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五)

  要愛自己當然要先認識自己
要愛自己當然要先認識自己,
而要認識自己,當然需要經過自我批判的階段。
中國傳統智慧的「嚴以待己,寬以待人」,
及「吾日三省吾身」就指出了自我批判的重要性。
不願意自我批判的人怎稱得上「愛自己」?
Self-criticism  is  a  sign  of  love  for  our  souls.
It  is  not  self-hatred.
It  is  not  trying  for  perfection.
It  is  not  striving  for  success.
It  is  trying  for  growth  and  achievement.
經過自我批判之後,我們就會比較容易明白
「為甚麼我們最初會選擇和野獸做朋友?」
因為當時自己的層次低!
讓「心靈soul 主持大局的人明白,
ego的受傷,往往只不過是語言上的傷害,
根本沒有甚麼大不了,
因為這個「傷害」是好是壞,自己的「心靈」可以判斷。
如果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是真的缺點,
就應該想想自己如何去改進,
這個令自己受傷的人,不論他的動機如何,都算是自己的貴人。
猶太人的傳統智慧亦蘊涵著老子「禍福相倚伏」的道理:
「世界沒有悲劇和喜劇之分,
    如果你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
    如果你沉緬於喜劇之中,那它就是悲劇。」

試想一下,不用交學費就有人肯指出自己的錯失,多麼化算!
當你成長到某一階段時,
要找一個能夠指出自己錯失的人也不容易,
到遇上真正的敵人,一口噬落你時才發覺自己的缺點,
可能已經太遲了!
所以猶太人的傳統智慧告訴他們:
「馬在鬆軟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語中易摔跤。」

如果發現別人說錯了,那麼是別人判斷錯誤,
那麼這就是他的問題,
所以他說的和罵的根本不是自己的問題,為甚麼要生氣!
但不要忘記,一般「心靈」容易判斷低層次的缺點,
要判斷高層次的缺點,則需較高智慧的「心靈」。
Jack  Kornfield
The  Ancient  Heart  of  Forgivenes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RP-Q4mMtk
至於那些習慣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
他們應該明白:
由於 ego往往是一個傾向於計較利益的人,
所以必然會衍生出三種情況:

1.  物以類聚!人亦以類聚!
從交易的角度來說,如果自己也是一個易犯錯的人,
那麼不妨多多原諒別人,亦期望別人多多原諒自己。
你既不挑剔我,我也不挑剔你,大家好來好去,
別人眼中的刺和自己眼中的樑木和平共存,互相包容,

大家都不必進步,和和諧諧,於是大家都好開心。
這就是為甚麼我們通常都會發現「人以類聚」: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Mediocrity  breeds  mediocrity.
2.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自己打算收買人心,做大事,
不妨以原諒別人來作為武器,
期望別人之中沒有能夠看得透自己內心世界的高手,
亦期望別人之中沒有喜歡「利用原諒」的人。
Being  able  to  forgive  is  not  necessarily
a  mark  of  spiritual  strength.
It  may  be  just  a  mark  of  leadership  skill.
3.  自告奮勇,代替別人原諒!
不少偽君子亦是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
高層次的偽君子相信大愛,
認為他們不需要理解情境就可以原諒人,
因為他們的座右銘就是:

Father,  forgive  them;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 Luke 23:34 》
但他們故意忘記了句金句前面有一個稱呼 Father
因為這句說話是耶穌向神說的。
那些道貌岸然,相信仁慈就足夠,不需要相應的智慧的人,
甚至認為他們有資格代替受害者原諒害人者,
所以他們有權代替所有猶太人原諒希特勒及納粹黨。
《原諒》(五)a
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明白,
原諒不值得原諒的人,原諒不肯認錯及真心悔改的人,

並不能夠稱為包容,也不是仁慈,更加不是大愛,
因為不值得原諒的人往往會用同樣手法再去害其他人,
換言之,原諒不值得原諒的人等同包庇罪犯。

《原諒》(四)

  其次是要愛自己
所謂「愛自己」,包括了多方面:
‧注意自己身體的健康。
‧注意自己情緒的健康。
‧注意自己心靈的健康。
‧愛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Don’t  be  a  prisoner  of  the  past !
Remember  the  lessons  learned  and
learn  how  to  learn  them  well.
Don’t  allow  yourself  to  be  victimized  again,
at  least  in  similar  situations.
Pain  is  inevitable,  but  it  will  pass.
Forget  the  pain,  the  shame  and  the  hatred.
Let  go  of  the  suffering,
let  the  wound  inside  heal,
don’t  let  it  get  worse  as  time  goes  by.
Healing  doesn’t  mean  the  damage  never  existed.
We  let  the  scars  (lessons)  stay,
but  they  no  longer  control  our  lives.
Yes,  lessons  must  be  learned
but (psychological) suffering  is  optional.
Wisdom  is  accessible.
( Jason Ling )
愛護自己身體和情緒的健康,就要放下怨恨。
但「放下」怨恨這種不良的情緒,
不等於「忘記」事件的教訓,
因為「忘記」事件的教訓就不愛自己!
對「認識自己」的人來說,「放下」比較容易,
對不甚「認識自己」的人來說,所謂忘記痛苦,
讓事情隨風而逝,別讓過去的事影響我們,
只是表面上漂亮,實質曖昧,不很負責任的說法而已,
等同廢話。
After  the  suffering  has  subsided,
we  still  need  time  to  brew  and  stew

