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在當下》(三)

[ 個人快樂方式的活在當下 ]
其實還有另一種「活在當下」的哲學,
就是認為應該重視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更加要重視自己多於重視別人。
最緊要自己開心,一定唔會待薄自己!
不少勵志人士喜歡替思想戴上樂觀或悲觀的帽子,
寧靜方式的活在當下拒絕這種糊塗的兩分法,
刺激方式的活在當下是最「當下」,
而個人快樂方式的活在當下應該是最「樂觀」!
即使部份擁抱這類思想的人有時也會關心別人,
但要活得開心,就要對整體人類的痛苦視若無睹,
既無需擔憂下一代的痛苦,亦無需擔憂環境惡化的問題,
因為下一代的危機,就讓下一代去承受和解決。
所以在人身自由及環境污染日益惡化的時代,
有唯利是圖和無知者一起堅持「兒孫自有兒孫福」。

人無百歲命,常懷千歲憂!
我們是活在當下、活在今天。
今天不知明天事,無謂諗咁多,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有得食就食,有得睡就睡,有得歎就歎,有得威就威,
跟誰在一起覺得舒服就跟誰在一起。
正所謂人各有志,請大家不要再宣傳大愛。

責任,就讓那些活在明天的人去承擔罷!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
    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馬太福音 6:34》
西方人繼承基督教之後,就提出了這個想法:
Eat  when  you  are  hungry.
Rest  when  you  are  tired.
Relax  when  you  are  stressed.
Fuck  when  you  are  horny.
Kill  when  you  are  angry.
Step  back  when  you  are  overwhelmed.
Listen  to  your  body.
Listen  to  your  ego.
用禪宗的看法,就是「肚餓時,吃;疲倦時,睡」!
I  have  a  simple  philosophy.
Fill  what’s  empty.  Empty  what’s  full.
Scratch  where  it  itches.
( Alice Roosevelt Longworth )
筆者當年讀大學的時候,
一位中學的同學介紹筆者聽女歌手 Vikki Carr 的歌,
筆者非常喜歡西班牙歌曲中表達的真摰感情,
雖然這種真和誠可能只不過是非常短暫的激情,
筆者尤其喜歡《Adoro》《Cuando calienta el sol》
因為每當聆聽欣賞時都有活在當下的感覺。
Carolina  Ramirez《Ador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pHOHdHj6Y
Placido  Domingo《Cuando calienta el sol》

這種「活在當下」的哲學,
只是表達了對「個人」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完全不會考慮「兼善天下」,
可以稱為「個人快樂方式的活在當下」!
Each  morning  when  I  open  my  eyes,
I  say  to  myself :  ” I,  not  events,
have  the  power  to  make  me  happy  or  unhappy  today.
I  can  choose  which  it  shall  be.
Yesterday  is  dead,  tomorrow  hasn’t  arrived  yet.
I  have  just  one  day,  today,
and  I’m  going  to  be  happy  in  it.”
( Grouche  Marx )
No  one  is  in  charge  of  your  happiness  except  you.
( Regina Brett )
不少人十分認同「個人快樂方式的活在當下」,
因為他們明白「寧靜方式的活在當下」只能夠
帶來超越  transcendence,不一定能夠帶來快樂  happiness
Happiness  is  the  meaning  and  the  purpose  of  life,
the  whole  aim  and  end  of  human  existence.
( Aristotle )
Sanity  and  happiness  are  an  impossible  combination.
( Mark Twain )
To  be  happy,
we  must  not  be  too  concerned  with  others.
( Albert Camus, The Fall, 1956 )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there  are  some  parts  of  the  soul
which  we  must  entirely  paralyse
before  we  can  live  happily  in  this  world.
( Chamfort, Maximes et pensees, 1805 )
89《如何活在當下》(三)a (2)
[ 懶人方式的活在當下 ]
在網絡上看到這句故作高深的說話:
人活一世,看似長久,實則只有三天
──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過去了,不再煩;
今天,正在過,不用煩;
明天,還沒到,煩不著。
這種懶人方式的活在當下,
比個人快樂方式的活在當下更進一步,
因為根本不必花精神去思考,亦毋需解釋,
甚麼都不用擔心,不必煩,船到橋頭自然直!

Hard  work  never  killed  anybody,
but  why  take  a  chance?
( Edgar John Bergen via Charlie McCarthy )
千萬不要以為「懶人方式的活在當下」沒有道理,
因為只要懶人能夠避免陷入惡劣的境況,
只要懶人堅持醉生夢死,堅持拒絕深刻思考,
他們在糊裡糊塗之中,就掌握了人世間「五大真理」:
1.  No  one  is  the  reason  for  your  happiness
except  you  yourself.
2.  Waste  no  time  and  effort  searching  for
peace  and  contentment  and  joy  in  the  world
outside  of  yourself.
3.  Stop  thinking  too  much.
Sometimes  it  is  not  within  y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issue / problem,
and  sometimes  there  is  no  answer  at  all.
Laziness  in  thinking  often  saves  a  man
from  going  mad  in  an  insane  society.

4.  Smile,  sleep,  play  and  excrete.
You  don’t  own  all  the  problems  in  the  world.
Leave  them  to  capable  people.
5.  Accept  and  be  contented  with  your  reality.
Idleness  is  the  stupidity  of  the  body,
and  stupidity  is  the  idleness  of  the  mind.
( Johann Gottfried Seume )
參考《思索恐懼症》

《如何活在當下》(二)

