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九)

由於情緒的反應一般比理性快,
又由於不少自視為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人,
傾向於將個人的情緒、喜好和偏見置諸理性之上,

所以往往拒絕接受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只喜歡直覺和「信念」,討厭建設理性的「信仰」

反而科學家和哲學家,由於職業的要求,
不但懂得將個人的情緒、喜好和偏見置諸理性之下,
而且將個人的情緒這塊絆腳石變成熱誠這塊踏腳石,
有能力一生人努力建設屬於個人的「信仰」。
建設理性的「信仰」是所有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因為人一旦有了「信仰」,就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緒,

包括判斷好的情緒和壞的情緒,
具備快速判斷如何對突發事件反應的能力,
懂得三思而後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第一章》
判斷蕪和菁,同樣都需要智慧,因為單靠知識容易誤事。
前兩篇文章涉及去蕪,這篇文章開始討論存菁。
存菁 holding on ]
去蕪letting go 不容易,因為需要培育智慧,
需要接受嚴謹批判,才能判斷甚麼是蕪、甚麼是菁。

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人,
更加需要學習「自我批判」,以去除個人思考方面的蕪。
俗語說的「改造」、「知錯能改」其實就是去蕪,
所以不願意改過的人,沒有可能去蕪,
鄙薄智慧、懶於思考,沒有能力改過的人,
亦沒有可能去蕪!

存菁holding on 的難度亦不低,
因為識貨的人不一定知道珍貴的物品為何如此珍貴。
「存菁」的首要功夫就是在先行者的指導下,
向歷史上最優秀的巨人學習,從新思考,並且加以批判。

表面上看來,「存菁」應該比「去蕪」困難,
因為「菁」一定是抽象的概念,包括良知和人格。
但奇怪的是,可能是由於有前生,可能是由於家教,
不少未受過高深教育的人反而懂得「存菁」,
所以俗語有「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說法,

他們的「人格」比不少所謂「讀書人」更高尚。
「存菁」就必須努力建設及堅持信仰faith包括
  人格
一般不必經歷深刻反思,
只需要具備良好家庭教育而出現的「菁」,
就是人格integrity
☆ 
聖經裡耶穌為世人肩負沉重的十字架;
佛經裡地藏王菩薩發願要度盡眾生: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都表達了「愛」這個概念裡最高的層次。
從聖經的角度來看,
「接受愛,愛真理,愛智慧,愛人如己」就是愛神。
 
參考:《存在》(九)【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真」。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最容易被「真」所傷,
於是有自以為慈悲的人說:
為了不傷害這些人,為了覺得自己慈悲,
我們是否應該放棄「真」?
參考:《存在》(十)【真、真理】
 
參考:
存在》(十一)【誠、誠者】
《存在》(十二)【由誠衍生出來的價值】
《存在》(十三)【誠、誠之者】
☆  責任
有一些是我們不應該放下,一定要扛起的「責任」。
扛起應負的「責任」,何嘗不是一種執著?
所以「修行的人要放下所有的執著」是一句廢話。
所謂「放下」,當然絕對不表示放棄承擔這些責任,
包括親情,愛情,友情,薪火相傳,擇善固執等價值的承擔!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從錯誤中學習」是自己的責任;
從失敗之中汲取經驗,往往能夠將包袱裡的廢物變成黃金。
「放下」不是忘記,不是扔掉教訓,
而是將以往發生的事情和反應,變成高層次的經驗。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
「知錯能改」是自己的責任;
「認識自己」是自己的責任;
「管理自己」是自己的責任;

「發揮潛能」是自己的責任;
「尋找意義」是自己的責任;
「創造自己」是自己的責任;
「珍惜光陰」是自己的責任;
「去蕪存菁」是自己的責任;
「分辨大事和小事」是自己的責任;
「慎選老師和朋友」是自己的責任;

「終身學習、勇猛精進」是自己的責任;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自己的責任。

從倫理的角度來看,
我們有對父母、子女和家庭的責任。
「服務、布施、悉心教導」,甚至最具挑戰的制度改革,
都可以視為愛的表現,亦可以視為修行者對社會的責任。

當我們明白到甚麼應該「放下」,甚麼不應該「放下」,
我們就能夠達到下面所說的境界: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小窗幽記》(明。陳繼儒)
「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五燈會元。卷第十九》(茶陵郁禪師)

《放下》(八)

☆  不良的情緒
The  advantage  of  emotions  is  that
they  lead  us  astray.
( Oscar Wilde )
情緒可善可惡,
善者必然重視理性和嚴謹的思考,
重視對虛偽和不公義的人和事的憤怒,
可以稱為正面的情緒,或者積極的情緒,

屬於正能量,促使當事人思考應付的方法,
成為情緒的主宰者;

惡者必然不重視理性和嚴謹的思考,
重視經不起批判的立場、直覺和信念,
可以稱為負面的情緒,或者不良的情緒,

屬於負能量,足以令當事人沮喪,後悔,悲傷,
身體抵抗力下降,甚至精神崩潰,有自毀的傾向,
成為情緒的奴隸,
除非當事人有暴力傾向或者背後有暴力的後台。

不良的情緒有很多,例如:

