是正面的思維,一旦結合了人類的自私,亦有其陰暗的一面。
問題是「自私」有甚麼問題?「自私」難道不是愛自己的徵象嗎?
真相是甚麼,誰會有興趣?
人類的眼睛,總是選擇自己想看到的東西,
避開那些自己不想看到的東西;
人類的耳朵,總是選擇自己想聽的東西,
聽不見那些自己不想聽的東西。
天堂裡的人,常常都是關起了那扇望向地獄的窗之後,
才作心靈的對話,因為這樣才能夠保護自己脆弱的心靈,
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然後舒舒服服地修行!

天堂裡的人絕對明白:
個人的煩惱固然要放下,別人的煩惱更加要放下。
We  divert  our  attention  from  disease  and  death
as  much  as  we  can;
and  the  slaughter-houses  and  indecencies 
without  end  on  which  our  life  is  founded
are  huddled  out  of  sight  and  never  mentioned,
so  that  the  world  we  recognize  officially
in  literature  and  in  society
is  a  poetic  fiction  far  handsomer  and  cleaner
and  better  than  the  world  that  really  is.
( William James, The Variet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1902 )
The  world  is  quickly  bored
by  the  recital  of  misfortunes,
and  willingly  avoids  the  sight  of  distress.
( Somerset  Maugham, The  Moon  and  Sixpence, 1919 )
儒家的「由親及疏」做法很有道理,
因為發生的事情一旦距離太遙遠,感覺就會變得弱,
即使事情牽涉到非常嚴重的災難,但人微言輕,
只能夠做一位無奈的旁觀者,只能夠為受害者默禱,
相信在嚴重的災難裡,神必然有他的旨意在內,
因為捐款往往無濟於事,甚至助長了貪污!
一旦我們接受了「由親及疏」這個實際和積極的做法,
就會思考當嚴重的災難發生在我們的四周時,
我們應該怎麼樣去處理,然後未雨綢繆,早作準備。
We  do  not  weep  with  those  who  weep  when  they
are  not  related  and  when  they  are  too  far  away.
It  is  not  our  business  to  become  concerned.
Naturally,  we  like  positive  energy.
That’s  why  we  still  rejoice  and  laugh  and  eat
while  people 
out  there  are  weeping.
( Jason Ling )

《天堂、地獄、人間》(一)

