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九)

如果生物對死亡不會恐懼,就不會保護自己的身體。
這是生物學的問題,不是哲學的問題,
只有當我們為了一些抽象的價值而不畏死亡,
對死亡並不恐懼,哲學思考才開始出現。
Why  should  I  fear  death?
If  I  am,  death  is  not.
If  death  is,  I  am  not.
Why  should  I  fear  that  which
can  only  exist  when  I  do  not?
( Epicurus )
[放下臭皮囊]
「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患焉。」
《道德經》(老子)
雖然「身體  body」是「  ego心靈  soul」的載體,
是一件會衰老和腐朽的生物工具,只有工具的價值,
但對相信輪迴的人來說,工具的價值在於提供修行的機會。

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是因為我們珍惜「愛」,
並不因為我們認為這個「臭皮囊」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工具當然重要,但並非最重要,
否則不會有人說「不自由,毋寧死」!
聖經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要追求永恆的東西,
就是「道/真理/智慧」,而懂得敬畏「道/真理/智慧」,
就是智慧的開端,所以只有偽基督徒才會安於得到開端,
以為既然有了上天堂的入場券,隨後就覺得可以開始懶惰。

Thomas  Newman  (Meet  Joe  Black)

[放下一切恐懼]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滕文公下。第二章》(孟子)
處世方面有大丈夫,心靈方面也有大丈夫!
死亡不能夠令我們產生恐懼。
並不因為我們相信有輪迴,亦不因為我們相信有永生,
而是因為我們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安然地接受了死亡。
Death  has  three  good  friends:
Cowardice,  Monotony  and  Mediocrity.
Learn  to  reject  all  of  them.
Don’t  ignore  death,

but  don’t  be  afraid  of  it  either.
Be  afraid  of  a  life  you  never  lived
because  you  were  too  afraid  to  take  action.
Death  is  not  the  greatest  loss  in  life.
The  greatest  loss  is  what  dies  inside  you
while  you’re  still  alive.
( Jason Ling )

怕也要死,不怕也要死,這是所有生命的遊戲規則。
我們不求長壽,不求永生,但求無愧於心。
受所當受,行所當行。
死亡是非常自然的現象,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放下這個今生借用回來的軀殼,迎接無常的來臨!

即使在痛苦之中,
我們也能夠安祥、寧靜、坦然、無懼、無遺憾地面對死亡,
如果不在痛苦之中,我們更可以優雅地步向死亡。
心無罣礙,無有恐怖,一切都很好,All  is  well!
一旦修行的人擺脫了一般人對死亡的恐懼,甚至不畏無常之後,
懂得需要珍惜光陰,努力追求智慧,快樂就會開始萌芽: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玉樓春》(歐陽修)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春日偶成》(程顥)
時間是「心靈」的生命,所以將時間奉獻給「心靈」,
不斷提升個人的智慧,就是珍惜光陰的最佳方法,
否則臨死之前「心靈」也許會質問我們:
「我們營營役役了一生,追逐名、利、權和性愛,
    在我們竭力壓抑之下,心靈已經瀕臨乾涸和枯竭,
    一生人之中,我們究竟給了心靈多少時間,多少關注?」
世上任何一個宗教給我們一個關於生命產生的說法,
我們都可以告訴他們:
「勇敢地面對死亡」是作為一個力量渺小的人最基本的尊嚴,
不必浪費精神去用永生及天堂來引誘我們,
或者用審判及地獄來恐嚇我們。
由於每個人都有前生帶來不同的業力,不同的智慧,
影響到今生的遺傳、性格、興趣和思考能力,
所以生命的意義一定因人而異,
必須由用家自己去發掘和確定,
如果有業力的話,減輕業力就是我們的功課,
承受業力就是我們的責任!
但承受業力之餘還需要覺醒,不要忘記追求智慧,
因為智慧不足就會作出愚昧的抉擇,影響到下一生,
豈且會成為一個惡性的循環,成為真正的地獄!

If  people  are  good  only  because  they  fear  punishment,
and  hope  for  reward,  then  we  are  a  sorry  lot  indeed.
( Albert Einstein )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神釋》(陶淵明)
Oh,  if  I  get  well,  I  will  do  wonderful  things!
My  mind  is  bubbling  with  ideas!
( Eugene Delacroix, last words, 1863 )
I  really  don’t  mind  dying  because
I  figure  I  haven’t  wasted  this  life.
( Robert M. Pirsig )
1955年,愛因斯坦拒絕動手術,他說:
I  want  to  go  when  I  want.
It  is  tasteless  to  prolong  life  artificially.
I  have  done  my  share,  it  is  time  to  go.
I  will  do  it  elegantly.

愛因斯坦臨終前一晚對他的兒子這樣說:
If  only  I  had  more  mathematics!
愛因斯坦臨終前說:
I  have  finished  my  task  here.
人來到這個世界之上,不一定要哭泣,
只是需要吸走在呼吸道中的羊水。
看到在水中出生的嬰兒,
就會明白其實人是可以悄悄的來到這個世界上,
人當然亦可以悄悄的離開這個世界。
人離開這個世界,為甚麼要悲哀?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徐志摩)

參考:《心靈》(一)
對無恥的政棍來說,這首新詩就變成了:
「嘈吵的我走了,正如我嘈吵的來;
    我指一指地上,留下一灘蘇州屎。」
《擁抱無恥》(混水摸魚)
What Will Matter
Michael Josephson

《生命的意義》(八)

You  can’t  do  anything  about  the  length  of  your  life,
but  you  can  do  something  about  its  width  and  depth.
( M. L. Mencken )
[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
死亡,不一定會顯示出生命的可貴,
否則不會有人為了各種多采多姿的原因而視死如歸,
不會有人為了抽象的價值和理念視死如歸,

亦不會有父母在災難之中為了下一代生存而犧牲自己。
這世界存在一些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
對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來說,
成功 success就是他們一生人追求的東西,
「成功」就是他們人生的「終極關懷」,
成功,就表示沒有浪費了青春,
成功的人,人生絕對沒有遺憾和追悔!
所以「追求成功」就是他們生命的意義。
而他們心目中的「成功」是由社會去定義的。
We  always  believe  that  hard  work,
even  on  the  wrong  track,  does  pay  off!
At  least  in  our  salary.
參考:《成功 success》
對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來說,
快樂是「向外追求」,所以一定要比較,
而虛榮、虛偽和比較,就是快樂或者不快樂的泉源。
所以一些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
往往是金錢、名氣、面子、權力、女人、容顏、身材…等等東西。
而工作的目的就是「追求」這些東西。
對智力較低的男士來說,人為財死,天經地義;
對智力較高的男士來說,當然不會愚蠢到為財而死,
但就願意為爭奪「名、利、權」而折腰,
甚至出賣良知,人格垂直下跌,屈膝下跪,
膝蓋骨慢碎、慢碎、慢慢碎!
對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來說,

野心就是生命力 vis vitalis 的表現,
所以工作和娛樂往往是分別進行的。
工作之餘就盡情「吃喝玩樂」,當然包括消費虛榮在內。
對愛美的女士來說,為容顏和身材死,天經地義,
即使人死的時候身體帶不走,容顏和身材都帶不走,

但有些美女甚至要求死亡入殮之前,留下「最美麗的容顏」。
心靈 soul」主持大局的人明白,
成功 success」絕對不是他們要追求的東西,
他們一生人追求的是「成就 achievement」!
由於「成就」絕對因人而異,而且有極大的個別差異,
所以他們生命中一個常常會思考的問題就是:
「我認為甚麼是個人生命中的成就?」
由於意義決定了成就,所以這個問題就引申出另一個問題:
「究竟自己的生命意義是甚麼?」
生命有了意義,才可以「心無罣礙、無有恐怖」,
積極面對死亡,在為死亡做準備,
每天都充實地生活,享受 [布施/付出] 的快樂,
生命隨
時隨地都可以光榮結業,知足而逝,死而無憾。
They  are  prepared  to  leave  this  world  anytime,
without  regret.
達到大我境界的人可以視死如歸;
至於讓心靈 soul主持大局的中我小我」,
亦能夠安祥、寧靜、坦然、無懼、無遺憾地面對死亡。
參考:《成就 achievement》
快樂是個人的選擇,
認為「快樂比意義更重要」抑或「意義比快樂更重要」,
何嘗不是個人的選擇。

