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一)

【圍繞著山腰努力以赴的人】
心靈soul 所追求的是成就achievement
而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成功success
「心靈」所追求的東西,
最初是「自由」和「創造」,最終是「愛和智慧」。
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回歸心靈,追求「愛和智慧」,
就已經是意圖達到「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進入了「道」,進入了宗教精神和「信仰」的範疇!
讀者們可能已經醒悟:
對智慧一往情深、不顧一切的人,是痛苦的,
因為一般人難以理解,所以遑論與他們溝通,
這就是為甚麼追求智慧的人必須擁抱孤獨。

參考《擁抱孤獨》
由於獲得智慧的過程帶來苦和痛,
所以這個世界有不少「求知慾強、求智慾低」的人。
他們努力地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但就是抗拒追求智慧。
如果用攀山來譬喻追求智慧的過程,
這些人十分勤力,不斷學習,不斷追求日新月異的知識,
不斷在山腰的某一高度努力圍著圈子走,
可以說是終身學習,可以說是不斷知識「增值」,

但是就是永遠爬不上去,因為忽略了追求智慧。
攀山,首先需要明白攀山的價值就在於追求智慧!

There  are  many  who  know  many  things,
yet  are  lacking  in  wisdom.
( Democritus )
Like  those  in  the  valley  behind  us,  most  people  stand
in  sight  of  the  spiritual  mountains  all  their  lives  and
never  enter  them,  being  content  to  listen  to  others
who  have  been  there  and  thus  avoid  the  hardships.
( Robert M. Pirsig,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
爬不上去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1. 他們認為追求智慧和謀生無關,
    不能夠帶給他們更「美好」的生活,
    一張張實實際際的文憑,才是他們的工作證!
2. 他們追求的是「成功」,不是「成就」。
3. 因為他們沒有勇氣去克服自己的畏高症,
    尤其是「孤獨恐懼症」和「思索恐懼症」。
4. 他們誤以為「知識就是智慧」。
5. 他們認為知識和文憑,可以取代智慧。
6. 他們找不到一位資深嚮導,
    避免他們在可能出現的惡劣環境中迷失方向。
7. 他們跟本沒有能力再爬上去。
《登高》(一)
圍繞著山腰努力以赴的人,
就好像馬祖道一禪師回答甚麼是團團轉的質詢一樣:
只因繩子繫著,掙它不斷
依然在「名、利、權」之中轉來轉去,團團轉!
而「名、利、權」就是那根貪嗔痴的繩子。
Whenever  I  climb
I  am  followed  by  a  dog  called  ‘Ego’.

( Friedrich Nietzsche )
由於不斷學習,他們的腦筋沒有生疏,
和生命無關的思想亦不會怠惰,自尊心亦可能會越來越強,
但是心靈卻停止了成長。
所謂「終身學習」這個概念是不夠清晰的,
因為「終身學習」既可以是人望高處,終生攀山,
征服一個又一個的高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亦可以是終生圍著山腰不斷地兜圈子。
社會上認為成功的人士,往往周身刀,張張利,
而且更有名廠出產的文憑証明,
這些刀,在山腰裡割草打獵,勝任愉快,手到拿來,
偏偏就是不能夠用來登山。
There  are  hundreds  of  paths  up  the  mountain,
all  lead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so  it  doesn’t  matter  which  path  you  take.
The  only  one  wasting  time  is  the  one  who
runs  around  and  around  the  mountain,
telling  everyone  else  that  their  path  is  wrong.
( Hindu Proverb )
但徘徊在山腰亦有好處:
1.  容易得到掌聲,得到別人的讚賞和認同,
     因為山腰裡同行的人人數眾多。
2.  絕大部份人都需要有掌聲,才可以產生信心和勇氣。
3.  圍繞著山腰,才可以輕鬆地邁步向前,繞多少圈都沒有問題。
4.  山腰裡聚集著大部份社會上的「成功」人士,有安全感。
5.  一旦社會腐壞,有一技之長,尚可以苟延殘喘;
     如果立志「成功」,投身做奴才,拍馬屁,亦游刃有餘。
至於那些選擇了登高的人,一定會是矢志不移的修行者,
雖然登高的確擴闊了他們的視野和眼界,
但他們明白個人和人類的自由度和掌握真理的多少有關,
亦明白「每逢登高必自卑」這句說話的確是真的,
但不是對人自卑,而是對浩瀚如大海、一望無際的真理自卑,

顯示出積極的生存意志和畢生追求「道/真理/智慧」的傾向,
所以一定重視自我的去蕪存菁,行有餘力,就會分享智慧。
登高,既是智者的萬古樂,亦是想一步登天的愚昧者的萬古愁!

《謙虛》(四)

俗語所說「滿招損,謙受益」,
其實往往就是一種禮儀、一種手段、一種謀略、
一種佔便宜、一種安全和有效的處世方法,
未必能夠和道德扯上關係!
滿,當然會招損,招損的主要原因是無知和愚昧,
招損的次要原因,就是招致別人的妒忌,甚至陷害;
謙,當然會受益,
因為由誠和真產生的謙,必然會令人進步,
但絕對不是因為想受益而去扮演出來的假謙!
自古以來,就會有一些人喜歡「做假」,
當一個人可以一方面謙虛,另一方面歪曲事實,
或者犧牲對真理的追求,
和不重視道德的人都可以稱兄道弟,
那麼我們可以肯定這個人的謙虛只是一種禮儀或手段,
更加可以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中國儒家重視人格,所謂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一語道破了「謙虛」的另一範疇。
儒家竟然鼓吹不和某些人交朋友,
難道不是驕傲,難道不算是對人歧視?
是否因為儒家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想扮演謙虛而將自己人格貶值,毫不化算?
誠實的謙虛,絕對不會尊重愚昧和無知!
誠實的謙虛,絕對不會表面謙虛,內心驕傲!
儒家的謙虛,亦絕對不會尊重人格低下的人!
有人說,卑躬屈膝是諂媚者的「謙虛」,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儒者的「驕傲」,
我們會否同意呢?
又有人說,謙虛是蠱惑仔隱藏自己的實力,
意圖日後遇上機會才一鳴驚人的處世手法。
He  that  humbleth  himself  wishes  to  be  exalted.
( Friedrich Nietzsche )
中國人傾向於濫用「以和為貴」及「虛懷若谷」的思維,
往往略去應用時必須附帶的條件。
中國人對「謙虛」的看法,
也許其中亦蘊藏著數千年來
中國的科學未能積極地發展的原因之一。
走上歪路的「謙虛」,加上「尊卑」的概念,
重視修身,而輕視技術,壓抑了社會上思辯的發展,
將「審問、慎思、明辨」變成了紙上談兵的笑話!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客觀地看待「謙虛」呢?
「謙虛」應該是源於「誠」和「真」的態度,
是一種面對自然界和真理的態度
所以這種謙虛,筆者稱為「謙卑humility
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
至於對人方面:

「謙虛」是一種對待不熟悉的人的態度,
「謙虛」是一種欺騙社會經驗不足者的態度,
「謙虛」是對待互助切磋的同道中人的態度,
「謙虛」是由於我們明白每個人的知識都有限,

「謙虛」是一種對待在某方面有學問的人在該方面的態度
但最重要的是對事方面:
「謙虛」亦是一種處事的態度
除了因為我們明白「集思廣益」的好處之外,
亦因為我們明白世事「有得必有失」、「禍福相倚伏」,
而且成功往往埋下了將來失敗的種子,
正如失敗亦往往埋下了將來成功的種子一樣!
「名、利、權」所帶來的「成功」同時亦帶來了「粉絲」,
一群「粉絲」中既有仰慕者,有崇拜者,有探子,
亦有意圖得到好處的諂媚者。
成功來得越快越危險,是因為當勝利沖昏了頭腦的時候,

就忘記了居安思危,忘記了高一層次的挑戰其實正在開始,
忘記了諂媚者的奉承成為了一個埋伏失敗種子的陷阱,

於是「成功變成了陷阱」,因為愚昧也有層次之分:
Success  makes  a  lucky  guy  seem  wise,
turning  him  into  a  higher-level  fool.

由於忘掉了「謙卑」,
於是驕傲、罔顧事實、盲目的信心、粗心大意…
這些失敗的種子,就接二連三地開始埋下了!

We  are  all  children  in  various  stages  of  growing  up.
( Doug Marlette, 2005 )
真正的「謙虛」,有幾個不同的層次。
最低層次,最基礎的「謙虛」,是由於有「自知之明」;
層次高一點的「謙虛」,是由於明白每個人的知識都有限,
所以要向各式各樣、各行各業不同的專家虛心學習;
最高層次的「謙虛」,當然是在真理面前「謙卑」,
由於明白雖然人的「無知」是相對的,
但在真理面前,自己肯定是屬於「無知」者。
所以凡是討厭批判、鍥而不捨地思考的人,
沒有可能擁抱真正的謙虛,
只有勇於尋根究柢,勇於面對批判的人,
才有可能擁抱真正的謙虛。
當我們經過「慎思、明辨和批判」,
明白謙有對人和對真理兩類,
明白虛也有虛心和虛偽之分,
最後回復謙虛的真面貌,
明白謙虛的根源就是真和誠如此簡單,

明白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史記》,
明白「高處不勝寒」的道理,
於是知道對人謙虛只不過是處世的技巧,
而對真理謙卑才是修行的方法,
最後就達到禪宗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境界,
一旦假以時日,建立了個人的信仰之後,
更加會達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境界。

當我們下次用虛懷若谷這個四字詞的時候,
會否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會否有另一層次的體會?
分辨「謙虛」和「謙卑」這兩個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就是哲學家從事的工作之一,原因很簡單:
By  and  large,
language  is  a  tool  for  concealing  the  truth.
( George Carlin )
If  thought  corrupts  language,
language  can  also  corrupt  thought.
( George Orwell )
Whenever  the  speech  is  corrupted  so  is  the  mind.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One  great  use  of  words  is  to  hide  our  thoughts.
( Voltaire )
所以承接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Socrates 的說法,
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認為,
只要弄清楚日常生活中常用詞彙的意思,
很多思考上的陷阱都可以避免!
Philosophy  is  a  battle  against  the  bewitchment
of  our  intelligence  by  means  of  language.
( 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953 )
The  definition  of  terms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 Socrates )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當我們不追究「也是一種工作」這個說法的意思,
和思考應該如何分辨「做孽、工作、職業」的時候,
一旦有人疏忽大意地提醒市民:「性工作也是一種工作」時,
也許就會有青少年聯想到「諂媚和奉承也是一種工作」,
「為虎作倀也是一種工作,也需要團隊合作的精神」,
「助紂為虐也是一種工作」,甚至「殺人也是一種工作」。
日常生活中常用詞彙,怎可以不謹慎!