[ 刺激方式的活在當下 ]
「活在當下」還衍生出另一條「哲學問題」:
如何活的課題!
「活」並不一定是只有「寧靜的方式」,
「活」並不一定只是一般人的「吃喝玩樂」,
因為「玩樂」可以因應個人的天份而去到盡。
所以「玩樂」可以是放縱自己,
可以是隨時隨地尋找困難與刺激,
可以是冒險,同時向死神及高難度挑戰!
所以多采多姿的人類,
除了「寧靜方式的活在當下」之外,
還有「刺激方式的活在當下」,
英文叫做  find  ecstasy  in  life!
如果人未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或者發覺自己的生命意義就是尋找刺激,
或者意圖逃避生命中的某些課題,
往往就會選擇「刺激方式的活在當下」。
「刺激方式的活在當下」只有一個條件,
一個涉及「將來」的條件,
就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不會損害將來的快樂!
但凡事都有例外,
喜歡挑戰個人能力的極限的人,從來都不會介意將來,
對部份人來說,具備某一方面的嚴格訓練和才華,
冒險,同時向死神及高難度挑戰,
就是他們生命的意義,甚至生命中全部的意義!
誰有資格說冒險不是「活在當下」?
誰有資格說冒險不是「及時行樂」?
誰有資格說冒險不是「樂觀和積極」?
誰有資格說冒險不屬於「熱愛生命」?
由於「刺激方式的活在當下」往往需要體力和敏捷的反應,
所以比較適合年青人。
唯一可以問的哲學問題就是:
「熱愛生命、冒險和放縱」三者有甚麼分別?
怎麼樣程度的冒險才算是有意義的?
怎麼樣程度的冒險才可以令冒險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Catherine  Destivelle  Climbing  Solo  in  Mali
http://www.ukclimbing.com/news/item.php?id=49981
如果要強調活在當下中的「當下」兩個字,
那麼「刺激方式的活在當下」絕對是首選,
因為這種「活在當下」的方式,每一刻都要身心全面投入;
不會、亦不應該回憶過去或者想到未來。
所以選擇「刺激方式的活在當下」,
除了需要天賦,需要認識自己的能力,
需要接受長時間由淺入深的專業刻苦訓練,
需要克服恐懼,需要事前對將要置身的環境熟稔之外,
還需要看破死亡和傷殘,
並且和家人及一切關心自己的人取得共識。
因為要刺激地活在當下,往往是向或然率、命運及死神挑戰,
當然要放棄憂慮,但不應該放棄責任。

這裡有一個道德的抉擇。
除此之外,
雖然「刺激方式的活在當下」可以不對未來有任何憂慮,
但亦有可能不對未來有任何謀劃;
這個當下,只包含了過去,完全懶理將來,
所以未必會有美好的將來。
這是「刺激方式的活在當下」可能的代價!
也許只要我們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我們就會發覺:
「只要具備足夠的能力、勇氣、意志和鍛鍊,不怕艱苦,
    生命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
一言以蔽之,
「活在當下」和「及時行樂」相同的地方,
就是兩者都重視「及時」,都重視「樂」,
只不過兩者關於「樂」的看法會有一些差異而已!
只不過前者必須能夠先「放下」而後者不需要「放下」而已!
最後,當然不要忘記所有行為都牽涉到道德。
「刺激方式的活在當下」當然可以被權欲薰心的人利用。
試想一下,殺人如毛的毛澤東何嘗不是「活在當下」?
他的的詩詞一向是這種心態的最佳代表。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曰,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沁園春》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
    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
「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Attitude  as  well  as  positive  thinking
in  the  common  sense  are  merely  tools.
They  must  go  hand  in  hand  with  ethics.
( Jason Ling )

《如何活在當下》(一)

[ 寧靜方式的活在當下 ]
活在當下,事實上包括了過去、現在和將來:
過去的經驗、現在的感受、對將來的期望。
活在當下,並非沒有堅持,並非沒有責任,並非連人格也放下。
活在當下,其實是用智慧將「過去、現在、將來」融合在一起,
活在當下,只是「消化」了以往所有不良經歷的影響,
並且「踢走」所有關於於「過去、現在和將來」所產生的有害情緒。
因應各人不同的性格,活在當下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方式,
其中一種就是要以過去在波濤洶湧的概念世界中,
通過嚴謹思考所培育出來的智慧及對真理的堅持,
以一顆平靜的心面對 [享受、回應] 當下
You  can’t  have  rainbow  without  a  little  rain.
You  can’t  have  wisdom  without  a  little  pain
in  exercising  your  brain  and  self-critique.
( Jason Ling )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若一個人以為批判只是向外,拒絕自我批判,
沒有經歷過內心的交戰、抉擇、取捨,
如何能夠認識自己及管理自己?
如果不能夠認識自己及管理自己,

如何能夠戰勝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
如果不能夠戰勝自己,如何可以達到心境的寧靜?
所以人必須積極思考,明白批判既向外,亦向內,
才能夠達到「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

參考:《認識自己》 《管理自己》 《創造自己》 
平靜的心,基於接受一切不能改變的事物,包括死亡;
平靜的心,基於接受生命的無常,包括英年早逝;
平靜的心,能夠好好善用死亡之前的時間;

平靜的心,繼續保持開放的心和嚴謹的思考,
去蕪存菁,堅持那些經過琢磨而留下來的真理,
能夠令我們未雨綢繆,處變不驚,無所畏懼;
平靜的心,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能夠令我們為美好的將來「盡人事,聽天命」;