和正義無關的「憤怒anger 和「厭惡disgust
和邪惡、罪行無關的「憎恨、怨恨hatred
和思考力不足,對自己的認知不足,
尚未建設個人「信仰」有關的
恐懼fear
焦慮anxiety,「煩惱worry
不滿discontent,「追悔regret/resentment
妒忌jealousy,「痴心infatuation
空想fantasy,「妄想wishful  thinking
且看孔子這位情緒的主宰者教導我們如何管理情緒:
1.  憂慮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翻譯:德行沒有修養好,做學問欠缺深入研究,
聽到義理不去實踐,自己的缺憾和錯失不去改正,
這些都是我憂慮的地方。
2.  害怕、畏懼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詞語解釋:
畏,敬畏,畏懼。
天命,道,真理,心靈中的良知,命運。
大人,有道德學問智慧的人。
聖人,指道德學問智慧極高的人。
狎,親近而態度不莊重。
3.  喜悅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People  have  a  hard  time  letting  go  of  their
suffering.  Out  of  a  fear  of  the  unknown,
they  prefer  suffering  that  is  familiar.
( Thich Nhat Hanh )
Letting  go  gives  us  the  freedom,  and
freedom  is  the  only  condition  for  happiness.
If,  in  our  heart,  we  still  cling  to  anything
──anger,  anxiety,  or  possessions──
we  cannot  be  free.
( Thich Nhat Hanh )
I  vow  to  let  go  of  all  worries  and  anxiety
in  order  to  be  light  and  free.
( Thich Nhat Hanh )
不少身體的傷殘和心靈的創傷,
往往並非我們主動地去拿回來的經歷,
但我們都需要學習「放下」!
不愉快、甚至痛苦事件的創傷、回憶、陰影及壓抑,
會成為一個囚牢,阻礙我們的自由和成長。
凡是不能改變的事實,
只能夠靠接受、超越、放下來克服。
埋葬,不是一個好的方式,
因為被埋葬了的東西,隨時都可能再度被發掘出來;
不良的情緒是沉重的,只有被嚴肅處理過的情緒廢物」,
才可以成為一縷隨風而逝的輕煙。
Only  by  acceptance  of  the  past,  can  you  alter  it.
( T.S. Eliot )
所謂  acceptance  of  the  past
就是接受事情已經發生,結果已經無可改變。
而唯一還可以改變的,就是汲取教訓,
和思考個人在思考和情緒方面如何反應。
《放下》(八)
If  you  want  to  fly,  you  have  to
give  up  the  things  that  weigh  you  down.
( Toni Morrison )
Having  harvested  all  the  knowledge  and  wisdom
we  can  from  our  mistakes  and  failures,
we  should  put  them  behind  us  and  go  ahead,
for  vain  regretting  interferes  with  the  flow
of  power  into  our  personalities.
( Edith Johnson )
排泄和出汗,是大腸和皮膚的去蕪存菁;
哭泣,是情緒的發洩和釋放;
放下,是  I的淨化,回歸心靈主導。
[蕪菁有時容易混淆]
有一些心態可善可惡,端視乎我們如何運用。例如
  勝負  the  need  to  win
為了牌局的勝負而長久放在心上,就是窩藏廢物。
「戰勝自己」就是將勝負用在最好的地方。
  慾望  desires  of  the  ego
對名、利、權的慾望,往往犧牲了心靈的成長;
過度或超出自己能力的物質慾望,更是一個囚牢。
對知識的慾望,熱愛真理,熱愛追求智慧,
才是將慾望用在最好的地方。
慾望有一個比較好聽的名字,
叫做「期望」或者「期待expectation
期望同樣會產生操控別人的意圖,但說起來就悅耳得多。
有起碼思考能力和心理學訓練的人,能夠知己知彼,
所以有能力判斷自己和對方的期望是否合適和是否合理,
因為不合適或者不合理的期望是一個自掘的陷阱。
回歸心靈,能夠擁抱「無常」的人,就會放下期望,
只是付出,不求回報;努力以赴,但不強求結果,
因為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盡人事,聽天命,
思考和行動積極進取,但用平常心面對結果。

重要的概念是:
一個矢志愚公移山的人,
只是放棄「期望」或「期待」,絕不放棄「希望hope

  面子  prestige/reputation
重視「不必要的面子」就是窩藏廢物。
重視「正直」、「知恥」就是將面子用在最好的地方。
所以面子和自尊應該如何建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人生本來就是一連串的考試,
但不會有改卷員,亦不一定有固定或單一的答案!
凡有出題者和改卷員的考試,不一定是生命中重要的考試!
可惜一般人都不明白。
所以人生中最奇怪的一種現象就是:
有一些人可以放得下學問,但卻放不下考試成績,
可以放得下考試成績,但卻放不下學位。
所以為學問而自殺的人罕見,
為考試成績和學位而自殺的人卻常見。
這個現象應該是牽涉到勝負和面子的問題。

《放下》(七)

[ 去蕪  letting  go ]
去蕪,就是先判斷甚麼是廢物、垃圾,然後去除。
這一些「蕪」全部都存在於  ego之中,例如
☆  錯誤的認知例如「成見」、「誤解」
對自己和人世間處事的認識不足,
所以不懂得排列生命中重要事情的緩急先後次序。
例如「身材、面貌」相對於「性情、人格」孰輕孰重?
「職業、工作、使命」那個比較緊要?
「思考能力、天賦才華、毅力」之間有何關係?
如何判斷「知識、文憑、做學問方法、智慧」的輕重?
應該追求「成功」還是追求「成就」?