to  recover  from  a  bad  experience.
We  are  permitted  to  become  detached  only  after
the  shock  of  an  experience  has  been  taken  in,
allowed  to  “happen”  in  the  deepest  sense.
( May Sarton )
不是忘掉痛苦,而是記取教訓,放下怨恨,放過自己。
有些人不但不去汲取過往經歷的教訓,成為自己的經驗,
甚至將過去的經歷作為自己現在性格、行為或失敗的藉口。
過去的事情,當然會影響我們,
痛苦,當然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一部份歷史,
但痛苦是否應該繼續,
我們應該怎樣被過去的事情影響,
才是我們自己的抉擇!
對已經發生,不能改變的事情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回應,
我們依然擁有判斷和抉擇的自由。
「放下」的目的,純粹是為自己的「自由」著想,
為自己的身體和情緒的健康著想,
為自己寧靜的心著想,為自己心靈的成長著想。
所以事過境遷之後,你不一定要寬恕別人,
但一定要寬恕自己,釋放自己,
而所謂「寬恕自己,釋放自己」就是要放下怨恨,
避免在情緒方面被怨恨所囚禁,
為過去的事情繼續不斷地付出代價,不斷地付出利息,
將個人的能量損耗在沒有意義的地方。
Forgiving  does  not  erase  the  bitter  past.
A  healed  memory  is  not  a  deleted  memory.
Instead,  forgiving  what  we  cannot  forget
creates  a  new  way  to  remember.
We  change  the  memory  of  our  past
into  a  hope  for  our  future.
( Louis B. Smedes )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不再憎恨對方,
也許我甚至會多謝對方給予我們一個成長的機會,
但並不表示我們不會看低對方,
亦不表示我們會寬恕對方。
寬恕,要視乎對方是否真心悔改,
寬恕,要視乎對方是否避免再傷害其他人。
當然有不少的情況,在深刻反思之後,是應該寬恕對方的,
但並非所有的情況都可以這樣處理,
因為要對個別事情的嚴重性作出判斷!
「原諒對方」和「繼續與對方做朋友」絕對是兩回事。
為了自己心靈的成長,我們寬恕之後,「放下」之後,
有時應該進一步「放下」對方,
不再和這樣一個低層次、不求上進、不重視心靈,
喜歡讓「  ego」主持大局的對方來往。
Just  because  I  forgive  you  doesn’t  mean
I  still  keep  you  as  a  close  friend.
I’m  forgiving,  letting  go,
and  also  letting  you  out  of  my  life.
Life  is  short  and  space  is  limited,
we  should  always  let  go  of  those

who  bring  down  our  souls  in  order  to
move  on  to  something  bigger  and  better.
( Jason Ling )
You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inspire  you,
people  that  challenge  you  to  rise  higher,
people  that  make  you  better.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with  people
that  are  not  adding  to  your  growth.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 Joel Esteen )
一般人喜歡說的所謂「化悲憤為力量」是語意不清的說法,
如果已經「放下」悲憤和怨懟,那麼力量從何而來?
「化教訓為經驗」及「化痛楚為力量」才是正確的說法。
在自己受傷的地方汲取教訓,然後運用這些經驗幫助後來者,
讓後來者不會再在同一地方遭逢滑鐵盧,
就是化痛楚、教訓為力量!
如果不謹慎思考,
部份人的「化悲憤為力量」恐怕變成了「化悲憤為仇恨」,
然後「化仇恨為報復」,開始一個你死我活的惡循環;
而另一部份人的「瀟灑地放下」恐怕亦縱容了壞人繼續行兇,
或苛政繼續肆虐。
我們在生命旅程之中,
常常忘記了應該記得的東西,卻緊記著我們應該忘記的東西。
前者就是「前車可鑑」的教訓,後者就是所有不良的情緒!
我們在生命旅程之中,又喜歡欺騙自己,隨而欺騙別人,
宣傳不盡不實的概念,扮演傳播偉人思想的角色,
或者扮演聰明學生的角色,急不及待地說:「我明!我立即明!」
不少真理,其實是極為隱蔽的。
「原諒」、「放下」、「前車可鑑」這三個詞彙都不是廢話,
只是並非顯而易明的概念,
部份寫作及勵志人士往往意圖利用這些詞彙胡混過關!
簡單地總結,就是
1. 要追求愛,培育原諒人的胸襟。
2. 要愛自己,「放下」不良的情緒。
3. 要有記取教訓的執著。
4. 要追求智慧,增添自己汲取教訓及閱人的能力。
能夠做到這四點,才有資格說「向前看,不要向後看」。
《原諒》(四)a

《原諒》(三)

 首先要原諒自己
從「愛自己」的角度來看,受到教訓之後,首先是原諒自己。
If  we  love  ourselves,  we  must  forgive  ourselves.
「受到教訓」已經是一項損失;
「不汲取教訓」增添了一項損失;
「忘掉教訓」又增添了一項損失;
若果再為此生氣,繼續傷心痛苦,
讓它控制自己的情緒、胃口、樣貌、血壓、睡眠,
讓它每天消耗自己的精力,甚至影響到自己長期的健康,
豈不是讓別人繼續虐待自己?豈不是四重損失?
為何我們會如此不愛惜自己,讓別人的過錯不斷懲罰自己?

We  must  forgive  those  we  feel  have  wronged  us,
not  because  they  deserve  to  be  forgiven,
but  because  we  love  ourselves  so  much
we  don’t  want  to  keep  paying  for  the  injustice.
( Don Miguel Ruiz )
君子報仇,十年未晚。
如果覺得這個嚴重傷害自己的對方,
並非自己有能力對付的人,或者並非自己有能力改變的朋友,
就要爽快地決定離開對方,暫時「忘記他」。
我們不需要原諒對方的「行為」,
但在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之後,要原諒對方的身體  body
要原諒自己沒有「帶眼識生物」,碰上了一頭野獸,
但千萬不要原諒自己懶得去學習,懶得汲取教訓,
繼續遇上相似的野獸,再
犯下同樣的錯誤。
要告訴自己必須好好地學習事情的教訓,
這樣才能夠在記憶之中洗去野獸的陰霾。
還有,即使暫時沒有能力對付這頭野獸,
但為了避免對方用同樣的手法去害其他人,
一定要放下面子,將事件至少公開給所有朋友知。