平靜的心,能夠讓我們隨時隨地、隨心所欲、隨遇而安、
毫不匆忙地欣賞大自然和生命中的美景;
平靜的心,完全接受個人應負的責任,不怨天、不尤人
這類「活在當下」的人認為一顆平靜的心就是人生的「樂」!
所以這種「活在當下」的哲學,可以稱為「寧靜方式的活在當下」。
There  is  more  to  life  than  increasing  its  speed.
( Mahatma Gandhi )
那麼在三類「及時行樂」之中,
1.  吃喝玩樂
2.  閑 (閒)
3.  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一個選擇寧靜方式「活在當下」的人會傾向那些類別?
在第一類「吃喝玩樂」之中,傾向於
  和知己故友一同吹水是主角,吃喝玩樂是配角。
參考:《吃喝玩樂又分兩類》
第二類「閑 (閒)」當然是適合「寧靜方式的活在當下」,
但一定不會對物質有「癖」。
參考:《 閑 (閒) 》 《閑的條件》(一) 《閑的條件》(二) 《閑的條件》(三)
至於第三類「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喜歡「寧靜方式活在當下」的人應該會選擇不忙碌的方式。
參考:《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87《如何活在當下》(一)
對有才華的人來說,人生最大、最難的學問之一,
就是如何解決經濟問題,及如何善用多出來的時間遊手好閒。
There  is  no  pleasure  in  having  nothing  to  do;
the  fun  is  having  lots  to  do  and  not  doing  it.
( John W. Raper )
It  is  impossible  to  enjoy  idling  unless
there  is  plenty  of  work  to  do.
( Jerome K. Jerome )
一個回歸心靈,矢志追求智慧的人,必然會「愛自己」,
他不但會善待自己的身體,而且會善待自己的 ego
明白一個人置身於不完善的社會之中,
必須具備最低限度的虛偽和說白謊 white lie 的能力,
並且在忙碌的創意工作之餘,偷得浮生半日閒是一種平衡,

不一定需要給自己一個藉口。
而且任何能夠令他在修行方面有進步的人,
包括愚蠢人、偽君子、半君子、傲慢的人、敵人和他討厭的人,
除了對他們的做人和行為引以為戒之外,
亦會將他們視為在某一概念上的導師,向他們學習,
因為矢志追求智慧的人已經有能力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所以當生命歷程裡拋來一顆檸檬,他就會用來製檸檬汁。

Don’t  carry  your  mistakes  around  with  you.
Instead,  place  them  under  your  feet  and
use  them  as  stepping  stones.
( Ryan Ferreras )
當年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 George Santayana
選定了某天結束他的教授生涯。
是日,他在哈佛大學大禮堂講最後一課的時候,
一只美麗的知更鳥停在窗台上,不停地歡叫著。
桑塔亞那出神地凝視著知更鳥。
許久,他轉向聽眾,輕輕地說:
「對不起,諸位,失陪了,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然後踏著輕快的腳步走出大禮堂。
鳥語花香和大自然的景觀,一向是免費的享受,
更是治療人世間精神壓力和失眠,並不苦口的良藥!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前赤壁賦》(蘇軾)

《活在當下可以成為一種信仰》

在基督教裡,進入天國的門是窄的,
因為不少信了教的人,內心依然有高層次的詭詐,
就是擁抱虛偽,事奉兩個主人,
根本不願意打開他們的心,讓耶穌基督進入,
靈魂尚未甦醒的人,怎可能認識神?
God  is  day  and  night,  winter  and  summer,
war  and  peace,  surfeit  and  hunger.
( Heraclitus )
It  is  the  greatest  of  all  disciplines
to  know  one-self,
for  when  a  man  knows  himself,  he  knows  God.
( Clement of Alexandria )
I  looked  in  temples,  churches,  and  mosques.
But  I  found  the  Divine  within  my  heart.
( Rumi )
The  knower  and  the  known  are  one.
Simple  people  imagine  that  they  should  see  God
as  if  he  stood  there  and  they  here.
This  is  not  so.
God  and  I,  we  are  one  in  knowledge.
( Meister Eckhart )
筆者認為上面的三句,應該就是基督教裡
「背負十字架,和耶穌基督同負一軛」的真正意思。
如果不能夠和耶穌基督同負一軛,信徒與非信徒有甚麼分別呢?
We  are  not  human  beings  on  a  spiritual  journey.
We  are  spiritual  beings  on  a  human  journey.
( Stephen R. Covey )
不論任何宗教,「活在當下」和某些教徒的生活極為吻合,
因為「活在當下」就是生活在信仰之中!
參考:《信念》(一) 《信念》(二) 《信念》(三) 《信仰》
Your  daily  life  is  your  temple  and  your  religion.
Whenever  you  enter  into  it,  take  with  you  your  all.
( Kahlil Gibran )
「活在當下」不能夠沒有堅持的價值,不能夠沒有責任和承擔,
因為「活在當下」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並不是逃避責任。

I  will  not  let  you  (or  me)  make  me  dishonest,
insincere,  emotionally  tied-up  or  constricted,
or  artificially  nice  and  social,  if  I  can  help  it.
( Eugene Gendlin )
We  purchase  freedom  at  the  cost  of  security…
and  critical  awareness  at  the  cost  of  our  peace  of  mind.
( Bryan Magee )
If  there  is  no  struggle  there  is  no  progress.
Those  who  profess  to  favor  freedom,
and  yet  deprecate  agitation,  are  men
who  want  crops  without  plowing  up  the  ground.
They  want  rain  without  thunder  and  lightning.
They  want  the  ocean
without  the  awful  roar  of  its  many  waters.
( Frederick Douglass, West India Emancipation Speech,
  August 4, 1857 )
生命在乎經歷、體驗、在乎思考和學習、在乎智慧和心靈的成長;
不在乎擁有  to  have
從心靈的角度來看,經歷、體驗、思考、學習,
都是一種享受
 to  be都是「及時行樂」,
因為隨著生命的消逝,一切東西最終都留不住。
所以姑勿論我們現在的智慧到達甚麼層次,
「活在當下」就是接受生命的挑戰,不斷地學習。

Accept ─ then  act.
Whatever  the  present  moment  contains,
accept  it  as  you  haven  chosen  it.
Always  work  with  it,  not  against  it …
This  will  miraculously  transform  your  whole  life.
( Eckhart Tolle )
I  have  crossed  the  seas,
I  have  left  cities  behind  me,  and  I  have  followed
the  source  of  rivers  towards  their  source  or
plunged  into  forests,  always  making  for  other  cities.
I  have  had  women,  I  have  fought  with  men;
and  I  could  never  turn  back
any  more  than  a  record  can  spin  in  reverse.
And  all  that  was  leading  me  where?
To  this  very  moment…
( Jean-Paul Sartre, Nausea )
參考: 《愛智是一種信仰》
86《活在當下可以成為一種信仰》
最後,請不要忘記,
「活在當下」可以成為拖延 procrastination 重要抉擇的藉口!
Professor  Helga  Drummond
The  Psychology  of  Doing  Nothing