《謙虛》(三)

We  are  rarely  proud  when  we  are  alone.
( Voltaire )
謙卑」中的卑字,有覺得自己渺小卑微的意思,
雖然很多人會對上司謙卑,會對權力謙卑,
他們的謙卑其實增添了一重卑躬屈膝的意思。
對愛智者來說,

謙卑,是對自然界謙卑,在真理面前謙卑。
在自然界和真理面前,人當然是渺小和卑微!
愛智者不會對人謙卑,只會對人謙虛!

對人方面,愛智者明白「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
所以對人的謙虛,一定有範疇。
在同樣追求真理的前輩面前,怎可能不謙虛?
在別人某方面的專長面前,怎可能不謙虛?
但絕對不會有光環效應」 halo  effect
因為一個人在某方面有專長,
並不表示他在其他方面也有專長。
我們常常稱讚的那些「謙虛而不自卑」的人,
他們當然清楚自己長處之所在,所以不自卑,
而他們的謙虛亦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和動機,
虛偽和世故也許是其中之一。
I  have  always  observed  that
to  succeed  in  the  world

one  should  apear  like  a  fool  but  be  wise.
( Montesquieu )
To  succeed  in  the  world
it  is  not  enough  to  be  well-mannered,
you  must  also  learn  to  be  hypocritic.
( Jason Ling )
這並非是中國人的大智若愚」,而是以退為進,
知己知彼,但不讓人知己的「大聰扮蠢」!
對大自然界和真理的謙卑,是做學問應有的態度,
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智慧,不是一種道德!
當我們在真理的面前知道自己的渺小,怎可能不謙卑?
當一個人明白個人的認知需要不斷地修訂的時候,
怎可能不謙卑?怎可能不虛懷若谷?
所以愛智的人的謙卑,是由心發出來的謙卑,
謙卑,可以說是「誠實的謙虛」。
一般人的所謂「謙虛」,是指對人的謙虛,
這種謙虛只是一種行為,並不一定是一種高尚的道德,
因為我們不會追究「謙虛」背後的動機!
「謙虛」中雖然有虛字,
但並不表示謙虛的人一定虛懷若谷;
因為虛字也可以代表「虛與委蛇、虛應故事、虛情假意」。
謙虛,有時只是一種禮儀,

謙虛,有時只是一種手段,
謙虛,有時只不過是想佔便宜,
謙虛,有時只不過是想明哲保身,
謙虛,有時只不過是想將來一嗚驚人,
謙虛,有時只不過是不想和別人分享知識和技術。
舉例言之,一位動機不良的謀略家,
可以選擇扮演「客觀和中立」的角色,
謙虛地聆聽各方面的意見,但完全沒有意圖解決問題,
只是從各方面的意見中找出個別的弱點或者漏洞,
不夠蠱惑者會採取個別擊破的方法,
蠱惑者讓各方互相攻擊,自相殘殺,坐收漁人之利。
所以謙虛,有時只不過是一種謀略或者
安全的處世方法!
往往口裡「謙虛」,心裡另有想法、另有打算。
在人前扮演謙虛,但對真理毫不謙卑的人,你見過嗎?
香港流行術語的回應是:
我見過,我真係見過,而且好多!

所以古人所說的滿招損,謙受益雖然是對的,
但內裡的乾坤並不如表面上看來這麼簡單。
「明哲保身,只是不使此身陷於不義;
    後人誤以偷生遠禍當之!」 (清。申涵光)
至於如何運用「謙虛」作為社交禮儀和手段,
以方便行走江湖或者只是處世,不妨看一看下面的錄影片段,
一方面既可以聽難得的好歌,
另一方面又可以學習高手的真中有假,假中又不失真的謙虛,
余天、蔡幸娟《榕樹下。北國之春。難忘的初戀情人》

由於並非所有謙虛都是「真中有假,假中又不失真」,
而是在低手中常常出現「做假」的現象,所以有人說:
I  really  do  not  see  much  use
in  exalting  the  humble  and  meek;
they  do  not  remain  humble  and  meek  long
when  they  are  exalted.
( Samuel Butler )
那麼人與人之間是否有真正和誠實的謙虛呢?
當然有!
一旦兩個都愛真理的人遇上了,
真正和誠實的謙虛就會自然地流露出來。
所謂「識英雄、重英雄」就是這個意思。
當我們開始慎思和明辨」,
明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明白「沉默」是對待愚蠢人的態度,
「謙虛」是對待同道中人的態度,
而「謙卑」則是對待真理的態度,
有對不同類人之分別,有對真理之分別,
就會發現「謙」既可以真心,亦可以假意,
發現不少對人謙虛的人,竟然可以對真理毫不謙卑,
發現「虛」既可以是虛心,亦可以是虛偽的時候,
就進入了禪宗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
2010-02-01,在民主黨鳩山政府的三顧茅廬下,
七十八歲高齡的稻盛和夫出任日本航空公司破產重建的董事長,
只是用了424天的時間就令日航扭虧為盈,並且做到了三個第一:
利潤世界第一,準點率世界第一,服務水平世界第一。
日航並且在2012年9月19日重新上市。
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人為甚麼活著》中指出:
「成功和失敗都是一種磨難。
    有人成功了,覺得自己了不得,
    態度變得令人討厭, 表示其人格墮落了;
    有人成功了,領悟到只憑自己無法有此成就,
    因而更加努力,也就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
    而真正的戰勝利者,無論是成功或者失敗,
    都會利用機會,磨煉出純淨美麗的心靈。」
這就是一種謙卑的態度。越是有智慧的人就越懂得謙卑。

《謙虛》(二)

重視追求真理的人明白,
每一個人的性格和思考兩方面,
總有弱點和盲點,這種態度就是謙虛的基礎。
It  is  unwise  to  be  too  sure  of  one’s  own  wisdom.
It  is  healthy  to  be  reminded  that
the  strongest  might  weaken  and  the  wisest  might  err.
( Mahatma Ghandi )
然而人在社會之中必須有自信,自信從何而來?
自信當然最好是來自「信仰」!
可惜「信仰」有四大要求:
1.  是將追求真理置諸面子之上。
2.  是放棄「虛偽」。
3.  是刻苦訓練批判思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4.  是「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

所以具有擁抱「信仰」的性格、天賦和機遇的人,
有如鳳毛麟角;
大部份人只能夠擁有「信念」或者「迷信」。
Early  in  life  I  had  to  choose  between
honest  arrogance  and  hypocritical  humility.
I  chose  the  former
and  have  seen  no  reason  to  change.
( Frank Lloyd Wright )
所謂「不亢不卑」的心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對人不亢不卑,最低限度需要認識自己,甚至知己知彼。
有「信仰」的人就比較容易做到對人「不亢不卑」,
對人可以保持沉默,但心中的敬或鄙因人而異,
取決於對方的人格、思考能力及批判精神。
有「信仰」的人一定謙卑,不是對人謙卑,
尤其不是虛偽地對愚蠢人謙虛,包容無知和愚昧,
而是對真理謙卑,對尚有童真的人所問的問題謙卑!

所以有「信仰」的人明白,凡是拒絕批判的人,
不可能有「信仰」,不可能對真理謙卑!
參考:《認識自己》 《管理自己》
部份在社會上有少許成功,
傾向於將自己和其他的人比較的人,
往往只會是「半謙虛/扮謙虛」──
表面上非常謙虛,內心裡又是另一回事。
社會上有一種矢志不移地向上攀附的人,
他們在上司面前卑躬屈膝,十分謙虛,
但對下屬就頤指氣使,隨意呼喝。
聰明的上司當然明白狐狸在自己面前,
雖然表現得謙虛和忠誠,但隨時會轉移效忠的目標,
所以狐狸一般喜歡愚蠢的上司,
但是聰明的上司會喜歡智力和辦事能力低的狐狸嗎?
聰明的上司應該明白諂媚者或奉承者往往容易背叛,
做出寡情薄義的事情;
而且除了言過其實往往是一種陷阱之外,
過度的奉承亦可能表示諂媚者不懷好意!
社會上還有一種極之聰明,懂得忍辱負重,
能夠知彼而避免讓人知己的奴才或者無間道,
他們在說話和行動上表現得畏畏縮縮,
唯可惜他們的容貌往往出賣了自己。

46《謙虛》(二)
重視追求真理而又懂得自我批判的人,
多數不會「半謙虛/扮謙虛」,
但會懂得甚麼是在真理面前謙卑。

分辨的方法很簡單:
凡是討厭鍥而不捨的批判的人,
沒有可能是真謙虛,更加不會是對真理謙卑。

只有勇於尋根究柢,勇於鍥而不捨地追問,
勇於尋求智慧,勇於內省,勇於面對批判的人,

才會發現自己的無知,才有可能懂得甚麼是對真理謙卑

We  should  realize  that,  if  [Socrates]  demanded
that  the  wisest  men  should  rule,  he  clearly  stressed
that  he  did  not  mean  the  learned  men;  in  fact,
he  was  skeptical  of  all  professional  learnedness,
whether  it  was  that  of  the  philosophers  or  of  the
learned  men  of  his  own  generation,  the  Sophists.
The  wisdom  he  meant  was  of  a  different  kind.
It  was  simply  the  realization:  how  little  do  I  know!
Those  who  did  not  know  this,  he  taught,  knew
nothing  at  all.  This  is  the  true  scientific  spirit.