W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be  harmed
by  our  fellow  man  than  by  our  fellow  animals,
yet  we  call  animals  wild  and  dangerous
and  we  call  man  advanced  and  civilized.
( Anthony Douglas Williams, Inside the Divine Pattern )
人類之中還有野獸存在並不稀奇、並不罕見!
被野獸們咬了一大口,難道還要去憎恨牠們嗎?
難道我們認為野獸會知道自己做錯,會內疚嗎?
不原諒一頭野獸,怎可能達致內心的平安?
汲取教訓,原諒自己,裝備自己,
要避開野獸直到自己有能力應付,
並且必須和牠們周旋的時候。
我們有時的確需要一點阿 Q 精神」。
You  can  always  ventilate  your  anger  by  looking
down  on  the  trespasser  and  let  the  anger  subside.
If  the  trespasser  is  remorseless,  you  need  not
forgive  him  but  you  must  forgive  yourself  for
the  misfortune  of  running  into  and  provoking
such  a  wild  animal.  However,  don’t  let  your
anger  harden  into  hatred  because  it  is  foolish
to  continue  to  suffer  by  hating  a  wild  animal.
Holding  onto  anger  is  toxic  for  you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You  engage  in  forgiveness  for
yourself,  for  your  own  benefit,  not  theirs.
However,  don’t  forgive  yourself  for  forgetting
and  not  learning  the  lesson.  You  can  always
forgive  on  your  own,  but  you  have  no  right  to
forgive  on  other’s  behalf.  Forgiveness  on  other’s
behalf  is  never  love  unless  you  deem  yourself
responsible  and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trespasser  from  hurting  other  new  victim  or
victims.  You  must  guarantee  that  if  you  hold
on  to  your  belief  in  unconditional  love.
( Jason Ling )
用「原諒」這個詞彙也許有點誇張,
但記著,人總會犯錯,有時甚至是嚴重的錯,
所以視對方為下等人,以後「忽視」對方的存在,
是一種初步「放下」的方法。
對以往別人傷害自己的事情難以忘懷,
或者對自己過去做錯了的事情內疚,不能原諒自己,
都屬於放棄自由自主的「騎苦難下」,
將自己變成了以往痛苦經歷的奴隸,
吃虧之後還需要繼續不斷地付出利息。

切記,要愛護自己!
如果對方並非下等人,甚至是自己的朋友,亦要切記:
「原諒」他並不表示要繼續和他做朋友,
要視乎對方所犯的錯動機如何,
是否因為自己以往對他的人格判斷有錯!
「原諒對方」和「繼續與對方做朋友」絕對是兩回事。
和人格低下的人做朋友,肯定是將自己貶值。
第二步就是「放下」任何不良的情緒,特別是忿怒和仇恨。,
千萬不要等待對方道歉,不要因為對方沒有道歉而耿耿於懷,
要避免向不幸事件繼續付出利息。
Everybody  has  the  right  to  be  angry,
but  that  doesn’t  give  him  the  right
to  be  angry  without  good  reasons,
to  be  cruel  in  revenge  or   not  to  let  go.
By  all  means  stay  away  from  anger
for  it  hurts  only  you  and  nobody  else.
If  you  are  right,  then  there  is  no  need
to  get  angry  and  punish  yourself  with
the  mistakes  of  others;  if  you  are  wrong,
then  you  don’t  have  any  right  to  get  angry.

《原諒》(三)a
如果對方是自己不能離開的至親,是佛教所說的「怨憎會」,
而且是最強的那一種,有如「與敵同眠」,
那麼更加要愛護自己,「放下」任何不良的情緒。
Love  yourself.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
Remember  the  lesson.
But  let  your  enemy  go,   along  with  your  anger.
Let  the  lesson  enrich  rather  than  control  your  life!

上述的兩種情況,無論是那一種,
如果對方有可能去傷害其他人的話,
就必須公開、報警、甚至大義滅親,
以保護自己的「心靈  soul,防止心靈墮落。
保護其他人是任何正直的人的責任,
在這種情況下,隱惡揚善是一種罪行!
有人說,當年我去美國讀大學時,
學費和生活費都是父親死黨的大毒梟全部資助,
做人怎可以忘恩負義?怎可以不原諒大毒梟的罪行?
吸毒的人都是罪有應得,不能夠全部怪罪販毒者!
更加有佛教徒和宣揚無條件的愛的人告訴我們:
當我們看清楚希特勒這個人而不去揭穿他,
我們就懂得尊重、原諒和包容的意義,
我們甚至應該代替受害者原諒和包容希特勒。
在這種情況下,

「愛你的仇敵」成為了一句動聽和虛偽的廢話!
愛你的仇敵,那麼你就不愛那些被你的仇敵所傷害的人嗎?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從來都不會包容一條污水渠;
所謂「愛你們的仇敵」從來都不會包括希特勒在內。

有甚麼可以容忍,甚麼不可以容忍,
甚麼仇敵可以愛,甚麼仇敵不可以愛,

我們清楚嗎?我們應該努力地去弄清楚嗎?
一窩粥怎可以容下一粒老鼠糞?

《原諒》(二)

  要原諒愚蠢人,但必須記取教訓
如果是因為自己「相信」了一個愚蠢人而致自己身體受傷,
自己當然要負上大部份的責任。
例如選擇坐上一個不懂得謹慎駕駛的朋友的汽車,
一旦發生交通意外,就好像賭博輸了錢一樣,
即使生命尚存,又有保險賠償,
然而其他可大可小的身體和精神上的損傷,
只能夠怪自己閱人不精或遇人不淑。
應該原諒愚蠢人,因為暫時來說「人蠢冇藥醫」,
但千萬不要讓他們做他們智力以外的事。
尤其要慎防那些熱情及自告奮勇的愚蠢人,
及那些自以為有小聰明的愚蠢人,
千萬不要拿自己或別人的生命去做賭注!
切記愛一個愚蠢人不等於愛他的腦袋!
簡單地說:
可以愛一個正直、愚蠢的駕駛者,
但千萬不要坐對方駕駛的汽車。
從「愛自己」的角度來看,可以原諒愚蠢人,
但千萬不可以原諒自己「相信」愚蠢人,
更加不可以原諒自己的判斷能力。
一個正直的愚蠢人犯了錯之後,會向你道歉,
並且會告訴你
1.  I  am  sorry.
2.  It  is  my  fault.
3.  What  can  I  do  to  make  it  right?
我們知道「道歉無補於事,而且道歉可真可假」,
但由於有第三點,我們當然只可以原諒他,
但是否需要考慮他的能力,是否需要保護他的自尊心,
是否不可以說:「可不可以學聰明一點?」
To  err  is  human.
That’s  why  we  should  always  forgive  a  fool,