《活在當下》(五)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墮。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日歌》文嘉(1501—1583)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今日詩》文嘉(1501—1583)
[ 當下 ]
所謂當下present,  here  and  now
當然不是指現時的那一分那一秒  at  this  moment
而是指「最接近現在的一段光陰」。
「當下」並不是指純粹當下的時間,
更加不是指當下的每一個一剎那,
所謂「活在當下」,是一個時間和目前關注的事件的結合
也許我們可以將時間看成是丈夫,關注的事件看成是妻子,
於是「活在當下」就是今天丈夫和妻子需要一起做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說「活在當下」就是拉丁文  carpe  diem
也勉強可以接受。
筆者曾經指出,「及時行樂timely  enjoyment
這種珍惜光陰、主動和積極的行為,
是同時回應「生命無常」及「韶華飛逝」兩大課題,
兼顧「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現象。
由於「及時行樂」分為三大類,
照顧了所有人的境況,照顧多種不同的價值觀,
所以必須從個人「樂」的定義和「樂」的選擇之中,
才可以看出一個「及時行樂」的人的人生態度。
無論如何,由於可以適合所有人,
所以「及時行樂」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然而樹大難免有枯枝,
幸好抱著消極和逃避的心態去「及時行樂」的,

只是小部份人而已。
參考:《及時行樂》(一) 《及時行樂》(二)
有一些人認為行動最實際,行動就是活在當下!
如此說來,強姦者應該是最懂得活在當下的人。
行動的背後當然必須考慮道德,必須有思考,
甚至綢繆和計劃。
任何沒有經過思考的行動,只能夠是行為,
所以「及時行樂」只可以視為行為,
因為不容易確定背後的思想,

而「放下」則既是思想,亦是行為。
由於「放下」需要去蕪存菁的智慧,所以只適合部份人。
如果「放下」再加上要求對人生某些價值的堅持,
那麼就只能夠適合小部份願意讓心靈參與主持大局的人。
所謂活在當下,「過去、現在、將來」必然是三位一體
緊密地相連,緊密地合作,將以往的經驗應用在當下,
回應當下的生活,而且當下亦同時會為將來準備及構思。
「活在當下」之所以和「過去、現在、將來」都有關,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活在當下」的是一個人的整體,
是一個人「過去、現在、將來」不可分割的整體。

從業力和輪迴的角度來看,除非能夠擺脫輪迴,
否則每一個人都有屢世前生的過去,有今生的現在,
有來生的將來,置身在業力和輪迴的五指山之中。
「活在當下」同樣既是思想,亦是行為,
不但需要覺醒之後「放下過去」,更要「面對將來」,
除了需要放下所有過去錯誤的認知、成見、習氣、
不良的心態和意識形態之外,
亦要踢走「面對將來」而產生的兩種有害情緒:
憂慮和對死亡的恐懼。
由於「活在當下」必須讓心靈參與主持大局,
所以一定會「知足」,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由於「活在當下」需要去蕪存菁,
所以必然重視「成就」,不會介意是否「成功」,
所以絕對不會放棄比較,只是放棄和別人比較,
但一定和昨天的我比較,或者和一個自己制定的標準比較。
「活在當下」的人必然和一個自強不息的我掛鉤,
而且有足夠智慧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當下的處境,
來決定個人的參與程度:
既可以完全被動,身心投入地去感受,例如音樂和大自然,
也可以積極主動地插手,分享和布施,包括物質和智慧;
既可靜若處子,亦可動若脫兔,揮洒自如,
這就是高層次的「及時行樂」!

不少「及時行樂」而又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
不容易明白「知足常樂」,難免喜歡和別人比較,
而一旦「及時比較」就往往就會降低他們的「樂趣」,
甚至由「及時行樂」立即變成「及時不樂」。
所以人必須「知足」才可以完全「活在當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宋。無門慧開禪師)
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知道智力非常重要,
因為智力低的人,不懂得博奕和度橋,
往往花在「活」的時間多,花在「當下」的時間少,
問題是智力高的人亦不一定願意花時間在「當下」。
讓「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的人才會明白:
智慧比智力更重要。
在「及時行樂、放下、活在當下」三者之中,

「活在當下」對智慧的要求最高,
既需要「去蕪存菁」的能力,
又需要具備一個「自強不息」的自我概念,
所以只能夠適合小部份人之中的小部份人。
換言之,「及時行樂」是 母集  mother  set
「活在當下」只不過是 子集  subset
也許可以這樣說:
「活在當下」是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人的「及時行樂」。
對相信有業力和輪迴的修行者來說,
他們的將來當然包括了下一生,
所以回歸心靈,接通前生的智慧,是首要步驟,
其次就是治療前生的缺失和傷痛,避免重踏覆轍,
並且放下一切不退的情緒,嚴守經得起批判的戒律,
再其次就是繼續努力追求智慧,勇猛精進,
繼續邁步攀登積極向上的善性循環,
將一塊一塊的絆腳石都變成一塊一塊的踏腳石,
期望能夠越來越接近彼岸。
既然「活在當下」需要如此高深的智慧,
那麼凡夫俗子是否和活在當下無緣?
世界大事,往往牽涉到政治這種複雜的事情,
苦難的世界又常常牽涉到天災及人禍,
牽涉到造物主的宗教和難以迴避的複雜政治,
所以豈是沾沾自喜的成功偏才,
和認為感性重於理性的藝術家所能理解的?
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只能夠選擇吃喝玩樂,
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快樂地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四)