( Karl Popper )
愛智的人明白,
「自我批判、戰勝自己」是愛智者必經之路;
愛智的人明白,不少真理都是隱蔽的,
往往「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必須刻苦思考才有機會一親芳澤。
愛智的人,能夠在真理面前,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內,
所以愛智的人一定謙虛,但不一定是對所有人都謙虛,
而是對追求真理的同道中人謙虛,
而是對自然界謙虛,在真理面前謙虛。
這種謙虛,我們稱為謙卑 humility
再說清楚一點,愛真理多於愛面子,就是「謙卑」。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可以稱之為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
亦可以說是一種宗教精神。
所以愛智的人,會把一些高層次的敵人視為朋友,視為老師,
把命運和人生中的起伏視為磨刀石 whetstones

We  need  enemies  that  challenge  us
at  the  deepest  level.
For  every  challenge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u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and  grow  in  wisdom.
So  we  should  listen  humbly  to  all  the  genuine
and  truth-seeking  people  around  us,  even
when  they  say  things  we  doesn’t  want  to  hear
on  our  first  reactions.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challenge  us  are  not  enemies;  
we  should  better  regard  them  as  whetstones.
Sometimes,  they  may  even  become  friends.
( Jason Ling )
Love  your  enemies  in  case  your  friends
turn  out  to  be  a  bunch  of  bastards.
( R. A. Dickson )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謙虛》(一)

[謙卑]
謙虛和謙卑是兩個並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歷代以來的大思想家和科學家,都是在真理面前謙卑的人,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無知。
莊子甚至因此而感慨說: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已!」
所以有哲者說:
True  wisdom  is  to  know  what  is  best  worth  knowing,
and  to  do  what  is  best  worth  doing.
( Edward Porter Humphrey )
知識世界的大科學家,例如 牛頓 Isaac Newton
晚年談到他自己一生的工作時說:
I  do  not  know  what  I  may  appear  to  the  world;
but  to  myself  I  seem  to  have  been  only  like  a  boy
playing  on  the  seashore,  and  diverting  myself
in  now  and  then  finding  a  smoother  pebble  or  
a  prettier  shell  than  ordinary,  whilst  the  great
ocean  of  truth  lay  all  undiscovered  before  me.
( Isaac Newton, From Brewster, Memoirs of Newton, 1855 )
意譯如下: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將會如何看我,但在我自己看來,
    我只不過像一個在海濱玩耍嬉戲的小男孩,
    以找尋卵石和貝殼作為消遣,
    偶然間發現了一顆比較圓滑的卵石,
    或者一顆特別漂亮的貝殼,就覺得很愉快,
    而對於伸展在我面前、浩瀚無垠、尚待發掘的知識巨海,
    則依然一無所知。」
大科學家就是用這樣一個簡單的譬喻,表達出他的謙卑。
科學家的謙卑,是面對大自然界的謙卑,
面對自然界無窮奧秘的謙卑。
What  I  see  in  nature  is  a  magnificent  structure
that  we  can  comprehend  only  very  imperfectly,
and  that  must  fill  a  thinking  person  with  a
feeling  of  humility.
( Albert Einstein, 1954-1955 )
那些在思考上半途而廢的人,或者在工作上有少許成功的人,
往往不容易懂得甚麼是謙卑。
反而越是喜歡深思的人,就越容易謙卑,
因為不論是向內自我批判還是向外發掘真理,
不論是向最細微的原子之內還是面對無邊無際的太空,
大自然的奧秘都是無窮無盡的,
學海無涯,本來就已經足夠令人謙卑。
Fullness  of  knowledge  always  means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pths  of  our  ignorance;  and
that  is  always  conducive  to  humility  and  reverence.
( Robert Millikan )
The  only  wisdom  we  can  hope  to  acquire  is
the  wisdom  of  humility :  humility  is  endless.
( T.S. Eliot )
Humility  is  the  best  evidence  of  sanity.
(Stuart Wilde)
然而具備豐富知識的人未必謙卑,
因為謙卑來自心靈,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智慧。
不少十分聰明,但只喜歡知識,不重視智慧,
只喜歡學位,不重視追求真理,討厭自我批判的人,
無論是對人還是對自然界,往往不懂得甚麼是謙虛,
更加不容易懂得甚麼是謙卑。
他們傾向於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的奴隸,
而一般人的智力亦比不上他,
驕傲往往在有意無意之間,或者不自覺地就會流露出來。
用一個禪宗的說法來描述,
當我們認為謙虛就是謙虛,
謙虛的人不會驕傲,驕傲的人不會謙虛,
就是這樣,沒有甚麼特別的時候,
這是「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境界。
最值得思考的是:
有一些在思考上半途而廢的人認為,
科學家和愛智者對「無知」的討厭,是一種「驕傲」,
因為暴露愚昧人的「無知」就是不仁慈的行為,
而且一般人都認為面子和輩份都比真理更重要!
對自然界的謙卑和對無知的討厭,本來就是一個銅幣的兩面;

真理,到底是十分明顯的還是極為隱蔽的,不妨批判批判。
換言之,當我們發現謙虛和驕傲還需要「慎思和明辨」,
擁抱虛偽的謙虛和驕傲並非如此黑白分明的時候,
當我們開始明白《論語》中孔子所說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時候,
我們就開始進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
在思考能力參差不齊,偏才自以為是通才,
知識份子和精英的定義曖昧,意識形態混亂的時代,
扮謙虛、仁慈、道貌岸然,利用身分混水摸魚者,大有人在。
只有願意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願意鍥而不捨地思考的人,才會明白
☆  謙虛往往屬於「  ego」的範疇,
只不過是一種處世的謀略,
所以這類人一定考慮面子和輩份,
一定接受「虛偽是普世價值」,願意因此而扭曲真理,
當問題一旦牽涉到個人或者小團體的利益,
這類人就會容忍自己思考混淆不清,接受語言偽術,
包容曖昧的詞彙和概念,並且拒絕釐清個人複雜的動機,
他們覺得愚夫愚婦受騙完全是咎由自取。
  謙卑屬於「心靈  soul」的範疇,
重視「真和誠」,重視「愛和智慧手牽手」,
一定唔會「唔識扮識、唔知扮知」,
拒絕包容曖昧的詞彙和概念。
謙卑究竟是甚麼?
簡而言之,就是孔子《論語。為政》中所說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前任美國國防部長 Donald Rumsfeld 曾經這樣說:
There  are  known  knowns.
These  are  things  we  know  that  we  know.
There  are  known  unknowns.
That  is  to  say,  there  are  things
that  we  know  we  don’t  know.
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ns.
There  are  things  we  don’t  know  we don’t  know.
( Donald Rumsfeld )
有些東西我們知道我們知道;
有些東西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
有些東西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而對於這種我們無知狀況,我們有時候也不知道。

《融會貫通》

[思考和寫作]
As  a  single  footstep  will  not  make
a  path  on  the  earth,  so  a  single  thought
will  not  make  a  pathway  in  the  mind.
To  make  a  deep  physical  path,
we  walk  again  and  again.
To  make  a  deep  mental  path,
we  must  think  over  and  over  the  kind  of
thoughts  we  wish  to 
dominate  our  lives.
( Henry David Thoreau )
一座完美的建築物,除了設計師的創意之外,
當然需要有完善的基礎建設來配合;
任何嚴謹的哲學思考,任何運用哲思的創意思考,
何嘗不需要具備良好的概念架構嚴謹的思考工具
這些思考上的基礎建設?
思考,是一種年青人可以培育及需要培育的能力,
而且越早訓練嚴謹的思考工具就越早享受成果,
越遲訓練嚴謹的思考工具就可能需要付出不菲的代價。

思考,是一種愛智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演講和寫作都是人際間表達和溝通的能力,
但演講和寫作的基礎在於真誠的性格和思考的能力,
二者不可缺一。
一篇說理的文章如果缺乏了思考,必然流於虛浮,

就算文章製造得好像七寶樓臺,炫人眼目,
但可能根基淺薄,經不起批判,甚至不堪一擊。
在懂得思考的人面前,
這篇說理的文章把個人的思想、動機和思考能力,
赤裸裸地示眾;
作者的性格和腦袋的斤兩,有如穿上了皇帝的新衣。

…every  true  thinker  endeavors  to  express
his  thoughts   as  purely,  clearly,  definitely,
and  concisely  as  ever  possible…  Obscurity
and  vagueness  of  expression  are  at  all  times
and  everywhere  a  very  bad  sign…  A  man
who  makes  use  of  such  artifices…betrays
his  poverty  of  ideas,  mind,  and  knowledge.
Style  is  merely  the  silhouette  of  thought;

and  to  write  in  a  vague  or  bad  style  means
a  stupid  or  confused  mind…
( Arthur Schopenhauer )
詩聖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試想一想,這句說話內裡要求何等的思考和自我批判能力!
能夠「先想清楚自要說甚麼」已經不容易,
除了沒有意圖欺騙和誤導讀者,成為「筆孽生」之外,
要將清晰的思想盡可能簡單地說出來,同樣是異常困難。
文字不但是一個寫作人的衣冠,不但是皇帝的新衣,

更是性格、思想、動機和思考能力的反映!
如果有人指出了一篇說理文章的其中問題,
一般人的反應只有三個選擇:
1. 知錯即改。2. 拒絕批評。3. 惱羞成怒,譴責批評者。
如何抉擇,當然亦和作者的性格和思考能力有關。
所以中國語文教育科訓練高中學生寫說理的文章,
必須同時訓練批判思維及知錯即改的勇氣。
然而「如何用文字表達思考」,
則是另一種愛智者必須培育的能力。
因為當我們將思考化成文字的時候,
種種的困難就會立即浮現,例如:
1.  自己的思考是否夠清晰?表達得是否足夠簡單?
2.  自己所運用的詞彙和概念是否有清晰的定義?