The  purpose  of  life  is  not  to  be  happy.
It  is  to  be  useful,  to  be  honorable,  to  be
compassionate,  to  have  it  make  some  
difference  that  you  have  lived  and  lived  well.
( Ralph Waldo Emerson )
看破「快樂」的人明白,
意義,已經成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目的;
而死亡,不再是生命裡唯一的目的地。
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當然也會「向外追求」,
就是希望工作和娛樂可以合而為一;
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不會追求快樂,
因為快樂往往是額外的賞賜;
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主力是「向內追求」,
追求意義,亦追求幸福。
幸福的泉源就是
「生活簡單、平凡、不比較、物欲低、知足,感恩…」;
幸福就是懂得「及時行樂」。
智慧較高的更加會嘗試「活在當下」。
所以那些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
往往就是「真、誠、勇、愛、智慧、人格…」等等抽象的東西。
Think  of  a  purpose  for  your  life  that  goes
beyond  being  happy,  and  you  will  be  happy.
( Michael Josephson )
所以有人說:
要知道自己是否生活得有意義,只需要問自己一條簡單的問題:
如果我可以在死亡之前不用工作,不必擔心經濟的問題,
除了吃喝玩樂之外,我會去做甚麼?
如果你的答案是:「就做我現在正在做的工作。」
那麼你已經找到了你生命中的意義。
至於是否恭喜你,就需要看你做的事情會否有違道德。
享受 [布施/付出] 的快樂,並沒有想像中簡單!
世界上有很多人喜歡呼籲群眾共襄善舉,
口號不外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但對甚麼是善舉,如何執行,卻語焉不詳。
沒有錢,沒有氣力,只能夠有腦出腦,可以嗎?
為何有些呼籲者聽到這樣的回應會不高興?
善舉其實有很多種,佛教認為分享智慧也是一種布施。
可惜認為獨智慧不如眾智慧,不遺餘力地分享智慧的人,
往往享受到和出錢出力的人不同的待遇,包括鄙視,
因為虛偽是普世價值,廣告和面子都非常重要,

因為掌權和食鹽多過你食米的人對智慧有恐懼感。
懂得思考的人明白,一個人如果想分享智慧,

除了必須擁護批判,包括自我批判之外,
還需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免誤人子弟。

《生命的意義》(七)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 Mahatma Gandhi )
[讓時間屬於自己]
生命的意義是追求個人的自由,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然而追求個人的自由的三大條件是認識自己,認識人性,
認識人類社會的意識形態和制度,
所以追求個人的自由其實就是致力追求真理和智慧。
換言之,生命的意義就是每天致力追求真理和智慧,
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成就,於是每天都很快樂!
生命的意義是所有讓「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他們的「終極關懷
ultimate  concern
至於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他們的關懷往往只是發展個人的興趣,
甚至一生致力追求「名、利、權」,
但這些都不能夠算是生命中的「終極關懷」!
After  authentically  confronting  our  existence,
the  search  for  meaning,  truth  and  wisdom
becomes  our  ultimate  concern.

the-hollow-man-and-woman
工作、社交、玩樂,其實都只不過是人生的一部份。
忙碌的工作,忙碌的社交,忙碌的玩樂,

現代人幾乎沒有餘暇和自己的心靈對話,
沒有時間靜下來反省和思索與生命有關的課題,
沒有時間問一問自己
「每天營營役役,甚至長時間工作,究竟是在追求甚麼?」
再加上懶得思考,何來時間釋放心靈?
更休想有時間來提升個人心靈的質素。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蘇軾)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
    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
    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匆匆》( 朱自清 )
年青之時,也許覺得「生命的意義」只是哲學家的問題,
對一般人來說,無關痛癢。
人到中年,
比較有計劃、比較重視物質生活的人,
會在四十歲之前積極部署退休後的生活,
唯恐臨老過不了世,潦倒地過晚年。
經濟問題當然重要,尤其是政府狂印鈔票所觸發的通脹,
蠶食了一般退休人士的購買力。

但那些擁有心靈的人即使解決了經濟的問題,
在面對疾病和死亡的時候,亦會坐立不安,
誠惶誠恐,好像心有千千結!

There  is  one  who  remembers  the  way  to  your  door:
Life  you  may  evade,  but  Death  you  shall  not.
( T.S. Eliot )
心靈力量未夠強的中年人,
往往可以倚靠豬朋狗友來填充光陰,
可以倚靠組織家庭,生兒育女來填補意義的空白。
他們不會願意冒險再走一條他們不熟悉的路途,除非
☆  他們走投無路。
  他們遇上了經濟或家庭方面的危機。
☆  他們在某方面有特殊的興趣和天賦。
  他們被「迷信」或者「信念」洗了腦。

但心靈力量較強,或者越來越強的中年人,
如果還未找到屬於個人生命的意義,
部份人總會在熱鬧繁囂之中,遭受到寂寞突如其來的侵襲,
在忙得不可開交的工作之中,受到空虛感的沖擊。
而另一部份人則患上了「不敢停止忙碌或玩樂」的疾病。
這兩種現象,都是「意義危機」的初步病徵。
為甚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原因是他們隱隱約約地覺得
☆  當初隨波逐流,只因為自己愚蠢。
  養家活口其實只不過是自己懶於思考的藉口。
☆  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時,時間是屬於自己的。
☆  做自己認為沒有意義的事情時,自己是屬於時間的。
When  time  is  devoted  to  meaningful  things.
it  is  never  lost.
Moreover, boredom  disappears
and  routine  becomes  interesting.

當人類感覺到時間不再受自己的控制,
感覺到「時間管理」好像是在管理「將會被浪費的時間」的時候,
聰明人的潛意識裡,就會開始浮現出危機感。
由於大半生人都未曾思考過個人的生命意義,
忙碌或玩樂的目的,其實就是對付自己的潛意識,想麻醉它!

聰明人明白,
  ──「隨心所欲,隨遇而安,隨波逐流」 ──
其實也是一種選擇。
三隨,其實是讓日子來堆砌生命!
The  person  who  knows  “how”  will  always  have  a  job.
The  person  who  knows  “why”  will  always  be  his  boss.
( Diane Ravitch, 1985 )
凡是未曾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
只能夠隱隱約約地覺得,聰明並不等於智慧
「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
    然而中年吾腦已歸故土,今朝君腦竟然鯉躍龍門。」
如果人始終會死,如果「吃喝玩樂」之後依然感覺空虛,

那麼個人的生存究竟有甚麼意義?
所以那些已經回歸心靈,願意接受嚴謹思考訓練的人,
最初必然會借助往聖及巨人的肩膀來做踏腳石,
鍥而不捨地追求智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了巨人疏忽了或者甚至錯了的地方,
才會義不容辭地走一條他們不熟悉,完全創新的路途,
為後世開闢新天地。

Rachel  Naomi  Remen
The  Art  of  Living  Every  Minute  of  Your  Lif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1xBjIHEhtg
Veronica  Entwistle
“Rapport  with  Beings  on  the  Other  Side”

《生命的意義》(六)

There  is  only  one  success  ─  to  be  able
to  spend  your  life  in  your  own  way.
( Christopher  Morley, Where  The  Blue  Begins )
[喚醒 awakening]
對那些擁有心靈的人來說,
勇敢地面對個人必定會死亡這個事實,
聆聽死亡的啟示,能夠喚醒不少以往沉睡中的心靈。
心靈一旦甦醒過來,就出現下列這些現象:
  珍惜光陰
在時光飛逝之中,死亡慢條斯理地顯示出生命的短暫,
突如其來的災厄,才會急不及待地告訴我們:
即使是平凡生活中最簡單的幸福,亦異常珍貴。
死亡,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提醒我們要重視生活的質素,
否則生存時間再長也好像行屍走肉。
「心靈」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就是
盡可能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為自己而活」。
Since  death  is  real  and  inevitable  for  all  of  us,
how  then  should  we  live  our  lives?
For  me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has  been  clear
since  I  was  young :  We  should  commit  ourselves
to  following  our  hearts  and  doing  what  we  most
love  and  what  we  most  want  to  do  in  life.