[ 面對將來 → 找出個人生命的意義 ]
The  future  enters  into  us,
in  order  to  transform  itself  in  us,
long  before  it  happens.
( Rainer Maria Rilke )
Light  tomorrow  with  today!
(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
如果「活在當下」要活得有意義,
一定要 前瞻  looking  forward──有願景,有方向,有目標。
所以那些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生命意義的人,
既活在當下,亦活在將來,
因為將來之中蘊藏著他們的理想,
而對未來的憧憬往往就是活在當下的動力。
If  we  believe  that  tomorrow  will  be  better,
we  can  bear  a  hardship  today.
( Thich Nhat Hanh )
All  of  the  great  achievers  of  the  past
have  been  visionary  figures;  they  were
men  and  women  who  projected  into
the  future.  They  thought  of  what  could  be,
rather  than  what  already  was,  and  then
they  moved  themselves  into  action,
to  bring  these  things  into  fruition.
( Bob Proctor )
憧憬,是對未來的一種嚮往,但憧憬絕對不是期望;
憧憬,當然是盡人事、聽天命!
換句話說,現在和將來是快樂地融化在一起。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re  fused
meaningfully  together.
[ 面對將來 → 未雨綢繆 ]
活在當下要活得開心,
首先就必須明白將來還有許多個當下!

The  good  times  of  today,
are  the  sad  thoughts  of  tomorrow.
( Bob Marley )
It  is  said  that  the  present  is  pregnant
with  the  future.
( Voltaire )
Education  is  the  passport  to  the  future,
for  tomorrow  belongs  to  those
who  prepare  for  it  today.
( Malcolm X )
On  the  mountains  of  truth
you  can  never  climb  in  vain:
either  you  will  reach  a  point  higher  up  today,
or  you  will  be  training  your  powers  so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climb  higher  tomorrow.
( Friedrich Nietzsche )
Dream,  learn  and  run  after  wisdom
as  if  you’ll  live  forever,
and  do  your  best  you  can  today.
Learn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what  is  crucial  and  what  is  not  crucial.
Avoid  laziness  in  thinking.

Never  procrastinate  on  crucial  matters.
Be  grateful  for  everything  in  the  past.
Imagine,  plan  and  work  for  a  better  future
but  live  as  if  you’ll  die  tomorrow.
Things  that  are  abstract,  eternal  and  holy
are  the  foundation  of  your  faith
and  therefore  bear  all  your  hope.
Tomorrow  is  always  a  good  day  for  those
who  run  after  wisdom,  but  always
remember  that  a  good  day  does  not  need
a  happy  ending  in  the  future.
( Jason Ling )
Gratitude  makes  sense  of  our  past,
brings  peace  for  today,
and  creates  a  vision  for  tomorrow.
( Melody Beattie )
所以要追求智慧,積極裝備自己,未雨綢繆,
將「工作、意義、責任、愉悅和娛樂」五大天王,
全部融合在一起。
換言之,就是將過去的經驗,今天的生活,
及對將來個人成就 [不是成功,是成就] 的期望,
全部融合在一起!
在建設了「信仰」之後,有所為,有所不為,
甚至進行愚公移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完全放下成敗得失毀譽的困擾,
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故能夠處事從容淡定,
甚至下半生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輕而易舉地達到佛家這個專心致志的境界: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
從這個角度來看,下面這三句說話才可以有點眉目: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re  really  one: they  are  today.
( Harriet Beecher Stowe )
The  present  moment  is  the  only  moment
available  to  us,
and  it  is  the  door  to  all  moments.

( Thich Nhat Hanh )
Learn  from  yesterday,  live  for  today,
hope  for  tomorrow.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 Albert Einstein )
由於「活在當下」包括了「解決過去」和「面對將來」,
而「放下」只是「解決過去」,
所以這就是為甚麼能夠放下,未必表示能夠活在當下」,
但要「活在當下」,就必須「放下」。
思考的過程如下:
  生命無常 → 還未找到生命的意義 → 放下對死亡的恐懼 →
依然讓 ego主持大局 → 只能夠放下部份的憂慮 →
花大部份時間工作和吃喝玩樂 → 低層次的活在當下
  生命無常 → 放下憂慮、放下對死亡的恐懼 →
身體 body」和「心靈 soul共同主持大局 →
由於有足夠老本,由於工作中有娛樂,或者寓工作於娛樂,
所以絕大部份時間都算是及時行樂 → 中層次的活在當下
  生命無常 → 思考如何活 → 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
放下憂慮、放下對死亡的恐懼 → 讓心靈 soul主持大局  →
珍惜生命,拒絕將時間浪費在愚昧者身上 →

服務社會、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 高層次的活在當下
[為何我們要活在當下?]
從生物的角度來看,人的身體本來就是活在當下,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
人的自我本來就是活在過去、現在和將來,
那麼為何我們要誇張「活在當下」呢?
原因是很多人的當下受以往不良的經歷和情緒所控制,
又被社會文化、傳統、習俗、政治、宗教、學校教育、
父母、長輩、老師,甚至朋輩洗了腦,畫地自困,
接受了許多不合道理或不合時宜的桎梏,
所以他們差不多是一個傀儡,既沒有自由,亦沒有當下。
亦有不少人是活在將來,
現在所做的事差不多完全是為了將來打算,
有些人甚至為了一個不可能的將來犧牲了現在,
犧牲了身體的健康,犧牲了和家人及朋友相聚的時間,
完全忘記了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
忘記了聖經的教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不少人更加擁抱了很多不必要、涉及將來的憂慮,
忘掉了生命的無常、忘掉了及時行樂、忘掉了向死前閑!
更加可能忘掉了愛!
他們同樣是既沒有自由,亦沒有當下。
更加有一些人誤以為「行動」就是活在當下,
不論行動的背後是否有思考、有理性、有道德的基礎。
或者誤以為「勤奮工作」,
在忙碌的工作中遺失了自己,就是活在當下。
換句話說,很多人的「當下」接近於零,
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成為了他們的樊籠!
一旦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才能夠開始「活在當下」。
參考:《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二)
Don’t  count  the  days,  count  your  blessings.
Don’t  count  the  days,  make  the  days  count.

