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智慧、運氣、逃避、快樂》

Still  waters  run  deep
but  the  turbulent  ocean  runs  deeper.
( Jason Ling )
英語中的  Enlightenment  或者  Awakening
有啟迪、啟蒙、甦醒、覺醒、茅塞頓開的意思,
意思是衝破了一切先入為主的思想、偏見和意識形態的綑綁,
衝破了一切不理性的情緒,例如憂慮、恐懼、憤怒、妒忌、
猜疑、驕傲、貪婪、衝動、怕事、蕭規曹隨、隨波逐流…,
它們就好像四周重重包圍著,一層又一層束縛腦袋的「繭」,
將我們困在「繭」內,越多層數的「繭」就困得越牢。
這些表面上看來好像全部都是在腦子裡發生的事情,

好像都是「內在」的現象。
但由於人的「內在」有「 ego」和「心靈 soul」之分,
所以覺醒究竟是指知道自己被「 ego」操縱的覺醒,
還是指
心靈 soul的覺醒,就成為了必須問的問題。
因為二者會有天壤之別:

There  is  no  coming  to  consciousness  without  pain.
People  will  do  anything,  no  matter  how  absurd,
in   order  to  avoid  facing  their  own  soul.  One  does
not  become  enlightened  by  imagining  figures  of  light,
but  by  making  the  darkness  conscious.
( Carl Jung )
人腦裡的思考有許多各式各樣的陷阱,
而所謂覺醒,就是走出陷阱並且防止再度跌進其他的陷阱,
所以覺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內在的條件是個人今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勇氣,
內在兼外在的條件是個人的業力及前生帶來的智慧,
前生帶來的人際關係和緣份,
外在的條件是今生曾否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有沒有入門老師的指導,同道中人的互相切磋和砥礪,
個人本身的努力和毅力,及是否願意承擔個人的責任。
Enlightenment  is  a  destructive  proces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ecoming  better
or  being  happier.

Enlightenment  is  the  crumbling  away  of  untruth.
It’s  seeing  through  the  facade  of  pretence.
It’s  the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everything
we  imagined  to  be  true.
( Adyashanti )
To  be  fully  alive,  fully  human,  and  completely  awake
is  to  be  continually  thrown  out  of  the  nest.  To  live
fully  is  to  be  always  in  no-man’s-land,  to  experience
each  moment  as  completely  new  and  fresh.
To  live  is  to  be  willing  to  die  over  and  over  again.
( Pema Chodron )
Enlightenment  means  taking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life.
( William Blake )
也許不少人曾經好像甘地一樣,幼稚地認為,
只要「知、言、行」三者合一,拒絕虛偽,
就能夠得到快樂。
Happiness  is  when  what  you  think,
what  you  say,  and  what  you  do  are  in  harmony.
( Mahatma Gandhi )
完全忘記了其他重要的因素,例如愛和智慧。
快樂的 必需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s 有兩個,
其一是擁有生存所必須的物質,其二是愛和智慧;
快樂的 充分條件  sufficient  conditions 也有兩個,
其一是命運及運氣,其二是逃避。
所以英國哲學家 Bertrand Russell 認為
使人生愉快的必要條件是智慧」,
其實只是掌握了部份的真理。

要清楚說明這個大膽的說法,首先就要定義:
所謂運氣,
就是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所有挑戰,
都是自己能力可以應付得來的。
如果一個人已經跌倒了七次,
那麼第八次他是站了起來,還是受了致命的傷,
完全是由命運來決定,
運氣好的話。就會毫無損傷地站了起來。

所謂運氣,
亦可以是生活在地球上一些沒有發展價值,或者受保護的地方,
個人的物質要求低,對死亡沒有畏懼,而且擁有一副良好的體魄。
所謂逃避,
就是追求愛和智慧,要懂得適可而止。
如果說「追求愛與智慧懂得適可而止」也是一種智慧的話,
那麼羅素應該是掌握了大部份的真理。
所謂逃避,
亦可以是隱世,隔絕資訊,放下世界,
把個人的快樂和群體的快樂脫鉤,
有足夠能力在山明水秀、和自然界親密接觸的地方生存,
在人世間創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天堂。
此心如鏡鏡似雪,不染凡塵濁事」;
陶淵明能夠全一身之樂,未嘗忘一世之憂」,
也許就是用這個方法。
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絕句漫興》(杜甫)
身內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而所謂「身外無窮事」只有三種:
社會上一切別人的事、自然界的事、靈界的事。
我們都自顧不暇,那裡還有空理會身外無窮事?
一旦遇上社會暴動或者自然界發怒,死了就算,
這就是一生顛沛流離的杜甫對人生的領悟。

對愛與智慧要求較低的人來說,
所謂逃避,就是裝聾作盲:
對於天下間醜惡的事情,要有能力隨時封閉自己,
眼不見,耳不聽,腦不想,乾乾淨淨,
就能夠達到「眾人皆醒我獨醉」的境界。

不做五十步的鴕鳥,也要做一百步的鴕鳥。
半桶水的佛教徒告訴我們:
「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不要產生好惡,
    因為心裡有了好惡的分別,就會有所執著。」
「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
    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One  must  develop  the  ability  to  choose
when  to  be  serious  and  when  not  to  be  serious.
所以選擇慈悲的修行者就是情緒受到牽動,
心裡有了善惡好惡的分別;
拒絕袖手旁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精神,
就是一種執著!

Happiness  in  intelligent  people
is  the  rarest  thing  I  know.
( Ernest Hemingway )
聰明絕頂的人一早就知道凡事都往好處想,
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
痛苦的罪魁禍首一向是「清醒」
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成為了個人痛苦的根源
半桶水的佛教徒告訴我們:
一個人如果感覺到有煩惱、有問題,
首先是檢討自己,不要責怪他人,不要埋怨環境,
不要反思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因為煩惱是自己的!
煩惱來時,不要害怕,不要討厭;
讓它煩去,自己不煩,久而久之,煩惱會越來越少!
因為只要放下慈悲,智慧就不起煩惱
所以聰明絕頂的人將這個道理表達得十分清晰: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there  are  some  parts
of  the  soul  which  we  must  entirely  paralyse
before  we  can  live  happily  in  this  world.
( Chamfort, Maximes et pensees, 1805 )
Sanity  and  happiness  are  an  impossible  combination.
( Mark Twain )
Happiness  is  nothing  more  than  good  health  and
a  bad  memory.
( Albert Schweitzer )
To  be  happy,
we  must  not  be  too  concerned  with  others.