3.  自己寫文章的目的是分享思想還是想誇耀於人?
4.  將寫完的初稿放下一星期之後重讀,
     自己是否還看得明白?
5.  自己寫的文章,別人是否看得明白?
Your  manuscript  is  both  good  and  original,
but  the  part  that  is  good  is  not  original
and  the  part  that  is  original  is  not  good.
( Samuel Johnson )
這就是為何如果做學問想融會貫通,
之前往往經過一個寫作的階段。
愛哲者寫作的一個目的,
就是進行個人思考上的凝固及基礎建設,
而另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塊後來者的踏腳石!
思考,然後知不足;寫,然後知困!
Nothing  goes  by  luck  in  composition.
It  allows  of  no  tricks.  The  best  you  can
write  will  be  the  best  you  are.
( Henry David Thoreau )
James  M.  Lang
Revision  and  the  Rhodes
http://chronicle.com/article/Revisionthe-Rhodes/144623/
口語  verbal,  spoken  language  和文字  written  language
其實有很大的分別。
初階的思考傾向於倚靠口語,進階的思考傾向於文字。
口語較文字生動活潑,文字較口語精確,
而且文字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口語就難以表達這句說話的意思:
藍芳代表女方去南蘭坊,呂方代表男方去南蘭坊
意思表達固然是一個問題,
分辨 n l 不同的發音也是一個問題。
[砌圖遊戲]
Anais Nin 是一位作家,
她的日記說她去見著名心理學家 Otto Rank 時:
As  he  talked,  I  thought  of  my  difficulties
with  writing,  my  struggles  to  articulate
feelings  not  easily  expressed.
Of  my  struggles  to  find  a  language  for
intuition,  feeling,  instincts  which  are,
in  themselves,  elusive,  subtle  and  wordless.
由於寫小說往往需要先構思一個架構,再寫細節,
但很多時會在寫細節時身不由己,改變了原先的架構,
甚至進行一場革命,從新構思一個新的架構,
所以 Anais Nin 用這句說話來表達她對迫近真理的感覺。
There  are  very  few  human  beings  who
receive  the  truth,  complete  and  staggering,
by  instant  illumination.
Most  of  them  acquire  it  fragment  by  fragment,
on  a  small  scale,  by  successive  developments,
cellularly,  like
  a  laborious  mosaic.
( Anais Nin )
如果這段說話中所說的  the  truth    laborious  mosaic
是指一幅大圖畫,是指一座森林,
那麼 Anais Nin 這句說話就很有道理,
因為我們未必有能力一下子立即看到這幅大圖畫。
即使我們可以預先擁抱一幅大圖畫的概念,
我們也需要一步一步地先找出「部份的真理」
part  of  the  truth就好像玩砌圖遊戲一樣,
也許要先砌好一部份,也許先由邊緣地帶開始,
然後慢慢地拼出這幅大圖畫。
即使最後階段可以加速進行,但為了謹慎起見,
最初的階段必然是以龜速進行的。
換言之,世上沒有不勞而穫的智慧,
雖然智慧的供求關係並非經濟學的供求關係,
雖然先哲前賢的智慧雖然是免費提供給我們,
但要想使它們成為我們自己的智慧,
就必須經過我們自己重新再三思考,甚至親身體驗,
直至它們在我們個人的經驗及腦海裡生根為止,
所以智慧除了要儲存之外,最後必然需要融會貫通。

愛因斯坦晚年意圖努力建設的統一場論」,
目的亦是向尋找一幅大圖畫的目標進發。
[融會貫通]
中國古代已經提供了「融會貫通」的方法,就是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首先是廣泛地學習,進行「博學多聞」的功夫。
其次是進行詳盡的質詢和探究,慎重地思考,
清晰地辨別細緻的地方,
進行「審問、慎思、明辨」這個「求精」的功夫。
最後就是實踐 [測試/實驗] 和執行,來印證學問的真偽。
《中庸》繼續發揮這句說話的意思:
不學則已,沒有學會,不能掌握,就不罷休;
不問則已,問了之後不明白,就不罷休;
不思考則已,思考之後沒有結果,就不罷休;
不辨別則已,辨別之後依然不清晰,就不罷休;
不實踐則已,實踐之後不夠徹底,就不罷休。
假以時日,就離「融會貫通」不遠了。
一旦「融會貫通」,就能夠看到事物原本的面目。
孔子在《論語。里仁篇》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
其實就是要求「融會貫通」這麼簡單,但其實並不簡單。

愛智者讀書的目標,不單止是進求知識和智慧,
不單止是進求心靈的成長,
而是更進一步地要求自己能夠「融會貫通」。
自然界的「道」本來就是博大精深,
「融會貫通」是人類為了追求「道」而對自己產生的要求,
因為自然界的「道」一定互相關連,一定可以貫通,
但由於人類智慧不足,所以「道」可以對人出現弔詭,
然而「道」一定不會有內部的自相矛盾。

融會貫通,是智慧最高層次的表現,
所謂融會貫通,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書本裡的學問、古人及前人的智慧、個人生活的體驗和領悟,
經過去蕪存菁之後,就好像一顆顆光華奪目的珍珠,
而愛智者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將一絲絲金縷擰成一條幼繩,
然後用幼繩把珍珠串成一條華麗的項鍊。
44《融會貫通》water droplets
融會貫通,是將不同範疇的學問串聯的能力;
融會貫通,是將複雜的問題抽絲剝繭的能力;
融會貫通,是判斷好壞、去蕪存菁的能力;
融會貫通,是注意到細微處會牽涉重大問題的能力。
一旦融會貫通,則四周無處不是學問,
賢者及不賢者,皆我師也!

融會貫通,
當然最低限度需要培養出分辨真假珍珠的能力,
然後進行去蕪 [丟棄假珍珠] 存菁 [留下真珍珠],
否則會被「魚目混珠」的概念和思想欺騙;

而這個能力來自對真理的熱愛,
來自鍛煉鍥而不捨的批判思維。
其次就是需要培養「綜合人類智慧」的能力,
學習如何汲取文化及經驗中的精華,捨棄糟粕。
這種能力的象徵,
就是那條由一絲絲金縷擰成的幼繩。
融會貫通,其實就是謹慎地去定義名詞和概念,
然後建設一個實用的思考/概念架構conceptual  structure
把人類的學問和智慧編織起來。
A  conceptual  structure  organize  ideas  and  concepts
so  that  it  can  be  used  to  present  them   succintly.
A  conceptual  structure  is  an  architecural  design
that  facilitates 
learning,  memory  and  creativity.
( Jason Ling )
所謂「思考/概念架構」,
表面上看來好像只不過是一種知識分類的方法,
就好像好很多東西放置在貨倉內,
有系統地放和胡亂地放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系統也有優劣之分,
一個好的「思考/概念架構」除了是好的分類之外﹐
還需要批判思考和概念所運用的定義及詞彙,
令它們能夠更清晰地描述概念,
所以本身就蘊含著「瞭若指掌」及「深思熟慮」的元素。
可以這樣說:
在複雜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好的「思考架構」,
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創造。
福樓拜曾經說過:
構成項鏈的不是珍珠,而是穿過它們的那條線。
歷史上所有大思想家能夠到達「融會貫通」的境界,
動力的來源從來都不是因為希望名成利就,
而是因為兼顧個人內心的驅策肩負社會文化的責任
而是因為具備真誠的性格優異的品味過人的思考能力

[性格上的要求]
Truth  is  the  cry  of  all,  but  the  game  of  the  few.
( Bishop  Berkeley, Siris, 1744 )
融會貫通,當然有性格上的要求。
簡言之,就是愛真理。
愛真理愛到甚麼程度?
愛到完全放下自己面子的程度!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
    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公孫丑上》
聞譽而喜,聞謗而怒者,是好名之心;
    聞譽而恥,聞謗而懼者,及君子篤實之學;
    吾為吾善,何喜於譽,何怒於謗哉。(明。趙仲全)
1.  重視成就,不介意會否成功。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顏氏家訓》
至於那些重視名氣的近代學者,
就難以避免不經意地流露出自負及努力壓抑的驕傲!
2.  不會輕易地受毀譽褒貶的影響,
因為他人的讚譽或批評未必是事實。
君子不恃千萬人之諛頌,而畏一二有識之竊笑。」(清。曾國藩)
3.  聞譽則懼。
如果想融會貫通,就必須具備判斷毀譽好壞的能力,
因為毀可以是一塊非常有用的踏腳石,
而譽則可以是一塊阻礙進步的絆腳石。
所以沒有必要聞譽則喜,要看讚的人所說出的道理。