《活在當下》(三)

有人認為「活在當下」和將來無關,
其實「當下」當然和將來息息相關!
如果「活在當下」和將來無關,就是將「未雨綢繆」廢了武功!
[ 面對將來 → 放下憂慮 ]
活在當下要活得開心,首先就必須解決「對將來的憂慮」。
如果為將來的事情憂心忡忡,就是在生產當下的「情緒廢物」。
你說,這樣子如何能夠放下,如何能夠開心地活在當下?
  要解決經濟方面的憂慮,人生當然需要「規劃」。
年青時就開始要儲定老本;
中年時就要注意身心兩方面的健康,
應該可以降低將來在醫療方面的消費,
如果明白降低不必要的欲望可以增加老本,
也許可以減輕到老年時在經濟方面的憂慮;
老年時如果不能夠「開源」,就只能夠「節流」。
 要解決被淘汰的擔憂,人當然需要終身學習,
除了屬世知識的學習,除了要具備宏觀視野之外,
還需要增添心靈的鍛煉和智慧。
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人到年老力衰,還有經濟方面憂慮的時候,
就只能夠出售還未被淘汰的知識和技術,
依賴創意,及依賴一生人累積的智慧。

  要解決事情方面的憂慮,除了努力追求智慧之外,
就只能夠「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俗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可以預見的遠慮,當然應該未雨綢繆,
不能預見的遠慮,何必憂慮?
遠慮可以是無窮的,所以只需要解決近憂!
凡個人不能夠控制的事情,只能夠盡人事,聽天命,
憂慮無濟於事,只會折磨自己,損耗心力。

Anxiety  does  not  empty  tomorrow  of  its  sorrows,
but  only  empties  today  of  its  strength.
( Charles Spurgeon )
Worry  never  robs  tomorrow  of  its  sorrow,
it  only  saps  today  of  its  joy.
( Leo Buscaglia )
Worry《處世七常法》
所以活在當下這個概念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
「是否必須戴上避孕套做愛,才可以活在當下?」
If  you  have  faith,  not  merely  belief,
then  do  your  preparations  adequately.
Don’t  think  about  what  can  happen  in  a  month.
Don’t  think  about  what  can  happen  in  a  year.
Just  focus  on  the  24  hours  in  front  of  you
and  strive  to  get  closer  to  your  goal.
It  is  necessary,  I  believe,  to  accept  this  idea,
not  only  for  science,  but  also  for  other  things;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acknowledge  ignorance.
It  is  a  fact  that  when  we  make  decisions
in  our  life,  we  don’t  necessarily  know  that
we  are  making  them  correctly;  we  only  think
that  we  are  doing  the  best  we  can──
and  that  is  what  we  should  do.
( Richard Feynman )
[ 面對將來 → 放下死亡 ]
People  tend  to  be  uncomfortable  with  endings,
because  every  ending  is  a  little  death.
That’s  why  in  many  languages,  the  word  for
“good-bye”  means  “see  you  again”.
( Eckhart Tolle )
No  one  can  confidently  say  that
he  will  still  be  living  tomorrow.
( Euripides )
Life  is  fragile.
We’re  not  guaranteed  a  tomorrow
so  give  it  everything  you’ve  got.
( Tim Cook )
Even  if  I  knew  that  tomorrow
the  world  would  go  to  pieces,
I  would  still  plant  my  apple  tree.
( Martin Luther )
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所產生的逃避行為,令人無法「活在當下」,
因為和憂慮一樣,恐懼死亡不但生產了當下的「情緒廢物」,
而且浪費當下珍貴的光陰。
恐懼死亡的人,怎可能「活在當下」?
所以活在當下要活得開心,就必須放下對死亡的恐懼。
最好能夠達到「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境界!
存,吾順事;歿,吾寧也。」 (張載)
換言之,就是懂得在當下的生活中了生死!
亦莫戀此身,亦莫厭此身。
    此身何足戀,萬劫煩惱根;
    此身何足厭,一聚虛空塵。
    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逍遙詠》(白居易)
If  life  must  not  be  taken  too  seriously,
then  so  neither  must  death.
( Samuel Butler )
A  man  who  lives  fully  is  prepared
to  die  at  any  time.
( Mark Twain )
簡而言之,「活在當下」就是要
make  peace  with  your  past  as  well  as  your  future.

《活在當下》(二)

[ 昨天 → 去蕪存菁 ]
昨天,當然沒有完全消失!
昨天,只是經過了消化和排泄!
Intelligence  crucially  involves  memory;
inability  to  make  use  of  acquired  information
and  past  experience  is  a  severe  limitation  on
performance  of  mental  and  practical  tasks  alike.
( A. C. Grayling )
If  the  past  has  been  an  obstacle  and  a  burden,
knowledge  of  the  past  is  the  safest  and  the
surest  emancipation.
( John Acton )
去蕪存菁需要智慧,需要懂得如何判斷優劣,
需要尊重優質思想,同時需要歧視劣質思想!
愚昧的人擁抱虛偽,擇惡固執,結果消化不良、排泄不良;