( Albert Camus, The Fall, 1956 )
The  primary  cause  of  unhappiness  is  never
the  situation  but  your  thoughts  about  it.
( Eckhart Tolle )
裝聾作盲」似乎有點消極,
所以勵志者會告訴我們,積極地「隱惡揚善」,
加上「擁抱正面思維,拒斥負面思維」,
才是至高無上的道德。

因為「隱惡」是從體諒別人出發,
除了照顧了別人的面子之外,亦留給別人一個改過的機會,
所以「隱惡」屬於「必要的沉默」,
在沉默之中給對方提供了正能量,
並且給予「沉默是金」這句至理名言另一個美麗的詮釋。
而「揚善」則是從鼓勵別人「擇善固執、有所堅持」之中,
用奉承方法在別人面上貼金,給對方提供了正能量。
如果我們裝聾作盲,歪曲少少真理,隱瞞少少真理,
而能夠給予別人正能量,令別人快樂的時候,
我們自己也覺得快樂。
消極的「裝聾作盲」配上積極的「隱惡揚善」,
就是人生達到快樂的重要手段。
I  tell  myself  that  I  am  not  perfect,
but  I  am  unique  and  I  am  kind.
I  tell  myself  that  life  is  full  of  choices.
I  choose  personal  happiness  and  therefore
I  insist  on  being  blind  to  the  evils  of
social-economic-political  systems.
It’s  okay  to  be  kind  to  myself.
It’s  okay  to  be  selfish.
It’s  okay  to  be  ignorant  or  foolish.
It’s  okay  to  move  on.
It’s  okay  to  say  I  love  people.
It’s  okay  to  let  love  and  hypocrisy  coexist.
( Jason Ling )

愛與智慧,會帶來「心靈」上的  vicarious  suffering
意思就是「看見別人的痛苦,自己感同身受,久久不能忘懷」。
逃避,說得好聽,就是愛自己;說得不好聽,就是自私。
我的身體和腦袋可以離開,避免去想及在水深火熱中的人,
更加避免去反思苛政猛於虎的制度,他們與我何干?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下面這兩句說話只是照顧了  ego的福利,
卻完全忽略了心靈  soul的福利!
The  world  does  not  care  whether  you  are  happy.
Only  people  who  love  you  do,  but  they  won’t
always  be  there  for  you.

No  one  is  in  charge  of  your  happiness  except  you.
( Regina Brett )
換言之,Regina Brett 認為每一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
奧修 Ohso 說,
我們不快樂是因為我們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態度來面對生命,
因為我們把事情看得太嚴肅。
所以中國人傳統的「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將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分得一清二楚,
──只是處理好自己的事,絕不插手別人的事──
可能具備了超越時空的智慧。
問題是這種兩思維都無力抗拒苛政和戰爭!

而老子的「絕聖棄智」和「小國寡民」只是幻想,
要在沒有侵略者的時代才可以實施。
而且老子關於禍福相倚伏的道理,奧修也明白:
Sadness  gives  depth.  Happiness  gives  height.
Sadness  gives  roots.  Happiness  gives  branches.
Happiness  is  like  a  tree  going  into  the  sky,
and  sadness  is  like  the  roots  going  down
into  the  womb  of  the  earth.  Both  are  needed,
and  the  higher  a  tree  goes,  the  deeper  it  goes,
simultaneously.  The  bigger  the  tree,
the  bigger  will  be  its  roots.  In  fact,  it  is  
always  in  proportion.  That’s  its  balance.
( Osho )
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可多著呢:
1.  智慧和快樂是否遵守著一條常態分配曲線
Normal  or  Gaussian  Distribution  Curve
曲線圖中的橫軸代表愛與智慧,縱軸代表快樂。
所以聰明的人想快樂,是否應該降低對愛與智慧的要求?
2.  人若因為愛與智慧,賠上自己的快樂,有甚麼益處呢?
我們是否只需要中度的智慧?
或者培育 Mark Twain 所說的  a  sleepy  conscience
Good  friends,  good  books,  and  a  sleepy  conscience:
this  is  the  ideal  life.
( Mark Twain )
3.  古希臘哲學家阿里斯多德 Aristotle
快樂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價值」,對嗎?

Happiness  is  the  meaning  and  the  purpose  of  life,
the  whole  aim  of  and  end  of  human  existence.
( Aristotle )
令問題更加複雜的是快樂的定義一向曖昧,
當我們用「快樂」這個詞彙時,
我們到底是指「身體  body」的快慰,「  ego」的歡娛,
還是「心靈  soul」的幸福?
對「身體  body」來說,快慰有好壞之分,
對身體好的運動、飲食和養生,往往令人辛勞或者降低享受,
而四肢不勤及無節制的飲食,甚至吸毒,卻令人舒暢;

對「  ego」來說,物質方面的需求有足夠和貪婪之分,
而且歡娛來自成功爭奪及擁有;名氣、財富和權力,
有既來之則安之和多多益善之分,有善用和濫用之分,
歡娛亦有善惡之分,道德與不道德之分;
根據老子「禍福相倚伏」,有得必有失的道理,
追逐「名、利、權」而鍛煉出來的度橋和行為,
不論是否成功,一方面令「  ego」成長、成熟、成精,
另一方面則損害「心靈  soul」,損害人格。

對「心靈  soul」來說,幸福源於「覺醒awakening
覺醒讓心靈擺脫以往的無知和愚昧,開始追求智慧。
幸福除了有大我和小我之分之外,幸福往往來自擁抱孤獨,
因為擁抱孤獨才能夠自我批判,才有能力認識自己及管理自己,
然後慢慢增添個人的智慧,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
增添個人的自由,從而尋找到屬於個人的生命意義,
發展出創造自己的能力。
當心靈具備足夠的智慧之後,才有能力進行智慧布施,
和有緣者分享智慧。