因為一旦讚譽毫無道理,而自己卻被讚譽沖昏了頭腦,
表示自己依然重視面子,跌入自掘的陷阱之中。
即使讚譽有道理,只宜開心片刻,
因為追求真理的人一定對真理謙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自知思考必然不夠完善,如今竟然有人讚譽,
稍不謹慎,便以得少為足,阻礙了自己的進步!
聞人之謗當自修,聞人之譽當自懼。」(明。胡居仁)
4.  聞過則喜,千萬不要聞罵則悲。
有人能夠指出自己過錯,便表示有人對自己愛護,
希望自己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知過能改,是最大的進步,故稱「善莫大焉」!
人能暴吾過者,吾師也;人能非吾言者,教吾者也;
    切不可當面錯過,反生嗔怒」(南宋。朱熹)
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書》
Few  people  have  the  wisdom  to  prefer
the  criticism  that  would  do  them  good,
to  the  praise  that  deceives  them.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When  you  see  yourself  doing  something  badly
and  nobody’s  bothering  to  tell  you  anymore,
that’s  a  bad  place  to  be.
You  may  not  want  to  hear  it,
but  your  critics  are  often  the  ones  telling  you
they  still  love  you  and  care  about  you,
and  want  to  make  you  better.
The Last Lecture 》( Randy Pausch )
最好能夠立即向對方請教改過的方法,
這樣就可以同時知道對方的層次和功夫!
5.  自強不息。
融會貫通其實是一種修行,絕對不適合思考上懶惰的人。
那麼思考上懶惰的人和那些不夠功力將概念寫得簡潔的人,
可以用甚麼藉口  pretext/justification  來保護自己呢?
The  eye  sees  only
what  the  mind  is  prepared  to  comprehend.
( Henri Bergson )
Don’t  waste  your  time  with  explanations:
people  only  hear  what  they  want  to  hear.
( Paul Coelho )
所以我們必須思考:
我們寫作的對象應該是怎麼樣的人呢?
我們對人類的精神文明應該負起多少責任呢?
參考:《如何衡量智慧的價值?》 《定義和比較》

《思考和閱讀》(四)

43《思考和閱讀》(四)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
    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
    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朱熹 )
不懂得「鋤書」的人,
有時根本不清楚誰是真正的巨人,誰只不過是普通人。
有時在以矇傳矇的推薦之下,即使知道誰是真正的巨人,
但只能夠仰望巨人的肩膀,
根本無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If  I  have  seen  fa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Bernard of Chartres )
要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決條件是要有良師,
然後在良師的帶領下,培養出瞭解巨人的思考能力:
A  [philosopher]  who  writes  carelessly  at  once
proves  that  he  himself  puts  no  great  value  on
his  own  thoughts.  For  it  is  only  by  being  convinced
of  the  truth  and  importance  of  our  thoughts  that
there  arises  in  us  the  inspiration  necessary  for
the  inexhaustible  patience  to  discover  the  clearest,
finest,  and  most  powerful  expression  for  them;
just  as  one  puts  holy  relics  or  priceless  works  of
art  in  silvern  or  golden  receptacles.  It  was  for
this  reason  that  the  old  writers──whose  thoughts,
expressed  in  their  own  words,  have  la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ence  bear  the  honored
title  of  classics──wrote  with  universal  care.
( Arthur Schopenhauer )
勵志者常常告訴我們:
不用去羨慕別人,自己也可以過得很好

Envy  is  a  waste  of  time.
You  already  have  all  you  need.
( Regina Brett )
但勵志者往往忘記了提醒讀者,
這句勸勉的說話只是應用在物質生活之上,
因為在思考方面,我們必須羨慕思考界的巨人,
見賢思齊,以他們為學習的榜樣!

巨人一生無私地在思考方面營營役役,
目的只不過是做一塊踏腳石,為後來者作嫁衣裳,
期望能夠薪火相傳,為人類精神文明作出貢獻。
巨人作品的其中一部份極可能有超越時空,
觸著問題的核心,迫近真理,放諸四海而皆準。
所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就是佔巨人的便宜:
1.   瞭解巨人所想表達的思維。
2.  掠奪巨人艱辛思考的成果。

3.  明白和欣賞巨人的優點。
巨人提供了一個人類能夠達到的思考境界。
當我們追不上巨人的思考能力時,就只能夠勤奮地溫習,
這就是為何「好書不厭百回讀」,再讀再思!
正如「好矽歌不厭百回聽」,勝過聽一篇之後要洗耳的劣歌!
當我們借助巨人之力而能夠青出於藍的時候,
就能夠注意到巨人思考上的弱點和他忽略了的地方,
於是抵達了高層次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境界!

Employ  your  time  in  improving  yourself  by
other  men’s  writings,  so  that  you  shall  gain
easily  what  others  have  labored  hard  for.
( Socrates )
每當我們在追求智慧的路途上遇上一位古今中外的巨人,
都會覺得感恩,就讓我們用這首歌中的 You
來表達我們心中的感謝:
《You Raise Me Up》
Lene  Siel  &  David  Garrett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說話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
不是倚賴,不是「」,而是「」!
除了因為「站」可以令我們看得更遠之外,
更因為「站」是對自己能力的要求:
「站」要求我們
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
我們不但連自己也信不過,甚至連巨人也未必信得過,
因為人的思考總會有盲點和疏忽!
而且我們知道,稱得上巨人的人,
一定擁抱批判,一定喜歡他的思想被修訂得更好!

They  took  genius  as  faultless,
and  failed  to  notice  the  mistake.
( Lancelot Law Whyte )
Even  the  greatests  minds  do  not  merit  our  trust.
( Lancelot Law Whyte )
「讀古人的書,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聰明到怎樣,
    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樣。」
( 胡適 )
所以少一點思考、理解和批判能力,都難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有能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將來都有可能成為巨人!

A  stupid  man’s  report  of  what  a  clever  man  says
can  never  be  accurate,
because  he  unconsciously  translates  what  he  hears
into  something  he  can  understand.
( Bertrand Russell,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
對大部份人來說,思考和閱讀往往屬於「向外的思考和批判」,
並非是最困難的部份。
For  to  seek  truth  is  always  to  run  the  risk
of  discovering  what  one  would  hate  to  see.
It  requires  t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to  one’s  self,
and  that  confidence  in  ultimate  values,
that  one  can  dare  to  risk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uprooted  from  the  beliefs  and
day-to-day  values  by  which  one  has  lived.
( Rollo  May )
但愛智者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內看,
既會接觸關於「向內思考和批判」的書籍,
亦會擁抱孤獨,靜下來面對自己,努力「認識」自己。
一旦思考和批判的方向轉為向內,困難才開始浮現。
The  range  of  what  we  think  and  do  is  limited  by
what  we  fail  to  notice.  And  because  we  fail  to
notice  that  we  fail  to  notice,  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  to  change;  until  we  notice  how  failing
to  notice  shapes  our  thoughts  and  deeds.
( R.D. Laing )
而從這一刻開始,我們才可以算是真正明白
下面這幾句說話的全部意思,看清楚「愛智」的真面目!
Philosophy  is  love  of  wisdom.
Philosopers  are  devoted  and  relentless  inquirers;
they  fall  in  love  with  truth,
they  are  passinate  about  ideas,
and  they  have  a  natural  disdain  for  mediocrity,
besides  ignorance  and  foolishness.

不少香港人認為,讀「非實用」的書籍是浪費時間,行動最實際!
所以香港社會一向重視行動多於重視思考,
重視娛樂和運動多於重視鍛鍊心靈的哲學思考,
鼓吹「擴闊視野」,不重視「加深視野
香港人的所謂追求卓越」,
往往並不包括道德和批判思維這兩個方向在內。
香港一般的中學,重視「知識和身量一同增長」,
並不重視「智慧和身量一同增長」,
重視十項全能,但其中並不包括鍛鍊「內省智能」在內

只有真正有能力做決策的人,才懂得重視抽象的思考,
才明白「認識」自己在決策中的重要性。
It  does  not  take  much  strength  to  do  things,
but  it  requires  great  strength  to  decide  on
what  to  do.

( Elbert Hubbard )
一般不喜慎思的人,往往會認為在思想上追求卓越的人,
就一定是行動上的完美主義者。
其實「思想上追求卓越」和「行動上追求完美」根本是兩件事!
在複雜的人生、人事課題上,
由於沒有人能夠掌握所有的變數,尤其是運氣的因素,
所以行動失敗往往是常態!