追求智慧的人擇善固執,不斷學習如何消化和排泄。
換言之,活在當下其實就是追求智慧,和虛偽劃清界線,
進行個人的「自我心理治療self-therapy

Be  strong  enough  to  hold  on,
be  strong  enough  to  let  go,
and  be  wise  enough  to  decide
what  to  hold  on  and  what  to  let  go.
( Jason Ling )
至於高層次的放下,是認識自己並且進行自我批判之後,
 I去蕪存菁,從囚牢裡釋放出來,
除去種種錯誤的認知、成見、不良的心態和意識形態,
甚至除去不良的習慣,
返璞歸真,回歸心靈 soul」,讓「心靈」主持大局,
讓去了「蕪」的 ego應付一般社會關係。
參考:《「我」I 》《我 ego》(一)《我 ego》(二)
「放下」是解決過去的問題,是去蕪存菁,
是清理遺留在腦裡的蕪,因為那些是廢物、垃圾。
低層次的「放下」只是去舊蕪,
由於依然讓「 ego」主持大局,
所以會不斷產生新蕪,需要不斷花時間處理新蕪。
中層次的「放下」,開始回應心靈,
願意讓「 ego」和「   soul」共同主持大局,
所以亦會產生新蕪,亦需要去新蕪。
高層次的「放下」,讓「心靈  soul」主持大局,
清理遺留在腦裡舊有的垃圾之後,
拒絕再產生新蕪,並且不斷學習,吸收別人的菁,
簡而言之,就是去蕪存菁兼吸更多的菁」。
思考的過程如下:
  去舊蕪 → 「 ego」主持大局 →
不斷產生新蕪,需要不斷處理新蕪 → 低層次的放下
  去舊蕪 → 「  ego」和「心靈  soul」共同主持大局
→ 中層次的放下
  去舊蕪 → 讓「心靈  soul」主持大局 → 不再產生新蕪
→ 高層次的放下 → 活在當下
一般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
難以放棄擁有to have 的心態,
所以要求他們「放下」物質,往往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但鼓勵他們「放下」錯誤的概念,反而比較容易。
I  am  so  afraid  to  open  my  clenched  fists!
Who  will  I  be
when  I  have  nothing  left  to  hold  on  to?
Who  will  I  be
when  I  stand  before  you  with  empty  hands?
Please  help  me  to  gradually  open  my  hands
and  to  discover  that  I  am  not  what  I  own.
( Henri J.M. Nouwen )
On  the  surface,
you  may  still  be  happy  when  it’s  sunny
and  not  so  happy  when  it’s  rainy;
you  may  be  happy  at  winning  a  million  dollars
and  unhappy  at  losing  all  your  possessions.
Neither  happiness  nor  unhappiness,  however,
go  all  that  deep  anymore.  They  are  ripples
on  the  surface  of  your  Being.  The  background
peace  within  you  remains  undisturbed  regardless
of  the  nature  of  the  outside  condition.
( Eckhart Tolle, Stillness Speaks, p.67 )
Throughout  history,  there  have  been  women
and  men  who,  in  the  face  of  great  loss,  illness,
imprisonment,  or  impending  death,  accepted
the  seemingly  unacceptable  and  thus  found
“the  peace  that  passeth  all  understanding.”
Acceptance  of  the  unacceptable
is  the  greatest  source  of  grace  in  this  world.
( Eckhart Tolle, Stillness Speaks, p.71 )
簡而言之,活在當下就是追求智慧,然後運用智慧去蕪存菁,
通俗的說法就是學習大腸的智慧,存菁之後去蕪,排泄,屙屎!
去蕪存菁就是太初的道,而道就是神,所以屙屎絕對是神聖的,
屙完屎之後說一聲感謝主,是讚美主,絕對不是褻瀆!

《活在當下》(一)

放下」、「活在當下及時行樂
是三個十分容易混淆的概念。
所以一般人懶於思考的人,
都容易犯上幾個嚴重的錯誤,就是以為
1. 「及時行樂」就是「活在當下」。
2.  只要能夠「放下」,就可以「活在當下」。
3. 「活在當下」代表著積極和通透的生活態度,
而「及時行樂」則代表著消極和逃避的生活態度。
要研究「活在當下」這個四字詞的意思,
就要先解決「活」和「當下」的兩個概念。
讓我們先對「當下」這個概念作一個語意分析:
[ 昨天 → 拿起 ]
當下,當然來自昨天。
有人認為活在當下,和過去無關,
其實「活在當下」靠的完全是直覺  intuition
而直覺根本就包括了我們過去的經驗和思考、
從過去累積得來的智慧,和一向堅持的價值,
也許更包括了我們前生的智慧!
換句話說,要「活在當下」必須有指引,
而這個指引就是直覺和對某些價值的堅持。
A  healthy  vision  of  the future  is  not  possible
without  an  accurate  knowledge  of  the  past.
( Daisaku Ikeda )
參考:《放下》(九)
[ 昨天 → 放下 ]
如果「活在當下」是一個褒義詞,
那麼活在當下就應該是當下活得舒舒服服,
完全解決了過去一切不良的經歷和所產生的負面情緒。
這就是那句矇矓說話  make  peace  with  your  past  的意思。
換句話說,要「活在當下」就要能夠「放下」。
正如前述,「放下」並不是表示要忘記過去的一切,
並不是放棄以往累積的寶貴經驗。
人類這種生物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們之中的優秀者,
不但能夠對剛發生在自己及別人身上的事情作出「反思」,
汲取初步的經驗,
更能夠將過往的經歷再重覆「回顧」一兩次,
汲取進一步的經驗。
這種將實際的經歷轉化成抽象的經驗的過程,
就是「去蕪存菁」,
所以對人類中優秀者來說,過去的經驗就活於現在,
可能更會成就他們將來的夢想。
「放下」其實只不過是學習大腸的智慧,去蕪存菁,
將過去一切不良的經歷和所產生的負面情緒,
例如怨恨、煩惱、追悔、痴心……等等,
在活在當下之前完全解決。
「放下」了負面情緒,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 昨天 → 準備 ]
要當下活得舒舒服服,往往需要昨天的準備,
例如足夠精密的計劃、做事和經濟上的未雨綢繆,
都表明了當下和昨天的關係。
未雨綢繆,英語是  be  prepared
如果沒有了昨天的去蕪存菁 [拿起、放下] 和準備,
今天如何可以 
think  and  act  spontaneously?
我們有沒有想過:
有了昨天的拿起,有所為有所不為,
知道甚麼可以「妥協」,甚麼不可以「妥協」,
甚麼可以「寬容」,甚麼不可以「寬容」,
我們才有能力作出當下的判斷,
才會有當下的人格integrity
才會確立當下的「自尊self-respect
有了昨天的拿起和放下,
我們才會有當下的感恩gratitude
有了昨天的拿起、放下和準備,
才可以成就一個不斷追求進步的人,
而當下的忍耐patience 才可以成為一種美德!
有了昨天的努力思考和學習,
才懂得甚麼可以比較,甚麼不可以比較,
才懂得人生中各式各樣抽象和實質的東西,
應該如何排列它們的重要次序,
這樣才可以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換言之,當下和昨天的努力學習,息息相關!
To  dwell  in  the  here  and  now  does  not  mean  you
never  think  about  the  past,  or  responsibly  plan  for
the  future.  The  idea  is  simply  not  to  allow  yourself
to  get  lost  in  regrets  about  the  past  or  worries  about
the  future.  If  you  are  firmly  grounded  in  the  present
moment,  the  past  can  be  an  object  of  inquiry,  the
object  of  your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You
can  attain  many  insights  by  looking  into  the  past,
but  you  are  still  grounded  in  the  present  moment.
( Thich Nhat Hanh )
無論是幸福還是痛苦,
無論生活環境是好是壞,
無論社會的管治是否每況愈下,
人人都需要或被迫需要繼續生活下去,
不過他們可以有至少四種選擇:
1.  隨波逐流地繼續生活。
2.  儘管傷痕累累,被動地接受了現狀,
     活在以往歡樂的回憶之中。
3.  不斷地追求智慧,去蕪存菁,活在當下。
4.  面對變數眾多的事情,盡人事,聽天命。
任何人希望活得快樂,就必須懂得:
1.  如何和平庸者相處,
2.  如何和惡人打交道,
3.  放下不必要的憂慮,活在當下。
然而要活在當下,必須考慮個別的差異,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遺傳,不同的命運,
不同的業力,不同的師友,不同的婚姻,
不同的屢世修行,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制度。
如此複雜的課題,少一點智慧都不能成事。