而在這個複雜的情況之下,我們還需要考慮兩大因素:
☆  個別差異
因為由於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學習經驗,
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智慧,快樂的確因人而異!
  人生苦短
如果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
減去了要照顧生存、睡眠、吃喝玩樂、運動的時間,
就沒有多少餘力可以照顧「心靈  soul」的需要。
如果我還有心靈,還有良知,那怎麼辦?
You  can  close  your  eyes  to  the  things  you  don’t
want  to  see,  but  you  can’t  close  your  heart
to  the  things  you  don’t  want  to  feel.
( Johnny Depp )
4.  哲學家尼采又是否找到了快樂的真面目?
What  if  pleasure  and  displeasure  were  so  tied
together  that  whoever  wanted  to  have
as  much  as  possible  of  one  must  also  have
as  much  as  possible  of  the  other ──
that  whoever  wanted  to  learn  to
“jubilate  up  to  the  heavens”  would  also  have
to  be  prepared  for  “depression  unto  death” ?
(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Gay Science )
5.  怎樣才算是好的生命
What  is  a  good  life?
The  good  life  is  one
inspired  by  love  and  guided  by  knowledge.
Neither  love  without  knowledge,
nor  knowledge  without  love  can  produce  a  good  life.
( Bertrand Russell )
Don’t  judge  each  day  by  the  harvest  you  reap
but  by  the  seeds  that  you  plant.
( Robert Louis Stevenson )
There  are  two  ways  of  spreading  light:
to  be  the  candle  or  the  mirror  that  reflects  it.
( Edith Wharton )
參考:《「我」I 》
I  for  one  am  afraid  that  our  American  culture’s
overemphasis  on  happiness  at  the  expense  of
sadness  might  be  dangerous,  a  wanton  forgetting
of  an  essential  part  of  a  full  life.  I  further  am  
wary  in  the  face  of  this  possibility:  to  desire  only
happiness  in  a  world  undoubtedly  tragic  is  to
become  inauthentic,  to  settle  for  unrealistic
abstractions  that  ignore  concrete  situations.
I  am  finally  fearful  over  our  society’s  efforts
to  expunge  melancholia  from  the  system.
Without  the  agitations  of  the  soul,  would  all
of  our  magnificently  yearning  towers  topple ?
Would  our  heart-torn  symphonies  cease ?
( Eric G. Wilson, Against Happiness: In Praise Of Melancholia )
參考:《生命的意義》(八) 
Hermann Hesse
6.  有愛自然會有恨,因為它們攜手同來。
一個矢志不移地建設個人信仰,拒絕虛偽,去蕪存菁人,
自然會愛和擁抱「菁」,恨和歧視「蕪」,
愛和擁抱公義,痛恨和歧視特權、虛偽、罪惡。

People  must  learn  to  hate,
and  if  they  can  learn  to  hate,
they  can  be  taught  to  love,
for  love  comes  more  naturally  to  the  human  heart
than  its  opposite… Man’s  goodness  is  a  flame
that  can  be  hidden  but  never  extinguished.
( Nelson Mandela )

《務實觀和生命的意義》(二)

☆  虛偽可以是生命的意義之一
「靈界」可以產生信仰,可以產生宗教,可以產生教會,
但是教會不一定能夠代表宗教,而宗教亦不一定能夠代表「靈界」,
因為教會裡的偽冒教徒實在太多了。
我們彷彿聽見耶穌基督說:
If  some  hypocrites  are  smart  enough 
to  take  advantage  of  God  in  the  church,
don’t  be  stupid  enough  to  embrace  their  hearts!
You  can  always  embrace  their  bodies,
but  be  very  cautious  of  their  hearts  because
they  only  open  a  little  crevices  to  let  my  light  in.
and  then  close  them  whenever  they  wish  to  do  so.
我們又彷彿聽見那些討厭批判、手裡根本沒有蠟燭的法利賽人,
理直氣壯地對耶穌基督說:
Blowing  out  someone  else’s  candle
doesn’t  makes  yours  shine  any  brighter.
Most  of  us  are  nice  people  after  all.
It’s  better  to  lend  a  hand  than  point  a  finger.

有容乃大呀!
一早原諒那些還未完全悔改,或者根本不願意完全悔改的人,
就是有容乃大,就是「愛」?
在充滿愛心的教會裡,怎可能出現「一粒老鼠糞壞了整鍋粥」?
很多人都不願意去思考宗教裡「愛」是甚麼,
去問一問自己「愛」和「虛偽」是否可以共存?
如果沒有「真」和「誠」,「愛」會是甚麼?
甚麼叫做「愛你的弟兄姊妹」?
為甚麼聖經裡又會這樣說:
「至於外人有神審判他們。
    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
《哥林多前書 5:13》
不少偽冒教徒就是在這樣的隙縫裡左右逢源。
在隙縫的歲月裡,他們的信仰是「人是軟弱的」,
是可以繼續軟弱,然後不斷祈禱,不斷繼續軟弱的!
左手擁抱教友 (不是耶穌),
右腳和魔鬼的中間人「虛偽」跳舞。
人畢竟是軟弱的!悔改是甚麼?
凡是抽象和高貴、以概念形式存在的東西,
沒有一樣是簡單的,
如果不願意細心和謹慎地去思考,
這些概念必然有很多隙縫讓心靈力量薄弱的人在其中享樂。
在隙縫裡,我們看到了「虛偽」成為了某些人生命的意義,
我們看到了宗教衰落的種子!
不少人在兩方面都各自買了一個保險。
換言之,在批判思維裡才有希望見到宗教的興盛!
不可論斷人,免得被人論斷!
假的東西才會恐怕被人揭穿,
真的「愛」怎麼會怕被人論斷?
悔改,難道不是一種自我批判嗎?
不願意自我批判的人,怎能趕走內心的黑暗,
迎接光明到心中,住在愛的裡面?
心裡鹹濕的,還可以做世上的鹽;
心裡沒有光明的,如何做世上的光?
虛偽,的確是現存的生命意義之一!