but  we  must  never  forget  the  lesson.
We  should  forgive  ourselves  for  allowing
a  fool  to  hurt  us  the  first  time,
but  we  should  never  forgive  ourselves
for  not  learning  the  lesson  and
let  the  fool  or  any  other  person
to  hurt  us  in  the  same  way  again.
Remember  that  the  act  of  forgiveness
takes  place  in  our  own  mind.
It  may  or  may  not  affect  the  mind
of  the  other  person.
When  we  choose  to  forgive  a  fool,
we  do  not  take  away  their  power  to  continue
hurting  us  or  other  people  again  and  again.
Forgiveness  without  judgement  is  a  virtue  of
the  brave,  gambler  I  mean,
because
  forgiveness  is  a  bet
for  the  fool’s  capacity  to  be  transformed.
( Jason Ling )
一個正直的愚蠢人犯了錯之後,
一個心術不正的人會要脅他去做懷事。
基督徒會告訴你要原諒人七十個七次。
勵志的人士會喜上眉梢地鼓勵有小聰明的愚蠢人:
Every  life  has  intrinsic  value.
Every  person  has  valuable  lessons  to  teach  others.
Your  life  has  purpose.
Your  dreams  count.  Your  voice  matters.
You  were  born  to  make  an  impact.
If  they  don’t  respect,  appreciate  and  value  you,
then  they  don’t  deserve  you.

Tell  yourself:
You  can  be  who  you  really  are.
You  are  worthy  of  great  things.
You  are  important.  You  are  strong.  You  are  lovable.
Things  will  get  better  and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Everything  will  work  out  fine.
勵志人士可以運用的金句多得很:
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own  strength.
You  were  born  for  a  purpose  and
are  blessed  with  the  power  to  achieve  it.
( Leon Brown )
Your “I  ca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our  IQ.
( Robin Sharma )
When  people  undermine  your  dreams,
predict  your  doom,  or  criticize  you,
remember,  they’re  telling  you  their  story,  not  yours.
( Cynthia Ocelli )
但你一定要告訴自己:
A  fool  knows  well  that
not  everything  is  meant  to  be  understood.
The  intrinsic  value  of  a  fool’s  life
is  to  teach  us  wisdom  at  a  high  cost.
A  strong  person  don’t  put  others  down,
but  he  must  be  able  to  judge  who  is  a  fool.
He  will  never  settle  for  less  than  he  deserves
and  let  a  fool  drown  him  in  deep  water.
Forgiveness  is  the  attribute  of  love  and  wisdom.

Don’t  leave  out  the  latter!
Love  is  divine.  Wisdom  is  also  divine.
( Jason Ling )
I  don’t  have  to  wait  for  an  apology.
I  am  a  good  and  wise  enough  person

to  forgive  you,
but  not  stupid  enough  to  trust  you  again,
because  the  way  I  look  at  you  will  never
be  the  same  as  it  used  to  be.
( Jason Ling )

《原諒》(一)

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
「原諒」都是一個重大、必須面對和學習的課題。
因為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原諒」關乎道德,
涉及「愛別人」的課題。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原諒」關乎個人的心理及身體健康,
涉及「愛自己」的課題。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原諒」涉及公義和制度公平的課題。
所以「原諒」並非一個三言兩語可以解決的概念!

  原諒基於理解。
Forgiveness  is  based  on  understanding.
原諒forgiveness 是一個複雜的課題,
因為同時牽涉到「愛自己」和「愛其他人」兩大課題。
首先,「愛自己」必須先「認識自己」,
而「愛其他人」又必須先判斷對方是甚麼人,
「原諒」這個課題的困難和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人總會犯錯,所以「原諒」是我們必須考慮的課題,
要看事情的嚴重程度,對方的年齡,對方的智力,
對方的動機來作出判斷及自己應該如何回應。
所以當我們認為別人傷害了自己,
我們先要判斷他究竟是傷害了「 ego」,
還是傷害了我的「身體 body」,
因為理論上「心靈 soul 」是不會受傷的。
我們應該想一想:
有沒有可能其實別人是對的,根本就是我們自取其辱?
其次,我們亦要判斷對方有沒有可能用同樣的方法,
再去傷害其他人。
必須考慮完這兩點之後,我們才可以決定
是否「原諒」和用甚麼方式去「原諒」這兩個課題。
試舉二例:
由於中國人不明白日本人的意識形態和民族性,
所以我們原諒了日本人以往侵略中國時,
對中國人的屠殺和傷害,
想不到卻可能帶來了更多的傷害。
也許有人原諒了毛澤東牽動的文化大革命,
想讓時間洗滌過去的痛楚,
結果換湯不換藥、舊瓶新酒的文化大革命,
由於深植社會意識形態之內而陸續出現。
原諒怎可能出現在沒有充分的反省和批判之前?
況且,誰有權代表受害者去原諒罪犯?
如果說有,這個代表受害者的權又是從而何來?

Forgiveness and  tolerance  are  actually
wolves  disguised  in  clothes  of  pseudo-love.
They  are  not  great  virtues  to  aspire  to.
Love  and  wisdom  is  much  tougher  and  harder.
Forgiveness  without  understanding  is  ignorance.
It  is  not  always  true  that  the  best  thing
to  give  to  your  enemy  is  forgiveness.
It  may  not  even  annoy  them,  as  Oscar  Wilde
foolishly  supposed.  For  an  enemy  that  refuses
to  repent,  forgiveness  is  merely  the  feeling
of  the  forgiver’s  own  temporary  peacefulness.
It  cannot  guarantee  peace  in  the  future.
Moreover,  the  enemy  may  keep  on  hurting
other  people  using  a  similar  strategy.
The  practice  of  forgiveness  and  tolerance
without  wisdom  can  never 
heal  the  world.
( Jason Ling )
猶太人的傳統智慧說:
「時間是治療心靈創傷的大師,但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換言之,無論是逃避還是原諒,都並非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從根源開始思考,提出如何永遠防止重蹈覆轍的辦法,
才是解決問題的徹底方法。
《原諒》(一)
  原諒基於愛和智慧。
音樂是國際語言,但不一定能夠和所有人溝通;
仁慈,溫柔和愛是人類和一切有情生物的共同語言,
是愚蠢人都能夠明白的語言,也是原諒的來源。
怛原諒不能夠只靠愛,因為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才有力量,
才可以徹底解決問題。
原諒者必須具備足夠的智慧,判斷被原諒者究竟是愚蠢人,
還是死性不改的蠱惑仔、蠱惑女,以免他們繼續去害人。
原諒者必須緊記,一旦被原諒者是蠱惑仔、蠱惑女,
被原諒之後繼續用同樣的手段,
甚至更惡毒、更進化、更陰險的手段去害人時,
原諒者需要負起多少的責任,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課題。

當我們考慮到世上最恐怖的是偽君子和半君子的時候,
我們就明白「原諒」從來都不是一般人眼中簡單的事情!