( John Mackay, 2008 )
  重新排列「人、事、物」的優先次序
死亡,提醒我們必須權衡輕重,時常自我檢討,
重新考慮和排列生命中「人、事、物」的優先次序。
Clay Christensen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os4nORf_Y
  重視「成就」,不介意是否「成功」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小窗幽記》(明。陳繼儒)
參考: 《成功 success》 《成就 achievement》
  對生命意義作出反思
一個人如果想重新排列「人、事、物」的優先次序,
就必須開始對個人的生命意義作出反思。
死亡不會向我們提供生命的意義,
死亡只是引導及催促我們作出個人生命意義的反思。
文學家比較情緒化,
常常會誇張地肯定死亡可以帶來智慧;
哲學家重視如是觀,明白死亡和智慧完全扯不上關係,
但「人類面對死亡的思考」,最後看破生死壽夭,
對死亡不再恐懼,才有可能產生智慧

  珍惜緣份
但是當我們所愛的人一個接著一個的逝去,
會給我們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傷感,
慢慢一點一滴地增添我們的孤寂。
珍貴的友誼,源於真和誠,
所以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具備真和誠的人。
真正的朋友,可能只是有共同的興趣,
亦可能是共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後者才有機會成為心靈相通的知己。
真正的朋友互相信任,難能可貴,
是人世間的財富,是幸福的泉源,
必須好好珍惜,因為失去之後不會復得。
我們必須謹記:到了某個年紀之後,
摯友之間每一次見面都可能是最後一次。
中國人重視家庭的團聚,
往往只是著眼於團聚的時間及團聚中的瑣事,
而並非團聚的質素,是一件可悲的事。
  每天都在積極地為死亡做準備
You  know,  what’s  so  dreadful  about  dying
is  that  you  are  completely  on  your  own.
( Vladimir Nabokov, Lolita )
「蘋果教主」史提夫。習斯  Steve  Jobs  在生時曾經這樣說:
「你們的時間非常有限,不要浪費時間去重複別人的人生,
    不要被教條教規所限制,這會讓你們陷入別人的思想中。
    不要讓其他人的意見左右你自己內心的思想。
    最重要的是,鼓起勇氣,跟著你的思想和直覺走。」
「提醒自己快死了,就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裏。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能隨心而為。」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
    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
    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
    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
2005年  Steve  Jobs  應邀至史丹佛大學演說,
他說自己銘記著17歲時看過的一句:
「如果你能將每天都視為生命最後一天,那天你就能作出最正確決定。」
其實他只不過看到別人重覆二千年前羅馬哲學家 Seneca 的說法:
The  man  who  organizes  every  day  as  though  it  were
his  last,  neither  longs  for  nor  fears  the  next  day.
Steve  Jobs
2005  Stanford  Commencement  Addres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8uR6Z6KLc
Candy  Chang
Before  I  die  I  want  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bxlIrosiM
https://www.ted.com/talks/candy_chang_before_i_die_i_want_to.html
 開始思考輪迴這個課題
死亡是否表示一切都會消失?
我的身體當然會消失,但我的靈魂會一起消失嗎?
我有前生嗎?

所有人都有前生嗎?
如果有輪迴,如何解釋人口膨脹的現象?
如果有輪迴,將會如何影響人類的意識和思考?
If  you  were  to  destroy  the  belief  in  immortality
in  mankind,  not  only  love  but  every  living  force
on  which  the  continuation  of  all  life  in  the  world
depended,  would  dry  up  at  once.
( Fyodor Dostoevsky )
Is  There  Life  after  Death?
Fifty  Years  of  Research  at  UVA

The  Veil  is  Thin  Between  This  World  and  the  Next

《生命的意義》(五)

[屬於你自己的時間,才是你的生命]
尚未回歸心靈的人來說,
反思時間的價值和生命的價值依然是重要的。

To  live  is  the  rarest  thing  in  the  world.
Most  people  exist,  that  is  all.
( Oscar  Wilde )
But  people  will  do  anything  rather  than
admit  that  their  lives  have  no  meaning.
No  use,  that  is.  No  plot.
( Margaret Atwood, The Handmaid’s Tale )
The  value  of  life  lies  not  in  the  length  of  days,
but  in  the  use  we  make  of  them…
a  man  may  live  long  yet  live  very  little.
Whether  you  find  satisfaction  in  life  depends
not  on  your  tale  of  years,  but  on  your  will.
( Michel de Montaigne )
And  in  the  end,
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
It’s  the  life  in  your  years.
( Abraham  Lincoln )
What  am  I  living  for  and
what  am  I  dying  for  are  the  same  question.
( Margaret Atwood, The Year of the Flood )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
就發現其實生命中很多時間都不是屬於自己的,
青少年期階段很多時間是屬於家長和老師的,
成年後很多時間是屬於謀生而需要消耗的,
所以往往是屬於工作和老闆的,
而成家立室之後其他剩餘時間是屬於家庭和子女的。
只有當我們回歸心靈,將工作和興趣合而為一的時候,
時間才是屬於自己的,我們才有資格說: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and
the  master  of  my  fate  in  my  next  life.

至於那些屬於自己的時間應該如何運用,是個人的權利;
由於前生的修行境界因人而異,
所以所謂有質素的生命,亦當然因人而異。

我們沒有道理替他人作出價值的判斷。
對於欠缺思考和深刻反省的能力的人,
當然不能夠要求他們知道自己生存的意義;
他們對自己真正的興趣固然無法作主,
對自己的思想亦往往無法作主。
單純用「及時行樂」來解決死亡的課題,
往往是心靈力量弱的人喜歡採用的方法,
亦往往是經濟能力和思考能力俱弱的人,
在貧富懸殊的社會中唯一解決的方法,
在象牙塔裡的人不應該對他們說三道四。
Whenever  we  talk  about  the  quality  of  life,
we  ought  to  respec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veryone  has  and  has  to  find  his  own  niche.

所以最好能夠在工作中找到娛樂,
否則工作就不能夠成為生命的一部份!
至於甚麼是娛樂,當然是因性格而異,
因價值觀而異,因供應而異,因經濟條件而異,
甚至會因來往朋友的喜好而異。
所以能夠自由自主和懂得思考,才能夠掌握時間,
能夠掌握時間,就是個人生命的開始。

如果賴以生存的社會並不酬勞個人的興趣和工作,
那麼要能夠自由自主,就得要在適當的時候,
放下「名、利、權、面子、比較」的羈絆,
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參考:《生命不等同生存的時間》
對時間的反思,
讓我們明白到人雖然是
生存在實質的時間內
但人卻是生活在感覺上的時間之中
死亡提醒我們應該重視「時間的 quality  of  time
多於「時間的
amount  of  time
相對於宇宙的時間,我們在世上生存的時間,
即使超過一百二十歲,但絕對是微不足道的。
我們生存的時候究竟是如何活?時間是如何運用?
思考是否屬於自己抑或屬於別人?
時間是否屬於自己抑或屬於別人?
個人的命運是如何面對?這些
才是問題的關鍵。
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的確指出了「認識自己」為何在人生中如此重要,
因為每一個人只有在完成「認識自己」之後,
才能夠知道對他來說「時間的質」究竟是甚麼。
隨之而來的一連串互相關連的課題就是:
1.  生命的意義究竟是甚麼?
2.  有人類共同的生命意義嗎?
     抑或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抉擇而異?
3.  如何尋找、發掘屬於個人的生命意義?
4.  尋找、發掘屬於個人的生命意義,
     是否就是每個人今生的責任?
     是否就是每個人面對生命的方法?
如果生命沒有共同或者個別的意義,
那麼生活的營營役役,有如行屍走肉,顯然是荒謬的,
那麼愛別離,怨憎會,朋友的背叛,衰老,疾病,
與及死亡的威脅,都會令人覺得人生終究是苦的,
會令我們覺得「目光之下,一切盡是虛空」。
生命從來都不會給我們彩排的機會,
下一刻真正會發生什麼,誰都無法完全準確地預料,
懂得命理學的人,往往也只能夠推算一個可能的範疇,
但必須加上父母的出生資料及當時社會環境的資料,
才能夠縮窄可能的範疇,增加判斷的準確程度。

生命有了意義,人才會有生存下去的意志,
才能夠解決「時間的質」究竟是甚麼。
這樣,人生才會有「希望hope
其中有智慧的修行者,就會鍥而不捨地致力追求「道/真理/神」,
鍥而不捨地建設個人的「信仰faith,每天都有智慧的增長,

因為有了個人的信仰,生命才能夠產生持久的意義。
努力建設個人的信仰,就會找到一個好的理由去生存,
找到個人的生命意義,亦同時是一個優秀地面對死亡的方法。
參考:《如何衡量智慧的價值?》 
列車比喻人生

《生命的意義》(四)