《務實觀和生命的意義》(一)

一個有愛心的哲學,
除了照顧大部份人的利益之外,當然也要照顧小部份人的利益。
A  man  should  look  for  what  is,
and  not  for  what  he  thinks  should  be.
( Albert Einstein )
  半醒半睡的心靈
用科學方法和「靈界」溝通可能還是一條遙遙的路,
那麼一些半醒半睡的心靈應該如何處理生命的意義這個課題?
那些擁有心靈,但心靈尚未甦醒過來的人,
他們當然不會認為「生存的意義」等於「生命的意義」。
半醒半睡的心靈大致上有兩種:
一種是被社會暫時蒙蔽了心靈的年青人,
另一種是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
故意讓心靈半醒半睡的中年人,
因為這些中年人認為騎在高牆上,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中國人傳統的看法十分務實 pragmatic
既不接受存在主義的樂觀和責任,亦拒絕存在主義的哀傷。
絕大部份人到中年的中國人都接受:
1. 對不可知的事物,決不去妄求答案。
2. 對不可知的事物,會試圖去買一個保險。
對他們來說,
一旦可以有簡單而直接的方式讓心靈買了一個保險,
就可以讓自己去追求所有  ego都在追求的東西。
生命的意義本來就應該是以 ego 在世界為出發點,
所以能夠獨善其身,自顧常樂的人,充滿了生存的意義。
一旦只著眼於個人的成功,加上努力、天份和運氣,
就足以造就令一般人羨慕的生存意義,
也許「追求成功」亦成為當事人生命的意義。
所以「人從那裡來?往那裡去?」這個問題,
只不過是茶餘飯後眾說紛紜的娛樂節目,
絕對沒有某些哲學家和宗教家那麼誇張。
參考:《生存的意義》
  甦醒了的心靈
對於那些擁有心靈,心靈已經被喚醒,
並且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人來說,
「生存的意義」不一定等於「生命的意義」,
而「生命的意義」這個命題會不斷地從潛意識中閃出來困擾著他們。
最困擾的處境會是:
「死亡已經喪失了它的可怕,可是生命還沒有活出意義」、
「生存的意義」易得,「生命的意義」難求
You  don’t  get  burnout──you  lose  purpose!
You  lose  your  meaning.
When  I’m  tired,  I  look  at  my  purpose.
( Grant Cardone )
所以我們見到人類之中某些重視精神文明的精英,
會在生命的延續這一項目上增添了精神及文化方面的延續:
立德、立功、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
並且找機會和年青人分享寶貴的人生智慧和經驗。
於是「立德、立功、立言」這個傳統文化中的三達德,
就成為了他們生命的意義。
[這裡的立功可以是社會服務,但當然不是指立戰功。]

People  who  use  time  wisely  spend  it  on  activities
that  advance  their  overall  purpose  in  life.
( John C. Maxwell )
甦醒了的心靈,重視智慧的追求,
重視自我批判,重視戰勝自己,重視不斷提升自己,
重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於是「追求智慧」就成為了他們生命的意義之一。
追求智慧到了某個階段,
就容易達到了「知足、珍惜、感恩」的境界。
筆者按
知足,當然是指對物質和對個人天賦兩方面的知足,
在物質方面崇尚簡約主義  Minimalism
在思考方面崇尚  Optimal  simplicity
即是簡潔必須因應該概念的要求,只能夠適度地簡約。

如果我們在精神和思考兩方面也知足,
人類就沒有可能有進步。
不知足,追求精神和思考兩方面的進步,
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必須條件。
If  the  people  around  you  are  giving  you
advice  to  slow  down  or  to  take  it  easy──
you  are  surrounded  by  the  wrong  people.
( Grant Cardone )
甦醒了的心靈,重視「真」和「誠」,
所以不會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人,不一定對人性充滿信心,
往往「能愛人,能惡人」,所以不一定愛全人類,
這亦是一種務實觀。
「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里仁》
筆者按
西方勵志或宗教人士喜歡用  every  person
來彰顯他們「有容乃大」,
比耶穌基督更偉大的  unconditional  love
如果這些勵志或宗教人士具備科學的精神,
他們就不會用  every  person  這個說法。

《生存的意義》

生存是一切生物的本能,當然重要,
但在現代分工合作的人類社會中,生存就需要謀生,
所以謀生已經取代了生存這個概念,
然而謀生之餘,還需要為經濟危機及將來未雨綢繆,
包括為家庭子女打算,為將來退休打算,為治病打算,
於是理財的知識亦成為伴隨謀生而來的必需品。
歷史告訴我們,人類文明的一個奇特的現象,
就是只是小部份人需要尋求生命的意義,
而大部份人根本沒有這種需要,
因為工作和享受就是他們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一個中性的概念,
因為野心、行騙、說謊、戰爭、統治世界……
也可以是某些人的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即使沒有明確的定義,
如果我們讓每一個人各自取用他們對這個模糊概念的感覺,
悉隨尊便,各取所需,也可以做一些完全避開定義的有趣實驗:
Laura  King
Your  life  is  probabl pretty  meaningfu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HMNJ1Ucjc
  公平
很多人有生存的意義,但不一定找到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與個人的性格、天賦、價值觀及家庭社會環境有關,
也許亦與前生的抉擇和努力有關。
所以在未能夠完全確定「靈界」存在之前,
為了公平起見,
生命意義這個課題必須關注絕大部份的人類,
既要照顧那些不能夠肯定是否擁有「心靈」的人,
也要照顧智力和智慧較低下的人的利益。
任何關於人類生命意義的理論,
不應脫離群眾,只照顧一小撮人的利益,
甚至用作歧視教育程度及道德程度低下的人。
Any  hypothesis  on  the  meaning  of  life
must  take  care  of  people  of  all  kinds,
including  those  who  are  much  less  fortunate
in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We  must  ask  what  we  can  reasonably  expect
from  these  people ?
Are  we  expecting  too  much  or  too  less ?
Should  we  be  concerned  about  their  happiness
in  this  life ?
Are  we  certain  enough  to  persuade  them
to  expect  a  better  life  after  death ?
千萬不要對販夫走卒說這樣刺耳的說話:
「生命在乎深度,而不在乎長短。」
為甚麼販夫走卒不可以選擇平庸地過一生?
  與生俱來
從生物的立場來看,生命本來就只具有生存的意義。
而且生存的意義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有些人認為人和其他生物一般,只有生存的意義,
不相信有生命的意義,
所以根本不需要亦不必去思索生命的意義,
只需要吃得好,喝得好,有時間玩樂充電,
有足夠睡眠,還有能力排泄,懂得知足,
仇恨理性和思考,學習仁慈,然後包容罪惡。