《經驗》(十)

☆  經驗有應用的範圍。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
經驗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假說hypothesis
難以比得上科學理論theory 的嚴謹。
科學「理論」,由於是高層次的智慧互相衝擊而產生,
而且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學問,
所以應用的可靠程度最高。
即使如此,科學「理論」都有它們的應用範圍!
正如所有科學理論都有它們應用的範圍,
經驗也有它們應用的範圍。
參考:
《假說 hypothesis》(一)
《假說 hypothesis》(二)
《假說→理論》(一)
《假說→理論》(二)
《理論》(一)  《理論》(二) 《理論》(三)
《迫近真理》
經驗當然有層次之分。
低層次的智慧歸納出低層次的經驗;
高層次的智慧歸納出高層次的經驗;
高層次的集體智慧所歸納出的經驗又好一點,
但沒有實驗的支持,這種經驗依然屬於一種「假說」。
低層次智慧所汲取的經驗,一般應用範圍都很狹窄,
只能夠作為一種參考,不一定能夠用於解決新問題,
所以別人的經驗往往不能照搬。
在汲取別人的經驗時,
不妨多花一些心思留意這些經驗應用的範圍及應用的條件。
俗語說「鑑古知今」其中的「鑑」,
當然包括制約條件 constraint 的研究。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有人擁有曾經管理過三十個學生的經驗,
這個經驗有多少能夠轉移到管理三十個
1. 白領人士之上?
2. 地盤工人之上?
3. 工廠工人之上?
4. Google 員工之上?
5. 大學教授之上?
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經驗有應用的範圍」。
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
只是熟悉自己行業的商人,公務員,律師和奴才,
就不可能搖身一變,成為政客。
政治是一種專業!政治必須是一種專業!
現時香港對精英的定義存在極大的漏洞。
這些所謂香港的「精英」只不過是各行各業的「偏才」,
有的只是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經歷」,
及他們熟悉的專業裡的「經驗」。
由於這些「精英」只不過是偏才,
即使十位這些「精英」的經驗加起來,
姑勿論他們的經驗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姑勿論他們的經驗是否已經落伍,
都絕對不能夠取代一位「通才」的經驗,
更加不能夠代表「智慧」。
The  recipe  for  perpetual  ignorance  is:
Be  satisfied  with  your  opinions
and  content  with  your  knowledge.
( Elbert Hubbard )
如果以往的經驗一定能夠解決新的問題,
就沒有「摸著石頭過河」這個說法。
明白甚麼是科學的人,
當然知道香港在 2003「沙士」的期間,
我們其實只不過是「摸著石頭過河」,
所以真正的科學態度是告訴市民:
醫學界人士到目前為止並不知道「沙士」是甚麼疾病,
我們只能夠應用我們以往的知識盡力而為,
各位患上「沙士」的市民只能夠是試驗品
其實很多人只不過是半個專家,甚至很有愛心的半個專家,
但是偏偏有一些人喜歡扮演「整個專家」,
叫市民可以放心,因為醫學界人士懂得如何應付,
可見香港的「科學教育」並不算怎樣成功,
這是香港人需要嚴厲反思的重大事故。
解決新問題需要衡量以往經驗在新問題上的可應用程度,
需要創新能力,也許需要一個新的看法,
但更需要執行的意志和能力。
所以解決複雜的問題,不一定需要專家,
尤其是象牙塔裡的所謂專家 (所以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
但是一定需要專家中的專家,需要這些專家們的集體智慧,
甚至需要一些實驗的證據。
至於「毅力」在執行中是否有效,又和運氣及智慧分不開。
簡而言之,
  知道事情缺失比較容易。
      個人方面只需要廣納忠言;
      社會方面只需要開放傳媒。
  反省缺失較難。
      如果個人智慧不足,就需要有有智慧的朋友幫忙;
      而社會上則需要敢怒敢言的知識份子及專家來說三道四。
  深刻反省缺失更難。
      因為往往需要從根源開始去思考。
      除了個人要不怕面對自己、有強烈的上進心、有改革的勇氣之外,
      往往亦需要有高層次智慧的朋友協助和鼓勵;
      社會上則需要「專家中的專家」來說一道二;
      而國家若要深刻反省缺失,則往往需要這些專家們的集體智慧。
  說三道四容易,說一道二困難。
      說三道四只需要三四流的人才,說一道二就需要一二流的人才。
There  are  only  two  requirements for  good  experience.
First  it  requires  encounter  of  happenings.
But  the  encounter  need  not  be  personal.
It  can  also  be  vicarious  happenings,  reading  stories
from  literature  or  even  watching  movies.
Secondly,  it  requires  a  well-trained 
critical  mind 
which  is  free  from  prejudice.
( Jason Ling )

《經驗》(九)

prince-of-persia-sands-of-time-original
  偉大的文學作品、電影和錄影技術在傳遞二手經驗中,
      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二手經驗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
1. 我們未必願意對某些事情親自經歷、親自實踐。
Sometimes  we  can’t  even  afford
to  go  through  the  same  experience
because  the  price  is  just  too  high.
It  may  cost  our  lives.