凡是「思想上追求卓越」的人,一定明白這個道理。
行動可以力求完美,但不需要介意失敗!
行動失敗才會刺激起我們繼續思考,才會有進步的空間,
一方面希望能夠慢慢地迫近真理,
另一方面坦然接受所有人類不能夠控制的因素。
人人都說世道艱難,思考何嘗不是?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李白)
As  a  single  footstep  will  not  make  a  path  on
the  earth,  so  a  single  thought  will  not  make
a  pathway  in  the  mind.  To  make  a  deep
physical  path,  we  walk  again  and  again.
To  make  a  deep  mental  path,  we  must  think
over  and  over  the  kind  of  thoughts  we  wish
to 
dominate  our  lives.
( Henry David Thoreau )
閱讀和寫作的困難,源於思考的困難;
思考困難,是由於不懂得獨立思考所需要的條件。
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多就只能夠具備「半桶水思考能力」,
可惜只具備「半桶水思考能力」的人,
不可能擁有清晰的思考。

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必須由鍛煉性格開始著手:
1.  不能夠害怕孤獨solitude
2.  要將「真」和「誠」視為信仰faith
完全放棄「對人謙虛,對真理不謙卑」這種虛偽的行為。
3.  要具備鍥而不捨的精神和毅力。
力有不隸時,不妨請教高明,
高明也力有不隸時,不妨將問題暫時擱置。

4.  要有勇氣進行自我批判」,重奪思考上的自由,
因為「我就是思考的工具」,當我出現了問題,
未經深思熟慮就接受了某些辭彙和別人的思想時,
個人的思考就失去了自由。
獨立思考,困難嗎?
獨立思考,目的是甚麼?
是故意與眾不同嗎?是與巨人不同嗎?

當我們克服了閱讀和思考的困難,
當我們明白人生苦短,不再浪費時間去讀劣書,

就會開始漸入佳境,讀書和學習竟然成為了娛樂。
所以如果說閱讀的目的是求娛樂」,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點也沒有錯!
《明儒學案》中的《泰州學案》紀錄了王心齋的《樂學歌》,
將《論語》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深入發揮,
可以作為這個境界的註腳:
「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
所以一旦抵達了這個境界,
怎可能不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思考和閱讀》(三)

《思考和閱讀》(三)
[鋤書坑愚由謹慎詞彙開始]
凡是愛智的人,必然重視思考。
名稱和詞彙是人類創造、用來分辨事物和概念,
以達到溝通目的的工具。

由於我們的思考不能夠擺脫語言和符號,
所以重視思考的人,必然重視語言和文字,
對於重要詞彙和概念的真正意思,一定會花精神去研究。
文句少歧義,詞彙少歧義,概念少歧義,
理解才會清晰,閱讀速度才會快,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才會清晰,
溝通清晰,才會免除誤會,節省溝通的時間,
溝通清晰,任何有價值的辯論才可以節省時間。

Words  are  not  as  satisfactory
as  we  should  like  them  to  be,
but,  like  our  neighbours,
we  have  got  to  live  with  them
and  must  make  the  best
and  not  the  worst  of  them.

( Samuel Butler )
Be  impeccable  with  your  word.
Speak  with  integrity.
Say  only  what  you  mean.
Avoid  using  the  word  to  speak  against
yourself  or  to  gossip  about  others.
Use  the  power  of  your  word
in  the  direction  of  truth  and  love.
( Don Miguel Ruiz )
如果有人說,只要書讀得好,才能做個被人看得起的人,
那麼愛智的人一定會問「好」的標準是甚麼?
需要達到怎麼樣的程度?
是指能夠背誦嗎?是指讀書明理嗎?是指能夠融會貫通嗎?
還有,被人看得起是指被怎麼樣的人看得起?
Accuracy  is  the  twin  brother  of  honesty;
inaccuracy,  of  dishonesty.
( Nathaniel Hawthorne )
古希臘哲學家一早就明白這個課題的重要性,
就是「人類的語言能否傳達真確的知識」
及「詞彙和它描繪的東西或概念之間的關係」。
所以愛智者
鋤書坑愚的時候,常常會問一個問題,
就是「作者究竟說了些甚麼,想說些甚麼?」
所有勤奮「鋤書」的人都需要明白:
含糊、艱澀、看似高深的詞彙,
有時是用來掩飾空洞的內容;
有時是用來表達半桶水、依然有點含糊的思考,
因為作者自己也不太清楚詞彙確實的意思;
有時是用來嚇唬讀者,意圖提高作者的身分;
有時只不過是因為作者懶惰,將別人的詞彙照搬如也。
不少文學家喜歡用曖昧的文字來寫新詩,
意圖在看似優美文學的掩護之下,表達含糊的思考,
瞞騙讀者相信他既是一個文學家,也是一個哲學家

Authors  should  use  common  words  to  say
uncommon  things.  But  they  do  just  the  opposite.
We  find  them  trying  to  wrap  up  trivial  ideas
in  grand  words…

Their  sentences  perpetually  stalk  about  on  stilts.
( Arthus Schopenhauer, Parerga and Paralipomena, Vol.II.,23, 1851 )
Philosophy  is  a  battle  against  the  bewitchment  of
our  intelligence  by  means  of  language.
( 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953 )
The  definition  of  terms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 Socrates )
有時作者傾向於自我安慰,認為自己的作品屬於曲高和寡,
而事實上卻是概念模糊,定義曖昧,用詞隱蔽晦澀,
甚至會令人懷疑連作者也不明白他自己究竟是在說甚麼。
If  thought  corrupts  language,
language  can  also  corrupt  thought.
( George Orwell )
Whenever  the  speech  is  corrupted  so  is  the  mind.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When  an  author  is  too  meticulous  about  his  style,
you  may  presume  that  his  mind  is  frivolous  and
his  content  flimsy.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There  is  no  greater  impediment  to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than  the  ambiguity  of  words  and
unnecessary  rhetorical  adornment  arising  from
vagueness  of  thought.  When  a  right  thought  springs
up  in  the  mind,  it  strives  after  clearness  of
expression,  and  it  soon  attains  it.  A  man  who  is
capable  of  thinking  can  express  himself  at  all  times
in  clear,  comprehensible,  and  unambiguous  words.

( Thomas Reid / Arthur Schopenhauer )
曖昧的詞彙和含糊的思考,
除了會損害思考能力之外,亦會損害心靈,
甚至可以導致罪惡,因為可以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
To  express  oneself  badly  is  not  only  faulty
as  far  as  the  language  goes,
but  does  some  harm  to  the  soul.
( Socrates )
False  words  are  not  only  evil  in  themselves,
but  they  infect  the  soul  with  evil.
( Socrates )
The  misuse  of  language  induces  evil  in  the  soul.
( Socrates )
By  and  large,
language  is  a  tool  for  concealing  the  truth.
( George Carlin )
By  using  stale  metaphors,  similes  and  idioms,
you  save  much  mental  effort,
at  the  cost  of  leaving  your  meaning  vague,
not  only  for  your  reader  but  for  yourself.
( George Orwell )
Ambiguity  in  words,  ideas  and  concepts
not  only  damages  our  ability  to  think  clearly,
but  also leads  to  inner  confusion.
Furthermore,  it  can  become  a  root  of  evil.
( Jason Ling )
《愛智和謙虛》(四)
真誠是寫作的先決條件。真誠的人,自然會摒棄愚昧和虛偽。
The  discipline  of  the  written  word
punishes  both  stupidity  and  dishonesty.
( John Steinbeck )
To  hold  a  pen  is  to  be  at  war.
( Voltaire )
The  more  books  we  read,  the  clearer  it  becomes
that  the  true  function  of  a  writer  is  to  produce
a  masterpiece  and  that  no  other  task  is  of  any
consequence.
( Cyril Connolly )
Sometimes  something  worth  doing
is  worth  overdoing.

( Stanislaw Jerzy Lec )
「君子之於天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
    苟吾書得行,吾言得用,
    使天下識一分道理,享一分太平,
    則君子之心畢矣。」 (清。陸世儀)
當一位真誠的作家有了足夠的思考能力之後,
分享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
所以足夠的思考能力是寫作的第二個條件

Life  is  short.  There  is  no  time
to  leave  important  words  unsaid.
( Paulo Coelho, 2009 )
Better  to  write  for  yourself  and  have  no  public,
than  to  write  for  the  public  and  have  no  self.
( Cyril Connolly )
If  there’s  a  book  that  you  want  to  read,
but  it  hasn’t  been  written  yet,
then  you  must  write  it.
( Toni Morrison )
A  writer  is  like  a  traveller;  nobody  really  knows
whether  they’re  running  towards  something,
or  away  from  something.
( Mobeen Hakeem )
A  writer  should  tend  to  lift  people  up,
not  lower  them  down.
Writers  do  not  merely  reflect  and  interpret  life,
they  inform  and  shape  life.
( E. B. White )
Books  choose  their  authors;  the  act  of  creation
is  not  entirely  a  rational  and  conscious  one.
( Salman Rushdie, Independent on Sunday, February 4, 1990 )
參考:《閱讀、思考、寫作》
糊塗的勵志者常常濫用心理學,
鼓勵青少年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讓青少年糊裡糊塗地浪費了他們的精力。
為何青少年不應該先學習嚴謹的思考方法,
用批判思維走一走先哲聖賢一早舖下了的道路,
學習他們經過畢生實踐的經驗,到融會貫通之後,
才根據個人的天賦才華,思考能力和興趣,
走一條尚未有人走過,自己創新的道路?
Why  shouldn’t  we  follow  the  path  and  the
footsteps  of  the  past  and  contemporary  giants 
before  we  choose  and  create  our  own  path.
( Jason Ling )

《思考和閱讀》(二)

[ ACPR ]
愚蠢的聰明人告訴我們:
「閱讀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豐富」,接下來就是句號。
但接受過思考訓練的人就會繼續問:
1.  那麼讀些甚麼書才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豐富?
2.  自己現在有能力讀這些書嗎?
3.  如何培養出讀這些書的能力?
4.  如果這些書其中兩本出現了矛盾的說法時,
我們有判斷和解決的能力嗎?