如果我們不能夠證實所有人都有心靈的話,
那麼用「生存的意義」來代替「生命的意義」,
不失為一個好的出發點。
參考:《心靈》(一)
所有生命的意義都是人為的,是人類自己創造和賦予的,
既可以視為額外的收穫,也可以視為額外的詛咒。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Whatever  you  want  it  to  be.
( James Frey )
  分段完成
有些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就是將一段、一段、
又一段的「生存的意義」連接起來,
就好像做完一個項目 project 接著做另一個項目。
人生可以有趣味,生活可以過得充實,心靈可以偶爾被觸動,
生命永遠有短暫的目標和方向,
生有可戀,毫無疑問。
讀書是一個項目,工作是一個項目,戀愛是一個項目,
組織家庭是一個項目,吃喝玩樂是一個項目,
為了家族生命的延續,
性行為、生育和家庭,當然是重大的生命意義。
退休也是一個項目:
培養退休後的興趣和嗜好,以適應生活上的轉變,
避免空虛和無聊,是一個項目;
退休後保持健康的體魄,注意睡眠、飲食和運動,是一個項目;
享受清閒的退休生活,多些時間和老朋友交往,
也許更嘗試結識新朋友,是一個項目;
不少老夫老妻在退休後,面對面的時間多了,反而更加容易爭吵,
所以對某些人來說,退休這個項目亦頗艱巨。
面對疾病和死亡,當然是人生最後的一個項目。
  個人和團體
從生物的立場來看,生存的意義包括
「個體的生存」、「群體的生存」、和「生命的延續」。
如果單純是為了生存的話,「人為財死」就是生命的意義之一。
可以這樣說:
如果一個人能夠獨善其身,自顧常樂,他就充滿了生命的意義。
如果他只著眼於個人的成就,那麼努力、天份、再加上運氣,
更足以造就一般人羨慕的生存意義,
也許亦成為當事人生命的意義。
如果存在一個能夠互相照顧,沒有爾虞我詐,
不會為極權者做壞事的團體的話,
那麼「團隊精神」就是生命的意義之一;
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團體,
那麼「以私害公,以情害理」的現象就會越來越普遍,
因為惡人當道時:
「鐘聲響起龜家的噩耗,在他生命裡,彷彿帶點唏噓,
    黑色心胸給他的意義,是一生奉獻,敵我鬥爭中,
    年月把擁有變做失去,紅色的雙眼帶著歧望,
    今天蠢人殘留的軀殼,迎接漆黑歲月,風雨中喪失自由,
    一生經過愚昧的掙扎,自信可玩樂吃喝,問誰又能做到?」
如果思考力不足或者一向喜歡半桶水思考的個別人士,
想不羈,想放縱,想潛水,想做縮頭烏龜,愛自由,
一旦出現動物農莊,問誰又能做到?

Beyond《光輝歲月》

《靈界和生命的意義》

當現代科學未能夠完全確定「靈界」的存在,
當我們只能夠肯定部份人擁有「心靈」,
我們就只能夠運用確實的知識去探討生命意義這個課題。
如果將來科學能夠確定「靈界」的存在,
能夠確定「靈界」會否好像人類一樣有善惡之分,
也許我們就需要找出和「靈界」溝通的方法,
搜集「靈界」對生命意義的意見來參考,
並且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人體身心靈科學 (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grgPXfx9U
人體身心靈科學 (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BxhpaTQWA
照目前人類對「靈界」的膚淺認知,
我們只知道和「靈界」的溝通,需要的是心靈,
需要的心靈質素是「真」、「誠」和「愛」。
茲引用數段基督教《聖經》裡的經文為證: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耶利米書17:9》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 4:23》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約翰福音 1:1》
「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神也住在他裏面。」
《約翰一書 4:16》
We  can  easily  forgive  a  child
who  is  afraid  of  the  dark;

the  real  tragedy  of  life  is
when  men  are  afraid  of  the  light.

由於擁有心靈兼且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似乎很少,
所以從「心靈」及「靈界」方面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難以被人世間大部份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所接受。
另一方面,千萬不要誤以為自稱有宗教信仰的人,
會是一個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
別忘記「人心比萬物都詭詐」,
假裝有宗教信仰的人為數不少,
從偽冒教徒的虛偽語言和行為之中,
我們見證到「真」、「誠」和「愛」是極為罕有的。
《靈界和生命的意義》b
What  danger  can  ever  come  from
ingenious  reasoning  and  inquiry?
The  worst  speculative  skeptic  ever  I  knew
was  a  much  better  man  than
the  best  superstitious  devotee  and  bigot.
( David Hume )
最重要的認知是:
「靈界」可以產生信仰,可以產生宗教,
但是宗教不一定能夠代表「靈界」,
因為宗教裡的偽冒教徒實在太多了。
111
近代基督教似乎開始衰落,其原因可能和現代民智大開有關,
可能和基督教意圖一腳騎兩船,
既不能放棄「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又熱烈擁抱「反宗教精神」[面子、虛偽、說謊、行騙] 有關,
可能是由於對靈界認知膚淺,亦可能由於靈界有更高深的計劃:
  心理學工具效力開始減弱
民智大開之後,下面這四個心理學工具,
其中一些運用了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不論內容是真還是假,已經漸漸失去了影響力:
1.  令人恐懼死亡。
2.  死亡不是一了百了,死亡之後尚有審判。
3.  引誘人買保險,給予永生的盼望和想像,
但對於永生卻沒有清晰的定義。
4.  利用人類愛面子的心理,強將批判性思維戴上「論斷」的帽子,
拒絕鍥而不捨的思考。
  偽教徒做了壞榜樣,趕走了重視真和誠的心靈
1.  一方面說愛,另一方面鼓勵戰爭和殺戮。
2.  讓愛和虛偽和平共存。
3.  對於腐敗的政治噤若寒蟬,甚至和他們合作。
  靈界有更高深的計劃
1.  靈界常常好像不理世事。
2.  靈界認為人類對靈界的認知不足。
3.  地球上出現權威性,自稱是靈界的代言人或代言團體。
     靈界決定讓他們出醜,
     好讓代表「真」、「誠」和「愛」的永恆價值彰顯出來。

《存在主義和生命意義》(二)