2. 我們不可能對所有事情都親自經歷、親自實踐。
即使我們自己願意,亦有能力,
亦未必一定能夠有機會對某一件事情親自實踐。
There  are  constraints  on  undergoing  certain  experiences.
3. 我們未必有時間對所有事情都親自經歷、親自實踐。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of  others.
You  can’t  live  long  enough  to  make  them  all  by  yourself.
( John Luther )
4. 有一些經驗,絕大部份人一生中只有一次,例如死亡。
由於只有死過翻生過的人才知道死亡的滋味,
有誰會打算預先親身經歷一下,預習一下嗎?
在電影和錄影技術未普及之前,
人類文明中比較可惜的事情是,
很多經驗和默會知識 tacit knowledge 不能夠傳遞到下一代。
原因是
1. 人類的語言還未發展到足夠的清晰程度。
2. 傳遞者還未有能力用語言清晰地描述他的經驗。
3. 當時還未發明錄影的技術。
4. 接收者沒有足夠的智慧去吸收傳遞者的經驗,
往往必須親自經歷才明白、才學習得到。
5. 有一些經驗需要用角色代入的方式來傳遞。
An  experience  makes  its  appearance  only
when  it  is  being  said,  And  unless  it  is  said
it  is,  so  to  speak,  non-existent.
( Hannah Arendt )
電影和錄影技術普及之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薪火相傳,
所以不少以往「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技術和知識,
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特殊體驗,
都能夠大致上七七八八地傳遞到下一代。
高手過招 [辯論會] 的錄影,尤其適合於批判思維的教學。
文字的魅力,
表現於概念方面的凝聚力及意境方面的表達力,
但用文字來傳遞知識,只能夠適合大部份人,
而且不一定是最佳的學習方式。
對那些「文字觸覺力弱」的人來說,
難免會有「紙上得來終覺淺」的現象。
電影和攝影的魅力,
則表現於整體環境鉅細無遺的忠實顯示、
視覺意境的營造,
及一切非筆墨所能形容,難以言喻的處境之上。
電影可以提供接近親歷其境、直接的體驗,
往往比文字更為親切、更易吸收;
無論是對文化程度高還是低的人來說,
電影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絕對不能忽視!
電影可以把無數人的生命和思想的精華、
歷史文化的精髓濃縮在許多一至兩小時的節目之中,
再配合刻意營造的旁述,可以刺激思考,刺激反思,
可以傳遞多角度、不同層次的經驗,
加速後觀眾對生命之體驗,
極之有利於道德和智慧的啟迪。
有了電影之後 Soren Kierkegaard 當年的慨嘆: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
就可以採用電影教學來解決。
「經驗受年齡限制」這句說話,
在免費電影媒體急速發展的今天,也許需要改寫了。
由於電影往往重視影像多於思考,
而且很少導演又是哲學家,
所以真正有份量的哲學電影有如鳳毛麟角。
文字和電影兩種表達的方式各有所長,
共同應用在「經驗教育」和「生命教育」方面,
就可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筆者認為偉大的文學作品和電影,
在「經驗教育」和「生命教育」中極為重要,
在人類的精神文化遺產之中,
部份電影所佔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歷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電影為鏡,可以登高峰。
  有些人非常喜歡誇張經驗的重要性,
      尤其是好色兼性慾強的男人和女人。
      他們愛的其實只不過是色和性,屬於身體和 ego 的愛,
      所以會出現「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的現象。

《經驗》(八)

elder's advice 1
[前輩的二手經驗]
西方人有這樣的說法:
Listen  to  your  elder’s  advice,
not  because  they  are  always  right
but  because  they  have  more  experiences
of  being  wrong.

一般而言,這句說話很有道理,
有點像中國人所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但亦非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因為既有智慧老人,有愚蠢不懂得變通的老人,
亦有助紂為虐的惡毒老人!

要切記,長輩的經驗,如果並非該長輩的親身經歷,
如果該位長輩雖然是「好人」,但並非有智慧的人,
如果該經驗並非應用在簡單的事情之上,
就要慎防該經驗的效用有限,或者有應用的條件和範疇。
Do  listen  carefully  to  your  elder’s  advice
even  if  he  does  not  appear  to  be  a  wise  person,
ask  him  politely  crucial  question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application  of  his  experience,
and  analyse  his  advice,  especially  when
the  situation  involves  moral  judgement.
( Jason Ling )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前輩告訴你「鉛球下跌的速度快過羽毛很多」,
這是很好的經驗,放諸四海而皆準。
我們知道前輩是誠實可信的人,
只不過我們應該繼續追問「為甚麼?」
真正誠實的前輩會告訴我們:
「我知道這是事實,但我不知道原因。」
誠實但智慧不足的前輩會告訴我們:
「是因為重量:重的東西跌得快過輕的東西。
鉛球重過羽毛嗎!」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經驗的解釋是一個
 [假說/猜想]  hypothesis/conjecture
必須依賴實驗去證明。
經驗和對經驗的解釋同樣重要,

前者只需要請教誠實的前輩,後者就必須請教
「誠實、有思考能力、兼且對這個課題有研究」的前輩。

所以向前輩請教經驗,
1.  要找誠實的人,因為問他不懂得的東西時,他不會扮懂得。
2.  最好找有智慧的人,因為一般人只懂得隨波逐流。
3.  最好請教前輩在他專長方面的經驗。
4.  涉及科學知識的事情應該請教科學家;
涉及需要批判思考的事情應該請教哲學家。
5.  不要忘記追問「原因」及經驗的應用範疇,
並且研究前輩提供的 [假說/猜想]。

不妨想一想一位清朝末年長輩這樣的勸告:
「妳需要快點開始紮腳了!」
下列這些資料是否能夠加強妳的信心?
這位長輩的動機良好;
這位長輩的勸告可能有幾代的經驗支持;
這位長輩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家;
這位長輩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學習長輩或者前輩的經驗,
個人的思考能力、設身處地的想像力,
同理心  empathy  都非常重要。
所以西方人說:
Without  intelligence  and  empathy,
it  is  sometimes  difficult  for  us
to  understand  how  other  people  feel
until  it  happens  to  us,
until  we  experience  the  pain.
The  wisdom  of  the  wise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ages
are  perpetuated  by  quotations.
( Benjamin Disraeli )
《經驗》(八)回教婦女
[常識]
一個文化中根深柢固的信念,
或者數目可觀的長輩的共同經驗,