對愛智者來說,如何讀書是人生中一件大事。
愛智者閱讀的目的,
當然是希望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換言之,愛智者在閱讀方面必然堅持「精英主義」!

I  have  the  simplest  of  tastes.
I  am  always  satisfied  with  the  best.
( Oscar Wilde )
荀子有一句說話,
可以用來描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個概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荀子。勸學篇》
巨人的肩膀一向都是免費讓人站的,
可惜一般人都不希罕站在這些免費的肩膀上。

不佔巨人的便宜,選擇不站,就是愚蠢,
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以避免在巨人曾經思考過的重大問題上重蹈覆轍,
甚至刺激起我們的創意思維,另闢蹊徑,開創新天地!
追求智慧是一種選擇,寧願愚蠢亦是一種選擇。
如果我們沒有能力站,可能是值得原諒的先天弱智,

亦可能是不值得原諒的後天懶惰。
提升個人的思考能力,需要鍥而不捨的精神,
暫時沒有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卻努力去站,
不恥下問,從肩膀上跌下來再爬回上去,
才是愛智者讀書的態度。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第十七》
所以愛智的人讀書,
一定不會採取
被動式閱讀passive  reading
而是採取主動active積極思考、
帶著「批判精神 critical 的方式去閱讀,
可以稱之為 ACPR ( active  critical  positioning  reading )。
而所謂「定位 positioning就是在閱讀時,
除了不斷向自己提出問題之外,
還設法了解書中內容在該種知識的「思考架構」之中,
究竟是屬於那一部份,以避免研究樹木的時候忘記了森林。
讀到作者提出複雜的論點時,
要研究作者是否不自覺地作出了一些未經深思熟慮的
預設presupposition(s)
讀到作者精采的思維 (不是描述) 片段時,
我們欣賞之餘,亦同時清楚明白,
所有有腦的人都應該得出同樣的結論。
北宋邵雍說:「天下言讀書者不少,能讀書者少」。
的確是至理名言!
勤讀、甚至苦讀,而不懂得思考,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苦讀四五倍時間而吸收還不到一半。
啃書,當然要啃得其法!
Rationalism  is  an  adventure
in  the  clarification  of  thought.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好讀書,不求甚解,即使讀得滾瓜爛熟,有甚麼用?
如果不深入思考,書讀得越多,有時人就會越蠢,
往往自己的腦變成了別人或許多人的遊樂場,
被一些驟眼看起來「高級」、亮麗,
但意思曖昧、模稜兩可的詞彙和概念所操縱,

甚至完全喪失了自我思考的信心和能力。
這種好大喜功、好高騖遠的讀書心態,
就是《論語》所說「欲速及見小利」的心態。

換句話說,腦成為了一個只懂得飲食,
甚至讓人覺得自己好學得像狼吞虎嚥,
但不懂得去蕪存菁,不懂得消化,不懂得排泄的工具!

詞彙和概念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
在創造的歷史過程之中,會有最初不夠謹慎而產生的曖昧,
所以不同的讀者對這些詞彙和概念,會有不同領悟,
而在運用的過程之中,不同的動機和領悟,
就會產生也許細微,但後果完全不同的應用,
包括表達詞彙和概念時的情景、語氣、音調、表情。
所以愛智者讀書,必須培養出尋根究柢的根源思維能力,
以免自己欺騙自己,不自覺地成為模糊詞彙和概念的奴隸!
在知識不斷膨脹,追求考試成績的世代,
啃書,當然要啃得其法!
The  great  enemy  of  clear  language  is  insincerity.
When  there  is  a  gap  between  one’s  real  and  one’s
declared  aims,  one  turns  as  it  were  instinctively
to  long  words  and  exhausted  idioms,
like  a  cuttlefish  spurting  out  ink.
( George Orwell )
[鋤書坑愚]
好讀書,一定要懂得如何耕耘。
耕耘者,鋤也,所謂啃書得其法,就是「鋤書」,
而愛智的人讀書,就是「鋤書」,
挑燈夜讀,「焚」書數萬冊,未必能夠「坑愚」,
「鋤書」才可以「坑愚」!
這就是為甚麼孟子一早就指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不能夠因為該書是經典就奉為圭臬,
放棄對其中部份定義、內容和概念的懷疑和批判。

沉浸醲郁,含英咀華。 《進學解》(韓愈)
所謂「鋤書」,就是「懷疑」和「慎思」。
懷疑,所以不斷「問問題」,從根源開始「問問題」;
慎思,所以主動,積極,從根源開始思考,反覆批判。
當我們越是深入思考一個課題時,
就越有可能認識到這個課題的複雜程度,
這就是為甚麼很多人都不喜歡「懷疑」和「慎思」!
除此之外,還需要在浩瀚的書海裡作出判斷,因為
1.  書實在太多,所以不會鋤垃圾書。
2.  要懂得選擇好書來鋤,好的書一定寫得清晰;
和思想有關的好書除了必須清晰之外,
一定措辭精煉,定義準確,而且概念直接到位。
可惜判斷書是否「好」也是一種智慧,
因為當我們遇上一本難讀的書時,我們必須判斷:
1.  到底是作者的表達能力未夠功夫,有欠清晰,
還是自己未夠程度,或者理解能力不足?
2.  作者的意見和論點,有那一部份我們同意,
或者暫時接受,有那一部份我們不同意,原因何在?
幸好判斷書是否「好」,可以請教高明,
否則斷書是否「好」的難度就相當大!
[ 專業的書,亦可以由專業人士作出同樣的判斷。]

筆者嘗試融合東西文化對「學」的見解,總結如下:
☆  為學即戀道,為學即弘道;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學不可以已,蓋道不易明也;
     學不可以已,蓋道不可須臾離也。
☆  臨道謙卑,學也;對人謙虛,術也。 
  學不思,不足言學;
      學不困,不足言學;
      學不樂,不足言學;
      學不勤,不足言學。
☆  學有四害:
      一曰浮躁、二曰粗略、三曰懶惰、四曰驕傲。
  有志於學者,首選重道的老師,
      次選有心思及嘗試如何教得好的老師,
      三選博學之師,
      至於師嚴不嚴,並非問題之關鍵。
☆  有志於學者,努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志於學者,宜從少年開始,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  學而後知不足。
      人生中不知足而無禍者,唯學而已。
☆  為學如吃飯,必須消化;
      而消化者,去蕪存菁而已。
  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為學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且不會半途而廢。
  融會貫通,天人合一,學之最高境界也。
說一句笑話:
萬般皆下品,唯有思考高!
思中自有黃金屋,思中自有顏如玉,

治思的人有福了,因為閱讀的天國是他們的!
如果不懂得如何思考,好學只是遙遠地「近乎智」。
死記爛背的人有禍了,因為學而不思的人,
他的腦袋和意識形態就成為了別人的遊樂場,

而且遲早會在浩瀚的書籍汪洋大海中溺斃。
雖然思考是辛苦一輩子的事,但可以提升個人的價值,
更何況思考是苦中作樂,有投資回報的事情,
而懶於思考從來都不是能夠令人舒服一輩子的方法。
「天下事,未有不從艱苦中得來,而久可大者。」
「天下事,那一件不是樸實做成,那一件不是機巧弄壞。」
(曾國藩)
簡而言之,為學,好讀書,
首先不是貪圖讀得書多,
其次不是貪圖建設華麗的七寶樓台,
而是在於謹慎思考,穩紮穩打。
好學而尚浮誇,以誇耀於人,根基薄弱,
則薄弱的根基難免將來會被人或事動搖,
只要有一次嚴重錯誤,足以導致兵敗如山倒!
如果堅持面子,依然戀棧錯誤,
拒絕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必然醜態百出。
了穩健的基礎之後才去追求知識的量,
做學問才能夠有所成就。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正氣歌》(文天祥)
人類社會中有不少真理都是相當隱蔽的,
所以才會出現有爭議性的課題!
凡是有爭議性的課題,多數屬於複雜的課題,
所以一定不會所有提出的論點都是錯的,
而是各種論點往往真假混雜,對一部份,錯另一部份。
換言之,就是蘊藏部份真理,蘊藏部份不易察覺的歪理

如果沒有足夠的思考能力,就不能夠判斷到底
「某個論點對了那一部份,錯了那一部份」,
於是對這些課題就無能置喙,無法參與,
不能夠協助解決問題,而且會覺得各方面都有道理,
誤以為用投票方式就可以解決問題,
跌落了「用人數決定真理」的陷阱。
Where  all  men  think  alike,
no  one  thinks  very  much.
( Walter Lippmann )
「人非無知也,而真知為難;
    人非無見也,而真見為難。」 (南宋。蔡沈)
「懷疑」和「慎思」是所有學習的基礎功夫。
敷衍了事,適可而止的思考,是為「半桶水思考」,
只會產生真假混雜,疑信參半的模糊概念,
不可能會產生真知灼見,更休提「融會貫通」的境界。
究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還是「思到用時方恨少」?
抑或兩者皆是?值得我們認真地去想一想。

《思考和閱讀》(一)

談哲學,當然不能夠不涉及「思考和閱讀」。
閱讀的目的大致上有五種:
1.  求知識。
2.  求娛樂。
3.  應付考試。
4.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5.  和志同道合者交流。

古代書籍不多,出書成本太貴,書價昂貴,
所以能夠成書的,多數是一本好書。
書籍少,所以有機會讀書的人不多,
讀書的人不多,有學問的人也就更為罕有,

所以有機會讀書而又有學問的山谷道人說:
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
    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黃庭堅 1045-1105)
現代則由於劣書太多,時間太少,
而讀書是一件很花時間的事,
如果我們一生人花在讀書方面的時間有限的話,
那麼就不要浪費時間在劣書之上,
為了珍惜光陰,選擇好書閱讀十分重要。