科學的態度是分清楚:
甚麼是人類可以改變、可以改善、可以改革的事物,
甚麼是人類不能改變,或者暫時不能改變的事物。
我們安然地接受所有不能改變的事情,
我們接受人現實的存在,我們接受這個世界。
所有關於人類存在的「假說hypothesis, conjecture
例如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神創論
及佛教的不生不滅「輪迴論」,
我們都應該思索他們的假設和所引申出來的結論。
存在主義誘惑我們去接受和感受:
人是被拋擲到世界上的。」
有神論者認為人犯了原罪,被神趕離伊甸園,
就是被拋擲這種感覺的來源;
無神論者認為根本就沒有造物主,
所以人類沒有任何從外而來的指引,
可以作為生命意義的明燈;
由於未能夠發展出足夠愛來驅除孤獨,
人類於是感覺到好像是被拋擲到這個世界之上。
問題是,如果「被拋擲者」是人,那麼「拋擲者」是誰?
外星人?
為何我們需要假設有「拋擲者」的存在?
況且從用「拋擲」這個詞彙來看,
存在主義似乎一開始就訴諸情緒!
繼而引發出幾個亦是和情緒有關的概念:
例如「拋擲」、「孤立」、「飄泊」 、「過客」、
「無家可歸」homelessness、「虛無」nothingness……等等,
似乎擺不脫基督教「神創論」的影響,
而且予人一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
如何才算是「有家可歸」?他們口中的「家」究竟是甚麼?
人怎樣才可以不是「過客」?
是否得著永生才算是回家?
存在主義之中有很多並不清晰、令人費解、偏向於情緒的概念。
嚴格來說,這部份並不能夠算是哲學。
不知何故,竟然得到不少文學家的青睞。
這些文學家用起那些概念的時候,洋洋灑灑,好像一見如故,
令筆者這個領悟力不足的人簡直羡慕得垂涎三尺。
然而存在主義亦有理性的一面,它提出,
先有人的存在,然後人創造了自己的生存價值」,
重視由「人在世界」作為出發點去看「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
認為人必須在一個無意義的世界中自行建構屬於個人的意義。
當現代科學還未能夠接受有「靈界」存在的時候,
存在主義站在「以人在世界為出發點」,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頗具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人類存在的第一因就是人,會死亡的人
  人在世界上只能夠靠自己站起來
所以「天國和永生」的假說絕對不會是生命中的追求,
但部份人必然會傾向於買一個保險,無可厚非。
如果有人去了天國,得到了永生,我們會替他高興。
如果去了天國的人能夠傳訊回地球,我們會更加高興,
因為天國真的有可能存在,於是我們會稍為修改我們的看法。
但是存在主義一定重視這個世界,重視人類的尊嚴和價值,
重視人類的努力和修行,也重視人類的享受和生活智慧。
如果宗教裡的天國並不存在,
而人類真的希望有類似「天國」的東西的話,
也可以靠部份心靈力量強的人團結在一起,努力以赴,
不斷地提升個人和團隊,
達到了「知足、珍惜、感恩」的境界,
在地球上製造一個或者多個「天國」出來。
不論在物質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
都做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最好到處都是人間淨土。
「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There  are  dreams  and  imaginations.
There  is  a  mission  with  a  vision.
It  may  be  the  hope  of  the  world.
If  you  have  built  castles  in  the  air,
your  work  need  not  be  lost;
There  is  where  they  should  be.
Now  put  foundations  under  them.
( Thoreau )
筆者的感覺是,存在主義的產生,
也許是一些對人生有強烈感受和責任感的知識份子,
眼見眾多基督徒不理政治、擁抱虛偽、
將一切都交託給神、懶於思考、懶於負責、
借助宗教逃避個人必須作出的種種重大決定,
但又喜歡說三道四,意圖左右人類的精神世界,
於是為知識份子的良心作出了強烈的回應。
然而他們的假設「個人是完全自由的」根本站不住腳,
因為有能力「認識自己」的人只是屬於少數,
而且「認識自己」是大半生人都在進行的事情,
不能夠要求所有人都有「認識自己」的意志和能力。
當大部份人的思想被社會意識形態所操縱的時候,他們的假設
「人有能力自己作出抉擇,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起完全的責任」,
亦是一廂情願,罔顧事實的夢想。
如果不將人分類,
如果不明白人以類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君子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所以君子和而不同,敬小人而遠之,
所以君子居必擇擇鄉,遊必就士,防邪辟而近中正,
就會產生西方人這個弔詭:
Here  we  have  the  paradox,
the  potentially  tragic  paradox,
that  our  relatedness  to  others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our  being,
as  is  our  separateness,
but  any  particular  person  is  not
a  necessary  part  of  our  being.
( R.D. Laing )
最後的那一句,如果運用邏輯推理,
其實不就是隱約地說「有需要將人分類」嗎!

《存在主義和生命意義》(一)

西方的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在基督教文化和科學蓬勃發展的背景中誕生,
既有認同基督教的祁克果亦有反基督教的尼采
分成了有神論與無神論的兩個陣營。
有神論的陣營認為人應該努力去認識一個形而上的神;
無神論的陣營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今生今世,
沒有死後的世界,不會為來生而活,
只會重視今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修行。
無論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
都只不過是「信念」,不能夠成為「信仰」,
因為「有神論者」不能夠證明有神存在,
而「無神論者」不能夠證明沒有神存在,
況且不能夠證明的原因之一,
就是根本沒有人能夠確切知道「神是甚麼」!
會否有神論與無神論兩者都找著部份的真理?
所謂形而上的神會否是大部份人類心中都存在,
或強或弱的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再加上力量並不強、但助人向善的「靈界」?
但問題是很多有神論者要求有「道成肉身」的證據,
完全不明白「道成肉身」的神和偶像崇拜有何分別!

So  we  fix  our  eyes  not  on  what  is  seen,
but  on  what  is  unseen.
For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but  what  is  unseen  is  eternal.
《2 Corinthians 4:18》
I’m  convinced  we  all  have
a  God-shaped  space  in  us,
and  until  we  fill  that  space  with  God,
we’ll  never  know  what  it  is  to  be  whole.
( Ann B. Davis )
當現代科學還未能夠接受是否有「靈界」存在,
當工業革命做成低下階層好像螞蟻般生存,
當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
西方聖經裡的神又似乎已經睡覺去了的時候,
如果將現代科學的態度應用在生命的意義之上,
首先當然是接受事實」,
由人類現時的處境作為出發點,
重新去思考人類除了生存以外,還可以有甚麼其他的意義。
單純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接受
  人類現實的存在(當然包括老、病、死和命運),和
☆  五官所感受到的世界(當然包括天災)。
不接受人類現實的存在和這個世界,
不從這個人類現況  the  human  condition  開始思考,
就根本談不上任何合乎科學和哲學的生命意義。
We  must  accept  the  world,  human  beings,
and  the  human  situation  as  they  are,
without  any  presumptions  on  what  they  should  be.
Therefore,  one  should  not  try  to  look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outside  of  human  beings.
科學和哲學拒絕接受任何不能量度,
或者經不起批判、先入為主的假設和信念,
所以現代科學不會認為這個世界是荒謬的absurd
不會認為沒有意識的存在是「荒謬的」。
[「荒謬」這個概念是由卡繆 Albert camus 提出的。]
人和世界根本就是這樣,不管你滿不滿意,
因為我們對 [人類的現況、處境] 滿不滿意是另一回事,
根本不屬於科學和哲學的範疇。
荒謬的也許只是一些哲學家對人和世界所作的假設。
當哲學家對人類自身和某些人類歷史作出反思,
愚昧和荒謬的感覺油然而生,而這種荒謬的感覺,
往往是由於哲學家預先所作的假設而產生,
例如人類是由一位完美、理性,充滿愛的靈所創造。
自然界有天災、有弱肉強食,不關乎理性不理性,
就是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類的世界則向來都是理性和不理性的混合體。
所以說「世界是理性的」是在說廢話,
說「世界是非理性的」也是在說廢話。
原因是「既有天地之道,也有人世間之道」,
天地之道是理性的,人世間之道是非理性的,
如果不能夠對二者作出分辨,思考自然沒法清晰。
人類歷史之中,固然有智慧,但亦有醜惡、虛偽和悲劇;