[ 置之死地而後生 ]
一般人總是選擇逃避那些自己不想看、不想去思考的東西!
所以在還生存的時候,大部份人不願意知道生命是無常的。
但積極思考的人當然不會安於做一般人,
因為一旦到了危急而又需要作出反應的時候,
我們可能已經再沒有時間和能力去思考了。
One  day  you  will  wake  up  and  there  wont  be
any  more  time  to  do  the  things  you  wanted.
Do  it  now.
( Paulo Coelho )
Time  is  life.  It  is  irreversible  and  irreplaceble.
To  waste  your  time  is  to  waste  your  life,
but  to  master  your  time  is  to  master  your  life
and  make  the  most  of  it.
( Alan Lakein )
I  reached  the  pinnacle  of  success  in  the  business  world.
In  others’  eyes,  my  life  is  an  epitome  of  success.
However,  aside  from  work,  I  have  little  joy.  In  the  end,
wealth  is  only  a  fact  of  life  that  I  am  accustomed  to.
At  this  moment,  lying  on  the  sick  bed  and  recalling
my  whole  life,  I  realize  that  all  the  recognition  and
wealth  that  I  took  so  much  pride  in,  have  paled  and
become  meaningless  in  the  face  of  impending  death.
In  the  darkness,  I  look  at  the  green  lights  from  the
life  supporting  machines  and  hear  the  humming
mechanical  sounds,  I  can  feel  the  breath  of  the  god
of  death  drawing  closer …
Now  I  know,  when  we  have  accumulated  sufficient
wealth  to  last  our  lifetime,  we  should  pursue
other  matters  that  are  unrelated  to  wealth …
Should  be  something  that  is  more  important:
Perhaps  relationships,  perhaps  art,
perhaps  a  dream  from  younger  days.
Non-stop  pursuing  of  wealth  will  only  turn  a  person
into  a  twisted  being,  just  like  me.  God  gave  us  the
senses  to  let  us  feel  the  love  in  everyone’s  heart,
not  the  illusions  brought  about  by  wealth.  The  wealth
I  have  won  in  my  life  I  cannot  bring  with  me.
What  I  can  bring  is  only  the  memories  precipitated
by  love.  That’s  the  true  riches  which  will  follow  you,
accompany  you,  giving  you  strength  and  light  to  go  on.
Love  can  travel  a  thousand  miles.  Life  has  no  limit.
Go  where  you  want  to  go.  Reach  the  height  you  want
to  reach.  It  is  all  in  your  heart  and  in  your  hands.
What  is  the  most  expensive  bed  in  the  world?
The  Sick  Bed …
You  can  employ  someone  to  drive  the  car  for  you,
make  money  for  you  but  you  cannot  have  someone
to  bear  the  sickness  for  you.  Material  things  lost  can
be  found.  But  there  is  one  thing  that  can  never  be

found  when  it  is  lost ── Life.  When  a  person  goes
into  the  operating  room,  he  will  realize  that  there
is  one  book  that  he  has  yet  to  finish  reading──
The  Book  of  Healthy  Life.  Whichever  stage  in  life
we  are  at  right  now,  with  time,  we  will  face  the  day
when  the  curtain  comes  down.  Treasure  love  for  your
family,  love  for  your  spouse,  love  for  your  friends.
Treat  yourself  well.  Cherish  others.
( Steve Jobs’ Last Words )
對那些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來說,
推動思考生命意義的原因和動力,在於死亡,
因為死亡告訴我們此生只有一次。
不論對生命的主觀感受是長還是短,
生命的有限是絕對正確的。
死亡這個課題,每個積極思考的人都需要面對。
我們是否有勇氣去面對關於個人死亡的思考呢?
我們是否明白越早思考死亡,
越是有利於建立一套個人的人生價值觀。
Death  alerts  us  to  think  about  what  really  matters.
It  urges  us  to  be  honest  with  ourselves.
It  urges  us  to  rearrange  our  priorities  in  life.

面對死亡隨時隨地的呼喚,人難免需要問一問自己的內心:
如果即將要面對死亡,如果拒絕再聽別人的掌聲,
那麼很多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會立即一湧而上:
  對工作的反思
我們現在的工作是否有樂趣?
能夠給我們帶來多少生命的意義?
現在的工作是否我們青年時隨波逐流的選擇?
現在的工作是否青年時父母和長輩說服我們的選擇?

現在的工作是否只不過是爬著一條由生存,到溫飽,
到享受,到退休,到衰老,再到死亡的梯階而已?
Would  we  ever  regret  spending  so  much  of  our  lives
on  the  treadmill  of  a  work  existence?
由於社會、家庭、長輩、同儕的影響,
或者由於年青時發生的事情所影響,
有一些人很年青時就已經有明確的生命目標,
但如果這個目標並非心靈的摯愛,就難免有被困的感覺。
因為人許多時會從事一些收入可觀,別人認為有成就,
而自己內心卻隱約地覺得沒有甚麼意義,
只是虛耗生命、蹉跎歲月的工作。
我有工作  job  or  occupation
我有職業  profession  or  career
但我沒有使命  missionvocation  or  labour  of  love
  對生活的反思
在死亡來臨之前,我們應該選擇如何生活?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過的生活?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不是按照別人的意見和意願,
因為知道別人羡慕而「被迫」選擇的生活?
甚至是「徇眾要求」而選擇的生活?
當你身邊的所有人都過某種生活的時候,
你會想:到底是你自己迷失了,還是他們迷失了呢?
其實只要是深思熟慮的選擇,大家都沒有迷失,
青菜蘿蔔,各有所愛而已。
未經深思熟慮,隨波逐流,才算是迷失。
追求及擁有別人認為是好的東西,但卻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勉強自己做不喜歡做的事;
扮演別人喜歡而自己不喜歡的角色,才算是迷失。
沒有人意圖欺騙你,只不過是你一向沒有反思的習慣,
所以讓社會的潛移默化和懶得思考的自己欺騙了自己。

未能夠「安身立命」的人,就只能夠好像浮萍,
隨波逐流地浮沈飄蕩在人海裡,生存在別人的生命之中。
要知道自己是否生活得有意義,
只需要問自己一條簡單的問題:
如果我可以在死亡之前不用工作,不必擔心經濟的問題,
除了吃喝玩樂之外,我會去做甚麼?
如果你的答案是:「就做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那麼你已經找到了你生命中的意義。
至於是否恭喜你,就需要看你做的事情會否有違道德。
 對「名、利、權」的反思
也許我們都應該花些時間反思一下:
追逐大部份人都喜愛的「名、利、權」,
是不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或者是不是一種即使愚蠢也會有所得著的行為?
得著的是甚麼?失去的又是甚麼?如何衡量得失?

我們不想到臨死前的一刻,
才醒悟到別人的掌聲,原來一直在欺騙自己的腦袋!
才懍然地發覺,在追逐「名、利、權」的過程之中,
自己實在是虛度了一生!
一旦醒悟過來的時候想有所行動,也許已經無補於事,
因為已經沒有時間,甚至不可能再回頭。
這是否就是傳說中「成功者的詛咒」?
這是否因為我們忽視了老子「禍福相倚伏」的哲理?
年青人一早要思考的課題就是:
成功success 成就achievement 有甚麼分別?
人生應該追求「成功」還是追求「成就」?
參考:《成功 success》 《成就 achievement》
  對時間的反思
由於隨波逐流,忙碌的生活,
往往令我們沒有時間去思考和個人生命有關的課題。
一旦我們在事業上有多少成功,
忙碌的生活,會令我們覺得自己做人積極進取,
又會令我們覺得自己重要。
But  it’s  all  an  illusion. 
We  are  just  like  hamsters  running  on  a  wheel.
仍然將時間花在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之上,
或者花在和討厭追求真理的人交往之上,
算不算是一種浪費?