我們通常稱為「常識common  sense
常識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但往往有其應用範疇。
常識,不一定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常識,通常都會錯!
如果世代相傳的常識沒有列出它的應用範疇,
或者將常識寫成 [假說/猜想] 的形式,
就很容易出錯。
Common  sense  is  not  so  common.
( Voltaire )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和人體相對的小有關: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
地球是平的the  Earth  is  flat 曾經是常識。

如果我們不是乘搭飛機或輪船作環球旅行的話,
那麼「地球是平的」這個概念在日常活中,
就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和人體相對的大有關:
「世界上有堅硬、密不透風的物資」亦曾經是常識,
而且依然是非常實用的常識,
因為我們不會去到「次原子的層次subatomic  level
就好像「牛頓力學」在「低於光速很多」的情況之下,
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一樣。
What  is  true  is  already  so.
Owning  up  to  it  doesn’t  make  it  worse.
Not  being  open  about  it  doesn’t  make  it  go  away.
And  because  it’s  true,
it  is  what  is  there  to  be  interacted  with.
Anything  untrue  isn’t  there  to  be  lived.
People  can  stand  what  is  true,
for  they  are  already  enduring  it.
( Eugene Gendlin )

《經驗》(七)

  二手經驗極為重要。
Many  people  will  never  truly  understand
something  unless  it  happens  to  them.
經驗是思考的素材,是知識的來源。
人類所有的知識,都來自一手或二手的經驗,
可靠的知識,來自對經驗的不斷反覆思考及證明,
而從可靠知識中創建的抽象理論,讓人類可以慢慢迫近真理。

Is  there  anyone  so  wise  as  to
learn  by  the  experience  of  others?
( Voltaire )
很少人擁有超人的學習能力,
更加沒有人能夠擁有無限的時間,
所以除了「
技巧skills  必須是一手經驗之外,
很多重要的學問都是來自二手的經驗,
例如書籍中的記載及改編自小說或真實故事的電影。

二手經驗是旁觀者一種觀察別人事過境遷之後的學習,
英文叫做  vicarious  experience
而學習別人的二手經驗,叫做  vicarious  learning
學習別人的二手經驗,才能有「先見之明foresight
從個人的「經歷/遭遇」而得到的經驗,
只不過是「後見之明hindsight
Experience  is  the  bridge  between  inexperience
and  wisdom.  Our  wisdom  comes  not  only  from
the  excavation/reflection  of  our  own  experience,
but  also  from  the  excavation/reflec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others.  We  can  grow  through
these  experiences  only  if  we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honesty,  courage,  judgment,
and  analysis  arising  from  the 
love  of  truth.
( Jason Ling )
一個人必須具備足夠的智慧,
才能夠從人類諸多共同經驗之中提取具備普遍性的知識,
才能夠明白某些經驗應用的條件和範疇。
這就是為何對一般人來說,
不少二手的經驗往往勝於一手的經驗。
孔子讚顏回做學問「不二過」,
因為凡是在學習中所遇到的過失,
無論是他自己或者別人所犯的,
顏回都不會再犯,絕對不會重蹈覆轍。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只要拿起任何一本並非抄襲的優秀科學或哲學的書籍,
我們可否想像其中蘊藏著多少智者的努力和經驗?
經歷過多少智者之間的互相批判?
至於那些並非是人生中必需的知識和經驗,
我們往往會有諸多的考慮才去決定是否學習。
這幅圖顯示出這些考慮:

《經驗》(七)
一般人的毛病往往是過份注重行動及強調一手經驗,
低估了「培養對經驗反思反省的能力」的重要性。
如果哲學和心理學裡得來的知識和經驗,
可以表達得更謹慎、更清晰、更淺顯易明,
或者甚至加上電影片段來加以
說明,
不少二手的經驗往往勝於一手的經驗!
因為別人做了活教材,甚至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並且在傷痕累累、痛定思痛之後作出了經驗總結。
既然別人早已付出了學費,為何對前車之鑑拒之門外?

The  trouble  with  using  experience  as  a  guide
are  threefold:
1.  It  can  be  very  expensive.
2.  It  is  time-consuming.
3.  The  challenge  comes  before  we  are  prepared.
( Jason Ling )
幸好人世間許多經歷,不但可以重覆又重覆,
而且更加可以控制影響經歷的變數,
這些「刻意的經歷」,我們稱之為「實驗」,
近代科學的興盛,完全是依賴「實驗」,
依賴自然界和科學家的「真和誠」,
依賴科學家的思考能力及互相批判的制度。
可惜人世間許多經歷完全不能夠複製,
影響經歷的變數亦無法控制,
例如歷史及種種人生經歷,
需要大智大慧的思想家 [巨人] 抽絲剝繭,
從這些經歷之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為何我們不站在巨人樂意提供的肩膀上,
為何很多學校都不去教導?
為何很多學校都沒有哲學思考的鍛鍊?
學校對哲學思考的歧視,的確難以令人明白。
人生中頗多必需的知識和智慧,
為何很多學校都沒有系統性的教導和批判?

為何很多人都喜歡從不必要的錯誤中學習?
Human  beings  have  the  ability  to  learn  vicariously
from  the  experience  of  others,  but  many  of  them
refuse  to  do  so,  preferring  to  learn  in  the  hard  way
because  they  have  a  tendency  to  overemphasize
direct  experience,  to  prefer  the  feeling  of  the  thorns
and  to  look  down  on  wisdom.
If  someone  is  determined  to  learn  in  the  hard  way,
he  doesn’t  need  any  help  and  no  one  can  stop  him.
This  is  always  the  proud  motto  for  the  less  gifted:
One  cannot  understand  another  unless  and  until
he  has  walked  in  another’s  shoes.
An  optimist  among  the  fools  will  tell  you  that
he  didn’t  fail  because  he  had  just  succeeded  in
finding  out  what  doesn’t 
work.
( Jason Ling )
與其要從自己的失敗中汲取教訓,從自己的不幸中去學習,
不如先從別人的錯誤、失敗、損失和不幸之中學習。
人類的大部份經驗其實是可以從別人的錯誤中獲取的。
許多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別人的錯誤和失敗的基礎上,
減少走冤枉的路,大幅度減少 trial  and  error 的次數。
聰明人能夠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到經驗,借鑒別人失敗的教訓;
愚蠢人即使從自己的失敗中也只能夠學到低層次的東西。
如果愚蠢人和聰明人從事同一種行業,
愚蠢人的十多年經驗怎可以和聰明人的三年經驗同日而語!