歷史,從來都不是荒謬的。
不少宗教認為:
人是軟弱、容易墮落、充滿缺陷,
或者能力低下的,好像螞蟻一般微不足道道
[馬克吐溫  Mark  Twain  曾經如此描述 ]。
至於和甚麼比較才能產生這樣的結論,
似乎很多宗教都沒有清楚地說明。
邏輯推理,有可能是和一個人類心目中理想的靈來比較!
如果人本來就是如此,如果沒有比較,何來荒謬的感覺?
佛教則認為人人皆可以成佛,時間多少則因人而異。
所以佛教能夠發揚光大,自有其內在的因緣。
自然界有天地之道,人世間有政治社會制度人性之道,
而後者更為重要,因為屬於人類可以自己創造的範疇。
A  knowledge  of  the  forces  that  rule  society,
of  the  causes  that  have  produced  its  upheavals,
and  of  society’s  resources  for  promoting
healthy  progress  has  become  of  vital  concern
to  our  civilization.
( Wilhelm Dilthey )

《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二)

[ 應用「五個世界」的概念 ]
不同的世界,會有不同的價值觀。
有時這些價值觀之間會有矛盾,有時則可以相容,
其中價值觀衝突最大的應該是
「愛與智慧世界」及「名利權的世界」。
所以聲稱一腳踏在「愛與智慧世界」
而另一腳踏在「名利權世界」的人,
若非是在說謊,就會比較容易患上精神分裂。
五個世界之中,
除了愛與智慧的世界可以不用踏足之外,
一個人的一生,或多或少,
都無可避免地要置身於其他四個世界之中,
但是否能夠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還得看個人的天賦、努力、機遇、選擇、所處身的時代
及所處身的地方。
有了「五個世界」這個「概念架構」之後,
我們才能夠寓興趣於工作,不用尋尋覓覓,兜兜轉轉,虛耗光陰,
窮一生去追求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1. 如果只有今生,
我們可以明白自己是屬於幾個世界的人,
各個世界的分配如何,以那個世界為重。
2. 如果輪迴存在,而在輪迴之前某些方面能夠有所選擇的話,
生命的定位也一定要清楚,才可以為下一生作出謹慎的選擇。
Make  the  most  of  yourself
for  that  is  all  there  is  of  you.
( Ralph Waldo Emerson )
在尋找屬於個人生命意義的路途上,
最怕的就是「過盡千帆皆不是」,
而最希望的就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眾裹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當一個人找到了屬於個人的生命意義的時候,
1.  人生的方向就可以確立。
2.  關乎個人的事情的大小和重要性的衡量,緩急和輕重,
就不容易失準。
3.  所謂生命時間的管理,就變得有意思,
因為是管理屬於自己的時間。
4.  身體就有了一個主人。
說得好聽一點,就是在茫茫天地之間,找到了人生的目標、
肯定了自己在世上的角色、找到了幸福的必需條件。
用中國人傳統的說法,就是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意義的發現,有如找到河流的發源地;
意義,成為個人重要內在力量的源頭。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大學》
There  is  only  one  success ─
to  be  able  to  spend  your  life  in  your  own  way. 
( Christopher  Morley,  Where  The  Blue  Begins )

《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一)

Our  pursuit  of  meaning,  and  the  consequences
should  we  come  up  empty-handed,  are  matters
of  eternal  immediacy.
( Robert Zaretsky )
[ 概念架構 ]
俗語常說「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看不到大處,如何能夠有足夠信心去從小處下手?
探討完「個人生命的意義」之後,
接踵而至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哲學家認為我們必須對「個人生命的意義」
建立一個清晰的概念架構conceptual  framework
才能夠有清楚的思考和分析,
從而瞭解及選擇個人生命的定位,作為人生的出發點與依歸。
人類的生命,除了生存和生殖之外,
其實可以有其他的意義,作為實質明確的目標。
從絕大部份人的利益作為出發點,
從歷史的顯示和社會運作的現象分析之中,
我們可以歸納出一些人類共通的選擇,
讓尋找生命意義的後來者可以依循,節省後來者寶貴的時間。
以後學生們在語文課作文遇上「我的志願」這條題目時,
學生和老師都可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架構」來判斷。
很多人喜歡說「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
但是如果你追問一句:人類可以有些甚麼崗位呢?
這個崗位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說漂亮說話的人往往就立即閉嘴,接不下去。
其實崗位決定於時代社會家庭環境、
個人的才華及個人選擇的生命意義。
又有人說,
「如果我們希望找到生命的意義,就要聆聽內心的呼喚」。
多麼動聽的說話!
有很多人的思想,早就被社會和傳播媒介操縱了,
他們就是耳聾,畢生都聽不到任何發自內心呼喚的聲音。
聆聽「內心的呼喚」,
是有相當程度智慧的人才有機會聽到的,一般人只聽到雜音。
[ 五個世界 ]
2008 戊子年,為了建立一個清晰的「概念架構」,
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說hypothesis
我們只能夠在下列五個世界Five  Worlds 之中,
找尋、體驗、賦予和創造屬於個人的生命意義。
這五個世界,也許可以視為如來佛祖的五指山。
1.  感官的世界
2.  名利權的世界
3.  情與緣的世界
4.  知識和創意的世界
5.  愛與智慧的世界
這五個世界,照顧了  I的三大元素:
身體  body」、「 ego心靈  soul」。
參考:《「我」I 》
錢鍾書夫人,百歲老人楊絳,涉足過這五個世界,
在 2011 年寫了一篇《百歲感言》,且看她娓娓道來: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
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
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
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
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
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
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
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週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
壯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但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
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
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
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
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
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生命的意義》(十)