一個人的生命,是否等同生存的時間?
What  is  living?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ving  and  existing? 
Did  I  really  live?
Am  I  proud  of  how  I  lived?
  對價值的反思
1.  我如何能夠不靠別人的評價來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
2.  如何衡量家庭的價值?
3.  對我來說,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4.  抽象的「愛」究竟有甚麼價值?
5.  抽象的「智慧」究竟有甚麼價值?
As  soon  as  man  does  not  take  his  existence
for  granted,  but  beholds  it  as  something
unfathomably  mysterious,  thought  begins.
( Albert Schweitzer )
Here  was  a  man  who  now  for  the  first  time  found
himself  looking  into  the  eyes  of  death──who  was
passing  through  one  of  those  rare  moments  of  
experience  when  we  feel  the  truth  of  a  commonplace,  
which  is  as  different  from  what  we  call  knowing  it,
as  the  vision  of  waters  upon  the  earth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lirious  vision  of  the  water  which  cannot
be  had  to  cool  the  burning  tongue.  When  the
commonplace  ‘We  must  all  die’  transforms  itself
suddenly  into  the  acute  consciousness  ‘I  must  die──
and  soon,’  then  death  grapples  us,  and  his  fingers
are  cruel;  afterwards,  he  may  come  to  fold  us  in
his  arms  as  our  mother  did,  and  our  last  moment
of  dim  earthly  discerning  may  be  like  the  first.
( George Eliot, Middlemarch )
最後,我們發覺問題其實很簡單:
就是要努力以赴,不斷地認識自己」,
用一顆真摯和誠懇的心,不斷地和自己的內心對話,
因為一個不認識自己的人如何能夠知道
「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甚麼?」
如何能夠分辨甚麼是重要,甚麼只不過是次要?
我們究竟有沒有為死亡做好了思想上的準備?
能否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絕不後悔?
死亡的出現,使願意思考的人心靈甦醒。
置之死地而後生!
Rachel Naomi Remen
The Art of Living Every Minute of Your Lif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1xBjIHEhtg
文學家比較情緒化,
所以常常會誇張地認為死亡可以給我們帶來智慧;
哲學家重視如是觀,
明白死亡和智慧完全扯不上關係,
而「人類對死亡反覆的思考」才有可能產生智慧。
Death  destroys  a  man: the  idea  of  Death  saves  him.
( E. M. Forster )
When  it  is  time  to  die,
let  us  not  discover  that  we  have  never  lived.
( Henry David Thoreau )

《生命的意義》(三)

[ 來自聆聽死亡的啟示 ]
93《生命的意義》(三)a
How  can  we  find  meanings in  our  lives  that  the
inevitable  death  awaiting  us  does  not  destroy?
  I 」從出生開始,除了要掙扎生存  survival  之外,
就必須面對至少三個課題:
1.  工作  What  kind  of  work  should  I  choose?
2.  生活  How  should  I  live  my  life?
3.  死亡  How  am  I  going  to  face  my  death?
果不希望人生差不多是由工作走向死亡,
如果想認真地生活,就必須嘗試去認識「  I 
想完全透徹地認識「  I 除了自我批判之外,
還需要面對「死亡」和思考「死亡」這個課題。
Learning  how  to  live  takes  a  whole  life,
and,  which  may  surprise  you  more,
it  takes  a  whole  life  to  learn  how  to  die.
( Seneca,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4 BC–AD 65 )
The  real  question  is  not  whether  life  exists  after  death.
The  real  question  is  whether  you  are  alive  before  death.
( Osho )
生與死都是無法阻擋的,
    我們只能享受這兩者間的一段時光,
    死亡的黑暗背景,將襯托出生命的光彩。」
( George  Santayana )
即使死亡不容易瞭解,
但死亡這個事實卻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刺激我們去反思「時間」和「生命」的寶貴,
甚至鼓勵喜歡思考的人去反思「生命的意義」。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事實上生與死是共同存在的概念,
我們同樣可以說:「未知死,焉知生?」
未嘗思考過死這個課題,焉知應如何生?

首先,別理會死亡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別理會是否有輪迴,面對世上「死亡」這個課題,
我們至少可以指出四個觀察到的現象:
  死亡無可避免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都是被判了死刑的人。
The  only  two  true  facts  in  life  are
that  you  were  born  one  day
and  that  you  will  die  some  day.
( Fernando Parrado )
  死亡現象是短暫的
除了出生後就夭折的嬰孩外,
相對整個生命來說,死亡的現象依然是短暫的;
部份的死亡甚至往往只是剎那間的事
  死亡隨時都可能發生
No  one  can  confidently  say  that
he  will  still  be  living  tomorrow.
( Euripides )
年青時,即使我們口裡常常說光陰似箭,
我們往往以為死亡是很遙遠的事,
直到同輩之中有人英年早逝!
曹植的感嘆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
依然是指五六十歲以後,人隨時都有可能會死亡,
但中國傳統智慧指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卻是要指出即使是年輕人,英年早逝隨時都可能發生,
未必需要經過老和病的階段──這就是佛家「無常」的概念。
When  I  was  nineteen  I  thought  I  was  immortal.
I  thought  I  would  live  forever.
A  terrible  accident  brought  a  new  perspective
to  my  life  and  the  way  I  lived  thereafter.
( Fernando Parrado )
You  are  living  as  if  destined  to  live  for  ever;
your  own  frailty  never  occurs  to  you;  you  don’t
notice  how  much  time  has  already  passed,
but  squander  it  as  though  you  had  a  full  and
overflowing  supply──though  all  the  while  that
very  day  which  you  are  devoting  to  somebody
or  something  may  be  your  last.  You  act  like  
mortals  in  all  that  you  fear,  and  like  immortals
in  all  that  you  desire…How  late  it  is  to  begin
really  to  live  just  when  life  must  end!  How 
stupid  to  forget  our  mortality,  and  put  off
sensible  plans  to  our  fiftieth  and  sixtieth  years,

aiming  to  begin  life  from  a  point  at  which
few  have  arrived!

( Seneca,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4 BC–AD 65)
只有智者才會懂得不再浪費光陰,並且每天為自己的生存感恩!
It  is  not  that  we  have  a  short  time  to  live,  but
that  we  waste  a  lot  of  it.  Life  is  long  enough,  and
a  sufficiently  generous  amount  has  been  given  to
us  for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if  it  were  all  well  
invested.  But  when  it  is  wasted  in  heedless  luxury
and  spent  on  no  good  activity,  we  are  forced  at  last
by  death’s  final  constraint  to  realize  that  it  has
passed  away  before  we  knew  it  was  passing.  So  it  is:
we  are  not  given  a  short  life  but  we  make  it  short,
and  we  are  not  ill-supplied  but  wasteful  of  it…
Life  is  long  if  you  know  how  to  use  it.
( Seneca,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4 BC–AD 65 )
生命無常,黃泉路上無老少!
除了那些自殺的人之外,沒有人能夠選擇自己如何死,
也沒有人能夠知道自己何時死。
  死亡在各方面可以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1.  死亡的方式。
2.  垂死者彌留的時間。
3.  垂死者所受的身心痛苦。
4.  垂死者面對死亡的心態。

參考:《命運‧公平》(上)
雖然別人的死亡常常會發生在我們的左右,
但對於個人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的死亡,
我們往往裝作看不見或者裝作不在乎。
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死亡的現象是短暫的,
而對一般人來說,在時光飛逝之中,
死亡往往是慢條斯理地在衰老之後蒞臨,
只有小部份人才會碰上突如其來的災厄。
死亡應該是似近還遠,我們喜歡告訴自己:
死亡這回事,別人近,自己遠!

上星期他們死了,但前天我們還好好地活著,
昨天我們還好好地活著,今天我們還好好地活著,
所以我們相信明天和後天,我們應該還會好好地活著。
個人的死亡,也許是很遙遠的事。活著就是快樂!
這種思考方式就好像羅素所說的雞的思考方式」:
「那位善良的農夫以前每天都會給我食物,
    所以他今天也應該會給我食物。」
牠完全不知道今天是聖誕節對牠的意義是甚麼!
社會對追求道、真理、智慧的輕視,
容易產生真假混雜的意識形態,
再加上青少年期欠缺有關人生思考方法的鍛煉,
於是一般人經過中年期日日如是的「忙碌」生活,
重重覆覆地和庸俗者一起參與「培訓」之後,
就會形成了一種理直氣壯、難以打破,
傾向於「思考懶惰」,接受半桶水思考的壞習慣,
不但接受了傳播媒介、平庸老師及掌權者的洗腦,
不但隨波逐流,接受了「以人數決定真理」的規則,
而且往往沒有留下餘暇讓自己好好地去思考:
死亡對個人的啟示和意義」。
也許我們甚至會認為思考「死亡的啟示和意義」

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是消極的行為,並不可取!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
懶於思考,遲早需要付出代價!
例如開始習慣對生活逆來順受,放棄反叛和創新,
例如對死亡越來越恐懼,越來越逃避面對。