A  prudent  person  profits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a  wise  one  from  the  experience  of  others.
(  Joseph  Collins )
Human  beings,  who  are  almost  unique  in  having
the  ability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others,
are  also  remarkable  for  their apparent
disinclination  to 
do  so.
( Douglas Adams )

《經驗》(六)

  要從經歷中搾盡所有的經驗。
有足夠智慧的人會認為,挫折只不過是預繳的學費而已!
但預繳了學費之後,最多可以學到多少東西,就視乎個人的智慧,
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夠在同一經歷之中,汲取到同等的經驗。

Without  humility  and  wisdom,  we  usually
experience  far  more  and  learn  far  less  from
a  particular  event  because  it  is  beyond  our
capacity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Without  
humility  and  wisdom,  we  are  bound
to  let  our  experience  pass  by  without  giving
much  thought  to  it.  Only  with  humility  and
wisdom  are  we  able  to  learn  fast  and  deep
from  our  own  experience  as  well  as  from
somebody  else’s  experience.  It  seems  that  the
capacity  of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is  one  of
the  rarest  gifts  of  genius,  attained  by  humble
folks  only  through  long  and  arduous  training.

來自老子的中國傳統智慧教導我們「禍福相倚伏」,
所以我們難以預先估計一件發生了的事情究竟是帶來好運還是懷運!
We  do  not  know  what  is  really  good  or  bad  fortune.
( Jean-Jacques Rousseau )
Truly  it  is  an  evil  to  be  full  of  faults;  but  it  is
a  still  greater  evil  to  be  full  of  them  and  to  be
unwilling  to  recognize  them,  since  that  is  to
add  the  further  fault  of  a  voluntary  illusion.
( Blaise Pascal )
老子教導我們禍福相倚伏」,
許多時表面上不幸或倒楣的事,往往有其正面的意義存在。
從攀山者的角度來看,
生命中的每一個經驗都有重覆反思的價值,
但由於智慧不足,有時需要很久很久之後,
我們才會領悟箇中之道理。
換言之,要看出經歷正面的意義需要智慧,
這就是為甚麼我們要虛心地請教有智慧的人,
因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節省了我們很多時間。
如果沒有機會碰上有智慧的人,
我們還有通過閱讀接觸古哲聖賢的機會,站在他們的肩膀上,
看得更高和更遠。

《經驗》(五)
People  are  information-rich  and  theory-poor.
If  you  can  give  them  a  way  of
organizing  their  experience,
then  their  minds  are  wide  open.
( Malcolm Gladwell )
千萬不要輕視「概念/思考架構」!
試用一個簡單的「概念/思考架構」為例:
一件東西至少可以有五種價值,
1.  實用的價值。
2.  美觀/藝術的價值。
3.  歷史的價值。
4.  虛榮的價值。
5.  包裝增添的價值。
這個簡單的思考架構就能夠幫助我們去分析一件東西的價值。
參考《思考和概念架構》
許多時表面上不幸或倒楣的事,往往有其正面的意義存在,
然而有時要很久很久之後你才會領悟到其中的意義。
智慧高的人所需要的時間也許會短一些,
當然亦有人終其一生都不能領悟挫折中的深層教訓。
事件發生時,當初也許你會認為是遇人不淑」,
其後也許發現這些不淑的人原來是你的貴人。
筆者尊稱這種貴人為「不淑的貴人」。
當個人的智慧增長之後,重新思考以往的經歷,
有時會得到嶄新或更深入的領悟。
The  trouble  with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is
that  you  never  graduate.
( Doug Larson )
Few  people  ever  scratch  the  surface,
much  less  exhaust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 Randolph Bourne, Youth and Life, 1913 )
When  you  have  really  exhausted  an  experience
you  always  reverence  and  love  it.
( Albert Camus )
也不要認為情緒和憤怒一定是壞的,
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愛,就是正面的情緒,
不樂觀,不悲觀,擁抱如是觀,就是正面的情緒,
而對罪惡的憤怒就是一種正能量。
Every  bad  feeling  is  potential  energy
toward  a  more  right  way  of  being
if  you  give  it  space  to  move  toward  its  rightness.
( Eugene Gendlin )
但要從經歷中搾盡所有的經驗,談何容易,
因為所需要的智慧絕對不低!
那些自誇沒有閒暇去反思過去的事情和所得到的經驗的人,

一定不會是最有智慧的人。
要想從自己及別人的經歷中搾盡所有的經驗,
需要判斷真偽、需要判斷好壞、需要判斷善惡、需要判斷得失,
少一點智慧都難以做得到!
這就是為何「教育education 非常重要。
[筆者按:「教育」不同「教書schooling!]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I  finally  learned  that
within  me  there  lay  an  invincible  summer.
( Albert Camus )
Post-traumatic  growth  or  vicarious  learning
from  other  people’s  trauma  first  requires
rediscovery  and  reconnection  with  the  soul
followed  by  a  pursuit  of  wisdom.
( Jason Ling )
最理想的狀況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
都把個人以往的經驗和知識重新檢視、重新思考、重新批判,
因為總會有新的得著、新的體會,
將來遇上類似的情況時,總會處理得更好!
所以別太爽快地說忘記背後,努力向前這句話。
Exhaust  all  your  experiences!
經歷 → 判斷、情緒、思考 → 認知、經驗 →
重新檢視、思考、批判、實踐 → 提升認知及經驗 →
遇上類似情況時的反應或行為。
1.  動機善良、有足夠智慧時的行為 → 善行
2.  動機不良時的行為 → 惡行
3.  動機不良,但人算不如天算時的行為 → 善行
4.  動機善良、沒有足夠智慧時的行為 → 可善可惡
然而要從經歷中搾盡所有的經驗,談何容易!
舉例言之,一件事情往往不一定簡單易做,
所以一個人要成就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往往需要兩大要素:
1.  外界因素天時、地利、人和
2.  內在因素個人的思考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
     個人是否具備該件事情所需要的才華,
     成就這件事情所採取的方法是否正確,
     勇氣,毅力,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