古希臘及古羅馬哲學家認為:
未經反省檢討的生命是沒有價值的生命。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 Socrates )
經過反省檢討的生命,才可以死而無憾。
Not  how  long,  but  how  well  you  have  lived
is  the  main  thing.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人只要懂得如何活得好,生命其實已經有足夠的長度。

Life,  if  well  lived,  is  long  enough.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承接古代的思想,現代思想家亦有相似的說法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 Benjamin Franklin )
The  tragedy  of  life  is
what  dies  inside  a  man  while  he  lives.
( Albert Schweitzer )
Death  is  not  the  greatest  loss  in  life.
The  greatest  loss  is  what  dies  inside  us
while  we  live.
( Norman Cousins )
[ 切勿有先入為主的假設 ]
生與死是共同存在的概念。
《生命的意義》(二)   開始,
筆者嘗試從死亡開始探討生命的意義。
筆者指出死亡不會提供生命的意義,
死亡這個事實只會產生兩種反應:
1. 令恐懼思考的人逃避或延遲面對死亡。
2. 刺激喜歡思考的人去反思時間和生命的寶貴,
引導、催促及鼓勵他們作出個人生命意義的反思。
如何問問題絕對是重要的。
The  greatest  challenge  to  any  thinker
is  stating  the  problem  in  a  way
that  will  allow  a  solution.
( Bertrand  Russell )
A  problem  well  stated  is  a  problem  half  solved.
( Charles  Kettering )
如果有人提出這條問題:「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那麼我們首先就需要分析這條問題。
1.  問題是否假設了生命必然有意義?
2.  問題是否假設了所有人都應該有生命的意義?
3.  問題是否假設了所有人都應該有同樣的生命意義?
問題往往反映出問問題的人思想上混淆不清,
或者思想背後有一些先入為主的假設,
或者甚至是想用問題來誤導讀者的思考。
其次,我們要研究一下「意義」究竟是甚麼。
意義的涵義包括兩個特徵:
其一,是意義一定是主觀,是由個人內心生出的。
生命的意義需要親力親為,自己去追尋和賦予。
由外強加於己者是教條,是規則,是命令,是制度,不是意義。
其二,是意義因人而異,有其獨特性,
因為人各有不同的智慧、天賦、興趣、慾望、抱負。
相信輪迴的人甚至認為人各有不同的業力,
有上一生人未完成的理想,上一生人未盡的責任,
所以今生人需要繼續完成理想,要承擔未盡的責任。

Life  is  without  meaning.
You  bring  the  meaning  to  it.
The  meaning  of  life  is
whatever  you  ascribe  to  it.

Being  alive  is  the  meaning.
( Joseph Campbell )
…what  we’re  seeking  is  an  experience
of  being  alive,  so  that  our  life
experiences  on  the  purely  physical  plane
will  have  resonances  without  own
innermost  being  and  reality,  so  that  we
actually  feel  the  rapture  of  being  alive.
( Joseph Campbell )
換言之,如果要用意義這個名詞的話,我們就應該說:
「生命沒有既定的意義」,
所以每個人都要因應客觀的環境和個人的條件,
去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答案。
再清晰地說,就是
1.  除了生存和生殖之外,並非所有人都有其他的生命意義。
2.  根本就沒有全人類共同的「生命意義」,
3.  沒有從外而來強加於全人類身上的「生命意義」,
4.  只是部份人類有可能會找到他們之間共同的「生命意義」。
一般來說,
1.  家境越好的人,選擇就越多。
2.  才能越高的人,選擇就越多。
3.  運氣越好的人,選擇就越多。
4.  智慧越高的人,選擇就越好。
所以凡是說到「生命意義」就一定是「個人的生命意義」。
別人的選擇可以作為參考,但並不一定適合於自己。
路依然要自己去走,無法假手於他人,
因為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必須自己去經歷,
如何活得精彩,沒有人可以替自己回答。
用存在主義的說法,我們就像被拉上舞臺的演員,
沒有劇本提供,必須自己去寫劇本。
所以如果沒有先入為主的假設的話,問題就應該這樣問:
「你找到了個人的生命意義嗎?」
值得強調的是,個人的生命意義並非甚麼大不了的事,
並非甚麼高不可攀的概念;
個人的生命意義實際上就好像「我的志願」一樣。
個人的生命意義亦往往與道德無關,
喜歡戰爭的人也許輪迴多世都是一個喜歡戰爭的人,
站在某些宗教哲學的立場,
他們只不過是「率性而為,順應自然」而已。
We  understand  that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is  the  examined  life  worth  living?
The  answer  all  depends  on  the  personality
and  how  a  person  is  going  to  examine  his  life.

問題當然是在於「甚麼是經過反省和檢討的生命?」
一個人如果沒有起碼的智慧,欠缺思考和深刻反省的能力,
即使有閒暇,亦未必能夠「認識自己」。
不懂得需要鍥而不捨地追求「道/真理/智慧」的人,
不懂得需要內省和自我批判的人,不「認識自己」的人,
對自己真正的興趣固然無法作主,
對自己的思想亦往往無法作主,只能夠隨波逐流,

所以就難以反省和檢討,找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Of  all  people  only  those  are  at  leisure
who  make  time  for  philosophy,
only  those  are  really  alive.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特別誇張生命意義的哲學家會提出「自殺」這個課題,
目的就是指出人類需要思考生命的意義。
如果人始終會死,如果人只是為了生存才活著,
那麼活著就是空虛,為甚麼還要生存?
我們可以這樣回應:
如果說吃之後不久就需要拉,為甚麼還要吃?
生存和生殖就是生物存在的意義,
為甚麼我們要假設所有人都有起碼的智慧?
為甚麼我們要假設
「個人的生命照著自己的意願來運作,才算是正常;
不照著自己的意願來運作,就是無聊和荒謬」?
為甚麼我們不能夠接受有一些人活著就只是為了生存?
為甚麼我們不能夠接受有一些人就是恐怕死亡,總是無法放下?
Joe Martino《Change starts within》

Maria Popova
How to Avoid Work:
A 1949 Guide to Doing What You Love
http://www.brainpickings.org/2012/12/14/how-to-avoid-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