《放下》(十)

[ 包袱 ]
Some  people  live  as  though  they  are  already  dead.
There  are  people  moving  around  us   who  are
consumed  by  their  past,  terrified  of  their  future,
and  stuck  in  their  anger  and  jealousy.
They  are  not  alive;  they  are  just  walking  corpses.
( Thich Nhat Hanh )
    每個人生存在世上就一定有包袱。
Everyone  comes  with  baggage.
至於包袱裡放了些甚麼東西,
有些我們知道,有些我們不知道,
但優秀的命理學家應該有能力猜出來。
相信有輪迴的人明白,
包袱內藏著自己前生的業力,今生必須承擔。
相信有輪迴的西方人認為,
包袱內藏著一個人前生失敗了的考驗,
所以今生需要重新接受同樣的考驗。

  包袱的重量,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但包袱的重量,必須是自己當時可以承受得起的重量。
☆  包袱裡的空間十分珍貴。
由於我們都希望能夠輕身上路,
所以包袱裡的空間十分珍貴,
於是包袱裡應該放些甚麼東西,就成為問題的關鍵。
換言之,就是需要培養判斷力,去蕪存菁!
包袱裡當然不應該放置廢物,廢物應該立即丟棄;
廢物不丟棄的話,就會不斷地損耗我們的能量。
包袱裡珍貴的東西,一定要保護,一定要堅持,
絕對不可以放棄,一旦放棄就變成了殘廢的人。

  要設法將包袱裡某些廢物變成黃金。
比較抽象的說法就是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而所需要的條件就是培養出足夠的智慧。

  有些人的包袱裡裝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如果有能力承擔而包袱內又是有價值的東西的話,
我們不應該怕包袱沉重,也不應該放下包袱,
我們應該想想如何能夠增添自己的負載力。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明。于謙)
修行的人「不要怕包袱」,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的教導!
修行的人「不要怕背負十字架」,這就是耶穌基督的教導!
有「信仰」的人會用「愛」和「智慧」來增添自己的力量,
直到有能力扛著十字架趕路」!
包袱雖然沉重,但卻沒有精神壓力!
  「憂慮」有一個唯一而且重大的價值。
歷史上有大志和抱負的人,亦不會怕包袱沉重,
所以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有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一般低層次的心理學家都會指出「憂慮」沒有任何價值,
但偉人卻知道「憂慮」具備一種重大的價值,
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早作準備」的憂患意識。
中國儒家
一向明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所以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建議。

然而憂患意識也是「憂慮」的唯一價值
因為「未雨綢繆」之後,憂慮就失去了價值,
可以暫且放下,留待因緣際會時再作處理。

所以我們又有「盡人事,聽天命」的說法。
Thou  shouldst  eat  to  live;  not  live  to  eat.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不良的情緒是沉重的,
高層次的經驗和智慧則輕如薄紗,
不但不會增添包袱的重量,
而且有能力將包袱裡某些廢物變成黃金。
參考:《經驗》(七)《經驗》(八) 《經驗》(九)
 包袱裡有作為長輩的責任。
所謂父母對子女放下,或者老師對學生放下,
都是指在適當的時候放下,
而不是因為自己懶惰而放下,
也不是因為自己愚昧而放不下。
無論是關心人類的哲學,抑或任何宗教,
都需要面對自古以來每一位老師都需要面對的課題,就是
「由於隱蔽的真理往往都是似非而是、似是而非,
    要怎樣才能夠準確及廣泛地傳遞一個概念?」
名詞的現代化和詮釋的現代化、世間化、淺易近人化,
當然是每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需要盡力而為的事!
Let  go  of  the  ego,  including
your  need  to  win  or  to  be  superior,
your  present  power  and  reputation,  and
all  the  battles  you  have  won  in  the  past.
But  hold  on  to  you  soul.
Do  not  let  go  of  your  humility.
Do  not  let  go  of  your  integrity.
Do  not  let  go  of  your  deliberative  experience.
Do  not  let  go  of  your  need  to  seek  wisdom.
Always  share  your  lessons  with  others.
The  measure  of  your  life  will  not  be  in

how  much  wealth  you  accumulate,  but  in
how  much  wisdom  you  accumulate,  and
how  much  love  and  talent  you  can  give  away.
( Jason  Ling )
《放下》(十)
RSA  AnimateThe  Secret  Powers  of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