儘管一般人都知道自己終會一死,
但面對死亡的思考,我們也許會告訴自己:
1.  思考死亡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2.  思考死亡的啟示是浪費時間。
3.  自己還年輕,死亡的或然率應該很小。
4.  到五十歲才去思考死亡應該還未遲罷。
5.  做人難得糊塗,到面對死亡時才去想罷。
Men  dislike  being  awakened  from  their  death  in  life.
( T.S. Eliot )
生命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
年輕時也許覺得長,覺得死亡好像是太遙遠的事;
知天命之後也許覺得很短,幾十年一恍而過,
但當我們身邊的人一個接著一個陸續離開的時候,
我們就明白個人的死亡已經越來越接近。
死亡即使並沒有立即降臨在我們的身上,
但其實可以非常接近,因為死亡往往不請自來,
可以在沒有任何預告之下突然蒞臨,
懶理閣下的年齡,懶理閣下的健康狀況。
今天,隨時有可能是你有生之年的最後一天!
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誰知道?
除了嚴重的天災、人禍、飛來橫禍、突如其來的疾病…等等,
可以令我們的生命在瞬息之間縮短、英年早逝之外,
更有感情的困擾及來自父母、同儕及社會的壓力,
都可以令智慧不足的年青人草率地處理他們的生命,
所以對年青人來說,死亡不一定是遙遠的事。
死神的眷顧,絕對和閣下的年齡無關!
正如佛教龍樹菩薩指出:
我們活在數千種的死緣當中。生命如同風中殘燭。
    生命的燭火易被十方死風而吹熄。」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誰人能夠保證自己明天還會活著?
認為「死亡未必會偏偏選中我」也許未必是一種幻想,
但亦只不過是一種或然率式的肯定!
有多少在生命無常之中不幸死亡的人,
在死前的一天,會想到明天就是自己生命中最後的一天?
雖然  Elton  John  的名曲《 Candle  In  The  Wind 》
沒有龍樹菩薩這般境界,
但若僅僅用歌名來形容生命的境況,則甚為貼切。
如何面對人生中的無常,是我們無法逃避的課題!
關於死亡,香港半桶水的專家懂得教我們如何去應付:
我們不會回答假設性問題。」
半桶水的勵志專家喜歡告訴我們:
身在福中珍惜福、享受福,才是正面思維;
思考死亡,是負面思維!
It’s  not  that  I’m  afraid  to  die,
I  just  don’t  want  to  be  there  when  it  happens.
( Woody Allen )
衍陽法師
以知道怎樣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j4VOuqCo7w
人生無常,當下最真

《生命的意義》(二)

身體  body」是「形而下之器」,
會有成熟、衰老、患上疾病,死亡這四大現象。
身體  body」並非一部工廠裡的機器,
不能夠連續十二小時工作而不用付出代價,
而且需要補充能量,需要休息和睡眠。
身體  body」在各式各樣的壓力之下容易生病,
智慧不足者甚至在壓力之下會有自殺的傾向。
除此之外,生命還有「無常」插手其中,

所以會有胎死腹中,會有夭折,會有英年早逝,
會有死於非命,會有死而復活,會有死於安樂。
A  culture  that  denies  death  inevitably
becomes  shallow  and  superficial,  concerned
only  with  the  external  form  of  things.
When  death  is  denied,  life  loses  its  depth.

( Eckhart Tolle, Stillness Speaks, p.106 )
[認識死亡]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前赤壁賦》(蘇軾)
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焉知生?
Learn  how  to  live  and  you’ll  know  how  to  die;
learn  how  to  die,  and  you’ll  know  how  to  live.
( Morrie Schwartz )
亡一向是宗教和哲學的思考課題。
哲學家認為生、死和愛對人類來說,
都是屬於明顯和神秘obvious  and  mysterious  的現象,
就好像物理學中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一樣。
所謂「明顯和神秘」,就是眾人都好像知道是甚麼,
但所知有限,而且永遠有限。
神秘的東西,我們可以有限度地了解,但「謎」永遠存在!
生命和死亡都是以抽象的概念方式來存在,
我們看不到生命和死亡,我們看到的,只是生命和死亡的徵象。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人在生的時候還未知道如何活,
怎麼還有時間和精神去研究死亡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生」之所以神秘是由於我們不知道生命從何而來。
如果說生命是從進化evolution 而來,
那麼「思考」和「心靈」如何產生?
如果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外星人用生物科技所創造,
那麼外星人的生命又從何而來?
如果生命是由於有一位或多位造物者所創造,
那麼這一些造物者又從何而來?
他們又為何要創造生命?
如果有人說我們不應該思考造物者為何要創造生命,
那麼我們為甚麼要思考生命從何而來?
「愛」之所以神秘亦是由於我們不知道愛從何而來?
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其他生物之間的愛為何如此不同?
為何有些生物表現出來的愛,比不少人類更強?
為何人與人之間,愛的能力有這樣大的差異?
愛的能力是否可以遺傳?
同樣神秘的是人類的虛偽hypocrisy
生物界固然有扮野mimicry
但和人類的「虛偽」一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我們實在不知道「虛偽」從何而來?
如果我們相信有造物主的話,「虛偽」當然是從他而來!

同樣道理,「死亡」之所以神秘是由於我們不知道
1.  死亡是否代表屬於個人的一切都全部消失?
2.  死後是否有另一個世界?
3.  死後是否有基督教的所謂「審判」?
4.  死後是否有佛教的所謂「中陰身」?
5.  死後是否有天堂和地獄?
6.  死後是否有輪迴?
7.  如果有輪迴,人死後可以帶甚麼往下一生?

由於沒有人對這些問題有肯定的知識和答案,
所以可以各取所需。

暫時來說,死亡不可能產生宗教上的信仰 faith
只能夠產生迷信 superstition 或者信念 belief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死亡」是一種概念方式的存在,
因為我們看不見「死亡」,我們只看見屍體。
正如「時間」,也是一種概念方式的存在,
因為我們看不見「時間」,我們只看見日出日落,
只看見現象 [生老病死事件等等] 的緣起緣滅。
「死亡」告訴我們,「  I 」的存在有「時間」上的限制。
死亡,不容易瞭解。
我們一切關於死亡的認知,
都是從瀕死或死而復生的人的經驗所得來的。
這種瀕死經驗,英語稱為 NDE ( near death experience )。
瀕死或死而復生的經驗告訴我們,
1.  原來我  I是由至少三個元素所組成,
除了「身體 body ego之外,還有「心靈 soul」。
所以「身體 body」看似死亡並不表示「  I」已經死亡

2.  死亡那一剎那,是心靈或靈魂離開身體,
ego好像附著在腦裡,不能離開。
3.  當身體沒有生命的徵象時,
絕大部份情況下都表示當事人已經死亡,
但那些死而復生的人告訴我們,
就是當心靈不再回歸身體時,才算是死亡。
如果心靈不能回歸身體,
身體就失去了主宰,所以遲早會腐朽。

當身體開始腐朽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肯定死亡已經蒞臨。
奇怪的是,大部份經歷過瀕死或死而復生的人,
對死亡都不再害怕,為甚麼?

天主教和基督教當然相信心靈是存在的,
否則人死之後如何還可以接受「審判」?如何可以有「永生」?
只不過現行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不相信有輪迴,
所以死後的心靈必須耐心等待人子再來,沒有準確的時間表!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也有同樣的看法。
換句話說,天主教和基督教相信身體腐朽之後,心靈依然存在!
佛教當然有相同的看法,因為佛教更進一步相信人是有輪迴的。
瀕死或死而復生的經驗可以令人產生這樣的「信仰」:
1.  某些人類是有心靈的。
2.  身體有死亡徵象時,心靈會離開身體。
心靈並沒有死亡這回事,腐朽的只是身體。
There  is  an  eternal  soul.  Only  the  body  decays.
3.  有心靈的人是可以輪迴的,所以輪迴就是
a  spiritual  being  going  through
the  human  experience  once  again.
4.  輪迴的目的有三個,其一是不斷學習,追求智慧,
直到領悟一切和「生命、自由、愛」有關的真理。
其二是還業債  Karmic  debts。其三是出自大愛的還願。
You  aren’t  just  the  life  you  are  living.
You  are  all  the  lives  you  have  ever  been!
All  your  past  lives  are  formative.
All  contribute  to  what  you  become
depending  on  what  you’ve  learned  in  past  lives.
We  are  not  human  beings  on  a  spiritual  journey.
We  are  spiritual  beings  on  a  human  journey.
( Stephen R. Covey )
Each  one  of  us  decides
to  incarnate  upon  this  planet
at  a  particular  point  in  time  and  space.
We  have  chosen  to  come  here  to  learn
a  particular  lesson  that  will  advance  us
upon  our  spiritual,  evolutionary  pathway.
( Louise L. Hay )
澳洲的土著亦有相似的看法:
We  are  all  visitors  to  this  time,  this  place.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
Our  purpose  here  is  to  observe,
to  learn,  to  grow,  to  love…
and  then  we  return  home.
( Australian Aboriginal Proverb )
First  hint  of  ‘life  after  death’
in  biggest  ever  scientific  study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science/science-news/11144442/First-hint-of-life-after-death-in-biggest-ever-scientific-study.html
Anita Moorjani’s N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f8V1PX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uOXgr5UZ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LouLHH-_I
Anita  Moorjani
Dying  to  be  me!