以為這個世界裡所有東西都可以「佔有」,
問題只是手段夠不夠好。例如:
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男友在一起,要放棄就頗不甘心。
其實可以被閏中密友搶走的男人,為甚麼要傷心?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以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有錢就大晒。
以為所有理想都是不切實際的,
或者以為夢想一定是好的,不理是否不切實際。
比較令人痛心的是由愛情、友情、親情衍生出來的思念,
導致思念者自殺。
自殺,往往是由於錯誤的認知,
而且對依然在生的親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有一些人可以放得下親友的「愛」,
但卻放不下男女的「情」。
台灣女作家三毛就是一個好例子。
  不良的心態和意識形態
例如喜歡「不勞而獲」,例如擁抱「虛偽」。
虛榮  vanity花費大量金錢去購買虛榮感。
ego主持大局,計較愛情中的得失。
拒絕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
在愛情中賭博,
想放下現時的男友 (丈夫),但又怕找不到更好的。
有很多錯誤的認知、心態和意識形態,
不一定是我們主動地去拿起,
而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之中,潛移默化得來的。
我們在懂得嚴謹思考之前,
自小就在不知不覺之間被傳統習俗、社會文化、
政治、宗教、學校、父母、長輩、朋友洗了腦,
接受了很多未經深思熟慮、疑真疑假的概念,
當然接受的強度亦和個人的性格傾向有莫大的關係。
參考:《我 ego》(一)
出來社會工作之後,需要考慮生活和經濟的問題,
往往由於懶,由於沒有餘暇,
由於個人能力和性格的限制,
由於社會風氣不鼓勵嚴肅思考,
由於恐怕與眾不同,
於是我們接受隨波逐流,有意無意之間畫地自困,
接受了許多似是而非,不合道理或不合時宜的桎梏。
一般來說,年紀越大,就越難改變,
這就是為甚麼「人最難改變的就是思想」,
這也是為甚麼「教育」這麼重要。
  不良的行為例如「欺騙別人」、「欺騙自己」。
  不良的習慣例如「懶惰」、「討厭思考」。
思考「懶惰」的人常常在宗教方面傾向於「迷信」,
因為既可以避免需要深刻思考抽象的課題,
又可以買保險。
不少人口頭上將一切全部交託給神或佛祖,
求神或佛祖保守和帶領,
於是就認為自己不再需要肩負思考的重擔,
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害怕,因為神與我同在,
或者左右逢源,甚至神和佛祖都與我同在,
只需要每星期上教會聚會、捐款,
或者初一十五去廟宇上香、拜佛、唸經、吃素。
信教的「好處」之一,也許就是可以讓腦袋「懶惰」!
「半懶惰」的人則常常對看似精神糧食的東西囫圇吞棗,
把需要謹慎批判的思想,往往未經消化就塞入腦袋之中。
食物需要咀嚼之後才吞下,
吞下之後更需要腸胃來幫助消化;
其實精神食物更需要再三咀嚼、再三批判,反覆思考,
甚至經歷親自實踐之後才吞下,

因為吞下之後根本沒有腸胃來幫助消化。
There  is  more  wisdom  in  your  body
than  in  you  deepest  philosophy.
( Friedrich Nietzsche )
很多勵志者都非常討厭用「放棄」這個詞彙,
寧取「敷衍了事」,拒絕「放棄」。
他們喜歡鼓勵受助者不要放棄,鼓勵瀕死者不要死,
但去蕪存菁中的去,就是指放棄的意思。
判斷是否需要放棄是一種當事人需要的智慧,
旁觀者和勵志者只能夠提供意見,
所以訓練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一向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因為「鄙薄智慧,懶於思考」的人沒有可能去蕪!

不良的思想、行為、習慣例如「墨守成規」。
「墨守成規」的一種現象就是跟隨「規範paradigm
在未有新的理論出現及證實之前,
跟隨規範一向是科學家理性、正確的處理問題方式。
「墨守成規」的另一種現象就是「蕭規曹隨」。
「蕭規曹隨」的原因很多,至少有五個:
1.  根深柢固的傳統或者先例,習陋成是。
    「習陋成是」在思考的眾多陷阱中屬於
    「訴諸慣例、訴諸傳統、訴諸權威」!
2.  先入為主、潛移默化、不容易改變的習慣。
3.  恐懼改變,沒有人願意負起改變的責任,
     寧願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放棄創新和進步。
4.  沒有人有足夠的智慧和權力去改變規則。
5.  舊規則非常好,大家樂於追隨,樂於墨守成規,
     因為新規則未必勝過舊規則。
所以「蕭規曹隨」一定要先判斷是甚麼「規」,
是否源於先行者的愚昧,是否源於有缺陷的假設,
是否源於媚俗,才能夠決定是否「隨」,
是否應該部份「隨」而部份「不隨」。
如果「蕭規曹隨」的規是非常好的規,
那麼定下規則的人就是真正的專家、真正的權威,
而「蕭規曹隨」就是對真正權威的尊重。
這個判斷當然需要思考能力的三大元素!
群眾一旦缺乏嚴謹的思考訓練,欠缺了足夠的思考能力,
他們的腦袋就自然成為了別人思想的遊樂場,
受到他人及傳媒的支配,的確可以說是身不由己。
I  have  the  simplest  of  tastes.
I  am  always  satisfied  with  the  best.
( Oscar Wilde )

《放下》(六)

[修行者的哲學]
或者有人說,放下就是放下,和存菁有甚麼關係?
那麼請告訴我,你放下的是甚麼?
為甚麼你放下這一樣,卻不放下那一樣?
你怎樣作出你的判斷?判斷的目的是存菁嗎?
修行的基礎方法就是勤奮思考,不斷追求智慧。
而要接近智慧,首先需要「」,其次需要「」。
先說次要的「運」:
誕生在好的地理環境,就是「運」。
誕生在好的社會環境,就是「運」,
例如優秀的學校,優秀的工作機構,
優秀的社會政治制度。
碰上好的人際關係環境,就是「運」,
例如好的父母,好的老師,好的朋友,好的伴侶。
其中誕生在好的家庭,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運」!