好書,可以稱為「菁英書」。
寫得好的,讀起來如沐春風,令人如癡如醉。
至於內容重要的經典,但寫得不夠好,不夠清晰的,
就需要很多精神來消化,或者需要同時看導讀本,
那些思考能力不足,但又好大喜功,好高騖遠,
意圖囫圇吞棗,好向人誇耀的人,
隨時會消化不良,出現反胃,甚至厭食的徵狀。
然而有時問題卻是出於作者身上,
有些作者目的不是溝通,而且思考亦不夠謹慎,
所以往往會運用晦澀的詞彙和概念,
無論一般讀者如何用功亦不得其解,
只有高手才能夠發現其中的錯漏和破綻。

年代久遠的典籍,尤其是佛經,甚至需要翻譯和導讀!
學習必須的知識的課本,寫得如何,亦作同斷。
If  we  believe  that  we  are  what  we  read,
then  our  question  is  what  kind  of  books

at  various  stages  of  our  lives  can  be  the
building  blocks  for  a  better  personal  future
as  well  as  a  better  social  future?
( Jason Ling )
Good  books,  like  good  friends,
are  few  and  chosen;
the  more  select,  the  more  enjoyable.
( Louisa May Alcot )
劣書,可以稱為「糟粕書」。
寫得好的,至少還有半點娛樂價值,
只是浪費了閣下的時間,沒有能力洗閣下的腦。
如果一本書連娛樂價值都沒有,實在不必讀,

千萬不要說「開卷有益」或者「書中自有黃金屋」,
千萬不要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因為讀劣書三日,便會立即智力下降,
不但頭腦變得蠢鈍,而且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然而有一種劣書,披著「菁英書」的皮,有名人推薦,
有強力的廣告宣傳,吸引那些怕執輸及一時衝動的購買者,
但內容則是向未曾經過思考訓練的人,
灌輸「似是而非、真假參半、甚至擁抱雙重標準」的概念。
閱讀這類劣書,浪費閣下的時間事小,替閣下洗腦事大!
只要每星期讀兩本這類劣書,一年就讀了一百零四本劣書;

小數怕長計,愚昧怕日積月累,
潛移默化一年之後,滿腦子就會充塞著似是而非,
半真半假,互相矛盾的概念,
思考被人牽著鼻子走,漸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自己的腦袋成為了別人的遊樂場,
自己的思考中重要的部份,甚至大部份,
其實是別人的思考,的確影響深遠,
所以讀劣書付出的代價非常鉅大!
當未曾經過思考訓練、判斷能力不足的人讀了這類劣書,
以為自己佔了便宜,借用了別人一流的腦袋,
其實他們只是借用了別人三四流腦袋!

讀書和交友一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讀劣書不如不讀!
There  is  no  thief  like  a  bad  book.
( Italian proverb )
然而有娛樂價值的書,未必需要思考,未必利於思考,
未必能夠刺激起創意,反
之亦然!
有娛樂價值的書,是給好讀書不求甚解的人看的,
往往只需要漫無目的、漫不經心的瀏覽  browsing
可以說只是閱,不是讀」,
但有娛樂價值的書,同樣可能有潛移默化的功能,
必須加以分析,才能夠判斷好壞;
需要思考的書,是給喜歡思考的人看的,
絕對沒法用散漫閱讀desultory  reading  的方式。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 Francis Bacon )
The  man  who  doesn’t  read  good  books  has  no
advantage  over  the  man  who  can’t  read  them.
( Mark Twain )
所以教育界的口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或者鼓勵「廣泛閱讀」──完全忽略了多讀書未必是好事,
其中關於閱讀習慣的所謂「良好」,所謂「廣泛閱讀」,
亦忽略了多讀好書才是正路。
高小及初中學生未必懂得如何判斷好書和劣書,
所以必須由老師去判斷。
至於高中學生,我們除了要求他們愛好閱讀之外,

亦必須要求他們懂得如何去閱讀,
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去閱讀之後,
就會懂得如何選擇好書來閱讀,對劣書棄之如敝屣。
可惜教學界很少會教導學生「如何去閱讀」,
只是將責任完全推卸在學生的身上。
中國人俗語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是指需要用到學問時就會遺憾讀得書少。
然而這句看來簡單說話卻蘊藏了複雜的內容。
所謂讀書,當然不可能是指讀死書,
因為讀死書的人不會懂得如何應用所學到的東西。
猶太人俗語說:

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不過是個郵差。
說得好像一語中的,但其實同樣曖昧,有欠清晰。
」[閱讀/聽課/看電影] 和「」[辯論/批判],
就好像「愛」和「智慧」一樣,
是一個錢幣的兩面,缺一不能成大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信焉!
:是指學了之後未有經過消化,
讓別人輕而易舉地操縱自己的思想,
不但個人毫無得益,而且容易受騙。
:是指胡思亂想,不向巨人學習,
既不懂得批判,又不做實驗,又不親身實踐,
不論是對做人還是對做學問來說,都是危險的。
所以哲學家會這樣說:
「如果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如何去閱讀,
    不懂得如何選擇菁英書籍來讀,
    即使讀萬卷書也只不過是個半桶水的書呆子,
    不但思想往往會被別人操控,而且失去創意;
    即使行萬里路也只不過是個走馬看花的旅客。」

沒有品味,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去蕪存菁,食古不化,
滿肚子曖昧名詞和概念,甚至充斥著垃圾的「飽學之士」,
古已有之,稱為「冬烘先生」。
美國哲學家 Mortimer Adler 曾經寫了一本書
《How to Read a Book》教導人讀書的方法。
挑選了一本好書之後,他將閱讀分為四個階段,
我們不妨借用他的分類法:

第一階段是略讀elementary  reading
粗略瀏覽,看看前言/序 Preface/Forword,
目錄 Contents,簡介 Introduction,別人的推薦,
看看是否看得懂書本中的字句。

第二階段是察讀inspectional  reading
有系統地檢視,判斷書本的寫作方式,行文是否暢達,
判斷書本的類型、組織、深度和內容。

第三階段是精讀analytical  reading
通過「審問、慎思、明辨」的功夫,了解書本的內容,
了解作者的立場,論據,思考能力,揣摩作者的動機,

並且在分析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與作者對話。
第四階段是通讀syntopical  reading
完全消化整部書之後,和其他同類書籍的說法比較,
觸類旁通,並歸納出自己的結論。
為求知識而閱讀,又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靠背誦而得到「記憶的知識」,
如果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運用的話,就會忘掉;
另一類是靠思考而得到「理解和欣賞的知識」,
而由於理解和欣賞,如果再加以分析和整理,
這些知識亦容易記憶。
利於思考的書對很多不喜歡思考的人來說,
完全沒有娛樂價值,
如果被迫閱讀而又沒有人指導,亦不容易消化。
即使喜歡閱讀的人,亦並不表示他一定喜歡思考,
得看讀一些甚麼類型的書,
但廣泛的閱讀肯定有利於思考。
喜歡閱讀和思考,亦並不表示一定喜歡深刻思考,
亦得看讀一些甚麼類型的書,
及讀書的人是否有鍥而不捨、熱愛追求真理的精神。
換言之,讀書的人多了,只不過是文憑會印多了,
並不表示「讀得書」的人也多了。
從閱讀的角度來看,下面三句敘述都可以說是真理,
但不懂得思考的人只懂得沾沾自喜地欣賞第一句:
1.  Reading  can  seriously  damage  your  ignorance.
2.  Reading  without  thinking  can  seriously  damage
your  judgement,  provide  false  knowledge/misinformation
and  create  ignorance  at  a  higher  level.
3.  Reading  without  thinking  can  seriously  damage
the  freedom  of  your  mind  because  it  allows
your  mind  to  be  the  playground  of  terminologies
and  concepts  created  by  other  people.
決志做學問的人,只有五位老師:
1.  明師。
2.  閱讀喜歡深刻思考的人的著作。
3.  以自然界為師。[所以必須觀察和做實驗。]
4.  一顆經過刻苦訓練,有能力思考的頭腦。
5.  信仰:願意將追求真理置諸個人面子之上。
Celtic  Woman《You  Raise  Me  U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w6-7lpYm4
讀書和觀察,只不過是腦部在飲食,
思考,才是腦部在運動;
批判、深刻、鍥而不捨地去思考,
不但是腦部在運動,更是腦部在消化,進行吸收與排泄,
將外界的知識和智慧,變成自己的學問和智慧。
換句話說,就是腦部在去蕪存菁!
The  mind  is  like  the  stomach.
It  is  not  how  much  you  put  into  it  that  counts,
but  how  much  it  digests.
( Albert Jay Nock )
立志追求真理的人,就必須堅持思考;
堅持思考,就必須向難度挑戰!
所以好學和好思的人,在學和思之上不會好逸惡勞,
會懂得對真理謙卑,會懂得自我批判,
不會變成迂腐的讀書人,不會變成道貌岸然的半君子或偽君子。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 Publilius Syrus )
學而不思,不做實驗,不去實踐,就會成為迂腐的讀書人。
這些讀書人會越讀越蠢:
「讀書人便蠢,多讀更蠢。
    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機愈無識,辦經濟愈無力。」
《四書正誤》(明末清初。顏元)
「千餘年來,率天下入故紙堆中,耗盡身心氣力,
    作弱人,病人,無用人者,皆晦庵為之也!」
《朱子語類評》(明末清初。顏元)