基督徒的看法:
Angie  Fenimore’s  N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Re5KgTNzcs
前世今生 輪迴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RrERVyx5A
關於輪迴的辯論
Christopher Hitchens, Sam Harris,
Rabbi David Wolpe, Rabbi Bradley Artson Shavit
Is there an afterlif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zd6ZbCowY
近數十年來,由於西方國家「發現」了用催眠方法,
可以令某些人回到前生的記憶,
又發現及研究那些今生還擁有前生記憶的兒童。
這些實驗和研究也許遲早可以證明
「有一些生命是會輪迴的」!
催眠回到前生的實驗,如果積極發展,
不但會影響到我們對歷史的看法,
不但會令失傳已久的學問和知識重新出土,
遲早更會令某些「信念」晉級成為「信仰」。
When  we  are  in  the  spiritual  world  after
our  body  dies…we  can  see,  hear,  talk,  and
touch  things  just  as  we  did  in  the  world…
in  short,  every  bit  of  us  is  still  a  person,
except  that  we  are  no  longer  clothed  in  the
crude  physical  body  we  had  in  the  world.
( Emanuel Swedenborg )
Our  outer  self,  or  body,  is  made  to  be
helpful  in  the  physical  world.  We  put
it  aside  when  we  die.  Our  inner  self,
or  spirit,  is  made  to  be  helpful  in
the  spiritual  world.  It  does  not  die.
( Emanuel Swedenborg )
Death  is  simply  a  shedding  of  the  physical  body
like  the  butterfly  shedding  its  cocoon.  It  is  a
transition  to  a  higher  state  of  consciousness
where  you  continue  to  perceive,  to  understand,
to  laugh,  and  to  be  able  to  grow
.
( Elisabeth Kubler-Ross )
所以對會輪迴的生命來說,身體只不過是一件工具。
但正如前述,
1.  是否所有人都會輪迴?
2.  輪迴的時空如何決定?
3.  心靈 soul 在輪迴時是否可以一分為幾?
4.  輪迴時有沒有可能變成其他生物?
而這些有心靈的生物是否可以在再輪迴時變回人?
由於我們現時沒有足夠的研究資料,
這些都是我們暫時沒有能力思考的課題。

筆者按:
youtube 裡發現
Michael Newton,Georgina Cannon,Tom Campbell 等人
在這方面都有所涉獵,研究和分享。

《生命的意義》(一)

不少人在青少年成長的階段,
都難以避免會碰上及思考到這幾個課題:
1.  生命有意義嗎?
2.  如果生命有意義的話,我的生命意義是甚麼?
3.  生命的意義和個人的興趣、遺傳、天賦有關嗎?
4.  有沒有別人的經驗和真實的經歷可以給我參考?
於是部份人就會去看傳記,部份人就會參與宗教活動,
部份人就會開始接觸文學、歷史、哲學、宗教等學問,
於是這些喜歡思考的青少年,未來的人生就會變得精彩。
The  purpose  of  life  is  a  life  of  purpose.
( Robert Byrne )
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戰國策》
如果應用  I的三元論這個思考和概念架構
生命的意義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身體  body的生存、生殖和保護,
包括運動、維持健康、疾病治療、壓力調劑和娛樂嬉戲。

  ego對「名、利、權」和物質的追求。
心靈  soul對「宗教精神」的追求。
其實前二者和生命的意義無關,
因為身體  body的一切追求是動物的天賦本能,
  ego」的一切追求則是社會制度的影響和教化,
這兩者的「追求」都是被動的,
並非個人主動去尋找和定義的「追求」!
只有心靈  soul的一切追求才屬於意義的範疇。
然而維持「身體  body」的健康非常重要,
因為「身體  body」是「心靈  soul」的載體。

一般人非常重視的「健康」,其實和三者都有關係,
而且除了「健康」之外,長期病患亦和三者都有關係,
一切對長期病患者有效的治療,都是三者結合的治療!

91%e3%80%8a%e7%94%9f%e5%91%bd%e7%9a%84%e6%84%8f%e7%be%a9%e3%80%8b%e4%b8%80
一般香港中學都沒有關於探討生命意義的課程,
因為涉及艱鉅的哲學思考,所以只有灌輸生命意義的教學,

尤其是那些有宗教背景的中學。
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背後必須有強大的推動力。
根據筆者淺薄的認知,
一切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動力,大致上有三個來源:
1.  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結果。
2.  被精神上的痛楚所催逼,尋求解脫的方法。
3.  來自聆聽死亡的啟示。
一旦這些來源讓他覺醒之後,他就會開始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反思日日如是,營營役役的工作,枯燥無味的生活,虛偽的應酬,
並且參考別人不一樣的人生抉擇,思考人生是否另有出路。

It  is  too  difficult  to  think  nobly
when  one  thinks  only  of  earning  a  living.
( Jean-Jacques Rousseau )
Many  people  feel  caught  up  in  the  routines
of  daily  living  that  seem  to  deprive  their  life
of  significance.  Some  believe  life  is  passing
them  by  or  has  passed  them  by  already.
Others  feel  severely  restricted  by  the  demands
of  their  job  and  supporting  a  family
or  by  their  financial  or  living  situation.
Some  are  consumed  by  acute  stress,  others  by
acute  boredom.  Some  are  lost  in  frantic  doing;
others 
lost  in  stagnation.
( Eckhart Tolle,
   A new earth awakening to your life’s purpose, p.257 )

[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結果]
對於接受輪迴的人來說,一般人屢世的人生有三個循環
善性循環、中性循環和惡性循環。
由於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屢世修行的層次有差異,
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選擇屬於自己人生的路,
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世界上絕大部份人屢世都是徘徊在中性循環之內,
雖然當中其實有很多不甘於平庸的人想掙扎出困境,
但由於未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不懂得如何思考,
不懂得需要對真理謙卑,又不相信有命運這回事,
結果最後依然是平庸的人。
選擇中性循環和惡性循環的人,屢世都有如住在囚牢之內,
只有在某一世人有機緣聞道,覺醒之後矢志不移地修行,
每一世人都選擇在善性循環之內徘徊,才能夠擺脫囚牢,
擺脫無明,成為覺者。
選擇善性循環的人會努力修行,追求智慧,向高處行,
而由於修行和智慧互為因果,互相影響,互相造就,
所以能夠形成一個螺旋式向上的善性循環,
entering  into  a  series  of  progressive  awakenings
《論語。里仁》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做座右銘,
而不是浪費人生,迎合俗世標準,繼續徘徊在中性循環之內。

當修行有相當成果之後就做導師,免費和有緣人分享智慧。
What  is  great  in  man  is  that
he  is  a  bridge  and  not  a  goal.
( Friedrich Nietzsche )
但由於大部份人每天都需要為生活奔波勞累,
未有機緣覺醒或者難以覺醒,所以未能回歸心靈,
對抽象及神聖概念的實用價值尚有懷疑,甚至鄙視,
只能夠追隨群眾的喜好,隨波逐流,覺得虛偽是普世價值,
選擇和平庸,甚至愚昧的人交誼,以維護個人的自尊,
用「比上下足,比下有餘」做座右銘,以安慰自己,
而且他們一生人既做好事,也做壞事,
所以屢世都是繼續徘徊在中性循環之中而不自覺。

從這個角度來看下面這句說話,不禁悲從中來:
We  must  select  the  illusion  which  appeals  to
our  temperament,  and  embrace  it  with  passion,
if  we  want  to  be  happy.
( Cyril Connolly )
Men  are  anxious  to  improve  their  circumstances,
but  are  unwilling  to  improve  themselves;
they  therefore  remain  bound.
( James Allen )
至於那些自以為醒目,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迷戀某一生人的名利權,願意埋沒良知,出賣人格,
就是選擇墮落至惡性循環之中,於是和遁詞及謊言結下不解緣。
一旦為了鞏固個人的權力而濫用制度暴力,
不但無法掙脫惡性循環,而且佛教認為可能輪迴成為其他生物。

There  are  always  people  willing  to  commit  human
atrocity  in  exchange  for  a  little  power  and  privilege.
( Chris Hedges )
只有回歸心靈的人選擇了覺醒,珍惜生命,珍惜修行的時間,
不願意浪費人生,積極追求智慧的人,才會走向善性循環之中。
對於不相信有輪迴,但相信某些並非邪教的宗教人士來說,
「三個循環」的概念依然有其參考價值,
因為和他們的宗教典籍裡所宣揚的概念完全沒有衝突。
回歸心靈的人有四個必須注意的地方,就是要明白:
1.  人與人之間的確有緣份這回事。
2.  不願意回歸心靈,堅持在中性循環中徘徊的人非常多。
3.  在惡性循環中徘徊的人是爛泥,一定扶不上壁,
      所以智者要珍惜自己的心力,去幫助有緣的人。
4.  凡是容忍虛偽的地方,就一定不會是淨土。
徘徊在同一循環中的人,價值觀相同,思想接近,
但兩個思想在不同世界,徘徊在不同循環中的人,
就已經是兩個不同層次的人。
如果說思考能力有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思考能力只達到接受信念的程度,就很容易就覆舟,
只有思考能力達到建設個人信仰的程度,才能載舟。