問題是「運」出現時,我們懂得把握,懂得珍惜嗎?
問題是如果沒有先天的「運」出現,
我們懂得在後天去積極爭取嗎?
我們懂得在後天積極參與去建設嗎?
這些行動難道不又是需要智慧嗎?
When  one  has  not  had  a  good  father,
one  must  create  one.
( Friedrich Nietzsche )
Whoever  does  not  have  a  good  father
should  procure  one.
( Friedrich Nietzsche )
除了應付外在世界的智慧之外,
修行的人首要就是認識自己內在的世界。
要「認識自己」就必須經過「自我批判」的階段,
凡是對「自我批判」存在恐懼的人,
只能夠對自己有膚淺理解,不可能深入地認識自己。
而「自我批判」所需要的,就是「勇」。
換言之,有「勇」才能夠「認識自己」!
這就是為何希臘哲學家認為
「認識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學問。
Knowing   yourself   is   the   beginning   of   all   wisdom.
( Aristotle )
一個人必須經歷過反覆「自我批判」之後,
才能夠清楚「
 I之中,甚麼是「蕪」,甚麼是「菁」。
能夠判斷和分辨「蕪」和「菁」,才有機會「去蕪」和「存菁」!
經歷過嚴謹的思考訓練和反反覆覆的「自我批判」之後,
就會明白「  I」之中的蕪,全部存在「  ego」之中,
明白「  I」之中的菁,全部存在「心靈  soul」之中。

  ego去蕪存菁,不讓「蕪」操縱自己,
 I才可以得到自由,才可以達到  be  yourself  的境界!
所以重視去蕪存菁的人,往往需要勇氣自我批判,
然後重新塑造和創造自己。
I  decided  many  years  ago  to  invent  myself.
I  had  obviously  been  invented  by  someone  else
─ by  a  whole  society ─
and  I  didn’t  like  their  invention.
( Maya Angelou )
The  privilege  of  a  lifetime
is  to  become  who  you  truly  are.
( Carl Gustav Jung )
一般人都是習慣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
去蕪存菁,就是返璞歸真,釋放心靈  soul
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
讓去了「蕪」的  ego應付一般社會關係。
懂得「  ego」之中不良的情緒是「蕪」,
而「心靈  soul」之中的人格和責任是「菁」,
就是修行者首先需要具備的知識。

The  soul  is  a  beautiful  but  hidden  sculpture.
Most  of  the  ego  is  the  unwanted  stone
before  the  sculpture  is  completed.
You  must  learn  to  be  your  own  sculptor.
( Jason Ling )
簡而言之,
知道甚麼應該「放下」,甚麼不應該「放下」,
 I」去蕪存菁就是修行者的功課
You  cannot  let  go  of  anything
if  you  do  not  notice  that  you  are  holding  it.
When  you  let  go  of  your  ego,
which  is  the  weight  that  holds  you  down,
you  release  your  soul  and  then  you  can  fly.
( Jason Ling )
Without  self  knowledge,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working  and  functions  of  his  machine,
man  cannot  be  free, 
he  cannot  govern  himself
and  he  will  always  remain  a  slave.
( G. I. Gurdjieff )
We  must  be  willing  to  let  go  of  the  life
we  have  planned  so  as  to  have  the  life
that  is  waiting  for  us.
( Joseph Campbell)
那些不懂得  I是甚麼的人,就會抗拒去蕪存菁,
而藉口就是悅耳兼且看來理直氣壯的「我係我」!

《放下》(五)

【再說男女關係的哲學】
弟子丙剛從失戀之中回復過來,
對師傅說:「我放下了,真舒暢!
就讓事情隨風而逝,我不再被痛苦折磨了。」
師傅說:「為甚麼你今次恢復得這麼快?」
弟子丙說:「因為我立即找到了新戀情!」
師傅說:「很好!但這已經是第七次了!」
弟子丁剛剛從婚姻失敗中回復過來,
對師傅說:「我放下了!真舒暢!」
師傅問:「你放下了甚麼?」
弟子丁說:「我放下經驗和教訓!就讓明天擔當它自己的憂慮罷!」
師傅說:「很好!你將會成為一個無知的人!」
弟子戊說:「師傅,結婚前我沒有追問丈夫以前的感情瓜葛,
我認為既往不咎,是否表示我能夠放下?」
師傅問:「那麼你想不想知道?」
弟子戊說:「當然希望他坦白!」
師傅說:「這樣當然不算是放下。
因為丈夫一旦坦白,妳也許會耿耿於懷,一輩子都牢記於心,
要待他人頭落地時,妳才算能夠真正放下!」
弟子己也是剛剛從結婚失敗之中回復過來,
對師傅說:「我放下了!真舒暢!」
師傅問:「你放下了甚麼?」
弟子己說:「我放下怨恨!」
師傅說:「很好!你沒有了某一些情緒的包袱!
怨恨本來就是情緒中的『廢物』。
從概念分析的角度來看,
『放下』是一種從處理情緒的智慧裡產生的方法,
目的就是處理『情緒垃圾』。
弟子己又說:「我知道彼此都有錯,
我知道我錯在甚麼地方,
我終於明白兩個讓 ego 主持大局的人為甚麼難以相處,
我會繼續努力修行,讓自己的心靈主持大局,
希望能夠碰上一位亦讓心靈主持大局的女孩子。」
師傅說:「真是太好了!
你終於明白男女關係中最大的癥結!」
Anita  Moorjani
關於男女及人際關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QFxbQ1HOrA
《放下》(五)
弟子庚剛剛生完小孩,從醫院裡出來,對師傅說:
「我從十四歲到二十八歲懷孕生育之後,都是立即放下,
將嬰兒交託給保良局,讓他們得到好好的照顧。」
師傅說:「很好!你完全沒有責任的包袱!」
責任一向是上智者不能夠「放下」的阻力,
反而下愚者容易「放下」他們應負的責任。
換言之,下愚者的自由度高於上智者!