Paradise  is  either  Nature  without  calamities,
born  in  a  society  governed  by  wise  men,
staying  in  a  commune  with  a  circle  of  wise  men,
or  at  least  the  freedom  to  stay  in  a  library
of  chosen  great 
books.
( Jason Ling )
[ 天堂 ]
世界上有不少人間天堂,
例如北歐的瑞典、挪威、芬蘭,
北美洲加拿大和美國的部份地方,
亞洲和歐洲的部份地方,
南半球的澳洲和紐西蘭。
也許,某段時間的香港亦算是人間天堂。
住在人間天堂,如果沒有錢,就要靠運氣,
因為除了自然環境之外,還有社會制度要考慮。
美麗的家園是身體  body  ego的住所,
但並非高層次心靈  soul的住所。
天堂只宜退休人士,因為年青人在天堂待久了,
會忘掉了天堂和地獄是在同一世界中存在的。
The  rich  man  may  never  get  into  heaven,
but  the  poor  are  already  serving  their  term  in  hell.
( Alexander Chase )
近五十年來,
富裕國家更加喜歡將污染「外判」到落後或愚蠢的國家,
並且運用金融武器將貧窮「輸出」到富有但愚蠢的地方,
令天堂和地獄的差距越來越大。
「地球上的人都是坐在同一條船之上」暫時依然是一個口號,
因為我們相信每個人的價值並不相同,
一條天堂裡的人的命,抵得上幾百條地獄裡的人的命,
所以我們要發展無人駕駛的戰機,間諜蜻蜓,機械士兵。
世界上貧富懸殊日趨嚴重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1.  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和基督教思想三者結合,
     產生戰爭和殺戮這些動物世界的弱肉強食,
     令大量財富和奴隸從戰敗國流向戰勝國。
2.  知識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好像中國古代的「學在王官」。
3.  教書和教育不普遍,資源又不足的地方。
4.  自由剝削主義經濟,產生寡頭壟斷的大家族,
     跨代的貧富懸殊就會延續。
5.  政府貪污盛行,上行下效的社會。
6.  政府進行持續印鈔票的合法強盜行為。
     導致通貨膨脹的情況。
7.  以為政治和社會道德與自己無關,
     袖手旁觀的人民太多。
8.  以為「哲學思維、獨立思維,創意思維」
     全部和自己無關,只顧營營役役地謀生,
     以為度橋就等於思考的人民太多。
9.  不懂得大局思考,不明白利用血汗工廠,
     污染和奴隸制度都可以輸出的人民太多。
這些全部都牽涉到社會道德、社會制度和貪婪的人性。
而貪婪的人性往往是由於社會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失敗,
讓人民相信物質和消費是唯一帶來快樂的方法。
由於教育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失誤,
許多人不懂得如何思考社會上貧富懸殊為何加劇,
又為何可以延續的因素;
不懂得貧富懸殊牽涉到社會道德和貪婪的人性,
更牽涉到個別人民的命運;
不懂得個人的命運是做成個別貧富懸殊的因素之一。
命運本來就顯示出先天的貧富懸殊,
因為影響命運的三大因素本來就是不公平:
1.  遺傳 [包括相貌、體格、才華、智慧]。
2.  業力 [包括前生的罪行、修行、布施]。
3.  環境 [包括社會政治制度、父母、長輩、朋友]。
至於社會上貧富懸殊加劇和延續的因素,
更牽涉到一個國家軟實力方面的人才訓練、吸納和爭奪:
1.  訓練嚴謹思考能力的教育,被富裕階層霸佔,
     加劇了跨代的貧富懸殊現象。
2.  人工智能電腦及機械人的生產被少數公司壟斷,
     亦加劇了跨代兼跨國的貧富懸殊現象。
3.  全球化導致各國在軟實力方面的競爭,
     希望能夠以最低教學成本,
     爭奪全世界上述的兩類優秀人才,
     令大量人才從軟實力戰敗國流向軟實力戰勝國。
4.  認為世界大同,不重視優秀亦有多元化,
     不重視本土意識的人太多。
[ DMG,天堂裡的一位精英 ]
一個成功人士的故事,一位精英口中的道理,
絕對值得我們去細心聆聽:
這位精英名叫特美葛Demigod簡稱 DMG
昨天 DMG 還在第三世界探訪骨瘦如柴、飢寒交迫、
或肚子水腫像鼓一樣的兒童,
睡在那殘破不堪的地方,與貧苦的人民同甘共苦;
今天他就乘坐頭等客機回港,
回家梳洗後立即換上華麗的衣飾,
晚上就和上流社會的朋友們大魚大肉,滿桌佳餚,
每道菜餚吃了一半就丟掉,豪氣得不得了。
筆者有幸成為飯聚份子之一,
當然不會錯失任何請益的機會。
DMG 說:
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夫》
是非常愚蠢的思想,會教壞青少年,
對大部份人來說,追求人生的幸福其實很簡單:
人生苦短,能夠及時及樂,活在當下,就是智慧!
所以古希臘人說的  eudaimonia  實在太抽象,不切實際,
所以我將這個詞彙譯做「又大懞懵你呀」!

我已經完全忘掉了昨天及之前一星期內地獄裡的境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盡快回復正常生活模式與工作,才是理智的行為;
從成功學的角度來看,我今天在社會上還算有一點成就,
就是因為我做人夠專注,
我一上客機就將昨天的事情全部拋之腦後;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專注才是最佳的時間管理方法;
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讓自己活得好是我對自己做善事的一種鼓勵,
而且當我把自己照顧得很好時,我就會更好地對待別人,
更好地對待工作,更容易維持對慈善事業的熱忱;
最後,從哲學的角度來看,
這情況只是一個弔詭paradox並非虛偽hypocrisy
真實世界便是如此,
生命中不是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弔詭」嗎?
Here  we  have  the  paradox,
the  potentially  tragic  paradox,
that  our  relatedness  to  others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our  being,
as  is  our  separateness,
but  any  particular  person  is  not
a  necessary  part  of  our  being.
( R. D. Laing )
DMG 又說:
很多宗教只是重視「來生」或者「永生」,
所以不要以為宗教會重視在地球上建設「人間天堂」。

凡是誇張「自己照顧自己,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宗教,
凡是對「制度罪惡」導致貧富懸殊視若無睹的宗教,
凡是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的宗教,
凡是唯我獨尊,敵我分明,發動戰爭的宗教,
都是間接鼓勵及製造「人間地獄」的宗教!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人好好地活著不是單靠自己修行,
建設人間天堂靠的是「保守自己的心」,
靠的是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靠的是「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