命運的囚牢
還未回歸心靈的人,
1.  不會去思考個人的生命意義,
2.  不會懂得為何人生需要追求智慧。
     神聖和抽象的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對他毫無吸引力。
3.  欠缺去蕪存菁的意圖和能力,無法改變自己的性格和習氣。
4.  身心不能安頓,對「老、病、死」非常恐懼。
5.  思考方面有不少嚴重的盲點,甚至會有思考恐懼症。
一旦遇上人生中下列的挑戰,就容易陷入絕境,例如:
1.  社會政治環境突然變壞。
2.  個人的健康突然惡化。
3.  家庭出現重大的變故。
4.  失戀、失業或者朋友背叛。

由於從個人的性格和思考角度,看不到任何希望,
或者由於前生修行不足,惡業過重,顯示在他今生的命運中,
或者由於今生做得壞事多,作孽重,守護靈已經放棄了他,
就會出現自殺的傾向,不是「朝聞道,夕可死矣」,
而是「從未聞道,但由於精神壓力太大而朝夕想死」!
佛教思想認為: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從輪迴的角度來看,上一生人的思想、行為和習氣,會帶到這一生,
並且決定了這一生人的命運,即是一種隔世的自作自受
也許是前生修來的智慧,
所以先天傾向的人,得到守護靈的導引,
在人生旅程之中,很早就會讓心靈來主持人生大局。
他們比較容易知道心靈的興趣,比較容易知道智慧的價值,
比較容易知道自己前生未完成的課程,比較願意修行,

所以人生的抉擇比較明快。
Deeper  and  more  fundamental  than  sexuality,
deeper  than  the  craving  for  social  power,
deeper  even  than  the  desire  for  possessions,
there  is  a  still  more  generalized  and  more 
universal  craving  in  the  human  make-up.
It  is  the  craving  for  knowledge  of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orientation.
( W. Shelton,  1936 )
We  don’t  live  for  happiness,  we  live  for  holiness.
Day  to  day  we  seek  out  pleasure,  but  deep  down,
human  beings  are  endowed  with  moral  imagination.
All  human  beings  seek  to  lead  lives  not  just  of
pleasure,  but  of  purpose,  righteousness,  and  virtue.
As  John  Stuart  Mill  put  it,  peopl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become  more  moral  over  time.
The  best  life  is  oriented  around  the  increasing
excellence  of  the  soul  and  is  nourished  by  moral  joy,
the  quiet  sense  of  gratitude  and  tranquillity  that
comes  as  a  byproduct  of  successful  moral  struggle.
The  meaningful  life  is  the  same  eternal  thing,
the  combination  of  some  set  of  ideals  and
some  man  or  woman’s  struggle  for  those  ideals.
Life  is  essentially  a  moral  drama,
not  a  hedonistic  one.

( David Brooks, Humility Code )
那些已經回歸心靈,並且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人認為:
尋找意義,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之後,向著目標努力以赴,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成就。
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人明白只有選擇善性循環,才有機會抵達彼岸,
成為迫近真理的覺者,所以一生人只需要有成就,成不成功並不重要,

因為他的「終極關懷」就是追求智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所以成就其實是沒有終點、沒有止境的
成就既然成為生命的目的,死亡就不再是生命裡唯一的目的地。
也許前生修行較佳的人,很快就會明白愛、智慧和勇氣的重要性,
所以他們生命的意義,亦是圍繞著愛、智慧和勇氣這三個課題。
至於那些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當然也會知道  ego的興趣,
但由於  ego接受的意義往往由主流社會來定義,
往往以追求名利權及物質享受為目標,所以  ego的興趣,
往往是和生存、生活、享受有關的「現實關懷」,
亦往往反映出主流社會的興趣,
不一定是個人的選擇。
至於那些不相信有前生、有輪迴的人,或者心靈力量較弱的人,
那些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常常誤以為聰明和謀略就是智慧,
執迷不悟,以妄為真,積習既久,往往成為了屢世的「習氣」,
難以擺脫在中性循環之中輪迴,
甚至某世人一起歪念,變得越來越愚昧,就墮落在惡性循環之內。

他們在危難發生之前,未必有興趣思考生命的意義。
對他們來說,尋找生命意義的動力,只能夠靠聆聽死亡的啟示。
至於由於被精神上的痛楚所催逼而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在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之下,大可不必探討。

《活在當下、互相包容、求同存異》

「活在當下」哲學的教導是,如果有人問我們:
「一生人只有一次,每天亦都只有一次,
    所以要隆重其事的,究竟是那一天?」
是出生那一天?
是剛好十八歲成年的那一天?
是結婚的那一天?
是死亡的那一天?
是出殯的那一天?
我們應該答:是每一天!
If  you  fulfill  your  obligations  everyday
you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  future.
( Jordan B. Peterson )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一天,就是自得其樂地「活在當下」!
生命冇  take  two,錯過了的每一天亦一樣沒有  take  two
但至少還有補救的機會,
但願我們能夠從今天開始隆重其事地重視每一天!
珍惜個人眼前的「此時此刻here  and  now
及時行樂,開心地活在當下,
好好地過每一天的生活,
並且懂得好好地享受一切經歷過的過程,

就是這個世界的智者。
「活在當下」的道理其實不難明白,
可惜不少人要直到面對死亡之前,才頓悟「活在當下」的意義,
才明白生命中餘下的時間彌足珍貴。
幾千年來,哲學家都是在問這兩個問題:
1.  為何而活? Why
2.  如何活? How
「活在當下」這個課題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思考「如何活」?
如果「如何活」有多種選擇的話,如何選擇?
而當思考「如何活」的時候,
就難以避免地踏入了個人生命的意義這個課題,
就難以避免地需要考慮每個人的個別差異。
當一個人已經找到了個人生命的意義,
就能夠在當時智慧、能力和性格限制之下,活出豐盛的生命,
living  each  moment  to  the  fullest.
「活在當下」是一條「哲學問題」,
筆者在前面多篇文章之中「據理力爭」,
認為「活在當下」應當如此去理解。
但「哲學問題」亦當然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解釋,
「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就是「哲學問題」有趣的地方。
生存的目的是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是追求個人更美好的生活嗎?
是追求家人更美好的生活嗎?
是改革制度,追求人類更美好的生活嗎?
是努力不懈地追求「道/真理/智慧」嗎?

甚麼是更美好的生活,
「如何活」才算是美好的生活,
因人而異,因思想而異,因信仰或者價值觀而異,
因性格和興趣而異,因思考能力而異,因天賦才華而異,
而且還有命運,業力,甚至靈界參與其事。
生命是屬於個人的,每個人因應自己的智慧和性格,
對「如何活」這個課題會作出不同的抉擇。
「活在當下」唯一的檢定方法,
就是在決定了「如何活」之後,自己在死亡之前從不後悔。
由於只有接受過嚴謹哲學思考和生命教育訓練的人,
才具備「自知」這個必需的條件,

所以直到你自己親口承認「後悔」之前,
旁人單靠觀察,只能夠憑經驗去判斷,去推測,
沒有人能夠完全「肯定」你是否「活在當下」。
所以讀者們不妨提出個人對「活在當下」的看法。
「活在當下」是很多人都喜歡掛在嘴邊的四字詞。
但究竟當他們用這個四字詞的時候,
腦子裡究竟是想表達甚麼意思,
各位不妨在別人說的時候問一問他們。
It  is  impossible  for  anyone  to  begin  to  learn
that  which  he  thinks  he  already  knows.
( Epictetus )
Frank Sinatra《My W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2hYDIFDIU
筆者按:
香港一般的中學生都不會有哲學思考的訓練,
所以一旦在中國語文和文學兩科之中,
出現需要哲學思考的詞彙和概念時,
學生,甚至老師,都未必有足夠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所以筆者絕對不希望
在中國語文、中國文學和通識教育科的考試題目中,
見到「活在當下」這個詞彙,
因為未免令中學生的腦袋太沉重了!
90《活在當下、互相包容、求同存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