《放下》(四)

【男女關係的哲學】
如果我們認為「放下」這個概念不算太複雜,
那麼請看一看下面一段筆者杜撰的對話,
女讀者看過之後,可以將性別轉換來看,
然後思考其中的道理:
弟子甲剛從妓院裡回來,
對師傅說:「我放下了!真舒暢!」
師傅問:「你放下了甚麼?」
弟子說:「我放下精液和幾百塊錢!
放下了生殖系統和腦神經的緊張狀態!」
師傅說:「很好!你的體重和錢包也輕了很多!
但精液裡面有很多『準生命』,不純粹是『廢物』啊!
況且自古以來,射精是最不環保的行為。」
英俊的弟子乙立即自誇說:
何必去妓院呢!
我從來和女孩子上完床之後,從來都是立即放下,
了無牽掛,絕不拖泥帶水!
你們難道忘記了「禪師背著姑娘過河」的故事嗎?
上床時,女孩子是有用的,但上完床,我們就要懂得放下,
否則她們就會變成我們沈重的包袱。
弟子乙滔滔不絕,繼續發表他的偉論:
見到亮麗的女孩子時,要記著這個要訣:
「面對她,接受她,處理她,放下她。」
放下妄想執著,就是無住!
亮麗的女孩子往往是一塊火炭,
執著不放,終有一天會燒傷自己。
放下就是快樂。
要提起就完全提起,該放下時就懂得放下,
放下後就完全放下;
一剎那的光輝,就是永恆。
放下,何等自在;愈自在,愈能夠開大智慧。
有一種境界叫放下,有一種心態叫捨得,
有一種智慧叫愛自己。
要明白女孩子都是身外之物,生命不能負重太多!
而且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媾完,就放下,別將生命消耗在懷念已往之中。
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
其實根本不必刻意忘情,因為情一多就自然會忘卻前情!
唯其無情,所以多情;唯其多情,所以忘情。
自從學懂了放下、了無牽掛之後,悠然自得其樂;
事前已經是無可無不可」,
上床時則是渾然與物同體」、「物我兩忘」,
過程、就是目的!從不擁有!亦不讓別人擁有!
事後,她還是她,我還是我,
亦即是禪宗水過不濕腳的修為!
「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掛著一縷絲。」
真正達到了「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的最高境界!
再說,其實堅持一生人只得一個女孩子也是一種執著,
能夠一早學習如何「破執」,心情才可以開朗,
生命才可以有喜悅。
自從「破執」之後,我每天都活在當下,
我的責任就是要活好今天。
所以我每次結識女孩子的時候,
都把她讚到天上有地下無,布施無窮的喜樂。
讚,並不是妄語,因為每個人總是有值得一讚的地方!
《放下》(四)a
《放下》(四)b
師傅說:「很好!懂得遺忘的人,找到了自由。
你沒有愛的包袱!也沒有情的包袱!
其實你下一生根本沒有需要再做人這麼複雜,
不妨考慮做一隻種馬 stud。」
弟子乙回應說:
「師傅,你說得對,但可惜的是我既喜歡哲學,
    但又十分仰慕聖經裡的所羅門王呀!」
Solomon,  who  was  one  of  the  Deity’s  favorites,
had  a  copulation  cabinet  composed  of  seven
hundred  wives  and  three  hundred  concubines.
To  save  his  life  he  could  not  have  kept  two
of  these  young  creatures  satisfactorily  refreshed,
even  if  he  had  fifteen  experts  to  help  him.
Necessarily  almost  the  entire  thousand  had  to
go  hungry  for  years  and  years  on  a  stretch.
Conceive  of  a  man  hardhearted  enough  to  look
daily  upon  all  that  suffering  and  not  be  moved
to  mitigate  it.
( Mark Twain )

《放下》(三)

[ 讀書人的哲學 ]
「放下」這個很多人都喜歡用的辭彙,
說穿了其實和「痾屎、痾尿、放屁」沒有甚麼分別。
也許我們會認為「放下」這個辭彙會令人肅然起敬,
好像涉及一些高深的智慧,
而對讀書人來說,「痾屎、痾尿、放屁」好像很難聽,
似乎十分低級、醜陋、俗不可耐,所以難登大雅之堂。
所以筆者就轉用「大腸的智慧」這個屬於生物學的名詞,
似乎文雅和好聽得多,對嗎?
至於向懂得思考的讀書人解釋「放下」這個概念,

我們就需要用到「去蕪存菁」這個詞彙!
只有屙清了廢物之後,讀書人的身體才會健康,
腦筋才會清晰,但這只是去蕪的功夫,
因為大腸的智慧不止於去蕪,大腸還需要懂得存菁。

放下之前,當然是有拿起,
或者是被迫拿起,或者是不自覺地拿起。
一呼一吸就是放下和拿起,
拿起了氧氣,放下了二氧化碳。
一吃一拉當然是同樣的道理。
捨得!捨得!有捨就需要得,有得就需要捨。
放下之後,兩手空空,自然要去拿,
拿起是要拿起有用的東西,放下是要放下廢物。
簡單地說,「放下」就是「去蕪存菁」,
任何東西一變蕪就去之而後快!

蕪者,糟粕也;菁者、精華也。
所謂「去蕪存菁」就是擷取精華,揚棄糟粕。
不論是從個人還是從文明的角度來看,
去蕪就是  letting  go,而「存菁」就是  holding  on
「去蕪」和「存菁」,兩者同樣重要,
只有頭腦不清的人才會認為「去蕪」比「存菁」重要!
Letting  go  and  holding  on.
Personal  strength  is  measured  by  both,
but  you  must  have  the  wisdom  to  decide
what  to  let  go  and  what  to  hold  on.
If  it  is  garbage,  let  go;
if  it  is  treasure,  hold  on  and  hold  on  tight.
The  wisdom  is  as  simple  as  that.
( Jason Ling )
Be  strong  enough  to  hold  on,
be  strong  enough  to  let  go,
and  be  wise  enough  to  decide
what  to  hold  on  and  what  to  let  go.
( Jason Ling )
You  have  to  have  a  talent  for  having  talent.
( Ruth Gordon )
去蕪存菁,需要判斷,需要智慧;
去蕪存菁,其實就是做學問和修行的功夫。

不斷地拿起,不斷地放下,不斷地去蕪存菁!
能夠拿起、懂得拿起的人,身體自然強壯;
能夠放下、懂得放下的人,就找到輕鬆,
再次上路時,腳步自然輕快!
Let  go  and  you  will  soar  higher  than
you’ve  ever  imagined.
You  can’t  reach  for  anything  new  or  good
if  your  hands  are  still  full  of  junk.
However,  you  need  wisdom  to  decide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junk.

愛智慧批判 [分辨蕪菁] → 拿起 [存菁] 放下 [去蕪]
其實整個人類文明的生存,都是依賴拿起和放下。
不知為甚麼,西方不少勵志人士在思考方面頗為糊塗,
在談及放下這個概念的時候,往往誇讚放下,貶低拿起,
可能是因為沒有經過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
西方人常常說:
A  man  is  judged  by  the  company  he  keeps
and  by  the  company  he  avoids.

所以對傳統的讀書人來說,下面就是他們的信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勸學》(荀子)
換句話說,
就是讀書人需要懂得去蕪存菁,「放下」低層次的朋友!
When  a  fool  walks  out  of  your  life,
you  are  moving  up.
When  a  wise  man  walks  out  of  your  life,
you  are  moving  down.
When  a  well-wisher  tells  you  not  to  be  afraid
to  let  go,  to  give  up  and  to  move  on,
make  sure  that
you  are  moving  up  and  not  moving  down.
( Jason Ling )
參考:《批判精神、人以類聚》(二) 《知己知彼》 
最後,為了學習「大腸的智慧」,為了能夠「去蕪存菁」,
讀書人必須懂得「保持渠道暢通無阻」,
而通渠的方法,在存菁的方面就是對真理的熱愛,
堅守一個「開放兼聽的心靈」,不排斥任何文化的思想,
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捨短取長,融會貫通;
在去蕪的方面就是用比較文化的方式,
讀書人與讀書人之間互相批判、互相砥礪的方式,
凡是經不起批判的思想,就立即與之割蓆,毫不婆婆媽媽!
一旦「去蕪存菁」出現了失誤,就容易食物中毒,
讀書人就變成了毒書人,智慧就會逐步下降,甚至垂直下跌,
換言之,「去蕪存菁」根本就是一種「勇猛精進」的修行,
而修行有如逆水行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進則退!

《放下》(二)

Some  of  us  think
holding  on  makes  us  strong;
but  sometimes  it  is  letting  go.
( Hermann Hesse )
[販夫走卒的哲學]
英語將「放下」譯成  let  go
英語裡「痾屎、痾尿、放屁」亦常常說成
比較文雅一點的  relieve  yourself
或者比較幽默一點的「屎丟活Stewart,以助記憶!

因為人必須丟下屎才能夠活下去。
可見「放下」和「痾屎、痾尿、放屁」在抽象概念中,

的確有相同的地方。
也許我們會認為「放下」這個辭彙會令人肅然起敬,
好像涉及一些高深的智慧,
而「痾屎、痾尿、放屁」則似乎十分低級、醜陋、
俗不可耐、難登大雅之堂。
然而二者的分別真的是如此大的嗎?
且聽弟子和師傅的一段對話:
小沙彌剛從廁所裡出來,回到課堂,對師傅說:
我放下了!真舒暢!
有人說:「放下大小便,飄飄然立地成仙」,
說得一點也沒有錯!

師傅說:
很好!你的體重也輕了幾兩罷!
放下的真諦,本來就只是放下「廢物」這麼簡單的一回事!
「廢物」不排出,就會產生毒素,
所以「放下」兼有排毒的作用!
西方人的說法,就是
Let  go  of  what  no  longer  serves  you.
「放下」這個很多人都喜歡用的辭彙,
說穿了其實和「痾屎、痾尿、放屁」沒有甚麼分別,
是顯淺至販夫走卒都可以明白的道理,
根本沒有需要故作高深!
而凡是販夫走卒都可以明白的哲學,就是有愛心的哲學!
真理,有時不一定是高高在上,飄浮在空中,
脫離日常生活的經驗。
所謂「放下」,其實就是學習大腸的智慧!
大腸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懂得分辨吃下的東西,
那一些是不能消化的廢物,那一些是有營養的東西,
大腸選擇尊重有營養的東西,並且歧視廢物,
和廢物割蓆,分道揚鑣,並且矢志不移和肩負重責,
將廢物變成糞便,將之排出體外。
對廢物來說,大腸是一個分離主義者,
對有營養的東西來說,大腸是愛心的典範

To  eat  is  human;  to  digest  divine.
( Mark Twain )
我們的大腦,著實需要發展出好像大腸的那種智慧:
汲取有用的營養,排走廢物,
對一般人來說,判斷甚麼是有營養的思想固然困難,
判斷甚麼是思想上的「廢物」就更加難上加難。
一般人之所以難以「放下」,
就是因為擁抱了半桶水的思考後就沾沾自喜,立即行動,
既不懂得判斷甚麼東西最有營養,
也不懂得判斷甚麼東西是廢物,
所以有時會放下了有營養的東西,去抓緊廢物,
有時則把有營養的東西和廢物一起抓緊,
有時則把有營養的東西和廢物一起放下。
人類的文明必須依賴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吸收營養,兼且放下廢物,才有可能進步!
筆者認為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不妨借用來指思考方面應該學習大腸的智慧!
所謂「為學日益」其實就是判斷菁之後存菁;
所謂「損之又損」其實就是出盡洪荒之力去蕪,
因為去蕪一向比存菁困難得多。

There  is  no  sincerer  love  than
the  love  of  food.
( George Bernard Shaw )
There  is  more  wisdom  in  your  body
than  in  you  deepest  philosophy.
( Friedrich Nietzsche )
小沙彌聽到師傅的啟示,立即頓悟,大叫:
師傅,我懂,我馬上懂!
你甚麼時候放下,甚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而且我更加明白,大隱隱於市,但大忍不忍屎,
只有屙清了廢物之後,人的腦筋才會清晰,

只有用「痾屎、痾尿、放屁」的比喻,才容易深入人心,
才是販夫走卒都能夠領悟的概念。
人間哲學的出發點,應該是用最顯淺的方法來表達,
讓大部份人都能夠有所得著。
以真正哲學家的功夫,怎會沒有能力說清楚一個概念?
玩弄文字、故作高深,不是哲學,是哲墮!
有違慈悲為懷的價值觀。
哲學和宗教名詞的詮釋,有時也需要返璞歸真,以利天下。
參考:《思考和閱讀》(三)

《放下》(一)

It  is  impossible  for  anyone  to  begin  to  learn
that  which  he  thinks  he  already  knows.
( Epictetus )
Being  and  having  in  our  society  teaches
us  how  to  take  possession  of  things,
when   it  should  rather  initiate  us
in  the  art  of   letting  go.  For  there  is
neither  freedom  nor  real  life  without
an  apprenticeship  in  letting  go.
( Gabriel Marcel )
無論是關心人類的哲學或者宗教,
都需要面對自古以來一個重要的課題,
就是「如何能夠準確及廣泛地傳遞一個概念」。
名詞的現代化、詮釋的現代化和世間化,
當然需要慈悲為懷的真哲學家盡力而為,
讓一般販夫走卒都能夠領悟。
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很多人寫文章或者演講時,

都喜歡用上「放下」這個詞彙,
似乎相當清楚明白甚麼叫做「放下」,
將問題一股腦兒地「放下」到讀者和聽眾的身上。
所以「放下」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概念,
蘊涵著甚麼意思,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李清照)
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心頭,卻上眉頭」,
當然是表達一個人不能夠「放下」的精采描述。
傳說中她不能夠「放下」的是思夫之情,但有爭議。
但《一剪梅》亦提出了一個課題:
感情是否應該「放下」呢?
人總不能夠日日愁眉不展,那麼應該如何「放下」呢?
如果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放下」,
那麼「放下屠刀,但成不了佛」算不算是「放下」?
在廁所裡放下大小便,飄飄然立地成仙」,
又算不算是「放下」呢?
是否可以說「一個人把背囊放下來」,
就是「放下」的所有明顯和借喻的意思,
我們又是否會同意呢?
如果有人說「放下買路錢」也是一種「放下」,
我們又是否會同意呢?
我們會否說「放下」是一個高級很多的哲學詞彙!
那麼「放下身段」又是否一種「放下」呢?
貪得起,放得下」又是否一種「放下」呢?
了斷恩怨情仇是一種「放下」,
捨棄廢物,拒絕鼎你個廢,是一種「放下」,
然而命運弄人,往往愛別離,怨憎會,
除了那些矢志不移追求智慧的修行者,
視追求「道/真理/智慧」為生命裡重中之重,
任何人想「放下」談何容易。
孔子認為人有上智和下愚之分,
上智者當然容易學習和理解為何需要「放下」,

然而大部份人介乎二者之間,
他們和下愚者都難以理解人為何需要「放下」。

但問題並如此簡單,因為性格會有很多奇怪的組合。
一旦愚蠢人擁有永不放棄,夢想成功的意志和毅力,
即使他們的腦袋、言論和表現出來的思想及行為,
都很誠實地反映他們的愚蠢,
然而他們卻拒絕承認自己愚蠢,
想勸導他們「放下」談何容易。

千金難買少年窮,萬金難脫中年蠢,
部份中年人何嘗不想「放下」中年蠢?
西方說「放下」時,用的詞彙是 let go
應該是從佛教譯本中借用回來的概念,
照字面上就是「放手」,
似乎蘊涵了「讓……得到自由」的意思。
《放下》(一)
如果「放下」不是一個為賦新詞、為求看來高級,
於是強說哲思、刻意濫用的詞彙,
那麼「放下」究竟是甚麼意思?

「放下」究竟是單純的概念還是複雜的概念?
1. 要「放下」的是甚麼東西?
2. 要「放下」的東西是暫時「放下」還是永遠「放下」?
3. 有沒有一些東西需要堅持,不能夠「放下」?
    還是所有東西都可以「放下」?
Fame  lost  its  appeal  for  me
when  I  went  into  a  public  restroom
and  an  autograph  seeker  handed  me
a  paper  and  pen  under  the  stall  door.
( Marlo Thomas )

《原諒》(六)

  原諒和寬恕是文明的處事方式
一個人的經歷和經驗,
有時是來自特殊的環境和事件,
有時是來自自己所犯的過錯,
有時則是來自觀察別人犯下的過錯。
Experience  originates  from  human  mistakes.
但犯錯只是經歷,並不等於經驗。
沒有經過思考和分析的經歷,不可能稱為經驗。
當某些不良的經歷是由於別人的過錯而產生的時候,
如果這人肯悔改的話,有時應該考慮原諒和寬恕。
原諒和寬恕,必須視乎悔改的定義及悔改後的行為!
否則一旦原諒和寬恕了一個壞人,他會變得更加謹慎,
將來做出更精心策劃的壞事,去害自己不認識的人,
那麼當初對他的原諒和寬恕,給時間一個印證的機會,
其實是在作孽和在造業!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原諒和寬恕,
從來都和風度及修養無關,只和人性的虛偽有關,
尤其是那些自以為自己高人數等,有名氣,有社會地位,
覺得自己擁有寬闊的胸襟,遠大的視野,又充滿慈愛,
於是覺得自己有權代表所有受害者去原諒人的人!
原諒值得原諒的人,目的是提升自己,
明白事情發生的背後,
往往有很多我們難以明白、難以找出原因的因素;
寬恕別人,讓對方好過,
讓自己不再為這件事情繼續付出代價,
是雙贏的行為,對雙方都有好處,
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才可以說原諒是一種福氣!

至於不值得原諒的人,則不一定需要原諒他們,
誰說「放過自己」一定要先「原諒別人」?
「放過自己」是寬恕自己,釋放自己;
不會背負「憎恨」這個愚昧的重擔,
受過去事件所產生的不良情緒所左右,所禁錮,
為別人的錯誤繼續付出代價。
智者和愚蠢人之間有磨擦,有矛盾,是很正常的,
智者懂得何時可以原諒,何時不能夠原諒,
更加不會越俎代庖,代替別人去原諒犯錯者,
只有愚蠢人才會因為不懂得原諒別人而活得痛苦!

猶太人的傳統智慧甚至教導猶太人如何報復:
「當你的鄰居在深夜兩點彈鋼琴時你別氣惱,
    你可以在四點鐘時叫醒他,並告訴他你很欣賞他的演奏。」
誰說不憎恨對方就是代表原諒了對方?
首先,我們未必有資格代表所有受害者,
去原諒一個不值得原諒的人;
其次,我們要明白「放過自己」的目的是「愛護自己」,
而「愛護自己」是記取教訓,不再重覆同樣錯誤,
利用過去事件所產生的經驗提升智慧。
「愛護自己」是放下那些心靈旅途上的絆腳石,
包括人在內。
不值得原諒的人往往不肯認錯、不肯悔改,
處處用虛偽和語言偽術來掩飾自己的惡行;
我們只是不憎恨這個人,但亦不原諒他,只是「放下」他,
因為放棄一個不值得原諒的人,就是「放過自己」,
亦是一種文明的處事方式。
你當然可以「以德報怨」,但不要妄想自己有多麼偉大,
不要幻想對方會因你的原諒和寬恕而改變,
你有可能只是在賭那幾分之幾的或然率;
亦不要假設對方傷害你時是有意圖的行為,
因為「對方不是故意的」亦有幾分之幾的或然率。
有時你的受害只不過是因為他的愚昧無知,
根本沒有其他特別的原因。
況且,這世界有一類「即時原諒自己的人」,
他會告訴你他的行為不是故意的,只是受環境所推使,
是逼不得已的,發生在你的身上只是你的不幸。
為了防止這類人再傷害其他人,最好能夠做到「以直報怨」。
原諒一個人並不一定表示原諒他的行為
要視乎當事人的年齡及事情的嚴重程度而定。
如果一位小孩子在我們的家門前小便,
也許我們可以原諒他,
但如果一位成年人在我們的家門前大便,
也許我們亦可以原諒他,
但如果一位成年人在公眾場所大便,
我們是否應該原諒他?
我們又是否有權代替公眾原諒他?
滿口仁愛、道貌岸然的人又是否有權代替公眾原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